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模式

2025-01-22

养育模式(精选9篇)

养育模式 篇1

内容摘要:

孤残儿童养护模式的探索-----家庭寄养

本文通过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与“院舍式”养护的分析和比较,详实地阐述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对“院舍式”养护的补充意义,得出了政府应逐步退出孤残儿童照顾的第一线,转而进行宏观管理和服务支持的结论。

关键词:家庭寄养、孤残儿童、养护模式、“院舍式管理”

正文:

孤残儿童养护模式的探索------家庭寄养

近年来,针对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情感和心理等问题,我国儿童福利机构对孤残儿童的养护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儿童福利院院舍式养护模式,积极推行院舍式养护与家庭寄养相结合的孤残儿童养护模式。

一、庭寄养模式的产生及意义

(一)家庭寄养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

我国历来重视孤残儿童的福利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接管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育婴堂”、“孤儿院”等各种儿童福利机构,并对这些机构进行改造,逐步建立了一种集中、统一的儿童福利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由政府统管儿童福利机构的人事、资金、设施等一切事务,对孤儿院内的儿童进行集中养护。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这种政府包揽所有事务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儿童福利事业的封闭状态也一步步被打破。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观念的复杂化使得弃婴的数量大大增加,给儿童福利机构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些大、中城市的儿童福利机构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儿童福利需求。与此同时,随着国门的开放,西方的一些思潮理念传入我国,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西方当代福利国家的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等等。前者为我国的儿童福利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使我国开始思考社会福利制度在新的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后者则对传统的儿童照料模式提出了严峻的质疑和挑战。同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使得政府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统管一切领域,而是更好发挥宏观指导和调节作用,同时,我国的经济势力的迅速发展,为社会福利改革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为儿童福利事业的改革提供了机遇。

那么,儿童社会福利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呢?很多人明确提出应该走社会化的道路。其基本思路就是政府逐步退出福利照顾的第一线,转而进行宏观管理和服务支持,适当引入社会力量,最终达到儿童福利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福利事业新局面。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正是我国探索儿童福利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所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尝试性的政策实验。它集中体现了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并且与地方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符合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大趋势。

那么,什么是家庭寄养模式呢? 在我国,家庭寄养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新中国成立伊始,像山西大同“乳娘村”那样的寄养模式就已经存在了。然而,现在推行的家庭寄养与此完全不同,它是由儿童福利机构出资,让原来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通过一定的手续进入普通的家庭,由普通的家庭承担养育的责任,儿童福利院对寄养家庭实施管理和监督,共同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寄养的意义

第一、家庭寄养成功实现了孤残儿童由“大家”走进“小家”的回家之路,体现了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从“重机构发展”到“以儿童为本”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长期以来,民政部门对孤残儿童的收养机构的建设不遗余力,民政部门仅1996年就投资1亿多元对百所儿童福利院进行了设施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到2002年底,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儿童福利机构有178家,加上社会福利院内设的儿童部,直接为孤残儿童提供福利服务的儿童设施达到近600家,供养了5.4万余名孤儿和弃婴。从收养型的儿童福利院、儿童村到康复型的各类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从教育型的特殊教育学校到兼教育、收养为一体的孤儿学校,社会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收养、医疗、康复和教育服务。

但是,“院舍管理”除了面临来自现实方面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巨大经济压力外,其培养的儿童大都表现出个性缺乏,情感缺失,社会活动经验匮乏,很难走出院舍,融入社会。

从2000年开始,民政部针对由于“院舍管理”引发的孩子缺乏与社会接触,从而造成其生活经验不足的缺点,从遵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其自身能力的提高入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院舍管理与家庭寄养相结合的孤残儿童养护模式。

它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的转变,这些理念将对孤残儿童的关注重点,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转到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成长和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更加关注孤残儿童回归社会主流、共同分享社进步果实的层面上来。

第二、家庭寄养还发扬了我国护幼爱幼的优良传统,减轻了政府和福利机构的压力。

家庭寄养不仅符合儿童发展成长的规律,适应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更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扶孤爱幼的优良传统。同时,家庭寄养还充分发挥了民间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积极性,对于缓解儿童福利院的发展速度与孤残儿童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减轻政府和儿童福利机构的压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院舍管理”的局限性和家庭寄养的必要性

(一)院舍集中供养的缺陷

无容置疑,儿童福利院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康复和生活环境,它对于满足孤残儿童一般性成长需求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如果从国际社会目前已广泛认同的有关残疾儿童养育照料的新的理念来看,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缺陷。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院舍供养模式不能满足儿童成长中的情感需求。后天塑造说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具有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其个性、能力等性质的发展是在父母和抚养教育引导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共同作用下,逐步完善的。在院舍供养模式下,基本上都是一个阿姨负责几个孩子的照管,她们很难满足与每一个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很难实现一对一的母亲关爱,孩子们得不到亲情享受,家的观念淡漠,长年累月面对穿白大褂的阿姨,孩子们很难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因此,儿童福利机构作为家庭的替代形式集中为儿童提供照料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儿童成长中的情感需求,长期生活在福利机构的儿童往往出现性格孤僻、心理封闭、缺乏自制力与上进心、社会适应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普遍特征就是产生自卑和自闭心理,对陌生人冷漠、逃避。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自卑、自闭心理会更加严重,甚至产生燥狂倾向和暴力倾向。

2、“院舍”供养模式不能满足儿童社会性成长的需要。相对隔绝社会大环境的儿童福利院的院内生活,使得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儿童在社会角色的模仿和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和缺陷,社会性成长也就难以顺利开展。儿童福利院缺少家庭生活氛围和环境,使得他们环境适应能力不强,交流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弱,对外面的世界的了解更是很少。更有人认为,儿童福利院这种集中的供养模式,强化了儿童作为孤儿、弃婴的“个人”属性,弱化了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使得孩子们难以融入社会。

3、“院舍”供养模式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的习惯。生活在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由阿姨看管养护的,她们让身处绝境的孤残儿童有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家庭生活,他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学习有保障,甚至比社会上许多同龄孩子的条件还优越。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滋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毛病,养成懒惰散漫的习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用心地去教他们基本的生活技能,他们也难以养成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家庭寄养模式的优势

家庭寄养模式则是一种较福利院机构集中养育模式更富有人性化、更有效率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它可以有效地弥补“院舍式”管理中存在的、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方面的缺欠,显现出满足儿童身心需要方面的明显优势,让孩子的身心在“家”里健康成长。

1、家庭寄养可以使孤残儿童重新拥有了“家”,家庭的环境对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孤残儿童从福利院到寄养家庭,首先得到了“家”的氛围。同时,寄养家庭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这为孤残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生活环境的变化,寄养家庭的爱心,对“家”的归属感的体验,可以有效的为孤残儿童提供情感上的依靠,可以使孤残儿童对父母产生较好的认知感,对家庭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使他更好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2、家庭寄养有助于孤残儿童适应能力的发展

适应能力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是指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研究者通过对寄养儿童和福利院机构的儿童的相关量测量对比,发现很多寄养儿童能够参与简单的社会活动,他们各项测验得分也明显高于“院舍式护理”的儿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孤残儿童在寄养家庭中感受到的“母爱”和“家庭”照顾使他们的社会适应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家庭寄养也增强了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的兴趣。此外,户外活动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广泛的户外活动,寄养儿童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社会,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等。

3、家庭寄养有助于孤残儿童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获得提高 昝飞、曾凡林针对寄养儿童与非寄养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的三个因子:活动能力、社交情况以及学校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寄养儿童在社交能力的三个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非寄养儿童,在心理行为问题得分低于非寄养儿童,其中在社交情况与学校情况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说,家庭寄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孤残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减少了心理问题的发生。

4、家庭寄养有助于儿童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

所谓主观幸福感,可以理解为儿童在所生活的环境中各种生理、心理和认知方面的需求获得满足的程度。有研究指出,寄养儿童主观幸福感的体验状况与家庭的结构、寄养家庭夫妻的和谐程度有较大相关,家庭结构越复杂,家庭人口越多,关心孤残儿童的人就有可能越多,孤残儿童的交往范围和受到的社会支持范围就越广。

三、家庭寄养的政策及实施探索

家庭寄养,是将原来由儿童福利机构照顾的儿童送到家庭中去养育的一种新的儿童照料模式。但在这种模式中,国家仍然对这些儿童拥有监护权,行使对寄养工作的管理权。因此,必须要有一整套组织机构来落实对这项工作的管理,这是整个家庭寄养政策推行的前提和保证。为更好地落实家庭寄养工作,民政部2003年制定下发了《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家庭寄养工作目标,制定了家庭寄养工作管理、服务的标准及规范,本《办法》还申明了被寄养儿童的权利、寄养家庭的条件和义务,规定了家庭寄养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以及民政部门在家庭寄养工作中的责任等等。为了更好加强家庭寄养工作,社会福利和社会事物司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孤儿、弃婴家庭寄养工作管理的通知》,明确地指出了民政部门在家庭寄养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虽然我们为家庭寄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但是,家庭寄养工作毕竟在我国起步还较晚,作为孤残儿童照料的有效方式,我们还需要对其有效的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对家庭寄养工作的领导

《关于加强对孤儿、弃婴家庭寄养工作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开展家庭寄养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既要积极支持儿童福利机构开展家庭寄养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家庭寄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及时掌握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民政厅、局和所属儿童福利机构要从上到下,指派专人分工负责家庭寄养工作,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这十分明确指出了民政部门在家庭寄养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同时,由于各地特点不同,各地民政部门应把《办法》具体化,针对各地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对本地的家庭寄养工作做出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家庭寄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管理方式。

(二)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的支持。因此,在寄养工作中,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精神,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幼爱幼”的优良传统,探索引入社会资金来共同举办社会福利的新思路。

同时,《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家庭寄养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作他用。”这明确规定了家庭寄养经费的性质和使用。

另外,加强家庭寄养经费资源的配置。家庭寄养经费由寄养儿童生活费、寄养家庭劳务补贴、孤残儿童重大疾病手术、治疗和康复支出、家庭寄养服务机构运作经费等组成。家庭寄养经费资源的配置不应是无序的,而应建立有序的家庭寄养经费资源配置机制。

(三)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大对寄养家长的培训和支持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一大特点就是由家庭养育孤残儿童,并对他们开展身心方面的康复训练。这与传统的机构照料模式相比,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在管理上,家庭寄养变得更加分散,不如机构养育集中。其次,在要求和目标上,家庭寄养注重满足孤残儿童高层次的需求,追求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种不同的要求就使家庭寄养的工作难度要大一些。那么,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寄养人力资源的配置是指家庭寄养工作的管理机构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在适当的时候,为适当的职位配备适当数量和类型的工作人员,并使他们能够有效开展工作的过程。在这项工作中,选择具备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员十分重要。《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家庭寄养服务机构必须用具备社会工作、心理学、医疗康复等专业知识的专职工作人员。”专业人员参与管理工作具有十分中行药的作用,一方面他们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实施具体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指导和帮助寄养家庭处理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同时,我们也要积极聘用社会工作者,让他们在家庭寄养中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家庭寄养工作人员的工作内涵,主要是通过运用协调技巧,动员和整合寄养家庭及社会工作专业资源,为孤残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专业社会工作以帮助人们解决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基本职能,可以运用专业的理论、理念、方法、技巧和模式来解决家庭寄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另外,建立由专业技能人员组成的家庭寄养培训专家,负责培训寄养家长,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照顾孤残儿童的实际中去,并在实践中加强指导和帮助。

(四)制定严格的选录程序和规章制度,确保家庭寄养工作的良性运行 家庭寄养工作的核心就是寄养家庭照顾孤残儿童,这其中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寄养家庭的选择。由于家庭寄养涉及到孤残儿童的康复训练和身心发展,因此,对寄养家庭一定要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家庭所在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家庭关系的和谐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卫生条件等等。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严格的选录程序和规章制度,并选择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当地政府积极配合,愿意为孤残儿童及后的上学、就业、养老提供一定便利的地区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同时,寄养家庭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孤残儿童进入家庭后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关系到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当地福利机构可以积极协调当地政府,搞好孩子寄养前的家庭访问和调查工作,考察这些家庭的周边环境和家庭内部基本情况,评估其是否适合寄养孤残儿童,真正把孤残儿童寄养在愿意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奉献的家庭中,确保寄养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实施监督检查机制,对家庭寄养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监督检查机制,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工作也是如此。通过一定方式的江都和检查,不仅可以促使寄养家庭切实履行家庭寄养协议所要求的义务,提高照顾孤残儿童的质量,还可以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家庭寄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家庭寄养中的监督检查机制,不仅是一种监督机制,更是一种支持机制,尤其是科学评估更是如此。

科学评估是一种专业化、规范化的检查和监督措施。根据评估的内容不同,可分为对寄养项目的评估,对寄养家庭的评估,对孤残儿童的评估等等;根据评估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寄养前的评估和寄养后的评估等。无论哪种评估,都是对特定的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作中的状况和问题,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家庭寄养作为一项儿童福利事业,在我国也只是刚刚走过了几年的时间,但它作为促进孤残儿童社会性成长,回归主流社会最为有效的孤残儿童照顾模式之一,它的许多理论还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探讨和实践的。相信,只要我们肯于探索孤残儿童福利工作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我们的孤残儿童就一定能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婆婆—妈妈,交替互补的养育模式 篇2

此般无奈之举,让很多妈妈焦虑:这婆婆、妈妈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养育模式,岂不是比频繁地换保姆更让人闹心?!其实不然,来看看“专家妈妈”们的解读。这些妈妈,都经历过这些闹心事。但是她们发现,事实上,这种模式,不但没有干扰孩子的成长,还对他很有帮助呢!

闹心事之一:一严一宠

奶奶宠孙子,那是天经地义。外婆似乎却比较理智,对孩子规矩也更大些,因为她觉得这样才是真正地对孩子好。可是小家伙夹在两个人中间,这个月有棒棒糖吃,可以无限时地看电视,可以把家里“祸害”得乱七八糟;下个月就严格地被控制三餐,零食只有水果,电视只能看20分钟,玩具要放回原位……不同的管理模式,会不会让孩子混乱?孩子会不会喜欢一个,讨厌另一个?

“专家”答疑

不会,我家就是典型的这种模式。我发现宝宝很会见机行事,和奶奶、外婆都相处愉快。虽然这样的孩子有“两面派”之嫌,但是我觉得这倒是能让他早早地适应这个社会:知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办什么事。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而且还别小看了这样的能力,我们单位很多新入职的大学生还没参透这一点呢。这当然不是鼓励阿谀奉承,只是说要尽快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是一种生存之道。

另外,我觉得妈妈的严和婆婆的宠正好给了孩子互补的爱,他的身心发展才更加平衡。如果一味的严或一味的宠,才是让我最焦虑的事。

刚开始的时候,宝宝确实会有一些反感外婆,这时也就是我和他爸爸该出马的时候了。我们经常向他解释外婆这样做是出于爱,是为他着想等等,但是也绝不会批评他奶奶的做法。时间长了,他就两边全盘接受了。(小叶紫檀_82,儿子2 岁半)

闹心事之二:一洋一土

农村来的、认不了几个字的奶奶,在女子学堂里念着洋课本长大、会弹钢琴的外婆,这么大差距的两位老人,因为孩子碰撞到了一起。奶奶乡音浓郁,有时宝宝还得给妈妈当翻译。每天要不是催着赶着,脚都不洗,所以宝宝的衣服就更加地没有每天一换的想法;外婆谈吐文雅,看原版的英文小说,热衷教宝宝英文单词,不仅自己每天洗澡换衣服,宝宝也是一天两身衣服洗两次澡……真是乱了套的生活。

“专家”答疑

虽然有时我不免对婆婆的生活方式皱眉头,老公也对我妈妈给宝宝解释她的英文名字含义撇嘴,但是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她却能从两位老人身上学到很多不同的东西。比如宝宝首先知道自己有很多“代号”,除了大名、小名、“宝宝”之外,她还叫“囡囡”和“Jessica”。她知道自己的小花布裙是棉花做的,妈妈的围巾是蚕宝宝吐的丝做的;也知道淡粉色配咖啡色、深粉色配灰色很漂亮。她跟着奶奶认识了很多野草的名字;跟着外婆认识了钢琴上所有的“哆”在哪儿。奶奶在的时候,她整个儿地吃小萝卜、黄瓜和西红柿;外婆则喜欢把它们都切成小块儿拌各种口味的沙拉酱吃,所以她吃得惯很多东西。有一次我们带她吃饭时点了一道从没吃过的墨西哥鸡肉菠菜面,结果味道怪异,我们都吃不下,小家伙却吃得很带劲。

这样迥异的两位老人带一个孩子,开始我也很担心,后来发现真是好处多多,孩子受益无穷。打着灯笼去找,都不见得能找到这样两位给孩子带来完全不同层次的知识、感受的家教。(千束百合,女儿3 岁)

闹心事之三:一动一静

一个老人好动,每天出去“遛”好几趟孩子;另一个爱静,就喜欢在家里给孩子讲讲故事,听听音乐什么的。孩子这个月每天在外面“野”到天黑才回家,下个月就被“圈”在屋子里不出门。这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会不会很不利?

“专家”答疑

我女儿就是被这样一动一静的两个老人带的,我觉得挺成功。周末我带她出去玩的话,会发现她总能玩得很尽兴,而且见到很多我根本不认识的人她都会很热情地打招呼。这可能跟我婆婆没事就出去“遛”她有关,我婆婆特别爱热闹,人也热情,这方圆十里的人,她差不多都认识。如果周末我要在家干点儿家务或者在电脑上查资料,女儿也能一个人看书、画画、折纸,听CD故事,特别踏实、安静,这和我妈妈带她的方式有关,我妈妈身体不太好,基本是半卧在床上看着她,但是会给她安排丰富的“静课”内容,教会了她怎样自己玩耍。我觉得婆婆和我妈妈看孩子的模式其实和所有的幼儿园、小学的课程设置很吻合:有动有静。只不过间隔的时间长了点儿,是一个月而不是一节课,呵呵。但这不也对孩子的发展很好吗?!从孩子成长的整体过程来看,一个月也不算长,这样的轮替很均衡。(果儿妈,女儿3岁)

闹心事之四:一收一放

一个老太太是护驾天王,时刻不离孩子左右,帮孩子“护”玩具,呵斥淘气的欺负人的小朋友,帮孩子“争”滑滑梯的机会……另一个老太太则是袖手旁观,只热衷于和其他老太太聊天说笑,不管孩子怎么被欺负、被小朋友冷落都不动声色。只要没危险,外出活动时基本“隐形”。

“专家”答疑

我们家姥姥心重,特别怕外孙受欺负;而奶奶心宽,觉得小孩子之间还不就是打打闹闹,谈不上什么欺负不欺负。其实这两个老人的做法恰恰给了孩子非常好的交往培养:一个实地指导,一个则给了孩子自己实践的机会。我发现小洋就经常在姥姥看他的时候一边得意洋洋地享受不吃亏的玩耍,一边用心看和记;在奶奶看他的时候把姥姥的“吵架”战术自己应用起来。有好几次,我发现他跟小朋友“讲理”时的口气和表情和他姥姥完全一样,我站在旁边都忍俊不禁。只不过小家伙在姥姥看他的一个月里出去玩总是盛气凌人,奶奶带他出去玩他就会“乖”得不行,要带上好几个玩具讨好小朋友,什么时候他自己明白了“胜不骄”的道理,可能会和小伙伴相处得更加融洽吧?!(Elsa_dream,儿子2 岁)

编后由完全不同的“婆婆妈妈”带出来的孩子,上幼儿园也会适应很快,和小朋友的交往也更加得心应手。这样说来,似乎这些闹心事倒都成了优势。不过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这几位“专家妈妈”都奉守同一个原则,那就是绝不在孩子面前说老人的不是,对两位老人的养育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她们本身都很尊重。而且,她们看待事情也会尽量多地去看积极的一面,有意识地忽略消极的一面。其实,这也许才是使这种模式成为了“优势”的最重要的地方。

孤儿养育协议书 篇3

乙方(监护人):

第三方:

被监护人:

经甲乙双方协商,就孤儿监护一事,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为孤儿 的法定监护人,监护时间至孤儿年满18周岁止(即至20 年 月 日止)。

二、在监护期内,乙方有权利支配国家发给被监护人的生活福利补贴及其它补助,同时,必须承担下列义务:

1、负责被监护人的吃饭、穿衣、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让被监护人享有与其他儿童一样宽松的生存生活环境。

2、被监护人到适学年龄,乙方必须送被监护人入学,并负责被监护人因上学产生的一切费用。

3、乙方负责被监护人因病、因伤或其它意外原因而产生的医药费或其他费用。

4、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三、甲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本协议有效期内,甲方必须监督乙方按协议内容认真履行义务,若乙方不能按协议内容履行监护义务可以对监护人进行说服、批评、教育,若乙方仍不能履行义务,甲方可按照法律程序向第三方提出变更监护人申请,依法变更监护人,此协议内容则自动终止。

四、乡镇民政所做为协议第三方,同时又是乡政府组成部门,既有公证权又有监督权,若乙方不能按协议内容履行监护人义务,可会同甲方及时终止监护人权利义务,依法变更监护人。

五、此协议一式三份,甲方、乙方、第三方各持一份。

六、此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至20 年 月 日。

甲 方:

乙 方:

第三方:

不忘父母养育恩 篇4

学校:棋盘中小

班级:四(2)

姓名:贺乐乐

同学们:

当你坐在明亮的教室中聆听老师讲课时。当你坐在饭桌前吃着可口的饭莱时,你可曾想到从傲傲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今天的你,父母要付出多少血汗?你是否曾想过有一天,要用你的努力来回报他们?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礼仪之首便是尊敬父母。

我国汉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他9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寒冬腊月,他为父亲暖热被窝后再挑灯夜读;炎炎夏日,父亲在外纳凉,他就在父亲身旁摇着扇子驱赶蚊虫。他对父亲说:“父亲养育之恩孩儿应当终身相报。”他长大后当了官,遇上灾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

同学们,黄香如果没有对父亲的挚爱,又怎么会有对黎民百姓的爱,又怎么会用自己的俸禄救济百姓呢?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这种高尚的美德。

然而,生活中有不少人没有做到这一点。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同学在家一直娇生惯养,一次,妈妈因生病耽误了做饭,他竟然大发雷霆,妈妈泪水涟涟,伤心不已。

同学们,这位妈妈当时是多么痛心啊!自己对儿子的攀拳爱心,换来了什么呢?你们能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身母亲都不热爱,他还能对其他人充满爱心吗?世界没有了爱心将会变成怎样?老人流落街头,小孩被弃荒野„„那将是多么可怕。

对照古人,反省自身,我们应该从小学会孝敬和热爱为我们日夜操劳的父母,并把这种美德推广到尊敬所有师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想一想吧,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啊,让我们都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为父母、为长辈谱写一曲爱之歌吧!

莫忘父母养育恩 篇5

在汉代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他九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寒冬腊月他为父亲暖被窝后再挑灯夜读。炎炎夏日,父亲在外纳凉,他就在父亲身旁摇这着扇子驱赶蚊虫。他对父亲说:“养育之恩,孩儿应当终生相报。”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母。古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就不如他们吗?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我——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心中惦记着父母,一直伴随着我的生活。

从离开家,参加工作之时,我会将每个月的工资寄给母亲,,手中只留生活费。妈妈每年过生日,我都会买生日礼物,陪妈妈一起唱生日歌,一起点蜡烛……让妈妈觉得她并不孤单,他没有白疼我这个儿子。虽然说这些微不足道,但我能从妈妈的眼神中感觉到她的心里暖暖的……

父母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温暖的家庭,他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都无私的给了我,留给自己的只是残枝枯叶。

当我做上可口的饭菜时,我总会先让妈妈品尝;当冬天来临时,我会给妈妈穿上暖和的衣服;夏日来临时,我会给妈妈献上他想吃而不舍得吃的水果;秋天,是妈妈最忙碌的季节,我给妈妈撑起蓝天,让庄稼粒粒归仓……

有一天,天正下着雨。我路过校门口,见到被雨淋湿了衣服的家长,手中拿着雨衣,一个个站在校门口,耐心的等着放学接自己的孩子。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当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情景:

那是一个雷电交加,漫天风雨的下午,放学铃已经响过很久,班里的同学穿上雨衣被家长陆陆续续的接走了。空荡荡的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没有雨衣,只好在教室里等雨停了。可这时雨越下越大,雷声和闪电将教室笼罩在阴森的天空中,恐怖的景象已把我吓吓的战战兢兢,我很害怕:我多希望能见到妈妈(妈妈病了)。这时黑暗的雨帘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向学校奔来。“啊!是妈妈!”我跑出校门,一头扑到妈妈的怀里。妈妈用冰冷的手抚摸着我的脸。只见她全身湿透了,微笑的脸庞上没有一点血色,瘦弱的身躯在风中颤抖。只有充满爱意的眼神支撑着她没被压倒。顿时我泪如雨下,脸上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

我从这一幕中清醒过来,我愧对我的母亲,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今天的我,父母要付出多少汗水!受多少累,吃多少苦?我不能忘记她,不能让他失望。父母恩情重于泰山,我怎能忘记我的父母。让这份真诚感染您的子孙,让这份爱代代相传……

天大地大,父母恩大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

母爱像一团巨大的火焰,温暖我心。

母爱像一片宽大的荷叶,替我挡雨。

母爱像一块强烈的磁铁,吸引我走上正道。

鲁迅说:“母爱是最伟大的!”。说出了我内心的声音。母亲冒着生命危险,怀胎十月,忍受着13级的分娩之痛,带我来到这世上。伟大的母亲呀,您辛苦了!

小学时代的我,不仅调皮捣蛋,而且对家里人有点叛逆。每天重复着两种颜色,早上出去一身白,晚上回来一团黑。这让妈妈累坏了,每天大早起来就听到,搓衣板的声音了,“嚓嚓,嚓嚓”。还记得有一次,同学来我家,准备找我出去聚一聚,玩一玩,谁知道,老妈从大门中冲出来,手中还带着洗衣服的手套,指着我朋友说:“不要找他出去玩,最近他学习成绩下降了。”我在楼上听着,心中的怒火一股气从脚喷到头上,但我也只能忍气吞声。从那以后,我的小伙伴们一见到我妈就害怕,甚至路过我家门口,也迅速逃过,好像这栋小房子里住着个女巫一样。那时,心里想的`就是:老妈是个女巫婆!越来越讨厌她。一个明媚的星期天,我吃完饭,就骗老妈说出去买只铅笔,其实我是偷偷去网吧打网络游戏去了。当时的我可没现在这么乖,对我来说,游戏就像是我的第二顿餐,对它的态度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如饥似渴。老爸得知后,给我买了台电脑。我玩的更疯了。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爸妈快睡着了,我却还在不停的敲打着键盘,疯狂的点着鼠标。老妈善意的劝告道:儿子快去睡觉吧,不早了。我没应他,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三十分钟过了,我一如既往。这时老妈呵斥道:”快去睡觉!听到没。”我只无奈地应了一声“哦”,老妈火了,起身,伸出手摸了下开关,有看了看我,又一按。这下完了,就差一点经验,就超过同学的等级了。这让我很火气。甩开凳子,快步走进自己的房间,扔开门。

接下来的日子,选择了循环模式:上学,罚站,睡觉,下课,打游戏。这一下来,我变得更加叛逆了。那一次,我和老爸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了起来,不仅吵而且动了手,老妈听到声音不对劲,从坡度为70°的楼梯上爬上来,看到这场面,她立刻推开我,自己却被老爸的一脚给踹错了,结果老妈的脚起了个大包,有多大呢?小笼包大小。我小心的扶着老妈下了楼梯,在楼下,妈妈痛的哭了出来,我见她那样,我的心也如刀绞,我们之间的矛盾瞬间烟化了。我鼓起勇气,在黑夜中,给老妈买回了膏药,并亲自一点点涂上去。

那次,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和意志,也许偶然,也许因为她不是别人,而是我的母亲!从那以后,我对“母亲”这两个字的理解更深了。

我真后悔为什么自己不早点懂事,为母亲分担些,哎。

用创新养育孩子 篇6

各位校长,时间不多了,最后说几句。因为咱们是沙龙,沙龙就是大家谈,也没有什么结论可以说的。我想简单地讲两个问题,一个我觉得这次沙龙应该说开得很好,开得好在什么地方?第一我们大家都畅所欲言,我们有主题发言,我们还听到了两位外国朋友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情况。一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苏姗女士的发言;还有一位是我们认为世界上现在基础教育搞得最好的芬兰的奥马先生,他这次到这儿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同时我们的十几位校长都讲了他们的意见,讲了他们的经验,内容非常丰富。这是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我觉得我们这次沙龙畅所欲言没有官话没有套话,大家都是直奔主题。

第三我觉得我们这次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有很多校长不是光讲自己的学校,而且有反思。河南开封的校长不是光讲他这个学校怎么发展,还带来了很多学校的叙事,讲了一些故事;头一位主题发言上海浦东程院长就来一个轰雷炮,讲我们现在很多创新都是伪创新;杭州二中的叶校长讲的是通过这次长假出现的很多问题来反思我们的国民性。我觉得这个都非常好,非常有意义,我们不仅是光讲经验,我们还讲我们的许多问题,这是第一个我想讲的。

第二方面我想讲我自己对创新和领导力有什么理解。什么叫创新?昨天苏姗讲了一个定义,我也很同意她的意见,其实创新也不要想得太神秘了,我觉得改变原来的现状,能够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创新。

我改变原来落后的现状,或者低效的现状;我想出一个新的办法来,使我们的效率能够提高,我想这就是一个创新。那天程院长讲合并是创新,分散也是创新,这个要具体分析。有的时候合并确实是创新,有的时候合并了以后觉得不对,反过来又分散这也是创新。我觉得创新也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创新最主要的还是提出问题,就怕我们提不出问题来,提不出问题你就无所谓创新。

创新与提问

首先我觉得要在工作里头提出我们的问题,刚才有一位老师讲下一届希望能够谈些什么问题。下一届论坛我想大家是不是带着问题来?不要光带经验,因为要创新你必须找出问题来,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学生正在走向国外,不是说我们的学生基础打得不够,而是我们的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外国的学生他会提出很多问题,我举个例子,但是这个例子不一定是真实的,比如说南京到北京1000公里,我们的车1个钟头开200公里,几个钟头到北京?我们的学生肯定会回答1000除以200等于5个钟头。要是美国的学生他就不这么想了,他说可能我的车出了毛病了,如果我开自驾车到高速公路的话我还要在服务区休息一会,我还要上厕所呢。他会提出问题来,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前天晚上我们看到报纸上讲老师出了一个题目,本来是没有答案的,居然我们的学生回答出答案来。因为他有一个定势思维,就是说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定会有答案的。所以我就说我们所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也好,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那么我们当校长的领导力在哪里?领导力也在于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你每天要领导学校,如果平平淡淡地工作你就很难发展。所以我觉得校长第一要走进教室,走进课堂;第二要走近教师,走进老师的队伍里头;第三要走近学生。走进了课堂,走近了教师,走近了学生,你才能发现问题,你才能提出问题,你才能创新。我听说有的校长一年不进课堂,一年不进课堂你们学校怎么创新?当然在这儿来的校长我觉得都是很好的,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想来取经的,想得到一些启发,所以说参加会议的校长我看都是很有进取心的校长。但是我们国家现在中、小学有44万所学校,有多少校长像你们一样,如果我们40多万的校长都能够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都能够提出问题,都能够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想我们的教育就能办好了。

教育与社会环境

另外我最后再讲一句,就是我们大家今天讲了很多问题,但如果我们就教育论教育是无论如何说不清楚的。因为教育它不是孤立的,它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头就要受一定环境的影响,我们要受政治的影响,政治体制的影响,我们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还有很重要的是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刚才讲的高考,我在开展《教育规划纲要》调研的时候,就讨论了考试制度的问题,现在还有一个组是正在研究考试制度的问题。我们研究了各个模式的考试制度,包括芬兰的、美国的都研究。我们不是没有办法,但是拿到中国来不行。中国现在的社会还没有诚信,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你们这儿的校长谁没有走过人情,谁没有托过人情?我也托过人情。有一年我一个亲戚他的孩子要进学校了,请了区委书记写的条子也不行,校长也不见,没办法找到我了,因为我在教育界,校长认识我。然后我给打了个电话,校长总算见了。

高考的制度我们有很多的办法,但是在我们国家不能解决,不能使用。包括刚才讲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品德,学生要有爱心,要去做义工,像美国强调要去做义工,很多孩子就到非洲去做义工,到贫困的地区做义工,我们行吗?我们的官二代、富二代行吗?我们很多事情不是那么简单,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也不能那么简单,不能就考虑我这个学校,一定要考虑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很优秀,但是这里头也有很多落后的东西。

那天杭州二中的校长不是讲了国民性吗,我们的国民性不都是优秀的,我们也有很落后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教育论教育是说不清楚的,一定要摆在我们大环境里来考虑教育的问题。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讲这几点,我希望我们的沙龙继续办下去,而且越办越好,明年沙龙能提出些问题来讨论讨论,不管是宏观的也好,微观的也好。总之,怎么确定我们学校的发展,怎么确定孩子的成长,我们孩子的成长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到我们自己生命的延续,我们为什么要教育孩子,我们自己的生命靠什么延续?就靠我们的后代,就靠我们的孩子,所以我就讲到这儿,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结束语

主持人:尊敬的顾老师、各位嘉宾、各位朋友,我们两天加一个晚上的聚会马上就要结束了。说实话我有点紧张,刚才听到那么多的建议,我不知道明年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但是我也很开心,因为至少我们有了真正来自一线的建议,原来全是摸着走,都不知道好不好。每年的会议筹备确实很不容易,我的同事都深有体会,但是我们要坚持,我曾经跟一个朋友交流,我说我们就想坚持做一点困难的事情,看能做多久,但是这个过程当中没有朋友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这个会议真的不仅是我们这个团队在完成,有很多在背后默默支持的朋友,包括在会场上有很多自愿来提供服务的朋友。

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江苏苏美达轻纺集团伊顿国际校服中心对本次会议的全力支持,以及他们提供的会议礼品;我也要特别感谢小康休闲中心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每一位同事,没有他们后台的付出,就没有前台的精彩有序。更重要的我们要感谢本次大会每一位发言嘉宾,感谢你们智慧的激情和理性的浪漫,透过这些发言我们不仅看到你们在做什么想什么,甚至还能感受到你们非同一般的人生。当然我们还要感谢你们精彩而实用的建议,也谢谢你们的关注和鼓励,其实我们实在太稚嫩,经不起打量,所以请你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忘记我们这些人,带走美好的思想。最后我要感谢本次大会每一位发言嘉宾、每一位参会嘉宾对我们工作失误的宽容谅解,最后我想以会议的前言来结束本次会议。

创新是因为我们对问题的敏感,所以率先成为“跳出温水的那只青蛙”;

创新是因为我们对社会的忧患,明白人类进步必然伴生社会危机,其化解亟待教育的改善;

创新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的忠诚,所以在心无旁骛的专注中升华,因持久不衰的激情而创造:

创新是因为我们在成长中谦卑,知道无论我们处在什么位置,离真理都有长长的距离;

创新是因为我们在困境中学习,并且相信,最好的学校早已结晶在教育人共同的智慧里。

您以思想贡献这个时代;我们以专业筹备您的讲坛。

愿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再一次相聚在当代教育家沙龙,谢谢你们!

编辑 周杰

第四单元 土地养育我们 篇7

一、填空

1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人类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敬意,常用“大地母亲”

18、(茶文化)是中国代表性的传统文化。

19、农耕地区的主要食物是(粮食和蔬菜),沿海地区喜欢吃(各种水产品),在牧区,饮食以(肉和奶)为主。

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被称做(基本需要)。

3、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懂得了在自然条件下,只有某一段时间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某些农作物的生长。

4、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长期总结(天文)、(气象)与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四季)、(气温)、(降雨)、(物候)方面的变化,是了不起的科学发明。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确定农时,所以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生产的(法宝)。

5、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粮食产量多,而且蔬菜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60%),是世界第一蔬菜大国,特别是大棚蔬菜面积已占到世界(70%)以上。然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地里的盐碱越来越多,土壤变得越来越硬,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对人体也造成了危害。

6、人类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劳动,又逐渐学会了(种植),然后又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农具),这些(农具)成为了人手的延伸。

7、(制造)和(使用)工具使人类的进步。

8、几千年来,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从使用简单的(手工农具),(畜力耕作),发展到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

9、都江堰位于(岷江的中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2000多年前,秦国的(李冰父子)率众建造了都江堰。都江堰的建立,既有利于(排泄洪水),又有利于(灌溉农田),由此形成了富饶的成都平原。(都江堰)已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10、坎儿井用来(保存和运送)天山上融化的雪水,供人们使用。

11、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12、(科学种田)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13、中国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1/9),人口却占到了世界的(1/5)以上。

14、人类的文明就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利、天文、历法、数学等科技也逐渐发展起来。

15、(雄伟壮观的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16、我国的农历,是古代劳动者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与月球运动的规律编制出来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农历把农业生产的农事活动安排进历法,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17、养蚕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0、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以(米饭)为主;傣家人的(竹筒饭),蒙古人的(手扒肉),新疆人爱吃(馕和羊肉);丹麦是安徒生的故乡,主要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泰国(树叶包制的饭团),韩国的(石锅拌饭和泡菜)。

21、一年有四季,分别是(春、夏、秋、冬)。有(24)个节气,我们这里适应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大豆、花生、柑橘等)。

22、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最重要的;因素有(土壤、阳光、水、肥料)。

23、(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涨落的变化进行农业生产。他们根据河水的这种变化,把一年分为(12)个月,把一年定为(365)天,编制出古代的(太阳历)。我们现在沿用的公历,就是从这种历法发展而来的。

24、(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造的伟大工程,它是世界古建筑的奇迹,同时也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5、(都江堰)位于岷江的中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5、古代新疆人为了保存和运送天山融化的雪水,发明修建了(坎儿井)。

26、(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7、我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有(大米、生猪、苹果|)等。

28、我知道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诗人(屈原)。

29、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上的五色土体现了我们祖先对(土地)的崇拜。

第五单元 穿越时空的生活

一、填空

1、用(电子信箱)只需几秒就能把信发出去。

2、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走进千家万户。电话为

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大地方便。我国平均每(四)人就拥有一部电话。

3、在通信领域的一个又一个发明,进一步增强了人类的(通信能力)。这些先进的通信技术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人们的文明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4、一封信从(寄出)到(接收)要经过许多环节,这其中渗透着(邮局)工作人员的辛勤与汗水。

5、通信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通道,我们要遵守它的“交通规则”,也就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规)。

6、同学中间也可能发生过违反通信法则的行为,也许你们没意识到这是(违法)行为。我们应自觉遵守(通信法规),尊重他人的(通信权利),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通信权利。

7、为了尽快把远方亲人的消息送到人们手中,(邮递员)节目也不同。

24、那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能帮我们开阔眼界,了解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欣赏电视节目,可以给我们带来愉快的(体验),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

25、如果看电视不加(选择)或者时间过长,会耽误学习,影响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得“电视病“。

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他们辛勤的汗水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意),人们称他们是(绿衣天使)。

8、爸爸说他们小时候只有几条土路“晴天一脸(土),雨天一脚(泥)”,去镇上赶集也要起个(大早),还要走(很远)的路。

9、在我们生活中,有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有崎岖陡峭的(山路),有乡间的(羊肠小路),有波涛滚滚的(水路)。各种道路上都留下了人们的(足迹),都印刻着时代的(变迁)。

10、在(国家)和(各地政府)的努力下,我国道路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如今,纵横交错的道路网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11、在南方,碧波荡漾的古老水路仍然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

12、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极大地拓展了城市交通的空间。

13、我由衷的为我们国家道路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

14、道路建设离不开(筑路)工人和(养路)工人劳动,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15、雀儿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被称为(生命禁区),四川公路局雀儿山五道班班长(陈德华)和他的工友已经坚守了(20)多年。

16、养路,算不上(复杂)劳动。养路工的岗位(平凡)的连司机都很少注意,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简单的劳动,离不开这些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

17、在唐代,我国就造出了可以容纳(六七百人)的大船。在当时,船前进的动力主要靠(风)力和(人)力。5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的船,可以乘坐(上千人)。

18、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建造(大型)船只技术的国家之一,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的造船术和航海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19、郑和下西洋是使用的船在当时是(最先进)的。20、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21、无论是(广播)、(报刊),还是(电视)(网络),各种媒体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我们应该让父母(了解)我们的想法,同时也应该(体谅)他们,我们应与他们试着(沟通)。在社会生活中,(沟通)与(交流)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

23、由于(年龄)不同,(兴趣)不同,人们喜欢的电视

26、十几千克重的摄像机一直不离(摄像师)的肩上;录音师从来没留下过(自己)的声音;播音员总是(从容自若),(记者)深入第一线采访。

27、电视节目给我们带来(轻松愉快)的体验,电视节目的播出渗透着(电视工作者)的心血,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带来宝贵的(精神食粮)。

28、体育比赛使我们感到(兴奋),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朝气)。(现场直播)帮助我们了解各地发生的大事。

29、电视以它丰富的(内容)、动感的(画面)吸引着我们,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信息),学到更丰富的(知识)。

30、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书本报纸帮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带来(乐趣),帮我们(智慧的)生活,书籍和报刊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

31、在安静的图书馆中,人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32、剪报是积累(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

33、三毛生活与我们相差(很远)。他生活在(旧社会),受富人的(欺侮),但他不向困难(屈服),用自己的方法与不平等社会(作斗争)。

34、读一本好书使人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35、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好帮手。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

36、电脑的(普及)与电脑网络的(开通)为人们生活增添了乐趣。人们可随时随地与亲朋(传递信息)。

37、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有责任(关心)(爱护)他们。我们应该学会(自我)保护。

38、古代的通信方法有(烽火传情、人畜送信、信鸽传信)等。

39、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知道的通信工具有(电话、手机、邮递、网络、数字)等。

40、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话)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一种(通信)方式。

41、被称为大众传媒的有(电视)、(电影)、(书籍报刊)、(网络)等。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作文 篇8

有一次,爸爸让妈妈帮他捶背,妈妈说:“我正忙着呢,让女儿给你捶好吗?”我听到后连忙跑过去说好。终于有机会报答爸爸了。爸爸在床上躺着。我脱下鞋迅速上了床。首先坐在爸爸的背上,然后紧握着两个拳头,就开始挨个在爸爸的背上捶开了。捶着捶着心想捶的会不会太重了呢?我就问爸爸:“捶的重不重呢?”爸爸说:“不重,太轻了。”我接着又加大了力量给他捶,只捶了一下,爸爸就大叫了起来,说捶的太重了。我又试着捶了一下,他说:“很好,捶的不轻不重,刚刚好。”

我又照着刚才的方法给爸爸捶了腿和全身。爸爸说:“我女儿今天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心疼大人了。”

养育之心日月可照 篇9

一个热线寻母的养子

“我毫不隐讳自己是个私生子。记得有部外国电影,描写了一个私生子如何寻找母亲,律师在为他的涉嫌案进行辩护时曾说:‘私生子是人,人就应当有人的权利。’那我的权利就是找回妈妈,请你们心理热线伸出援助之手。

“生母为生存委身于人,怀了我,生下后又无力抚养,不得不把我丢在医院婴儿室,偷偷地溜走。转眼25年过去了,如今我在养父母的关怀下已长大成人。按理我当安分守己地去为养父母尽孝,可是我像着了魔似的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生母。我恨她生下我,可又怜悯她的不幸。我的身世是在一次长辈聊天时被我听到的,从那天起,我好像就成了另一个人,由开朗变得忧郁。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以防被养母发觉,伤她老人家的心。但终因睡梦中的连绵呓语而暴露,这强烈地刺激了两位老人。从此他们对我强作笑颜,我们彼此间都显示出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客套,那种不自然的神态和表情像把刀子一样刺在我的心上,使我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尤甚。经过长时间的考虑,我还是无法放弃寻找生母的愿望……”

替他寻找生母是件难事,但对我来说却有着方便和可能,因为我是心理医生,与各医院都有联系。没有多久,在我的一个学生的帮助下,查到了当事人的外祖父。他的生母已到中年,有心爱的丈夫和一个儿子。听了我的来意,她略显几许不安,但很快表示:“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孩子是我生的,但不是我养的,我没有权利剥夺那两位善良老人的儿子。认了孩子会徒增我的烦恼和怨恨,一旦这孩子再提出找父亲,就难免扰乱三个家庭的稳定。既然大家都生活得平静,何必再牵儿女情长。寻找我这个不配作母亲的母亲呢?”她感谢我,但请求我理解她的苦衷,不要把她的存在透露给儿子,就当下落不明。使他寻母之心逐渐淡化,并把对生母的这份情感升华成动力,投入到事业中去。她希望孩子是个坚强者。

我还能说什么呢,从多方面看,她可能是正确的。于是我按她的意愿平息了这位养子的心理危机。

[随访:一年后,他的心境渐转平静。为了追求人生的价值,他与新婚妻子双双去了深圳。正如她生母所希望的那样,他把这份失望和遗憾转化为动力,投入到事业中去了。]

一个错认生父的养女

她是一个21岁的银行职员,自述是个养女。在她上小学时,由于邻里的议论,养母便直率地告之以实情,后搬了家。当时她尚年幼,养父母待她胜似亲生女儿,因此未构成太大的心理负担。但随着她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与社会交往增多,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要求摆脱父母的干涉,寻求自主的意愿也随之增强,于是在家庭生活、穿着打扮上与养母发生了矛盾,且愈演愈烈。她认为:老俩口把她带大不容易,这恩情要报答,但也不能以老压小啊,如果是亲娘会这样不理解女儿吗?为此,她不由自主地思念生身父母,终日浮想联翩,泪流满面,在幻想中构思悲欢离合的场面,继而出现情绪反常,不时地哭笑无常,激动不安。

作为心理医生,面对这样一个患者,主要采取的治疗措施是稳定情绪,启发认知。为达到这一目的,建立医患问的良好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也许是我的年龄和职业所赋予的温和与耐心,使这位姑娘很快便对我产生了移情。

移情本是心理治疗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但是这姑娘的情况比较特殊,她把对亲生父母爱与恨的感情全部转移到医生身上,希望医生就是她的父亲,从而满足她内心的愿望。为此,我只好请来她的养父母及其单位负责人,当面讲明情况并说清心理治疗的作用和原则。在她认知的同时,就她与养父母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和调和,缓解了矛盾。姑娘最后用颤抖的双手捂住眼睛,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长叹:“我的梦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啊!”继而跪在养父母的面前:“我错了,原谅女儿吧,我一定报答你们对我的养育之恩。”老俩口搀起女儿,一家人失声痛哭,拥抱在一起。

[随访:两年之后,她做了新娘,婚后生活美满幸福。但愿这寻生身父母之梦能到此结束,因为她虽然未能寻找到生命的“根”,但毕竟有了自己的归宿。]

爱情与亲情的冲撞

老俩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年轻时由于女方不孕,通过友人要来一个女婴抚养。

转眼22年过去了,女儿长得如花似玉,中专毕业,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年过古稀的二老,面对娇宠惯养的女儿,内心充满了欢乐,盘算着怎样入赘个好女婿。但女儿却耐不住寂寞,早在3年前就偷偷地爱上了一个技工。直到男方提出结婚的要求,姑娘才领着男友回家,把情况告知老人。在经过一番明察暗访之后,父母的态度是坚决不同意。理由很简单,不门当户对,个人修养差。老人为了安抚女儿,又请来亲友做工作。她陷入了矛盾中。正当她有所动摇,男友也焦急无计可施的时候。一则飞来的消息传到小伙子耳边,原来女友的父母不是亲爹娘。小伙子似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未加思索便对女友展开了挖心战。突然的打击,对这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来说是相当沉重的。她极不冷静地向养父母摊了牌:“如是亲爹娘。对自己选择的对象会这样阻拦吗?难道无条件的顺从就是唯一的报答?我毕竟是个外姓人。有了丈夫,才有了自己的家……”她把老人的一片苦心和爱心完全扭曲了,却丝毫没有责怪男友的泄密行为。

两位老人只有叹息和流泪。3个月后,他们把女儿送给了婆家。当然,陪嫁是相当可观的,算是老人的心意,也算是对养女的补偿吧。

可是蜜月一过。进入家庭生活后,由于许多家务琐事需要承担,加上邻里的闲言碎语,妯娌的说三道四,使娇气的她开始感到难以适应和说不出的别扭。在强烈地对比之下,才意识到养父母的可亲可贵。她回娘家的次数增多了。过去,她从娘家归来总是提着大包小裹,现在她想到把丈夫买来的鱼虾海鲜送往娘家,孝敬二老。终于有一天,丈夫严厉地对她说:“你到底是要我还是要那老俩口?要我就少去,要他们就别回来!”她有心回养父母身边去,可怎么对二老开口呢?养子的自卑与自尊心理无法统一起来,她信步走进了我的心理咨询室。

【随访:一年后,她离婚回到了养父母的身边。她说,如有可能她会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只是舍不得扔下养父母,想找一个入赘的丈夫。她变得成熟了,深深理解了养父母对她的爱,爱是不会忘记的,也是不应该忘记的。】

按照世俗的观点,大多数养父母不希望养子知道自己的身世,主要是为了减少心理隔阂和担心养子的离去。他们对养子之心日月可照。而养子则不然,一旦得知自己的身世,寻找亲生父母便成了他们心理活动的主线。尽管他们有怨恨,但血缘探究欲是难以消除的。而且寻找亲生父母时,他们较少考虑一旦找到会给各方带来的情感干扰。当然,他们报恩于养父母之心是永恒的。为此,建议那些欲收养子女的人。最好收养未满1岁的婴儿。中间人、亲戚朋友都应对养者和寄养人的未来幸福尽一份责任,作出保密的默契。

上一篇:吉祥物海宝的自我介绍下一篇:公司网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