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

2024-09-15

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精选9篇)

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 篇1

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

近年来,**镇立足自然生态和有机农业发展优势,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和推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以自由采摘、汽车自驾、摄影采风、登山健身及休闲观光为目的的区内外游客走进该镇近10万人次。该镇在成功推行公司化运作有机农业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打响了生态旅游品牌,去年先后获得省级旅游强乡镇和省特色生态产业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生态旅游成为全镇继有机农业之后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资源雄厚,奠定生态旅游业发展基础。**镇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群山叠嶂,水秀林深,**山、**山、、**山、**山、等知名山系在全区享有一定知名度,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较高开发价值。**、**、**、**、等村谷深林茂,阡陌纵横,田园自然风光魅力十足。省道236线博沂路东西两线、辛泰铁路贯彻全境,搭建起镇域四通八达交通网络。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为**镇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会促旅,全面扩大生态旅游知名度。去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之际,**镇生态旅游年启动暨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村有机**种植基地举行。此次活动立足镇域资源优势,以“走进**镇,享受大自然”为主题,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品牌。省摄影家协会基地揭牌的同时,以聚焦**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展、有机农产品集中展销及摄影家集中采风创作等活动同步举行。摄影展展出作品达70余幅,有机农产品参展单位15家、30多个品种。活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千余名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参加。一时间,玉树碧水、宁静惬意的**村山谷内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此后,镇党委、政府又坚持高起点运作、高标准筹备、高规格组织,成功举办首届桂花节、“走进**镇、享受大自然”摄影大赛颁奖仪式、建镇2周年庆典仪式,各项活动精彩纷呈,把全镇的生态旅游层层推向高潮。节会活动的成功举办,引来各方自由采摘游客,上瓦泉有机**上市后,日接待游客最多时达2000余人。同时,市内外媒体、自驾游团队等也纷纷瞄准**镇前来参观学习,仅今年上半年,就先后迎来济宁泗张镇党政考察团、淄博晚报百名小记者、网络媒体淄博行、网络媒体**行、淄博平安保险公司自驾游、淄博明珠车行自驾游等团体前来采访学习和参观旅游,进而全面扩大了生态旅游知名度。

完善设施,全面提升生态旅游档次。近年来,**镇不断加大投入,努力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最佳发展环境。该镇不遗余力实施生态路网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生态路网100公里,并计划再用三年时间力争总里程达到200公里。这些穿行于山间的生态路网将农业公司基地、景区、合作社紧紧连在一起,在方便有机农业发展的同时,为前来观光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合理规划开发休闲度假区,位于**的**山庄度假村开发项目10幢别墅会所主体工程已全面竣工,同时山庄道路、水系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完工。位于风景秀丽的**水库西侧的**山庄休闲度假区开发已建成高档住宅楼2栋,园区基础设施正在进一步建设中。两个度假区成功开发,为促进休闲度假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鼓励引导农业开发公司加大基地旅游设施建设,以颜春、山里阿哥等农业龙头公司为重点,引导他们科学规划、高端打造,不断加大投入,实施景区牌坊、会所中心、餐饮接待、休闲娱乐、景点修复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公司基地生态旅游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增设镇域公交站点旅游特色标识、交通指示、路标、旅游景点线路示意图等牌匾,在主要景区建设标志性门面,方便游客进行自主游览。加快镇容村貌整治,发挥保洁员、城管中队职能作用,集中抓好主干道路两侧环境整治,及时清除主干道路两侧违章建筑及乱搭乱建;实施交通主干线两侧节点部位绿化美化和亮化,累计投资近400万元在博沂路、口南路两侧安装路灯900余盏;今年投资100万元对博沂路西线实施绿地景观改造工程,绿化、美化面积8000余平方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交通条件全面改善,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优良环境。

积极探索,加快形成“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互动双赢”发展模式。坚持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齐头并进,以**有机**、**基地、**薰衣草基地、**农业公司基地、**红枣专业合作社、**公司山楂树之恋营地、**元宝枫合作社等有机园区为重点,在不断扩大有机农业规模发展同时,积极做好与生态旅游业结合文章,既把农业公司基地打造成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又把公司基地开发成休闲体验、自由采摘、摄影采风的生态农业景区,尽快形成“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互动双赢”良性发展格局。

完善规划,镇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通过初评。近日,市区旅游局、山东大学旅游系教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莅临**镇,围绕完善空间布局、促进市场营销、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更好地指导全镇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立足综合利用镇域旅游资源,将**镇乡村旅游划分为“三带七营十八盘”布局,进一步建设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着力构建乡村旅游品牌体系,为**镇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的进一步修正完善和早日出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 篇2

一、提高对茶产业发展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认识

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茶叶具有加工性强的特点,必须通过加工环节才能成为商品上市销售,因此,茶产品的规模发展,必然推动加工业发展。此外,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发展生态茶产业可以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其本身又是经济作物,它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变荒山为绿洲。对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青杠坡赴凤冈田坝参观学习生态茶产业化建设

班9月1日,青杠坡镇组织抓茶干部和茶农共86人,到凤岗县田坝村参观学习生态茶园建设和茶叶产业化建设。

在凤冈县永安镇党委何书记和田坝村村委会田主任的陪同下实地参观了仙人岭核心生态茶园、仙人岭生态茶生产加工厂和黔风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听取了镇、村关于生态茶产业化建设及典型经验的情况介绍。通过听介绍、看基地、比效益,拓宽了参观学习人员的视野,增强了带领广大茶农建设生态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三、完成2009年茶产业工作的具体做法

1. 立足“四早”抓好生态茶园建设

一是宣传发动早。

在各茶区书写石灰标语共20条,充分利用宣传光碟、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等载体对政府出台的发展生态茶产业政策进行宣传。全镇种茶群众会于8月15日前全面召开结束,让群众及早安排好茶区内农作物收割工作。

二是组织实施早。镇党委于7月10日以青党发[2009]85号文件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政班子成员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茶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政府并组织镇茶办工作人员和部份茶农到乡坝乡和凤冈县田坝参观学习生态茶产业,开拓了茶农的视野,进一步坚定茶农建设好生态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规划落实早。为提高群众的种茶积极性,全体领导干部认真组织召开群众会和土地丈量工作,在规划区原有的基础上,加大茶区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此,全镇己完成5条茶区公路、核桃坪茶园便道硬化和22个水窖的规划测量工作,为保质保量完成生态茶园建设面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茶园开挖整地早。8月29日,在县茶桑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土地开挖整地工作,现在已高标准、规范化开挖整地500多亩,有4台挖机同时工作,力争在本月底全面完成开挖整地工作。

2. 采取“五统一”措施建设现代生态茶示范基地

统一干群思想,实现思想观念转变。该镇组织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开展了以“为什么要发展生态茶?怎样发展生态茶?发展生态茶的目的”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开党员干部会,带农民群众到风冈县田坝村参观学习,党员干部到茶区开群众会,促进农民从小农经济意识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识转变。

统一技术标准,实现茶园建设规范化。为防止生态茶技术培训“政出多门”,即防止因技术标准不统一而带来生态茶建设标准参差不齐、不规范的后果,该镇请县茶桑局生产股股长为镇机关党员、抓茶干部和茶区群众统一讲解《茶苗栽植主要技术》、《幼龄茶园管理技术》、《福鼎大白茶的性能与识别》等技术课。

统一茶园规划,建设高标准茶园基地。为防止茶园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该镇在实施茶苗移栽前,实现了规划在前、基础设施建设在前,目前茶区已规划建设水窖42个,公路3条5.5公里,机耕道5条10.5公里。

统一茶苗移栽行动,实现茶树移栽规范。为达到今后茶园实现机械化采摘,减少农民劳力投入,降低采摘成本,提高采茶功效。该镇在茶园整地时统一茶园开挖标准,统一定向开沟、统一预留机剪便道,统一茶苗移栽密度。

统一移栽时间,为茶园管理定好基础。该镇在茶园建设上,一是实行茶园开挖整地在10月25日结束;二是茶园清场工作在7天之内、茶苗移栽在5天之内结束,力争茶苗移栽成活率达到100%。

3. 生态茶产业发展新举措

(1)造声势,加大宣传。在核桃坪茶公路边立了一排茶字,另外在经过青杠的省道旁茶园内用木架做一个大而显眼的茶字,让所有经过青杠坡的人都知道青杠坡的茶。

(2)学茶艺,宣传茶文化。该镇决定在茶产业上加大茶文化宣传力度,计划在近期选派10名25岁左右年轻茶农到外地学习茶道文化知识和请专家进来传授茶文化知识。

(3)增气氛,办农家乐。在核桃坪及茶园内,办农家乐,内设茶艺表演、品茶、讲茶等项目,要求全镇干部职工带头到农家乐消费,将其炒热,吸引外商及外界人士前来消费,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达到生态茶产业富民富镇的目的。

(4)办茶市,抢占市场。在万福新区开僻茶文化、茶叶销售一条街,增强茶农市场化意识,让进来的外商、外界人士有看的也有买的。

昌平崔村镇:生态旅游休闲镇 篇3

围绕功能定位,科学谋划发展蓝图

崔村镇在2003年初明确提出“一带两岸三服务”的工作思路,即在北部山前暖带形成果品观光采摘带;在京密引水渠南岸形成草莓种植、大棚蔬菜为主导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北岸利用山前暖带优势,建设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生态区;在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为上级领导做好服务、为投资企业做好服务、为地方百姓做好服务的“三个服务”理念,并将此作为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融入到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依据昌平新城规划和北京市总体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和功能定位,重新修编了崔村镇域总体规划和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得到市规委正式批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生态旅游休闲镇”的科学内涵。

围绕镇域实际,统筹区域空间布局

在产业布局统筹发展上,崔村镇以“一河两轴三带,一个中心四个组团”的区域空间布局为基础,结合目前产业分布、资源状况、区域定位,制定发展规划。

“一河”指贯穿全镇东西的京密引水渠,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建立绿色生态走廊。

“两轴”指横贯全镇的“昌崔路”和纵穿全镇的“顺峰路”。这两条路呈东西、南北走向,交叉于镇中心。在“两轴”沿线以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发展高新技术、地方特色产业。

“三带”指在运河以南的平原区域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带;以苹果产业发展为特色,在山前暖带区形成特色果品发展带;山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度假健身等产业,形成生态建设发展带。

“一个中心”指将东崔村、西崔村与真顺村合并形成全镇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全镇社会发展的服务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核心,加强行政办公、科学技术、文教卫生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侧重发展商贸业、金融保险业、教育业、房地产业。

“四个组团”是指在南庄营村、麻峪村、西辛峰村和香堂村的原址上发展四个农村组团。四个组团是镇域发展的拓展空间,将重点发展房地产业、民俗旅游产业、休闲产业。

坚持“精一优二兴三”产业思路,实现全镇科学发展

崔村镇根据自身地域特色,提出“精一优二兴三”的产业发展思路,并确定为长期发展战略。

一是以科技为先导,打造精品农业。围绕建设万亩果品产业化基地和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两大主题,充分利用山前暖带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与日本先进果树管理技术相结合,形成果形正、个大、色红、味香、含糖量高、耐储藏的特色。注重加强果农技术培训,组织部分果农赴日本学习先进果树管理技术,引进40多项果树新技术、新成果,优果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现在的85%, “京郊苹果专业镇”、“中华名果”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崔村镇被授予“市级林果专业镇”,并先后获得了绿色食品、安全食品和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全镇的标准化果园面积6300亩,果品年总产量突破1000万公斤,总收入达6000万元。2005年成功承办了北京市昌平区第二届苹果节,苹果远销欧盟、泰国、香港等地,开创了昌平区苹果出口创汇的先河。

二是坚持内改外引,优化二产结构。企业结构调整注重培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新兴主导行业,扶持食品工业、新型建材等支柱行业,发挥镇工业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资源、环境和镇域发展相协调,目前,全镇注册企业达到367家,其中规模企业22家。

三是依托优美环境,推进三产兴旺发展。形成了以太伟高尔夫运动俱乐部、圣恩禅寺、军都山滑雪场为带动的运动休闲产业。同时,形成了旅游接待村3个,市级民俗旅游户134户,观光采摘园103家,仅2007年接待观光游客8万余人次,实现收入1000余万元,香堂村被评为“昌平区奥运乡村旅游接待村”,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

通过宜居环境建设,带动健康产业发展。引进和发展人体健康产业“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技术(TTM),以及由TTM为基础衍生的“热断层评估学”和人体健康产品设计与生产技术。该项目将作为TTM技术最大、最全面的生产中心、体验中心和推广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关心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加强各类民政对象、低保家庭和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新老保制度,让农村无保障老人每月领取200元生活补助金,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每年开展果树工、家政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员不少于1000人次。同时,加强就业中介服务,使全镇劳动力就业率达90%以上,初步构建起 “幼的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壮有所为”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昌崔路、顺峰路为代表的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拉近了与昌平新城距离,提升了崔村区位优势,全面提升了崔村整体形象。新农村建设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严把建设规划关,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以活动促文明乡风。每年举办农民运动会、夏日广场活动、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在全镇开展百户和谐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以家庭小和谐促进社会大和谐,在全镇形成文明祥和的氛围。

崔村镇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紧扣功能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区域布局、明晰产业思路,全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它将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省级生态镇工作汇报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上午好:

首先我谨代表岭下镇党委、政府和1.5万岭下镇人民对省环保厅领导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岭下镇地处**市区东南面10公里,东接**市,南邻**县,山水秀丽、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是**区的南大门。境内交通便捷,330国道横贯镇中,金义快速通道连接**,金丽温高速公路在镇西设有互通口,是浙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镇辖34个行政村,总人口14800人,镇域面积58.5平方公里。下面就我镇省级生态镇的创建情况向大家作个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我镇的基本情况:

总结近几年来的创建工作,我镇主要有以下做法和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协调,确保责任、措施、考核到位。

一是成立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于生态、环保工作是衡量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岭下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余卫群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按照责任分工成立若干个工作组,落实细化创建任务,做到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二是强化责任意识。今年我镇提出打造“生态岭下”口号,明确各村各部门一定要抓早、抓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当做一件实事来抓。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向机关领导干部,各村书记主任和企业负责人强调生态建设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组织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生态建设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三是加大措施落实力度和考核力度。今年,我镇多次召开生态工作专题会、座谈会,结合工作实际,对原先制定的一系列生态建设政策、措施进行细化、充实、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我镇生态建设。在强化落实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生态、环保工作的考核力度,对渠道污水治理,企业污水排放,村落整洁方面加大了检查力度,一但发现问题马上进行反馈,督查落实整改,推动生态保护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期化。

(二)明确工作目标,生态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今年是我镇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要一年,为此,我们在明确创建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依托本镇良好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结合各项工作优势,全面服务于生态建设工作。首先,把镇生态建设工作和各村三年任期创业承诺有机结合起来。让生态建设工作分解到各村所办实事中去,使干部更有积极性,工作更具灵活性。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完成,市级生态村的创建,水利渠道的修理整顿等都是镇生态建设工作成效的体现。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推进生态工业建设。岭下创业工业园区有众多中小企业,因此结合技术进步,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清洁型产业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制造业产业、产品和技术指导目录要求,工业园区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把污染项目拒之门外,杜绝引进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效益项目。同时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敏感区域及重点污染源的检查力度,认真做好各类环境污染纠纷调处和人大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最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着重做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河沟池塘治理,村庄绿化、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工程,大力推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明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生态环保的村庄。

(三)近年来,岭下镇按照**区委“构建黄金主轴,推进富民强区”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生态立镇”的发展路子,注重环境保护,强化资源节约,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建设。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解决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高质量完成创建各项任务,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乡镇,集镇基础设施与环保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通过“村庄整治工程”、“农民保障工程”、“饮用水改造工程”、“健康工程”、“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平安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镇域内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八仙溪一期10.2公里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完成黄坞口、三坟塘等2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鹅毛塘畈等2800亩土地整理项目;效益农业发展迅速,建成岭南果蔬、阿侬布朗李等4家农业基地;新增婺南水稻粮食、金兰森品水果等15家专业合作社;注册天苏酥饼、八仙溪等9个品牌。新农村建设成果丰硕。全镇34个村全面通过市、区村庄整治验收,成为全区第二个完成整镇整治的乡镇。釜章、包村等8个村创建了市级村庄整治示范村,省级中心村新亭村正在创建中。完成了汪宅、日辉路等21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成了岭

四、石塘等26个村的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完成全镇34个村的通村道路硬化和村内管网改造,目前已有20个村喝上了纯净优质的沙畈水。截至目前,全镇已命名**市级生态村28个。

(四)依托地缘优势和优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

我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增加森林资源的总量,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对森林资源的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建立比较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围绕这一中心思想,逐步打造源头、山丘、村庄点、线、面融会贯通的森林网络,着力发展果蔬苗木种植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积道山海拔304米为**山水之象征,山巅的“天圣禅寺”是一座千年古寺,是**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之一,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坚实基础。积道山下许多农庄依山而建,为**市民增添一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五)多形式加大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清山。在创建生态乡镇活动中,我们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包括在村落道路绿化带两旁显眼处竖立创建生态岭下标语,在各村信息公告栏里张贴告示,宣传教育村民保护周边环境,创建整洁村落;树立典型,对生态环保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文明示范村进行大力宣传,把它们的新经验、新动态、新思路推广到全镇。

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 篇5

镇2010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二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始终将创建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特别是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以来,我镇认真按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和要求,大手笔抓环境规划,大投入抓环保设施建设,大动作抓环保管理,大声势抓环保宣传,干群环保意识大为提高,环境设施不断完善,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优化,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西北部,东与本县镇相连,西与镇交界。全镇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37.5公里,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269亩,辖2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446户5672人。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495元。245一级公路跨境而过,交通便利。年平均气温 10.5摄氏度,降雨量600毫米,光照充沛,适宜发展佳地。镇政府所在地距县诚22公里,距245省道1.2公里。镇多种经营各具特色,2009年多经产值达4120万元。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苹果、花椒为主导,药材、干杂果、畜牧养殖等相辅的多种经营产业格局。全镇累计花椒留存380万株,已挂果的有260万株,年产花椒120万斤,年产值1800万元。已建成千亩大红袍花椒示范园4个。全镇发展苹果5000多亩,已挂果3400亩,果实套袋2800万只,年产苹果6800吨,实现总产值2600万元。建成了庞家河市级千亩优质苹果示范园,成立了唐藏镇庞家河“凤唐”苹果专业合作社,“凤唐”商标已获国家注册批准。花椒、苹果已成为全镇群众增收的拳头产品。2009年全镇牛存栏1300头,羊存栏1200只,猪存栏2700头,畜牧产值320万元。森林覆盖率达78%,全部为天然林。林地面地292155亩,地下蕴藏着金、铜、铁等金属和煤、石灰石、大理石、云母、花岗石等非金属矿藏。目前已建成水电站两座,黄金采选企业两个,大理石厂1个。

二、创建工作情况

我镇对创建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创建活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农村环保工作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大战略来抓。在工作中,不仅做到“六有”,即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有方案、有检查、有总结,而且努力做到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责任落实三到位,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

一是健全机构,组织到位。2010年以来,我镇明确将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摆在重要位置,明确了领导包抓和具体工作人员。为了加快实现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工作目标,我镇成立了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成员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村主任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创优办公室,由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具体负责组织、检查、实施和协调全镇的创优工作。各村相应成立了以村委会主任任组长的创优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各项指标的整改落实以及配合镇创优领导小组开展工作。

二是制定方案,责任到位。我镇认真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的法规,对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指标》,结合自身实际,聘请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我镇编制了《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镇政府集合规划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将各项创优工作细化、量化,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各村,普遍建立了创建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责任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专门班子全力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是加强督促检查,措施落实到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完善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标准,重点加强对村创建工作的检查和督促,每月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到各村进行现场办公,解决创优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四是基础工作常抓不懈、抓牢抓实。抓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强化宣传,把创建意义和任务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提高创建热情,增强创建工作的主动性。抓培训,除组织有关乡镇参加总局举办的培训班外,还分级组织培训班,培训环境规划、创建标准、程序等有关内容。对乡镇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坚持年年培训,批批过关。抓指导,各级环保部门为推动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调、耐心指导、认真把关;形成了政府、群众齐心合力、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规划,精心构筑美好家园

为达到创建目的,我们始终坚持环境规划高起点。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标,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立足于本地实际,确保所制定的环境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达性。在编制环境规划工作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做好规划间的结合和协调工作。在编制环境规划时,主动与城镇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相结合,优化调整城市区域和经济布局,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突出生态特色。二是做好环境规划论证工作。邀请专家对编制的环境规划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审查,重点论证环境问题是否找全找准、重点是否突出、解决方案是否切实可行、与城镇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是否衔接,提出修改意见,完善规划内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规划论证程序,使环境规划的论证工作不断程序化。镇主要领导干部通过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论证,对全镇的环境资源状况、存在的环境问题、需要特别注意防范的环境事项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用生态保护意识综合决策各项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

(三)加强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镇以村、学校、医院、工厂、街道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持续开展环保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为创优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是召开“创建”动员大会,动员全镇干部群众统一思想认识,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努力推动创建工作。二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横幅、宣传栏等媒介,广泛宣传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目的、意义和做法,使创建全国环建优美乡镇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三是举行环保培训。加强对全镇领导干部的环保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其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重点加强对污染企业负责人及其职工的环保教育,增强企业的环保责任意识,从源头上狠抓环境保护工作。四是大力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在各中、小学设立专门环境教育课程。五是组织专题活动。结合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工作,在中小学校举行环保知识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让学生学习掌握环保理论,参与环保宣传教育。六是加强节日宣传。以一年一度的“3〃12”植树节和“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全镇上下开展全民植树和环保宣传活动,动员全社会珍惜环境,关爱生命,维护生态。

(四)、突出重点,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过程不仅是获取荣誉称号的过程,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快发展、提高镇域综合竞争力的过程。结合实际,统筹安排、综合实施了“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拥有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小城镇的最大魅力所在。在环境优美创建工作中我镇首先抓环境综合整治。突击整治,长效管理,扎实开展好“六清”整治工作。坚持日常清扫保洁和突击整治相结合,逐步实现长效管理,认真扎实开展 “六清”整治工作。各村各单位按照《张家圩镇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坚持每周开展一次集中整治活动,对村庄的公共场所、单位和农户房前屋后的的积存垃圾、乱堆乱放、卫生死角要全方位的进行整治清理;镇上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开展突击整治活动,二年来共组织开展28次大规模的环境突击整治活动,全镇党员干部群众近5200人次参加了整治活动,共出动拖拉机967台(次),板车336辆,清除卫生死角170余处,清运垃圾、杂草12350.1吨,“脏、乱、差”现象得到改变,镇村卫生综合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深入调查,详细摸底,全面落实“四改”工作任务。农村改厕工作是全面整治农村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争取,县上统一规划在我镇修建高规格的生态公厕3座,在辛家庄村、庞家河村先行修建的2座公厕正在积极施工,可望7月20日全面竣工;深入村组农户,积极动员群众进行改厕,全面落实改厕任务200户。同时,按照沼气建设“一池三改”模式大力宣传推广改厕、改圈、改灶工作,今年3月上旬,经入户详细调查摸底,共统计愿意使用电气类灶具的1142户,占总户数1446户的82%,已上报县级有关部门待相关配套政策到位后组织实施;改圈及沼气建设全镇已建成356座,在老场村灾后重建集中点正积极修建的43座。

二是实施环境绿化美化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地狠抓村镇绿化。城区绿化覆盖率、镇居民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均超过创建指标的要求。精心规划,以点带面,有效推动“三化”、“一统一”工作。极配合全县保持大开发、大提升、大跨越的旅游发展态势,及早规划,以“生态家园和旅游专线建设”为契机,对政府所在地村公路两边进行了贯通式的绿化、美化,共栽绿化树木87460株,有效提升了旅游观赏品位。采取在灾后重建集中点先行,树立样板,以点带面的工作措施,在全面实施了民居徽派改造工程,共拆除旧房294间,新建房屋97户,改造77户,粉刷房屋119户357间、11697平方米,已初步形成了亮丽的张家圩新农村形象。

三是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几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了全镇29万亩天然林,实现了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巩固了生态绿色屏障。退耕还林实施5年来,争取国家投资900余万元,落实农田退耕植树8000多亩,荒山荒坡造林8000多亩,建成千亩花椒示范园2个,百亩落叶松生态示范基地3个,飞播造林1.2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生态工程的扎实推进有效改变了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林吃林的传统习俗,激发了群众加强山、林、水的保护,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开山采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整治。

(五)健全机制,实现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

城市经营三分建,七分管。我们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整治环境工作提供依据保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我镇高度重视规划编修工作,在全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划、循环发展的原则,聘请城市专家编制完善了镇生态建设、绿地、环卫、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近年来,我镇先后制定并印发了《镇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规定》、《镇城市管理规定》、《环境卫生管理暂行规定》以及《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10多个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性文件。三是加强督查,狠抓整改。为确保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取得实效,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每个阶段工作任务。镇委书记、镇长等主要领导经常带队检查和了解“创建”情况,及时查找薄弱环节,亲自部署指挥,组织有关部门现场办公,重点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的环境卫生问题。

对照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具体要求,加强督查,采取现场解决和专项治理的办法一项一项抓整改、促达标,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跟进整改情况。对于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门、单位、村进行通报表扬,树立典型;对于未能如期保质完成创建任务的部门、单位、村,坚决追究其主要领导责任。建立奖惩制度,把村创建任务完成情况直接与村干部考核挂钩。

三、今后努力方向:

一是要继续扩大宣传、不断深化认识。针对薄弱区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宣传鼓动的力度,深化有关领导对农村环境问题严重性和创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创建的积极性。

二是深化创建工作力度。抓住凤县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时机,把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渗透到各个方面,使创建工作进入到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创新创建模式,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是要按照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创建工作逐步向村庄延伸。我镇现有二个行政村9个村庄,要把村庄作为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大量建设生态文明村庄,为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打下坚实的基础。

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 篇6

自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借“双学双促”干部教育活动的东风,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实行村先创建,以村带镇,村镇互动的创建战略,借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契机,高标准要求、高起点谋划、高站位运作,全力打造文明生态镇,提出了“做文明人,走富裕路,创生态环境,建美好家园”的创建口号。镇党委决定

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在17个行政村同时铺开,到目前为止,各村进展都十分好范文版权所有!顺利,保证在两个月之内完成创建活动,村里街巷道路硬化、绿化和群众文化娱乐设施都在建设中,已完成大约50的工程量,并结合“三城同创”和“百日行动”大搞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实现净化,建立卫生保证金制度,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长效机制。截止到现在××镇对文明生态镇创建的投资累计达300万元,估计后续的投资还将达到800万元。为确保文明生态镇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不走过场,××镇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

一、镇党委重视,列入村两委年终考核目标,严格督促落实。对于参创工作镇党委非常重视,专门召开班子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此事,成立了参创领导小组,明确了党委书记做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参创活动。制定了具体参创方案,为参创村配备了包村人员,并召开了参创动员大会。在会上,镇党委明确表示:有条件的村要参创,没有条件的村创造条件也要参创,群众的生活环境必须得到改善。

二、宣传到位,使参创工作深入民心。在参创工作开展之前,镇党委就要求做到宣传先行,造出舆论声势,使群众了解并积极参与。为此,我们采取了村广播、宣传栏、标语、条幅等形式,v好范文版权所有!广泛宣传,并向群众发放宣传单,做到村民家喻户晓,了解此次参创的目的、意义和效果。同时以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的形式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受启发,融入此项活动当中。

三、分类参创,确保实效。在参创过程中,镇党委要求17个行政村全部参与创建,其中8个村接受区级验收,并根据各村基础条件划分三种类型指导创建活动。对于条件优良的村,包括中心庄、大高庄、富营、崔庄,参创示范型的文明生态村,由镇领导带队,组织村民代表和党员到华西村张家港参观学习,了解南方先进地区的发展史;对条件较好的村,含东寨、西寨、黄南、柳村,参创普及型的文明生态村,由镇领导带队到唐山地区的遵化丰润考察学习已创建的文明生态村的经验,回来进行本村的创建;对于条件一般的其余各村,自定目标,也参与创建活动,由镇里组织到中心庄、大高庄,已参与参创比较成功的地方参观学习,借鉴经验,改善各村的生活环境。

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 篇7

乌拉街满族镇的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拥有满族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的遗址、建筑, 以及浓郁地方特色产品和人文景观等资源。其中, 以人文旅游资源居多, 乌拉街满族镇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乌拉文化。因此, 乌拉街镇旅游景观的设计与开发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实现乌拉街镇的文化旅游、民族品牌旅游, 最终达到保护历史名镇、弘扬民族文化和振兴吉林经济的目的。

1 乌拉街镇自然与农业旅游景观设计

乌拉街镇独特的山水资源构成了“莲山北坐, 龙凤呈珠, 二脉入胜, 奔虎卫东, 神牛拉车, 龙山远迎”的山水格局, 呈现出优美的自然景观。松花江到乌拉街水路30公里, 冬季江烟飘渺, 江面不结冰, 形成了世界四大奇观之一的雾凇, 是吉林雾凇的最佳景观区, 成为乌拉街镇旅游区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乌拉街镇幅员188平方公里, 其中141平方公里为松花江冲积平原, 47平方公里为长白山低山丘陵区 (大黑山脉) , 松花江环绕, 土地平阔肥沃, 地下水资源极其丰富, 是一块风水宝地, 被吉林省确定为蔬菜生产基地。乌拉文化品牌已被深深地融入农业及产品之中。乌拉街走向现代化的农业, 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同时, 在景观设计中异化为旅游项目, 体现其经济价值。

在对乌拉街镇农业旅游景观开发设计时, 可利用村屯大面积的农田资源, 结合旅游入口道路, 建成农业观光景观:通过景观视觉打造, 种植彩色植物、观赏植物、可采摘植物或经济价值高的植物, 实现多重景观的经济价值;也可建设自耕园, 开展自家菜园自己种的休闲农业项目, 从而促进景区的现代观光农业、田园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旅游景观的发展。

2 乌拉街镇人文旅游景观设计

2.1 满族传统文化在乌拉街旅游景观中的设计应用

满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独特的民间说唱、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艺术更是以原生态的文化形式展现。满族传统民俗中有代表性的是乌拉满族瓜尔佳氏家祭、松花江河灯、乌拉陈汉军续谱习俗、乌拉满族鹰猎习俗等。乌拉街满族镇的传统满族饮食文化较为突出, 包括满族传统饮食、农家饭菜、休闲农业产品等。乌拉街满族镇婚嫁文化的古风犹存, 在婚礼上仍保留着“押车、坐帐、开脸、回门”等习俗。其节庆文化也颇具特色, 在传统的春节、上元节、端午节及满族特有的颁金节、添仓节中, 沿袭传统的庆祝方式与节庆食物, 并将其逐渐生活化。

通过对乌拉街满族传统文化的整合, 把乌拉街满族传统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在旅游景观和旅游项目中展示出来, 使游客身心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实现满族传统文化与景观旅游良性互动开发的设计模式。

2.2 满族传统民居文化在乌拉街旅游景观中的设计应用

满族传统民居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院落布局按中轴线展开, 布局严谨。大门采用具有满族建筑风格骑墙而建的四脚落地大门和木板造牌坊式大门, 大门涂以朱红色油饰, 风格简洁古朴。民居一般为灰瓦砖墙, 建筑细部精美, 采用砖雕、木雕的悬鱼、腰花等进行装饰。部分民居建筑运用万字炕和落地式烟囱等建筑构件, 院落宽松, 正房居中布置, 两厢房布置避开正房。

结合当地满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与实际开发情况, 打造独特的乌拉建筑旅游景观, 如建造历史文化园、满族古建筑博物馆、民俗街村、复修古民居、民居建筑博物馆等, 建设具有民居品牌文化内涵的旅游景观项目。

2.3 文化遗址在乌拉街旅游景观中的设计应用

每一座古镇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 乌拉街满族镇文物古迹众多, 在乌拉古城内城还建有紫禁城, 皇宫, 曾有“四祠”、“八庙”、“四府”、“八大胡同”、“古街”等古迹。现保留下来比较著名的文化遗址有大海猛遗址、学古东山遗址、前阿拉南山遗址、查理将军坟、乌拉古城遗址等。乌拉古镇作为一种历史遗存, 蕴藏了深厚的历史记忆及丰富的文化信息, 是今人认知历史、感受历史的媒介。在开发乌拉古镇的时候, 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它遗址文化独有的个性, 并将其鲜明地展示出来。

在进行乌拉旅游景观设计时, 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地点, 通过对乌拉街古镇文化遗留现状调查、分析和研究, 探寻乌拉街古镇遗文化的特征, 把乌拉街满族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遗址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以旅游观光为其发展的外向型产业, 带动民族品牌和旅游品牌的发展, 从而带动吉林市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3 乌拉街镇旅游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乌拉街人文历史丰富, 文物众多, 满族风情散存于民间。将这些穿越百年时空的、依然尚存的、凝固的建筑艺术和灵动的民俗文化与旅游景观相结合, 并把这些传统文化通过旅游这个载体展现出来, 即构建民俗文化与旅游景观互动的发展模式, 具有重要的现实经济意义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3.1 遵循景观审美体验原则

审美主体的人应对自然永怀敬畏心、感恩心、精进心、包容心、欢喜心, 不辞辛苦地最少地改变自然, 不计利益地去顺应自然。人来于自然, 最后又归于自然, 必须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1]对乌拉街古镇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尊重自然, 景观来源于自然, 同时又要保护自然。在规划时, 要去掉狭隘的人类利己主义的心机, 应心神纯一地去“适”原生态的固有规律, 一切要合乎自然规律的发展, 一切要与自然和谐地共存, 只有这样对于人类自身而言, 才有可能长久地存在, 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2]才能使乌拉街镇的旅游景观焕发生命的活力, 使其旅游景观不但具有环境的审美价值, 同时也能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 遵循生态美原则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个环节, 生活在这一生态系统之中,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 崇拜自然、依赖自然、热爱自然、适应自然, 与自然融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3]乡镇旅游景观设计就是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 其设计的生态美原则是遵循精神游牧美学原则的, 我们要注重从深层挖掘精神游牧美学多样性的价值理念,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类直接参与到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 从而实现人类保护生态与自身幸福体验生活的双赢目标。最终把乌拉街旅游景观打造成具有生态价值的旅游景观。

3.3 遵循体现教育功能的原则

在乌拉街镇旅游景观设计时, 要注重发挥景观的教育功能, 建设农业教育基地、民俗文化教育基俗、满族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等, 来展示民俗风情、农业历史、满族演进历史, 教育人们热爱历史, 尊重农业。

总之, 将乌拉的自然与农业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有机地结合进行景区的规划与设计, 不仅使乌拉街镇的旅游景观文化得以提升, 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乌拉文化的复兴、保存和传承, 也能促进吉林市经济文化全面的发展, 体现其旅游景观长远的发展价值。

4 结语

2012年两会上,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 重点是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响应国家政府加强传统文化以及发展文化产业发的号召, 因为乡镇旅游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 通过挖掘乌拉街镇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人文资源, 形成资源与旅游景观互动的设计模式, 是使乌拉文化保存、传承下来的根本途径之一。在乌拉街深挖自身资源时, 并进行科学定位, 规划设计出乌拉特有的旅游景——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区、民俗旅游景观区、农业旅游景观区等, 为乌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并引领乌拉街满族镇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从而促进吉林市经济文化大繁荣。

摘要:乌拉街满族镇的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本文通过对其旅游景观设计策略的探索, 旨在保护、传承乌拉文化, 进而促进吉林经济文化的繁荣。

关键词:乌拉街镇,旅游景观,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晓林, 林建群.精神游牧美学——草原文化中独特的价值内涵[J], 文艺评论, 2012 (11) .

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古村镇旅游;社区参与;模式

一、引言

作为古村镇旅游的直接利益相关者,社区居民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社区居民掌握了发展旅游的物质资源,因此,社区参与关系到古村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逐渐意识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区参与的基础上的,目的地不仅依靠物质资源吸引游客,更多的持久吸引力是需要社区居民的文化维系。学者在对社区参与模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总结概括出以下社区经营模式。石璇等(2007)的“股份制联合经营”模式;颜庭干(2013)的“‘农家乐’开发协会和散户经营”模式;颜亚玉(2008)的“资产参与”、“人力资源参与”和“社区文化参与”三种模式。

二、现状分析

(一)业态分布趋于成熟

在州桥,城中街和南大街是古镇的主干道,城中街在购物类实体店中夹杂着一些餐饮类,东下塘街集中了文化景观。在七宝,南大街服务主要是小吃餐饮类,经营小吃,方糕,羊肉等七宝特色,北大街主要为民俗购物类,旅游纪念品和古玩体现了七宝的民俗文化,富强街主要是综合类经营实体店。

(二)居民少,租户多

商户性质决定了店铺多数以租赁的方式存在。州桥商户本地人略多,更多的是服务本地居民。七宝吸引是来自市中心的外来游客。外来商户的进入导致原有居民的不断外迁,而由商户组成的新社区逐步形成。

(三)新社区整体感知一般

新社区对古村镇旅游开发整体感知总体较差,管理公司对于旅游发展并没有落实到位,景区内商户是比游客更早体会到景区发展的群体,管理公司应在商户体验良好的情况下,再将景区推广给游客。

(四)新社区与管理公司较疏远

州桥大部分商户还未完全与管理公司存在紧密的接触,七宝的商户因为绝大多数是外地,相对和本地居委会联系少。新社区需要管理公司进行调控和指导,加快帮助新社区的文化意识建设。

三、模式分析和优化建议

(一)对社区参与经营模式的分析

州桥公司针对不同的产权主体,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前期对州桥的部分本地居民住所房屋按市场价统一租赁,管理公司会被给予适当的补贴和扶持。其次将租赁的房屋在通过市场转租给一般商户。七宝公司与拥有房屋的本地居民签署协议,在两方各出一半的维护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管理公司获得该房屋的出租权,由管理公司代居民以市场价位出租,居民收取租金,管理公司收取租户的管理费。

两地的经营模式可概括为“管理公司调控下的商进民退”。主要是通过管理公司的调控作用。通过合理规划古村镇旅游发展,先将本地居民的房屋统一收购,进行修缮,再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租赁房屋,一方面本地居民逐渐离开古村镇,另一方面通过外来商户的进入构成古村镇的完整业态。

(二)对社区参与经营模式的优化建议

“管理公司调控下的商进民退”模式在此类的古村镇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此类古村镇于外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于内掌握优质的政企基础,正好为外来租户提供良好的经营场所,城市的游客数量也为经营提供保证,政府街道建立管理公司接手古村镇的运营管理。在拥有较好资源、区位、市场等条件的古村镇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不必限于古镇的束缚。此类模式有以下优点:

1.居民坐享其成:本地居民多为年长者,无法将精力集中在经营中,中青年居民都拥有正业,不需要在古村镇中以散户经营的方式谋生存。只需通过租赁房屋的方式,收取房屋的租金以作额外的收入。

2.公司纵观全局:管理公司通过统一租赁居民的房屋,有针对性的招租,利用不同类型的店铺打造古村镇内区域特色。在今后日常管理中思路清晰,对于不同的区块设立相应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3.租户争前恐后:外来商户在进入古村镇后,都将自己的特色展现,形成多元文化的交融,商户必须根据自身特色和旅游业态,合理进入。

但由于社区居民的边缘化和外来租户的居民化,原有社区居民的撤出使古村镇变成纯粹的旅游购物目的地。在外来租户代替原有居民的过程中,保留原有文化变得尤为重要。对此,提出以下方案:

1.建立文化传承机制:在引入外来租户前,企业应在社区和游客群体中开展广泛调研,根据古镇原有特色引入商户,以延续古村镇文化内涵。企业应积极组织居民和租户的交流活动,在节假日开展民俗活动。

2.完善决策参与机制:企业应以民主听证会的形式收集社区意见与建议,不仅是居民需要参与到古村镇旅游发展中,作为新社区成员的租户也应该参与其中,居民熟知古村镇的文化,租户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3.建全困难帮扶机制:外来租户在经营初期,企业应开展扶持活动,对于符合古村鎮文化特色,但经营有困难的外来租户,应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和帮助,或通过居民和其他租户进行经营上的指导,而非将其轻易淘汰。

四、研究结论

社区参与经营模式的选择对于古村镇发展起很大作用,在州桥、七宝此类古村镇中无法沿用普遍的社区参与模式,笔者提出“管理公司调控下的商进民退”模式。在该模式存在的必然情况下,分析该模式优点在于本地居民、管理公司以及外来租户三者的分工明确,环节实施效率高,但该模式也存在不足。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提出建立文化传承机制、完善决策参与机制、建全困难帮扶机制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石璇,李文军,王燕,等.保障保护地内居民受益的自然资源经营方式——以九寨沟股份制为例[J].旅游学刊,2007,22(3):33-37.

[2]颜庭干,雷天来.村落旅游社区参与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婺源县长溪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92-1594,1600.

绿林镇旅游产业工作发展情况汇报 篇9

今天,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在万忙之中亲临绿林,召开旅游工作现场办公会,共商绿林旅游发展大计,为我镇工作传经送宝,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绿林人民的关心和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借此机会,我就绿林旅游工作的情况、规划打算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各位领导作个简要的汇报,以期得到了解和支持!

一、前段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们绿林镇是京山的“北极”,全镇17个村,87个村民小组,3353户,13606人,总面积37.9万亩,其中山林面积31.9万亩,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乡镇,也是全省60个重点插花贫困乡镇之一。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起义”的策源地,也是李先念、陈少敏等革命先辈开创的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1988年国务院以国发[1988]51号文件,确定厂河镇为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1996年建设部以[1996]105号文件批准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厂河景区总体规划,1999年,为弘扬绿林历史文化,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厂河镇更名为绿林镇。绿林景区划定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大洪山景区面积的34.5%,经国务院审定景点118个,其中一级景点48个。境内大洪山南山脉的绿林寨、娘娘寨、金花寨、香龙寨、牛角尖等海拔800多米的山寨,是进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奇峰要寨”景观。

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自然景观以山岳、峡谷、岩溶等特殊地貌和典型地质现象遍布;河流、溪潭、泉源贯穿全境,野生动物、原始森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比比皆是;日景、月色、彩霞、云海、雾景等天象景观变化多端。人文景观以古代工程、古墓、古战场、石刻等历史遗址和现代革命旧址为主,在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漂流探险、狩猎垂钓、科研考察和进行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级”品牌,确立了“念山水经,唱旅游戏,走特色路,实行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主管,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投资方式,举内外之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绿林旅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特别是“鄂中第一漂”——鸳鸯溪漂流项目的推出,把绿林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我们感到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兴旺。

今年四月以来,在漂流场沿途村组,就发展个体经商户30余家,其中从事农家餐的有15户,接待游客6000多人,从事茶庄娱乐室的2户,摆摊设点经营各类土特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有10多户,编制草鞋100多人,成立滑杆队1个,摩托车队1个,许多农民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有的农户从事“农家餐”的收入已达5000余元。今年四至八月,景区农民为游客服务销售农副土特产品,收入近100万元,集镇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净增200多万元。尤其是今年县委、县政府把绿林旅游开发作为发展京山经济、加快绿林人民脱贫致富步伐的一个重大项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领导,加大了投入,配套了政策。今年七月份,县委、县政府又在绿林专题召开了旅游工作现场办公会,解决了漂流场公路一期工程建设资金和集镇移动通讯基站建设问题,落实了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对绿林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量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实施旅游兴镇战略,是振兴绿林经济,加快绿林人民脱贫致富步伐的必然选择。

二、下段工作规划目标和打算

上一篇:酒店财务工作计划下一篇:高尔斯华绥的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