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章程制定工作总结(通用7篇)
学校章程制定工作总结 篇1
宁陵县刘楼乡第一中学
学校章程制定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快推进和规范我校章程建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章程建设的通知》(教政法[2015]361号)的精神,为加快推进“一校一章程”工作,进一步激发学校内部活力,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学校治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真正做到依法治校,特制程张村中学章程建设计划及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章程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校长负责、民主管理”为核心,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任务,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改革创新成功经验和制度成果,为推进学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以及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建设高水平完全中学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依法依规。学校章程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接学校具体管理规章,在制定章程的过程中,要遵循法制统一原则,避免与上位法出现矛盾和冲突,保证章程合法、合规,切实可行。
(二)充分发扬民主。章程的制定不只是文本撰写层面,更是凝聚办学共识,形成发展合力的过程。要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章程制定始终,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章程制定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民主,深入开展讨论,广泛听取共识,鼓励全校各方对学校发展模式,特别是学校发展特色及内涵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学校未来发展拓展空间。
(三)立足长远发展。章程制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要突破观念束缚和现有体制机制的樊篱,不拘泥于现有制度规范的约束。在章程编制过程中,应符合我校改革发展方向,成熟合法的内容可以详细撰写,正在探索中的只能明确原则的内容简略撰写,要保持必要的弹性,不追求制定一劳永逸的章程。要通过学校章程的制定,逐步建立我校现代学校制度,并以此引领校内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系统梳理和修改,健全学校的治理结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教研教改机制、社会合作等制度,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创新和长远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一)学校章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杨杜军 副组长
侯
涛
成员
刘玉田
路统昭
化一伟
刘一峰
卢训雷
化一建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全面领导章程的建设与推动工作;听取章程建设起草办公室的汇报,提出意见建议;组织、推动各单位和部门做好相关制度的梳理、审核工作。
(二)领导小组下设章程建设起草小组
组 长: 杨杜军
副组长: 化一伟 路统昭
成 员: 刘玉田 化一建 刘天斌 刘 丽 路秀阁 卢训雷
章程起草小组职责:负责章程起草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起草工作计划制订及推进、起草工作的组织、研究和撰写、修改等。按照工作要求和各自分管的任务分工,组织开展校内专题培训及研讨,认真梳理各项部门规章制度,对照有关政策、法规,深入研究、分析学校特色与需求,广泛听取意见,完成章程的起草工作。筹备召开学校章程制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并汇报有关工作,组织开展学校章程修改、材料汇总及章程核准稿编印等工作。
四、主要任务
制定章程的主要任务包括前期的学习调研、形成草案、征求意见、校内审定、主管部门核准等,其中确定章程内容、形成草案是章程制定的重点和核心,涉及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的发展定位、战略布局、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治理结构、机构体系、办学活动、对外交流、管理保障、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和合法权、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等。
五、进度安排
(一)学习调研阶段(2015年3月)
成立章程修改工作机构,召开章程建设工作启动会,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氛围。校领导分头深入各职能部门实地调研,了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指导相关体制机制的修订与完善。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章程制定相关人员选择若干已完成制定、修订工作或相关经验丰富的兄弟学校调研,学习相关学校章程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明确我校章程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形成对章程编制工作的初步思考。
(二)论证章程起草阶段(2015年4月)
对照省教育厅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全面启动章程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任务分工和工作进度要求,认真梳理近年来学校内部治理的改革成果以及与现代完全中学制度相匹配的制度体系,修订、完善各项工作规定、程序和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科学发展的眼光,深入开展研讨、论证,明确章程各部分的内容,完成章程建设草案初稿。
(三)征求意见阶段(2015年5月)
通过网络调查、小型访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专家咨询小组、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师生员工、离退休教师、民主党派人士、校友代表等的意见建议,尤其是涉及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关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听取意见,科学论证,形成共识。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成修订工作,形成修订稿。
(四)提交审核阶段(2015年8月中旬)
征求意见结束后,将章程草案提交教师代表大会讨论,同时,章程工作小组将章程起草情况与主要问题,向教师代表大会做出说明。教代会通过后,提交学校领导班子会议审议讨论审定。
(五)审定核准阶段(2015年9月上旬)
将审定稿上报区教体局章程核准委员会,经核准后的章程文本为正式文本,以学校名义向本校和社会公开。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章程建设意义重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学校章程制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要加强理论学习和专题研究,根据各自工作分工,认真开展调研,就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教师治学、师生权益保障等内容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扎实做好章程修改工作。
(二)严格程序,精心组织。坚持程序优先原则,深入研究上级教育部门文件,严格遵照制定程序,确保重要内容和核心要件不遗漏有明确。加强对章程修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章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章程修改工作进行整体策划和统筹协调;章程起草小组负责章程的修改起草工作和相关日常事务;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章程修改项目的主要责任人,同时要明确相关人员负责章程制定的具体工作;要充分发挥小组在章程制定中的咨询、指导作用。
(三)注重民主,集思广益。在章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发动师生员工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作用,保障各方表达和参与渠道的畅通,达到集思广益、提高认识、达成共识的目的,使章程建设真正成为学校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的过程。
(四)彰显特色,科学规范。章程建设要充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要充分彰显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避免内容空泛,与其他学校形式雷同。要力求做到科学规范,所有条文都要做到有依据、有出处,用语要准确、简洁,条文内容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宁陵县刘楼乡第一中学
2015年3月
学校章程制定工作总结 篇2
大学章程是规范学校行为的基本法, 在大学规章制度体系中具有“母法”的性质和地位, 它在现代大学的运行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 制定大学章程是弘扬现代大学精神的题中之义, 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大学章程为保障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基础, 大学只有以大学章程为指导,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自治, 才能真正解决由于其他势力对大学的干预与控制所造成的弊端, 才能真正实现学术自由。
第二, 制定大学章程是在法治观念引领下明确大学行为主体权责的根本手段, 是在法治社会中实现大学依法治校的基本保证。大学章程为依法治校提供了法律依据, 第一次真正明确了大学行为主体中党委机关和行政机关、行政机构和教学机构、校级单位和院系单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力与职责、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关系。
第三, 制定大学章程是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保障, 它维护了大学的合理秩序和运行效率。由于大学章程理顺了大学与社会的外部关系, 理清了大学行为主体内部的权责关系, 这就为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诉求扫清了障碍, 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的运行效率, 为大学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而适应了发展现代先进大学这一理念的根本要求。
由于大学章程在大学的运行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大学章程的制定必须做到合理合法、有理有据。大学章程的制定至少要以以下四点为基本依据:其一, 制定大学章程要以宪法、国家及地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 大学章程的制定与运作必须要在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 这是大学章程制定的法理性依据。其二, 制定大学章程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本身的文化传统、办学特色, 要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 适应学校的创新要求, 这是大学章程制定的历史性依据。其三, 制定大学章程要充分研究、汲取国内外其他高校在大学章程制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在制定过程中将理论论证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将运行与反馈相结合, 这是大学章程制定的科学性依据。其四, 制定大学章程要充分考虑、广泛吸收学校中各方群体的意见、建议, 在制定过程中做到实体民主与过程民主的统一, 这是大学章程制定的民主性依据。
我国高校要顺利实现大学章程制定工作, 要从以下几点实现突破:
首先, 高校要与政府共同努力, 在制定大学章程问题上形成一个沟通的有效渠道与相关机制, 使得高校在制定大学章程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得以向上反馈, 促使国家相关部门从宏观层面改善落实大学章程制定的制度环境。
其次, 高校各级领导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总体背景下, 通过组织集中学习、讨论等方式, 真正从思想上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依赖心理, 真正树立高校独立主体的地位, 真正深刻理解大学章程在现代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 高校在制定大学章程时, 要尊重教师、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学生在学校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同时必须做到实体民主与过程民主的统一, 在学校党委机关、行政机关、教学机构及学生中按一定人员比例, 形成大学章程制定领导小组及与其相关的监督委员会, 真正形成科学民主的大学章程制定机制, 以保障大学章程在我国高校中的制定与实施。
摘要:大学章程是立校之本, 上承国家法律法规, 下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是学校的“宪法”。大学章程建设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 在大学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国高校大学章程的制定历程、制定章程的意义和作用、在章程制定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工作难点以及突破点等几方面展开我国高校大学章程的制定工作, 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章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办学自主权
参考文献
[1]陈立鹏.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等研究, 2008.
[2]于丽娟, 张卫良.我国大学章程的现状及建设[J].江苏高教, 2005.
制定学校章程 推进依法治校 篇3
一、学校章程的含义
学校章程建设,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立法的惯例。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同样有明确的规定要求。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提出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章程等基本条件。199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小学管理规程》明确指出:“小学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本规程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章程。”2003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重申:“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2012年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从上可见,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明确了学校章程的法律地位,制定章程的主体是学校。
章程,《现代汉语词典》解说为“书面写定的组织规程或办事条例”。2013年版的《现代应用写作》解说为“章程是一个党派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保证其组织活动的正常运行,系统阐明自己的性质、宗旨、任务以及规定成员的条件、权利、义务、纪律及组织结构、活动规则,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规则性文书。”
学校章程,是指学校立足时代对学校发展的要求和具体校情,为保证学校正常有效运行,依据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规律,对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发展愿景、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党的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管理活动重大的和基本的问题,依法作出全面规范而形成的办学规则性、自律性、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内部管理的“基本法”。
二、学校章程的功能
学校章程是我国教育法制体系的延伸和组成部分,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基本依据。章程的规范性,为人们的行为规定了一定的模式,有法的约束力,是学校所有成员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因而,学校章程最主要的功能在于给学校提供“依法自主管理的基本准则”,以促使学校依章治校,提高学校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实现学校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具体地说其积极作用有以下四点:
1.自主作用,激活学校发展动力
在政府直接指挥学校管得过多的情况下,很多学校领导习惯于“传达式”的工作,上面布置什么就干什么。他们的决策是一种“再生决策”、执行决策。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外在的。学校领导的依赖性大于自主性,执行性大于创造性。当下,政府对学校的治理逐步从微观走向宏观、从直接走向间接、从办教育走向管教育转变;同时,学校的章程建设,其宗旨是促进学校走向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这都是为了释放学校的活力。时代的要求,必将激活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的领导者要立改立行。不仅要善于运用章程引领,而且要勇于创新,逐渐向自主者、引领者、创新者转变,从外控管理走向校本管理,实现法人治理,依法治校。
2.教育作用,促进办学思想统一
对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办?学校章程就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发展愿景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做出明确的规范。学校教职工群众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有了精神的凝聚,才能协力同心。由于教职工在拟定章程中讨论探求,在执行章程中深入领会。其教育作用,必将凝聚教职工正能量,促进全员办学思想的统一,实现办学思想成为大家共同的使命。共识形成合力。在工作实践中,知晓要朝什么样的聚焦点、着力点奋斗,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智慧创造性地照章办事,把学校章程的主要精神——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3.指引作用,促使校长学会用权
章程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党的监督、民主管理、决策程序等做出明文规定,以形成尊重规则、倡导民主、强化自主的管理文化。不仅减少了学校的行政色彩,而且促使校长在获得办学自主权之后,如何才能用好这些自主权,为校长在决策中的行为指明了方向。以践行群众路线的精神,提高自我约束力,自觉地依章行事,发挥班子整体功能,决策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从而引领学校持续发展。
4.自律作用,引领教师自我管理
学校章程对教工共同遵循的方方面面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是教师教书育人是与非的标准,具有自律作用。明确的标准导向,引领着教师自我管理。由于章程的法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教职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会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以章程规定的要求,自我反思,和自己的认识与行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调节自己偏离章程的思想和行为,或战胜自己的惰性,或弥补自己的不足,自觉地为执行章程、依法执教或办事而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职工会逐渐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学校章程的功能还显现在:它是社会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是学校对外的信誉证明,是政府监督管理学校的重要依据,是家长、社区主动支持学校参与学校管理的凭借,是社会作为督导评估学校的重要指标。
三、学校章程的写法
1.章程的写作格式
由标题、核准日期和行政机关、正文三部分组成。
标题。由学校名称和文种类别组成。如:××省××市××学校章程。如果尚未得到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可在标题后加括号注明“草案”。
核准日期和行政机关。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才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因而,要在标题下方正中加括号标出何时、何行政机关核准。如某年某月某日××省××市××区教育局核准。endprint
2.正文的两种写法
(1)分章式写法。结构样式为“总则+分则+附则”。这种写法是以章为单位分成若干部分,篇下分章,章下分条,条下分款。
第一章是总则。总则是学校章程的纲领,概括性条文,对全文起统领作用。通常第一条是建章意图,其方式是:“为了什么+依据什么+制定本章程”。然后分条陈述学校名称、校园地址、学校性质、办学规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发展愿景等。
分则是章程的主体,根据总则分章陈述各项工作具体性条文。行文时“分则”两字隐去,以“第×章+该章标题”的方式出示。分多少章要视内容而定,各章标题也由各章内容而定。一般内容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行“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学校,还要对理[董]事会的组成、职责、权限、议事规则等作出明确规定)、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德育管理、教科研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校园文化管理、财产与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调等。
各章各条的序数,要依次顺延。“第一章”、“第一条”一直连续下去,直到附则的第×章、第×条。条下可以分款,各款数独立编次。有的款下还要分项,项下分目。章和条的写法,一律采用汉字叙述词表示,如“第一章”、“第一条”。款和项的序码,采用汉字数词,如“一”、“(一)”。目可不标号,用分行形式表示。一般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章条款项的顺序。
正文最后的第×章附则,是补充性条文,主要说明解释权、修改权和实施日期。
(2)分条式写法。不分章直接分条撰写。每条可分款,款数独立编次。这种写法与分章式写法不同之处,一是既不设总则、分则和附则,也不分章,直接从第一条写起,依次排列下去,直到写完;二是将总则中纲领性内容,要么以章程序言或总纲的方式撰写,要么在章程前面的几条阐述。
由于学校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而且丰富多彩。我们以为学校章程采用分章式写法较好。
3.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要项目完备。既突出特点又照顾全面,重大问题不能有遗漏;二要结构严谨。由总到分,要有合理的顺序,体现严密的逻辑性;三要条理清晰。既单一又完整,一条表达一个中心意思,而且在一条中须完整表达,不交叉杂乱;四要明确简洁。尽力反复提炼,用很少的话就把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五要语言通俗易懂。直陈直述,多用词语的直接意义,不用方言、口语,不用修辞手法,不用缩略语,不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关联词以及不用“不得”“不准”等词语。
四、学校章程的制定
制定学校章程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工作、基础工作。一份质量高的学校章程,往往具有六性:符合国法的合法性、学校发展的创新性、体现学校的特色性、实施操作的可行性、写作格式的规范性、全员认同的共识性。而制定程序的完整性,不仅决定着学校章程质量的高低,而且决定着章程的权威性。因而,我们要重视学校章程制定程序的完整性,既要“遵循民主、公开的程序”,以提高章程的质量;又要遵循章程草案的提出--章程草案的审议--章程草案的核准--学校章程的公布等程序,以保证章程法规的权威性。
1.提高领导对章程功能的认识
《实施纲要》要求“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的格局”。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章程,甚至有的学校领导认为“没有章程,学校照样运转”。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学校领导要提高对学校章程功能的认识。制定学校章程,规范办学行为,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客观需要,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效益的重要保障。而且,今天的改革是为明天铺路——“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3]学校自主管理之路。因而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感行动起来,尽快结束“无章办学”局面,实现“一校一章程”。
2.成立章程文本起草工作小组
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负责学校的发展是第一要务。而学校章程制定的质量,关系学校发展的兴衰。而且,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今的校长要有治理能力。我们以为校长的治理能力,就是善于运用章程——以法治方式处理各方面关系、管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因而,学校章程的拟定,不请人“笔下生花”,成立以校长为主持人的起草工作小组,亲自引领与指导起草工作,确保章程文本的质量。
3.研讨章程内容与形式的写法
起草工作小组的成员在学习和掌握国家颁发的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章程知识的基础上,研讨章程内容与形式的写法。《实施纲要》在“加强章程建设”中指出:“学校起草制定章程要遵循法制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原则,以促进改革、增强学校自主权为导向,着力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充分反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的意愿,凝聚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认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突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个精神,从学校的校情出发,探讨学校自身的优势、特点与特色以及教育发展的趋势,拟定既有时代色彩,又能突显学校业已形成的办学传统、好的经验与做法的要点。
值得指出的是,章程是办学纲领性文件,条文的表述要努力做到既不空泛又不琐碎,做出原则性说明,有指导意义、可操作就行。对于那些过细的但又是需要的要求与措施,可不写入章程,另行制定一般的规章制度,作为章程的具体化和补充,逐步完善学校一般的规章制度,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管用的制度体系,提高学校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4.组织教职工充分讨论章程初稿
为使章程内容体现国家教育要求和教师意愿的统一,取得教职工的认同,使章程具有可靠的思想基础。同时,教职工是施行的主体,参与章程的制定,更易为大家所接受,乐于依章施教办事。因此,校长要向教职工说明建章的意义和本校章程框架的构想,激发教职工积极参与章程制定的热情,并组织教职工分组充分讨论,开展骨干教师专题探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对所提意见和建议,起草工作小组要及时汇总、讨论、修改。
5.章程修订稿提交“教代会”审议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指出:“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要“听取学校章程草案的制定和修订情况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因此,学校将章程修订稿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方可报送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教代会”审议,坚持做到真正让教职工畅所欲言,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起草工作小组要认真“全面听取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合理吸收采纳;不能吸收采纳的,应当做出说明。”经学校决策机构审定,形成正式的章程修订稿。
6.学校章程报送主管部门核准
《实施纲要》指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经过核准的章程,应当成为学校改革发展、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因而,学校要将正式的章程修订稿,报送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备案。一旦核准,就确立了章程在学校的“基本法”地位。这时可去掉“草案”两字,并在章程标题下方正中加括号注明“某年某月某日××省××市××区教育局核准”。“经核准的章程文本为正式文本。应当以学校名义发布章程的正式文本,向本校和社会公开。”在章程附则中的最末一条注明“本章程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这样,章程制定工作才算完成。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人民日报,2013-12-17(7).
[2]董洪亮.给学校松绑让社会评价[N].人民日报,2014-01-30(18).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作者系江西省特级教师)
农村民办幼儿园章程制定工作方案 篇4
学校章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校必备基本条件之一,是学校改革发展、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是逐步实现学校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根据《长沙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公办中小学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长教发9号)文件精神和雨花区教育局教育工作目标,从20起,雨花区全面启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建设工作。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系统梳理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学校、幼儿园办学目标和方向,推进学校、幼儿园科学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不断完善学校、幼儿园依法办学、实施自主管理为基本准则,通过章程的制定,不断完善学校、幼儿园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适应学生、幼儿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办出特色、提升品质。
二、基本原则
1、法制化原则:学校、幼儿园章程要符合国家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重要政策。
2、规范性原则:学校、幼儿园章程用语应当准确、简洁、规范;内容设定符合要求;制定程序要规范,必须经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章程制定完成后对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可操作性原则:学校、幼儿园章程的制定既要遵循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又要紧密结合本校、本园实际,做到切实可行,便于操作落实。
4、发展性原则:学校、幼儿园章程的制定既要总结过去、又要面向未来。各校各园要在原有章程的基础上,吸纳学校、园所文化和优良传统,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理清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校、园所办学品质全面提升。
5.特色化原则:各校、各园必须从学校、园所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自身优势、潜能和生长点,发挥个性和特色,坚持适用和实效,逐步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
三、章程建设的工作目标
全区利用2年时间完成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建设工作。到,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基本形成“一校(园)一章程”的格局。
四、章程建设的实施步骤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阶段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定全区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按章程建设的目标、途径及实施步骤。
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区教育局成立中小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相关专家担任顾问,组织和指导全区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
顾 问: 王清华 郑万瑜
胡学军
组 长: 王青春
副组长: 王 朋 李长青 陈乾坤 谢述飞
朱紫彪(执行)
黄春艳
组 员: 教育局各科室负责人、各责任区督学、各学区及中小学校、幼儿园负责人
各中小学、幼儿园成立以校长、园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明确职责,全面实施。
2. 学习宣传,全面发动
区教育局统一制定全区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邀请专家进行章程建设相关原则、方式和方法的宣讲,举办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相关人员、责任区督学的专门培训班。各单位根据全区部署,统一思想和行动,广泛深入地宣传动员,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形成开展章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2月)
阶段目标:全面铺开,重点推进。以点带面,积极探索开展章程建设的方法策略。
学校、幼儿园是制定章程的责任主体。制定章程过程中,各单位要成立章程起草小组,由校长(园长)直接领导。起草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章程草案初稿。章程草案初稿形成后,征求学校(幼儿园)各级各类组织的意见,提交校内、园内各个机构、各类人员(包括退离休人员)进行讨论,并可征求社区及学生家长代表的意见。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章程草案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章程草案送教育主管部门预审。学校(幼儿园)适时召开教代会(或者教职工大会,下同),由校长(园长)报告章程草案起草情况,提请教代会审议通过并形成决议。学校(幼儿园)将教代会通过的章程文本报请所属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经教育主管部门核准后,章程正式生效,并在校园网公布。
(三)提升完善阶段(年3月 )
阶段目标:整理出台具有普遍指导性、规范化的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模本,对学校(幼儿园)的章程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提升,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教育特色。
加强科研,总结取得的成果,提炼可推广的策略,总结表彰一批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一批在学校章程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开展论文评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区域教育特色的影响力,使学校、园所章程成为全体师生、家长、社会的共识,打造成雨花教育鲜明亮丽的教育名片。
五、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随着法治建设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园所章程是学校、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自主管理、依法接受监督的基本依据,是依法确立学校、幼儿园合法地位的必备条件。制定学校、园所章程、按照章程办学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各单位要正确认识学校章程的性质和地位,增强建设学校章程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加强领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定期督查,确保全区按期实现工作目标。要成立章程建设指导审核小组,遴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指导所属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建设,审核章程文本。各中小学、幼儿园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本单位章程建设工作。
(三)规范操作。学校(幼儿园)制定或者修订章程,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确保章程反映本校历史、符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特色。章程内容不得违反党的政策、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核过程中,发现学校(幼儿园)章程内容同上级法律法规不一致的,通知学校予以改正;发现章程制定、修订程序不到位的,退回处理。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作出适当处理,并重新报请教育局核准。未经教育局书面核准,学校制定或修改的章程不生效。
2016年1月1日起,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评先评优和综合性评估达标时,将把学校、园所完成章程建设作为申报的前置条件。对学校、园所开展教育督导评估时,将把章程制定和实施情况作为督导评估内容。
公司章程制定及风险防范(摘录) 篇5
公司章程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公司的“宪法”,公司的产生与运营直至最终解散,都离不开章程的约束。章程还是解决公司股东矛盾和公司治理问题的最高、最有效的文件。由于不同的公司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便于公司自治,我国新《公司法》中在多处还特别注明了“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既表明了法律对于公司自治的鼓励和保护,也体现了公司章程在法律上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中的重大作用。然而,今天的企业家们却常常忽视章程这个“公司宪法”的制定,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纠纷与麻烦。
【典型案例】
随意定章程 纠纷损失大①
甲、乙、丙三人分别是三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2003年年底,三人名下的四个公司联合报名参加了某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竞买并中标。为共同投资开发该房地产项目,三人以个人的名义签订了一份《股东协议书》,约定:
1、三人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其中甲乙各占41.5%的股份,丙占17%;
2、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以及应投入的土地出让金、土地开发补偿经费、开发资金等,丙合计出资600万元,其余应出资金由甲乙双方垫付,丙承担利息。
2004年上半年,该地块开发的项目公司注册成立。但在项目公司登记备案的章程中,项目公司的股东却登记为A、B、C三家公司,其中B、C公司的法人代表分别为乙、丙,A公司法人代表则为其他人。根据项目公司章程的约定,公司注册资本为8000万元,首期出资2400万元,A公司认缴50%的出资,占公司股权的50%,B公司认缴33%的出资,占公司股权的33%,C公司认缴17%的出资,占公司股权的17%。章程还特别规定股东应缴纳所认缴的出资,各股东也对剩余注册资本的到为时间作出了承诺。
项目公司注册时,各股东首期出资均按章程规定正常到位并经验资,其中C公司出资408万元。2006年至2007年,A、B两公司认为,无论是根据《公司法》规定还是各方承诺,项目公司剩余注册资本的出资期限均已到期,遂将自己应出的剩余注册资本全部汇入公司验资帐户并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同时还多次要求C公司按章程规定,缴纳剩余注册资本。
但是,C公司认为,根据《股东协议书》的约定,剩余出资应由 A、B两公司垫付,故拒绝缴纳剩余注册资本。
由于上述争议,项目公司无法办理注册资本到位的登记手续,在工商年检以及公司经营等各方面均受到影响。为此,项目公司及 A、B两公司于2007年7月向项目公司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C公司履行出资义务并协助办理工商登记手续。但C公司在接到法院传票后,却突然向项目公司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公司僵局为由,要求解散公司,并申请中级人民法院中止了前一案件的审理。
A、B两公司认为,C公司已经没有继续出资的诚意,故又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根据C公司在项目公司中的实际到位注册资本408万元,确认C公司在项目公司的股权为5.1%,并要求C公司协助办理工商变更手续、赔偿经济损失等。
由于以上多起诉讼的存在,项目公司的房地产开发工作受到极大影响。【法律评析】
细究上述案例,股东之间之所以会发生争议并直至对簿公堂,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股东协议书》与公司章程的理解不同。C公司认为,应该按《股东协议书》,由A、B两公司垫付注册资本,要求其再出资没有依据;而A、B两公司则认为,《股东协议书》是由甲、乙、丙三个自然人签订的,A、B公司不是协议一方,协议内容也与后来成立项目公司的许多情况不同,故《股东协议书》对A、B公司及项目公司没有约束力。更何况,所谓垫付注册资本也没有法律依据。所以,不能以《股东协议书》来强制要求A、B公司替代出资,就项目公司出资等相关问题,应严格按公司章程的约定来执行。
那么,股东就成立公司而签订的协议和公司章程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制订公司章程又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一、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的法律关系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组织以及运行规范。我国《公司法》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公司必须依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约束力。”因此,公司章程是公司的必备文件,并常常被认为是公司的根本法或“公司宪法”。
公司股东为成立公司而签订的协议书,一般被称为“公司设立协议”。这是在公司设立过程中,由出资人为明确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而签署的合同。
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设立公司。两者在内容上也常有类同或相通之处,例如都约定公司名称、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东出资与比例、出资形式等等。但是,两者在法律性质和功能上,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别:
(一)公司章程是公司必备文件,而公司设立协议则是任意性文件
公司章程是我国公司法强制要求的公司必备文件。没有公司章程,公司就不能成立。而除了外商投资企业要求有合同以及股份有限公司要求有发起人协议外,我国《公司法》并没有要求公司必须具有设立协议。所以,对中小企业最常见的形态即普通的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公司设立协议是任意性文件,可有可无。
但在现实生活中,投资者之间往往会先就成立公司事项签订一份公司设立协议。这是由于公司设立过程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这种现实状况的存在,导致了投资者往往将公司设立协议视为成立公司最重要的事项,认为签好设立协议就万事大吉,剩下的只是手续问题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二)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的效力范围不同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具有约束力。也就是说,公司章程的作用范围包括股东、公司以及公司内部组织机构与人员。而公司设立协议仅仅是股东之间的任意性合同,需遵守合同相对性的原则,其作用范围仅限于签约的主体之间。正如案例中A、B两公司提出的理由一样,甲乙丙三个自然人所签订的协议,怎么能约束A、B、C三个公司呢?
(三)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的效力期限不同
公司设立协议主要是在公司设立期间发生法律效力,所调整的是公司设立过程中的法律关系与法律行为。所以,一般认为公司设立协议的效力期间是从设立行为开始到公司成立为止。而公司章程则自公司设立开始直至公司成立后的整个存续过程,直至公司解散并清算终止时。
二、公司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相冲突时的处理
正常情况下,公司章程往往是以设立协议为基础而制定的。设立协议的主要内容,通常都会被公司章程所吸收。在这种情况下,设立协议与章程之间不可能发生冲突。但是,如果公司章程与设立协议发生了冲突,则如何适用呢?
(一)如设立协议与公司章程发生冲突时,应以公司章程为准
正如前述,公司设立协议的效力期限,一般止于公司成立。也就是说,公司一旦成立,则公司设立协议的效力就终止了,有关公司设立与经营管理的相关事项,均应由公司章程予以规范。
在现实生活中,公司章程大多是在公司设立协议之后签署的。根据法律文件的时间效力判断,也应当以公司章程为准。
另外,公司设立协议是内部协议,除参与签约的股东之外,甚至公司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均可能不知其内容。而公司章程是公开文件,我国《公司法》第97条、98条还特别规定,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必须公开披露公司章程。公司章程的公开性,是为了有助于公司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交易对象可以了解公司的组织与运行,并据此做出判断。所以,对社会公众而言,章程的效力也必须高于公司设立协议。
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在公司设立之后,再以公司设立协议为依据而提出民事诉讼,要求追究股东出资义务、请求确认设立协议无效而解散公司等等,法院一般都不予以支持。
(二)如公司章程中未规定的事项,股东在公司设立协议中予以约定的,该约定对签约的股东继续有效
虽然,公司设立协议一般只约定设立过程中的相关权利义务,但也有一些公司设立协议中会就公司的存续甚至今后解散的相关事项做出约定。这些约定,如果公司章程中没有明确规定,又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则可以继续有效。但其法律效力仅局限在签约的股东之间。
但是,对于《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之条款,股东之间如需另行约定的,必须在章程中予以确定,公司设立协议不具备排除法律适用的效力。例如,《公司法》第四十三条: “股东会会议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公司章程中未做特别规定,则即使股东在公司设立协议中约定不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也不能对抗该法律规定,即股东仍应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防范策略】
公司章程是公司最重要的治理规则,也是公司有效运行的基础。在股东之间或股东与公司之间的纠纷中,公司章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当章程缺乏相对应的规定时,这些纠纷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其结果往往是长时间的、大量的诉讼,给公司经营造成严重的打击,对于中小企业投资者来说,这种打击常常是致命的。
然而,实践中,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却认为章程仅仅是用于工商注册登记的,许多股东甚至直至纠纷发生了都不知道公司章程中规定了一些什么内容。大部分公司的章程是用了工商局提供的范本,内容是简单照搬公司法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股东及公司之间的争议,章程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形同废纸。
要解决这个问题,确保公司长期有序的发展,投资者在制订公司章程时就必须做到:
一、根据公司的特点和需要制订公司章程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宪法与另一国家的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没有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也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完全照搬照用其他公司的章程。例如,大部分的公司章程都套用了《公司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但是,如果某公司股东仅两名,且持股分别为51%、49%,则该条款还有如此制订的必要吗?因为其实质上就变成了要求股东会一致同意决议通过。而假如两名股东持股分别为67%以上、33%以下的,则该条款的实质,就是33%以下的股东没有任何决策权利。
(一)章程要根据股东的特点和持股比例而定
制订章程的过程,也是确定股东今后在公司管理决策中的权利、地位的过程。章程条款的合理设置,是股东利益博弈的结果。而这种利益的博弈,与股东的特点和持股比例密不可分。
例如,对于小股东而言,扩大股东会表决事项的比例要求,就等于为自己争取今后的发言权。如果公司章程中将重大事项均列入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才能通过的范围,则小股东将在公司运营中占有优势地位,这比通过《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来保护小股东合法权益更具有效率。
又如,关于董事的产生,是根据股权比例由股东委派还是通过股东会选举产生,区别就在于股东们是更愿意由内部人员来管理公司还是引入外部人员来管理公司。
股东的特点包括股东之间的关系、股东关注利益或事项的区别等等,而股东持股比例的不同,则直接影响到章程今后的实施以及公司的运行效率。在一个股东人数众多、股权比例分散的公司,如章程中将大部分公司职权设置为需经公司股东会表决通过,则该公司的运行必然是没有效率的。而在一个只有两三名股东、股权比例又相差悬殊(例如各占90%、10%)的公司,如章程约定经营管理的具体事项要经股东会一致同意才能通过,则该公司今后极可能陷入僵局。
(二)章程要根据公司的行业特点、运行机制来制定
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决策的产生与执行的要求不同,运行的机制不同,都需要不同的公司章程。在章程的规定适应公司的行业特点、执行机制时,公司股东之间、股东与公司之间的矛盾就会减少,反之,则纠纷不断。
在一个要求及时、快速决策的行业内,或在一个充满冒险与机遇的市场中,公司的管理职权应更多地下放给公司经理等经营层;而在一个需要谨慎从事的行业内,公司的管理职权则应更多地集中于股东会。公司在运行中主要是依赖于人力资源时,股东的表决权与分红权应当与出资比例相区别,以体现人的作用;而当公司在运行中更多的是依据资金、设备时,股东的表决权与分红权则应当与其出资比例相一致,以体现资本的作用。凡此种种,均需要投资者事先做出考虑与平衡,并在公司章程中作出明确规定。
二、公司章程应细化、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章程的必备内容,也就相关内容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很多中小企业投资者往往认为法律已经规定得很明确了,公司章程照抄就行了。殊不知如此章程就失去了制定的必要性了。实际上,公司章程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法律规定的内容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
例如,关于召开股东会的通知程序。一般章程中都会规定召开股东会应提前15日通知,但章程中更需要明确的是:(1)通知由谁来发出,是董事长还是公司?董事长不履行职责,能否由副董事长或其他股东或董事来发出通知?(2)通知以何种形式发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3)通知发往的地址,是股东的法定地址还是实际地址?地址变更如何处理?(4)拒收通知的效力推断:如果某股东将通知退回,是认定其未收到通知还是拒绝参加会议?(5)未收到通知但参加了会议,事后却提出异议,那么应认定为股东会召集瑕疵,需要重新召集,还是应认定为有效?
另外,规定违反章程的后果以及救济方式也很重要。例如,《公司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出席会议的股东应当在会议记录上签名。”但如果股东参加会议却拒不在会议记录上签名,那么意味着什么?是认定该股东弃权、反对还是同意?同样的这些问题,也适用于董事会会议的程序等等。
三、尽可能地将股东关注的内容与约定写入章程
无论是公司设立协议中的约定,还是在公司运行中,股东就公司管理、权利制约、利益分配等达成的一致,都可以也应该是公司章程的内容。同时,尽可能地预测纠纷产生的可能并建立解决机制,将是章程在公司运行中发挥作用的重点。股东只有将这些内容都规范地写入章程,成为公司运行的规则,才能使得公司股东之间、公司与股东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才能使得公司的自治纳入到法律的体系中,得到法律的保护。
正如前述案例给出的教训一样,股东签订的公司设立协议或其他法律文件,无论是在章程之前制定还是在章程之后签署,都应该避免与公司章程相冲突。如对公司章程有修改的,则应及时办理章程变更登记手续。
如果说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建立起一整套详尽的法律体系,那么,制定一个详细的、全面的公司章程,将是公司规范运作的基本前提!
公司章程制定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公司章程是公司必备的由公司发起人制订的,并对公司、股东和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具约束力的调整公司内部组织关系和经营行为的自治规则。它是公司成立的必备法律文件,是公司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公司活动的根本准则。然而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不重视公司章程的制定,只是简简单单地照抄公司法的规定,从而导致章程的可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公司僵局(如股东会僵局、董事会僵局、表决权僵局及否决权僵局等),以致于出现公司无法正常运转的法律风险。
我们如何才能制定一个好的公司章程来防范因章程而引发的法律风险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合法性,二是可操作性。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具有可操作性的章程才算得上好章程。
《公司法》规定,公司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公司的名称和住所;(2)公司经营范围;(3)公司注册资本;(4)股东的姓名或名称;(5)股东的出资方式、出资额和出资时间;(6)公司的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7)公司法定代表人;(8)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针对以上公司章程内容,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作解析:
一、对股东出资方式、出资额及出资时间要明确并约定违约责任。
《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出资;但是,法律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公司章程中应针对不同的出资方式约定具体的出资时间及未及时出资、未出资的违约责任。
二、对《公司法》未规定的公司组织机构的产生、职权要作明确规定。
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有:股东会、董事会、经理、执行董事、监事会等机构。各组织机构的产生及职权除《公司法》规定外还有一部分需要章程来规定:如董事长、副董事长的产生办法;董事的任期;股东会定期会议的如召开;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等等。如果在章程中对此不进行详细的约定,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公司运转混乱的情形,从而影响公司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对《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组织机构的职权及职权的行使进行细化。
《公司法》对股东会、董事会、经理、执行董事、监事会等机构的职权及其行使作了概括性的规定,但有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这就有待于章程对其进一步明确规定。
四、公司法定代表人的选择
原《公司法》规定: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而新《公司法》将法定代表人的选择权赋予了公司章程。由公司章程从董事长、执行董事或经理中择其一并依法登记。另法定代表人还可以变更,但也要依法进行变更登记。
五、充分利用公司章程规定高于法律规定条款(以有限公司为例)。
1、股东会会议
公司法第42条规定“召开股东会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或者全体股东另有约定的除外。”此条“但书”规定赋予了公司章程高于法律规定的效力,赋予了股东召开股东大会提前通知时间的灵活性。鉴于此,不同公司根据自己公司的特点可以自由约定召开股东大会提前通知的时间,同时也应当将通知的主体、通知的程序、以及通知的方式进行约定。
2、股东会会议议事规则
公司法第43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有限公司是“人合”与“资合”的统一体。有的公司“人合”性强一点,有的公司“资合”性强一点,所以公司法就将股东如何行使表决权交给了公司的股东,由股东自己协商。只有在章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律的规定。所以不同的公司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在章程中规定按“人头”行使表决权还是按“股资”行使表决权权或是其他方式。
3、股权转让 公司法第72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此条规定处处显示着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点,尤其是第四款,更是赋予了公司股东对股权转让更大的自主权。公司章程如对股权转让另有限制性规定甚至完全与以上三款相抵触,也应以公司章程的规定为准。
4、股东继承
公司法第76条“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于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很强的“人合”性,有的自然人股东不愿意按受新“准股东”,所以公司对此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将“自然人股东死亡后股东资格如何处理”也交给公司章程来规定。
六、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因公司章程相当于公司的宪法,只要章程制定程序合法,不违反强制性的法律规范,股东会会议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都可以在章程中一一规定。
刘永斌律师提示:
1、公司章程制订的前提——合法;
2、公司章程制订的宗旨——可操作;
3、公司章程制订的过程——善用“但书”。
如何通过制订公司章程保障有限公司股东的权利?
在现行公司法框架下,完善公司章程中股东权的保障措施,对于减少股东之间的摩擦,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是行之有效的。为此,在起草、制订有限公司章程时,不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股东的股东会提案权:
公司法和一般的章程范本将股东会的提案权赋予董事会,股东的提案应通过董事会提出,但是对于有限公司的股东在股东会上是否具有直接提出提案的权利没有规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当股东将提案提交董事会后,董事会未必一定将该提案提交股东会,导致部分股东的提出提案的权利受到损害。因此,应在章程中完善股东提案权的救济。可做如下规定:
“持有公司10%(比例可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酌定)以上的股份股东,可在定期股东会召开三十天以前、临时股东会召开十五天以前向董事会提出书面议案,董事会应将该议案提交股东会决议。但该项议案不应超越股东会职权范围。”
“如果董事会不予提交的,该股东有权直接在股东会上提出议案。”
2、股东的股东会主持权:
公司法规定,股东会由董事会召集,由董事长主持。但在实践中,董事长不履行职责,导致股东会无法召开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有必要在章程中规定,当董事长不履行职责时的救济途径,以保证公司运营的正常进行。可做如下规定:
“股东会由董事会依照法律、章程的规定召集,由董事长主持召开。董事长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董事长指定其他董事主持。董事长不履行职务,又未指定主持人选的,由董事会指定一名董事主持。董事会未指定主持人选或指定的人选无法主持会议的,以及因其他任何原因造成主持人选未确定或主持人无法主持会议的,应当由出席会议的出资最多的股东主持。”
3、股东直接召集股东会的权利:
公司法规定股东会的召集权在董事会,当董事会或董事长不履行法定职责时,为了避免公司运营遭受影响,损害股东权益,应当在章程中赋予符合一定条件的股东,在特殊情况下有直接召集股东会的权利。可做如下规定:
“如果董事会违反本法规定,拒绝召集股东会,或不履行职责时,持有公司10%(比例可根据公司具体情况酌定)以上的股东,享有不通过董事会自行召集股东会的权利。”
“股东自行召集的股东会由参加会议的、出资最多的股东主持。”
4、股东的代位诉讼权:
公司法只规定了有限公司的董事执行职务违法、侵犯公司与股东权益,造成损失时,承担赔偿责任,但具体救济途径没有规定。为了完善救济途径,可在章程中做如下规定:
“董事、监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的规定,以及因无故不履行职务、擅自离职,侵犯公司与股东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生上述情形且公司怠于起诉时,任何股东有权代表公司提起诉讼。因诉讼而发生的实际支出,由公司承担。”
5、股东的公司解散请求权:
有限公司的特殊性在于,股份的相对封闭性,流通性较差。当股东之间发生重大分歧时,股东难以维持公司的存续时,转让股份又受到其他股东的限制。因此,应在章程中赋予股东在一定条件下的公司解散请求权。如果股东会不能就该股东所提的请求解散的请求形成决议,而该股东转让股份又有困难的情况下,该股东有请求不同意解散的股东按照公平价值收购其股份。可做如下规定:
“在公司经营管理不善且严重亏损,又无力继续经营时,或股东之间就公司的发展运营产生重大分歧时,股东有权要求公司股东会作出公司解散的决议。”
《企业年金理事会章程》制定规范 篇6
杨长汉
公司企业年金理事会是成立于企业内部的企业年金受托机构,依托企业年金计划存在,由企业代表和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的特定自然人集合,是企业年金基金运营管理的责任主体。为了充分发挥理事会的日常决策作用,规范理事会的工作程序,保障理事会决策的审慎、客观、公正和民主性,依照《劳动法》、《信托法》、《合同法》、《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理事会章程。
理事会章程是理事会依法设立、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基本制度,是规范理事会及其成员的组织与行为,保障理事会与企业年金委托人、受益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对理事会及其成员均有约束力。
一般而言,理事会宗旨是忠实、审慎地管理企业年金基金,保证年金资产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实现年金资产的增值,保障企业年金基金委托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应当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理事会的产生与理事的任职资格
按照现行法规,章程中应规定理事会成员数量。理事会应来自公司内部的管理层及人力资源、财务、投资、法律等部门。法规要求职工代表应占理事会总数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以上的理事会理事应来自企业内部,同时可以聘请若干名企业外部专家担任独立董事。理事在理事会成立伊始应共同签署《审慎尽职声明》。章程中应规定理事的任职、离职、撤换须经公司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当选理事的基本信息应在企业内部予以公示。公示后若无异议,应向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进行理事任职资格的报备。
担任理事会理事的自然人至少应具备以下基本的任职条件:
(一)18-60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熟悉企业年金法律法规,在劳动保障、金融证券、法律、财务会计中的某一个领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5年以上的实践经验;
(三)诚实信用、勤勉尽责、财政稳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
杨长汉 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四)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理事的任职须经公司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当选理事的基本信息应在企业内部予以公示。公示后若无异议,应向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进行理事任职资格的报备。
理事会的职责和义务
理事会是理事会成员共同行使受托人职责的机构,必须依法行事,应当严格遵守我国《劳动法》、《信托法》、《合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国务院有关规定及“20号令”和“23号令”,章程中应规定理事会职责和义务。
理事会具体履行职责的依据是与委托人签署的信托合同和企业年金计划方案。理事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要按照信托合同和企业年金计划方案的约定。理事在履行受托职责时,应当履行诚实、信用、审慎、勤勉的义务,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努力将委托人和受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委托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如遇国家政策重大调整,应及时通知委托人和受益人,各方应就相关事项进行协商和调整。
理事会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包括:
(一)选择、监督、评估、更换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以及中介服务机构;
(二)制订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
(三)编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
(四)根据合同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进行监督;
(五)根据合同收取企业和职工缴费,并向受益人支付企业年金待遇;
(六)接受委托人、受益人查询,定期向委托人、受益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供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报告,发生重大事件时,及时向委托人、受益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七)按照国家规定保存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有关的记录至少15年;
(八)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理事会及成员的禁止行为
章程中必须规定理事会及其成员的禁止行为。如理事会及其成员不得有损害年金基金委托人和受益人利益的行为。理事会在依法管理本企业年金事务的同时,不得从事其他任何形式的经营性活动。理事会应保证年金业务的独立性,不得将年金事务与公司其他业务混合进行。理事会理事应当诚实守信地开展工作,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理事会理事应当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理事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
理事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需要在章程中明确。理事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5次,由理事长召集。理事会会议应当由三分之二以上的理事出席时方可举行。每名理事有一票表决权。理事会做出决议,必须经全体理事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方可生效。会议记录由理事会保存,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5年。
理事会对企业年金基金的经营管理
章程中对年金经营管理的规定应强调理事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对年金基金的经营管理主要包括两大项工作:年金基金的投资决策管理和年金基金运营风险管理。
理事会投资决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确定年金基金管理目标和投资政策;
(二)确立资产类别,完成战略资产配置;
(三)决定投资管理的方式;
(四)选择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及账户管理人。
理事会应加强投资决策程序的科学性和议事程序的公开透明,以防范理事会成员的道德风险。在选择年金基金各业务运作当事人时应采取招投标的公开方式。
理事会年金运营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年金基金各业务运作当事人的稽核监察;
(二)按照法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信息报告管理;
(三)定期对各个年金业务运作当事人进行年金运营管理绩效评估;
(四)必要的现场走访;
(五)建立重大事件报告制度;
(六)投诉和举报的处理。
理事会应按相关法规和信托合同对各年金业务运作当事人进行信息管理,同时应向委托人、受益人、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履行信息报告的义务。在控制运营风吸纳、评价管理绩效时可以引入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参与工作,以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理事会终止、解散和修订程序
理事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并解散:
(一)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变更企业年金基金受托方式,理事会已无存在的必要;
(二)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而需要理事会终止或解散;
(三)理事会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信托合同、企业年金计划方案,被劳动保障主管部门依法责令终止业务并解散。
理事会终止和解散,须以书面形式报请劳动保障主管部门批准并备案。理事会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本章程的规定,可以修改本章程。修改章程涉及要求向劳动保障主管部门报备的事项、应予以报备。修改后的章程须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核准后方为生效。2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5月19日。
3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
杨长汉 著
大学章程实施比制定更重要 篇7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1号,下称《制定办法》)实施前,我国大学曾经经历过一轮章程制定活动(1),不少章程文本死于腹胎,少数公布生效的章程也陷入认可程度差且流于形式、甚至沦为一纸空文的尴尬境地[2]277-279。《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核准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政法厅〔2014〕2号,下称《核准通知》)指出:“章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章程核准后的执行机制建设,保障章程在高校管理和办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大学章程实施本质上是一种具体的公共政策实施,而公共政策是一个因变量,其实施“要受到各种执行资源包括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可获得性,执行者的价值、利益关系与能力,政策受众的认可程度等在内的多种变量的影响制约”[3]。为避免新一轮大学章程建设重蹈覆辙,制定有效的章程实施机制显得异常迫切和重要。大学章程制定后不可能得到“完美执行”(2),但有必要以“完美执行”为标杆,朝着这个标杆努力,提高实施效果。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办学自主权
《制定办法》第八条规定“章程应当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健全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与监督机制”,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来看,政府行政权对大学办学自主权的钳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制度惯性使然。因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赋予大学自主权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大学的发展,政府自身无力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希望通过放权的形式达到减少政府责任的目的[4]。也就是说,政府赋予大学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并非出于尊重大学法人地位、促进大学健康发展需要,而是一种无奈的策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提出了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实践中,最近几年大学的办学自主权确实得到部分落实和扩大。如浙江省从2014年起,全省各高校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国家、省有关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规定,按照分类评价的原则,全面开展教师各级职务自主评聘工作,高校可以“自定标准、自主评聘、自主发证”[5]。浙江省政府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较为有效地落实了《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大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的自主权。但整体来看,我国大学依附于政府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新型政校关系也没有建立起来。大学办学自主权之所以成为久拖不决的政策难题,主要源于宏观制度环境的制约、行动者认知方式的制约以及制度的历史累积效应的影响[6]。也是因为大学办学自主权尚处于“制度构件”状态而未形成完整的“制度结构”,无法摆脱对政府高教行政权的依附地位[7]。因此大学章程的实施应从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开始。
现有经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大学章程,有关大学权利的规定本质上是一种政府通过章程的赋权行为和确权行为,如《西南大学章程》[8]第二章“举办者与学校”第十条规定了学校依法享有“按照学校章程自主办学,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预”,“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制定并实施招生方案,自主调节招生比例”,“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10项权利。西南大学是国家举办,由教育部主管,与重庆市政府共建的非营利性事业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政府作为西南大学的举办者,应当“支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保护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预”。实际上,中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确定学校管理体制,依法监督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核准学校章程,监督学校按照章程办学”,“对学校不当使用办学自主权的行为予以处罚或调整”。如在专业设置权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虽然比1999年版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大学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减少了专业的审批环节和审批数量,但大学设置专业的自主权仍不能满足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如其第十条规定,“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其中大学设置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或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须按有关程序和要求报送教育部审批,如果申报材料没有被“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则不得设置相关专业。可见,大学章程规定的大学专业设置权只是教育部行政权辖内的一种不完全自主权。至于招生自主权则更有限,大学只能自主调节招生比例,而最为关键的招生数量仍然是由教育行政权主导、实施招生计划分配。大学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自主权也仅仅是政府对大学定编定岗下的有限自主权,而政府是按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86号)的思维,管理大学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特别是大学内部各级领导干部职数设置。因此,大学章程实施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如果各级政府继续沿用管制大学的政策思维,章程规定的大学各项办学自主权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章程实施的主体责任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是运用中国特色制度的党委领导、党政合作为基础的高位推动,通过层级性治理和多属性治理,采用协调、信任、合作、整合、资源交换和信息交流等相关手段来解决公共政策在央地之间、部门之间的贯彻与落实的问题[9]。大学章程与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章程实施“本质上是相关政策主体之间基于利益得失的考虑进行的一种利益博弈过程”[10],章程实施主体的行为从根本上受利益驱动,主体利益矛盾或冲突的客观必然性导致章程执行不力。在我国大学章程执行过程中,主要涉及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两个层面的执行主体。
第一,落实党政一把手的章程实施主体责任。《高等教育法》及各大学章程均载明内部治理架构,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中,党委书记是政治体制和组织体制中的“一把手”,校长是法律框架内的“一把手”,大学事实上实行“双校长制”。因此,大学的任何政策制定和实施,如果得不到党委书记或校长的支持,几乎是寸步难行。大学章程制定后,迫切需要落实大学党政一把手的章程实施主体责任,因为“政策执行者必须拥有真正实质的权力,而且标的团体也从内心深处衷心服从,这样的权力与服从关系是完美执行的关键因素”[11]。大学章程的主要功能是规制大学权力运行,部分大学的章程制定阻力主要来自大学党政领导,要让大学党政领导积极实施章程的难度可能比制定章程的难度更大。《核准通知》要求“校长要作为章程执行的第一责任人,要把章程执行情况,作为年度述职报告的内容,向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专门报告”。为此,可以考虑制定大学章程宣誓制度,所有校级领导入职仪式上均须宣誓忠于大学章程,维护章程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同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目前只有极个别章程设定了违反章程的责任追究条款,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章程》[12]第八十三条规定章程监督委员会“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电子科技大学章程》[13]第七十九条规定“学校办公室受理对违反本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吉首大学章程》[14]设“章程实施”专章,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常设机构为章程校内执行监督机构,监督章程执行情况,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等的举报和投诉,并按管理权限及时进行处理。”
第二,预防“中梗阻”现象。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现象是指组织中的中层干部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而导致现有的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情况[15]。中层干部在执行章程时需根据本职能部门的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章程条款,由于我国大学政策执行过程普遍存在变通现象,章程执行过程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等问题的可能性很大。为此,可以考虑将章程作为中层干部年度培训的内容之一,专门研讨章程内涵和贯彻落实的办法,撰写体会文章,在大学内部形成从上至下学习章程、尊重章程,依法依章程办事的局面。
三、做好传播解释工作,提高章程认知认可度
公共政策学认为,政策有效传播可以培养政策对象对公共政策的认可、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减少对抗、抵制、抵触、冷漠等不合作情绪,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在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社会变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公共政策在内部传播系统、通过媒体中介的传播和与公众的直接传播中,传播模式由直线模式转向波形模式,由政策宣传模式转向新闻发布模式,由窗口模式转向压力模式,逐步从原来占主导的单向传播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双向传播[16]。以大学章程建设为契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目标需要形成广泛共识并得到充分理解,这是章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大学利益相关者对这个目标的认识相互冲突,大学自身的认识也不够清晰,实施起来就有很多困难。大学章程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师生等各层次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认可、理解、信任和支持,《核准通知》要求“高校要在学校主页设置专门栏目、突出位置公布章程并配发解读文章、相关规定;要将章程及其他主要管理制度印制成册,作为新生、新进教师、新任领导干部的培训资料,人手一册,组织专门学习。”实践中,无论是上一轮还是本轮大学章程制定活动,相当部分大学章程制定遭遇了师生等利益相关者的“政治冷漠”,不利于章程的有效实施。2011年,中部一大学高教所受学校第八届“双代会”筹委会委托,承担了学校章程修改工作,以电子邮件形式向全校2500多名教职员工发送了《关于征求〈XXXX大学章程〉修改意见和建议的问卷调查通知》,最后只有8位教职工对问卷进行过作答[2]211。2015年,东部一大学以“《XX大学章程》建设领导小组”的名义在学校办公网发布《关于征求〈XX大学章程〉意见和建议的通知》,提请各学院、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结果没有收到任何意见或建议。因此,开展章程的“普法工作”,使章程深入人心是章程实施的重要一步。
除做好章程传播外,大学还要做好章程“司法解释”工作。尽管大部分已核准的章程设定了章程解释主体的条款,一般规定学校党委会或党委常委会负责章程的解释工作,但只有《北京大学章程》[17]明确规定了学校设立章程委员会负责“(一)对本章程提出解释说明文本;(二)组织制定章程实施细则”。另外,《华中师范大学章程》[18]规定“教育部和学校党委常委会对本章程的书面解释,与章程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大部分章程规定了章程在校内治理制度体中的“宪章”地位,但要使章程真正成为“大学宪章”,落实章程在校内规章制度体系中的最高“法律效力”地位,各大学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为此,要以章程为准则,全面清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不符合章程、在章程中没有依据的,不适应学校改革发展实践要求的,要及时予以废止或者修改;对保留的文件要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的制度体系;要依据章程,抓紧制定或修订好《党委会(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章程》《教职工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等具体规定,形成完整、有效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四、成立章程实施监督机构,提高章程执行力
“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19]为确保大学章程得到有效实施,有必要设立定位正确、职责明确的章程实施监督机构。目前已经核准的大学章程中,只有极个别章程规定了实施监督机构,如《北京大学章程》第五十五条规定学校设立章程委员会负责“监督本章程的执行情况,依据章程审查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章程》第八十三条规定“学校设立章程监督委员会,作为监督章程执行的机构。章程监督委员会成员由学校党委常委会聘任。章程监督委员会监督章程的执行情况,依据章程审查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电子科技大学章程》第七十九条规定“学校办公室受理对违反本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吉首大学章程》第九十八条规定学校成立大学章程秘书处,秘书处“根据章程的规定,对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与修改,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章程的实施细则,按规定的程序实施。”第九十九条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常设机构为章程校内执行监督机构,监督章程执行情况,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等的举报和投诉,并按管理权限及时进行处理。”大学章程实施机构和监督机构不明确,影响章程执行力建设,章程最终可能沦为一纸空文。因此,各大学应设立章程实施监督机构,比如成立章程委员会,明确党委书记为委员会主任,副书记、校长等为副主任,章程委员会下设秘书处,挂靠党委办公室,秘书长由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秘书处同时负责章程的解释工作,对学校出台重大改革发展决策、制度规范,进行依法、依章程实施合法性审查。
五、谨防章程实施中的偏差行为
大学章程实施中容易出现章程变通、章程不实施、章程虚实施、章程假实施、章程过度实施等偏差问题。第一,章程变通。大学章程变通是公共政策变通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政策变通是我国公共政策实施中的普遍性问题,“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实施者未经原政策制定者同意与准许,自行变更原政策内容并加以推行的一种政策行为”(1)。政策变通是一种选择性政策实施,有利的就贯彻实施,不利的则有意曲解乃至舍弃。大学章程实施需根据大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章程本身和校内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要以章程制定的“立法精神”“立法原则”为依据,但同时要警惕学校层面领导和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可能作出“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类变通。第二,章程不实施(2)。章程不实施是大学治理主体将章程文本束之高阁,不依据章程规定行事,章程文本内容无法转化为具体治理行为,章程目标零实现。章程不实施是上一轮大学章程制定中的普遍现象,章程在治理实践中沦为一纸空文。第三,章程虚实施。章程实施中避重就轻、避难就易,选择一些短时间容易实现的学校发展目标作为工作重点,不顾学校发展长远目标和利益,也不顾师生利益和社会效益,唯就业率、科研成果数量、科研经费数量等“大学GDP”增长,借助于一些惩罚性、威慑性、恐吓性的政策工具不遗余力地实施章程。第四,章程假执行。章程实施中另搞一套,不使用实质性政策工具来实现大学发展目标,象征性实施章程。第五,章程过度实施。在治理活动过程中附加不当内容,使章程治理调控对象、范围、目标等超越章程设定的条件。如在职称评审中,不顾章程有关教师权利规定,置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利益不顾,随意拔高职称申报业绩条件,强调大项目、标志性成果等。在教师岗位聘任和岗位管理中,过度强调科研GDP,导致聘任政策不具有普惠性价值,事实上成为极少数科研精英的利益获取工具,成为小群体利益公共化的工具。
六、结语
【学校章程制定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培训学校章程章程09-30
大杨学校一校一章程及总结11-27
学校科协章程07-11
公办学校章程08-22
家长学校办学章程、工作职责、制度等11-04
白集小学学校章程07-05
民办艺术学校章程08-29
学校社团章程范例12-10
万店中心学校家长学校章程05-23
1《学校章程》自查说明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