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2024-05-17

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通用11篇)

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1

3年投入4.39亿元,37所学校标准化达标率100%,多渠道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网路教学全面铺开,“一校一品”特色办学催生满园春色„„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日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是对该区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全面总结。

11月14日,通过随机抽查,教育部对5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城乡和校际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专家组现场便对该区的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区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重视程度高、投入大,学校管理规范、城乡发展齐头并进。

加大投入促均衡

近年来,教育工作立足区情,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有效缩小学校之间差距,力求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先后被评为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实验区,先后荣获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区和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2010至2013,连续3年在全省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政府把教育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在资金和项目安排、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图书资料购置等方面全部向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艰苦性津贴和支教教师交通补贴标准,全年投入专项资金200余万元。进一步增加公用经费拨付指标,在校生不足100人的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

打造队伍促均衡

坚持师德为先,打造高素质教育队伍。该区教育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着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对失德教师零容忍。以“师德档案”建设为抓手,把全体教职工的教育教学、道德情操、日常言行、工作得失悉数记录在案,让师德建设工作落地生根。此做法在《中国教师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为优化城乡师资配置,每年安排150名左右城区学校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学科性缺编问题。并将近年新招聘的44名教师和26名见习大学生分配到缺编学校和偏远的农村学校,进一步充实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继续加大教师和校干的培训力度。按照“国培抓骨干、集中培训抓全员,校本培训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了教师培训工作,2013年全年共培训教师5600人次。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校干的“领头羊”作用,先后选拔30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农村学校担任主要领导或中层领导干部。

优化管理促均衡

该区积极改革创新,全区教师队伍管理改革顺利破局。区教育局不断总结经验,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淡化教师校籍管理,盘活教育资源,2013年共有34名超编学校的教师自愿到薄弱、偏远学校任教,成为全区教师队伍管理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与2013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不谋而合。目前,全区教育系统立足岗位、勤勉奉献的风气成为发展主流,集中涌现出带着孩子去支教的郑艳丽、连续6年奉献在乡村的祝献东等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两年来,我区有20位一线的教师先进的事迹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和《人民网》、《安徽教育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广泛激发了全区教师爱岗敬业的正能量。

该区积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教师特色、学科特色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联片教研活动,充分挖掘教学教研资源。积极开展联片教研工作探索,在全区不同类型学校之间,采取集体备课,同伴互助、反复交流研讨的模式,打磨精品课堂,打造教研团队,在各个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校际间软实力的均衡。全区每年举办联片教研等教研活动20余次,实现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

积极构建“三研一体化”教研平台。即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联片教研为中心、以网络教研为拓展创新全区教育新思路。目前,全区电子备课系统和网上教研系统已开通,全区教师开始注册使用;安徽教育资源网完成注册,网络教研系统进入试用阶段。

成立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指导全区教育督导工作。并在全区范围内聘任18名业务精、能力强的责任督学,区政府相继制定了《督学责任制度实施方案》和《责任督学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将全区学校划分为4个督学责任区,把每一所学校都纳入督学“责任区”范围,实现对学校督导的“全覆盖”。

特色发展促均衡

科学定位发展方向。立足推进全区教育向更高层次的 “均衡”和“优质”发展,实现由硬件改善到软实力提升的工作目标,确立“特色立校”、“一校一品”的教育发展思路。

在此基础上,以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积极打造学校管理特色、教学特色、活动特色、科研特色。立足实际、科学定位、着力坚持,不搞花架子、不喊空口号。全面推行阳光大课间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和养成教育活动,努力把过于强调智育的育人模式转换到全面培养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目前,该区各学校“阳光大课间”活动实现全覆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今年4月份,200余名校长齐聚相山,全市阳光大课间推进会在淮纺路小学成功举办,为淮北教育特色发展竖起引领标杆。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该区组织一线教师整理汇编经典诵读系列读本,诵读活动已成为各学校的“日课”。

为配合学校工作开展,今年3月份和11月份,区教育局邀请国内知名家庭教育专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家长,量身设计授课内容,在各中小学开展大型巡回报告17场,参与家长约1.2万人次。

在特色立校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各学校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和人性化,教学教研氛围日渐浓厚,学生的文明习惯逐步养成,校校大课间、班班诵经典的可喜局面已初步形成。

谱写教育均衡发展的“章贡篇章” 篇2

记者: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有“千里赣江第一城”的美誉,蕴含着丰富的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章贡区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欧阳自通:我区是江西省赣州市主城区,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民生保障示范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目标,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突破口,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主抓手,突出政府主导、标准化建设和学校内涵发展,精心谱写教育均衡发展的“章贡篇章”,赋予每一个学生公平享受、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目前,我区教育正奋力推进“三个年”建设(教育质量提升年、校建工程推进年、队伍建设强化年),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也进一步提升。

记者:可以说。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更高层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实实在在的举措,在这方面,章贡区有哪些好的做法?

欧阳自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我区作为全省首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单位,主动作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

在整体思路上,我们做到“四个突出”。一是突出教育优先地位,坚持“城市发展到哪里,学校就建设到哪里,哪里有薄弱学校,就改造到哪里”,做到标准化建设城乡同步推进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普及。二是突出集约高效办学,坚持“资源重组,集团化办学,一校一品,特色化发展”的做法,大胆探索新校并小校、优校育新校、强校扶弱校、一校一品创特色的均衡发展新举措。三是突出城乡校际联动,坚持“兴教先强师,立教先立师”的理念,通过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创建城乡协作片组、建立“优秀教师资源库”,积极推进城乡教师多层次互动交流,全面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四是突出办学整体效益,坚持把公平、质量、安全作为办好教育的价值基础、核心任务和刚性要求,做到均等就学机会、提高办学质量效益、优化成长环境,着力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记者:教育之计,教师为本,章贡区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欧阳自通:我区以“队伍建设强化年”为抓手,着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

一是提高教师待遇,严格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在坚持发放省级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的同时,发放区级远郊教师津贴。同时,还积极推进名师工程,每年拿出20万元对区内名师进行奖励,激励其不断成长。二是配足教师,建立教师录用长效机制,每年根据学校和学科需求及时补充新教师。三是加强教师交流,严格执行城镇教师晋级评优须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规定,积极开展城乡教师支教、顶岗活动,促进城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四是强化教师培训,大力实施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和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岗中培训、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教师研训实效。五是锤炼师德师风,进一步完善“制度约束、主题教育、考核激励、示范引领”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着力提升教师师德水平。

记者:教育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切的焦点。章贡区在加强管理、提升质量上是怎么做的?

欧阳自通:我区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当做教育的核心,提出“教育质量提升年”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全区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制订了《章贡区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十项规定》,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课程实施与质量监测等各项制度,全面落实国家课程与教学计划,打造有效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工程,开发大课间特色活动。二是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我们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十项规定》,全面落实就近免试入学、学生随机分班、教师均衡配置要求,全面推行教育收费报告、公示、督查、问责制度,全面落实减负措施,强化减负责任。三是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校园文化。我们围绕有利于育人、着眼长远的原则,深挖内涵,加大投入,实现全区学校校园文化百花争艳。四是常态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我们建立健全各项学校安全责任制,成立学校安全领导小组,让每个环节落实到责任人。同时,加大安全工作投入,全面落实学校重大活动、安全隐患、安全事故的报告制度,进一步加强“三防”建设,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安全、家长放心的地方。

记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章贡区是如何保障每一名学生入学机会公平的呢?

欧阳自通:我区在确保每一名孩子享受平等教育的基础上,做到畅通“三大通道”,让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人学机会公平均等。

一是畅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绿色通道”。我们出台了《章贡区外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意见》,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区享受公平优质的义务教育。二是畅通留守儿童就学“关爱通道”。我们出台了《章贡区农村留守儿童管护工作实施方案》,在5个镇均建立了留守儿童管护中心,实行德育导师制、心理帮扶制,为全区留守儿童建立起个人成长档案,积极开展帮扶活动,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有章可循,关爱到位。三是畅通残疾儿童就学“春风通道”。给予特殊教育特别关爱,建立“三残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确保全部“三残儿童”顺利就读。

记者:章贡教育发展的长期积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推进给章贡区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章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在哪些地方?

欧阳自通: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机遇,主动对接“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项目,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工程建设,不断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二是紧紧扣住“民生保障示范区”目标,在教育资源扩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校育人质量,有效破解大班额现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三是紧紧围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解决制约全区教育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探索激活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教师和校长合理流动等新举措。四是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人民满意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推动全区教育科学发展进程,不断改进教育管理者工作作风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服务学校、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意识。

谱写卫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篇3

——来自漯河市召陵区卫生系统的报道

本报记者戴俊通讯员 户朝刚 徐韶伟

豫中南平原有一座年轻美丽的城市-----漯河,是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词汇学家许慎的故里,召陵区位于漯河市东部,是全国最年轻的县级行政区。面积 405.3平方公里,49.7万人口,辖4镇3乡,1个办事处,208个行政村、13个居委会。那么区划以来,该区卫生事业发生了那些可喜的变化?取得了那些新成果?日前记者带着这些思考前往该区进行了采访。

该局局长董永杰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区卫生局从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入手,狠抓乡镇卫生院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卫生院内部管理,使全区乡镇卫生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与2004年区划初期相比,年业务收入增长了3.2倍,住院病人增加3.8倍,手术病例增加4倍,收治门诊人次增加2.6倍,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乡,就可以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记者采访了解到,区划以来,该区卫生系统广大卫生工作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的征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谱写了一曲卫生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本建设力度。召陵区划以来,区卫生局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分析了制约召陵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确定了以农村卫生为重点,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两年多来,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用于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购进。该局抓住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机遇,先后争取建设项目6个,新建业务用房4800m2,添置救护车辆6台,购买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6台件,其中彩超2台、多普勒3台、x光机2台。积极争取上级装备,先后无偿争取上级配备医疗仪器设备价值60多万元,满足了日常业务的基本需要;同时内部挖潜,自筹资金300多万元,改造房屋、整修院落、添置设备、美化环境。据了解,该区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消灭了危房,实现了住院楼房化、环境园林化、设备现代化、预防接种门诊化。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脏乱差的局面,部分卫生院还设置了空调病房,满足了农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前来就医群众络绎不绝。姬石、老窝、万金等卫生院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加床”现象,全区病床使用率由过去的不足30%上升到90%以上。基础设施的改善带来了乡镇卫生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预计今年6个乡镇卫生院可实现业务收入1300多万元,在职人员人均业务收入达到3.5万元。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乡镇卫生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兴院之本。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局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人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引进,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调整任命了5个卫生院院长,选拔培养配备了12名副院长,健全了卫生院领导班子,还先后选送32人次到市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引进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疗3名,本专科毕业生16名,48人次

参加学历教育。平均每年有20名以上人员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同时通过优惠的政策、真挚的感情,为乡镇卫生院引进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改善了人才队伍的年龄、专业与技术结构,为卫生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初,引进的副主任医师关志宏到召陵镇卫生院任院长,他技术精湛、思路清晰、工作负责、管理大胆,到任后迅速开展工作,使卫生院多年停滞不前的局面很快得到改变,业务收入从原来的每月不足8万元增加到目前的20万元,卫生院人心稳定、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

完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各项业务工作良性发展。乡镇卫生院的良性发展,仅有设备与人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为加强卫生院的内部管理,该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对卫生院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年初将年度工作任务细化为责任目标,由区卫生局长与卫生院院长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终集中考核,统一兑现奖惩,明确了院长的工作责任,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各卫生院同样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科室及个人,使人人肩上有指标,件件任务能落实。二是对中心工作实行领导分包制度。如医院管理年活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不正当交易活动、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合作医疗筹资等,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分包一个乡镇卫生院,确保全面完成。三是对重要工作,卫生局直接参与管理,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卫生防疫和新农合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和新农合办是这两项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声誉。为确保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在强化卫生院责任的同时,卫生局加强管理,直接参与。今年,该局对乡镇卫生院的防保站长进行了公开竞聘,通过笔试、面试和组织考核等程序,重新选拔聘用了6名防保站长,出台了《召陵区乡镇卫生院防保站管理办法》、《召陵区乡镇卫生院防保站考核奖惩办法》、《召陵区乡镇卫生院防保站资料管理规定》、《召陵区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规范了乡镇卫生院的防保工作。并多次举办乡镇卫生院新农合工作人员培训班,明确了乡镇卫生院从事防保与新农合工作的人员准入条件,从而保证了这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四是集中力量解决乡镇卫生院的热点、难点工作。该局针对乡镇卫生院退休人员待遇落实、在职人员收入分配、卫生院财务公开等问题,集中精力,研究解决方案,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了解决棘手问题的原则与方向。五是定期督导检查乡镇卫生院工作完成情况。制定院长例会制度,卫生局领导班子定期听取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汇报,讲评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随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在万金镇卫生院采访中,王大爷满意地对记者说:“如今卫生院各方面条件都不比城里的医院差,技术好、服务周到,看病非常方便。”

筑牢第一道防线保障农民身体健康

村卫生所是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是落实党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的前沿阵地。从去年6月始,该局集中精力,多策并举,狠抓村卫生所建设,目前,全区6个乡镇183个行政村,已有162个村卫生所验收合格,89%达省定标准,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实现了农民就医“小病不出村”的目标。为全区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6年6月,召陵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加

强村卫生所建设的决定。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明确了村卫生所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的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召开了各乡镇长参加的动员会议。今年初,区政府又把村卫生所建设列为年度工作重点,提出了在全区新建、改建100个村卫生所的具体任务。在村所建设过程中,区委、政府主要领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区政府主管副区长张静同志多次入村入所检查工作,区人大主任、区政协主席分别带领有关人员进行专题视察,对全区的村卫生所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指导意见,鼓舞了基层人员的干劲。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村卫生所建设也都十分重视,把此项工作纳入了乡镇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乡镇领导有的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有的深入到村解决具体问题。在区、乡两级政府的重视下,促进了村所建设的顺利开展。

据该局副局长户朝刚介绍,在村卫生所的建设工作中,为避免避免重蹈过去村所建设“合合分分”的覆辙,该局准确定位。把村所的功能定位在提高服务能力上。要求新建村卫生所要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适应新农合的需要,必须能够承担疾病预防、常见病医疗、妇女儿童保健、慢性病康复、健康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等六项工作任务,村卫生所新(改)建按照省定标准,既不贪大求洋,也不委曲求全。业务用房均不得少于8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有序分设,合理布局;卫生技术人员不得少于2名,必须取得乡村执业医师以上资格;内部管理实现----名标识、医疗文书、建设标准、规章制度、药房采购和价格、人员和财务管理“六统一”。

采访中,记者看到该局先后出台了《村卫生所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村卫生所建设进度的意见》、《召陵区村卫生所建设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村卫生所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界限、工作进度和验收标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采取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措施。去年6月,该局选择在万金镇试点,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发动,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力度、严格要求,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完成了试点任务。9月,区卫生局抓住时机,适时召开现场会,安排部署了全区的村卫生所建设工作,推广万金镇村所建设经验。同时广泛宣传,深入动员。该局多次召开卫生院院长、防保站长、乡村医生等会议,学习上级文件精神,提高了乡村两级卫生人员对村所建设的认识。村所建设实行分包责任制,该局每位科级干部分包一个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工作人员每人分包一个村,督促指导村卫生所建设工作,每个乡镇每周上报一次工作进度。对村所建设实行定期督导讲评制度、奖惩制度,该局每月召开一次专题讲评会,总结经验,解决问题,通报工作进度,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排序,表彰先进,批评后进,今年年底完不成任务的院长黄牌警告,防保站长就地免职;完成任务的奖励3000元补助资金,建成合格通过验收的村卫生所,给予5000元建设资金补助。从而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加快了建设进度。

“现在卫生所的条件比以前卫生院的条件都好,来看病的人多了,也满意了。”姬石乡大闫村村医闫金锋在崭新的卫生所高兴地对记者说。据了解,该区明确了村卫生所的公益性质和优惠待遇。确定建成后的村卫生所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免交营业税及工商管理费;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级定点医疗单位,享受有关补助报销政策;享受免费技术培训和国家今后对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

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晚上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谱写党校新篇章》 波澜壮阔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如火如荼。它像阵阵春风,吹拂着**大地;它似滴滴春雨,滋润着全县人民的心田;它如声声战鼓,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为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同心协力、奋勇向前!

在县委县府的号召部署下,在各级党组织的精心实施下。目前,从城镇到乡村,从机关干部到普通党员,处处展现出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场景,人人都在为科学发展做着应有的贡献。‚科学发展,富民强县‛这一活动主题,已经成为百余万**人民的共识;‚坚定‘翻两番创强县’目标‛,自我加压、敬业奉献、好中求快、跨越发展,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正在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具体实践。

我们县委党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的主阵地,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大熔炉,全体党员干部、广大教职员工,人人不辱使命,个个牢记职责,争先以搞好教育培训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指导全党的伟大理论——科学发展观。

今天,当您信步走进**党校,呈现在您面前的是一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教育园地,是一座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培训基地,更是一个落实县委布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宣传阵地!

听,课堂上,教师们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形象生动地讲解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看,教室里,学员们聚精会神,边听边记,仔细领会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涵义;听,会议室里,校领导班子言真语切,语重心长,正在研究进一步搞好学习实践活动 中教育培训的计划措施;看,办公室里,教师们专心致志,正在精心准备着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整个党校到处充满着学习实践的浓厚氛围,到处洋溢着学习实践的理论气息。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本着‚主动想事、主动干事、落实到底、管理到位‛的工作要求,在全体教职工中深入进行了‚反思四问‛活动,积极运作了‚品牌课‛,广泛开展了‚人人当讲师、人人当学员、人人当主持、人人当评委‛的‚四个人人‛精品讲坛活动。以**为代表的几位教师积极到部门、进企业、下基层,宣讲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听课者达两千多人次,为配合全县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同时,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党校的可持续发展,先后举办了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公务员笔试、面试培训班,司法资格考试培训班等各类班次。其中,公务员面试培训班,是党校历史上一次全新的尝试。几位青年教师,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勇挑重担。她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策划培训流程;呕心沥血,弹精竭虑的准备着模拟试题;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一遍遍的进行着面试模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面试培训办的是风生水起,成绩卓著。参加面试培训的37人中,30人顺利进入政审,通过率高达80%,这几天,通过的学员都纷纷打回了报喜的电话,与我们分享成功的喜悦。面试培训班的成功为党校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今年恰逢全省先进县区党校评选活动,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争取获得第九次全省先进党校的荣誉称号!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滚滚热潮鼓舞人心,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声声号角催人奋进。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们党校人有着‚扬帆破浪、策马加鞭‛的百倍信心;谱写党校新篇章,我们青年人 有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发精神。热爱**,建设**,是一代代青年人的热衷追求,‚青春建功新**‛,使当代**青年梦想成真。我们决心锐意进取,携手共进,以建功新**,谱写党校新篇章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无愧于我们的美好青春!

青冈,用激情谱写发展篇章 篇5

提到青冈,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贫困。可是,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在全市10个县(市)区考核中,以前要倒数的青冈却跃居第四位,仅排在肇东、北林、安达之后。

记者在青冈采访,能切身感受到全县呈现出的合力强、人气旺、发展快的喜人局面。走机关,下企业,跑乡村,发现上上下下的领导干部身上都洋溢着激情,燃烧着激情,释放着激情。

激情化作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激情来自动力。激情可以转化为创造力、开拓力,这两种“力”同时体现出来,就合并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青冈县委一班人认识到,拉动经济增长离不开项目建设,而青冈的玉米、畜牧、绿色特色和林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撑作用日见凸显,因此,他们提出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大上项目,快上项目。

这个县种植玉米面积达130万亩,可产玉米7亿公斤。依托这一资源优势,在黑龙江龙凤玉米开发公司年40万吨玉米加工项目的基础上,又“抢”来了年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项目,目前,这个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建设,预计今年8月可开工生产,届时全县玉米年加工能力就可达到100万吨。同时,年产5万吨麦芽糊精和麦芽糖的玉米淀粉深加工项目、热电联产项目、年产3000万条塑料编织袋加工项目、3万吨污水处理项目等配套项目也先后启动,青冈建设“亚洲最大的玉米工业城”已不是梦想。

近乎撑起青冈农业“半壁江山”的畜牧业蓬勃发展,围绕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大鹅等资源,继李氏禽类集团后,哈尔滨乳多宝乳业公司、家宝肉类食品公司、黑龙江天昌食品公司纷纷落户青冈。去年,全县畜牧业产值实现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6%。

青冈的万寿菊产业在全省独树一帜,目前,全县已发展万寿菊6.5万亩。德胜乡率先建起了以万寿菊为主要原料的天然色素公司,中和镇四排六村又成立了宏瑞生物有限公司,年可加工万寿菊5万吨,生产颗粒粕4000吨。他们还发展无公害万寿菊、a级绿色高淀粉等作物面积达100余万亩。全县特色绿色产品加工产值实现1.2亿元。

作为全省平原林业大县,青冈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去年,这个县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围城造林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环城风景线;围路造出了一个个绿色通道;围屯造出了149个世纪绿色村庄;围宅见缝插绿完成150个自然屯的绿化。绿化总面积达62万亩,蕴涵经济价值24.8亿元,在东北防护林体系中形成了独特的网络化模式。围绕这一产业,全县大上木材加工项目,年加工产值实现5000万元。

一年来,项目在青冈城乡遍地开花,全年共引进资金4.58亿元,围绕“四大主导产业”新上项目24个,新口径工业增加值实现1.71亿元,利税299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7.8%和101.8%。

项目建设有力拉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1.25亿元,财政收入478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同比分别增长24.8%、9.2%、8%和68.7%。

激情化作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激情,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中也同样需要激情。这种激情可以提升城市品位,可以营造文化氛围,还可以维护社会安宁。

这个县的领导层感到,客商来投资,不但要看政策是否宽松,还要看社会是否和谐,因为这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基础。而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也同样需要和谐的社会,因此,这个县把创建和谐社会摆上了重要位置。

去年,全县投资5679万元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共修道路51000平方米,城内共植各种树木22162株,种草坪2110平方米,栽花20万株,使城镇绿化面积达到43.7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4平方米,绿化率达到26%。新安装路灯142盏,亮化道路总长度达到5000延长米,净水厂、货服中心等相继交付使用。在农村实施“改乡村面貌、建美丽家园”工程,修建砖路60公里,并对农村环境进行了有史以来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清洗”。

他们提出创建“平安青冈”、“法治青冈”,还全县人一方平安。当听说群众对有些案子久侦不破,有些逃犯久抓不获有意见,县委立即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破积案、抓逃犯专项会战,侦破积案146起,抓回逃犯32人,创造了这个县破积案、抓逃犯历史的新高。据统计,去年,全县共发刑事案件406起,较上年下降了10.6%;发生杀人、抢劫案件48起,较上年下降了11.1%;发生盗窃案件284起,较上年下降了15%;发生治安案件1036起,较上年下降了40%。全县未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火灾和生产事故,未滋生新的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未发生在省、市有影响的“黄、赌、毒”案件,群众对治安满意率达到了92%。

激情化作温暖民心的加温剂

如果带着一种激情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那么群众就会感到心暖,感到心热。

去年春节前夕,县五大班子领导到永丰镇敬老院走访慰问,当听说老人们冬天洗不上澡时,他们立刻责成有关部门为全县13家敬老院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并且在半年之后还作了回访。2005年元旦前夕,这个县还专门召开会议,为全县305名离休老干部解决了六项难题,从此,老干部们的生活补贴每年增加80元,老干部特需经费标准每人每年增加120元。

县委主要领导到连丰乡两丰村洼子屯检查工作时,发现这个屯竟然因为贫穷至今还没通上电。他们立刻同电业部门联系,免费为全屯人接线入户。为了帮助贫困学生上大学,去年8月下旬,全县召开了捐资助学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了“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目标,645名机关干部和部分企业当场捐资50多万元,县财政又拿出10万元,使20多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这个县还提出:“不让一个贫困户吃不上饭、穿不上衣”。县主要领导还经常下社区走访,了解群众的疾苦,帮助协调解决各种难题。80个县直部门还分别与8个社区建立了共驻共建的包扶关系。

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 篇6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何勇,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张俊九,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勤,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陆装科订部部长韩延林少将,国务院派驻集团公司监事会主席马忠智,总参谋部陆航部副部长刘国华少将,空军装备部副部长岳留安少将,集团公司领导、兵器工业老领导和有关方面领导出席了会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之庚做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谱写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新篇章》的工作报告。

“十五”期间成就辉煌

马之庚指出:“十五”期间正置集团公司组建初期,军品不精不强水平低、民品无行无业散弱小、经济效益差、历史包袱重、长期严重亏损。面对困难局面,全系统上下坚持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发展兵器高科技、再创兵器新辉煌的信念不动摇,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实施“精干军品主体、放开民品经营、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核心业务”的战略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实施高科技兵器工程、改革脱困工程、民品分立改制和规模化经营工程,改革发展实现了重大转折和突破。实现了:一是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大幅度提升;二是经济效益持续改善提高,扭亏增盈实现重大突破;三是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顺利实施为标志,高科技兵器新体系初步形成;四是积极推进军民两用技术民用化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以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民品发展新架构;五是破产关闭大力度推进,改革脱困取得重大突破;六是国际化经营取得重大突破。5年来,集团公司还以建立现代化财务管理新体系、全面引入对标管理新理念、推进“五好一准确”班组以及质量安全标准化班组创建活动等为标志,在强化基础管理、推动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经验体会十分宝贵

马之庚总结了集团公司5年间的发展历程经验体会:一是科技创新是建设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和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的主线;二是激励和用好人才是建设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和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的关键;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是建设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和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的根本动力;四是充分利用军品资源发展民品、推动军品民品协调互动发展是建设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和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的基本方针;五是坚强有力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和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的思想和政治保证。

面向未来目标明确

马之庚在报告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军品上水平、民品上规模、战略资源产业化;核心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军品、民品、战略资源三大核心业务协调、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的统一;指导方针:突破军品核心高科技,推进民品发展专业化;加强技术创新自主化,实现工艺装备现代化;八项重点工作:集团公司在“十一五”及2006年的主要工作是:一是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战略;二是创新完善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坚持充分利用军品资源发展民品和战略资源,积极构建具有兵器特色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四是创新建立军品民品协调发展的体制,努力推动和实现军品民品协调、快速发展;五是积极抓好装备与工艺的现代化改造,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六是以战略和投资管理为核心,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各项基础管理;七是以班子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重点,积极推进和抓好队伍建设;八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会议期间,集团公司党组还对企业化实效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五好一准确”优秀班组进行了表彰。

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7

宁波市委召开全市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会议。浙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辉忠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动员各级工青妇组织发挥政治优势、群众优势和组织优势,勇于担当重任,不断开拓进取,为推进“六个加快”、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宁波市委副书记陈新主持会议。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金长征,团省委副书记、党组副书记周艳,省妇联副主席金敏到会讲话。市领导王剑波、朱伟、陈奕君、胡建岳参加会议。

在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宁波市工青妇工作后,王辉忠指出,加快科学发展对工青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工青妇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对工青妇组织提出了新任务。全市工青妇组织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在把握机遇中发展壮大工青妇事业,在拉高标杆中提升服务大局的能力,努力开创工青妇工作新局面。

王辉忠强调,工会、共青团、妇联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青妇组织的职能作用的发挥、工作的成效,不仅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而且事关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工青妇组织要认真履行各自的独特职能,扎实做好联系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广大青年生力军和广大妇女“半边天”的作用。要在推进“六个加快”中建功立业,发挥工青妇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优势,积极开展引才、育才和用才工作,培养一批高技能产业工人、高端化青年人才和高素质妇女能手,深化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品牌建设,为推动科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要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主动担责,积极履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举措,深化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进文明家庭创建,激活促进平安和谐的社会“细胞”。要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中发挥作用,进一步创新维权工作的网络、载体、方法和手段,完善基层民主治理机制,职工、妇女、青少年权益保障机制。要在教育引导群众中积极作为,坚持思想教育引领、先进典型引路、活动载体引导,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使更多的优秀职工、优秀青年、优秀妇女能够脱颖而出。

王辉忠要求,各级党委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对工青妇工作的领导,把工青妇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整体格局,加强工青妇领导班子建设,改善职工、青年、妇女儿童活动阵地,为工青妇组织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8

谱写春风村加快发展共同致富新篇章

中共春风村党支部

春风村幅员面貌5200亩,辖3个组,829人,党员19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村,石多土少,干旱缺水,自然条件十分恶劣。2004年以来,支部带领党员群众,自力更生,顽强苦干,走出了一条集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发展之路,人均纯收入从不足1800元提高到8210元,使一个交通闭塞、食不饱腹、毫无生气的落后村变成了道路通达、产业兴旺,人人向往的富裕村。创造了全省学习推广的“春风经验”,得到了省委和奇葆书记的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强支部班子,筑牢引领发展核心。加快新农村建设,党组织引领是核心。我们始终把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引领加快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一是“三管”齐下,解决“能人难选”的问题。2004年以前的春风村,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去了,劳动力十分匮乏,“能人”更是屈指可数,出现了“两委”班子无人可选的局面。为破解难题,一方面县、乡机关下派骨干驻村担任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另一方面又发动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回村任职,我也因此回乡担任了村主任,并于2007年当选

为支部书记;同时,大力实施“三向培养”计划,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0名,新发展党员8名,培养村组后备干部12名,有效破解了无人领村的“难题”。二是“四措”并举,解决“引领无力”的问题。实施“学历达标”计划,选派村组干部和后备干部到党校、农广校或高职校进修深造,村组干部平均文化由原来不足初中提高到中专水平;坚持“每周一学”和“月末论坛”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定期讨论学习;坚持定期参观学习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云南、重庆、成都等地参观学习;坚持挂职学习制度,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到乡镇、企业、协会挂职,党员干部队伍带富能力大幅提升。三是坚持“五抓”,解决“发展无方”的问题。在实践中坚持“五抓工作法”,即:抓班子队伍“一线法”,党员干部工作在一线、决策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不搞“台上指挥”;抓决策“问计法”,问计于群众、问计于专家、问计于科学、问计于市场,不搞“闭门造车”;抓发动“算账法”,给群众算清经济账、算清发展帐、算清得失帐,不搞“强制命令”;抓落实“问责法”,统筹使用村组干部,分别设岗定责,对工作落实“现时问责”,第一、二次完不成扣绩效工资,第三次再不完成就“停职”,不搞“利害亲疏”;抓发展“聚力法”,凝聚党员群众之力、专家学者之力、各级帮扶之力、社会

投入之力,不搞“单打独斗”。如今,春风村支部班子坚强有力,党员干部人人争先,后备队伍人才济济。

二、改善基础设施,夯实加快发展根基。加快新农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是保障。面对春风村“穷山恶水”的现状,支部带领党员群众牢固树立“艰苦不怕吃苦,落后不甘落伍,再穷也要发展”的春风理念,硬是把制约春风村发展的“交通、饮水、土地、环境”四大难题一一攻克,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开山劈石,打通致富路。春风村虽然距县城只有6公里,却一直不通公路。2004年12月,支部带领村民打响了公路建设的攻坚战,缺劳力,党员、干部和民兵义务投工投劳;缺材料,就从我的采石场运;缺资金,我们采取向上争取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党员干部垫支一点、致富带头人捐助一点的办法解决,我也为村上捐助了10万元。经过3个月的奋战,我们硬是在崎岖陡峭的山崖中凿出了一条4公里的村道。在后来的2年多时间里,我们不但打通了断头路,还新建并硬化了7.8公里的环线公路、5.6公里的碎石组路和12公里便民入户路,彻底改变了春风村的交通条件。二是掘池蓄水,引来幸福泉。春风村属石灰岩地貌,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十分困难,一方面,支部带领村民到5公里以外的龙塘组寻找水源,铺设饮水管道1.18万米,彻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另一方面支部又组织村民就地修建蓄水池11口,有效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三是掀石找土,填出发展地。春风村石头多、土地少,土地基本上都夹在大大小小的石缝里。我们深知,没有土地,就没有发展。支部带领村民掀开石头,将石缝中的土抠出来,再集中填在石头之间;土地还是太薄,我们又到几里外的山上去背;土地面积太少,支部又组织村民整理荒山。就这样,我们新增耕地800亩。四是改善人居,展现新风貌。借“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东风,引导农户按照川南民居风格改厨、改厕、改面墙,建沼气池、垃圾池、焚烧池、农民体育文化广场。同时,我们将全村划分为16个卫生包干责任区,每周开展一次卫生评比,每年开展“卫生庭院”和“星级农家乐”评选,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今,春风村道路通达,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培育壮大产业,拓展富民兴村之路。加快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是关键。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李子、茶叶、花卉、乡村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富民兴村之路逐步拓宽。一是尊重规律,找准产业。如何在石缝中发展产业,考验历任支部班子,也先后经历了种植玉米、火葱、海椒、番茄的失败教训。新一任支部班子,坚持问计于民,并从市、县请来农业专家“会诊”,经过反复试验,结合三个组不同的地理条件分别确立了发展李子、花卉、茶叶三大主导产业。一方面,支部通过招商,引进两家公司入驻春风村,农民以土地

入股,对产业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支部牵头,分别组建了李子、茶叶、花卉三个专业协会,统一管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不仅村民利益都得到了保障,产业规模也不断壮大。如今,春风村已发展李子1200亩、良繁茶叶1800亩、花卉苗木1000亩,“一组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发挥优势,延伸产业。根据临近县城的优势,依托李子、茶叶、花卉三大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定期举办李花节、品果节,发展农家乐19户,每年接待游客三万多人,农家乐户年收入5万元以上。”春游李花、夏品翠李、秋赏白菊、冬尝乌鸡“已经成为春风村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春风村也因此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如今,春风村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村民人均纯收入6年翻了两番,共同致富的目标越来越近。

培育发展新动能谱写改革新篇章 篇9

湖南湘江新区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包括岳麓区全境,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涵盖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3个国家级园区和宁乡高新区、岳麓工业集中区2个省级园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490平方公里。

一、新区建设进展情况

2015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3亿元,同比增长11.5%;规模工业增加值855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1762.7亿元,增长2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90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5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217.32亿元,增长7%。2016年以来,突出“抓统筹、兴产业、提品质、强保障”四大重点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全省、全市的平均增速高出4.2和2.7个百分点;1—5月,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30亿元,增长16.1%;固定资产投资401亿元,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亿元,增长15.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17亿元,增长16.5%;财政总收入96亿元(其中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财政总收入38.69亿元),增长9%。

(一)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一是规划体系基本构建。《湖南湘江新区发展规划(2016—2025年)》获省政府正式批复,《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获市批准实施,《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完成编制,《湖南湘江新区“十三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加紧推进,“2+5”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二是体制机制逐步理顺。新区机构获中央编办正式批复,省委、省政府明确新区“五统一”管理体制。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三定”方案正式获批,配齐配强了新区领导班子和部局(中心)主要负责人。三是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探索出台容错担责机制实施办法,建立相应的调查核实机制和抗扰机制。出台重点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出了行政管理、产业发展、土地制度等“十大改革”。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国企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重点改革推进顺利。

(二)产业发展来势喜人

一是重大招商实现突破。今年来签约重大项目160个,合作投资总额8125亿元。2016年5月28日成功举办“加强产融学合作,推进湖南‘十三五’发展座谈会”,与52家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签署合作项目57个,合作金额7008亿元。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积极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综合施策。工程机械、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去产能速度加快,以中联重科为龙头的装备制造在高新区规模工业中占比下降至41%等。三是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制定《湖南湘江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打造长沙高新区创业中心、梅溪湖创新中心、58众创等32家创客空间。

(三)城乡品质不断提升

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打造山清水秀、舒适高雅的美丽新区。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率先在全国按照“反规划”理念编制实施发展建设规划,实现“环境优先、多规合一”。重点规划建设“长沙西中心”,优化提升重点片区控规和湘江西岸等城市关键节点景观设计。二是完善功能配套。推进以金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地铁等互联互通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西二环交通改善,岳宁大道等骨干路网建设加速推进;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试点。三是改善人居环境。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五年实施方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行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认真落实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湘江西岸堤防整治和景观亮化美化等项目建设,统筹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工作。

(四)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立足新区发展阶段性特征,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着力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新的良好发展环境。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6月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湖南湘江新区加快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拥有国家级新区、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区叠加”平台优势的湖南湘江新区再添“政策红利”。二是统融格局加快构建。建立全域性的会议机制、调度机制、协调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关于推进统筹融合发展“十统十融”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新区与各区县、园区“统筹引领、支持服务、共建共享”的发展共识。三是政务服务不断优化。全面推进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打造最高效、最便捷、最优质的办事服务环境;省政府授权新区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并授予新区管委会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

二、新区下步工作思路

湖南湘江新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建设再提速、改革再攻坚、发展再升级,努力打造两型社会标杆、高端品质新城、现代产业高地。到2020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城镇化率达到87%,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全省4个百分点。

(一)“双创”驱动,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充分发挥新区科教与人才资源汇集的优势,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R&D(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发明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率达到60%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50亿元以上,建成10家以上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是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重点打造由麓谷创新谷、岳麓山大学城、岳麓工业集中区组成的“创新三角”,构建“生产集群—创新平台—城市服务与创新服务”三个层面的创新功能支撑体系。二是扶优做强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中联、三一等企业集团和创新联盟。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加快转型,释放产业升级新活力

围绕产业集约化、集聚化、集成化,按照“主动减量、优化存量、引导增量”的要求,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扩大有效需求与提升有效供给两端发力,构建以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新区企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基本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创新创意、食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5个千亿产业集群,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智能电网、新材料、生物医药4个500亿元产业集群。一是培育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支持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二是打造辐射中西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建设医疗健康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创新创意产业中心、文化产业中心、旅游度假中心。三是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国际服务平台、海关特殊监管平台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三)“两型”引领,增创绿色生态新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2020年,新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43吨标煤、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64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80%。一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包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改善生态景观品质。二是建设低碳节能示范新区,包括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和鼓励绿色消费。三是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四)统筹协调,构筑融合发展新格局

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10

一年来,我校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依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战略,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

(一)打造职教品牌,彰显山区特色品牌是学校的生命,是学校在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我校曾经是全省三所不合格校之一,07年5月升格为中等职业学校合格校,在此基础之上,09年9月,学校决定申报省级重点校。时间紧,任务重,全体行政人员日夜打拼,终于在专家组到来之前完成了预定的任务。经过三轮评估,专家组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评估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给全体教职工上了一节精彩的品牌教育课,我们从中体验了办学的艰辛,但更重要是收获了教育的快乐。我校是一所山区校,办学起点低、基础弱,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特色。结合我县建设“闽浙边界生态新茶乡”的契机,学校设置了茶叶的审检与营销专业,希望通过几年的发展,使该专业成为我校的品牌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师生管理

1、强化制度建设:针对实际情况,学校进一步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行政班子量化考评制度》要求行政人员签到、坐班和周工作预报制;行政人员周不定期听课制。要求行政班子做到的校长先做到,要求老师做到的行政班子先做到。行政必须吃苦在前、不计得失。教师每学期严格实行《量化考评制度》,以此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为加强班级管理,学校大幅提高班主任待遇,采取老师自愿报名,班子考核的办法筛选班主任,鼓励有能力者兼管两个班,按月实行《班主任量化考评制度》及期未综合评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取得较好的成绩。针对老师和班主任还另设特殊贡献奖。学校注重人性化管理,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尽可能收集来至第一线的声音,将教师当作朋友,对好的意见及时采纳,学校的管理措施也逐步得到完善,学校的各种制度也日趋成熟。

2、规范学生管理:针对职专学生普遍基础差、劣习多、不安分的特点,学校要求任课教师每节课均要点名和签字,每天一统计,旷课两节就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并及时对旷课学生进行教育,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集会、国旗下讲话、聘请有关部门法律讲座等形式对学生适时宣传教育;开展行为规范整治月、后进生转化、家校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与鳌阳分局、110警校共建,设门卫、行政值勤岗,学生疏散护卫队;加强校内外寄宿生管理,分片造册,签订校、房东责任状,不定期检查学生情况;对学生上网情况平均每月大查一次。一年以来,学生违纪事件大幅减少,无重大违法事件,学风、校风得到明显改善,普受社会赞誉。3、培养教学骨干和双师型教师:学校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对教师的培训不遗余力。目前学校95%的中青年教师都已取得本科文凭,今年有5位教师的论文在cn刊物在发表,曾良琴老师的论文在《教师报》论文比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今年,朱春林老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刘忠、陈贵、吴晓玲、龚永宝、吴盛、胡官兴、韦成标、李木清参加省级骨干培训

(三)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根据学生业绩和意愿,及时指导分流。对参加高职单招考试的学生集中上校区上课,单独封闭管理。对优秀学生采取师生一对一帮扶与跟踪,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减免学杂费并设立奖学金。考虑到专业班学生基础差、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从上学期起,我校就尝试对专业班的课程进行改革,减下两节语、数、英的课程增给专业科目。并改革语、数、英的上课模式,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学期起继续推进改革,并拔出一定的经费补助给教改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从学生就业看:中专部的学生学校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出去的学生大部分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就业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目前学校和福建冠捷电子集团公司、华冠电子有限公司、东南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中华映管、飞毛腿;等知名企业签订了用人协议,学生就业率均达100%。这些学生现在最低工资都在1200元以上,高的达到2500元,深受家长的好评。

(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改善办学条件:06年两校整合后共负债414万(几年来累计的借款利息80多万未计入),这三年该校努力减债已达200多万元。为提升档次,学校负重前行。今年学校投入100多万元新建四个实训室,投入20多万元新建二个图书阅览室,更新了图书馆的设备,并添置了4000多册图书,建成了一个藏书量达24万册的电子阅览室。招生工作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09年,我校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大宣传力度,成立招生小组,深入全县各个乡村,逐个入户动员,我校共招收新生718人,较好地完成了招生任务。

二、存在问题

(一)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重高教普教、轻职教的意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政策不够明确,一些具体政策不能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学校经济负担沉重。我校于1985年创办,后经历三次搬迁,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目前学校负债仍达200多万元,办学较为艰难。我县是山区县,地方财政比较困难,近五年来,县级财政拨款除保证教师工资外,其他基本靠学校自筹资金发展,在学校办学方面没有办法大力度投入,并且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

(三)基础设施薄弱,生均占地面积无法达到省级重点校标准。目前校址原系一所面积仅7亩的初中校,办学条件简陋。2007年2月,根据县长办公会议精神,将县田径场划给我校管理使用,学校面积达到42亩,但规划混乱。另外学校学生宿舍楼面积很小,仅能容纳100多人,大量学生借住在外面民房,安全隐患大。实训楼虽已投入使用,但里面的设备仍较为简陋,且数量少,无法满足目前的需要。教师无宿舍楼;教师办公场所面积小,并且不规范;学校无校外实训基地;学校现有的教学楼系80年代建筑,抗震等级差,存在比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该楼只能容纳24个班级,目前已满负荷运转。

(四)招生市场混乱,加大了我县职业教育办学难度。我县职业教育先天条件和外面相比差距大,近几年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该校的招生压力,但近年来,外地学校在我县普遍采用有偿招生的手段,每招到一个学生给予500~1000元的回扣,他们的片面宣传在社会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加大了我校的招生压力。

三、发展建议

(一)重新规划新校址要提上议事日程。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承担着我县职业教育的全部任务。从目前初中毕业生的人数看,该校今后每年至少承担1000人的培养任务,而该校目前面积,仅能容纳1000~1300名学生,并且是按初中校规划,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从长远角度考虑,城关地区初中校必须要三所以上。在现校址另设一所初中校,在其他地方规划新校址,建设一所上规模、上档次的中专学校实属必要。

(二)进一步改善办学基础设施。近五年来,各级财政给予了一定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但是学校教学楼、实训场地、学生宿舍、学生食堂、运动场所、专业设施等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特别是教学楼如果不在短期内动工,该校的学生面临无班可上的尴尬境地。所以及时将该教学楼建设列入规划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的师资与普通教育不同,涉及的专业多、门类广,政府应当把教师问题作为重要问题来解决,针对职业教育特点适当增加教职工编制,要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特别是优秀专业课教师从事职业教育,在职业学校招聘教师时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学校要从多层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一要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学水平;二要让老师走出去培训,提高教学能力;三要坚持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让教学与企业用工接轨;四要在专业课教师中聘用一批技术高、有影响的专家能人授课。

(四)进一步健全质量监控机制。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一直尚未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不能用普通教育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更不能用升学率去衡量。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创业教育,必须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评价制度。

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篇11

总想用笔端去描述自己对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的感触,当看到“献礼建党90周年”全国大学生村官图文影像故事征集活动时,理论与现实、经历和感想汇集到一起,于是借势耕笔。

李昌平“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惊呼”,唤醒了这个似乎曾被遗忘的群体、区域和行业。三农问题被提到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精英智囊、政府官员,还是社会各界都有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关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时百家争鸣群贤献策,从政策、人才、扶贫等,采取了多种措施合力改变这片贫瘠的土地。

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与这样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广袤的农村天地播散这些新世纪的希望和种子,必有成长的芬芳和收获的喜悦。

舆论认为,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发挥他们的所学和特长,参与新农村建设,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带头人,为党政部门培养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后备人才,也有利于真诚参加这一计划的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事实上这些认识正被实践验证。

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农业发展,需要政策更需要人才。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到村任职有平台有载体,不仅个人成才发展也体现了自身价值,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骨干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大学生村官应着力为建设新农村做努力。笔者以为,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以及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信念,心系农村谋发展

农村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农村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都相对落后,农村的事务类多量大繁杂琐碎,到村任职不能仅凭一时的好奇或意气,更应坚定信念,把心安在农村把心系在农村,才能为村做事、为村服务。

大学生村官要坚定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的信念,树立牢固的宗旨观念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在新农村中贡献力量和智慧,为当地农村发展谋划出路。做到既要坚定扎根农村心系群众的信念,还要坚定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信念。

有坚定的信念才有热情工作的动力,才有主动请缨的激情,才有敢为人先的闯劲。坚定信念正身立德,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心里面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大追求,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目标,为农村发展添砖加瓦。

二、提高能力,服务农村促发展

服务农村需要过硬的本领,没有较强的能力,往往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事倍功半的未遂人愿。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需要的能力是综合的,不是多面手难做基层事,在村内各项事务中扮演着村务决策助理员、文件材料起草员、文书档案保管员、内勤工作管理员、村情民意调查员、上下沟通联络员、困难群众服务员、乡风文明指导员等角色。准确定位好这些角色,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塑造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学习。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政策文件、学习业务知识、学习工作经验、学习专业技能、学习基层方法等等,从学习中夯实自身实力,通过积极吸收融会贯通,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有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三、磨练意志,扎根农村共发展

“农村工作很辛苦”,这是许多基层工作者的心声。大学生村官刚从校园走出,没有基层工作的经历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农村工作一种考验。有志者,应当:头枕荆棘仍犹欢,笑啖黄连而觉爽。到村任职是磨练意志锻造毅力的一次基层拉练,通过农村的磨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走得更加稳健。

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各种问题,这是磨练意志扎根农村的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不仅能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自身的发展也得到积淀。通过努力,探索干事创业的思路,形成自主创业的经验,为今后农村和自身的发展打牢基础增强实力。

结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同样离不开人,增强人力资本提高人口红利,大学生村官应当是也必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

上一篇:阳光作文800字下一篇:职代会表决主持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