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培养

2024-12-26

大学生价值观培养(通用8篇)

大学生价值观培养 篇1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想看出一个国家的实力,要看的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实力,还要看这个国家的软实力,人们往往把占有多少土地,创造多少财富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他们忽视了一点,这个国家是否具备软实力,才是真正的衡量目标。从匈奴铁骑的呼啸到罗马帝国的兴起,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到大英“日不落帝国”,每一个大国的兴起,都伴随着刀与剑的搏杀,血与火的印记,可是现在,人们在意的则是软实力的强大支撑。从以前的刀剑相争,到现在的思想较量,每个国家之间,都在进行着无形的斗争,这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每个国家都应该具备的实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实力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国。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所体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大价值追求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同样,没有人民的富裕幸福,也根本谈不上国家富强,更谈不上民族的振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反过来也是同样道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有机统一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只有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经济市场化的新特点新情况,我们社会中的原有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冲击,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致使一些人

在价值评判和行为准则选择上,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一句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正确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为坚持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提供坚强的“主心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就能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质的规定性;就能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供科学指导,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更好地巩固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

任何社会的国家政权都有自己占统治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和价值实现。旧政权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崩溃为先声,新政权的诞生也往往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先导,国家政权的巩固、稳定和发展更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完善为基本支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把这项工程建设好,让我们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全过程,以此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都要求他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模式,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认为现代社会中个性、自由和幸福就是被具有社会分工、科层组织等特征的理性化世界所压抑,从而坚决反对理性、权威束缚,片面宣扬个体的自主性。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对高校大学生的经济观念也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大学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滋生。当前在一些高校,部分大学生组织观念自由散漫,无视校纪校规的存在,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唯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严重,具体表现为学习上偏重实用知识,择业热衷于高薪酬、高福利、舒服的工作,把金钱至上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并将自己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作为自身价值的衡量尺度。因而,大学生应该树立和实践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

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善于发掘大学生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发展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大学生价值观培养 篇2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可以说, 在中央的主导下,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以及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变化, 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 对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结起来有以下表现:

(一)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多样, 加之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革命的到来, 各种意识形态激烈碰撞, 各种理念发生交融交锋交流, 一直被称为“象牙塔”的大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并时时率先接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感染和影响。金钱至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风气盛行, 贪污腐败、奢靡豪华的一些案例时时刺激着影响着大学生的神经。在这种情形下, 一些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变得模糊, 处于一种被动、混乱、无序、麻木的状态。这应当引起我们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 大学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实用。以前是计划经济, 现在我国已经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这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冲击。受西方享乐主义、自我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以及各种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影响, 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不断地强化和突出, 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如今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 科研经费被挪用的案例不断发生, 在高校的基建、招生、人员调动等领域频频曝出的贪腐现象充斥大学生周边, 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风气滋生蔓延, 大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实用, 一些大学女生通过“当二奶”、“做情人”来换取生活费用, 一些大学生大手大脚、生活奢靡,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说, 一些大学生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和不关心, 对金钱和物质的依赖甚至崇拜, 已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人生价值的不断追寻。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希望国家与社会利益满足的同时其个人利益也能得到满足, 他们希望在物质上、经济上、个人利益上能获得更好的补充, 他们看中实惠、更加实用, 在人生价值的追求上变得越来越现实。

可以说当代的大学生面临着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 因而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工程, 有关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好: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措施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内容丰富, 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 这些都是当代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是指引、指导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同时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极为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各高校应紧紧围绕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纲, 把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运用上来, 努力采取有效措施, 把现代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按照国家教育部“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相关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学时安排上、教育教学上给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注意引导大学生注重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系列基本理论, 学会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坚决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 坚决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 促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 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二) 加强党的政治、组织和思想建设, 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和带动大学生。党团组织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的重要阵地, 因此, 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不断地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 充分发挥我国高校党团组织以及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 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作用, 要让大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要奉献在前、享用在后。党团组织本身的思想最为积极, 因此要发挥这一组织的先进性, 通过他们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树立远大的理想, 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 并积极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高校党团组织, 以接受更多更正规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从而为修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 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方面对大学生加强教育, 促使其树立正确、鲜明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是永恒的, 它长期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中心地位, 它是维系中华亿万群众、激励炎黄无数子孙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自立自励的重要法宝, 如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一法宝, 那么对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提高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我们有太多的文化传统要让大学生知道和学习, 我们民族有光辉的历史, 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 有长达五千年的文化血脉, 这些都足以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此外, 集体主义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 相比于西方国家强调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来说, 集体主义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 有利于人们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执行力。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有利于规避那些团体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 有利于解决市场经济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受社会影响所产生的金钱主义等矛盾思想。

(四) 通过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先进典型, 发挥其独特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和鼓舞。事实上我们身边不缺少各种先进典型, 远有雷锋、焦裕禄、李素丽, 近有通过新闻媒体不断披露出来的水下救人、见义勇为以及年年评选的道德模范和英雄模范, 他们或者不怕吃苦、不计回报, 或者不怕苦累、不怕牺牲, 或者为祖国人民无私奉献、或者在某些领域创出光辉业绩。高校可以想办法邀请身边的这些先进英模、优秀知识分子或者全国有名的相关领域的模范, 到学校为大学生作报告, 让大学生知道, 他们就是学习的模范, 要以这些先进的模范人物为榜样, 学习先进, 追赶先进, 争当先进, 以此激励大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想、深化对模范的认识, 从而为确立良好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思想保障。

大学生价值观培养 篇3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价值观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青少年已经迈进大学校门。一个时代的青年有着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拥有不同价值观。“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所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

一、“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成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强烈的社会振荡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90后”大学生辐射。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和分散化的趋势就是自然的了。说到底,这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裂变在大学校园里的反映。应该肯定的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其价值取向的多样性,集中体现在对个人事业的追求上,即除了以满足社会客观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自身价值取向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自身需求能否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有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显示,65.3%的学生主张积极奉献,必然索取,即大部分大学生注重个人与社会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贡献与索取统一,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服务,但又注意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回报。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是从价值观的结构上看。由过去单一的价值观向多元的价值观转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事情都由组织来决定,由计划进行调节,不仅在对生活消费品控制上采用单一的供给制,就是对人的管理上也采取简单的办法来处理,领导有绝对的权威,群众必须服从。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份与经济利益的多样化、扑朔迷离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他们追求物质利益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导致了其思想的复杂性。他们在多种价值观导向和自身需求中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从而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由于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价值评判标准的多元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社会不良现象也导致了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二是从价值观的标准上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在过去“左”的年代,政治决定一切,政治是统帅是灵魂,人们对目标理想的追求一般地表现为理想主义,“假大空”的东西比较多。现在,由于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般都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这就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重精神追求、强调国家集体利益、轻视个人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由务虚向务实转变,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可见,在大学生中,实用主义哲学仍有一定市场。在当前复杂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价值目标显得不够成熟,观念偏于自我,价值标准突出表现出强烈的实用化特点。他们十分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作用和切身利益,不仅讲求实用,而且注意自己如何融入社会,为社会所接受,社会上存在的某些等价交换原则用于政治、人际关系上所产生的消极腐败现象等不正之风,也得到部分大学生的认可,有的学生甚至将其用于入党、升学及考试中。越来越趋向追求实惠实用,把理想现实化,急功近利的色彩比较浓厚。

三是从核心价值观上看。“90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重集体向重自我转变。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追求的是知识和能力,谁没有本领谁就会被淘汰,一切努力主要靠自己。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主体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有的大学生崇尚自我,有的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还有的学生认为自我应是一切言行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90后”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原则和方法

1.“90后”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原则要求。针对“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分析之后,不难看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践正确的价值行为,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价值观创新的原则。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导的价值观,要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新价值观的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植根于中国实际,把握价值观变革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方法。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进—步挖掘、整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二是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三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价值观,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四是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加以精心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

二是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原则。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和深刻变革,是当代人类文明进程的突出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矛盾、自由与规范的矛盾、政治统一性与思想多样性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矛盾、传统观念与时代观念的矛盾、外来价值与本土价值的矛盾、公平与效益的矛盾、权利与责任的矛盾,等等,就是价值冲突凸现的明证。价值冲突的结果可能是从无序到有序,最终确立一种新的主导价值观;也可能是主导价值观被摧毁,而新的主导价值观又没有确立,导致社会总体价值目标的失落,从而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与混乱。因此、对价值冲突要加以调控和引导,使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在价值观研究中引入定量分析等科学方法,逐步建立一套价值冲突的预警系统,以准确把握时代需要,及时采取有力举措,主动进行调控,使价值观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健康有序。

2.“90后”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方法。“90后”大学生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在“90后”大学生中加强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系建设,就要运用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方法。

一是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方法。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90后”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借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而展开的,并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价值理想和目标。理想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是感召、激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同时,人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90后”大学生作为充满理想、活力和激情的群体,容易接受社会和谐必须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不易全面理解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和谐与融洽。事实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

三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极大的超越性。马克思从人的解放意义出发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传承了自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以人为本思想又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中国人文意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历史互动过程。从本质上考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超越性并不由于任何外在制度因素限制而被磨灭、被消解,恰恰会随着制度历史的曲折发展,一再反复地被提上人类精神生活的议事日程,并逐渐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而成为人类进步的根本精神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和谐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在两者之间寻求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的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将个人利益和集体有机结合起来,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对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反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这对于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在两者的相互联结和统一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汪松明.对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

(7).

[3]董步学.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

(4).

[4]李玲.“90后”大学生与高校德育途径[J].新学术,2008,(4).

大学生价值观培养 篇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人民日报》

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没有这样的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导,就不可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以及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现阶段,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迫切需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以来,我们党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相衔接,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党在十八大报告中归结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的结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更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限于基础教育,还应该深入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各个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每个环节。只有覆盖到所有教育平台,形成长效的教育机制,不断用各种方式和载体加以引导和熏陶,才能立德树人,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青少年有其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因此,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多用生动的形式、感人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需要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课程,以坚持不懈的德育和美育,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家庭和社会主动配合学校教育,让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学校的教育成果相辅相成。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勇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从以下做起:

1.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大学期间,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2.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3.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4.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6.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们以后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7.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理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强化理想信念学习,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伟大意义,了解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把这个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8.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地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良之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9.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们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荣辱观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担负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为了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及国内形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11班

大学生价值观培养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造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科学的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2】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就要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畏艰苦的精神,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富强繁荣、乃至与全人类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应该时刻自我警醒,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明确目标,发展自己的理想。此外,我们更要学会抵制各种诱惑,拒绝不良思想上的侵蚀,坚定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而奋斗。中国梦是我们奋斗的动力源泉。每个人的梦立于未来之上,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理想信念作为价值观的精髓。

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要在当代大学生中得到培育和弘扬。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原则,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学做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人。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参与时事的能力。大学生立于时代的浪潮,要负起国家发展与繁荣的重责。并学会勇于创新,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

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道德风尚。【2】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祖国能否继续繁荣昌盛和谐兴旺地发展,有赖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和修养。我们必须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只有我们自身思想道德觉悟提高了,素质得到提升了,社会才能在一个良好的风气中成长发展。

6、结语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主要靠人才。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就对我们大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考验。大学生价值观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3】那么,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在大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为发展中国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邓 周.高校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

【2】 唐 哲.论大学生如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 李 娟.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问题

大学生价值观培养 篇6

来源:学习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中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我们中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习近平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少年要求: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因而,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对加强新时期未成年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特别是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核心价值观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首先,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中学期间,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其次,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再者,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中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中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我们中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中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它既有社会共性,又有群体特性。具体到细节方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热爱母校为起点进而自然延伸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2.是以拾金不昧、讲求诚信、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注重发挥团队精神等日常道德行为培养为范畴的集体主义教育。

3.是以热爱学习、崇尚科学、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想主义教育。上述三者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学生中依然占主导地位。然而,又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当代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

1.爱国主义教育抽象化。当代中学生,大多是“90后”。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大多数觉得抽象而茫然。

2.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化。主要表现在:(1)不爱惜集体财产、国家公物;(2)以自我为中心;(3)个人利益;(4)过分注重自我张扬。

3.理想主义教育功利化。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心目中,读书学习或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短期目标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经济奖赏,长期目标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我认为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如今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七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个人至上、唯我独尊的性格自然而然养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

2.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集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早已日趋淡薄。再加上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心理成长转折期的中学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3.学校教育。以成绩优劣评价学生,决定学生未来命运;以教学质量和升学率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价值导向,事实上一直在主导着多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三、如何有效重塑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小事做起,讲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家乡、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入手,进而升华到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课堂教学,发挥教师核心价值教育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始终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循序渐进,注重核心价值教育的层次性。七年级作为起始阶段,主要以养成教育为主线,通过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初步培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八年级作为发展阶段,在继续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九年级作为升华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与理想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实践活动: 实践感悟是打开少年心灵、培养优良品质的钥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进行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中学生的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郊游、踏青、野营等户外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提供各种的义务劳动,使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合作的重要,增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观念;参与“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共成长”的手牵手活动,城里的孩子帮助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感受到“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实现价值”的人生真谛„„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有了发挥特长、张扬个性、感悟生活的机会和舞台,在实践中将优良的思想道德转化为自己的品质,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使知行得以完美结合。

网络视阈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培养 篇7

一、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 网络文化使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多元化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 它不同于现实中的其他文化, 具有虚拟、开放、多元的特点, 给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自从互联网开始普及以后, 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就多起来, 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在这里汇聚, 但是由于网络不具有信息的过滤功能, 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 大学生在理想追求和目标确定上的差异越来越大,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 网络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紊乱

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虚拟平台, 多种文化形式在此相互交融, 其中多数文化都来自于美国, 它充分利用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将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四处传播。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尚不成熟, 辨别能力差, 加上一些信息的诱惑性, 使得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深受其害。当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碰撞时, 常常使他们手足无措,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紊乱。

(三) 网络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衡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 使得大学生缺乏真实的道德环境, 网络中的道德比现实社会难以管理, 只能依靠个人的自制力来控制。他们可以随意的发表言论, 传播信息, 忽视现实的约束作用, 如浏览不良信息、传播计算机病毒、产生网恋等, 大学生一旦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约束, 就容易导致道德出轨, 价值观失衡。

二、如何利用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培养

(一) 促进校园网络的完善和教育作用

要降低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用强制手段剥夺学生上网的权利不仅无济于事, 甚至会产生反作用。随着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校园网络已经形成, 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对在校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培养。高校要加大对校园网的投资力度, 使学生能够搜索局域网中的所有资料, 还可以和外网链接, 以便学生搜集更多的信息。还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对信息进行过滤, 防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 形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同时, 为了使校园网更有吸引力, 可以优化板块设计, 加强校园网络的文化建设, 把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增加到板块中, 增加学生对网络的关注, 还可以把教学资料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相应板块中, 方便学生学习交流。通过这些方式, 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 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

(二) 建立网络监督制度, 促进大学生道德规范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很多大学生利用网络时难以保持自律, 这就需要对网络进行监督,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确保大学生道德不受影响。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文明教育, 制定完善的网络监管制度, 如校园网络监督制度、大学生网络规范制度, 加强对学生上网的管理, 提高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意识。另一方面, 可以开设网络道德培训, 充分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对其进行教育,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广播、板报、公告等形式, 全面向大学生宣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三) 构建网络技术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学校只有从教育内容、方法、观念上着手, 才能开辟一条应对网络挑战的高校德育新途径, 从实际出发, 建立一条网络技术型的政治教育队伍成为确保大学生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网络, 掌握德育知识, 把两者结合起来, 解决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面临的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微博、QQ、博客、BBS等网络平台, 把正确的价值观内容及如何培养放到其中, 强化网络的正面宣传作用, 从而使大学生价值观在引导中逐步完善。

总之,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日渐深远, 开展网络德育非常必要, 网络信息量大、开放性的特点也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为此, 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地把网络德育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 及时发现网络中违背价值观的观点或事件, 将其当做自己教学的案例, 相信德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下, 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摘要: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随之产生的网络文化也正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其中存在大学生价值观被扭曲的现象。因此, 加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已经成为当前德育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结合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对如何利用网络对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文化,价值观,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杜忠宁, 周晓雷, 陈国安, 杜书宁.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才智, 2010年4期

[2]张春兰, 张龙真.关于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1年4期

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规律与培养 篇8

关键词 青少年 学生价值观 发展 规律

价值观在学科概念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因此,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必定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过程,不同的主观与客观事实环境会催生不同的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有机、系统地整合便构成了个体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变化的影响,面对更为多元的思想潮流和文化冲击,我国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发展变化也会呈现出相应的趋势及规律。

一、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探究当代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是对其规律进行探究的必要前提,也是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规律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必然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心理认知。与这种相对稳定性相伴相生的就是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即某一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制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即使主基调延续下来,也会因各种客观环境因素产生细小的内部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仅大幅度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推动作用,如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反射到当代学生身上,就体现出自立自强精神、竞争拼搏意识、求真务实精神,以及维护正当利益的行为。但是,市场经济自身所折射出来的消极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由于价值观概念本身首先存在于个体概念之上,因此在形成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与个体因素有关的相关条件的影响,例如个体所接触的特色文化、特别事件、特殊经历等等,从而使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学生的生长生存环境及自身存在的弱点也是造成其价值观取向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他们一直生活在安逸而承担繁重学习任务的时代,这是一种远离现实、难以感受到社会的环境。这使得多数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只讲索取、不愿奉献,急功近利、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自私自利、不肯付出、敬业意识薄弱,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爱慕虚荣、追求高消费等。

换言之,影响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因素既有客观环境因素,也有主观个体因素,二者的结合决定了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规律既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也存在一定的不可预测性,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脉络和变化动态,才能洞悉其时空跨度上的变化规律,更好地予以科学合理的引导。

价值观的形成既包含着必然性,也包含着偶然性,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从而使得价值观的形成逐步完善。具体到学生这一群体,价值观发展变化之必然性意味着要善于理解并允许学生群体随社会背景的发展变化而产生思想潮流和价值观的转变,价值观发展变化之偶然性也意味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可能经历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同时兼顾必然性与偶然性,既善于抓主旋律又善于满足个性化思想需求。

二、价值观形成的自发性与自觉性

自发性是人在没有认识和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情况下的一种自然状态,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盲目性,具有丰富性、情感性、趋利性等特点。相比于自发,自觉要更加有规律可循,也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有序反映和反作用的过程。

自觉是从个人利益的认知上升到社会利益认知的必要步骤。如果说自发过程伴随着个体对自我利益的感知和追求,那么自觉过程必然是对这种利益诉求的延伸和扩展。因此,从价值观的自发到价值观的自觉经历了一个从自我利益诉求的“小我”到共同利益追求的“大我”的过程。对共同理想、共同利益以及共同道德的追求才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所在。换言之,要树立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引导个体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努力跳出自我,使价值自发与价值自觉相结合,并使自觉在自发的铺垫下超越自发,从而树立高层次的社会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的追求。为了使人的意识由自发上升到自觉,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经济的自发意识上升到政治的自觉意识,就需要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是引导价值从自发走向价值自觉的必要环节。除了超越自发和强化学习过程以外,依靠一定程度上的感情升华也是促使个体形成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过程。

个人自觉是一种个体性功能,它的自我领悟和自我觉醒完全是出于个人意图和目的,是个人随意的苦思冥想,完全满足自己的个人愉悦,是一种个人内心的心理体验和自我觉悟。自觉是专注于自己本身的自主觉悟,具有随意性和松散性,但是价值观要得以塑造,尤其是核心价值观要得以确立,必须依靠集体意识和集体觉悟,即试图营造一种社会自觉状态。社会自觉强调集体在共同拥有的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当然需要个人的参与和支持,但是更需要集体的拥护和社会的呼应。这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因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密密麻麻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只有个人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培养社会自觉。因此,社会自觉是在个体自觉的基础上拓展、延伸的结果。由此可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思想,价值观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一定的社会集体意愿得到集中并使其得以反映,以此作为社会群体增强凝聚力和共识的来源,从而转化为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动力和指引。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是可以统一的,如果不确立长远的社会发展蓝图,学生的个人价值就难以发挥,如果没有社会发展作为坚强的支持后盾,学生的个人目标就难以得到实现。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努力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让自己的生命在为社会谋福利的事业中发光发彩。由此,学生的价值观确立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必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最终化为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目标的基础。

三、价值观形成与社会变革的共振性

学生的价值观体现着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和评价,反映着他们的人生追求,也制约着他们参与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一定的价值观与特定的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的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生态视域下,当代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价值思考和选择现状等都是与所处时代和社会变革共振的结果。

社会变迁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动力。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爱国主义、民族自信、个人价值实现等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考验。个体要在对社会存在的基本认知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价值目标。当代学生群体在价值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就其代表性而言,任何一个群体的价值目标的确立都离不开对周围环境或事物以及自己人生的认知,也都会存在不同的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影响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结果;就其特殊性而言,学生群体在价值目标确立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自我情绪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且能够更为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馈。

校园环境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催化剂。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在价值目标确立过程中更易受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深刻影响。在校园环境和学校文化中,既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规则,也不乏学校教师的引导教育,在这种教育氛围浓厚、知识丰富的大环境中,个体的一言一行很难不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学校文化既是家庭文化的延伸,也是社会文化的铺垫,尤其是学校文化,已经有了社会文化的些许雏形。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价值目标的确立过程既关系到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因此,相关学校教育工作者和文化政策的决策者与执行者应该对此作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生活经历,以便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及时调整价值取向,建立科学、健康的价值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

四、价值观形成与主体意识的交互性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也遵循着个体认知和实践过程的基本规律,即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其与主体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价值观形成的整个过程总结为知、情、意、行四个过程,既言简意赅而又准确深刻。如今将其运用于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上也能发现其颇为丰富而又有效的解释力。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知就是感知,个体对社会及事物的认识,认识程度是在感性层面还是理性层面,它是价值观形成的核心和前提;情就是情感,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意就是意志,个体对自己行为自觉的调节,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行就是行为,个体履行的人生实践,为达到价值目标而奋斗。

当代学生在其价值观确立过程中,体现了主体意识交互性。首先,在“知”的阶段,学生更容易及时地了解到周边文化生态的变化,并且在较为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形成自己的认知圈和文化体悟圈。因此,“知”的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对自我价值观的树立做出知识铺垫的过程,也是影响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

在“情”的阶段,情感是我们生活中最活跃的部分。由于学生大多处于人生的青少年时期,蓬勃的朝气和旺盛的生命力都使这一群体在形成情感和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更易呈现焦躁、冲动等现象,这些特点是影响学生养成独立、稳定的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意”的阶段,学生群体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下,能够确立起基本的意志品质,这对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开放,伴随学生思想的日益多元化,他们坚定自我价值观的意志力也逐渐遭到削弱,不少学生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很容易因此而陷入绝望、自暴自弃,最终导致不能成功塑造出科学、合理、完整的价值观。

在“行”的阶段,学生虽然很热衷于将想法付诸于实践,但“行”却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当学生发现自己在课堂和书本上所学习的知识难以准确无误地适用于现实生活中时,便很容易遭受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所带来的挫败感和无助感。另一方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敢于迈出“行”的步伐,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从点滴做起,并及时总结出其中的精华,才能够不断攀升人生的高峰,从而塑造较为完善的价值观。

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每位学生都应该有一个目标,目标是主观的价值取向,最终是由价值观所决定的。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变革产生共振,学生核心价值观在整个文化环境的浸润和时代前进的脚步中,悄然发生着变化。只有真正把握住学生价值观规律,才能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围绕着他们的成长目标进行务实的思考,才能指导他们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才是审视自我、坚定意志、落实行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向真,当代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

[4] 骆郁廷.自发与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5] 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 文萍,李红,朱伟军,青少年学生价值目标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学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1).

[7] 林岳新,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1.

[作者:王瑞霞(1977-),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上一篇:小学生英语学习特点下一篇:对韵歌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