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培育社团组织发展(通用8篇)
探索培育社团组织发展 篇1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摘 要]近年来,深圳市盐田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进行了大胆探索,其改革措施创新明显。本文总结了深圳市盐田区“宽进严管,厚待重托”,先行先试,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实践,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盐田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 社会管理创新 深圳市盐田区
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植根于公众、公益性、民间性、自治性的属性和特点契合了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社会治理的需求[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组织正日益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影响和作用日益扩大[2]。充分认识社会组织的重要积极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发挥其正能量,对于扩大就业、提供公共服务、助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培育市民公益意识和志愿精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3]。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进程中,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推进。近期,课题组对深圳市盐田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发现盐田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探索具有自身特点,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具有启发作用。
一、盐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深圳市盐田区自1998年建区至今,作为深圳市改革创新先行区,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方面作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深圳市盐田区对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高度重视,紧紧抓住服务与管理两方面,围绕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辖区实际,将扶持和培育社会组织融入全区社会建设整体规划与进程之中[4]。区民政局作为全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致力于促进社会组织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依法有效地实施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2014年底,全区已有登记注册和备案的社会组织168家,其中社会团体73个,民非89个,备案6个(社会团体2个,民非4个),从业人员约1700名。全区4个街道,18个社区实现了社区服务、社工专业化服务的全覆盖,辖区社会组织涵盖了经济(工商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公益慈善(含社会服务)以及综合等5大类,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多样、覆盖面较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它们有效地承接了政府部分公共职能的转移,为辖区居民提供着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服务。目前,盐田区社会组织在辖区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尤其是社会建设中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已逐步成为盐田区推动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盐田、品质盐田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社会组织的盐田路径与模式实践探索
近年来,盐田区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思路推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连续列为2013年、2014年和2015区社会建设创新重点项目,有效地探索了“宽进严管、厚待重托”的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盐田路径和模式。
(一)“宽进”举措,政社分离:推动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伙伴关系
盐田区民政局以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在认真梳理、广泛调研基础上,采取了诸多“宽进”举措:制定出台了《深圳市盐田区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管理制度(试行)》,对除法律法规规定需前置审批以外的公益服务等8大类社会组织全部实行了可直接登记,放宽了社区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简化了办事程序,全面施行了登记和备案双轨制[5];盐田区民政局直接登记成立了全区第一家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深圳市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同时,加大对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力度,对新登记或备案的社会组织全面实行政社分离,回归社会组织的民间化属性。在社会组织年检和调研的基础上,委托专业机构对辖区首批24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开展定级评估试点工作,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起盐田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社会组织目录库”。
同时,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对接与联动,畅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沟通,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对公共服务和行业决策的参与度。民政局积极配合区编办梳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府放权于社会,探索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库”,推动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
(二)孵化培育,协调联动:构建多元化社会组织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社会组织准入退出、扶持奖励、登记评估等孵化机制,设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完成专项资金对全区社会组织首批扶持项目的评审工作[6]。打造以区社会组织服务园、工青妇社会组织加速器、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站组成的多元化孵化网络体系。
二是建设运营“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网”,逐步推行社会组织登记备案无纸化办公;进一步简化政府办事程序;建立社会组织服务信息库,借助网络建立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辖区居民间的联动机制和互动平台,以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供需双方的对接和资源链接[7]。2013年底,已完成网站建设和数据录入工作,全面上线试运行并开始向社会组织征集信息公开的相关内容。
三是在加大对社会组织宣传力度的同时,探索建立针对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机制,开展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培训工作。2013年底完成相关培训15场,培训人次近千人,帮助提升社会组织法人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其内部规章制度,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能力。
(三)加强党建,严格监管:建设社会组织诚信体系
“宽进”虽然减轻了社会组织负担、激发了活力,但门槛降低了,难免鱼龙混杂,因此“宽进”的同时也必须“严管”。
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群工作,把党建工作纳入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定级评估、项目采购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考评范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用,推动“社工+义工”联动机制,提升社会组织特别是公益慈善类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推动盐田区 “自愿者之城”建设工作。如盐田区社工协会党支部成立后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升格为党总支。
二是盐田区民政局在全市率先建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监管评估体系,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工服务由岗位向服务项目的转变,为政府出台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打下良好基础[8]。
(四)依托项目,助推建设:实施“12349盐田服务区” 重点项目
2012年由盐田区社工委指导协调,区民政局组织实施了盐田区民生实事项目和社会管理创新重点项目――“12349盐田服务区”。“12349盐田服务区”是为盐田居民及来盐商务旅游人士提供的公益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只需拨打12349,或登录“盐田服务网”,或使用“呼援通”呼叫系统,即可获得24小时的各类服务[9]。依托“12349盐田服务区”项目,建立盐田区社会组织网上办事和信息披露制度,实现社会组织从登记备案、管理运作、年审评估、服务绩效、经费使用等信息的全程公开,用信息网络手段强化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公信力提升,使政府的监管更加公开、透明。目前,盐田区民政局已完成了有关制度与“12349盐田服务区”的资源整合工作。
三、盐田区发展社会组织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盐田区探索出了一条“宽进严管、厚待重托”的社会组织规范发展新路径,在深圳全市实现了“四个率先”[10]。
(一)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区级社会组织服务园
2013年10月,盐田区率先建成全市首个区级社会组织服务园,并制定出台了《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园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服务园规模不大,但培育室、孵化室、展示厅、培训室、洽谈室一应俱全,并在机制建立、运作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突破。如探索建立了盐田区社会组织准入退出、扶持奖励、登记评估等孵化机制;采取“本土+引进”、“园内+园外”共同孵化模式,形成了由区社会组织服务园、工青妇社会组织加速器、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孵化站构成的多元化“孵化网络”[4]。“环保中心”、“慈善银行”等6家经评估公示,成为首批入驻孵化园的社会组织,孵化期2年。其中,沙头角“女性绿洲”互助社和“彩虹特殊儿童发展中心”,经孵化目前已登记成立;盐田区街道永安邻里互助会已转型为盐田区首个社区基金会试点――永安社区基金会。此外,服务园还吸纳了恩派、腾讯公益基金会在内的31家市级以上社会组织作为合作伙伴,不仅为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和项目资金等支持,还在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品牌建树方面提供多方面指导。
(二)率先设立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
找钱难一直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难题,对于刚注册的社会组织而言,资金不足更是普遍现象。2013年,盐田区政府从区财政划拨人民币200万元专款,设立了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了《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深盐府办[2013]5号)、《2013年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申报指南》等系列规章制度。2013年下半年,全区14个社会组织共提出19项资金使用项目申请,经评审,沙头角“女性绿洲”、健康快乐舞步联谊会等7个社会组织和8个公益项目得到资助。2014年,共有16家社会组织递交25份申报材料,经审核,有13家社会组织递交的18项申报材料符合条件,获得了专项资金资助。
(三)率先启动社会组织网上办事、信息披露、接受监督制度
如前所述,依托“12349盐田服务区”建立并启动“盐田区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化数字系统”,探索实现了社会组织网上申请登记备案和年检,方便了居民和社会组织办事;实现社会组织从登记备案、管理运作、经费使用、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服务需求对接、服务绩效、年审评估等信息的全程公开,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加强了监管,接受社会监督,提高了社会组织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11]。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了与市民政局、市社管局网上办事系统的互通互联,市、区社会组织基本信息可以实现网络无缝对接,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四)率先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监管评估体系
2012年,盐田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全部实现项目化,不再以岗位形式购买社工服务;2013年,盐田民政局制定出台了《盐田区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日常监管和评估暂行办法》及社工服务项目绩效评分细则、《盐田区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日常监管和评估办法》,2014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12]。评估采取委托第三方方式进行,形成了对社工服务项目“每月走访联络、每半年满意度测评、每绩效评估”的日常监管服务机制,为区政府建立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监管评估机制奠定了基础[13]。
四、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的政策措施建议
虽然“十二五”期间盐田区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全社会,包括党委、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对社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认识参差不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仍不足;二是区社会组织总量仍偏少;三是区社会组织普遍规模小、法人治理能力差,承接政府公共职能转移和自主运营能力弱。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十三五”期间,盐田区应立足盐田实际,继续围绕“新品质新盐田”的发展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宽进严管,厚待重托”,培育和监管并重,通过法治推动、优化政策、机制建设、监管试点、升级系统、提升功能等,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大力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发展。
(一)法治推动:推进社会组织治理法治化改革
就对社会组织立法管理和对行政执法监管方面而言,目前,深圳市一方面存在社会组织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的现状,因此需要市级民政等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出台更多可操作性、接地气的指引性法规文件,以推动各区社会组织的治理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区一级民政局行政执法力量接近于零,也需要市社会组织管理等部门能下沉执法力量,加强工作指导,促进基层(区)执法工作的推进,市、区联动,推动社会组织治理法治化改革。
(二)优化政策:优化完善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指引政策
根据近年来盐田区民生实事项目和社会建设重点创新项目开展情况,在进一步充分调研、邀请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争取早日出台包括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基础及规范》、《社会组织监管工作指引》、《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社会组织诚信建设指导意见》、《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指导办法》等盐田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1+X系列政策文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实现体系配套体制、机制的落地服务,在社会组织领到“出生证”后,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为其护航保驾。同时,选择发展势头较好的社会服务领域制定社工服务专业标准化指引,塑造盐田优秀的社会服务品牌[14]。
(三)建设机制:持续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机制建设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关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总体部署及广东省、深圳市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加大力度,将“继续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机制”列为“十三五”期间全区社会治理创新重点工作,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举措,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机制,民政局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机制建设,与区委、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大力协同培育和引进社会组织,共同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监管试点:扎实开展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试点工作
根据深圳市社工委、民政局《关于构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的意见》,争取市社管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率先实施开展盐田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试点改革工作,深化公开化的综合监管机制等改革,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五)升级系统:升级盐田区社会组织信息公开数字化系统
结合深圳市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机制的建立,对现有“12349盐田服务区”和“盐田区社会组织信息数字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力争在2015年实现该系统与市区两级政府网上办事系统的全面对接,并尝试推出社会组织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社会组织、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推介。同时,尽快搭建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及诚信公开平台,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网上办事流程机制。
(六)提升功能:有效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园服务功能
2015年服务园首批入园的社会组织2年孵化期将满,区民政局等部门应按《盐田区社会组织服务园管理制度》,对入驻社会组织进行孵化期满后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入驻终期评估(分“孵化成功”、“可孵化成功”、“孵化不成功”)。在对服务园首批运营经验充分评估基础上,对服务园“十三五”时期优化运作做出具体规划,力争扩大规模、改进服务、提升效能。
参考文献
[1]国宇.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3(4): 11-140.[2]卢文刚.中国民间应急组织现状、特点及发展对策研究[J].学会,2013(4):5-11.[3]文增显.如何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以湖北省为例[J].党政干部论坛,2010(8):38-40.[4]深民.深圳市社会组织“十二五”规划[Z].2012-03-01.[5]张君宇,张昕然.盐田以管理创新促民生幸福[N].深圳特区报,2013-12-18.[6]杨磊,赖远琴.社会组织蝶化的盐田路径[N].南方日报,2013-11-12.[7]孙燕.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有效提升社区服务水平[J].社团管理研究,2011(3):16-18.[8]杨秀娟,沈建良.“双轮”驱动下的嘉兴社会工作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12(4):32-33.[9]百度百科:“12349盐田服务区”[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014-07-28/2015-03-07
[10]深圳盐田政府在线.盐田区民政局(残联).盐田区民政局(残联)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思路[EB/OL].http://.[11]王先胜,柏萍.大力培育发展广东社会组织[J].广东民政,2011(8):24-27.[12]盐田区民政局(残联).盐田区民政局(残联)2010―2014年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Z].2014-01-10.[13]何海兵,刘易.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经验、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学,2010(1):17-25.[14]刘继同.社会工作“实务理论”概念框架、类型层次与结构性特征[J].社会科学研究,2012(4):78-88.
探索培育社团组织发展 篇2
关键词: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
随着体育多样化的发展,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一个人的体育活动方式, 多元化、深层次的体育需求, 促进了体育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据统计, 全国共有体育类社会组织2490个, 占社会组织总量的6%, 尤其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 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法律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体育活动内容, 而且也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然而, 近年来, 在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实际建设中管理部门多元, 政出多门等突出问题, 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由此, 深入研究体育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对于上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体育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1. 促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必然之举
目前, 我国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 大力推进体育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并且已将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体育工作的重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能够极大的满足人们对于体育的多层次需求, 缓解了体育供需矛盾。然而, 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并不完善, 还存在很多不足, 供给主体过于单一, 仍然以政府为主导, 而且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 致使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而足球协会、篮球协会、各类健身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实现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提供了丰富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从根本上提升了公共体育服务能力。
2. 实现全民健身的有力保障
目前, 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社团、健身俱乐部等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民健身战略发展目标的贯彻落实, 标志着全民健身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作用巨大, 其能够将健康、科学、合理、时尚的健身理念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 并给予群众科学的健身指导, 提升人们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从而使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同时, 各体育社会组织通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 开展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 极大了满足了人们对于体育健身的多样化需求。
3. 实现体育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体育文化交流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我国的体育文化, 从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发展的。体育文化的交流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 而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为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支撑。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体育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载体, 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促进体育社会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 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 能够有效的将我国的体育文化深入扎根于群众内心, 使我国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从而实现我国体育文化的深化交流。
二、体育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1. 深化认识, 加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
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体育社会组织的重要性, 转变传统观念, 推动体育服务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培育社会组织纳入工作重点, 全力规划, 统筹安排, 综合协调, 大力宣传, 为社会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规环境, 以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社会组织建设, 实现省、市、县、向各级体育社会组织的全覆盖发展目标。同时, 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地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制订分类培育发展计划,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构建适宜的体育社会组织体系。
2. 加强政府有效指导和监督, 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自身能体的提升
近年来,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是, 由于政府没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直接导致了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自我生存能力的不足。而当前, 体育社会组织弱项更好的承接职能转移和参与公共体育管理和服务, 前提基础必需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建设, 由此, 政府必需增强指导, 加大力度培养体育社会组织的生存能力, 通过“过程监管”和“事后评估”的方式, 采取“以评代管”的监管方法, 促进体育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3. 改变现有体制, 促进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
目前, 我国关于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中设定了太多的门槛, 注册、登记困难, 严重限制了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而且有些体育组织, 只是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附属品或是替代品, 政社不分开、管办不分离, 体育组织公共服务能力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政府的严格把控下, 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被限制, 无法实现体育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竞争与优化劣汰, 阻碍了整个体育社会组织体系的进步和完善。
4. 加强政策、法律支持力度, 保障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
目前, 体育社会组织日渐壮大、十分活跃, 已经担负起相当一部分重要的体育活动、赛事的组织功能, 与现实相比, 相关政策、法规确已滞后, 严重限制了体育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目前, 政府现行财政政策没有向体育社会组织拨款的制度安排, 而且政府现有相关法规监督管理多, 培育扶持内容少, 法规政策滞后是制约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结语
近年来, 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群众对于体育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体育社会组织的出现正好迎合了群众的不同层次体育需求;同时, 体育社会组织能够极大的推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优化体育资源配置, 实现全民健身的战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许静.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研究[D].宁波大学, 2013.
[2]李秀云, 冯晓丽.社会转型期民间体育组织培育和发展研究进展[J].湖北体育科技, 2014, 07:593-596.
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商会组织 篇3
商会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相当一部分同志对于工商联商会作为工商联基层组织的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征认识不明确,对商会在工商联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到位。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推动,商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形势要求不相适应,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不相适应,会员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商会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需要不断提升。指导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工商联指导商会的工作思路不够明确,指导办法和能力有待改进。
工商联商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工商联商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要加强对中央文件精神的学习,充分认识商会建设“三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征,明确促进“两个健康”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工作方针,密切联系实际加强学习,注意学习方法。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商会工作,推动会员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帮助小型、微型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提供帮助。要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引导会员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协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主动协调各方矛盾。要切实加强商会自身建设,通过加强商会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商会制度、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提高商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各级工商联要准确把握当前商会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商会建设工作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坚持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坚持分类指导,创新指导方式和方法,切实履行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职责,推动商会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当前,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对工商联商会建设的指导。坚持商会工作的正确方向,探索创新中国特色商会组织建设,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的地位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服务广大会员,适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充分体现“三性”有机统一,切实促进“两个健康”,贯彻落实“八字”方针。重视发挥各类商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政治素质好、有能力和热爱工商联工作的人培养成商会负责人,并纳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指导商会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广大会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注重支持在商会中开展党建工作,协助当地党委有关部门,在有条件的商会中积极组建党组织。推动商会组织的有序发展,制定商会发展规划,明确组建工作的重点领域,加强对商会登记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加强商会管理的规范科学,完善指导商会的管理制度,建立商会评价体系。开展商会建设理论研究,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理论探索,创新研究方式。
(本文是黄孟复在全国工商联商会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
探索培育社团组织发展 篇4
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市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会计法》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市财政设立用于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组织是指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符合社会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的方向,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改革整体部署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以下简称:四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第五条 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改变用途。
第六条 专项资金由市民政局负责统筹安排;市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和预算执行流程监督。
第二章 专项资金分配及使用
第七条 市财政局每年根据市民政部门报经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审核的资金使用计划,纳入专项资金预算草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市民政局组织实施。区(市)县应根据当地社会组织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制度,共同做好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工作。
第八条 专项资金的分配原则:
(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坚持资金整合、突出重点的原则。
(四)坚持评审程序的原则。
第九条 专项资金分为培育社会组织一次性补助资金、扶持项目资金、项目推广建设及管理运行经费,支出范围为:
(一)一次性补助资金。对新设立或引入社区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开展社区服务的运行成本给予一次性补助。此资金采取据实据效的方法分配。
(二)扶持项目资金。包括公益创投、慈善救助服务、抢险救灾活动、城乡社区服务、社工队伍建设、社工专业服务、发展能力提升、行业自律及规范、诚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承接政府委托事项费用。此资金采取竞争立项的方法分配。
(三)项目推广建设及管理运行经费。包括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信息平台、服务平台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社会组织发展分析研究、专家咨询、专业培训、成果展示交流、先进经验推广、直接登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多媒体宣传;项目进行评审论证和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调研、会议、咨询、专家评审、审计、评估、考核验收等必要费用。此资金采取据实据效的方法分配。
项目推广建设及管理运行经费支出总额应控制在当年专项资金总额的15%以内,其中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平台建设、科研课题、专业培训、能力提升、媒体宣传、评估结果补助等项目推广建设费用不低于10%,原则上应采取服务外包的方式通过政府采购确定项目承办单位;其他一般性项目评审及管理费用控制在5%以内,市民政局根据实际需要并按规定使用。
第十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各种奖金、津贴、福利补助。
(二)弥补社会组织亏损和偿还债务。
(三)购置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汽车、手机等)。
(四)购买或修建楼堂馆所、缴纳罚款罚金、对外投资。
(五)其他与专项资金使用不相符的支出。
第三章 一次性补助资金和扶持项目资金支
持对象
第十一条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坚持分类扶持、公开透明、绩效导向的原则,重点扶持社会需求度高、影响力大、品牌效果突出,在特定领域发挥独特所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社会影响力的四类社会组织,重点支持以下项目:
(一)社会公共服务类
1.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2.抢险救灾服务项目
3.特殊人群社会公共服务项目 4.全民健康知识普及项目 5.社会文明素养提升项目 6.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项目 7.专业社工服务项目 8.推动科技创新服务项目 9.促进产业发展项目
(二)社会公益服务类
10.公益理念传播项目 11.社会志愿服务项目
12.人文关怀与社会心理服务项目 13.邻里互助项目
14.下岗人员再就业服务项目 15.特殊人群社会融合项目 16.高校社团公益服务项目 17.应急救援社会协作项目 18.网络文明自律引导项目 19.绿色生活方式推广项目
(三)社会福利及慈善服务类
20.妇女儿童保护项目 21.农村留守儿童服务项目 22.农民工抚慰等服务项目 23.扶老助残和扶贫济困项目 24.慈善救助和特殊群体帮扶项目
(四)社区便民服务类
25.社区服务拓展项目
26.社会服务资源共建共享项目 27.居民出行便利服务项目 28.社区生活智能化服务项目 29.老旧院落自我服务管理项目
(五)社会治理服务类 30.基层民主自治创新项目
31.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服务管理项目 32.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项目 33.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探索项目 34.行业标准制定和规范管理项目 35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项目 36.社会矛盾调解项目
37.推进社会组织诚信建设项目
38.推进各类社会主体履行社会责任项目
(六)社会治理决策咨询服务类
39.社会体制改革调查研究项目 40.社会治理体系创新调查研究项目
41.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 42.社会可持续发展调查研究项目 43.社会组织党建创新调查研究项目 44.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调查研究项目 45.社工队伍建设调查研究项目 46.社会企业发展调查研究项目 47.社会心理服务调查研究项目 48.社会舆情监测与分析研究项目 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项目。
第四章 项目的申报、评审及立项
第十二条 建立组织机构。市民政局成立扶持项目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由熟悉社会组织建设相关工作的9至19名委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扶持项目进行评审立项。评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办),负责制定专项资金申报指南、评审程序、评审标准和评审委员会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 一次性补助资金申报、评审及立项方式:各社区社会组织自愿向区(市)县民政部门申请,各区(市)县民政部门初审后统一报送项目办,项目办提交市民政局局长办公会审定并立项。
第十四条 扶持项目资金申报、评审及立项方式:各社会组织自愿向业务主管单位提出申请,获准后由其业务主管单位将申请项目相关材料统一报送项目办;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向项目办报送申请项目相关材料(详见申报指南)。
项目办对社会组织提交的项目相关材料进行初审,将初审通过的项目汇总提交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以召开评审会议的形式,对扶持项目进行评审立项。
评审委员会对初审通过申报扶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等进行综合评审,按照“四优先”原则即优先考虑四类社会组织申报的项目;优先考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民生服务项目;优先考虑在特定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社会影响力的项目;优先考虑有多渠道获得配套资金的项目(包括已有政府购买服务支持)。
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须有2/3以上委员出席,采取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扶持项目评审立项,评审立项结果须经出席评审会议委员半数以上通过。
第十五条 项目推广建设及管理运行经费申报、评审及立项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项目按照社会组织申报、项目办初审、市民政局局长办公会审定后立项。
第十六条 项目办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发布公告,公告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
第十七条 部门职责:
(一)市民政局职责:负责根据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和政府转移(委托及授权)职能等因素编制专项资金预算建议,编制专项分配方案,提交市委、市政府领导审定;负责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别报告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并抄送市财政局、市审计局;负责制定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以及专项资金项目库的建立和管理,对项目进行绩效自评。
(二)市财政局职责:负责根据市民政局专项资金预算及用款计划,结合市级财力,核批专项资金预算;负责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使用的专项资金预算方案,按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规定拨付项目资金;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申报、预算执行环节的流程监督;指导、监督和检查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第五章 资金拨付
第十八条 市财政局根据项目办提出的资金使用方案,将一次性补助资金支付项目立项社会组织的属地区(市)县财政局,由当地拨付社会组织。扶持项目资金、项目推广及管理运行经费直接拨付市民政局。
第十九条 扶持项目资金的使用应当按照《成都市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资金管理规定》执行。扶持项目公告立项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项目办公室按程序申请拨付资金。扶持项目分两次拨付,第一次拨付70%的资金,项目中期报告审查通过后,拨付剩余30%的资金。其他资金类按照财政经费使用管理有关规定和程序组织实施。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项目办应将专项资金的申报、分配、拨付等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社会组织应当向社会公开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提高透明度,接受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审计部门及社会监督。第二十一条 执行单位应当于每年8月30日前,完成扶持项目活动的50%,并与9月20日前向项目办报送中期报告。扶持项目执行单位应当于每年11月30日前,完成扶持项目全部资助金和项目活动的执行,于12月10日前向项目办报送末期报告。市项目办汇总后报分管市领导、抄送市财政局和市审计局,并接收审计监督。项目完成后六个月内,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项目计划的有关内容和项目验收要求,组成项目验收评审小组或者委托社会专业机构,对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再次申请支持经费的重要评审依据。
第二十二条 建立专项资金到位和管理使用的定期审计、检查、监督制度,对查出的违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市民政局、市财政局有权对专项资金所支持项目的进展及资金管理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发现下列情况的,将终止向实施该项目的社会组织拨付资金,并收回已拨付的款项,三年内不再接受该社会组织的申请:
(一)扶持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有无特殊原因执行进度严重滞后预定计划的。
(二)专项资金被用于与扶持项目无关或者严重超出规定范围开支的。
(三)扶持项目资金财务管理混乱,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四)有弄虚作假以及挤占、截留或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的
(五)其他违反专项资金使用原则和规定的。
对因项目资金管理不善或挪作他用,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予以处罚或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探索培育社团组织发展 篇5
行业社团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行为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的方式之一。它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政府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制定行业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推动区域间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我国行业团体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从八十年代开始,由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团体正在不断整合、创新和发展,已逐渐成为对社会生活影响很大的民间组织。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的准则和惯例,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政府转变职能的客观要求,都把尽快培育和发展行业社团作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其自律机制。”新会位于珠三角的西隅,自古民丰物茂,工业、商贸发达,承改革开放之先风,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行业社团也得到一定发展。目前新会的行业协会、商会有11个,占民间社团组织总数的17%,绝大多数是改革初期就已经成立,它们与近年新成立的一些行业社团,如新会陈皮行业协会、不锈钢制品行业协会、双水小冈香业联合会等,对促进本行业发展,提升全行业素质和竞争力,沟通企业与政府联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新会经济的发展。但与上海、温州等近年经济发展速度走在全国前列的地区比较,新会行业社团组织的发展无论在数量、质量,以及体现职能、发挥作用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产生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一、行业社团培育和发展的思路未够清晰。
上海、温州等地经济发达,党政部门高度重视行业社团的培育和 1
建设,并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制定政策,配套措施,协调关系和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把培育发展行业社团纳入政府机构改革的配套工作。1999年,温州出台了《温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对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和登记管理作了具体的规定,是全国最早制定这种规定的地区。截去年9月,温州的行业性社会团体共有321个,扣除行政级别的差异,数量远超新会。上海在2000年除了颁布促进行业社团发展的政令,还专门成立行业协会发展署,负责上海行业协会的总体规划、布局调整、政策制定、协调管理,指导协会业务的开展。在政府的推动下,上海行业社团组织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我区虽然也新成立了几个行业性的社团,但总的来说,对培育发展行业社团的工作仍欠缺清晰的思路,具体规划和配套措施不足,未能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业社团的发展随意性、重复性现象比较明显,对地区经济的推动性和协调性未能充分体现。同时由于目前有关行业社团的法律法规未臻完善,在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政府部门的工作缺乏依据和灵活性,从而制约了行业协会的培育和发展。根据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行业社团的成立和年审,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新会不锈钢制品行业协会、双水小冈香业联合会,他们的业务主管单位应该是乡镇企业管理局,但现在乡镇企业管理局已撤消,谁是业务主管单位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双水小冈香业联合会去年11月筹备成立,由于没有了乡镇企业管理局,只好把双水镇人民政府定为业务主管单位。作为一级地方政府,对具体行业的监察、指导、调控的工作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不言而知。近年我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很快,并逐渐形成“一镇一业”及“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如果不尽快理顺培育发展行业社团过程中的政策问题,工作欠缺灵活性,对行业社团的组建和发展不给予支持和理解,一定会影响新会行业社团发展的速度。
二、是政府职能部门对自身的定位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行业社团的培育和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关键在于
政府部门对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性质认识不够,没有把行业社团组织与其他中介组织区分开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行业社团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行业组织与业务主管单位、登记又是什么样的关系等没有理顺,导致出现政府部门在涉及到原属于行业社团承担的部分职能时不能放权。有些行业协会甚至是挂靠到职能部门,成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社团的领导由党政领导干部担任、经费由财政拨款或由职能部门承担,活动和管理方式带有明显的官办色彩或行政化倾向。这与行业社团的民间性、协调性、经济性不一致,严重制约了行业社团的社会职能和作用。
针对这种现象,近年来,上海、温州等地区的职能部门在推进行业协会培育、发展的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按照“政会分开”的原则,在联系、指导、管理、促进行业协会方面形成了一套好的做法。如上海的业务主管单位就有“六个抓好,促进六个形成”的好经验:一是抓好导向,形成对行业协会发展的推动力;二是抓好组织,形成与行业协会联系网络;三是抓好队伍,形成一批行业协会的骨干队伍;四是抓好规范,形成行业协会良好发展机制;五是抓好调研,形成指导行业协会发展的基本依据;六是抓好服务,形成行业协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行业协会市场化、民间性生成方面,温州地区走在国内的前面。目前,温州地区的行业协会,基本上是由企业自发要求成立,协会的领导人都是由会员单位推举本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业负责人来担任,其行业协会的市场化生成发展机制基本确立。上海亦以此作为行业协会培育和建设的首要目标,明确规定行业协会原则上都要由企业自发组建;行业协会办事机构不得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机构合署;行业协会的领导人一般要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经选举产生;政府工作人员不得担任协会领导职务等。并要求2000年以前成立的行业协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方面的改革。
我区11个行业社团中,都有由公职人员担任组织领导或秘书长职务的情况,有的社团直接是依附职能部门,成为一个事业编制的机
构。这样不但影响了行业社团按照自身特点覆行职能,发挥作用,还制约了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使行业组织沦为“二级政府”,失去凝聚力,降低成员企业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和企业加入社团的积极性。
三、行业社团的自身建设和服务的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我区行业社团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自身建设有所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个别行业组织为新会的招商引资、树立品牌、促进商贸活动,开展技术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整体来看,能围绕协会章程规定、宗旨、任务,积极主动开展活动,较好发挥作用的情况并不突出,与上海等地行业社团活动的情况存在差距。主要原因是行业社团自身建设和服务观念的问题。一方面,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行业社团不是独立开展工作,而是将目光转向政府或职能部门,盼望有助于社团的新政策、新措施出台,致使社团自身建设陷入犹豫观望、停滞不前的状态;另一方面,部分行业社团不是找准自己的立足点,接受政府授权委托,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和对成员的服务,而是把自己当成是“准政府”、“准机关”,造成“官念”强,“政味”重,服务少,穿新鞋走老路,失去成员的信任和支持;还有的行业社团宣传力度不够,服务面不广,对待行业内的中小型企业,不是引导其行业整体发展的观念,深入听取他们的要求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经营当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而把他们在行业中的作用当作可有可无,最后使行业社团沦为小圈子团体,缺乏代表性。
总的来说,我区行业社团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我们对行业社团认识上的原因。为了改变我区行业社团发展滞后的现状,使行业组织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我们建议如下: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培育和发展行业社团作为推动我区行业升级,优化市场环境的有效途径。
充分认识行业社团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市场机制中的职能定位,是我们做好行业社团培育和发展工作的前提。没有充分的认识,是不可能把培育和发展行业社团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来抓,更谈不上要发挥其职能和作用。我区的企业充满活力,但基本上是以中小型为主。从“榕树经济”的角度看,在一个行业中,大型企业就如榕树的主干,众多的气根就是中小型企业。要想一个行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粗大的主干,还要关心众多的气根。失去气根的榕树,主干再大也不过是一棵树。只有气根和主干共同扎根在同一片沃土,那么一棵榕树也会变成一片森林。行业协会代表的是行业的利益、行业的发展,只要充分发挥行业社团的职能和作用,就一定能推动整个行业素质的提高,优化市场环境,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二、总体规划,配套措施,给予行业社团发展更大的空间。有了规划,行业社团的发展才能有一个总体的方向和目标,不至于出现分类过多、重复设臵,功能互叠的情况,才能实现“一业一会”,优化资源,使行业社团具备代表性,更好地为社会、政府、企业服务。没有相关制度政策、监管措施,政府是不可能实施行业社团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当行业社团承担政府赋予的一些管理职能后,如果没有清晰的界定和监管,是不利于行业社团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家颁布的关于行业社团的法律法规还未尽完善,未能涵盖行业社团具体运作中全部内容,作为地方政府,有必要在不违反基本法规的前提下,对行业社团的一些具体事务定出实施细则,尽量做到不设障碍、不找麻烦、不拖后腿,让行业社团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减少干预,多予扶持,引导行业社团走“自筹经费、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路子。
作为行业社团的业务主管部门,充分认识民间团体发展和运作的特点,是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会分开”,减少行政干预,防止行业社团变成政府的附属机构。所以,我区行业社团的主管部门应学习上海、温州等地的做法,不直接参与社团的管理工作,而是引导行业社团走“自筹经费、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路子。但是,我们要防止出现另外一种现象,就是业务主管单位什么都不管,导之行业社团走“自生自灭”的路子。我区中小企业较多,对行业协会的作用、职能以至日常的管理和运作认识参差,理解和接受行业协会的管理,自觉缴纳会费,主动参与活动是有一个过程。因此,一个行业协会的组建成立阶段,行业主管部门应承担起主要的宣传、协调、筹备的工作,甚至在协会成立的初期,给予部分运作资金,使协会最终能走上自求发展的轨道。
探索培育社团组织发展 篇6
引言
2014 年 6 月 9 日,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深刻阐述和系统部署,他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机关党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机关党组织要适应时代需求,切实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执政基础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是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工作。
一、中央国家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从整体来看,中央国家机关在探索推进服务型党组织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探讨并予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观念意识方面的阻力,也有机制制度方面的障碍,还有工作作风、服务素质和方式方法上的诸多不相适应,影响和制约着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推进。(一)中央国家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存在的不 足
一是重权力本位,轻服务宗旨。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大
背景下,仍有个别部门死死的抱住审批权不放,始终在追求“ 管理” 的权力,而忽视了“ 服务” 的义务。以管理代替服务,结果导致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流于形式,群众自然会感觉到被“ 管理” 的多,被“ 服务” 的少,对个别部门的工作作风自然会有意见。二是重形象工程,轻服务
实效。看重表面文章,不解决实际问题。不注重倾听民意、集中民智。服务工作效果不突出,服务思路不清、任务不明、方法举措不多,服务功能不强。服务作风不实、服务能力不足、服务保障不够,没能很好地发挥机关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作用。三是“ 懒政” 现象,担当意识不足。“ 为官不为”,体现在个别机关是行政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遇到矛盾和冲突,不负责任、推诿扯皮。从大处讲就是失职渎职行为,有的甚至权钱交易、腐败堕落,势必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和向心力。作风拖沓,庸懒散软,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效能就是空谈。(二)中央国家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问题成因 剖析
一是宗旨意识淡薄。许多党员干部在基本问题的认知
上出了问题,没有树立起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的基本认识。一些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官气十足,服务意识淡薄,存在行政命令式、权威式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服务工作的新要求; 部分党员的党性淡化、理想信念退化、宗旨意识淡薄,这是影响服务型机关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时期,许多制度还不够完善,近年各级机关虽然也制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规定,但一些制度流于形式,不少制度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一些好的为民措施难以落实,服务效果难以持久,服务机制难以健全。三是监督检查执行不力。有的机关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 有的对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服务党员的措施没有跟上。
二、中国工程院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加强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
我院机关党组织秉承“ 一心一意谋发展 聚精会神抓党建” 的宗旨,紧密结合院中心工作,把 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作为根本要求,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服务目标,把服务全体院士、服务工程科技专家和身边党员群众作为主要对象,多层次、多渠道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以党建工作推动服务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工作院党组、机关党委努力使机关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
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为促进本部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坚实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一是牢固使命意识,战略咨询取得丰硕成果。院党组把为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而奋斗作为中国工程院的“ 天命”,聚焦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一批重大战略咨询研究成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二是强化责任意识,扎实做好中央、国务院交办及各部委委托任务。院党组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及时召开启动会、扎实开展专项评估、版块评估及综合评估工作,为完善和加强专项组织管理工作提供重要决策依据,引领工程科技发展方向,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二)多渠道服务院士,充分发挥院士领军作用
我院通过做好对院士和学部常委会的服务,使院士、专家紧密团结在工程院周围,为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我院大力加强院士先进事迹宣传工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加正能量,提高服务主动性。今年以来,组织中央新闻媒体采访了获得永久小行星命名的黎介寿院士、高原医学带头人吴天一院士等院士及其团队,作为“ 时代先锋” 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二是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完善院士服务工作。在政治上关怀院士、工作上支持院士、生活上关心院士,强化为院士服务的平台建设,加强院士医疗服务工作,提高为院士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让院士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更好地建功立业。努力建设“ 院士之家”,提升为院士服务的工作质量。
(三)服务基层、服务工程科技一线
我院机关党组织深入服务基层,推动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大力帮助基层解民忧、办实事、助发展、促和谐、强党建,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一是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科技服务。结合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工程科技第一线开展学习调研活动,特别是前往贫困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造业发展、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项目开展了调研和咨询工作,通过调研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工程科技服务。二是高效务实、学术引领蓬勃发展。按照学术活动架构体系,聚焦前沿热点,发挥引领作用,聚集相关人员,凝聚发展力量,聚变学术成果,打造特色品牌。针对当今世界最为紧迫的挑战,汇集全球工程领域的领先的思想家、创新者与下一代的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三、中国工程院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加强机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经验探索(一)宗旨意识牢固
中国工程院党组牢牢把握中央对工程院的基本要求和群众期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现代化服务。院党组把为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而奋斗作为中国工程
240
院的“ 天命”,牢固宗旨意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筑牢思想基础。一是扎实的学习教育为牢固宗旨意识打好基础。党组从党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国家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组织好党组中心组学习和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学习。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教育; 院机关先后开设六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轮训班、组织学习讲话,建言纲要活动。通过把学习教育搞扎实,我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职责使命、宗旨意识、群众观点等方面意识进一步强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大力宣传及各项活动为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如何在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营造和谐服务氛围是我院机关党建工作的重点。我院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先进典型事迹的学习宣传,利用我院官方网站、院士通讯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学习先进典型事例,强化服务意识。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活动,营造和谐服务氛围。使全院上下的服务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服务机制创新
一是健全的服务机制为做好服务工作提供保障。院党组狠抓建章立制的工作,将“ 废、改、立” 作为建章立制工作的重点,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清理,在“ 常、长” 上下功夫,立足经常性、着眼长效性,为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打下基础。修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诚信档案管理办法》等文件。二是创新工作方法为做好服务工作构建和谐环境。我院机关党委建立健全服务机制,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机关党委进一步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服务和指导,深入开展岗位建功、根在基层调研实践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慰问、送温暖等活动,241
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凝聚人心,为广大党员干部在本职岗位上做好服务工作营造和谐氛围,为业务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三)服务能力扎实
一是拓宽学习渠道为服务能力提升提供途径。按照党组“ 全心全意依靠这支队伍,扎扎实实建设这支队伍” 的要求,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机关干部队伍,拓宽干部竞岗、轮岗、挂职锻炼的渠道,积极拓宽学习渠道,选派局级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 选派处级干部开展援疆工作,将基层锻炼学习与援疆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增强干部素质,关心干部成长进步。二是深入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提升素质能力筑牢基础。我院带领机关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支撑作用,全面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充分利用院士智力资源,组织开展院士讲座,有效提升了干部推动改革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四、对于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服务理念。要深化理论学习,以党性和道德教育为重点,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要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群众利益至上、人民位置最高。二是深化作风建设。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从解决“ 四风”问题延伸开去,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鼓励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工程科技一线,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进服务质量,为工程科技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培养听党的话、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培训
242
平台,着力培养党员职工成长成才,帮助党员职工提高业务素质,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四是加强制度建设。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做好建章立制工作,着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增强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使党的组织制度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有效落实,党内生活严格规范,干部人事制度不断完善。
要做到重视服务内容、强化服务功能、健全组织体系、创新服务载体、扎实制度机制保障、构建服务格局,有效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有机制为群众服务,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中,基层服务型党组更好地发挥作用而不断探索、努力。
243
244
小城市培育中心镇跨越发展的探索 篇7
1 由镇向城跨越发展的困惑
1.1 城镇空间扩展未能同步带动城市功能的完善
1.1.1 工业和居住主导城镇空间拓展
佛堂镇现状建成区中工业用地占48.17%、居住用地占24.33%, 两项合计达到72.50%, 工业、居住成为城镇空间拓展的主要功能用地 (见图1) 。1999年成立的义南工业功能区引领城镇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城镇空间的快速扩展。村庄“被城镇化”, 镇中村又成了城镇空间拓展的主要构成。工业化是佛堂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带动的初期城镇化特征非常明显。
1.1.2 城市功能缺失
以农产品集散为主要职能的城镇, 向工业化转型过程中, 注重了生产功能, 城镇生产、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没有得到相应的配套, 城镇功能低下。
佛堂镇现状建成区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只有2.19平方米/人, 仅为国家标准 (2) 的39.82%。佛堂现状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仅用地数量严重缺失, 还存在结构性的缺失。现状主要为党政机关的行政办公、中小学的教育、医院等维持正常运转最基本的设施用地, 文化、体育等提升生活品质的公共设施用地没有配建。
以城市 (3) 来衡量, 佛堂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配建还有很大差距, 而以中心镇为标准, 同样存在很大的差距。佛堂现状, 包括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在内的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仅为6.77%, 只达到中心镇标准 (4) 规定下限的56.42%。佛堂镇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主要以集贸市场和沿街的零售商业为主, 缺乏独立的、能形成城市中心的、集约高效的商务用地、娱乐用地。城市功能用地的缺失, 影响城镇品质的提升, 影响对周边镇村的辐射。
1.1.3 镇区建设缺乏特色
佛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遗存比较集中, 能较完整地反映佛堂古镇特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 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重点保护范围只有约16.1公顷。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进镇创业, 适合农民个体自建、4~6层、以马赛克、面砖为外墙装饰材料的现代建筑为主体, 具有浓厚时代烙印的“农民小镇”, 包括大成路、人民路、建设路等范围约58.6公顷。
1999年成立的义南工业功能区, 现代化的工业厂房找不到历史文化名镇的痕迹, 且工业与居住用地交错布局, 结构松散, 景观杂乱。主要道路沿街的大体量现代工业建筑, 破坏了古镇的空间尺度、色彩和机理, 历史风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佛堂镇曾是以商业为特色的浙江四大古镇之一, 16.1公顷的古镇, 沉淀了200多年的建镇史和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农民小镇”、工业功能区, 在追求经济发展、镇区快速扩展的过程中, 逐渐地丢弃了文化和特色。
1.2“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佛堂跨越发展的路径不清晰
《义乌市佛堂镇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 (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是佛堂镇小城市培育试点的行动纲领, 计划通过六大类98个建设项目的实施, 促进人口集中、产业提升、设施完善, 加快实现佛堂由镇到城的跨越。但是, “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区域发展、有利于产业提升的建设项目很少, 设施完善局限于佛堂镇内, 对乡村发展的投入更少。
1.2.1 缺少引领区域统筹发展的项目
广泛建立与周边、外围以及其他区域众多城镇间的联系, 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诸多小城镇的迅速及稳定成长即得益于此。推动佛堂由镇向城转型, 其实质是加快佛堂从服务于镇域向服务于义南、甚至更大经济区域发展的副城转型, 拓展佛堂发展腹地。
“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区域发展的建设项目少。“三年行动计划”98个建设项目中, 像污水处理、道路桥梁、环境整治、体育中心、人民医院、研发创新中心、人才中心等以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功能、提升区域服务水平的项目共16个, 总投资24.42亿元, 占三年投资总额115.49亿元的21.14%, 其中政府直接投资10.42亿元, 只占总投资的9.02%。
小城市培育推进两年多来, 实施建设的项目更少。除佛堂镇创新基地中的研发大楼已经开工建设, 约投资1.5亿元外, 佛堂镇商业中心、佛堂汽车站建设工程、佛堂镇体育中心工程、佛堂镇养老中心建设、佛堂镇365便民服务中心、人防指挥中心、会议中心等, 仍然还停留在项目策划、设计、报批等前期准备阶段。
1.2.2 承接产业转移, 推动产业转型的思路不清晰
“市场要什么, 企业做什么”的生产思路以及制造业与市场的紧密关联性决定了义乌制造业以轻工业为主, 利润较低, 企业的创新后劲不足。小而散的加工工业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培育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提升特色工业, 打造先进制造基地”是佛堂小城市培育的主要任务。
2012年, 义乌城市化率已达到71.2%, 面临着由集中型城市化向区域分散型城市化转型。国际商贸是义乌的主导职能, 强化中心城区的商贸职能, 转移中心城区的制造业是必然的趋势。佛堂应顺时而动, 通过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 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企业, 培育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转型。但是, “三年行动计划”中没有承接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的具体谋划, 仍然注重发展小而散的加工类工业。
“三年行动计划”中的纺织、服饰加工、拉链制造等18个工业项目技术含量低下、利润微薄、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类工业占75%, 仍局限于已有生产企业的规模扩展和新的加工类企业的集聚。
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类工业, 有利于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推动农业向工业的转型, 是城市化初期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前期,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2012年, 佛堂镇城镇化率已达到70.88%, 即将进入城市化的成熟发展阶段。通过18个工业项目的投入, 将继续推动工业产值的提升和城镇空间的扩展, 但是城镇产业的转型和区域产业的分工体系难以建立, 佛堂也仅仅在规模上超过其他镇, 要推动佛堂由镇向城的跨越, 产业的转型是基础。
1.2.3 乡村与城镇互促发展路径不清晰
工业化, 并带动农村现代化是城市化的首要动力。中心镇是农业产业化、农产品资本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节点, 乡村则是城镇发展的经济和资源腹地。扶持乡村发展, 受力于乡村, 却共同受益于乡村和城镇, 但“三年行动计划”却没有足够重视乡村的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有利于促进乡村发展的项目共16个, 总投资7.02亿元, 占总投资的6.08%, 其中政府性投资2.26亿元, 只占总投资的1.96%。
投入乡村的项目和资金还存在结构性的缺陷, 主要集中在改善住房、交通、环境、医疗卫生等, 提高生活品质方面, 虽然这些投入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 造血性的投资、授之于“渔”的、能够推动农民自身发展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项目十分缺乏。农田水利、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有利于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只有0.5亿元, 农业综合开发投入0.85亿元, 两项合计1.35亿元, 其中政府直接投入0.7亿元。
农民和农业的现代化是小城镇城市化的重要推力, 没有农民素质的提升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 就难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 难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为农民的城镇化积累一定的资金;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农民素质的提升, 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市民化的冲动。农民主动的就地城镇化, 相对于城 (镇) 中村的被动城市化、大量外来人口的“虚城市化”, 更有利于完善和提升城市化的质量。
1.3 总体规划局限于佛堂镇域
按照中心镇小城市培育的要求, 编制了《佛堂镇总体规划 ( (2010—2020) ) 》 (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 但是, “总体规划”无论是功能定位, 还是空间布局结构, 都没有充分体现佛堂是义南地域中心的特点, 没有体现佛堂引领该区域发展的气势, 没有体现城市功能和城市产业转型的要求。空间结构还是封闭的、城市功能局限于服务“佛堂”、产业停留在“生产制造”。
1.3.1 封闭的空间结构布局
佛堂北为义亭镇, 南为赤岸镇, 总体规划南北均布局工业, 道路网络相对封闭且道路网密度、道路横断面逐渐缩小, 形成封闭的空间结构。32.2平方公里城镇规模, 对于镇域面积只有134.1平方公里的佛堂, 可能已经是城市终极规模, 但是作为义南副城的核心, 32.2平方公里仍然只是义南副城的一部分。作为义南副城的中心, 总体规划空间结构必须是开放的、包容的, 是可以伸张的 (见图2) 。功能布局、道路网络应该统筹规划, 以有利于尽快与义亭、赤岸以及上溪共同形成义南副城。只局限于镇域的“完整规划”, 难以更好地集聚区域资源, 推动佛堂的城镇化。
1.3.2 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局限于镇的标准
现状的城镇服务功能缺失, 总体规划依然不足。总体规划近期和远期公共设施用地 (5)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分别为11.99%和12.83%, 近期低于《镇规划标准》 (GB50188—2007) 规定的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12~20%的下限标准, 远期也只比下限高0.83%。参照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 , 总体规划中, 近期“管理服务设施用地A”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44%, 只达标准下限的48.80%;远期只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3.45%, 只达标准下限的69.00%。总体规划中公共设施的配套, 仍然只立足于镇的标准, 立足于32.2平方公里佛堂镇, 没有按照引领区域发展的中等城市 (6) 标准进行规划。
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结构也存在缺陷, 仍然延续“沿路一层皮”的小镇布局模式, 没有规划与义乌副城中心相应的, 有一定规模、配套完善, 有较强集聚能力, 可以服务佛堂镇域及周边镇的城市级公共设施。
2 制约由镇向城跨越发展的原因分析
小城市培育中心镇, 在区位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经济和城镇化规模等方面都已超越一般中心镇。培育的目的在于助推中心镇向区域中小城市转型, 而制约镇向城转型的深层次原因是镇本体。“本体”的基本含义是事物的主体或自身, 事物的来源或根源。本文中“本体”的含义是事物的本原、本质或存在, 更接近于哲学上的本体, 是指“镇存在”, 不仅包括镇自身, 也包括镇与城市、与周边镇、与乡村的存在关系。
2.1 与中心城市、周边镇及乡村之间的发展职能不清
中心镇是联结城市与乡村的结合点, 具有向上承接大中城市的辐射扩散, 对下集聚周边村镇资源加快城镇发展的功能。分散城市化与集中城镇化的焦点都是中心镇, 其本质, 是中心镇与中心城市、中心镇与周边镇及乡村之间, 重新构建良好的分工与协同关系。小城市培育中心镇就是通过行政和计划的手段, 加快分工与协作关系的重构。“三年行动计划”和“镇总体规划”, 都表明佛堂缺乏对分散城市化与集中城镇化本质的认识, 没有更好地、主动地谋划承接中心城市职能扩散的举措, 也缺乏主动服务周边镇的意识, 缺乏统筹区域资源的观念。
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是义乌中心城市的发展路径。2011年, 义乌被国务院确定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推动“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2012年, 义乌城市化率达到71.2%, 强化国际贸易的中心城市主导职能、推动工业产业的转移是中心城市转型的着力点。而抓住中心城市分散城市化的发展特点, 更好地承接中心城市的职能扩散, 是佛堂小城市培育, 推动佛堂产业转型的重大机遇。
2.2 缺乏引领区域统筹发展的机制
中心镇通常只是地理区位上的中心、城镇体系需要培育的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概念上的中心。虽然, 由于地理区位的关系, 中心镇相对其他一般镇的集聚能力更高, 发展也相对快一点, 却由于“干部经济”和“政绩经济”发展模式, 诱导镇与镇之间展开同层次竞争。中心镇的管辖权限仅局限于本镇的行政范围内, 中心镇与周边镇具有相同的行政级别, 不具备统筹和协调区域发展的行政层级。GDP、城镇化率、城镇规模等指标成为衡量各镇发展水平的情况下, 中心镇与周边镇一样都是需要独立考核的经济体, 各镇成了竞争的对象。在各自为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缺乏区域观念, 规划建设局限于自身的发展。小城市培育的中心镇, 无论是行政层级, 还是经济发展模式, 依然不具备引领区域发展的机制, 只停留在谋求中心镇自身更快发展的层面, 而不是谋求区域的协同发展 (见图3) 。
小城市培育, 其本质是通过行政和计划的手段, 推动中心镇改变原有的城镇化路径, 加快城镇职能的转型。由于缺乏对分散城市化与集中城市化本质的认识, 又由于中心镇有限的行政和协调能力, “镇本体”成了制约中心镇由镇向城转型发展的“紧箍咒”。
3 以“新市镇”推动佛堂跨越发展
新市镇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一种规划形式, 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 设置住宅、医院和产业, 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 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新市镇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式和空间、新的制度创新、新的城镇化模式。新市镇可以分为:大城市功能组团的新市镇、大城市郊区新市镇、县城新市镇、农村地区新市镇。
3.1 城市功能组团新市镇与中心镇的区别
城市功能组团的新市镇, 以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承担中心城市职能, 带动区域跨越发展为出发点, 是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空间。规划理念、建设模式、组织管理都以城市为标准, 超越和突破镇一级的行政限制, 可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政策、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 加快新市镇的发展。中心镇则更多的是从区位上和县域城镇体系上, 从规划角度提出的概念, 从发展角度提出的希望, 与一般建制镇在政策和制度上并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差别。小城市培育, 依托镇本体, 则也难以在本质上改变镇的局限。
3.2 佛堂镇为基础建设城市功能组团新市镇
佛堂2012年GDP65.63亿, GDP超过上溪、义亭、赤岸三镇之和45.6亿元;2012年建成区面积约14平方公里, 超过上溪、义亭两镇之和12.5平方公里;佛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义西南区块现状建成用地较少, 未来用地拓展空间较大, 可集中成片开发建设。按照《义乌市义西南地区发展战略规划》 (2013年1月) , 至2030年, 义西南区块按城市人口70~75万进行规模控制, 城市建设用地约81平方公里。抓住佛堂小城市培育试点, 在政策、机制上更多的创新机会, 争取政策, 突破镇本体, 以佛堂镇为基础建设城市功能组团新市镇。
3.3 以佛堂镇为基础建立与新市镇职能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
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陈加元说, 部分试点镇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城市功能比较薄弱、“小马拉大车”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要把中心镇培育为可以辐射镇域及周边镇的小城市, 就是要让中心镇引领和统筹周边镇共同发展, 可是小城市培育中心镇不具备统筹周边镇的行政层级。让行政层级一样的中心镇去统筹周边镇无疑是“小马拉火车”、“看不见更管不着”。要承接中心城市职能, 要整合义南资源, 要引领义南地区统筹协调发展, 应该建立与职能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成立新的管理机构, 或者把佛堂镇的管理权限覆盖义南地区。
3.4 以新市镇为载体统筹义南区域发展
占地32平方公里的义乌福田国际商贸城, 奠定了义乌国际贸易的地位。义乌制造业的创新转型也需要有相应的空间载体。义南地处城市的下风向和义乌江的下游, 且有81平方公里的一类建设用地, 可以规划建设与国际贸易相匹配的, 可以承担中心城市产业转移, 强化中心城市国际贸易主导职能的国际创造新城。
通过引导研发、教育、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等功能的核心聚集, 加快推动创新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城市功能组团的新市镇为载体, 推动城市产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优化城市与城镇、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 形成东为小商品国际贸易, 南为小商品国际创造的城市新格局。
4 结语
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 是“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内涵之一。2011年末, 我国现有城市657个, 建制镇19410个。差不多30个建制镇才有一个城市, 培育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向区域中小城市转变, 有利于乡村的发展、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东风.中心镇小城市化的理论分析与江苏实践的思考[J].城市规划, 2008 (3) :69-74.
[2]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义乌市义西南地区发展战略规划.2013.
[4]何念如.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06:63.
[5]罗瑜斌.论产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中心镇发展的影响[J].城市规划, 2008 (3) :75-78.
[6]王士兰, 游宏滔, 徐国良.培育中心镇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规律[J].城市规划, 2009 (5) :69-73.
[7]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苏州:华东师范大学, 2006:207.
[8]王中亮.浙江争取试点撤镇设市27个镇跃身小城市将提速[J/OL].[2012-12-27].都市快报-杭州网.http://news.hangzhou.com.cn/gnxw/content/2012-12/27/content_4539936.htm.
探索培育社团组织发展 篇8
一、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农村社会组织是形成农村新型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主体,是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的发育壮大,能够使为村民服务的资源筹集渠道更加多元化,有助于多方位地保障农村社会治理实践的资源供给,最大限度地促使社会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它们对于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稳定农村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影响。
(一)增强农户发展经济能力,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提供物质基础
根据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到2013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98.24万家,各级示范社超过10万家,联合社达到6000多家。农民、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组织,获取市场信息、农业技术、农资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彼此互帮互助,能够极大增强农民闯市场发展经济的能力,加快农民增收、农民致富的脚步。农民富裕了,集体经济增强了,就为农村社会治理、享有公共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拓展诉求表达渠道,为实现农村治理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在不同群体之间形成协商对话的机制,在政民之间拓展诉求表达机制,有利于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一方面,农村社会组织处于农民与政府的中间,它在进行社会动员、利益整合表达等活动中所表达的信息更客观。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组织内部发展起来的自治能力和利益格局,对农民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已成为对农村社会整合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中自下而上的沟通和自上而下的传递,有利于减少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为农村治理创造良好环境。
(三)提高农民民主、合作意识,为实现农村治理奠定思想基础
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村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了民主和平等互助的实践,大大促进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奠定了思想基础。合作组织使农民受到民主实践的培训,提升了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与技巧,增加了农村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公仆意识。其他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类、自发的群众互助组织,能够在乡村的社会管理中起着监督性的公共参与作用,他们利用组织化的抗争、舆论制造,维护自身权利,提升村民权利意识。
二、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民职业的多样化、阶层的分化、需求的变化,需要更新颖、更有效的组织,尤其是需要政治参与面广、社会组织化程度高、综合服务水平强的组织,促使农民自觉地组织起来,互相协作,互通有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但现实中,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存在发展不平衡、自身建设不到位、发挥作用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发展不平衡
在地区之间,由于地区的差别问题,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类型农村社会组织在经费、人才、规模等方面差距较大, 所以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在地区间和类型上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相对来说,沿海、发达省份比较活跃,中西部地区较为缓慢,基本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发达地区社会组织基本上没有政府的任何拨款,主要通过会员会费、有偿服务所得、村财政拨款等途径筹集经费,从而使不少组织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并逐渐退化、萎缩和消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越穷的地方越没有经费支撑组织运转,组织化程度越低,越缺乏发展社会组织意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在类别上,由于中央和地方鼓励扶持,或者一些考核指标导向,或由于农民自身局限造成的当下需求旺盛等原因,使得经济类、娱乐类、宗教类社会组织发展快速,而教育类、环保类、慈善类发展较为滞后和不足,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自身建设不到位
当前,很多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职能不清、法治意识缺乏、运作不规范、人才匮乏等问题。此外,在科学管理、制度规章、经费来源、计划编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农村社会组织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等影响,往往吸引不到人才,从而有部分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管理方式主要依靠经验为主,管理方法上存在家长制、一言堂现象等问题。
(三)发挥作用不充分
作为农村社会治理重要主体之一,农村社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组织生存的关键与着力点应是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大,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农村社会组织未能得到充足的人员支持,在农村的社会影响逐渐减小。正是由于农村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导致其难以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社会职能,在提供社会基本服务、反映村民利益诉求、规范村干部行为、化解矛盾、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显得乏力,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除了自身发育不足、能力不强外,农村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还有缺乏发挥作用的载体、平台的原因。村级事务领导者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对社会组织不够信任,不能积极主动搭建平台、载体,让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中来。
三、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
有统计表明,我国约有200万个各类农村社会组织,包括乡村公益类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种社会性群众组织和互助组织等,并日益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扩大农民民主参与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治理参与机制,鼓励引导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督导已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规范运作,切实维护成员利益,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从而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也可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致富能力,树立良好心态,实现更高程度的农村和谐。endprint
(一)建立鼓励村民参与社会组织的动员机制
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基于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现代组织,这种组织既有别于家族组织,也有别于基层民主自治,将为农民提供另一个内部利益调整的空间,为农村的内在整合提供组织框架,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相应地承担起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任务,实现农民的公共利益。农村社会治理的领导者要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明确农民加入社会组织的好处,鼓励引导动员村民加入经济合作组织、果蔬协会、本地文化沙龙等各种社会组织。首先,要改变观念,让村民明白新时期面对市场、灾害、安全等各种各样的风险,靠单个家庭应对是不行的,只有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合力,互帮互助,才能实现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其次,不仅鼓励动员农民加入或兴办各种农民合作社,也要鼓励引导农民成立各种积极参与村庄治理的、公益类的社会组织。目前,各地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发展起来,农民加入合作社尝到了甜头。另外,村党组织及其党员要带头参加或组织公益性、志愿性的社会组织,引导村民组织起来,在规范、文明的组织氛围中丰富多彩地生产生活。
(二)建立农村社会组织依法规范运作的引导机制
学术界的共识是社会组织属于农民的自组织,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农民权益。首先,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为组织的发育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作为村党组织要为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健康成长发展。其次,宣传社会组织相关政策和法律,引导社会组织规范运作。有的社会组织甚至自身运作不合法、内部管理混乱,如有的合作社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合作社章程流于形式,没有经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有的合作组织章程设立不科学,导致共有资产实际操控在发起人、大股东或管理层手中,等等。村党组织要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宣传引导,使社会组织在法律框架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再次,引导其发展方向,重视能力建设。农村社会组织生存的关键与着力点应是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目前,一些农村社会组织在服务本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做的还不够,从而得不到广大农民以及村镇党政部门的支持。村党组织要引导村社会组织加强职能建设,突出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增加服务种类、拓宽服务渠道、并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增强凝聚力,真正成为农民的代言人和利益代表,从而提高其社会公信力和成员的认同度。
(三)建立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协同作用的促进机制
农村社会组织是形成农村新型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主体,能够为农民提供民主和平等互助的实践,在不同群体之间形成协商对话的机制,对于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完善农村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构建村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机制,使社会组织协同社会治理的作用充分发挥。首先,建立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发挥作用,最终要建立在组织成员对党组织认同的基础上。一般说,政党对社会的融入方式既可以进行“组织覆盖”——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也可以进行“工作覆盖”——派党员宣传贯彻党的主张;还可以进行“影响力覆盖”——为社会组织及其成员提供服务,赢得社会认同。村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融入方式,使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发挥作用,才能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社会作用的发挥。其次,建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监督鼓励机制。党组织通过监督规范法律实施促使社会组织章程科学,内部管理有序,从而发挥社会组织内部自治能力和利益格局对农民群体行为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通过鼓励社会组织功能多元化充分挖掘发挥社会组织各方面潜力,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再次,强化组织化参与的机制,让更多的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村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农村的公共事务非常庞杂,儿童教育、养老、公共安全、环保等等,这些任务单靠农民个体是无法完成的,鼓励已有的社会组织或成立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部分公共事务,发挥其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作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缺位及其对策研究”(11CZZ010)阶段成果
【探索培育社团组织发展】推荐阅读:
组织培育01-02
培育与发展10-04
培育与发展模式11-05
员工职业发展力培育09-12
深化内涵 培育特色 科学发展11-04
精心培育廉洁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09-07
培育发展奶产业 建设优质奶源基地10-06
谈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05-25
培育特色安全文化,促进市中安全发展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