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与角复习课教案

2024-06-17

线与角复习课教案(通用10篇)

线与角复习课教案 篇1

课题:图形的认识(一)线与角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回顾学过的几何图形。

1、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分类。(参考书90页1题)

2、用集合图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1、看书90页2题。

(1) 从“视角”的角度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如:正方体从正面看是一个( )形。

请你再举一例:

(2)从立体图形“展开图”的角度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如:圆柱体圆柱沿着高展开,侧面展开图是一个( )

请你再举一例:

(3)从“截面”的角度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如:圆锥体圆锥的截面是一个( )。

请你再举一例:

活动三:回顾“线与角”的知识。

1、直线、线段和射线。

(1) 画出下面的图形。、

直线:

射线:

线段:

(2) 比较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 你能从图中看出这两个变化的量有什么关系吗?(在组内说出你的方法。)

答:

2、垂直与平行。

(1) 按要求画出图形。

两条直线相互垂直: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画图时,提醒同学注意:

(2)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存在哪两种关系?

答:

(3) 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在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答:

3、比较角的大小。

(1) 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角的大小与谁有关?与谁无关?

(2) 我们学过哪些角?画出来。

(3) 比较这几种角的大小。

判断:钝角大于90度。()

理由:

4、测量角。

(1) 完成书91页3、4题。

(2) 在组内说一说测量角的方法。

5、请你用三角板画出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你还能画出其他角度的角吗?试一试。

二、检测与反馈。

1、书91页1题。

学生点名提问。

2、书92页2题。(写在书上。)

3、按要求作图。

(1) 画一条长3.5厘米的线段。‘

(2) 分别画出40度,90度,130度的角。

(3) 写在书上。

4、填一填。

(1)经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有()个交点。

(3)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是50度,按角分类这是一个()三角形。

(4)把一个30度的角,用放大镜扩大5倍,这个角是()度。

(5)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度,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度。你有什么发现?()

5、判断。

(1)画一条4米长的射线。()

理由:

(2)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理由:

(3)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垂直。()

易错点:

(4)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易错点:

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目标:

1、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沟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各种图形之间关系的网络。

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理解平行、相交关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应用,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4、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的角。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有关知识。教学时让学生先画一画,然后进行交流;也可让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两条直线不是相交就是平行?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示范动笔画垂线和平行线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明确各种角度数范围

三检测与反馈

教学反思

课题:平面图形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回顾与整理平面图形。

一由线段围成的,从“边”的角度来整理我们学过的图形。

由曲线围成的:

1、从“角”的角度来整理我们学过的图形。

2、从“轴对称”的角度来整理我们学过的图形。

提醒同学注意:

3、举例说明平面图形的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完成书94页2题。

(1)请说出这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理由。

答:

(2)请说出另外两组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理由。

答:

(3)请你画出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

活动三: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

1、判断。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理由:

(2)圆的直径都相等。()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易错点:

(4)圆周率随着圆的变化而改变。()

(5)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圆的周长公式:c=或c=

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d=

已知周长,求直径:d=

已知周长,求半径:r=

二、检测与反馈

1、书93页巩固与应用1题。(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该题用到的知识点:

2、完成书94页3题。

该题用到的知识点:

3、画出书94页4题图。

(1)先分析几个圆的圆心、半径之间的关系。(在小组内说一说)

(2)画图:

(3)你认为,画出这两幅图的关键是什么?

4、完成书94页5题。

(1)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你能找出一个圆的圆心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1、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4知道三角形的各种分类

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等图形拼图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对平面图形进行整理和归纳,复习的角度主要从边、角、折纸角度来进行的。

从轴对称的角度来梳理

(1)没有对称轴: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普通型)

(2)只有1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新课标第一网

(3)只有两条对称轴:长方形、菱形

(4)只有3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

(5)只有4条对称轴:正方形

(6)有无数条对称轴:圆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

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同一圆中(相等的圆中)d=2rr=d

三检测与反馈

教学反思

课题:立体图形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回顾立体图形的特征。、

1、长方体的特点。(提示:从点、面、棱等角度刻画。)

易错点:

2、正方体的特点

3、圆柱的特点。(提示:从面和展开图的角度刻画。)

4、圆锥的特点。

5、怎样验证上面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在组内说一说)

活动二: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1、完成书95页2题。

(1)在书上连一连。、

(2)在组内说一说你用怎样的方法找到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的。

2、看书97页6题。

(1)在书上画出。

(2)说出你的方法:

活动三: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书96页2题。

(1)哪几幅图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在组内说出你的理由并验证

(2)哪几幅图不是正方体的展开图?在组内说出你的理由并验证。

2(1)哪几幅图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在组内说出你的理由并验证。

(2)哪几幅图不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在组内说出你的理由并验证。

答:

二检测与反馈

1书95页巩固与应用1题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完成书96页3题、

在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3书96页4题

(1)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在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4书97页5题

(1)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在组内搭一搭,说说你的方法,然后汇报

5书97页7题

(1)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2)在组内搭一搭,说说你的方法,然后汇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的侧面展开图

3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顶点 棱 面

长方体 8 相对棱长相等有12条棱 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 8 12条棱棱长都相等 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一样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对于特征的验证可以结合知识的梳理过程进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整理复习

三检测与反馈

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反思

课题:图形与测量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回顾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

1书98页1题

(1)图中工人们正在工作。你能说一说他们在各项工作之前,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2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

活动二回顾长度、面积、体积单位。

1书98页2题

(1)测量时,我们用到了哪些单位?

(2)为什么要用统一的单位呢?

2学过的度量单位

(1)长度单位及其进率。

(2)面积单位及其进率。

(3)体积(容积)单位及其进率。

4完成数99页3题。写在书上

你有什么发现?

5借助实例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在组内说一说。

活动三理解周长

1书99页5题。

求出图中的周长

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

圆的周长公式是:

活动四复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写出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2在组内说一说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3利用网络图的形式把这些公式进行整理。参考书99页6题

4结合网络图,在组内说一说公式之间的联系。

5用图表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

活动五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活动六立体图形的体积

1写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2各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参考书100页。

二检测与反馈

1书100页巩固与应用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

2完成书100页巩固与应用题在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3书100页3题

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在组内说一说你的方法

4书101页4题

写出计算过程

5书101页5题

(1)列式

(2)在组内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6书102页6题

(1)列式解答:

易错点:

(2)列式解答:

易错点:

7书102页7题

列式解答:

易错点:

8书102页8题

列式解答:

易错点:

9书102页96题在组内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列式解答:

易错点:

10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答案写在书上。

教学目标:

1通过列表、画图等,对图形测量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对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能正确计算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对一些数据作出分析评价。

5、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体会研究长度、周长意义的必要性,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整理和复习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能够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检测与反馈

第三课时的重点内容是检测与反馈。时间来不及,可以吧个别题留家庭作业

课堂上重点反馈出现问题较多的题。

教学反思

课题:图形与变换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回顾平移、旋转、轴对称。

1看书103页1题

(1)图A是轴对称图形吗?

答:

(2)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图2?

答:

(3)图1中的图A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图3.要得到图4呢?

2说一说平移是要注意哪几个因素?旋转呢?

3在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

活动二巩固与应用

1书103页巩固与应用1题。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书104页巩固与应用2题

写在书上,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看法

3书104页巩固与应用3题

4书105页4题

知识点:

5书105页5题

答:对折一次,得到()个田字,对折两次,得到()个田字,对折三次,得到()个田字,对折n次,得到()个田字。

二检测与反馈

完成书105页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与轴对称。

2、能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性。

3、整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性,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展示:每组根据任务安排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听、评,老师相机补充

教学注意

三种变换描述方式要点

折纸与轴对称有密切的联系,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上面用针扎出字,展开后,折痕就是一条对称轴。对折一次,可以得到2个“田”字,对折两次,可以得到4个“田”字。一般地,对折几次会有2n个“田”字。可以让学生做一做,找一找规律,但佣公式表述规律不要求学生掌握。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为后续初中学生奠定基础。)

1、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旋转的中心、角度和方向。

3、轴对称-对称轴

课题:图形与位置复习课

学案 教案

一自学导航

活动一确定位置

1一支森林考察队在考察大鸣山时迷失了方向。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本营相对大鸣山的位置吗?

画出你的方法:(先独立完成,不会的再参考书106页)

(提示:要找准参照点,确定方向和距离)

活动二:巩固与应用

1看书107页巩固与应用1题

(1)(1)淘气从胜利小学的东大门进入校园,走到圆形花坛,再怎么走,才能到达活动场?

(2)排球场在圆形花坛的什么方向?羽毛球场、教学楼呢?

2书107页巩固与应用2题

写在书上,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方法

3书108页3题

答:

4书108页4题。

答:

二检测与反馈

书109页5条

写在书上,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方法

如图,点M表示小明的座位,点N表示小乐的座位,点F表示小芳的座位。

(1)小明的座位是第5组第3个,表示为M(5,3)。

(2)点C表示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的座位,表示为C(,).

(3)小乐的座位在第组第格,表示为N(,)。

(4)小芳东面相邻的座位表示为(,);小芳南面相邻的同学的座位表示为(,);小芳西面相邻的同学的座位表示为(,);小芳北面相邻的同学的座位表示为(,)。

帮一帮笑笑

笑笑在经2路与纬2路的交叉口,如果用(2,2)--(2,3)--(2.4)--(3,4)--(4,4)表示笑笑从家到学校的一条路线,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示笑笑从家到学校的另一条路线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

2、能够在实践应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出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预习,质疑

完成学案活动,教师下组指导,了解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选择小组展示

二交流展示

重点交流不会的知识点

教学注意:

如可以将大鸣山作为原点,水平、竖直方向组成直角坐标系。如果设大鸣山为(0,0),大本营的位置表示为(4,3),也就是大鸣山向东400米,在向北300米。

可以将大鸣山作为参照点,正东方向和正北方向组成坐标系,这样可以东偏北37度,离大鸣山500米表示大本营的位置。

(学生容易忽略比例尺,教师要给予必要指导)

巩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注意分清这两个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三检测与反馈

教学反思

线与角复习课教案 篇2

错例1:判断:一条直线长10厘米 (√) 。

诊断:没有弄清楚直线、射线、与线段的特点及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直线是无限长的, 它不能度量。正确判断:一条直线长10厘米 (×) 。

错例2:判断:大于90°的角叫钝角 (√) 。

诊断:错在对钝角的概念没有理解清楚。我们给钝角的定义是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钝角。大于90°的角除了钝角外还有平角和周角。正确判断:大于90°的角叫钝角 (×) 。

错例3:判断:我们用20倍的放大镜看30°的角, 结果角就变成了600° (√) 。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丰树行

(河北省黄骅市教育局教研室, 河北黄骅061100)

摘要:我们教师应提高文学素质, 做到学博为师。明确教学目标, 做到有的放矢;讲课要讲究“趣味”,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着力训练, 培养学生能力;关爱学生, 以情化人;努力挖掘课程资源, 重视学科整合。

关键词:教师;高效课堂;文学素质;目标;趣味;能力;关注;整合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

高效课堂一直是广大教师的追求,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 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 就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9-0124-02

语文课堂教学而言, 高效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基于此, 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就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

-----------------------------------------------

诊断:角的大小要看它的两边叉开的大小, 叉开得越大, 角就越大, 叉开得越小, 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放大镜只是将两条边放长了, 用一万倍的放大镜来看, 角还应是原来那么大。正确判断:我们用20倍的放大镜看30°的角, 结果角就变成了600° (×) 。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是思维的细胞, 是构成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石, 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 它又是数学教材结构与小学生数学认识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因素。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知识的教学, 要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实际活动, 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 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 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供感性材料, 建立表象, 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表象是对感知材料的形象概括, 为思维抽象概括作准备。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表象的桥梁运用。如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 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平行线是两条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直线, 学生可能会记住这些文字条文, 但不能很好掌握平行线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让学生观察实物, 如教室门窗的上下边框、左右边框, 书本的横线, 拉紧的两条铁丝等。再启发学生:“这些成对直线将它们无限延伸, 能相交吗?它们都处在什么位置呢?”促使学生感知内化, 从而在头脑中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 (在同一平面内) , 即形象化的平行线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 。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 运用直观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 可让学生想想实际生活中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提问, 自行车的三角架, 支撑房顶的梁架, 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 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 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 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 从中获得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 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2. 通过实验探索, 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如教学“平角”、“周角”概念时, 可以设计实验学生探索,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 并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 说说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 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得出结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 当始边和终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方向相反时, 所构成的角叫平角。”1平角=180度。“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图形, 而不是轨迹, 定义为360度的角叫做周角。”任何“角”都是由两条有公共顶点的射线形成的, 平角也不例外。只不过形成平角的两条射线在一条直线上而已。不能将直线和射线混为一谈。并结合生活中平角周角的实例 (如钟面指针问题) 说明、课件演示, 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将直线当作平角, 圆形当成周角的错误, 使学生在观察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平角”、“周角”的概念。

二、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抓关键词, 就是我们常说的“抠字眼”的方法。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 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 结构严谨, 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 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时, 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 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基本条件, 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构建概念的网络体系, 丰富、深化概念

揭示概念间的联系,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指出:“某一思想只有在它构成一个人自己有的经验中的一个环节时, 才能被他领会或理解。”也就是说新知识的理解是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 不管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概念, 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影响其学习的重要因素, 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比较概念的异同, 促进概念的相互作用。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 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同类概念的共同和本质的特点。如教“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通过“看一看”、“认一认”的活动体会它们都是“直直的”,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 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 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 有两个端点。学生在比较中, 同时使概念更加精细化, 进一步明确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总之, 促进学生发展是几何形体概念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教师只有根据概念的本质属性,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 运用各种有效地教学方法、策略, 以发展的观点开展教学, 在概念的系统中教学概念, 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 紧扣概念本质, 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实践中深入剖析理解概念本质, 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知识的教学, 要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实际活动, 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 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 对它的理解和掌握, 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课教案 篇3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追本溯源寻其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的末尾用“。”断开,叫做“句”。在语意未完而又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

(二)方法指导:

拿到一段文字,该如何断句呢?

步骤一:通文意。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步骤二:求方法。

1.借助标志性词语。

标志性词语可分为:句首标志词、句末标志词、对话标志词。

(1)句首标志词又分为:

发语词:文言文中“盖”“唯”“夫”“且夫”等作发语词,作用是领起句子。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感叹词,文言文中常见的感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

例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关联词:文言文中常见的用于句首的关联词有“然则”“岂独”“何其”“奈何”“于是”“故”“然而”“然”“是以”等词,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推论。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名词代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尔、汝、若、君、子、公、乃、其、之、彼、或、莫、足下、寡人、臣、仆、愚、妾。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胡、曷、安。

例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时间词:文言文中这些时间词“今”“后”“是时”“既而”“方今”和“皇帝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等,常放在句首。

例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

(2)句末标志词:

文言文句末的标志词一般是语气词,有也、矣、焉、哉、乎、欤、耳、耶等。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话标志词:

文言文中体现对话的词语,有曰、言、云、谓等。

例如,古人云以地事秦。

2.借助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指文言中相对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助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常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关注到修辞现象,有助于断句。

(1)对偶:文言文中运用对偶很多。往往内容相对,词语相对。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对比:对比常出现在古代议论性散文中,可根据前后语意的对比来断句。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3)排比:其特点就是结构相同,字数大体一致,一些词语常重复。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顶真:首尾蝉联的特点。

例如,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步骤三:细检查。

做完题目回头看,根据要求仔细检验查,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例如,飞至孝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宋史 岳飞传》)

步骤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根据要求仔细检查。

备考提示: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步骤五:检测练习。

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011广东卷)

线与角教学反思 篇4

1、“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与“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混淆起来了;

2、在描述生活“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线段时,书面表达不尽人意。

四年级上册数学线与角课后训练题 篇5

1、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    )所组成的图形,这一点是角的`( ),两条射线是角的(    )。

2、过一点可以作( )条直线,过两点可以作(    )条线段,从一点出发可以作(    )条射线。

3、角的大小与(    )有关。

4、我们学过的角有(    )、(    )、(    )、(    )和(    )。

5、3点整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6、钟面上(    )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平角。

7、一个周角=(    )个平角=(    )个直角。

线与角复习课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关系;理解对顶角相等和垂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及定理的含义,理解平移的基本性质.

数学思考:在参与猜想、观察、实验、综合实践等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说理,初步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了解数形结合思想,数学建模思想.

问题解决:具有初级的从数学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不同的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简单推理与相交线和平行线有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认识数学严谨、抽象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知识体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会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有关定理解决问题.

本节课要对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进行梳理,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以及本单元知识与其他单元知识的联系.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本单元知识解题,会将本单元知识与其他单元知识综合运用.

本章要求把“说理”和“简单推理”作为探究结论的自然延续,对于推理由于学生还比较陌生,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成为本章的难点.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按照教科书的安排,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引入推理论证的内容,应结合正文的相关内容进行初步的说理训练.

三、学习者学习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完本单元知识后,对某些知识可能还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基础知识似懂非懂、不能在解题中准确应用所学知识等等.问题比较集中的可能会是垂线的存在、唯一性及平行公理的限制条件的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的区分及综合应用等方面,教师应注意学生出现问题比较集中的知识点,教学中作重点突破.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自己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阐述自己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后有什么收获,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其中大部分的答案都是本节复习课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教师可以不作具体的点评,等几个学生回答后可直接引入本节主题.

(二)知识点归纳

1.本单元知识体系:

教师首先给学生3-5分钟时间通览一遍教材,对本单元有一个总体的回顾,然后与学生一起归纳本单元的知识体系,以及本单元知识以哪些单元的内容为基础,又会对今后学习哪些单元的知识有铺垫作用.

(学生在本环节中,可能会出现不太理解通览教材的含义的情况,还尝试比较详细的进行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只回顾知识点,以提高通览的速度.设计意图:让学生按学习的时间顺序对本章的知识点大体回顾一下,便于后面归纳知识体系.)

本单元的知识可以从与相交线与关的概念和性质、与平行线有关的判定、性质,平行线在图形变换中的应用——平移三个角度进行知识点的分类,教师可以从所学内容的特征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类:

与相交线与关的概念和性质包括两条直线相交和一条直线与另两条直线相交两大类知识,在这两类知识中,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两条直线相交部分中,要求学生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重点研究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掌握垂线的两个性质定理,这也是相交线中的难点.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这类知识又能引申出点到直线的距离.而在一条直线与另两条直线相交部分中主要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图形会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进而引出下一部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在与平行线有关的判定、性质部分主要包括平行公理及推论,即平行线的存在、唯一性及平行线的传递性.这两个定理在今后的推理证明过程中经常用到,平行公理应注意限制条件,并与垂线的存在、唯一性定理区分.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的基础.为解决判定、性质易混淆的难点问题,特安排命题、定理一课的教学,使学生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了解命题的构成,真正理解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

平行线在图形变换中的应用——平移中初步使学生感受运动变化过程中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图形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在观察、探究、思考、归纳等活动中得出平移基本性质,并利用性质画图,进行图案设计,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严格根据平移基本性质作出平移后的图形,不可简单的等同于图画,要落实教学要求.本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良好机会,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设计,加强直观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本单元具体知识体系见下图:

2.本单元知识与其他单元知识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知识是以上册中学习过的有关线和角的结论为基础,把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等内容作为辅助工具得到的.垂直、平行的概念是承接了前面学段学过的概念.

本单元要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甚至圆这些章节的基础知识做储备,也可以说本单元的知识是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最基础的知识.本部分的平移将为下一章“用坐标表示平移”提供感性的直观认识.

3.本单元学习方法及对以后单元的启示:

在本单元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实践操作和理论证明相结合的办法,这种学习方法在初中几何部分的知识点学习中经常使用,要求学生从操作中得出结论,进而进行说理和简单推理,对于学习今后的三角形、四边形,其他图形变换和圆等章节有比较大的帮助,具有比较重要的提示作用,也为今后严格的逻辑证明奠定了基础.

(三)典型题归纳

例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1)写出∠AOC,∠DOA的邻补角;

(2)写出∠EOC,∠BOE的对顶角;

(3)如果∠AOC=50°,求∠BOD,∠COB的度数.

分析:这一例题是相交线中对顶角,邻补角概念的直接应用,部分同学可能存在找不全或找不对的情况,因此教师要追问:邻补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概念?引导学生抓住概念中两边的位置关系,着重理解 “边的反向延长线”的含义.

例2:如图,∠ABC=90°,BD⊥AC,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1.点A到BC的垂线段是线段AB;

2.线段B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3.线段BD的长度小于线段BC的长度;

4.线段AD是A点BD到的距离.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点到直线距离概念掌握的准确性,体会点到直线的垂线段应由点向直线作垂线段,即垂足在直线上,部分学生会把垂足误认为是该点,也有部分学生误将垂线段与距离等同.同时该问题也应用了“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例3: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1=∠2,∠CNF=∠BME,那么AB∥CD,MP∥NQ.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先要准确认识∠CNF和∠BME并非判定定理中的三类角,因此需转化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才能应用判定定理.另外对于MP∥NQ的证明,可先用分析法让学生分析需证哪两个角相等?如此分析,直至与题目条件推得的结论对接为止.

(四)思想方法归纳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对图形进行操作,并猜测结论,进而进行说理,简单推理的探究方法;初步体会公理化的思想方法等.

五、学习评价

(一)选择题

1.下面四个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图形的个数是().

(A)0.

(B)1.

(C)2.

(D)3.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4)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4.如右图所示,点

(A)

(C)

在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

().

(B).

(D)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形的平移是指把图形沿水平方向移动.

(B)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生改变.

(C)“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一个真命题.

(D)“直角都相等”是一个假命题.

6.如右图,且,则的度数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7.一个角的邻补角是它的对顶角的4倍,这个角的余角为______.

8. 有一个与地面成30°角的斜坡,如图,现要在斜坡上竖一电线杆,当电线杆与斜坡成的______°时,电线杆与地面垂直.

9.如图③,按角的位置关系填空:∠A与∠1是____________;∠A与∠3是____________;∠2与∠3是____________.

10.把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O为垂足,如果∠EOD = 38°,则∠AOC =______,∠COB =______.

12.如图,AC平分∠DAB,∠1 =∠2.填空:因为AC平分∠DAB,所以∠1 =____________,所以∠2 =____________,所以AB∥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3.已知三角形ABC、点D,过点D作三角形ABC平移后的图形,使得点D为点A移动后的点.

14.(本题6分)如右图,AB //CD ,AD // BE ,试说明∠ABE=∠D.

∵ AB∥CD(已知)

∴ ∠ABE=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AD∥BE(已知)

∴ ∠D=____________()

∴∠ABE=∠D(等量代换)

15.如图,已知

16.如图,已知,,求证:,求

和. 的度数.

17.如图,证:

答案及提示:

(一)选择题

1.B;

2.B;

3.C;

4.B;

5.B;

6.B.

(二)填空题 .,平分,与

相交于,. 求

7.54°;

8.60°;

9.同旁内角,同位角,内错角;

10.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11.52°,128°;

12.∠CAB,∠CAB,CD.

(三)解答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复习测试题 篇7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各小题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这两个角()

A、都是锐角B、都是钝角

C、一个锐角,一个钝角D、一个锐角一个钝角或两个都是直角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邻补角C、直角都相等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张雷同学从A地出发沿北偏东500的方向行驶到B地,再由B地沿南偏西200的方向行驶到C地,则∠ABC的度数为()、400B、300C、200D、100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B、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是钝角

C、同旁内角互补D、如果同位角不相等,两条直线一定不平行

5、如果a∥b,b∥c,那么a∥c,这个推理的依据是()

A、等量代换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平行公理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6、如图9,已知AB∥CD,AE⊥AB,BF⊥AB,∠C=∠D=1200,那么∠CBF是∠EAD的()

A、5倍B、15倍C、4倍D、4倍

DA

C

E

BF

C

D

B

图10

图1

1图97、如图10,如果AB∥CD,则、、之间的关系是()0

A、180B、1800

00

C、180D、2708、如图11,下列判断:①∠A与∠1是同位角;②∠A与∠B是同旁内角;③∠4与∠1是内错角;

④∠1与∠3是同位角。其中正确的个数是()、4个B、3个C、2个D、1个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对顶角

C、两条直线平行,一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到相垂直D、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10、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前进,那么两次拐弯的度

数是()

A、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130° B、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右拐50° C、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左拐130° D、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右拐5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1分。把每小题的正确答案填在各题对应的横线上。)

11、两条不互相垂直的直线相交所成的4个角中,对顶角有____对,邻补角有_____对,互补的角有

___对。

12、如图1,CD平分∠ACB,DE∥BC,∠AED=800,那么∠EDC的度数为。

13、如图2,AB∥CD,FE平分∠GFD,GF与AB交于H,∠GHA=400,那么∠BEF的度数是。

ABE

CB

B图

1CFD图2B图3C图4C14、如图3,AD∥BC,∠DAC=600,∠ACF=250,∠EFC=1450,则直线EF与BC的位置关系是。

15、如图4,按虚线剪去长方形纸片相邻的两个角,并使∠

1=

1200,AB⊥BC,则∠2的度数为。

16、如图5,∠1=820,∠2=980,∠3=800,则∠4=。

17、如图6,若AB∥DC,AD∥BC,则图中与∠A相等的角有个。

三、完成下面的证明推理过程,并在括号里填上根据(每空1分,本题共23分)

18、已知:如图,AB∥CD,EF分别交于AB、CD于点E、F,EG平分∠AEF,FH平分∠EFD.求证:EG∥FH.证明:∵AB∥CD(已知)A∴∠AEF=∠EFD.()

B

∵EG平分∠AEF,FH平分∠EFD.()GH

∴ ∠=

C

2∠AEF,F

D

∠=

2∠EFD,(角平分线定义)∴∠=∠,∴EG∥FH.()

19、已知,如图,∠1=∠2,CF⊥AB,DE⊥AB,求证:FG∥BC。

证明:∵CF⊥AB,DE⊥AB(已知)

∴∠BED=900,∠BFC=900

()∴=()

∴ED∥()∴=∠BCF()又∵∠1=∠2(已知)

∴∠2=()

AA

∴FG∥BC()

四、做一做(本题6分)

20、已知△ABC、点D,过点D作△ABC平移后的图形,使点A移动到点D。

五、计算与证明:(每小题8分,共40分)

21、如图,已知:∠3=125°,∠4=55°,∠1=118°,求:∠2的度数。

22、已知,如图,AC∥DF,∠1=∠A。求证:AB∥DE。

23、如图,已知∠1+∠2=180,∠3=∠B,试判断∠AED与∠C的大小关

系,并对结论进行说理。

B24、如图,∠1=300,∠B=600,AB⊥AC(10 分)① ∠DAB+∠B=

②AD与BC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 1D

试说明理由。

BC25、(10分)已知:如图AE⊥BC于点E,∠DCA=∠CAE,试说明CD⊥BC

D A

BEC25、已知AB∥CD,分别探究下面四个图形中∠APC和∠PAB,∠PCD的关系,请你从所得四个关系中任意选出一个,说明你探究结论的正确性.结论:(1)(2)

(3)(4)选择结论,说明理由。

BABAPAB

P

B

PC

D

C

D

C

D

C

P

成语复习课教案 篇8

一、导入新课:

师说一段话,思考这段话在用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王国。那里风和日丽,山清水秀叫人流连忘返; 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学生说)

是的,这短短的一段话里就用了11个成语。成语是祖国语言文字的瑰宝。我们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表达更简明、更生动。成语的学习,一要会读,二要理解,三要熟记,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要学会运用。

说到要理解运用,首先要熟记。比如,刚才那段话,可以联句成段来记忆。屏示【联句成段记成语】: 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留恋忘返;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二、交流归类熟记方法

(一)从成语的来源来分类记忆:

1寓言成语(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

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等

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事件名人传闻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传》《史记》《后汉书》有许多著名战争或历史事件概括而来的成语,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这类成语要注意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名言警句成语。如,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 5 来源于宗教的成语。(佛)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道)鸡犬升天 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投鼠忌器,唇亡齿寒,城门失火,秧及鱼池„„

(二)从构词形式分析及内容特点分类记忆。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联在一起,如远走高飞,四分五裂 低三下四 惊心动魄„„ 2数字成语

从一到十到百千万(含有夸张性)关于二打头的补充如下 二分明月 二三其德 二桃杀三士 二姓之好 不二法门接二连三 一石二鸟 天无二日 心不二用„„ 3重叠成语

(1)AABB式 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郁郁葱葱 战战兢兢 吞吞吐吐(2)ABAC式 间隔式的重叠成语 1、3 字重叠 2、4 同义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 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3)AABC 式 首字重叠 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

(4)ABCC式 后面两字重叠 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 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

如ABCB:心服口服 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微乎其微;如 ABBC:不了了之 4成语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反义词:深入浅出 前俯后仰 舍近求远、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近义词:甜言蜜语 想方设法 胡思乱想、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 5成语中的修辞

(1)比喻 如鱼得水 如胶似漆 稳如泰山 似水流年 固若金汤

(2)夸张 度日如年 归心似箭 一日千里 日里万机 闻风丧胆 天崩地裂

云消雾散 雾里看花 冰清玉洁

(3)借代 汗马功劳 巾帼须眉(仅作了解)

6、三个字的成语 鸿门宴 安乐窝 铁公鸡 冷不丁„„

7、还有一类结构特殊的成语不是四个字组成的,是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或上三字,下三字;或上四字,下四字;或上五字,下五字;也有上七字,下七字的。这类成语其实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民谚,有的广为流传,成了人们的熟语。例:①吃一堑,长一智。②听其言,观其行。

③求大同,存小异。④雷声大,雨点小。⑤挂羊头,卖狗肉。⑥前怕狼,后怕虎。⑦既来之,则安之。⑧言必信,行必果。

例: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⑤太公钓鱼,愿者上钩。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⑩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例: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④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四、成语练习(讲义15页“

三、活学活用”)补充:

1、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换然一新(焕)变本加利(厉)再接再励(厉)不记其数(计)走头无路(投)汗流夹背(浃)挤挤一堂(济)鬼计多端(诡)

轻歌慢(曼)舞 来势凶凶(汹汹)免为其难(勉)弱不经风(禁)

奋不顾生(身)名落深山(孙)迫不急待(及)惹事生非(是)随声附合(和)永往直前(勇)仗义直言(执)星罗其布(棋)名符其实(副)如火如茶(荼)半徒而废(途)

2、成语中的人物主角

习作复习课教案 篇9

——按一定的顺序写

一、复习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写

(2)让学生养成按一定顺序写文章的习惯,把语句说通顺,把事情说清楚。

二、复习重点、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作,把语句写通顺,内容说清楚。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师: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这个学期我们都写过哪些习作?

生:课余生活,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看图写秋天的图画,写观察日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

师:是的。一共有8次习作。(归纳并出示课件)同学们都能把写过的习作说出来,说明这些习作在你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师:在这8次习作中,有写事,也有写景。(课件展示)

(二)从错误的范例中呈现知识点(5分钟)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话,是我们班一位同学写的,请听老师读,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读错误的例文《种花》)

种花

我拿着小铲、水壶和花种走到我家楼下,在楼后面找到一块空地,挖好坑后把花种撒下去,就用小铲翻起土来,再拿水壶给种子浇上水,接着往坑里盖上松软的泥土,我哼着小曲满意的看着自己的杰作。

生:写得很混乱、没有把事情说清楚、种花的顺序不对……

小结。师:对。正因为小作者没有按顺序写,才没能把种花这件事说清楚。因此,在习作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才能把事情说清楚,讲明白。

(三)归纳写作方法(10分钟)

1.师:在习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写呢?比如说写事。一位同学写了自己和爸爸放风筝的事,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

放风筝

我和爸爸在公园里放风筝。开始放风筝了,爸爸先(字体变颜色)用手托着风筝,我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我说“放”,然后(字体变颜色)爸爸把手放开,我就在公园的草地上拼命地跑起来。接着(字体变颜色)风筝在我的拉动下凌空飞了起来。等我站定,爸爸在旁边拉着线一紧一松,最后(字体变颜色)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

师:看完这段话,请你们告诉我,它是按照什么顺序去写的?(先—然后—接着—最后)

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写的

师:没错。小作者是用“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连接词来描述他是怎样放风筝的。这样的习作就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去写。也就是说,写事应该有先有后,才能把事情说清楚。(板书:有先有后)

2.师:我们回顾了写事要有先有后。下面欣赏另外一位同学写的一段话。请你们自由读一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顺序?

四季的色彩

春天(字体变颜色)是绿色的世界。草是嫩绿色的,树是新绿色的。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所有的绿色都在颤动,都在含着晶莹的绿光。夏天(字体变颜色)是红色的世界。花儿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小姑娘头上的蝴蝶也是红的。所有的红色都像燃烧的烈火。秋天(字体变颜色)是金色的世界,田野里,庄稼成熟了,收割机轰隆隆地响着,谱写了一首金色的交响曲。冬天(字体变颜色)是银色的世界,天是蓝色,地是银色,雪花更是洁白无假,晶莹剔透。

生:按照一年四季,时间顺序写的

师:是呀,正是因为这样有顺序地按时间变化去写,这幅美景才能具体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要描绘一幅美景,我们除了可以按照时间变化的观察顺序去写以外,我们还可以用怎样的观察顺序?

生:可以从上往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师点拨,空间方位顺序)等去写,也可以按照所站的位置不同(师点拨,地点的转换顺序)去写……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观察景物的顺序,正是有了这样顺序的观察,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描绘美景。(板书:顺序观察)

(四)辨析纠错(10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用所拥有的知识,帮一帮刚才种花的同学,让他把事情写清楚。

文段一:

(1)我拿着小铲、水壶和花种走到我家楼下,在楼后面找到一块空地(6)我哼着小曲满意的看着自己的杰作(3)挖好坑后把花种撒下去(2)就用小铲翻起土来(5)再拿水壶给种子浇上水(4)接着往坑里盖上松软的泥土

师:重新排序后,这篇文章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大家一起读一遍。小结:这样,小作者种花这件事就有先有后、完整地写出来了。(板书:写故事)你们还很能干,运用学过的知识,成就了老师的一副上联。齐读。

2.师:我们清楚了一件事,下面再来描绘一幅美景。来,我们浏览一下这位小作者看到的家乡的美景。

文段二:

(4)再近些,你会发现在清澈的溪水下,小鱼儿在欢乐地嬉戏(1)山谷中的空气真新鲜,景色真美。

(3)走近些,一条小溪从竹林深处流了出来,给竹林带来一股清凉(2)看,不远处,有一片翠绿的竹林,竹林边开着一朵朵火红的花儿 小结:随着小作者的目光,我们由“不远处、走近些、再近些”的顺序观察,一幅美丽的景色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这真是顺序观察„„话美景(读下联,同时板书:话美景)

(五)总结(5分钟)

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复习了习作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你们还很能干地帮老师完成了一副完整的对联,来读一读(读对联)。同时,也让我们再次明确了,不管是写事还是写景,我们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去写(课件出示横批:按顺序写)。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留学生口语课教案-复习课 篇10

(一)比较自己的国家和中国(15分钟)请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和中国进行比较,采取师生问答,生生互动的方式。(语法要点:比较句,数量补语)

师:你是xx人,给我们介绍介绍xx和中国吧。你知道的应该比老师知道的多。生:好。在中国,人很多。在XX,人比中国少很多(多了)师:天气呢?

生:中国的天气比XX的….师:你的国家现在发展得快不快? 生:我们国家发展得很…,(可是),比中国….师:中国和你的国家比,哪个大?大多少? 生:…….师:在你的国家,你觉得哪个城市非常漂亮?在中国呢?这两个城市,哪个城市漂亮? 生:……

师:你的国家说汉语的人多吗?说英语的呢?说英语的多还是说汉语的多? 生:…….师:在中国吃饭,你觉得贵吗?跟你的国家比,贵还是便宜?贵(便宜)多少? 生:……..二、十八课交际练习(30分钟)

(一)由几位学生共同扮演寄包裹的留学生,教师扮演邮局工作人员,进行交际对话,对话中教师借助图片请学生说出目标语,以达到复习语法,词汇的目的。对话设计如下:(15分钟)

师:先生,请问您要做什么?

生:你好,我要(想)寄这个包裹。/我要寄一个包裹。(包裹的图片)师:我看一下。包裹里是什么?

生:包裹里是中国画/照片/纸/书/词典/光盘/衣服/名片/衬衫……(东西的图片及实物)师:这些书是中文的吗? 生:对,这些书是中文的。

师:这张照片是你的吗?/这本词典是英文的吗?/这些衬衫是新的吗?/这张名片是谁的?/这幅中国画是齐白石的吗?/这件旗袍是丝绸的吗?……… 生:对,这张照片是我的./这本词典是英文的……….师:好了,请包好。您要往哪儿寄? 生:XX。

师:您寄航空还是海运?

生:我要寄航空,因为我觉得寄航空比寄海运快,邮费多少钱?

师:你的包裹一共5公斤,邮费是400元。如果寄海运,邮费是100元。

生:寄海运比寄航空慢,可是邮费便宜。寄海运吧。我把钱给你,这是100元。师:请把你的护照给我。请在这儿写上您的名字。名字写好了吗? 生:名字写好了。

师:好的,可以了,我们会把包裹寄到XX的。生:谢谢!再见!

师:再见,别忘了把你的护照带走。

(二)请学生谈自己的取包裹(或坐错车的经历),选取以下几个话题中的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可让学生继续的话题进行对话交际,请学生们依次进行表达,每一个学生表达完,教师进行复述,加深学生对于句型与词汇的印象,并对错误的语法,语音进行纠正。主要的复习语法点为:(1)结果补语(坐错了,记错了,拿错(对)了,取错了…..)(2)把字句(把…给/拿/带+ O/来/去了)(3)是字句(是…的)(15分钟)

①安正,在淘宝上买东西,要取包裹吗?你怎么取的?

②在中国,你们有没有去取过包裹?怎么去取的?

③在中国,谁以前坐错车?你想去哪儿?为什么坐错车了?告诉大家。三、十九课交际练习(35分钟)

(一)谈爱好(10分钟)

请学生们谈自己的爱好。(语法要点:(1)跟…(不)一样(2)时量补语“了” 师:你的爱好是什么?

生1,2,3,4…..:我的爱好是…./我喜欢….画油彩/踢足球/打羽毛球/打篮球/跑步/游泳/骑马/看功夫电影/听音乐/唱歌……

师:XX的爱好是…XX的爱好是…所以?

生1,2,3,4…...:XX的爱好跟XX的(不)一样。/xx跟XX一样喜欢…… 师:你V+了多长时间的+O了? 生1,2,3,4…..:我V了X年了。

师:你V得怎么样?

生1:马马虎虎(一般、还可以、很好、不太好)

(二)谈学习/工作经历(15分钟)

师作为组织者,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工作经历或者学习经历,一位同学介绍经历时,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师在每一位同学介绍完后,进行复述与纠音。(语法要点:(1)时量补语

你做/工作/学习了多长时间?(2)表示工具或方式 我坐汽车/公交/出租车/骑自行车去公司/学校)

师:①XX,你以前在你们国家打过工吗?在哪里工作?你住的地方到公司,远不远?你每天怎么去公司?你在公司工作了多长时间?

②XX,你以前在你们国家哪一个大学学习?学习什么?学习了多长时间?你每天怎么去学校的?

(三)谈电影

(10分钟)

① 谁喜欢Jet Li的电影,你觉得他的电影怎么样?你呢?你们俩说得一样不一样? ② 你们还喜欢看什么电影?

四、WorkBook练习部分讲解

上一篇:油坊店乡中心学校电气火灾整治实施方案下一篇:经典亲人结婚贺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