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育实践论文(精选8篇)
幼小衔接教育实践论文 篇1
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从幼儿园毕业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对于孩子的一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开始,对于家长则满怀着欣慰与期望,对于老师,我们能为孩子走过这一人生跨越做些什么呢?那就是做好家庭、幼儿园、小学共同关注的课题——幼小衔接工作。我将华二小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进行梳理,现向大家进行汇报交流,敬请批评指导。
一、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真正含义是培养幼儿有入学的愿望和兴趣,向往小学生活,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与生活特点和课堂教学规范;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建立初步的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幼小衔接更应当关注孩子为适应学习生活而必须的习惯培养,一种好的习惯是孩子走向小学生活的阶梯。
二、为什么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理论依据
1.新《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指出: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现实意义
我们华二小幼儿园每年向本校输送一百多名幼儿毕业生。换言之,我校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来自我校幼儿园。孩子毕业了。幼儿园老师关注孩子到小学后的成长情况,由于同在一个校园内,幼儿园老师与小学老师交流方便,沟通频繁。调查中小学老师在肯定孩子的同时也提出存在的问题,如:养成习惯的问题,非智力因素培养问题,三大关键“意识”(责任、规则、任务)问题等,而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幼小衔接工作中关注的内容,就这样在不断的幼小信息反馈中让我们更加明确了研究的内容,这对幼儿园调整教育策略,更新教育举措,提高幼小衔接的时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三、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生理、心理准备期。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进入小学前,心理上要放放松,千万别让孩子有压力,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识的让幼儿生理、心理做好充分的准备,促进幼儿各方面向小学生靠拢。
1、引导幼儿生活准备。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各项活动动静交替,午睡2小时,而进入小学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实施都有小学生相应的生活规范,小学的生活严格遵守时间限制,必须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到大班下学期,我们注意对幼儿“坚持性““时间感”“自主性“等方面进行鼓励,引导。做法:调整作息时间制度、延长集体活动时间、缩短午睡时间等。
2、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我们在幼儿园阶段更多关注的是洗手、如厕、整理玩具、守时、条理、秩序等基本习惯。到了小学,需要每天整理自己的书包,为加强对孩子整理习惯的培养,每天来园或离园时,老师提醒孩子将自己的物品整理好,保管好,做到不装错,不遗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尤为重要,上课时,老师提醒幼儿要有正确的坐姿,要求幼儿认真倾听,不仅要倾听老师的教学,还要倾听同伴的发言。到了大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强调,争取家园共育,让幼儿学会整理、善于倾听等。
3、树立各种意识。
进入小学后学生的生活相对充满了“成人社会”意识要求,如三大关键意识:任务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为此,我们在日常活动中有意识的进行熏陶帮助幼儿形成各种意识。如:用轮流当值日生的方法,让每一个幼儿学会做值日生,老师明确任务还了解完成任务情况,对完成了任务认真做值日生的幼儿及时表扬。如:幼儿园自然界的植物每天有幼儿负责浇水,有的孩子时间长了忘了照料自然角,于是开展了“争当小小园艺师”活动,对完成任务好的幼儿颁发“笑脸”奖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与责任意识。
4、促进幼儿能力提高。
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我们在幼儿园后期活动中更关注的是幼儿“自我认识的能力,是口语表述的能力,是简单自理的能力,是动手操作的能力,是手眼协调的能力,是初步的分类比较能力,是乐于参加活动的兴趣,是合群交往的能力”,而非“能数多少数,会写多少拼音,会背多少诗,甚至会说多少英语单词”等绝对量化的能力。
(二)环境适应期。
在幼儿进入小学前,让幼儿初步熟悉即将就读的小学校园环境,了解小学生活环境,克服陌生感,从情感上激发幼儿渴望上学的愿望是必不可少的。
1、熟知校园环境。
对于我园大班幼儿来说,每天从校园中经过,对校园的基本外部环境非常熟悉,幼儿进入小学前已经没有了陌生感。
2、了解小学生生活环境。
幼儿从入园到毕业三年的时间,对校园环境有了亲切感,对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否了解,这是我园大班下学期主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首先,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中渗透。如:“我上小学了”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让幼儿有了上小学的愿望。其次组织幼儿参与小学日常活动。如:每周一早上小学举行升旗仪式,幼儿园老师组织大班孩子与小学生一样站在学校操场上,参加到升旗仪式中,看大哥哥大姐姐在国旗下敬礼,听广播里讲话,增强幼儿上学的自豪感。另外,体验小学生生活。如:大班下学期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小学生教室;请一年级老师给大班小朋友上课;“六一”儿童节与哥哥姐姐开展联欢活动等等,同时幼儿园在区角、角色游戏活动中开展“我是小学生”情景表演,模拟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幼儿体验小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顺利过渡期。
1、寻找家庭、幼儿园的对接点。
家园联系密切配合是做好幼小衔接必不可少的环节。大班开学初,召开家长会,统一认识,明确孩子进入小学过渡期有哪些教育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克服重智轻能思想;重视养成教育,杜绝小学化倾向;共同引导幼儿对小学生活有强烈的愿望等。并且共策共育落实到位。如:“按时入园”方面,之前总有迟到现象,到了大班下学期,以“按时入学”要求家长配合,基本做到。如:“作业”方面,下学期要求幼儿每天回家向家长口述一天在园生活、学习情况,请家长记录并反馈给老师,孩子们非常认真,家长非常给力,老师将一些有趣的记录张贴在家长园地,如“我最开心的事”“今天我生日”“我当班长了”等,这一举措目的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任务意识,更重要的为幼儿进入小学养成了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2、寻找小学、幼儿园的对接点。
我们主动与小学一年级老师沟通,相互学习课改新理念,共同研究衔接问题,相互了解教育内容与方法。双方认真分析,制定出幼小衔接方案,明确各自的任务,有计划组织实施活动,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双向衔接,寻找对接点。如: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内容趣味化等。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从形式到开展都尽量靠拢、接近,尽量做到“无缝对接”。寻找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的对接点,更好地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
四、幼小衔接工作的成效。
我园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幼小衔接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1、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促进家长形成科学育儿观。
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摸索,使家庭、幼儿园、小学在教育观念上形成共识,在教育活动上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能顺利进入小学,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学习而努力。
幼小衔接教育实践论文 篇2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都明确指出,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与小学相互衔接, 为幼儿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通过对A幼儿园的观察发现, 这方面工作开展得比较全面, 无论是园中制定的一些文件, 管理者和大班老师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 还是大班在实施的课程内容等方面, 都能考虑到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需面对的一些改变, 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1) 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在此次调查研究中可知, 该园历年来都十分重视幼小衔接工作, 每到大班下学期, 就会在课程内容、行为习惯等方面注重幼小衔接。分管教学的副园长说:“我们幼儿园会制定相应的文件, 比较硬性地规定大班必须重视幼小衔接工作。我们是A小学的附属幼儿园, 利用这一优势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小学, 这也是我们幼儿园比较传统的一个活动了。”另外, 大班教师在教学和常规中也会做出适当改变, 让幼儿提前体验小学生活。
(2) 幼小衔接的内容体现。1) 课程内容的衔接。A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科学中的数学以及语言两大领域, 尤其以数学为重。大班的数学学习学到了数字10。在学习了分成与合成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10 以内的加减。同时, 数学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题上, 老师会通过一定的应用题型考验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对幼儿来说是更大的考验。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更快地适应数学课堂模式。在语言活动上, 更是丰富多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学习活动中老师要求的内容, 而是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参与到活动中。另外, 除了语言和数学活动, 在科学、社会、健康等活动中, 对幼儿的要求也会提高。比如, 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自我探索、社会活动中幼儿情感的培养、健康活动中幼儿身体素质的锻炼, 都和小学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 学习习惯的衔接。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小学, 有严格的上下课时间、严肃的课堂, 需做好课前准备, 包括学习用品的准备等, 这一系列改变需要幼儿提前适应。所以, 幼小衔接也要渗透进幼儿的学习习惯方面。比如, 从四月中旬开始, A幼儿园的大班幼儿开始背书包上学。书包中有各个活动需要用到的物品, 如笔、橡皮、本子和儿童读物等, 要求幼儿自己保管好物品。同时, 在活动开始之前, 教师会提醒幼儿需要用到的物品, 要求幼儿事先从书包中拿出来, 做好课前准备。3) 常规的衔接。首先是午睡。在幼儿园, 幼儿每天中午有两个半小时左右的午睡时间。而在小学, 虽然有午休时间, 但基本是在游戏中度过, 或被老师用来做课后的辅导时间, 或成为做作业的时间。其次是如厕。众所周知, 在小学课间十分钟是休息、上厕所的时间, 在课上, 老师一般不允许随便上厕所。而在幼儿园, 一般都是结束一个活动以后, 老师提醒幼儿喝水、小便。在小学, 男生、女生用的是不同的卫生间, 而在幼儿园, 则是共用一个卫生间。所以, 进入大班后, 老师也会有意识地提醒幼儿, 活动结束后要自觉休息、喝水、小便, 并告知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应分开使用卫生间。其他方面, 主要体现在要求幼儿按时到校、不请假、不缺课、不早退, 有计划地安排每个活动的时间。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对策与建议
(1) 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加深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 对于问题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思想, 才能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在选择学习内容时, 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水平, 从幼儿的角度出发, 选择比较生活化并和小学生活相关的内容。这样, 不仅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还能高质量地达到活动目标。在学习新的知识之余, 还能让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好奇心, 并能激发幼儿希望上小学的愿望, 可谓一举两得。课程内容应该更加多样化, 而不是仅限于语言和数学两方面, 在社会情感、科学探索、体育锻炼等方面都要有所涉及, 尽量顾及到不同领域。
(3) 常规建设随机应变。与小学生活相适应的, 每天早晨教师要求幼儿按时到园, 每个活动控制好时间, 休息时间要求幼儿自觉休息、喝水、上厕所。根据季节变幻, 适当减少幼儿午睡时间, 利用多余时间让幼儿进行自由午休, 选择自己想做的游戏, 或者完成早上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事情。一日常规不再一成不变, 而是根据幼儿的需要做出灵活的调整。
三、结束语
总之, 做好有效的幼小教育衔接工作, 让幼儿平稳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对幼儿今后的学习甚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综合幼儿园的工作现状, 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才能为幼儿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条件。同时, 要注重多方面的通力合作, 才能让幼小衔接工作更加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周希冰.试论数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1997 (04) .
幼小衔接教育实践论文 篇3
1.网络沟通
利用上海学前教育网建立班级主页论坛和QQ群、微信、飞信,为家长、教师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发布幼小衔接环境创设中家长需要配合的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有意识地从规则、交往、责任等方面观察、引导孩子。同时指出家长在幼小衔接环境创设中的不足之处。如有个别幼儿布置的任务一直不完成,缺乏任务意识,与该幼儿家长交流还需加强配合。通过进一步沟通促使家长转变观念,多做配合。
2.班级家园窗
通过教室门口班级家园窗的“请您关注”和“育儿知识”两个栏目,每期张贴科学的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内容和方法,并每两周更新一次,教师对重点内容用黑笔划出。其中“请您关注”针对在日常观察中幼儿较多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请家长重点关注。“育儿知识”则围绕班级本月内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所进行的主旨说明,如《春夏和秋冬》主题中关于幼儿增减衣物的说明,请家长在家配合让幼儿有意识地学会关注温度的变化。
3.家长会
为了更全面细致地了解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家长的想法,我们不定期地利用离园时间召开简短的家长会,目标是全面具体地了解家长在各个阶段对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工作的认识,调动家长参与学习环境创设工作的积极性。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我们发现有的家长会有计划分阶段地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教育,如本周是任务意识,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擦桌子,洗袜子,若孩子不能完成则延长时间,下周继续培养,若能完成则在下周培养交往意识,不断地在生活中培养孩子,我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在班级家长中进行推广,受到了父母家长的热捧。
二、家园联系,发挥幼小衔接学习环境作用的方法
1.谈话交流法
每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了解每位家长对幼小衔接活动的认知才能进一步开展活动,这是重要的前提,只有对活动了解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提高活动效果。通过谈话我们发现家长们非常重视幼小衔接环境创设工作,有的家长表示希望在环境中增加汉字,有的希望在日常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增加难度较大的加减运算,而有的家长提议多让孩子在环境中交流,怕以后上小学不善于和同学交流。家长们对幼小衔接环境创设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通过谈话既拉近了我们的空间距离,又进行了亲切的实现交流,让家长感受到自己也是环境创设的一分子。
2.主题互动法
幼儿园每月都会开展不同的主题,通过家园联系窗宣传我们的活动,定期介绍相关内容,如“有用的植物”主题中我们要求家长们利用节假日和和孩子一起去书店或图书馆查阅和主题相关的图书,了解几种有用的植物,让孩子开阔视野、感受阅读的快乐。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各种树叶,夹在书中压平后带到幼儿园,丰富区域操作材料。让家长们了解这也是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家长认识到参与环境创设的意义,成为环境教育的支持者、参与者、分享者。
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如在家开辟一个独立空间,供孩子专门摆放学习用品,陪同孩子选购书包,学习有规律地整理书包,文具用品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用不同方式和孩子一起测量物体,结合四季的变化引导孩子观察水的三态等,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3.分层指导法
针对幼儿园祖辈家长较多,我们分析祖辈家长在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创设中的问题,并进行研讨,帮助祖辈家长尝试将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指导家长创设有效的幼小衔接家庭学习环境,帮助孩子减缓幼小衔接中的“陡坡”。
通过家园合作,我们较好地达到了研究的目标,创设的幼小衔接学习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幼儿入学做好了充分准备。在研究过程中,有些内容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幼儿良好学习品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真正的提高是一个多次实践、长期积累的过程,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为成功做铺垫,我们需要逐步积累和强化,厚积而薄发,因此幼儿需要在幼小衔接学习环境中不断学习。
某些家长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对教师幼小衔接任务意识的配合度还不够高,而祖辈家长则更喜欢给孩子进行包办代替,孩子习惯被成人代替,习惯于依赖,阻碍部分幼儿的观念意识形成,个别家长对幼小衔接学习学习环境创设的态度有待提高,家园真正的帮助必须以严爱结合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孩子。
希望我们的教师、家长能继续落实幼小衔接学习环境的创设,互相协作,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帮助孩子更快地做好入小学的心理物质方面的准备,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教育教学计划 篇4
1、书包:适合小学生的书包。
2、铅笔盒:结构简单、方便使用。尽量不要准备卡通、好玩的铅笔盒,以免上课时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3、铅笔:准备2只HB六棱形的铅笔,方便孩子握笔。1只自动铅笔。
4、卷笔刀:简单、方便。
5、橡皮:颜色单一、无味的,质地较软的。
6、水壶:样式自定!
7、跳绳:一根跳绳,请选择在跳绳时不易打结的类型。
二、参观小学系列活动
1、参观小学环境。
2、了解小学生一日生活安排。
3、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校园环境、班级环境、作息制度、上课时间等)
4、与小学生面对面。(请已从我园毕业现已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讲讲幼儿园与小学不同的地方并为孩子解答他们需要知道的问题)
三、小学生礼仪系列活动
1、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开展情景模拟小学生一日学习,生活:如上课、值日生、户外活动等。
3、小学教师进课堂。届时邀请小学的英语老师、数学老师进课堂,为小朋友上实践课。
四、学习习惯系列活动
1、遵守上学的时间制度,不迟到、不早退!
2、能够认真完整的记录作业内容。
3、回家第一时间认真完成作业。
4、正确的握笔姿势、看书姿势及坐姿。
5、召开幼小衔接家长座谈会。
五、生活习惯系列活动
1、学会安排课间十分钟。
2、认识钟表。
3、学会整理书包、整理铅笔盒。
4、知道常备的自我保护常识(熟背家庭地址、家长联系电话、紧急电话110、120、119等)。
5、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沟通策略,如与同伴、教师、陌生人等。
6、改变作息时间:午睡时间的缩短、集体活动时间的延长、课间游戏让幼儿自由活动等。
六、知识储备系列活动
1、语文:
每周一本故事书,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述故事,创编故事内容。旨在重点培养孩子的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自信心。
2、数学:
幼儿园为孩子购买“幼小衔接数学综合练习册”,由教师结合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幼小衔接的数学内容。
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 篇5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既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当前,如何更好地在学前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小衔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58-01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做好幼儿教育中幼小衔接工作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1]。当前,如何更好地在学前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摆在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分析
1.1 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
目前,为了迎合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部分幼儿园提前把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教给幼儿。这样就导致了幼小衔接工作中,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的现象,甚至养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多数幼儿园缺乏全面了解儿童发展规律的专业教师,导致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的推动力不足。以上现象均不能使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进行,不能真正体现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1.2 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
幼小衔接工作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过程中增加另一个学习环节,实质上是指幼儿园应该顺应儿童发展规律完成与小学的过渡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幼儿进入小学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并且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以及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在本质上,幼小衔接工作起到了缓冲小学教育阶段与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坡度,真正使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形成一个不分离的整体。
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培养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指教师要把一年级所学的内容教给幼儿,而是合理利用小学与幼儿园相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给其入学前做好坚实的心理准备。幼儿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而小学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真正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实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目标,这也为幼儿入学后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一工作中,教师可以要求幼儿用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自己,注重培养幼儿珍惜时间和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幼小衔接工作逐步培养起幼儿的自律能力,可以让幼儿尽快的适应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如何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
2.1 真正明确幼儿园与小学差异
事实上,幼儿在入学前的知识储备只要求能够适当识字并且能够会十以内的加减法。所以,教师根本就没有必要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授小学内容。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明确认识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第一,要认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儿童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角度来安排幼小衔接工作进程。第二,注重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设身处地为幼儿设计团体活动和个人活动,真正尊重幼儿和关心幼儿。
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在幼儿园,幼儿绝大部分时间都受到教师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而在小学,教师对学生生活上的照顾减少。在学习上,幼儿园注重寓教于玩,以游戏为主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小学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任务和规则意识,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方式并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该建立一个稳定的作息制度,培养幼儿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教师也应该注重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幼儿自己玩耍或者思考[2]。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可以多安排一些小任务和小活动,要求幼儿用自己带的物品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规则意识。
2.2 加强幼小之间的沟通,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心理介入活动,以多种形式优化幼儿合作与交流能力,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在课程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个体特殊性和差异性,设计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真正提高幼儿衔接工作的质量。还可以多设计一些关于时间和环境的游戏,比如“我要上学啦”、“十分钟能做什么”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为了真正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加强幼儿园与小学双方的沟通与协作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进行参观学习,请小学生到大班介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样可以使幼儿真正了解小学的学习任务和生活要求,建立良好的入学心理准备。加强幼小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加强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联系。两者可以定期沟通和交流,共同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幼小衔接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作业时要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在幼儿进入小学初期,可以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的生活内容与学习内容,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生活节奏和学习节奏,多增加生动有趣的内容和趣味形象的活动,安排合理的上课时间和作业量,逐步提出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要求,从而构建一个幼小衔接工作的育人环境[3]。教师可在墙壁上张贴一些画着幼儿课外活动的图片,把拼音卡片贴到显眼的地方,让幼儿时刻不忘学习的内容,找来幼儿(也是一年级学生)自己画的画,张贴在学习园地里,用他们做的手工作品布置教室,?幼儿一开始就有参与感。这样的调整可以使幼儿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角色,真正培养幼儿长期学习的欲望。
总之,我们要拒绝幼儿教育小学化,从理论上和行动上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应该立足于幼儿园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敢于探索教学方式,敢于创新教学内容,真正地培养幼儿适应社会和学习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宣传月幼小衔接工作总结 篇6
积极行动,贯彻落实
20__年5月28日下午,我园开展了20__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参与启动仪式的有各班家长代表及教师代表,并组织观看了宣传片《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这段时光的我和你》,请家长分享疫情期间的亲子陪伴成长故事。
常态防控,陪伴成长
随着疫情形势持续好转,新学期终于到来。结合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我园开展了复学前的疫情防控实践培训及扎实的复学工作。
01
疫情防控演练熟于心
复学前,为进一步规范疫情防疫工作,加强教职工应对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检验幼儿园各项应急预案以及联防联控机制的实操性和适用性,我园连续开展联防联控实践演练。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强化实践操作,全面提升教职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02
防疫小课堂
从这次全国新冠疫情联动事件中,我园以“危机”转变为契机,以生活为教育,开展了“疫情之下,孩子们最需要学会什么”主题教育。通过疫情小故事,教育孩子要做有担当之人,常怀感恩之心,保护环境,敬畏自然。带领幼儿重温防疫小常识,向防疫英雄致敬。图片图片图片
03
不一样的“六一”活动
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儿童节我们不聚集庆祝,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了“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六一”为主题的庆六一活动。特殊的时光,在县领导的亲切关怀下,我们用童心、童真、童乐,以孩子的视角出发,给孩子过真正想要过的儿童节,陪伴孩子一起度过一个疫情之下别样的六一儿童节。
04
“陪伴中成长”家长案例征集
疫情期间,家长们和孩子进行了丰富多彩的亲子居家生活,比如:亲子游戏、亲子阅读、小运动等。部分家长把“宅家”亲子日常和感悟撰写成“陪伴中成长”案例。
05
线上亲子运动会
运动使孩子健康,游戏使孩子快乐。为了有效地锻炼孩子的身体和意志力,促进亲子间的亲密交流,我园开展了“大手牵小手,健身抗疫情”线上亲子运动会。
以赛促进,以研促教
01
线上《指南》培训
为深入贯彻《江西省教育厅做好全省幼儿园春季延期开学工作通知》落实教师利用线上资源开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专题培训,让教师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全面提高科学保教水平,切实把学的教育方法落实到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各个环节。20__年2月24号开始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线上培训,老师们每天坚持学习打卡,撰写笔记。图片图片
02
观看《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记录片
20__年6月1日——5日,在省教育厅的组织下,老师们观看了纪录片《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纪录片以大量真实可信的影像资料和纪实采访为依托,以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为结构脉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陈鹤琴为中国教育无私奉献的一生。观看结束后,我园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专题研讨会。图片图片图片
03
演讲、朗诵、绘画比赛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在幼儿园组织部署下,老师们通过不同形式的竞赛,以赛促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图片
04
“疫情中成长”故事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__年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加强片区幼儿园之间的交流合作,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资源共享之目的。6月24日下午,在我园举行了第十三党建联盟体活动暨嘉定片区幼儿园“疫情中成长”教研活动。图片图片图片
幼小衔接教育实践论文 篇7
1.教材“小学化”。“小学化”倾向非常明显, 这也是市面上大部分幼儿教材的问题。幼儿期本来有着它独有的心理与身体特点, 其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未成熟的孩子, 实施的应该是保教结合, 在教育形式上应以游戏为主, 教育内容上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主, 是一种注重情感情操而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而“小学化”教材使得幼儿园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 宛如小学教材的袖珍版, 加上课程设置上取消了许多幼儿游戏, 统一化的教材容易忽视对幼儿自然天性的引导, 这就使得儿童在还没有经历一个活泼开朗、尽情玩乐的幼儿期后就进入了正规化的学习期。从长远来说, 这种缺憾会一直埋藏在幼儿心里, 一旦引发, 他们很容易沉迷入游戏或玩乐的诱惑中, 这于幼儿身心发育是不利的。尤其是教材本应特别重视培养生活常识能力、健康认知能力、文明行为能力等, 实际上却沦为了知识能力培养的附庸。
2.教师“女性化”。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在我们调查的所有幼儿园中, 幼儿教师竟没有一例男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一个隐患。”孙云晓曾经做过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 中国高中生中有79.9%的人选择同性朋友、36.2%的人选择异性朋友、32.7%的人选择母亲、23.2%的人选择兄弟姐妹、19.4%的人选择网友。她说:“父教缺失会让孩子终身‘缺钙’”。传统教育观念认为, 女生比男生更细心, 更容易妥善照顾幼儿, 故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女孩子, 而大多数家长也认为女老师会更有耐心。殊不知幼儿教师“女性化”很容易造成的问题是——男孩易女性化, 女孩心理易扭曲化。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近几年来社会上屡现未成年女学生群殴的视频, 其实就是幼年期父教缺失, 反而使本应柔弱的女生产生了崇尚暴力的倾向。因此, 有些研究机构已慢慢介入幼师女性化的后果研究, 他们在调查后发现, 男幼师不仅能影响孩子, 还能影响女老师。比如, 在上户外活动课时, 女老师会从原来的柔弱教态, 渐渐转变为自然豪爽带阳刚之气的教态, 故他们呼吁“学前教育太需要阳刚之气了”。
3.安全欠保障。去年全国相继发生了几起社会人员冲进幼儿园砍死砍伤幼儿的严重事件, 使得孩子们的人身安全被提到全民重视的高度。撇开这一偶发性的事件因由, 我们发现, 隆回县的农村幼儿园其实存在着诸多有着农村特色的安全隐患。首先是车辆问题。据《湖南省幼儿园办园标准》 (湘教发【2008】54号文件) 第三十一条规定, “幼儿园原则不得使用车辆 (包括自行配备和租用) 接送幼儿, 如确实需要配备校车接送幼儿, 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 方可使用”。但由于隆回县农村多山区、交通不便、人口不集中等居住特点, 实际上许多幼儿园都有配车接送服务, 访谈中园长也直言:“没有车根本就不具备竞争力”。至于车的状况, 虽大多声称是正规营运, 但并没有教育部门的任何许可文件。其次是校舍问题。农村幼儿园大多数为民办, 租用的校舍均为民房。其用地面积基本符合教育部门的办园条件规定, 但园外的环境设施不敢恭维。因为是私人住宅改建而成的幼儿园, 建筑之初在防火、采光、通风方面并没有严格要求, 尤其是户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这样, 致使幼儿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只能龟缩在教室范围之内进行活动和游戏, 幼儿园也出于安全考虑, 基本上从不组织出园以外的户外活动。还有的幼儿园邻近十字路口, 过往车辆很多, 这于师生上下课的通行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4.小学与幼儿园之间没有互动。由于教师管理体制的问题, 小学教师属国家正式工作人员, 多数民办私立幼儿园教师为临时聘用人员。尽管幼儿园与小学的学生年龄只有一岁之隔, 可他们由于分属不同的管辖范围, 相互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小学各种会议没有幼儿园老师参加, 幼儿园各活动也很少有小学老师参与。其实这是不够科学的。教育主管部门似乎也没有意识到幼小教师之间互动对于幼小衔接的作用, 从未制定政策或方案促成幼小之间教师的衔接交流。
5.教师负担过重。《湖南省简易幼儿园基本条件 (试行) 》第5条规定:“每班至少配备一教一保”。这个要求在农村来说, 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绝大部分仅能保证一班配备一名教师, 对于边远山区的村办幼儿园, 连每班一名教师都无法保证。我们还见过十来个不同年龄段、读不同班次的小朋友共用一名老师的现象。据了解, 只有条件较好学生较多的幼儿园, 方能做到每级 (按小、中、大与学前分级) 一名保育员。大部分情况为每班一名教师, 每天从头到尾孩子们都围着她转;全园共用一名保育员, 主管学生的中餐。教师一般在教学之余, 得兼中餐、午休等保育员工作。
根据以上问题, 课题组综合考虑到隆回县的经济、交通与社会环境特点, 并结合农村家庭的个性, 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准备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可以在全班开展“自己准备学习用品”、“自己整理书包、课本、文具”的比赛, 要求学生根据每天的课表, 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第二天所需的学习用品、每节课所需的学习用品, 可以由上节课的老师下课时提醒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经过训练, 学生逐渐能独立准备好所需的学习用品, 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评价奖励。
2.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 尤其是刚入学时, 40分钟的数学课对于他们来说一时很不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更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 指导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提问, 认真思考, 作出积极的反应, 对于参与得特别认真、积极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并建立个人红星榜, 开展“谁得的红星多”等活动, 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一次次的激励, 学生认真听讲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当学生发表意见时, 教师应该引导, 通过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 学生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随意性强, 他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 认真观察, 而一些在他们看来乏味的东西则不免会心不在焉。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细心地指导他们参与学习, 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并经常开展小组比赛、个人比赛, 在多次的竞赛、对比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观察、有序观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从一年级起就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认真思考、沉着冷静的良好习惯, 而不能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惰性心理。在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和相互补充、共同评价中, 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对比, 学会发现优点、弥补缺点。在一次次的训练与培养中, 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将慢慢养成, 但要注意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易造成学生心灵的创伤或产生惧怕学习的心理。
5.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而这一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 如写好数字、数学符号及汉字等, 或者组织学生展开比赛, 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在评分时也采用“双轨制”评分, 即有正确率等级和态度等级, 如果做得全对、态度又好, 就可得“优优”;有的错了一点, 但态度很好, 则可得“良优”等等。
(二) 营造幼小互动氛围
1. 教师间的互动环境。
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的具体目标、手段、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异同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不仅要对幼儿的教育研究透彻, 对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形态与特点也要有所了解。具体做法有:开家长交流会, 邀请小学低年级家长向幼儿园家长介绍自己为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所做的准备工作, 谈谈孩子过渡到小学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以及解决的方法。幼儿园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到学前班讲课交流, 向孩子们传授进入小学之后的新奇与路径。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开展相关同类型竞赛活动, 为小幼衔接创造真实的时空环境。
2. 学校间的互动。
小学可营造参观采访环境, 联系即将升入本校的幼儿园带领幼儿直击小学, 直观了解小学校园的环境和主要设施设备、班级布置、学习用品用具等, 感知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应遵守的行为规则, 让孩子们萌发当小学生的愿望, 亦可解答他们对即将进入新环境下学习的困惑。
3. 管理部门的互动。
改变目前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零交流的现状, 消除体制鸿沟, 从教育发展规划的高度为幼小衔接营造良好的可操作氛围提供政策支持。调查中我们发现, 有些边远山区的中心小学已经试行将幼儿园教育纳入其小学教育的统筹范围, 幼儿园教师也参与学校各种教育教学会议, 将学校的远景规划同时贯彻至幼儿教育的起始阶段。比如, 同步培训小学一年级教师与幼儿园学前班教师, 以缩小对接的小学与幼儿园间认识上的差异。
(三) 注重农村地方特色
1. 缩小城乡差别短期内不可能达到, 但可根据农村当地特色探索农村幼儿成长的不同道路还是可行的。由于教学资源一般偏重于城市定居人群, 故教材与教学方式均有直接移植城市理念的趋势, 忽视了城乡差异。其实农村有着广阔的大自然环境, 城市幼儿所能看到的大自然不过是公园与动物园等人工而矫情的小环境, 农村幼儿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生活成长的自然环境,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自然、纯朴且有别于远距离想像的真实农村幼儿教育之路。比如户外活动, 农村也许没有公园, 但货真价实的山、水、花、树应有尽有。当然, 在幼儿园普遍教师负担较重的情况下, 具体操作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尤其是安全问题, 但如果将家长与幼儿的亲子互动同时搬到户外, 有家长的保驾护航, 实施起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幼小衔接教育实践论文 篇8
关键词:幼小衔接;识字教育;家校合作
随着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从义务教育到高年级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都被细化和明确化,其中,“幼小衔接”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热门问题。目前可以定义的“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层面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况,从而提出的对于推进幼儿园和小学良性衔接的过程。教育应该从小抓起,这个理念逐渐成为所有家长和教育者的共识,因而“幼小衔接”也就成为一个被细化研究的课题。
读书当从识字始,如何让孩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形成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能够从幼儿园跨入小学过程中达到良好的适应性,各种策略应从发现现状开始。
一、幼小衔接阶段“识字”教育的现状
1.幼儿园的问题
就当今的低龄儿童教育现状来看,越来越多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正因如此,大部分幼儿园越俎代庖地设置了语文学科,尽管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小学阶段的教学模式略有相似,但对于低龄幼儿而言,无疑是超前且难以理解的。此外,由于在幼儿园阶段并未对识字教育有统一的要求,因而在识字教育方面通常是“花样百出”,良莠不齐,不仅不能获得好的效果,还使整个幼儿园阶段的识字教育一片混乱。
2.小学的问题
反观小学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识字教育则是缺乏对基本情况的调查和了解,不能全面地考虑到不同幼儿的基础差异,从而出现较大的难度,往往使大量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无法适应。如此则会造成孩子在衔接阶段之后出现一种学习落差和积极性降低的情况,这些都是不利于新阶段学习导入的。
3.家庭的问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古来有之,但当今由于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加大,一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期望值在孩子还处于低龄的时候就提升到较之从前近乎翻倍的程度。尤其是在幼小衔接阶段,由于意识到孩子开始真正进入义务教育的“战场”,因而加大了对孩子的教育压力,忽视了孩子的知识吸收能力,无论是“识字”教育还是其他方面,都有些过于超前,使得孩子不关心无所适从,而且疲惫不堪。
二、幼小衔接阶段“识字”教育的策略
1.正确认识“幼小”识字教育差距,各有所侧重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的识字教育方式大多为看图识字和游戏识字,而小学阶段的识字教育方式则为拼音识字和课文识字。因而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应该立足于自身教育阶段而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不可超前混用,否则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理念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在幼儿园阶段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游戏和互动来组织孩子进行文字的图形概念建构,并结合浅显的句子和词组的组合应用,如此不仅保持了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特点,还有所延伸,让孩子接触一些语言的结构性应用。
2.家庭应承担部分教育责任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尚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而言,他们的“个人”极大一部分还包括各自所处的家庭。家庭给予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和学习效果的深化程度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在识字教育过程中,家庭也应该承担部分教育责任,起到课下反馈和重复的作用。鉴于此,各个家庭应借鉴古代的家庭识字教育经验,参照当前家庭识字教育的成功范例,同时,家长还应支持识字教学的幼小衔接。
3.家校配合
近年来,家校配合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家校合作,从两方面推动幼儿的学习,这是一个相对可观的并易于实施的措施。一方面,幼儿园向小学识字教学形式靠拢,培养孩子的学习技能,小学可以借鉴幼儿园教学组织形式,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家庭配合幼儿园、小学进行识字教育,协助衔接工作。两方面综合协调地进行组合和交流合作,使孩子在相对自由和愉快的情况下处于一个学习和应用的氛围中,更好地体悟学习内容,并能在幼小衔接阶段较为顺利地过渡而不出现太大的适应性落差和学习坡度。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识字”教育是破解幼小衔接阶段困境和难题的一把“钥匙”。“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它涉及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学习环境、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在此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当着重考虑到衔接性和流畅性,考虑到孩子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教之有道,从而推进幼小衔接阶段“识字”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周香.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