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2024-06-25

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共10篇)

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1

2023-2024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为统领,根据太仓市教科研工作会议精神,重点立足“课题”与“课堂”坚持履行中心“研究、指导、服务与引领”工作职能,关注前沿,优化理念、创新方法、扎实过程,运用针对性科研方法,规范有序、求实务真、追求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计划,坚持教科研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理念,以“课题研究”为主要抓手,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的品质,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

二、重点工作:

1.做好“十三五”省级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2.协同各部门做好2024校本培训项目申报。

3.协同各部门制定2024校本培训方案,按计划开展活动。

4.做好2024县市级培训工作报名工作。

5.抓好学校教科研常规管理工作。

6.加强学校科研队伍建设。

7.做好教师论文参赛、投稿等宣传工作。

三、具体措施及安排

(一)做好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继续做好“十三五”课题研究工作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要求,本科室将校本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结合十三五课题的申报,扎实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先向全体教师征集本校内关于学校规划发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改革、学生阅读、教科研训一体化等领域内的问题。动员不同学科组的教师进行新一轮的课题申报,架构起学校的课题网络,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提高专业素养。

2.做好在研课题的管理工作

深入课题的研究过程,与课题主持人定期沟通,了解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内容。尽量多的参与具体的研讨活动当中,一起听课、研课,从科研角度来查看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带领课题组老师用科研眼光来推动课堂教学。帮助课题组内的年轻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上稳步前进。同时,进一步指导梅老师做好课题平台建设,按要求完成资料上传,并随时积累好过程资料。

3.优化教科研制度,做好相关网络管理

教科室制定相应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优化指导教科研的常规管理过程。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将按照课题网络化管理的具体细则,即按“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成果鉴定”六大板块,严格按要求上传,校教科室将采用指导服务、例行督查等形式,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度。

(二)加强各级培训活动,加大教师科研队伍建设

全员阅读,建立学习型校园

本学期继续通过阅读促进全体教师理论修养,要求每一位教师经常翻阅教育杂志,细心研读教育专著,潜心研究一个教学问题,感悟一种教学方法,做到有所体验,有所收获。重点围绕指定书目以及市发展中心编制的《燃荻》、校教科室编制的每月一期的纸质文摘,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心得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指定阅读书籍一本,并撰写600字以上的读后感三篇,上传校本培训平台的读书活动栏目内,纳入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统计内。同时把读书和课堂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课堂实践,将理论阅读与实践思考相结合起来,为阅读行为与教学行为架起互通的桥梁,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本学期是2024年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开始,一是协同各部门制定好新一的培训计划,二是提醒各部门按照计划开展相应活动,做好活动前有签到、活动中有组织、活动后有报道,将每一次的校本培训活动落实到位,材料搜集齐全。并做到网络平台上传资料及时到位、符合要求。三是本科室及时做好每位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统计,做到每次活动结束立即登记统计,每月汇总结算一次,及时查漏补缺,为考核做好准备工作。

同时2024年的县市级培训又将拉开序幕。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有名师大讲堂、“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考试、“江苏省网络知识竞赛”、“苏州电教馆的网络培训活动”、“太仓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教育”、“苏州市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竞赛”等众多的培训项目,本科室会和教务处等部门协同商量,采用自主报名与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教师有序合理地参与培训。本科室将认真做好各项报名的动员与名单上报工作,为每位老师顺利参与培训做好服务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提升教师业务技能培训,而且把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价值取向建构作为重中之重,以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太仓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3.做好上传下达工作,规范校本培训学时记录

做好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传达工作,严格按照《太仓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管理办法》要求,每学年每位老师县级以上培训和校本培训各不少于50学时,5年总和不少于500学时的要求。本科室主要负责好继续教育中校本培训这一块的内容制定与学时统计。在以上两类的培训活动结束后,会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请老师们及时登录培训管理系统,查看培训活动获得的相应学时,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三)搭建学校科研成果推广、评选平台

1.做好各项论文赛事的通知动员工作。

本科室是为教师服务的部门,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每个学期都有一些固定的论文比赛,接到上级部门传达的相关通知,就要及时梳理汇总,发布在校工作群里,便于老师及时了解比赛动态。在收集整理论文、案例过程中,要做到仔细、耐心,多给鼓励,帮助老师提高文章获奖数量与质量。

2.做好教师论文推广推荐工作。

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研究成果,也是教师评定职称需要的一个有力支撑,为了帮助教师提高这方面的成绩,除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项论文比赛,还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作用,帮助老师做好文章质量把关工作,争取有更多的一线教师能有文章发表刊登出来,做好教研成果推广工作。

附月行事历:

2-3月:

1.上交苏州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案例。

2.参加全市教科室主任会议,传达会议精神。

3.完成2023-2024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4.完成2024校本培训项目申报。

5.“十三五”课题研究。

6.完成2024年校本培训方案。

7.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8.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9.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10.召集课题组长,各课题组完成计划和月科研活动,资料上传课题平台。

11.编辑教育文摘一份。

12.完成本学期课题信息表填写。

13.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网页的建设。

14.做好教师寒假读书心得评比。

15.下发教科研工作电子台账。

16.完成《太仓教育》杂志文章推荐工作

4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参加信息课题月研讨活动

3.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4.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5.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6.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7.做好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宣传工作。

5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参加信息课题的月研讨活动。

3.完成教师文章投稿。

4.做好中国教师教育网远程培训报名工作。

5.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6.上交教师发展中心《燃荻》学习推荐资料一份。

7.做好江苏省“师陶杯”论文比赛的组织工作。

8.太仓市级个人专项课题结题准备。

9.上交有关比赛论文。

10.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6月:

1.完成本月部门校本培训活动,统计学时。

2.做好课题结题资料的最终整理。

3.开始中国教师教育网远程培训。

4.结合教导处评优课与汇报课,进行课题研讨活动。

5.编辑教学推荐文摘一份

6.上交论文比赛材料

7.完成《太仓教育》杂志文章推荐工作

8.做好“科研之窗”和“校本培训”两个平台建设

9.收集各位教师本学期论文、案例、反思等(40周岁及以下)。

10.做好学校继续教育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验证工作。

11.统计、汇总本学期教师各级获奖情况、参加培训的情况。

12.整理本学期教科资料,条线评优。

13.完成本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

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2

长期以来,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一直承受传统的政治、文化、经济因素限制, 包括课程实施研究方式单一、后期教学质量低下、关注人群少等问题频繁衍生。因此, 今后改革的方向将锁定在孩子科学素养培养结果之上, 特别是在国际愈加重视科学课程改革环境下, 我国有必要针对小学课程结构加以适当调整, 避免和当今科技社会发展趋势产生任何冲突矛盾。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布置规划期间弊端问题的提炼研究

虽然说如今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有所改善, 可课程实施环节中仍然承受多重制约效应, 这和领导本身对该类事务关注度不高现象有着直接性关联。因为当下小学教材版本繁多且应用难度难以估计, 使得小学科学教育立体认知和注入精力严重不足, 加上教学辅助设备不够先进, 使得教师备课上出现严重漏洞。以上细节如若长期延续, 必将严重削弱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价值。再就是一些偏远山区, 先进教师资源供应不足, 使得大部分专职教师被动地去当地参与语文、数学等基础性学科教学事务中, 在其思维体系中, 科学教育可有可无, 学生视野范畴和素质水准也随之大打折扣。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个案的调查解析

(一) 调查对象和组织方式方面

笔者在此选取分层抽样手法, 在黑龙江省内抽取三个城市, 分别进行参与科学课程实施的小学教师状况调查, 保证每个城市小学科学教师数量为100名, 当中女教师为80名, 男教师为20名。至于这部分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基本限定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监管体系、教师当下指导理念、教学模式和后期教学质量评估等细节之上, 为了更加清晰透彻地掌握新课改环境下所有教师面临的困境和实践应对经验, 调查主体还额外设置一些开放向的问答题目。

(二) 调查结果的验证解析方面

首先, 科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考察。新课标将社会大众在特定领域的基础素质规范准则设定完全, 力求令今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教育引导模式、评价手法变得更加完善, 这一切结果都将取决于教师对整个科学课程顺利推行的把握实力。调查结果呈现出大约37%的教师顺利贯彻新课改标准, 59%的教师只能做到一般了解, 而4%的教师则对此毫无头绪。而选择科学教学职务兼任的教师, 其科学知识掌握数量不足, 势必不能全面胜任科学教育工作, 今后面对课程系统化改革压力倍增的人数则同步上升至85%, 需要积极透过网络技术了解国家政策和科学教材内容, 主动参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活动, 保证今后承接此类教学事务时, 不会产生突兀状况。另外, 感觉压力比以往更大, 但是无法获取进步的教师比例为4%, 剩余11%的则是能够完全适应新课改诸多要求的。

其次, 科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引导模式论证。新课改步伐日渐加快, 作为现代专业化科学教师, 有必要深度遏制以往鸭架式口语灌输行为, 及时扮演学生辅助者角色, 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化感知情境, 令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激活, 自觉参与各类实践研究项目。调查结果显示, 鼓励学生自学的大约占据63%, 组织学生外出考察的为47%, 总体上他们都会赋予小学生适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 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模式发生本质性变化结果, 该类群体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得到有机凸显, 但是仍不乏存在部分教师, 认定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因此为人为地限制其执行进度。

最后, 教学质量评估手法补充。归根结底, 科学课程整体教学质量评价, 其核心点始终锁定在小学生学习应用技能和人文素质拓展层面上。因此, 其评价特征时刻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化、方式灵活化、时机全程化等。调查发现, 能够顺利贯彻此类准则的教师数量不到18%, 改善效果优良的为42%, 31%的教师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无法顺利落实, 而9%的教师认定自身无法胜任该类职务。

(三) 日后应对措施方面

科学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等, 直接决定新课改方案实施进度, 同时更为科学课程资源开发鉴别、实践经验累积、创新素材内容吸纳整编, 提供标准适应载体。日后小学应该结合各类激励管制手段, 令从事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师自行组织简易器材实践活动, 确保小学生能够在其精确指导下, 利用网络搜集更为丰富的资料和辅助资源, 将师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全面解决以往小学科学教育的资源缺乏问题。如若特定学校条件允许, 则可以考虑和特定企业、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协议, 将它们新型的实验器材和教学辅助资源引进, 令学生在诸多新奇实验中体会科学课程的趣味, 从此严于律己, 虚心向教师和其余同学学习请进, 从此真正将小学科学教育条件低下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 小学实施科学课程改革调试, 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全面考虑教师专业技能、日常引导模式、教学评价策略等, 笔者在此提供的建议着实有限。希望相关教师在日后规划实践中多积累丰富经验, 自主进行思维创新, 为今后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 贡献自己应有的辅助力量。

参考文献

[1]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0 (06) :77-89.

[2]杨承莉.科学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5 (09) :78-94.

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3

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有关部门规定,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意识,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改革后,设置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也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的科学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标的实行,科学课程成为重点课程之一,科学知识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来满足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对人才的培养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心理学家曾表明,人类对于生活中事物的理解能力并不是天生形成的,而是由于人类通过对不同知识的接受而形成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比较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小学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国家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一特点,在小学阶段实行科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为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必须要实行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的完善,对教育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小学科学的教育现状

随着新课标对小学科学的重视程度,小学科学课程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对于课程的改革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反响,有一些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理论的教学方法,对于科学课程投入的精力不足。学校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实践性的课程无法实现,使学生认识主体的能力大大降低,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进行课程计划和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学思想也较偏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完善小学科学课程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的专业化能力

传统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只是选修课程,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新课程改革后对于科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能够意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且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大多数科学课的教师都是由语文和数学等主要科目教师担任的,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课程的要求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因此在任用科学课程教师的时候,首先应该选取与科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以确保教师的专业水平。其次,应该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教育,注重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强化科学探索的能力,让教师可以深刻地了解到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必要性,给学生更多展现探索能力的机会,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最后,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促使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加强对科学课程的重视

科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学校重视学生主要科目的学习,而忽略了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对科学课程在思想意识里就没有重视,导致实践课程无法正常开展。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学校领导应该对科学课程给予高度的重视,学校领导应该从根本上意识到科学课程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相关课程的教师应该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和奖励制度,要从根本上了解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在学校基础设施方面更应该加强科学实验室的建立,为课程的实践创造提供相应的环境和场所,意识到科学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对教学评价进行深度的完善

教学评价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建立教学评价小组,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也对科学课程的教育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科学素养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四)加强多方合作

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学生和教师,也应该涉及学校领导和家长,师生和家长都应该意识到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课程能够更好地实践,大家应该互相交换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更加充分地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观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以媒体为传播的重要形式,让社会各界都能够充分了解小学科学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科学教育建设中来,这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小学科学课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对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要不断地对教育事业进行完善。教育事业的完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对于在小学中实行科学教育,需要引起师生和社会的重视,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让科学教育的程度为小学阶段的发展提升新的高度。

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4

一、STEM课程在学校“生根”的思考

学生的“大脑并不是用一种方式来学习的,而是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教育者要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或风格而不能只是提供匹配性的风格”。STEM课程是适合多种方式学习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成长的需求。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如何使其扎根学校,我们的思考如下。

1. STEM课程能成为让小学生着迷的课程

在小学阶段开设STEM课程,学生会不会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呢?这是很多小学教师都会产生的疑问。STEM是一门综合性拓展课,也就是用我们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来研究科学、工程、结构问题的一门课程。上海市STEM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懋功曾以“杯子”为例,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角度用浅显的语言进行分析,揭开了STEM课程神秘的面纱。这样的课程就可以在小学阶段实施,也能够让小学生喜欢上学习。

2. STEM课程需要整体性规划和设计

作为基层学校和教师,在STEM课程进入小学课堂后,最担心的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课时量。所以,STEM课程是需要学校进行整体性规划和设计的。现有的小学科学课程几乎少有科学活动会关注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要通过结合现有的科学课程,开发综合性的STEM课程。这也是提升学生STEM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对整体课程计划进行重新调整,对原有的自然科学、劳技、动手做等学科和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设计。学校可以从工程和技术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应的科学概念设计STEM活动,也可采取将科学探究活动转化为STEM活动的形式。

3. STEM课程呼唤全学科教师的培养

STEM课程是一项综合学科教学课程,也是一项注重教师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课程。根据学科性质,STEM教师应该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系统的教学方法、扎实的学科教学技能,要能够对STEM课程进行问题研究、工程设计,开展技术性活动,从而成为对学生产生科学、积极影响的全能教师。而在多数学校中,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强,但综合学科知识面较窄,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比较弱。这使得STEM课程所需要的复合型全学科教师现在少之又少。因此,学校要积极挖掘人才进行在职培训,或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来完成STEM课程的教学。

二、STEM课程在学校里“发芽”的实践

1. 培养种子教师,使STEM课程实施成为可能

STEM教师是STEM课程进入校园并能落地的“金钥匙”。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我校时刻将教师培训工作列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其中STEM教师培养培训也被列入我校教师培养计划之中。具体做法分以下四步:(1)精选富有潜质的教师,(2)参加区级层面的培训,(3)观摩高品质展示活动,(4)积极主动参与交流展示。经过短短两年时间的培养,我校的两位种子教师既能对引进的STEM课程进行创造性的校本化实施,又能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理念、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兴趣开发STEM校本教材。

2. 引进经典课程,给学生STEM课程学习体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优质的课程可以共享,成熟的STEM课程可以弥补现在相关教材不完善、不齐全的困难。STEM课程在学校进行实践和探索初始阶段,我校主要通过引进成熟课程让学生进行全面体验。在经典课程的体验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学生,我校教师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师对STEM课程的认识、理解,以及教学的理念、方法,学生学习的目的、要求、方式等都有了充分的认知。引进经典课程后,我们发现学生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伙伴间的合作与分享。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面对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生想到的是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完成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组建解决问题的合作小组和及时分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失败或成功的体验等。

3. 开发校本课程,让STEM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我校地处南桥新城,是言子设坛讲学之地,是盛产黄桃之乡。于是,我校以“东方美谷,锦绣黄桃”为主题,构建了“一体四翼”校本特色STEM+课程。其中,“一体”是指以创意长廊为主线,“四翼”是指创客天地实验室、国际理解创新实验室、生活创新实验室、信息技术背景下绿化培植创新实验室。“一体四翼”以“桃仁”为核心,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等学科知识,形成了一至五年级STEM课程活动项目。

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浅析 篇5

【关键词】小学 德育课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9-02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小学教育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如何应对和适应这一新的时代,直接关系教育质量和青少年素质问题。纵观前人对德育课的相关研究,已经从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许多方面发现了小学德育存在着严重弊端,呼吁改革小学德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一、目前阶段我国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学校德育目标无位

目前阶段,不管是一线的小学德育教师,还是班主任对于小学德育的内容和精神理解,仅仅停留在“有所了解”和“基本清楚”上。反思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由于我国几千年封建传统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追求升学率的环境中,智育是“硬指标”,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边缘化状态。其次,现在的小学几乎还没有配置专业的德育教师,一般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老师兼任,这些教师都有以自己专业为主的繁重教学任务,自然就忽略了对德育目标的重视与把握。

(二)学校德育内容错位

随着各种新的德育内容的提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基础道德教育”等传统内容的位置已经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是极不合理的。德育内容固然需要不断的丰富,但是,最基础、最本质的道德教育应该是不可抛弃的。

(三)学校德育方法多样化

以往的德育课堂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单调、乏味,学生的兴趣提不起来,因此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教学效果。如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学领域,已经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一黑一白走天下”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受到了空前重视。

(四)品德评价模式化、主观化

从上面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小学德育工作者已经不再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品德发展的提高政策、制度和经费保障引进专业的德育教师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培训开发新的课程唯一标准,然而,不管是“观察平时表现”,还是“结合家长、学生等各方面的评价”,都带有明显的模式化和主观性。

二、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德育课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在“德”与“才”的相互关系中“,德”是首要的,是基础,是统帅,是灵魂,对“才”起主导、决定性的作用。思想上出了偏差,行动上必然走邪道。一个有才能而没有德行的人,才能再大,也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只有德而没有才的人同样也是不行的。

(二)加强基础性德育内容的建设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真理性的道德知识,让学生懂得大道理,让“大道理管小道理”,让他们站在世界的高度、国家的高度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自觉地肩负起国家责任。学生有了思想觉悟、理论修养,就会有正确的选择、明确的方向、坚实而持久的行动。学校德育不能就事论事地灌输现成的理论,而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鉴别力、判断力、选择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社会现象中理性地判断和处置各种道德问题,从而正确地面对人生。

(三)运用生活化教育理念开展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思想教育,因为用思想解决思想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更加深刻地去认识和体验。因此,德育必须体现人本化,关注人、爱护人、帮助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建立以生活教育为基础,以良好习惯培养为出发点,包括生活道德教育、学科道德教育、活动道德教育、文化道德教育的新体系。

(四)实现德育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当前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形成,以鼓励的行为代替品德发展,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这种德育评价难以促进学生道德的主动、自主发展,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针对性不强。要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发展,必须变革传统教育评价理念,寻求新的更为有效的德育评价模式。因此,建立起以学生为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性的、综合量化评价机制十分必要。

(五)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师资专业化建设

过去的德育教学是“一纲一本统天下”,而现在应该在国家推荐教材的基础上,更重视利用本乡本土本校的教育资源,开发德育的地方教材、校本课程。此外,中师取消了,师专没有品德教学这类课程,导致了小学德育教师还属于非专业化的原始状态。学校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规定一部分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教师专门从事德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对他们进行统一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成为专业化的德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研究论文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王敬东.小学德育教程[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6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发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创造,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参与,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表现的欲望。在这其间,教师只是参与者,组织者,应该把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

二、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开放的情境中获得积极体验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见这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此活动中必须清醒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活动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都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认识交通生活标志》、《有趣的玩具》、《过家家》、《天气》、《怎样打电话》、《我爱吃的蔬菜》都是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内容入手,把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巧妙地加以密切融合,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实现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这一类内容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经历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拉近课程与自然、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2、采取多种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悟生活,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灵活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实践。

3、创设实践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直面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探究,坚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中、现实的社会中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增进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和亲身体验,增加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进入社会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获得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三、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性因子孕育于童年期,潜藏在学生的兴趣之中,并且在持续的兴趣中不断滋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就是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新颖的创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设计显示独特的操作方法。使他们有表露情感和实践的自由;同时指导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和联想。鼓励他们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劳动任务,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审视要研究的实验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蕴藏了诸多鼓励个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启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内容。例如:《发明的技法》这一课向学生介绍了“主体附加”的发明技法,课本中所出示的例子都是运用 “主体附加”的方法发明出来的,其目的不仅是让让学生受到启迪,拓展思维,联系自己身边需要改造的物品,能独立设计一个小发明作品。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将成为未来课程发展的一个焦点,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精通专业知识外,还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更要牢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质,深刻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已经习惯的传统的学科教学行为,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角色的要求,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全面发展,从而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7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综合时间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学界有不同说法。知名学者陈树杰曾在“常态化综合时间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讨会”中提出常态实施的特征“分别为课程为必修课程,且当普遍实施;教师能胜任,操作简单便捷;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有明显效果,收获颇多”。

以此笔者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小学三至六年级普遍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周参与课时至少达到一课时。学习内容为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内容的系统建构和有效的校级管理措施,使之成为像语文、数学那样易于操作、易于指导的常态化、实践性的课程。”

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有效策略

(一)规范管理机制,监督课程常态化的有效开展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新课程,自身实施的难度较大,并非考核课程,因此其发展有赖于教师和领导自身的重视程度。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来看,应当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管理的掌控。不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检查不要的课程”。

(二)开展师资培训,确保课程常态化的有效进行

为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要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可以从三点入手:第一,培养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让教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二,可以建议班主任作为该门课程的兼职教师,对课程的管理实施更为方便;第三,学校拥有特长的教师,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企事业人员以及干部等,均可担任该课程的辅助人员,成为辅导力量,同时应当通过指导工作,让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体验。各方通过通力合作,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有效开展,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各级的教研机构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更好地完成课程,不断推广成熟有效的实施策略。

(三)完善策略指导,辅助常态化的有效实施

教师在实施综合课程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指导的策略。

在行为层面上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情感指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只是对自己负责,还对整个活动小组负责。第二,个体责任指导。和学生有效交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且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三,合作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合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第四,社交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同其他成员以及老师进行交流,在活动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此过程予以重视。

同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种不同课型:主题生成课、活动策划课、方法指导课、成果汇报课。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每一课型列出了指导策略要求。

1. 主题生成课指导策略

指导学生发现主题,寻找主题研究的切入点。

操作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全班交流,按兴趣自然分组,分组确定子课题。以“走进树叶吹奏”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说明课型操作要求:首先为了让学生接触认识吹叶艺术。课前就向学生们展示了几首树叶吹奏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再开展“吹叶知识知多少”主题探究活动,学生们积极交流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老师则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提炼,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活动内容,以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生成了活动主题,确立活动子课题。

2. 活动策划课指导策略

指导学生按兴趣分组;指导学生做好活动方案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操作要求:小组策划,填写和制订活动方案—全班交流,学生针对各小组方案展开讨论,修订方案—小组改进方案,进行具体分工。教师重点指导填写“活动方案表”这一环节,表格内容主要有:研究内容、小组成员、具体分工、活动时间地点、研究方法、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安排、预期成果等。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进行有效指导。中年级的可采用“先扶后放”,高年级则采用“质疑问难”的形式。教师进行集中指导后,可由各组合作完成方案表格的填写。表格完成以后,分小组上台展示交流自己的活动方案表,由学生质疑其中的难点,采用师生、生生互动的探讨方式来解决学生提出的困难,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又适时体现教师“导”的作用。

3. 方法指导课指导策略

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包括小组合作分工),提供各方面必要的支持(指导社会调查;指导整理和分析资料;指导成果表现形式等)。

操作要求:“方法指导课”重在教师的引导,可以由辅助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在指导内容上,教师侧重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知识的指导,这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需要,比如,教学生“如何设计问卷调查”“怎样进行学调查”“如何学会采访”“幻灯片的制作”“怎样汇编主题报告册”等;2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3启发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结果呈现方式;4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评价。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和反馈信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可根据各小组的实际需要,分组指导。

4. 成果汇报课指导策略

指导学生整理成果;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评价;指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

操作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分组汇报式总结交流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有实效的:做好课前准备,组织好汇报活动过程,以多种方式评价活动成果。教师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住契机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与评价,使课堂活而有效,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总结方法、积累经验。促进学生在和谐、互助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客观地分析与思考、学会申辩、学会分享与赞美。以笔者指导的“车迷天地”成果汇报课为例: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研究主题及各小组研究的内容并选择本主题的原因,老师简评后,请学生分组以不同方式呈现了活动过程和活动情况。“唯我独车”小队用演示文稿、手抄报等方式汇报了“汽车的历史与发展”;“车行天下”小队用图片展示说明和录像再现等方式汇报“汽车的种类与用途”;“飞车一族”小队用车标故事讲解和抢答的形式与大家分享“汽车标志”;“爱车一族”小队数据图表、相片说明和录像再现等方式汇报“汽车销售与消费的调查”的成果;“骑乐无穷”小队以辩论赛和写倡议书形式展现了“汽车与环保”的关系;“未来小队”则以表演和实物展示了“未来的汽车”构想。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积极评价、质疑、解惑,共同探讨活动方法,并畅谈了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体会。最后,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生成了新的主题。

(四)健全评价体系,推进课程常态化的有效施行

应当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推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

1. 重视评价指标

要将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方面的状况纳入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2. 客观制订指标

要制订对学生的客观的发展性评价。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期末调查评价、综合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三方面通过学生过程性表现对照一些评价量规标准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期末调查评价是基于学生主题活动实施后通过反馈的信息,了解其实践的真实性和参与度。

3. 要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体系不仅影响着教师从事该课程的热情和态度,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程常态化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投入要加大

综合实践课程由于不是考核的重要课程,因此各学校在该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而课程的发展与研发均需要以物质为基础,没有物质基础,课程的发展与研发几乎没有可能性,因此投入十分重要。

2. 对活动开展的安全责任问题予以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其他课程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安全责任问题应当受到重视,因为该课程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在教室外开展,安全便存在隐患,重视安全责任问题,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

3. 对学生的负面体验予以关注

综合实践课程同其他课程相比,评价标准具有多样性,学生在课程中也有不同的感受体验,此时为了达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负面体验予以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四、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做到政策制度上下贯通、规范健全;拥有高素质、稳定的专业任课队伍。与此同时,还应当有着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的有效实施,这便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的改革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及其代表的核心价值。但现今为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并未到位,很多标准未建立,且存在很多影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因素。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提出相关对策。

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8

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在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但其理念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1) 教师一时不适应, 缺乏参与积极性, 在实施过程中也缺乏学校层面的指导, 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

(2) 学校课时安排不合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校发展不均衡, 在个别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得到重视。

(3) 经过培训, 仍有很多老师觉得自主开发与设计有困难, 老师自身没有转变观念, 没有形成新的学习观, 即使掌握了其内涵, 也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教师指导不到位, 学生收获不大, 课程实施效率不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树立正确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课程有相似之处,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所以切不可用同样的观念去束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可归结为普遍实施, 实施规范, 注重效率, 要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完成对其的建设。

2. 教研指导要到位

(1) 正确把握课程理念, 进而帮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

(2) 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问题, 为课程走向常态化实施提供保障;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督, 加强宣传, 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观念, 从以前旧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 让学生多亲近大自然, 开拓思维;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奠定基石。

(3) 建立新的教研指导机制。良好制度的建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必要因素。在常态化实施中, 良好的教研指导机制能够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该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 积极引导, 跟进研究, 认真培训。

3. 激发教师热情, 高效培训教师

(1)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研究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比如可以适当提高他们的课时津贴, 或者建立开发成果认定奖项机制, 等等。多数学校并没有真正对老师的创造性活动给予认可和肯定, 缺少相应的激励措施, 导致老师对这项工作没有热情。

(2) 使教师认识到此课程实施对他们自身也有重要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他们陈旧的教学理念, 丰富他们的新课程意识, 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简单说就是让他们自己在学习中完善自己, 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师生共同受益。

(3) 培训不仅仅是请专家来给老师上上课, 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及时整理和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 做到对这部分经验的唤醒和重建, 而不是坐在那儿认真“聆听”专家的理论。教师要结合自己实际, 自己去动手, 自己去研究, 从中体会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掌握一定的研究手段, 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4) 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条件, 使不同学科的老师之间能够交流经验, 积极配合, 相互学习, 一起进步。

4. 学校要提高课程经营的能力

(1) 严格执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规定,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拟订适合自己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案。

(2) 鼓励各学科老师积极支持和参加培训, 建立一支稳定的多学科结合的教师指导队伍。学校不仅要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 让其建立全新的知识观和师生观, 还要加强他们课程研究能力的培养, 使其能够自主研发、自主发展。

(3) 制订评价系统。一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进入常态, 还需要根据课纲制订评价指标, 保证课程进入常态, 有效地进行, 让学生真正受益。

(4) 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 通过家长会等形式让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向他们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使家长支持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为课程走向常态化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5) 学校要加强对课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 为他们提供便利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 关注他们的发展, 让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积极乐观地生活。

三、总结

作为一门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可参考的模板, 对教师一直以来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也给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了挑战。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才能实现。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的一门必修课, 这门课程从根本上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如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研究成为课程进一步建设的难点以及重点。学校合理开设此课程, 成为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关键;教师正确引导学生, 是该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张燕.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策略[J].才智, 2011, (8) .

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9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意义

(一)学生层面的意义

从学生层面来看小学实践课题教学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对知识的探究欲望非常强烈。但因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不足,生活阅历也不是很丰富,所以,对社会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小学的综合实践课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缺失,把学生从课堂上引入社会,探究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让学生尽快地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运用的能力,让小学生朝着健康层面发展。

(二)教师层面的意义

综合实践课的实施对于教师来说是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知识实践能力,对于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培养要求。以往开展传统教学活动,学生不能够占据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但当下学生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有效地选择实践活动的主体,这是对教师素质开展综合实践考验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教学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合理选择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的载体,如果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做到科学合理,那么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要真正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心理特征情况。实际课程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意识进行合理的开展和布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真正需求,有效地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生的责任意识。比如,在实践课开展的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尽量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开展光的放射和折射这堂课教学的时候,给学生先讲解一下关于潜望镜的原理,潜望镜主要是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者从比较低洼坑道中伸出地面的一种装备,主要是了解海面和地面上的一切情况和动态。构造原理和望远镜有相似的地方,只是加两个反射镜让物体在两次反射中可以看见。因为潜望镜里面融会了光的放射和折射两个重要的原理,在实物讲解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发展和提升,并且有了实物讲解,学生在对知识进行理解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容易。老师最好在课堂上让学生准备小纸板和镜片,实际地开展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会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二)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建立

小学生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的提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教师首先要对课程实践的教学标准认真地研读,了解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素质能力,给学生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要严格地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杜绝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学校对教授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开展多角度的培训,让教师熟悉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的整体流程发展,把握小学生在实践活动教学中的潜在能力挖掘方法,真正地落实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具体过程。

(三)精选实践活动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开展学习的最好老师,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对于比较乏味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可操作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让小学生进行电路的连接,学生能够顺利地连接起来,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连接的原理,小学生不会总结。其实,动手能力是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的技能。这一问题说明了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能够开展动手的课程比较少,所以运用的机会也很少,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这项潜能。

比如,教师掌握学生这个特点以后,开展学生比较喜欢的手工制作课,《巧手工》这个主题活动的展开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无论是家具模型还是小的手工编织都可以是学生展示的作品,有的学生用冰棍筷子组装的机器人受到其他学生的喜欢,不但造型精巧,还有效地进行了废物的利用,教师可以以废物利用为主题让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从这个活动里面培养学生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另一方面,在课程上教师给学生讲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在课下实践,教师给学生讲解潜望镜的原理,学生在了解的时候不是很透彻,有些原理也是了解得一知半解。但是,如果在课下教师带领学生能够开展亲身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潜望镜中出现的问题,知道镜子的摆放方式,会提升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结语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发展是现代基础教学的亮点,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综合实践能力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推行生动有趣的实践项目,推动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促进教学的顺利发展。

2023-2024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篇10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阅读素养测评有着非常系统、明确的评价框架设计和具体的操作规划, 使阅读测评有目标可依, 也为准确评价学生以及把握教学的深浅提供了依据。

PISA阅读素养评价重点测试学生在为了个人应用、为了公共应用、为了工作和为了教育而阅读这四种情境下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它关注的是那些有利于成为终身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与未来生活有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再看《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标》) , 它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这恰好与PISA阅读测评注重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这三方面能力吻合。《课标》也首次对“略读”和“浏览”能力提出评价目标, 即“评价略读, 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 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这也正是PISA阅读素养测试中的重要精神。

正因为PISA阅读测评与新课程阅读评价理念有着一致性和其独有的可操作性, 就能为我们实施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素养的评价提供实践的框架。因此, 我们可以引入PISA理论, 改革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素养测评。

然而, PISA测量重点是考查学生在学校课程以外运用阅读能力的情况, 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我们的测评要兼顾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特点。所以, 在引入并运用时, 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尝试性, 每次测评通过尝试少量新题型, 如客观题中的多项选择、主观题中的开放性问答等, 渗透评价新观念;二是选择性, 每次测评选择性地引用一些新的评价内容, 如搜索信息、抒写感受、作出评论等;三是交融性, 把传统考查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与PISA阅读测量技术相结合。

一、评价目标, 走向多维

《课标》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 还明确要求“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而PISA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 也要求学生报告他们的学习状态、动机积极态度、兴趣和情感。因此, 我们以知识与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导向, 除了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还关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和情感, 关注他们学习语文的习惯、方法和过程, 来全面考查学生在小学阶段语文素养的积淀。

我们采用PISA测量连续文本或间断文本的阅读材料呈现方式, 如考查课内阅读, 课文《仓颉造字》节选内容后面, 链接了一张关于中国汉字演变的表格和一篇有关结绳记事的资料;考查课外阅读, 如《我和我的海獭朋友》 (《蓝色的海豚岛》节选, 题目另加) 后面附上“背景链接”, 链接了有关作品大意和作者的资料。这样做使考试过程成为一次启迪心灵和丰富人生体验的精神之旅, 引导学生把阅读视野拓展到课外, 实现由一篇文章到一组文章再到整本书籍的阅读, 激发强烈的阅读愿望和积极的情感。

我们采用PISA测量“短文+选择”的方式, 精心设计答案选项, 以考量学生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较快地捕捉到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如《我和我的海獭朋友》一文后有这样一题:

从下面哪一句话看出小海獭不会捕食? (只选择一项) ( )

A.而小海獭似乎对我比对鱼更有兴趣, 直到那条鱼开始游走, “芒—阿—勒”才用锋利的牙齿把鱼咬住, 向小海獭前面抛去。

B.小海獭长得很快, 不久就可以从我手里叼鱼了。

C.它们和小狗一般大小, 游得很慢, “芒—阿—勒”不得不常常催促它们。

我们还借鉴PISA测量“笔试+调查”的方式, 考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和喜爱程度。谚语格言、诗词对联、作家作品、期刊杂志……一个爱学语文的学生一定会关注与课内学习有关联的其他语文学习资源。考题立足课内, 放眼课外, 实现了考试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这能够引导学生去关心课外的语文天地,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评价内容, 凸显能力

PISA提出的阅读能力, 与《课标》对阅读能力评价的描绘是一致的, 尤其是“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这与世界各地的新课程都十分强调高层级思维能力培养的走向一致。PISA将每种能力作了明晰的阐述。我们吸收其做法, 构建了《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内容框架》, 确定了“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和“作出评价”和“创意运用”这四项主要内容, 同时也对每一项评价内容作了具体阐释, 指示了相应的阅读能力。如“解释文本”的内容为:

借鉴PISA测量,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一篇新材料, 采用“短文+填空题+选择题+主观题”的方式, 精心设计能体现“感知”“体验”“评论”“创意”等“阅读”中高综合度的答案选项、巧妙设计问题情景, 以反映学生个体“获取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创意运用”等“阅读”的独特性。如《桑桑》 (《草房子》节选, 题目另加;大意为主人公桑桑经常会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 的部分题例:

1. 联系上下文填空。 (阅读能力为:获取信息)

[例] (1) 从节选部分可知桑桑是一个与别家孩子不同, 喜欢___________的孩子。

(2) 桑桑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

2. 体会文中词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能力为:解释文本)

[例]句子中的“人家”加上引号表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桑桑算了一下, 一层三户“人家”, 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 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心里觉得很高尚, 自己被自己感动了。

3. 根据文章内容写片段。 (阅读能力为:解释文本)

[例]对于桑桑做的两件事, 母亲的回应是不一样的。为什么第二件事发生后, 母亲不再打桑桑而将桑桑的蚊帐摘掉了?请代替母亲写出自己的想法。不少于80字。

可以看出, 一方面, 我们研究和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是否准确而深入, 也注重语言表达的领悟和吸收;另一方面, 我们的命题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最高层次只限于“解释文本”, 而缺乏对于“作出评价”和“创意运用”的考查。于是, 我们进一步借鉴PISA测量, 设计开放型问答, 如阅读《公正的法官》 (民间故事) 一文后, 要求学生回答:如果你是当时的法官, 你还有别的办法来判别出真正的罪犯吗?选择一个案例, 把你的判案经过写下来 (形式自拟) 。

三、评价标准, 重在分层

PISA阅读测量因为对评价内容作了细化和分层, 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整体的判断, 还可以具体说明学生在不同阅读能力上的发展情况, 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因此, 借鉴PISA测量各项内容的具体评价框架, 我们建构了《新课程小学生阅读素养评价标准》, 以用于测评命题、测评后的分析反馈和给教学的建议。如其中“解释文本”的评价标准为:

对于客观性试题, 我们把三种或四种不同的选项分别设计成表征不同水平的描述, 根据学生选择的选项不同, 区分他们各自不同的思维水平, 这改变了传统选择题只能区分学生的对与错, 有效地测查出了学生各个层次的能力水平;对于主观性测试题,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 寻找答案背后蕴藏的思维结构的不同水平, 根据思维结构的不同划分出不同层次的答案, 从而使主观性试题的评分有了标准, 减轻评分者的主观效应, 更多地评价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保证让学生自由发挥和表达。以下是一份材料为《少年毛泽东》的阅读命题结构 (见下页表格) 。

四、评价方式, 关照现实

借鉴PISA测评, 表现出的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关照学生的生活实际, 主要表现在测评的阅读材料选择上关注实用价值;还表现在测评题目类型的简洁, 方便学生操作。

PISA将阅读能力的测评放置在各种阅读情境中, 阅读材料基本涵盖了学生在校内外阅读活动中所接触到的所有阅读材料的种类。这样选材更贴近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 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 也与新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终极要求相符。而目前, 我国中小学阅读测评中文学型文本的比重过大, 这会影响到教学中一味地分析文章的主题、人物、风格、背景等, 过多地关注字、词、句、篇而脱离了现实生活的需要。鉴于此, 我们除了让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学性作品, 还加入了资讯型文本。资讯型文本主要包括科学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 譬如学生通过阅读《青藏铁路揭开西藏发展新篇章》《从黎明到黎明——神六5日九大经典瞬间》等来领略祖国经济、科技全面飞速发展的新气象;阅读有关地震的科技性短文, 了解防灾知识等。结合国家时事、社会大事件、现实生活所选取的阅读材料, 正是需要学生经常阅读、理解和使用的, 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也是在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不断学习、自我发展与完善所需要的。

在研究阅读材料选择的同时, 我们也借鉴PISA的题目类型, 精心设计选择题答案选项、巧妙设计主观题的问题情景, 改变了传统考试中封闭型填空、问答题多的单一化模式 (学生花较多时间在机械地书写答案上, 而思维的含量和质量并不高) ;也改变了新课程评价改革初期的题型繁多, 卷面花样百出 (学生花较多精力在琢磨题意上, 而未直接指向阅读思维) 。这种客观题和少量主观题相结合, 题型相对稳定的测评方式, 能方便学生解题, 使学生把全部精力用在思维水平的发挥上, 从而提高测评的效度。

上一篇:动力题下一篇:学期个人小结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