辩论教育

2024-06-25

辩论教育(共12篇)

辩论教育 篇1

从本身的概念来说, 辩论就是一种陈述、论证、讨论和批驳的观点碰撞的过程。辩论教学就是基于解决课堂知识与现实认知有较大差距的教学难点而采取的有正反双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思维碰撞的一种教学形式。当然, 这种辩论的内容远远达不到上升为真理的程度, 辩论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揭露对方矛盾, 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彼此用一定的知识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下面我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辩论教学提高思想品德课实效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一、辩论让思想品德变得易学

思想品德课理论性强, 思想性较强, 学生学起来常常会感到空洞枯燥、抽象乏味。课堂辩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大碰撞。思维碰撞加深了学生对辩题的思考, 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拓展课本知识, 使知识变得更加易学。

在讲授粤教版九年级“共同富裕”时, 我设立了这样一个辩题:“存在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吗?请说明理由。”问题一抛出, 学生就立刻分成了正反两方, 正方认为是, 反方认为不是, 然后双方围绕各自的观点进行了辩论。反方原来还理直气壮, 认为收入存在差距就会导致两极分化, 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但在辩论中慢慢发现, 原来共同富裕并不是同等富裕, 不是同时富裕, 也不是同步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 它必然会出现先富和后富, 存在收入差距也就是必然的了。而正方的同学在辩论中发现, 共同富裕允许存在收入差距, 但差距过于悬殊就会与共同富裕南辕北辙。所以学生更明白:在一部分人先富后, 我们要重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特别是帮助后富致富, 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辩论, 学生不仅掌握并更加明确了课本中“共同富裕”的含义, 更加深了对当前“贫富差距”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 形成了自己对“共同富裕”的新的认识, 更好地把握了“共同富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 并且逐步超越对课本原有知识的理解, 拓展了“缩小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的认识。“共同富裕”的学习在辩论互动中获得了完善和发展。

在辩论中, 学生除了运用课本已学知识, 还会运用个人对社会现象的不同理解来进行辩论。辩论中不仅会产生思维碰撞, 还会促成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新构建。辩论中, 学生会自主结合辩论对原有知识进行自我修正与完善, 形成对知识新的理解, 这是他们在思维碰撞中获得的发展。所以辩论不仅能强化课本的知识, 也拓展了课本的知识, 真正实现了在辩论中学知识, 让知识变得更易学。

二、辩论让思想品德变得易信

由于种种原因, 思想品德课程所倡导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中的负面现象反差很大, 陷入了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怀疑甚至抵制的尴尬境地。课堂上老师明明这样讲, 而生活中大家却是那样做的。为什么会这样?这是“重价值观灌输但不重方法传授”的传统教学导致课本知识和社会现实严重脱节的后果。怎样缩小思想品德课程所倡导的内容与社会负面现象之间的差距, 让知识变得更加可信呢?辩论教学在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前段时间一则公交车司机扶起跌倒的老奶奶反成被告的事件出来后, “该不该扶起跌倒的老人”的话题在社会掀起了热议。随后, 国家卫生部出台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更为这一话题升了温。该不该扶起老人?对于这一话题, 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你会扶起跌倒的老人吗?请说明你的理由。”接下来学生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辩论中, 正方认为:摔倒的老人我们应该扶, 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道德素养。而反方认为, 不是简单的扶老人的问题, 它关系到我们是否有施救能力的问题, 否则是帮倒忙, 所以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激烈的辩论后, 正反双方的同学都懂得一个道理:救助老人是一种美德, 同时救助老人也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即使我们不具备救助技术, 也应当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哪怕是打一个急救的电话。同时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观点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在“惹不起躲得起”的人群中, 他们中也不乏有想帮扶老人的人, 只是碍于自己的能力有限和惧怕承担责任而多了几分胆怯, 这种人我们能理解, 但我们不主张。对于有能力但不去尽自己能力施救的人来说, 理所当然要受到人们的谴责。对于那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热心帮助他人的人, 当然值得我们学习与赞扬。辩论结束, 学生对“该不该扶起老人”的问题已不再纠结, 同时在辩论中鞭笞了社会丑恶现象, 接受了真善美的教育, 更坚定了热心助人的信念。

课堂辩论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加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课堂辩论代替老师的单向传授, 加强了课堂生生互动, 让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加自然。在辩论的过程中, 没有老师讲的大道理, 但学生仍然接受了真善美的教育,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 通过辩论中即时生成的同伴教育, 会促成学生自然地进行第二次选择, 而且这个选择会较之辩论前更理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 知识接受的过程就变得更加轻松、

自然;课堂知识的可信度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辩论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摆脱了那种灌输式、强压式的教学方式, 会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悄悄地实现从质疑到确信的转变, 真正让思想品德知识变得更加易信。

三、辩论让思想品德知识变得易行

“该不该扶起跌倒的老人”在今天已由一个基本的道德问题, 演变成一个技术问题甚而一个法律问题被人们在拷问。你会扶起摔倒的老人吗?如果由我们成年人选择, 答案肯定是不统一的。既然是大人都难以选择的事情, 让我们的学生做到“坚决地去扶起老人”是不是太过理想化了呢。所以, 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拥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方法, 以多元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过辩论后, 学生已经懂得“扶起跌倒的老人”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 也是一个技术问题。所以, 在辩论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结:“同学们, 尊老爱幼,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跌倒的老人我们该不该扶?我相信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然而怎样去扶助他, 我们应该视当时的实际情况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哪怕是一个免费的急救电话。总之, 从今天的辩论中我们知道, 在帮助别人时, 我们除了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之外, 还要多懂得一些救助常识或者其他知识,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既保护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我把帮扶老人的选择权力留给学生, 没有给出“非扶不可”的单一结论, 而是给出帮扶老人的多元结论。

辩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思辨模式, 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题, 也没有唯一的结论, 所以辩论的结论应该是开放式的。开放式的结论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意识灌输模式, 少了一些教条式的说教, 多了一些理解与宽容。这样的结论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更容易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辩论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仍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 辩论中不能缺乏教师的引导。

在辩论中, 教师对一些学生的偏激言行, 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与必要的引导, 避免一些错误、偏激思想的传播。在辩论结束时,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小结和点拨, 这样才能加强对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第二, 课堂教学中的辩论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

它是为解决某一个具体的教学难点而展开的教学形式, 不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 也并非课课适用。

总之, 辩论过程中激发的思维碰撞使知识更加易学;辩论中的同伴教育使知识变得更易信;辩论的开放式结论让知识更易践行。辩论教学有效解决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极大反差的尴尬局面, 实现了知信行的统一, 切实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梁庆敏.让开放的课堂开拓思想品德教学新境界[J].成才之路, 2010 (3) .

[2]曾代灿, 曾代文.辩论为思品课堂添生机[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1 (2) .

[3]许飞.这样的辩论, 我们不要也罢[J].小学青年教师, 2004 (12) .

辩论教育 篇2

吃过下午饭后,又到了我们的“弟子规”时间。孩子们很认真的把所学的弟子规全部内容诵读过后,我说孩子们你们表现的不错。我们就读到这吧。现在都搬着小凳子做过来一起聊聊天。谁先想和我们说一说呢?这时,我们班的小瀚突然站起来,老师我想和你们说说,“我咱天看到电视说日本有一个小女孩遇难了,我觉得她很可怜,我们以后不要在和日本打仗了。”嗯?说的我一愣,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能够说出这样的话题。接下来,有个更了不起的小家伙儿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我们不能放过日本,他们还要占领我们的钓鱼岛呢?听我爸爸说,以前他们杀害了很多中国人。紧接着,后面又有个声音出来了,我赞同。放眼望去,这个声音是从小仁嘴里出来的。这时,我看见有好多孩子都想说。之后,我灵机一动说,咱们就以“该不该和日本打仗”这个话题。开一个小小辩论话吧。现在,赞同和不赞同分成两组,并说说你的理由。接下来,就更热烈了。发言的也多了起来。第一个举起小手的是不赞同打仗的小梓,他说,老师,我认为不应该和日本打仗,因为打仗会有血流。嘿,这小话说的。真有那么一点意思。说完之后,很多小家伙都很赞同。看来,我真是小看他们了。猛地又站起来一个说:“我认为应该打日本,谁让他们杀死那么多的中国人了。还侵占我们的钓鱼岛。随后,也有很多赞同的声音。就这样一场原以为会是大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居然在我们的中一班展开了。遗憾的是当孩子们还没有意犹未尽的时候,离园的时间快到了。最后,我统计了一下赞同不打仗的多余赞同打仗的。从这次,小小辩论会上又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孩子们。没有想到,他们懂得那么多。又一次给我敲响了警钟:我想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随机教育很重要。要给孩子充分发挥的空间。他会让我们获得更多意想不到收获!

辩论教育 篇3

开展教育沙龙的形式有很多,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教师充满激情,富有创意的特点,创新活泼生动,形式多样,诗意而快乐的沙龙组织方式,吸引教师积极主动投入教育沙龙。

一、“情景式”案例剖析

一种生动而吸人眼球的沙龙方式,沙龙组织者将典型的,真实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抛给大家,让参加人员在欣赏情景案例后,针对案例中的现象进行全面分析,或是找错,阐明原因;或是肯定,学习经验;或是建议,提供方法……,这个情景再现有时由教师进行表演,这是最受参研老师欢迎的,以轻松的欣赏表演打开话匣子,首先就创设了一种愉悦的氛围,有时也可以截取教学中的一个片段,以录像的形式呈现,组织教师进行反思,以事实来说话,让反思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情景式案例,都是取自教师教学中最熟悉的片段,教师对案例的内容有共鸣,有话说。同时,配以组织者游戏式的方法,更能激发起老师参与的热情,如在第一遍观看的基础上,第二遍再现案例时,参研者可以举牌叫停,火眼金睛找问题,逐一对案例中的片段进行评价,明晰教育行为的适宜性。

二、“辩论式”观点碰撞

考验智慧和现场语言组织能力的一种沙龙形式。双方就论题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理论来进行辩驳。“智慧上的冲突”有助于教师的成长,所以,我们在沙龙研讨中充分利用冲突,激活问题,激发争论,有争论的研讨才有生命力,一方面,把教师想法上的冲突呈现出来,而非一味地压制;另一方面,努力制造条件,运用多种沟通方式把教师的各种想法呈现,制造不平衡,引发不同的声音,突破求同思想,重视冲突的价值。鼓励教师积极思考,提出不同的看法,启发他们努力为自己的观点论证,不求统一的声音,只求教师能自圆其说,因为教育是复杂的,并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

三、“共育式”家园互动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的一种沙龙形式,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以往我们经常认为,要给予家长教育指导,而现在,80后家长的教育理念已远远不是当年模样,现在的年轻家长,他们见多识广,重视孩子的教育,拥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家长们对教育孩子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非常有道理,许多青年教师都惊呼,比我们还专业。孩子的教育是家园共同的责任,所以,我们认为,把家长请进来,吸收家长共同参与我们的好习惯沙龙研讨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双方在互相畅谈中各抒己见,达成家园教育的一致,共同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时,在观念和观点的互补中实现家长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四、“趣味式”经验分享

最能体现幼儿教师多才多艺的一种沙龙形式,不同于一般沙龙的语言陈述,我们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游戏化的形式来把对主题的理解进行表达。作为追求游戏精神的我们,游戏精神已经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素养,游戏精神始终充盈在教师的教育空气中,创造、愉悦、自由,成为幼儿教师的精神品质,这种游戏精神同样体现在我们的沙龙活动中,组织者将主题研讨的内容以令人拍手叫绝的表演如三句半,故事表演,关键词演绎等等来呈现出来,打破常规的语言总结模式,让整个沙龙研讨注入新的视点和活力。

五、“专家式”资源引进

促进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一种沙龙形式,通过与专家的对话,请专家对我们的研究方向进行诊断,对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研究走向深入,走向实效。在这样的沙龙活动中,老师会带来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问题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专家则是听取后帮助老师将实践转化为理论,点拨理论如何支持实践,怎样将经验提炼和提升,专家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以更广的视角引领和指导基层的教师,通过了解教师研究动态,厘清教师思路,帮助教师迅速提升教育理念,学会总结提升经验。从“培养实幼宝宝九个好习惯”课题出发,我们积极借助对口专家资源,让课题需求与专家特长有效对接,努力寻找课题发展与专家理念的对接点,从而更好地落实到课题研究实践中。

形式多样的主题沙龙式教研,突破了单一传统的教研模式,吸引教师以更饱满的兴趣投入到研讨活动中,鼓励教师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以研究者的形象深入教育实践。在这里,教师更加关注自身,关注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通过与不同同伴的对话,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永远有新的收获,新的思考,这才是我们教师的新形象,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辩论教育 篇4

1 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性辩论的缺陷

1.1 辩论形式的缺陷

传统课堂辩论即辩论式学生, 基本程序为:设立辩题———个体思考———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分析评价, 其基本原则为“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长期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也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即组织上的难题。随着大学扩招, 各班人数大大增加, 以50人班级为例, 划分小组存在一定困难。辩论对立双方或者人数过多, 或者分为几个小组, 难以兼顾每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同时, 大课堂对程序组织要求高, 容易出现混乱局面。

1.2 内容上的缺陷

现行思政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中, 历史内容部分存在一定问题, 主要体现在“事实”与“观点”混淆, 导致历史书写出现错误。如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称“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 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1]等句, 均存在较大争议, 对思政专业学生认识历史, 分析问题产生了不利影响。

2 教学性辩论改革路径思考

2.1 辩论模式的改革

针对传统大课堂人数多, 分组难的问题, 借鉴研究生导师制模式能有效地改善此类问题。即指定导师, 将学生交由数名导师, 采用读书会的形式组织教学性辩论。实践过程如下: (1) 大课堂教学仍维持原状, 主要讲授知识与方法; (2) 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名导师指导10名学生, 形成读书小组; (3) 预先指定辩论题目, 指导正反双方同学阅读相关内容; (4) 选定地点进行辩论与讨论, 形成书面总结与评价。通过课堂讲授与读书会结合的方式, 此种模式较之以往能够更有效地兼顾每位参与成员。

2.2 历史思考新方法的介入

针对教材中历史内容部分存在的问题, 将新方法引入大课堂教学和读书会辩论讨论中。程序分为两步:第一, 指导学生理解书写内容“事实”与“观点”的区别。如《纲要》中提到巴黎和会时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一语, 即以作者的观点替代了历史事实。资料显示, 由于北洋政府直接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主张无果, 转而开会讨论签约, 因信息不畅, 才导致国人误认为北洋政府“卖国”, 引发学生抗议。第二, 对历史内容书写者视角的认识。受革命史观与正统性影响, 历史叙事特别是大学本科教材倾向于将历史事件简单化、人物脸谱化。单一话语体系导致学生理解问题出现诸多错误。在大课堂教学与读书会实践中, 以非全知的视角, 力图释放内容解读的弹性, 如通过模拟书写者的视角, 认知为何这样书写, 从而对历史事实有更为清晰的理解, 实现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与研究方法的改进, 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

3 结语

从实践结果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性辩论模式经历了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变革。形式上因人数增加而由传统大课堂转为课堂与读书会辩论相结合的方式, 内容上由传统的一元化标准内容, 转为多元化表述。通过形式与内容的革新, 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学习方法与水平的提升, 并为思政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摘要:思政教育传统教学性辩论模式存在形式与内容的缺陷, 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需求。本文以大课堂与读书会相结合的新模式, 引入新的研究方法, 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人才培养。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辩论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诚信教育辩论会活动设计 篇5

——诚信教育辩论会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辩论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旨在弘扬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诚信”的优良品质,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同时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

二、活动准备 :

(1)训练学习组织同学们观看“大学生辩论会”的实况转播,学习辩论的方法,了解辩论的程序。

(2)确定辩题“现代的社会还要不要讲诚信”。正方:需要讲诚信,反方:不需要讲诚信

(3)分组准备全班同学自愿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各自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论据。

(4)确定辩手正反双方分别选出四名辩手,并确定四名辩手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选定主持人,两组各派一名同学作为评委,明确评审要求。

三、辩论过程:

(1)主持人宣布辩论开始,公布辩题,介绍双方辩手及辩论规则。

(2)展开辩论。正反一辩(陈词)——反方一辩(陈词)——正方二辩(攻辩)——反方二辩(攻辩)——正方三辩(攻辩)——反方三辩(攻辩)——自由辩论——观众发言——反方四辩(总结陈词)——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3)主持人总结辩论情况,观众投票选出两名最佳辩手。

四、注意事项:

(1)在辩论时不要随便打断别人(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3)尊重评委的评判(4)辩手必须使用普通话,语言清晰,尊重规则

(5)教师要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

五、活动亮点:

“辩论”出的精彩 篇6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在攀登天游峰途中遇到的一位扫路人,赞美了老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给人以无穷的启迪。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我将教学的重头戏安排成了辩论的形式:“这位老人到底累不累、苦不苦?”随着辩论的深入,学生豁然开朗并达成了共识:老人的工作不轻,在身体上是劳累的;可因为他热爱这份事业,热爱这片土地,所以他把扫路当作一种享受。

在辩论即将接近尾声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我们现在的学习也很苦、很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叫苦,于是我抓住了这个教育时机,组织了第二轮辩论。

教师:你们都认为现在的学习累、苦,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正方和反方就这一问题展开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我们的学习不苦;反方的观点是:我们的学习很苦。辩论现在开始。

反方1:如今,学校和家庭都重视我们的成绩。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购买的那品种繁多的复习资料、各种辅导班等等,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甚至连休息日也不放过。

……

(辩论至此,呼声最大的莫过于反方。他们根本不给正方反驳的机会,我知道,所有人都是反方的支持者,如果任由他们说下去,这次辩论会恐怕要变成“叫苦会”“喊累会”了。此时,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教师:同学们说了不少,理由也很充分,肯定了现在学生的学习很辛苦。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换个角度来看待学习,也许你的认识会更全面。

(学生们安静了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其实也不是很累。”“对。我也觉得学习没有刚才几位同学说得那么可怕。”……几个声音从教室的不同方向传来。)

正方:首先我对反方说的“学习占用我们太多的时间”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鲁迅说得好“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如果你愿意去挤,总能够挤出一点。”我们应向鲁迅学习,珍惜时间、善用时间。

反方:我们现在所承受的压力是事实!心里背负着种种的压力能轻松吗?能不累吗?我已经被学习压垮了!

……

(正方的同学呼声越来越大,运用了名句、名人事例说明学习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很具有说服力。我明白:此时,学生们的观点已经转变了。)

[案例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一、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高年级的很多课文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如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启示、心悦诚服地接受其中的道理?而本节课中组织学生就具有争议的问题“老人到底累不累?”巧妙把握住“我们的学习生活到底苦不苦?”进行辩论。丰富了学生的智慧,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充满生机。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说教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而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唤起对生活的回忆,把曾经有过的体验激活。学生灵活选用举例、引证等方法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较活跃,但有时是零散的,不够全面;有时跳跃性强,缺乏连贯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次辩论中,教师巧妙地利用课文资源和学生的现实困惑相结合,以课文人物为楷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巧妙地实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情感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二圣中心小学)

辩论教育 篇7

大学生通过辩论, 能够表达对知识和真理的理解, 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所以课堂辩论教学更有利于思政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但从实践操作来看, 当下高校课堂教学辩论模式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失当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性辩论的开展, 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

1 思政课堂教学性辩论模式的特点

1.1 教学性辩论模式实现了大学教育方式的转变, 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教学性课堂辩论模式的核心是辩论法的运用, 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其中最为关键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又称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 (学生) 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学生通过辩论准备阶段, 多方收集资料, 与同小组成员合作沟通, 可以扩大并深化对思政专业历史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教师不再充当学习的主导者, 转而成为学习的指导者。

1.2 突出教学实践性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第一, 在指导思想方面, 理想教育与现实之间差异的调和存在问题。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作用泛化, 多种思潮相互影响, 思政培养目标的要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差日益明显, 同时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在强调个人利益以适应社会现实的时候走向忽视崇拜性的极端化。第二, 社会逐渐开放局势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 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特别是传统理想化的道德灌输已难以适应现代大学生心理。第三, 思政从业者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发展运用,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生与信息交流模式[1]。开展教学性辩论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几点问题, 即以社会生活实践问题为核心, 突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解决大学教育、个人生活与社会实际之间的理念冲突。

1.3 教学性辩论的功能体现

第一, 极大提升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传统课堂教学以“讲-听”为主要模式, 从实践来看, 学生接受程度较低, 同时又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通过教学性辩论的开展, 能够极大地激起大学生的兴趣, 提升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另一方面, 促使教师不断学习, 增强教学技能, 才能更好地应对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冲击。

第二, 全面提升思政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辩论所需要的是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全面掌握, 通过辩论不仅训练批判性倾听能力, 快速理解他人话语的信义, 还能培养学生写作的熟练程度, 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更为成熟的判断, 同时培养学生的勇气和信心[2],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思政课堂教学性辩论存在的不足

2.1 辩论形式单一

传统课堂辩论即辩论式学生, 基本程序为:设立辩题———个体思考———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分析评价, 其基本原则为“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长期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也具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即组织上的难题。随着大学扩招, 各班人数大大增加, 以50人班级为例, 划分小组存在一定困难。辩论对立双方或者人数过多, 或者分为几个小组, 难以兼顾每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同时, 大课堂对程序组织要求高, 容易出现混乱局面[3]。

2.2 使用教材内容观点部分失当

当下地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多开设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国通史》两门课程。就使用的教材来看, 无论是教育部推荐使用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 还是其他大学或教育机构出版的中国通史类教材, 在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存在历史事实不清、观点错误的问题。以高教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3修订版) 为例, 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描述与评价, 均有较大争议。例如, 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称“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 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历史意义”, “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4]等存在较大争议的观点。近年来史学界对太平天国的研究, 已较为清晰地展现了历史原貌, 对其是否是资产阶级革命尚有争议, 而这场运动中所包含的腐朽、堕落因素亦成为学界共识, 太平天国“应是一场流产的革命, 失败的起义, 一个不应该长期延续却可悲地一直延续到覆亡的邪教集团”[5]。

3 思政教学性辩论模式的路径转变

3.1 思政教学性辩论模式的革新

3.1.1 准备阶段

包括辩题选定、组织辩论小组、制定规则等环节。过去通常由教师指导进行, 全程监督。2013-2014学年本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课题的支持下, 对此进行改革, 改由专任教师进行初步指导后, 由学生自行组织辩论小组, 推举主持人, 制定规则。

3.1.2 实施阶段

教学性辩论模式参照一般辩论赛制, 分为正反两方, 各设辨手4名。课堂上的辩论环节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由学生推举的主持人主持开场, 随后由正反两方立论成员立论 (共10分钟) , 接下来是双方公辩 (15分钟) , 自由辩论 (10分钟) , 正反双方总结陈词 (8分钟) , 听众参与提问 (10分钟) , 学生评委团评判 (3人组成) , 最后是教师点评。在开展过程中, 为使更多同学参与其中, 克服传统辩论教学参与不足的局限, 将听众参与提问的时间适当延长, 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最后评判除学生评委团打分外, 由非辩论团体的其他全体同学共同举手投票选出胜方与最佳辩论团体与最佳辩手。

课堂辩论的实施阶段, 还应注意以下环节的操作。第一, 开场词要简明精彩, 能激起辩论的热情;点评或建议要中肯有力, 发挥心理导向作用[6]。第二, 为营造轻松氛围, 没有对着装有统一的要求。第三, 为促进参与, 将辩论团体的位置设在教室中央, 其他同学围绕四周, 缩小空间距离, 增强参与感。

3.2 教学性辩论案例研究

在教学性辩论模式研究过程中, 我们以“历史是否可信”为题, 进一步说明辩论模式革新的成果。本次辩论以《中国通史》课程为依托, 8名学生组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

3.2.1 准备阶段

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辩题展开研究, 主要以历史学认知的观点, 跳出宏大叙事的窠臼, 从新的视角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正如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所说“一切 (真) 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代治史者都力求客观与公正, 然而任何历史研究都不可能是纯历史的, 历史书写者在观察、思考、整理与书写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了历史, 所以“纯粹客观”是一个吊诡, 历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或精神, 以此作为学生思考思政课程历史内容的核心思想。

3.2.2 辩论阶段

在辩论过程中, 学生思维中的诸多亮点得以呈现, 下面仅以反方的辩词为例加以说明。

反方:“司马迁写《史记》, 把自己一个人的好恶当作是非标准, 因为受到宫刑, 为泄私愤, 有贬低当代的嫌疑。因为是同病相怜的缘故, 司马迁在写越王勾践时, ‘卧薪尝胆’夸大历史的事实。所以, 比较公允的史书《史记》, 也有人为夸大历史的事实的嫌疑。”

“谎言无处不在, 从哥伦布时代到美国近代史, 在对历史的粉饰中, 历史教科书中充斥着无耻的谎言。谎言使那些流行的神话得以永固。”

值得注意的是, 同学收集整理资料时, 内容较丰富, 古今中外均有所涉及。同时, 辩论时增加听众与选手互动的时间。实验表明, 学生对互动环节的兴趣最大, 三次辩论实验互动环节的时间都超过了15分钟。教师点评阶段主要针对学生的问题思考方式与辩论方式进行指正, 并引导学生对自身和他人的表现进行点评。

3.3 辩论模式转变的思考

3.3.1 课堂辩论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次教学实验研究, 发现课堂教学性辩论存在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 跑题现象。同学在辩论过程中不自觉会偏离原有辩论主题。例如以“袁崇焕是忠臣还是奸臣”的辩论过程中, 部分同学在辩论过程中将辩论主题转向了历史与人物的相互创造关系上, 导致总结难以进行。

第二, 辩论技巧有待提高。本次课题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参与主体, 参与人数较多, 发现大部分同学由于缺乏相应训练, 辩论过程中很难抓住对方的弱点与错误进行辩论, 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

对策:针对第一个问题, 指导教师事后对学生的准备工作时必须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对辩题进行仔细分析;如在辩论过程中出现跑题现象, 指导教师必须马上予以指正。

针对第二个问题, 可通过开办相关知识讲座, 指导学生训练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3.2 读书会辩论模式的探索

读书会在教育领域主要应用于研究生的培养。本课题组经过实践研究, 认为在课堂教学性辩论的基础上, 可将其应用于本科生的培养, 其主旨是打破高中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 开拓学生的视界, 培养思辨精神。

经过教学实验, 发现学生收集、整理资料, 阅读材料时缺乏学术意识, 创新能力薄弱, 针对这些问题, 设计读书会加自由辩论的新型模式进行教学, 取得了一定成绩, 主要心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 选择适应的书籍进行指导阅读。读书会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学生接受度, 即学生对老师指定的书籍是否能够通过自行阅读加以理解。在过往的课余读书会期间, 发现大一、大二学生对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无法理解, 阅读效果很差。此次实践便指定较为通俗的个人传记作为《中国通史》课程的补充, 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较好。

第二, 辩论互动环节的关注点。与课堂上教学性辩论不同, 读书会讨论时如何调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一个大问题。本次实验采用被动和主动相结合的方法, 即事前指定每位参与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由其余同学轮流表达意见, 并向提问者反问一个问题。另外, 指导教师提供饮料和零食, 尽力营造轻松氛围, 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4 结语

辩论作为教育的有效方式由来已久, 20世纪以来, 教学性辩论的价值和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从实践操作来看, 教学性辩论的活动也不仅仅限于教室和辩论课上, 也可通过其他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机会。辩论是知识的综合体, 强调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成员积极参与, 能够培养成员的果断和分析性反映能力以及批判性倾听能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性辩论模式, 无论是传统课堂辩论还是读书会形式的参与式讨论加自由辩论, 在对其中部分形式与内容进行改变后, 都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学习方法与水平的提升, 并为思政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董蕾.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思考[D].吉林大学, 2006:21-26.

[2]欧阳儒阳.论大学生课堂辩论的教育功能及实践操作[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

[3]申晓虎, 贺雷.思政教育历史内容教学性辩论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 2013 (24) .

[4]中国近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5]史式.让太平天国恢复本来面目——为金国起义150周年而作[J].开放时代, 2001 (1) .

辩论教育 篇8

一、高校辩论队的特殊性

高校社团和学生会在学生课余生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高校社团是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组织,自治性强,但管理性弱。学生会是校方的机构之一,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又是校方和学生间的纽带,管理性强,自主性稍弱。辩论队作为一个校园中的特殊群体,与学生会和社团间既有共通,也有差异。

1. 高度自治。

高校辩论队具有校园社团的自治性,但又不单纯是学生自娱自乐的组织,辩论队的生命力需要建立在深厚的思辨传统和固定的活动安排之上。辩论队还具有与学生会相似的管理方式,但是却不直接与学校体制挂钩,由辩论队成员自发申请比赛并组织活动。因此,高校辩论队不仅在校内具有高度的自治,而且对于辩论的专业性要求也不止停留在娱乐的层面上。

2. 团队至上。

口才和思维是一名辩手的基本素养,而辩论队的核心精神则在于团队合作。一至四辩分别在各自的环节内承担着起承转合的任务。四位辩手所阐释的内容必须连贯清晰,而自由辩论环节更是考验四位选手的配合素养。队员无论在场上抑或是在场下,都应保持团结的心态和协调的步调,这种特殊的竞技形式要求队员从技术上到心灵上都具备较高要求的默契。

3. 秉持理性。

辩论队不仅以辩为乐,更以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思辨理念,引导思辨风气为责任。一所高校从学生到领导都要对辩论活动的开展高度重视,才可能创造出一个优秀的辩论队:一方面,辩论队在各大赛事中的突出表现,将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获得学校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优秀的辩论队将会在校园范围内掀起明星效应,激发学生理性思辨的风潮。因而,辩论队不能仅仅将自己定位为社团,而是更应倾向于定位成具有极强专业性的竞技团队。

二、苏州大学辩论队管理方法

高校辩论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要以不同于社团与学生会的创新方式进行管理,苏州大学辩论队的管理方法结合了民主决策与教练引导、个人探索与团队培养、高度自治与学校支持等特点,开创了结合校园特色与社会企业模式的管理方法。

1. 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共同协议。

高校辩论队普遍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利,相比学生会,辩论队没有现成的规章制度可以参照,随着辩论模式与理念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辩论队的管理方式要做到与时俱进。

在教练和队员的共同协商下,苏州大学辩论队制定了明确的队规。队规融合了部分强制性条例与可协商条例,这样既保证了规章的权威性,又体现了一定的宽容原则。例如,队员不得无故或因其他社团活动缺席辩论队训练为强制性条例,而将记过的惩罚方式转变为辩词整理,则是在队员的倡议下制定的。此外,苏州大学辩论队每年都会重新拟定部分队规,对不合理的部分做出改良。

2. 完善的训练课程与备战计划。

辩论队需要核心机制理念来促使团队有序发展。苏州大学辩论队因此制定了阶段性和发展性计划。将队员划分为1~2年,2~3年,3~4年三个辩龄层次,侧重各有不同。

每年招新之后,苏州大学辩论队都会联系江浙沪地区高校,以训练新人为目的,开展跨校交流赛;而对于高辩龄辩手的训练,则以战为主,以赛代练,为此,苏州大学辩论队积极申请参加台湾国际“精英杯”奥瑞冈辩论赛、马来西亚世界大专华语辩论赛等国际赛事。苏州大学辩论队自成立以来,用短短三年的时间,跻身一流高校辩论队,并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稳步发展。

3. 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奖惩机制。

正式辩论比赛的参赛队伍,人数一般为6人,如何选拔参赛队员,并处理好其他队员的情绪,是辩论队教练与队长必须面对的难题。

重大赛事备战之前,苏州大学辩论队队内都提前开展选拔赛,由教练担任评委,将辩论水平和团队意识作为考核标准。除正选队员外,其他队员将作为陪练。陪练队员若在模拟赛过程中表现突出,甚至超越正选队员,将有机会取代正选队员的比赛资格。此举不但提高了模拟赛质量,也让队员选拔趋于合理。

4. 卓越的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

辩论活动是个人素质与团队素质的综合较量,不仅需要辩手的思辨素养,更需要他们倾注包容、理解与协调,从而促使整个团队的一致与高水平发挥。

苏州大学辩论队注重对个人的培养。教练在每一次比赛后,会根据比赛视频为每一名选手做详细的解析,特别是一对一指导。此举不仅促使队员通过一次比赛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还有利于教练清晰地了解每一个人的特点。此外,辩论队还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中轻松氛围的营造,培养队员间的深切友谊,注重“非赛场”友谊的形成。

5. 有力的学校支持和关系网络。

学生组织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苏州大学辩论队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服从学校的指导原则。一方面,相关领导不断跟进辩论队发展状况,提供更多的资源与平台,并积极联系专家教授,提供知识性的辅导;另一方面,辩论队反哺校园内的文化活动。苏州大学辩论队与苏州大学团委、苏州大学学生会共同努力,将一年一届的校辩论赛办得有声有色,已有10多年的传统。这使得理性精神在苏州大学内部得到进一步推广。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表达能力,各高校纷纷组建辩论队。辩论队相比社团与学生会组织,有其特殊性,而关于辩论队运行方法和管理模式的研究还未成熟。高校辩论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需要以不同于社团或学生会的方式进行创新管理。本文将以苏州大学辩论队创新性管理尝试为例,探讨辩论队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辩论队,管理创新,学生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芬、汪舟,《大学生社团管理中人力资源及心理学运用的新思路》,《科技信息》,2009(12)

[2].李安英、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教育探索》,2007(3)

历史上著名的辩论 篇9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纷纷涌现,形成群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公孙龙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

战国时期,赵国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白马非马’。”意谓,“马”是指形体的概念,“白”是指颜色的概念,指形体的概念与指颜色的概念不同,所以“白马”不是“马”。为了证明这一命题,公孙龙还提出了另一论据:“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公孙龙虽然发现了“马”与“白马”,即“一般”与“个别”的差异,却夸大了这种差异,并割裂了种属概念之间的联系,把抽象与具体绝对对立起来,所以陷入了诡辩论。

赫胥黎和威尔伯福斯关于“进化论”的辩论

1860年6月30日,“进化论”大论战第一回合在牛津大学展开。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大肆攻击进化论,并谩骂进化论的支持者赫胥黎,问他,既然他相信人起源于猴子,那么跟猴子发生关系的,是他的祖父一方还是祖母一方。赫胥黎说,关于人类起源于猴子的问题,只是说人类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远古时期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一个人有人猿为他的祖先,这并不是可羞耻的事。反倒是有些人,不学无术、信口雌黄,企图用花言巧语和诡辩的辞令来转移听众的注意力,煽动一部分人的宗教偏见来压制别人,这才是真正的羞耻。他宁愿要一只可怜的人猿做自己的祖先,也不要一个运用自己优厚的天赋和巨大的影响,却把嘲讽奚落带进庄严的科学讨论的人做祖先。

难忘的辩论会 篇10

辩论会在我方各自陈述观点时拉开序幕。“我方认为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电视不仅浪费时间,还损害视力,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为我方开了第一响炮。怎料劲敌美玲也不甘示弱:“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学生,更应该关注新闻,请问对方辩友难道没看过新闻不成?”美玲一打开话匣,观点立刻如洪水一般汹涌而来。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我一时语塞,手足失措,幸好队友少艺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我方并不否认看电视的益处,只是‘不能多看’!”话音刚落,只见老师和同学都赞同地点了点头。

教室里沉默了……

还是美玲打破沉默,同学们的头齐刷刷地转向她,目光聚焦在她身上。“据一最新资料显示,科学发现电视的彩色画面以及语言效果都对人的大脑有起一定的开发作用!”同学们面面相觑,接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则不以为然地反驳道:“天方夜谭!当初,电视还是人发明生产的呢!”我瞟了美玲一眼,此时她正在焦急地与队友商议。我暗暗大喜,私下里,队友们悄悄地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辩论会此时已进入了高潮,遗憾的是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我方渐渐没了优势,毫不夸张地说是被对方逼得走投无路了。此时,我可真想借来纪晓岚的铁齿铜牙、三寸不烂之舌一用。稳操胜券的喜悦犹如昙花一现,最后比赛结果是我方惨败。

辩论的逻辑 篇11

博士,副教授

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并没有同化人们的思想,网络辩论硝烟弥漫,热点话题层出不穷。但嘈杂背后的真相,却是情绪释放的帖子远多于冷静讲理的帖子,即使试图讲理的帖子,也有很多是逻辑混乱的,以致于各说各话,难获共识。特别是在微博,四处起火,一地鸡毛,而乱相丛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网友的逻辑能力欠缺。根据多年的辩论经验,我总结了七条辩论逻辑,供您参考。

1.有“证伪性”才有意义

你是一个战士,连长的战前动员称“只要冲锋跑得快,就不会受伤”,你拼尽全力冲了出去,被人血肉模糊地抬了回来,你质疑连长,连长的回答是“那是因为你冲得不够快,否则就不会受伤。”你喷过一口血后慢慢明白了,连长的那句动员根本没有潜在的可以被证明不对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就是没有“证伪性”,解释权完全由他,这是句永远正确的骗人鬼话。若动员改为“只要冲锋速度达到每秒5米,就不会受伤”,这就有“证伪性”了,只要有人冲锋速度超过每秒5米还受了伤,就可以证明连长的动员是错的。

在选择一个辩题时,首先要核实的是此问题有没有“证伪性”,例如有人拿出“天人合一”来跟你辩论,你就不必理会,因为这个问题没法证伪,怎么个合法全由对方的两片子嘴说了算,你称“三才天地人,为什么只有天人合了,凭啥把地落下呢?”人家可以说“地太低级,不与丫合。”你也没法证明他不对。所以,在辩论过程首要的就是要检验对方观点的“证伪性”,无法证伪的说法没有意义。

2.“无”不需要证明

你说“如意金箍棒”是存在的,我说不存在,你让我证明不存在,那我还真证明不了,即使我掘地三尺没有找到,那也不能排除掘地四尺能找到的可能,即使我满头大汗地把地球都掘遍了,然后你来了一句“会不会在火星上呢?”

与边界清晰的数学问题不同,现实生活中的“无”是没法证明的,也是不需要证明的,持“无”观点的一方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就是默认正确的一方,直到持“有”观点的一方拿出了“有”的证明为止。

你说手机辐射存在着引发脑瘤白血病的危险,我说不存在,这时应该由你来举证。全球科学界曾做过上百项手机辐射与脑瘤白血病相关性研究,结论不支持其中的相关性,你求证“有”不能成立,而我的“无”就是继续成立的。

很多坚持“有”的一方在举证不能的情况下会抛出“潜在的可能性”的说法,窃以为这是个最扯的说法,没有之一。您读完此文地球就毁灭的潜在可能性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这种没有证据的想象中的可能性有意义吗?跟打输了架,跑前撂下一句“有种你等着”一样,“潜在的可能性”就是一句找场子的废话,根本不必理会。

3.肯定性指控拿证据,否定性指控有界线

肯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偷了钱包,那就应该由你来拿出物证人证,并公布时间地点等信息,而不是由我自证没偷过,其逻辑的根源就在于“无”没法证明。

否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没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没有上过大学,是靠欺骗得到的教职,因为你所声称的“无”不需要证明,那举证责任就轮到我了。但在我举证之前,你先要明确你这个指控的“证伪性”在哪里,比如说你同意了只要我亮出大学文凭你就认输,然后我才会举证。否则,我亮出了文凭,你又否认文凭的真实性,待我证明了文凭是真的后,你又不认可文凭上的人是我本人……这是精通逻辑的人常用的损招,他总是提出否定性指控,逼得你不断地自证,直到你崩溃为止。否定性指控必须要有可证伪的界线,否则就是耍流氓。(未完待续)

让辩论走进政治课堂 篇12

课堂辩论是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指导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中争论性问题的思索、辩论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突出特点是能给学生提供较大的交往活动空间, 在辩论活动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适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大胆质疑。

课堂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课堂辩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创造了一种竞争的氛围, 为了驳倒对方, 给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 学生会主动深入钻研教材, 寻找正反参考资料, 积极准备发言内容, 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掌握, 学会辩证地多角度地看问题。

其次, 课堂辩论可以激发学生质疑,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 许多教师比较注重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 而往往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辩论, 是激发学生质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所谓辩, 即抓住对方的要害, 寻找存在的疑点, 从而提出问题, 进行辩驳。在辩论中, 学生必然会去寻找对方究竟有没有错, 错在哪儿, 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寻找答案。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的质疑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不断发展。

最后, 课堂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求异创新。这是因为, 辩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的碰撞, 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 探求不同见解。如果没有求异创新的思考能力, 辩论是难以展开的, 试想一个墨守成规或人云亦云的人是不可能去积极参与讨论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堂辩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 我们应当怎样去组织课堂辩论, 充分发挥课堂辩论的教学价值呢?

一、营造辩论条件

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千差万别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到见解, 适时引发中心明确的争议, 积极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条件, 以求通过争议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如在执教“反对各种迷信活动”时,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辩题:“世上到底有没有神、魂、鬼、怪?”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悟理。

学生通过讨论、探索、相互交流, 逐步形成了正确的科学观念:世上根本没有神、魂、鬼、怪, 要相信科学, 反对迷信。正是由于创设了辩论的情境, 使学生善于思考、主动参与,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辩论精神

要充分发挥课堂辩论的教学价值, 首先要激发学生敢于辩论的精神。学生的模仿性较强, 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容易从众, 形成思维定式。同时, 由于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不习惯独立地、深入地思考问题, 并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培养学生敢于辩论的精神就尤为重要。这方面的培养, 应从“于无疑处求疑”开始, 因为疑是辩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 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才有了敢于争议的思想基础。

如在教“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 为了拓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维权意识, 笔者适时提出“一元钱官司”该不该打这一辩题。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课堂气氛活跃。正是老师的问题设置, 激发了学生独特的见解, 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

三、培养辩论能力和方法

辩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 反映了一种整体的素养。辩论的结果孰是孰非, 当然取决于不同认识本身的科学性, 但辩论能力强, 也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课堂上的辩论还有其特殊意义, 即辩论不是目的, 只是一种手段或过程, 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因此, 教师在辩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也就是引导学生政治知识的学习, 进行参与意识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 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培养和指点下, 掌握了辩论的一般方法, 就会更乐于参与辩论活动。

四、引导辩论过程

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培养能力。因此, 在学生辩论时, 教师要集中注意力, 细心倾听, 及时捕捉有效资源, 如学生闪光的话语、独特的思维以及细微的错误等, 在学生思维堵塞时, 适时地给予点拨。同时, 也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随时准备补充同伴的发言。学生在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中, 不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学内容, 学会了欣赏别人,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互动学习中激发起主动学习、参与的意识。教师要及时点评总结, 并且应以鼓励性、赞赏性的语言为主, 对辩论中的精彩之处更要特别提出来加以肯定, 借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辩论中出现的明显观点错误、逻辑错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错误也要加以指明, 防止学生造成一种“胜者王、败者寇”的错觉, 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让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这样, 辩论进入政治课堂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才能让辩论这一教学形式产生质的升华, 也才能真正激活政治课堂。

五、把握辩论要务

课堂辩论, 和其他教育活动相比, 组织难度更大, 因而教师不可草率行事, 更不能放任自流。在课堂辩论中不能只从逻辑、语言、风度、技巧上下工夫, 而不从思想认识上论是非, 那些高谈阔论而不联系实际、强词夺理而缺乏扎实论证、哗众取宠而无求实之心的辩论态度, 均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否则, 不仅使其他学生对所辩问题莫衷一是, 难求甚解, 而且容易使辩论双方钻牛角尖, 步入谁巧言善辩谁就有理的误区。因此, 在实施课堂辩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辩题的选定。辩论题应有一定的难度, 并有一定的激趣性、争议性,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而且通过辩论, 能抓住实质, 明确教学内容。 (2) 时机的把握。由于教材内容、教学时间的因素, 并不是所有的课都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 应视教材内容的需要, 教学时间的许可, 择机进行, 从而达到激活课堂气氛, 促进学生深入探究的目的。简言之, 要善于把握时机, 灵活调控有关的教学因素。 (3) 课内课外结合。可让学生主动将学习的意识延伸到课外, 成立辩论组, 在广阔的语言大环境中, 继续探究。有时也可事先布置辩题, 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以及各种信息, 充实和提高自己, 再回到课堂上来展示。

上一篇:现代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论文下一篇:原生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