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共10篇)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1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第19课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点击新目标
.了解四大名著的内容和明清小说繁盛的原因。
2.记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名称、作者及朝代。
3.了解四大名著的影响。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指导丛书63页知识建构。
2.问一问:“诗仙”“诗圣”分别是指谁?白居易的代表作是什么?宋词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此人物曾说“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叫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他被封为“齐天大圣”,请问他是哪部作品里面的哪个人物?
【课前小热身】
.通读全文,完成指导丛书67页知识建构。
2.小组合作,订正知识建构的答案。
【新课解读】
一、小说在明清繁盛的原因:
①物质基础:___________的发展,使社会生活极度丰富多彩,为小说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广泛的素材。
②日益壮大的___________,市民对通俗文学作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明清时代人们赞美小说、推崇小说,社会舆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推动了小说的发展。
③有利条件:___________的空前发达,为大量通俗读物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明清小说:
朝代
书名
作者
主要内容
典型人物
典型故
事名称
成就
明
代
“
三
大
奇
书]
”
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描绘了三国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
长篇历史小说
以北宋宋江起义为题材,描绘了梁山108位好汉起义的曲折发展过程。
根据玄奘西行为原型,塑造了唐僧等师徒四人不畏艰辛西天拜取佛经的故事。
清
代
小
说
以贾府盛衰为主线,贾宝玉、林黛玉爱情为核心,描写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
我国成就最高的古典长篇小说。
9世纪初年有一句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毛泽东称它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三、课堂小结
读一读,记一记上面的表格。
课堂大练兵:、“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连线:
罗贯中
《红楼梦》
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清代
曹雪芹
《水浒传》
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施耐庵
《西游记》
长篇历史小说
明代
吴承恩
《三国演义》
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2、完成指导丛书67—69页的单项选择题和读图说史题。
课后谈收获、我记住了:
2、我了解了:
第19课.船长 教案 篇2
19.船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视频导入。
通过观看有关沉船的影视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想到了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2.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学习。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通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读课文,理请课文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1)按照“遇险——自救——牺牲”为提纲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2)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中,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完成达标检测第1、2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找答案,然后小组写作探究。
三、反馈展示,释疑质疑 第一个问题 重点字词 cáo ōu qiǎn yuān 嘈杂 斗殴 调遣 深渊 井然有序 巍然屹立 忠于职守 第二个问题
第一部分(1-2)写哈尔威指挥驾驶“诺曼底”号轮船安全航行,“玛丽”号猝不及防地逼近“诺曼底”号轮船并与之相撞,情况危急。
第二部分(3-28)写哈维尔船长在轮船遇难时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脱险的经过。
第三部分(29-30)写哈维尔船长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
本文的作者是法国的雨果。本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诺的指挥六十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的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故事,表现了船长果敢、沉着、镇定,忠于职守的高尚品质,赞扬了他面对死亡临危不惧无畏无私、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第三个问题
随着诺曼底号的下沉,一位钢铁般英雄被怒吼的 大海吞噬!面对死亡,哈尔威船长毫不畏惧。苍天无 语,是在默默哀悼;海浪翻滚,是在沉痛诉说!可敬 的哈尔威船长,是人们心中永恒的丰碑。让英雄的精 神永远感召我们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 之道。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补充学生的回答,并加以总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插讲,引出问题。
1.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注意不同颜色的词语,指出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轮船遇险的二十分钟里,他沉着镇静有条不紊地指挥救援,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然镇定自诺,面对死亡,是那样的平静。此时他无须做什么,也无须说什么,但是他在死亡面前无怨无悔,因为他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成功的把所有的人都救了出去。
2.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哈尔威有机会逃生,但他为什么选择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 虽然有机会逃生,但哈尔威船长却选择了与“诺曼底号同归于尽”,是因为他把这艘船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完成了救援任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与船共存亡,对他来说,在自己心爱的岗位上死去,这是一种幸福,他心甘情愿以此为归宿。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使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英雄的权利。哈尔威船长,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一、我会近义词
笼罩——覆盖 猛烈——剧烈 安静—— 宁静 维持——保持 沉默——缄默 违抗——违背 沉着—— 从容 镇定——镇静 我会反义词
猛烈—— 微弱 安静——喧闹 赶紧—— 延迟
八年级上教案第18、19课 篇3
八年级上教案(第18、19课)
18外婆的手纹 教学目标: 1、学习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她朴实而高尚的情操。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我们每天生活在繁忙中,往往会忽视了许多生活的细节。倘若我们仔细观察,用心聆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感悟。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李汉荣的散文天地,感受一下他的内心世界。 把书翻到《外婆的手纹》。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说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虔诚 临摹 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艺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2、 全班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读罢全文后,觉得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 外婆的针线活 2、同学把书合上,看投影。投影上的三句话就是描写外婆的针线活的句子,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把句子填完整。 (1)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2)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3)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地期待。 大家认为填上去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评价一下。 这些词语很美,非常形象生动。写出了外婆手艺的高超,绣的作品的十分逼真。3、 看来,外婆的针线活不仅让作者难忘,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赞美。 4、作者把外婆的针线活称为什么?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艺术品”(第七节) 朗读这句话 5、大家认为怎样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品?怎样的人能创作出艺术品? 非常美的,一般人难以完成的,高于生活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品。艺术家能创作出艺术品。 6、大家都认为艺术家才能创作出艺术品,而文中外婆的身份是什么? 普通的劳动者 艺术家能否就和普通劳动者划上等号?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分析下去。 7、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1DD13节,圈划后归纳一下,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外婆俨然是一个艺术家?(五分钟)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 艺术家: 1、审美DD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2、准则DD做衣如做人 (板书) 3、态度DD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4、灵感DD来自内心、来自生活 小结:正因为外婆有着她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为“我们”创作出一件又一件的艺术品。 8、时光飞逝,现在,当大多数人已不再接触针线活时,“我”是如何看待外婆的艺术品的? 非常珍惜、怀念 (1) 保存着外婆的手纹 (2) 叫妻子临摹仿做 (3) 自己动手,亲自仿做 9、全班朗读课文16节。从这节中可以看到“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其实,这是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外婆总能以她那与世无争、恬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10、教师小结:可见,作者不仅难忘外婆的手纹,更难忘的是外婆的那种生活态度。外婆用她那精巧的手艺,缝补着生活,裁剪着人生,书写着她的美丽人生…… 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三节。 四、布置回家作业: 1、这篇散文的语言优美且蕴含哲理,请大家回家细细品味,并找出一两句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课后阅读《替母亲穿针》,说说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本文是李汉荣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外婆手纹的怀念,从而感受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在备课时我的思路是这样的:通过分析外婆针线活手艺好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外婆俨然是一位艺术家,她所做的针线活就是一件件艺术品,最后走入这位普通老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一下作为普通人所特有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上能完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我觉得课中的一处闪光之处就是在投影中列出三句描写外婆针线活手艺高超的句子,要求同学把关键的词语填写完整。这样一来能直接引入课文,省去很多繁琐的提问,二来也能让学生通过所填写的词语,直接感受到外婆所绣作品的逼真、惟妙惟肖。课堂中的难点就是如何从外婆的作品中感受到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学生往往只会从书本中找答案而不能联系外婆所生活的年代和外婆的内心世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拨。 在教学完毕并检查了学生的两项回家作业后,觉得所布置的作业可操作性还不够高,学生的完成情况也差别较大,这是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因为作业是教学的延伸,只有真正让学生有东西好写了,有东西好说了,他才会对这篇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19雁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文中对雁的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性的语句,以及不同人对雁的不同态度的语句,来揣摩文章的主旨。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迁徙”“裹挟”和“迷惘”的含义以及“徙”“惘”“挟”的注音,“应和”和“中了猎人的枪弹”中的“和”“中”的注音;积累词语“黯然失色”“空前绝后”。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揣摩雁的心里,转换成语言表达;或直接替雁说话。想象两只雁再次重逢时的心理,当“丈夫又一次盘旋在空中,倾诉着呼唤着。”你估计“丈夫”会“倾诉”什么?第二天一早张家夫妇发现两只雁已经死亡了,你估计这两只雁在前一天晚上会说些什么呢?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怎样理解“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如何理解张家男人和女人以及其他人看雁时的兴奋和“笑”?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展示心理变化,揭示文中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小组合作收集到的有关雁的生活习性的资料。(扣住“迁徙”,以便引出下一步。) 2、以影象资料导入。(“悲情”片段) 导语:(接上影象资料)和刚才悲惨身亡的雁相比,也有幸运的,比如说没有中弹的,或者只是受点伤的,那么他们是不是真的是“幸运”的呢?请打开课文《雁》。把你们课前预习的情况按要求说出来。(点击下一张PPT) 二、 预读,说“了解”的话 设问:请说说你在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顺势点拨、引导,以熟悉课文内容。 应明确:一只雌雁受伤掉队了,雄雁不忍离去,结果双双死在一起。 三、选读,说“积累”的话 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内容,然后说一句“积累”的话。看自己喜欢哪些句段,记住了哪些词语。 老师出示“迁徙”“裹挟”和“迷惘”的含义以及“徙”“惘”“挟”的注音,“应和”和“中了猎人的枪弹”中的“和”“中”的注音;积累词语“黯然失色”“空前绝后”。 齐读第4节和14节;个读16-17节。 四、寻读,说“发现”的话 1、通过刚才的选读,我们进一步感知到发生在大雁夫妇间的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 问题:请你从文章中寻找出对雁的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性语句。你能理解孤雁的心情吗?受伤的大雁又是怎样想的? 2、由大雁的本能引出“拟人化”的手法。 3、从这则凄婉的故事中,你感受到大雁身上有怎样可贵的品质? (对情感的真挚,对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PPT) 4、理解“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的丰富内涵。 5、就在大雁夫妇悲痛欲绝但仍在执着追求时,而一旁的张家夫妇和人们却表现出兴奋之情而且还屡屡“笑”出声来。请在文章中寻找出描写张家夫妇和人们兴奋之情而且还屡屡“笑”出声来这样的语句。如何理解张家男人和女人以及其他人看雁时的兴奋和“笑”? (学生寻找、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品位出人对生命表现出的冷漠、自私和残酷。再次理解、充实“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那是他们的梦想”的内涵那么我们如何对待对待生命呢?zzz引导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zzz进而揣摩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另外也再次理解“拟人化”手法的作用。) 五、演读,说“想象”的话 1、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人类以人类的方式对待落雁的语段(6段---10段),以及落雁以落雁的方式对待人类的语段(21段---24段)。(两个同学朗读) 2、揣摩雁的心里,转换成语言表达;或直接替雁说话。想象两只雁再次重逢时的心理,当“丈夫又一次盘旋在空中,倾诉着呼唤着。”你想象“丈夫”会“倾诉”什么?第二天一早张家夫妇发现两只雁已经死亡了,你想象一下:这两只雁在前一天晚上会说些什么呢? 六、续读,说“探究”的话 其实,正如作者所观察的那样,我们生活中还是有不尊重生命、不善待生命的现象存在的。请大家课外继续阅读,寻找这类文章,这类现象,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善待生命。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以说读的方法,学习了篇小说《雁》。在这过程中我们借助于作者那“拟人化”的手法欣赏到大雁夫妇那份真挚的情感和和对生命价值那执着的追求精神,也清晰地听到他们那无声的呐喊“人们啊,你们尊重我们的生命吧!”更看到了人们当中还存在的对生命价值的冷漠、自私和残酷的一面,还明白了作者塑造雁这一形象现实意义。那就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八、布置作业: 1、搜集四句关于生命的至理名言,并且选择其中你最能认同的、或给你感受最深刻的一句,在下次上课时交流,并且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2、课外搜集并阅读“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类的感人的文章,为下次的班级“故事会”做准备。 3、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段有主题的小故事。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4
第19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涵丰富的语言。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教学难点
文章虚景实写的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把理想中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为什么?(板书:世外桃源)相传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见教学设计一)。
三、老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优美。
四、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五、文章简析。
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
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
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第1、4、5段是略写,只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令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六、找出文中令人产生疑惑的地方,理解本文层层设疑的写法和好处。
1.发现桃源过程离奇(令人生疑)。2.进入桃花源的情况奇(令人生疑)。3.桃花源之景奇(令人生疑)。4.“不复出焉”的经历奇(令人生疑)。5.终难问津的结局奇(令人生疑)。
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将本文写成一个似有似无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引人入胜。
七、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请同学对课文进行评价。
1.这是一篇内容新奇、文字优美的散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写起,第2、3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着重写渔人看到的景象,后写渔人了解到的内情。最后两段写桃花源一现而转瞬即逝的奇特情况,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
2.作者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通过作者的笔,写得又真实又虚幻。同是桃花源,真实的一面,写得自然真切,且充满人情味;虚幻的一面写得迷离恍惚,若隐若现,无从追寻。这两方面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3.文章描写景物,能够用很少笔墨做到生动逼真优美。例如写通向桃花源的路,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内,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读了,会感到其中的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于美好的意境之中了。
4.作者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不雕琢,不藻饰,简洁平易,淳朴自然。用这种风格的语言记事写景,使得整个桃花源亲切而真实,给人以美的陶冶。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三、深入研讨课文。
1.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2.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照阅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并指导学生理解诗意。资料内容如下: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①。黄绮②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③。往迹浸复湮④,来径⑤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⑥,日入从所憩⑦。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⑧。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⑨,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⑩。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 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注释]①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②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③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④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⑤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⑥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⑦憩:休息。⑧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⑨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⑩游诣:游玩。纪历志:岁时的记载。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风俗跟浮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言:语助词,无义。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教师点拨: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的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扑朔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3.运用这一写法,构思一段话,描述2050年的中国社会,然后选三位同学交流。
五、作业。
课外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亿库教育网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5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3、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骄傲。教学重点:
1、能正确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而伟大。教学难点 :
对文章段意的概括。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明确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及操作步骤。
2、自学课文,读写、理解生字新词,知道课文大致内容。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你所知道的,我国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桥?
(教师举例: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上海南浦大桥等)
3、教师板书:赵州桥(教学生字“赵”、“州”)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赵州桥。它虽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那样高大,但却是一座世界有名的大桥。为什么这座桥如此有名呢?我们学了课文就一定知道了。
二、听课文录音,自学课文
1、教师布置自学要求:
(1)
看清生字,会读生字。
(2)
划出带生字的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3)
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生字。你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2)、齐读新词。,你已经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请说说看。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正确地读,即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可同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四、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 本中的第1、2小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
赵州桥
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非常雄伟、坚固
赵州桥
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讲读课文1、2段,弄清赵州桥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课文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
二、讲读课文第1段
1、默读第1段
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主要告诉我们什么?还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共2句话,主要讲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还告诉我们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
3、“闻名”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4、指名朗读
三、讲读课文第2段
1、自由读第2段 思考:(1)赵州桥闻名于世,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
2、出示两幅投影,让学生观察、比较。
(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
3、大桥没有桥墩有什么好处? A、减少了冲击力 B、节省了石料
4、四个小桥洞有什么好处?
5、李春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的石桥?(1)“设计”是什么意思?(2)“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3)用“设计”说一句话。(4)你找到了这种设计的优点在哪里吗?能否用课文中的话来说一说。结合练习:用“既„„又„„.”造句
6、齐读第2段回答,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讨论后小结:这座桥大桥洞没有桥墩,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它既减少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来没有,所以说是一个创举。
7、师小结:这一段主要写了赵州桥设计上雄伟坚固的特点,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在
这一段中,有些词语和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请找出来?
四、看投影系统地说说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
五、作业
1、完成作业 本第3、4、5小题
2、熟读课文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习课文第3、4段,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第4自然段,领会课文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自由朗读第三段
1、思考并讨论:
(1)
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2)
这一句在段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2、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出桥的美观的?(1)
课文中写了大桥哪一部分的美观,它是怎么写的?指名读有关句子。(2)
“似乎”是什么意思?用“似乎”口头造句。
3、分析句子
用投影出示句子: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1)
齐读投影上的句子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2)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
“先总后分”
4、作者写赵州桥的美观,为什么只写了桥面两侧石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练习背诵第3段
三、讲读第四段
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精致美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1、齐读第4段
思考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总结,告诉我们赵州桥是我国的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全文
五、归纳板书内容,总结课文写作特点
六、除了赵州桥外,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
七、启发学生思维,谈谈学习的感想
师:我们的祖先建造了许多许多闻名世界的建筑物。对此,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八、作业 :
1、用“设计”、“似乎”书面造句
2、完成课堂作业 本 板书:
赵州桥
总述
世界闻名
坚固雄伟
分述
精致美观
中国著名十大桥
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广安门西南。建于1189年,是一座联拱石桥,长约266米,每个柱子上都雕着大小各异,形态不同的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有机会的话来卢沟桥数一数狮子的数目吧。
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是中国古代一座交通、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五亭桥
五亭桥位于扬州瘦西湖内。桥基为由12条青石砌成的大小不同的桥墩,桥身为拱券形,由3种不同的券洞联合。
赵州桥
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的河上,建于隋代,距今约有1400年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六角五层砖构宋塔一座,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
十字桥
十字桥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
风雨桥
风雨桥位于广西省三江县程阳村边林溪河上。为石墩木面瓦顶结构。桥上建塔形楼亭5座,可避风雨。整座桥梁不用一根铁钉,精致牢固。
铁索桥
铁索桥位于四川泸定县的大渡河上。全长136米,宽3米,由13根重约2000千克的铁链系在两岸的悬崖峭壁上。其中9根并排着的铁链上面铺有木板,就是桥面,另外各两根在桥面两侧,就是扶手。
五音桥
五音桥位于河北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上。桥面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能发出奇妙的声音,故名五音桥。
玉带桥
玉带桥位于北京颐和园。全桥用白石建成,桥面呈双向反弯曲。桥身用汉白玉雕砌,两侧雕刻精美的白色栏板和望柱,有“海上仙岛”的美称。
赵州桥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象征手法,体会诗语言的朴实、凝练特点,体会拟人修辞。
2、通过朗读,分析体会本诗蕴含的象征意义。
3、社会不仅需要“红花”,更需要像“根”那样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实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阴的,在生活中,哪一种事物与绿叶那种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相似呢? 27.根(板书)
一、简介作者、解题、背景。
1、作者。
牛汉,1923年出生啪啪啪啪啪啪于山西定襄县,“七月诗派”重要成员。1955年由了受“胡风事件”影响,遭两年拘禁,文革时被关入牛棚。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等
2、解题。
“根”本意是指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分枝根和须根两大类。根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
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在《根》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根”,表达了自己像根一样的情怀。
3、创作背景
1955年5月14日,牛汉成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遭逮捕的第一批人,比胡风本人还早两天成为囚犯,遭到两年的囚禁。“文革”期间,他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蒙冤二十多年,受尽生活的磨难。可是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创作的笔。劳动改造,更激发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在这种困境中,依然创作出了大量的诗作,以各种题材展现了自己昂奋不羁的坚强人格,抒发了自己充满深邃人性的情思。他的大部分作品多依托草木以言志,借鸟兽以抒情。当时,作者在咸阳干校改造,他以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为对象,构成伤残而坚强的生命意向,表达了他内心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根》就是再这样的生活折磨下写出来的优秀诗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共四节,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
第二层(第二节)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默默无闻的根为了心中的信念在不懈地追求。第三层(第三节)根倾诉了自己的心境,表现了根的豁达与乐观。第四层?(第四节)写根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表现了根的高尚品格。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诗的第二节“向下,向下……/我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应该怎样理解? 表现了根对理想追求的坚定、执着。“地心的太阳”喻理想、奋斗的目标,“相信地心有一个太阳”,是根不断追求、不断深入的动力。太阳与热情、光明同在,与激情、活力同在,它以自己的光芒呼唤着根,引导着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坦然”、“幸福”这些词表现了“根”对自己的事业抱有怎样的感情?
忠于自己的职责,乐于默默无闻地工作,愿意为大树的生长作出自己的贡献。它把这种贡献看作是一种幸福。
3、本诗创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写于一个没有诗意的时期,表现了在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正直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那种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陷入困境的时候,要像根那样不屈服、不迷失,树立坚定的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坚持不懈第去叩响成功的大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3、如何理解“根”这个形象?
作为全诗主题形象形象的根,是作者寻找到并借用了的一个载体。它是一种人生、一种精神的象征。在《根》这首诗中,作者赋予根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它是生活中某些具有这种精神与品质的人的化身。在这里,作者借根的形象特征、生存状态等,表现了他对世界的认知。根的告白,是某种人生的写照;根的思想、根的情感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
四、小结主题。
这首诗通过刻画深埋地下却怀着美好的追求、奉献自我的根这一形象,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不沉沦,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不屈精神,体现出他他乐观自信的品质和奉献精神。
五、拓展练习课后第三题
六、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第一人称叙述,写根的追求。为了实现自己自己的理想——迎来“开花的季节”和“沉甸甸的果实,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默默无私地奉献。作者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主张在事业上努力奋斗,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为理想默默地付出。作者采用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一种无私的态度,一种奉献的精神。
板书: 开花 结果
生
命
价
值
根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7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 西门豹治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相关资料,谁来介绍一下西门豹?(生介绍,师适当补充)西门豹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历史故事。
二、初读课文,预习探究。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西门豹到了邺地后做了哪几件事?(生读文后概括,师 相机板书:查因 惩恶 开渠)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看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呢?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到邺地就进行调查?(找老大爷问怎么回事)(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儿件事?(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③新娘从哪来?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①河伯娶媳妇是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②巫婆和官绅是首恶分子。③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使家里有女孩子的纷纷逃走。④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干旱。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成为西门豹治邺的可靠事实依据。)
2、出示三个带“闹”的句子:略
3、学生读书总结:一是巫婆和官绅头子以河伯娶媳妇为借口骗取老百姓的钱财,使得没钱的人家都逃到外地去了;还有一个原因是邺这个地方年年闹旱灾。
师:那么,如果我们说得更简洁些,可以用那个成语来概括?师总结板书:天灾人祸
4、师:看来同学们都已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西门豹明白了吗?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找到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们作这样一个假设,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该官员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会怎么说,怎么做?(生说)
师:老师也在想西门豹权力不是很大吗?直接派兵把巫婆、官绅抓起来不就行了嘛!西门豹有没有这么做?为什么不这么做?他听了老大爷的话后是怎么说的?你觉得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在哪里?
4.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理解句子含义。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从表面上看,河伯确实很灵。因为河伯要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但实质是,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巫婆官绅恰恰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还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西门豹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想好了对策。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即含蓄地总结了上面的调查结果,又引出了下文。暗示西门豹已想好了惩治首恶分子的好办法。)
过渡语:西门豹会怎样做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10-12)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师:接下去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西门豹的说法、做法巧妙在哪里。自己钻研好了的同学可以与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朗读,画有关的句子,小组合作学习)
2.呈现学习结果,综合训练提高。
师:话说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送新娘了。来到漳河边,西门豹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
生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
师呈现课件: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土地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1、齐读一遍,2、课件单独呈现西门豹说的话。
3、师引生读:西门豹一看,女孩儿满脸泪水。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
指名读。点评。(这是西门豹将计就计,为救新娘而找的借口,要让大家信以为真,所以三个“不”读得很坚决。)
(指名读,齐读)
4、师: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难道西门豹相信真有河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说西门豹的想法。(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要“另外选一个漂亮的”,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伯娶媳妇,用这些话作借口。“麻烦”是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把巫婆投到河里去。))
师:从你们的分析中,我听出了西门豹的话假中有真。那说什么是假,说什么才是真呢?
课件先呈现:
“不行,这个 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课件再呈现:
西门豹说___________是假,____________才是真。西门豹说___________是假,____________才是真。
5、师:哦!我明白了,就算此时新娘是美女西施,西门豹也会说„„ 他的目的就是„„
6、师:西门豹巧妙地借助河伯娶媳妇,惩治了巫婆,真是大快人心啊!就这样,西门豹巧妙地借助
河伯娶媳妇这件事惩治了巫婆,那他又是如何巧妙地惩治官绅的呢?
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了一会儿的样子。“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是表面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去。)
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师小结:可以看出西门豹当时说这两句话的不同目的,前者是借口让官绅去催一催巫婆而惩治了官绅的头子,后者是利用官绅头子的命运来教训官绅,让他们主动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让老百姓明白这是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阴谋。西门豹果真用计巧妙地达到了他的目的,你看: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课文上说,在河边看热闹的老百姓“都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那么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呢?
(这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过来。所以西门豹将计就计,也若有其事似的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就这样,西门豹用看河伯娶媳妇的办法使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惩治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从此“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说明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水没有关系。用事实教育了那些被巫婆、官绅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师:西门豹不仅巧妙地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而且还教育了老百姓,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从而自然而然地破除了迷信。板书:破除迷信。
(2)、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请你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对象说一说。(官绅、乡里的书生、老百姓、小孩,你可以说一个,也可以说两个,可以说一句,也可以说几句)
(生选择对象说)
生:小孩说:“呀,原来巫婆说的话是假的。”
生:书生说:“西门豹有胆有识,高明!高明!”
生:农夫说:“哎!以前我们怎么会相信巫婆的鬼话?多亏西门豹大人,以后我们有好日子过了!”
师: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但大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都在赞扬西门豹。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师: 经过这一段西门豹惩恶,人祸解决了,那么天灾呢?课文写到了吗?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
造福于民
师:西门豹破除迷信后又做了些什么呢?这一段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每年的收成都很好”照应了开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种照应方法使前后意思相反,进一步说明西门豹治邺有功。
四、巩固延伸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对西门豹有了全面的了解,你认为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善于调查,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为民除害、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关心百姓生活 的人,师小结: 正因为西门豹是一个尊重科学、反对迷信、关心百姓生活 的人,所以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千古佳话。让我们在生活中也做一个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人。板书设计: 西门豹治邺
调查 天灾人祸
惩恶 破除迷信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8
我们家的男子汉
1.认识本课“徽、谜、拇”等15个生字,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的语句。
2.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3.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4.学习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的语句。
2.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1.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2.学习怎样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件和相关的图片。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谈话:一提到“男子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联想到。顶天立地、敢说敢为、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等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
2.作者简介:王安忆,中国当代文学女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代表作:《长恨歌》、《小鲍庄》、《流逝》。
二、整体感知,掌握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随意地抽出下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安徽 谜语 大拇指 嘴唇 和尚 倔强 沮丧
嘱咐 情绪 熟悉 嘹亮 妨碍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重点注意:多音字“强、济”的读音。强(qiáng)求
勉强(qiǎng)倔强(jiàng)经济(jì)人才济济(jǐ)
(3)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巩固对生字的掌握。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他对食物的兴趣”。
1.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他对食物的兴趣”
预设:
(1)他吃饭吃得很好,量很多,范围很广——什么都要吃,而且吃得极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
(2)不爱吃青菜却吃得很多。
(3)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
(4)为了吃放弃了去少林寺当和尚的理想。
2.从“他也学会了一套足以乱真的醉拳。耍起来,眼神都恍惚了,十分入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这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3.“小心”一词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明确:“小心”刻画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去当和尚又舍不得不吃冷饮的心态。为了去少林寺,他已经决定忍痛割爱不吃冰淇淋、雪糕了,但连棒冰都不准吃,他就不能忍受了。“小心”就表现了“他”在提问时的这种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心态和神情。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
(二)学习“他对独立的要求”。
1.默读课文第二小节。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和他出去,他不愿让人牵他的手了。一只胖胖的小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样挣扎着。”
这两句话是说他有了独立的意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写出了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长大的具体表现是“不愿意让人牵他的手了”,说明他不再依赖于大人了。第二句话是比喻句,把小手比作倔强的活鱼,说明了他想挣脱束缚的决心。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
预设:
因为他想独立。而“自个儿拿着五个汽水瓶和一元钱到门口小店换橘子水了”是他独立的表现,他要证明给大家看,也体现了他的可爱。
3.“有点儿紧张”“勇敢地开口”是不是互相矛盾?
“有点儿紧张”“勇敢地开口”看上去有点矛盾,但是,仔细一想,正因为他“有点紧张”,但是却能开口说出要求,反映了他的勇敢。
4.我很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忍住”说明了什么?
从开始我的不放心,想帮助他,到忍住,也是爱孩子的表现,“我”不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想满足他独立的想法。
5.指名读。
(三)学习“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1.作者在写“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写了两件事,你认为这两件事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
“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这一部分写了上托儿所和回安徽爬进火车时两件事。主要表现“他”对生活挑战的勇敢面对,沉着,刚强,成熟,“一个男子汉”的形象更加鲜明。
2.“去的那天早晨,他一声不吭,很镇静地四下打量着。”
这句话是他知道了要去托儿所时的反应。“一声不吭”、“镇静”都说明了他很沉着,知道自己“不得不去,也就坦然地接受了这个现实”,突出了他“男子汉”的形象。
3.“他推开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得力的,蹿进了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
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
(刚强 勇敢 面对现实的勇气)
4.最后一自然段表现了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以看出作者对孩子的无限关爱,她觉得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
5.指名读。
四、小结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一个关于男子汉的话题。照着板书小结课文内容。在一个蹒跚学步、稚气未脱的小男孩的生活细节中,我们认识到了男子汉的真谛。至情至信、自主独立、刚强坦诚的人就是男子汉。不论年龄的大小、不论职位的高低、也不论财富的多寡,只要拥有了这些(指着板书右侧)优秀品质,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后请欣赏《男儿当自强》,让我们在歌声中寻觅男子汉的雄姿!
我们家的男子汉
对食物的兴趣
对独立的要求
逐步成长
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在教学“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这一部分时,来让学生体味两件事体现了他怎样的特点?使小男孩给人以刚强勇敢的印象。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因、进程及意义,知道《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 的意义,罗伯斯庇尔专制统治的原因、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归纳总结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能够客观评价拿破仑在法国历史上的贡献。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宣传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思想,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开始标志、《人权宣言》内容与意义 难点: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图片:卢浮宫、巴黎圣母院、香榭丽舍大道、凯旋门、埃菲尔铁塔等。设问: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建筑吗?
(二)、讲授新课: 一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背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史实:
①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进入腐朽没落的时期。国王路易十五通过加重税收等方式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路易十五
2、法国启蒙思想:
18世纪开始,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__旧制度__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宣传__自由__、__平等__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场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伏尔泰 卢梭 孟德斯鸠 二、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法国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
①革命的导火线:三级会议的重新召开。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为此,国王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
②开始标志——攻占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
③发展——《人权宣言》的颁布: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__人权宣言__》,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1789年8月;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 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第三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
——《人权宣言》
处死国王路易十六,群情激昂,封建君主制退出历史舞台是民心所向。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在政变中被送上断
头台,雅各宾俱乐部解散,法国大革命结束。
④高潮——雅各宾派专政:成立救国委员会,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平息了国内叛乱,打退了反法联军。雅各宾派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但打击面过宽,搞得人人自危;⑤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结束雅各宾俱乐部解散,法国大革命结束。
罗伯斯庇尔
3、意义: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三、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组成新政府的时间。
雾月政变
1799年11月,拿破仑·波拿马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很快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国家机器。
2、《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法典》封面
为了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__拿破仑法典__》,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3、拿破仑帝国:
1804年,经公民投票,法国改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称拿破仑一世,法国进入了帝国时代。
挪威丹麦莱茵同盟华沙大公国奥地利帝国瑞士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西班牙 拿破仑对外战争:初期:是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期:变为军事侵略性战争。
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同时也对当地人民压榨和掠夺。
1812年,拿破仑率军远征俄国失利,元气大伤。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流
放中的拿破仑
(三)、本课小结
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一次规模大、范围广、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从根本上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人权宣言》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上的动员。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质。
(四)、板书设计:
第 20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1、背景:
2、法国启蒙思想: 二、法国大革命
1、根本原因:
2、过程:
3、意义
三、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组成新政府的时间。
2、《拿破仑法典》
五年级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篇10
复习内容:
本组教材以“语言的艺术”为主题,安排两三篇精读课文《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半截蜡烛》《打电话》。本组通过呈现不同体裁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体裁文章的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语言。
复习目标:
1.借助“词语盘点”,通过会认字的认读、易错字指导,多音字、形近字区别,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字词。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回顾,体会课文中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语言的艺术与魅力,并积累语言。复习准备:
1.学生完成预习提纲,梳理本单元知识。
2.教师准备课件,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一、回顾导入:
第三单元以“语言的艺术”为主题,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分别是(指生交流、课件出示)。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本单元,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前,部分学生复习得比较充分。(口头表扬)
二、基础知识
(说明:由于本单元基础知识较少,所以只涉及到了两方面)
(一)复习生字:
1.词语盘点
通过课前的自主复习,仍有部分词语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出示:侮辱
规矩
柑橘
盗贼(1)认读:自由读—指生读—齐读。(2)书写:
指学生强调需注意的地方(“辱”应为上下结构,“橘”和“贼”不要画蛇添足); 学生练习一遍(要求:注意关键笔画,注重美观); 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
2.日积月累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些对联,还记得都有哪些吗?(1)指生交流。(共四副,指4生汇报)(2)知道它们各属于什么联吗?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朝朝暮暮(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顶针联)
(3)南北合作,接背对联。
(4)补充拓展:你还积累了哪些对联?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例: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回文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叠字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数字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顶针联)
三、课文内容
(一)《杨氏之子》
1.指生背,评价(重点评价节奏停顿是否恰当)。
2.结合评价同桌接背。3.出示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人物的特点),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3)解释个别词语的意思:
甚:很。
惠:智慧。
诣:拜见。
乃:于是。指生说,写一写。同桌互看是否正确。(4)同桌交流文章大意,指生交流。
(5)文中的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具体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例:“为设果”可以看出有礼貌。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看出聪明。
4.齐背。
(二)《晏子使楚》 1.指生交流文章主要内容。
2.楚王几次(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指三名学生回答,每人一次,其余生可补充交流。
(三)《半截蜡烛》属于(剧本),其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谁?能谈谈理由吗?
(四)通过《打电话》这段相声,你懂得了什么?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又有了哪些收获?
五、限时作业
1.听写词语。
2.补充对联:
地满红花红满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夜五更,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秋九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副自己积累的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氏之子》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晏子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语言的艺术
对联
古文
相声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推荐阅读:
明清小说简介教案11-22
明清小说09-06
明清小说期末作业06-28
中国明清小说的发展10-06
2015-2016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2课《墙上的斑点》教案10-04
【历史】北大附中2011届高三二轮复习精品教案5: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07-01
近代历史教案《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12-0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与欣赏》教案10-04
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小说的情节复习教学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