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名镇

2024-10-23

海洋文化名镇(通用2篇)

海洋文化名镇 篇1

在创建海洋文化名镇中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舟山文化》 作者:许峰

高亭镇是岱山县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也是岱山的门面,努力提升高亭镇的城镇品位,打造现代化的海洋文化名镇,对于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来说,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创建海洋文化名镇的口号。这是一项振奋人心的举措。事实表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已远远超出了“创建”工作本身的内涵,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功能。作为“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建设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亭镇在文化设施的建造、民俗的传承、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上做到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活动中心、群体文化活动场所等,初步满足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高亭,创出特色,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以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味,既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区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本人根据高亭镇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高亭镇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积极探索

1、根据本镇现有的人文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高亭镇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大批革命史迹,文物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座落该镇,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高亭镇注意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优势。一是利用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座落社区的有利条件,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如:镇文化站在岱山影剧院举行“春满家园”社区文化大展演,连续四届“渔丰杯”渔民卡拉0K大赛、、“跨越之歌”岱山县暨高亭镇春节文艺晚会,蓬莱、育才、海滨社区和浙江海洋学院共同举办“我们的社区、快乐的暑假”文艺晚会。二是利用辖区内众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居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金维映故居、钟盛芬烈士陈列馆、郭继胜连等地对广大居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利用辖区内各种文化活动设施和人才,因地制宜开展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镇各社区已成立合唱队、秧歌队、健身球队、腰鼓队、渔鼓队、丝竹乐社、业余演唱队、“海之声”文艺演出队等10个文艺团队,人数达500余人,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长年不断。

2、做到层次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居民群众在社区文体活动中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一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既有格调较高的高雅艺术,又有适合于一般市民的通俗文化,尽量照顾不同层次、不同爱好人员的文化需求。二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居民群众都可分享到社区文化活动的乐趣,并从中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

3、切实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努力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中,注意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领导起来,原来一些社区居民喜欢弹弹唱唱,就有意识地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合唱队,一些老同志喜欢保健活动,社区便组织他们开展各种健身活动,由于社区注意把群众热爱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并有意识地加强引导,从而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认同感。

二、高亭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是在思想上,对社区文化涵义的理解过开狭隘,把社区文化简单地等同于组织一批人吹吹打打,唱唱跳跳。具体表现为。在属性上把社区文化与群众文化或群众文艺等同起来;在形式上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几个文体活动;在操作上只停留于政府下令、社区组织、群众配合这一阶段;在方法上忽略了不同社区成员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致使社区文化建设与整个社区建设和发展不相适应。

2、社区成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如果他们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不强,甚至毫不关心,那么社区文化的开展就显得非常困难。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主要包括居民和社区单位。尽管如今的居民对社区信赖日益增强,参与社区生活情况有一定好转,但就参与面来说,还是很不够的。社区单位以社区成员身份参与活动几乎为零,在职工作人员参与度也普遍较低,而老人和青少年成为这些活动的主力军。许多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熟面孔”,这基本上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

3、社区论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泛。调查表明,该镇社区文化活动主题比较鲜明,精神宣传相对突出,载体的本身97.2%是运用设点咨询、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和志愿组织这四种形式,而诸如讲座和交流的形式却显然较少。所涉及的内容多数以必要性的主题宣传为主,而有利于成员自身发展的内容(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教育培训、卫生保健)明显不足。许多社区文化活动模式几十年如出一辙,同现代城镇人的追求与心态不能协调。

4、从事社区文化活动人才亟待充实。在这几年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中,可以看出,高亭镇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阵容实力强大,但一技之长的文化活动人才委实不足。近几年文艺演出活动中的舞蹈工作者,不是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从事幼教的教师们、还有那老年大学老同志们,很难从几场活动中找出大部分不同的舞蹈人员。另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区内一些成熟的优秀的文化人才(例医生、教师)外流,新的文化人才未能及时跟上,外面的优秀人才引进困难,出现青黄不接。

5、社区文化活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主要体现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文化资源的现象相当突出。辖区内单位、学校或企业都拥有一些图书室、阅览室和体育活动场所,但在现行的体制下,各自为战,资源不能共享,且利用率低,既造成了重复投入,又不能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以上所述的这些问题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亭镇海洋文化名镇的创建工作。随着社区文化

在社区生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必须更加重视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把社区文化当作文化名镇创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抓好社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关键,直接关系到事业成败。抓好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两种渠道:一要培养,二要管理。在培养社区人才的工作中,文体站的文艺工作者要挑起重担,多下基层,深入村居,开展培训,挖掘社区的文化人才;另外,要把业余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充实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志愿者队伍中去,义务培训社区人才。在管理社区人才的工作中,各社区要做好人才档案,包括教育、科技、医卫等,为促进文化活动多样化提供保障。同时,要把社区内的单位纳入社区文化共建成员单位,扩大文化活动的参与面。

二要科学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可以从几方着手:一是改变单纯由政府单方投资、包办社区文化的旧模式,充分利用社团、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室对居民群众开放,既补充政府投入不足,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的浪费。因此,各社区必须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密切与辖区单位联系,争取辖区单位将文化活动场所向群众开放。尤其是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新形式,形成这种长期共存的物质利益关系,使社区内的文化活动资源得以共享、共用。也可以群众需要为导向,通过社区与辖区单位合办社区工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文化实习班、书画学习班、电脑辅导班、艺术研究班等等),收取一定的学习费,以有偿补无偿,维持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根据本社区的人文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发展社区特色文化,乃是社区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依托。从该镇的实际情况看,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大力营造以历史、传统、革命、现代为主线,众多文物场馆、广场为景点的“没有围墙的社区文化大公园”。

三要创新社区文化活动模式。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孕育和反映出来的有关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文化现象。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对精神文化需要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从调查显示,居民更加关心的,并且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兴趣爱好:依次是子女养育、家庭教育、卫生保健、成功之道等。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得加强对社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做到雅俗共赏。在必要时候,还可以开展这些活动:比如让一些出类拔萃的学子和其他成功人士回来谈自己的成长道路;让社区中的知名医生来谈一谈日常生活保健。

四要合理兼顾软件硬件建设。由于高亭镇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相对贫乏,这就要求在“创建”工作中,更应该硬件软件一起抓。在硬件方面,要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快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科学、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公益性设施科学、合理地纳入城镇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在软件方面,要以人为本,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加大对现有公益设施的保护,通过宣传、教育、惩戒、义工等有效办法,强化居民的保护意识,增强保护文化设施的自觉性。同时,要加大社区文化志愿者的培训力度,要切合实际地进行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要富有特色地开展社区成员间的交流,满足社区成员之间的文化需求。同时,要做好归档建册工作。

总之,只要高亭在意识上正确对待问题,在行动上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海岛人的智慧,通过抓好社区文化建设,必将为我镇海洋文化名镇的“创建”工作增添品位。

北京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名镇名村 篇2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0个镇、1 2个村。

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34个镇、24个村。

第三批2007年6月9日公布,共41个镇、36个村。

第四批2008年1 2月23日公布,共58个镇、36个村。

北京有3个村、1个镇被选为历史上全国文化名村镇。

1、门头沟区爨(音川)底下村。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京西古道中,距京城90公里,距门头沟区大峪65公里,村域面积5 33平方公里。全村现居43户。

这个村庄是明初自山西移民实行军屯建成的村落,已有400多年历史。村子初建时名叫“爨里安口”,至今村口石崖上还刻有一个很大的“爨”字。村中有保存完好的656间76套明清时代四合院民居。

村庄端庄典雅,石雕、木雕、砖雕精美细腻,街道用青石、紫石、灰石铺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995年开始开发旅游,吸引了无数游客前來村中休闲度假。村里人心灵手巧,女人们平日里剪窗花、捺鞋垫、绣枕花;男人则是写对子,编背篓,编挎筐,做炕席和压恰铬的床子等等。一段时间,人们嫌爨底下这三个字难写,于是将“爨”字简化,写成了“川底下”。这确实是一个有古老文化意蕴的农村。

2、门头沟区灵水村。灵水村是北京西南部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位于镇域西北部,京西古驿道上。灵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最兴旺时期是明清两代,当时村民3Q0多户,人丁2000多人。

村里古建筑除6套民居宅院为明代建筑外,剩下的以清代民居为主。古时候,灵水村有72眼水井,井井有水,水源充沛,得名“灵水村”。自明清以来,村中出过22个举人。村中还有举人宅院,在宅院房梁上可以看见有四百年历史的雕花。“举人宅院”典雅精致,建筑为砖瓦结构,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装饰华美,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清道光年间,还出过两名进士和10余名国子监的监生。人称“京西举入村”。

3、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坐落京西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永定河古渡口西岸,面积3,5平方公里,东距市中心26公里,东南距门头沟区中心大峪4公里。有农户363户,农民790人。该村以琉璃闻名,被称为“中国琉璃之乡”。

琉璃渠村形成于元代之前,其出产的高品质页岩石料可加工烧制成釉色艳丽、绚丽斑阑的琉璃制品。该村建于公元1264年,是经历辽、金、元、明、清五朝的千年古村,是皇家建筑材料琉璃的重要生产地,明清时期被称做“琉璃厂”。琉璃渠村出产的琉璃制品历来为明、清皇宫的专用制品,解放后,这个村的琉璃制品还曾被用于建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西站。目前村里有三家琉璃瓦厂仍在经营琉璃事业。

4、密云县古北口镇。古北口镇位于密云县东北部,距密云县城55公里。全镇总面积84.71平方公里,人口1.1万。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在这里建立“奚城”。自南北朝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始修筑长城,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从此经过。1403年明朝大修长城,戚继光在古北口地区修建长城。

古北口明长城是进入北京东北部的第一道军事防线。有敌楼烽火台172座,烟墩14座,建立了16个关口,3个水关长城,6个关城,以及三个瓮城。古北口的关城,跨于两山之上,有“地扼襟喉趋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之称。

古北口镇,有70多座庙宇及其他文物古迹,也留下了众多文人的足迹。宋欧阳修曾登上峰顶,留下“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的诗句。仅清朝乾隆皇帝就为古北口作诗歌53首。

上一篇:农业知识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生日-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