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读经典教学设计

2024-10-24

朝读经典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朝读经典教学设计 篇1

2016秋三年级朝读经典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诵读内容为六部分:

1、中华源

2、九州同

3、人文兴

4、立诚信

5、谨守时

6、恕之道

三、教学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朝读经典20分钟。

四、课程计划:

1.每周的朝读经典课及每天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五、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六、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

1、《语文经典读本》

2、《爱的教育》

3、《稻草人》

4、《宝葫芦的秘密》

(二)选读书目

1、杨红樱系列

2、《周恩来》

3、《雷锋的故事》

4、《岳飞传》

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

6、《中国节日故事》

7、《中华美德故事》

1、始祖神话

一、作者简介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瑗,汝南郡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抟tuán:把东西揉成球形。

全文大意是:据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

三、赏析

《女娲造人》是一篇创世神话,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能抟土造人、洒泥成人,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同时,女娲的行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2、华夏之号

一、作者简介

孔颖达(574年-648年10月10日),字冲远(一作沖远、仲达、沖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入唐,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卒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服章:泛指服饰、衣冠。谓:称呼。

全文大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

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国必利益,君臣必称吾国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啊!

三、赏析

这是“华夏”一词的一种说法来源

华,服章之美为之华!汉族的民族服饰在世界上最为美丽,华美,几千年以来被万邦推崇~ 夏者,家继礼法圣贤之学,国从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圣贤传,而国家继吾国吾民之利益而世代传承,这也是真真正正的夏章。

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四、熟读成诵。

3.华夏民族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

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诸:众,各个。错:交错。交通:交往。渐:慢慢地。

三、赏析

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四、熟读成诵。

4.泱泱中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新授

1、原文试读。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2、注释讲解。

3、文章意思。

中华,就是指中国。既然亲身接收了王道教化,自然就是中华儿女了,穿衣戴帽有威仪,风俗讲究孝悌,立身处世追求礼和义,所以称之为中华。

4、文章内涵。三.知识拓展。四.指导背诵。

5.中国历史朝代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新授。

1、原文。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2.注释讲解。

3、文意。4.知识拓展

三、知道背诵。

6、九州起源

一、作者简介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文字简炼,对仗工整,易诵易学、易懂易记。全书内容包罗广泛,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较常用的知识与词汇,象一部微型百科辞书。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据道教典范《洞天记》云:“黄帝画野分州,乃封五岳”。

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夏禹治 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流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流向大海,不仅消除了洪水之灾,还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翻译:黄帝划分了中国的疆域,才有了都邑的界限,夏禹平治了洪水,才奠定了山川的位置。

天地间的山川河脉虽然不曾更改,自古以来它们的称呼却各有不同。

三、熟读成诵。

7、九州山河

一、作者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人称张香帅,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他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他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他还是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泰山: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

华山: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以东120公里,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华阴市境内,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黄河,南依秦岭,是秦岭支脉分水脊的北侧的一座花岗岩山。

衡山:又名南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海拔1300.2米。由于气候条件较其它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飘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8米,被称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天下第二山”。嵩山: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

译文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这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高山。

译文二:中国的河流,有三大水系,他们是黄河、黑龙江和长江。淮河流入长江,济水流入黄河,古代的四大河流,今天只有长江、黄河长流入海。

三、熟读成诵

8、古风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

三、赏析

这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首。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据《资治通鉴·天宝九载》记载,唐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李白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四、诵读成诵 示儿

一、作者简介

陆游(北宋宣和七年十月十七-南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廿九,公元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绍兴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待制。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九年。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南宋四大家,有《剑南诗稿》、《放翁词》。后人每以陆游为南宋诗人之冠。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陆游曾经请求废除凌迟,《请除凌迟刑》云:“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明尤存。感伤致和,亏损仁政,实非圣世所宜遵”,但未被朝廷接受。

二、初读正音,理解词意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三、赏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感情是何等的执著、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四、诵读成诵

朝读经典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 内经;经典;临床;教学模式;教学研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32-01

纵观历代名医,大凡成为中医名家者,无一不娴熟经典,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创立新说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读经典做临床”是对历代名医成长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历代医家成名的经验提示要想做好临床,就必须熟读经典。而《内经》课程是中医经典课程之首,其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怎样读中医经典,掌握其内涵,为临床服务,即践行现代提倡的“读经典做临床”[1]的宗旨,课程团队通过长期对《内经》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总结提出强化中医基本功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名医讲座及丰富网络资源对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 开展原文背诵,强化中医基本功底

思维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故中医临床思维必须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中医基本功底扎实与否直接决定中医学传承的质量与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中医学理论的传承与临床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背诵。《内经》课程是中医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熟读《内经》原文是造就中医临床人才的基础性工作。课程教师将《内经》原文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原文要求学生背诵和熟记,在课堂上以提问方式随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在期末开展原文背诵口试及知识竞赛。通过开展口试及原文背诵知识竞赛,督促学生强化中医基本功底的训练。对研究生也进行每年一次的原文背诵考核。

2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临床思维及辨治能力

《内经》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是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程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及辨治能力。

2.1 开展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2]。PBL教学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体。PBL教学法可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内经》课程在开展PBL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医案所呈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临床辨治思维能力。“肢体活动障碍的张先生”的案例是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痿论》中关于偏枯及痿证的相关教学内容而编写的。通过此案例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解决医案所呈现的问题,加深了对《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痿论》经文的理解,掌握了偏枯及痿证的病因病机与治疗,建立起了较为全面的关于偏枯及痿证的临床诊疗思路与方法,并深刻体会可《内经》理论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

2.2 运用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始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最早用于商学院及法学院的教学中,随后迅速推广到其他领域的教学当中。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有类似的模式,称之为病例分析法。案例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宗旨,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平等对话或分组研讨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内经》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在中医经典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果。在不同教学阶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引入古今名家医案。在课堂上以真实案例为导入,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们根据案例,积极讨论、发言、答辩及提交讨论报告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对中医经典的认识,拓展了诊治思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将学生病案讨论记录和想法,编印了《病案论文集》。

2.3 开展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来源于德国,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通过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思考问题及讨论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经》课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及进度的需要,将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分解成不同的知识点,拟定出讨论的题目。教师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并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分析并归纳,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见解,在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在《内经》课程教学中运用此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此种教学方法,也促进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3 邀请名医专家讲座,拓展学生视野

《内经》由于其成书年代久远,文辞古奥,医理精深,故给学生学习及理解原文带来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经典原文的理论,每学年都有计划邀请名老中医为学生及青年教师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讲座主要是围绕哲学、文化、临床、现代科技等角度阐发《内经》理论的奥秘,发掘其经旨,特别是运用《内经》理论对临床验案进行分析和讲解,不仅帮助学生加强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而且也帮助学生构建了只有学好经典理论,才能做好临床的思维模式,深刻领悟了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的重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4 丰富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网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现代网络教学手段运用于《内经》经典课程教学中,充分拓展了教学空间与时间,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继课堂教学之后的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近年的网络教学实践,《内经》网络教学平台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是网络教学中的专家讲堂、教学纪录片及古代医案,对强化学生重视经典、培养临床思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专家讲堂有来自全国各地名师名医的学术讲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里面涉及的临床验案拓展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教学纪录片及古代医案里收录了大量的古今名家医案,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临床诊治思维。

《内经》课程以“读经典做临床”为宗旨,通过开展原文背诵、改革教学模式、邀请名医专家讲座及拓展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经典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临床思辨及创新等综合能力。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中医经典课程为基石,培养出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 贾春华.有关“读经典做临床”的认识[J].中医雜志,2007,48(2):116-117.

[2] 梁翠云,黄哲云,杨文军,等.案例式教学法在成人本科口腔解剖生理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08,30(5):389-391.

朝读经典读后感 篇3

这个故事讲的是七个葫芦兄弟有着不同的本领。

大娃力大无穷,身子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大;二娃生有千里眼、顺风耳,不论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和耳朵;三娃铜筋铁骨、刀枪不入;四娃火力无穷;五娃水力巨多;六娃可影身,七娃有一个小葫芦可以将妖精收进去。

开始葫芦娃一个一个的去打妖精都没有打败,反而被妖精给制服了。

最后葫芦娃们心意合一,就像七股绳子扭在一起,谁也不能将他们分开。他们齐心协力,消灭了妖精取得了胜利。

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本领再大,也不能成功。只有团结再一起,不论多大的困难都会克服会胜利。

我爱《朝读经典》(学生习作) 篇4

本学期,语文老师给我们每位同学发了一本书--《朝读经典》。一翻开书目,我便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所吸引。

这本书共分六个单元,分别是“报国忠”、“民为贵”、“乐和群”、“严律己”,“心专一”、“楚乡情”。每天放学回家,妈妈叫我复习功课,我便将《朝读经典》拿出来高声朗读。首先,我认识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我河山,一片忠心为报国的万世楷模”抗金名将岳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我深深地被古代这些仁人志士对祖国的忠贞与热爱所震撼。当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时,这些仁人志士,满怀强烈的爱国激情,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忠贞和气节,千百年后仍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接着,我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篇文章中,懂得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应当摆在第一位。历史上各个朝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还从书中懂得了中国古代君王都有不同程度的爱民、重民思想。如孝文帝从他的封地代国来到京城继承皇位,他在位二十三年里,宫殿、园林、游猎之物、服饰及车马器物等,什么都没有增加。如果有对老百姓不利的政策,就立即废除,让百姓获益。由此可见,孝文帝是多么地勤政爱民。

就这样,我就像一位初生的婴儿不断吮吸着《朝读经典》的“乳汁”, 它让我不断地茁壮成长,不断地锻造着我幼稚的思想,使我变得更加勇敢、坚强、机智和成熟。

《朝读经典》,我爱你!

开展朝读经典教育活动方案 篇5

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指示,认真实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切实加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制定此方案。

二、具体实施办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1、成立此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文件,副组长:覃方美、覃方志。组员:周斌、颜骥、王贵极、李忠林、周卉。

2、明确朝读经典教育活动基本要求。每周的星期一、三、五3个朝读时间,由负责该晨会课教师组织学生诵读经典,每次诵读时间20分钟;每周的地方课程由该任课教师,为学生讲解经典。要通过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中小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广大中小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精心安排朝读经典诵读内容。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精心安排经典诵读内容,满足学生诵读需求。要使用好省教育厅会同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中小学《经典诵读》光盘,同时按照提供的网络支持(下载网址:http:///hbjy,并点击“教育直播”进入观看)。同上一堂课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中小学要充分利用礼堂、多媒体教室、电视教学设备和班班通设备等,在校内组织学生收看

3、收看对象:学校全体师生

4、组织方式:分班运用班班通观看。教师3人一组由班主任负责与班级学生一同观看,学校将进行检查和拍照。人员安排:

701班:李忠林、邹元、陈德斌 702班:周卉、石成林、朱江、文件 801班:颜骥、覃方美、胡守疆 802班:王贵极、黄琴、唐正权 901班:覃方志、姚泽进、杨顺仕 902班:周斌、洪雪英、邓兴权、谢必胜

为什么读经典? 篇6

事实上,当代那些真正大师级作家,例如博尔赫斯,例如纳博科夫,又例如卡尔维诺,都是从经典尤其是古典作品中走出来的——不,他们才不想走出来呢,那是他们的营业源和休憩所。讽刺的是,他们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作家,这种误解,在于他们的读者只读到他们为止,而不读他们所读的并使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古典作品。

读者这种偷懒,主要是源于这样一种错觉,以为文学是一路发展下来的,以为人类的才智是一路发展下来的,只要我们把握现在,我们就知道过去,甚至毋须知道过去。事实恰恰相反,不知道过去,就无从把握现在。同样恰恰相反的是,文学不是发展的,而是变化的,即是说,我们现在的作品,最好也只是像古典作品那样好(事实是永远达不到),文学绝不存在现在比以前好这回事。

所谓的古典与现代,也不是发展下来的,而是并置和交叉的。譬如说维吉尔继承荷马,但丁继承维吉尔,形成一条严谨的古典主义线索,但是,在维吉尔与但丁之间的奥维德,却是绝对的“现代”——“后现代”也许更准确。普希金从奥维德吸取养份,造创的却是浪漫主义极品。普希金的继承者们——随便举一两个名字——陀斯妥也夫斯基和契诃夫,则为现代主义小说奠基,另一位更远的继承者纳博科夫弄出的,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要不要把这条线摸下去?美国当代的简约主义大师雷蒙德·卡弗,推崇的是契诃夫;更早的意识流大师福克纳,拜服的也是契诃夫;英国“女性主义”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又是契诃夫。

上述这些名字和线索,无非是表明,文学是一张花样百出的花毯。你把后现代主义摸上去,可能是前古典主义(如果有这个名称的话);你把殖民和后殖民文学摸上去,恐怕要碰上笛福;你去敲敲帕斯的窗子,开门的也许是庄子。

如果一个当代作家不能把自己的阅读织人这张花毯,那么,他想把自己的作品织入这张花毯也即成为一位大作家或有意义的作家,便是痴人说梦。当一个作家开始争名夺利了,其固疾可能就是他的写作无以为继了,他的资源匮乏了,而你细心检查他的身体,可能发现他身上缺乏的,就是古典作品的营养;当一个作家转行了,停笔了,重复了,水准下降了,变坏了,恶化了,你不用细心检查,他脸上的愁云惨雾早就告诉你,他患的又是古典营养缺乏症这一流行病。当代作家的匮乏即意味着他们不能把当代读者引向更深广的经典,遂令读者的品味愈来愈浅薄,结果是造成全社会的文化水平下降。

回到卡尔维诺,他对经典的定义比较宽,讨论的作品有三分之二是二十世纪之前的,三分之一是二十世纪的——这是颇为平衡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阅读经典的尺度:已成伟大传统的那部分,应成为一个作家占三分之二的阅读资源,另三分之一用于阅读现当代经典。他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文中,试图给经典下定义,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要读经典,双管齐下,保持他一贯的引人人胜的叙述力量。譬如第四条定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再如第九条:“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更有意思的是第十三条:“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校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是经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和紧接着构成对照的第十四条:“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卡尔维诺的阅读非常广泛,从文学到哲学,从荷马、色诺芬、奥维德到笛福、伏尔泰、狄德罗,然后是一系列近现代名字:斯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福楼拜、托尔斯泰、马克吐温、詹姆斯、史蒂文森、康拉德、海明威、博尔赫斯,还有诗人巴斯特纳克、蒙塔莱、庞杰等。有时他也颇能照顾偷懒的当代读者,例如介绍色诺芬的《远征记》时,告诉读者可略去哪一章节,应细读哪一部分;介绍福楼拜时,不讨论长篇《包法利夫人》或《情感教育》或《圣安东尼的诱惑》,而选择一个晚上就可看完的小经典《三故事》——甚至进一步建议读者无耐性可略去最后一篇《希罗底》,而专注于《一颗单纯的心》和《圣尤里安传奇》。

卡尔维诺很清楚当代作家和读者对经典作品的漠视、畏惧和偏见,故在介绍时,尽量说得有趣。他还举一个例子,法国“新小说”健将之一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结果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是一个神奇的宇宙,自成一个体系,令他着迷,后来还写了一篇精彩的解读文章。

尽管卡尔维诺写得生动活泼,但是如果对他讨论的经典缺乏起码的认识,乐趣就会少很多。经典的意义也正在此,如果我们读卡尔维诺和其他大师,却对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原由一无所知,那么,我们阅读的乐趣也会少得多——甚至可以说,少得可怜。

注:本文来源于公众号“黄灿然小站”。

朝读经典读后感500字 篇7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朝读经典》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在读诗中,我收获了“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的道理。

一次,我病好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放学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可此时的心里却是点乱: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而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妈妈疑惑地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行吗?”我只好低着头跟她说了我的想法,妈妈语重心长地说:“你不去努力复习,认真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己不行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梦寐以求的啊!”我一听,一下子想到了“亡羊补牢”的故事。是啊,妈妈说得有理,便立刻跑回房间,拿出语文书认真地复习起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就轻轻松松地看一次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我一下子明白了时间的宝贵。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

诵读经典,我感受这世间的真谛;诵读经典,我享受这世间的美景;诵读经典,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

朝读经典教学设计 篇8

14、学思并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3、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习惯。

4、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一、展示 生领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哪位同学还能把这句话诵读出来?并能说说它的意思?

二、研读诗文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 课本P51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故事:王戎识李。

五、小结拓展

师:学习与思考就像人的两条腿,不可偏废。要想走得远,既要勤于学习,又要善于思考。同学们谈谈,你们是怎么学思并用的?

交流讨论

15、博学慎思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中庸《博学慎思》,从中体会学与思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指名读

2、互读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踏实地履行。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谈谈生活中你是否慎思,该怎么做到博学慎思?

五、拓展延伸

1、阅读《见微知著》

2、谈感受

16、学思相资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讲述《学亦》

亦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亦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亦秋讲课,但是他一心以为天上有天鹅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虽然他俩个人在一块学习,但是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 见课本P57的文意。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沈括上山访桃花》

2、谈感受

17、于不疑处有疑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

2、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3、体会作者张载所表达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导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二、研读诗文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

三、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四、生互读。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戴震难师》

2、谈感受

18、移居二首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读出古文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文的含义。

3、懂得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会学、会思,学习才有成效。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陶渊明创作《移居二首》时,正值四十六、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2、教师:什么是相资?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研读诗文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1、师范读,学生互读。

2、指名读。

三、理解古文的意思(见课本P63的文意。)

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可以无拘无束,热烈的交谈,这是多么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有好的奇特的文章一同品鉴,有疑问疑惑提出来一起分析。

四、教师小结。

1、教师:学习离不开交流。朋友之间的交流,有时会互相启迪,让困惑随之化解。

2、全班交流,评议。

五、拓展延伸

1、阅读《集思广益》

2、谈感受

第四单元《学与思》一行知园

教学目标:

1.能背诵本单元四篇经文

2、懂得我们要学思结合,勤奋学习。教学过程:

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1)、师导问:学习了本单元,请你想一想,学习与思考之间有怎样的必然联系?

(2)、学生讨论交流。

三、行且勉

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把自己在课堂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列出来。

[第五单元:勤自省]

19、三省吾身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言者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常反思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就是自省,这是我们取得进步、走向成功的好方法。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老师范读一遍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诗意

1、借住书后的注释,理解文意

四、朗读和理解古文《三省吾身》

五、积累古诗 生自由背诵,教师抽查,齐背古文。

六、拓展

自读《古人的名和字》。

20、见贤思齐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论语里的《里仁》,从中体会品德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见课本P72文意

四、讨论交流、加深感悟

(1)什么是贤?贤有哪些表现?(2)贤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曾国藩写日记》

2、谈感受

21、反求诸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经古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古文的内含,做一个讲礼貌的学生。

【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讲礼貌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古文

1、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读句子,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p75理解。

3、汇报。

4、师范读

5、生互读

三、拓展延伸

自读《文彦博数豆子》

22、以人为镜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旧唐书·魏徵传》里的《以人为镜》,从中体会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1、老师范读。

2、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见课本P78文意

四、教师小结

做个勤于自省的人,以历史为借鉴,以他人为借鉴,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五、拓展延伸

1、阅读《镜子》

2、谈感受

23、薄责于人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古文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会背诵古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旧唐书·魏徵传》里的《以人为镜》,从中体会品德高尚的人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责得人深者必自恕,责得己深者必薄责于人,盖亦不暇责人也。自责以至于圣贤地面①,何暇有工夫责人。

1、老师范读。

2、师领读,生跟读

3、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文。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见课本P81文意

四、教师小结

面对错误,最重要的是找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而不是过多地区指责别人,以自省静内心、促和谐。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心中有主》

2、谈感受。

第五单元《勤自省》一行知园

教学目标:

1.能背诵本单元五篇经文

2、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自省,以提高自己的修养。教学过程:

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1)、师引导:自省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请你想一想 A、下面成语的意思

反躬自省、闭门思过、扪心自问

B、读一读下面两句话,想一想他们的意思。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2)、学生讨论交流。

三、行且勉 人们常说:“镜子要朝着自己。”当你和同学发生冲突或因过失伤害了他人,影响了文明氛围与人际和谐时,你是怎么做的?

[第六单元 楚史纪]

24、筚路蓝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文。

2、能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做一个做事有恒心的学生。【教学重难点】:诵读经文,并运用在生活中,做一个做事有恒心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研读诗文

1、出示: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2、师范读。

3、师领读,生跟读。

4、生自读

5、讨论: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6、汇报。

7、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

学习《楚人的祖先》

第25课:一鸣惊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能大致了解语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古文丰富精彩的内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课文

1、看一段情景表演。

2、教师范读,学生跟句子。

3、生自读,背诵经文。

4、讨论: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习P90文意

5、师小结:不急于求成,不打无准备之仗。厚积薄发,才能一鸣惊人。

三、拓展延伸

自读《湖北为什么称为鄂》P91

第26课:问鼎中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经文。

2、能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左传的内含,做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学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洛阳西南),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2、师范读句子。

3、师领读,生根读。

4、学生自由读,熟记。

5、讨论:这段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借助P93文意。

6、师小结:问鼎中原,显示了楚庄王的雄心壮志。

三、拓展延伸

了解《荆楚》P94

27、三户亡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教学过程:

二、研读诗文

1、出示诗文: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2、指名读

3、师范读

4、师领读,生跟读

5、生互读、背诵

三、理解诗文含义 见 课本P96文意。

四、你知道吗?阅读:楚国文物中的凤。

五、小结

师:三户亡秦体现了楚人必胜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8、四面楚歌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细心体会品德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

师:今天我们来学司马迁的《四面楚歌》,从中体会品德的重要性。

二、研读诗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指名读

3、师范读

4、师领读,生跟读

5、生互读、背诵

三、理解古诗句的意思 借鉴p99文意。

四、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拓展延伸 阅读《权县》

第六单元《楚史纪》一行知园

教学目标:

1、能背诵本单元五篇经文

2、了解楚国的历史,让我们能够看到楚人的性情,感受到楚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口能诵。

1.学生自己朗读,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而思。

请你说说下列成语与哪些历史人物有关。四面楚歌、问鼎中原、一鸣惊人、筚路蓝缕

三、行且勉

爱国先要爱家乡。我们生活在美丽的荆楚大地上,这里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与楚国相关的历史故事很多。让我们在小组内开一个有关楚国历史的故事会吧。

为什么要读经典 篇9

如果今天我们口喊经典阅读,年轻一代或者大众,却都不读原著,只读别人的解释,这就会误事,会造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的后果,说不定比不读更坏。

为什么要如此热衷于“经典阅读”?“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这几年我提出过一个概念:“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当这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到这样的经典那里吸取精神的养料,然后面对自己所要面对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几部经典,可以说家喻户晓,渗透到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就文学经典而言,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德国的歌德,等等,都是进入国民基础教育,扎根在青少年心上,成为他们民族年轻一代的精神的“底子”。具体到我们中国,我曾提出这样的设想,要在中学(或者大学)开设四门基本经典的选修课:《论语》《庄子》选读,唐诗选读,《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当然,究竟哪些是我们民族“精神源泉的经典”,该在中学(大学)开设什么基本经典选读课,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这样的经典阅读,实在是民族精神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应该认真对待的。

而且,当下在青少年中提倡经典阅读,还有某种迫切性。青少年时期,读不读书,读什么书,都不是小问题。现在我们这两方面都出了问题。首先是不读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除了课本和应考复习资料以外,没有时间、精力,也无兴趣读其他任何“与考试无关”的书,老师、家长也不允许读;另一方面,如果有一点课余时间也耗在影视和网络阅读上。——我并不反对影视和网络阅读,并且认为影视和网络确实提供了阅读的新的可能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其明显的愉悦性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这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可能削减,以致取消了深度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因此如果以影视、网络阅读代替经典文本阅读,就会有很大的问题。这里还有一个读什么书的问题。像鲁迅所说,胡乱追逐时髦,“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地吞下”的阅读——这颇有些类似今天的“快餐式阅读”,吃下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当下中国读书市场上这样的“新袋子”“红纸”包装,实在是太多了,没有经验的青少年特别容易上当,但吃下去的却是“酸酒”“烂肉”,仰赖这样的“快餐”长大,是可能成为畸形人的。鲁迅因此大声疾呼:“我们要有批评家”,给青少年的阅读以正确的引导。“经典阅读”正是这样的导向: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教师怎样读经典 篇10

1271篇:教师怎样读经典 逍遥行者

2015年12月24日

众所周知,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自从参加教育工作之后,我一直是在经典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近几年来,我逐渐喜欢上了阅读中外教育家教育经典著作,也陆续地购买了几百册教育家的专著,特别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人的著作,我几乎全部都买到了。在阅读教育经典的过程中,也写下了许多篇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在此,我想同青年教师朋友们谈一下阅读教育经典的方法。

1、阅读教育经典要注意选择。教育经典卷帙浩繁,而且有的距今时间久远,写作的背景与今天也大不相同,要想进行阅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特别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读书时间确实有限,因此,在阅读时必须对教育经典进行选择。除去为了作专门的研究之外,阅读教育经典不必追求系统性,但要注重实用。为了节省阅读时间,最好围绕一个专题进行阅读。为了研究一个专题,就要把一位或几位教育家的有关著作和文章找来集中阅读,以取得最好佳的阅读效果。

2、阅读经典要先阅读导读或介绍的文章。目前介绍教育经典的著作或文章也非常多,它们或介绍了经典的主要内容,或介绍了经典的写作背景,或介绍了阅读经典注意的问题,因此,先阅读“解读”或“导读”这一类有关教育经典的入门读物,会有助于一线教师产生阅读教育经典的兴趣,减少对阅读教育经典的“恐惧”。由于教育经典内容很多,而且有的教育经典理论性很强,读者一接触,往往不能入门。有关教育经典的“解读”或“导读”文章,可以说是帮助我们打开经典之门的钥匙。但必须注意,这些文章并不能代替阅读教育经典的全部,要想获得真正的阅读效果,必须阅读经典原著。

3、阅读经典可以使用一些阅读拐杖。比如,你要了解先秦文学,你可以先读一读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你要了解孔子,你可以先读一读于丹的《论语·感悟》;你要了解尼采,你可以先读一读刘国平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还比如你要了解西方哲学,可能不知道先读哪个哲学家的书,你可以找一本写得好的哲学史看看,例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或者美国学者梯利写的《西方哲学史》,看后觉得对哪个哲学家感兴趣,再去找那个哲学家的原著去读。还可以参照译文来读懂原文。但你不能停留在看辅助读物上,要尽快甩掉拐杖,直接进入原著。

4、要与一些相关理论书籍结合起来。现在研究教育家经典著作的文章或书籍也非常多,在阅读教育经典时可以结合读一些与这位教育家相关的读物。例如,要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与教育思想情况,可参阅《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等书;要想了解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可参阅《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新课程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等书;要想了解叶圣陶先生一生的教育经历,可参阅叶至善编写的《父亲长长的一生》等书。这样比我们直接阅读陶他们的原著再去提炼教育理论要好得多。

5、提倡有坡度地阅读。有坡度地阅读,这是杭州市建新学校校长闫学倡导的教师阅读经典的要求(《给教师的读书建议》第119页),她说:“有坡度的阅读,是指书目的选择必须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应该犹如爬坡,不费相当大的力气就不能到达顶峰,甚至费了相当大的力气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这样的阅读就是有坡度的阅读,也只有有坡度的阅读才能真正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用。”教师要选择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的经典来进行阅读,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6、要做好摘记和写好心得体会。这是阅读教育经典最关键的一点。在阅读教育经典时最好能做一些摘记,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写一些阅读体会。这样,我们就能慢慢地领悟到阅读教育经典的甜头,逐渐养成阅读教育经典的习惯。我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对里面闪耀着教育智慧的精华观点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纳,专门辑录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摘录》的专题,以后在撰写文章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时,只要打开摘录内容,即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近10年来,我通过阅读教育经典,写下了近1200篇教育日记,其中很多就是阅读教育经典的心得体会。阅读教育经典,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生命质量。

另外,根据自己多年阅读的经验,教师在进行经典阅读时,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读经典著作就要读大家著作。大家的著作,是经得住实践与历史的考验的。教数学的老师可以读一读笛卡尔、罗素的著作,如罗素的《数学原则》;搞外语的要读一读语言学专著,教语言的要理解语言;理化教师应该读近现代科学史的大家著作,把它作为学科的思想资源;教语文的要想教学到位,一定要认真研读吕淑湘、叶圣陶的学术论著,深刻了解他们的语文教育观。

2、要阅读第一流的经典书籍。最近网络上流行着一篇文章: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王强在一次演讲中倡导:人生最大的捷径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第一流的书籍。是的,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书籍,我们不可能全部读完,只能进行选择,这个选择的标准就是好书,“第一流的书籍”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书籍。当然,选择怎样的经典书籍进行阅读,这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特点,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书籍来阅读。

3、经典要反复阅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过:“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有些重要的经典书籍,阅读一遍远远不能发现其精髓,要反复阅读,有些经典篇段要熟读成诵。北宋宰相赵普靠半部《论语》来治理天下,看来他对《论语》精读是非常深刻的。

4、教师要注重多从原理上进行阅读。一位教师要注重多从原理上进行阅读,学养才丰厚,形成扎实功底。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浮其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其大翼也无力。在学科上唯有经过经典的原理性的学习,才能形成较渊博的学识,在本学科才有居高临下的视野,就能克服肤浅的弊端,也不会轻易跟风。

5、要有做学问式的阅读态度。现在不少教师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能坐下来认真读书的越来越少了。快餐式的文化,来的快走的也快,没什么根底,对此教师应该有所不为。“板凳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做学问讲求精益求精,“吹尽黄沙始到金”,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该励志。学不长进,一是疏懒,二是找借口,这种毛病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为人师表,教师应该做出好学求问的榜样。

6、要努力扩大教师的学术宽度。知识面太窄,发展有限,也会影响深度。学文科的教师要学一下数理逻辑、科学史、技术发展方面的知识;学理科的教师,更不能有人文缺失,提高文字能力、提高阅读能力,能直接影响教学效应。进一步说,无论那一科教师,都应该学习教育哲学。作为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常常能作一些哲学思考,这是极有修养的表现。

7、努力追求经典的精力力量。我们阅读经典,总希望能够有所收获,最关键的还是经典的精神力量。教育家朱小蔓教授在其讲话《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人为什么要读书,知识分子为什么渴求读学术精品,究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因为学术精品中具有强大的文化的力量。”这份文化的力量,就是促进我们不断成长的精神力量。

上一篇: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_1647下一篇:童心向党开幕式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