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旅游工作总结(通用8篇)
镇旅游工作总结 篇1
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
近年来,**镇立足自然生态和有机农业发展优势,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和推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以自由采摘、汽车自驾、摄影采风、登山健身及休闲观光为目的的区内外游客走进该镇近10万人次。该镇在成功推行公司化运作有机农业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打响了生态旅游品牌,去年先后获得省级旅游强乡镇和省特色生态产业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生态旅游成为全镇继有机农业之后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资源雄厚,奠定生态旅游业发展基础。**镇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群山叠嶂,水秀林深,**山、**山、、**山、**山、等知名山系在全区享有一定知名度,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较高开发价值。**、**、**、**、等村谷深林茂,阡陌纵横,田园自然风光魅力十足。省道236线博沂路东西两线、辛泰铁路贯彻全境,搭建起镇域四通八达交通网络。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为**镇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会促旅,全面扩大生态旅游知名度。去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之际,**镇生态旅游年启动暨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村有机**种植基地举行。此次活动立足镇域资源优势,以“走进**镇,享受大自然”为主题,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品牌。省摄影家协会基地揭牌的同时,以聚焦**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展、有机农产品集中展销及摄影家集中采风创作等活动同步举行。摄影展展出作品达70余幅,有机农产品参展单位15家、30多个品种。活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数千余名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参加。一时间,玉树碧水、宁静惬意的**村山谷内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此后,镇党委、政府又坚持高起点运作、高标准筹备、高规格组织,成功举办首届桂花节、“走进**镇、享受大自然”摄影大赛颁奖仪式、建镇2周年庆典仪式,各项活动精彩纷呈,把全镇的生态旅游层层推向高潮。节会活动的成功举办,引来各方自由采摘游客,上瓦泉有机**上市后,日接待游客最多时达2000余人。同时,市内外媒体、自驾游团队等也纷纷瞄准**镇前来参观学习,仅今年上半年,就先后迎来济宁泗张镇党政考察团、淄博晚报百名小记者、网络媒体淄博行、网络媒体**行、淄博平安保险公司自驾游、淄博明珠车行自驾游等团体前来采访学习和参观旅游,进而全面扩大了生态旅游知名度。
完善设施,全面提升生态旅游档次。近年来,**镇不断加大投入,努力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最佳发展环境。该镇不遗余力实施生态路网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建成生态路网100公里,并计划再用三年时间力争总里程达到200公里。这些穿行于山间的生态路网将农业公司基地、景区、合作社紧紧连在一起,在方便有机农业发展的同时,为前来观光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合理规划开发休闲度假区,位于**的**山庄度假村开发项目10幢别墅会所主体工程已全面竣工,同时山庄道路、水系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完工。位于风景秀丽的**水库西侧的**山庄休闲度假区开发已建成高档住宅楼2栋,园区基础设施正在进一步建设中。两个度假区成功开发,为促进休闲度假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鼓励引导农业开发公司加大基地旅游设施建设,以颜春、山里阿哥等农业龙头公司为重点,引导他们科学规划、高端打造,不断加大投入,实施景区牌坊、会所中心、餐饮接待、休闲娱乐、景点修复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公司基地生态旅游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增设镇域公交站点旅游特色标识、交通指示、路标、旅游景点线路示意图等牌匾,在主要景区建设标志性门面,方便游客进行自主游览。加快镇容村貌整治,发挥保洁员、城管中队职能作用,集中抓好主干道路两侧环境整治,及时清除主干道路两侧违章建筑及乱搭乱建;实施交通主干线两侧节点部位绿化美化和亮化,累计投资近400万元在博沂路、口南路两侧安装路灯900余盏;今年投资100万元对博沂路西线实施绿地景观改造工程,绿化、美化面积8000余平方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交通条件全面改善,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优良环境。
积极探索,加快形成“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互动双赢”发展模式。坚持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齐头并进,以**有机**、**基地、**薰衣草基地、**农业公司基地、**红枣专业合作社、**公司山楂树之恋营地、**元宝枫合作社等有机园区为重点,在不断扩大有机农业规模发展同时,积极做好与生态旅游业结合文章,既把农业公司基地打造成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又把公司基地开发成休闲体验、自由采摘、摄影采风的生态农业景区,尽快形成“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互动双赢”良性发展格局。
完善规划,镇乡村旅游总体规划通过初评。近日,市区旅游局、山东大学旅游系教授、北京京师天成旅游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莅临**镇,围绕完善空间布局、促进市场营销、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更好地指导全镇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立足综合利用镇域旅游资源,将**镇乡村旅游划分为“三带七营十八盘”布局,进一步建设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着力构建乡村旅游品牌体系,为**镇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的进一步修正完善和早日出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镇旅游工作总结 篇2
1 规划设计背景
五大连池新镇是依托五大连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而建的旅游镇,是由景区生态移民构成的一个全新修建的旅游服务基地。五大连池以冷泉疗养著称,因此除大量观光游客以外,五大连池新镇还将接纳不少长期疗养的游客,其中不乏邻国俄罗斯的常客。五大连池新镇本地居民在规划期末将达到约2.39万人,预测在镇内滞留的日游客量约1万人,是一个规模适中的兼顾游客接待及居民生活的小镇。规划组全程参与了该镇的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由于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在概念规划阶段,规划组就提出了低碳发展的整体思路,因此在交通方面提出以慢行为主、公交为辅、兼顾其他机动车的思路,并在其后的各个规划设计环节逐渐加以深化。
发展慢行交通在五大连池新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其一是由于规模适宜,2.86km2的总面积,1km左右的核心街区步行长度,最远不超过2km的镇内距离,都使得该镇拥有了亲人的总体尺度;其二由于该镇以旅游接待为主要产业职能,旅游游憩的主体功能也有利于慢行系统的推广。在这一背景下,规划组尝试在格局、道路交通及游赏组织等方面建构了一套慢行系统。
2“慢”格局
2.1 小街区紧凑化的整体格局
慢行小镇的首要条件是人性化的尺度,因此在总规阶段就确定了以小尺度街区紧凑布置地块的原则。镇中心区地块以100~200m间隔为主,集中体现了适宜步行的街区尺度;外围以居住或旅游接待为主要功能的地块长边最大不超过300m,而在与镇中心区相联系的方向则仍然控制在150m左右的距离。紧凑布局在缩短步行距离的同时也兼顾了低碳的设计诉求;而小街区虽然造成了市政道路总量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有活力的沿街界面,增加了地块功能多样化的几率,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基底空间(图1)。
2.2 核心功能空间的线性布局
线性结构是将慢行与游憩或商业功能相结合的结果,总体规划“一心一轴一环三片”的总结构中,“一轴”和“一环”就分别是慢行系统与商业和绿地功能的复合体,其中“一轴”是沿南北干道布置的全镇最富活力的商业空间,“一环”是以白桦为慢行道主干树种的带状绿地,简称“绿环”。线性布局较之集中布局具有更大的辐射力和可达性,并可以链接各种功能节点,达到交通性与游憩性兼顾的慢行目标(图2)。
3“慢”交通
3.1 慢行道路的分级组织
在提倡慢行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机动车通行需要,因此,对于镇内不同级别的道路需要采取不同的慢行设计方案。对于机动车交通量相对较大的交通性道路(主干路和干路),采取了机非分行的策略,于道路双侧或单侧设置宽度14~40m不等的带状绿地,其中设置独立的自行车道及步行道,形成专用慢行道(图3),兼容绿地游憩功能,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图4)。对于机动车穿行较少的生活性道路(支路),采取机非混行的共享交通策略,通过设计手段降低机动车速,限制车辆行驶的通畅性;机动车与人行道无显著高差,同时统筹道路设施的设置,便于自行车和人在机动车较少时共享机动车道路,形成富有活力、尺度宜人的街区道路(图5)。
3.2 慢行连续性的设计尝试
慢行系统的连续性首先体现在慢行路本身的连续性上,慢行系统在城镇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与机动车路发生交叉时的处理,本规划在“小街区”及“线性核心功能空间”的设计理念下,这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为解决机非交叉的问题,规划组尝试在设计层面提出不同类型交叉路段的慢行连续性保障措施。对于专用慢行系统,结合不同游憩主题采用红、黄、蓝等鲜艳色彩作为慢行道主色调,并在穿越车行道时做减速路面处理且色彩不间断,提示机动车减速慢行(图6)。针对具有较强游憩功能的“绿环”,在与干路交叉的路段同样采取减速路面与色彩提示的方案,而其被支路打断的路段则采取更为严格的广场型方案(图7),以广场铺装的形式连接两侧绿地,并在路面上交错布置可移动的树池、坐凳,使机动车难于通过,将多数机动车引导至干路通过。商业街与支路交叉的路段通常约达100m,为了保障商业街的景观及步行环境,这种路段采取生活性曲径设计方案(图8),减低车速,同时结合高峰时段的机动车交通管控措施。
慢行系统连续性的第二个方面在于不同慢行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在五大连池新镇体现在公交、自行车与步行的便捷转换。基于这一目标,规划设计中将自行车服务节点与公交车站结合布置,并建议自行车连锁经营,统一调度,支持任意点借还,满足游客及居民的随机性游憩需求。
3.3 跨越红线的慢行道统筹设计
在游客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鼓励沿街社区开设底商是均衡游客时空分布、提高旅游镇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为支路人行道增加了可停可游的路边“风景”。一般在规划设计中,人行道被作为市政道路的一部分进行设计,而地块建筑红线与用地红线之间的部分则由地块设计,二者不易衔接。因此,规划组在城市设计阶段,跨越用地红线对慢行空间进行了综合设计,在保障交通性前提下统筹设置了休闲服务区,将自行车停放维修、户外茶座、街头休憩、信息亭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该区域,形成宜人且丰富的街道慢行空间(图9)。
4“慢”游赏
4.1 专用慢行道路“风景化”
专用慢行道借鉴了美国的“风景道”设计思路,将独立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蜿蜒设置于景色较好的线性绿地系统中,在兼顾交通需要的同时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慢跑、散步及自行车骑行的锻炼空间,其可进入性好,并起到串联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廊道作用。“绿环”即采用这一理念,串联了镇内7个集中的公园广场用地,且与博物馆、体育馆、文化中心、中心商业区等相接,临近社区的居民或游客很容易就能进入这个环状慢行系统中,并采用慢行方式到达公园或大型服务设施(图10)。
4.2 公共开放空间“博物馆化”
将解说教育融入慢行系统的景观设计,使慢行系统变成交通与游览的复合体,将公共空间变成一个大的户外“博物馆”,这是旅游镇慢行系统得天独厚的机会。解说教育是旅游地重要的职能之一,尤其对于五大连池这种兼具科普与专业科研价值的风景区,更是不可或缺。作为五大连池风景区的服务基地,五大连池新镇应该起到博物馆的作用,使游客在其中初步了解景区的地质、生态、矿泉等资源状况和价值信息。室内博物馆固然是解说教育的重要场所,但一些类似于生态群落、地貌景观的较大尺度的自然景观,如果能在自然环境中不经意间被展示出来,则具有更加真实和新奇的效果,兼具景观性和教育性。基于这一策略,本规划在带状绿地慢行系统及商业街慢行系统中,加入了五大连池火山地貌、特色植物群落、矿泉资源以及世界知名火山等解说教育系列节点,使慢行交通“游线化”、公共开放空间“博物馆化”(图11)。
总结可见,慢行系统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体系,大到规划格局、小到道路交叉口处理,都对慢行系统的成败至关重要。只有从宏观到微观的全尺度规划设计,才能为慢性系统的健康发展创造基本条件,当然使用中的监测、评价与修正,更是对规划设计的不可或缺的补充。
图片来源
图1,2,4,5,7,8五大连池镇总体规划成果图3五大连池新镇总体规划及城市设计成果
图6,9,11五大连池新镇城市设计成果图7、8张振威绘制;图9彭飞绘制
图10五大连池旅游名镇概念规划成果(季婉婧绘制)图11许晓青绘制
参考文献
[1]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五大连池国际低碳旅游镇概念规划.
[2]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五大连池镇总体规划.
[3]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五大连池新镇城市设计.
桂林古村镇旅游营销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桂林;古村镇旅游;虚拟旅游;营销模式
桂林作为“山水甲天下”的著名旅游地,拥有众多古村镇,资源价值较高,市场潜力巨大,将成为桂林旅游发展的有力增长点。但全国古村镇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因此,探讨符合桂林本地客观情况的市场营销模式,将促进桂林古村镇旅游市场开发。
一、桂林古村镇旅游发展SWOT分析
1、桂林古村镇旅游S(优势)分析
(1)桂林古村镇旅游文化资源集中
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湘桂走廊南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从此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由宋至道三年(997年)起直到新中国成立,桂林一直是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周边也形成了一大批古村镇,“以桂林为中心,向周围地区(如兴安、灵川、阳朔)由内向外成环状发散式分布,并沿漓江水系集中分布”(江晓云,2010),大大小小的古村镇,为桂林提供了除山水观光旅游外又一个重要的旅游主题资源。
(2)桂林旅游发展大环境为发展古村镇旅游提供良好条件
桂林旅游近年来持续升温,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246.33万人次,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国内游客2098万人次,入境游客148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168.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1%、15.2%和32.6%,入境游客数量居全国地级市最前列。桂林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古村镇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更提供了丰富的客源条件。
(3)桂林古村镇旅游资源具有鲜明主题
桂林古村镇旅游资源主题鲜明,如以美丽山水风光著名的杨堤镇,以便利的水运交通而形成的大圩古商镇,以耕读出名的家族文化村镇——灵川江头洲村,以反映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龙胜和平乡平安寨等。先天形成了鲜明旅游主题,为古村镇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2、桂林古村镇旅游W(劣势)分析
(1)桂林古村镇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
与苏、浙、皖等地相比,桂林古村镇旅游产品层次较低,主要还是山水观光或是“吃、喝”层次的农家乐,大圩古镇、江头洲村、杨堤、兴坪、龙脊寨等典型的古村镇对主题、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游客对古村镇的“古”之内涵缺乏感受,限制了桂林古村镇旅游的发展。
(2)桂林古村镇旅游经营实力较弱
桂林古村镇旅游开发步伐较晚,桂林古村镇旅游经营管理费用完全靠村镇自己筹集,由于经营实力弱,难以聘用相关专业经营管理人员,只能依靠村镇组织经营,限制了村镇市场化经营运作。
(3)桂林古村镇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亟待提高
桂林山水文化闻名世界,很多国内外游客都会到桂林体验美丽的喀斯特地貌风景,但历史上桂林并不属于华夏主文化区,古村镇历史意义不大,仅在本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桂林古村镇知名度和美誉度均需快速提高。
3、桂林古村镇旅游O(机会)分析
(1)发展古村镇旅游符合古村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发展古村镇旅游,就是要依托古村镇的历史、文化、农业、地质等资源发展旅游,促进村镇农户产品消费,达到农民收入增加的目的,必将得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欢迎和支持。
(2)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古村镇旅游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明确指出,要在广西“发展一批旅游强县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桂林打造成为“中国旅游名片”,2010年3月,桂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君在向国家旅游局汇报桂林市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相关工作时,明确表示要把桂林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产业集聚中心和旅游信息中心……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样板田”。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将大规模对古村镇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建设,古村镇将迎来一个新的机遇。
(3)桂林旅游提升层次必然要求古村镇旅游快速发展
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桂林旅游产品亟需提升层次,桂林旅游如要由山水观光产品向综合产品提升,古村镇人文、风俗、农业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势在必行,可以说,古村镇旅游发展是桂林旅游提升层次的必然要求。
(4)桂林古村镇旅游发展能有效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目前旅游市场中的消费主流还是经济型旅游产品,但是人民群众对旅游服务的品质诉求明显上升”。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游客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村镇旅游如能将历史、人文、农业生产、建筑等多种文化资源综合开发为体验式旅游产品,将大大提升桂林旅游品位,有效满足游客各种体验需求。
(5)桂林村镇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将提速
2011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县城、重点镇城镇风貌改观‘三年行动计划’、‘百镇千村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工贸、特色旅游、特色文化、特色生态村镇”的中心任务,意味着从2011年桂林将以建设区域性旅游村镇为目标,加强旅游设施和交通、安全保障、应急处置、信息化管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治村镇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着力打造基础设施完善、旅游特色鲜明、服务功能齐全、内外交通顺畅、环境优美的特色旅游名镇名村,为桂林古村镇旅游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桂林古村镇旅游T(挑战)分析
nlc202309030620
(1)桂林古村镇旅游面临众多竞争对手
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和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等古村镇着手开始恢复与旅游开发,到90年代,就形成了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中古民居等一批古村镇品牌。目前,基本形成西南巴蜀地区、云桂少数民族地区、湘黔地区、徽派地区、江南水乡、岭南客家、北方院落等类型的古村镇品牌,桂林古村镇旅游发展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对手。
(2)桂林古村镇旅游形象受“桂林山水甲天下”形象遮蔽
形象遮蔽指一定区域内分布若干旅游地(景区),其中旅游资源级别高、特色突出或者产品品牌效应大或者市场竞争力强的一个旅游地(景区),在旅游形象方面会更突出,从而对其他旅游地(景区)的形象形成遮蔽效应。“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形象早已成为人们心中印记,桂林古村镇旅游形象在打造历史文化形象和民俗文化品牌时,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桂林山水品牌形象的遮蔽。
二、桂林古村镇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1、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提升旅游产品内涵
人们利用一段时间并花费金钱出外旅游,就是希望能获得难忘且令自己得到快乐的体验。因此,在进行古村镇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及在提供相应旅游服务时,必须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罗伯特-w-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分为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动机及地位和声望的动机等四个方面。具体到桂林古村镇旅游产品开发时,应多从山水文化和古村镇历史文化、地方性古建筑文化、少数民族农业生产文化、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结合人手,改变以往单一形式的农家乐,设计综合型体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旅游需求。
2、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市场营销战略模式,形成古村镇旅游产业簇群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认为:产业簇群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工会等)。波特强调了“它(产业簇群)会形成产业在特定领域竞争成功的关键多数”。旅游产品涉及六大要素,对旅游地域的景区资源要求既要丰富,又有差异性。桂林发展古村镇旅游要充分协调好各古村镇之间的发展关系,处理好古村镇之间竞争与合作,相互问形成差异性的互补性旅游产品,开展合作营销。
3、强调古村镇文化特色,开展整合营销
桂林古村镇旅游开发起步晚,因此对资源的开发和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结合历史、地理背景进行特色挖掘。如以便利的水运交通而形成的商镇代表灵川大圩古镇,应尽可能挖掘桂北商业文化,展示当年在秀丽山水中商业繁华的古镇风采;以耕读出名的家族文化村镇代表灵川江头洲村,要突出“江头洲村周门一家历代出仕168人,无一贪官的深厚的‘爱莲文化’人文根基和伦理保障”及士大夫耕读文化的特点;以反映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村镇代表为龙胜和平乡平安寨等,则集中体现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人情等文化特点。不同主题的古村镇联合开展营销,通过报纸、杂志、社区网站、微博、电视等媒体短期内开展大规模宣传,形成旅游热点,迅速提高知名度。
4、注重网络技术应用,探索虚拟旅游体验营销策略
网络具有的信息量大、快捷方便的特点对古村镇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国外的虚拟网站非常成熟,虚拟瑞典以及美国的第二人生(两个游戏)都拥有四五百万的注册用户,游客可以在(虚拟的)网络导游带领下参观全世界著名的景点”。桂林古村镇可采用此模式,让旅游者在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虚拟旅游体验,了解桂林古村镇旅游特色,强化旅游者旅游购买决策信心,一些旅游企业还可以在虚拟旅游网站中植入产品体验,掀开桂林旅游营销新的方式。
三、桂林古村镇旅游营销模式探讨
可见,桂林古村镇旅游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发展,必须要从桂林的山水文化旅游大背景下,结合村镇自身的条件和特色进行古村镇旅游产品开发,充分发挥旅行社在内的中间商作用,获得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将桂林古村镇旅游营销可综合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1、旅游体验营销模式
建立旅游体验营销模式,需从虚拟旅游网络与本地特色旅游产品设计两方面着手,让游客通过虚拟旅游体验桂林古村镇风景、民俗,到古村镇旅游后又从旅游产品、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建筑风貌上体验桂林古村镇的魅力,形成良好的市场互动效应。
2、树立桂北少数民族古村镇的品牌营销模式
尽管桂林古村镇不属于汉文化中心区,但其独特的地缘,使得桂林古村镇独具汉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古村镇营销时,应充分挖掘、提炼桂北少数民族文化、民俗,开展相应的品牌营销模式。
3、垂直企业间合作营销模式
古村镇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包括旅行社等中间商的推动,因此,通过国内外旅行社、渠道商对各旅游目的地开展营销合作,建立起的良好的垂直企业问合作营销模式,将使桂林古村镇获得大量旅游团队,进而带动散客市场的发展。
绿林镇旅游产业工作发展情况汇报 篇4
今天,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在万忙之中亲临绿林,召开旅游工作现场办公会,共商绿林旅游发展大计,为我镇工作传经送宝,这对我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绿林人民的关心和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借此机会,我就绿林旅游工作的情况、规划打算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向各位领导作个简要的汇报,以期得到了解和支持!
一、前段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们绿林镇是京山的“北极”,全镇17个村,87个村民小组,3353户,13606人,总面积37.9万亩,其中山林面积31.9万亩,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乡镇,也是全省60个重点插花贫困乡镇之一。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绿林起义”的策源地,也是李先念、陈少敏等革命先辈开创的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1988年国务院以国发[1988]51号文件,确定厂河镇为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1996年建设部以[1996]105号文件批准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厂河景区总体规划,1999年,为弘扬绿林历史文化,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厂河镇更名为绿林镇。绿林景区划定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大洪山景区面积的34.5%,经国务院审定景点118个,其中一级景点48个。境内大洪山南山脉的绿林寨、娘娘寨、金花寨、香龙寨、牛角尖等海拔800多米的山寨,是进入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奇峰要寨”景观。
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自然景观以山岳、峡谷、岩溶等特殊地貌和典型地质现象遍布;河流、溪潭、泉源贯穿全境,野生动物、原始森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比比皆是;日景、月色、彩霞、云海、雾景等天象景观变化多端。人文景观以古代工程、古墓、古战场、石刻等历史遗址和现代革命旧址为主,在大洪山风景名胜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集观光旅游、度假避暑、漂流探险、狩猎垂钓、科研考察和进行传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级”品牌,确立了“念山水经,唱旅游戏,走特色路,实行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在“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主管,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五个一起上”的投资方式,举内外之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精品开发,发展旅游配套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实行开放开发,使绿林旅游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气候。特别是“鄂中第一漂”——鸳鸯溪漂流项目的推出,把绿林旅游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我们感到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兴旺。
今年四月以来,在漂流场沿途村组,就发展个体经商户30余家,其中从事农家餐的有15户,接待游客6000多人,从事茶庄娱乐室的2户,摆摊设点经营各类土特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有10多户,编制草鞋100多人,成立滑杆队1个,摩托车队1个,许多农民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有的农户从事“农家餐”的收入已达5000余元。今年四至八月,景区农民为游客服务销售农副土特产品,收入近100万元,集镇商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净增200多万元。尤其是今年县委、县政府把绿林旅游开发作为发展京山经济、加快绿林人民脱贫致富步伐的一个重大项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领导,加大了投入,配套了政策。今年七月份,县委、县政府又在绿林专题召开了旅游工作现场办公会,解决了漂流场公路一期工程建设资金和集镇移动通讯基站建设问题,落实了一系列的扶持发展政策,对绿林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量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亮点,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实施旅游兴镇战略,是振兴绿林经济,加快绿林人民脱贫致富步伐的必然选择。
二、下段工作规划目标和打算
镇旅游工作总结 篇5
一、认真落实仙霞镇文化站工程建设,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确保此项民生工作顺利完成。
二、加强镇七个农家书屋的管理,监督、检查、巩固好杨山村电子阅览室,积极申报其他六个村的电子阅览室项目。
三、对条件符合要求的村积极申报文化广场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积极争取村。镇文化建设政策,扶持发展村级文化建设。
四、确保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达10次以上。
五、以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为抓手,精心谋划,全力做好旅游项目编制工作,认真做好“仙人塔”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争取“杨氏宗祠”重建和“孔夫关”复关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六、加强文物保护,充分利用仙霞镇历史文化的优势,积极申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全镇文物保护单位技防设施建设,积极做好“仙人塔”国保争取工作。
七、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以历史名镇,红色旅游及乌集文化为特色和仙人塔申报国保和宁千高速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
业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
八、加强本区域文化市场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全镇无违法案件发生。
皇冠镇生态旅游开发[推荐] 篇6
近年来,皇冠镇立足独具魅力的生态资源优势,紧紧抢抓西汉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在审慎分析发展形势,不断彰显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立镇、旅游强镇”的发展思路和“建设陕南生态旅游强镇”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在推介宣传、招商引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总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镇情。
一是全镇总体情况。皇冠镇位于秦岭南岭腹地,宁陕县中部,镇政府所在地南距县城75公里,北距西安高速公路91公里,现有西安汉中高速公路由此向南纵贯全镇32公里,设互通立交两处,有地方公路140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镇辖区面积45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546户2331人,耕地总面积2635.3亩,林地面积98万亩,全镇平均海拔1150米,属于典型的高寒山区镇。镇境内森林覆盖率达92%,繁衍生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及其它多种野生动物,生态资源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全镇有极具开发价值的生态旅游集镇1处,自然风光优美的景区5处,景点22处,其中,自然景观13处,人文景观9处,旅游资源呈现出兼有自然原生态风光、陕南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遗存等多层次、多视角、高文化内涵的特点。
二是镇区基本情况。皇冠集镇东起张家沟口,南至南京坪,西至朝阳沟,北至木瓜园,占地2平方公里。集镇总人口122户685人,其中:常住人口84户450人,非常住人口38户235人。集镇单位18个145人,其中,集镇九年制学校占地15亩,学生总数270人,教师23人。2003年以来,我们按照集镇城镇化的思路,立足自然风光,凭借区位优势,对集镇进行可统一规划,并完成了一期开发,共统征土地34亩,通过竞价拍卖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出让土地12亩,18户购地户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修建各种建筑使集镇小区初显规模,现建筑面积达9600平方米,总投资达655.8万元,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
三是朝阳沟旅游项目开发基本情况。朝阳沟地处秦岭南坡腹地,位于镇政府西北方,全村62户243人,共有耕地面积538亩,林地面积23500亩,沟内平均海拔1350米。为了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我镇审时度势,强抓机遇,加强宣传,广泛招商,于2005年7月6日与该开发项目拟定三大功能板块,即: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山地别墅,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属独资开发,建设周期为3—5年。止2005年底,宁陕县海荣皇冠旅游度假有限公司、海荣集团宁陕分公司和西安四建皇冠项目部等三个公司已在我县注册成立;完成了地形图测设、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评价和沟内村民房屋测量工作,置换了政府机关大院房产;海荣集团投资120万元的朝阳沟地形图测设和自然灾害评价报告工作已完成,投资163万元的旅游景区道路已建成,由海荣集团出资170万元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负责编制的皇冠镇区暨朝阳沟项目规划,已于去年顺利通过了市旅游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二、镇域经济发展思路。
今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朝阳沟生态旅游开发,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进一步一干群思想,审慎分析镇情实际,把握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加快旅游开发为主的“1、2、3、3”的总体工作思路。即:
围绕一条主线。就是要围绕建设陕南生态旅游强镇这条主线为重点,统筹各项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倾力作好森林资源保护,投资环境改善,绿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将皇冠独具魅力的生态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力争在陕南大旅游圈中发挥优势,独树一帜,打响品牌。
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努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两个重点。新农村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做到规划到位,因地制宜,突出产业,搞好示范,镇村携手,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主要是抓好工振移民,基础建设,水电开发三项工作。不断改善村级公路路况,加快各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
实现三大突破。就是要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努力实现生态旅游开发、集镇建设、招商引资三大突破。生态旅游开发,主要是加快朝阳沟暨皇冠集镇生态旅游项目的实施,全面启动朝阳沟景区路网建设工程,景区移民搬迁和大型石料场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各项配套。城镇建设,主要是创造条件快迁建镇政府党政办公大楼;配合高速路做好集镇街道水泥硬化,尽快完成皇冠大道和朝阳河桥建设;抓好集镇公厕、垃圾填埋场和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方面的完善配套工作。招商引资,主要是着重抓好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包装推介。全力促成南京沟休闲度假山庄项目在西恰会上正式签订开发合同。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娱乐、修理、运输、农家乐等第三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镇旅游工作总结 篇7
广府古镇是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河北省六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具有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如何处理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凸显自身的旅游特色, 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发展概述
我国的古镇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的一幅《故乡的回忆》, 使得江南古镇周庄享誉海内外, 成功开创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品牌, 成为中国古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通过有效的保护与积极利用, 周庄的品牌效应日渐凸显, 旅游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 江浙一带的古镇相继走上了“旅游兴镇”之路。随后在全国兴起了保护与发展古镇的旅游热潮, 四川、重庆、安徽、江西等地积极打造各自的品牌, 目前较为成功的有山西平遥古镇、云南丽江古镇和湖南凤凰古镇等三种旅游发展模式。
(一) 平遥古镇模式
平遥古镇是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县城的原型, 也是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典范。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平遥古镇的发展模式为政府引导, 企业主营, 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为古镇旅游开发的实施主体, 同时古镇还采取了“新旧分离”的保护模式, 通过另辟新区, 降低古镇的人口容量, 减少对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破坏。
(二) 丽江古镇模式
丽江古镇位于云南省丽江县, 它始建于宋末元初, 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 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 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 而逐渐为游客所关注。1997年“申遗”的成功更使其名声大噪, 并迅速跻身古镇旅游开发的前列。
丽江古镇是走政府主导旅游开发的道路, 政府是丽江的保护者和开发者, 即政府投入巨资实施, 通过建章机制, 使积极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具体行动计划的实施包括建立机构、制定遗产保护资金管理机制和在核心区鼓励传统文化的开展。
(三) 凤凰古镇模式
凤凰作为湘楚苗地边陲重镇, 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 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的古镇。2001年12月, 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与周庄、平遥、同里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镇。
凤凰古镇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资源、民俗文化资源, 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凤凰镇采用的是企业经营的模式, 把古镇的旅游经营权交给开发公司, 实施完全市场化的运作, 政府则通过法律条例宏观管理。
二、广府镇特色旅游资源分析
广府古镇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 总面积1.77平方公里。古镇历史悠久, 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明清以来一直是冀南豫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2007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特色概述如下:
(一) 中国典型的府制城池空间格局
广府古镇作为传统的府县合一的传统城池, 主要空间格局是护城河、古城墙环绕下的古代方形城池格局。广府古城墙作为中国传统古城的军事防御设施, 其瓮城、角楼、马道、城门洞、千金闸、城门楼保存完好, 它是我国古城墙营造技术和布局的完美体现, 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学价值和美学欣赏价值。
城内与外界有四座城门相互沟通, 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 城墙内是由东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为主要街道的传统方格路网城市。现在城区仍延续着“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小巷”的丁字街巷格局, 其中主要街道四条, 丁字相交, 通向城门。城内的街道不仅保留着明代以来的走向和尺度, 而且大部分街巷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见图1) 。
(二) 独特的双水环城体系
广府古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中央, 城东、南面临滏阳河。护城河 (见图2) 、滏阳河及周围的永年洼形成广府古镇广阔的生态背景。这种北方极为少见的地理特征, 与北方地区处于温带气候、半干旱地带形成了巨大反差, 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名镇的特色之处。
(三)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广府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为这块土地造就了许多名胜古迹, 有气势宏伟的古城墙和号称赵州桥“姊妹”桥的弘济桥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故居;另外城内还有武家大院、“太和堂”药店、状元府等十八处重要历史建筑。
(四) 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府古镇作为太极传承的重要圣地, 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 并从中衍生出吴式和孙式太极拳两大门派, 广府在太极发展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广府古镇在国内外太极拳界的影响, 永年县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和中国太极拳之乡, 以永年命名的太极拳社在国内有百余家, 在国际上有三十多家。自1991年起, 古城已成功举办了多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节”, 太极拳正以广府古镇为基地, 走向世界, 造福全人类 (见图3) 。
(五) 旅游资源类型划分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的手段, 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规范的要求, 广府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经过筛选整理, 分别归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情民众、文化艺术四大类 (见表1)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省级的有4处, 市级的有2处, 其他保护建筑18处 (见表2) 。
三、古镇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SWOT分析)
在严格保护古镇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 通过深入发掘广府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 根据当前旅游发展的特点, 采用SWOT综合分析法, 对广府古镇旅游开发的条件简要分析如下:
(一) 优势分析 (Strength)
1. 区位便利
广府古镇地处太行山东麓, 华北平原南部, 西依太行通达晋陕, 东达齐鲁, 是京南咽喉、战略要冲,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是河南等中南地区通向北京的重要交通枢纽。
古镇交通区位优势显著, 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 距邯郸20公里, 距省会城市石家庄140公里, 距太原、郑州220公里, 临近京珠公路、青兰高速公路、京广铁路、107国道、309国道等, 对外联系四通八达, 交通便捷 (见图4、图5) 。
2. 资源丰厚
广府古镇作为邯郸地区明清两代广平府府城, 是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镇, 历史文化底蕴浑厚, 同时也是中国北方唯一的旱地水城和世界文明的太极圣地, 拥有双水环古城、华北湿地和中华太极等特色旅游资源, 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条件与价值, 现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独一无二的集古韵、水脉、太极魂于一体的古城、水城、太极城。它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生动实例, 阴阳互补共生理念的完美诠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光辉典范。
3. 风貌原真性保留, 街巷格局保存完好
广府古镇自近代开始衰落, 解放以后, 由于城镇功能格局的调整, 广府进一步退化为镇级别, 经济发展缓慢, 幸运地避开了大规模的建设, 传统的街巷格局保存基本完好。街道仍保持清末民国以来的走向和尺度, 呈疏密不一的方格网状。主要大街除东大街有所拓宽外, 丁字结构没有改变, 大部分街巷也都沿用原来的名称。传统民居为仿四合院院落布局形式, 呈现出典型的河北民居特点。
4. 生态资源丰富
沿城墙内侧分布的“四海”共有大小不一的七个水塘 (见图6) , 主要水塘均保存较好, 除了几个水塘变成了垃圾和污水倾倒的场所外, 大部分水塘仍维持现状。其中两个水塘水面较大, 其它还有三个水塘有水。水塘周边芦苇丛生, 水面荡漾, 与近旁的民居建筑相映成趣。
环城大堤和防护大堤及其中的各类湿地、农田组成的自然景观风貌带内有大型芦苇荡、荷花淀和众多鱼塘, 湿地景观风貌显著, 大堤上及洼地内的各类水利设施和水渠也是一道别致风景。同时, 环城湿地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围绕自然生态的“水城”旅游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 劣势分析 (Weakness)
1. 古镇整体历史风貌的破坏
古镇内的街巷格局, 基本保留了明清古镇的道路结构和尺度。城内的重点文保单位也得到了及时有力的保护, 三山四海的特殊排水系统, 得以保留。但是由于建国以来的城市建设及土地的不合理配置, 导致很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破坏, 甚至消失, 使古镇风貌遭到破坏。
2. 传统民居破损严重, 居民自发性保护意识薄弱,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古镇内的住宅产权基本上都是私房。居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维修, 翻盖, 造成了居住建筑形式和风格与原有风貌大不相同, 严重破坏了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格局和风貌。政府缺乏有效的保护管理机制。同时, 市政设施不断地添加, 架空电线 (见图7) 等室外设施, 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古镇的景观界面。
3. 旅游基础条件及服务水平较低
相关基础设施落后, 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对外来旅游人口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低;古镇内部道路系统混乱, 人车混行, 缺少步行和游览线路;商业占道经营问题严重, 局部道路不通, 不能满足防火要求。整体环境卫生质量较差, 制约古镇的进一步保护与旅游发展。
4. 旅游产品开发单一
广府古镇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与良好的自然资源, 但对于各类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充分利用不足, 旅游产品的开发规模小且品质不高。现状旅游产品多以观光型产品为主, 休闲度假品基本没有, 缺乏游客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 致使游客在目的地的滞留时间会大幅缩短, 严重影响古镇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三) 机遇 (Opportunity)
1. 政策支持
随着2007年广府古镇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的知名度也迅速提升, 各级领导高度关注, 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先后到广府视察, 都对广府文化旅游开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河北省“十二五”发展战略中, 已经将广府列入重点项目, 提出了把广府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第一村”的口号, 是河北省南部旅游战略支撑项目。邯郸市总体规划确定广府古镇为三大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即永年广府历史文化风貌区, 成为优先重点发展的旅游区。广府古镇的太极文化作为邯郸市两个旅游集群增长点之一, 在整个邯郸大区域旅游保护及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成语典故”之乡, 赵国故都。广府的太极文化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一, 成为彰显邯郸地域文化的重要引擎。推广太极健身和文化作为邯郸文化产业发展的精品项目, 而广府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则是邯郸市旅游保护规划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
广府古镇是杨氏、武氏太极拳的发祥地, 杨露禅, 武禹襄 (见图8、图9) 均诞生于此, 民间习武之风盛行, 被海内外称为“太极圣地”。弘扬“太极文化”是打造太极产业链, 打造邯郸市文化产业品牌, 完善邯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古镇的旅游已初显规模, 对外影响力逐步扩大
广府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已经启动, 古镇内外的主要景点得到了修复和保护, 目前完成了古城墙的修复, 复建了城门楼和角楼, 初步开发了弘济桥公园。其它文物和遗址遗迹多数也已投资保护修复, 初步具备了批量接待游客的能力, 文化旅游产业优势凸显。国际太极拳名家论坛、中国邯郸永年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广府太极拳年会等大型会议活动的举办以及《广府太极传奇》等影视作品的拍摄使得广府对外影响力日益扩大。
(四) 挑战 (Threat)
1. 资金投入不足
广府的功能结构相对单一, 基本以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 没有形成自身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长期以来全区的经济总量偏小, 综合竞争力较弱。古镇的历史风貌资源, 稀有的生态湿地系统以及独树一帜的太极文化, 由于投入资金的严重不足, 思想观念的误导以及自身旅游发展定位的模糊, 导致了旅游资源的闲置。旅游消费的经济拉动作用较弱, 没有充分地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效应, 因此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特色文化与资源的继承和发展, 环境容量的制约
广府最具地域特色的资源是其源于清末的太极拳, 流传至今的太极文化将成为广府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最大资源。大量的游客来广府参观, 学习太极拳, 人流量日益增多, 城内其他文物建筑, 历史遗存的保护难度将会加大, 同时人口的压力也必将对生态环境的容量、古镇的空间布局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广府旅游保护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广府古镇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 要增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对古镇及周边的文化遗产实施强力管治。采取渐进更新方式有机疏解古镇功能, 降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整治古镇环境,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切实保护好城墙等重点文物, 以及古镇街巷格局及其历史环境。
与此同时, 制定相关的古镇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提高管理水平, 推行符合生态标准的行为体系;对破坏和违反古镇保护的建设开发行为予以法定的惩处, 将旅游开发对古镇的人为破坏降低到最小, 有效地保护古镇的传统风貌。
(二) 打造核心主题, 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
平遥、丽江、凤凰、宏村等古镇都以其特有的文化特色作为古镇旅游发展的主题, 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配置, 凸显出自身独有的地域文化。广府古镇也应紧紧围绕自身的特色文化和资源, 形成其旅游开发的核心主题。“古城”、“水城”、“太极城”是广府旅游资源的典型特点, 发展旅游业, 应紧紧抓住这一核心主题,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湿地景观资源, 打好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两张牌。
围绕主题文化, 加快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提升广府旅游的品味, 如:积极举办大型武术赛事, 在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的基础上, 组织、培养一批高层次的太极文化理论研究队伍, 大力宣扬太极文化。真正将广府的太极文化推向国内乃至国际市场, 建成独具特色文化的旅游胜地。
(三) 加强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的开发
中国旅游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以观光为目的的初级阶段后, 休闲度假式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主流和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人们的旅游方式已从“大众观光游”时代迈入“大众休闲游”时代, 从“走马观花”式旅游向“深度体验”式旅游转变。
广府古镇应加强对护城河及周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有效利用护城河的开敞空间和永年洼大片湿地 (见图10) , 积极建设湿地旅游度假区和生态农业休闲区。同时, 加强生态旅游度假设施的建设, 通过自由垂钓、泛舟芦苇荡、生态湿地观光等方式, 融合古镇与水城的最佳因子, 寻求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四) 建立合理的居民参与机制, 塑造良好的保护开发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让古镇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并从中受益, 提高古镇居民的乡土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对古镇保护的认同感。充分调动居民保护古镇的积极性, 强化自我修缮保护的意识, 使古镇的意蕴和历史文脉真正延续下去。
五、结语
广府古镇的传统城池空间格局、湿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以及重文习武的太极文化传统, 乡土气息浓郁的宗教信仰传统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未来旅游宝贵的资源优势, 对于广府古镇的旅游发展, 应该通过广府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 走一条依托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色开发旅游, 以旅游的收益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 再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旅游业规模的良性循环的路子。把广府打造成为华北平原传统古镇历史人文风貌和太极武术文化和谐共生的历史文化名镇。
参考文献
[1]周建明, 张高攀.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张晓亮, 马玉洁, 厉新权.平遥古城旅游成功内因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8 (19) .
[3]唐跃军.丽江古城城市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4]许抄军, 刘沛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J].船山学刊, 20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3.
[6]邯郸广府古城总体规划[R].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
镇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规划 篇8
一、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某某镇位于山区和平原的接合部,岩马水库位于镇中心地带,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林果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漫山遍野的梨花、桃花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湖光山色,林果飘香,岩马湖周围的梨园花海与蓝天碧水相映生辉,分外美丽,“岩马夕阳”被列入枣庄市八大自然景观之一。环水库周围的溢洪闸桥头堡、发电站放水塔、岩马公路站等建筑,结构奇特,古朴典雅,与一望无际的碧水相映成辉。四面环水的朱山岛,林木葱郁,果树繁多,是良好的鱼类观赏和休憩基地。此外,寺沟村的降福寺、国旗山庙会、独古城遗址和唐太宗东征传奇、望母山鬼谷子登山望母等人文资源十分丰富。
岩马湖巨大的旅游潜力,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广泛关注。XX年,我镇专门邀请山东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实地考察和详细论证,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大打招商引资牌,积极做好旅游开发文章,并于XX年6月1日与澳门华泰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投资XX万元开发朱山岛合同,建设驻驾山庄。目前,驻驾山庄已建成唐代风格的大殿、旅游餐厅、高档洗浴设备、大型宾馆、岩马女神像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高标准的山体绿化和美化,于XX年国庆节正式对外营业,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全市及周边范围内树立了一定的旅游品牌。同时,岩马湖东岸的九龙溶洞为我市最大的地下溶洞,开发洞长已达400余米,配置了灯光设施。洞内各类钟乳石发育齐全,造型奇特,景观缤纷怡人,光彩夺目,极具观赏价值。XX年国庆节同时对外开放,门票定价为20元,年平均门票收入为50000元左右。同时,环湖周边还有旱海石林奇观,配套建成了万亩生态林果园和千亩莲藕池,使水上娱乐、溶洞揽胜和湖畔观光相得益彰。以驻驾山庄为主体,以溶洞为支撑,集餐饮、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垂钓于一体的岩马湖旅游区主体构架已形成,岩马湖旅游风景区已开始展现其优美的环境和无尽的魅力。
二、旅游业发展规划
岩马湖是枣庄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水库),某某镇是闻名遐尔的“林果之乡”,山水花木的美景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每年4月梨树、桃树开花季节,自发而来的游客已形成一定规模效应,利用周末休息日来湖区垂钓游泳的游客也有相当数量。
当前,规划开发的岩马湖旅游区内,旅游资源以湖水、山地、果园、溶洞等景观为主,岩马湖的大坝建设较为突出,自然旅游资源景观组合较好。
旅游区的自然景色具有西奇东秀、南舒北幽的特点。野外勘测初步查明,面积为16.7平方公里的湖面,是规划区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同时,湖西南的薄山礁石、湖周山麓的果林带、南部的国旗山、湖周围的文明生态经济村,欧峪村东南的山涧、庙岭村南部伸入湖中的“半岛”等,均是我镇具有良好开发潜力的自然景区。
(一)驻驾山庄及九龙溶洞主景区。镇党委、政府将近一步督促引导驻驾山庄加大投入,搞好周围环境的绿化及基础设施建设,按照3a级景区的标准补充建设,拓宽溶洞规模,争取两年内建成3a级景区。
(二)驻驾山庄旅游景区休闲渔业示范点。充分利用岩马湖2.3万亩大水面和长达40多公里的湖岸线,把休闲渔业建设成为岩马湖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之一,建成枣庄市其他景区不可比拟的旅游优势项目。严格按照国家休闲渔业示范点的创建要求,加大投入,在垂钓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等方面抓紧抓好,促进休闲渔业和岩马湖旅游综合开发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渔业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石材。我镇有丰富的花岗岩资源,目前已建成苏州香山古建某某有限公司,生产各类园林、庙堂等装饰用石,有技术熟练的加工技师。今后,我们将重点加工适宜家庭使用小型石磨、石臼等日用品,并批量生产装饰石狮、梅花鹿等大小雕塑,以满足游人的需要。
【镇旅游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镇生态旅游工作总结09-15
镇旅游开发策划方案07-18
皇冠镇生态旅游开发07-20
朱芦镇旅游强镇建设自查报告07-09
旅游特色名镇汇报材料11-04
索伦镇旅游景点导游词06-20
林农镇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宣传方案10-15
年旅游工作总结06-08
旅游安全工作总结08-31
旅游安全检查工作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