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

2024-10-26

大学生价值(精选12篇)

大学生价值 篇1

大学生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大学生价值实践的观念变化、心理状态。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深入把握就能成功了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动向。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中的各种重要因素及其作用。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主体因素

价值取向恒常表现为对价值客体的属性也就是价值目标的一种指向性活动。这种指向的价值目标不单单是指在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中, 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某一满足的属性。尽管价值目标必然具有价值客体属性的特征, 但一经确立的价值目标是价值主体在复杂多维的价值实践中确立的一种成熟的价值追求, 就是自己某一取向的终点。我们称之成熟的价值追求就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是因为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满足与被满足关系, 而是价值主体在复杂多维价值实践中作出的合乎规律的选择[1]。

我们评说一种价值取向是正确的, 首先是这种取向要合乎常理, 也就是能真正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其次是价值选择的作出要符合客观逻辑, 也就是价值取向之于价值目标具有逻辑上的“应然性”。再次, 这种价值取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未达到价值目标所规定的效果时通常不会改变。价值主体会长时间保持着这种渴求的心理状态和孜孜以求的努力。那么正确的价值取向表现是如何指向价值目标的, 中间要经历哪些环节, 这些环节又如何保证价值取向的正确生成?这就要经历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两个环节, 正确的价值取向的生成有赖于这两个环节的顺利完成, 合理客观的价值评价的完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作出后也就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之时[2]。那么, 又是何种因素影响价值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属性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的呢?而且这种评价和选择能够顺利作出吗?这首先要看价值主体在形成价值取向时的个人因素, 其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 价值主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是认识评价的前提和基础。在科学的认识还没完成前, 对客体的价值属性还没有熟知时是不太可能对其价值属性有所断定的。只有主体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还原价值客体的基本面目, 才能做出对客体是否具有某种价值属性的判断, 才会依据客观规律作出合乎目的的初步选择。 (2) 价值主体的个人偏好及价值实践中的主体情绪, 这也就是“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的同义语, 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体的价值属性的偏好, 在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中并不是只要具有了相应的客观认识、还原了客体的基本面貌, 就一定能作出相应的价值评价和选择。在现实的价值实践中, 存在着许多非理性、非客观的思维过程, 同样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有价值, 在自己看来价值不大, 当物以稀为贵的时候, 尽管自己不需要也还会受“边际”效应的驱动而去争相购买, 面对同样的山与水可能会因当时的好情绪影响而“醉眼看花花也醉”。 (3) 个人的文化背景、个体所经历的生活环境和所处其中的文化模式, 往往给予了个体内在的先验引导作用。这种先验的导向表面上不易察觉, 但在面临一些价值评价和选择的时候, 往往却起着非常重要的强制作用。正因为文化背景给了人们这种内化的潜在作用, 在影响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往往是具有相当的持久力, 而不会因为客观状况改变而改变, 尤其表现在某些民族精神和信念上。至此, 依据以上因素就可以完全建构起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框架了吗?就可以准确把握大学生价值取向了吗?这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即使以上属于个人的主观因素, 其形成也是难以脱离现实的实践结构, 尽管人的价值取向是在人与客观事物的一元价值实践中实现的, 但价值主体对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主观依据既难以脱离自然的主客关系, 也难以脱离实践中的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无论个人的知识结构, 还是个人情绪文化养成无不是在此间形成的。那么, 是什么因素在价值实践中影响价值主体的主观因素以及最后的价值取向呢?这就要充分考察社会的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因素, 深刻揭示其特点和作用机理[3]。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

凡是价值都是指客体的某些属性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但价值一经产生并不是恒久不变的, 它总是存在于特定的价值关系中, 其作用地位既会随着实践主客关系变化, 也会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变化, 具有明显的相对性。“所谓价值的相对性, 也就是价值的条件性。它表明, 客体的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一切以条件为转移, 每一种价值都有自己特定的‘条件域’, 从而构成自己的‘价值域’”[4]。因此, 我们在构建大学生价值取向时, 既要考虑到我们所说的任何价值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 也不能脱离大学生所处的外在环境和整个社会关系的结构。

那么, 具体如何界说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呢?首先, 从客体价值对主体的满足程度上来看, 符合大学生群体需要的, 又合乎价值发生条件和规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恒常地反映大学生的需要, 并对未来需要有预见性并提供相应逻辑发生基础的价值就可以称之为主导价值。而虽然目前符合大学生群体需要, 但不合乎价值产生条件和规律且没有反映大学生群体长期需要的价值可以称之为非主导价值。主导价值应在价值主体的整个取向中具有规定性特征, 能够满足整个群体的长期需要, 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关系结构而存在。如果将仅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作为社会的主导价值, 那么整个社会就只能成为一个“人人为己、自私自利”的社会, 整个社会的关系性结构也就不复存在了, 最终也就无所谓主导价值和非主导价值了。其次, 从二者的作用范围上来看, 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的社会效果和影响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主导价值在一定时间内往往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公共领域且作用范围广, 其影响程度相当深远, 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影响非主导价值的性质和演化。在今天的社会也是同样, 大学生只有遵从社会的主导价值, 才能实现自己本身的价值需要。非主导价值往往只占有私人的空间, 并不在全局上对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尽管非主导价值总是在主导价值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内在规定性, 但有的非主导价值却是历史上已经过时的主导价值留下的余波, 这是理所应当被抛弃的。但有的非主导价值却近距离地反映着价值主体最现实的需要。虽然其带有明显的个体经验倾向, 却能准确地反映出价值个体在主导价值下的生存实践状态, 以及对主导价值发生作用的心理状态, 也是对主导价值的社会效果的最直接的反映, 是可以作为对主导价值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种价值上升为主导价值并不是原有的旧的主导价值的翻版, 而是对原有旧价值的否定式的更新。尽管其可能脱胎于旧的价值关系, 但从根本上说却是对整个社会主导力量的对比变化, 社会存在基础的最准确反映和描述。主导价值要想在社会价值实践中切实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具有三个先决条件:一是具有合理性。也就是合乎社会的发展规律, 合乎社会主体的实践需求。二是合乎社会实践主题、社会类型, 且要有广博的内涵。社会主导价值应该是具有典型广泛需求性的价值需求, 其既能满足于社会成员的整体价值需求, 也能满足于成员内部各个阶层的差异性需求, 对于其他非主导价值的需求具有充分的兼容性。三是要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尽管有的价值需求代表了社会主体的终极价值取向, 但能上升到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却应该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自从共产主义运动开始, 共产主义目标就早已成了我们的崇高理想和终极价值目标,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也几乎是全世界人民心中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但今天在我们现有社会生产力的条件下, 再把这一理想作为目前社会的主导价值显然是不具有现实说服力的, 在当今全球依然炮火纷飞的情况下再谈世界大同也是明显不现实的。

在这种社会的主导价值和社会总的价值取向下, 大学生如何构建自己的价值取向?如何在构建价值取向时分清影响自己的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呢?这就要进一步分析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的隐含特性和相互作用机理。

三、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的隐含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社会的主导价值是社会最一般的发展规律的反映, 社会成员价值需要的集中体现。主导价值在解构旧价值时需要对具体的社会存在状况、社会力量进行对比, 对历史发展环节进行描述, 从而使人获得社会发展的经验, 使实践主体同历史与现实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以此扩大实践主体对主体之外的客观现实的最优实践效果, 也就是实现最大的价值需求。因此社会的主导价值隐含着明显的“规范与描述性”, 非主导价值往往反映的是作为历史片段的单独的价值主体的最直接的价值需求。非主导价值往往是些个体主体与现实生活关联结果的直接表述。反映了个体主体在日常生活中期望把自己的现实生活需要符号化, 期以符号化的作用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对象世界。在他人看来他的需求也就直接成为一个可以直观的现实存在。因此, 非主导价值往往具有“表现和直观”的特征[5]。

因为主导价值反映群体主体的价值需求, 而非主导价值主要反映个体主体的价值需要, 但不能因此就人为地把二者贴上等级序列的标签, 而简单地认为孰轻孰重、谁优谁劣、谁先谁后。作为成熟的主导价值, 其一定要具有可行性。即其价值内涵可以为广大个体所分有。一定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即其价值内涵明显要比其他非主导价值丰富而且还要能够广泛兼容除旧价值之外的其他非主导价值。因为主导价值的核心在全体、集体、大多数, 非主导价值的核心在个体或少数的人, 二者对社会作用明显不同。但因某些非主导价值具有“正在生成性”的特点, 其成熟壮大后可能会带有一些主导价值所未关注到的隐性价值需求。任其发展下去也可能会威胁到主导价值的社会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发展到极端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团结, 甚至会带来价值观的颠覆。因此, 社会主导价值必须不断吸收非主导价值所代表的合理诉求。

因为, 大学生是不断生成的一代, 其价值取向总是处在不断的建构中, 这就有充分的必要关注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主导价值与非主导价值, 才能准确把握其价值取向建构的方向和现实路径。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大学生精神肇始于“五四运动”。当时有良知的真正关心民族未来发展的大学生知识分子毅然挺身而出对封建势力将中国拖进深渊的卑劣行径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尽管当时大学生代表的并非是当时封建势力官僚阶层把握的社会中的主导价值。尽管社会依然流行着中国漫长封建社会固袭下来的安于现状的经验主义, 而广大大学生所代表的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非主导的价值却隐性代表着全体华夏民族的根本利益。可见类似的非主导价值终究要上升到主导价值的地位。如果不能与现存的主导价值成功融合就会将主导价值斥为旧价值。建国后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围绕着社会主导价值而变化。听党的号召, 一直是大学生的回响和价值取向所在。如今从深层次上看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各种因素不断增多, 在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尽管我国当前的主导价值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也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理性精神、追求工具的理性精神, 致力于社会现代化建设, 但与此同时也有些社会的非主导因素深刻影响着广大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很多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正逐渐由关注社会的整体状态向关注自身的境遇转变,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力图要在公共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争得一定的话语权。如今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忙于考各种证书, 表现出了对知识的追求, 但也表现出对文凭的迷信和工具理性倾向。尤其在大学生中出现的“裸考”一族, 更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大学生的社会理想而只关注个人的价值实现, 不再那么关注人生的终极价值和精神归宿了。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把这种倾向推到了极致, 网络迎合了广大大学生现实的精神需要, 在虚拟的空间里现实中的一切得到重构, 这里囊括了地域性与时域性的特征, 也就是综合了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特点。在这里, 表面上不再有社会的层级结构, 不再区分主导与非主导的作用, 主流与非主流的差别。所有参与者都会有平等的话语权。最终把许多非主导价值从现实中引向另一个空间, 又人为地创造出了许多非主导、非主流来, 所有的关于未来的价值取向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预演。仔细分析过后,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问题。首先, 积极的网络参与者热衷的是在虚拟的空间里自身主体性得到人为的虚假放大, 自己可以在网络中做富翁、做英雄, 做了许多现实中想做不敢做的、想做又做不了的事, 圆了许多现实中也许永远也圆不了的梦。其次, 虚拟的价值往往缺乏现实的依据, 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在现实的价值实践关系中产生的, 无论在网络中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终究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再次, 人与人脱离了现实的关系性结构, 价值不仅产生于人相对于自然的主客关系中, 更产生于主体间的关系结构中, 网络中人与人虚拟的身份关系是无法取代现实中稳固的主体间关系, 有时候有的网络参与者为了获得主体性的认同和公共空间的话语者身份甚至不惜冒巨大的道德和法律风险, 如诸多的网络黑客并不完全是为了现实的利益, 而往往只是关注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 自己的主体地位能被广泛认同, 从而采取了较为偏颇的手段。例如, 我国前两年流行的网络病毒“熊猫烧香”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取向偏颇的大学生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满足自己的虚假价值欲望而做出的非常态行为。这个病毒的制造者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正面上为社会服务, 那一定会作出不小的贡献。这就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的思考:社会应该如何建设更有利于一些非主导价值因素与主导价值因素并行不悖的有效机制, 如何在现有的社会规制下给予大学生更多的价值诉求表达权。在社会主导价值与一些有益的非主导价值的共同作用下, 广大大学生一定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今, 为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西部的教育事业, 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 并在服务期满时, 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2008年, 党和政府为了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 完善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 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 待得住, 干得好”, 这就是把非主导价值纳入到主导价值范围的成功典范, 集体的价值诉求和个体的价值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可以统一到一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多由集体取向转向个体取向这固然是一个事实, 但当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后会转向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 进而在这里使自我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明证。关键在于社会要创造一个能使一些非主导值得到有效发挥的机制和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更为广阔的认同空间。

参考文献

[1]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4:160-166.

[2]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106-118.

[3]司马云杰.价值实现理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147-166.

[4]袁贵仁.价值导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151.

[5]陈章龙, 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大学生价值 篇2

目标需求的主要内容

爱党爱国,立身做人。这是大学生立身成人的前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的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就没有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念。爱国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价值选择,爱党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基本政治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要把爱党爱国作为最高的信仰和行动,把爱党爱国与立身做人统一起来,自觉接受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把爱党爱国作为立身做人的根本,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在社会深刻变迁,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多元冲突交汇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更要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循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这是大学生的职责与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和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勤学善思是立志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勤学善思的目的,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大学生应当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才,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和党的执政使命之中。大学生必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历史、中共党史,了解和掌握世情、国情、党情,而且要在学习中加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立志把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大学生价值 篇3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大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

在新时期,为切实解决大学生价值观不稳定、多元化问题,高校应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思想”这一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方面的作用。高校通常都开设有四门内容各不相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四门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应依照每一门理论课程的侧重点与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激励大学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处事原则,不断丰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理论知识,使得他们可在多变而复杂的社会实践中可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基本立场来分析与认识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并针对具体的现象进行科学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评判,从而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②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主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促使他们认同这一共同理想,并以坚定信心听从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③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应主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特色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大力宣传改革创新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可较好地将爱国热情幻化成爱国之志,并转变成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励志图强的具体行动。④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的相关理论时,应主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荣辱观,借助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准则,从而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境界,促使大学生树立的价值取向不断趋同于社会要求,最终培养自身正确而科学的价值追求。

二、积极营造有益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是高校,因此校园环境情况直接影响了他们价值观形成与教育的实效。所以,高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并积极建设校园文化,不断优化小欢文化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与校风,为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实效创造良好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提高文化价值导向的正确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环节中,应大力弘扬主旋律,态度明确地推广主流文化,努力宣传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价值观,我们应积极发扬与集成社会主义社会缔造的所有文明、先进成果,以开放的方式接收校内外、国内外的各种差异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依据社会主义发展需求对其继承与创新。并且,消除与反对各种负面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批评与变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营造可给予学生正能量影响的积极文化环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而科学的价值观。②组织积极向上、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感化、情感沟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隐性和显性的指导与教育作用,从而使得他们在娱乐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为中心,努力创设活泼、健康的文化环境,借助组织各种形式、学生喜爱、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的文化活动,比如形势报告、主题班会、演讲辩论、专题讲座、艺术、体育、科学、学术等,将美育、体育、智育、德育结合在一起,将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文化活动中,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输送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③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应借助以人为本、完善制度、科学管理,树立强烈的价值观教育观念,形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优良环境,将对学生生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体现在校园建设的各个环节上、落实在每一个教职工身上。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综合素质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学工作中,要想切实优化教育实效,就需要教育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高质量开展教育工作,做好充足准备。在实际操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教育工作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知识。只有拥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知识及较好的理论素养,价值观教育人员才能依据当前社会问题、政策及形势辩证而科学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助耐心讲解,逐渐提高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及说服力,从而以更有效、科学的方式开展价值观教育工作,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②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努力丰富自身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只有让价值观教育人员拥有充足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有关的知识、管理学知识,才能使得自己的教育策略、教学内容更深入人心,并使大学生与自己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他们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教育,最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③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可熟练操作及灵活应用网络及计算机知识。价值观教育人员应主动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与网络水平,增强自身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搜集、信息鉴别、信息筛选、信息使用的能力,从而依据教育需要借助网络途径将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信息转发给大学生,并可轻松地将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价值观信息清除,从而为使自己的网络应用能力成为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的保障。④提升价值观教育人员的师德修养。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中,教育人员就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为了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正能量影响,价值观教育人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师德与修养,尽可能应正确的价值观理念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大学生,借助身体力行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教育内容的可行性与真实性,用自身的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去感染与教育学生。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应尽可能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与表率作用。

总而言之,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与多元化发展,同時消极与积极价值观并存,但是主流价值观是向上而积极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阵地、努力营造有益于大学生积极价值观形成的文化环境,并积极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帮助大学生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形成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促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芦珂. 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30-31.

[2]杨萍,秦瑞霞. 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挑战与契机[J]. 中国成人教育,2013,06:72-73.

[3]李婕,辛小丽.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科技通报,2013,07:231-234.

[4]于芳,杨萍,徐玉梅. 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3,15:6+21.

[5]王静.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6]季海群. 网络语言视域中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7]全春花.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D].延边大学,2013.

[基金项目:潍坊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部分)课题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2015RKX009)]

大学生价值 篇4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

长期以来, 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 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 整个社会思想的中心价值观不再具有支配性。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而多种经济成分必然产生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的人们有着各自的利益基础和生活方式, 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现象是必然的。在这样的环境下, 特别是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 多种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他们中有人信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价值观念, 也有人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有坚持“报效祖国”的价值取向的, 也有人“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的价值观。还有人坚持“钱越多, 人生价值就越大”和“生活追求舒服、满意”的享乐主义价值观。应当指出的是, 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 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导地位。但多元价值观也可能引起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二、价值目标务实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当代大学生的现实主义观念大大加强, 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减弱。市场的负面作用, 以及西方一些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大学生中有的人认为, 理想太大、太远、太空, 个人的现实生活最为实惠。如今大学生更为关注的是个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利益, 强调人首先要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负责, 通过自己的努力, 创造实惠、美好的生活。在义利观上, 当代大学生赞同“正当地索取, 积极地奉献”, 追求权利义务的均等。在政治观上一些大学生不太关心政治, 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淡漠, 他们更愿意关心切身利益。大学校园内许多学生都在拼命学习, 但是他们大多都在学习实用知识, 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所占比例一直居首位。现实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还体现在大学生对物质享受、对金钱不加掩饰的追求。当代大学生评价职业的主要参数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力、职业的稳定程度等,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条件。不可否认, 今天的大学生讲实效重现实, 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 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 这种实用性有时带有一定的庸俗性, 如有些大学生过分看重金钱、地位和眼前利益, 他们欣赏高尚却不想拥有高尚, 赞赏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 少了一点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三、价值观念从集体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从以社会为本位向以个人为本位倾斜, 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 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凸现。当代大学生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上更倾向根据社会现实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正式并积极追求其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求, 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和自我责任明显增长。有一项调查清楚地表明了这一变化, 大学生在回答在校学习的动力时有47%的学生认为“为谋求自己美好生活”, 高于认为“报效国家”的学生比例13个百分点;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服从国家需要”与“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两个选项之间选择时, 有31.7%的学生选择了后者, 远远高于前者。调查的结果还显示当代大学生进取意识、自立能力、竞争意识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但奉献精神、组织纪律性却呈减弱趋势。

四、价值实现途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得到了增强和确认, 他们凭借头脑中的知识立足于商品竞争的社会, 他们比较强调自我奋斗、自我实现。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建立, 促进了人才流动和优化组合, 使人才的价值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深深撞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人才观、职业观和价值观。这样的社会背景为青年大学生“实现自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大学生这个最敏感的群体, 迅速地从观念到行为适应了这种变化, 一度出现的经商热、出国热、创业热清楚地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成才道路的选择上不再单纯的依靠集体和组织,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自信,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和方法上日趋多元化, 更为务实。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制约, 教育的实效性还是不容乐观。教育价值导向的弱化, 必然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而要确保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功能, 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 直接源于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 所以, 解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 首先就必须确立一套先进的主导价值观。大学生有了一个主导的价值标准, 就不会无所适从。在中国现阶段, 主导价值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 提供了发展动力。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 以学校为阵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它是在校园内, 由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 以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学校全员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 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为此, 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宣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塑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创建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校风。

3. 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 也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面对学习、就业、经济、人生等方面的问题, 他们渴望了解社会, 更渴望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看到自身的差距,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此, 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深入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 开展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了解国情、民情, 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感受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 从而增强对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性的理解, 增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教育, 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这样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在学生身上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4. 不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党团教育进行的, 所以高校要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中, 要理论联系实际, 紧密结合国内外实际, 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 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正确回答和帮助大学生认识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使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党团组织的教育活动, 使党员、团员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

5. 优化家庭教育, 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 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 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 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 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6.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社会环境。

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 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许多困惑, 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 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 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 还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生活环境, 使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所奉行的价值观尽可能一致, 而不是相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社会环境, 就必须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 反对经济交往中的假冒伪劣、欺诈行为, 打击社会的丑恶现象, 纯洁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 扫除黄赌毒。同时, 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 为大学生树立楷模, 讴歌无私奉献的时代英雄, 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小锡, 王易, 卢黎歌, 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大学生价值 篇5

正值秋高气爽,运动会也如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借此契机,我们组队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自我价值取向做了个小小的调研。

调研的形式和方法都很简单,我们就手拿一支笔,一本本子,在去操场的路上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调查,当然运动会上的大部分都是大一新生,所以对于大二和大三大四的我们是上门调查,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还是有颇多感悟的,大一新生还好,都比较耐心的回答着我们提出的问题,尽管有些害羞,但还是很配合的,大二以上的就比较难对付了,已经习惯了大学生活,对这种对于他们而言无聊的问题压根大都不答就走了,或者直接我不知道,赶时间呢,本人表示特别无奈。所以最后想了想,还是找了身边熟悉的人调查了一下,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是还是多多少少的能反应出一些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个人取向,对于大三的倒好一些,我们直接跑考研教室调查,那毕竟是大三学长学姐们的聚集之处。

大学生价值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民族院校价值观

民族院校不仅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殿堂,更是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对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突现状、原因进行合理地分析和概括,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 用正确的理想信念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1]

一、 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引起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其负面的影响弱化和消解了大学生对社会制度的认同。当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如下特点。

1、 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

由于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其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价值观领域中呈现出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复杂局面。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价值取向,使得价值判断标准不一, 大学生的判断呈现出多重标准的特点。[2]

2、 价值目标日趋功利化

科学的价值目标要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不断侵蚀,使过去那种只讲奉献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念日益减弱,民族院校大学生不断追求现实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以往的理想主义人生价值观逐渐被追求金钱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

3、 价值主体不断向个体转移

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很多民族院校大学生自觉与不自觉接受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感染,逐步淡化了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他们个人主体意识增强,要求个人的价值得到尊重与肯定。同时努力寻找个体与集体、自我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等问题的的结合点。

二、 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民族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祖国边陲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生活环境集边疆、山区、欠发达、贫困为一体。当今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侵蚀对于他们价值观冲击的十分明显。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原因:

1、 社会经济转型的时代变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飞速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经

济状况, 而且在人的思想领域激起强烈的共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左右摇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选择了个人利益至上,在行为上偏重功利,讲求实效,逐渐形成了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

2、 外来文化的不断侵蚀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思潮动摇了大学生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各种思想跨国界交流, 不同的政治立场、道德标准、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的自由碰撞, 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价值观念领域中呈现出多种观念同时并存的复杂局面。[3]

3、 民族院校大学自身特点的影响

大学时代是自我意识形成、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

段,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好胜心较为显著,由于身心发展的不确定性,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对环境的情绪反应也更加强烈,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很不稳定。尤其是来自相对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会迅速引起他们价值观的转变。[4]

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 全面构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 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能够形成高度的民族向心力和感召力,这为解决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迷失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因此, 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全面构建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

1、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

目前,大多数民族院校大学价值观失去了方向感, 出现了多元发展的纷杂局面。 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把握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本质, 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局势,不被各种错误思潮影响和侵蚀。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出发点,扭转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功利化倾向

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努力践行中国梦,大学生是践行中国梦的生力军,尤其是民族院校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的双重责任。但是他们目前只注重自己的实际利益,缺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民族院校教育工作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 克服个人本位主义的功利化价值追求。

3、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感召,矫正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个体化偏移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也是最容易被民族院校大学接受的精神力量,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 又要突出时代性,坚持傳统与现代相结合,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作为民族院校,要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 逐渐消除大学生价值体系中不科学因素。

4、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准,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民族院校大学生基本的道德规范被打乱, 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起码的荣辱感。一些少数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被弱化,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主义荣辱观给大学生提供了价值评价标准, 可以使大学生以此为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以消除人们由于价值评价标准不一致所引起的内部分歧和消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社会始终处于安定有序的状态。

民族院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在当下,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 才能逐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外化为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和自觉行动。 才能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 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楠明,白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4).

[2]杨丽娟,石艳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8).

[3]罗琼芳.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4]陈宫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5).

大学生价值 篇7

(一) 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因而他们的价值观状况尤其值得关注。据调查表明,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无论是北京奥运会涌现出的“鸟巢一代”还是汶川大地震中自发投入抗震救灾的志愿者, 以“80后”为主体的广大高校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 是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勇于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一代,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依然是健康和向上的。

(二) 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剧, 我国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多变化, 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目前, 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一些突出的价值观问题是: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 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 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分化性与多样化的趋势。近年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吸毒、暴力、自杀、非法传销、非法同居、颓废弃学、沉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正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2.原因分析。

大学生价值观的困惑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是紧密相连的, 也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德育状况有关, 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科学技术信息化带来的多样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 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与世界进行交流与合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思想观念顺势而来, 冲击着我们的生活, 我国传统价值观赖以生存的同一性文化已让位于现代多元的异质性文化, 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呈现多元趋势。二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传统的价值和信仰体系难以解释许多新的社会现象, 导致部分社会群体出现信仰真空, 与新型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导致目前的社会处在一个精神信仰较为混乱的价值失范阶段。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主体利益多样化, 使思想、文化、价值观处于一种激荡的氛围之中, 部分大学生片面理解市场经济所注重的物质利益, 把个人利益和金钱的作用推向极端化, 片面追求物质享受, 形成片面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三是学校德育的滞后。“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模式没有根本改变, 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 轻视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实际, 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的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育方法上, 填鸭式的灌注仍占主导地位, 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建立稳定的德育实践基地还有欠缺;形式活泼、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目标一致的德育还很不够。四是从学生的特点来看, 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观念的群体。这一方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他们价值选择的难度,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 更容易出现价值观的困惑和迷失。与此同时, 由于大学生意识特征上的独特性, 理性思考较少, 因而易出现价值认同上的被动性、片面性。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 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从而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动摇, 甚至步入价值观念的误区。[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论意义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 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在当前价值观出现多样化乃至相互冲突, 不少人出现困惑、迷茫、盲从的社会转型期, 更加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动员下, 多元价值观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引领和规范, 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才不至于无所适从, 他们才能从多种价值观的甄别中选择出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 构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基体。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旋律,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要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道德基础。[2]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 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展开。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 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 更新教育模式, 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 利用各种教育阵地, 通过多种渠道, 全方位地开展教育, 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寻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选择,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统领和整合大学生的多元价值取向, 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 使漂泊躁动的心灵重归健全的精神家园。

(一) 发挥主渠道作用, 增强教育实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要将核心价值体系纳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教学实践中,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倡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辨, 在碰撞与交融中学会识别;力戒标语式的说教, 运用典型事例的示范作用, 激励学生与之比较对照, 自觉的学习和效仿;[3]教育者必须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理论要求, 才能真正做到教育和带动广大青年学生。

(二)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

有效的认同首先依赖于认同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缺乏吸引力就无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向往和接受, 无法使其真正在心中认同。如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有非常广阔的空间亟待研究, 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拓展与创新、共同理想的提炼和概括等等都需要理论工作者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才能使其不断丰富与完善, 才能使大学生对它恰当的理解, 从而实现对它的认同。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和把握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 注重社会实践。

培养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仅靠灌输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它必须落实到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中, 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当中。高校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大学生走向社会,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的正确性。通过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实训、实习等职业岗位锻炼、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服务社会, 了解社会, 感受社会, 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校内实践活动主要结合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进行, 以集体主义教育和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贡献为重点, 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强、自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社会环境。

在坚持课堂教育主渠道同时, 还必须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生活环境。现实社会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之一, 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许多困惑, 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 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 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 还必须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净化生活环境, 使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所奉行的价值观尽可能一致, 而不是相背离。

四、结语

价值观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相互配合, 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正面导向作用的综合影响系统,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多角度、全方位、多媒体、多层次、分步骤地向学生不断传播和强化正面信息, 用先进文化和思想占领高校课堂、讲坛、学术研讨、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网络等阵地, 构建起一个立体、全面、综合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体系, 形成一股合力, 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消除不良价值观的负面影响。[4]

参考文献

[1].刘振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

[2].邵南征, 曾庆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2

[3].李星光.努力寻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选择[J].新西部, 2008, 2

大学生价值 篇8

一、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背景: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

1. 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 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 对人的行为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东西方价值观因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的不同, 具有各自不同的内容。总体来说, 东方的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 讲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 偏向“利己”的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 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不可避免地带来价值观领域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 一方面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 容易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价值观上的混乱。众所周知,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 把本民族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看作是“普世价值”, 凭借他们在经济和科学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地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向亚洲地区进行渗透, 希望实现全球“一体化”局面。但实际上, 全球化进程不仅没有调和不同国家的利益, 反而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状况反映在文化方面, 就形成了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文化与价值的冲突与激烈碰撞。

2.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 尤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建国后,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主流的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转变, 强调集体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和社会, 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逐渐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 我国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经济主体由过去的单一化发展成为多元化, 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不断发生利益冲突。市场经济在充分激发社会成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欲望的同时, 也极大地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日常社会生活中, 只讲个人利益, 不讲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只顾个人需要, 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 不要组织纪律;以及过分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价值等, 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准则。”[1]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出现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的趋势。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价值多元化是由社会存在的多元化所决定和支配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社会利益多样化的现实和多种社会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引发了人们在价值认识上的分歧。价值多元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困境:价值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

1. 混淆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价值认知是指“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2]价值认知相对于价值认同而言处于感性认知的低级阶段, 但却是后者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因为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前提下, 通过思维活动对社会现实进行初步了解和把握, 并在判断、推理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 完成已有个人价值观对其的“过滤”, 才能达到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即价值认同———的阶段。[3]随着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人们面临着来自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激烈冲击, 对原先所提倡的传统价值体系产生的怀疑, 削弱了原有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的淡化和信念归属感的迷茫。很多大学生对到底追求什么价值、怎么追求价值困惑不解。

2. 消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改变自身价值结构, 把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4]在我国, 市场经济提倡的自由竞争和与之相伴生的利益多样化, 扩展了人们选择的空间, 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 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价值多元化的日益深入也使得人们在诸多的价值尺度中感到无所适从, 增加了对基本价值选择的困难。目前,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实用化和价值判断模糊化的特点。一项调查表明, 有40.3%的大学生认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个人自由, 5.8%的大学生认为“漂亮女生傍大款”是摆脱贫困的手段, 两者合计达46.1%。大学生对“留学生学成不归”现象的看法, 认为“归不归是个人自由”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3.1%, 认为“不归国不等于不报国”的人数占32%, 传统的观点“不归国有负祖国人民培养”的选择率仅为13.8%。[5]

3. 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两个环节, 只是停留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知、理解和认同上, 更重要的是要将之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向上的。然而, 部分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 而在具体行为中却又难以践行, 价值认知与价值行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离现象。据《中国青年研究》报道, 近日, 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有82.77%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 (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 。[6]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相当多的学生奉行“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他人”的道德信条, 以个人为中心, 崇尚自我, 集体观念淡薄, 价值追求短期化、实用化、功利化。一些大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置社会规范于不顾。南京师范大学社会调查协会对南京5所高校近5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诚信问卷调查显示, “八成学生愿高价做枪手”。[7]此类现象与大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极不相称, 已经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

4. 增加了高校价值教育方式的难度

在多元化背景下, 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醒, 个体的自我价值也必然会得到应有的重视, 使人们更加崇尚个性和关注自我, 大学生之间越来越难以达成对社会价值的认同。高校一贯采用的单一价值灌输方式, 无法面对价值多元化、大学生主体的觉醒和自我价值强化的新局面。而处于全球化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敏锐并善于接受新的事物, 另一方面他们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 对错误和落后的价值观缺少理性的认识。因此, 我们必须应对挑战, 建立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抉择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 任何国家都必然形成自己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在我国, 价值多元化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危机, 给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指针, 引领着大学生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实现和升华, 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 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正是依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才使我们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考验, 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 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 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2. 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共同理想是理想的最高表现形式,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共同理想就等于没有灵魂, 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党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具有强大的理想认同基础, 是保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共同前进的思想基础, 是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武器。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未来建设者, 更应该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树立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始终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服从人民的共同理想,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投身到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 坚持与时俱进, 与祖国共命运, 与人民齐奋斗。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 精髓: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漫长的五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中, 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党又引领全社会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两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 是当代中国不断走向强大的力量源泉,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尤其需要以这两大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 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同时要大力弘扬时代先进人物事迹及精神, 用榜样的力量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坚定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4. 基础: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新时期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 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 旧的道德规范已被破坏, 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一些人包括大学生的道德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努力构筑坚实的道德基础, 其重点是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道德准则转化为道德教育的内容、任务、要求和规范, 并通过道德实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使个人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 知荣知耻。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 1993:123.

[2]王玉梁.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289-292.

[3]杨志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 (07) :79.

[4]李斌雄, 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04) :6.

[5]郭良婧.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J].河南大学学报, 2004 (03) :67

[6]不得不抄能抄就抄——作弊现象折射考试制度弊端[N].北京:中国青年报, 2005-08-31.

大学生价值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

讨论人生价值的问题, 就是为了认识生活应有的意义, 明确人生应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讨论人生价值的问题, 有助于思考人的一生应该怎样的生活, 从而知道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在看完《亮剑》与《奋斗》这两部影视作品之后, 不难从中明白了这些道理。

1《亮剑》与《奋斗》对人生价值独到的诠释

《亮剑》与《奋斗》是两部不同题材的电视剧, 《亮剑》是一部军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而《奋斗》则是一部记叙现代都市年轻人奋斗打拼成功过程的青春励志剧。之所以把它们放到一起来说, 是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一面, 那就是对人生价值独到的诠释。这两部电视剧都会将人不由而然的引入面对“人性”的深思, 关于人生观, 价值观的深思, 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 审视自己的人生。

1.1《亮剑》中主人公的个性分析

《亮剑》 (1) 中的主人公李云龙是个个性极为鲜明的人, 是个敢做敢当, 敢爱敢恨的人。他做事当机立断, 从不拖泥带水, 是个优点缺点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人, 他为什么能成功了?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焦点。用他自己在南京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而言, 就是“亮剑精神”, 坚忍不拔的精神, 就是我们想要成功必须先拥有的一个重要条件。

1.2《奋斗》中人物的个性分析

《奋斗》 (2) 中, 陆涛、夏琳、米莱、露露等人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其实是接近现实、源于现实的。当代大学生可能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五彩斑斓的梦想, 而真正为了梦想在认真努力的又有几个人?

人生的价值也就是人生的意义, 在说到人生意义的时候, 又需要从人生价值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评价。我们只有找到了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正确答案, 才会自觉的朝着选定的目标努力, 以全部的感情、意志、信念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陆涛等人在奋斗历程中, 就是朝着既定的人生目标, 坚持不懈的奋斗知道获得成功。

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人生之所以有价值, 是因为人能够自觉的、有意识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 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的源头活水,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对于大学生而言,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就如李云龙、陆涛等人在实践中, 利用自己优势的性格资源, 人际资源, 创造出非凡的成功,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向人民群众学习, 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 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 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 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 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3) 《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就是一个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无产阶级斗士, 他取得的成就与广大人民的支持密不可分。

艰辛知人生, 实践长才干, 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事业的经验总结。大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书本知识, 而且要努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社会实践中探求真知。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 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 信息爆炸式的增长,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大学生固然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 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 更需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 善于为实践而学, 善于在实践中学习。

人生价值实现的方法有很多种, 俗话说“三十六行, 行行出状元”。首先面对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们在整体上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对于人生, 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要有一个有益于人生、社会的价值观。

在当今中国, 最重要的社会实践, 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青年人代表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肩负着使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只要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 就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创造无悔的青春。

谈了这多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想法, 还有重要的一点没有说, 那就是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才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从而为大学生提供导向, 也为其思考问题提供“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同时,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 能够使大学生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 转逆境为顺境, 化阻力为动力。因此,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自信心, 并产生悦纳自我的情感体验, 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保持心理健康。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 要是有了这种亮剑精神, 有了这种奋斗精神, 那么成功就离我们很近了。李云龙、陆涛等人取其一便能够取得成功,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成就其光辉的人生, 正是源于这两种精神。我们从现在起就严格要求自己, 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别人用一种精神就可以成功, 我们就用两种, 我们既要有亮剑精神, 又要有奋斗精神, 成功不是离我们更近了吗?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 取得成功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前导演, 《亮剑》, 影视作品, 2008;梁都, 《亮剑》, 军事小说,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

[2]赵宝刚导演, 《奋斗》影视作品.2008, 石康, 《奋斗》现代文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大学生价值 篇10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偏差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求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1】当前,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既注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看重个人前途发展, 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 又追求理想化待遇;就业城市化趋向加重, 社会奉献意识淡化。【2】

特别是在两难选择面前, 一些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 主要表现如下:

(一) 过分注重自我价值

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心灵鸡汤, 本身无可厚非, 但过分注重自我价值, 就极易导致想事唯我独尊, 行事我行我素, 成事不顾左右, 欲望自我膨胀, 反映到就业选择中, 便表现出对国家用人导向的漠视, 对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排斥, 对扎根基层岗位的不屑。有的大学生偏重个人利益, 计较个人待遇, 择业时崇尚“国家机关、发达城市、大型企业”;有的大学生很少光顾急缺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宁肯没有工作, 也不愿到艰苦的地区去;有的大学生思想过于僵化, 一味追求终身制、铁饭碗, 宁可一年年参加公考, 也不肯去基层接受历练。

(二) 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一些大学生就业时讲实惠、重利益, 把高薪酬看作唯一的择业标准, 往往陷于唯金钱论的不良职业发展态势中, 谁给钱多就跟谁干, 挣钱不如意就跳槽。薪酬高的单位招聘门庭若市, 薪酬低的单位无人问津。还有的大学生紧紧盯住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棒、亲人评价好的职位, 而对其他类型职业不予考虑。功利主义的本质是以获取金钱和名利为目的, 一旦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便往往使择业过程变成了好处对比、利益权衡的心术游戏。

(三) 就业诚信问题频发

大学生简历趋同化严重, 千篇一律, 有的甚至花钱从网上买模板。有的大学生动歪脑筋, 伪造各种技能等级证书和荣誉证书, 杜撰光鲜亮丽的社会实践经历和学生干部经历。有的私自涂改学习成绩表, 以虚假的证明美化自己的求职材料。有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 仍然继续参加各类招聘会, 广发求职简历, 经常随意毁约, 守信意识淡漠。殊不知, 随着不诚信的代价越来越高, 诚信度愈发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被看重的软实力。

(四) 重竞争、轻合作;重个体、轻团队

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独来独往、单打独斗。就业时, 往往更喜欢表现和展示自己, 不太注重与人沟通, 与人分享;更看重与他人的竞争, 轻视与他人的合作;更习惯比拼淘汰, 不善于互利共赢。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去了工作单位依然我行我素, 不肯接受来自领导和同事的批评和意见, 尤其是缺乏团队意识, 做事情斤斤计较, 遇到问题得理不饶人, 不会谦让, 有利益就争, 有好处就上, 有困难就推, 不是自己的工作坚决不做, 不能有效融入团队。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必要性

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 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同时在就业过程中也表现出思想和行为的偏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样化的就业观念和行为, 把不同求职愿望、不同社会经历、不同认知水平的大学生就业群体凝聚起来, 使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更加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符合社会风尚风貌的时代要求, 符合人民道德信仰的基本共识, 成为当前校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的必然选择。

(一) 社会转型期的客观需要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这个时期正是价值观反思和重塑的过程。据统计,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为749万, 【3】达到历史新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既有经济下行导致就业岗位不足等客观层面的因素, 也有大学生就业时表现出理想信念模糊, 价值观扭曲, 诚信意识淡薄, 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主观层面的因素。而这些主观层面的因素究其原因是处于社会转型期, 市场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带给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冲击, 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 带来了情感上的分离和行为的偏离。因此,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迷茫、困惑和疑问, 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十八大提出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这是中华民族发出的时代强音, 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现者,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其就业价值观关乎个人的成长与未来, 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关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 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融合, 实现个人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统一,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二)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和国家主流意识的精髓, 反映社会复杂意识形态的本质,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先进科学文化的高度融合, 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基础。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6】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带给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同时, 也带来诸多挑战。大学生作为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可塑期, 如何茁壮成长、怎样健康发展, 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加之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新鲜观点接受度高, 鉴别力弱, 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弯路。因此,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学会怎样处理好就业价值观和金钱、名利的关系, 就业价值观和自身兴趣爱好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摆在每位大学生面前的必修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 更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引领方向, 大学生要做出正确的抉择, 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使个人就业价值选择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的拓展相统一, 使人生发展轨迹与民族复兴之路相一致。只有这样,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主体之一的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知识视野广的综合人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讲, “要全面深化改革, 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促进社会流动, 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价值凝结, 能够激发人们不断砥砺前行, 具有强大的引领功能。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偏差,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从国家宏观层面、社会氛围层面、高校落实层面、学生主观层面塑造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开拓创新工作思路, 优化完善育人环境, 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素质。

(一) 国家宏观层面:以“中国梦”助力“就业梦”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最根本的国家发展目标, 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就业价值观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着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要求。而对于每个面临就业的大学生, 毕业后找到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 完成自己的“就业梦”, 这正是他的“中国梦”的开始。

首先, 要以国家的富强民主带动经济的持续繁荣, 加快经济转型, 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遇。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鼓励大学生进一步认清就业形势, 明确职业规划, 勇敢地去创梦;其次, 要以文明和谐的就业竞争理念, 规范就业市场的各类行为。结合经济的发展, 通过社保、免费技能培训、助学贷款等多项政策的扶持,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鼓励大学生进一步投身就业市场, 提升就业实力, 勇敢地去追梦;再次, 为大学生圆“就业梦”需要实现高校毕业生稳定的高质量就业。避免盲目追求就业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 使大学生不仅要有业可就, 更要满意就业。鼓励大学生进一步实现就业梦想, 积极贡献力量, 勇敢地去圆梦。

(二) 社会氛围层面:以“健康环境”促成“健康观念”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的基本价值要求, 是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之举。如何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在健康的就业环境中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是社会层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 要以社会的自由平等, 营造良好的就业舆论氛围。摒弃走后门、拼关系的不良行为, 消除各种人为就业歧视和障碍, 严禁限定985或者211高校以及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条款, 使用人单位形成科学合理的选才用人观念。鼓励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公平竞争, 不急功近利, 盲目追高。其次, 要以社会的公正法治, 构建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严禁企业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 使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利益有保证。广泛树立就业服务意识, 畅通渠道, 服务学生, 消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鼓励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合理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规避自身就业过程中的不合法、不合理的就业观念。

(三) 高校落实层面:以“创业新思路”破解“就业老心结”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高校培育健康就业价值观的直接要求, 应当发挥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受社会和家庭影响, 一些大学生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择业观念, 如有些大学生固守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初衷, 从不考虑选择到企业就业、甚至创业, 形成了“未毕业, 先失业”的怪现象;有的大学生受从众心理影响选择考研, 虽然不一定适合自己, 依然花大量的精力准备复习;有的大学生宁可在不满意的工作岗位耗费青春, 也决不另辟蹊径, 改变现状。这些观念长期以来影响并桎梏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成为他们就业创业路上的心结。高校作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承担者, 要大力引导大学生为走向社会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做好充足的准备。

首先, 高校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每位毕业生做实事, 做好事。一是扎实做好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 使学生了解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思路;二是培养一支就业心理咨询和职业发展指导的专业队伍, 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 做好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 有效提供生涯咨询, 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自信和就业自尊;三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应该了解就业困难生的具体情况和思想动态, 通过谈心、班会等形式, 切实帮助学生大一对职业有认识, 大二对职场有了解, 大三对择业有实践, 大四对就业有方向。

其次, 创业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正给大学生就业观念带来新的冲击, 催生新的改变, 特别是对于就业价值观的偏差有着良好的纠正示范效应。高校要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好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 大力加强创业教育, 鼓励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 发挥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养成自主创业的习惯, 塑造良好的创业人格;要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创业成功人士讲座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创业历练, 培养他们的创业激情;要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创业理论指导, 让大学生明确创业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规避创业风险;要在各项活动中突出创业氛围, 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提前走进社会, 感受创业的艰辛和困难, 深刻感悟创业精神;要创新组织各类创业指导活动, 让大学生有机会在模拟创业操作中, 审视自己的创业规划, 查找自己的创业漏洞, 弥补自己的创业短板, 逐渐在大学里形成创业典型示范、创业精神推崇、创业氛围浓厚的良好环境, 让创业精神成为构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新元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四) 学生主观层面:以“正能量”抵御“负情绪”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必有之路, 是促成健康就业价值观的重要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正能量, 无论是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培育, 还是对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正面引导作用。【8】许多大学生求职过程较为艰苦, 很容易产生择业压力和情绪波动, 在求职初期和中期, 受挫感尤为强烈, 从而导致自我放纵、世故、功利、不诚信等负面情绪乘虚而入, 影响自身潜能和优势的发挥。因此, 大学生只有以“正能量”抵御“负情绪”, 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首先, 大学生就业前, 要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 而不是试图通过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谋求职位, 避免出现就业观念的偏差。其次, 在就业过程中, 要使自身的就业价值观符合公民的道德行为规范, 养成敬业、奉献、守信的良好职业道德, 而不是在出现问题后一味的抱怨社会、抱怨单位。再次,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 要形成开放开明的心态和气度, 形成更自信、更博大的胸襟和风范, 客观认识自己, 明确定位, 积极就业。最后, 大学生在创业时, 往往需要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 主动作为, 永远保持势在必得的信心和志在必得的决心, 永远保持不忘初心的激情和刚韧不拔的意志。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掉头折返, 而应该认清创业曲折的常态, 积极应对、主动求变, 成为合格的“中国合伙人”。

总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立世的价值准则, 对于大学生的错误就业价值取向起到纠正作用。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的脱钩问题,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 有利于维护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生态。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着“过分注重自我价值”、“就业功利主义倾向”、“就业诚信问题凸显”、“重竞争、轻合作, 重个体、轻团队”等偏差, 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本文认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正面引领作用, 有着客观的必要性。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应从以“中国梦”助力“就业梦”, 以“健康环境”促成“健康观念”, 以“创业新思路”破解“就业老心结”, 以“正能量”抵御“负情绪”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价值观,就业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

[1]方丹敏.浅谈媒体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转变[J].出国与就业, 2011 (14) :30-31.

[2]孙彬, 刘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2) :80-81.

[3]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749万左右[EB/OL].[2015-6-18]http://gaokao.eol.cn/zhuanye/qianjing/201506/t20150618_1276392.shtml.

[4][6]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5][7]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5-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探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特征;影响因素;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态及生活方式等趋于多样化;职业群体、行业门类多元化;就业观念、职业价值取向开放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收到这些变化的进一步影响。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如何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有利于其自我价值的体现,是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实践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职业价值取向是就业者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职业的喜好和偏向,内容包括他们的就业原因和未来工作理想等,它是构成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转变经历了四个时间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 ——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 ——90年代中后期至今。从最早的“以社会为中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转变为至今的职业价值多元化,实用性和功利性并存。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特征

(一)兼容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化趋势明显,个人价值占据了一定的倾向,大学生价值取向上体现出明显的兼容性,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也注重自我的发展与完善,希望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并能得到社会及他人的认可。择业过程中, 能否在工作中有个人发展空间已成为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目标。其次考虑的因素为薪酬福利,再者为工作稳定性。

(二)多元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 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求不同当然主体所从事的行为也就不同。大学生择业动机不同,职业价值取向也就不同。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群体的分化不断冲击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取向于多元化。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注重其职业地位和声誉,一些注重薪资报酬,一些注重想了,有的注重职位提升空间。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还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乏一些不好的现象。如拜金主义。物质利益价值取向占主导作用,在生活工作中,原来的互帮互助演变成了商品交易、金钱关系,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往往会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不利影响。

(三)实务性

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对形式主义等空泛东西已不感兴趣。他们爱美,渴望成才,企盼致富;他們更注重的是经济政策变化、事业发展、环境变化等等这些实际的东西。他们更注重实效性和实务性,但这也伴随着庸俗,部分大学生太过看重所谓的“关系”,过于享受“关系”所带来的金钱、便利等。他们虽欣赏高尚,欣赏模范等,但不想自己拥有,在他们身上少了一些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四)困惑性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有诸多困惑首先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困惑。他们一方面觉得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价值观,但是又收到市场经济冲击,个人主义观念逐步上头。两者究竟哪一个占主导,理论上不是很清楚,观念上动摇不定;思想观念上强迫选择集体主义,但在现实状况中,又市场以个人利益为主,潜在意识和实际行为不一致。其次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困惑。当代大学生已不再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所束缚,但是他们又不想做物质利益的奴隶,希望有精神的享受和道德的升华,于是,价值追求到底重在物质,还是精神,经常困扰他们。再次是理想与现实的困惑。大学生有许多美好的理想,他们希望社会公正廉洁,百姓安居乐业,人际交往和谐;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于是他们很困惑:按照自己的理想行事,还是迎合现实?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一)政府因素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经济形式的严峻,政府就业制度、政策的调整,“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政策的实施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职业价值取向也更为丰富。

(二)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物质条件、家庭观念、家庭成员中的人际资源关系、父母的职业价值取消及对教育的观念等都会对子女价值取向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个人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个人能力、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等对职业价值取向也有极大的影响。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效引导方法

(一)发挥高校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方面,开设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来充实其大脑,使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增加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对就业需求合理定位,树立争取的职业价值取向,提高就业率。寓教于乐,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气息和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增强大学生素质。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或公益方面的活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注意校园网内容的正确引导。

(二)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对学生的社会价值取向形成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家庭是学生价值取向观形成的第一引导。家庭教育与社会、学校教育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家庭成员间的熟悉程度之高,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引导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家庭增加了情感交流,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当然,父母也要注重引导的方式,要注重科学、民主、健康、合理。

(三)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大学生职业价值体系的建立应结合法制建设,推动社会价值观法制化,使大学生价值观建设更为规范、合理。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强,接收新事物快。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引导,在学生自我努力下,一定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

本文系学院思政课题: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研究 成果论文。

参考文献:

[1]张涛,邓治春,彭尚平.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03:5-8.

[2]董仁忠.技术发展视野中的职业教育课程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06,04:4-7.

[3]张晶华.职业教育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后现代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1:78-82.

[4]万春琳.创新创造时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启示[J].价值工程,2015,19:40-41.

大学生价值 篇12

首先是价值观取向表现为多元化与功利化共存。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的过程, 它是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地相互交融与碰撞, 这必然导致人们观念的多样化。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主要表现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为社会服务的统一。既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提高, 也要遵循自己个性的发展要求;既要促进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 又要满足自己良好的发展;要教会大学生对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但不排除拥有自己的合法所得;做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事情, 但在不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 努力寻找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平衡点。其次表现为价值目标多层次现象突出。南疆高校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教育是价值目标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人生价值目标而存在的, 人生价值目标教育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第一种以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作为信奉内容的;第二种以爱国主义的原则为信奉内容的;第三种是以社会主义的原则为信奉内容的;第四种集体主义的原则为信奉内容的;第五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传统文化;第六种是利与义相互融合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2 加强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价值观教育, 是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两种情况, 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表现为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出正确的判断, 在遇到人生难题的时候做出正确的诀择, 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良好的发展;而把大学生引向歧路, 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甚至还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引起社会矛盾的扩大蔓延, 以上是错误的价值观的主要表现, 因此加强价值观教育是对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提出的应对具体的策略, 是避免价值观产生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 加强价值观教育,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价值观作为和谐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决定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大学生是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并有明显的主观意识的, 大学生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和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而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就是有价值的。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强调价值观教育, 有利于推进社会民主法治建设,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有利于创建大学生之间诚信友爱的关系, 同时, 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的创新能力, 进而形成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最后, 加强价值观教育, 是南疆高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在现代社会中, 随着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深入, 大学生素质对于大学生成材、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越发地引起人们的重视。评判学生优秀与否更看中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道德教育被摆在各类教育的首位,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还有要把如何做人教给学生, 如何做人教育看做是教育的根本。

3 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 帮助南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可以帮助南疆地区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使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多样化, 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客观前提和基础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里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的, 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促进的作用。

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文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南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也有益于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冲突的解决。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重点是把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的信息观念传递给南疆高校大学生, 让他们在思想上有清晰地认识, 有效制止一切对南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得到传播。

3.3 注重南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满足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人才需求

现阶段, 我国从事南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除了专职辅导员, 还有党政干部、团委老师, 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 他们是作为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力量而存在的, 但因多种原因, 部分南疆高校的思政教育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效果, 应该从提高教师队伍管理能力、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保持教师队伍的不轻易流失的要求, 把既有那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比较强, 道德水平也高的人才进入到南疆高校大学生教师队伍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价值观教育是南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在高校教育发展的今天, 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好的现象和问题。为此, 提出应在明确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点的基础上, 突出加强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寻求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和合理途径, 把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能看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多元价值观,南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林诗峰.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11) .

[2]辛志勇, 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 .

[3]姜双丹.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1) .

[4]陈思敏.论全球化境遇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改进[J].教育探索, 2008, (9) .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7 (1) .

上一篇:自愿性标准体系下一篇:人员思维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