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向量法证明海伦公式

2024-11-03

用向量法证明海伦公式(共5篇)

用向量法证明海伦公式 篇1

用向量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导学案

一、知识梳理



1、设直线l1和l2的方向向量分别是为v1和v2,由向量共线条件得l1∥l2或l1与l2重合v1∥v2。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条件 已知两个不共线向量v1、v2与平面a共面(图(2)),一条直线l的一个方向向量为v1,则由共面向量定理,可得l∥a或l在平面a内存在两个实数x、y,使

v1=xv1+yv2。

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条件 已知两个不共线的向量v1、v2与平面a共面,则由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得 a∥或a与重合v1∥且v2∥

4、点M在平面ABC内的充要条件

由共面向量定理,我们还可得到:如果A、B、C三点不共线,则点M在平面ABC内的充分

必要条件是,存在一对实数x、y,使向量表达式AMxAByAC成立。

对于空间任意一点O,由上式可得OM(1xy)OAxOByOC,这也是点M位于平

面ABC面内的充要条件。

知识点睛用向量法证明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时要注意:

(1)若l1、l2的方向向量平行,则包括l1与l2平行和l1与l2重合两种情况。

(2)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时要说明它们没有公共点。

例1:如图3-28,已知正方体ABCD-A′B′C′D′,点M,N

分别是面对角线A′B与面对角线A′C′的中点。

求证:MN∥侧面AD′;MN∥AD′,并且MN=12AD′。

已知正方体ABCD-A′B′C′D′中,点M,N分别是棱BB′与对角线CA′的中点。求证:MN∥BD,MN=

[例2] 在长方体OAEB-O1A1E1B1中,|OA|=3,|OB|=4,|OO1|=2,点P在棱AA1上,且|AP|=2|PA1|,点S在棱BB1上,且|SB1|=2|BS|,点Q、R分别是O1B1、AE的中点,求证:PQ∥RS 12BD。

在正方体AC1中,O,M分别为BD1,D1C1的中点.证明:OM∥BC1.例3]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C1C、B1C1的中点.求证:MN∥平面A1BD.变式应用

3如图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BEF相交于AB,点M,N分别在AE,BD上,且AM=DN.求证:MN∥平面BCE.堂巩固训练

→=AB→,则点B应为1.设M(5,-1,2),A(4,2,-1),若OM

()

A.(-1,3,-3)B.(9,1,1)C.(1,-3,3)D.(-9,-1,-1)

→2→,则C的坐标是2.已知A(3,-2,4),B(0,5,-1),若OC3

1410A.(2,-,331410B.(-2,-)33

14101410C.(2,-,-)D.(-2,-)3333

3.已知A、B、C三点的坐标分别为A(4,1,3)B(2,-5,1),C(3,7,λ),→⊥AC→,则λ等于()若AB

A.λ=28B.λ=-28

C.λ=14D.λ=-14

4.已知a=(2,-2,3),b=(4,2,x),且a⊥b,则x=____.

用向量证明四点共面 篇2

Op-OZ=n(OX-OZ)+m(OY-OZ)

即Zp=nZX+mZY

即p、X、Y、Z四点共面。

以上是充要条件。

如和通过四点外的一点(空间中)与四点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折四点共面

A,B,C,D,4个点,与另外一点O,若OA=xOB+yOC+zOD,x+y+z=1,四点就共面3设一向量的坐标为(x,y,z)。另外一向量的坐标为(a,b,c)。如果(x/a)=(y/b)=(z/c)=常数,则两向量平行如果ax+by+cz=0,则两向量垂直。答案补充三点一定共面,证第四点在该平面内用向量,另取一点O如向量OA=ax向量OB+bx向量OC+cx向量OD,且a+b+c=1则有四点共面答案补充方法已经很详细了呀。4线平行线:两条线的方向向量矢量积为0,且两条线没交点

面平行线:是线平行面吧,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法向量垂直,即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法向量数量积为0,且线不在平面内

三点共面:三点肯定是共面的,我猜你说的是三点共线吧,比如ABC三点,证明共线,证明AB与BC的方向向量矢量积为0

四点共面:比如ABCD三点证明AB,AC,AD三者满足先求AB,AC的矢量积a,再a和AD数量积为0

怎样证明空间任意一点O和不共线的三点A,B,C,向量Op=x向量OA+y向量OB+z向量OC且x+y+z=1,则p,A,B,C四点共面

简明地证明,网上的不具体,不要复制!

证明:由x+y+z=1→x向量OC+y向量OC+z向量OC=向量OC,且:x向量OA+y向量OB+z向量OC=向量Op

将上边两式相减得:向量Op-向量OC=x(向量OA-向量OC)+y(向量OB-向量OC)

即:向量Cp=x向量CA+y向量CB

由x向量CA+y向量CB所表示的向量必在平面ABC内→p点必在平面ABC内。

故:A,B,C,p四点共面。

可以先随便假设其中3点共面(很简单2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和直线外一点可以确定1个平面)不防设ABC三点共面只需证明p点在这个平面上即可以下向量符号省去

证明:pA=BA-Bp

=OA-OB-(Op-OB)

=OA-Op

=OA-(a向量OA+b向量OB+c向量OC)

=(1-a)OA-bOB-cOC

=(b+c)OA-bOB-cOC

=bBA+cCA

到这里因为ABC已经确定了一个平面且pA=bBA+cCA

所以pA平行平面又A在平面内所以p点也在该平面内

用向量法证明海伦公式 篇3

1、直线的方向向量

直线的方向向量是指和这条直线或的向量,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有个。2.平面的法向量

直线l,取直线l的a,则向量a叫做平面的。

3、空间中平行关系的向量表示(1)线线平行与垂直

设直线l,m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a1,b1,c1),b=(a2,b2,c2),且a2,b2,c2≠0,则

l//mlm(2)设直线设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的法向量。

题型二 利用向量方法证平行关系

【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B1D1的中点,求证:B1C//平面ODC

1【练习2】如图,矩形ABCD和梯形BEFC所在平面互相垂直,BE//CF,∠BCF=∠CEF=90º, AD=3,EF=2,求证:AE//平面DCF.D

A a=(a1,b1,c1),平面若的法向量为u=(a2,b2,c2),则l//。l(3)面面平行

设平面, 的法向量分别为u=(a1,b1,c1),F

题型三 用向量方法证垂直关系

【例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

别是棱AB,BC的中点,试在棱BB1上找一点M,v=(a2,b2,c2),则//

使得D1M⊥平面EFB1.;

题型一 求平面的法向量 【例

经过三点A(1,2,3),B(2,0,-1),C(3,-2,0),试求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练习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BB1,CD的中点,求证:AE是平面A1D1F

【练习3】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B1C⊥A1B,求证:AC1 ⊥A1B.1】已知平面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已知A(3,5,2),B(-1,2,1),把AB按向量a=(2,1,1)平移后所得的向量是 A.(-4,-3,0)B.(-4,-3,-1)C.(-2,-1,0)D.(-2,-2,0)2.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1,2,0),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2,-1,0),则平面与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 B.相交但不垂直C.垂直 D.不能确定 3.从点A(2,-1,7)沿向量a=(8,9,-12)的方向取线段长AB=34,则B点坐标为

A.(-9,-7,7)B.(18,17,-17)C.(9,7,-7)D.(-14,-19,31)

4、已知a=(2,4,5)b=(3,x,y)分别是直线l1,l2的方向向量,若l1//l2,则 A.x=6,y=15B.x=3,y=C.x=3,y=15D.x=6,y=

1521

52B

C9、△ABC是一个正三角形,EC⊥平面ABC,BD//CE,且CE=CA=2BD,M是EA的中点,求证:平面DEA⊥平面ECA.10、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1)证明:PA//平面EDB;(2)证明:PB⊥平面EFD.5、若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1,0,2,),平面的法向量为u=(-2,0,-4),则

A.l//B.l ⊥C.lD.l与斜交

二、填空题

6、已知A(0,2,3),B(-2,1,6),C(1,-1,5),若|a|=3,且a ⊥AB, a ⊥AC,则向量a的坐标为

7、已知平面经过点O(0,0,0),且e=(1,1,1)是的法向量,M(x,y,z)是平面内任意一点,则x,y,z满足的关系式是。

三、解答题

8、如图,已知P是正方形ABCD平面外一点,M,N分别是PA,BD上的点,且PM:MA=BN:ND=5:8,求证:直线MN//平面PBC

0-

E

A

用向量法证明海伦公式 篇4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复习了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了2道一元二次方程后,将配方法推广到一般化,进而解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的解,即求根公式就得到了。

本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公式的推导、理解到应用,都切合学生的实际,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推导的全过程,加深对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课堂整体非常流畅,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推导出公式,并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分析、引导和练习,使学生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当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求根公式,可以说非常陌生,所以在运用时容易出现以下错误:(1)a,b,c的符号出错,在方程中学生往往在找某个项的系数时丢掉前面的符号;(2)求根公式本身形式复杂,代入数值后出错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嫌麻烦而直接代入求根公式,其实在做题过程中把检验判别式这一步单独提出来做不但不麻烦,而且有助于后面的解答。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详略得当,不该省的地方一定不能省,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用向量法证明海伦公式 篇5

阿基米德对海伦公式的纯几何首证

作者:丁位卿

来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3年第04期

上一篇:临床输血管理信息系统下一篇: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