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

2024-09-2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共9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 篇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理解诗句,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诗人的寄情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表现送别的别样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珍爱美好事物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送别情感,感受意境美。教学难点:

在诵读和理解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对离别之情的表达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课件出示诗句)

1、人们常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领悟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见证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怀念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2、读诗题,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谁送林子方?(杨万里)你对诗人有怎样的了解?(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南宋诗人,(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mào)、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小池》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想一想,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5、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全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示——标注)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继续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再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5、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我们也来试着赞美一下荷花?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讨论,试着回答)(课件出示——网络评论)

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背诵下来。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可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任选两题,完成练习(课件出示作业)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出具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学习诗人的写法就更好了,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美写出来,把我们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2、扩写:杨万里在描绘西湖美景和荷花的艳丽时,只用了短短两句,好像有点意犹未尽,请同学们查找西湖及荷花的资料,对西湖美景进行扩写练习。

3、读过这首诗后,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请同学们就此诗写一篇读后感日记。

4、反馈交流。

回家同家长交流今天的学习,并且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八、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 篇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品味“碧”“接天”“别样红”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3. 通过几种送别诗的吟诵对比, 了解作者送别的深刻含义, 体会诗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了解诗人

1.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诗人, 他在一句诗里。这个人擅长写景,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被他写成了诗, 于是朋友姜夔便写了一句诗来赞美他。

出示句子:年年花月无闲日, 处处山川怕见君。

2.他就是杨万里。谁能背一首他写的诗?

3.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

【设计意图:以诗句导入,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诗人杨万里, 还营造了一种诗的氛围。】

二、初读古诗, 了解大意

1. 谁来读课题?题目比较长, 要注意停顿。

2.解读诗题的含义。

3.初读古诗。

(1)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2) 指名读。

4.读出韵味。

(1)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 讲究韵味。我们也来找一找古人的感觉。一、二声为平声, 要舒缓一些;三、四声为仄声, 要轻快一些。

(2) 学生自由读。

(3) 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体味古诗的大意和情感。】

三、品味古诗, 理解诗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和同桌互相讨论, 两人都不明白的再提出来共同解决。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习第二句。

(1) 古人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六月的西湖就在这诗句里。闭上眼睛, 听老师读, 想象画面。

(2) 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交流讨论。

▲品味“碧”

1诗句中哪个词写出了荷叶的色彩?“碧”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为何不说无穷绿, 无穷翠, 无穷青呢?

2“碧”不仅是一种颜色, 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颜色的由衷喜爱。“碧”不属于画家, 只属于诗人, 它是大自然的色彩与心灵的美妙结合。那些充满生命力的青绿蓝, 不管是青山、绿水还是蓝天, 都可以用“碧”来形容。

3哪些诗句里有“碧”字? (出示含有“碧”的诗句)

4无论是草、叶, 还是水、天空, 都可以用“碧”来形容。一个“碧”字让我们回味无穷, 古人的诗歌真是妙哉!再读诗句, 读出内心对这“碧”由衷的爱。

▲品味“接天”“无穷”

1你看这荷叶不仅色彩让人喜爱, 而且还很多!

2从哪个词品出来的?那得多少荷叶才能接天呀?

总结:一眼望不到边, 近处, 远处, 直到看不到的地方都是荷叶, 仿佛与天相连。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3这是一种壮美!读出这种画面。

▲品味“别样红”

1除了一池的荷叶, 在阳光映照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红得夺目, 红得耀眼, 红得娇艳。

2读出你的体会。

4. 荷叶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这般美景令人情不自禁地吟诵——— (引读第一句)

5.到底是六月的西湖呀, 风光竟那么的与其他季节不同。一起读古诗。

【设计意图:诗句的妙处就在于其用字的精巧, 如果逐字逐句地分析, 只会破坏诗的意境, 也无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品字悟词入手, 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感悟送别, 体会情感

1. 从课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读读诗句, 你有什么疑惑?是呀, 诗句中并未提到送别之情, 这是为什么呢?

2. 古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 你知道哪些送别的古诗?指名回答。

3.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送别诗相同在哪里, 不同又在哪里。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好友前往西北边疆, 王维以酒壮行。送别可以在浓浓的酒里, 这是情在酒中。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好友前往美丽的广陵, 李白深深地祝福。送别可以在深深的注视中, 这是情在目中。

出示《赠汪伦》。好友即将远行, 汪伦以歌相送。送别可以在动听的歌曲中, 这是情在歌中。

再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中都是景, 原来诗人是以景相送, 情在景中。 (出示句子。板书:情在景中)

4.好友即将远离此地, 两人畅谈一夜, 走出净慈寺, 那无边的荷叶、娇艳的荷花映入眼帘, 你不禁吟诵道———男生背!

当你和友人依依惜别, 漫步岸边, 阵阵荷香扑鼻, 你不禁吟诵道———女生背!

送君千里, 终有一别。此时此刻, 你以景相送。一起背!

【设计意图:“送别之情体现在何处?”这是理解诗句的一大难点, 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式并不可取。将不同形式送别的诗句放在一起, 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到其中的奥妙, 明白送别的方式虽然很多, 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 达到了举重若轻的教学效果。】

五、吟唱古诗, 升华情感

1. 因为笔下有景, 心中有情, 这短短28字才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别样的精彩。一起来听听别人怎么吟唱这首诗。

2.古诗是一幅画, 也是一首动听的歌, 在美妙的旋律中, 我们会深深地沉醉。让我们和着这首动听的歌, 轻轻吟唱起来。

【设计意图:“吟唱”古诗词, 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吟唱”中品味情趣, 滋养诗情, 深切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六、书写古诗, 陶冶心灵

1.古诗的美, 不仅美在我们的心中, 更可以流淌在我们的笔下, 散发出淡淡的墨香。我们来欣赏一下古诗有哪些写法, 如条幅、扇面、题画等等。

2. 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方式, 在优美的古琴曲中书写这首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谈 篇3

开篇两句出其不意,先声夺人,以议论的方式感叹西湖六月风光的特别——“不与四时同”,重在说明此时西湖风光的独特,为下文的景色描写巧妙铺垫,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接下来的两句一气呵成,分别描写了莲叶的辽远和颜色——“接天”“无穷碧”,荷花的情境和色彩——“映日”“别样红”,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天、日、无穷碧”等词语以宏阔的视角,展现西湖与众不同的美。这哪有“送”的踪影和那分别的眷恋或离别的伤感呢?随着诗句的展开,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清晰而美好的画面:清早,诗人杨万里和好朋友林子方并肩走出净慈寺,诗人感慨:六月的西湖好美啊,和其他季节相比总是不同凡响。莲叶一碧千里,与茫茫的天际相接,翠色欲流无与伦比;在金灿灿的阳光映照下,荷花红艳艳的,令人心旷神怡。

我再试着用“送”来敲打字字句句,竟然找到了“送”的身影:“西湖、六月”是诗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不与四时同”是送别的感受,是否暗示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告别呢?“莲叶”无疑是诗人最心仪的意象,“莲”音同“怜”,而“怜”者,爱也,“莲”成为他们友爱的象征;“接天莲叶无穷碧”,不就表明他们的友谊万古长青吗?那“荷花”呢,则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祝愿,“荷花别样红”就是祝愿友人前途光明,走出别样成功的人生!

想到这,不禁为诗人别具一格的匠心拍案叫绝。是的,诗的字里行间的确没有“送”字,然字字句句分明都是“送”,真是字字有意,句句含情啊!如此含蓄,如此情致,如此意蕴怎能不耐人寻味,唇齿留香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质朴无华,言浅情深,意韵悠长。如果不能让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其中的“蕴”,领略其中的“趣”,分享其中的“情”,岂不成一杯索然无味的白水?要以“言”为凭借,让学生品“言”悟得“言”中之“味”,“言”外之“意”;再以“意”来感悟“言”是怎样言说,怎样传情,怎样达意的,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地诗意行走。

在学生朗读,初知大意之后,我们津津有味地探究:

1. 诗的年龄。这首诗多大了?为什么能这样古老又这样年轻?

2. 诗的意蕴。诗人“送”林子方了吗?是怎样“送”的?这样“送”好在哪里?

3. 诗的延展。还有哪些送别诗是“送”却没写“送”的?你能找到有关“送”的句子吗?

第1题意在让学生透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扇窗,追溯古诗悠久的历史,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认识我国古典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2题主要是让学生体悟诗句言简意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涵,感受其言外之音,话外之意。诗人含蓄、委婉、别具匠心的表达,扩展着无穷的张力,召唤着学生的阅读热情,破解着表达的秘妙,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渴望。

第3题意在以“送”为线索,让学生搜集,阅读,积累和欣赏送别诗,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有目的地运用资料的能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 篇4

别样的风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诵读教案

一、引入古诗 1.聊天。无论多好的朋友,也总有分别的时候,孩子们也一定有这样的体验,送走了好朋友你的心情如何? 2.对话。有没有不同的心情呢? 3.引入。是啊,有时候我们也会高兴,比如南宋有一位大诗人杨万里,他的好朋友即将离他而去,他就十分高兴,还特地作了一首令人愉快的诗。 【一句话意图:聊天是为了唤起学生体验,与下面说杨万里因朋友离去而高兴形成反差,从而激发了学生兴趣。】 二、读好诗题 1.尝试。课题怎么读呢?(指名读) 2.点拨。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送的是谁?哪个字表明是“早晨”? 3.指导。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指名读。 (2)指点:用愉快的心情读。 (3)指明:杨万里为什么心情很愉快呢?告诉你,你也会愉快!因为林子方因为才华出众,即将升迁出去做更大的官,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了,你说杨万里能不他高兴吗?再读。 三、读通古诗 1.置悬。能把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愉快心情读出来吗?怎么办呢? 2.音通。(1)自由读,读三遍。(2)指名读,师生互评,必要时教师领读。(3)指名读。(4)出示节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3)小组赛读。(4)齐读。 3.意通。(1)理解后两句。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了呢?(学生自由说)师明晰:什么叫“无穷碧”?什么叫“别样红”? (2)美读后两句。 师激情一次:是啊,莲叶接天,望不尽那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点点,又是分外艳丽鲜红,多美啊!指名读。 师激情二次:看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是多么开心啊!指名读。 师激情三次:让我们一起读,来享受这一番美景吧!齐读。 (3)理解前两句。看到这一幅美景,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师点拨一:“毕竟”是“到底”的意思,谁来说说第一、二句的意思? 师点拨二:其实这两句原本应该这样说的:西湖六月中风光,毕竟不与四时同。谁再来说诗句的意思? (4)叹读前两句。这两句是杨万里看到西湖美景后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其实无论谁看到这幅美景都会发出赞叹,只是杨万里比我们叹得更好,谁来像他一样发出赞叹?指名读。齐读。 四、赏读古诗 1.质疑。按照刚才的理解,应该是先看到美景,再发出感叹啊?作者在写诗的时候,为什么要先写感叹后写美景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符合说话的一般顺序,更是激发了读者的欣赏欲望) 2.对读。(1)指名两位同学读,一位读前两句,一位读后两句,看谁读得好。(2)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3)两组读前两句,两组读后两句。 3.赏读。配乐出示一幅幅荷花美图。 美读一:美吗?能在音乐声中读出这首诗的美来吗?指名读。 美读二:请一位同学来到讲台前边欣赏画面边美读。 美读三:在音乐中一起轻声美读。 五、意读古诗 1.回归。看着这样的美景,作者在想些什么呢?(点拨:作者在想着谁呢?在想些什么呢?) 2.意读。师引导:是啊,这首诗是写给老朋友的啊,此时的他,心里一定在想着老朋友呢!也许,这诗里就藏着老朋友呢,在哪儿藏着呢?(生说) 一读:这美丽的景色,不仅是作者的心情,也是老朋友此时的境遇啊!谁再来读一读呢? 二读:老朋友,你看这西湖的.景色多美啊,愿这样的美景永远与你的前程相伴,谁再来读? 六、吟唱古诗 1.教师总结:刚才孩子们已经将杨万里高兴的心情读了出来,真好。其实,你们知道吗?杨万里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并不是这样读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想听吗? 2.教师范“唱”: |  | |  | 毕竟 西―― 湖―― 六月 中――, |   | | 风――光―― 不 与  四时――同――。 | | 接――天―― 莲――叶 无――穷――碧, |  |  | 映日 荷――花――别――样红――。 (说明:竖线表示下面的字读短一点,唱横线表示要读长一点) (1)点拨。古人就是这样唱诗表达心情的,想学吗?老师教你:第一声第二声的字读长,第三第四声的字读得要短促。 (2)练习。指名吟唱,齐声吟唱。 3.自由吟唱。教师点拨:其实古人有时候也不按这样的规律唱古诗,有时候就是跟着一个适合的旋律唱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来就行。 教师播放古筝曲,学生轻轻地跟唱。 4.设悬下课:其实啊,古人不但这样吟唱古诗,有时候还会伴着舞蹈唱呢!想不想为这首诗编个舞蹈呢?这件有趣的事情咱们就留给孩子们课后去做吧!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篇5

一、授之以渔,教方法。

我在破题理解古诗题意后,就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句,想画面;悟诗情,诵韵味。因为就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目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老师加以总结,明白地出示给学生,即是对过去学习古诗的总结,又是对本课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朗读教学,特色鲜。

对于诗歌朗读追求正确、通顺、有节奏和韵味,正确和流利自不必说,有节奏和韵味方面,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读出古诗的停顿,并用左斜线标出,接着让学生诵读古诗,后来我大胆范读、引读,采用了男女生分句读等,最后还设计了看图吟诵古诗,总之朗读教学特色鲜明。我觉得填空读也特别好,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小,采用各种读给出理解的支架,既理解了古诗的意境,也练习了朗读感受能力。对古诗的范读,既为学生树立了读诗的榜样,还起到示范作用,把古诗的韵味诵读出来,才是学古诗的境界所在。通过一段诵读视频,我给予学生一种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愿望。学生随着视频中的节奏或抑扬顿挫,或击掌为节拍,读出了诗句的意韵生动,凝练含蓄更读出了诗句的独特韵味。也践行了一上课告诉学生的“诵韵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想象画面,好体验。

二年级的学生善于想象,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不同的感受能力。我先引导学生先弄懂古诗中的字词之意,并以课件辅助理解,如,“毕竟”之意为“到底”,“四时”之意为“四季”,“接天”之意为“与蓝天相接”,“无穷碧”之意为“异常碧绿”,“映日”之意为“在朝阳映照下”,“别样红”之意为“特别红艳”。接着利用课件分别出示诗句的第一、二行和诗句的第三、四行,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之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并配以图片让学生对画面具有更直观的印象。

如果在拓展环节留给学生一问题:“这首送别诗中为什么没有一个送别的字呢?”就更能凸显送别诗的“妙”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十册第24课《古诗两首》之一,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教学目标: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歌意境。

⒊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你知道那儿最有名的景点吗?

出示“西湖”图片: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说成美人,无论是久居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都为它的美丽所倾倒。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用妙词佳句来赞美它。昨天我们和苏轼一起领略了它夏季的雨景。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你了解他吗?

(生答,师补充:杨万里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南宋四大家有“尤袤、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他的文章清新自然、生动逼真,被称为“诚斋体”。他自己被称之为“诚斋先生”。他一生写过二万多首诗,有一个集子,称为《诚斋集》。)⒊理解诗题。

(二)学习新课

⒈出示要求,自读古诗。⑴读通诗句; ⑵ 理解诗句意思。⒉初读课文

⑴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⑵出示古诗,自由练读,读好停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指名读,读出韵味。齐读。

⑶师:同学们,这首诗诗句简洁,意境深远。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写的景色。⑷诗句中还有不懂的字词吗?

交流词语意思:晓出

毕竟

四时

接天

映日(5)谁能来说说全诗的意思?

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这时风景和四季不相同。你看——与天接连的荷叶无边的青绿;与太阳相映的荷花和往常不一样的艳红。

(6)我们来给古诗和解释找一找朋友。我来读古诗,你们读解释。⒊精读课文

⑴师:诗人杨万里所写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这时的景色有什么特别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回到几百年前的那个夏日,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⑵你看清那美丽的六月荷塘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无穷碧: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出示图片感受)

师讲解: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②别样红: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教师小结:这 “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结: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PPT)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把这美好的景色留在心中。⑶生齐读古诗。

(三)比较两诗的异同(1)出示要求(2)小组讨论(3)指名汇报

(4)小结:相同点:都是写六月西湖的景色。

不同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动态多(翻、遮、跳、入、吹),是楼上所见的雨景。句句写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写“莲叶”和“荷花”两景,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是在寺下所见的晴天湖景。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四)总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六月西湖晴天时的风光。用大片的荷叶做背景,又点染出朵朵荷花,构成了一幅鲜艳夺目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六月时的西湖荷塘的赞美之情。

(五)作业:

1.背诵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7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我们的祖国不仅山美、水美、诗也美,千百年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我们班的同学爱读诗、也爱背诗。今天,你们愿意再背几首吗?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 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六、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 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 篇8

学科:语文 班级:5.2 教师:周蓉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诗句理解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一系列语言训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杨万里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的情感,感受杨万里清新、明快的诗风。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杭州西湖)说到杭州,杭州的西湖是一个梦。一个在中国人心底萦绕了几千年的长梦。它的湖光山色,它的人文荟萃,就是这个长梦最瑰丽的色彩。西湖的长梦在很多诗人的笔下,呈现出自然、清新,婀娜多姿的模样。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

出示,读一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两首诗都是写西湖的。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杭最美的地方是西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写诗作词赞美西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南宋诗人杨万里,一起去看一看他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吧。

(反思:以诗人赞美西湖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齐读课题。

3.指导读好题目:

这是一首送别诗,要强调送别的时间,怎么读?

如果要强调送行的地点,怎么读呢?(重读净慈寺,净慈寺是一座寺庙,这是送行的地点。)

如果要突出送行的对象呢?(林子方重读,林子方是一个人。)

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是不一样的。一个简单的题目,就让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真是丰富多彩!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的诗人杨万里,在送好友林子方离开京城,去福建做官时写的。现在,让我们一块走进这首诗。

(反思:题目就是“文眼”,从题目中就能大致了解到本文将要写些什么内容。)

二、检查预习,朗读古诗,借助注释、插图了解大意

出示古诗。

1.抽读。

2.读中理解诗意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多了,就能知道意思。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相信我们也可以的。先自己再读一读,读的时候可以参考老师给的一些注释,然后再与同桌讨论讨论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部分注释

毕竟:到底

中:时候

四时:四季

别样:特别

学生自由读,同桌之间讨论

反馈。

学生说,教师适当评价。

师:我们同学确实不简单,读几遍就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老师也来试试,我通过现代诗的形式来解释了这首古诗的意思,想不想看看?

出示: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3.读好诗歌节奏。出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拿出笔给诗画好节奏,自己试着读一读。

抽读,齐读。教师适当评价。

(反思:多读,抑扬顿挫地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比较鉴赏入意境

过渡:读得很认真,读着读着,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

(美。绿。红。艳。秀。)

1、美在“大气”

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的诗句:小荷——(生齐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读一读,同样写荷的两首诗,你读出怎样不同的美呢?

师:(板书:大)对,这是一种“大气之美”。再自由读读,你从哪些字、词读出了“大气”?并用笔圈点出来。

学生读、思、画。

“接天莲叶无穷碧”,表示大得与天连在了一起。“接天”写出了莲叶多。

“无穷碧”,那是无边无际的绿色。无穷碧,写出了绿的范围广。

读出杨万里笔下西湖的“大气”。(点击课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接天、无穷、映日、别样变红。)

2.美在“色彩”

古人在写景的时候,有很多手法值得我们学习,请看这样几句诗。

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三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共同点?(都写了景的色彩。)

请三位同学读这三首诗,让我们感受一下诗歌的色彩美。

再这两句诗,让我们通过读去体会西湖美丽的色彩。

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美在“虚实”

后两句是诗人看到的情景,我们来看看前两句写了什么?

出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齐读。

古人写诗是不加标点的,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代替“风光不与四时同”后面的句号,你想用什么符号?学生反馈,并说出理由。

如果说后面两句是写实,那么前面两句就是——写虚。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作者艺术地表现了六月西湖的独特魅力,使这首诗成为千古名诗。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下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齐读古诗)

(反思:通过出示其他的古诗,对比朗读,让学生了解本首诗的特点,感受诗人杨万里的诗自然、清新的风格。)

4.美在“诗中有画”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杨万里的这首诗就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画面(出示画面),欣赏着壮丽的画面,听着优雅的音乐,真想来诵读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

师:古代的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其实他们是在吟诵诗词,吟诵,有三个要求1、有节奏;2、拉长声音(一二声的字拉长,三四声不拉长);3、可以跟着节奏适当地摇晃身体。好,大家先试试(出示带节奏的诗)

生练读,再抽读,评价。齐读。

师:这首诗作于大约八百多年前,六月的一个清晨,诗人步出西湖西南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蓦然间,晨曦一片之中,满湖的莲叶映入眼帘。与大自然的美色竟然如此亲近,诗人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四、拓展,升华情感

1、刚刚我们一起随着杨万里的诗,欣赏了六月西湖的别样风情,我们回到课文题目(齐读题目)题目的“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人有很多送别的诗,出示: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这些都是送别诗,表达的情感要么依依不舍,要么落寞伤感,杨万里这首诗也是送别诗,但又没有一字直接写送别,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看似和送别朋友没有关系的诗句,其中却暗藏着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你发现了吗?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板书)

(反思:很多诗人作家都会在景色描写中寄托情感,“以景寄情”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此时,你我都站在湖边,我是林子方,你是杨万里,看到眼前这美好的景色,你会对我说些什么?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反思:通过片段练习,学生对杨万里和林子方之间的深厚情谊有了更深的理解。)

4、结束语: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指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大气:接天莲叶 无穷碧

美 色彩:无穷碧 别样红

虚实

诗中有画

(以景寄情)

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我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并相机出示句式训练:火红的太阳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映在荷花上,荷花红得______。这样学生就能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别样红”的美,并得到句式的内化。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进而渗透“对仗”之美。

二、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所以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节奏和画面感。首先,在四人小组初读的过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节奏感。指名读可以让他们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诵读中,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最后,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吟诵”,学生知道古时候的人是这么读古诗的,原来同一首古诗能读出不同的韵味。

三、拓展阅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课上,我让学生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行比较,从而感受前一首诗展现的是荷花小巧的美,而后一首展现了荷花的壮阔美,让学生感悟到“同一种景物在同一诗人的笔下有不同的美”。在感悟诗人和朋友之间深厚友情的部分,我出示同题诗,让学生在同题诗中找到答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 篇9

浓妆淡抹总相宜——《钱塘湖春行》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赏读

杭州的西湖很美,古代不少文人墨客更是用蘸满诗情的笔墨为美丽的西湖添上一笔,或淡妆,或重彩,使西湖更具诗情画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与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不同季节下的西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风情各异的西湖形象。两位诗人是如何用如诗的笔墨描绘出动人的西湖形象的呢?

一、切合季节选景

白居易有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燕”是春天常见的飞禽,一“,早”、一“新”则写出早春特征。莺是歌手,它歌唱江南的旖旎风光;燕是候鸟,春天从北国—飞来。大自然刚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但对季节敏感的鸟儿们则忙碌起来。

“早莺争暖树”,在天气乍暖还寒之时试它清亮的歌喉,向人们喜报春天的初临;久违一冬的燕子给人们带来了新春的气息,忙碌着啄泥衔草,营造新巢。且“几处”不是“处处”,“谁家”并非“家家”,莺燕不多,犹谓早春时分。诗人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初春的清新、活力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与此意境相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花“乱”,指各种野花在早春寒意中悄然开放,而“渐”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此时还未姹紫嫣红;“草”“浅”而非“深”,“才能没马蹄”,使人想起早春小草初生不久,新鲜嫩’绿,唐人骑马踏青的喜悦。在诗人的笔下,春意盎然的西湖似一位纯情烂漫的少女向我们款款走来。

而杨万里写的是西湖的六月。六月之时,正是荷花盛开之际。诗人便选择莲叫‘、荷花来描写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接天”,诗人用夸张手法,视线由近及远,描绘满湖绿莲的勃勃生机;荷花“映日”,荷花盛开,本已露出粉红笑颜,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更显得“别样红”。町见诗人所’;之荷花并非早春之时刚露新绿,亦非初夏之际含苞待放,而是盛夏之时热情绽放。在诗人的笔下,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俏笑嫣然。

二、巧用色彩搭配

《钱塘湖春行》给景物着色偏重于多种色彩的巧妙搭配。“树”之淡淡新绿,“草”之浓浓碧翠,“花”之色彩缤纷;“莺”毛色之淡黄,“燕”毛色之漆黑。多种颜色很协调地装饰早春西湖,颜色繁多而不杂乱,色彩鲜亮而不刺眼,与早春季节的特征相吻合,令人赏心悦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给两湖抹上一笔浓彩。“莲n十无穷碧”,“荷花别样红”,“碧”到尤穷,“红”到极致,万绿丛中一片红,“红”与“绿”相衬,搭配自然和谐。色彩虽然浓艳,跳眼,但西湖这大红大绿的装束并不使人觉得妖艳、俗气,反使人觉得她朴素、大方、热情。西湖在不同的季节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情态,正如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所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在杨万里的笔下,西湖是一位热情奔放的姑娘;在白居易的笔下,西湖是一个自然纯情的少女。这正如宋人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所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上一篇:大学生国旗下讲话稿:我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下一篇:(课程标准卷)2014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方案 滚动基础训练卷(13)(含解析) 理 新人教A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