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学生日记

2024-08-07

春天的学生日记(共15篇)

春天的学生日记 篇1

我爱春天,也便爱上了这个季节的一切。

春风吹醒了万物,也舒展了不少文人墨客的笔触,才有了这样优美诸如“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尽管春风的末梢还带着几丝寒意,但她却削薄了河岸上的寒冰,削薄了人们身上的衣着,也削弱了人们的心理防线,人们敞开胸怀去拥抱大自然。春风削薄了云彩,只剩下这精巧的几缕去过滤阳光。春风冲淡了天空的色彩,给人们真正的蓝天。春天在水面上掀起的波澜,一池碧水轻轻摇晃起来。春风拂动着人们的发丝、衣角,轻柔却不造作。人们也毫不厌烦,站在风中,解开衣扣,享受这柔情的爱抚。

春风的吹拂下,春日则给了我们另一番感受。

春日的早起,人们在朝霞中开始工作,春日的晚归,又人们在夕阳中回到家中。春日是平跟的,不像夏日般刺眼,春日是温暖的,却不像夏日般人不安。春日的红像画家火热的情感,在敞开自己的心扉的同时,也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在春日的滋养下,冬眠的动物懒洋洋地离开了自己的巢穴,为自己因为冬季而匮乏的身体补充营养,在这勤劳的春日下寻找美味的食物。

正如一句名言“白昼的光永远不能探求夜晚黑暗的深度。”春夜也独有一种风味。

春夜里的黑暗并不是纯粹的黑,这种黑色人欢喜,而天性中则有对于黑暗的恐惧。所以,人们常喜欢在春夜里散步,在春风里沉醉。我看到天上的群星在闪烁,一时间忘却了自己的所在,不由地伸手去摘这闪烁的星星,但碰到的却只是春季刚绿的柳枝。

春雨也是春季重要的一部分,雨滴轻轻地滴在人们的发梢上,鼻梁上,睫毛上,如同少女的泪般轻柔,人不舍得抹去。

我爱春天,爱它的一切。

春天的学生日记 篇2

一、立足社会实践引进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 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 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让孩子愿意写作, 热爱写作。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每年的春游、秋游、参观、远足、夏令营、雏鹰假日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都是学生作文的绿色通道, 它有效实现了作文题材的变死为活、变空为实。而每当绚丽多彩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 学生无不为眼前鲜活的情景所动容。一旦学生进入到这迷人的情景中, 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他们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他们的写作过程就会变得愉快而有效。而习作练习就在丰富的活水源泉中诞生, 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蓄积生活点滴启迪灵性

生活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充分利用生活中各种机会, 各种事物, 各种现象, 多途径寻找话题、文题, 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灵性。

巴金老人曾讲, 打动人心的是真情而非辞藻。学生的文字虽然很浅薄, 却是点点滴滴的积累, 实实在在的收获。他们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 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学生的文字一次次让我震撼:灵性人人有, 死活在开发。绿色作文, 归根到底, 就是学生灵性与个性的自我展现, 但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 只能点石成金。如何开发学生的灵性, 只有以情动情, 营造感动, 才是开发灵性的关键。

三、感悟人生真谛激活灵感

胸无点墨, 要想写出具体、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文章谈何容易。于是, 我深深意识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读书, 读自己喜欢的书。语文课上, 我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自我感受。课后, 从学生阅读的可行性出发, 推荐、指导他们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 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并且, 我让学生养成搜集、整理资料的好习惯。每天读一篇文章, 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为了督促学生多读, 多记, 更为了让学生相互学习, 每天的语文课上进行读书笔记交流。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读书、主动积累。

两会日记:春天的约会 篇3

紧锣密鼓开两会

按照惯例,每年两会前夕,人大和政协都要举行常委会。常委会结束,两会的帷幕就正式拉开,常委们也就直接奔赴驻地。常委会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一个有意思的花絮,特别值得一提。在委员们大讲雾霾问题时,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罗富和说,环境问题,雾霾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我们的会议室、办公室、公共场所,能不能少开一些灯?少开一些灯,就可以少用一些煤,少一些污染。他的话音刚落,委员们就要求服务员关掉了会场的射灯,拉开窗帘。关掉一半以上的灯后,开会效果仍非常好。其实,罗主席自己就是厉行节约的实践者,他办公室只开一个小台灯。(2014年2月28日)

媒体为镜见民心

对于媒体,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想,以媒体为镜,可以近真相,以媒体记者为镜,可以见民心。”这些年,和许多媒体记者的碰撞交流,已经成为激发我思考的一种有效方式。

媒体虽然不同,但关注的焦点也有相似。近期的采访中,他们纷纷询问我对朱清时离任的想法,认为是“他的探索已经失败”的象征。我觉得不能轻易地说朱清时的改革失败了。朱清时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他的一些理念、思想、探索有其合理的价值。虽然他有些梦想没有完全实现,但行动过程已有收获,并不能说他的探索已经失败。事实上,在朱清时之前和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从未中断过。上海中欧管理学院一开始也没有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最终还是靠自己的质量征服了世界,如果南方科技大学不要高考和文凭的许可,自主进行探索,也许会走出另外一条道路。

教育去行政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整个社会行政体制的改革。现在大学的行政人员级别和社会上是对应的,在取消行政级别前,首先要建立自由流动的机制,让人才可以相互流动。另外,我觉得去行政化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不允许用行政权力去瓜分学术权力,用行政资源去垄断学术资源,所以一方面要教育去行政化,一方面也要行政人员适当地去学术化,原则上不要去拿项目、评职称,等等。(2014年3月1日)

教育需真正智慧

晚上参加《中国教育报》参加两会教育界部分代表委员座谈会。我在发言中说,很多教育问题的出现,在于我们事实上把魂丢了。我们在相对而言的小问题上疲于奔命,却没能够看见大问题,就更不可能解决大问题。比如,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大系统的问题。如果劳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干部制度不改变,教育很难真正改变。还有是教育的全民共识。在教育改革中,如“到底什么是好教育”这样一些问题,根本没有达成全社会的共识。我一直呼吁进行一次全国教育大讨论,但至今没有真正进行。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意见,只是汇总,没有辩论,没有碰撞,形成不了真正的智慧。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014年3月5日)

委员议政热情高

今天全天的议程是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上午9点在会议楼第14会议室参加民进组的讨论。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婕建议,国家要尽快推出环境会计,为征收环境税创造条件。用环境会计来测定企业一年有多少产值,制造了多少污染。如果企业每年环保能解决排放,就可以少征收,否则就照收不误。

著名作家赵丽宏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公务员要廉洁奉公,当好公仆”深有感触。他讲述了自己在塞尔维亚举行新书首发式时的故事。他诗集的一位译者,原来任南斯拉夫驻澳大利亚大使,分裂后成为塞尔维亚文化部长,退休后的身份是诗人、翻译家,一点特权都没有,身上也没有一点官气。当部长时的配车现在也取消了。赵委员建议中国的官员尤其是高官,退休后就应该过平民的生活。对官员要有制度的约束,否则过度的特权不仅让百姓不满,对执政者也是很大的伤害。

来自天津的经济学家邱立成教授是老委员了,他说,自己当了十几年委员,感觉今年的报告最用心,但有些话不一定准确。如“把过剩产能坚决压下去,决不再反弹”,这太绝对了。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必生的痼疾,中国的特点就是冲动,冒进。幼儿园小学化的过度教育,经济上过度增长等,“过度”是中国现有体制下各领域存在的必然问题。所以“让产能过剩不再反弹”这个提法不科学。报告可以发出信号,不能喊口号。

整整一天的讨论,中间没有休息,委员们议政的热情高涨。我竟然没有发言的机会。虽然听得津津有味,感觉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但是为沉默的大多数发言,才是委员的义务。(2014年3月6日)

立德树人是根本

今天我终于“抢”到了话筒,把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想法,一吐为快。和大家一样,我也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报告。温总理的报告我听了10年,今年第一次听李总理的报告,一个风格慷慨激越,一个风格平实有力很接地气。总理的“克强经济学”里,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等一系列想法思考清晰,部署得力,但我们也盼望有个“克强教育学”。

今年的报告我认为有三点需要修改:一是关于立德树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纲要、三中全会决定和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逻辑性递进的关系。三中全会里有三个大板块,第一个就是立德树人。这是个根本问题,但政府工作报告没讲。教育改革的思路到底应该是做什么?把人带到何方?立德树人,就是最根本性的目的。這不仅要明确提出来,而且要作为下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影响教育的重要走向,因此在工作报告里,应该加一句“积极应对网络时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网络技术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授课方式都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美国已出现有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需要毕业证,只需要有几门不同高校课程证书。去年我曾经提交提案,建议建立中国教育资源平台,把世界各名校的好课程放在我们的平台上,有计划地组织汉化。目前印度、巴基斯坦选修世界名校课程的人数已远超中国,如果印度以后选的全是世界名校的课程,而我们选的还是较落后的课程,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还怎么竞争?必须未雨绸缪。哈佛的一些教材都是千锤百炼,我们要组织专家对课程进行认证,学生选修的课程直接拿学分,直接鼓励学生和国际教育挂钩。

第三,应该在报告深化教育改革前面加一句“完善教育立法”。首先要强调执法。现在教育到底怎么做,法律依据还是远远不够,我们现在已有的法律,没有一个判例。比如那些惨死在垃圾箱里的孩子,其监护人明显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但实际上没有人因此受到惩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教育法形同虚设。

晚上回家。写“一言难忘”的微博若干条。这是从去年开始在微博上开的一个小栏目,撷取让我有所感触的警句,向听众们推荐与分享。曾经有朋友觉得我很奇怪,问我,已经这么忙碌,为什么还要坚持开微博,甚至于专门撰写这一类微博?我说,既然已经无法避免地来到了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那么,除了呼吁大家阅读,把信息碎片整合成知识、转换成智慧之外,利用所有碎片的机会来进行教育,也完全应该视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嘛。乐此,就会不疲。(2014年3月10号)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学生描写春天的日记 篇4

小河旁,小精灵花草们也在狂欢,它们摇摇晃晃,活像一个个喝醉酒的小人。广玉兰穿上了五彩的衣服,桃花正举着雄蕊,等着专业的传蜜师——风、蜜蜂来传蜜呢!

鱼儿在小河里游来游去,很是欢快。它们不时地用尾巴在水面上打出一朵朵飞溅的“白莲”。它们在水面上吐出亮亮的泡泡,再一个漂亮的翻身,一纵便游进了深水区,躲着迷藏。不时地,有着一阵花瓣雨,黄的迎春,白的、红的广玉兰,还有粉色的,肉嘟嘟的桃花。真可以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形容。

这下,小鱼更忙了,像蜜蜂一样不辞辛苦地游来游去,不时地在花瓣底下一顶,来了一个“鲤鱼跳龙门”,只见它一窜,身子一挺,在半空中画了一个完美的线,又是一纵,纵进水中,水面上飞溅起一串晶莹的水珠。一个动作,包含了无限的力量,向我们展出了它完美的身姿。

观察春天的小学生日记 篇5

我们来到山坡上,原来光秃秃的树枝怎么变成有许多绿色小的“头发”了?枝头冒出的小叶芽,嫩绿或是嫩红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小生命,又仿佛一只只小眼睛,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呀!山谷里燃烧起“红色的火焰”——映山红,整个山谷像被鲜血染红似的。

我们又来到了山脚下的田野里,油菜花开了,从远处看,这里是一片金黄的海洋,就像田野里铺上了一层黄金。农民开着播种机,播撒下一年的希望,风一吹,就能闻到新翻耕的泥土散发出的芳香。

小河边,柳树的长辫子也变色了。柳条上长出了翠绿的叶芽,微风吹过,柳条随风舞动,婀娜多姿。清澈的河水倒映着她,她仿佛正梳妆打扮呢!

公园里,桃花开了。她们有的朝天开,有的冲地开,有的斜着身子开,真是千姿百态。它们白中透粉,粉中透白,十分可爱。梨花也不甘示弱,雪白雪白的梨花竞相斗艳,犹如许多雪花积攒在枝头,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草地上,小草也苏醒了,揉揉它睡眼朦胧的眼睛,探出了尖尖的小脑袋。小朋友们也放学了,在明媚的阳光下放起了五彩斑斓的风筝。

大街上,人们也换下了笨笨的大棉袄,换上了五彩的春装,步履匆匆的忙着自己的事。

小动物们也忙碌了起来。小蜜蜂在每一朵花儿上打着滚,忙着帮植物授粉;小鸟在枝头唧唧喳喳地叫着;青蛙也从冬眠中醒来,开始产卵,不久我们就可以看到可爱的小蝌蚪在水中嬉戏打闹啦。

天空中,下起了雨,细雨飘洒着,像牛毛,像细线,又像烟雾,无声地滋润着每一寸土地。

找春天的小学生优秀日记 篇6

刚出大门,雨已经停了,空气中传来一阵阵清新的泥土气息,到了公园门口,只见一排攀枝花树整齐的矗立在公路两旁,树上开满了花朵,有的是火红色,有的是橘黄色,分外耀眼,常引得人们在此驻足拍照。道路两旁一片片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为大地穿上绿色的服装,山腰上,随处可见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竞相开放,枝叶和花朵上还挂满了细雨滴,仿佛是在炫耀自己,瞧!“我多么美呀!”

爬到山顶上,我向四周望了望,一缕缕金色的阳光洒向树林里,许多树木长出点点嫩芽,几只小鸟在晨风中轻轻飞舞,唱着那动听的歌。我兴高采烈地在前面跑着跳着,嘴里还唱着《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我的眼前就是一片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景象,春天已悄悄告诉人们,她来啦。

春天的学生日记 篇7

一、常交流, 减负创新像春风

我校是一所刚开办才几年的学校, 但是自开办以来一直都很重视语文教学, 我们年级组老师经常就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展开讨论, 教师之间的交流有时真像一缕春风徐徐吹来, 给人心头一暖的感觉。

我们一起讨论得最多的是何为减负? 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并非说学生学习不应有压力, 而是通过减负, 让学生获得更多自由发展、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以达到引导和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精神的目的。何为创新?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现代人才观认为, 越独特, 越具有个性的人才越有价值。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大趋势。

经过讨论, 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减负应与创新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减负是基础, 创新是目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教育思想, 把创新精神融入到减负工作中去。

二、重改革, 课堂教学似流水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向40分钟要效率, 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然途径!”这句口号叫了很多年, 可往往“雷声大, 雨点小”。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像流动的水, 只有让新思想新理念源源不断地输入, 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活力课堂正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

1.课前备战是保证

“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真是至理名言。作为语文教师, 渊博的知识能让幼苗茁壮成长, 因此我们要经常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多参加教研活动, 备好每节课, 不打无准备之战, 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才能学得愉快。

2.高效课堂是关键

要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关键是教师的课要上得好。一堂生动活泼充满灵性的课,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 学生也能够与教师紧密配合, 而且学得轻松, 学得快乐。所以我们要改革课堂:一改气氛, 变严肃为幽默;二改语言, 变干瘪为风趣;三改形式,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四改内容, 变狭隘为广博;五改方法, 学法上变单一为多样, 教法上变灌输为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此外,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巧设计, 作业布置如百花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着力改变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使语文作业布置如百花齐放, 各具特色, 不失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剂良方。

1.改变作业形式, 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作业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 拘泥于课本知识中。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应让学生多与生活相联系,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价值和乐趣。如上了《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后,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课文, 让学生联系操场、公园等地方, 自由发挥, 做一回小诗人;在上完《燕子》一课后, 可以让学生自选一部分内容, 用彩笔画一幅画;上完《只有一个地球》后, 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地空气的污染情况, 学生在看、问、听、写的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且富于情趣, 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 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 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完成语文作业。

2.设计作业套餐, 分层训练

新课程呼唤学习者主体性的张扬, 呼唤积极性创造性能量的释放。教学上, 我们懂“因材施教”。作业布置时, 我们也要“因人而异。”在学完课文《将相和》后, 可以设计以下几项作业: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把故事讲给家人听;②提供情节, 续写故事;③对文中优美词句进行摘抄并背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把作业分为三种:一是基本的“必做作业”, 二是“自选作业”, 三是“拓展作业”, 内容有探究问题、社会实践、读书笔记等, 三种作业再组合搭配形成套餐, 供学生选择。这样设计, 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来说降低了难度,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不但能吃饱, 还避免了基础题重复做的现象, 节约了时间。

3.实行作业统筹, 控制时间

在学生心中, 语文作业一直以来都是“多得做不完——抄、写、读、背、听、默等”, 学生怕语文作业。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可将语文作业进行浓缩, 将那些最典型、最普遍、最特殊的知识点和练习题提炼出来教给学生并形成作业, 同时根据知识脉络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拓宽。此外, 我们还可以实行“作业统筹制”, 各科老师之间相互协调, 统筹好学生的作业量, 以免学生作业“超时”。这样做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特殊学生的转化日记 篇8

2015年的教师节, 今天我收到了许多位学生的贺卡和短信,看到这些引起我深深地思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我打开我的工作日记寻找着答案:

日记一:一封沉重的书信

两年前的一天,寒风伴着细雨,似乎没有停止的意思,在去学校的路上,心里想着,昨天完成试卷的学生有三个太特殊了,他们此刻是否到了教室?

走进班级门边,用目光扫过一张张书桌——学生到齐了。有三位学生在我的示意下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这三位各看自己的试卷。

李萍88分,拿着试卷,两眼泪花,95分的目标没有达到,粗心,与前三名无缘。什么也别说,下次他肯定会成功的。

耿成66分,站在我面前,一副迷惑的表情。

而45分的胡建兵,手拿试卷还潇洒的一甩,脸上带着几分得意,“还不错吧!班上还有几个不如我的呢!

像李萍那样的学生,老师不用费心也会很优秀。

耿成这样的,教倒是不费力气,但效果却不敢言好。

胡建兵这类的,才是老师的最痛。一个班有那么几个就非常热闹了。违反纪律,家长管不了,同学惹不起,老师教不听。这类学生若放弃不管,我的良心、责任心又何在呢?

我有意表扬李萍,说耿成很踏实,就是不说胡建兵的不足,因为过去学生都听多了他的故事。

当讲评完试卷时,我一直注意他的表现,他坐在那位子上,全身的不自在。以前那种想借题发挥的劲头没有了,开始尝到那种孤独与被遗忘的烦恼。这种不同以往的“冷处理”,说明此时对他正好起了作用。

这就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其动情,使其变性,最终成行。我开始以“攻心”为上的教育,辅之以“攻书”行为的帮助,配之于“情感”体验的实践,教育终于有了起色。

一周过去了,一封信摆在我的办公桌上。

“过去的两周,好长好长,我的狂躁、傲慢、一切都无所谓被你击的粉碎……你的鼓励是我最好的良药……”

日记二:化阻力为动力

陈明是我班地道的小霸王,刚升入初中,天天有人告状,他打架斗殴、捣乱纪律,他的父母愁眉苦脸,十分忧虑。

开学没多久,我就找他谈话。在交谈中,问他:“长大以后想做一个怎样的人”?他毫不犹豫的说:“长大想当干部”。又问:“像你这样打架斗殴,谁会让你当干部”?他低下头无言,看得出他想改掉自己的毛病,就说:“那你就做我们班的班长”。陈明喜形于色,说:“好”!接着,我给他讲述了如何当好一个班长,他听得聚精会神。

事后我多次观察陈明,发现他经常和几个同学主动打扫卫生,保持教室清洁,经常和同学讨论问题,共同学习。

后来,我把管理班级纪律、检查卫生等工作都交给他,他都能按时认真完成,因为陈明的心里总想着自己是“班长”,有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学雷锋活动中,陈明带领十几名同学到敬老院做好事,帮助老人打扫房间,洗衣叠被、擦桌椅,还为老人读报纸、唱歌、跳舞,给老年人增添了许多快乐。他参加学校举行的作文、书法、体育等竞赛都取得过名次,获得奖励。学期结束,他还被评为“优秀学生”,这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日记三:用自信心来激励人

谢子华是一名令许多任课教师头疼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作业字写的歪歪斜斜,经常不按时按量完成,课堂上搞小动作,举手发言经常答非所问。我知道再找他的缺点批评他,只会导致他自暴自弃。他不缺少批评,缺少的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因此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是最主要的。于是,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他:相信自己能行。在课外,我找一个成绩好的同学与他结对子,帮助促进他进步。有一次单元考试他得了60分,这是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成绩。我抓住这次点滴进步,在班上及时表扬他,并奖励他一支钢笔,鼓励他好好学习。此后,他的自信心开始一点点恢复起来,学习也开始认真了。学习成绩也慢慢提高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逐渐的、反复的过程,这期间他也曾一度出现过反复。可我不灰心、不放弃,仍然持之以恒地耐心帮助他、教育他。经过努力,他慢慢养成很好的习惯,各方面的表现也都稳定下来。

日记四:用爱心来温暖人

陈先洲同学家境贫寒,自己又有些口吃,有些同学瞧不起他,他一说话,大家就笑话他,弄得他很自卑,上课不敢发言,课外也沉默寡言。我主动接近他,用许多在逆境中奋起学习的生动故事来教育他、鼓励他:“在校要比思想、比表现、比学习、比成绩,人无完人,一个好学上进的学生,即使有生理缺陷,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而自卑消沉。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塑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我利用元旦举办联欢晚会的机会,搞了一个有奖知识竞赛,巧妙地把同学和我捐献的钱奖给他,这样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又使他能够接受,这位倔强的孩子,捧着钱和奖品,紧闭着双唇,努力克制自己不让泪水流下。从此,这只离群的孤雁变得开朗起来,渐渐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各方面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也是扶摇直上。

春天里的发现日记小学生 篇9

春天带来了绵绵的春雨,千万条银线,荡漾在空中,像迷蒙的轻纱,披在了整个城市。

春雨落在柳树上,柳树发芽了,长出了嫩绿的叶子。长长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地摆动,好像穿着绿衣的仙女在梳理着长发。

春雨落在泥土上,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头来,露出绿绿的芽儿,好像在呼吸着大自然新鲜的空气。

春雨落在玉兰花上,玉兰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微微绽放。雨过天晴,山茶花已经张开了灿烂的笑容。有红的,有粉的,还有白的,非常美丽。

指导学生写日记的方法 篇10

坚持写日记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巨大的作用。学生要写好日记,教师的指导是否得法十分关键。实践证明,下面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明确告诉学生:《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但很多同学视写作为畏途,找不到内容可写,无情可抒。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社会的观察、感受最好的载体就是日记。日记是对生活最原始的记录。特级教师张勇认为“一年写下来,笔下渐生巧;三年写下来,作文不打稿;六年写下来,文名冠高考。”写日记可以促使我们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分析生活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为作文建立一个丰富的材料仓库,作文时为我所用,可以精挑细选,“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以情动人,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要改变写日记的方式。拒绝盲目的模仿、编造,改变一定要写“高大”“新奇”材料的想法,强调写“真实的我”,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说的;语言要朴实,不单纯追求语言的华丽精美,避免空话、套话、假话、啰嗦话,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每天坚持,哪怕只写几句,只要把自己感触最深的写出来就行了;没有题目限制和文体束缚;无需顾忌中心是否明确,无需担心评分优劣。敞开心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把心中的话倾吐出来。

二、培养学生分析评价能力

学生学会对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自身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找到有价值的日记素材。训练这一能力可采用的做法有:A、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作者的观点、情感进行讨论评价。如学习了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后,大家一起来评价菲利普夫妇的做法;B、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从中受到启发。如阅读《今日中学生》、《青年文摘》、《中学生悦读》《时文博览》《意林》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章评介活动;C、引导学生阅读时事评论文章;D、组织学生评论生活事件或人物。具体做法是选择学生日记中记录的社会现象或人物,让大家来进行评价,然后在日记中记下来;E、教师介绍自己新近看到的生活中的人或事,有目的的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健康的情感。F、组织召开辩论会。辩论会要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辩题、划分小组、制定规则、邀请评委、推选主持人、确定奖励办法,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寻找辩驳材料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倾听的习惯,学习批驳方法,也为日记提供材料。总之,要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如何去分析评价生活中的人和事,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日记中表达正确的观点。

三、先“扶”后“放”,引导学生学会写

刚开始写,学生还不适应,教师应每天抽时间加以引导,如:写前让学生交流今天可以写哪些内容,怎样安排内容及段落等。也可不作写前指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写,但写后一定要指导。教师也可和学生一起写日记,以教师的下水日记激励引导学生。但应注意,“引导”不能成为束缚学生思想的牢笼。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指导学生找到写作素材。

(一)善于发现生活

告诉学生参加主题班会、讨论会、卫生大扫除、讲故事比赛、听安全教育讲座、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办黑板报、校外活动及在家里参与的劳动等都是日记的好素材。帮助学生梳理“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启发他们写出“对这些事情的感受”。也可以请学生把当天经历的有意义或值得记住的事讲出来,在班集体中交流,相互启发,找到写作内容。如讲自己打乒乓球、篮球的趣事,讲自己与同学商讨难题的过程、讲自己与家人的趣事,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观察家乡环境及校园环境的变化、季节变换、城市面貌、熟悉的人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身边感人的人(事)、应该批评的人(事)等,把它们筛选后作为日记素材。如介绍自己熟悉的人或新结识的同学,自己看到的某个令自己感动的细节——中午家长冒着烈日给学生送饭、放学时家长接学生、老师送生病的同学就医等。

(二)勤于动笔,多阅读

学习课文后续写、扩写、改写,写读后感等,如学完《木兰诗》后,让学生根据想象写木兰胜利回乡换上女儿装后见战友的片段;写理科实验的过程及收获等。让学生把自己所喜爱的图片、照片、邮票等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然后“看图写话”,就成为一篇好日记。把平时读书时体会最深的好词语、好句子或精彩的片断抄下来,加上自己的评价、感受,也是好日记。或者看到好文章,自己有了同感,模仿着写一篇,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或者是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或对自己读过的书进行评价等。还可以指导学生从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中直接获取写作材料或从中受到启发而写生活中的相关事件。

四、创新日记评改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恰当的评价,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培养写作兴趣。

(一)真情批注,激励为主

要真心赏识学生抒写的发自肺腑的真话,宽容、接纳和赏识每个学生在日记中表达的情感与观点。当学生不愿教师把自己说的话公开出去时,教师应保护学生的隐私,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和后顾之忧。评语既要挖掘、肯定学生的优点,更要引导学生抒发健康的情感,同时语言要热情、亲切。学生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后,常有大功告成的喜悦,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评改学生日记,应鼓励为主,多留少删,多批少改,多褒少贬和“高分政策”。重视面批指导。对后进生可用师生问答式,引导其把细节写清楚。把最真实最有价值的素材在日记中保存下来,成为今后写作的涓涓细流。除教师评改外,可以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在学生评改时,教师应先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教给评阅思路与方法。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评价,以了解孩子日记写作情况,得到家长的肯定。

(二)写好“第一篇”,注重个性化

开始写作,教师挑选写得好的日记,精心指导修改。对好的日记,组织同学欣赏,作者介绍经验,教师点评,营造气氛,刺激胃口,激发热情。坚持“佳作”评选。开展日两篇、周两篇、月五篇的佳作推选,“月冠军”、学期“小作家”评选等活动,展示美文,守住“中间”,抓好“两头”。不去消除差异,要去全面提高。以中等生为重点,照顾优等生和后进生。优等生以出“精品”为目标,修改要抠“细节”;后进生要出“合格品”,从大方向指导,多找优点、进步点,提高写作的兴趣。

只要教师不断探索、研究、改进指导方法,学生就会写作有法,写出好文章。

春天的学生日记 篇11

的确, 这是一个法科学生实现自己的法律职业梦, 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代, 是法律教育的春天, 但学生如何在大学中找准目标, 完善自身, 搭上那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这是所有在校法学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深思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 在校学生、已就业的校友和资深老师各有自己的看法……

低年级学弟的困惑:“法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起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推进, 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需求的增加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基于对这种趋势的估计, 当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法学类专业, 该专业也成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热门。截至去年4月, 我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 在校生30万人, 法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在文科类专业中名列前茅。但是在大学生就业压力陡然上升的大环境下, 法科学生也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样“抢手热销”了, 也会有几多法学毕业生在“毕业就失业”的哀叹声中难以找到入学之初的喜悦和骄傲。

为了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 在今后的择业中形成自身优势,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在新生中开设了法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专门编写帮助新生熟悉并认识专业的法科学习启蒙读本《赢在起跑线》, 让新生在接受法律专业知识教育、培养法律思维的同时, 了解法律职业的特点, 明确今后法律人职业选择的方向, 进而合理安排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 有针对性地将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的法律人才。但是, 根据该课程上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约8 7%的新生将自己今后的第一职业选择局限于公务员, 90%以上的新生对自己毕业初期的择业过程抱不置可否的态度。如何在就业压力下,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形成自身专业优势, 实现个人法律梦想便成为法科学生最迫切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按光华法学院07级小徐同学的话来说:“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周, 就像是重新定义理想的漫长旅途, 从电影中头戴律师帽, 滔滔雄辩于法庭的王牌形象, 到当前现实中法科学生的就业去向, 原本清晰的奋斗目标一下变得模糊, 变得不知所措。”的确, 刚从高考独木桥中走过, 怀揣着做大片中那样的金牌律师的梦想, 走进法学院的年轻学子们会如当头冷水一样不知所措, 他们会对未来产生疑惑, 这个专业能让我们学到什么?我们如何去学习这个专业?如何去重新定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年级学长的解答:“大学里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形成择业优势很重要。”

小庄同学是0 4级的在校学生,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 他经历了不同类型公司企业的面试, 获得了多个就业机会, 并最终接受了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的O F F E R, 成功地完成了从求学向执业的转变。在接下来的就业试用期中, 他将接收职业培训, 把所学的法律知识与工作更好地融合, 实现他法律人真正的价值。

面对学弟学妹们的提问, 小庄深有感触地说:就业的秘诀就在于了解工作本身的需求,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然后找出如何弥补的关键。在法学院四年的学习, 给我了这份能力和自信。首先, 通过法学院的四年学习, 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功底。要学好法学, 我们应当学会洞察当下社会生活, 了解各种社会现象发展的规律。在我大一的时候, 我通过法学理论和法制史的学习, 学会了法学的精神和历史。而大二大三对各部门法的专研, 我逐渐学会法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关系, 学会了阅读和撰写各种司法文书, 学会用法律思维去解构所遇到的问题。当然, 法律是一门讲求实践运用的专业, 一方面法律专业课的理论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是不无裨益的, 另一方面, 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参与各类活动和社会实践, 只要你有心, 培养专业优势并不是一件难事;其次, 要注重学科的综合优势, 我觉得浙江大学给我们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和很开阔的舞台, 要抓住这个天然优势, 注意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特别是在用人单位都偏好于法律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背景下, 更要注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培养各种基本技能。

就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起步这个问题, 它包括了如何定位择业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两个方面。首先是自我定位, 这对于刚进校门的学弟学妹来说, 是一个不断摸索, 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 更是结合自身情况和社会的大环境进行自我定位的过程;其次是如何实现, 怎样把一个看似遥远的目标与自己的平时生活结合起来, 怎样在就业的压力下, 合理的把压力化解成学习中的努力, 使得他们不再对着就业“干着急”, 而是有强烈的自主意识。”

毕业校友的经验:“跳出传统思维, 正视职业特点, 厚积薄发, 法律职业的天空可以很精彩。”

不可否认, 择业初期, 本科法学毕业生在职位选择、实现法律人生价值上多少有些无奈, 他们往往不能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与专业对口的职位,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法学毕业生“学以致用”是一种奢侈呢?其实不然。

小赵是浙江大学0 2届的法科毕业生, 在毕业初期, 他和他的很多同学一样进入了事业单位的队伍, 从事一些非法律性的工作, 在一半年后, 他觉得那份工作并不能实现他的法律梦想, 于是他辞职进入了一家大型证券公司做法务, 在一年以后, 由于他是全公司唯一一个法科科班出身, 被调入该公司刚刚成立的投行部, 专门从事企业上市的业务, 工作两年后年收入已达20万, 至此, 小赵在新的工作领域开始了自己全新的征程。

在谈及如何实现法律梦想的问题时, 小赵说:“在传统思维中, 法科生的职业被局限在公务员和律师上, 认为那样就是所谓的专业对口。这使法科生在校学期的过程中, 往往以此来定位自己, 而忽视了自己在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 可以说法科学生的就业空间正在不断拓宽, 出现了许多新的复合型就业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 需要有交叉的学科知识和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这些都需要在大学的时候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进行培养。

当然另有一点, 让我们这些刚工作的学生感触颇深。那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烂熟于心的法条和各种理论, 在工作中却无用武之处, 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工作所用, 不是在学校课堂上就能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学校时缺乏对自我的塑造, 缺乏刻意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的观念, 另一方面, 高校中的实践课程或者暑期实习都会不自然地流于形式, 我们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工作的本质。因此, 给在校同学的建议是, 要早点形成自己的就业规划, 并有目的地选择实习和实践项目, 去真正的战场上锤炼自己, 去和那些真正的社会人打交道, 这就好比一个绝世高手的武功, 决不是整天对着木桩练成, 而是一次次与高手以命搏命中累积的。当然, 在这一过程中, 不要总以名牌大学的学生自居, 要戒骄戒躁, 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通过虚心的学习和经常的总结, 厚积薄发, 这样, 每个法律人的职业道路都会很精彩。”

资深老师的指点:“未雨绸缪, 早作准备, 利用一切资源, 努力形成专业特长, 培养法律素养, 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走好法律执业的每一步。”

针对法科学生就业问题,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胡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为长期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资深教师, 在经历数年法学院就业工作之后, 在谈及法科就业难题问题时, 他表示, 高校学生, 特别是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已经形成了很长一段时间, 作为法科学生也难以跳出这一怪圈。因此, 一方面, 我们要调整法学教育理念, 把更多的现代职业元素融入教学工作中, 在学生的实践与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 我们要关注现状, 整合已有的资源,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并引导他们在就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客观地说, 现在就业的总体形势是严峻的, 但是对于法科学生的就业前景充满希望的。胡老师说, 就光华法学院而言, 在就业指导上, 实行院长挂帅, 专门领导负责组建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 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长期规划, 针对不同年级制定相应帮助和指导对策。

当然, 在就业指导问题上, 一个巴掌永远拍不响, 胡老师认为, 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人还是就业者本身, 一个法科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法科学生从低年级学生起, 就要有刻意的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来适应社会的需求。首先, 在校期间要打好专业学习的基础。法科学生用以展示自身的才华的利器就是在校期间学习的法律知识, 这也是法科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好的优势, 在这个法制越来越健全的社会, 熟练掌握和运用这门技术, 将为法科学生的职业发展增加重重的砝码;其次, 要培养自己的社会调节能力和人际处理能力。因为法科学生的就业面多数都是需要与人打交道, 需要处理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 所以良好的商业交际能力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非常重要的;第三, 要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 要适应社会大环境。相对于学校这一“小环境”来说, 就业之后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大环境。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走出校园, 走入社会, 甚至走出国门, 去发达国家领略别样的竞争, 去那些有高竞争力和锻炼价值的企业和部门锤炼自己, 发现差距, 找出不足, 进而不断完善自己;最后, 要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招聘的岗位也往往需要毕业生具有法律、经济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作为法科学生有自己的优势, 也有自己的不足, 因此要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现状, 不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 真正使自己在求职学生中脱颖而出。

诚然, 就业是每一个大学生不愿过多提及却又难以回避的话题, 但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 我们不难发现, 只要认准目标, 早作规划, 未雨绸缪, 法科学生的就业道路必将踏上开往春天的列车……

我爱春天小学生优秀日记 篇12

美丽的春姑娘穿着鲜艳的纱裙,带着细细的春雨,一路唱着欢快的歌来到了田野上。太阳暖洋洋地照在田野上,田野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绿茵茵的小草好像蚯蚓一样顶开地面钻了出来,它们伸伸懒腰,打打哈欠,来向美丽的春姑娘报到,它们又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紧紧簇拥在一起,看上去好像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我们真想躺在上面数蓝天上漂浮着的朵朵白云。小河的水变清了,变满了,小鸭们呼朋引伴地到小河里游泳。它们一边快活地洗澡,一边唱歌,多快乐呀!河岸上有一片茂密的桃树林,桃花张开红红的笑脸,勤劳的小蜜蜂在桃花丛中飞舞,忙着采花蜜呢!春天真是鸟语花香,百花盛开啊!我多么希望自己变成一只小鸟,飞翔在这美丽的春天。

春天的学生日记 篇13

传统的教学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不考虑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复制品, 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而且,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情、意相分离, 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力, 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收, 彼此之间互不信任,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积极性。

人本主义教学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平等真诚、亲切可信, 尊重和关心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从而建立起和谐统一的师生互动人际关系,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使学生结合以往的经验把已有的知识化为自己的新体验。经验是认识活动的基础, 把知识的学习建立在个体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使其形成身体、情感、智力和精神融为一体的完整的人。因此, 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 以“学生为中心”, 实行人本主义教学。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意味着新的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 对课程设置和师生角色提出新的要求, 使过去单一的、死板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 我在多媒体教学《春天的故事》中, 对“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思想融入课堂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这是一首歌颂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诗歌。我先让学生们预习,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 我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从而激发他们对革命前辈的敬仰, 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之后, 我用多媒体播放画面: (1) 春天的图画, 画面上花草树木茂盛, 群飞的小鸟, 勤恳的人们充满生命的活力。 (2)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幕幕伟大形象, 配音解说。 (3) 具体实例:深圳原址村庄, 现在的深圳市, 进行对比, 配音解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们个个精神焕发, 对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肃然起敬, 激发了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渴望了解课文内容的迫切之情, 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质疑问难, 自读自悟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疑最容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 我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质疑, 引导他们自探自悟,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先启发学生质疑: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个什么圈呢?

学生A答道:“是邓小平爷爷在南海的深圳。”

我进一步问:“深圳……?”

还没等问完, 同学们就开始抢着回答。

学生B:“深圳原来只有三平方千米,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晨曦中农民在田间挑担劳动, 烟雾里妇女在灶旁煮饭, 失学儿童在稻草堆里打滚儿。”

学生C强答:“道路总长仅八千米, 公共汽车也只有八辆, 是个很不起眼的边陲小镇。”

学生D回答:“改革开放以来, 只有短短几年, 奇迹般地改变了模样。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幢幢楼房,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的如仙境一般……”

学生的回答是那样的热烈, 我和着学生们赞叹:“深圳变化真是一日千里呀!”我进一步问:深圳的变化日新月异, 那我们家乡的变化怎样呢?学生们的回答更是争先恐后, 滔滔不绝。这样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

三、指导朗读, 体会情感

古人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现行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点在我多年的教学中深有感悟。因此,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读, 让学生有感情并抑扬顿挫地读, 锻炼、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提高现代社会所需的能言善辩的本领。

四、抓主线, 展现激情, 精读回味

我问:“同学们, 本课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故事》, 作者为什么以春天做题目呢?”同学们答道:“因为春天是一年中一切生命的开始, 是无限美好的时光。”我点拨引导:诗人借春天来讴歌给祖国开来春天般温暖和活力的邓小平老人。作者真挚深刻的情感和精巧的艺术构思, 使全诗蕴含着勃勃脉动, 就像一支本来就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歌谣。诗歌淡淡的情节中, 感人的朗读, 明丽如画的意向, 流畅动听的韵律, 高昂明快的基调, 奏出了时代的强音。最后, 师生在伴随着《春天的故事》优美的乐曲中纵情放歌结束本课。

小学生春天来了日记 篇14

公园里的朵朵桃花都争先恐后地从树枝上绽开来,红似火,粉似霞,白似雪,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呀。柳树抽出了新芽,微风中,柳丝如同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在翩翩起舞。小草也心动,跟着摆起了幼小的身躯。岸边那一排排高大挺直的钻天杨好比一个个卫士,不分昼夜地守护着这里……

平静的湖面倒映着天空,显得更蓝了,它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着岸边的桃红柳绿。人们趁着这个机会,抛开都市紧张的心情,走出家门,划着小船在湖中心飘荡,一起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使平静的湖面荡漾起一圈圈涟漪。湖中心的凉亭也给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增添了几分雅致。

远处那连绵起伏的山岭,是那样翠绿,那样茂密,逶迤的伸向远方,与南天相接。

这山,这水,这花,这草,还有悦耳的鸟鸣声,这里,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迷人的山水画!

我爱春天,爱那充满绿色的春天,爱那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

春天来了(2)

春姑娘来了,她踏着轻轻的步子来到人间,一时间,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太阳照射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

小草长出了新芽,它伸了伸懒腰,从土地里钻出来,那些冬天里枯萎了的树木,也开始生根发芽了。走在大路两旁,绿树成荫,生机勃勃,这番景象,使我感到春天来了。

花儿也不逊色,它抽出了嫩芽,细的像针,红的像血,简直嫩得不敢去碰。过了几天,花儿已经完全长出来了,大朵大朵,单瓣复瓣、红的、黄的、白的、粉的、紫的花,五颜六色,开满了大地,人们就像生活在花的海洋里。花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凉爽的春风迎面吹来,无比的清爽,有时春风中会夹着雨丝,它唤醒了冬眠的小动物和沉睡的大地。你看,在枝头上唱歌的小鸟,在田野里歌唱的青蛙,都在用优美的歌声赞美着春天,它会的歌声好像有魔法似的,它唤醒了青蛙合唱队、蜜蜂劳动队和贪吃的狗熊队。

人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迎接春天,迎接春天的美景,在春天里努力工作和学习。

啊,春天来了,春天真是太美好了。

春天来了(3)

啊!春天真美啊!

春天的花、草,都开的五颜六色。

蓝天的云,绿树成荫,鲜花遍地,阳光明媚。

晴朗的天空蓝得一碧如洗,朵朵白云自在地飘着。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树林里,很宁静,有绿得发亮的草木,数不胜数的野花。微风吹过,小草晃动着脑袋,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

野花满地都是,尽管它们很平常,也没有什么扑鼻的香气,但没有它们的点缀,树林将失去它的美丽。

“汪汪汪”,小狗跑来了。躺在草丛中睡觉呢。“喵喵喵”,小猫跑来了,在草丛中吃东西呢。

小白兔也一蹦一跳地来到草丛中,东看看,西瞧瞧,很开心。它的红眼睛忽闪忽闪的。它警惕性非常的高,一听到什么声音,就把自己的耳朵竖起来。它是那么小心翼翼。一会儿就又躲进草丛里去了。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切啊!

春天来了(4)

快到三月了,春天悄悄地走向了我们。赶走了风寒万物复苏;温暖的春风一过,带来一片生机勃勃,大地又热闹起来。

迎着初升的太阳,才刚带些绿芽的柳树像是一下子披上了橙色的春装。一阵微风拂来,柳条在空中荡着,像是彩带飘舞,又像是摆手欢迎春姑娘的到来。

田野里小草刚探出头来,呼吸着春天恬淡的空气,享受着暖暖的阳光。

“草色摇看近却无”这句诗用在这儿再恰当不过来。不错,这时的草也就有我的指甲那么长。远处看,许多小草连到一片,似有似无的,走进了,如果不仔细看,你就会以为刚才看见的是错觉。

再看田地里,人们都忙得满头大汗,忙着埋粪,忙着为播种做准备。

我想:农民伯伯正为播种做准备,我们也该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春天来了(5)

刚过完春节,就有一种春天来了的气息。一年之际在于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立春了,意味着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春天来了,春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这时的它们也来感受春天的气息,凑热闹来了。它们给地里的小麦,蔬菜补足水份,让它们快快成长。俗语说“春雨贵如油”说得正是这些。你仔细看,地里的小麦,蔬菜长得多好呀,春风吹过,翻起了绿色的波浪。

春天来了,你再看河堤上的柳条也吐出了新芽,这时是春姑娘用她的巧手给大地换上了新装,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春天的学生日记 篇15

关键词:日记,初中,“得”与“导”

写作教学无疑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当前写作教学实施难见实效, 学生对写作热情不高, 兴趣不大。而写日记则会让初中生获益颇多, 因此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是提高他们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教学实效的重要突破口。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引导, 则有利于让日记深入学生的生活, 成为心灵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阶段, 青春的血液在胸中激荡, 激情涌动内心, 日常生活中也不缺乏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感的人和物。他们之所以会畏惧写作,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无话可写, 无从下手, 不会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写作时越没话写, 久而久之就越容易产生害怕写作的心理。而日记, 内容丰富无限制, 格式简单易把握,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每个人都可以有话写, 没有特别的目的, 只为把年轻的心绪抒写出来, 只因为心中有表达的欲望, 何乐而不为呢?一旦写日记形成了习惯, 它会很自然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变成一种很自然的冲动, 进入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一、初中生写日记之“得”

不在乎是长是短, 不在乎深奥还是浅显, 不在乎辞藻华丽还是朴素恬淡。总之, 日记是心灵的歌声, 是一种至真至纯的流露。只要你愿意, 就可以畅快地向这位挚友倾诉。写日记好处多多, 只要用心, 必有所获。

(一) 真实表达, 真情流露

日记, 可以让学生说真话, 说自己想说的话。“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 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里提出写作的要件。说真话、抒真情, 一篇文章才能够真实地传达出写作者的内心想法, 也才有可能打动读者。写作原本就没有那么复杂的功利性的目的, 我们可以诗意抒写生活的美好篇章。街头趣闻、日常琐事、生活杂感、师生情谊、考试心得、青春悸动……初中生的生活和感想比我们想象得要精彩, 写日记, 可以尽情地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独特见解。这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 说真话、抒真情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实现。在这样的写作氛围和心理中, 叙述和表达无拘无束, 文字和思想畅行无阻, 内心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笔端, 最容易形成写作者稳定的文风, 也会产生一行行、一篇篇打动心灵的富有个性和灵性的文字。长此以往, 学生说真话的写作品格和做学问的求实精神也会自然形成, 真挚朴实的文风会成为追求, 又何愁形成不了学生真实、真诚、真心、真情的情怀以及真性情、率真自然的美好品质?

(二) 规范语言, 形成惯性

陆游曾说过“功夫在诗外”, 日记是课堂写作的重要补充, 是连接生活化写作与课堂习作的桥梁。经年累月地写日记, 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用语习惯得到规范, 他们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感悟能力会越来越强, 文字功底越来越扎实, 形成一种写作自觉。如此, 课堂写作水平的提高也会水到渠成。日记写作习惯的养成还会让学生形成写作的惯性, 拥有表达的欲望, 心中有感有悟时不吐不快, 笔耕不辍, 使心灵的弦不断被拨动, 心灵的歌得以自由释放。

(三) 热爱生活, 珍惜青春

写日记, 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更珍视青春时光。青春岁月美好却短暂, 每个人的青春经历都只有一次, 失去了就不再回来。写日记, 正是将这青春的欢笑、泪水、喜悦和苦涩诉诸于文字、记录于笔端的过程, 必然会将生活中触动内心的事件和感悟小心翼翼地珍藏, 记录的过程中, 学生会深切感悟到青春的多彩和岁月的易逝, 感受到风景无处不在, 生活如此多娇。“岁月的溪水边, 拾捡起多少闪亮的诗行”, 这些诗, 必然会将青春岁月装点得绚丽、雅致。只要心灵充满着对生活的爱, 日记又怎能写得完呢?

(四) 净化心灵, 提升人格

坚持写日记, 可以净化学生心灵, 促进人格提升。日记是一个纯私人的空间, 写日记的过程, 就是坦然面对自己内心, 与自己进行交流、对话的过程。在夜晚静谧的氛围中, 在柔和温暖的灯光下, 人的内心是安静的, 精神处于最放松的状态。学生记录自己的心语时, 会反思自己白天的行为, 不断鞭策自己, 进而督促自己改正缺点、强化优点。长期写日记, 会让人的心灵变得更为纯净, 更能学会独处, 修炼一颗沉静质朴的心。长期的坚持能使学生变得有毅力、更加勤奋。只要真诚地与生活进行对话, 日后回顾自己的日记, 就会常常被自己感动。特级教师刘建琼说:“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 人类可以写作以释放文明的气息, 以真来充实, 以善来滋养, 以美来感染熏陶, 健康而忘我。率真、情趣、责任同在, 教育的意义就不会泯灭!”日记写作直抵灵魂, 让语文教育更有意义。

二、教师对学生写日记之“导”

教师在发出写日记号召后的引导也很重要。在形成班级写日记风气的过程中, 要作相应的指导, 不能不管不问, 更不可放任自流。

(一) 引导自愿上交

初中生内心敏感, 很多人的日记是不想让别人看的, 教师就应提前告诉他们:“日记写完后, 同学们按照自愿原则上交给老师。”以便给学生营造彻底自由表达的平台。收上来的每一篇日记, 教师都要认真对待、用心品读, 因为那是孩子们至纯至美的真心, 哪怕他们是稚嫩甚至可笑的。读懂了学生的日记, 就有可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跟他们进行更有效的交流。教师要用虔诚的心为学生的日记写评语, 当然不是“行文流畅”“结构完整”之类的空话, 而是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这样, 在批阅完发给学生以后, 他们势必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欣赏与真诚, 在这样的喜悦感和成就感的感染下, 愿意上交自己日记的学生必然会越来越多,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信任的融洽关系何愁形不成?

(二) 引导写作频率

对日记写作的频率, 教师应灵活地引导, 要求学生并不一定每天都要写, 在自己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的时候写, 重要的事情详细写, 深切的感触认真写, 切忌一直记流水账, 要学会将材料进行取舍。久而久之, 学生在对生活中的事情有所触动的时候, 会很自然地产生写作的冲动、表达的欲望。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去行文, 我手写我心。

(三) 精批阅, 巧讲评, 师生同写

在引导学生写日记的初期, 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而学生的习惯尚未形成, 写日记甚至可以替代常规的作文教学。在批阅时, 教师要灵活处理, 可采用“轮批式”, 每次批阅一半或者一部分。教师在批阅和讲评学生日记时, 要指出学生日记中存在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引导他们奠定良好的文字功底。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想敢写, 不要刻意地将日记写成什么样, 不去想别人怎样评判它, 随心而至, 顺其自然。如果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写日记, 对他们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会更高。

(四)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写日记与阅读相配合, 才会收到更大的实效。广泛的读书和火热的生活是日记内容的“源头活水”。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 都不应该抱着功利性的目的, 而应让学生自己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体会精神世界的日益丰厚、富足。

在引导学生写作初期, 批阅日记会给教师带来沉重负担, 但是一旦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形成, 对文字的驾驭日益醇熟, 美好品质越来越多, 写日记成为了一种内心需要, 与此同时, 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提高, 教师必然会越来越轻松。写日记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 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 好像天空高飞的风筝, 要想高而稳, 它总需要引线的牵引和约束;二是发展阶段, 好像雏燕的低空轻飞。这时候, 学生尽可以自由放任, 可以自选动作, 但也还需要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经常得到指引和鼓励。当翅膀渐大渐硬, 便进入第三阶段, 可以像雄鹰那样奋翅翱翔, 搏击苍穹了。学生的表达和思想越来越成熟, 教师会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 收获沉甸甸的幸福感。让学生释放心灵的歌, 我们便可聆听着他们纯美的心声, 沉醉不知归路……

参考文献

[1]刘建琼.语文的境界与追求[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125.

上一篇:白居易的长恨歌翻译下一篇:公司秘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