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杂文随笔

2024-05-24

平生杂文随笔(精选11篇)

平生杂文随笔 篇1

一蓑烟雨任平生随笔

悠远的汽笛声缓缓传来,低沉的声响裹挟着无数人的期盼与兴奋。有人背着行囊归来,有人带着期望离开。车站座位上挤满了人,我和姐姐也位于其中,激动地期待着接下来的旅程。

一伙农民工也从火车上下来了。他们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说着混杂了各个地方的方言,向我们走来,最终坐在了旁边仅有的几个座位上。其中一人突然掏出手机,递给我,冲我憨笑:“小姑娘,麻烦给俺拍个照吧。”我点点头,接过他递来的手机。是传统的按键式的,有些像市面上的老年机,沉重老旧。他特意找了个好看的背景,笑着露出略微泛黄的牙齿。我调出相机功能,窄小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位大叔略微滑稽的笑容,只是太模糊了,我习惯性地想要放大些,手指刚碰到屏幕,才惊觉这并不是平常用惯了的智能手机,于是尴尬地拿回手指,靠近些,拍了一张。递给他,他满意地看了看,向我道谢。

我看着他质朴憨厚的样子,突然想起我的一位舅舅。他像眼前的大叔一样,是位农民工。他天南地北地跑,哪里有活,哪里便有他。记忆中,他的`容貌模糊,记不真切了。只记得小时候,过年回家团聚,他总是搂着我,拿出他的老式手机,一张张地翻看他的照片。照片上是不变的憨厚的笑,肆意灿烂,眼角的皱纹挤在一块儿,是努力在笑的样子。

他冲我显摆他去过多少地方,领略过多少不同的风土人情。幼时的我对他充满崇拜,认为他就像飞翔的鸟儿,自在快活。我总是稍微抬头去看他,刚好看到他笑起来的唇角,真是不知有多大的快乐。长大后越发难觅他的踪迹,却总是看到舅母一人在院中缝补衣裳,落叶纷飞,萧条寂冷。

记得有一次,舅母坐车去找他。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放着一张床和锅碗瓢盆,再无其他。多天的思念和眼前的冲击,她哭了起来。舅舅一下就慌了手脚,安慰她说:“我待不了几天就走了,这点地方够用了。”回家后,舅母便去找母亲哭诉,我躲在一旁偷听,才发现,记忆中总是一脸笑容的舅舅,在外面的生活竟这般艰辛。

他的快乐到底从何而来,我想来想去,便只有那些相片了。我忽然有些理解舅舅的快乐。既然漂泊的日子无法改变,那就坦然应对吧。把漂泊看作一场旅行,一场穷游。在每天的劳累后,逛一逛所在的这座城市,拍几张像素不高的照片。闲来无事时翻看,便会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竟走过了这么多地方,欣赏了这么多的美景。这是羁旅中难得的快乐与最大的慰藉。

我羡慕他,以一颗纤尘不染的心离家,仍能把它呵护得完好无损。他像苏轼,有旷达和苦中作乐的情怀,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乐观。

“现实是改变不了的熔岩,我们只能改善其化身。”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化苦为乐,认真生活。

《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 篇2

一九二○年到日本,先是为了考官费,后来是功课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后来读了郁达夫、陶晶孙的短篇,忽动写小说之念,一口气写了五篇,陆续寄给上海创造社办的刊物,结果是有的批上“不用”两个字,有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一篇篇地全退回来了。这件事打消了我写小说的念头。此后十二、三年中一直从事翻译,一以练笔,二以糊口。一九三○年加入了“左联”,“左联”机关刊物要我写文章,也只写了一些《欧洲文艺动态》、《高尔基新作简介》之类的东西,在“一二·八”抗战时期写过一、两篇类似报告文学的速写。一九三二年到明星影片公司,五十年代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说我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其实,这些所谓“剧本”,都是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提出一个故事,在编辑会议上讨论,然后写成梗概,再由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我商量,替他出点点子,增改一些情节,然后由我给他们写出一个类似电影文学剧本的草稿。因此,那些影片里面虽然有我的想法、设计,乃至台词等等在内,但实质上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我的“创作”。我专心地写杂文、随笔,是在一九三三年,搞影评运动的时候开始的,但写的数量也不多。

一九三五年,一连串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的事件,迫使我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是名符其实地足,不出户,也不能和外面通消息,于是,只能看些旧书、笔记……作为消遣。日子久了,忽然又发生了利用这个机会写点东西的念头。我在这个时期内写了两个多幕剧和初步整理了《包身工》的材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一个时局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我重新和文艺界接触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已经不是文艺运动,而是救亡运动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用各种化名在许多报刊上写鼓吹团结抗战的文章。这些都只能说是政论,或者时评,数目虽然相当多,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奉命办《救亡日报》,从此当了十二年的新闻记者。这段时期也写过几个剧本,但多半是在办报和统战工作的业余时间搞的“自留地”。在这十二年内,按写的东西的种类来排,最多的是社论、每周时事述评,这一类文章占了我毕生写作的最大部分;其次是偶有所感而写的杂文、散文、随笔;再其次才是话剧(这一段时间没有写过电影剧本)。在桂林办《救亡日报》时期,我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除因病有几次由廖沫沙同志代笔外),有时还得写一些新闻报道和补白。最近粗粗估计了一下,在这十二年中,我大概写过四、五百万字。就形式说,除诗之外,什么东西都写,但说实话,什么也没有写好。文章写多了,常常自己也觉得腻,但回头看一看,自己觉得可安慰的一是在吃大锅饭和不拿稿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偷懒;二是写下来的东西里也有一些在当时或事后还可以使敌人受到一点伤害。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写这些文字根本就没有保留的意思,印在报上或杂志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很快地忘掉了。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几位好心的朋友曾给我编印了五本杂文、随笔集子,这就是:《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解放以后,我担任了行政工作,写作的时间就少了。但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要戒掉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的时候,我还应赵超构同志之约,化名给他每天写几百字的短文,大约持续了半年以上。此后,就是写应景文章和在文艺界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尽管这样,我在这一时期写的杂文也引起过两次不小的波澜。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写的《废名论存疑》,另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从点戏谈起》,这些事现在想来都很滑稽,但是,就拿《从点戏谈起》这篇不满一千字的文章来说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讽刺某某人,批评某某人,或者是某某人授意写的。从这件事看,我以为某些神经衰弱的人拿起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可能都会有一点阿Q的影子吧。

这次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编印了一部我的杂文随笔选。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杂文随笔之类的文章的选集,包括前面说过的五本小册子和解放后出版的《杂文与政论》的大部分作品。从时间上说,这里收集的是抗战前后直到现在的文章。时过境迁,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还有不少是过年过节应报刊编者要求而写的应景文章,这些东西都删去了。大凡我自己还有一点印象的文章,都收进去了。这样编集,内容必然很杂,除了战争时期的随笔、杂感之外,数量较多的是我自己写的剧本的序文、后记和有关戏剧运动的文章。由于整个集子大体上是按照几本小册子的出版顺序和文章发表的年代编排的,所以体例上显得不很统一,特别显眼的是《长途》、《走险记》、《广州在轰炸中》这些介于新闻报道和速写之间的文章,很难排在适当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遵命文学”,《论<十五贯>的改编》就是周恩来同志看了《十五贯》之后指定要我在两天之内赶写出来供座谈会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文章,当然在行家看来是浅陋的。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明显的误植和为了欺蒙审查官而有意用的曲笔之外,我都没有改动。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世纪,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在颠沛中也获得了一些长进,但墨写的字是刀也砍不掉的。我以为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样做也另有一层意思,就是留下这些记录,让现在的读者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人在蒋管区的遭遇。

从抗战开始,我一天不写东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这里有个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五月之间的十五年,我完全搁了笔,理由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

由于我年来视力衰退,此书的收集、编排、校勘等工作,得到了范用、魏绍昌、常君实、黄会林等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战友廖沫沙同志,带病给我写了那篇认真的但也使我感到惭愧的序言。

雨杂文随笔 篇3

跟随风的脚步,春雨化为绿色,染绿了小草,树叶,染绿了人们的心情,覆盖了大地的荒凉。

在绿意葱茏中酝酿着光明的年景。

夏雨是红色的,将盛夏的阳光融进自己的体内,带走燠热,留下清凉。雨成为这个季节人们心中最最渴望企盼的一道风景。夏雨迅雷不及掩耳的气势,锐不可挡的滂沱姿态,雄伟壮观的水的景象,将人们快被太阳炙烤化了的信念重新滋润。复壮怀激烈,信心满满。

秋雨是紫色的,是渊博,成熟之后的虚怀若谷,神秘,含蓄。秋雨纤细的腰肢,沉稳的气质,又宛如一位满浸文艺气息的女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冬雨是白色的,如雪的颜色,清冷中,留一方沉思,静想的圣地。

雨是大自然馈赠于尘世最美丽最珍贵的风景。

雨,作为一种景观,愉悦了人们的身心,调节了人们的情绪。人在旅途,难免身心疲惫,忧思烦闷,一场及时雨,万物脱尘出新,心境随之净化明朗。很多时候,雨充当了生活的调味品,此时观雨,心情会与雨同步,沉静,清凉。雨丝的温柔,化作心情的温柔。一种好的心情油然而生。

雨是一种心情。

尤其记得那年夏天,大雨倾盆,来势汹汹,因为没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没准备任何雨具,面对茫茫雨雾束手无策了。唯一期盼的就是雨能小一点,立马走,不就是一身衣服吗?这年头,不缺衣服。家离得近,应该不会被淋病。按照这样的想法,冲进了雨中。来到单位门口,却一眼看到了七旬老母,正站在那里,焦急的等待。

“就知道你没拿伞,手机也不带。”母亲说着,把伞递给我,“老是这样,不拿感冒当回事。现在年轻感觉不出来,等你老了,关节炎,腿疼,腰疼,都来了。”

望着母亲瘦小的身体,湿了大半的裤腿,反驳的话,一句也没有了。我和母亲互相依偎着在风雨中前行。母亲有严重的关节炎,我不会淋病,但是她的腿疼病,肯定要犯了。泪水混着雨水,模糊了眼睛。

还记得我的闺蜜与丈夫冷战好几天了,谁也不肯先开口,打破僵局。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当闺蜜看到丈夫冒雨送来的雨衣,忍不住先开了口:“这么大的雨,你不能等小点的时候再来?”

“怕你傻乎乎的往雨里钻。”

对方憨憨的笑了。两人高高兴兴的回家去。

“每次冷战,都是他先开口跟我说话,这次不知为什么,他就是不肯先开口。”

第二天,闺蜜微笑着跟我说。

“肯定是你作的太过了。”我对闺蜜说,“我还不了解你嘛?”

闺蜜笑了,是幸福的微笑。

人生往往无法预测雨何时而来,情却一直都在。

感恩亲情,感动爱情,人间冷暖,惺惺相惜。雨是人生路上情感的试金石,彰显真情,弥足珍贵。

雨是一种情感。

雨中,思绪如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方回的愁绪忧思只有融化在雨中了;雨打芭蕉,水涨秋池,义山的情,于雨中愈显真挚;“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纳兰容若的恨,借雨丝绵长至无期。

蒙蒙细雨里,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总爱联想到姿容绝代,诗意风流的林妹妹。恍见烟雨阁中黛玉正沐雨抚琴,凄迷微雨像极了颦儿的眉眼,秋水盈盈,泪光点点。何人能解颦儿黛眉锁清愁的千古痴与念?唯有这静静飘洒的轻风细雨了。

“你走时/一脸烟雨/你走后/一帘烟雨/一帘烟雨/这样的日子/适合想你/适合写诗/一帘烟雨/枕上泪滴/一帘烟雨/一城相思”

刻骨相思化作雨,借了雨,相思缩短为一滴雨的距离。从古至今,雨中有情,情于雨中愈深愈长。借雨消愁,雨无怨言,总是默默地在听你对她轻诉。谁说雨无情!

雨是曲,情是词。缠缠绵绵,难分难离。诉不尽人间情话!

雨又是一场修行。观叶雨的凄美,赏花雨的悲壮,方悟人生疼与痛。经汗雨,心雨,泪雨,甚而血雨,方有雨后彩虹。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雨的洗礼。

雨萧萧下。

倚窗观雨是一种境界,一份奢华。品茶赏雨,祈求与一场雨的不期而遇。

你呀杂文随笔 篇4

风躲起来了,你也躲起来了。

我的手心握着玻璃纸的糖果,嗓子里溢满你的名字,脑海里充斥着你亮汪汪的眼眸。树冠是你,阳光是你,飞鸟是你,笑语是你。可是,你在哪里呢?

你在哪里呢?

树木相互缠绕长成妍丽斑斓的流岚,还不等去触摸到就着急的四散逃开了。在梦里面,漂亮的东西也总是碰不到。是呀,这只是梦境么?只用睁开眼睛醒过来,就看得见你促狭的笑着,闹得我脸红。

没有你的梦,真是叫人不开心的梦。

要找到你的,即使是梦里,即使我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你。没有你的梦,会让我不再贪恋睡眠的。

我问了树洞问了松鼠问了小狐狸,直到整个小森林都知道你的名字。我走过山坡走过小溪走过谷底,直到每一粒沙尘都知道我在找你。

“戴着可爱的帽子,总是温柔的说话,脚步轻轻的,你有看见过他吗?”

“戴着帽子,是大灰狼?”“不是”“温柔的说话,小白兔?”“不是”“脚步轻轻,蚂蚁蚂蚁”“不是不是。”

脚踝酸酸的,手指酸酸的,眼睛酸酸的。风从山涧中跑出来,摸摸我的头,扬起我的发,忙不迭的追着夕阳回家。有萤火渐渐弥漫着缓缓荡漾开来,它们小声的对我耳语,欢呼着簇拥着吧我送到你面前。

还好还好,我还捧着你喜爱的糖果,我叫出你名字的声音还不算沙哑,你亮汪汪的眼眸带着笑意伸手就可以碰到。

“笨蛋,我一直陪着你哟”

“嗯,吃糖果,还有巧克力呢”

时间杂文随笔 篇5

在这样灰色又晦涩的天气里,实在不适合工作、不适合逛街、不适合家务,只适合睡觉。

只有睡觉最抒情。

梦到了下雪,梦到在雪地里追火车,追也追不上。

是似曾相识的梦中场景。

醒来发现天晴了,衰弱的阳光匍匐在对面楼的屋顶,远处的大青山若隐若现,看不清楚表情。

该带女儿去上钢琴课了。

女儿问:时间是什么?

我不知道。

百度上说:时间是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的过程。确定时间,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的变化规律。

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

可是我都没看懂。

只是觉得,虽然时间是钟表指针固定长度的移动,可往往二十天的时间能感觉长得近乎永恒,九个月的时间却感觉短得出乎意料。

看来,在我的记忆的围墙的内侧,那些本应一成不变的东西,也在悄然改变中。

平生最爱军旅诗 篇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生动真实的军旅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作为唐朝边塞诗人的岑参,深知边塞苦寒,营中送别,依依难舍。八月飞雪如梨花绽放,心情依然那么美丽。这种苦中作乐的情怀,何其洒脱。

《塞下曲》描绘了军营中紧张的战斗场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的笔下,雪夜追击,连武器上都落满了雪,即使这样,将军依然率领勇士们纵马奔驰于夜色中,在大雪中追击敌寇,何等英勇。

《前出塞》读来回味无穷:“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的这首诗,极富人生哲理。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儿。杀人也应该有个度,各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成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这首诗读来朗朗上口,令人深思不已。

《凉州词》豪情万丈,流传至今:“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这首诗,体现了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

《出塞》读来铿锵有力:“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这首有名的边塞七绝,抒发了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充沛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气势豪迈,掷地有声。豪情天纵,旌旗飘飘!

《关山月》读来情深似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的这首诗,诗意盎然。镇守边关的壮士,思念家人。明知道征战沙场,难以还乡,但也只是把思乡之情放在心间,依旧紧握刀枪,镇守边关。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使夜空弥漫的思乡之情更显珍贵。

《池州翠微亭》读来荡气回肠:“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水的无比热爱、无限留恋之情。这种热爱之情,本就是岳飞保卫祖国的动力所在。诗的结尾两句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祖国的大好河山,岂能拱手让于敌寇?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是无上光荣的事啊!

春思杂文随笔 篇7

每次读朋友们的心情,都深知那许多只言片语的倾诉,多半是自己一个人的悲喜,不需要看者的心意相通!所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能有多少人的一生只是为等一个知己?那些辗转于文字的情怀,岂能真的执笔就淡忘?安静的做个旁观者,只是静静地读取,静静地念想,不去打搅不去解晰,便已是相知的默契!

十几杂文随笔(精选) 篇8

回到家等我收拾好之后,突然想到她昨晚不在状态的样子,就发了几条语音对她说,没关系的,都会过去的,未来的人在等你,所以你要开心。

旅行札记杂文随笔 篇9

山很高,路蜿蜒,崎岖。可有凉亭,也有石凳。我就坐在石凳上休息下来。

前边有两个年轻人,一高一矮,跑着,跳着,仿佛这艰涩的山路是平地。他们说说笑笑,时不时唱一句两句他们喜欢的歌曲。

我很羡慕他们。虽然我只能看见他们跃动的背影,看见他们黝黑的头发,但我相信,他们一定长着一张英俊的脸,有着一双黑亮黑亮的大眼睛,脸庞也一定像一轮朗朗的月。可我的脸上已是一片沟壑,眼睛灰暗,还在一天天地变小。

时间啊,一寸一寸,一尺一尺;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几十年过去,身后留下一条漫漫长路。可看前边,路还很长,也很亮堂,一派辉煌的样子。

年轻人仍在向上走着,我和他们的距离也就更远了。我想测量测量和他们的距离,用目测,足有一百多米吧。我又想,这是爬山的距离,人生的距离呢?那又如何测量呢?年轻人也许只有20多岁,和我差着一个甲字,反过来,我和他们也是差着一个甲字。

山风吹来,很冷。我的脸上似有几把小刀在刻。我突然地醒悟了,这小刀不就一把时间的雕刀吗?一刀一刀,在我的脸上雕刻着岁月沧桑的纹络、日月游移的印记。这纹络和印记就是我人生走过的长路。

小的时候,太阳出来了,母亲就催着起炕;星星满天了,母亲又催着上炕去睡觉。长大了,我也这样管教着自己的孩子们。活到现在,父母离世多年,孩子们也不用再去管教。身悠闲了,心悠闲了,可是,我老了。

忽然,接到文友马生星发来的的短讯:今年郑州全国苗木对接会上,山东省荷泽市王有才老总76岁,记者问,王老76岁还搞苗木?您缺钱吗?王有才是这样回答的:一,我不老,刚刚76岁,姜子牙80岁才辅佐周文王打天下,孙悟空被压五指山五百年保唐僧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才下山谈恋爱。看看大宁的李老师,像八十多岁的人吗?电脑,微信,QQ应用得心应手,思绪敏捷,延长文联主席高红艳是这样写他的:

白发谁家翁?李白下凡尘。

敏捷诗既成,娇健步如风;

才华自纵横,冠盖满诸城。

话别踏征程,佳期再相逢。

马生星竟然说我不老。和荷泽的王有才,当然比他年长几岁,也越过了姜子牙的年龄,和孙悟空、白素珍自然不能去比。那就不老吧,不老就得赶上新时代,紧追时代跑,不然就要被年轻人摔在后面,不老也得老。我急忙站起身来,抖抖精神向上走去

山路还长。那两个年轻人已站在山顶的凉亭上了。他们向着山下呼喊,也许是向着我呼喊。我站起身来,再向上,向着年轻人的目标,再去攀。步履蹒跚,老了,慢了,但山顶的绮丽吸引着我,我仍在攀,在爬,向着那有风光的山顶……

二、游文安驿古镇

戊戌盛夏,时值党庆华诞,吾等一行赴延川梁家河学习参观。返程,见路边有一小镇,牌楼高耸,绿树庇荫,古风纯朴,遂下车入内。镇口向西即一窄街,路面青石铺砌,窑洞错落毗连,商铺饭店皆在窑洞内开张。拣一饭店进去,木桌木凳,粗瓷大碗,黄煎大饼,食之淳香。

饭后沿街西行,有明湖如镜,古城威严,属隋时所建。登高而望,参差错落,屋舍俨然;远山高处有烽台,半崖建古庙数座。进民居小院,院墙石片垒砌,窑门竹帘半卷,庭院绿草如毡,石磨石碾,茅草凉亭,古色古香。街巷逼仄,长街不长,宽街不宽,却都通连。在此游走,远离世俗,古风熏染,浮燥全无,心净胸畅,遂便想在此多逗留几日。

走下一高陡台阶,去石砌窑洞大厅问一秀目皓齿妙龄女子:尚有房否?笑而答曰:皆已订出,已无空房。有机无缘,甚觉遗憾。

深夜感慨杂文随笔 篇10

吃的时候特别放肆不懂得克制,人越来健忘,活得越来越粗糙,讨厌一切聚会,集体出游或者人多的活动……唯一心跳加速的瞬间就是听到爱豆的新歌,其余的时间就心如止水般平静到麻木,感受不到生命的炽烈和渴望。可以数落自己的缺点很多很多,可以称得上优点的几乎没有,如果硬要说一个,那就是心大吧,很多事情不会惦记很久,在意很久,因为健忘,很快就会忘了,没心没肺的。

小英杂文随笔 篇11

平常大家都在宿舍时,小英发觉自己很难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在家午睡时连妈妈烧菜的声音都会吵到他睡觉。现在周围有三个人在玩游戏,大声嘶吼,最可怕的莫过于疯狂点击鼠标的声音,简直让人精神分裂。于是小英无比地期望他们三个不在时自己能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一天晚上终于他们三个都不在了,小英当然不知道他们去哪了,虽然很好奇,但这样自由的时刻怕是一个学期也不会有第二次,他马上调整状态,翻出平常想看却没静下心看去看的书,跳上床,躺下,头靠在枕头上阅读书上介绍的知识,此刻的小英觉得无比的满足,他觉得自己身处在人群中,却拥有一处独处不被打扰能静心阅读之地,人生仿佛被这一刻升华了。

后来为了防止他们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小英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比如他向辅导员寻求帮助。

辅导员是一位美丽又优秀的女士,她给小英分析了他现在的处境,但你没有评判谁,也没说谁好,对于小英想换个宿舍的请求也是很决然地否定了。不过她却告诉小英,回去好好跟宿舍人相处,不要让情况往恶劣的方向发展。还让小英把寝室打扫一下。“只要没有损害自己的人格,那便好解决。”

虽然小英不明白为什么导员让他打扫宿舍,但至少不是什么坏事。就在小英认真拖地时,一个室友回来了,并没有说什么话,拿着书走进对面寝室找另一拨同学。英也没有看向对面宿舍,他可以想象自己的眼神看过去,和自己对视的一定是冰冷又恶心的眼神。所以他打扫完背上书包开始去教室自习。

但逃避毕竟解决不了问题,晚上小英和朋友一起回寝室楼,朋友住在三楼,他住一楼,英请朋友去他宿舍玩,朋友说不去了,你又要回到那个折磨你的地方了。小英笑而不语。

踏进宿舍前一秒小英还在想自己有没有别处可去,他清晰地认识到一旦踏进宿舍要面对的又是那种刻意做出来恶心他的面孔和肆无忌惮玩游戏的嘶吼声。

还好宿舍楼的二楼有个自习室,进入寝室放下书包,拿出明天要上的课本,小英把希望寄托在那可以通宵的自习室。

啊,原来这么多人在自习,在这里小英发现了不同的人,与他宿舍那群人不一样的灵魂,这些人对自己有要求,对未来有规划,这些人身上散发着小英自己也没有的激情与光芒。

自习室里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小英在那度过了好几个夜晚,这样每天过得真是相当充实啊。

努力总不会白费,大一上学期小英成绩位列专业第一。小英那年过半百的父母为儿子感到十分开心和自豪。小英也感到很满足,一个学期他不仅仅在学习学校里的知识,还在校外找了一名美术老师学习画画,画画是他从小喜欢的东西。

美女也是小英从小喜欢的,是的,他有点肤浅。但有句话说的好,三流色狼喜欢美女,一流色狼喜欢才女,英早已不再是从前那个三流色狼。因此他对班上很有才华有礼貌的学习委员非常有好感,她这样的女生简直就是英心中最理想的情人。

小英遂对学委展开计划已久的追求,一开始小英在学委面前刷存在感,但又不表露心意,只是想试探她喜欢什么类型,一步步走进她内心,了解她。原本英以为她也只是个一般的女子,只是比普通女孩更有学问,了解以后发现读过书有自己思想的女孩子真的不一样。

刚开始接触她就直接指出小英肤浅的一面,想借各种外在的东西包装自己,其实在学习方面并不踏实更没有潜下心来做学问。人往往在被别人戳穿后会极力在这个人面前改变自己,因为不想自己名声被败坏,不想自己肤浅的个性广而传之。

所以小英越来越拿她没办法,仿佛心里想什么总会被看穿,然后小英不再想追求她,只为证明自己可以不肤浅,踏踏实实学习,给自己争一口气。

可惜英实在修为不够,又跑回去找她,这样三番四次之后,学委根本不理他。可怜英还幻想自己跟她接触这么频繁她会接受他,但显然这样不会诞生爱情。

最后学委终于明白,想要摆脱小英这样没实力还厚脸皮的追求者,只有让全世界知道自己已经名花有主,并且还是不好惹的主。

小英不愿放手,拼命在脑海重复播放自己刚开始遇到她与她接触的回忆。很快英不去上课不交作业还跟舍友闹矛盾。

本来英在大一和班长打过一架,那个班长心也狠,在背后把英往死里黑,散播谣言。然后有些人就跟在班长后面欺负英。英刚好丧失了自信,那群人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某一天晚上英回到宿舍,一个平常跟班长一起在厕所抽烟的胖子,坐在他宿舍打游戏,已经晚上十点了,英想到他们玩游戏必然打扰自己睡眠,而且还有别的宿舍的人到自己宿舍来玩,英上去跟那个胖子说已经晚了,回你自己宿舍。那个胖子显然不理睬英,英觉得这个胖子简直太过分,说了几次还只是对他嚣张地挥挥手,让他闭嘴的架势。

英没遏制住愤怒,给那个胖子一巴掌,响的旁边同学眼睛睁大了一圈。胖子靠体重优势把英打倒在地,很显然是在脑子里早计划过的,可没想到是英先给了他一巴掌。

最后英拿刺刀刺向那个胖子,导员被其他同学通知后迅速赶到现场,胖子恶人先告状,想让导员马上报警把英抓起来。导员先稳住双方情绪,也没报警。可事情已经发生,那么多同学都亲眼目睹了。英知道自己不仅干了件蠢事,还丢了脸。

这件事系里的领导不会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处理英心里并不清楚,但班长和胖子那帮人又有新闻可以到处说了。英从一个学习好前途还算光明的学生差点沦为阶下囚。

人在做,天在看。每个人有自己不能违背的信条,那也是贯穿他一生的真理。

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上一篇:曾建事迹讲话稿下一篇:区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