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反思

2024-10-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反思(共14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反思 篇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反思

在教授本课时我从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反思 篇2

“尊重教育”, 一个温暖的、饱含人文关怀和教育精神的话题, 就这么亮丽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尊重教育”摆脱的是多年来少有人质疑的传统窠臼, 唤醒的是教师生动勃发的创造力。“尊重教育”的内容是尊重学生, “尊重教育”的实质就是尊重“教育”。

在“尊重教育”的场景中你也许会看到许多“出格”的事儿, 听到好多“犯忌”的话, 你不必慌张, 因为这里有平等、有尊重、有民主、有安全的话语权。卢梭在他的《爱弥儿》中曾说道:“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 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要打动别人的心, 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

【精彩回放】

故事就从我班的做操事件开始——开学第三周是我班整顿“广播体操”周。《舞动青春》!多么动人的旋律, 多么风发的意气, 每每听到广播里那纯厚的男高音雄浑而高亢地喊出“舞动青春, 现在开始——”, 我的心都要震撼, 血液都会沸腾, 多美的少年中国舞啊!可是这操一舞动到孩子们的手里, 脚里, 就全变味了, 你看那参差不齐的队列, 横七竖八的动作, 我就懵了, 这哪是一个优秀班级的舞动青春啊?不行, 开会, 整顿, 马上开始!

班委会的孩子们还真行, 很快就拿出了整改措施 (当然, 其中也包含了我的一些幕后献计献策) :每天的早操和课间操, 大家要做到自律, 同时也要律他, 如果不能认真做操者, 单独留下来分阶段完成, 直到做好为止。在大家众目睽睽之下, 在群众雪亮眼睛面前, 终于有几个“小坏虫”被缉拿, 小欧、小李、小冯, 他们仨连续三次都不认真。班委给他们摊牌了, 要么在操场当众多学生面做, 要么到老师办公室去做。聪明而有自尊的他们当然选择比较隐蔽的地方——班主任办公室, 我与班委学生一道作评委, 让那三孩子展示自己最熟练最优美最自信的一节。三位孩子一一展示, 旁观者一一喝彩。我见他们都被我们“观众”夸得红了脸, 脸上荡着幸福的花儿, 微笑而又轻松的脸上并没有羞辱之感。我让他们各自找位置坐下, 我说话了:“三个小家伙, 今天让你们到老师办公室做操, 你们实话告诉老师, 觉得委屈不?”“不委屈”三小孩异口同声答出。“那你们在班威下为何还是不认真呢?”我追问, “哎呀, 老师, 我觉得我们做什么事都不是很认真的那种, 你是知道噻, 你都找我们谈过两次了。”最自以为是的小冯快言快语。“哦——”我在作“哦”字时我就在思考如何说下面的话, 他们三个孩子属聪明不踏实型, 初二时, 我找过他们一次, 初三开学我又与他们谈过一次, 效果不佳, 学习没有长进, 做事不认真仍然存在。“其实呀, 我让你们三位这样做, 有一个想法, 愿意听吗?”“愿意”三个小家伙轻松齐答。“那好, 我想送你们一句话——”我顿了一下, 慢慢说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就可以把事做成功”你们看看哈:咱们学校每年的冬季运动会, 都有一个广播操队形队列比赛, 每次咱们在比赛前三周, 总是很忙碌, 利用休息时间, 利用音乐美术等课的时间, 把大家搞得疲惫, 学习也不安心。再说, 现在是初三了, 时间更紧, 如果我们好好利用每一次早操课间操, 一天, 两天, 一周, 一月, 噫, 那到运动会比赛广播操时, 我们还会害怕, 还会赛前忙碌吗?我们不就做到赛前胸有成竹, 稳操胜券了吗?再者, 做操也并不全为比赛嘛, 这套操是为你们青少年量身定做的, 于你们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 为了你们的身体, 你们不愿意好好做吗?三位孩子会意地点点头, 然后班委与那三个小家伙制定了整改提高计划。两个月后在冬季运动会上我班的队形队列广播操比赛大获全胜, 以9.9分的绝佳成绩荣获全校第一名, 而且更让人每个毛孔都震憾的是我们班的广播操的整齐度美感度令全场掌声雷动、震惊狂呼、赞不绝口。

【案例反思】

教育, 永恒的青春话题——

第一、尊重教育, 智慧为首。任教育方法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孙膑把将领的五个基本素质:智、信、仁、勇、严, 智列第一位, 说明智慧对一个管理者的重要性。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 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 所以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尤其要讲技巧讲讲艺术, 不要因蛮干、硬干、盲干而引起师生交流的障碍。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所谓“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近乎理。”情通理自达, 理明情更深。学生有着丰富的个性, 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由于生活阅历、文化水平、个人的认识观念等的差异, 对问题难免有各种想法。如果板起面孔不讲情理地简单干预、粗暴压制, 这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更不利于班级的良性建设。这样带来的只能是对立、冲突、矛盾。铁不能因恨而成钢, 苗不能以拔而助长。鲧治水用围堵之法, 结果失败;禹治水用疏导之法, 结果大获成功。这不能不说是前车之鉴。智慧得益于平时思维里时刻装着教育, 实践教育并反思教育。

第二、尊重教育, 平等为柱。教师与学生在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处在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该有主动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教师为了未来而教, 学生为了未来而学, 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目标, 必须互相尊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爱基兰德曾主持过一项调查, 表明:经常遭受心灵施暴的学生在智力和心理发展上基至比经常遭受体罚的学生更为低下。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心灵施暴可以将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完全毁灭。”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 而不是制裁和打击。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只能治病救人而不能置之于死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 可以避免学生自暴自弃和对教师的对立情绪, 可以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可以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不是对立的, 而是高度统一的。没有严格要求, 学生不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也不可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但是, 严格要求绝不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严苛, 而是在尊重学生人格基础上的、对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意识与能力的肯定和认可。

第三、尊重教育, 发展为本。对学生的尊重应该具有以人为本的理念, 要着眼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一目标。这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 要为学生未来发展而导。爱因斯坦说:“要评价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好坏, 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他把教师给他的书本知识忘光之后, 他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勿容置疑, 教育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信念, 而班主任工作就在于给学生一个健全完善的自我, 这是我们班主任应该始终铭记的一句箴言。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3

2004年9月,我去郑州听课,遇到了作印,他是一位诗人,一直追求诗意的课堂;2005年10月,我到开封听课时,遇到了安濮老师,他是一位作家,河南省作协会员,坚持写作课堂的创新。我们先后畅谈了在语文学科方面的种种困惑,最后一拍即合,就成立了这个工作室,并在教育在线注册,又分别建立了教研员之家、绿柳新风、诗意的河流、五味庵等博客。

我们这个“三剑客工作室”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任何经费,是一个既松散又紧密的草根团队。凭着对教育和语文教学的痴诚,围绕教材和课堂这两个基点展开深入研究,每次议题都坚持“四立”原则,即“立足教育,立足学生,立足学科,立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崇尚清谈。我把这种研究称为“神仙会”,在不断切磋碰撞中,金点子源源而出,很多生动的教学创意都是在碰撞中产生的。

2006年4月,我邀请两位老师到区属中学做教师专业化成长报告,给文峰区中学语文教科研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个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用本地的专家、名师给本地教师作报告,受到了市教研室领导的充分肯定。这以后,我去曙光学校和老师们交流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和学生们交流中考复习,观摩安濮、作印的精品课堂。他们两人更是经常到文峰区来,参与我们的课题研究、读书交流、专家报告、观课议课、选手辅导等活动。两位老师先后获得省市国家优质课一等奖,我们工作室的发展可以说是逐步发展、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各有特色,各有发展。

在文峰区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中,我着手编制了《文峰区中学语文长远规划》,积极实践,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研”创新之路(分三个层次、16个小项、十大支柱),最远规划到了2020年,形成了具有文峰特色的中学语文教科研体系。“绿色教研”是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基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系列特色教研活动为契机的可再生性的教科研模式,在课堂教学、教材研读、专题培训、网络写作、课题研究、团队合作、读书学习、教材开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几年来在三剑客工作室同伴互助的积极影响中,文峰区中学语文立足于绿色教研,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了一批优秀校长:如明星校长大市庄中学的周庆军和杨青学等,更是成长了一批优秀语文教师:李爱平、陈丽霞、刘丽丽 陈二军、常艳芬、周洪涛、彭海军、冯延芬、徐文祥、王飞鸿、张俊霞、任丽芬、张丽英等,他们逐渐成长为文峰区中学语文发展共同体的中坚力量。

在成长历程中,我个人在二十余家语文专业报刊发表教育类文章300余篇,并被《学习报》名师读课文栏目特约撰稿人,编、著《幸福的课堂》《幸福教育在通许》《汉字中国》《主题多元在殷都》等八十余部教育类图书,全区中学语文共获省以上教科研成果奖各项共计200余项。

“三剑客工作室”得到了安阳市教研室教研员蒋新海老师的热情支持,2007年3月,安阳市中学语文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网站——洹语在线成立,400名教师集体开博,网络研修蔚然成风,我们三人应邀成为版主。

我还和省内外一线名师组成了幸福教育团队,定期交流,目前已经从河南走向山东,从山东走到江西,从江西走到湖南,从湖南走到四川,2010年成功出版了一套幸福教育丛书;在省内2010年新年前夕于嵩山嵩阳书院参与组建了中原教师发展共同体qq群;在本土组建了安阳市中小学语文名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绿色教育发展研究会;在文峰区组建作家协会、诗歌协会等团队,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人文和专业发展视野,又把三剑客工作室的经验不断辐射,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同伴互助,丰富了自己的专业视野,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 篇4

这种情况与我这学期想要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要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去讲课。教师课堂语言简洁,不重复学生,也不自我重复,不满堂问,一节课的问题超过十个就重上。用大块儿的学生活动时间、用有变化的学生活动形式,大大提升课堂上学生的训练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少,但是学生活动充分,是更有意义的做法。

我仍旧是改不掉语文教师惯常会犯的毛病——磨叨起来没个完,好像是得了“说话狂热症”一样。做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不行的,表面热闹,慢慢地会越来越肤浅。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自己学会安静,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堂训练的机会。一个语文教师喋喋不休的课堂,怎么能够走得更远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篇5

在上这篇课文时,我确定了两个教学任务,一是人物心理的感受;二是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尽量使教学步骤简洁,这也是我向往的简约教学的样式,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第二个任务是完成的是较成功的,我设置了两个问题:这是一个________的我?这是一个_________的父亲?对第一个问题我似乎铺垫不够,我应该给学生以示例,这样学生能更快地进入情境。我应该再设置半个问题:“你从哪里卡们出来?”让学生有连贯的思维。虽然我结合语言品味了一些语句,教给了学生一些方法技巧。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没有显示出来,没有凸显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后来弥补了一下,还是收效不好。因此,我感觉要上好课,一定要有进行全盘打算,反复地解读教材,深入研究细节,在简约的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活动。

走一步再走一步 篇6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红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人生最重的——毅力。

骄阳高挂,地面上冒着热气,偶尔有几只燕子飞过,径直躲进榕树的绿荫里。我走出补习班,望着门外突然想到父亲节立刻到了,父亲的胡须,一天不刮,像春天的小草一样,长满他的下巴。父亲因为省钱买了一个劣质的剃须刀,每次刮胡须,都是鲜血淋淋。为父亲买个新的胡须刀,借着父亲节,送给他。但是,英雄难过金钱关。对,把车费省下来,这区区的几百米路,怎样能难倒我?我整了整背上的吉他,毅然踏出了门。

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吉他的背带勒着我的肩膀,好疼。没想到平日里为我演奏优美的,这时,竟成了我的累赘。我迈着艰难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

飘过路边的公交站,正好,一辆公交车停了下来,随着车门的打开,一股沁人的寒流涌了出来,我为之所动,到底要不要上车呢?上车,车上舒适的环境;继续走路,就要享受这灼人的阳光。心里仿佛有两只小鬼在争斗,喋喋不休地争论着。上车无疑是享受舒适的环境,还不要走路,但是,我还能每一天忍受看到父亲因为劣质剃须刀,脸上贴满邦迪的惨状吗?不,决不能,父亲养育了我十几年,该是我报答他的时候了,我毅然的离开了车站。熟悉的小区门出此刻眼前,我加快了脚步。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手里紧紧捏着这来之不易的钱,我必须要攒够钱,帮父亲买剃须刀。

困难,其实能分解成小困难,逐一击破他们,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毅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后反思 篇7

开口即是“语用”时,强调“语用”学习不能着眼、停留并局限于从文本中学习典型 “语用”知识技能,应全面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特别是课堂上学生每一次的言语表达,如回答、提出疑问、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等言说活动。如此,只要开口说话,学生就会意识到要讲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与准确,要正确、清楚、生动和完整地给予表述。即当学生真正具有这样的“语用”意识、态度与习惯时,即“语用”学习真正与人的日常表达完全统一之时,也是“语用”素养真正形成与实现之时。只有这时,“语用”学习才真正富有现实意义,否则皆为“纸上谈兵”,局限于“模拟练习”中,而非切实地存在于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中。

一、课堂评价:从注重正确与否走向言说质量提升

教师在课堂上要自觉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开口表达,而非只盯着自己基于文本所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与学生所答是否正确。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言说,着力于切实提高其质量。而这一富有实际意义的应当贯彻于每节课的重要的“语用”教学内容,正是“语用”教学之必需,教师应关注“语用”(言说)的质量与效果,有效达到“语用”与生活的统一,让学生形成富有实际意义的“语用”素养,将“语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语言运用的现实生活结合,体验“语用”学习带来的言语质量的改善,获得提高言说质量的快乐与学习成就感。

1.及时指出言说错误,助其改正

课堂中的“语用”学习与学生切实的言语表达存在“两张皮”的情况,造成“语用” 学习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改善其言说存在的错误与不足,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语用”学习课堂,及时指出学生言说的错误,助其改正与完善,促进“语用”课堂学习。

笔者在讲授《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 对山谷中的“谜”究竟是什么的内容进行过如下设计。

生:东坡只有雪松。

师:对此,你明白,但别人听得懂吗?

生:(完全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师:没头没尾,只是在阅读文中语句, 其他人还是不明白,特别是开头的“它” 指什么?自己理解、知道答案还不够,需要说清楚和完整,让他人一听就明白。这是重要的语文本领!再想想,该怎么说?

生:山谷中的“谜”是:这个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没有其他任何树。

师:这样一说就很清楚了,还可以怎样说?

生:为什么这个山谷的西坡长满松、 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呢?这就是山谷中的“谜”。

师:这样说也很好!

上述教师切实地引导与训练,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对最初存在言说欠缺(说话不完整、指代不清、没头没尾)的学生来说, 他们一定比较关注,真正学习与感受如何把话说明白和完整,也会在其今后说话或应答时注意:不仅要答案正确,还要有言说质量。

对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出现的“语用”错误或不妥,教师应重视,并敏锐捕捉,及时指导,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用”能力, 在课堂上“听到”学生拔节成长的声音!

2.关注学生精彩表达,及时鼓励与欣赏

关注学生言语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与课堂点评,引导学生发觉别人表达中的好词好句,发现独到见解,让学生切实获得及时鼓励,获得学习成功感,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及在课堂与生活中自觉、 主动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

有教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时,会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故事及交流“斯杰潘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

生:湖面结了冰,天鹅群没有了食物。 一只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撞击冰面, 其他天鹅齐心协力,破开冰冻湖面,找到食物。

师:有两个词用得好!

生:(不约而同地答)奋不顾身、齐心协力

……

生:老人看到天鹅破冰的动人一幕, 有感而发:天鹅为了求生,奋力破冰,不仅是天鹅,所有的动物都一样,遇到困境都会奋不顾身寻找求生之路。

师:动物为了求生,在关键时刻会爆发出令人类惊叹的壮举,说得多好!

生:老人知道动物也有爱心,也会团结互助。我们应该不再伤害动物,不再乱砍树木,不再破坏大自然,那该多好啊!所以,他把猎枪挂在墙上,每次看到时就给自己一个警告。

师:三个“不再”排列得多整齐,给人以警醒!

这一欣赏与鼓励,是对学生发言的鼓励, 也是学生追求“语用”质量的动力,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言说活动:精心设计,提升语用能力

“语用”课堂不但要通过积极的课堂评价予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言说质量,还应结合文本的重难点,精心设计与组织言说活动,积极开展言语运用精加工,着力发展言说能力。

笔者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并未轻轻滑过,停留于大致了解故事梗概层面,而是精心设计与组织,把口语表达与阅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听、说、读、思等活动与能力培养统合起来,着力发展学生的概括表述能力。

师: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首先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思考它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聂将军知道后细心照料这两个日本小姑娘,还拿一个洗干净的梨让美穗子吃,并派人挑着两个筐子把她们送回日军指挥部。40年后,美穗子前来中国感谢聂将军的救命之恩。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说得很完整,认真阅读与思考了,也抓住了叙事性文章的第一要素——情节。文中有四个关键情节,体现在四个关键词语上,大家发现了吗?

……

生:救出、照料、送回、谢恩。

师:好!抓得准!

师:其实,还可以说得再简洁一些,把四个情节整合起来,突出主要人物与情节。

生:抗日战争时期,聂将军细心照料从战火中救出的两个日本孤女,并将她们送回日军驻地。40年后,美穗子前来谢恩。

师:很好!抓住关键情节,突出主要人物,注意整合,把事情说得清楚而简洁。

以上“概括故事主要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没有匆匆飘过,而是抓住这篇课文叙述故事情节的独特语用价值,把阅读活动, 如浏览、整体把握与学生的口语表达交际活动(学生的“说”——概括简洁、抓住关键词、注意整合、删除细节等无关信息;学生的“听”——再说一遍、认真听、找出关键词……)等有机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并引导学生听、说、读、思,着力于概括能力与概述能力的突破与发展。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哲理 篇8

从《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鼓励那些在特殊境遇中的人们,如何向前进。哪怕只是那么一小步一小步的前行,也会别有一番天地。最让人惊喜的是:作者写了他自己亲历的一次冒险、遇险、脱险的经历,从中得到的人生体验是:人在遇到困难或困境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战胜它。这是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话题。

行文采取倒叙的手法。追述发生在五十七年前的一个闷热的日子里一段童年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由于孩子们的好奇心的驱使,玩“腻”了的游戏的更新,想要去尝试不曾经历过的“新花样”。于是选择了“爬悬崖”。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而“我”呢,“一时拿不定主意”“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可是“出世以后”“一直有病”,甚至长达“八年之久”,更何况母亲不叫我“冒险”的训诫时时在耳边回响。这段特殊的交代,写出了“我”是一个具有怎样身体素质的孩子。那么可想而知了,“我”要爬悬崖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接着,“我最要好的朋友”的一句话“别做胆小鬼”给了“我”一定的刺激。“我”本能地应着、跟着他们跑着……

故事继续发展了。这时,作者的笔锋一转,来一段悬崖的描写“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可见“险”象有余。而“高”只有二十米高,不算高。这在“我”心中却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险峰”。这时的“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可见,“我”要承受自身的体能压力,跟着往上爬。要知道对于“我”来说,这是多么不容易的挑战啊!“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结果呢,“我终于上来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几乎晕倒”。

情节继续发展了。其他孩子们继续往上爬,可是此时的“我”已经力不能支了。“我”软弱地哀求他们,话还没有说完,他就早已不见踪影了。还“哈哈大笑”地嘲弄我。当小伙伴爬上山顶,“凝视着我”的时候,还在嘲笑我。这时,我的好朋友杰利有点特殊的神情“好像不太放心我”,一个“但”字,一转,“我”陷入了孤苦无援的境地。此处埋下了一个伏笔。“杰利”真的也跟他们走了吗?也真的不管“我”了吗?这时故事发展到了高潮阶段。天一点一点地变黑了,“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更可怕的是“我头晕目眩”“绝对没法爬下去”,甚至“会滑倒摔死的”。我的恐惧已经到了极点。面对如此的“险境”,“我”该怎么办哪?一个熟悉的声音和一道手电光,带给我一线生机。原来是父亲和杰利来救我了。

故事的结局就是“我”在父亲的关怀和鼓励下,向山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慢慢地移动着身体,”“小心翼翼地按照父亲说的‘你能办得到’,一小步,一小步的试探”,“顿时有了信心”,“我”照着做了,“我”又照着做了……逐渐的又“增大了信心”,最后,我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时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先是啜泣”,然后是有一种“成就感”,而且是“巨大的”,“永远忘怀不了的”。到此,整个故事叙述结束了。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了自己这次“遇险”的经验:“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山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他的亲历故事,给我们以很深刻的人生启示:遇到困难或困境时,首先要想到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什么,从而努力地去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并把它做好,希望也就蕴涵在其中了。

人生不可能一番风顺,总有意想不到的经历或遭遇。我们除了善待它们以外,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信心和勇气。唯有如此,我们才会自立于生活的不败之地。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9

一、知识储备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二)、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三)、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二、教学设想

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难点: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司和体验。

疑点: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摔死?

三、媒体平台

课件设计构想:陡峭的山涯,八年来一直有病的“我”,在父亲的引导下,小心翼翼地走一步,再走一步……可采用卡通思面切换的形式完成,并配上相应一次比一次热烈的掌声。

第1课时

一、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计:

一、

1、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默读课文

2、作者简介

二、跨越障碍(字音字形、多音字辨析、形似字辨析

三、

1、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①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冐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冐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②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脸”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步了这一步再步下一步。

4、字词教学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5、讨论

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写还是略写?能否略去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

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答案1.课文主要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 篇10

襄城县茨沟二中九年级五班司丽滑辅导教师:杜学奎

面对人生的一座最高峰,观望、徘徊只会停留在山脚下,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到达无限风光的顶峰。

————题记

无意间,我在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他的题目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便读了下去。和尚这本书,我的心被强烈的震撼了:原来成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这本书讲了“我”小时候和小朋友一起去爬山的故事。由于胆小,“我”刚爬到半山腰,就不敢向上爬,也不敢再爬下来,被亏在山崖上,进退两难。爸爸告诉我,不要害怕,不要想距离目标有多远,一小步一小步的走,最终安全地回在了大地上。

这是我人生中一件极细小的事,但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永远不要想着前面有多少困难,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走好眼前的一小步,走完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留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一直抵达你想去的地方。这时,你会觉得,哪些困难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你已经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人生路。的确是这样,假如你总是想着前面的路有多么漫长,布满荆棘,充满艰辛,二路的那头的目的地是那样遥远,那你将永远不能到达终点,因为这一切将会挫败你走下去的信心。认真的走好第一步,即使这一步很小很小,但你毕竟已不是停留在原地了。

同时,过度的自信就是自傲,你也不能奢望自己一步登天。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会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稳固的基础,摔下来会是很惨的哟!

学习亦是如此,面对一次次都失败,不同个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会一蹶不振,从此成绩直线下降,这种人的结果是很可悲的;另一种人的做法却和他们完全不同,他们越挫越勇,激流勇进,最终凯歌高唱,取得非同一般的成就。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人是不可能轻易地被打败的。”我要说:人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丧失了信心!面对人生的坎坷,需要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闯过去,迎来灿烂的明天。

山再高,坡再陡,荆棘再多,只要你敢去闯,勇敢地披荆斩棘,就一定能翻过那座“山”,到大胜利的顶峰。

在人生的旅途中,困难在所难免的,擦干泪水,找回自己,你将会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1《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三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

注音:

训诫()陡峭()嶙峋()

啜泣()着眼()纳罕()

解释:训

诫:

峋:

罕:

小心翼翼: 啜

泣:

三、我会学。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来。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并写出记叙文每一个要素的内容。

四、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

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

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③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2)交流名言警句。

要求口头简述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①课文后练习

②课后练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篇12

有一个初中生,他学习不是很好,却出乎意料地考上了高中。在高一的时候,因为比较贪玩,他的学习成绩很差,连老师提出的一些简单问题都回答不上来。因此,班上有的同学开始嘲笑他笨。最初的时候,他还有些气愤,可渐渐地他开始认为自己的确很笨,因为他在学习方面的表现,的确很差。

一天,在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难题,给大家的时间是一节课,下课交上。而他却认为自己美美地睡上一觉的机会到了。十分钟后,班里学习较好的同学已经有了答案,都自豪地交到老师面前。可是,没想到的是老师在作业本上打的是一个大大的“X”。他们拿着本子闷闷不乐地回到座位上,又开始了重新分析。没想到这吸引了他的好奇。这是道怎样的题呢,竟然让学习这么优秀的同学做错。他也拿出本子尝试去做。他做得越来越复杂,下课铃声响起,他还没有做完。老师已经开始收作业了。他手上的笔仍然不停地转动,看得出他非常焦急。即使刚才做错的同学,也已经把修改后的又重新交了上去。

“嘿,不用做了,你是写不出来的,像你这么这么笨的人会写的出来?省省力气吧!”,他们起哄似地嘲笑他。他同时也听出了别人话里的意思,他放弃了。这次作业没有发下来,老师也没有讲。恐怕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只要他再写一步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既然选择了迈出第一步,就应该勇敢地走下去,可他没有勇气再迈出一步。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如同我们做题一样,再走一步就会把看似困难的问题攻克。美国总统林肯幼年搬石头的故事不也是这样么,——其实石头和山头并不是连着的,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他们晃动。

石头就是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而山头就是人生的道路。只要我们能推开路上的石头,勇敢地迈出一步,再走下一步,我们就一定会成功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3

1、学会默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心理描写。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能找出文中的心理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认识,正确把握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美国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国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光是想象着飞机被击中,自己将尸骨无存,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军令如山,第二天,他起飞时,告诉自己,只是飞起来就行。飞机升到8000米高空时,他有告诉自己,只要按照无线电的指引,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行,这个并不难做到。接下来他不断告诉自己,只是飞越荷兰就行,然后是飞越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被称为“孤胆英雄“,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大家猜一猜这个飞行员叫什么名字?

他就是莫顿亨特,美国的作家心理学家,他在65岁时写下了小时候的那段经历。我们这节课就一些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经历。

请大家齐读今天的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预习检测

出示学习目标 上节课已经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作业,现在来检测一些大家预习的情况。找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词。(出示幻灯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这些学习目标。

三、读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记叙文六要素并勾画关键语句,并以此复述课文。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然后以这样的句式组织语言。(出示幻灯片)

四、说一说

那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大家浏览课文。划出能体现我性格品质的句子。然后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从____部分能看出我是一个_______的人。(生回答)

(具体是哪个段落呢?能不能读一下?)(朗读指导)

(通过读,能感知到人物的情感。)“我”由胆小变得勇敢,是哪一部分的情节使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五、品一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体现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自己找一找勾画出来。

看来大家有很多的想法,为了使你的语言更加流畅,思路更加清晰,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活动,稍后小组代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信心萌发→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六、悟一悟

经历了这件事,最后我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努力地解决,有了向上的决心再加上一步步的积累,一定会克服所有困难。)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篇14

夜幕降临,躺在床上,有微弱的虫鸣和风拍打树叶的声音。没有睡意,我起身开始走开。整条街空无一人,失去了早晨的活力,一切都披上了黑色的外衣。我关上门,向远处的田野走去。

在一片草坪上,我躺下来,看着我上方的天空。那些米粒大小的星星正试图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黑暗的天空。我静静的看着这些星星,它们也在闪烁,似乎在回应我。我笑了笑,看着更远的世界。

找渡口,找渡口,从起点出发,为了到达。

“唰.唰……”有轻微的脚步声。我侧身一看,那是我邻居小明,他正走来走去,坐在我旁边。“月色真美”

我们横着看了一眼,相视一笑,没有再说话。微风拂过的脸庞带来一丝安慰。

天上的星星不怕黑暗,努力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天空;萤火虫不怕黑暗,努力用自己的光照亮地球。

这让我想起了白天爬山

杜鹃山的攀爬部位不多,但大部分是我最怕的――悬栈道!悬空栈道,顾名思义,当然是悬空的。虽然这条路我走过很多次,但没有一次不痛苦。看到栈道,我的心又开始颤抖。时尚界很热,但在严冬我感到寒冷。我走在薄冰上。每走一步,我的心就颤抖一次,腿就软一次。看来我是走钉钉路了。风景再壮丽,我也不敢看。我就扶着悬崖慢慢走。总觉得站在栈道上承受不了自己的重量。总觉得栈道不强。总觉得走一步,栈道就塌了。我真的很想回去。说白了,此时的心情简直就是“生不如死”。第一次,我强烈的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但是这个时候我已经左右为难了,因为在我知道之前,我已经走了很多了。回去也是一样的痛,但是往前走可以看到更好的风景。我必须做出选择。为什么我没有三个?为什么我不能飞?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不退反进。既然已经决定往前走,就没有走几步。我意外的发现前面有2号观景台,还有整个杜鹃山能看到的最美的风景!坚持住!

找渡口,找渡口,从起点出发,为了到达。

我马上就能看到最壮丽的景色。我为什么不牺牲一点,收获一个大丰收呢?终于,我揉了!我迈出了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步!我成功了!我欢呼雀跃,却不敢得意忘形,因为终究还是害怕。因为这一步,我看到了我以为最美的风景!蓝天里,白云悠悠;在巨大的吴志锋对面,有一片片青松;在昏暗的山谷里,鸟儿不时飞过.这一刻,我仿佛达到了无人注视的状态,享受着我认为最壮丽的景色!

上一篇:镇2017年上半年产业扶贫工作汇报下一篇:乡镇档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