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

2024-10-01

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精选12篇)

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 篇1

当前,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 在客观上是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存在着诸如学历低、生源差的不公正评价, 但更为重要的是高职高专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大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 造成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毕业生供过于求, 由于就业岗位有限、就业人数众多, 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到艰苦的地方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择业观和“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在一些毕业生的思想中逐步模糊和淡化, 许多毕业生就业

到有效落实。3.2教学中监控

为做好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 每学期期末对所有授课教师, 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测评, 量化排序, 作为对教师教学考核的重要依据。测评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教学规律, 符合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特点, 并且要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坚持校领导、教学督导室人员随堂听课制度, 使教学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状况、教风和学风。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 在每班设1~2名信息员, 每周上报一次课堂教学情况, 通过他们及时收集、汇总、反馈教学一线信息, 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参考, 对课堂教学进行全程监控。

毕业生产实习是医学专科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学生实用技术的重要手段。在毕业生产实习教学活动中, 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组成的管理网, 学校派专人到实习单位监督、检查, 对实习过程实施全面控制, 从而保证学生毕业实习收到实效。

3.3教学后监控

完善考试制度, 加强对考风、考纪的监控与管理。通过加强对考试工作各环节的管理, 为师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使考风建设带动学风的好转, 以严格的考风形成优良的学风。完善成绩分析制度。每门课考试结束后, 要求各教研室教师进行试卷及成绩分析, 并按要求写出成绩分析报告。在授课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召开座谈会, 认真听取学生对本门课程及其授课教期望值过高, 把“自我完善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人生理想的首位。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供需总量失衡, 而另一方面许多需要人才的岗位和地区却少有人问津,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恶化[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 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态势,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各高职高专院校虽然仿效本科院校开设各种思想政治课程, 注重价值观教育, 但是普遍存在对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方法不多、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成因及其特点入手, 探索一条使大学生形成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道路。

1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价值观偏离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普遍表现出功利化、短期化、择

师的意见和建议, 以此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4医学专科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保障机制4.1领导挂帅, 全盘指挥

教学决策、执行和监督3个系统的协调配合, 是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三者缺一不可。因此, 领导挂帅, 全盘指挥, 完善教学运行系统, 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4.2明晰责任, 明确目标

督导室作为学校独立设置的教学质量监控部门, 要认真履行监督、评价、指导、反馈及协调职能, 采取听课评教、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调查研究等方法, 对教学管理、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实施督导, 有效进行督教、督学、督管, 做到“督”有依据, “导”有方向。

4.3协调配合, 促进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是为了减少或纠正教学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需要教学部门共同努力、协调配合, 才能促进学校教学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切实提高医学专科学校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富增.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徐金寿.教学督导与教学质量评价[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5.[3]陈国清.高等教学督导工作研究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业标准高、期望值高的特点, 这些特点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教育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1.1 社会与经济体制的变革

社会转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大学生的成才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为他们的就业创造了广阔的前景。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对经济利益的最大追求, 这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表现为择业时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需要, 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 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重利益轻道德等一系列变化。

1.2 多元文化的冲击

大学生处于知识信息的聚集中心, 因此, 他们受各方面文化的影响远比其他群体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元文化中的负面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特别是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就业价值观、政治观。

1.3 就业价值观滞后

长期以来, 传统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并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 仍片面强调学生要树立以道德为本位的一元就业价值观, 这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冲突。此外,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滞后, 只重视择业技巧的指导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传输, 忽略就业价值观的教育。

1.4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培养起着最基础的作用。但一些家长对子女进行就业教育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忽视对其责任意识的培养, 重智力、轻素质, 对子女期望值过高[2]。

2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特点

2.1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许多大学生择业时把“发挥个人才能, 符合个人兴趣和实现个人抱负”及“高收入”作为首要条件, 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2 务实的职业评价标准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评价标准正在由以往的抽象主义向务实主义转变。2002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因素”的调查中, 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 70.2%的人最关心权力、职位升迁机会, 65.9%的人希望工作舒适、环境好, 61.4%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 只有12.4%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 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地点, 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0%[3]。

2.3 择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当前,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求稳怕变、重视“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遭到冲击, 外企、大型国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择业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及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自主创业。

2.4 功利化现象突出

许多大学生希望在工作中满足自我对物质利益、权力地位、成才愿望等方面的需求, 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化色彩。

2.5 期望值偏高

一些大学生择业时过分高估自己, 要求工作地点在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单位的层次要高、工作待遇要好, 就业取向停滞于高端人才市场, 就业期望值过高。

3 高职高专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教育策略

3.1 在新生入学后即进行人生观教育

就业价值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受人生观的直接影响。刚进入大学的学生, 他们对于人生既好奇又迷惘, 因此, 在新生教育中, 要从政治的高度给学生以明确的引导, 旗帜鲜明地弘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同时人生观教育应与时俱进, 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承认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利益与人民的需要融合在一起, 只有这样, 人生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3.2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人生理想

我国一向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因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形成科学、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地位观和职业苦乐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团队意识, 培养大学生公德心、责任感、职业道德, 使其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为顺利向职业人角色转变做好准备[4]。

3.3 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就业指导课教学中, 应把素质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 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3.4 在各项活动中重视爱国主义思想及成才观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与国情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正确的成才观, 是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际形势与国情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及成才的使命感, 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实, 从国家大局出发, 及时调整就业目标, 转变就业观念, 把个人理想、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崇高信念和正确的成才观[5]。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复杂的, 教育者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实际状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在学生入学后就从政治的高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价值观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者。

参考文献

[1]张国艳.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探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黄骏.多元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理论探索, 2007, (4) :3.

[3]李术蕊.价值观教育在职教领域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8~11.

[4]周立新.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06, (12) :33~34.

[5]徐玉谦.社会价值多元化与学校德育教育[J].泰州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6, (9) :31~32.

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 篇2

二、课题的研究人员: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价值取向: 指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意向或倾向,它以一种外在行为的形式体现着人们的价值意识、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等。

2.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就研究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作了很多的尝试。如方俐洛和凌文辁等就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作了很大的贡献。梁龙娟和佘贤君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标准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标准主要涉及工作发展前景、工资收入、个人潜能的发挥、住房、工作单位所在地、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工作量以及个体兴趣等。在郑伦仁和窦继平所作的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概括为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定性等5 种尺度,其中,进取心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显然,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中,虽然国内研究者较多采用了量表测量的方法,但在研究工具上并不统一,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同时,在对价值观区分的标准方面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价值观理论指导下所编制的问卷也会不同。例如,Holland 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

提出“职业选择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而Lofquist 和Dawis 则提出了工作调整理论,开发了满意度问卷和职业需求满意量表等研究工具。上述问题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得出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的若干思路。

五、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

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第一,个人取向,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和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特性2因素论(t rait2factor theory)、需要论(need theory)和职业选择发展理论等均从个体角度出发,探讨职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取向,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社会经济学

理。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2005~2008年连续3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六、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通过观察、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测量题目的确定及量表结构、因素分析、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信度分析、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

2.文献研究法

著作中可供我们参考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安排: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制定研究方案,建立

课题组。

2.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研究实施,分步骤

有重点地推进研究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分析问卷,总结课题。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我校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组织人员保证,成立课题组。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2.制度保证:学校建立可以研究责任制;建立课题组活动研讨制度。

3.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投入课题研究经费千元左右。

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价值观 成因 对策

价值观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时所持有的内在标准,而就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就业过程中认识评价事物和现象的内在标准。价值观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它使个体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此我们对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而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以解决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做好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去向不明确。调查显示,辽宁某高校2008届毕业生面临毕业时,有79%的同学选择了找工作,12%的同学准备考研,还有3%的同学准备出国留学,另外有2%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根据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明确毕业后的目标,并有部分同学选择创业,这是积极的一面。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仍然有4%的同学目标不明确、不确定,处在游离状态,这是我们要倍加关注的。

第二,对经济报酬关注度过高。近几年物价上涨较快,房价高位运行,工资增长相对消费增长滞后等原因,大学生对就业工资非常关注。本次调查中,在问及你的工作奖金很高,选择非常重要、重要的为79%,选择一般的为17%,选择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为4%;只要努力,你的工资会高于其他年龄的人,或升级加工资的可能性比其他工作大得多,选择非常重要、重要的为70%,选择一般的为19%,选择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为11%;你的工作可使你获得较多的额外收入,选择非常重要、重要的为36%,选择一般的为34%,选择较不重要、很不重要为30%。可见大学生较重视经济报酬,特别是工资、奖金,不仅重视眼前的收入,而且重视今后的收入,认为个人努力是获取报酬的主要途径,认同多劳多得,而不太看重额外的收入。

第三,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个人本位价值观凸显。在你的“职业价值取向”调查中,选择“为使自身价值得到承认”为52%,“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为27%,“为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11%,“为实现个人抱负”10%;在对“你奋斗的主要动机”的调查中,选择“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为35%,“证明自己的价值”为26%,“出人头地”为15%,“回报父母和家庭”为13%,“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为11%;当国家突然遭遇危险或灾害时你怎么做,选择“国家需要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和“尽自己最大力量给予帮助”为83%,表现了大学生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毕业生对好工作的评价。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是什么?有67%的毕业生认为是有发展空间;20%的毕业生认为经济收入高才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另外有13%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地位高是一个好单位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当今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

二、成因分析

第一,社会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的这种急剧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社会功利和个人功利目标之间,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的物质观已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经济收入的高低、物质生活的舒适安定程度都已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专业能否对口,是否符合国家集体利益等都变成第二位因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所反映的功利实惠心理,享受主义、个人主义、利己倾向非常明显。

第二,社会职业评价标准、各职业的经济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引导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评价标准是职业价值观的核心,对一种职业的评价如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意向。在计划经济下,不同地区、行业、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大,因而社会职业评价标准主要是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职业的社会地位、名声是当时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同地区、行业、职业、岗位之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社会职业评价标准的重心也转向经济收入。这一评价标准的变化带来了各职业间社会地位的重新排序,也引导着大学生不断流向沿海开放城市。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也因薪酬待遇高,用人机制灵活而吸引着大学生,高级职员、企业管理人员有较好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逐渐为大多数学生所看重。

第三,职业活动本身的功利价值对大学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收入因素和自我发展的因素,对此我们还需要从职业活动本身去分析。职业对人具有多种价值功能,一方面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另一方面还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事业心、自我实现、社会交往、兴趣爱好、获得尊重等复杂心理需要,因此,职业活动本身对个人是有功利价值和手段意义的。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在“显性”意义上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作为人的乐生需要还处于一种“隐性”状态。所以在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适过程中,我们不仅必须承认职业活动对人的功利价值,而且还要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去实现他们的正当功利需要。但另一方面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活动,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精神。

三、对策建议

第一,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应符合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促进企业的发展。高校应发挥思想教育的优势,把职业价值观教育纳入德育的主要内容,开展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同时利用党团组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爱心回报社会行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高级情感,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自觉抵御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人生理想,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优良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现代人才更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优秀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强烈的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卓越的领导才能,创造性,人格魅力等。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而且要注意加强大学生职业品质的提高和培养,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浅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 篇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运用思想、政治、道德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目标、规范引导。不研究客观因素影响的性质与方式,或不正确地选择和运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陷于空谈,就是背离主导,这两种倾向十分突出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就业危机只是导致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根导火索,其根源在于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说,“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业务学习、职业发展相分离的‘两张皮’状况还没有很好解决。”[2]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就业成为大学生毕业后必须面对的最现实的抉择,这种没有把“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就会显得没有说服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在教育市场化后,学历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信号功能减弱,而“就业能力”成为决定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就业价值观教育是在就业危机背景下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育扩展,在教育理念上从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向服务学生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功能,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思想教育并重。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将高等教育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途径,就业价值观教育在重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突出引导学生在择业、就业价值观念上的转变。

二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

1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就业指导。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Vocational C uidance)的概念,开始实施职业指导。1919年,美国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里开设了职业指导课。就业指导原本是对学生进入职场的就业知识培训,现在就业指导的内容更宽泛,定位由原来的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由原来关注的某一特定职业现状转向分析、预测、研究整个职业世界。[3]我国在就业指导的开展方面还处在探索阶段,虽然从1999年开始推行就业指导师执业资格证制度,但我国高校中的就业指导师非常匮乏。就业指导侧重于如何提高学生在获得求职岗位时的成功率,缺少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职业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就业价值观教育不仅在内容上包含了就业指导,而且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融入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内容,所以对国外的就业指导经验可以借鉴而不能照搬,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2就业价值观教育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自2002年在我国8所高校试点以来,目前还没有可供普遍推行的模式。学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把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对立,认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4]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新时期的教育目标,创业教育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创业”不等于“创新”;同理,就业价值观教育并不排斥“创新”,创新能力也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必备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的内容定义为两个方面:“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也提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创业思想、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属于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之一,就业价值观教育在重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政治思想的教育和就业价值观上的引导。

3就业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灌输的教育功能,而就业价值观教育则注重实践的教育效果。当前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政治理论课来承担,党中央也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文件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确保高校培养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灌输”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但要把先进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教育方式的选择则更为重要,就业价值观教育则体现了新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需求,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切入点,迎合了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愿望,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保障。

三以就业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教育观念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为立足点,教育大学生要服从国家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个人的发展要服从国家的发展。这种教育观念与国家办教育的模式相适应,在教育、就业市场化后,如果仍然忽视个人的发展需要,依靠“灌输”、说教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想必是有限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而就业价值观教育却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现实需求,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育观念上从教育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适应市场经济社会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体现。

2教育体制创新。教育主管部门应在现有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经验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编制高校就业价值观教育课程,把就业价值观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考核指标中。学校应从教师中选拔政治思想过硬,又有一定就业理论和就业实践的人才组建大学生就业的专职教师队伍,对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政府应为学校就业教育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就业教育师资培训、就业教育基地建设。

3教育内容创新。就业价值观教育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线,在此过程中贯穿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把思想教育与就业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约束,同时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一部分,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发展。同时,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的直接参与者,要熟悉就业市场的制度环境,了解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的就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政策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途径。

4教育形式创新。从就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看,就业价值观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国外的就业指导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指导写求职信,传授求职技艺和面试技巧等就业技能。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对大一新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大二时通过对就业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锻炼提高就业能力,不断使自己的就业目标更趋于理性;大三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教育培训,以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大四时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5教育方法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教育方式多采用外部灌输的方式,这种方式如果不与其他教育方式有机地配合,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里,不配合、不参与,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断裂。[5]就业价值观教育是通过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讲座等实践教学的形式将思想教育融入就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5.

[2]郑永廷,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10.

[3]王保义.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1):36.

[4]欧阳晓.实现从就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4(6):21.

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 篇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以及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个人认为,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仅对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培养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大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觉得这重在提示我们要树立爱国意识和远大的人生目标;而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重在强调我们要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遵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文明的中国人;此外,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重在强调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祖国和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不管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还是从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上看,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大势所趋。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不仅有利于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中国持续、稳定前进和发展,同时它对我们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意义也十分重大。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指导性理论。随着经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变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我们更要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坚定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部分西方国家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这方面教训深刻。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我们大学生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和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核心文化。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走出自身价值困境。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个人实惠和注重物质利益;虽憎恨贪婪与不道德,却宽容自己的放纵;既倾向于自立自强,又对依赖、依傍怀有不舍。既痛斥腐败现象,又对扭转这种现象没有信心,产生困惑,有时在涉及自身利益时甚至运用腐败手段,随波逐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依据,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重大意义。

二、身体力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必然带动各种文化的融合、碰撞,面对多元化的文化格局,我们大学生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影响。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多元文化冲击、教育体制改革、家庭环境、大学生的自身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我们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中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有为青年。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明确定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古人云:“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高标准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自律自省,加强自我约束和个人修养,力求做到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成为一名有思想有道德的优秀青年大学生。第二,深入社会,实践出真知。

哲学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际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是检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深入社会实际,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内心得到提炼和升华。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活动以及道德、法律、科教、文化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等,通过参加这些实践,我们既可以总结出一些科学理论,也能继续用这些理论去指导以后的实践。

第三,立足本职,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学生,我们的本职就是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才是我们对社会最好的回报。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离不开今天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和本领直接决定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甚至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命运。因此,我们一定要珍惜在大学的宝贵时光,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多学知识,多增才干,多长见识,为将来践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负众望,不负所托。

第四,从我做起,向群众靠近。

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教育与拓展 践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9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发展的精神和要求。学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小学教育,对学生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字眼显得极为深奥,但并非遥不可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对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在指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如每周的班队主题活动、校园广播中爱国文明板块等活动中都渗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学习,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收获和发展。但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社会上多种思想观念交锋、碰撞,各种思潮在学校持续涌入、更新,已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各种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对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更明显。

一、社会生活大环境带来的影响

就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来说,社会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是深重的。近几年,随着家乡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有了极大的转变。另外,随着外来移民的迁入、流动人口的增多,不同生活观念的摩擦,导致民风下降。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腐蚀、毒害着学生,如一些读书无用论等思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甚至出现一些学生一毕业就辍学回家,过早开始社会生涯。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家庭文化氛围的创造与培养深刻影响着学生。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如赌博和酗酒后的言行、长辈教育方法方式不当、父母对学生管教得过分严格等,及家庭结构缺损、成员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的细心调教和关怀……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我曾接触过一个学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束缚了其自由,如不能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让他到邻居家去等行为,导致这个学生不会与他人交流,性格孤僻,更别提关心、礼貌待对别人了。

三、学校的影响

学校受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很多时候均“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定成败”,其教学以迎合考试试题结构和考试主要内容为主,这样学校就容易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放松或忽视德育。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越单纯越好,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严重的“错位”,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师眼中的“优生”“差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戴有色眼镜看人,只看到“优生”,看不到“差生”。

指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应该侧重于文明、和谐、平等、法治、爱国、诚信和友善等方面。

1.重视文明教育

文明包括文明礼仪、文明素养等方面。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让学生从小养成对他人讲文明礼貌,这样有助于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和谐平等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平等的个体,所以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他们一视同仁,创建平等和谐的班级、校园文化。家庭要创造平等和谐的关系,社会也要共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大家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伦理规范。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主要讲究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信”主要讲取信于人,信任他人。教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应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如对同学、老师、父母长辈、朋友的诚实与信任。当前,我国正大力倡导“以德治国”,作为“德”的内容之一的诚信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

指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不再是遥不可及、深奥的字眼。教师要让学生在锻炼中增长见识、磨砺品质、提升素质,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还要全面提高教师指导工作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学生砥砺品格、磨炼意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着力锻造和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构建研究 篇7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主体的意义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是对善恶、美丑、是非、真假等问题进行评价的一种标准。在国家中, 价值观渗透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等各个层面, 体现国家的制度和规范, 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在个人层面, 反映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具有统领观念、引领方向和规范行为等作用, 反映个人的发展和价值选择的取向。所以, 价值观具有稳定性、主体性、多层次性、历史性和选择性等特征。价值观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引导等后天的努力形成和确立。无论是对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说来, 价值观都至关重要。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决定着大学生的生活目的和方向。

而就业价值观是在校大学生对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等有关就业方面的看法和观点。就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部分, 也是贯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 同时也制约着就业的社会化形式和个性化形式的具体选择, 在就业观念中体现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和就业方式之间的关系。一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互相作用, 相互制约, 就形成这个时代的文化选择, 这意味着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随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 处在文化结构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生存目的和生活方式的选择。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构建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其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部分。高校应该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 以每个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理论导向, 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探索和构建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这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实现, 而且也是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要求。

二、现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现状

(一) 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复杂、多元化特征

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在一定程度上, 多元并不意味着都是好事, 多元包含着差异和冲突。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大学生中不可避免的反映出迷惘与困惑、怀疑与失落、混乱与冲突,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错综复杂的现状。有的大学生把“学而优则仕”当做自己奋斗目标, 走仕途, 赢得功名利禄;有的大学生把能在大城市发展自己当做就业的选择, 功利倾向, 盲目的追求虚荣;有的大学生追求个性, 甚至不顾家庭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 只考虑自身, 我行我素, 只要自己现在喜欢就行;还有的是家庭条件差, 为了父母, 只要有一份工作就可以等等。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信仰追求都渗透在现实的生活学习之中, 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就业及就业选择呈现矛盾混乱的心理状态。多元的价值观就是对于价值的一些看法、观点和态度呈现多方面的特征, 属于社会意识的范围。从哲学的角度说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 价值观的复杂多元反映了社会存在着的现实问题复杂。现在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相应的也反映着复杂的现实问题, 也是大学生自身需要和利益的一种反映。

(二) 大学生情感、责任意识淡漠, 不能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通过几年亲身经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 社会责任淡漠的就业价值观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上反映的比比皆是。比如: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根本不愿基层或乡镇就业, 甚至对国家的“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等政策和项目持冷淡或鄙视的态度等。几乎没有人为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选择就业, 其选择只为了自己, 为了证明自己, 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的实现。没有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合理定位自己, 没有考虑到社会价值的实现, 这正是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 难以担当起对国家、社会应有的责任。而且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中体现出巨大的就业价值观差异, 可以看出许多需要引起社会注意的现实问题。我们要实现全社会的和谐, 必须重视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社会成员等各个阶层都能健康运行和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成员内部之间的关系良好、和谐。

(三) 大学生就业观盲目, 不能合理定位自己, 做不到理性自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总体人数的增多,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这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有些大学生却不能理性的看待社会现象, 看不清社会形势, 盲目的做出判断, 甚至盲目跟风等。在看到一个理想的单位, 就不顾一切地去应聘, 而对用人单位的岗位情况、信息以及职位的具体要求没有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对自己的能力估计都没有做出整理和定位。在供大于求的紧张就业形势下这种不能合理的定位自己, 缺乏理性的就业观会使求职成功率会很低, 同时给自己心理上带来挫败感。所以, 大学生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也会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 不能盲目。

总之, 秉持此种就业价值观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居于人们内心的一种看法, 是比较复杂的, 它会直接影响就业选择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 大学生的价值观构建是艰巨而充满挑战性的课题。复杂多元的价值观背后必须有一个支撑, 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需要骨骼来撑起肉体。这个支撑就是构建大学生健康的就业价值观。国家和高校都应该重新审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如何引导和构建健康的就业价值观以及其中的平衡协调关系非常必要, 这也是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体系的建构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国家和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就业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拥挤在大城市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而且竞争力大, 经常跳槽等等。面对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 调整和引导积极的就业价值观非常必要。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因此, 在充分考虑大学生目前的就业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 应从多个视角对大学生的价值、价值观、就业观进行理性的培养和教育, 重新厘定蕴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规律进行积极地引导和构建, 对于转变当前的就业选择观念至关重要。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选择观念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 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引导, 转变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观念, 进而构建积极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理念。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构建和引导的过程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

(一) 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等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积极的价值观

班主任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干力量。一方面, 班主任要根据当前国家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引入人文素质教育, 并在价值观的理念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确立, 是基于外因和个人生活经历、学习过程、内在感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班主任不仅要通过每周的班会传达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 而且要把这种人文精神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 使其在这种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的氛围下逐渐形成了习惯, 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的方式便是不断引导和提升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力的措施。辅导员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素质拓展, 比如志愿者活动等各种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涵养的实践措施。把价值观的构建渗透在各种实践活动中, 并从中积极开展讨论会, 表彰会等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感悟, 这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 而且也是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向实践知识的重要步骤。在各种实践中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活动, 让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影响其价值观, 并能从中不断得到价值观的修正和改变。也就是说在各种实践中, 促使大学生明确责任、坚定立场, 进而把人性中的美好的品质激发出来, 并在这些实践中体验其中的价值。

(二) 就业政策及其贯彻应与大学生发展规律结合起来

就业指导部门是在高校担任普及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观念等的重要部门。关于国家就业方面重要的文件、通知和政策都是通过这个部门传达。在高校, 应根据教育规律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不同阶段应有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 教育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一年级是价值观和责任意识的形成时期, 这时期进行的主要是价值观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开展, 在这个阶段有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应地要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规划结合起来, 初步让学生感到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这是影响其价值观构建的初步阶段。大学二年级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应结合专业在就业当中的形势, 探索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要求, 初步了解自己在就业需求和就业形势中的位置和能力。同时也为大一时的职业规划做修正。这个阶段可以使大学生初步感受到责任和担当。大三阶段, 学生们基本对自己的专业和自身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认识, 这也是进行价值观引导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的关键阶段。暑期就业实习是这个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就业实习, 有利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就业的真实状态, 真正了解就业的内容和环境。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成长,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四阶段指导重点在于就业和创业, 引导毕业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和政策进行理性就业。这个执行过程比较复杂, 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自身综合素质养成, 在这个阶段基本形成。在大学的最后这一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 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 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 确定合适的就业取向, 并进行理性选择。

(三) 当代大学生自身理性自觉很重要

在塑造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方面,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固然重要, 但大学生自身理性自觉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理性自觉就如品质一样, 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慢慢发展起来, 大学生自身要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有意地培养自身理性的品质。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注意从小对孩子的自我意识、自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教育更要从各种实例中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等品质。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弗兰克纳在其《伦理学》中说, “没有品质的原则是软弱的, 没有原则的品质是盲目的”。【1】而且一个人在情感上或心理上逐渐关心或注意某一事物, 才有可能慢慢地培养其运用自己的行动去判断和衡量, 进而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无论是家庭教育, 还是学校教育渗透着对人自身不断寻求自觉的自我教育、自我选择和自我反思的教育过程。人的各种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这种从小慢慢培养出来的理性自觉逐渐培养成像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律令”, 是发乎人自身的内在理性和自由意志, 并把人的内在世界变为一个理性的自觉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立法者正是个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强制的理性选择与意志自由, 通过自觉把自身确立为一个理性个体。康德凭着对生命存在的独特体验, 做出对人的内在的理性自觉张扬, 在今天依然有非常的意义。反省到我们大学生目前的就业观现状上来, 就是说无论是中西、古今、现代还是传统等都必须落实到就业选择的实践层面上来:对什么岗位, 什么要求, 什么能力, 怎么定位等都必须学会有一个基本的自觉的理性的收集信息、分析资料、合理定位以及对能否胜任等作出价值判断, 否则会陷入到各种忙乱盲从中。只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才能体现并确证自觉理性, 才能发挥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所以, 每个大学生都应自觉地对自身所受的教育进行理性的自觉构建, 才能实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理性自觉。面对中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 尤其是在就业观的选择上, 充分体现了就业的盲从、功利、责任感的弱化、就业观念的淡薄等等各种的不自觉, 不理性。也许这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或许是家庭教育的遗漏, 或许是学校教育的偏衡, 或许是社会环境的感染, 但是大学生个人的理性自觉必须构建起来, 因为这是对大学生本身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 就业价值观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环境

价值观需要培养和构建, 但价值观内化的实现依赖外在的环境。尤其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构建是在一定时期, 一定的社会中, 依据其就业价值目标和标准, 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就是说在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种方式, 要在实践意义上真正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并形成就业价值观的共识, 不仅需要高校在制度和环境方面给予保证, 而且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健全的体制, 当然主体自觉配合和努力也很重要。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 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构建起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观, 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核, 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表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和强化价值观的实践, 以此来深化和发展。

总之, 在就业价值观构建过程中, 不仅渗透着价值观教育, 而且还渗透着人文素质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更要注意自身理性的自觉, 并且强调有制度的保障, 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实践, 才能培养出来合格的、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构建的意义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复杂多元, 其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社会层面的, 也有个人层面的。所以, 积极进行就业价值观构建对于扭转大学生就业选择, 促进就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变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改变其就业选择观念的过程。

(一) 就业价值观构建对大学生认清目标有重要意义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现状, 积极的进行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业观念等有进一步清晰的判断。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国家已经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并纳入了课程教学之中。这种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强调就是为了让大学生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就业选择。促使大学生对价值观念的关注和调整, 对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目标有一个价值判断和价值预测, 并通过就业选择来确证, 这就坚持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也曾说, “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就业部门结合国情与就业形势, 在课程教育过程中, 让学生自身意识到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的重要性, 并从中了解国家和社会政策形势和国家人才的需要。通过这个过程大学生能从中意识到就业形势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 并能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和定位,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就业选择, 实现社会对大学生人才需求的良性循环。

(二) 价值观构建对大学生人文情感教育的引导

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 涉及到政策多、程序杂, 理解难度大的现实, 若就业部门或相关部门将就业政策、程序及就业相关信息汇编成册, 发到到毕业生中, 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就业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为学生提供启示。在有单位招聘的信息时, 应根据学校建立的信息资源平台向学生及时的传达并提供建议。但这个过程是复杂的, 需要耐心、贴心的服务, 让毕业生感受到这种人性化的教育, 用人文情感推进就业观念转变。哈耶克说过:“每个人都倾向于理性行动和个人生而具有智识和善的假设, 认为理性具有至上的地位, 因此, 凭借个人理性, 个人足以知道并能根据社会成员的偏好而考虑到型构社会制度所必需的情况的所以细节。”【3】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以心理体验的方式, 表达主体对客体的价值态度, 而且强烈的情感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对这些观念的接受和认同。价值观的构建就是通过这种强大精神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措施传达引导思想的。马克思也说过:“假定人就是人, 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 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 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4】列宁提到:“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只有在反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促进对就业价值观深切的理性感悟, 才能逐渐被认识、理解, 并得以践行, 进而促进就业观念的自我调整。

(三) 就业价值观构建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缓解作用

就业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需要长期努力。过程中强调的情感教育, 是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的一个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大学生就业必将步入就业的“瓶颈”。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在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多元化的基础上慢慢培养和形成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自觉。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形势的需要, 构建积极健全的就业价值观, 进而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方式, 造就具体新时代特征的主体性意识, 这是高校的任务, 也是国家和民族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这也正是从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所以, 正确地进行价值观构建不仅能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而且理性选择就业也是引导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要着力探讨在当代和未来如何使大学生形成支撑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就业价值观和共同信仰, 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发掘我们民族文化深厚的历史资源和当代资源, 焕发更加自觉的理性意识, 激发有更高层次的就业观念, 从而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总之, 就业价值观既能反映大学生的发展现状, 也能决定人才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复杂多元决定了就业观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转型, 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和各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现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复杂, 趋向多元化, 这会直接影响到就业选择。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 如何扭转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构建正确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至关重要。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提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以期为国家提供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就业价值观构建,就业政策,理性自觉

参考文献

[1]弗兰克纳.伦理学[M].关键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136.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7.

[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7:1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146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就业实践,长效机制建设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的重大民生问题。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 调动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 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更新。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论析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P29。显然, 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研究内容, 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就业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根本价值判断标准, 更是大学生就业实践价值诉求, 从更深层次角度上讲是大学生包括全社会对就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因此, 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 不是一个单一主体的概念, 涉及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等各方面。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际, 借鉴学术界研究成果, 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大方面:第一, 以人为本。全社会包括大学生自身都要坚持以人为本, 要切实所作到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 更要尊重人才对社会所作的任何贡献, 这样才能给当代大学生提供有尊严的工作岗位, 大学生也可以有尊严地服务社会发展。第二, 劳动光荣。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历史发展规律, 劳动创造了人类, 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 人的价值实现更离不开劳动。当代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理念, 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工作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第三, 共同理想。当代中国, 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共同理想仅仅把人民团结在一起, 万众一心, 共同努力,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个理想看似远大, 其实和当代大学生紧密相连,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人才缺乏仍然是瓶颈问题, 不要因为人才分布不平衡而盲目地认为人才饱和。因此, 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 必须切实做到“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第四, 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 首先必须具有爱国精神, 没有爱国精神, 就谈不上奉献, 更谈不上树立以国家需要为导向的就业理念。同样,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创新的主体代表, 如果他们没有创新精神, 国家的发展就失去活力和灵魂。第五, 为人民服务。“再穷不能穷孩子”, 大学生是家里的希望和骄傲, 更是社会的“掌中宝”, 社会各界及各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 特别是国家一直对教育进行高投入, 全方位保障学生完成学业。家人的期待和国家的希望, 报答父母、回报社会、奉献国家, 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因此, 在就业实践中, 无论在哪个岗位, 都要有一种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发展的大局意识, 这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理念。若有这样的价值理念指引, 则寻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是切实可行的。第六, 远大理想。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更要为了远大的理想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实际, 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根本, 准确定位自身职业岗位, 通过未来的职业和事业全面促进自身发展, 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这是每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二、在当代大学生就业实践中建构就业核心价值观

建构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重在建设和实践。我们在大学生就业实践中, 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在实践中推动当代大学生建构就业核心价值观。借鉴党和理论界研究成果, 基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实践, 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路径如下。

(一)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 深入贯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就业核心价值观, 要求学生懂得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核心价值观, 什么样的就业理念才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就业核心价值理念, 这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只有学会做人, 才能学会做事, 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体现的是学生的综合思想道德品质, 为后期的就业实践和工作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 加强大学生多领域多岗位的社会及工作实践。仅理论的学习是不能让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 最终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是实践, 同样检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就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只能是实践。只有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 才能真正亲身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人民的伟大, 为自己将来献身平凡而伟大的工作岗位坚定信念, 为大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提供可靠正确的经验参考, 同时科学理性地评价未来面对的就业岗位。

(三) 积极宣传、肯定并鼓励普通劳动人民在工作岗位上的坚守和努力事迹。无论哪个时代, 哪个国家, 没有广大普通劳动人民的辛苦工作, 就没有今天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繁荣。工作岗位不同, 工作方式不同, 但工作的本质是一样的。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最美导游文花枝、最美老师张丽莉等太多平凡的人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实践中, 一定要学习并践行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的工作美德。

(四) 当代大学生要结合实践充分认识理解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不管人的理想多伟大, 多绚丽, 多美好, 没有社会支持和帮助, 是无法实现的。因此, 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学会领悟和把握每个人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只有“我为人人”, 才有“人人为我”。因此, 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更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努力, 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给每位建设者全面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

(五) 国家和社会要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和工作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当前,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非常多, 有的单位引进大学毕业生程序正规, 有的人才引进模式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给大学生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只有社会提供更多的具有发展前途和温馨工作环境的工作岗位, 才会形成更多大学生喜欢和坚守本职工作岗位的良好局面。

(六) 当代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同感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大学生对于一个行业和职业的了解、熟悉、理解到喜欢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耳濡目染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因此教师、家长及大学生身边的亲朋好友的正确引导和身体力行对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建构长效机制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将持续快速发展, 并转向质量发展阶段,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将持续存在, 因此,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短时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建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建立长效建设机制。笔者认为, 当代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建构长效机制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 学校教育机制。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学校、教师和同学对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首先高校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 明白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 又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 “北大才子卖肉”是很正常的事情, 从而有效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引导毕业生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 从而达到就业教育引导机制的效果。此外, 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职业规划,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就业指导课程是重要的平台, 学校教学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全程融入就业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 为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高校需要把握当前就业核心价值取向及毕业生的合理就业价值诉求, 以市场为导向, 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加快调整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不断进行教育改革。

(二) 社会认同机制。大学生就业核心价值诉求最终要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得到满足和检验。为了体现大学生的价值,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必须摆脱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 认同行行出人才, 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社会意识, 同时, 还要搭建让大学生充分展示实力和价值的舞台, 这个舞台需要社会提供公平合理的工作岗位, 创造和谐温馨的工作环境。如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 同时, 制定合理的用人标准, 细化岗位职责。确定科学招聘程序, 择优录用, 等等。

(三) 政府服务机制。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将来都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 党和政府要给大学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提供保障, 给予人性化的支持和帮助。近年来, 政府一直为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做出努力,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健全, 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享受各项资助政策, 感受国家温暖。作为受益者的大学生一定要立志回报国家, 回报社会, 在感恩的实践中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 家庭鼓励机制。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家的理念非常浓重, 家人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可以说是关键性的。家庭成员要及时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在其成长过程中一定不能给其灌输“金钱万能论”的有关思想, 这样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理念和工作岗位选择, 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

(五) 学生“内外兼修”机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所有外在的努力, 关键要看学生自我内化和消化。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对于其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自身学习的理论, 通过自身修养进步而来的感悟和价值理念才是根深蒂固的, 可以长期在实践中发生作用。当代大学生需要形成崇尚真善美、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此外, 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争取知识广博, 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临就业压力, 能视变化为机遇, 视困难为坦途, 有顽强、乐观、坚定的信念;应注重处理信息, 处理人际关系, 系统、全面看待事物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 篇9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偏差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1】当前,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既注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看重个人前途发展, 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 又追求理想化待遇;就业城市化趋向加重, 社会奉献意识淡化。【2】

特别是在两难选择面前, 一些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如下:

(一) 过分注重自我价值

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心灵鸡汤, 本身无可厚非, 但过分注重自我价值, 就极易导致想事唯我独尊, 行事我行我素, 成事不顾左右, 欲望自我膨胀, 反映到就业选择中, 便表现出对国家用人导向的漠视, 对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排斥, 对扎根基层岗位的不屑。有的大学生偏重个人利益, 计较个人待遇, 择业时崇尚“国家机关、发达城市、大型企业”;有的大学生很少光顾急缺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宁肯没有工作, 也不愿到艰苦的地区去;有的大学生思想过于僵化, 一味追求终身制、铁饭碗, 宁可一年年参加公考, 也不肯去基层接受历练。

(二) 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一些大学生就业时讲实惠、重利益, 把高薪酬看作唯一的择业标准, 往往陷于唯金钱论的不良职业发展态势中, 谁给钱多就跟谁干, 挣钱不如意就跳槽。薪酬高的单位招聘门庭若市, 薪酬低的单位无人问津。还有的大学生紧紧盯住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棒、亲人评价好的职位, 而对其他类型职业不予考虑。功利主义的本质是以获取金钱和名利为目的, 一旦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便往往使择业过程变成了好处对比、利益权衡的心术游戏。

(三) 就业诚信问题频发

大学生简历趋同化严重, 千篇一律, 有的甚至花钱从网上买模板。有的大学生动歪脑筋, 伪造各种技能等级证书和荣誉证书, 杜撰光鲜亮丽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学生干部经历。有的私自涂改学习成绩表, 以虚假的证明美化自己的求职材料。有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 仍然继续参加各类招聘会, 广发求职简历, 经常随意毁约, 守信意识淡漠。殊不知, 随着不诚信的代价越来越高, 诚信度愈发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被看重的软实力。

(四) 重竞争、轻合作;重个体、轻团队

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独来独往、单打独斗。就业时, 往往更喜欢表现和展示自己, 不太注重与人沟通, 与人分享;更看重与他人的竞争, 轻视与他人的合作;更习惯比拼淘汰, 不善于互利共赢。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去了工作单位依然我行我素, 不肯接受来自领导和同事的批评和意见, 尤其是缺乏团队意识, 做事情斤斤计较, 遇到问题得理不饶人, 不会谦让, 有利益就争, 有好处就上, 有困难就推, 不是自己的工作坚决不做, 不能有效融入团队。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必要性

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 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同时在就业过程中也表现出思想和行为的偏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样化的就业观念和行为, 把不同求职愿望、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就业群体凝聚起来, 使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加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符合社会风尚风貌的时代要求, 符合人民道德信仰的基本共识, 成为当前校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的必然选择。

(一) 社会转型期的客观需要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这个时期正是价值观反思和重塑的过程。据统计,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为749万, 【3】达到历史新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既有经济下行导致就业岗位不足等客观层面的因素, 也有大学生就业时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 价值观扭曲, 诚信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主观层面的因素。而这些主观层面的因素究其原因是处于社会转型期, 市场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带给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冲击, 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 带来了情感上的分离和行为的偏离。因此,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迷茫、困惑和疑问, 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十八大提出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这是中华民族发出的时代强音, 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其就业价值观关乎个人的成长与未来, 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关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融合, 实现个人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统一,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二)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和国家主流意识的精髓, 反映社会复杂意识形态的本质,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先进科学文化的高度融合, 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6】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带给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同时, 也带来诸多挑战。大学生作为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可塑期, 如何茁壮成长、怎样健康发展, 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加之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新鲜观点接受度高, 鉴别力弱, 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弯路。因此,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学会怎样处理好就业价值观和金钱、名利的关系, 就业价值观和自身兴趣爱好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摆在每位大学生面前的必修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 更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领方向, 大学生要做出正确的抉择, 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使个人就业价值选择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的拓展相统一, 使人生发展轨迹与民族复兴之路相一致。只有这样,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主体之一的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知识视野广的综合人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讲, “要全面深化改革, 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促进社会流动, 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价值凝结, 能够激发人们不断砥砺前行, 具有强大的引领功能。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偏差,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从国家宏观层面、社会氛围层面、高校落实层面、学生主观层面塑造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开拓创新工作思路, 优化完善育人环境, 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素质。

(一) 国家宏观层面:以“中国梦”助力“就业梦”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最根本的国家发展目标, 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就业价值观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要求。而对于每个面临就业的大学生, 毕业后找到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 完成自己的“就业梦”, 这正是他的“中国梦”的开始。

首先, 要以国家的富强民主带动经济的持续繁荣, 加快经济转型,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遇。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鼓励大学生进一步认清就业形势, 明确职业规划, 勇敢地去创梦;其次, 要以文明和谐的就业竞争理念, 规范就业市场的各类行为。结合经济的发展, 通过社保、免费技能培训、助学贷款等多项政策的扶持,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鼓励大学生进一步投身就业市场, 提升就业实力, 勇敢地去追梦;再次, 为大学生圆“就业梦”需要实现高校毕业生稳定的高质量就业。避免盲目追求就业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 使大学生不仅要有业可就, 更要满意就业。鼓励大学生进一步实现就业梦想, 积极贡献力量, 勇敢地去圆梦。

(二) 社会氛围层面:以“健康环境”促成“健康观念”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的基本价值要求, 是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举。如何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健康的就业环境中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是社会层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 要以社会的自由平等, 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氛围。摒弃走后门、拼关系的不良行为, 消除各种人为就业歧视和障碍, 严禁限定985或者211高校以及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条款, 使用人单位形成科学合理的选才用人观念。鼓励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公平竞争, 不急功近利, 盲目追高。其次, 要以社会的公正法治, 构建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严禁企业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 使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利益有保证。广泛树立就业服务意识, 畅通渠道, 服务学生, 消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合理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规避自身就业过程中的不合法、不合理的就业观念。

(三) 高校落实层面:以“创业新思路”破解“就业老心结”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高校培育健康就业价值观的直接要求, 应当发挥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受社会和家庭影响, 一些大学生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择业观念, 如有些大学生固守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初衷, 从不考虑选择到企业就业、甚至创业, 形成了“未毕业, 先失业”的怪现象;有的大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选择考研, 虽然不一定适合自己, 依然花大量的精力准备复习;有的大学生宁可在不满意的工作岗位耗费青春, 也决不另辟蹊径, 改变现状。这些观念长期以来影响并桎梏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成为他们就业创业路上的心结。高校作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承担者, 要大力引导大学生为走向社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做好充足的准备。

首先, 高校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每位毕业生做实事, 做好事。一是扎实做好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 使学生了解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思路;二是培养一支就业心理咨询和职业发展指导的专业队伍, 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 做好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 有效提供生涯咨询, 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自信和就业自尊;三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应该了解就业困难生的具体情况和思想动态, 通过谈心、班会等形式, 切实帮助学生大一对职业有认识, 大二对职场有了解, 大三对择业有实践, 大四对就业有方向。

其次, 创业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正给大学生就业观念带来新的冲击, 催生新的改变, 特别是对于就业价值观的偏差有着良好的纠正示范效应。高校要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好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 大力加强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 发挥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养成自主创业的习惯, 塑造良好的创业人格;要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创业成功人士讲座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创业历练, 培养他们的创业激情;要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创业理论指导, 让大学生明确创业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规避创业风险;要在各项活动中突出创业氛围,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提前走进社会, 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困难, 深刻感悟创业精神;要创新组织各类创业指导活动, 让大学生有机会在模拟创业操作中, 审视自己的创业规划, 查找自己的创业漏洞, 弥补自己的创业短板, 逐渐在大学里形成创业典型示范、创业精神推崇、创业氛围浓厚的良好环境, 让创业精神成为构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新元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四) 学生主观层面:以“正能量”抵御“负情绪”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有之路, 是促成健康就业价值观的重要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正能量, 无论是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培育, 还是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正面引导作用。【8】许多大学生求职过程较为艰苦, 很容易产生择业压力和情绪波动, 在求职初期和中期, 受挫感尤为强烈, 从而导致自我放纵、世故、功利、不诚信等负面情绪乘虚而入, 影响自身潜能和优势的发挥。因此, 大学生只有以“正能量”抵御“负情绪”, 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首先, 大学生就业前, 要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 而不是试图通过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谋求职位, 避免出现就业观念的偏差。其次, 在就业过程中, 要使自身的就业价值观符合公民的道德行为规范, 养成敬业、奉献、守信的良好职业道德, 而不是在出现问题后一味的抱怨社会、抱怨单位。再次,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要形成开放开明的心态和气度, 形成更自信、更博大的胸襟和风范, 客观认识自己, 明确定位, 积极就业。最后, 大学生在创业时, 往往需要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 主动作为, 永远保持势在必得的信心和志在必得的决心, 永远保持不忘初心的激情和刚韧不拔的意志。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掉头折返, 而应该认清创业曲折的常态, 积极应对、主动求变, 成为合格的“中国合伙人”。

总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立世的价值准则, 对于大学生的错误就业价值取向起到纠正作用。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脱钩问题,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 有利于维护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生态。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着“过分注重自我价值”、“就业功利主义倾向”、“就业诚信问题凸显”、“重竞争、轻合作, 重个体、轻团队”等偏差, 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认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正面引领作用, 有着客观的必要性。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应从以“中国梦”助力“就业梦”, 以“健康环境”促成“健康观念”, 以“创业新思路”破解“就业老心结”, 以“正能量”抵御“负情绪”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价值观,就业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

[1]方丹敏.浅谈媒体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转变[J].出国与就业, 2011 (14) :30-31.

[2]孙彬, 刘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2) :80-81.

[3]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749万左右[EB/OL].[2015-6-18]http://gaokao.eol.cn/zhuanye/qianjing/201506/t20150618_1276392.shtml.

[4][6]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5][7]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5-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刍议 篇10

一、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一)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国内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还未将就业指导工作列人教学计划,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狭隘地把就业指导工作理解为就是给学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忽视了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以及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二)局限于对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的指导上,没有体现高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往往意在帮助高职学生实现人生的初次就业,形成了“就业安置”型模式。发展到现代社会中所必需的成熟的自我导引能力没有被重视,涉及人的终身发展的各个相关领域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关注,而这恰恰是我国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等同于就业指导或就业服务。

致使对就业价值观的真正内涵的灌输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即使有些高职学生在毕业时找到了所谓的“理想”工作,但他们在随后的工作中却可能有所茫然,因而才会出现不安心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跳槽行为。

(四)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科学性不足。

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尚处于起步和摸索时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现代化及学生自身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距离。再加上我国有些高等学校在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与高职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这种情况也影响到了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致使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价值观教育方面方法陈旧、手段单一,脱离实际,不能够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五)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学校为高职学生提供的有关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并不充足,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多来自学校内部,对于企业和就业市场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指导上必然难以做到有的放矢。

二、当前我国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更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

职业理想层次较高的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职业理想层次比较低的人则把个人需要作为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因此,要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才能更新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

(二)引入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身份和价值认同。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走的是工学结合的道路。通过企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教育。身份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本条件,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学生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最终转化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行为。让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氛围的教育,养成企业员工的风格与习惯。

(三)通过双向互动、内在感化,实施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要想让学生具备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师就要首先具备这样的价值观。为了追求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效益,要改变传统的生硬的说教方式,从内容向过程、从认识向评价、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改变学生长期的被动状况,使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升华到情感的认同。

(四)明确当前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

1、培养高职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当今高职学生就业市场上,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高职学生必须要树立竞争意识,培养竞争实力。竞争可以发扬人的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展现自身的优势,同时又能够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2、培养高职学生奋斗、积极、主动的意识。

大学毕业是人生事业历程的开始。就业、求职是实现人生理想,为社会作贡献的途径,它是通过个体积极主动地“求”和用人单位的“需”相匹配来实现的,因此要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等、不能靠、不能依赖。

3、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现代社会社会上不再有“从一而终”的职业。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稳定的“铁饭碗”,匆匆忙忙地为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毕业生完全可以借助各地的人事代理资源,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价值观念。

4、引导高职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

创业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就业方式。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性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创业是整个社会创业大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社会、政府应当大力营造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氛围。

5、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的观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广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去就业。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基层、在西部、在广大农村可以获得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报答父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高职学生这种优秀的人力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6、引导高职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 篇11

摘要:大学扩招使得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与过去的学校分配工作模式不同,当前的就业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就业,相应地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通过对本校2015届应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调查问卷,结合相关资料,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的引导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引导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38

过快的高校扩招速度导致中国的大学教育出现了各种问题,其中,大学生优质就业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史上最难毕业季”的报道也在一次次的刺激着当代大学生的神经。在目前的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下文就做具体阐述。

一、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引导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针对其发生的变化,研究其变化特点,可以为解决目前大学生优质就业问题提供依据,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同时,也可以协助高校有序地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

笔者为了开展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针对本校2015届应届毕业生作了相关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剖析,以及相关资料的解读,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一)大学生就业方向多元化

1、大学生就业领域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相关领域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7.3%的学生表示自己意向就业领域为本专业相关领域[1]。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当初填报志愿时对自己要学的专业不了解,上大学后才发现不是自己的兴趣点,因此在就业时就很有可能转向其他领域;学生受社会风气影响,或者因为自己追求“体面、高薪”的工作,不想从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工作做起;学校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不对接,学生很难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2、大学生就业单位多样

在过去,人们对于国企青睐有加,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国企。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明确表示希望就业单位是国企的只占到了17.6%;能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完整的入职培训体系、有良好的个人发展前景的外企,更受新一代大学生的青睐,选择外企的学生占到了28.9%;而12.1%的学生选择了福利待遇不错的私企;其他学生则表示,如果企业能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能给员工提供锻炼机會、发展平台,自己不在乎企业类型。

3、大学生就业地区偏向一线城市

有53.6%的学生表示想要去经济繁荣的一线城市,以及一些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城市,希望可以在大城市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积累。而且,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薪资水平较内地以及西部地区高,发展机会也更多。另外,相对来说,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大城市虽然竞争激烈,但也更加公平。有23.7%的学生则表示想要回自己家乡的周边地区发展,因为更加熟悉周围环境,同时父母可以在自己的事业初期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大学生求职渠道多样

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求职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2]。与传统的往返于各大招聘会、逛人才市场、看街头广告相比,网上求职、甚至电视求职在大学生中间悄然兴起。78.9%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在网上招聘网站(智联,58同城、前程无忧等)关注招聘信息,65.6%的学生知道有电视节目求职(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节目等)。社交软件也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人人网为例,由于人人网通常要求实名注册,因此,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更高。有招聘、实习等信息的人可以@学校里的公众人物,通过公众人物的传播,其他学生可以了解到相应的信息、投递简历,甚至得到内部推荐的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过于注重薪资水平、福利待遇

人们消费水平提高,大学生追求更高薪的工作无可厚非,但是,过于注重薪资待遇,工作责任意识淡薄,对大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缺乏对自己发展的准确定位,不注重前期工作经验的积累,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将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引导的措施

(一)企业进校园,学生去企业

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企业应该积极接纳大学生,为其提供就业机会[3]。同时,企业要积极与学校合作,学校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企业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使其达到工作要求。

(二)学校多方面地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

1、学校在设立相关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市场发展需求[4]。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2、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创业”逐渐成为很多想要在“商场”大展身手的大学生的首选,有约8.9%的学生表示有过开店、摆地摊等经历。大学应该与时俱进,推进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进一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强化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教学工作。有些学校的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流于形式,就业指导课程一般是让辅导员进行教学,缺职业指导培训,辅导员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辅导员必须要提高教学意识,强化就业指导教学工作。

(三)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戒骄戒躁,摆正心态,注重企业对自己的锻炼和培养,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做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变化,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其变化特点,加以正确引导,为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谋划策。最后,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劲松,刘萍.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引导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例[J]. 科学中国人,2015,17:114-115.

[2]章晓,江玉岚.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基于80后和90后大学生的比较分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0:86-89.

[3]林振涛,杨秀红,董兆举等.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0):775-776,790.

大学生就业指导价值观 篇12

一、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的涵义与类型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 (Holland) 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以自己的职业咨询经验为基础的一种关于职业选择的人格类型理论。这是一种在特质-因素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的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对人才测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理论观点在于: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 人格 (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 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重要因素;个人职业选择分为六种“人格性向”, 分别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传统型;工作性质也分为六种:现实性的、调查研究性的、艺术性的、社会性的、开拓性的、常规性的。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型。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 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 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予其所需要的机会与奖励, 这种情况即称为“和谐” (congruence) 。类型与环境不和谐, 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人格类型理论的实质在于择业者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类型的适应。适宜的职业环境中个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并且能够较大程度地获得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霍兰德的类型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生涯辅导理念:把个人特质和适合这种特质工作联合起来。生涯辅导强调生涯探索, 对自我能力、兴趣、价值及工作世界的探索, 霍兰德巧妙地拉近了自我与工作世界的距离。借助霍兰德代码的协助, 当事人能迅速地、有系统地、有所依据地在一个特定的职业群里进行探索活动。尤为值得关注的是, 它提供和个人兴趣相近而内容互有关联的一群职业, 而不是仅仅片面地去建议个体选择一种特殊的行业或工作对象。

霍兰德明确提出了职业兴趣的人格观, 主要从个体兴趣探索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职业指导的问题, 使人们对职业兴趣的认识发生了变化。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反映了他长期致力于职业指导的实践经历, 把对职业环境的分析与对个体职业兴趣差异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在此之前, 二者的研究是相对独立进行的。霍兰德以职业兴趣理论为基础, 先后编制了职业偏好量表 (VocatIonaI Preference lnventory) 和自我导向搜寻表 (Self-directed Search) 两种职业兴趣量表, 作为职业兴趣的检测工具, 霍兰德为每种职业兴趣找出两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测试工具的应用能够在课程中起到更好的示范与互动作用。兴趣测试和能力测试的结合在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实际操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也使兴趣类型理论在就业指导的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对于大部分在校大学生而言, 大学生涯的结束意味着正式步入社会, 怎样避免毕业就失业的“魔咒”, 必须要在自身就业能力全面提升的同时获得有效的就业指导。作为高校德育体系内容之一的大学就业课程, 旨在向大学生宣讲正确的择业及就业观念, 使其保持积极就业心态, 理性地对待就业问题, 结合自身专业性能力、基础性能力、差异性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做好职业规划工作, 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在我国, 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较晚, 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相关的学科积累与教学实践有限, 仍存在就业指导模式落后, 部分就业指导课被学生认定为是纯说教式的理论选修课, 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 上不上课无所谓的心态广泛存在, 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与多样性, 课堂缺乏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作为支点, 讲述往往无法正中要害, 引起学生重视与共鸣, 充分实现课程讲授内容的内化, 未充分发挥出课程的主要功能。就业指导课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不少高校对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的传达是就业指导课程最主要的内容, 更有甚者只是通过发放就业须知、就业指导手册等方式以替代课程教学。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用”, 学生们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最大的不满是: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缺乏交流与沟通, 不少学生还认为, 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等。同时, 几乎所有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都是在大学四年级才进行的, 通过在一般德育教育中渗透就业教育、开展就业动员、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 在当时可以起到一定效果, 但这样的就业指导对大多数毕业生而言为时过晚, 除了少数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学生外, 很多毕业生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依然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而能够在大学一年级就对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和帮助实施服务的高校目前并不多。因此, 随着高校综合课程体制改革的深入, 加强对大学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已经成为趋势。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对个体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 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而“霍兰德类型”理论正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霍兰德类型”理论对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显而易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霍兰德类型理论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

就业指导过程中, 为了获得对指导对象 (即学生个体) 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从而对学生就业提出科学化的指导方案, 依据霍兰德的类型理论, 首先要进行个体特性评价, 包括学生的心理特性, 可以运用的工具类型有职业能力测验, 职业兴趣评价, 人格测验, 本人成长历程、学业表现、职业价值观等也应在分析因素之列, 从而获得全面材料, 做出综合评价;其次应进行职业因素分析, 分析职业相关的各种因素, 包括学生拟从事每一类职业的内容、特点、就业环境等;最后是根据个人特性评价与职业因素分析结果, 对个人进行职业咨询与指导, 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据此, 选定就业个体的理想职业目标。通过对个人职业目标的了解,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设计科学、合理、适宜的职业生涯, 对未来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帮助。

就具体测评工具而言, 要了解大学生早期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 可通过测评工具与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相结合来获得, 主要测评工具包括劳动保障部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 (CETTIC) 、MBZ个性类型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等。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测试和提高素质的模块来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 通过一对一的个体测试或一对多的群体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以帮助其走上较为顺畅的职业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 在应用霍兰德类型理论来指导职业生涯设计也有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需要加以注意。首先, 就业个体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以自己重要的价值观为基准, 确定好“职业锚”, 慎重确立好自己初步的职业目标。其次, 要了解自身具备的各项能力, 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技能及所学的专业知识, 正确评价自己的综合就业能力, 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出科学判断。最后是要全面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及社会的人才需求情况, 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 为实现自身能力与就业环境的和谐匹配创造条件。

另外, 结合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 在霍兰德类型理论的指导下, 还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辅助方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例如:邀请各行业成功与资深人士到校与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进行职业生涯访谈等高效的职业探索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鼓励学生从事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等等。一方面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开展适时的评估, 以便学生在不断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定位。

综上所述,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灵活运用职业生涯设计的霍兰德类型理论, 是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新角度, 有利于就业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制订个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对进一步建立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庆卫, 刘尧, 李燕妮.大学生就业实践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 2011 (3) .

[2]曾志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

[3]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 (2) .

[4]李丽华.西方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及其借鉴.[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1 (1) .

[5]孙烨, 李道刚.借鉴美国就业指导经验, 构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4) .

上一篇:铜/钢双金属下一篇:沿海防护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