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阅读答题技巧整理(共8篇)
考研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篇1
散文阅读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一)感知整体、把握主旨的步骤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第一步:找写作对象——找寻那粒沙(人、物、景、事、情)
第二步: 识对象特点——真正认识沙 第三步:明情感态度——识得沙里乾坤
(二)感知整体、把握散文主旨的几种方法
1、抓文题法:明对象、手法、情感
2、抓“文眼”法:明意图、情感
3、抓关键词、句、段法: 明内容、线索、结构、思想情感。
4、以“形”探“旨”法:由表及里,明主旨
5、手法分析法:明意图、明主旨
6、作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分析法:明意图、情感
(三)各类散文对应读法
1.按表达方式分
(1)记叙散文
①特点: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揭露丑恶,赞扬真、善、美,表现人性中的友情、亲情、爱情)。②读法:分析人物、事件、景物特征及感情态度(2)抒情散文
①特点: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②读法:抓住议论、抒情,归纳思想感情、哲理(3)议论散文
①特点: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②读法:抓住议论,理清思维逻辑,归纳所讲道理 2.按内容分
(1)叙事性散文
①特点:以小见大,写小事琐事凡事,取材于真人真事,以多个片断剪影表达主题 ②读法:小事探深意,多事探共性。
(2)哲理性散文——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调动生活积累,感悟人生
①特点: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抒写人生生活感悟 小处着笔,点到为止。②读法:调动生活积累,感悟人生。
(3)写景咏物散文
①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细腻描写。②读法:抓住景、物特征,明深远含意。
(4)抒情性散文
①特点:直抒胸臆,朴实自然
②读法:抓住情性、议论,归纳主旨。
(5)文化散文
①特点:写文化意象,含文化韵味。
②读法:抓文化视角,明人文情怀,思想意蕴。
(四)据散文的特点采取阅读对策
1、特点一:形散而神不散。
对策:抓线索、理思路,找内在联系
2、特点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对策:感受意境、品味感情理趣
3、特点三:语言优美凝练,形神俱备,富于文采。
对策:由形会神,感悟隐含信息
(五)主旨概括的模式:
通过……表现了(赞美了„„)……抒发了……
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答题思路:
(1)回归原文,找答题区间(2)揭示词语基本意义
(3)联系语境,明确指代意义(若为代词)
(4)结合语境(上下文、全文)理解其语境义(文中涵义)
(5)结合艺术手法(比喻、拟人、象征等)挖掘背后意义(可用还原法推断含义)(6)结合主旨及写作意图分析作用效果
2、答题模式:
词语本义+(手法)+语境义(表层义、深层义——情感义、言外义)+对情感(主旨、意图)的作用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1、方法技巧:
(1)扣关键,从句子的重要词语和分析句子结构入手(2)明语境,理解句子在文段中的含义
(3)析技巧,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解含义,明效果(4)找位置,判定句子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5)看褒贬,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
总方法:理清句子结构,找住关键词语,结合词语本义,结合修辞手法,结合语境(上下文),重在抓上下文中的诠释句(提示语,对应解释句)。
2、答题模式:
(手法)+句子表层义+深层义(修辞义、指代义、情感义、言外义)注意:按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上下文中关键词语,忌完全照搬原文。
三、筛选、整合信息
(一)题解步骤:
1.审清题干: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命题意图、提取目标。2.定位筛选:锁定信息区位,圈划关键信息词句。
3.摘要整合:根据题目要求把筛选的信息剥离整理,重组优化。区分主次,权衡轻重,去粗取精,或提取“公因式”、或合并“同类项”、或紧缩摘引、或添加补全。
4.分点表述: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把前面所作的分析或摘要组织成答案,分点表述。
(二)注意:认真审题,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找准对应,力图全面,规范作答,分点作答
四、作者的思路、文章结构分析
(一)思路分析
1、文章的思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2、分析方法:找线索、找标志、抓“文眼”
3、答题模式:
(1)先交代整体思路:顺序、线索、开头部分——主体部分——结尾部分(2)再各部分具体解说,最好采用“先写……再写……最后写……”的句式
(二)结构分析
1、作品的结构——作者谋篇布局的具体表现,指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标题。
2、散文结构特点(布局谋篇的技巧): 总分总结构(或分总、总分)、层递结构(层层深入)、并列结构、欲扬先抑、由虚入实(虚实结合)、巧设置线索、起承转合、曲折有致(一波三折)、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过渡铺垫、设置悬念、详略得当,倒叙、插叙、补叙„„
3、分析结构特点的方法
(1)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2)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3)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4、答题模式:
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逐层具体概括文章内容)
(三)标题,句段、穿插性材料的作用题
1、标题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交代写作对象,充当文章线索。
2、句段、穿插性材料的作用:
(1)句段的作用因位置不同而不同
①开头段:点题或照应标题
统领全文、提纲挈领
引出下文(交代下文要写„„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或引出话题)点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兴趣 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点出行文线索(或表明作者写作思路)为后文做铺垫
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欲扬先抑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②中间段: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领起下文;总结上文„„
衬托;
③结尾段:照应题目、开头;
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暗示主题,升华、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强化作者感情。
④插入段
A、【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 B、作用:
引起注意,增加趣味(意蕴),或是丰富文章内容 引出(或照应,或印证)文中某处内容
或铺垫,或象征暗示,或烘托渲染,或正衬(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或补充说明
古诗词引用,还能增加文采
(2)答题思考
分析句段或穿插性材料的作用,在答题时应注意下列两个方面:
①阅读区间的准确定位。要对句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不同,结构作用就不同。②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A、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
B、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
C、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3)答题模式
句段、穿插性材料结构作用题答题模式
①开头:内容(手法)+作用(术语+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可只答术语)
写了„„(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衬托(反衬、映衬)了„„。
②中间:内容(手法)+作用(术语+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可只答术语)
写了……(形象地)表现(展现、突出、强调)了„„与上文(下文)„„相照应,承上文„„引出下文„„,与„„形成对比,衬托(反衬、映衬)了„„,为展现主旨作铺垫 ③结尾:内容(手法)+作用(术语+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可只答术语)
总结了上文„„,与上文„„相照应,点明了„„中心,引发„„思考等。
五、艺术手法(表达技巧)赏析题
(一)常见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衬托、对比、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
3、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
4、结构技法(谋篇布局):
(1)开头:开门见山
总领
悬念
铺垫
引出
伏笔(2)中间:过渡(承上启下)
(3)结尾:卒章显志
照应
呼应
升华主旨
总结全文
言有尽而意无穷
(4)整体:线索
首尾圆合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形散神聚
层层递进
总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二)答题要求:
1、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现手法;
2、结合手法针对的对象(内容)具体分析;
3、归纳这种手法的作用(不同手法的相对固定的作用,对结构、内容、主旨的作用)。
(三)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效果
表述:用× ×手法,写× ×内容,产生了 × ×效果,内容上突出了× ×情感(性格,意境,思想等),表达了或深化了× ×主旨。结构上有× ×作用。
六、语言鉴赏品味题
(一)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人格化等,亲切自然。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如语言抒情性强,语言富有哲理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如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如朱自清);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如周作人);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幽默诙谐……
5、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6、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7、从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角度赏析。
品味语言运用在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表现独特的物态特征等方面的魅力。
8、从语言的个性化角度赏析。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显示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二)答题模式
语言特色 ╃结合鉴赏角度、结合文本实例分析特色的表现╃效果(表达的情感、哲理„„)
七、探究类试题答题模式:
变“探究”为“写小论文”。
答案由三个部分组成(观点+文本、现实分析+总结):
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2.结合文本和现实,分点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3.总结自己的观点
考研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篇2
一、借助暗示
暗示包括题干暗示和设题角度暗示。命题人通过题干提出答题要求, 题干中必然包含一些答题信息。如答题角度、答案重心, 甚至是答案内容。利用好这些信息就容易找到答案。例如:
2009年全国一卷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题干提供的信息有:答案区间在第一自然段, 描写的对象是戈壁滩。写作常识提供的信息有:文章第一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是:引起下文、与下文对照, 埋下伏笔、铺垫烘托等。至此, 我们结合文章就会很轻松确定答案。第一问: (1) 戈壁滩环境的恶劣; (2) 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 (1) 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2) 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3) 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学生即使答不出“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但至少可以答出其他三个方面, 得3分, 从阅卷情况看这也是很出色的了。
设题的角度也可提供好多信息。比如句子或段落作用的试题, 思考角度有三个, 分别是:内容、结构、写作技法。赏析的试题思考角度主要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视角等。
二、相互借用, 变化角度
现代文阅读往往是针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命题。尽管题目差别很大, 可是无论怎样, 文章主旨是一个、体裁是一种。因而各个答案之间必然有一定关系, 利用好这些关系就可以更容易确定答案。例如:
2008年全国Ⅰ卷《阳关古道苍凉美》的两题:
1 4. 根据文意, 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 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两道试题的重心是一个, 即阳关古道。这样两道试题的答案也会有一定联系。16题的答案为: (1)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 如今已是平沙千里, 广袤雄浑; (2) 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 如今已是红沙渺渺, 苍凉悲壮; (3) 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道尽人间沧桑, 凄凉悲惋。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 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道尽人间沧桑, 凄凉悲惋”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 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这些恰好是第14题的答案。16题答案和14题答案之间就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借用答案相互做答可以提高做题准确度, 更可以用答案相互印证, 进而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当答案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有错误之处。
三、抓住核心, 猜测答案
一篇文章的核心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 而试题也有自己的核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命题, 往往会有一个试题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 其他试题都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或者侧面。将这个核心试题解答完整, 其他试题可以通过这个试题进行猜测。例如:
2008年全国II卷《马缨花》的设题:
1 4. 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1 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 我看到它们, 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比较这几个试题, 不难发现17题就是试题的核心, 这个题关乎文章的主旨, 其正确答案为:
(1) (1) “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过去的马缨花是影, 是底片, 现在的马缨花是光, 是照片) ; (2) “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 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 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 (1) 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2) 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 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找到这个答案后, 其他题的答案均是这个答案的某一方面。
“作者为何‘有孤寂之感’”、“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两处的理解,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都与影中的马缨花有关;“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 我看到它们, 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的理解与光中的马缨花有关。
四、运用写作知识
虽说文无定法, 但是文章在总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利用这些规律、结合具体文体, 对于解答试题还是大有裨益的。任何文章都有切入角度、层次脉络、前后照应等起承转合的问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对答题很有帮助。例如:
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14题:
第二段中, 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 暂时中断叙述线索, 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完整, 结构更严密, 内容更充实。
如果学生掌握了插叙的相关知识, 再结合文本就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1) 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 (2) 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除此, 还要结合具体的文体知识, 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读懂散文要:找线索, 理思路, 明确文章主旨;明感情, 悟意境, 把握文章风格。思考答案要向中心主旨靠拢。小说的特征是以情节塑造人物。读懂小说要通过情节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将人物放在环境中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 用形象来分析探究主题。解题时要考虑小说的三个要件:人物、情节、环境。戏剧的特点是以冲突来塑造人。鉴赏戏剧要从戏剧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感纠葛等方面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人物的动作 (舞台说明) 、语言 (对话与独白, 尤其是人物的言外之意即“潜台词”) 所体现的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感情。利用这些文体知识可以很快读懂文章, 也更有利于找到题目的答案。
考研阅读之利用文章结构变化答题 篇3
在很多时候,考生之所以在选项之间犹豫不决,主要原因是文章没有读透。但是,在考场时间极度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完全理解文章的内涵很不容易,这时就需要从文章的关键词入手以把握文章结构上的线索。一般说来,一篇文章在意思将要发生变化之前就会有很明显的前兆。这些前兆就是作者为变化所做的铺垫,而这些铺垫必然要在结构上通过线索词表现出来。对于结构线索词的准确把握是把握文章结构变化的关键。因为从测试学的角度来看,考查考生对意思变化的把握能力,要比单纯考查考生对意思的理解更重要。下面我们来看四道例题,由此剖析如何正确把握文章结构的转折关系及其关键词。
例1:2000年第二篇文章第一题
What used to be the danger in being a man according to the first paragraph?
A. A lack of mates.
B. A fierce competition.
C. A lower survival rate.
D. A defective gene.
此题是考研历史上公认的一道难题。其信息来源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
Being a man has always been dangerous. There are about 105 males born for every 100 females, but this ratio drops to near balance at the age of maturity, and among 70-year-olds there are twice as many women as men. But the great universal of male mortality is being changed. Now, boy babies survive almost as well as girls do. This means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 will be an excess of boys in those crucial years when they are searching for a mate. More important, another chance for natural selection has been removed. ...
此题极具迷惑性。如果考生不了解考研文章的“说话”规律以及考研试题的命题规律,就很容易落入题目所设选项的圈套。
解题思路 首先审题要到位。如果问题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回答,正确率必然会很低。题干问的是:“根据第一段,什么是作为男性过去常常面临的危险?”在此,考生需注意两个关键词/短语:一是being,其意思是“作为”,所以题目问的不是男性自身的危险,而是作为男性的危险;二是used to,即“过去常常”。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作为男性的危险呢?注意在原文中斜体部分的but一词,其乃解题的关键。通过but一词,文章结构产生了一个关于男女性别存活率前后现象的强烈对比,作者的意思在此也发生了明显的转移。But前,文章说男性比女性更难存活,之后引出“男性易死亡的属性现在正在改变”的观点。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了读者,作者在but前讲述的是男性易死亡的属性,而且这个属性是“过去的”,这正好应验了used to这个短语的含义。所以该题的正确答案为C。
解题经验 此题考查考生对but所引导的承上启下转折关系的认知能力。通过but,文章将主要观点由男性很难存活过渡到在现代科学条件下男性也容易存活的话题上来。泛泛浏览第一段很难得出答案。可见试题不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而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意思变化的理解。而文章意思的变化则通过结构上的先行变化来实现。因而,进一步掌握结构上的指路词“but”,就可以充分把握意思的变化。
例2:2000年第四篇文章第一题
In the Westerner's eyes, the postwar Japan was__________.
A. under aimless development
B. a positive example
C. a rival to the West
D. on the decline
此题为考研阅读历史上错误率最高的题目之一。其考查的内容也是文章第一段。
Aimlessness has hardly been typical of the postwar Japan whose productivity and social harmony are the env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But increasingly the Japanese are seeing a decline of the traditional work moral values. Ten year ago young people were hard-working and saw their jobs as their primary reason for being, but now Japan has largely fulfilled its economic needs, and young people don't know where they should go next.
解题思路 文章第一段的第二句话出现了转折词but,表明本文是典型的新老观点对比型文章。通过but所引导的承上启下关系,结束此前的老观点,引出新观点,即整篇文章所要展开的核心内容。老观点表达的是战后日本经济产出高、社会和谐、各方面尚佳的一派景象;新观点表达的是日本传统工作价值观正在衰落,反映出了萧条的一面。而这一点正是考生需要把握的中心思想。尽管如此,题干实际是针对but之前的老观点发问,故寻找与老观点匹配的选项即可。我们可以看到,B选项说战后日本是西方人眼中的正面例子,因此是在讲好的一面,这与but前面的内容一致,故应选择。而C选项说到日本是西方人的竞争对手,这一点文章中并没有提到,因此是极具迷惑性的一个干扰选项。
解题经验 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假若考生已敏锐地感到题目是在对but提问,就可以将该题理解为是在考意思的变化而不是意思本身。这时只需弄清楚题目到底是在针对but前后的哪一部分提问。做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成功了。因此在面对自己很难排除的选项时,可试考虑该题是否能根据结构的变化来解答。
例3:2004年第二篇文章第一题
What does the author intend to illustrate with AAAA cars and Zodiac cars?
A. A kind of overlooked inequality.
B. A type of conspicuous bias.
C. A type of personal prejudice.
D. A kind of brand discrimination.
此题在出题方式上十分隐蔽。题干问题是,作者为何要举AAAA和Zodiac出租汽车公司的例子?乍看之下,很多人会认为该题考的是第二段,因为只有第二段出现了这两个出租汽车公司的专有名词。但是略读之后,考生会发现整个第二段只是陈述了这两个出租汽车公司的例子,并没有论述引用这两个例子的原因。这时再顺着第二段往上看,就会发现这两个例子所论证的观点实际上出现在第一段。整个第二段只是用全段篇幅论证文章第一段已提出的核心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文章结构早在2002年考研阅读的第一篇文章中就出现了,后来在历年的考题中均有出现,目前较为流行。
阅读此文第一段:
Over the past century, all kinds of unfairness and discrimination have been condemned or made illegal. But one insidious form continues to thrive: alphabetism. This, for those as yet unaware of such a disadvantage, refers to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ose whose surnames begin with a letter in the lower half of the alphabet.
解题思路 此文也是一篇典型的新老观点对比型文章,“but”一词承上启下,前面的老观点说明歧视没有了;后面的新观点则说明了一种新的歧视仍暗中存在。第二段第一句话就提到了这两个公司,即“It has long been known that a taxi firm called AAAA cars has a big advantage over Zodiac cars when customers thumb through their phone directories.”很明显,此句并没有提及这两个出租汽车公司的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而第一段but后的观点正是作者想要通过整篇文章说明的观点,即按字母顺序排序的歧视依然是现在暗中滋长的一种歧视方式。而AAAA公司之所以比Zodiac公司更有优势的事实,无非就是说明了这个观点。A选项说明了一种被忽略的不公平,其中overlooked inequality则是对原文insidious form(暗中的<歧视>形式)的同义替换。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则错在conspicuous这个词上,其与原文insidious意思相悖。
解题经验 在阅读文章第一段时,考生只要读到but就应该敏感地将其前后意思做一番推敲比较。抓住了这一点无疑就把握了文章的核心思想,整个第二段所说明的观点也就可以通过定位到but后的内容上迎刃而解。
例4: 2001年第四篇文章第四题
Toward the new business wave, the writer's attitude can be said to be _________.
A. optimistic
B. objective
C. pessimistic
D. biased
此题是作者态度题。最后一段对理解文章作者对公司合并所持的态度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此题可以说是通过直接问作者态度,间接考查考生对最后一段文章意思变化的理解。与前几个例子不同的是,yet是该段的转折标志词。Yet这个转折词的前文讲到,作者认为公司合并这个做法很不错,而后文即开始论述公司合并的同时还要受到监管,这是对公司合并不利的一个体现。所以综合起来,作者对公司合并的态度就是B选项,objective即客观的。
Yet the fact remains that the merger movement must be watched. A few weeks ago, Alan Greenspan warned against the megamergers in banking industry. Who is going to supervise, regulate and operate as lender of last resort with the gigantic banks that are being created? Won't multinationals shift production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when a nation gets too strict about infringements to fair competition? And should one country take upon itself the role of “defending competition” on issues that affect many other nations, as in the U.S. vs. Microsoft case?
解题思路 最后一段开头出现的yet意为“但是”。对于这个词,无论在意思上还是结构上,都可视为与but的意思相同。故yet在句首表明了最后一段和前文的意思发生了重大改变。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整段的主题句,其意思很明确:公司的合并必须要受到监管。
考研阅读答题技巧整理 篇4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
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 ; 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阅读理解题的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目考点
一、记叙的要素 :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二、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
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三、常见的叙述顺序
1.叙述类型: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驿路梨花》,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设置悬念和巧妙穿插,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其中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属于插叙部分。
记叙顺序作用: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倒叙:
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
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四、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有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具体如下
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结构上(首尾照应,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3 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考研政治答题技巧 篇5
(1)头脑清醒,情绪平稳
在考试过程中保持健康的身体、清醒的头脑,考前要休息好。考试不宜太激动、太惧怕、太紧张,需要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使答题过程达到并保持最佳的思维状态,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水平甚至超水平的充分发挥。
(2)按序做题,先易后难
把一下不会答的试题留下,继续往后答对自己来说容易的试题,返回来再答难题,也许就会答了。
(3)审题仔细,务求准确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审题不准不全就会答错答偏,审题差之毫厘,答题就会谬以千里。
(4)不留空白,以全盖偏
所谓不留空白,是指不论是对主观性试题还是对客观性试题都要回答,即使没有把握答对也要答,因为不答就没有分,答错了也不倒扣分,而答对了或对主观性试题答对了一部分都会有分,
备考资料
(5)思考要点,边想边答
这一方面是对主观性试题而言,不必打草稿,就往答卷上写,只要要点回答出来,其顺序是无关紧要的,一般改卷大都是踩点给分。这样的答法可以节省时间。
(6)层次分明,合乎逻辑
这是对回答主观性试题的要求。考生回答问题时要按照试题要求的顺序逐点回答,可分出(1)(2)(3),不要东拉西扯,颠三倒四。
(7)字迹清楚,词要达意
有些考生答题时字写得潦草又不整齐,用词又不当,给改卷者以不好的印象,肯定要被扣分。相反,字迹清楚整齐,用词恰当,表达清楚,就可能被加分。
(8)稍息后查,不急交卷
个人总结考研答题技巧 最新 篇6
这类题目中有很明显的两到三个概念,通常的表述是:A是如何体现B的;或者A对于B有什么重要意义。如2006年毛中特的分析题第一问:“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一定要突破常规的方法,通常可以从三个步骤去答。一是回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二是回答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概念;三是用一句话去总结“所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即可。假设2014年考查这个题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重要意义?”这类题目就是典型的概念解释型。答题的方法可以按照我刚才讲的三个步骤去套即可。一是回答什么叫科学发展观;二是回答什么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是总结一句话“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当然这类题目千变万化,不管怎么样,只要搞清楚是这类题目,就可以按照上面三个步骤去套。二是标题列举型。
这类题目表面上看复杂,实际上很简单,考的就是章节的标题,比如:2009年考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的创新”,主要考查的就是毛中特第八章前三节的标题,2010年考查“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考查的就是第11章第2节关于民生问题的六个方面。2014年要注意:1.如何推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题目的答案也是第八章
第4节的标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农村建设;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个题目的答案是第9章第一节的标题(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除了这些外,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讲过不少,不在一一列举。三是现象举措型。
这类题目是毛中特最难的。通常需要从材料中看出我们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考生看不出来问题,接着第二问“如何解决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考生就很难答对。这种题目第一问往往是这种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什么要强调民生问题(2010年)”,或者“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等。这种题目的答法除了大家背的知识点外,今年一定要答三句话“因为强调民生或者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问一定要把书上的措施背下来。2014年需要注意的这类题目主要包括: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生态文明。3.文化体制改革。4.就业问题。四是改革方法型。
这种类型考题今年需要注意一些,主要回答六个字“你是谁”,为了谁”,这样形象记忆更加牢固。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例:所谓“你是谁”,因为你是代表党在说话,所以,第一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第二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所以,第三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够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前三点回答的都是“你是谁”。所谓“为了谁”,记住: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所以,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一样,第四点“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注意:文化体制改革连续3年考查选择题,很热的问题。考生一定要注意。另关于文化的还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近现代史分析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切口小的问题。
比如:土地问题;统一战线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等。这类问题考前一定要把相关的专题背好。考试的时候对症下药即可。这类题目近3年几乎没有考。二是跨度大的问题。
浅谈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7
一、通读全文,明确文意
通读全文是做好阅读题的关键, 阅读时要快速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把握文章大意。如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或者发表作者见解的议论性的句子,或者是重复点题的句子。如朱自清的 《背影》 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直接点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主题是 “父亲的背影”,表达的是“父子之情”。这样在解读 文章时要 时刻与 “ 父子情 ” 相联系。老舍的 《济南的冬天》 在第一段的段末有句子:“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阅读时抓住了这一关键句,就能了解整篇文章的写作主题。“宝地”好在何处,有秀气的山,有空灵的水。逐层分析便很容易挖掘出文章的内涵。
通读文章切不可逐字逐句,一定要快速浏览,准确摄取文章信息。根据自己的感觉勾画出文章的重难点。 比如文章写了哪些人,描写了哪些景,中心话题是什么,文章的大体结构怎样,作者思路如何等。由内容、 结构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要搞清楚六要素,小说要明确三要素, 说明文要找准说明对象,议论文要把握论点。根据文体找准文眼为下一步的回读分析做铺垫。
二、仔细审题,回读归纳
回读归纳要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就要对文后的思考题进行认真的阅读,思考每一道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可以根据题干的要求直接找到所涉及的段落或区域去组织答案,很多题目的答案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的。 根据题目要求顺藤摸瓜,直接截取关键性的句子,便可以归纳出来。阅读题的每一种类型题都有答题的基本技巧,按照相应的“格式“进行填空便可以组织出比较丰满的答案。
如“赏析句子”类型的题目,先找到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文中的含义。初中阶段的阅读赏析一般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根据修辞方法的作用结合具体语境的作用就可以得出内涵。给学生讲解时,可以让学生 记住类似 “ 公式 ” 的结构 : “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此种修辞在语境中的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大家熟知的 《春》 一课中有很多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桃树、杏树 、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在赏析的时候就可以组织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里桃树、杏树、梨树开花争春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由衷赞美。
当然这些格式技巧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训练,让学生每次在类文阅读时都要按照步骤进行,限制时间让学生阅读归纳,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三、理清要点,组织答案
阅读题都是按照要点给分,所以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条理清晰,分点列出,这样也体现了学生思考分析的思路。根据题目的问法,要完整组织答案,比如“为什么”的题 ,要用 “因为……所以……”的格式。对于文章内容感知的题目,多以 “概括题”的方式提问,学生在回答时要提取文章的中心,用自己的语言整合出来,一般的格式是“人+时间、地点 +事件+表达了……”,这样就比较具体全面。
有的题目是“感悟形象”类,要求结合文章谈一谈。这种类型的题目在组织答案时要分条列出。比如我们学过的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 中分析 “阿长”的形象。长妈妈是个淳朴善良、不拘小节、爱管闲事、渴望幸福的女性。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就应该条理清晰地列出来。1淳朴善良:关心孩子,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2不拘小节 : 在床上睡 觉摆出一 个 “ 大 ” 字。3爱管闲事:整天和其他的人嘁嘁喳喳 。 4渴望幸福 : 过年时往 “我”的嘴里塞福橘,要求“我”说吉利的话。这样组织答案就显得更加丰富。再如“拓展延伸”类型题,一般是结合文章谈感受的 “主观型题目”。这样的题目要分成“两块三步” 来答,“两块”是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自己的切身体会。“三步”是指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评价文章内容,最后写出感悟和体会。因为分值是按照“要点”设置的,所以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清晰明了。
论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8
【关键词】解题方法;答题技巧;答题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看清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分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掘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分析表现手法,领汇中心思想。
二、解题主要步骤
(一)总览全文,把握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答题时,不要全文都还没有完整地阅读完,就草草地答题。一定要在拿到文章以后,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对其有初步的理解,再去答题。
(二)弄清题意,确定问题需要我们回答的是什么。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细读文章后面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经过仔细的思考,确定我们所要回答的答案。
(三)从文章的一些句子中直接提取问题的答案。有些题目可以用文章中的原话来回答,这时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所要回答的问题。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深层涵义。有些问题是需要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挖掘句子的隐藏信息,经过仔细全面的思考,寻求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再答题,端正态度再书写。答案要基本考虑全面以后再写上去,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方法和语言。语言要简洁明了,直达问题的核心,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繁杂冗余,没有重点,往往会事倍功半。
三、解题方法以及答题技巧
(一)题型1
文章开头第一段中某一句话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最后一段中某句话的作用。(某一句或某一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结构上和内容上。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回答,开篇点题,点明文章的主旨,开门见山,统领全文,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从内容上来说,为下文作铺垫以及为下文衬托作用,为后面的某一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最后一段或某句话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以及开头相呼应。
(二)题型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就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热爱、感动、激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歌颂、赞美、热爱、惆怅、离愁别绪、孤独、惋惜、思乡、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内疚、痛心、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话语中看出来的,有些会是直抒胸臆,也有些会写得比较含蓄难懂。
(三)题型3
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类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仔细细地通读几遍,然后可以以下的模板来进行回答和描述:“通过作者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我们也可以从原文中去查找,文章中的每一段,尤其是第一段或者是最后一段中,有些句子中都含一定的信息,比如第一句或者是最后一句,一般文章中都富含有深意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都是作者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题型4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手法非常多,有比喻、夸张、排比、比拟、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等,我们常用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更容易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文章所写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可以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更加鲜明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写热爱的事物,可以将它描写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到自然亲切;写的事物,能够把它表现得更加憎恶,给人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可以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态度,是喜爱还是厌恶,这样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加强渲染,可以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有利于表现事物的本质与特征。
排比的作用: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语言气势,提高表达效果。还有叠词、短句的使用,能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分析语文重点变化形势。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阅读理解从课内转向课外,难度加大,课外篇目比重上升,客观性试题减少,主观题增加,难度更加大。
五、总结
基于多年语文学习经验,在我看来,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并不能靠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循序渐进,才能有慢慢的提高。我们可以借助多阅读名篇,开阔视野,增加实践活动,增强对语言感悟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语文兴趣,陶冶情操,在多读多思中慢慢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探微[J].成功(教育),2012(11).
【考研阅读答题技巧整理】推荐阅读:
2018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答题小窍门07-06
考研英语:强化阶段阅读解题技巧09-02
考研英语 基础阅读技巧之论点论据07-28
考研英语答题技巧05-13
个人总结考研答题技巧10-03
2023年考研数学答题技巧05-23
考研数学临场考试答题技巧08-17
考研数学精选资料与答题技巧09-11
考研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