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复习教学建议(共11篇)
2024年中考复习教学建议 篇1
2014年中考复习教学建议
九年级生物教学已经进入了2014年生物中考复习备考阶段,课时少,内容多,如何搞好复习备考,提以下建议。
1.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全力组织复习教学。九年级生物课就是复习七八年级教材内容,现在第一轮复习应该结束,中考精
练到手后,以精练为抓手把复习内容细化到每一个课时,做到早计划、早行动。
2.认真学习和研究《标准》和《说明》,准确把握备考方向。《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十堰市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理科综
合考试说明》是复习教学的纲,教师必须认真阅读和研究,深刻领会,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尤其要注意主题下面的“考点侧重”中提到的重点考察、突出考察、提倡等字眼的句子。
3.依托教材,用好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资源,更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丰富的资源,培
养学生各种能力。如生物图的认识和运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表格及曲线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形式准确地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学会应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4.知识整合、形成网络。生物中考要求难度值在0.70-0.75,整体难度不会大。在复习时,重点放在核心知识和骨干知识上,不
要面面俱到。重点知识明白考,主干知识反复考,强化对重要概念的识记和理解,要特别注意对知识点的整理和梳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多角度进行理解应用,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和综合相关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提取和应用能力。20分的分值不会出边缘性题和目前拿不准的知识。
5.强化知识综合运用和识图能力。中考最后一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识图分析题。复习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各类图、表认真识别和分析,挖掘内在的知识及信息。另一方面要搜索往年的中考试题,加强这方面的应用训练。50、51题不会太难一定要让学生得满分,不要空白。
6.分层教学,均衡发展。进入九年级,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生物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
己的看法,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实践,使他们得到充足发展。
7、关注实验和热点。加大实验教学的引领,注意实验原理的规范,(不低于15%)。关注社会热点,高起点、低落实,与学生生活
密切联系。比如去年考了“H7N9”,今年环保、雾霾、空气质量,食品安全等都是热点,大家要多注意思考和收集相关的训练题。
8、从严训练、规范训练。从市里反馈的2013年卷面分析来看,学生一是错别字较多,如“叶绿体”写成“液绿体”、“线粒体”
写成“线立体”等。二是审题、理解能力不强,要求学生依据题干给出的信息认真的分析。以上问题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和书写习惯。
9、强化应考训练。50、51题空白较多,说明学生对理化生综合考试不适应,时间分配不合理,存在着最后一题没有时间做的现象。要告诉学生虽然三科合卷,但各科时间要分配合理,要一科一科做完,不要交叉做,否则就会出现知识的交叉,影响思维。要按照试卷的顺序先生物(15分钟)、再物理(75分钟)、后化学(55分钟),留5分钟检查时间,注意不要相互挤占。平时训练严格要求。
2024年中考复习教学建议 篇2
201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化学试卷命题以《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依据,着重考查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难度稳定,知识覆盖全面,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引导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实验教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1. 回归教材,引导“减负”
本次试卷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源自教材挖掘命题素材,从教材中挖掘素材,将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内容、实验等作为命题素材,重点考查了初中化学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自然渗透了基本的方法和价值观考查,以及对化学、社会和技术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例如,化学用语、水的净化、一氧化碳性质的探究等试题,有利于引导教与学遵循课程标准,回归教材,研究教材,用好教材,跳出题海,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 重视学习过程,体现学科思想与方法
本次试卷的命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研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并转化为命题素材。例如,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滤液成分的探究等都来源于教学中的问题。试卷注重发挥引导功能,重视对实验的考核,如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制备、检验、分离等试题。试题关注实验原理与过程,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实验教学。
试卷中还有不少试题从多角度、多层次体现了学科内涵和本质,很好地凸显了微粒观、元素观、守恒观、转化观等学科观念。试卷注重学科方法的考查,体现了基于实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方法,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完整性和缜密性。此外,试卷对于化学概念的考查不是只注重识记,更加侧重对概念建构过程有效性的考查,学科思想方法体现鲜明,如中和反应中各个量的分析,综合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多个因素,以及硫酸铜的溶解等。
3.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本次试卷的试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化学使生活更美好的主旨。试题的背景材料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与考核要求联系紧密,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紧密。试题的内容则关注化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和绿色化学的思想,体现了化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和化学教学的人文价值。如水的净化、节能减排等试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与价值观。
4. 试题科学规范
试题的考核目标明确,起点适当,难易有层次,具有良好的区分度。试题语言准确,表达题意清晰,适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试卷题量适中,结构简约,图表精美,指导用语规范,便于学生阅读理解和书写解答。
二、复习教学建议
本次试卷对初三化学教师今后的复习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从考题的角度而言,由于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分值比例比较高,由此,在复习“教学基本要求”时,教师应该注意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知识点做一些对应的练习,注重理解和运用,以保证学习的融会贯通。从教学的角度讲,要取得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研究教法和学法,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1. 把握知识系统,理解重点知识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是分散在各章节里学习的。在总复习时要从各章节中,我们要按知识结构和系统关系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小的系统,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本部分的知识可分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物质的分类、溶液五个知识系统来复习。由于绝大多数中考试题主要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因此夯实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化学教学中的规范化要求需要强化练习。例如,化学术语、仪器、药品、名称不能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的字母大小写要规范,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标法要规范,计算题的解题过程要规范。
2. 把握知识网络,突破难点知识
物质的知识部分的特点是面广量多。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把分散繁杂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使其系统化,并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要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师在开展复习教学时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实质性理解,利用图表法梳理各知识点,形成网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使其克服紧张情绪,不乱做、滥做各种难题和超纲题。如:对化学方程式做深层次的练习,需按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其他类型实验现象、化学性质、色态变化、物质的制法、反应原理、用途等进行总结归纳。
3. 计算题不贪多,解剖好典型题
由于化学计算题涉及面广,在复习时不要贪多求难,应把各种典型题解剖好、理解透,做到一题一解或一题多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解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认真审题,仔细分析,弄清有哪些已知数和未知数,应用化学知识沟通已知数和未知数,弄清已知数、未知数的关系。在分析时既可从已知数推导到未知数,也可从未知数追溯到已知数,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探寻解题的突破口,以确定解题的思路、方案和途径。因此,分析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二是要注意解题格式规范,即步骤清晰,过程简捷,答案准确。三是要坚持做解后总结。解后总结就是教师在解完一道计算题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同一类型习题的解答步骤和方法,得出解题规律,起到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4. 认清特点,强化学科的实验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今的中考试卷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在逐年加大,而且实验题是“以方案设计和过程分析为主”,其中包括对实验设计的评价。因此,我们特别要注意化学实验的可靠性与简捷性、安全性与环保性、合理性与经济性,要有进行实验设计和评价的自信心。中考化学试卷对学生所具备的化学学科语言表达能力亦给予了高度关注。一方面试题重视对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考查,另一方面试题加强了对解释社会、生活、生产等现实问题和描述实验方法、步骤、现象等实验内容的考查。在开展复习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创设情境,将化学用语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多理解含义,不死搬硬套。教师在教学时还要多开展动手实验,让学生积累直接经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特性、区别与联系。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勤奋进取的精神,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做好学生的复习指导工作
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初三开设仅为一年,既要帮助学生入门,打好基础,又要培养和提高能力,从而迎接中考,跨度较大。由于初三学生才学习了一年化学就参加中考,内容不会很多,保质保量地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复习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外,还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指导工作。
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一般认为错题是由于粗心所致,然而,粗心的后面隐藏着基础知识不扎实和审题能力不到位。学生要具备对题目所给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或迁移的能力,就应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即看到习题,要认真读完题,再动手解答。教师要建议学生对自己以前做过的题进行筛选,不明白的要查漏补缺。对错题进行纠正并分析出错的原因,这比做题本身更有价值。
二是引导学生调整好心态,一般学生在做历届的中考试卷时,普遍反映题目并不难,这是因为他们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进行练习。而在中考时,考生面临的是环境不熟、教师不熟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各种无声的期望,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压力。要克服不利因素,调整、减轻心理压力,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调适自己。
三是对概念和知识的融会贯通。每年中考化学试题中都有一些原创性题目,此类题目不可能在哪一本习题集上偶然遇到,所以对一些基本概念、物质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学生只热衷于做大量的题目,而缺乏深刻的思考理解,就不会解决新问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对基本概念、物质知识的融会贯通。在答题时,学生更应仔细分析题目,从中挖掘出现象背后的化学本质,这样正确答案才会自然显现。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备考建议 篇3
(一)注重基础性,以能力立意
1.以历史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
试题突出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与把握。知识点覆盖面广,考点密集。
2.注重考查基本技能。
(1)注重运用时间和地域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考查。
(2)注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史料解读能力是历史课程要求的核心能力,是形成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试题以文献、图表、漫画、诗词、时事新闻、历史论著、人物言论等人题,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与材料“对话”,通过对试题材料的精读、分析、思考,去感受历史探究的过程。
(3)注重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对历史的合理想象能力。对历史的合理想象,建立在对已知材料正确理解和判断的基础上,属知识迁移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必须充分理解和判断题目提供的材料,并以此为依据才能得出相关结论。
(4)注重考查学生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具有提炼和概括能力,是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时代特征和基本趋势的必要基础,是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必要基础。关于这一点,不仅需要良好的阅读能力,还要思考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比较归纳和辩证分析历史观点的能力。
3.深化探究,凸显综合性。
(1)考点涉及领域广泛。从考查内容上看,既有与政治制度、战争和改革有关的政治史,也有与哲学、宗教、教育等有关的思想文化史,还有科技史、社会史等。
(2)试题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是现实的根脉,现实是历史的果实。试题注重发挥反映现实热点、服务现实发展的功能,诸如改革问题、民族精神、工业化、国防建设、对外交往等诸多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内容成为近年来试题的重要考点,也必将成为今年中考历史命题重要参考所在。
(二)强调过程与方法
1.不要死背教材内容。
历史学习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通过三年初中历史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死记硬背教材中那些静态的史实,简单记忆教材中的固定结论,而应该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历史及现实问题。落实历史学习的这一功能,就必须重视过程与方法。
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往往引用课外的一些鲜活材料去精心设问,在以往基础上更加强调对过程与方法的落实,这就传达出这样一种理念:历史学习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落实历史课标要求;不要死背教材内容,而应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学习、评判历史,强调自己思想的融入。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由于初中历史是一门解释性的社会学科,因此,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中考历史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基于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解读和运用史学方法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史证意识,理解不能偏颇,更不能随意发挥。
3.倡导多角度思考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历史学习是多维的、立体的,不可以孤立地或“贴标签”式地去看问题,而应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摒弃千篇一律的对历史事件的僵化认识。近年来这个命题思路一以贯之,对重要史实连续考查,但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多角度地深化对史实的理解。
4.学以致用。
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学习历史的真谛。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死记史实,而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解决历史上的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对日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侵略史的考查,其寓意在于:历史就在身边,历史就是现实,历史与现实紧密相关,我们须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探究,关注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就能较好地落实学以致用的这一功能。
(三)思想性与人文性并重
试题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以期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强化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试题通过对其进行考查,以促进学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的责任感”,不断强化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如以张謇的主张为依托创设情境,考查张謇关于救国的核心观点,即主张兴办实业。张謇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中国人关心国家命运、心系民族兴衰的良知,他的殷殷救国情、拳拳爱国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再如对国防建设知识的考查,特别是认识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是从国情和国际形势出发的必然做法。同时,形成民族自豪感,是青少年生成并强化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2.培养国际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要求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国际意识,注重表现民族自豪感,彰显自身的民族特色,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在这方面可谓浓墨重彩、匠心独具。如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当今中国,如何深化改革,值得全体国人,包括青少年学生深入思考,其借鉴价值不言而喻。
3.突出人文性。
历史课程的性质决定历史试题要突出人文性。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以此为重点,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方面着力较大。如针对课标要求“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如对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未能长久存在共同原因的考查,强调了群众史观,渗透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性认识;而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要影响的考查,既表达了对革命导师的敬仰,也是对今天美好生活的追问、思索,彰显了试题的人文功能。
二、复习备考的现状endprint
1.学习方式简单机械。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对自身知识掌握情况认识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存在拿着教材从前到后死记硬背知识点的现象。
2.盲目陷入题海战术。
不少学生没有自己的复习计划,一味跟着老师的进度,一套一套地做各种考试题、模拟题,做完之后缺乏分析,缺乏有针对性的跟进措施,结果是浑浑噩噩、效率低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缺位。
历史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素蕴含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做到顺理成章、自然生成。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学生习惯讲大道理、生拉硬扯、高喊口号、高唱歌曲,不能用心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现象。
4.部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依然欠缺。
部分学生复习的时间进度和知识积累不同步,进入最后复习阶段仍然有很多基本的主干知识没有牢固掌握,更无法进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
三、2014年中招备考信息
1.试题难度。
据相关人士透露,今年的试题难度系数在0.54左右,和2011年试题的难度保持一致。
2.关于热点问题。
命题人在谈到热点问题时强调,中考试题不刻意附会热点,但也不回避热点,对一些长期热点如近代化问题、民生问题、历史关键时刻重要人物的历史作用等知识点会一直关注。
3.命题形式。
2014年的中考历史试卷结构会和去年保持一致。至于大家关心的历史小论文这一形式,建议参考下面这一“总—分一总”的解题步骤:
(1)审题,提炼明确的观点——总。
(2)论证、评论、阐述理由:找到合理的答题角度,史论结合,论证观点(为什么)——分。
(3)重申结论并简谈认识(有什么),总结升华,以凸显观点——总。
4.答案表述。
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答题,准确、简洁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要紧紧围绕需要评论的观点,找寻与之关联的史实依据,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四、如何有效回归教材
关于做题方法和答题技巧,老师们在备考过程中会不断地进行渗透,笔者在此不再赘述。笔者认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攻克教材核心知识和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在此介绍两种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1.知识网络复习法。
有部分同学至今不能将所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建议采用知识网络复习法。如下图:
如此,先掌握每册书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几节内容,再往下是每一节课有几个重要知识点,都列成这样的框架,慢慢地就会把初中历史的全部内容印进脑海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2.针对错题复习法
2024年中考复习教学建议 篇4
目前,距离中考只有很短的时间了,到了冲刺阶段了;九年级学生的复习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周旋于紧张复习中。为使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挖掘内在潜力,首先要继续用新课程改革的十种理念、八点教学思想指导复习的全过程,以新课程改革的一节课的评价标准去上好每一节课。另外也对今年的中考复习阶段教学与管理提出几点具体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相对于往年,今年中考将会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命题新理念:
1.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批判能力、决策能力及社会责任感。
(二)试题新特点:
1.内容新、情境新、问题的切入角度新、答题方式、方法新,使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评价答案的方式不受定式思维的局限。
3.试题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面对今年中考的种种变化,我们觉得目前的复习还是应以基础知识为主。今年的中考试卷除延续天津市中考试卷的风格和特点外,肯定会加大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力度,适度增加开放型、信息迁移型、科学探究型试题,所以加强对初三学生的复习指导就显尤为重要。
(一)文科指导。文科考查主要强调知识间的联系、综合与运用,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特别是与初中毕业生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首先在总复习阶段,建议文科教师自身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脑中有纲——准确把握命题思路和指导思想:
我们要认真解读《2008中考说明》,深刻领会其含义,把握中考动态和信息,调整复习策略。知道命题要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渗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注重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同时要掌握中考评价中的导向作用,要从样题、样卷中捕捉试题的特点和有效信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教师进步,促进学校的提高。
2.胸中有本——科学设计基础复习和专题训练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指标所做的基本规定,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即“三维目标”,它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2008年文科考试就是要渗透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试题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认真对考查内容进行多元互动整合。建议在基础知识复习阶段,以夯实基础为主旨,明确《课程标准》中识记、理解、活动等不同层次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采取尝试回忆、再现的形式来理顺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发现知识的遗缺,再通过强化记忆将基础知识牢固准确地储存在大脑中,从而全面建构知识体系,政治学科虽然开卷考试,但切忌以“开卷了,就可以不用背诵了”的错误理念来干扰其复习指导思想。在专题复习中应以热点问题为核心,跨课、跨年级、跨学科进行复习,在热点引路的同时及时回归教材,做好知识的整合。
3、眼中有题——积极强化应试能力及心理辅导
今年的《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试题的难易比例为“难题约10%,中等难度题约20%,容易题约70%”。所以,教师要针对试卷中常出现的选择题(含组合)、简答题(含漫画题、图表题等)、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含案例分析题)、理解说明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和综合论述题,结合题型特征有的放矢地开展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的解题能力。建议教师在复习中精选精练试题,针对每个题型编制出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易混知识、综合知识等训练题组,狠抓审题程序和答题技巧。同时,还要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学习、不怕困难、树立信心,进而达到知识与能力的最终认同、体会和内化的积极回应,用良好的心态投入复习和考试,以保证中考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文科复习中建议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改变学法
建议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不必再只是抄书、死记硬背,而要积极参与师生交流、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其次,要特别突出一个“早”字,不能像往年一样等到临考一个月再突击背记,因为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
2.全面复习,夯实基础,重在理解教材
把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关键字词、内容逻辑真正弄懂吃透,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而乱猜一气。
3.注重知识的整合,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要强调知识间的联系、综合与运用,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与初中毕业生水平相适应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议同学们适当进行一些小专题训练,对所学知识适当的重组与整合,再从比较大的范围训练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打破思维定势,培养迁移能力
政治学科开卷考试,要注意开放性试题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提供新情景,(二)变换视角。即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建议学生们多作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题,打破思维定势,在新的情景下,能够知识迁移,以免临场发蒙。
5.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要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未来。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原则之一,就是以当前国内外重大问题为突破口,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此,建议学生们多多留心身边事,可以围绕时政热点问题,开展同学、家庭论坛,以增长见识,培养思辨能力。
6.加强表达能力的训练
要注意养成好的答题习惯:书写规范,用词准确,语句流畅,条理清楚,简明扼要,卷面整洁。
(二)理科。今年理科试题的突出的特点是:
1、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
2、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切实加强与实验有关内容的考查,加大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力度;
4、在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意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5、适当设置开放性试题、综合性试题、课外材料题、切实体现创新意识、时代性及适当综合性。
1.关于物理复习的策略是:
(1)源于过去,高于平时:这是中考物理复习的教学要求。源于平时的知识积累,高在知识掌握的量变到质变飞跃。复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并进一步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和简明化。复习中对知识基础的巩固与综合提高,两者不可忽视。忽视前者,复习是空中楼阁,忽视后者,复习是浅显的重复。
2)全面复习形成网络化:专题复习突破难点,紧扣教材内容,努力掌握方法和思路,以较高的观点把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纵的和横的联系,形成网络化,使之对知识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3)加强综合,学以致用:物理是一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科学,所以应该唤起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注意近年的物理试题已显示了物理与社会、物理与数学、化学、生物及人文科学的渗透,相互促进的学科发展总趋势。为此,在平时就要求学生多注意用物理观点观察社会的发展和周围的事物,要构成跨学科的网络,大胆地联想、主动探索发现。
(4)发散思维,探索创新:选拔性考试在体现全面性、基础性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个性特长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特长,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一些既不超越教学大纲要求,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内容的创新试题应给予关注。
(5)物理学习中要使学生会做习题:在物理复习中做习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通过课内学习后的系统复习,配合一定数量的解题练习,尤其是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中考、竞赛试题,避免盲目、重复性训练。对解题思维过程进行剖析,可以巩固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解题能力。
2.对于化学复习的建议是:
(1)注重基础,自然链接:教师应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建构,按《考试说明》中对考试范围中的所有知识进行分类、梳理和建构,使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课本由“厚”变“薄”,避免“支离破碎”。对“体系”中的各知识点要做到恰到好处的讲解,并及时进行恰当的、适量的训练,使学生学懂、会用。
(2)及时反馈,有的放矢:据往年对试卷分析统计,考生在答题时常会出现如下错误:化学式书写错误、混淆概念、欠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对某些新题中问题的指向不清楚、语言表述层次不清,思维缺乏逻辑性、实验设计能力差,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若将问题带入考场,悔之晚矣。
(3)试题开放,培养能力:随着《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试题的开放性会逐渐增强,因此,要适当选择开放型习题进行练习,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3.关于数学的复习策略是
(1)中考数学中,基础知识题占到70分左右,很多考题都是课本例题、练习题的变形和延伸,学生必须抓住课本来复习。教材中的典型例题、练习题、及技巧性强的题目,应抽出来重点复习。
(2)在目前的复习中,学生还应把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吃透,能够灵活、全面地运用。分析近年来的中考题,更多的内容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关注住房、装修、银行利率、保险等社会问题,方便对问题的把握与理解。
(3)信息题也是比较常见的题型,这种题目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学生从给出的图像、表格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4)很多同学在数学的复习中,都大量做题,却很少把做过的题目重新总结、归纳一遍;而且在做题中,很多同学审题时浮光掠影,很多条件都没有抓住,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做题,所以收获很少。数学复习中,不应只为做题而做题,掌握方法才是目的,同时在做题时还应减少盲目性。
三、毕业班教学与管理的几个问题
(一)、精心选择资料,题目要典型.(二)、谈一下关于各学科教材中“资料”功能问题
纵观各学科的教材资料篇幅愈来愈大,质量是愈来愈高,尤其以理科教材为突出,其可谓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成了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建议教师注意以下栏目:
1、活动与探究;
2、课堂讨论;
3、演示实验;
4、家庭小实验;
5、调查与研究
6、插图;
7、资料;
8、选学;
9、阅读;
10、表格等。有人这样描述这十个栏目的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尊严,使教材的目标、内容、结构、呈现及评价等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要求,再者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和谐的气氛,培养他们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他们的自由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
2、终身教育的理念:现在人们不学会终身学习,以一张文凭定终身的时代将不复存在。教材改革者们,不得不精心、恰当地选择最基础的,对终身学习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强调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强调搜集、查阅、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交流与合作。
这些理念不仅进入了课本,已经进入了中考试卷、竞赛试卷,体现了它的选拔功能。而且市教研员明确指出这些资料只是不直接考,我讲这些只是提醒大家应注重资料的功能,特别是渗透的含义和导向功能。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深刻理解教材改革理念,深挖资料的教学功能,灵活地实施创新性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尖子生的水平。
(三)、优化课堂教学增加学生有效学习时间
中考前的时间对所有的学校、教师、学生来说时间一样长,这句话对吗?不对!如果学校引导得法,管理有效,教研到位,认课教师授课针对性突出、目的性强、实效性强,不是在低水平上重复,做到传授、反馈、校正及时,使每一个题都能成为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增长点,那么在这样环境中的学生,中考前的时间对他来说就延长了。如果说如果时间是质量的保证,学校领导、教师就是时间,这也就说明学生的分数就掌握在我们的领导和教师手中,因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
1、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要精选教学内容,坚决杜绝无目的内容出现在复习课的课堂上,用我们教师的艰辛换取学生的便利,用我们的苦苦探索,使学生不走弯路,知识一步到位。
2、环节要紧凑: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归纳小结,测评反馈,巩固提高要环环紧扣。要任务明确,层次清楚,不能看着办,赶着算,课上不行课下补。
3、方法得当:体现教学有法,实现方法和手段的优化。合理使用媒体,增大课堂密度。
4、多种测试方法并用,及时实现教与学的新平衡。
5、每堂课都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科研――创造性面貌。
另外复习课难上,这是大家的共识,最令教师头痛的是讲了多遍的题一考还错,原因就是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体验不深,成就感不强,所学知识没有形成能力。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没有激发好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可以巧设一此矛盾的冲突可以弥补上述缺欠,提高学生求知的内驱力。这里所指的矛盾冲突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运用能力。这里点几个小题。
1、在课堂的始点和终点设置矛盾冲突,这样设置矛盾主要依据学生对课堂思维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课堂开始即前十分钟设置矛盾冲突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课堂教学的结束即最后10—15分钟设置矛盾冲突可以强化信息输入减少因学生大脑疲劳的注意力分散、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懈怠保持思维活跃。
2、在已有知识经验深化点上设置矛盾冲突,包括直接提出矛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利用实验揭示矛盾。故意说错话、出错题引发矛盾,但这点要把握住,不要成为误导。
3、用知识临界点设置矛盾冲突
4、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含糊点设置矛盾,使学生澄清认识理清思路
5、在学生思维的卡壳点设置矛盾,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四)、进一步加强尖子指导
想方设法突破”高原现象”: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去做呢?我提几点建议,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教育要适应每一个学生,而不让学生适应教育。其次是
1、增加兴趣,鼓足信心:尽管复习再忙也要多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成功的喜悦。
2、倡导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多问,多面批,多交流。
3、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教师要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手段,给他们以更多的机会向同学们学习,也促使更多的同学主动地帮助他们。
(五)、帮助学生调控考试心里偏差,提高应试素质
由于中考地目的性很强,既衡量教师地教又衡量学生的学,特别是带了选优淘劣的色彩,这必然给学生造成人为的试卷难度,形成一定的压力,影响心里状态的稳定,重者会发生心里偏差,使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从现在开始从教师到领导每次考试后都要及时观察学生心里状态及时调控。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情绪紧张难以自控,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自信缺乏难以自信。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包括考试动机,自身名誉中考分数与金钱的挂钩,中考的一次性,应试素质)。学生外界的客观因素(中考环境不熟,老师不熟,教师的态度,家长、社会的压力)。
希望每位同学在咱们老师的帮助下,根据自己的实力确定目标,树立起自信心,有我行,我一定能行的成功心理。
(六)加强中考信息资料联系
同学尽早进入中考状态,掌握中考信息,提高应试能力,是提高整体成绩的有效措施。
试题有导向性、针对性,组织好师生的考后分析,使每次模拟都成为师生奔向中考的捷径。考后分析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师生共同对教与学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应试能力,三是找出优秀生的薄弱学科,重点查漏补缺,平衡发展提高优秀率。
中考复习建议 篇5
三个重点科目 老师对症下药
语文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刘小亚表示,作文是考试中的重头戏。要想在作文中拿高分,要阅读不同体裁、有直接指导作用的语文课文,体味各类体裁课文的立意、构思、选材等。 进入复习阶段后,学生每周至少要训练两篇作文,体裁同样要求形式多样,文体各异。当中,写作内容主要涉及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熟悉选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及续写、改写等多种样式。 因为“考试作文”时间有限,考生要努力达到45分钟800字左右完成一篇文章,力争又快又好。这就需要对曾写过的作文加以整理,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学习同龄人的佳作,借鉴写作技巧;背诵积累用得好的字词句段,为“考场作文”积累第一手资料,使临场考试时头脑不空,有熟路可走。 刘老师提醒,从平时训练和考试情况来看,作文最大的问题在于选材。材料了无新意,苍白空洞的作文占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加观察,也可以关注时事。 此外,在目前复习时,学生还要提高阅读速度、质量,彻底将题目理解透彻后准确答题。
数学 在中考数学科目中,中学一级数学教师唐煌认为,现阶段的复习应重点注意初中数学函数、直线型几何的计算和证明、圆的计算和证明、图形和坐标几个板块,以及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 第一步,考生应集中整理知识要点,集中扫清题目中的盲点及解答方法、公式运用等,加强答题及公式运用的能力。 第二步,应该针对第一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强化,进一步熟悉公式的运用,尽可能选择更便捷的公式解答。 第三步,通过模拟考试进行自我测试,进一步了解自身的不足,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第四步,临考前,应再次加深公式和定理的运用,适当地做题,能够灵活使用公式定理。 由于考试时间有限,最后可能没时间检查,唐老师建议,考生尽量在10到15分钟的时间完成前15个选择填空,并且快速检查。 做解答题时,第一问通常很简单,第二问或第三问则有一定难度,如果遇到困难不能及时解答,最好暂时放一放,把前面会做的题做完了,再倒过头来解答。
英语 中学一级英语教师刘鑫在与读者交流时表示,英语成绩的提高,主要是靠词汇量的累积,以及对知识点的分析判断。 刘老师建议,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制作卡片或小语法卡携带,便于随时记忆单词,同时每天坚持听力练习。在掌握更多的词汇量、有较好听力水平后,不仅可在单选和听力考试中拿到尽可能多的分,阅读、看图写话、完形填空、作文能力都能有效提高。 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通过加强阅读速度,透彻理解句意、段意能力的提高。这样,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可以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和相关问题,便于更快、更准确地答题。 刘老师特别提醒,阅读题和词汇的积累紧密联系,在短时间之内全面记住单词及拼写的效果一般不太好,这种时候要尽可能地认识单词,做到看到单词可以明白它中文的意思,这样,做阅读题时就相对容易了。此外,阅读的答案可能在原文中找到,阅读时要有耐心。 看图写话题是比较容易拿到分数的点,很多题目都可以从初中一二年级的书本上找到类似的。学生可以看一下书本上是如何进行描写的,反复练习,短时间内可以有快速提高。 在应对完型填空题时,很多学生一看到长篇大论的就觉得麻烦,甚至直接放弃。但其实完型填空也考察考生的耐心,只要静下心看完,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可以轻松拿下一些基础题。 作文题则是只要肯写,就可以拿到分数的题目,因此要做到必须写、尽力写。很多考生看到题目觉得自己不会,就索性不写,这很可惜。其实只要将作文标题写下来,就可以得到分数。此外,多看书本上的范文,记住常用句子,都可以在短时间提高作文。
■复习指导
规划时间 提升效率 在抓住最佳记忆时间方面,三位老师建议要利用好早上的复习时间。 此外,在临考前的复习,更应该注意在白天学习、做题。有的同学习惯做题做到很晚,其实不利于中考。因为这不仅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而且考试都是在白天,也可能影响到参考时的状态。“如果把冲刺的时间调整到白天,晚上好好睡眠,这样还可以把做题兴奋点的时间调整到白天。”
制订目标 形成激励 一些家长打来电话咨询时,表示自己的孩子复习不够努力,但是又担心唠叨会使孩子更加叛逆。“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引导,使孩子能够抓紧最后的复习时间?” 三位老师认为,在目前的中考冲刺阶段,不少同学自身压力很大,担心自己考不好,不愿意和家人沟通。这个时候,家长就应和孩子坐下来,平心静气的聊一聊,了解孩子的想法。 比如,对于一些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家长可以与其交流,下一步是想继续读高中,还是职高。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法考好,从而“破罐破摔”。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不如让孩子给自己制订一个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再制订往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努力的第二、第三方案,这不仅能适当减轻考生的压力,还能给孩子信心,鼓励他们往更高的方向努力。
学习累了 适当放松 对于成绩中上的孩子,家长也要注意他们的心理情况。有时候,孩子会因模拟考没考好,而通过玩游戏、发脾气等方式来宣泄压力。这种时候,家长最好不要责怪、唠叨,这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老师们认为,把握尺度地劳逸结合,孩子才能更高的投入到学习中。适当玩一些轻松的小游戏,听音乐,看电视,或者给孩子讲讲笑话,都可以分散他们注意力,缓解考前压力。“但不建议进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相关娱乐活动。”
答题过程 从易到难 三位老师认为,一般情况下,出卷人都会考虑考生的心态,题目一般是由易到难的。所以,在考试过程中,同学们最好不要倒过来做题,在考试中更需要拿捏好题目难易、分值、时间的选择。如当中发现不会做的题目,可先做下记号,待简单、会做、分值高的题目完成后,再回过来琢磨。 此外,在做基础选择题时,一定要审清题干,看清题目要求,弄清选正确还是选错项,所有选项都看完再选,避免失误。
中考英语复习建议 篇6
听力的话题及能力要求:听力的话题依然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包括四个方面:能够获得事实性的细节信息;对细节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理解说话者的观点、态度,理解所听文段的主旨大意;针对所听语段内容做简单的信息记录。考生在做听力时一定要注意提前审题并划出关键词,以便在听力时准确迅速的得到正确答案。
建议:听力题虽不是难题,但审题并画出题目关键信息等做题技巧和模拟练习是此题得高分的保证。在做16-20题书写的部分,要注意检查时态,人称,三单,大小写和拼写等方面的问题,做到万无一失,确保送分题目能够顺利得分
(二)单选
题型与平时一致,但分值和难度进一步降低。单选题减少至10道,总分为10分,本次单选题中没有出现和不定代词、非谓语动词相关的考题。和往常一样考了人称代词,时间介词,并列连词,疑问词,比较级,情态动词,正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两种时态,被动语态和宾语从句。
建议:从中考可以看出语法考查依然中规中矩,特点是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考生应该注意:扎实基础才是王道,才能应对万变的考试;一模之后的查漏补缺也是必不可少的,大考前回归基础也是应对错中复杂的难点的唯一捷径。
(三)完型:
本次样题的完型的主题是父子关系,讲的是父亲因为工作忙而没能遵守和儿子之间的约定,儿子从伤心到设法改变和父亲关系的事情,符合中考常考的话题。
建议:本篇完形描写的发生在父子之间的事情是很多大城市的孩子所经历过的,考生很容易产生共鸣,理解起来就会相对顺畅容易。此类文章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可以采取整体阅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直接填出答案方法;第二遍根据选项推敲对比,利用上下文提示,选出最佳答案;第三遍综合体会作者的情感,检查答案。
(四)阅读
阅读理解包括阅读短文并选择正确答案,阅读还原和阅读简答三个大项,阅读总分值达到50分,占全卷42%。
建议:1.细节题的数量还是最多的,要想得阅读,先得细节题,尤其是A、B篇,再者C篇,只要掌握技巧,具备合理的词汇量,拿下这些题目难度是不大的!
2.中考加强了对于阅读的考查,英语改革也强调了课外阅读量。本次中考的阅读突出了阅读的实用性和时代性,文章体裁也各有不同,阅读设题在注重细节的同时,同时也考察了推理判断,猜测词义,主旨大意及情感态度等常考阅读题型。建议考生平时阅读要多阅读一些时代感及实用性强的文章,同时要注意体裁的多样性。考前在积累的基础上适度强化阅读各大题型的做题技巧,明确出题者思路,对不同的题型应做到心中有数。
(五)写作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作文样题依然是去年中考题,加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优秀文化传统的新元素,让学生围绕“文明”的话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考生只要写的要点齐全,提示词用上,无单词拼写错误,语法上可以做到有高级句式,变换多样,且无语法错误,立意上稍微新颖,应该得高分也是不难的一件事。
2024年中考复习教学建议 篇7
一、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 紧扣《课程标准》, 体现三维目标, 实现教育导向作用
试题的编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主题内容都有试题涉及;物理部分大致考查到了60多个知识内容, 其中包含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各部分的知识。其中, 力学部分26.5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44%。电学部分21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35%。光学部分5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8.3%。热学部分4.5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7.5%。声学部分3分, 占物理试题部分的5%。17道试题涉及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考查的重点放在考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
同时, 试题内容源于教材的基础知识, 重视以教材中的内容为素材进行命题, 充分体现了教材的重要地位, 如:23题、25题、32题、33题、34题。这样有利于引导教师回归教材, 跳出题海, 引导教师的日常教学有方向、有目标, 有明确的评价依据, 也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
试题从题型和内容上都体现了三维目标要求。第16、17、18、19、20等题透过联系社会、生活和实验的情景来考查“知识与技能”;第23、25、32、33、34等小题通过设计科学探究活动题来考查“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对热点与焦点的关注程度, 从而实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例如27小题“请同学对发展核电简述自己的观点”。
(二) 突出实际应用, 体现学科特点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中应倡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来做一些小实验, 试题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如32题, 利用身边的器材来设计实验, 第38题, 揉入了自制变阻器, 以自制调光电路为背景。这样的试题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对物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物理学科是基础学科, 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应用到物理知识, 试题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这个特点, 许多试题都是以生产、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为素材命题, 贴近生活实际。如:写有校训的石头、超市的小车等。可见试题的设计强调了物理和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的密切关系, 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三) 注重基础, 兼顾选拔功能
从抽样试卷的分析来看, 整体难度比2010年有所降低, 试题的设计起点较低, 坡度缓, 入手容易, 各种背景信息材料学生相对熟悉, 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约占总分的70%左右;同时, 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既体现了对学科内知识整合关注, 又强调了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综合与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试题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同时强化了通过图片、图表、实验数据等对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的考查。
总之, 试题有合理的区分度, 既注重基础又考查了能力, 这样既确保了中等生展示学习成效, 又为优等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机遇, 符合考试说明对升学选拔的考试要求。
二、典型试题分析
【例1】 (2011年第16题) 超市的购物小车被推开后, 向前运动, 最终停下来。在这一过程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对小车的推力越来越小
B.离开人手后的小车不受力的作用
C.刚离开手的小车相对于货架是运动的
D.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评析】本题以学生熟悉的题材为背景, 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题目背景简单, 但综合性强, 考查的内容涉及运动的相对性、平衡力、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等。题目简单, 属于容易题。
【答案】C
【例2】 (2011年第25题)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甲、乙两瓶中装有质量与初温相同的煤油, 甲瓶中铜丝的电阻比乙瓶中镍铬合金丝的小。 (1)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的实验效果, 小明选用煤油而不用水做实验, 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 (2) 实验中, 乙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升高的快, 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 若乙瓶中的温度计示数变化了10℃, 镍铬合金丝消耗了3.5×10-3kW·h的电能, 烧瓶中煤油的质量是________kg。[已知c煤油=2.1×103J/ (kg·℃) , 不计热损失]
【评析】本题取材于教材中的“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实验, 整合巧妙、综合性强。本实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这两种科学方法。第一小问主要考查了对比热容概念的认识;第二小问考查了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以及语言叙述的能力;第三小问把热量与消耗的电能结合起来, 属于综合性的计算。本题从实验器材的选择, 到由现象归纳结论, 再到定量的计算, 反映了物理知识的前后联系。
【答案】 (1) 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 (2) 在电流及通电时间相同时, 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热量越多; (3) 0.6
【例3】 (2011年第32题) 身边处处有物理。参照事例将表格补充完整。
【评析】这道试题将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实验题考查的重点。注重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的考查, 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尤其是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体现的较为明显, 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本题在解答时, 不少学生清楚此题的含义, 但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从中考阅卷中得到的信息, 这是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 在此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发言,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略
【例4】 (2011年第37题) 一块写有校训的花岗岩石料质量为31.8t、密度为2.65×103kg/m3, 立在用砖砌成的长4m、宽2m、高0.5m的水平基座上 (如图所示) , 石料与基座的接触面积为2.12m2。已知砖的密度为2.05×103kg/m3, 基座砖缝中水泥砂浆的密度与砖的密度相同。 (g取10N/kg) 求: (1) 花岗岩石料的体积; (2) 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3) 石料对基座与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评析】本题背景是学生都很熟悉的, 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本题涉及质量和密度、压力和压强的相关知识, 综合性强;比例和方程是初中阶段重要的数学方法, 同时也是难点, 考查了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年我省中考力学计算题往往是围绕着机械效率来出题, 今年的重点放在了压强的计算,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说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答案】: (1) 花岗岩石料的体积:V石=m石/ρ石=31.8×103kg2.65×103kg/m3=12m3
(2) 由于石料放在水平基座上, 石料对基座的压力大小等于石料受到的重力大小,
即:F石=G石=m石g=31.8×103kg×10N/kg=3.18×105N
则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3) 基座受到的重力大小:
基座对地面的压强:
石料对基座和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p石:p基=3:1
三、2012年复习建议
(一) 明确要求, 立足教材
《课程标准》既是教学的依据, 也是进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师应认真学习《标准》, 把握住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复习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概念、规律外, 还要让他们知道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发现过程;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 注意教材每幅插图、图表所蕴涵的物理意义。对于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 避免靠简单机械记忆的方法学习物理。
(二) 密切联系实际, 注重知识的应用
物理中考命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突出生活、实践和应用, 努力引导物理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知识的应用。在复习中教师要联系科学、生产、生活实际, 创设好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独立思维;要让学生分析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 通过参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 勤于思考, 勇于探究, 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课改要求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在复习实验时, 学生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 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 即对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都要关注, 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四) 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政治中考冲刺复习建议 篇8
一、强化基础知识。
政治中考复习的基础知识,就是中考的58个考点,特别是36个理解、应用级的重要..考点。了解级考点要求能再认,所以主要是用来应对选择题。理解、应用级的考点对考生掌..
握的程度要求较高,要用来分析各种材料。
建议:
(1)每天用10-15分钟朗读考点(包括考点名称、核心观点和考点详解),对不熟悉的考点尤其要多读几遍;
(2)每天限时10分钟做20道选择题。选择题的来源有:《中考指导书》、各区一模试题、一轮复习学案上曾经做过的选择题和初三下学期考试曾经考过的选择题。做完对照参考答案,先把错题错误的原因搞懂,然后把错题做上标记,每隔2-3天就再把错题拿出来反复做,直到正确率是100%。
(3)每周至少用结构图的形式将理解、应用级的重要考点默写一次。..
(4)每周,通过同学间相互提问或家长提问等方式,将理解、应用级重要考点的核心..
观点、关键词句复述至少一遍。
二、熟悉常见主观题型
尽管近年来,南京市中考的命题正逐渐淡化程式化的所谓各种“题型”,南京市教研室也要求不能让考生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再灵活的题目也有解决它的方法。而如果考生不了解一些常见的基础主观题型及其答题方法,也即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都不具备,那就根本不能指望考生能够发生技能上的迁移,去分析和解决这些常见题型的变式(通常所说的“灵活的题目”)。
建议:
认真阅读“小册子”上的“解题训练”该部分内容,掌握一些常见题型的答法。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可以先用白纸将参考答案盖住,自己在白纸上列出该题的答题格式,然后再比对答案,找出差异。注意:重点不在考点是否能写对、写全,重在通过了解答题的格式和方法,去感悟设问和参考答案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科学地审读设问。
三、进行一定量的主观题训练
南京政治中考,考生普遍反映最难的是主观题。有些考生,甚至觉得政治主观题无规律可循,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缺乏知识储备,缺乏基本的答题技能,二是由于练得太少,缺少“题感”。
建议:
每周做4-5道主观题。每做一题,务必完全弄懂。特别铭记:做主观题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而是彻底明了“为什么”参考答案是这样答的。.....................................
四、多练、多思、多问
中考化学怎样复习之建议 篇9
“定比定律”是化学学科体系中重要的定律,象数学中的公理一样,是不证自明的。定比定律是说组成某一化合物的时候,各成分元素常依一定的质量比互相化合。在初中化学教材第四单元中有明确的体现,描述为“每种纯净物质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
二、“定比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1.书写纯净物的化学式
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而在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应用化合价可以书写化学式是“定比定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计算纯净物中元素的质量比
定比定律说,组成某一化合物的时候,各成分元素常依一定的质量比互相化合。党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式时,可以计算组成该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已知MgS、MgSO3、Mg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观察已知的三种物质的化学式,发现镁元素和硫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均为1:1,因此镁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均为24:32,当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时,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已知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三种元素,它们的质量分数之和为100%,那么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4%。
练习:已知FeSO4、Fe2(SO4)3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则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中考冲刺历史复习建议 篇10
(1) 查漏补缺, 及时沟通。越是临近中考越要抓牢基础知识, 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为此, 我建议采取如下一些方法:一是由教师控制, 学生自学, 让学生阅读课本和一二轮复习的学案, 并结合近半年来比较重要的错例档案, 对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找到自己基础知识的欠缺和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 或由学生写出不懂的问题来交给教师, 以待解答理解。
(2) 背练互补, 双管齐下。在最后复习阶段中, 既强调集中强记, 也适当加大训练量。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学生的薄弱点, 加强针对性训练, 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综合训练时, 重主干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重学生存在问题的知识巩固和能力训练。坚持每周一次的综合性考试及开拓性讲评,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三年中考, 分析梳理。在学生比较全面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做近三年的中考真题来“热身”, 了解熟悉中考试题, 并让学生自己分析中考试题的特点。
中考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要最终落脚到行文答卷上, 这是真正的“临门一脚”功夫, 因此, 我们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
(1) 形式要求, 注重“四化”。即“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 (1) “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小问题或问题须明确回答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侧面, 在书写表达时“小问题”“角度”“侧面”都要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 条理清晰。 (2) “提示化”指遇到“小问题”“角度”“侧面”等书面表达时在段首处写上主要提示语并加注冒号, 之后再写答案内容, 这样就会把试卷所问内容较清楚地呈现在阅卷教师面前。 (3) “序号化”指回答“小问题”“角度”“侧面”的各个并列要点时要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 (4) “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按试卷要求用笔, 字体大小适中, 尽量做到不涂抹, 在指定区域内作答。
2024年中考复习教学建议 篇11
碳和碳的氧化物
走近新课标
三维点击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C60的分子结构和应用;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初步解释选择所用试剂的原理;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掌握两种气体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初步认识结构与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提高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认识开展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探究中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和互动学习能力;通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对比,领悟量变可引起质变的思维方法。
3.领悟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的单质;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形成热爱地球、保护家园的观念。
命题指津
1.对单质碳物理性质的考核侧重于它们的用途,尤其是活性炭的吸作用,更是中考中的热点。另外金刚石的硬度,石墨的各个物理性质及用途也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而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考核侧重于碳的还原性,常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分值较大。另外碳的稳定性在历年的中考中都出现,基本上是选择题,比较容易。
2.二氧化碳制取是历年中考的热点,2010年中考也不例外,与二氧化碳的制取密切联系的碳酸根离子的检验,也在历年中考中频频出现,2010年也不例外,基本上都是选择题,分值随省份不同,一般在1—3分。
3.预测一氧化碳的重要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还将是中考命题的热点。还原性主要是以实验题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可以是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反应现象以及尾气的处理等多方面。分值较大,中等难度。关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历年中考中常出现,今后仍是中考的热点。
教材精梳理
知识清单 1.碳的单质
(1)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
(2)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
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相似的化学性质
(3)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用在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4)碳和炭的区别
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用“炭”字 2.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的稳定性
(2)随着温度的升高具有: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3.二氧化碳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2)装置的设计与选择
(3)收集的方法及验满
(4)操作顺序
4.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1)CO2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可以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以作制冷剂。(2)CO2的化学性质
不供给呼吸,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发生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CO2的用途
灭火、工业原料、干冰可作制冷剂、温室里的气体肥料。5.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1)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与空气非常接近,难溶于水。(2)CO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还原性、毒性(3)CO的用途
作燃料、冶炼金属 基础示例
1.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石墨导电
B.金刚石切割金属 C.用铅笔写字
D.用焦炭冶炼金属
2.同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碳的单质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其中__________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_________是最软的矿物之一,它们的性质差异是因为_________,由此可知_________决定物质的性质。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不到的仪器是()A.长颈漏斗
B.广口瓶
C.酒精灯
D.集气瓶 4.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和碳酸钙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O2和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CO2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需要加热
B.前者反应物是固体,后者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 C.都是分解反应
D.前者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后者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6.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如何验满?
7.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虽然都是由_________元素和_________元素组成的,但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_________,这种不同的分子构成,使得它们性质_________。
8.一氧化碳主要化学性质是_________ 性、_________性和性。它的主要用途是做_________和在冶金工业中作_________剂。
9.用纯净的CO还原CuO时,试管中CuO由_________色逐渐变为_________色;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可以看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
10.现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20 g,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4%。先使该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
示例提示
1.D 2.金刚石
石墨
C60
金刚石
石墨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结构
3.C 4.如果用稀硫酸跟碳酸钙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在反应开始时生成不易溶解的硫酸钙,会包住碳酸钙,使它不能接触到稀硫酸,因而反应很难继续进行。
5.B 6.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7.碳
氧
氧原子
有很大的不同
8.可燃
还原
毒
燃料
还原
9.黑
红
变浑浊
10.60 g
知识点点通 重难透析
重点1 金刚石的石墨(1)金刚石
①晶体结构: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其空间结构如典题1右图所示。②物理性质:无色透明,不导电,硬度很大,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③主要用途:a.雕琢作装饰品;b.玻璃刀;c.钻头。(2)石墨
①晶体结构:细鳞片状,碳原子是层状排列。如典题1左图所示。
②物理性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质软,有滑腻感,导电。
③用途:铅笔芯,电极,润滑剂等。
(3)组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单质,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注:从组成上认识金刚石和石墨,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
从结构上认识金刚石和石墨:金刚石是空间网状结构,石墨是层状结构,结构不同,决定了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不同,又决定了其用途不同。
重点2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活性将大大增强。表现为可燃性和还原性。(1)碳的可燃性 碳与充足的氧气反应 C+O2(充足)点燃 CO2
碳不充分燃烧时 2C+O2(不足)点燃 2CO
碳和氧气在不同的质量比时,产物不同,也就是氧气的量是否充分的问题。在解题中应具体考虑二者的质量比。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碳的还原性)
能够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或非金属氧化物中的氧元素,表现出还原性,特别是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以及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碳与氧化铜反应的装置如下图:
注:①首先要明确装置的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是为了防止水蒸气冷凝倒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时应先均
匀加热,然后固定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澄清石灰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②注意反应前后的实验现象,反应前碳和氧化铜都是黑色粉末,加热后,会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反应已经开始,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光亮的金属。
智慧火花
碳元素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但在化学反应中,主要作还原剂,显还原性。碳元素能形成多种单质,常见为石墨、金刚石和无定形炭。这三种不同单质,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碳元素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因碳是有机物的骨架,而有机物种类繁多,现已发现2千多万种。不过,我们把碳的单质、氧化物、碳酸及其碳酸的盐一般都称无机物。重点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
①明确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是块状固体和液体反应,速率适中,原料价廉易得,便于气体收集。②实验室一般不选用粉末状的碳酸钠、碳酸钾代替石灰石做反应物,是因为反应剧烈,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利于收集。③实验室也不选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因为生成物CaSO4微溶,会附着在石灰石表面,使反应很快停止。④选择稀盐酸,不应选用浓盐酸做反应物,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制取的CO2气体不纯。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
有CO2生成的化学反应都适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首先要考虑可操作性,其次要考虑操作是否简便,原料是否易得,是否利于收集气体等。
重点4 总结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应用于气体的制取
具体思路和方法:(1)了解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什么反应原理制取这种气体,在此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品: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控制、原料易得、不污染等;(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3)根据生成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4)需要检验产生的气体就是要制取气体。
具体操作: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1)固体加热制气体,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的装置。
特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免水倒流炸裂试管;②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③导管在试管内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气体导出。
(2)固液不需加热制气体,例如: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装置。
特点: ①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必须插在液面以下,用液体密封;②反应器可以选择锥形瓶,大试管或广口瓶等。
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确定。
(1)排水集气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2)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一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导器管要接近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出空气。
(3)向下排空气集气法: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任一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注:比较密度的大小,可用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来比较。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相对分子质量接近29的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如:CO、N2等,因为密度相差很小,很难将空气全部排除。
重点5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CO2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H2O====H2CO3
H2CO3又是一种不稳定的酸,易分解重新释放出CO2 H2CO3====CO2↑+H2O(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常用于检验CO2的存在:
CO2+Ca(OH)2====CaCO3↓+H2O(3)CO2中碳为+4价,可被某些强还原剂还原,如与赤热的碳作用还原成CO,CO2与活泼金属作用被还原成碳: CO2+C高温 2CO(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 6CO2+6H2O(CH2O)6+6O2
重点6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一氧化碳能够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因此常用作气体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
①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特别注意与氢气和碳可燃性的区别;②鉴别H2和CO常利用燃烧产物的不同进行鉴别;③工业上利用煤和水蒸气高温生成水煤气(主要成分是H2和CO)。(2)还原性
与氢气和碳的不同之处是一定要进行尾气的处理。常设计在实验题中。典题诠释
(经典好题)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很大差异。其原因是()
典题1 的结构示意图,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
A.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不同 B.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
C.金刚石、石墨、C60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D.金刚石、石墨、C60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碳单质的结构决定它们性质的差异。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组成物质的粒子在空间排列方式的不同造成结构上的不同。同一种碳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一定相同,中子数可能不同,属于原子内部结构,不会引起其宏观物质物理性质的差异。答案:D
典题2(经典好题)我国的黑白山水画用的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的微粒,用这种墨汁画的国画千百年都不易褪色,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A.具有氧化性
B.具有还原性
C.具有吸附性
D.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炭黑的化学性质。历经千百年的国画和阳光、空气充分接触而不褪色,这说明它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答案:D
典题3(创新题型)在密闭容器中盛有6 g碳和12 g氧气,加热时它们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的气体是()A.CO
2B.CO
C.CO2、CO
D.CO2、O2 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碳的可燃性以及氧气的量与生成气体的关系。解题时要考虑周全,一般是先把碳的量固定,只考虑氧气量的变化与所得气体成分的关系。一定质量的碳和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参加化学反应时,可能会发生的反应有: C+O2(充足)2C+O2(不足)点燃 CO2 2CO 点燃 所以容器中气体可能有四种情况:
(1)O2过量,反应完全后,容器内剩余的气体是CO2和O2的混合气体,这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应该小于 3:8。
(2)氧气刚好与碳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容器中剩余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8。
(3)O2的量不足,只能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容器中剩余的气体是一氧化碳,这时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应该大于或等于3:4。
(4)当碳和氧气的质量比在3:8和3:4之间时,碳和氧气反应就会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本题中碳和氧气的质量比1:2在3:8和3:4之间,所以最后容器中剩余的气体应该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答案:C
典题4(2010江苏徐州,25)为了研究CO2的性质,需要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以下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
(1)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可采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填字母)。(2)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实验中气体无法收集满,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CO2的实验室制法。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要收集干燥的气体需经浓硫酸干燥,即气体从A装置出来要经过D装置。无法收集满可能是药品量不足或装置漏气。
答案:(1)A、D、B(2)略
(3)药品量不足或气密性不好等
典题5(2010河南课改区,20)下图A、B、C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装置A中①为分液漏斗,通过分液漏斗活塞的“开”“关”,可以向锥形瓶中滴加液体。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在装置B中放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如果在实验室中用A作气体发生装置,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来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写管口字母)_________。若只改变A装置中的药品,仍采用已连接的整套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的气体是_________。
(3)通过上述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选用发生装置的对比,可总结出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4)装置A和C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A和C相比,A具有哪些优点?(答出一条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如何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及具体的操作。过氧化钠是固体,水是液体,固液反应不需加热,所以选择A或C装置制取,A与C比较A能控制反应速率。答案:(1)2KClO3 MnO2 △ 2KCl+3O2↑
(2)a接d、e接hCO2
(3)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4)可随时加液体反应物(或通过滴加液体的快慢,控制反应的速率等)。
典题6(经典好题)某同学用如下图装置,利用碳酸饮料(如雪碧)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下列实验。请完成问题:
(1)写出图中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
(2)如果a中盛有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3)如果a中盛有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若要使CO2迅速冒出,应怎样操作? 解析:本题考查CO2的性质和检验方法,验证的是CO2的化学性质,(1)(2)精解见左栏;CO2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所以升温或振荡会迅速放出二氧化碳。
答案:(1)试管
(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024年中考复习教学建议】推荐阅读:
2024年中考复习备考计划08-01
中考生物复习建议06-09
中考作文复习建议08-01
2024中考第二轮复习教学案——物理电学计算题(师)06-19
2024年中考数学考点复习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07-25
中考数学备考复习六大建议07-22
2024年中考英语总复习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10知识点语法同步练08-17
地理中考备考第二轮复习时建议08-19
2022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教学的几点做法09-21
2023年思想品德中考复习备考计划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