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信息传递至少包括

2025-01-16

内部信息传递至少包括(精选3篇)

内部信息传递至少包括 篇1

1、弯曲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本标准编号;

b)试样标识(材料牌号、炉号、取样方向等);

C)试样的形状和尺寸;

d)试验条件(弯曲压头直径,弯曲角度);

e)与本标准的偏差;

f)试验结果。

2、拉伸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除非双方另有约定:

本部分国家标准编号;

注明试验条件信息(如10.6的要求);

试样标识;

材料名称、牌号(如已知);

试样类型;

试样的取样方向和位置(如已知);

试验控制模式和试验速率或试验速率范围(见10.6),如果与10.3和10.4推荐的方法不同;试验结果。

3、焊接拉伸试验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试验编号;

—钢筋级别和公称直径;

—焊接方法;

—试样拉断(或缩颈)过程中的最大力;

—断裂(或缩颈)位置及离焊缝口距离;

—断口特征。

焊接弯曲试验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弯曲后试样受拉面有无裂纹;

—断裂时的弯曲角度;

—断口位置及特征;有无焊接缺陷。

4、机械连接接头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本部分国家标准编号;

注明试验条件信息;

试样标识;

材料名称、牌号、接头等级;

试样类型(工艺检验、现场检验);

试验结果(包括破坏特征)。

内部信息传递至少包括 篇2

企业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中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 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一个要素, 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对此, 基本规范也多次强调信息与沟通的重要性, 且专门制定了信息与沟通要素中内部信息传递的应用指引。

一、内部信息传递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信息传递是信息与沟通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信息与沟通这一要素与其他要素相互连接的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 贯穿着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 使各要素有机结合, 从而达到且完成内部控制的各项目标。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如下:

(一) 内部信息传递是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的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

因此, 内部信息传递的应用指引实质是对企业内部报告的控制问题的指导, 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业务层面控制中的一项重要的控制活动。

(二) 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是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促

进维护资产安全、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 其中每个目标都与企业的会计报告信息 (内部报告信息、外部报告信息) 质量相关。作为五大目标之一提高信息报告质量目标, 其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经营效率和效果和资产的安全性、从而影响发展战略的实现;同时会计报告信息质量从某些方面也是着企业遵守国家法律及法规、守法诚信的反映。

(三) 内部报告信息渗透在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中。

内部环境中企业的治理结构及机构设置直接影响着内部信息传递的速度及效率;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全过程都需要通过信息传递来完成;控制活动中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及绩效考核控制等活动也离不开内部信息的支持;内部监督的意义是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施行的有效性, 而反舞弊机制也是企业内部监督的一种补充手段。

(四) 编制控制评价报告是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 是内部控制评价的前提;

而内部报告是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基础资料, 企业认定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 (如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舞弊) 及制定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等内容时, 都需要有内部报告实质内容的支持。因此, 没有企业的内部报告, 将无法编制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综上所述, 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在内部控制的事前设计、事中实施、事后评价中都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及作用。

二、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风险

内部信息在企业传递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含内部报告形成的风险及内部报告的使用的风险。

(一) 内部报告系统缺失, 功能不健全, 内容不完整, 可能影响生产经营有序运行

企业内部报告的格式及内容设计不合理、不科学、无重点;报告的形式单一, 涵盖的信息量较少或者报告过多无关信息, 使得报告的内容不明确, 报告的功能得不到发挥, 报告使用者不能一目了然, 因而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营及决策的效率。

(二) 内部信息传递中不通畅、不及时, 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实

企业内部在信息传递中自下而上的流程过多, 会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 使得信息不能得到及时利用, 可能导致决策的滞后甚至失误;而内部信息传递中自上而下的流程过多, 使得很多政策不被职工及时了解, 会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政策措施实施中被扭曲等现象。

(三) 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 可能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

内部信息在传递中由于制度约束不够等因素而形成的人为的泄露了企业的商业秘密, 该行为轻则给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重则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 企业应对以上各种风险加以注意, 及时考虑对策予以规范及控制。

三、内部报告形成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一) 针对内部报告系统的缺失、功能不健全、内容不完整的内部报告风险, 应考虑加强内部报告制度设计的建设

企业应以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及业绩考核的要求, 科学规范不同层次内部报告的指标体系;要依据企业的类型明确重要指标, 把握好报告内容与管理决策的相关性;内部报告的设计者要在充分理解企业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各种财务及非财务因素, 合理设计报告指标, 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 正确履行职责。

1. 加强内部报告的格式、形式的设计

内部报告的设计是内部报告形成的前提工作, 一个完整、健全的内部报告首先要格式设计明确、清晰。企业应根据报告的性质、报告自身的需求、行业特点、经济能力, 来设计内部报告的格式, 规范各层级使用的内部报告形式。

内部报告的格式有多种, 一般包括:文本格式、图表格式、数字格式及综合格式等。文本格式适用于不能量化的信息, 而对于可量化信息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表格式、数字格式及综合格式。在具体格式设计时, 主要考虑传递信息的报送方向、信息使用者的层次和理解能力, 报告自身的特点等因素, 同时还要考虑字体、颜色等内容, 以突出重要信息。

内部报告的形式有多种, 如书面报告、口头介绍、视频会议等形式, 不同报告形式适用范围不同。书面报告是最常用的内部报告形式, 其适用范围广泛, 操作方便, 便于复制、传发、携带;口头介绍是书面报告的补充形式, 其形式灵活, 是较为通用的非常规的报告形式;视频会议是一种较先进的形式, 它需要相应的设备投入, 适合大中型企业使用。

2. 加强内部报告的内容控制

内部报告的内容要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了解掌握相关信息, 正确履行职责。内部报告一般分计划完成情况报告和调查分析报告。计划完成报告其又可以分为单项经济指标及综合类报告两类。单项经济指标包括银行存款、现金余额、日销量、日产量等内容;而综合报告的内容包括:企业应收应付款项、存货等资产类指标情况,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收入成本费用类指标。调查分析报告是调查分析人员依据管理层的决策要求, 将生产经营管理及决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对收集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后, 将最终调查结果、可行的建议及方案等内容做出总结和报告。

3. 拓宽内部报告的信息渠道

内部报告信息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及发展战略。拓宽内部报告渠道, 使企业在及时、畅通、有效地传递各内外部信息的同时, 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有关市场环境、政策变化、生产经营管理等外部反馈的信息及企业内部更多员工反映的内部信息, 以便及时进行政策、策略的调整。

企业应设计多个管理组织中的决策点, 从而形成多个关联密切的信息中心及纵横交错的信息传递通道。这样可以将组织内外的信息联为整体, 扩大信息流量, 避免信息扭曲及割据, 为企业的决策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 对于内部信息传递不及时、不通畅等风险, 应考虑完善内部报告制度

1. 规定内部报告的上报期限

内部报告制度要明确规定各报告的报送时间。内部报告按照时期可划分为定期报告及不定期报告。定期报告有月度报告、日报告等;不定期报告主要是用于临时信息的传递, 其特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报送时间是否及时将影响信息的可用度, 因此, 企业在建立内部报告制度时应对报告的时限性作出规定, 以保证内部报告的使用效率。

2. 合理构建内部报告的流程

内部报告传递是否通畅、高效取决于内部报告流程的构建是否合理。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科学的统一信息平台及网络体系, 有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 对于重要风险信息应及时上报或直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强化内部报告流程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内部报告传递层次越多, 信息传递的效率就会越低, 信息污染失真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 企业应在信息传递制度中压缩传递层次, 加强跨级的信息交流及横向信息交流, 实现企业高级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交互式沟通, 增强企业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速度。

(2) 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柔性化水平, 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

3. 理顺内部报告的途径

内部报告的传递途径可分为自上而下传递和自下而上传递及横向传递等传递途径。理顺自上而下的传递形式, 使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及全体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经营成果及相关的人事及薪酬等信息, 有利于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 同管理层共同努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信息自下而上的传递, 可使企业员工能将所了解的重要信息及时向管理层、董事会等各方面传递, 有利于揭露舞弊行为。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信息的传递, 可使信息能在管理层、董事会及监事会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及时反映全面预算执行情况, 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和各单位的运营进度, 有利于及时作出经营决策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三) 对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的风险, 应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

首先企业应准确定义保密信息及其范围, 让员工了解何种信息属于保密信息;其次企业应对保密信息给予分级, 规定各级别信息的报送途径及保密的范围;最后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对于泄密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 追究相关责任。最后, 企业在传递过程中还应当关注加强信息传递的规范性的控制:内部报告传递方向不明确, 报告信息不准确, 将出现报告信息污染失真, 传递效率低, 信息泄露等风险。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内部报告的性质、内容及要求的保密级别来规定报告传递的方向, 这将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保证信息的机密度。

1. 企业应重视内部报告制度的维护

内部报告制度在付诸实施过程中, 企业应不断进行检查且听取反馈信息, 对需修正的制度, 及时修订或升级;如发现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时, 应加以核实, 及时予以修正或重建。企业应注意在经营情况发生较大变化时, 或者经营策略、管理政策、内部机构发生变化时, 内部报告制度也相应在制定、管理、监督、控制等方面随之变动。

2. 企业应加强反舞弊机制建设

反舞弊机制建设是信息沟通与传递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信息传递畅通与否的重要反映, 企业应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营私舞弊和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 同时制定投诉的处理程序、投诉记录以及保护投诉者的相关规定, 给投诉制度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确保反舞弊机制得到有效的应用。

内部信息传递至少包括 篇3

有效的信息传递的方式

很多的企业管理者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对于企业而言,什么才是有效的信息传递?笔者认为,良好的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就是说传递的内容要真实准确,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将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甚至导致决策失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信息应当与所要表达的现象和状况保持一致,否则就不具有可靠性。

其次是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众所周知,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超出时效的信息所反映出的状况存在滞后性,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利用滞后信息进行决策很可能导致决策失误。所以,信息的传递要及时,否则就没有价值。

再次是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对于企业而言,信息的传递除了做到及时、准确外,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也不可忽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通常涉及商业秘密,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处于被动境地,甚至造成重大损失。所谓信息传递的安全,就是将信息传递给应该获取这些信息的人,避免不必要的人接触这些信息。

如何才能让信息在企业内部准确、及时、安全地传递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工具、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来入手。

组织结构与信息传递关联密切,甚至从广义上讲,组织结构其实就是信息传递方式的抽象。组织行为学家卡尔·韦克认为,组织不是由职位、角色构成的,而是由信息传递活动构成。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也说过,没有信息沟通和传递就没有组织,因为没有信息沟通和传递就无法影响个人行为。所以,我们想要提升信息传递的效果和效率,就要先从组织结构入手优化信息传递的路径。

第一,组织结构要扁平化。毋庸置疑,信息传递层次越多,传递的效率就会越低,信息衰减和失真的风险也就越大。以笔者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国内零售巨头为例,它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000多家店面,所以管理层级也较多,非常不利于市场信息的纵向传递,不但市场信息反馈的时效性严重滞后,并且由于不同层级对数据的加工,导致数据严重失真,加之传递过程较长,信息泄露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为此,该企业对组织结构进行了扁平化调整,将原来繁多的管理层级压缩为总部、大区、分公司、店面四级,市场信息只需要通过三次传递就能从最前沿的销售终端传递到总部决策者手里,其准确性、及时性有了很大的改观,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也有所提升。由此可见,组织结构扁平化是优化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路径的有效手段。

第二,组织结构要网络化。通过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可以形成纵横交错的信息传递通道,将不同组织的信息连为整体,避免信息割据及扭曲,加强企业跨级的信息交流及横向信息交流,实现企业内部不同角色间的交互式沟通;并且通过不同渠道所传递的关联信息相互印证,可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为企业分权化决策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集团型企业而言,采用偏网络化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比采用偏垂直的职能化组织结构的信息传递路径要灵活顺畅。

业务流程梳理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但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路径问题,我们还应当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建立科学的信息传递渠道,明确信息传递的具体要求。组织结构是流程梳理的基础,业务流程规范了业务在不同组织间的流转路径,而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都是伴随着具体业务的流转而流转,所以业务流程的梳理对优化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路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笔者在为一家国内资源龙头企业服务时,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该企业采用了集团总部、分公司、二级生产单位的三级管理主体加业务职能垂直管理的矩阵式组织结构,表面上是一种网络化的组织模式,但其业务流程却没有贯彻跨级、横向信息交流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形似神不似”的结果。例如其设备管理流程规定,二级生产单位的生产年度设备更新项目上报分公司汇总初审后报集团审批,集团相关部门将审批结果通知分公司的规划计划部门后,规划计划部门并不会将批复的信息反馈给分公司设备管理部门,而是传递给二级生产单位的规划计划科,分公司设备管理部门需要通过二级生产单位的设备管理科同规划计划科沟通后才能获取集团的批复信息,这种业务流程导致了信息传递路径呈现H型,我们将其称为H型工作链条(如图)。H型工作链条无疑是一种低效的信息传递路径,是因为业务流程的不合理造成这种结果。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信息工具对信息传递的影响与日俱增。很多企业开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为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柔性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前,语言和纸质文件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承载工具,电子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承载工具,不仅具有语言传递的便捷性、及时性,同时兼具纸质文件的客观性、规范性和易复制性,为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效率提升带来了质的飞跃。除了目前普遍应用的电子邮件系统、即时通讯工具、OA办公平台等,企业级社区交流平台、移动互联应用、企业微看板等新技术也逐渐成熟起来。这些新技术正将原有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逐步提升至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交互模式。

上一篇:《解忧杂货店》观后感1000字下一篇:理想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