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2025-01-05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共12篇)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1

为获得南疆高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的准确情况, 以便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 以探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从2014年3月至4月就南疆高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问题对塔里木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的部分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完成本次调查, 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调查问卷内容涉及政治立场、政治价值取向、政治信任度、政治效能感等方面, 共计35题, 问题全部为主观选择性试题, 采用不记名方式, 进一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实际。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 收回答卷295份, 有效答卷290份, 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的基本数据统计如下:女生占51% (148人) , 男生占49% (142人) 。按大学生的民族类别来划分, 其中, 汉族占57%, 维吾尔族占25%, 哈萨克族占9%, 蒙古族占0.7%, 其他民族占7.5%;大学生生源地其中来自城市占19%, 来自农村占81%。按照年级状况来看, 大一学生占15%, 大二学生占39%, 大三学生占40%, 大四学生占5%。按专业不同来看, 理工类学生占29%, 文管类学生占27%, 农科类学生占43%。所得数据基本上反映了总体的构成情况,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南疆高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描述

1. 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 对祖国的认同度较高, 但是政治信任感下降

大部分学生肯定我国的政治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同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也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政治立场比较坚定。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对“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持完全认同77%, 和基本认同16%态度。当看到有损民族团结和反动的宣传文章时, 有38%的学生会向有关部门报告, 31%的学生会进行抨击, 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反分裂的意识。由此看来, 大部分同学对新疆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发展都是抱着强烈的愿望的。南疆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 坚决拥护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与此同时, 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信任感则处于较低水平, 近年来国际政治局势动荡, 我国社会也时时出现地方性的群体性事件和安全性事件, 我国政府在应对这些事故时难免会有不周全的地方, 从而引起一些社会反响, 使得大学生们对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主流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质疑。另外, 一些关于政府官员腐败、渎职的负面报道, 充斥着各种媒体, 容易激气大学生们的偏激情绪, 从而降低了对我国政治体制的认同度。

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偏向于民主, 但是政治效能感偏低

根据统计结果,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和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相对比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当代大学生们的政治价值观念更偏向于民主, 认为公共事宜应该大家都参与, 发挥民主。但是当问及“您觉得大学生政治参与对政策制定有没有作用”时, 选择“很大”选项的人数最多达到了109人次, 占到总人数的37%, 由此看来, 大学生一方面认为自己应该参与到公共事宜的决策中去, 另一方面又认为, 目前大学生对决策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显得非常有限, 感到失望和目标的差距。

3. 少数学生对政治呈冷淡或逃避的态度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 历代有血性的中国人都怀有极强的政治抱负, 并履行着民族复兴的政治义务。这些尤其体现在广大知识分子身上, 但是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功利意识增强, 在政治上表现出冷漠或淡漠的心态, 当然这种心态在南疆高校大学生身上也有所体现。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31%的学生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有损民族团结和反动的宣传文章时会“不予理睬”。同时在访谈中, 笔者还了解到有些学生对于是否参加选举活动不知道如何去说;有11.5%的学生不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在对党员同学的访谈中发现一小部分党员同学对党的选举活动以及党的民主生活会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我觉得我的作用就是该举手时举举手, 反正已经定好的事, 我自己也改变不了”, “党内的民主生活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没啥意思, 没必要发言”, 对党内活动表现出冷漠。但也不可否认有一些同学积极参与党团活动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总体而言, 新疆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有冷漠化的倾向, 参与的实效不高。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的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并健全相关的制度。

4. 有些学生政治偏激情绪较高

大学生普遍关心政治, 表现出了相当的政治热情, 对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但由于缺乏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思辨能力, 在对待一些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时不能进行科学地分析, 作出正确的判断, 有时会产生过于强烈的政治情感。在本次调查中, 笔者发现当问及“你是否认同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廉洁高效”时有40%的学生选择“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有37%的学生对“我国主流媒体报道真实可信”的选项选择“不太认同”和“完全不认同”。有34%的学生对“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持怀疑的态度。对于“你是否认同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居然有6%的学生选择“不认同”。这充分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客观的看待我国的问题, 总是带着个人的主观情感去看问题, 其行为与言论不免有些过激。

5. 政治取向有功利化倾向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他们勇于创造, 敢为人先, 追求自由, 对政治生活充满向往, 但受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原则, 有时又会表现出功利化的政治取向。更使得大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模糊, 表现出了功利化的倾向。在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同学都递交过入党申请书, 但入党动机却令人担忧:很多同学认为入党有利于就业;还有同学认为大家都入党, 所以自己也入党;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入党能让他们有成就感, 引起别人的羡慕。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入党问题上表现出了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的入党的积极性值得肯定, 但入党动机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要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

6. 政治信仰有淡化倾向

政治信仰就是人们对其所确认的体现终极政治价值对象的极度信奉和遵行。政治信仰是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 是对政治的终极关怀。当一种政治秩序建立之后, 为这种政治秩序服务的政治信仰随即建立。如果失去了政治信仰, 也就失去了政治目标和政治动力,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就会难以实现。大学生朝气蓬勃、富于政治理想、思想开放、渴望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 但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在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心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位置。当政治理想与自己的宗教信仰产生分歧或矛盾时, 部分大学就会选择宗教信仰, 进而产生政治信仰淡化的倾向。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42%, 有约20.5%的学生信仰“伊斯兰教”, 有3.5%的学生信仰“佛教”, 有15%的学生信仰“基督教”, 信仰其他宗教的学生有19%。这一结果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很大的关系,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信仰“共产主义”的学生在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占到了三分之一多, 但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在新疆高校中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一部分学生是共产党员, 有的还是班干部, 但仍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 这似乎与我们的相关政策不符, 党员不允许信仰宗教。可见共产主义信仰要真正深入人心, 成为大学生真正的信仰还需加强引导与教育。

二、南疆高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与引导的路径

1. 认识起点:家庭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一直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孩子在上大学以前主要的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 因此, 父母是他们最直接、最主要的交流对象。他们耳濡目染父母的素质、修养、精神追求;学习父母的政治态度、观点, 了解父母对政治事件的评价。父母的言行从根本上影响子女的政治态度与成年的后政治价值观。

身教胜于言教。“为人父母, 不仅应履行好抚养的义务, 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对待婚姻家庭等一系列问题, 处理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鼓励自己, 真正发挥好做子女示范榜样的作用。”[1]要想让孩子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高尚的理想价值观, 须对父母一代进行培育, 提高父母的知识层次和文明素养。

同时, 良好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感情和睦是也能使孩子在一个充满亲情和爱心、民主的氛围里健康的成展, 形成健全的思想和人格。

2. 系统化教育机构:学校

除了家庭, 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教育, 其主渠道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

大部分学生反映, 思政课的最大问题是教材内容与现实不符, 简单僵化, 缺乏吸引力。因此, 建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添一些与现实社会相关的鲜活内容与材料, 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同时, 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的效果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 甚至是倒退。探讨如何增加思政课程中的吸引力, 逐步减少学生对课程的逆反心态。最重要的是搭建一个互动式教学的平台, 让学生们走出课堂, 用鲜活的实践案例, 使学生们理解祖国在建设过程中的的困难和挑战, 从而从内心真正产生对祖国、对民族的情感。

另外,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面对国际、国内及新疆地区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时, 大学生的理解程度是有限的, 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引导, 帮助其理解。每个思政教师, 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知识在课堂上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这不仅能增强课程吸引力, 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本地区的社会发展, 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使命感。这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新疆高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特殊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在分析国际国内时事, 解读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对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引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就是涵盖多学科的知识, 如果没有对相关学科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根本无法理解透彻, 更不要说让学生信服。因此, 思政课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相关学习背景和专业理论素质。只有知之深, 才能信之坚。此外, 教师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只有宣传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定不移、满怀信心热情, 才会在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才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力, 吸引力。

3. 主导核心:政府

人总是生活在有政府、有组织的国家中。政府对青年的政治观形成起关键作用。政府必须用现实成绩证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以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政府通过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如均等受教育机会、增加教育的投入支出、住房、社会医疗保障等大学生最关注的、影响社会发展的最重要问题, 充分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政府用高效的政绩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领导能力、执政能力的认同度, 对政治价值观的认同感。[2]政府要引领青年真正树立政治价值观, 还需要政府通过规范制度形式去引导和塑造青年的政治思想, 与法律制度相结合, 规定最低的思想政治底线。政府通过法规条例为个人政治认识的提高和为政治价值观的践行和确立提供保障, 并采取措施惩治那些敌对或者破坏主流政治价值观的行为。

4. 渗透途径:民族文化融合

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推动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其自身的宗教价值观密切相关。新疆各个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源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而在宗教文化中的很多东西是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相同的地方。如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很多东西是与我国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道德理念相一致的, 我们可以加以利用, 用本民族所信奉的价值理念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时加以引导, 能更好的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另外, 我们要善于结合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 进行政治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渗透。在节日期间我们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强宣传, 对比解放前的新疆与解放后的新疆, 凸显社会主义新疆的美好, 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

5. 最广阔的平台:网络

网络作为现代传媒中最广阔的平台, 由于其便利、开放的特点, 能够容纳来自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声音和表情。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2010年7月29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 手机网民用户达2.77亿。[3]而大学生又是中国网民的主体。政府如果能够监管好、利用好网络, 那么网络将成为输出正能量, 教育大学生的政治渠道。反之, 网络则会成为敌对渗透势力、恐怖主义传播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 (5) :52.

[2]邱钰斌.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 201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新闻网, 2010-07-15.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教育系统要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为大学生树立更多可敬、可亲、可学的榜样;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融入和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光明日报总编辑胡占凡在讲话中指出,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的先进事迹,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进行。牛树启等河北农大毕业生与李维贺老人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且具有现代价值,应该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动力。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的先进事迹带给整个社会的感动和震撼是持续的、强烈的、深远的,他们的事迹本身就是一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教科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光明日报重要的宣传内容。光明日报将坚持“三贴近”,进一步创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宣传报道,努力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座谈会上,河北农大党委书记程庆会、河北农大园艺系93(01)班优秀群体代表时翠平、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清华大学教授刘书林、北京大学学生代表郭立伟先后发言。与会人员认为,河北农大毕业生群体的先进事迹平凡中见伟大,他们身上闪耀着道德的光辉,体现了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扶危济困的宽广胸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和关爱他人的社会担当。大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90后”大学生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使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前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质,承载着全体民众的理想追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犹如无根之木,遇风则倒;无源之水,遇旱而竭,难逃被他国削弱、征服、同化的宿命。而拥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如同雪中青松,遇压不倒;浪中蛟龙,遇险而威,能够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优劣则关系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兴衰,其价值的意义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所言:“有的社会当生存受到严重挑战时,也能够推迟其衰亡,遏制其解体,办法就是重新振作公民身份和国家特性意识,振奋国家的目标感,以及国民共有的文化价值观。”[1]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告中浓缩的12组词语分别从国家整体、社会群体、公民个体三个层面全面精准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12组词语是我们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智慧结晶,是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要求的应然所需,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科学论断,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国家属性和民族标识,是引领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前进的兴国之魂,是中华民族现在和未来的立世之本、发展之源,是高校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武装师生、教育学生、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的重要依托。尤其是面对当今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引导“90后”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和内在心理结构上真正确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从而主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工作的实效将直接关系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青年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和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特别是对于汇聚中华民族力量、凝结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强化“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的重要性

高校对“90后”大学生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的重要性是基于“90后”大学生自身思想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社会环境中隐藏的危机。

首先,“90后”大学生“未定型”的政治思想和“成长期”的心智特征是促使高校必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观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群体由“90后”大学生全面覆盖,甚至出现“95后”的“新生代”,“90后”大学生因其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期”,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综合国力整体提升的同时产生的“金钱万能”和物欲横流的负面影响必然冲击着思想认识不成熟的青少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优生优育”政策的执行,导致“90后”的独生子们中出现“坐享其成”、“不思进取”、“死于安乐”等“啃老”现象出现。虽然“90后”大学生主流的政治思想和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但其身上特有的时代标签和个性特征里隐藏的潜在问题不容小觑,在思想意识层面表现为: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实用主义深入人心;利己主义有所“抬头”。在心理结构层面表现为:心态开放,辨别能力不强;生活安乐、受挫抗压力不强,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为“90后”大学生打造成长顺境的同时也减少了他们直面挫折和失败的机会,当他们一旦遭遇生活或工作的逆境时会出现自我否定、一蹶不振、心理崩溃、情感决堤。同时,“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存在停留于学前和家庭教育的浅显层面、认知的行为脱节、对人对己双重标准等问题。

其次,国内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冲击是促使高校必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客观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内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等多种文化思潮的碰撞与交融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所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尤其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别有用心的“文化殖民”与某些文人发起的“复古思潮”,以及充满光怪陆离、奇异思维的“非主流文化”和偏离正统思想的“审丑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三观”定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正如胡锦涛指出的:“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是先从意识形态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民的思想入手。”[2]因此,高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清洗大学生的心灵尘埃、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引导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增强党性修养,教育他们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事物、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发自内心的高度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和切实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求是促使高校必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因素。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更是旗帜方向和灵魂命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标和理想,是维系整个华夏民族亿万子孙的“中国梦”。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同盟者的斗争从来都是尖锐而持久的,特别是在扩大自身规模方面,谁拥有的人数多,谁就能有发言权,谁就能代表统治阶级实现一方对另一方思想上的统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在反侵略、反压迫的革命历程中自主选择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人民群众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论武器。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信心满怀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大学生认清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深刻领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实质,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endprint

三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90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价值观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大学生,内化为学生群体和个人的意识,才能外化为学生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最终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大学生发展需要着手,借助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管理服务、网络媒体等多种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全覆盖,引导“90后”大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将国家意志融汇于个人理想,使个人追求与国家使命紧密相连,逐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要求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和自觉行为。

(一)构建课堂与网络互动交流平台,进行报国为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针对“90后”大学生热衷信息时代新鲜快捷的生活方式,过分依赖网络的特点,加之带有个性标签和崇尚自我主张的“90后”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更趋向于“自我意识主导”,尤其反感外界强压式“灌输”,所以思政教师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课堂与网络两个平台与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思想交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课堂是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堡垒,作为各种意识形态混杂的聚集地———网络是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型媒体,课堂重在理论教育,难免枯燥乏味;网络重在传播便利,易于鱼目混珠,构建课堂与网络的互动平台,融合理论的系统性和网络的新颖性、真理内容的感召力和数字媒体的吸引力,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便于老师对学生及时答疑解惑、化解心理危机,凸显课堂—网络双向互动式教育的实效性。“报国为志”意指大学生要心系祖国安危、牢记国家使命、捍卫国家利益、甘愿为国家的富强而奋斗终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指针,既体现全体国民的共同理想,也是每个公民努力的目标方向。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生力军,只有立国之复兴大志,才能塑经天纬地之才;只有心中有爱,才能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只有心中有国,才能劈荆斩棘、雄起东方。

(二)构建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实施“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针对“90后”大学生进校深造目的与高校培养人才初衷的一致性,父母培育孩子进入大学的目的是学有所成、成功就业;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初衷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者融汇于一体,即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检验人才的真伪良莠,唯有“为民服务”的实践。“为民服务”意指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做事原则、坚持全心全意的为民服务宗旨。高校应切实培养“90后”大学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具备造福于民、贡献社会的能力。能力的锻造得益于实践的磨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丰富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长期依赖书本理论单一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大力构建大学生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体验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价值和历史意义,自觉主动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走群众路线,将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于老百姓,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谋,在为社会服务、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为大学生日后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而具备优良思想道德素质和完备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能真正维护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建设的快慢优劣取决于人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优良的社会环境建设需要“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智者、仁者、大爱者的无私奉献。只有“心中有国”,才能大爱无疆;只有“敢为人先”,才能激流勇进;大学生们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才能在社会转型期里应对来自各方面的严峻考验,在风险和挑战中,逐步成长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创建“家庭—学校—企业”连环机制,开展“修己成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深受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影响,良莠不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需多方支持、联合培养的系统工程。高校应创建“家庭—学校—企业”连环机制,引导家长进行优良的家庭教育、强化学生进行自身的素质培养、渗透企业进行实地培训教育,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力开展“修己成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修己成才”意指大学生要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念,锻造自身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实现家庭梦想、成就祖国伟业、造福天下百姓的基石和前提,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修己成才的标准。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是否能真正达标,取决于家庭、高校、企业三方的量化考核,三者环环相扣、权责分明、彼此监督、查出漏洞、不断完善、发挥实效。

首先,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考核要求在新生报道时告知家长,明确家庭教育考核细则,与家长保持动态联系,将学生在校情况定期汇报,也及时了解学生校外生活情况。“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代”,对父母的心理依赖程度甚于以往,长期处于备考阶段的学习状态,过分追求文化课分数,忽略道德素质培养,其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不够成熟。父母必须明确职责,不能将孩子送到学校就完成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其次,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实记录学生表现,作为综合素质能力考核指标,量化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先决条件,特别针对入党考核实施一票否决制。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普及荣辱观知识,树立健康道德理想,塑造美好心灵,倡导优良学风和校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作为指导老师深入实地,认真听取学生的构思创意、批阅学生的设计方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展现正能量的形式、青春洋溢的方式、喜闻乐见的模式融入学生们的各种活动中,让大学生由外入内、因爱生情,主动自觉、身体力行地展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最后,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训的契机,采集企业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的考核数据,研究价值观中存在的不足,听取企业培训人员对学生的评价及建议,从而不断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校园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同时校方将对企业提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成绩表,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参考。

此外,高校通过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发挥教师和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一方面深化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高校各级党政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身先示范的原则,务必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学习,切实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优秀学生的行为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社团活动及班团会,使大学生们在活动中彼此影响、锻炼自身、成长成熟。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新华出版社,2005:11.

[2]胡锦涛.做好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98.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 篇4

一、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 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 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思考价值问题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是人们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达到自觉的重要标志。从一般意义上讲, 价值观就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值得“保护”、“尊重”、“重视”的看法和理解。价值观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 反映人们深层心理特征的, 可以解释个体行为差异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外, 其本身还是一个复杂概念, 存在复杂且变化的结构。价值观在形式上属于人的主观意识, 在内容上则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客观反映, 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晶。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 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向导的作用。也就是说, 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与表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新的使命, 决定了大学生的历史地位和应有的作用。总的来说,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通过报纸、网络、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能够更加容易的获取大量信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是务实的, 在完成自己课业要求的同时已不满足于课堂, 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在社会实践及拓展知识面, 开阔视野, 了解社会, 提高自身素质, 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适应竞争。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高校教育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集体生活的大学生们在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不断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自我为中心。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 和平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有很强的优越感, 总体上追求自我需要的满足, 崇尚个性, 我行我素。自我期望值高。对待未来的发展, 更多看重收入待遇, 看重施展才能的机会。目前大学生中出现考研热、考公务员热、实用知识热、晚自习率高等现象正是他们为了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满足社会需要, 适应社会要求的体现, 然而, 大多数学生的成材动机只是为了自我价值的体现, 而忽视了国家需要, 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2. 崇尚实用主义的倾向。

实用主义思潮是当代西方影响最大、流行很广的思潮之一。实用主义作为一种代表美国生活方式的思想, 不仅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 而且在美国的整个社会都具有一定的支配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门的开放, 市场经济的实行, 对实用主义的研究成为重点, 实用主义思潮在社会中, 尤其是在大学的校园里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不否认实用主义的优点和它的精华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小看它的负面影响。虽然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实用性价值观还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值得警惕的是对各种物欲的顶礼膜拜, 已使得实用主义的负面思想逐渐在部分大学生中渗透。

3. 心理素质差, 抗压力能力弱。

美国精神分析专家哈内认为, 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竞争机制的导入,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文化因素、传媒因素、市场经济的影响、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心理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家庭隐私以及校园内部因素等客观因素导致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以前更活跃、更复杂。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 对大学生更是如此。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 这也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工作核心, 以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工作重点。因此, 应以下几个方面为主要途径。第一, 引导大学生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价值观。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引导大学生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群众观。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 应该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实践方式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群众观, 增强报效祖国、热爱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大学生认识和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要求,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当今国际竞争的复杂背景和发展态势, 有利于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实际现状, 有利于认识大学生个人的潜能价值, 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倡导大学生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二, 在学校中营造创新氛围, 鼓励创新精神。在高校中组织开展各类活动鼓励大学生树立创新精神, 开展创新实践。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继承传统精神的同时, 能够将历史经验与实践相结合, 与时俱进。第三,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奉献社会, 锻炼刚毅的品格。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将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 建立学分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利用好寒暑假,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从统一组织活动到自主参与到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形式和内容,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甘于奉献。第四,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 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专业学习、择业择友、学生工作、生活健康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根据当代大学生“80后”、“90后”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学知识, 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基础。在当今价值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 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 能够深层次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 应当与时俱进, 加强理论研究与学习, 在不断强调大学生们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并为培养出具备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人才不断努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价值观的意义, 剖析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实用主义倾向、心理素质差、抗压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 浅谈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与表现, 并结合得出的结论总结出什么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生价值观及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5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08-04 08:25:00 ]作者:冯秀芹 叶小青编辑:studa11071

1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实施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需要。落实实践课的有效性。必须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途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弱化之势。原因很多,其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课的相对弱化和缺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索马克思主义实践课的原则与模式,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需要。

第一,实践课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看出,党的教育方针不仅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的特征,也凸显了实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深刻领会教育方针的丰富内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又联合下文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高校管理者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积极开拓实践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课中观察、理解、分析社会,消化课堂理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实践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大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这些道理.就可谓“知”。但获“知”并不是人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特点。大学生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走出校门.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健身心、完善人格等教育目标,以及完成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满足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任务都极为重要。

第三,实践课是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需要当前,不少大学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普遍认为“上公共课难,上政治课更难”,学生则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政治课毫无用处”。因此,在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可以屡见这样的场景:这边老师苦口婆心讲原著、析理论.那边学生们或入梦乡,或埋首于其他书籍、杂志。更有少数同学.只要是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干脆不来。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很多,其中对实践课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教师由于受政治纪律和本身水平的局限,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缺乏和学生的思想互动。所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实践课的设置则有利于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课的设置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特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让学生参加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魅力,从而达到教学目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化。但重要的是,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科特点创造性地探索适合大学生实际的实践课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课应遵循的原则首先,针对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高校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其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的特点非常鲜明。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的改革中,要力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严肃、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彻底的理论批判精神,突出培养和造就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正因如此,学生既会感觉到理论强大的生命力,也会感觉到理论变革带来的困惑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的方式、内容,要更多体现时代性和多样性,不能因为实践课不好组织而搞统一形式、统一内容、活动单调的“一刀切”式的所谓“实践”。再次.双向互动原则。老师在实践课中也要积极引导,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后,务实性原则。大学生对形式主义的东西很反感,不少高校课程表上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但不少是应付上面检查的,在现实教学中根本无法兑现,或者一些实践课名不副实,仅仅上讨论课或者找些视频资料一放了之。要让实践课落到实处,一定要务实,不做表面文章,不走过场,认真组织好每一次实践课,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重视,才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的教学模式鉴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一般承担数百甚至上千学生的授课任务,在实践课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利用课堂、校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更大的教学空间中得到提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一下几种:一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或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做工作报告;二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社会新变化、新进展、新观念的记录片或新闻影像资料;三走,走出教室进行社会调查,走进农村,社区,走向工厂、街头,了解社会,剖析社会,思考社会的发展;四谈,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对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题探讨。五写.教师给学生提供参考性实践课题,让学生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科研论文等等。此外.虚拟实践.网上调查.兼职等等都是很好的实践课方式。总之,要根据学校、学生以及社会资源的具体情况采取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课,让学生从社调、实践、参观访问中理解国情、民情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课中的教师角色在许多高校。不少老师因为实践课不好组织以

及认识上的误区,对实践课基本上放任自流,而学生也不把实践课当回事,根本起不了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减少知识的传授.更多地去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做学生意见的倾听者.困惑的解答者。教师还应具备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帮助学生沟通与各部门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使学生能有条件去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形成观点,以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任何一种方法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整体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关于整体优化,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笔者对上好包括实践课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这样几点认识: 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不知道除了相关理论外应该讲些什么,只好照本宜科;有的教师知行不一,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的是一套,课下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屑一顾,怎么能谈得上教育引导学生呢?所以,教师要端正态度,用心去了解这门课,研究它,树立对这门课的热爱之情。老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德才兼备、知行同

一、正气盈怀的形象,这样才能凝聚学生的人心。对于学生不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错误态度.老师不要讥讽,不要态度冷漠,而是要走进学生,同他们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困惑。“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在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中形成良性的互动过程。

第二,高校的管理者要真正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同党中央和国家主管部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重视程度相比,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态度就非常微妙,虽然在口头上声称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但在马克思主义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都让人感觉到同其他课程相比有差别。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是大课堂上课;实践课只是表现在课程表中,而无具体时间让老师去操作;在职称评定、教师进修等方面也因是单纯的教学岗位而受限等等。在这样的氛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普遍感到受轻视,不少人寻找机会,以求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行动小,实效微弱。所以,从国家和民族的大业出发,从教书育人的根本之际出发,高校管理者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视落实到实处,真正调动在职师资的积极性。

第三,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要符合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生动充实大学生普遍感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单调的”、“教条的”、“空洞的”,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社会实际严重脱节以及教学的僵化所致。为解决这个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为契机,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在教材编写上,要有创新,减少直接的政治说教,使教材能融思想教育于知识学习,融意识形态教育于公共价值教育之中.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接受度。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6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情境;德育;价值观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它是进行德育的载体,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以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做好引导者和辅助者,也就失去了这门课程开设的原本目的。正确的思想品德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情感的投入,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共鸣。情感的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有利于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最终更好地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下面笔者重点介绍如何运用初中政治课堂的平台,发挥初中政治课堂的德育作用,弘扬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一、通过情感的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

初中阶段教学的客体是富有朝气和情感丰富的学生,他们在情感表达上有着感性的一面,在思想上逐渐独立,对老师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绪体验,情绪体验能够了解学生心里之所想,也就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和学生多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所以,我们必须主动走近学生、亲近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到你的真挚亲切。

案例一:讲到七年级下册的《自立自强》这一课时,我专门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帮助那些在班级中略显自卑,性格内向的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叫某些学生到办公室单独谈心,通过交流了解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并耐心开导。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失时机给予这些自卑的学生适当鼓励,帮助他们一点点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消除对我的畏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和我进行交流,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久而久之,那些内向和自卑的学生在课堂上愿意配合的主动性得到了改善,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明显得到提高,几乎每次我提问,都能看到他们当中有人举手发言,这就是一种进步,真正促成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让学生自信自强,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习。

以上实例说明,政治课堂通过情感的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是能够有助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尤其是七年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运用情感的投入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通过故事讲述,让学生明白事理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代中学生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力,在教学中采用故事叙述的方法,就很容易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寓理于情的教学效果,并指导着学生明白事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思想政治课对价值观形成的引导效果。

案例二:在七年级上册内容中,笔者讲到《我和父母》一课时,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家三口周末去某山区旅游,在坐缆车的过程中,不幸发生了意外,缆车的绳索断裂,连人带车即将掉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这对年轻的父母用双手将孩子举起,形成了降落的缓冲空间,结果父母当场死亡,而孩子幸免于难。讲到这里时,整个课堂非常安静,学生都陷入了沉思,紧接着笔者还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了《感动中国》节目中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情节,于是我又继续进行情境创设,播放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学生在歌声中纷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都为伟大的父爱母爱而感动。播放完毕,我问了一个问题,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关爱你们的,不妨说来听听。此时学生争先恐后述说着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有的说自己生病了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有的说为了让自己过上美好生活,父母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打工赚钱;还有的说为了自己的安全,父母天天接送上学等。此时,我及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回家后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到了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有的说星期天帮父母上街买菜,有的说帮父母做家务事,有的说帮父母捶背,也有的说为父母制作生日贺卡等等。这样的课堂效果,才真正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作用,其正确价值观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通过辩论的组织,正确引导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是需要激发学生兴趣的,否则课堂效率很难保证。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认知而轻情感,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识记、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强调师生角色的转换,注重合作、交流和探究。教师可以恰当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去体验、感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意识。

案例三:笔者在讲到《直面挫折》一课时,利用了语文教材中的《七律·长征》作为教学资源,先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电视剧《长征》的视频片段,剧中展示了红军当年爬雪山过草地的场景,学生感触很深,通过视频资料的观看,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挫折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了挫折对人的双重作用,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以上说明,只要我们能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就不难创设恰当的情境,并引导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通过实践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品质

初中思想政治课也可以与实践相结合,每一章节后面都有实践的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树立良好的品德。特别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践行这种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是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体会教材的内容和倡导的美好品质,这才能引导初中学生把正确价值观所倡导的品德,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来证明。首先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模拟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让学生在参与中领会到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笔者在讲到《文明交往》一课时,让学生准备表演一个小品,通过小品的表演使学生感受到交往双方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举止要文明。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其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用行动来培养优秀的价值观。如在3月12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到五保户家庭孝敬老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扬奉献社会、关爱社会的精神。

总之,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利用本学科特有的德育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发挥该课程对价值观引导和塑造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佟兴波.加强情感教学 优化政治课堂[J].今日科苑,2010(4).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7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在认知、理解基础上总的看法和基本评价。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明确的说明, 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集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核心内涵,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代表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思想和精髓, 直接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大众意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要求, 这三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统一整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集中体现了国家整体的发展目标,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发展蓝图的形象描绘,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到统帅和引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对未来社会美好生活状态的生动表达,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理念层面上的美好愿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体现了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个人行为操守的要求, 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自觉践行的行为理念。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 也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高瞻远瞩, 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指导思想、实施措施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部署, 其中就包括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此之后, 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形成了广泛的宣传教育氛围, 积极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座谈会上再一次提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年一代的重要意义, 他动情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当前, 在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其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大学生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越来越成为其自身文化素质是否过硬的重要指标, 也是衡量其未来成才与否的重要标志。当代大学生处于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历史新时期, 没有经历过物质贫乏的困难时期, 也没有经历过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因此容易导致意志力相对薄弱。虽然他们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由于他们意志力上的薄弱, 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导致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价值观“泛功利化”等等, 以至于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甚至误入歧途。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 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形态向高校渗透加剧, 如果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 会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也不利于大量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引导青年学生始终牢牢把握住正确的思想道德方向。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内化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2.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不断‘认知—实践—养成—巩固’的过程。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 而应该落实到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 而应该具体到明确的‘抓手’上;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 而应该落实到人人、时时、处处身体力行的系统工程。”要紧紧围绕高校实践育人的主体作用,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宣传教育、文化熏陶、榜样引领等各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长效机制, 共同提升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 (1) 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提是认知认同。”只有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才能内化为行为上的自觉。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感, 应当大力进行宣传教育。高校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指南, 并形成宣传长效机制, 旗帜鲜明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 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中, 体现在教材、课堂、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其次, 要充分利用好民族纪念日、国家传统节日等重要节日, 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社会实践等重要活动, 强化理论灌输, 不失时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再次, 高校要建好网络、用好网络、管好网络, 有效发挥网络宣传阵地作用, 注重新媒体与以校报、广播电台等为主的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多方位的宣传,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生动、实效。 (2) 文化熏陶。“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源泉, 要着力履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等重要职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引导人们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前进。”良好的环境文化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存发育的土壤。应当大力构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 积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格外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影响。通过把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实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高校应当开展广泛的校园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其中, 引导大学生养成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惯, 努力做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合格的“四有”新人。 (3) 榜样引领。在高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需要以点带面、辐射全局。当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迫切需要树立榜样引领践行,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树立榜样、学习榜样的制度, 能够及时发现并树立起身边的榜样, 人人都向榜样学习。身边的榜样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对着镜子可以正确认识自己, 并及时纠正错误。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好榜样就像把人们召集到教堂的钟声。”原因就在于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把抽象的、无形的价值, 变得具体而有形, 让人们易于接受。榜样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示范者, 其用自身的言谈举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行为, 生动形象地感染和影响着身边的人, 对身边的人起到重要引领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 应当带头规范自己的言行, 提高自己的道德操守, 努力使自己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榜样引领作用, 激励并带动身边的人, 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浓氛围。

摘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要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长效机制入手, 紧紧抓住宣传教育、文化熏陶、榜样引领等关键环节, 推动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教育,文化熏陶

参考文献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3-12-24 (1) .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辅导读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8

1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价值观是一个瞬时性特征较突出的概念,随着时间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大学生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这些年轻大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和多变状态。“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1 传统与时尚理念碰撞中的冲突价值观

中国古代是伦理型社会,由于社会的封闭性,传统文化观念很难打破,社会价值观标准比较单一。至近代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改革开放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价值体系已经瓦解,而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建立,形成了价值观领域的真空地带,许多大学生处于迷茫之中。

1.2 理想与现实差异下的矛盾价值观

大学生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系日益成熟,在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个体发展的创造性越来越被社会认同,当代大学生越发觉得现实主义是最佳的价值观选择。很多大学生非常认可务实的社会态度,他们认为通过不断的努力,为自己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追求“成就自己,造福社会”的目标。但是祖国的建设需要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的大学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现了对祖国赋予的历史重任感受不深,对以往人们所追求的那种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也表现得淡漠的现象。

1.3 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复合价值观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容易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正面的、负面的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异质性获得了学生的喜好。但隐藏在互联网中的不良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带来了许多影响。网络及网络文化在给青年学生带来开放、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消极影响。

1.4 群体冷漠与个体凸显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社会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化的人格标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天下为家”的大公思想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主流价值观。但到了近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方伦理中的“个人核心主义、自我实现和超越”的价值观,对于曾经受到抑制性教育的大学生是一种强大的刺激,加之大学生的年龄所独具的对传统的逆反心态,彰显自我、忽略群体的特性价值观已经越来越影响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大学生在价值观认知上虽然倾向于集体主义,但个人行动上却倾向个人主义,对整体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所下降。单纯强调集体的所谓集体价值观,大学生已经很难完全接受。

2 促使大学生产生诸多价值观问题的社会根源

任何思想意识存在都离不开其依赖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是社会结构、利益格局,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不同思想相互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综观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2.1 经济高速发展引发文化混乱

我国当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社会结构变动和各阶层人们利益的调整,社会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人们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相应转型,处于转型和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的人们,缺少安逸社会下整体的平静感,人们价值观迅速改变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大学生作为最敏感的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处于形成期难免不受影响。

2.2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网络普

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在网上交汇,政治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在各种信息平台上冲突、融合。大学生由于辨别力有限,其价值观必然受到极大干扰。

2.3 家庭人员结构变化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四二一”的结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长在父母甚至祖辈的呵护中,上学的过程中父母几乎包办了所有的事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大学生没有机会真正的去接触社会,在日常与人交往中也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集体观念淡薄,经受挫折的能力很差。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全面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很多还在一个心理成长阶段,其价值观随着社会思潮、社会热点而变化。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很需要在宏观上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一整套判断世界的标准。在微观上需要学校和教育者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方式,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价值观成熟提供辅导。“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当今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这种价值体系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必需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体系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构建大学生的价值观。

(1)在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准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辨别是非真伪,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确立正确的目标。

(2)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扭转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倾向,在西方利己主义的冲击下,影响和为大学生构建标准的价值观目标蓝图。胡锦涛同志指出:“要让所有的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只有让广大的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从情感深处确立更高尚的世界观,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用爱国主义熏陶学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多了解伟大祖国的历史,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国家的富强是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同时还不能滞后于时代,要做到把握传统与现代创新的结合,让每个大学生把个人发展寓于民族复兴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提升人生价值。

(4)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大学生价值观构建需要国家宏观舆论的引领,也需要社会微观的点滴渗透。所以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浅出的教授给学生,要从点滴之间教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关注学生。

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外化为每个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和自主行动准则,这样才能为我们国家未来的社会主流引导出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念变迁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只有不断正确引导才能为国家培养出积极乐观的新生力量,才能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谱写国家伟大的复兴之路。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作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力量,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必然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在大学期间如何有效地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方法,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泽.90后大学生价值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0.

[2]李楠明,白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

[3]周慧恩.从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看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西部,2009(2).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我们党立足实际,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凝练为为“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针对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和特点进行的新的概括和总结, 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深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烙印, 在其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作用,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会贯通。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我们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进行了新的概括, 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心、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内涵的高度总结, 明确回答了在新时期和新阶段我们党高举马列主义旗帜,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目标前进, 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有着鲜明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下, 思想政治教育被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本质在我国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上体现为, 对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其自身能够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失业。

( 三) 二者的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贯穿并统领大学生细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行广泛贯彻和践行, 就必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因此, 二者是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融合, 缺一不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指导原则, 同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发扬和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首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思想和理论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论证, 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和价值性, 让人民能够真正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魅力所在, 并真正接纳之, 最终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为行动的外化提供条件。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其成为真正的人生信仰和行为准则。

其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工作的核心内容, 还要用其统领整个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和细节,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原则实现真正的内化和传播, 进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的途径。

总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 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方针和原则, 并为其提供了理论前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弘扬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其过程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才能帮助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帮助其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才能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塑造主力军。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尤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价值诉求的方向, 增强了其说服力和吸引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内容, 统领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要承担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论证,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其工作的中, 还要肩负起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参考文献

[1]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2]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屈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重要讲话

[3]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4.

[4]张玉荣.教育教学论坛[J].2015-04-16:16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10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

古语云: “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辅导员是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老师, 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辅导员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同时也是实现 “中国梦”的基础力量。

( 一) 丰富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辅导员经常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沟通,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塑造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 二) 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 字方针中从个人层面提出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需要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应该抵制不良思想的干扰,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 三) 实现 “中国梦”的基础力量

辅导员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在其位, 谋其政。不应计较眼前得失, 做到孔子所说的: “以吾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大学生, 感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要求是: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辅导员教育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他们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故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 “中国梦”的实现, 对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推进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方式

( 一) 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能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坚毅品格。深化社会实践, 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如高校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墓, 增进对历史的了解, 教育大学生不能数典忘祖,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特殊教育学校或者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 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

( 二) 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 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对他们的思想、行为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持续性的影响。同时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育人功能, 是对高等学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 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同时更有助于开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校园文化不仅是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桥梁, 更是大学生锻炼能力和展示才干的舞台。

( 三) 结合 “中国梦”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中国梦”既指每一个人心中的中国梦, 也指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如何实现中国梦, 是每一大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风气能够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观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 诗文比赛、“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来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 感受校园文化的和谐, 营造美好的校园文化生活并不断增进师与师、师与生之间的情谊。

( 四) 结合大学生自身

作为一名大学生, 扮演者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身份, 有着探索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学习了解国家的形势政策。作为大学生应该学会通过更加深入的学习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努力掌握分析实际的方法。

理想信念是作为大学生前进的方向, 需要正确的科学理念和信念来引导。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 为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浪潮而奋斗。唯有把个人奋斗志向与国家的命脉联系在一块, 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创造人生价值。

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身心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同时也为 “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力量。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子路篇[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中发〔2004〕16号文件, 2004.

[3]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大学生如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亚太教育, 2013.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信息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加快,推动着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迈进,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推动者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导向。这也是时代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多元化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设置了许多障碍,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指导思想。这一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各大高校与国家政府的紧密配合。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才能进一步的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一、当代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的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区分是非、好坏、美丑、荣辱、得失、祸福、苦乐的观念体系。

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主要靠文化来体现。文化服务于我们的同时也制约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事务进行评价、抉择的标准,是个人的内在倾向。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政治文明的进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倾向等,都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世界经济的发展步伐,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步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趋频繁,互联网的发明与普及,带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联系。大学,是思想碰撞的地方,是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现代文化平衡发展的地方,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三)、现代文化,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打造出多元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将发展个性视为重点。而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正为此提供给了足够的发展的基础和空间。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性格正处于形成期,在多元化价值冲突面前,往往容易感到不知所措,迷茫无助,这个时候,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来给与引导和支持。

(四)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利益的追求方式必然造成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多元化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也就不言而喻了。手机,电脑,新闻媒体,便捷的信息传播工具催化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利弊兼备的互联网文化在拓宽我们知识面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色情,暴力,极端主义,不良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之中的传播,危害无法想象。

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探究: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与统一,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实效性,必须具体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价值的实现需要依托的基础,从而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如何识别对自身有益的文化内容同时拒绝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毒害,是我国政府和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难题。如何增强国家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谋取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进步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当打大学生,应该构建能够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嘘声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构建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具体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尊重当代大学生对多元化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可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纷纷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谋求大学生价值观统一性的理论已经与多元化时代发展道路背道而驰。与其望洋兴叹盲目的拒绝和压制,不如尊重当代大学生对多元化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可。不能强行改变和否定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作出适当调整,仅仅局限在制度化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指导里面是绝对不行的。

(三)、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寻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文化早已被纳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程之中,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加快,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文化的商业型和功利性使一些低级愚昧,淫秽色性,暴力凶杀等不良文化现象侵入到大学生的阵营。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大削减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效。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对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扬弃”的观点看问题。充分唤起当代大学生合乎文化本性自觉意识。

(四)、争取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实现相一致,找准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切入点

当代大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他们需要得到足够多的重视和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具备相应的人文关怀。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帮助当代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减轻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实现协调发展。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尤其突出。社会竞争的激烈,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普遍存在。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构建大学生心理咨询平台和预警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旦存在心理危机倾向立刻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争取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实现相一致,找准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切入点。

(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需要国家与各高校紧密配合、共同努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与统一,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大学生自我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前提保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提高实效性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价值的实现需要依托的基础,在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识别对自身有益的文化内容同时拒绝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毒害,不仅是我国政府也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难题。要想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我国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广大高校就必须共同发力,协同作战。

结语: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寻求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与统一,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大学生自我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前提保障。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谋取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认同,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寻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争取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实现相一致,找准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切入点,国家与各高校紧密配合、共同努力,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刘红英.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论大学德育功能的实现[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2]祝灵君.国外建立社会核心价值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篇1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总结、归纳与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方面出发, 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于思想文化建设的最大公约数,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情况下提出的, 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又兼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简单、易懂且易于实施操作,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广泛的感召力以及强劲的引导能力。下面从三个层面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简要分析。

1.从国家层面出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站起来, 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 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人民进行了六十多年的艰苦卓越的社会革命与建设, 使中华名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家的硬实力和国家声望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应当明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奋斗目标, 从而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

2.从社会层面出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不仅要关注经济建设, 还应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将社会建设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 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的平稳进行。此外公平、平等也是马克思思想的要求。

3.从公民层面出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由个人组成, 个人的道德修养直接决定了社会的思想风气, 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进而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公民个人层面出发, 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八字个人价值观, 涵盖了公民的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力求做到的行为准则。

二、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 能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构, 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十分具有必要性。

1.推动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开设目的就是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涵盖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 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 应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只有这样, 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真正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作用。因此,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并逐步按照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 努力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得构建能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而推进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正处于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工作一直广受诟病, 如何提升丰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以及教学效果关系到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推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出发, 涵盖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基本要求, 因此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思想政治教学中, 能够丰富课程内容, 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大有裨益。

3.有利于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 是国家经过层层选拔而产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因此大学生肩负的不仅仅是修身、齐家的责任, 还需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学习, 肩负起平天下的重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价值体系, 囊括对我国公民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 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必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身体力行。因此, 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能够将先进的文化、主流的意识形态灌输到大学生的思想中, 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核心价值观的措施

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不仅仅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教学中, 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 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以及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才能保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成功构建。

1.明确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有努力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明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对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思想政治素养做出具体规定, 能够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是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因此, 教育部门应当根据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 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教师的课程教授水平, 制订明确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为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前进的方向。

2.确立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内容十分丰富, 全方位地进行教授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开展。因此,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精简性、针对性的教学,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 包括理想与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三方面的主要教学内容。

3.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监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 实时评价教学效果, 监督课程的开展情况, 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构建思想政治评价体系时应当严格按照一直导向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 保证课程评价体系的质量和完整性。

四、结语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高校以及教育部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并明确教学目标,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同时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进程。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着手, 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学生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应当树立社会主义力核心价值观, 并身体力行,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 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发展方向思考下一篇:建筑设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