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

2024-10-14

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共12篇)

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 篇1

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 1、120救护车由市120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配,严禁私自用车。未经批准擅自出车,发生医疗事故,一切经济责任自负。禁止司机开车上下班,出完车,车辆必须放在医院内。

2、驾驶员必须落实好车辆的“三检”“三勤”制度,使车辆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驾驶员必须遵守各项交通规则,严格遵守特种车辆行驶规定。

3、要求救护车驾驶员爱护车载通讯设备,做好日常维护,严格设备交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修。要严格按使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4、120救护车长途及收费由主管院长签字,120主任及车方商定,但不得影响医院工作。120急救车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及区域性重大事件如地震、洪水、疫情、重大车祸等灾难性事件的处置要求。

5、救护车司机必须坚守工作岗位,脱岗或无故迟到,产生医疗纠纷责任自负。

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 篇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体系中的首要环节, 院前急救的成败关系整个急救过程的成败。关系着伤病员的预后。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 院前急救的组织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步趋于完善[1]。作为武警部队的医院在保障好部队广大官兵卫生勤务的基础上, 如何更好发挥部队医院的优势, 积极融入到属地“120”急救系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我院近5年来在属地院前急救方面一些管理实施体会进行介绍。

1建立专业化院前急救队伍

我院于2004年成立院前急救科, 隶属于急诊科。由急诊科副主任担任院前科负责人。配备有3名医生、3名护士、2名专职司机、2名担架员。指挥调度受命于属地“120”急救中心。以医院急诊科为主体的救治管理中心。实行24 h值班制。院前科的人员、车辆的管理、协调、调配均由急诊科负责。该规模的人员配备可以完成每月300~400人次的院前急救任务。

2采取军事化管理的工作模式

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快速反应, 以最快的速度, 最短的时间到达急救现场。二是现场救治采用最有效而又最简便的手段实施救治。作为部队医院是一支实施严格军事化管理的单位。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反应迅速、装备精良是它的特点和优势。最符合院前急救的要求, 把每一次出警作为一项任务来执行, 每一个人职责明确, 落实到位。所有值班人员及救护车辆全天保持戒备状态。目前院前科出诊院内反应时间能达到40 s以内。

3科学施训, 考核上岗

院前急救往往突然性强, 预知性差[2]。要做到有备而战, 提高应急能力就必须先将可能发生的各类急危重情况制定出抢救预案。我们参照属地卫生系统下发的“疾病诊疗指南”先后制定出20余种常见疾病和30余种危重病的急救方案。出诊的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其操作流程和规范要求。每个季度按照各项预案分别进行实地模拟演习考核。同时对群体伤、战伤、传染病实施重点考核内容。检验应急协同及整体实战能力。院前科医护人员每半年进行一次急救技术考核, 合格者方能上岗。

4优化装备, 平战结合

院前急救由于环境场地条件的限制和时间的要求, 不可能像院内急救做到设备、药品齐全。所以要结合院前急救的实际工作特点配置急救设备, 装备的原则是以挽救生命的设备药品为主。要求是方便携带、操作简便、快捷有效。我们在“120”急救中心规定的配置基础上还采用了部分野战卫生装备。院保证了野战设备始终处于应急状态同时也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增强了处理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5加强军地合作, 取长补短

长期以来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的特殊性, 决定了部队医院的急救工作必须首先满足军队卫勤应急保障任务, 相对独立的工作, 减少了与地方卫生机构的联系,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和部队医院加入属地化管理, 越来越需要相互沟通, 取长补短[3]。将地方的先进医疗技术引入, 部队特点优势服务于社会。我们成立院前科以来主动加强与市"120"急救中心的联系, 使得彼此相互了解, 相互信任, 相互支持。每年参加“120”急救中心调派的各类重大急救和保障任务10余次, 均圆满的完成, 受到“120”急救中心的认可和好评, 同时也锻炼了我们急救队伍和急救能力。

作为武警部队医院其急救的任务之一就是应付自然灾害, 突发事件。因此建立和发展一支拉的动、速度快、救治好的速度机动卫勤保障力量[4], 就要采用平战结合的办法, 部队医院的一部分急救工作纳入地方急救网进行统一指挥调度, 促使部队医疗应急能力保持在良好状态, 锻炼和发展了自身技术。同时也为属地医疗卫生工作和抢险救灾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会民, 郑文军, 赵劲民, 等.院前急救1241次分析.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2 (6) :410-411.

[2]张军, 宋小玲, 黄先玉.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分析.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3 (2) :123-124.

[3]段国方, 冯继贞, 韩西, 等.军队医院聘用人员准军事化训练的方法与实践.人民军医, 2010, 53 (3) :227-228.

医院“120”院前急救工作程序 篇3

3.1

120调度员:

(1)负责“120”接警电话的接听、记录。

(2)记录出诊目的地的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病员的病情。(3)需要时电话咨询、指导现场急救。(4)立即通知“120”出诊医师、司机出车。(5)负责救护车回院后一切费用的收取。3.2

“120”出诊医师:

(1)负责出诊救护车医疗物品的准备,保证值班车内配备:心电监护 仪、内科急救箱、外科急救箱。

(2)接到出诊通知后,立即随车出诊尽快到达目的地。(3)需要时电话咨询、指导现场急救。

(4)到达现场后检查病员,对病员病情做出评估。

(5)根据病员病情做出决定,如病情平稳,马上转送。如病情不稳定,则给予相应处理后或一边处理一边转送。

(6)根据病情送回本院急诊科或就近医院,如病人及家属坚决要求送往 其指定医院,可酌情同意,但需要家属签字。(7)随时和急诊科保持联系。

(8)送达医院后向急诊医师汇报病情及治疗过程。3.3

救护车值班人员:

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 篇4

2014,黄陂区120急救中心紧紧围绕“质量第一,患者至上”的理念,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内强素质,外强形象,不断的更新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卫生应急和院前急救管理,通过努力,本,120急救中心共接报警电话3609个,出诊3572车次,急救2793人次,向上级医院转送危重病人534人次,接孕产妇282次,抢救成功率97%,尽全力守护全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但是由于急救车辆不足,有些打来报警电话无车可出,或不能及时出车,调度系统老化不能全面监控车辆方位,对我急救中心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120急救是院前急救的最前线,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急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对急救的病人迅速、准确的做出诊断和处理,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挽救病人的生命,我们每名急救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及急救技术,不断提高救治病人的能力。科内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和急救技术培训,组织应急演练,注重提高医护人员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及效率,更好的为全区人民做好院前急救工作。120急救中心调度室正式运行以来,调度员坚守岗位,文明礼貌用语,坚持普通话服务。以“迅速、高效、高责任感”的口号严格要求自己,沉着冷静,顺利出色的完成各项调度任务,保证急救人员出车速度,我们了解急救任务之重、之急,急救时间就是患者生命,所以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和水平必须提高,为患者生命争取时间。我们要不断精益求精,努力做到更好,并对今年的工作做出以下总结:

1、注重制度建设,进一步了规范急救行为。召开了急救出车班医护人员会议,认真学习医疗急救的各项工作制度:如急救管理制度、出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重大事件现场救护报告制度、病人家属签字制度、驾驶员工作制度等,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医院加强监督力度,进行专项检查,逐步规范急救工作流程。

2、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急救水平。

3进行野外应急演练,以提高医护应急应变能力。

120司机年终个人总结 篇5

120司机年终个人总结篇一

120急救中心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各兄弟科室的配合以及我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质量第一”“患者至上”的理念,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卫生应急和院前急救管理,通过一年的共同努力,虽然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但还是为医院各病区及辅助检查科室输送了大量病源,也满足了广大患者的需要,为患者提供了快捷、便捷、满意的医疗救助。圆满地完成了日常院前急救转送、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治、大型活动医疗保障等任务。下面将全医院120急救工作汇报如下:

1: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120”绿色急救通道更加完善并走入正轨,全年共出车5501车次,接诊病人 3781人次,其中住院病人 2928人次,市120指挥中心派单1549次,全年共接车伤病人755人次,电话蓄意骚扰出车、就地医疗处理无须接院治疗或只需门诊治疗的达 853人次; 拿血、接核磁共振病人等达 1620次等,安全行车12.3万多公里,为周边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2、我们在保障日常院前急救工作的同时,还为要保障重要会议、公务执法、体育比赛等重大社会活动,提供救护保障用车5车次,在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中,我们120工作人员始终坚守在一线进行紧急救援。

3、缩短院前急救的平均反应时间。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

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此生命是否延续。对于院前急救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为此,为了保障车况的良好,经院务会决定,为科室添置了一台新救护车,大大提高了救护速度。120中心工作人员也千方百计地缩短出车时间,从接到报警电话后到出车白天必须保证在3分钟之内,晚上保证在5分钟之内出车的目标,为了不出现任何的延误,还对接线员、司机、医生、护士等各环节进行了合理的划分与培训,大大提高了出车时间。

4: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应急抢救能力。以医疗护理核心制度为重点,严防差错、医患纠纷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了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与科室的管理,设立了护士长,在完善护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按照医院及科室制度的培训和考核计划,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及急救技术的培训,制定了科室内的学习。每周一提、每月科室集中学习,在每次出车中遇到的特殊病情后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做到互相促进,从而使科室人员更加进一步提高了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坚决服从指挥,做到随时出诊、迅速出车、准备及时到达急救现场。

5、加强了对救护车的管理,应停在院内规定的位置,无特殊情况不得私自出车;为了确保急救车辆的安全行驶,定期对车辆进行了检测与保养,要求每班司机必须保证出车期间车辆的正常运行;加强了油费的管理。

6、根据市120指挥中心的要求,建立了各种知情转诊协议书,完善转诊制度,防范医疗纠纷。

在做好院前急救的同时,也意识到120急救工作中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1、出车接诊空驶率高,占出诊总量的 22.56%

2、人员不整,专业不强,无证上岗,应急急救经验不足,缺少系统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急救技能有待提高。望医院能加强急救专科培训,进修学习,以提高整体急救水平。

3、在院前急救中,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以及交流技巧,及时了解患者病情、病因,稳定其情绪,确保医疗安全,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

4、虽然定期对车辆进行了检测与保养,在出车途中还是出现了一次交通事故,对今年的平安运行带来了不良影响。

20xx年工作计划:

1、狠抓业务培训,加强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操作与急救知识的考核,严格按照医院的规定来开展此项工作。

2、进一步整肃工作纪律。严格执行科室的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工作期间不缺岗、不空岗,文明礼貌用语,确保行车安全。

3、坚决服从指挥,服从调度,做到随时出诊、随时出车,提高“120”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抢救过程每个环节的无缝衔接。

4、我们应时刻把“安全”二字放在重中之重!在保护用车安全的同时更应保护自身行车安全,确保平安运行!在维修管理方面统一规范。

在20xx年工作中要不断提高急救质量与急救服务水平,为此我们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共创医院美好的明天。

120司机年终个人总结篇二

20xx年司机班在院委会、办公室的正确领导及具体指导下,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首位。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在兄弟科室的密切配合及司机班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安全、准时完成了20xx年专家、患者接送及各项出车工作。现将20xx年的工作作以下汇报:

一、准时、安全接送专家

咱们医院对省二院、省中医院、省人民等医院的10多名专家施行接送,我承担了这个接送任务,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开车到专家住处挨个接专家,七点五十前到医院;晚上把专家们送回家。咱们医院五点下班当我回到家的时候将近7点了,遇上堵车时间更晚。可谓是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苦,但是我任劳任怨。

二、车辆维护、行驶安全情况

恪守“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行车、存车安全。为了保证车辆行驶中的安全,作为老司机我总是要求司机班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开快车,不酒后驾车,不私自出车等。下车后锁好车门,开启防盗报警等。认真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时刻提高警惕,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杜绝了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

爱车如己,注意保养,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定期对汽车进行保养,保持车身光洁。每天收车后,把车辆彻底打扫一遍,保

持卫生。严格按照保养日程表的项目,对车辆进行正规的定期检查和维修,以确保车辆在行驶中不出现故障,增强安全性。在行车中发现异常,尽量找出故障并及时排除。

科学驾驶,节约油料。为了节约燃油,我们司机班司机加强学习驾驶技术,注重科学驾驶。行车前搞清地形路线,少跑冤枉路,行车中做到不急加速,不急刹车,不强行超车。避免不必要的高速行车和在高档位上的低速驾驶,充分保证了行车的经济性。

三、个人不足之处

人无完人。虽然我被评为今年的院办这一块的服务明星。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很多时候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我希望大家踊跃给我提出来,我会加以改正。

四、脚踏实地,继续做好今后的各项工作

回顾以往的工作,尽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领导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弥补不足,全心全意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在确保行车安全、加强节约、注意防盗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热情服务、礼貌待人,文明行车。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司机班的工作一定能够再上新台阶。

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 篇6

1 临床资料

2002年2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接诊治19712人次,由于采取传统的药品管理方法,护士出诊时因药品物品不到位发生纠纷3例,(1例未带氧气,2例未带担架),投诉5例(均为抢救时不熟习药品位置而取用药品时间长引起满)。

1.1 规范救护车药品物品

我院有4辆普通型救护车,按照《河南省卫生厅普通型救护车配置规定》执行。每辆救护车共有药品38种92支,物品58种94件。车内药品原则上按急救物品“五定”管理。

1.2 责任制管理

我科共有16名出诊护士,每辆车有1名责任护士负责,任期为3个月,16名护士每年都有机会当责任护士。主要负责每周对救护车的查对。其内容包括药品的种类,数量,剂量,有效期,备用状态以及仪器的充电,保养及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告知当班护士,同时以书面形式记录检查的问题,夹在救护车交接本中。但同时责任护士也要值出诊班。

1.3 严格交接班

救护车药品根据护士班次实行每日2次交接,由接班护士和交班护士共同查对。交班者读基数卡,接班者查对药品,物品。药品不挪用,外借。出诊后由当班护士立即补充,不可以任何原因拖延或等待下次出诊时再把药品拿上车。接班护士只负责查对药品的品种剂量数量及备用状态,不负责查对有效期(由责任护士负责)。查对结束后交接班护士双签字。

1.4 救护车药品物品实行统一管理

(1)品种数量统一,每辆车的药品品名数量品种都一样,严格按照省卫生规定配置。

(2)基数表统一,根据药品配置建立统一基数表。

(3)药品在救护箱内放置的位置统一,如盐酸肾上腺素5支放在急救箱第一层第一至五格内,那么4辆车都是这样放置。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更改。

(4)药品种类放置顺序统一,我科把救护车药品分为九大类,如强心药,呼吸兴奋剂,升压药,止血药,解毒药等,每类药有2种甚至多种,那么这类药必需放在一起,它们的位置始终不能改变。

(5)药品摆放方式统一,药品按有效期先后顺序从左至右放置,长效期放在左侧,短效期放在右侧[1]。

(6)取用药品方法统一,抢救病人时从左至右取用,先用短效期,后用右侧长效期[1]。

(7)每辆车毒麻及高危药品标志统一,如10%氯化钾注射液每辆车都用红色标帖,但必需与同剂量的针剂分开放置,以防混淆。

(8)每辆救护车药品在失效前3个月由责任护士统一到药房更换。

(9)为防批号在反复交接班查对时摩擦掉,药品在上车前统一用透明胶粘帖。

1.5 定期对出诊护士进行药品使用方面的测试

在采取上法管理的基础上,定期对16名护士测试救护车用药的熟练程度,随机抽取护士考核其对急救药品的查对时间及盲取时间及盲取准确率。同时据此作为护士工作质量考核的依据。

2 结果

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急诊共接诊23572次,药品物品完好率始终在100%,院前抢救病人用药方面未发生一例纠纷及投诉事件。护士在交接班及查对药品时明显时间宿短,盲取准确率高。

3 探讨

(1)传统的救护车药品管理虽然按“五定”(定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数量品种,定期检查维修,定期消毒灭菌)执行,但存在一定的蔽端,首先在专人管理方面,院内急救物品可派一名长白班护士专职管理,每日能够查对,严把急救药品质量关,保证急救药品的完好率。但院外急救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如救护车内药品有限,出车时间不固定,出诊率高,药品使用频繁,出诊护士到院后需及时补充药品,不可能固定一名白班护士专职补充药品,那样只能增加工作中的环节,易出现漏洞。实行责任制护士管理后平均每3个月由4名护士分别管理4辆救车,全科护士每年每人参与管理,对自已在院外急救工作中针对救护车药品管理方面也是一个提高,及时监管救护车,每周定时查对,能够发现救护车药品中存在的问题。引全科护士的注意,增强了工作责任意识。通过管理规范了救护车药品,杜绝了药品乱仍乱放私自挪用外借,药品过期变质浪费等现象,保证了药品的完好率,方便了了院外急诊抢救病人的用药。其次由于我院出诊率高,有时救护车刚返回医院需立即再次出诊,出诊护士无法对上车药品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放置。责任护士管理对车内备用药品物品的完整情况心中有数,在每周核对时可根据药品了解失效期,并据此放置。因此每日交接班或出诊后上车补药时护士不需要查对每支药上的生产日期[2]。责任护士的查对可以随时发现问题,确保药品基数齐全,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2)严格的交接班是救护车完好率的前提。院外急救药品的交接应等同于病房内重病人的床头交接班,院外急救工作的特殊性,急救药品的管理相对于院内急救要求更高,首先救护车参与的是院外抢救,急救药品物品数量有限,如果未处于备用状态,抢救病人时无任何补救措施。先前的救护车管理,仅仅是值出诊班护士接救护车,多数性情况下交班护士不参与当场交接,护士急救观念差,院外急救意识淡薄,责任心及主观意识差。救护车药品无人监管,多数情况下出诊后不及时补充药品,而是等待下次出诊时再拿药上车,结果出诊时丢三落四,应该上车的药品未上。之前的一例纠纷就是因为早晨交班时单人接班,而需马上出诊,结果出诊班护士忘记拿氧气袋,病人突发卒死而引起家属的不满。单人接班时间长,特别是在早交班时也是出诊的高峰,因此双人交接既节省时间也有利于出诊抢救。

(3)救护车药品物品的统一管理有许多好处。(1)首先有利于护士交接班,出诊班护士无论接任何一辆车都对车内药品物品品种数量位置十分熟习。即使特殊情况下换车修车护士也不用担心车内药品物品的备用状态。(2)使用方便,先前救护车药品未按上法统一管理,每辆车摆放都不一样,药品物品散在存放,杂乱无序,给使用时的查对工作增加了难度.统一管理后的分层分序按种类放置,使护理人员对车内一切药品物品一目了然,便于大家记忆,抢救病人时明显缩短了护理人员的取用时间。(3)救护车内统一的摆放及使用方法(按有效期从左至右放置,从右至左使用),保证了药品的有效期,杜绝了药品过期变质等现象,避免了药品浪费,保证了药品质量。

因此,“120”救护车药品物品的管理,不仅为护理人员抢救时带来方便,更为抢救病人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机,消除了护理安全隐患,杜绝了护理纠纷及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救抢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救护车管理方法。方法 实行救护车药品九统一,设立责任护士,按病区重病人床头交接方式实行救车药品物品双人交接。结果 保证救护车药品物品100%完好率,杜绝纠纷事故,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120”救护车,药品物品,管理,探讨

参考文献

[1]邵培双.急救车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8,15(8):71~72.

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 篇7

摘要 目的:探索院前急救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与途径。方法:由急诊科配备专人,在急救病人住院24h内通过本人或家属填写我科自制的表格来了解整个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征求对急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并反馈给当班出诊急救小组进行整改。结果:病人满意度不断上升,院前急救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确保了医疗安全,全年无纠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表格随访对加强医患沟通、强化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院前急救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键词 院前急救 表格填写随访 服务质量 持续改进医学理论与实践

院前急救也称现场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其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员和应对各种灾难性事件[1]。院前急救指伤病员从发病现场到送达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以及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院前急救已经受到社会和医疗单位的广泛关注[2],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和病人的生命安危。我院地处在一个二级城市,直接受资阳市120指挥中心的派遣和部分病人直接拨打求救电话,故出诊时段和路途的远近不一。为了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需求,不断提升急救服务质量,近一年来,服务对象进行随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此项工作开展的情况和体会汇总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选择 观察对象为急诊科2008 年1 月-2009 年12 月间出车接回中的转入院患者512 人,其中家属在现场配合急救的471 人,未在现场41 人,41 人中昏迷5 人,其余人员均能够描述或填写。对507 名患者和家属进行填写表格和随访。

1.2 方法

1.2.1 出诊模式。我院的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生、护士和司机组成,承担院前急救病人的治疗和转运。我院的做法是,一旦接到急救出诊电话,车一出发由院前急救组长(由医生担任)及时与对方取得联系,让对方在醒目的地方等待,另外问请病情,告诉病人家属的简单处理办法,为急救争取时间。到了现场,根据病人病情按照路径内容和程序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实施治疗护理工作。病人上车后,根据病人的病情与院内取得联系,做好院内接诊的各项准备。凡急诊出诊接回的病人,开放绿色通道。推行医护首诊负责制,落实医护岗位责任制,从到达现场、现场急救、转送入院、院内急救到转送入科的模式。这个程序在急救流程

变得更为顺畅、更为快捷。

1.2.2 工作模式。由我院急诊科配备专人,由一名主管护师担任和高年资的医师专职承担该项工作。每天通过出车情况,提取经院前急救后转入住院的病人姓名、到相应科室,将表格交病人或家属填写。

1.2.3 表格内容。询问病人的病情和最终诊断;了解病人对急救服务全过程的满意度,包括反应速度、抢救水平、服务态度、部门衔接、急救绿色通道等;征求对急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2.4 填写方式。由病人或家属填写,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用语,用无记名填写方式,向被调查者详细说明表格的填写方法,在30min独立完成,完成后立即收回。本研究共发出问卷507 份,回收有效问卷507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急救随访小组工作运行以来,共随访507个院前急救病人,满意486 人次,不满意21 人次,总满意度为95.8%。患者对急救服务不满意的原因中,服务态度不好3 例(14.2%),医疗处置不及时2 例(9.5%),医护操作不熟练5 例(23.8%),急救人员未协助抬患者3 例(14.2%),例(18.8%),医务人员未行任何处置1 例(4.7%),等候时间长2 例(9.5%)。

2.2 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 通过密切护患关系,增加了患者对急救的主动性和依从性。在随访中笔者听到患者和家属说,看到你们跑过来就知道你们比我们急,感到有依靠了,车颠簸时你抱着我的腿感觉疼痛减轻了。通过出诊人员充满体贴的关爱护理,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稳定了情绪,从而更信任医务人员,更全面反映病情,积极配合急救。有利于医务人员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动态和病情变化,为入院后诊断、治疗、护理提供可靠依据。

2.3 存在问题的处理 查找出急救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科室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存在问题的当班出诊小组进行反馈,并在科务会上进行分析,员工的急救意识和责任意识都进一步加强,确保了医疗安全。

2.4 对急救工作的建议 在随访中,许多患者及家属对急救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议,包括:(1)建议取消在急诊缴费,对出诊收取的费用,可否记到住院费用里。(2)建议配备2 个担架工,以解决搬抬患者的问题,可以适当收取费用。(3)合理配备急救人员,有时可以不用医生。

2.5 通过随访化解抱怨 随访人员发现,患者及家属对院前急救小组抱怨的情况很多是由于对出诊流程和

因,耐心细致地解释,使病人了解一些出诊流程的细节,对于确实存在的问题,也会耐心听取意见,并给予安慰与道歉,消除患者的怨气。这期间,共化解抱怨8 人次,有效的为患者和家属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

3 讨论

3.1 有助于提高急救人员诊疗水平对急救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急救后住院进一步抢救情况和最终诊断,使急救医生可以掌握各类突发急症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可以对比急救的初步诊断,分析研究各路径的内容、程序、实施效果,不断完善、逐步实现质量控制路径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对各种急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2 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表格填写向患者征求意见和建议,患者和家属可以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确保信息的真实性,管理者可以从中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患者的需求,以动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持续改进服务[3]。

3.3 增强医患沟通,体现人文关怀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尊重理解患者,认真倾听患者的要求和意见,建立新型医患关系,运用关爱为患者解决问题,使其感受医护人员的真诚服务。在随访中,患者及家属反映对此感到很温暖,机会,加强了医患间的沟通,使得个别对急救工作不满意的患者有了宣泄的机会,例如有患者认为医务人员在院前未给患者任何处置,反而收取出诊费的问题,通过质控小组的引导和解释,最终取得患者的理解,从而达到了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的目的,增强患者对医院急诊科的认同和信任,从另一个角度维护了医院的整体形象。

3.4 约束了员工的行为,丰富了管理方法 将随访的结果进行调查,对于急救人员确实存在的问题,科室将进行批评教育,并与考核挂钩。科室强调员工换位思考,把每一位急救的患者当成是自己的亲人来看,就会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强调时间就是生命,急救就是命令。坚定了员工做好急救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约束了员工的行为规范,增强了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5 表格调查是急救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环节 表格调查能够真实反映患者和家属对急诊急救的意愿及对院前出诊存在的问题,这样反馈给科室,科室又进一步实行整改,院前急救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满意度,确保了医疗安全。实践证明,开展表格调查随访工作比电话随访更真实,减少了语言交流的不畅,更易表达出患者和家属的真实意愿,对提高急救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医患双方都有好处,适合院前急救工作的特点,可以在院前急救机构

参考文献

1 杨西宁.多发伤急救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51-52.

2 胡文贤,徐相瑞,郭慧.1847 例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5):253.

参观120急救中心学习总结 篇8

硬件设备: 1.标配设备:服务器,录音服务器,电话程控交换机,电话防火墙,网络防火墙(现有网络防火墙与互联网线路已具备使用条件),网络交换机,UPS不间断电源,管理系统电脑,调度坐席电脑,数字电话,投屏电视,机柜。

备注:以上设备为硬件标配设备,我院已具备网络防火墙与互联网专线的条件。

2.车载设备:平板(包含导航、医生客户端),4G猫,迈瑞12导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车载视频录音设备。

备注:上述设备均属于区域协同车载设备。

软件服务: 1.系统软件:智能急救调度系统,管理系统,市120接口,市县联网系统,地图客户端。

备注:系统软件基本操作需专业人员培训,并设专人负责基本数据维护及日常运维。(软件公司名称:杭州美诺泰科)2.网络服务:包月4G流量服务,电话专线服务(数字中继),互联网专线(已具备)。

备注:4G流量与电话专线线路数量均可按实际需求酌量办理,现用互联网带宽20M,基本可以满足现用系统的网速需求(市120网络带宽10M)。

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我院120院前心脏骤停或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共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3~83岁,中位年龄46.5岁。基础疾病:急性心肌梗死8例,急性心肌炎3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抗心律失常药物过量3例,洋地黄药物中毒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并高钾血症3例。心律失常类型: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0次/分)3例,窦性停搏6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心跳骤停2例。所有病例均有黑曚、晕厥表现,3例出现阿-斯综合征。

1.2 仪器设备

美敦力5318型体外临时心脏起搏器1台,美国GE心电监护仪1台,美国DAIG球囊漂浮电极导管1根,6F血管鞘套装1套。

1.3方法

所有患者连接心电监护,记录监护心电图,证实为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后,立即常规消毒前胸及颈部,铺无菌洞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后置入导丝,顺导丝送入6F血管鞘。再使用相配的注射器与5F球囊漂浮电极尾端相连,注入1.0ml气体,检查电极顶部的球囊是否漏气后抽瘪球囊,电极尾端正负极接头与临时起搏器正负极相接,打开起搏器电源,调整起搏参数:起搏电压5V,感知灵敏度1.5mV,最低起搏心率不低于60次/分,VVI模式。然后沿血管鞘送入球囊漂浮电极15cm后向球囊内注气1.0ml,继续推送电极,同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如出现稳定的心室起搏图形时停止推送电极,球囊放气后再继续推送电极3~5cm,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电极头部已稳定接触右室心内膜:①出现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②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起搏心电图;③如果将电极末端的阴极与心电图的胸导联相连,心电图出现高大的QRS综合波伴明显的ST段抬高[1]。然后测定起搏阈值,以高于起搏阈值3倍电压起搏心室,使所有起搏信号均能夺获心室,固定电极牢固,以防电极导管移位,全程心电监护直至运送至病房。

2 结果

21例患者均起搏成功,从穿刺开始到成功起搏平均耗时3.5分钟,起搏心电图均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起搏阈值(0.7±0.4)mv,2例出现频繁短阵室速,调整导管位置后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气胸、血胸、心肌穿孔、心包填塞、栓塞事件、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人均成功持续起搏并安全转运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3 讨论

心脏骤停或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危重症之一,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快”,必须争分夺秒,许多患者由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而死亡,部分病人在由院外转运至医院途中心电活动不稳定,反复发生心跳骤停,不仅延误病情而且延长转运时间,严重影响进一步救治和预后。传统的药物治疗和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效果不肯定,抢救成功率低,特殊病例尚有一定禁忌,而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是抢救该类患者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临床上临时心脏起搏方法有以下几种:(1)经静脉心内膜起搏;(2)体表心脏穿刺电极起搏;(3)无创体表起搏;(4)经食管心房或心室起搏。其中经静脉心内膜起搏最有效[2]。第二种方法迅速、有效但并发症多且严重,可引起冠脉损伤、心包填塞、心脏穿孔、气胸等,临床极少用,第三、四种方法迅速、安全但起搏效果不肯定,起搏电压高,多数清醒病人不能耐受,因此临床上最常用的仍是经静脉心内膜起搏,它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肯定,尤其球囊漂浮电极导管的临床使用克服了普通电极易进入上、下腔静脉不易进入三尖瓣口的缺点,明显缩短了操作时间,技术熟练者3~5 min内就可完成手术。本文21例患者在120院前急救中均采用该方法获得成功,操作时间短,起搏稳定,为进一步救治赢得了时间和机会。我们体会在120院前急救中应用球囊漂浮电极心内膜起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穿刺部位首选左锁骨下静脉,左锁骨下静脉粗大,距离心腔近,且与上腔静脉之间形成自然弧度,电极容易顺利抵达心腔,缩短操作时间,并容易固定,术后不必限制肢体活动,感染机会少,是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最佳途径[3];(2)血管穿刺技术是成功的关键,锁骨下静脉穿刺要求术者务必熟悉局部解剖,掌握好穿刺点、穿刺方向和进针深度,穿刺点选择尽量在锁骨中点以内且不宜太靠近锁骨下缘,以防送鞘管困难,穿刺方向指向胸锁关节和喉结连线中点,带负压进针且深度不宜过深,一旦误穿动脉及时拔针按压止血,一旦送入扩张鞘管切记不可拔管;(3)送入漂浮电极前一定要检查球囊是否漏气;(4)电极插入前要适当的塑形,成一自然弯曲,送管过程最好不要旋转,以防电极顶端的自然弯曲指向右侧,送管时不应有任何阻力;(5)电极球囊超过鞘管后才能向球囊注气,气量1 ml,太少不利气囊漂行,太多可致气囊破裂;(6)右室心尖部VVI临起起搏优于其他部位[4],当送入电极时注意观察心电图导联的变化,一旦起搏心室立即气囊放气,顺势送入电极3~5cm,此时Ⅱ导联QRS主波多呈向下,提示电极顶端已送至心尖部,如气囊放气晚,电极顶端将漂至右室流出道,Ⅱ导联呈主波向上的图形,提示送入过深,需从新调整位置;(7)退血管鞘时应一手固定电极缓慢退鞘,避免电极移位。

120院前急救中球囊飘浮电极导管临时心内膜起搏具有操作简便、迅速快捷,不需X线透视,安全有效、起搏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120院前急救中球囊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内膜起搏的可行性。方法:在120院前急救中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球囊漂浮电极导管临时起搏救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1例。结果:100%的患者安全起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120院前急救中行球囊漂浮电极临时起搏救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有效。

关键词:球囊漂浮电极导管,院前急救,缓慢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 陈新,孙瑞龙,王方正,等临床心电生理学和心脏起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01~804

[2] 王合金,朱平先,黄战军,等.心脏临时起搏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2004,7(19) :1417~1418

[3] 李宜富,罗林杰,石丹,等.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紧急临时起搏33例.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3;17(1) :141

120急救调度员先进事迹 篇10

张丹曾是一名临床护士。,我市120急救平台投入使用,她成为一名调度员,仍然工作在抢救他人生命的第一线。120的特殊性在于,在救护患者的过程中,最初5分钟被称为黄金5分钟,调度员遇到紧急情况时,要根据求救电话的描述,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判断,并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指导现场人员进行先期急救处置,为救援争取时间。张丹和120调度员不断学习急救专业技术、救护车的调度技能,通讯网络知识、信息工程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行政管理基本原理、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等,不断充实并提高自身业务工作水平。

几年来,为使急救患者得到迅速有效地救治,为不错派一趟急救车,张丹和中心调度员一起,顶烈日、冒风雨,徒步走街窜巷,熟悉城区街道分布情况,熟练掌握全市各区县、乡镇地理位置。每个调度员心中都有一张活地图,以至于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派车,开展院前急救,尽量不让灿烂的生命在意外中凋零。曾经一个呼救电话,让张丹刻骨铭心。一个6岁的孩子,爷爷病重,无法自行拔打电话。孩子拿起电话,拔打了120,孩子十分着急,语无伦次。张丹在电话里安慰孩子,耐心引导他讲清了患者病情和家庭地址,老人终于获救。这个孩子是120指挥中心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120电话求救者。还有一次,张丹接到一个16岁男孩的呼救电话,男孩声音颤抖,极度害怕。原来,他掉到了深沟里,四周无人,具体位置不清,急需救助。张丹一边安抚着男孩的情绪,一边仔细地询问他大致的方位以及和家人的联系方式,同时运用平时所学的特殊案例解决方法,联系到了他的家人,男孩最终获救。

120指挥调度平台是我市院前抢救的中枢,是我市的窗口单位。调度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和综合的分析能力、指挥组织能力、正确判断病人是否需要急救及病人病情的能力,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于遇到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了解事发现场患者伤亡情况,合理地调派急救车、指导现场的自救和互救,合理地分流伤病员,使伤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6年来,通过120指挥中心平台,近百万个呼救电话接听及时、指挥准确、调度快捷,无数个报警地址不详、回呼无人接听的生命垂危患者得到快速抢救。这些年来,张丹和她的同事们共接到呼救电话1441331个,共调派急救车109204次,迅速及时地处置我市各类突发公共事件100余起,未漏派、错派过1次,也从未接到过患者的投诉和急救站的不满,使 126304名伤病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 篇11

一、急救站名称使用“芜湖市120急救城中分站”。

二、急救站点应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自觉服从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指挥,迅速赶往事发现场进行紧急医疗救治,严格按照“区域就近、病情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及患者意愿”的原则做好患者转送、监护、治疗等急救服务工作,不得因任务调派、收费等因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不得违规转送病人,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

三、站点建设应配置相应标准数量和规格的救护车、医疗设备、医用耗材、急救药品和通讯设施等,并做好各项设施设备、药品耗材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更新,组建由驾驶员与医务人员组成的急救服务单元,按照有关要求加强对全体人员岗前培训和定期业务培训。急救站点建设主要包括基本设置、工作用房标准、人员配置标准、救护车配置标准、通讯设备配置标准、管理运行机制等。

1、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急救分站用地面积一般为25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一般为100-500平方米,由基建办提供场地。同时,依据服务区域范围和服务人口的增加应适当增加急救分站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2、急救分站应设置救护车专用停车位或停车库、1办公室、值班室、2休息室,根据需要设置器械库、药品库、防护器材库以及车辆人员清洗、消毒、生活卫生设施(空调、办公桌椅、文件柜、更衣橱、热水器)等。值班室、休息室原则上选择平房或楼层的第一层,值班室、停车位置应方便人员和救护车的迅速出警。

3、急救站点一般至少配备2-3辆救护车和3-4个车组急救工作人员。每辆车组至少应配备医护人员、驾驶员、急救员(担架员)4名。救护车、医疗器械配备由医院提供。暂时配备一部救护车。每组人员至少3名医生、3名护士。医生由临床科室抽调,进行院前培训,每月3名医生排班。拟安排1名120分管主任。担架员由物业提供,年龄50岁以下,身体健康

4、(1)、急救分站管理人员应为专职,高年资中级职称或副高及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临床一线工作经验。

(2)、院前急救医生由医务科安排,全日制医学院校毕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职业医师资格,有3年及以上临床一线工作经验,在院前急救岗位轮训不少于1个月,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院前急救护士应为全日制医学院校毕业,中专及以上学历,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至少有两年以上护理工作经验。

(3)、院前急救司机应具有B照以上驾驶证,3年以上驾龄,身体健康能适应艰苦条件下野外作业工作,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岗前培训合格。

(4)、急救员(担架员)由后勤保障,年龄应在50岁以下,身体健康能适应艰苦条件下负重工作,上岗前能接受相关专业岗前培训并经受考核合格。

(5)、接线员应为全日制医学院校毕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具有医学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背景,熟悉院前急救工作流程,上岗前至少在院前急救岗位轮训1个月,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5、通讯设备按以下标准进行配置:

1、值班固定电话1部(用于信息调度中心、急救分站及出诊救护车三方联系);

2、车载GPS设备一套(与信息调度指挥中心网络系统对接,专用于信息调度中心、急救分站对救护车的监测);

3、专用出诊移动电话1台(专用于出警救护车医生与患者、急救分站联系);

4、电脑一台(专用于急救分站与指挥中心数字信息交换);

5、打印机一台(专用于急救分站接收指挥中心数据打印);

120急救车司机工作制度 篇12

关键词:院前猝死,心肺复苏

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猝死的发病率和发病人群已经有较大改变。然而, 猝死的流行病学、救治成功率、发病年龄高峰及死亡原因分布等情况, 国内尚未有统一和权威的数据报道, 国内关于院前猝死的流行病学数据, 仅零散分布在各个期刊上[1,2,3,4,5]。院前猝死救治成功率极低[2,3,4,5,6]。如何提高院前猝死的救治成功率?国内的观点集中在院前急救的专业化[7], 指南应用的本土化和大力普及CPR技术[8]上。笔者整理了南京市急救中心南京市中医院分站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接诊的院前猝死病例, 分析临床特点, 试图找出提高院前猝死抢救成功率的方法。

1 临床资料

笔者整理了南京市中医院120分站的出车记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医师判断死亡的患者74例, 其中有8例患者姓名、年龄均不详, 7例患者仅年龄不详, 9例患者仅性别不详。男43例, 女31例, 年龄最大为94岁, 年龄最小为20岁, 平均年龄为67.5岁。

2 病例临床特点

2.1 无名氏的问题

74例患者中, 有16例患者姓名、性别不详, 仅有发病地点, 占全部病例数的21.6%。

2.2 性别差异

男性患者中, 年龄最大92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为63.6岁。划分年龄组, 其中20~40岁组10例, 40~60岁组13例, 60岁以上20例。女性患者中, 年龄最大94岁, 最小60岁, 平均年龄为80.0岁。划分年龄组, 其中20~40岁组4例, 41~60岁组10例, 60岁以上17例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到, 60岁以上年龄段猝死高发, 这与年龄较大, 机体衰老, 各种基础性疾病增多有关。男女比例有明显不同, 男性猝死发生高于女性, 且女性猝死多发于较高年龄段, 平均年龄为80岁, 而男性在中青年龄段也有分布, 或许与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易引发心脑血管方面疾病有关,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讨论

3.1 无名氏的问题

我院120分站地处南京市城南繁华地带, 夫子庙、雨花台等景区和安德门民工市场, 通往江宁区的交通枢纽等均在我站急救半径内。因此, 呈现患者社会阶层多、意外多、无主患者多的特点。因此, 不少猝死患者的120呼叫由目击者和警察、交警等完成, 在呼叫时无法报出患者具体姓名、年龄等, 成为“无名氏”, 这些患者在猝死患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未及时送医院救治, 现场宣布死亡的患者中比例更大。在无名氏患者中, 有明确病因记载者仅6例, 死因多为坠楼、外伤等。因此, 120工作更多的呈现社会性的特点, 需要120医师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相关法律知识, 才能很好的与警察、交警和大量围观群众沟通, 并进行自我保护。

3.2 发病到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问题

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准确的发病时间, 心肺复苏是否在6分钟之内开展, 并不能确定。大部分老年人的死亡是被家属和邻居发现而呼叫120, 呼叫时经常出现昏迷, 喊不醒, 甚至没有主诉, 仅有急症症状的描述, 也无法说清呼吸心跳骤停的时间。120医师抵达时才发现患者已经死亡。除外一些明显失去急救指证的情形出现 (例如体温下降、肌肉僵硬、尸斑出现等) , 很难判断具体死亡时间。有旁观者目击发病过程的也无法提供准确的时间, 因为人在慌乱紧张时, 存在感觉与具体不符合的情况, 往往觉得过了很长时间, 而实际仅有短短的几分钟。能够记得看时间的患者更少。

3.3 死亡原因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目击者并不能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呼吸心跳骤停, 仅是发现患者无反应或嘴唇发紫等情形呼叫120。120医师抵达现场后, 忙于搬运和心肺复苏, 无暇判定死亡原因。部分患者抵达医院时, 体温下降, 血液抽不出, 更加无法判定死亡原因。因此, 很难在临床判定患者的真正死亡原因。从院内急救的反馈来看, 能够明确判定死亡原因的患者, 常常为气道异物、溺水、电击、外伤等。大部分死亡患者为老年人, 加上中国传统的丧葬观念, 能够接受尸检者极少。因此, 很难统计出准确的死亡原因分布。

3.4 搬运和转运过程中的问题

从既往的报道来看, 目击者到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是制约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瓶颈, 很多专家也提出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城市道路拥堵和急救资源调配等问题。然而, 罕见报道提出城市和小区建设规划中存在的困难。我站急救半径内居民区密集, 楼间距小, 小区大门和通路狭窄, 街巷多, 除了近年来新建的居民小区外, 没有专门的停车场, 小区居民的车辆停在小区道路内;很多旧小区没有电梯、楼道无灯、楼梯窄小;新建小区配备的电梯, 往往是客梯, 没有货梯, 无法将担架车放入电梯内。有些新近建设的城区, 夜间路灯稀少, 寻找街巷和门牌号码困难。江宁通往市区的主干道经常处于拥堵状态, 加上城市建设, 地铁开挖经常造成围挡, 降低了120运行速度。因此, 在行车、搬运和转运过程中, 均存在效率不高, 鸣笛示意依然无法通行的状况。

3.5 流行病学意识的缺失

我站成立至今运行已经10年, 人员变动频繁, 甚少重视数据的保存和研究。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有交接班记录本和部分急救病历, 诊断简略, 部分数据不全, 缺乏送往医院后诊治情况的记录。李春盛认为, 要重视流行病学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9], 目前120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和细化, 规范病历书写, 留存典型病例, 做大量的整理汇总和随访工作。市区内急救资源分布不均衡, 急救任务几乎全部由三甲医院承担。三甲医院集中于城区, 新城区急救资源少。因此, 三甲医院急诊科爆满, 门前道路及院内通向急诊科的道路拥挤。

3.6 急救知识仍需普及、宣传, 急救设施需要完善

有资料显示, 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远不及国外。当发现猝死发生时, 公众采取的方式最主要是呼救120, 而不是实施CPR[10]。公众参与急救在提高猝死救治率上占有重要作用。猝死患者最佳抢救时间是4min以内 (《院前猝死321例临床分析》) , 若超过10min, 生存率几乎为零, 但120救护车到达事发地时间受抢救半径的限制, 不可能全部在所需的时间内到达, 即便半径较短, 也有可能因上所述道路、小区建设状况等影响使救护无法及时赶到, 这就使得公众参与急救尤为重要, 所以需要加大公众急救培训, 熟练掌握CPR。同时有必要在公共场所增加自动体外除颤器仪 (Ao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 同时普及AED的培训。目前AED培训是我国急救知识普及与国外相比最为薄弱的环节, 有必要引起重视。急救措施应该多样化, 我站的最终目的是抢救患者,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 只要能尽快让患者苏醒, 恢复生命体征, 就值得借鉴使用, 所以不断地创新急救措施, 拓展多样的急救方法有重要意义。

3.7 道德宣扬和法律保护

除了急救知识普及,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道德宣扬和法律保护, 这是确保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的大众主动参与急救的保障和动力。如果没有这两点, 即便公众急救培训的水平再高也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有调查显示, 公众不愿实施CPR与缺少相关法律保护热心救助者有关。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接二连三出现的好心人反而遭诬陷事件, 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11]。所以社会应该大力颂扬热心急救之人, 国家也应制定相关法律使救人之举得到保护, 这样热心的公众在面对猝死患者时的犹豫就很可能会消失。

上一篇:跆拳道比赛观后感下一篇:观看《2012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