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足迹

2024-10-02

名人的足迹(精选13篇)

名人的足迹 篇1

名人的足迹

学生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并汇总、整理资料。2.动手制作精美的名人档案,摘抄名人故事、名人语录等,书写读后感。3.各小组准备别具一格的汇报材料。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辈出的人才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对名人文化的积绽,陶冶道德情操。

2、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汇报展示的能力

3、追寻名人的足迹,激活成才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兴趣,能自信地汇报出自己收集的成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的名人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渗入活动。

1、谁是我们班小有名气的同学?(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2、这些同学的确很优异,但仅仅在班级或学校里有名气。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我们淮海地区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载入史册的名人。上周,同学们收集了不少相关名人的资料。老师想知道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名人的?

3、各小组协力制作了不同风格的汇报方式,请一展身手吧!

(二)小组展示,各显神通。

1、第一小组出示课件

(1)组长向同学们简要介绍近代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及他们的贡献。(2)着重介绍周恩来(出示课件)

学生甲:周恩来简介。

学生乙:周恩来总理热爱人民、勤政为民,他甘当人民公仆。他曾经说过“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学生丙: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学生丁:周恩来有着卓越贡献,但功劳越大,他越是虚怀若谷。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

„„

组长:周恩来同志以其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赢得了党内外由衷的信赖和爱戴,是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最好榜样。

(3)教师评价

2、第二小组展示科学家展示图

(在百度图片里搜索出科学家的图片,„„,彩印出来制作成展板向同学们汇报)

(1)学生轮流介绍(2)教师评价

3、第三小组用手抄报的形式收集古代名人资料。(1)小组成员轮流汇报自己采集的资料档案(2)教师评价

4、第四小组介绍艺术家。(1)简要介绍各类艺术家及成就 书法家、画家、舞蹈家、音乐家„„

(2)小组成员以艺术家为榜样,从书法、绘画、舞蹈、乐器弹奏、唱歌等方面,现场展示自己的才华,立志成才。

(3)教师评价

5、第五小组以打快板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历史名人(1)小组表演自编自导的说快板(2)教师评价

(三)评比获奖,谈论收获

1、学生自评互评出最佳设计、最佳排版、最佳合作、最佳采集、最佳创意、最佳文采等奖项。

2、自主谈论收获

(四)展示名人档案

1、展示自己制作的名人档案

2、四人小组进行交流、学习

(五)名人知识抢答

学生急性出题,其他同学抢答

(六)思考我的理想、我的名言。

1、学生汇报

2、教师小结

(七)背诵《新三字经》,结束本节课 作业:

1、写出我的理想、我的名言。

2、在网络百度中寻找更多名人的事迹。

(八)板书设计:

名人的足迹

读名人 议名人

学名人

名人的足迹 篇2

经过几年的学习,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提到一些人的名字, 如孔子、司马迁、李时珍, 大家并不陌生。几乎所有同学, 都能背诵几句孔子名言。但是, 从总体上看, 学生们对于我们的祖先了解, 还不多不深, 例如孔子, 学生对他的儒家思想, 对他给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认识比较肤浅, 对孔子在世界的影响, 更是知之甚少。因此, 本课教学有很大的拓展与提升空间。正是考虑到这一点, 我以“历史文化名人”为话题, 设计了“追寻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的教学活动。

为了“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 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组织学生预习时, 为学生提示了搜集材料的方法和步骤, 促使学生广泛搜集材料。同时, 老师在研究课本上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 扩大了历史文化名人的搜索范围与研究深度, 做好了在学生探究讨论时, 随时进行必要点拨的准备。这样, 在层层深入的活动中,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动手动脑, 探索研究, 将日常积累的有关祖先文明的知识连接起来,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与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一课是怎样上的呢?让我们回顾一下“追寻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的教学过程 :

第一环节:回看北京奥运, 从传统文化寻名人足迹

“追寻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的活动从哪里入手, 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是我首先考虑的问题。我想到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虽然过去多年, 但是开幕式里展示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却使我记忆犹新 :特别是2008年人击缶齐诵《论语》名句“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恢弘场面, 更是震撼人心。我决定以此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文化名人, 追寻他们的足迹。

1.师 :同学们, 2008年有一个时刻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中国, 是什么?

生 :29届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

2.师 :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令所有中国人激动的时刻!大家仔细看, 看谁能找出奥运会开幕式中有哪些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生 :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剪辑录像

3.集体交流。

生1 :中国人真了不起!

生2 :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4.师 :通过传统文化的展示, 把中国悠久的历史犹如一幅画卷向世界人民展开, 让全世界人民在开幕式的精彩表演中领略中国灿烂的文化。大家发现了吗, 看开幕式, 想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出现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 同学们, 我们能想到哪些历史文化名人呢?

生1 :孔子。

生2 :毕昇。

生3 :李时珍。

5.师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领略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追寻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 (板书课题 :历史文化名人)

6.师 :我们可以沿着历史文化轴, 一一细数这些历史文化名人, 看看他们是如何用自己非凡的成就推动我国历史文化进程的。

7.师 :你们想去了解哪个历史文化名人?老师这里有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空白卡片, 同学们可以独自一人, 也可以找小伙伴一起来完成卡片, 相信通过完成这张卡片, 就一定能够真走进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精彩的世界, 走进中华璀璨的文明史。

生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 完成卡片。

毕昇是活字印刷术 (四大发明之一) 的发明者, 李时珍是举世闻名的药物学家。毕昇和李时珍都是湖北人。孔子, 更为大家熟悉。我的这个活动设计, 就是从这样一些熟悉历史文化名人开始, 让学生走近他们, 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这样, 历史文化名人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就融合到了一体。很明显, 其中也渗透了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

活动第二环节: 讨论交流, 走进历史文化名人世界

(一) 学生交流历史文化名人卡片

1.同学们, 相信你们一定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 了解了他们的非凡成就, 他们也一定有许多让你敬佩和感动的地方, 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 才成就了中华灿烂文明, 现在,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吧。

2。学生根据已经填好的“历史文化名人卡片”进行交流。 (初步交流)

(二) 师生共同走进孔子的世界

1. 书中的孔子。

师 :在这些伟大的祖先中, 你们觉得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谁?我相信同学们对孔子有一定的了解 :我们来交流一下, 你对孔子的了解? (学生自由说)

2. 生活中的孔子。

师 :大家从书中读到过很多关于孔子的信息, 同学们从很多方面来介绍孔子, 可以说我们刚才交流的是书中的孔子!生活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呢?

(1) 其实了解孔子我还可以走入社会, 咱们班小记者对孔子影响展开了一次社会调查, 我们一起看看。 (出示录像)

(2) 小记者的调查让我们感受到孔子的影响之大, 你们在社会生活中什么时候受到过孔子的影响? (学生交流)

3. 世界的孔子。

师 :走入社会文明更加感受到孔子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对孔子更多了一份亲近。不过, 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放眼世界, 去看看孔子对世界的影响。你们猜猜孔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大吗?

生1 :十大名人之首。你们知道吗?做为世界最高科学教育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综合对世界的影响, 评出了世界十大文化人, 你们猜猜这里面会有谁?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义、培根, 阿奎那、伏尔泰、康德。) 孔子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看到这你什么感觉?

生2 :孔子对世界的影响太大了, 有这样一种说法孔子是中国的, 儒学是世界的。所以现在全球都在学习孔子文化, 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

生3 : (出示孔子学院图片) 资料 :2004年11月21日,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至2007年9月, 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 (包括孔子学校、孔子课堂) 175所, 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到2010年, 全球已经建成500所孔子学院!

这时, 老师及时总结——正是因为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 让2500多年前的孔子, 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不少国家和地区还把孔子的诞辰日定为教师节。可以这样说, 孔子既是中国的“圣人先师”, 又是全世界的“万世师表”。

这部分的 教学活动 , 从“书中的孔子”到“生活中的孔子”, 从“中国的孔子”到“世界的孔子”, 师生共同走进了孔子的世界 ;学生在查、写、听、说、议中, 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同时, 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提升拓展, 走进历史文化名人世界

1. 师 :同学们, 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中, 不仅有伟大的思想家孔子, 还有同学们交流时谈到的史学家司马迁, 医学家李时珍等, 你们还知道哪些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呢? (学生自由表达, 深入交流。)

2. 播放课件 :开创先河的历史文化名人。

3. 我国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有这么灿烂的历史文化, 讨论 :他们是如何取得这些非凡成就的呢?

4. 集体交流。师小结 :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 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才是我们更应该敬佩的地方呀!

教师总结 :同学们, 我们伟大的祖先, 用他们的智慧缔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我们不可忘记, 今天的中国要屹立世界, 需要新一代的努力, 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谢谢同学们, 下课!

最后的教学活动, 重在拓展提升。由“一个历史文化名人”到“一群历史文化名人”, 充分展示了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请看最后板书 :

上到这里, 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啧啧惊叹声, 从学生的神情中, 就知道他们已经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与社会, 加深了人生的感悟。说明我们的教学目标完全达成。

可以说, 整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层层递进, 让学生从最初的了解到融入历史文化名人的世界, 感受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脉动, 对后世的影响, 潜移默化间触动学生的心灵。这节课上得师生荡气回肠, 意犹未尽。以下三点, 我体会较深 :

一、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这节课从重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神圣的时刻开始, 就充满了激情, 激荡着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伟大祖先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下子就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极好地引领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人情境。

二、抓住关注热点, 引导学生探索热情

课堂先走 进在中国 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响巨大的先人——孔子。从孔子生平, 到孔子儒家思想, 再到全世界都在学习孔子文化。我巧妙利用“书中的孔子一生活中的孔子一世界的孔子”三大块进行学习 .既层次清楚, 又在步步深入, 渐渐提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孔子的深远影响。

这一环节中我把课前和学生一起进行的社会调查做成录像穿插其中, 让学生从课本走入社会, 体现了品德与社会的有利结合。这样下来,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走入了学生生活, 来到了学生身边, 学生从敬佩到亲近, 再到敬佩, 完成了思想上的飞跃。

三、培养学生能力, 让自主探究成为课堂主旋律

课堂并没有在感受完孔子就停步, 我及时引领学生走近更多的历史文化名人。结合“活动天地”分类了解众多的名人。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搜集材料、筛选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名人最初的足迹留下的启示 篇3

但以上三者不是割裂、分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良好的性格习惯让孩子兴致勃勃地做事和读书,而阅读好书又指导和丰富了孩子的生活,陶冶了性格,培养了志气。当今社会,显然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太低,究其原因,一是识字滞后发展,孩子没有读书的兴趣;二是影视生活和电脑游戏占去了孩子太多的课余时间;三是教学中教师讲课多,满堂灌,没有指导孩子读书,加之作业负担太重;四是成年人也大多不爱阅读,给了孩子耳濡目染的坏影响。这样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期间九年内每个学生应读2000万字的阅读量远远没有完成,学生的视觉语言、内部语言怎能发达?视野和知识面怎能广阔?所获信息怎能丰富而广泛地链接?怎能养成一生爱书,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呢?

再看看中外名人的阅读,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4岁阅读,8岁懂六国文字,14岁获博士学位,16岁任柏林大学教授,是法学、但丁学权威;控制论创始人维纳,4岁大量阅读,7岁读但丁和达尔文专著,12岁上大学;诗人、思想家歌德,4岁广泛阅读,8岁读懂五国文字;英国“电波之父”麦克思韦,童年生活丰富,又能大量阅读。

张衡,中国古代大科学家,幼年识字,10岁博览群书,自学天文地理,发明地震仪等科研成果;唐初四杰之一王勃6岁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15岁写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骆宾王,6岁写《咏鹅》诗;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白居易,“七龄思即壮,开口诵凤凰”;杜甫6岁显露诗才,9岁通声律,13岁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黄庭坚5岁熟读五经,后又读《春秋》十日成诵,7岁写“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小小年纪对当时社会就有如此灼见;历史上曹植、李贺、陆游及唐宋八大家都因早期识字阅读习作而崭露头角;明代医圣李时珍很小读完《释鸟》《释兽》等难懂的书,还认识父亲行医的大量汤头药方;清代大学者顾炎武6岁读完《大学》,10岁攻读《孙子》《吴子》等兵书,及《左传》《战国策》等史书;梁启超4岁读四书,11岁考中秀才;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6岁熟读四书五经;近代气象学家竺可桢、画家齐白石、诗人黄遵宪,革命先躯李大钊、卓越领导人周恩来,任弼时,还有鲁迅、郭沫若、闻一多、沈从文、赵树理等文学家都是自幼酷爱识字读书的,把名家的思维流变为自己的思维流,吸收知识和新思想,加以创造因而成为大学问家。

最后,还要介绍一个世界著名的民族,犹太民族给人类的启发。犹太民族人口并不多,不到一千万,可是出了马克思、爱因斯坦、达尔文、弗洛伊德等大家,一个多世纪来,全世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仅600余人,而犹太人即占五分之一的席位,令人瞠目。究其原由是犹太人重视行为规范又特别重视识字阅读,所以犹太人基本没有文盲,个个从小爱书读书。我们从这里想开去,如果中国13亿人口都消除了文盲、半文盲,人人会自学、思考和创新,那么我国的人才群体一定会像星云那样密集。

(编辑:彭宇)

足迹作文700字 爬山虎的足迹 篇4

时光虽如雨一般冲走了这一路走来的一些印迹,但一路上却也遍布了弥足珍贵的足迹,甚至成了永不磨灭的痕迹。有些足迹,令我永铭它带给我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回首一望,那次经历的足迹,依然清晰地在眼前摇晃

还记得那是实行惜时计划的第一天,听闹钟的歌声响起,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身将扰我美梦的闹钟电池掰开。那拆电池的手忽然一顿,两个声音从心中飘到耳边:怎么还想睡懒觉?时间会像上次一样,在不经意间流逝!才五点呢,多睡一会儿也不迟最终,在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理智还是战胜了懒惰,我终于还是选择了出门晨练。

刚踏出家门口,刺骨凛冽的寒风迎面杀了过来,一瞬间脸上若刀割般疼痛,这天气的严寒使我打了退堂鼓。我的脚连忙缩进洋溢暖气的家中,本想就此放弃,蜷缩在暖暖的被窝中该多舒服啊!但一想到时间不等人,我咬咬牙斩钉截铁地跨出了家门,毅然与冷风深情相拥了。

天边稍暗,只有隐约的白光躲在云朵后边。晨跑完,太阳正从地平线升起,穿过一朵一朵棉花般软绵绵的白云。霎时,天光洒满大地,如风景画般映入我的眼帘。这是我从未见过的风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从来都没听见过如此灿烂美丽的景色呢?当我回到家中,看着睡懒觉的姐姐,顿时,我恍然大悟:当别人在晨练时,我也曾在梦中游荡。

蓦然醒悟,只有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做更有价值与意义的事情上时,才能望见鸥翔鱼跃的水天一色。只有像这样晨钟暮鼓,才能将最深刻的足迹印刻在最闪亮夺目的地方,它定不会被岁月偷走,不会被时光遗忘。

让我引以为傲的是,那一次的经历让我往后的生活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当别人仍在梦境中遨游时,我已在现实中努力学习,强身健体,而那道路上也留下了一个个形象清晰的足迹

追寻雷锋的足迹 篇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雷锋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道德楷模。任何崇高的精神,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雷锋的出现和雷锋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扎根于社会主义中国这片沃土之中。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在全体人民中普遍地进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为人民服务有条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道德,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雷锋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在22年的短暂人生中,他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高尚情操,并铸就了伟大的雷锋精神。

雷锋,既属于昨天,又属于今天和明天。雷锋这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为什么他的事迹历久不衰呢?就是因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精神。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学习雷锋好榜样,千万个雷锋在成长,我国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朱伯儒被称为“八十年代新雷锋”;赵春娥被称为“活雷锋”;郭明义和孙茂芳被誉为“当代雷锋”,等等。雷锋精神始终在干部群众中广为传扬。

当代雷锋郭明月,一名很普通的矿工,十多年来,他以“雷锋的传人”为荣,助人为乐,不图回报。无偿献血,为希望工程捐款,他的热血让病患解除危机时刻,他的捐款让孩子重回校园,在郭明义的心中,帮助他人就是帮助社会和国家。

他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永葆为民爱民的高尚情怀,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敬老爱老,无微不至地照顾孤残老人,满腔热忱地帮助病困家庭,组织发起爱心公益活动,几十年如一日,不为名不图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雷锋精神、实践了雷锋精神、传播了雷锋精神,赢得社会广泛赞誉,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京城活雷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授予孙茂芳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我们今天所提倡和坚持的雷锋精神,既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总结,又是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结晶,不断丰富着雷锋精神的内涵,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是一面永放光芒的旗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力宣传雷锋式模范人物,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让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这是引导人们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孙茂芳同志,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葆为民爱民的高尚情怀,坚持50多年如一日,学习雷锋精神、宣传雷锋精神、实践雷锋精神。郭明义是新时代高尚人格的楷模。学习郭明义,就要学习他的奉献精神,少谈个人私利,多想社会义务,让无私奉献成为个人的自觉追求,在服务党员群众、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英雄的足迹 篇6

刘胡兰,1932年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

在党的领导下,云周西村涌现出一批抗日积极分子,一些贫苦农民相继入党,并成立了党支部。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动员青年报名参军。1946年2月,她参加了我军反击阎锡山顽军作战的东庄战斗的支前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进犯文水县城。为保存革命力量,县委决定大部分同志转移上山,留下部分同志坚持斗争。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她和留下来的同志一起向各村党组织传达党的指示,组织群众掩埋粮食,并配合武工队镇压了反动村长。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包围了云周西村,将群众赶到场地上,刘胡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你„自白‟吧,你„自白‟了,就放了你,也给你一份土地。”刘胡兰说:“你给我个„金人‟,也不„自白‟!”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但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年仅15岁。

1947年2月6日,《晋绥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详细报道,并发表评论,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解放区军民向刘胡兰学习。同日,延安《解放日报》也发表题为《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文章。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共正式党员。

3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敌军。然而三九一高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军和我军阵地之间还有三千多米宽的开阔地,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必会导致我军较大伤亡,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上级决定采用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要使几百人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二十多个小时而不能有一个暴露目标。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争相请战。临行前,邱少云下了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五十多名身披伪装茅草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蒿草丛生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

11日清晨,三九一高地上敌方那层层的铁丝网和一簇簇不暴露我军潜伏秘密,观察所里的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用炮火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

次日中午,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他身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须打滚翻身即可避免烧身。但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一动不动,像一块巨石。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黄昏来临,出击的时间到了。战友们怀着满腔仇恨,高呼着为战友报仇的口号,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冲运河。才过了二十分钟,敌人全部被消灭,三九一高地上飘扬起胜利的旗帜。

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在邱少云潜伏的位置上,看见他用双手在地上抠出的深深的土坑……

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牺牲。

40多年来,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人们却不知道,这样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却差点成了无名英雄。

次日中午时分,敌人向潜伏区打来几发燃烧弹,烈火烧着邱少云的衣服、鞋袜,直至烧遍他的全身,可他至死都是一动不动。

牺牲时,他年仅26岁。

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现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军人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在反击中,遇到敌人一个暗藏火力点的疯狂射击,部队连续冲锋都没成功。眼看就要天亮,如果在拂晓前还夺不下高地,不仅使已夺取的阵地重落敌手,还会直接影响整个上甘岭反击战的胜利。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参加了攻坚小组。在战斗中,攻坚小组的两位战友阵亡了,情况非常紧急,黄继光身上也连中了4枪,他昏了过去。联合国军的机枪声把他惊醒,他不顾一切顽强地爬到了联合国军的枪口旁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当场阵亡。

连战的两岸足迹 篇7

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邀请,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访问团将在大陆进行8天7夜的访问。此行,连战将在北京与胡锦涛进行会谈,这是继1945年8月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之后,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之后的历史性握手。

此行,连战率代表团将先后访问南京、北京、西安、上海,于5月3日从上海返回台湾。访问中,除将在北京接受胡锦涛总书记会见这样重大历史性事件外,连战还将在西安参观母校、故居,祭扫祖母墓。

连战访问大陆,一时间人们对他的生活经历也颇感兴趣。

1936年8月,连战出生于陕西西安。

连氏家族一直怀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情怀。康熙年间,连氏的先辈因不甘屈服满清而渡海赴台,此后连家晚辈沿袭祖训,誓不侍清,以从商为职。

连战的曾祖父连永昌,为人急公好义,在日本侵占台湾后,因为积极筹饷抗日,被没收了全部家业。

连战的祖父连横,1878年出生于台湾台南县。甲午战争后不久,连横离开台湾,到厦门创办报纸,加入同盟会,宣传反清主张,但是遭到清政府镇压,报纸被查封。连横回到台湾,开始撰写《台湾通史》。历时10载,连横撰写出《台湾通史》,提醒同胞“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著名学者章太炎认为《台湾通史》是民族精神之所附,为必传之作。《台湾通史》的序文,后来被编入台湾中学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必须背诵。1933年,连横决意携家眷回大陆定居,居住在上海,以遂其终老祖国之志。1936年6月,一代大儒连横因肝癌病逝。

连战的父亲连震东,1929年从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毕业,应连横要求回祖国效命,连横同时把他介绍给了自己同盟会时的老友、国民党元老张继。1932年6月,连震东跟随张继赴西安任职,担任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秘书、会计,并举家搬到西安。

连战是1933年连震东在西安工作期间出生的。连战出生前两个月,病危中的祖父连横因深感国家多难,嘱咐家人:“中日必将一战,假如生的是男孩,就叫‘连战’,因为它除了寓有自强不息的意义之外,还有克敌制胜、光复故国、重整家园的希望。”连战的名字由此而来。后来,连战的母亲希望和平,又为他起字为“永平”。

1939年,为躲避日机空袭,连震东夫妇带着母亲和3岁的连战,避居于西安南郊东姜村。同年连战的祖母去世,葬于村边的清凉寺。祖母去世后,家里人怕睹物思人,经人介绍,搬去清凉寺西侧杜城村居住。离开杜城村后,全家搬回西安城里居住。连战5岁即在北新街附近的作秀小学读书,后来作秀小学被日军炸毁,连战只好转学到北新街小学。

连战的童年记忆是和抗日战争紧密联系的。

连战曾回忆说:“我的出生地西安,是日机经常轰炸的地方。我至今记得西安城墙下的许多防空洞。父亲每天上班,都要绕着城墙走,我每天倚门而望,看着穿粗布军服的父亲渐行渐远,都不知道他是否能平安回来。”

连战在作秀小学念书,上的最多的课,就是跟着老师跑防空洞。有人跑得慢了,就被炸得血肉模糊。日机轰炸最凶时,学校不能上课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躲在防空洞里。连战说:“我就盼望着,一定要打败日本人,拯救我们这些可怜的老百姓才行。”

一次学校老师给家是东北的学生发“国耻纪念章”,连战冒充东北人也要一个,他振振有词地说:“我妈妈就是东北人。”

连战8岁时,随父母从西安迁到重庆。重庆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日军的空袭比在西安时更频繁。连战被父母送往重庆南山小学读书,住校,过了一段“穿草鞋、吃杂粮”的日子。

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连震东奉命随陈仪回到台湾参加接收工作,连战随家人到了台湾。

连震东到台湾后,担任了第一任台北县县长,颇有业绩,被誉为“台湾重建的拓荒者”。由于受到蒋介石的器重,连震东曾先后担任台湾省建设厅长、民政厅长、“内政部长”、“总统府资政”、“国策顾问”、国民党中常委、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等职。他在党政界的资历为连战从政打下了基础。

去台湾后,连战进入了上流社会,作为国民党高级官员的公子,他时常出入舞会、参加郊游、打高尔夫。当时连战与蒋经国之子蒋孝武、陈诚之子陈履安、周至柔之子周一熹并称为台湾“政坛四公子”(另有一说为钱复、沈君山、陈履安和连战),均为显赫之后,也是国民党重点栽培的对象。

1953年,连战考上了台湾最有名的大学——台湾大学政治系。1957年毕业后,同大多数台湾要人的子弟一样,去美国留学。连战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国际法及外交学,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66年至1968年,连战先后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康乃尔大学任教。

1965年9月5日,连战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第三天,他与青梅竹马的未婚妻方禹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1968年,连战应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之邀返台,任台湾大学教授。1969年,台湾当局在台大国际经济研究所成立了两个分别研究外交和经济的高级研究小组,返台一年有余的连战受聘担任外交小组的成员,并受到蒋经国青睐,当选为国民党中央侯补委员,1970年还当选为十大杰出青年,从此备受国民党高层重用。

1975年,连战步入政坛,出任台驻萨尔瓦多“大使”,随后步步高升,1993年当选国民党副主席,同年出任“行政院长”。1996年当选“副总统”,并一度兼任“行政院长”。2000年3月,连战作为国民党侯选人参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落败。

国民党下野后,李登辉被迫辞去国民党主席之职,连战当选为国民党主席,2001年连任国民党主席。

连氏家族不仅名人政要迭出,而且是家道殷富。连战的曾祖父连永昌创办了贸易公司“芳兰号”,成为当地巨富。祖父连横娶了当时台湾数一数二的大贸易商沈鸿杰的女儿,两个有钱世家结为亲家,使连氏家业更加兴盛。但连家祖产在日据时代被日本人征收,连家财产所剩无几。连家的再次发迹从连战的父亲连震东开始。连震东的发迹,得力于妻子赵兰坤。赵兰坤以其过人的智慧与眼光,管理连家的产业,终使连家成巨富。

寻找成长的足迹 篇8

旋转着青春的舞步,我们来到这花一般的季节。时光荏苒,昨天,我们还依偎在父母身边,今天,我们展翅在浩瀚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蓦然回首,寻找十六年来成长的足迹。

儿时,我是无忧无虑的,在奶奶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如今,幼儿园在我脑海中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印象,那二层小洋楼依旧,却已是物是人非。当时,外公在代贤中学教书,外婆则承包着食堂。外婆养了一只叫叮当的猫,总是懒洋洋地趴在米垛上,挖出我和表哥藏的芒果。还有教学楼前那棵高高的玉兰树,一到花期,树上开满了雪白的玉兰花,整个校园仿佛沉醉在浓郁的花香中,风一吹,花瓣纷纷扬扬,散落在我斑斓的童年里。

告别童年的稚嫩,我离开充满记忆的家乡,步入学堂。

小学六年,又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和另外四个舍友一起学习、生活,我们形影不离,听着SHE的新专辑,躲在被窝里聊天,以致于被生管阿姨罚拖走廊,现在想起来,那时是多么幼稚啊!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也随之而来,有时成绩不理想,妈妈虽然没责骂我,但自己也会郁闷好久。直至现在,语文还是我最喜爱的科目,这是因为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导,是她带我步入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学的魅力;像朋友一样和我谈心,使我敞开心扉;培养、鼓励我,让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六年岁月无声无息地从指缝间溜走,眨眼升入了初中。陌生的环境使我有一刻的迷茫,同时,我也接触到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这才发现过去的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中考匆匆结束,离开了团结且充满欢乐的12班,离开了充满喧嚣生气的校园,离开了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忽的感到些许寂寞。再过两个月,又将迈出新的一步。

寻找秋天的足迹 篇9

星期天,晴空万里,秋风习习,我和妈妈坐车去红叶谷寻找秋天的足迹。

一路上我看到路边的小草都开始枯黄了,杨树上黄色的叶子如同美丽的蝴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山体两边的“爬山虎”叶子变红了,远看像是垂下的一条条红丝带。

经过一段崎岖的盘山公路,我们来到了红叶谷。景区大门前的台阶上摆满了红红彤彤的“一串红”和金黄的雏菊,我们拾级而上,走进红叶谷。由于游客太多,我和妈妈决定乘坐游览车直接到主要景点。在游览车上我们经过绚秋湖,看到湖光粼粼,秋波荡漾,青山红叶倒映在水中,真是绚丽多姿。我们在万叶塔景区下了车,我和妈妈随人流登上万叶塔,真是应了古人那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叶谷各个景点尽收眼底。看,远处那座山上被成片的红叶覆盖,层林尽染,火红的山体,很是壮观,而点缀其间的松柏,就像一颗颗绿宝石,格外醒目。而另一边的山上松柏等树居多,红叶树木则一簇簇地点缀在上面,像一团团耀眼的火焰。而刚刚我们经过的绚秋湖上碧波荡漾,碧蓝的天空,红绿相间的山体倒映在水中,美不胜收。

从万叶塔上下来,我们又乘车浏览了了几个景区,为了能早些将我所寻到的秋的足迹描绘下来,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红叶谷。

神秘的足迹 篇10

我翻开书籍,翻看着某团战士小王在挑水途中被母野人挑逗骚扰的故事,审视着巫山农妇遭青猴强暴生下孽种的传奇;我打开电视,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考察队营地被雪人的脚印包围;而美洲的“大脚怪”却不幸撞人摄影师帕特森的镜头,从而留下了关于“沙斯夸支”的最经典的证据……冥冥之中,我成了一头糊涂而轻信的牛,被民间的传说和现代传媒的渲染牵着鼻子,亦步亦趋地走向雾绕云遮的“野人谷”

现在,让我们翻开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从中寻找人类从猿到人的足迹,进而理智地分析地球上神出鬼没的野人。房龙告诉我,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已经有45亿年历史。在大约40亿年的时候,地球上出现了生命。最初的生命是简单的细胞,然后按照水母——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的方向进化。人类的前身是古猿。在距今1500万年时,古猿出现了分化,其中一支向着人类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1000多万年。创造和使用工具的人类的出现,仅是距今两三百万年的事。

我于是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人猿相揖别”之后,类人猿的一部分,是否没有赶上继续进化这趟车,停止或延缓了它们的进化,却又奇迹般地与那支不断进化的队伍齐头并进、一直走到了今天?野人学说的理论依据也就在这里。野人信仰者相信至今仍有一些与人类的原始形态相同的动物生活在我们的时代,生活在我们时代的大森林或高山雪原。 这种理论是富刺激性。野人的存在能使我们一睹人类始祖的风采,研究人类的原始形态。人类对于一种古老的遗民——大熊猫——的研究,就已表现出莫大的热情,称之为活化石。甚至水杉、桫椤和银杏。自然对于与人类有如此近密的亲缘关系的野人的研究,其热情是不言而喻的。这种热情表现在人们对于目击野人的传闻的津津乐道,进而查阅古籍、方志,甚至铤而走险,进行艰苦卓绝的野人考察(由此而生的专有名词叫“野考”)。成绩是显著的,数以百计的目击记录被编纂成书;成千的野人足印模型和上万的野人毛发陈列在各种专门的研究部门或研究者家中;野人照片和录像带在各地巡回展播,向人们展示“野考”的成就,灌输野人主义,兼有不菲的门票收入。

但是,他们没有获得最终的突破。他们至今没有获得野人的标本。

于是,我们有理由结论:至今为止,人们所获得的关于野人的信息,都是虚幻不实的;目击者的报告掺杂着或多或少的主观臆断以便故事更完美更神秘诱人;传言者的转述经历着层层加码的添油加醋;传媒的报道具有新闻炒作的迹象;作家的故事仅凭想象天马行空……

种种宣扬野人主义的读本,他们的故事都是从世界屋脊的雪人开始的。民间的传言已有近百年。据说这种被当地藏民称为“毛野人”的动物在藏民中不以为怪。并视若熊、豹、狐、兔般平常。1832年,有个叫霍奇林的外国人将其报道出去,喜马拉雅山雪人始为世人所知。后来有40多人对喜马拉雅山雪人进行过报道。1889年,有人发现“毛野人”脚印;1926年,有人目击直立雪人;1951年,英国考察队员西普顿在珠穆朗玛峰东南侧海拔7000多米的隆冰山上,第一次把地上留下的长3l厘米、宽17.5厘米的雪人脚印拍照并加以复制……

1972年冬,美国著名动物学家伊·乌·克罗林随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考察。那年12月,克罗林和医生霍德华·依米维到喜马拉雅山区的康格玛山做了一次调查,以了解这一地区冬季的生态情况。12月14日,他们离开卡索瓦柯那村的基地,开始几天的徒步考察。12月17日到达一片位于3670米山岭上的宿营地。这里地势平坦,坚硬的冰壳上覆盖着松软的白雪,天寒地冻,鸟兽无踪。他们就在这样洁净的环境里搭上了帐篷。次日拂晓,当依米维钻出帐篷时,一个小小的意外出现了:一行行显然是两脚动物在各帐篷间来去穿行的脚印,令考察队员摸不着头脑。这些脚印长约28厘米,宽约15厘米,步幅约30厘米。同行的尼泊尔向导说:“这是雪人的脚印。”

克罗林对这些脚印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喜马拉雅山上确有一种尚未被发现的人形动物存在。

1972年,克罗林发表《雪人》一文。在文章的开头他说:“雪人,或在雪地上活动的怪物似的人猿的传说,每年都从喜马拉雅山山区大量传出。一个波兰登山运动员在去年的报告中说:‘我们带着怀疑和惊奇的眼光注视着留在雪地上的巨大的猿猴的脚印。’一个名叫拉巴克的姑娘,她清清楚楚地看到一个怪物咬断一头乳牛的喉管,并用它的巨掌击碎一头耕牛的头。该地一位严肃的警官告诉记者:‘我相信那姑娘确实看到了雪人,她的耕牛曾被活活撕裂,我知道别的野兽并不能那样残害她的牲畜。”’

从以上关于雪人的最“可信”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克罗林的材料来源于一个波兰登山运动员,登山运动员的材料来自一个叫拉巴克的姑娘的自叙和一个“严肃的警官”的旁证。而且,警官的旁证是主观的臆测。其二,如果我们对怪物咬断一头乳牛的喉管不以为怪,那么,我们总不至于相信雪人的巴掌比现代的大力士手握一把3.6千克的铁锤更有力——那个野人一巴掌击碎了一头耕牛的头。

在美洲,很早就有“大脚怪”的传闻。加拿大探金人阿伯特·奥斯曼曾被一个很高大、身披长毛的“大脚怪”惊醒。当时他睡在睡袋里,“大脚怪”轻而易举地将他抱到了山洞里,那里有“大脚怪”的四口之家。“大脚怪”显然是出于好奇才掠走阿伯特·奥斯曼的,这就使他的生命得以保全。他于一周之后顺利逃脱。

其实,据说当地印第安人早有发现,他们称“大脚怪”为“沙斯夸支”。综合目击和勘测报告,“大脚怪”的基本情况是:全身披灰色、棕色、黑色甚至白色的毛发,没有尾巴,两脚直立行走。足长可达40厘米,故名“大脚怪”。身高达2米以上。在一些报道中称,“大脚怪”平均身高2.3米,体重300千克。这么确切的数字给人以十分虚伪的感觉。因为和西藏雪人一样,没有人捕到过“大脚怪”,更没有一例标本。

许多报道具有明显的造假痕迹。关于“大脚怪”的影片——而且还不止一部,令人怀疑是不是拿大腥腥作演员在蒙骗观众。那些有猎枪的人群,他们唯一的目的是狩猎野兽——野人多在其列,他们的利器能征服野猪或虎豹同样也对付得了“大脚怪”。然而为什么要轻易放过这种也许价值连城的怪物呢?

一次,在加利福尼亚北部森林中,几个猎人骑马前进。突然,一只高大的“大脚怪”出现在他们面前。马匹受惊嘶鸣狂跳,猎人一个个翻身落马。其中一个胆大的猎人竟然拿出摄影机,对其进行了长达7分钟的拍摄。

寻找春天的足迹 篇11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和妈妈一起去革命公园,寻找春天。

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一进大门,我就看见小树早已长出嫩绿色的芽来,脚下的小草也探出头来,向前刚走几步,又看见金黄的迎春花,它共有四个花瓣,它跟白玉兰一样,是先开花,后长叶。

走了一会儿,又看见许多跟枫树叶颜色一样的树,它的叶子像花骨朵,我们以为它不开花,但看了后面几个,才知道,它的花长在叶子上面呢!这种植物比较耐旱,这种怪异的植物叫石楠。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梅花,花骨朵是粉色的,已经开了花是白色的,开了的花共有5个花瓣。在一片绿色的丛林中,这株梅花显得格外耀眼。然后我们又看见了棕榈树、柳树、大叶女贞、皂荚树等。

通过今天的观察,我了解了许多大自然的奥秘,看来以后只要细心观察,就会有许多收获。

2007年3月18日

星期天

小朋友,你们吃过自己煮的元宵吗?今天我给爸爸妈妈煮了一顿元宵。

首先,我接了一大锅水,放在煤气灶上,烧了3、4分钟,将水烧开后,我就把元宵放进锅中,不过要贴着锅边放进锅里,不然,热水就会溅到你的脸上。

把元宵放进锅后,听爸爸说,要等元宵浮起来后,再煮上一至两分钟,就好了。我按爸爸说的去做,很快就好了。我给大家盛元宵时不小心把手烫了一下,虽然把手烫了,但吃着自己煮的元宵,心里乐滋滋的。

2007年3月25日

星期天

晴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我家乡的特产------苹果。

苹果的味道非常甘甜,非常爽口;形状圆圆的,成熟的苹果是大红色的,而没有成熟的苹果是绿色的,把果瓤吃光后,里面有核儿。要是你在秋天去苹果园,你会看见大片大片的苹果树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苹果,那些苹果看上去水灵灵的,真诱人。

你是不是有点眼馋呢?快来买我们家乡的特产---苹果吧!

今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事,就是雷林崴、郭曾庆、曹浩漩等等,拿了个瓶子在操场,把他当球踢。

踢着踢着,尚董瑞不小心把瓶子踢坏了,大家都责备她,雷林崴把尚董瑞骂了一句,尚董瑞被激怒了,就和他们打了起来。尚董瑞把王钦文的古诗文诵读书扔了,差点丢了。

老师让我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成长的足迹 篇12

加入怡创已3年了,流逝的光阴划过我成长的天空,在岁月的沙滩上流下斑斓夺目的脚印„„

——题记

成长的沙滩上,有着不同的脚印,它们或深或浅、或大或小。然而正是这些不规则的脚印,构成了一条向前的路„„

怡创,是我踏入社会大门的开始,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为人处世上,都是她让我在不停地成长,长大。

记得第一次独立出去完成工作的时候,到了站点,心里是非常的空虚,脑子一片空白,不禁勾起了我心中的急躁。烈日的光芒和闷热的空气仿佛要将我的身体融化。“不能急!不能躁!”我擦拭着额上的汗珠,不断地提醒着自己。我静下心来仔细回想,终于找到了诀窍。静下来按照平常和同事一起工作时的流程开展工作,一步接一步,终于独自完成了当天工作任务,心里不禁的有点激动!设备正常运行的指示灯提醒着我要冷静,冲动和急躁伴随着时间流逝。

成长路上,那个静下心来的思考,使我多了一份成熟和冷静。时间不停地流逝,辉煌的终点在我看来遥不可及。凛冽的寒风仿佛随时要将我刮倒。2010年9月1日,满怀激情的我接过来室分工程项目。但是经过几个月下来的工作,把整个项目的工作搞的一团糟,无论在选址、设计方案、站点施工、站点开通、移交等一系列的工程项目工作的流程都不太熟悉。感觉就像寒风生生地刮在我脸上,我此刻已不想再前进。“加油!办法总比困难多!”项目经理的声音飘入我耳中,仿佛晴天霹雳,使我摇摇欲坠的身体重新挺立。回想起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我深吸一口气,迎着东风向前冲去。此时此刻,东风已不再是累赘,我仿佛驾驭着东风,感到身子像东风一般的轻盈„„终于,惠州室分工程有了今天的成绩,成为了公司第二事业部室分工程最大的一个项目!是那份坚持,推着我不断地前进!

成长路上,那份努力的坚持,使我多了一份耐力和坚韧。成长的路上,愿我的记忆深深刻在记忆的沙滩上。那些有大有小,或深或浅的足迹构成了我那辉煌灿烂的人生之路!

数字时代的足迹 篇13

网络2.0时代,以自主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者必须熟知如何建构和维护自己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网络。

作为一个痴迷于网络的人,作为一个9岁的儿子和一个11岁女儿的父亲,随着他们渐渐长大,我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不能用Google很好地展现自己。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能很好地使用Google,而是说假如一些特定人群(像高校招生负责人、雇主或潜在的合作伙伴等)在浏览器搜索栏中键入“苔丝·理查德森”这个名字时,出现的内容难以令人印象深刻。快速浏览搜索到的前五个链接,无法找到展示这个人创造性、协作技能的内容和给世界带来改变的案例。最糟糕的是,根本找不到与此人有关的任何链接。那么,“没有找到与您的搜索匹配的链接”意味着什么呢?

数字足迹是Web 2.0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已逐渐融入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知道些什么等信息,都会成为互联网上数字档案的一部分。十之八九,你自己、你的学校、你的老师和同学都曾成为Google的搜索词条,搜索到的信息可能来自新闻、博客、YouTube(美国的一家视频分享网站)视频、Flickr(以图片服务为主的知名网站)图片和Facebook(这是用于建立校友联系的一家美国著名交友网站)群,这些信息有好有坏,而且大部分内容完全超出了你的掌控。你的个人足迹或者你的学校的信息很可能不是自己写的,世界上几十亿的人就像突然拥有了自己的“出版社”,可以在任何时候把想要拿出来的东西公之于众。

表面上看,这是非常令人坐立不安的事情,但实际上,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如果我们愿意欢迎这样的时刻,而不是退缩,我们就可以找到各种机会和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持久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数字时代的学习方法在10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

一、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网络建构:一种新素养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互联网已然对有幸介入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便是年龄更小的孩子也不例外。许多七八岁的孩子热衷于在“企鹅俱乐部”或者与另一个半球的孩子聊天。中学生在游戏中与全球的战士交流,青少年们用MySpace和Facebook将自己展现在他们的“朋友”面前。据全国学校董事会协会(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NSBA)2007年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青少年上网时在从事网络社交活动,其中70%经常探讨与教育有关的话题。这些孩子运用在线工具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我们之前并没有教给他们相关的知识,基本上他们都是通过校外自学掌握了制作、发布等知识。因为当他们进入课堂时,他们往往变得低调(Prensky,2008)。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孩子们的推动下完成的重大技术变革。让我们想象一辆行进着的公共汽车:当公共汽车沿着公路下滑时,从来没有学过驾驶的学生在前面驾驶着汽车,并在汽车前进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驾驶,而大多数教师在后面坐在座位上,紧紧地抓着座位上的扶手。

因为很多原因,我们未能让学生使用这些我们不懂的,却是最重要的技术来学习。现在教育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帮助孩子们利用并驾驭这一强大、盛行的个性化网络学习工具,让孩子们可以高效的、合乎伦理道德规范的、安全的应用网络。网络社交是一门新学问,将会对网络在线人群的创造力、协作能力和开放透明程度产生潜在影响,并由此改变人们的思考方式,这代表着一种“结构性转变(tectonic shift)”。这种转变需要我们重新考虑世界以及人们在世界中的位置(Shirky,2008)。这种转变要求我们教出参与式的学习者,而不是简单的认识者,并要求我们重新考虑学校和教育者的角色和作用。

正如约翰·西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2008)所说,这些转变要求我们的学习观念及方式从“供给推动型”(supply-push)转换为“需求拉动型”(demand-pull),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根据自身需要安排学习进程。学生必须成为灵活的学习者,不再过多依赖机械记忆,而是依赖与其他人或资源建立联系、并在台式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上编辑材料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扮演学习伙伴的角色,互相模仿对于网际联系和学习圈子的运用,理解对于这些技术及在线社会学习空间的实用教育学意义。

二、透明和可追踪

在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强有力的资源之前,教师需要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呢?正如克莱·舍基(Clay Shirky,2008)提出,教师要从理解网络如何透明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开始,愿意分享自己的工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分享自己的个人生活。共享是创建联系和网络的基石,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共享资源,比如在博客中反思生活,在Flickr上展示最新的家庭聚餐照片,或者学生在课堂维基(Wiki)上发表评论等。

在网上发布信息,不仅使得信息可搜索,也让其他有相同爱好的人能找到我们。几年前,亚特兰大和乔治亚州的教师喜欢骑独轮车山地越野,但他几乎不可能找到其他爱好者,也不能与他们交流学习。现在,他可以毫不费力的与其他在博客或Youtube上共享冒险经历的独轮车爱好者进行交流探讨和学习。

虽然许多学生都习惯共享资源,但是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在网络构建的环境下共享。他们应该知道发布的目的不只是阅读,更在于投入。比如,劳拉·斯托克曼是一个来自纽约布法罗的女孩,去年12月,为了纪念一年前去世的爷爷,她决定在圣诞节前每天做一件好事,并在母亲的支持下,与全世界分享她的工作。

“25天发生影响”(http://twentyfivedays.wordpress.com),劳拉的博客吸引了一些有爱心的博主。没过多久,劳拉发现自己身边已经聚集了许许多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她网站上的ClustrMap跟踪了成千上万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非洲和南美的许多读者(参见http://www3.clustrmaps.com/counter/maps.php?user=2cf404cc)。

劳拉不仅仅发布了消息,而其他人也不单是浏览。比如,当劳拉的项目进行到一段时间时,她想从慈善机构得到一些帮助,劳拉会说:“让我咨询一下我的读者”(Richardson,2008)。她已经为儿童从地方慈善机构收集了几百本书和数十件睡衣,并为动物保护组织和收容所筹集了几千美元的慈善基金。实际上,劳拉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青少年慈善工作专家。去年4月,劳拉接受了来自佛罗里达州的学生的在线访谈,这些学生想要改变自己的社区。博客圈中的交流让劳拉明白,对某种事业的热爱不是来自于正式课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劳拉的Google曝光率稳步提升。

在母亲的指导和关心下,劳拉正在学习网络知识。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博伊德(Danah Boyd,2007)指出,我们正在探索这一新公共空间的潜力及隐患。今天我们在博客和视频上所说的话将会一直存在,而且即使我们清除,这些信息也可能不会就此消失。信息是可复制的,人们可以复制、使用或改变信息。我们无法想象自己发布在网络上的信息会被多少人有意或无意地搜索到。

三、学生需要学习

这些事实要求我们将学生培养成为睿智、训练有素的网络版主。正如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2005)提醒的,虽然劳拉善于通过网络建立联系,她是否懂得,这种网络人际圈应当具有多样性,而且她应当积极寻求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对她思想的启发将是众多附和无法带来的。她是否正在试着将不和谐音引入对话?是否能对与自己交流的人形成敏锐的判断,从而远离那些意图施加伤害的家伙?在数字技术面前,她是否能很好地把持自己,还是已经像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在网络中迷失,只是在键盘前度日而已?这个10岁的女孩仍然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她需要教师和父母的指导。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学生更有潜力掌控自己的学习——我们要帮助他们挖掘这一潜力。我们要指导他们如何确定自己的爱好,与志同道合者建立联系,并与这些人进行交流协作。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及网络素质”,更是为了将这些新的沟通协作方式嵌入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课程中。

小学生要看到教师与教育专家就教学内容在网络上进行的同步或非同步的讨论,然后他们开始适当地与他人分享所做的工作。中学生应该模仿教师,在课外与兴趣相仿的人们进行沟通协作。大学生则要致力于更高难度的事情——“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即面对网络上的真实观众,为了完成真实的任务,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共同承担责任和结果。

然而,要想对网络学习空间加以利用,教师首先要掌握相关技术。这样,我们才能教会学生不仅能够被Google到,关键是能够让与他们有着共同学习兴趣的人找到他们,而这些人可能成为他们终身的教师、导师或者朋友。

参考文献

[1]Boyd,D.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Public,private,or what The Knowledge Tree,13. Available:http://kt.flexiblelearning.net.au/tkt2007/edition-13/social-network-sites-public-private-or-what/.

[2]Brown, J. S.,& Adler,R. P.(2008). Minds on fire:Open education,the long tail,and learning 2.0. Educause Review,43(1),16-32.

[3]Downes,S. (2005). An introduction to connective knowledge. Stephens Web. Available:www.downes.ca/cgi-bin/page.cgi?post=33034.

[4]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2007). Creating and connecting:Research and guidelines on social—and educational—networking. Alexandria,VA: Author. Available: www.nsba.org/site/view.asp?CID=63&DID=41340.

[5]Prensky, M. (2008). Turning on the lights. Educational Leadership,65(6),40-45.

[6]Richardson,W.(2008,May 23). I asked my readers. Weblogg-ed. Available: http://weblogg-ed.com/2008/i-asked-my-readers.

[7]Shirky,C.(2008). 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New York:Penguin Press.

译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上一篇:既要服务学生,也要服务家长下一篇:朔城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