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辩论

2024-10-08

道德与法治辩论(通用13篇)

道德与法治辩论 篇1

辩论题(该题由各方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1.正方:法律无情

反方:法律有情

2.正方:还是以国家法律为重

反方:律师应以当事人利益为重

3.正方: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应该宽容 反方: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应该严惩 4.正方:规范人的行为靠法律

反方:规范人的行为靠道德 5.正方:公平比效率更重要?

反 方:效率比公平更重要 6.正方:社会稳定主要靠德治。

反方:社会稳定主要靠法治 7.正方:实体法比程序法更重要

反方:程序法比实体法更重要 8.正方:网络使人更亲近

反方:网络使人更疏远

9.正方:拒绝毒品,教育比惩治更重要

反方:拒绝毒品,惩治比教育更重要 10.正方:法不容情

反方:法也容情

11.正方:遏制家庭暴力主要靠法律 反方:遏制家庭暴力主要靠道德 12.正方:知足者常乐

反方:不知足者常乐

13.正方: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

反方: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 14.正方:规范人的行为主要靠法律

反方:规范人的行为主要靠道德 15.是故意伤害还是正当防卫?

在某市打工的吴来福与杨桂花谈恋爱二年多,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但仍保持一般来往。后来杨桂花认识了做生意的张有财,经过一段交往,彼此产生了感情,张有财出资为杨桂花租了住房,有时晚上与杨桂花同居在一起。在此期间,杨从未向张有财讲过其与吴来福谈过恋爱的情况。

某日晚10时许,吴来福来找杨桂花。此时,杨桂花与张有财住在里面,张有财听到敲门声起身想去开门,杨桂花不让。吴来福觉得屋里有人,但又没人开门,迟疑了一会儿回家去了。第二天早上7时许,吴来福因担心杨桂花发生意外又去杨桂花家。敲了几下门没人应,就从门缝往里看,发现地上有杨桂花的鞋子,就又敲门,仍然没人开。于是吴来福就从窗户上往里爬,刚进屋落地,张有财穿着内衣从里屋出来厉声问道:“你是谁,要干什么?”吴来福见是一个陌生男人,不由分说,上前推张有财往里屋闯,张有财不让,两人厮打在一起。吴来福将张有财打倒在地,拔腿往里屋冲去,倒在地上的张有财从地上挣扎起来,随手拿起一把菜刀,紧随其后,看见吴来福正要掀杨桂花的被子,张有财举起菜刀向吴来福砍去,造成吴来福头部重伤。后吴来福以故意伤害罪向公安机关控告,要求立案追究张有财的刑事责任。

辩题:张有财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正方:张有财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反方:张有财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或假想防卫)。

道德与法治辩论 篇2

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新编教材在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新编三科教材编写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坚持继承发展,教材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使经典篇目世代相传,又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新编三科教材实行了严格的学科审查、综合审查和专题审查。既从专业角度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宜性进行把关,又统筹兼顾,对跨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衔接情况进行把关,同时着重对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等内容进行专门把关,确保教材整体质量和水平。

新编三科教材更加突出了育人导向,符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既传承经典又富有时代气息;既遵循学科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新教材投入使用之后,还将组织专家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修订完善,不断提升教材质量。@(摘编自教育部网站2016-08-31)

道德与法治辩论 篇3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特点;研究

G633.2

21世纪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备受争议,思想品德课教师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如何培养“四有”公民,如何落实“三观”教育,如何培养“公民的核心素养”等都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思想品德教材版本也出现多样化。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再到品德与社会,最后到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希望我们老师能以这次的课改为契机,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

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响应。但真正要实现法治教育的良好效果,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极力避免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把法律压缩为干巴巴的文字,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只会让孩子对法律心生厌恶;二是把法治课上成遵纪守法课,偏重刑法、处罚法等义务性规范的宣教,这样可能令学生对法律心生恐惧;三是把法律教成一种纯粹的工具,而缺乏培育精神层面的信仰基因,这样将会加剧法律工具主义的流行。那么,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对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新内涵呢?如何才能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课堂呢?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学生喜欢的课呢?下面就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知识梯度明显,注重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

纵观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的内容都以加强道德修养为基础,注重生活化、情景化的体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教材结构合理,知识梯度明显。从成长的节拍,到友谊的天空,再到师长情谊,最后到生命的思考。整个教材思路非常清晰。把初中学习生活作为起点,注重培养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挫折意识、生命意识的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在七年级上册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实际。

二、加强对知识点的整合,贴近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共分为四个单元,内容与旧教材《思想品德》相比更加完善,充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把原来思想品德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在第一单元成长中的节拍中增加了少年有梦,终身学习等知识。要求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要怀揣梦想,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实现梦想、理想而努力奋斗。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中增加了与同学、朋友之间的相处,竞争,网络交往等内容。强调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正确的方法,通过正当的竞争促进共同成长,特别是面对网络交往的新特点,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增加了与老师、长辈之间的内容,通过走进老师,了解老师最终形成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通过对家的理解、体味亲情,了解父母的爱。让学生懂得正确面对爱的碰撞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让生命得以延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是对旧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进行整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情感的升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同,注重知识点的引导。

三、教材内容比较灵活、生活化,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教师喜欢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便于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其内容较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有较大的改变,究其特点主要体现内容灵活性、事例生活化、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在教材的内容上,原先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道德与法治中只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如第三单元中如何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如何孝亲敬长;和父母沟通的技巧;如何调节调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在案例中、活动中去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强调课堂教师的说教、知识点的灌输。

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的《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指出,最受重视的公民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今天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是否达到了情感的升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总结 篇4

姚元钊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 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 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 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现对本学期的德育渗透工作 总结如下: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 步地分析、推理、判 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 束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 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 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 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提高四个意识(1)目标意识:即活动的目的性。每一项活动,从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内容、采取的活动方法,乃至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作为综合性课程,每项活动的目标也是多重的,有的是显性目标、有的是隐性目标。教师在完成显性目标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蕴含在活动中的隐性目标。(2)主体意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到学习中去,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改变学生围着老师转 的局面。(3)情感意识:以教师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通过学习活动挖掘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4)诊断意识:即注意对儿童课上生成性问题的指导,以及学生 对学习的反馈。

五、做到四个尊重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篇5

核心素养

关键词

道德品质

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爱岗敬业

心理健康

自尊自爱、情绪情趣、乐观向上、坚强意志、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

法治观念

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权力义务、程序意识、维护人权、民事责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国家意识

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全面小康、国家利益、国家观念、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政治认同

有序参与、党的领导、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文化自信

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文化选择、文化强国、兴国之魂

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

人生价值

个人理想、民族复兴、奉献创造、劳动就业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道德品质

:尊重老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心理健康:积极情绪、高雅情趣、乐观向上、健全人格、文明交往

法治观念:学法懂法、遵纪守法、公民意识、权力义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

法治观念: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程序意识、维护人权、民事责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社会和谐

和谐自然、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九年级思品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意识。主要表现为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理解接受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全面小康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2.政治认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领导的意识和行动。懂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文化自信。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道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

4.社会和谐。树立和谐发展理念,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绿色生活理念,落实低碳行为,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建设美丽中国付出应有努力。

5.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 篇6

王 相 宁

培训工作总结

良平初中王相宁

2017年12月16日至17日,在宁江初中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与宁县教育局对口帮扶第一期骨干教师培训”。在两天的时间里,主要听了由天津教育专家老师的讲座,学习了人教版初中政治课标修订教材总体介绍(七八年级),受益不浅,感受颇深.现就学习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做以汇报。

一、人教版课标教材特点回顾

1、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2、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对新课标的重要修改有:

1、彰显生命教育主体;

2、突出法制教育;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4、加强媒体素质教育;

5、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文化;

6、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7、增加“增加知道人生而平等”;

8、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工匠精神”;

9、增加“体会承担社会责任”;

二、教材修订的实际做法

1、调整结构、增减内容,构建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

从各领域内容的前后顺序、内容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政治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的配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角度,调整了不合理的内容顺序,构建更加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政治知识。

2、反映背景、重视过程、加强应用,使学生获得政治的基本思想

使学生获得政治的基本思想是政治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标志。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科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政治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政治课程教学的精髓。

3、发挥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和章小结的“概括提升”作用,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引言是全章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好的引言,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基本思想教学、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章引言的作用,修订版教科书着重从本章内容的引入、本章内容的概述、本章方法的引导等角度组织相关内容。在具体处理中,不追求“实际问题——政治问题”的单一模式,而是结合具体内容以自然的方式引入。

4、加强探究、重视“综合与实践”,积累政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修订版教科书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内容的呈现上努力体现政治思维规律,倡导探究式学习,给学生一条观察事物(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

教科书从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学习过程等方面考虑,在一些关节点上设置“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促使学生领悟政治的本质,提高政治思维能力,积累政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三、对教学的一些建议

1、把整个学段看作一个整体

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概念要逐个学,知识要逐步教。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是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2、“理解政治”是教好政治的前提

理解政治就是要了解政治概念的背景,掌握概念的逻辑意义,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把握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挖掘政治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理性精神等价值观资源。

理解教学内容,弄清“是什么”;

理解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概念体系中认识核心概念; 理解教学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

3、提高研究教材的水平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并重。

仔细分析教材编写意图: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教材中的例题是经过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内容顺序不应随意调整;例子不是不可以换,但换的时候要想清楚理由。

4、重视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的核心——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前提;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概括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概括能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

5、加强研究方法的引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

加强政治教学的思想性,是体现政治的育人价值的需要,也是教改对教学的整体要求,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政治的整体性认识。

道德与法治辩论 篇7

【内容摘要】当今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交互环节中学到知识,学以致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便是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主要介绍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概念以及教学模式的具体介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互动式 教学模式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课堂教学概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来是一项集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科目,他不仅在思想上教育学生,对学生在思想中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该年纪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观念,更在教学上让学生燃起教学兴趣,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利用老师教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不仅起不到上述作用,而且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初中课堂中引进互动式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课堂互动过程,叫教学是为动态的发展过程。这种模式让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古板模式,而是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形成学习者和教学的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而且可以快速的学以致用,学习效率更高。在现在的条件下,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应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而且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以及心理上都有很了很大的成长,随着年龄的不断成熟,对社会中的事物认知能力也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随着之前教育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他们对传统模式产生了厌倦,再使用传统模式来教学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正好满足了这个阶段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利用各种情景等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老师的带动下融入到各种情景中,在各种自我探索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这样不仅使得教学更加简单,而且更加容易的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但是,互动式教学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我们的学者以及老师不断探索。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师交互性教学模式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通过案例对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类似听故事的方式学习课本中的知识,通过案例感染学生、引人入胜。自觉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例如,在《对社会负责》一课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个案例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先把陈光标的故事讲解给同学们听,然后针对故事通过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对任务、知识的认识理解。你们佩服陈光标吗?想不想成为他这样的人?为什么他可以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重?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人是到对社会负责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利用这种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互动性教学模式下,老师不再是之前的引领着和权威,而成为和学生一起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之前的问答交流方式而是一种新型的探讨方式,让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师生互动,互相启迪。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老师更多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

2.辩论法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这是教育家杜威很早之前就有的观点,但是在当时很少有人理解,在毕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但是,现在看来,教学本就是生活得一部分,我们往往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只是,生活这个大讲堂所传授的知识没有特定性。我们通过这样的事件启发教学模式,从而有了辩论法教学模式。辩论法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生活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引入当下生活中的案例,和学生一同探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各抒己见,在辩论中,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讲授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这种辩论法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3.模拟法庭式教学法

所谓模拟法庭式教学法就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已经开始涉及很多法律法规学习,在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时,利用前面提到的两种教学方式很多时候找不到相应的案例,然而枯燥地讲授课程又不能很好地起到很好地教育效果。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模式法庭式教学法对该法律知识进行讲解。

例如,我们接触到的“三鹿奶粉”事件,可以采取模拟法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件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审理,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充当检察官、审判员、审判长、律师、原告以及被告等。让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中充分发挥,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整个案件,并在互动中学习了解各种法律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对学到的法律法规有一个更加确切的认识,增强法制意识。

三、结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贴近生活的独特性,让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变得容易许多。面对其他课程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长久发展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文希望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起到些许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开秀.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4.

[2] 王双燕. 初中思想品课互动式教学法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1.

[3] 章七四. 初中思想品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分析[J]. 中学教学参考,2012(18):57.

道德与法治初一作文 篇8

法治自古以来便是各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大法宝。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什么“顺其自然”、“兼爱非攻”、“仁义礼智信”……铺天盖地。各国统治者都有其“偏好”,但最后只有因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灭六国、大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由此可见,“仁”并不能治国,只有法治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多数人知道,明朝后期,女真族崛起,其部落首领努尔哈赤英勇善战,夺取明朝辽东七十余城。但多数人也知道,清军入关,接替明朝,并非努尔哈赤所为,而是顺治帝。原因很简单,努尔哈赤的确很能打,但他没有政治头脑,没有建立一个有健全法制和社会体系的国家,没有社会生产力。所以终究只能像强盗一样,抢了东西就走;东西不够了,再去抢。而顺治帝能入关,得拜他父亲皇太极所赐。皇太极在入关前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健全的法律,经济得以发展,最后到顺治帝,国力强盛,得以一统中原。所以,只有一个国家拥有健全的国家体系和法律,才能取得飞跃性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更是“以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典范,它充分顾及到人民的利益,而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特殊群体:妇女、小孩、老人、残疾人……法律更是给予了特殊的保护。就拿我们初中生来说吧,现在我们能在教室中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课,在旅游景点能够以半价、甚至更低价格游览名胜,就连贫困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小学、初中……都是法律的馈赠。因为我们还未成年,还属于生命的开始阶段,国家为了保护我们,特意设置了特别的法律。要知道,国家的未来就是我们的呀!试想,要是没有这些法律,我们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保护,那国家、民族的未来又何处去寻呢?由此看来,法律须尽可能的保护人们的利益。所以,法治很重要,而依法治国也就更加必要了。

中国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个阶段,而各个阶段的法治,自然也有所不同。奴隶社会有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律,封建社会有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律,民国有君主立宪制……到了现在,便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了。纵观历史,各个时期的法治皆与当时的社会情况,人民需求相适应。如奴隶社会,那时人们的觉悟还比较低,觉得人分三六九等,有贵贱之分。所以奴隶制便应景而生。现在看来,奴隶制自然是弊端横生,但你在那时跟人们说马列主义,他们听得懂吗?

道德与法治初一作文 篇9

且暂不说严重的违法行为(这是一定会管的),有一件发生在我家里的事就是一个例子。我妈妈曾经在出租车上丢了一个手机,去出租车公司调GPS查看是哪一辆出租车,却发现那一段路口没有这个公司的车经过,才知道GPS可能早就坏了。联系手机也联系不上,后来竟关机了。我说可以去派出所报案定位手机,却得知派出所根本不可能管这种小事情。结果手机就此一去不复返。又一次,也是手机丢了,这一次我吸取了教训,给手机开启了防盗,将对方的照片及地理位置传了过来,还给手机上了防盗锁。再将照片及地理位置转发到微信群及朋友圈中,最终跟随一位朋友的带领找到了那户人家。本以为事情就此落幕,可那户人家态度竟如此恶劣,不光不愿归还手机,甚至还奇葩地狡辩:“你去报案呗,这手机就是别人捡了给我的!”万般无奈,到了派出所再次联系那个人并进行“你再不归还手机我就报案”的警告他才不情愿地归还了手机。

在这两个“手机争夺战”中我还了解到,不久前一小区遭遇入户抢劫,6户以上人家家中被盗,也向派出所报了案,但就此杳无音讯。又是一小区,接连几天都有电动车被盗,也报了案,但是也就此被时间消磨,同样没有消息。

也许你会说:我们修水现在的这些摄像头等“高科技”数量少,分布小,质量差,像入户抢劫、电动车被盗等小而棘手的事情杳无讯息也是情有可原,没必要过分在意。但是,可是,你是否知道,遭遇这些事情的人们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还对社会的法律与法制坚信不疑?他们还能否像以往那样幸福悠然地生活?

“高科技”没有可以安装、可以普及啊!难道政府连这点钱也不愿花吗?派出所的人员们要专业、热心啊!你们不是天天宣传“为人民服务”的吗?现在有的百姓过的不安生了,你们出面安抚安抚,揪出违法分子啊!难道你们不想再见见老百姓们满意的微笑吗?

道德与法治拓展课教案 篇10

《祖国有多大》课堂教学,我认为很好地体现了思品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诠释了课标理念,“三维”目标。对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具有导向性。特别是在有效开发和拓展课程资源上,进行的有益尝试给听课者留下了全新的印象。思考自己平时的教学,就如何开发品社课程资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运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最直接资源,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宝贵的蓝本。当下的课堂无论如何改革,我认为教材的作用不容忽视。何老师这节课以教材为载体,充分运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激活了学生对祖国之大的感性认知。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教材,有自读、有指名读。如读P48页第一段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位置,祖国的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有多大,初步感知祖国有多大,指名读P49页文字,了解我国设置的省级行政区域区划等等,很好地落实了教学重点。

用活用好教材,首先需要教师深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如教材编排体系,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都是教师在备课中不容忽视的。善于抓住隐藏在话题或范例或资源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更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并落实的。现行品德教材没有罗列大量的道德故事,取而代之的是几张照片、图片、几句简短文字、旁白,或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何老师在这节课上整体把握教材,运用教材中的问题,对话(隐藏的话题)大胆地设计了四个活动板块,活动一:“走一走祖国的边界”;活动二:“比一比祖国的面积”;活动三:“找一找祖国的行政中心”;活动四:“游一游我国的大好河山”。在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丰富品德课堂。

教材中的简单对话、旁白,是以学生口吻出现,贴近学生生活。照片、图片、真实再现学生现实生活,源于生活实际,又高于生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因此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它们,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教材中的思想观念通常是比较正式的文字,有时也以教科书中的对话或旁白引出观点,有的则需通过教师之口告诉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体验、探究,引导学生感悟活动主题。何老师设计的四个板块活动,前三个让学生感悟祖国幅员辽阔,突出“大”,第四个板块活动,让学生感悟祖国山美水秀,凸现“美”。

二、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当今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班班通”网络资源走进品德教学课堂,让学生形象了解教学内容,丰富见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改变了过去枯燥无味和空乏的说教。何老师在课堂上利用自制的“祖国大、美”的PPT课件,直观真实。学生讨论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如:“走一走祖国边界”,PPT直接呈现,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一学生直观了解我国漫长的国境线,感受祖国大,同时了解与我国接壤的国家和隔海想望的国家有哪些。又如第二板块的比一比湖北与祖国,欧洲与中国等的比较,再次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发出了“祖国真大呀!”的惊呼,从而使学生情感得以自然升华,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自然流露。

在第四活动板块,何老师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祖国秀美山河资料小组展开交流后,适时播放PPT,让学生再次感受祖国不仅大,而且美。特别课尾PPT播放歌曲《大中国》,学生不由自主跟着齐唱,充分表达出爱国之情,课堂达到高潮,潜移默化了情感熏陶、品德教育、“三维”目标。

三、巧妙运用身边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堂基于案例、情景、问题。适当开展活动、学习,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感悟,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教学来于实践,又服务实践,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开发生活中的资源、身边的资源,让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活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让教学为生活服务,为生存服务。何老师的课堂注重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身边的资源。如让学生在PPT上找一找“湖北省、荆州市与祖国面积”“比一比”,“说一说”家乡的电话区号、邮政编码、车牌号……等活动,都是学生生活中,身边的事例和资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长,从而也为今后生活、生存储备知识,让学生适应社会,学会生存本领,真正让教学为生活服务,为生存服务。身边的、生活中的资源丰富多彩,老师要留心身边、生活中的资源,特别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如在何老师这节课上,有一个学生不知道家乡的邮编、区号,而说出了昆明市的邮编、车牌号(因这个学生爸妈在昆明经商,本学期才转到我校),这时何老师一句“你还知道其它地区邮编、电话区号、车牌号吗?”网市镇是“玻铝之乡”经商者遍布全国,课堂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纷纷举手,一下子说出几十个地区区号、邮编等,丰富了课堂,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收到了满意效果。

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解析 篇11

试题立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试题彰显爱国情怀,凸显学科价值,紧扣时代脉搏,注重实践参与。试题坚持“三个注重、四个考出来”的##命题理念,面对疫情期间教与学的情况,从实际出发,试题注重人文关怀,突出基础性、综合性,贴近学生生活,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试题的育人功能和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

聚焦抗疫脱贫,厚植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 在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试题凸显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增强“四个自信”。试题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关注国家发展,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试题引领学生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政治认同。

例如第25题第(1)问以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背景,凸显以人民为中心、“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加深对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的理解,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26题第(1)问以“两个一百年”为背景,通过饱含爱国爱党、歌颂民族英雄、歌颂人民团结奋进的三段深情描述,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画卷,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疫情及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心。

试题将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寓于字里行间,旨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例如第9题以“一家四代接力戍边”为背景,体现家国情怀,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第10题通过“三把伞”撑起的寓意,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

试题引导学生认同文化自信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激发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第24题以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为背景,突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第26题第(1)问通过三个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试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与个人梦紧密相连,要把个人的爱好、需求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中走向未来。

例如第26题第(2)问从新的挑战、新的机遇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培养创新精神,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竞争力,努力承担历史责任与使命。

凸显学科特色,着眼关键能力,落实学科素养 试题贯彻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要求,考查学生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与成长中的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治观念、参与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试题聚焦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对核心观点的理解与运用,运用主题化形式,突出学科综合性,引导学生从学科体系把握学科内容。

例如第4题以“学习心得分享会”为背景,把学习的方法和意义、学习的苦与乐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

第23题第(3)问通过“关于民法典的对话”,围绕民法典的编纂、规定、宣传、落实等,整体考查法律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试题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养成全面、辩证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例如第16题通过两个不同的“拨打12345热线”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公民既要积极行使权利,更要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参与民主生活,提高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第22题从垃圾是“废”还是“宝”的设问,引发学生对垃圾处理问题的辩证思考,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发展,突出##特色 试题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突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时代背景。试题素材立足##市情,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感受新时代##的发展与成就,让学生在熟悉的身边事中感悟时代变迁,感受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试题通过具有时代感的素材,增强鲜活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例如第15题“直播带货”取材于老字号数字化转型,引导学生了解“直播销售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20题以“中国在抗击疫情中的国际合作与担当”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全球观念。

试题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体现##特色,展示##成就,增强##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第22题以“新版《##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垃圾分类是个新时尚”,思考作为##市民如何做好垃圾分类,从自身做起,为##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第25题第(2)问以脱贫攻坚的“##经验”为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承担对口扶贫支援任务,以及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了首都的首善答卷。

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育人,提升参与能力 试题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既有现实的生活,也有虚拟的生活。试题坚持实践育人的教育教学导向,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参与能力。

试题紧紧贴近学生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形成健康的、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例如第5题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选取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家务劳动的场景,引导学生增强劳动意识、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第21题选取疫情期间几幕感人瞬间,并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

密切联系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充分表达生活所感所悟,深挖疫情特殊的、珍贵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对抗疫群体的敬佩之情,从而在行为上向榜样学习。

试题以多种实践活动场景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从学会做题、学会做事到学会做人。

例如第13题以社区居民在居委会组织下通过“邻里微信群”等积极建言献策,共建和谐美好社区为背景,引导学生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能力,使考试成为育人的过程。

道德与法治试卷试题解析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等角度,将学生置身于“2020抗疫扶贫”的时代背景,从“看、思、行”三个维度讲好中国故事、巧设问题;

将学科核心主干知识构织于真实生活情境,从“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三个层级整体设计,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厚植爱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 试题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紧扣时代脉搏,通过时事热点,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市情疫情,深切感受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的情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1、2题是两道时事题,分别以京张高铁通车,完成珠穆朗玛峰测量任务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9题以“一家四代接力守边”的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凸显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第17题以学生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的活动体验为背景,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践行爱国主义,激发爱国情感。

第20题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背景,基于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参与的国际合作,引导学生在树立全球观念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25题以毛南族实现整体脱贫为背景,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具体生动实践为素材,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心和行动,引导学生立足国家发展、立足##市情,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感受国家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公平正义,激发学生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第26题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背景,歌颂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歌颂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进,歌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集了磅礴力量,克服艰难险阻、共克疫情难关,引导学生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为国家的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勇担历史责任与使命的决心。

聚焦核心观点,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引导于知识考查之中,涉及课程标准之“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主题内容,整体结构均衡,注重学科核心观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凸显学科特色,着眼于关键能力的培养,统筹处理“三个主题”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治思维、参与意识,培养学科素养,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主题一成长中的我 第4题以“学习心得分享会”为情境,以主题化架构的方式考查学习方法、学习的意义、学习的苦与乐等知识,突出学科综合性,引导学生从学科体系角度把握学科内容。

第8题以漫画的形式,通过对漫画中的向家长说一句话的巧妙设问,考查对磨砺意志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主题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第7题直接引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的教学素材为背景,考查统编教材关于集体规则重要性的新增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建设美好集体的重要途径。

第10题以图片形式生动再现“三把伞”的生活情境,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谐,考查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切他人生命,践行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第11题以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申纪兰的一段话为背景材料,将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国家机构、人大代表职能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2题借助主题学习活动,呈现不同领域的生活事件,突出综合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般违法与犯罪等法律重点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联系所学法律知识解释、说明生活现象的能力。

第14题以“醉驾”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的事实为背景,考查对违法、犯罪的正确认识,借助道德与法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法不可违,违法必担责的法治意识。

第18题以初中生上网活动的相关数据统计为背景,考查理性运用网络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突出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数据分析的能力。

第22题设置垃圾是“废”还是“宝”的探问,引发对生活垃圾处理的辩证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16、23题等试题注重将核心知识融入到具有教育价值的典型情境中,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从整张试卷来看,“我与国家和社会”主题仍然是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考查的重点。

优化考查方式,增强综合素质 试题坚持##命题理念,面对疫情期间教与学的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人文关怀,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在有味的情境、有思的设问和开放多元的答案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试题以主题式、对话式、阅读式等多种形式,着眼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第4题以主题化形式突出学科综合性,引导学生从学科体系把握学科内容,综合考查对学习态度、方法和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乐学善学、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第6题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两位友人的对话,全面考查友谊的特质、呵护友谊和正确对待友谊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提高沟通与交往的能力。

第16题以“同一个热线不同的拨打”为情景,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的能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全面、辩证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中认识公民既要正确行使权利,又要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参与民主生活,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做负责任的公民。

第23题(3)通过公民与民法典对话的形式,从编纂、规定、宣传、落实等角度,考查公民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生活,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认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体会法律的规范与保护作用,自觉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养。

重视社会实践,突出关键能力 试题重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试题的素材,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考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尤其是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关键能力的考查。在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成长。

第5题以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为背景,选取家务劳动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共创共享美好家庭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第13题以社区生活为背景,通过“邻里微信群”和“美丽楼栋建设小组”倡导人们共建美好社区,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制度自信。

第21题通过“线上主题班会”的形式,在故事阅读中,感悟“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所见所闻中、在分析问题中提升思想认识,将知识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

第22题通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领学生思考垃圾是“废”还是“宝”,在价值分析和判断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第24题以“云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背景,通过给海报命名的活动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篇12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集体的温暖;(2)增强集体荣誉感;(3)认同集体力量的强大。

2.能力目标

(1)学习过集体生活,提高在集体生活中关爱他人、努力担当、为集体得荣誉的能力;

(2)培育在集体生活中,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感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了解集体的内涵; (2)了解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内涵;

(3)理解个人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 (4)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感受集体的温暖; (2)认同集体力量的强大;

2.教学难点

集体的力量,不是简单个体力量的相加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第三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板书)

第 六 课 “我”和“我们”(板书)

第 一 框 集体生活邀请我(板书)

1.集体的温暖(板书)

(1)集体的含义

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一般来说,集体的联结度越高,个体感知到的集体温暖就越多。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集体生活的情感需要。

(2)集体带给我们的温暖(板书)

在集体中,我们希望被认可和接纳,得到尊重和理解,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集体的一员,我们也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彼此传递关爱和温暖。

(3)集体荣誉的作用和来源

作用:当集体取得成绩、受到表彰或奖励时,我们可以体验到集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令我们骄傲、自豪,给我们温暖和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来源:集体荣誉是集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共同的荣誉。

2.集体的力量(板书)

(1)正确认识集体(板书)

集体并不是成员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共同目标、分工明确的整体。

(2)集体力量的来源(板书)

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

(3)集体力量与个人力量的关系(板书)或团结的集体才有力量

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的合力;借助这种合力,我们得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4)集体的力量对个人的作用(板书)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个人在集体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和行为;集体有助于我们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也有助于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健康成长。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集体的温暖”和“集体的力量”,我们对生活的集体有了全新的了解和认知,我们离不开集体,集体也离不开我们,生活在集体中的成员,只有团结一心,才能人集体更加优秀、更加强大,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这个道理,让我们与

一起成长。

四、巩固练习

1. 集体的含义?

2. 集体带给我们哪些温暖?

3. 集体荣誉的作用和来源分别是什么?

4. 集体力量的来源于哪儿?

5. 为什么说团结的集体才有力量?

6. 集体的力量对个人有何作用?

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篇13

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2.两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

3.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理论、、科学发展观、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5.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8.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

9.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0.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

12.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13.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5.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6.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7.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8.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9.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20.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健康中国、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等。21.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等。

22.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3.五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4.“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6.“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7.“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①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8.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是(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9.从20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分别是什么?

①从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0.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1.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2.中华民族精神特点: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33.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34.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③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5.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6.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7.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

38.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强国之路。

39.创新的目的: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4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41.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42.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4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协商民主

44.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45.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46.四个伟大: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47.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48.依法治国的要求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49.依法行政的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0.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法治

法治的要求:

①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②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5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52.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53.我国人口的新的特点:

①增速趋缓。

②出生率低。

③老龄化加剧。

④男女性别比失衡。

⑤城乡分布不均衡。

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54.三个不改变: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55.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56.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57.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式。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8.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

59.“九二共识”的核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60.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1.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62.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来源或根本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④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3.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4.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65.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66.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

67.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的必然选择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68.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

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69.面对创新,国家实施什么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面对创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该战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

70.共同家园的特点:开放的世界、发展的世界、紧密联系的世界。

71.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①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

②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7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73.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主义

74.我国贯彻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75.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76.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家是:中国

77.新兴产业: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人工智能等

78.我国的宪法原则: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79.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80.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8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82.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83.宪法的核心价值是: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84.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人身自由

85.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6.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上一篇:宣扬爱护草坪的倡议书下一篇:小学生新学期祝愿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