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示范课

2024-10-03

道德与法治示范课(精选13篇)

道德与法治示范课 篇1

《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本学期,我承担了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中,我能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通过教学,学生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乐于交往,体验快乐,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并能有一个正确的生存态度和处事方法。

1、寻求新课程的改革。

我在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能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

我在教学时,做到了关注学生的接受性,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挖掘生活对儿童品德形成具有价值的资源,体现出儿童个体与其周围自然、社会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

3、设计丰富多彩、易为儿童接受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学期品德组的课题——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创设体验性活动来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来设计教学活动。对于品德与生活课堂,要考虑到低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解教科书,学生也不是依靠听讲来学习,而是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探索、服务、制作、创造、表现等活动,实际地去感受、体验、领悟、发现。根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教学时将教学活动的设计放在重要的位置。

4、讲求教学的实效性。

设计出好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那么就能有效地达到预想的目标。我创设了多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收获。教学活动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活动的形式和数量,而应该是活动的有效性,活动本身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去感受、体验,以亲身感知来接受知识。

通过本学期教学的回顾与总结,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努力做到:

1、努力学习教学理论,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2、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做好课后反思,及时针对自己的不足,找原因,想办法。

虽然这学期我在教学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通过教学总结,我仍发现了很多自己做的不好,有所疏漏和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总之,为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将继续求索,不断创新。

道德与法治示范课 篇2

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新编教材在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新编三科教材编写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坚持继承发展,教材内容既保持相对稳定,使经典篇目世代相传,又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新编三科教材实行了严格的学科审查、综合审查和专题审查。既从专业角度对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准确性和适宜性进行把关,又统筹兼顾,对跨学科横向配合和各学段纵向衔接情况进行把关,同时着重对涉及我国主权、边疆海域、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等内容进行专门把关,确保教材整体质量和水平。

新编三科教材更加突出了育人导向,符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既传承经典又富有时代气息;既遵循学科规律又贴近学生实际,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新教材投入使用之后,还将组织专家进行持续的跟踪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修订完善,不断提升教材质量。@(摘编自教育部网站2016-08-31)

道德与法治示范课 篇3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特点;研究

G633.2

21世纪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备受争议,思想品德课教师一直处于风口浪尖。如何培养“四有”公民,如何落实“三观”教育,如何培养“公民的核心素养”等都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思想品德教材版本也出现多样化。从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再到品德与社会,最后到道德与法治课,这不仅是名字的改变,更应该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将道德与法律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清晰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希望我们老师能以这次的课改为契机,改变以前的说教、灌输模式,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让法律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表现,将他们培育成合格的公民。

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响应。但真正要实现法治教育的良好效果,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极力避免以下几种做法:一是把法律压缩为干巴巴的文字,让孩子死记硬背,这样只会让孩子对法律心生厌恶;二是把法治课上成遵纪守法课,偏重刑法、处罚法等义务性规范的宣教,这样可能令学生对法律心生恐惧;三是把法律教成一种纯粹的工具,而缺乏培育精神层面的信仰基因,这样将会加剧法律工具主义的流行。那么,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对新的课标、新的教材,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新内涵呢?如何才能改变传统的说教、灌输课堂呢?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学生喜欢的课呢?下面就以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知识梯度明显,注重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

纵观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的内容都以加强道德修养为基础,注重生活化、情景化的体现。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教材结构合理,知识梯度明显。从成长的节拍,到友谊的天空,再到师长情谊,最后到生命的思考。整个教材思路非常清晰。把初中学习生活作为起点,注重培养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挫折意识、生命意识的教育。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在七年级上册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各个单元的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实际。

二、加强对知识点的整合,贴近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共分为四个单元,内容与旧教材《思想品德》相比更加完善,充实。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把原来思想品德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在第一单元成长中的节拍中增加了少年有梦,终身学习等知识。要求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要怀揣梦想,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实现梦想、理想而努力奋斗。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中增加了与同学、朋友之间的相处,竞争,网络交往等内容。强调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正确的方法,通过正当的竞争促进共同成长,特别是面对网络交往的新特点,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增加了与老师、长辈之间的内容,通过走进老师,了解老师最终形成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通过对家的理解、体味亲情,了解父母的爱。让学生懂得正确面对爱的碰撞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让生命得以延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是对旧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进行整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情感的升华。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同,注重知识点的引导。

三、教材内容比较灵活、生活化,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教师喜欢对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便于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道德与法治课不仅仅是名字的改变,其内容较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有较大的改变,究其特点主要体现内容灵活性、事例生活化、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在教材的内容上,原先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道德与法治中只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如第三单元中如何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如何孝亲敬长;和父母沟通的技巧;如何调节调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在案例中、活动中去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不是强调课堂教师的说教、知识点的灌输。

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的《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指出,最受重视的公民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今天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新教材《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是否达到了情感的升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资料 篇4

我们先来看第一块内容。王教授作为刚刚由教育部审定并推广使用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的副主编,对此套教材编写依据、课程性质、教材特点及课堂教学当然了然于胸,因此她的讲座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教材编写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当前使用的冀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起了很大重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增加新的内涵。尤其是依法治国理念稳步实施,更需要我们将法治教育的内容引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来。

此次推广使用的粤教版《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为: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它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任教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会道德的力量,去感悟法治精神。

三、德育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

提升道德认知(道德觉识、价值认知、道德判断、道德决定、道德反省等)

增强关系理解(人生认知、关系觉察、价值体悟、道德敏感、道德对话等)

培养生活技能(日常生活、学习、交往、处事、休闲娱乐等)

提高公民意识(国家意识、责权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独立人格意识、对话协作意识等)

激发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热情(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

丰富媒介素养(媒介识别、媒介选用、媒介批判、媒介责任、媒介法规等)

四: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侧重点是什么?

A、道德教育

(一)人与自我

卫生之道——卫生、整洁、运动、规律作息等。

修学之道——立志、勤奋、好学、专心、讲理、问难、毅力、进取、惜时等。

谋生之道——进取、自立自营、勤劳、节俭、技能、创造等。

修德之道——正直、诚实、谦虚、自信、豁达、勇敢、坚毅、理智、求真、爱美、自尊、自省、自制、廉洁、不贪心等。

(二)人与社会

个人与家庭——孝敬、男女平等、和睦等。

个人与社会——

(1)与熟人(同学、朋友、邻居等):真诚、友爱、理解、信任、体谅、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睦邻、合作、守信等;

(2)人与陌生人:礼让、友善、同情心、关爱、守信、善群、公正、宽恕、尊重、帮助他人等;

(3)人与社群:讲卫生、守纪律、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美化公共环境、珍视社会进步、乐于社会参与等;

(4)对职业或工作:责任、敬业、创新、信用、公平等。

• 个人与国家——爱国、守法、平等、民主、国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 个人与国际——正义、和平、国际交往与合作等。

(三)人与自然 贵生、博爱、和谐、探究心等。

B、法治教育: 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五、《道德与法治》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什么?

1、加强法治教育就是加强道德教育,二者不能分割。

2、规则教育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重点。

3、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体。

4.遵循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是什么?

1.编写思路:明暗结合、纵横衔接

明线:儿童的生活时空顺序,体现生活逻辑;

暗线: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内容范畴,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儿童的日常起居、人际交往、知识学习,体现品德发展的逻辑……

2.编排结构:三位一体

本教材在编排结构上,充分体现法治意识、法治知识与法治行为的三位一体。

3.取材:时代气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4.呈现方式:体现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想象力

5.独有特色:正确对待儿童成长中的问题,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儿童成长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七、《道德与法治》教材体例说明

教材主体:单元+主题+“放大镜”(我发现、我知道、我会做)

栏目设计:

小词条:法规小词条、传统文化小词条、谚语小词条

小脚印:自我评价和行为指引

知识卡:掌握相关知识点

小游戏:培养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是什么?

1.积极体验,发展学生的道德感知力(私人逻辑)

2.尊重儿童的权利,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

3、聚焦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技能

4、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块内容。

微课资料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这位美女教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是:粤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制作与使用。其实是针对任何学科的微课制作与使用的专业培训。

她的讲座跟前面的王清平教授的讲座的结构方式一样,都是先抛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进行阐述,这样让人感觉非常有条理。

三个小时的讲座,让我们对以下四个问题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什么是微课?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任何新鲜事物的产生都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首先我们处于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我们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融合之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的教育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技术的充分开发与利用,让我们进入了微时代。微电影、微信、微博、微店……教育必须紧抱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腿,微课也就应运而生了。

什么是微课呢?定义者众多。这里选用广东省佛山市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微课创始人胡铁生的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运用于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形成的全部教与学资源。时长一般在5至8分钟,最长不能超过10分钟。

微课的特点是

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

2、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3、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4、半结构化,易于扩充。

二、如何使用微课?

微课使用基于以下三种理论:

1、(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2、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普通的听讲只能记住所学知识的5%,而观看现场演示却能够识记30%以上。

2、个性化学习理论:这种一对一个性化的辅导外加学生自主化学习的模式,其学习效果当然是好的。

其实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均可使用。如课前的学法指导、课中的讨论探究、课后的试卷讲评,教师均可制作微课,发至指定处,让大家观看学习。

微课的类型有:精讲型、实验探究型、操作示范性、虚拟面批型、游戏学习型等。

三、如何开发微课?

1、设计流程: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

2、开发流程: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

3、微课的录制:准备步骤 1.选择要讲的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2.制作《学习任务单》 3.做PPT 4.依据PPT内容设计讲稿(类似小讲课)5.准备好麦克风、摄像头 6.录制与修改 7.上传网络

4、录制设备:

1、电脑

2、摄像头、摄像机等设备用于采集电脑外部的视频;用录屏软件直接录制电脑屏幕形成视频

3、话筒(音频源)

5、录制方式:PPT录制 使用录屏软件录制 用手写板、数位板、电子白板、录课笔录制 还有DV录制 手机录制

6、制作微课技巧:写解说词对着读 善用暂停,分步录制 操作录像与解说录音分开录制。

7、微课录制中的细节:控制好时间、多样化的提问策略、结束语简短有力、PPT简介大方、画面简洁干净、要有完整的信息、关键信息字幕呈现、录制环境安静、生成视频文件格式正确。

四、什么是好的微课?

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的评价标准:叙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

B、江西省中小学微课教师比赛评价指标: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 篇5

北戴河新区东河南大庄小学

李俊玉

2017年3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人教社出版的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网络培训。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由衷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 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在这次学习中,老师介绍新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师跟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我将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基底,使教学更加精彩。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学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使我认识到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明白了大学与中学的显著差别。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基础,既然明白了这些,那么,我就一定会在大学这个融知识、创新、社交等等于一体的天空中翱翔。它不仅教会了我以上这些,还让我懂得了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新使命。就让我站在新的起点上起跑,在现实的基础上勇敢的飞跃,把自己训练成才,肩负起国家的历史新使命吧。

所以,在小学阶段就普及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品学力行,懂法,守法的人。

部编网络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心得

北戴河新区东河南大庄小学

李秀荣 2017年3月16日,我参加了人教社出版的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网络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一、《道德与法治》的前世今生

从《品德与生活》到今天的《道德与法制》,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将政治内容淡化,强调道德,社会的核心理念就是让道德回归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经历幼儿园到小学过程中,认同自己,尊重他人(重点强调在家庭和个人领域)。

二、《道德与法制》的教材特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特点,让我们对课程标准及教材把握更准确。新教材的突出特点:

1、体现了学生喜欢,图文并茂,抽象问题直观形象表达的卡通版面。

2、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3、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三、《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上专家给出了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三观并存的建议,学生观重点突出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差异,允许多样。教师观中强调了教师的三个角色扮演即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可因地制宜,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材料的主要源泉来自儿童的现实生活。因而取舍材料均要以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切实需要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生活化,绝不再是以本为本。

在这次学习中,老师介绍新教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也赋予老师跟孩子之间更多的互动。

道德与法治培训小结 篇6

2018年1月30-31日,xxx响应兵团教育部号召,组织8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网上学科培训,现将培训内容作一小结。

本次培训培训时间周期为一天半,分别由武汉市解放中学的吴又存老师和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的王敬波老师讲授。

1月30日由吴老师就“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概述与教学建议”作讲授,主要内容如下。

一、教材编写背景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加强法治教育。2017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刘延东在北京出席国家教材委员会(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成立)第一次全体会议时强调,教材建设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教材体现国家意志。

二、教材编写历程

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工作从2012年开始(华师),到2017年上半年,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历时五年,付诸了编者的全部心血。这里吴老师用一些实例、图片向大家展示编写历程之艰辛。

三、教材编写意义

此部分吴老师欲扬先抑,以校园欺凌事件视频导入,引发老师们的思考,随着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臭名昭著的马加爵、药家鑫等事件的出现,让我们的德育教育受到压力和反思,如何引导和培育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是我们老师要研究和努力的方向。因此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治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青少年学生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除此之外,还要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学校法治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核心目标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

四、教材编写思路

法治教育大纲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在初中阶段,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的重点是: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编写建议”确定把宪法教育作为法治教育专册主要任务。本册教材根据上述要求,在重点讲解宪法的基础上,落实或渗透课程标准中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等相关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通过介绍“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宪法原则,来说明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通过讲解宪法组织国家机构、规范国家机关权力的运行,来说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从而让学生体认宪法的核心价值,初步理解宪法精神。

第二单元着重讲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并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第三单元着重讲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宪法将国家权力赋予国家机构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

第四单元在前面以知识为载体进行渗透教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平等自由、公平正义是法治的价值追求,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这是宪法精神的拓展。

五、我的教学建议

最后一部分是吴老师的教学建议: 1.讲述有趣幽默的法治故事(用嘴说)2.播放震撼人心的法治视频(用眼看)3.培育理性严谨的法治素养(用脑思)4.领会教材编写的主旨方向(用心悟)5.开展新旧教材比较(用智研)6.指引学生践行法治行为(用手做)

吴又存老师用大量的实例完成此次讲授,内容鲜活、语言犀利、实例典型,令听课教师受益匪浅。1月31日上午由王敬波老师就“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探索”这一主题进行讲授,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历程。第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定位。第三,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发展。

王老师在讲授中指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问题主要有: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知识结构不完整;法治理念教育未被凸显,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混同;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缺乏连续性;教学方式呆板、单一,课外活动依然不足;缺乏专门教师与相关培训经费不足;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课时难以保障,缺乏监督检查机制;优秀网络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并就这一系列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措施。

王老师的讲授逻辑性强、观点明确,为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建设提出里一系列建议和意见,是我们今后学习一个着力点。

道德与法治示范课 篇7

首先, 示范性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 应该把思想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来抓, 要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之中。其次, 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的培养是示范性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同时,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 即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培养。[1]

二、影响道德教育的主要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当前,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总的来说应是成功的, 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人们生活方式在变化, 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 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 同样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思想。

1、影响示范性高职院校德育的主要因素

(1)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队伍混杂、松散。

德育工作队伍却不容乐观, 一方面, 人员结构复杂, 专业结构欠合理。大部分辅导员所学专业并非思政教育专业, 某些学校对辅导员的定位也不明确。另一方面, 又由于学校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 使得部分德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动力不足, 满足于应付、敷衍局面。

(2) 德育工作机制也存在着缺陷。

“两课”教师集中于马列教研组, 而专职德育工作人员的辅导员又归属于各个院系和学生处。“两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课后却缺乏与学生的深人交流而未能对学生更进一步的教育指导。而作为院系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平时工作琐碎、繁杂, 也只能更多的顾及学生的日常管理。加之教学、管理各块之间相对独立相对封闭, 缺乏交流与协调, 导致德育工作的失效。

(3) 传统道德观念滑坡。

高职生的消费观发生重大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了“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扭曲的消费观, 对传统道德却嗤之以鼻。

2、示范性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1) 加强德育人才建设。

示范性院校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好的效果, 关键在于德育人才的培养与建设。首先, 要优化选人机制, 要把素质高有培养潜力、道德品质好、乐于奉献的热爱德育工作的人选拔到德育工作队伍中来;其次, 要制定培养方案、强化竞争意识, 通过各种有效的培训, 使能胜任者走上岗位, 不能胜任的则从队伍中分离出来;再次, 努力改善德育工作队伍的待遇、地位, 消除他人对德育工作队伍的各种偏见, 使之能积极主动快乐地投身于德育工作之中, 为示范性院校的德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要形成德育一体化的机制。

针对“两课”与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相矛盾的现象, 示范性高职院校一定要形成德育一体化的机制。要明白:“两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第一课堂, 日常思想教育活动是德育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 二者要紧密结合。从大德育观出发,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育人主渠道, 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为有力补充, 将思政队伍与学校其他部门作为一个系统看待, 发挥整体性功能,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2]

(3) 以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要创新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应该遵循的根本理念。示范性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正确处理社会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 既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又促进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应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应理解、尊重学生的具体处境和个性;应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 满腔热情地关怀学生, 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其次要创新内容, 当代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较少盲从, 较少迷信。根据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努力构建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优良品质、规范日常行为, 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应把这几个方面的教育统一起来, 形成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的合理结构, 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效应。

再者, 要创新道德教育方式。示范性院校在应使学生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注重道德实践, 生活即德育, 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真正将知与行统一起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电影、多媒体、互联网等教学手段, 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提高其实效性。[3]

参考文献

[1]李昂、冯桂英:《要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LEARNING.SOHU.COM, 2004年4月5日。

[2]易志明:《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及措施》, 《文教资料》, 2008年3月号下旬刊。

道德与法治示范课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重视法治。而江西作为全国首批生态先行示范区的省份,需从法治保障问题入手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积累宝贵经验,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

一、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法治保障的现实意义

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需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途径,充分发挥法治保障的作用,对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把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写进“十三五”规划的任务目标,为绿色发展勾勒出完美“画卷”。为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在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的关键之际,要充分发挥法治保障机制的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构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样板”的基本体系。

2.是助推绿色崛起的内在动力

国务院批复我省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江西绿色崛起迎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由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压力较大,矿山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治理压力较大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恰恰离不开法治保障机制的运转。因此,在我省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要依靠法治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把我省打造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

二、当前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法治保障困境

1.江西特色的地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全省人大常委会出台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共50多件,这些法规将环境资源各大要素进行分割,呈碎片化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如在生态补偿方面的规定还比较零散,至今未形成统一、 完整、成熟的综合性生态补偿法规,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要求。如《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仅是政府规范性文件,只能作为编制各级各类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参考依据,缺乏法律的刚性约束力。

2.地方环保执法、司法缺位

由于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中的证据标准与刑事诉讼法的证据规定不完全统一,部分环境执法人员固定证据的意识和提取证据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导致证据衔接问题在工作实践中较为突出。加之,有些市县区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执法不规范、不严格,造成了严重的“以罚代刑”问题,从而偏离了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法治轨道。

三、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法治保障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贵在先行先试,须构建完善的法治保障机制,才能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扫除障碍,突破瓶颈,从而能持续健康发展。

1.牢固树立生态法治理念

一是加强我省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法治理念教育。要充分发挥全省各级党校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法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丰富生态法治教学内容,尤其要着重把新环保法和本省具有地方特色的环保法规纳入到主体班次的干部培训教学计划中,使我省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生态文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纠纷;二是强化我省普通市民生态法治理念培养。构建全省青少年生态文明法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从初等教育至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普及和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教育,从而可以打造一支既懂得环保知识又知晓相关法律法规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主力军;三是大力支持地方企业生态法治理念宣传。各级地方政府要从政策上大力支持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生态法治理念上的认同,鼓励创建绿色环保品牌,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

2.健全完善江西特色地方生态法規体系

首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地方立法方式。我省地方立法应当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为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及重大决策提供具体的实质性规定和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其次,丰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地方立法内容。通过立法明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和原则、战略目标和基本制度;明确我省生态红线,内容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建设、保护和治理、保障措施、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法律责任等,力图通过设计符合我省实际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法治的力量引领和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3.强化环境保护执法体制和监督机制

首先,要加大惩治力度。依照新环保法及相关的地方法规配套办法,对严重破坏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行为,采取严厉的惩治措施,对违法企业坚信“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加大处罚额度,提高违法成本。其次,要强化监管力度。一是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环保监管部门的财政投入,建设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执法队伍,提供较为先进的专业检测设备,为增强全省各地环保监管能力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二是构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政绩考核体系。确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果绩效考核指标,明确各级环保监管部门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地位,从而更好地发挥监管职责。

4.夯实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

一是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建议由有关司法机关作牵头单位,公安、环保、食药、卫生、质监等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同时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其运行的监督与引导。二是拓展检察机关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职能。检察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生态保护检察机关,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同时做好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对不公正的环境侵权诉讼判决提起抗诉。

参考文献:

[1]谢章泸,蔡琳璐.关于加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立法的思考.时代主人,2015(11)

[2]穆华桂.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路径思考.湘潮,2014(8)

作者简介:

道德与法治初一作文 篇9

一天深夜,陆天华哥哥带着陆天华跑进了小学生不该进的地方——网吧。他哥哥给他玩了一个网络游戏后,感到十分好玩,就于哥哥一直玩到天亮。

第二天上语文课时,章老师看陆天华走神了,于是问他:“钱学森有着什么精神?”陆天华毫不犹豫地说:“空格键加左键。”顿时教室发出一阵笑声。下午放学后,章老师请来了陆天华的妈妈。妈妈了解后,想与陆天华沟通,但陆天华始终不肯。深夜又一次来临,这代表陆天华又将走进网吧世界。一玩又是一个通宵。妈妈发现他一下子把零用钱都花光了,就决定不再给他零用钱。可陆天华为了玩游戏能抛开一切,等爸爸妈妈睡熟后,偷偷地拿走存折,因为他知道存折密码。但那些钱只能让陆天华玩二个月。

二个月后,陆天华已身无分文,只好去城市里偷。他看见一个阿姨正在看衣服,但包放在椅子上,陆天华一把抓住跑了出去。这使陆天华很高兴,因为他又可以玩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爸爸妈妈还蒙在鼓里。警察最终找到了陆天华,陆天华被关进了少年犯管教所。

道德与法治高二作文 篇10

虽然让座只是个小事,但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正所谓成才先成人,一个人连品德都有问题,怎么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呢?

而关于法律的事件则数不胜数,校园里就有很多。小明是住宿在别人家的学生,所以身上一般带有不少金钱,他也时常炫耀。因此,小明被学校的一些小混混盯上了。放学路上,小明突然被好几个高年级男生围着,他们威胁小明把钱给他们。小明没办法,只好把数百元现金掏出来,他们才放小明走。第二天,小明没有顾虑,向老师说明了情况,并在学校的帮助下抓到了那几个男生。他们也就受到法律的制裁,以及学校的处罚,并把抢来的钱还给了小明。

有的人认为只不过是被处罚了一点,并没有坐牢;就算是坐牢了,迟早也会放出来。所以犯法无伤大碍。这种想法往往是错误的,不管是处罚还是坐牢,都会在你的一生留下不可抹去的伤痕。所以,法律无比重要。

从以上两个事例来看,道德与法律是紧密相连的,缺一不可。前者是测量一个人做人品质的量尺,后者则是关系到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铁圈。人的成长,伴随着德与法,也正是这两者,将整个国家的公民管理的井井有条。

《道德与法治》听课心得 龚蕊 篇11

海口中心小学 龚蕊

2018年3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右所中心小学举行的澄江县2018年市级名师示范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聆听了2017年“秋韵杯”道德与法治组第一名周岚洁老师的一堂优质课《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周老师的这堂课给了我极大的感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魅力,如何去“简简单单”上好一堂道德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

在本次教学观摩学习活动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周老师的普通话非常标准,态度亲切和蔼,温柔耐心地与孩子们沟通,使学生很快的就能够进入到情境当中,仿佛是身临其境地参加了一次天安门升旗仪式。周老师在说课时提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综合性活动课程。我觉得既然是活动课,就应该以多维性角度去感染和教育学生,这堂课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教师以情激情,使得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受到震撼,激发起他们对国旗的热爱和尊敬之情。

周老师不仅普通话标准,而且写着一手漂亮规范的粉笔字。在教学中周老师的板书简洁而漂亮,虽然谈不上书法作品,但是在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上能让学生感受到要如何去书写汉字,给了学生和在场的老师一个榜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都会发现一个问题,教师的字写的好,班级上绝大部分学生的字也也得好,可见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是何等重要。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周老师学习,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工整漂亮的粉笔字。

2、不要把一堂道德与法治课上成语文课

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将课堂内容简单化,她设计的内容分为以下几大环节:

(一)生活引入,初识国旗;这一块里周老师以认识国旗,了解国旗的含义为主,简单而深刻地介绍使得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是我们中华人民的象征。

(二)走进国旗,深化感情;周老师首先播放了197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升旗仪式,在庄严雄伟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上升,象征了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

(三)合作探究,尊重国旗;这一环节的重点周老师放在与学生交流各类场合的升旗仪式,视频播放了2017年10月1日国庆典礼上的升旗仪式,在国富民强的今天,我们的升旗仪式仍然威严壮丽。奥运会赛场上,我们的运动健儿赢回了一枚枚金牌,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赛场上方,周老师引导孩子们谈感受,同学们一个个都表达了激动的心情,我们中国人真了不起。

(四)走进生活,实践礼仪;分享了升旗仪式,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们的少先队员都懂得了尊重国旗,热爱祖国。周老师带领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尊重祖国?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做起,指导学生规范地敬队礼并现场播放升旗视频,全体孩子一起体验规范的升旗仪式。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爱国旗,更爱我们的祖国,随着嘹亮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课堂结束,看,孩子们一个个挥舞着手里的小红旗,一个个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们周老师的课赢得了大家洪亮的掌声。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论文 篇12

岳村小学 陈淦深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法律是平等的,法律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公民,而公民也必须具有服从法律的平等义务。每一个公民还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一旦被侵犯,要勇敢地运用法律来对自己的权利进行捍卫。本文旨在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效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改善与深入,从而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道德与法治》。

一、改变视角,多一点儿童思维

从目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来看,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对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进行认知,要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意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要让小学生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进一步了解一些安全知识,例如:交通规则、安全公共服务电话、消防安全知识等等。同时,要促进小学生对自然进行分析与了解,要培养小学生爱护动物植物的意识,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虽然在内容上非常明确,但是在小学生了解程度上却比较模糊,例如是否需要小学生了解相关概念,这些方面就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明确相关要求与标准,并且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出发,从而对教材进行整合,改变视角,也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视角与小学生的思维应该多一点,要充分体现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例如:在教学《交通“信号”要知道》这篇课文时,基于教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关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图画,然后让小学生观察,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欣赏这些图画。他们会被图画所吸引,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图画上的小朋友过马路危险吗?”此时小学生会恍然大悟,发现原来图画上都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非常危险。“怎样过马路才安全呢?”教师接着引出本课的儿歌:“小学生,上学校,交通信号要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要学生一起朗读这个儿歌,加深对交通规则的印象。综上所述,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来看,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直接讲解这些知识是没有任何生趣的,可以说这样的知识传输过程是非常“冰冷”的,教学效果不会理想。《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由此可见,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多一点小学生的视角与思维,这才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儿童生活,多一点安全健康 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来看,相关教育比较滞后,小学生面对社会阴暗面,面对不良行为,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往往不会想到法律,大部分小学生一般会选择“避开就好”,很少会选择向学校或者警察求助,由

于乱吃东西导致身体不适、禁不住诱惑被诱拐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儿童生活中缺乏安全健康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食物的诉说》这篇课文时,以课文当中的素材为例,让小学生们扮演各种素材,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台词对白,让小学生们融入角色展开对话,从而了解到哪些是健康的食物,哪些是不健康的。又例如:教学《上学路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讲述自己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然后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坏人怎么办?书本上教会了小学生应该如何避开上学和放学路上的危险元素,教师以此为基础上融入点现实因素,进一步诠释本篇课文的意图,还可以请当地派出所的警察讲解有关安全知识等方法,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有效性。

三、善于利用绘本式教材

教师善于利用绘本式教材,让绘本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道德与法治》教学并不能满足间接的经验与虚拟的沟通,毕竟《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建构的过程中基本上依赖于知识与直接经验。而绘本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去观察,去思考绘本到底讲述了什么,绘本告诉了自己多少东西,并且小学生对绘本教学怀有一颗期待的心。因此,要善于利用绘本所描述的情境来引导小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敢于思辨生活。例如:重视绘本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尤其是一些地方故事素材方面的结合,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自编故事,绘本教学就应该以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不断的进行优化与整合,学生才会对之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绘本的交流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际体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篇13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

(2)初步树立尊重法、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初步形成自觉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初步培养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3.知识目标

(1)认识法律的含义;

(2)明确法律的特征;

(3)知道公民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法律的作用。

2.教学难点

掌握法律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板书)

1.法律的特征(板书)

(1)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的共同特点(板书)

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讨论法律、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

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法律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国家强制力调整人们的行为,全体公民。道德自然形成舆论、习惯、信念调整人们行为和思想,普遍适用。校纪校规学校有关部门制定教育力量调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校学生。

(2)法律的特征(板书)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的实施以强大的国家力量作后盾,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等力量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板书)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法律的作用(板书)

(1)法律保护着我们的生活(板书)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2)规范作用(板书)

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3)保护作用(板书)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是我们生活的保障;认识了法律的主要特征;明确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四、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

(1)法律有何特征?

(2)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分别是什么?

2.基础训练

P68―69内容

上一篇:城建监察2013年度工作总结及2014工作打算下一篇:【精品】我牵挂作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