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五边城

2024-10-23

人教版必修五边城(共8篇)

人教版必修五边城 篇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边城 教案

<<边城>>教案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四、分析讨论课文中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作者正是通过老船夫对孙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侮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小说《边城》正是这样展示了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六、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七、教师总结。

八、课后训练: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特点、作用——景情结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九、发展性阅读

这篇小说极富乡土气息和湘西特色,你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的话,那么有哪些开发价值?

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埋怨()

2.判断下列词语写法的正误,如有错误的请改正:

神往顷心 温和悲悯 垂涎三尺荒涎不经 蜂涌而上 向隅而泣 胁肩诌笑(顷——倾;荒涎——荒诞;涌——拥;诌——谄)

二、综合训练 1.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2.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3.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迁移拓展

分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并各仿写一个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仿写:我坐在,看 被。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仿写:清晨照样的。

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仿写:阳光如。

4.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仿写: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人教版必修五边城 篇2

林教头与别里科夫老师可以好好比较一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角是林冲, 并非一介武夫, 而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底层有着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忍辱负重的心态的教头———教师!只不过是教习枪棒。他文武双全, “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 不遇明主, 屈沉在小人之下, 受这般腌臜的气”。

漫天风雪, 无尽悲伤, 一壶浊酒, 十分惆怅。正义已死, 问苍天, 路在何方?熊熊烈火, 长天茫茫, 壮士心, 英雄泪, 空飞扬!一把刀, 一杆枪, 把江湖走尽, 不再彷徨!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角是别里科夫, 他是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一小城中学的希腊文教师。

别里科夫死了, 杀死他的是他的抑郁症, 严重的心理疾病, 还有沙皇专制统治的的白色恐怖。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 因心灵僵化死亡。他的死让全城的人高兴!

陆虞候被杀死了, 杀死他的是他的拜把子兄弟———他想要置于死地的林教头。作为高太尉府里的普通工作人员的陆虞候, 奴性十足, 患软骨病, 挺不起胸, 抬不起头, 整天看“主子”脸色行事。为讨“主子”喜欢, 可谓搜肠刮肚、费尽心机, 什么下三滥的事都干得出来。花花太岁高衙内看上林冲的妻子得了相思病之后, 陆虞候便千方百计为其出谋划策, 企图逼良为娼。先是设调虎离山计, 将林冲叫出来喝酒, 骗林冲妻子到自家楼上, 让高衙内调戏。然后设卖刀计, 使林冲误闯白虎节堂, 被发配沧州, 并安排押解人员中途结果林冲性命。最后又设火攻计, 趁大雪之夜, 火烧草料场。林冲命大, 虽然没被害死, 但被害得家破人亡, 妻离子散, 最终走投无路, 被逼上了梁山。他的死罪有应得!

别里科夫之死案发现场是中学男教师单身宿舍。

陆虞候之死案发现场是沧州城东15里的草料场的东三二里的市井与草料场中间的一座山神庙。

顺便我们再把“别里科夫之父”———契诃夫与本单元最后一课《边城》“翠翠之父”沈从文做个比较:

契诃夫让别里科夫总是歌颂过去, 把自己与现实隔开, 禁锢人们的思想生活。契诃夫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超现实又源自现实的形象———谨小慎微, 心惊胆战, 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 诚惶诚恐, 恐恐惧惧上西天。

沈从文也通过翠翠歌颂过去, 歌颂湘西沅水, 那里浓郁的地方色彩带给了他无穷的创作原动力。他歌颂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 赞美人性美, 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人民也送给他一副对联———不折不从, 星斗其文;亦慈亦让, 赤子其人。

人教版必修五边城 篇3

[关键词]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 导学案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5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Module 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的Reading部分。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未来生活”,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带着极大的兴趣走进了这单元的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完成了Warming-up,Listening in the workbook以及Speaking的内容。本篇Reading“First Impressions”是一封电子邮件,文章主要讲述主人公Li Qiang乘坐时间胶囊来到公元3008年的见闻,着重介绍了未来的环境、交通和房屋三方面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们能够受到启发而畅想未来,关注未来,意识到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如下词汇:impress, constant, previous, lack, optimistic, tablet, opening, aspect, surroundings, capsule, uncertain, take up, tolerate, sweep up, lose sight of, remind sb of sth, suffer from, slide into, be back on ones feet.

②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未来展开想象,并对未来生活进行一定预测,在预测中尝试使用有关表示预测的功能结构,如:It is likely/unlikely that...; It is possible that...; Im sure...; Its certain that...; I wonder if...; I imagine that...; Suppose that...; Perhaps/Maybe/Possibly/Probably/Most likely...等。

③学生能够发现过去分词作状语的基本用法。

2.能力和技能目标。

①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和课堂再现强化的方式理解文章文体和大意,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②学生能够通过细读得到作者在未来世界旅行所见、所想的事实信息,从事实信息中去把握作者思想态度和观点,如第一段中的worried, unsettled, nervous, uncertain等,以及“What would I find?”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③学生能够学会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使用话题阅读中所学到的相关文体知识、语言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三)重点与难点

1.以导学案的内容为线索从词、句、语法、阅读理解四方面来梳理文章。

2.了解记叙文体特征,由物寄情,以及学会使用过渡句、表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

3.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了解过去分词作状语的用法。

二、教法分析

这节阅读课尝试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传统阅读课的授课模式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被引领着从导入到略读、精读,再到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仅限于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几个阅读理解问题,和所谓的泛泛的小组讨论,课堂效率并不高。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导学案,即需要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习提纲,其中共包括词汇、句子、语法和阅读问答四方面。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完成所有任务。教师集中收阅所有导学案,归类整理,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去设计最终本节课的课堂教学重难点, 有的放矢,各个突破,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分析

学生一改往日与教师课堂共同完成阅读任务的习惯模式,而是先通过教师设置的导学案内容自己课前去熟悉文本,从词、句、目标语法句型和阅读问答四个方面梳理文章内容并总结出记叙文以时间和空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方式,再通过教师对全班学生导学案典型错误和出彩回答的展示型回馈,形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前一节课对于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生活的对比,并简述听力材料中的两项新发明,完成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逻辑衔接,顺利导入到本节课的话题中。

(二)课文串讲

以导学案为线索,展开阅读课的串讲。通过词、句、语法、阅读问答四方面内容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重点词汇、句子和语法的掌握。由于学生们准确无误地完成了对于重点词汇的汉英互译练习,教师只要求全班朗读再次强化记忆。对于重点句子改述的练习,教师挑出一些典型错误和出彩答案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全班学生,供大家讨论修正。这样做既解决了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目标语法句式学习环节,大部分学生仅能挑出3到4個句子,教师通过解析引导学生再次发现并补全修正自己的答案。本节课最难的部分就是让学生通过判断文章的文体来划分文章结构。在这一环节,教师将不同小组的不同划分方法展示在幻灯片上,让学生再次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再次带着大家一起思考总结,最终得出最符合文体的文章结构划分,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主干内容的课堂梳理。最后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考查学生提炼处理文本细节性信息的能力,总结出未来生活三个方面的优点以及局限性。

(三)预测讨论

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组讨论除了课文中讲到的三方面未来生活,大家还期待未来生活中的哪些变化,包括教育、环境、交流方式、交通工具等方面。以此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想象,增强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够使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五、课后反思

利用导学案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思考。首先,要督促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意识,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必须自觉地进行课前自学,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其次,在导学案内容的设置上还有许多可挖掘的空间。由于不同的文章题材不同,阅读理解的切入点也不同,因此如何科学地设置导学案,从不同的侧面去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理解,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不使这样的课堂演变成简单的习题课堂,如何有效调动学生更加细致用心地去完成导学案,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进而过渡到愿意学、善于学、乐于学,是笔者需要不断思考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五边城 篇4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喁喁(yú ) 埋怨(mán ) 僭(jiàn)越 渎(dú)于职守

B.竹篁(huáng ) 傩送(nuò ) 商榷(què ) 忍俊不禁(jīn)

C.涎皮( yán ) 甬道(yǒng ) 鸟瞰(kàn ) 时乖命蹇(jiǎn)

D.莞尔(wán ) 胡诌(zhōu ) 奇葩(bā ) 戛(jiá)然而止

2.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缠绵 荧火虫 竖在嘴边 墨守成规

B.福祉 大姆指 金碧辉煌 一见钟情

C.整饬 烟袋杆 莺啼鸟啭 委曲求全

D.嗤笑 黑黝黝 不共带天 成绩斐然

3.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课堂上有人大笑,有人微笑,有人莞尔而笑,听杨老师上课真开心。

B.有些同学写作文从来不打草稿,笔一拔就在纸上信口开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凑足800字了事。

C.湖南省在4月7日进行的素描、色彩考试中,一共查出90多名舞弊考生,除了少数是夹带外,其他都是张冠李戴的枪手。

D.这个故事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因为一幅假画就使那情天孽海的爱在转眼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

4.选出下列句子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B.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C.这本杂志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5.选出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B.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C.愿意参加革命的,我们欢迎;愿意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一切由大家自己决定。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二.阅读欣赏(4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1题(24分)

(1)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3)“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4)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事,她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全无结果,到后如何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5)“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6)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7)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东西挪开。

(8)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9)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翠翠的父亲,便是唱歌的第一手,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10)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11)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6.第(2)段中说“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翠翠成熟的生命中缺少的是什么?为什么在这一段中多次用到“好像”一词?(8分)

7.第(1)段和第(8)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8分)

8.写父母的爱情故事对表现翠翠有何作用?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为什么不把这很长的故事写出来?(8分)

(二)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7-11题(21分)

修 面

晓 尧

随着九爷推子擦擦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后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地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地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就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9.写出你对“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的理解。(6分)

10.“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中“一长串”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3分)

11.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并不是故弄玄虚,文中有多处伏笔,请写出其中的3处。并写出这样结尾的作用。(6分)

12.作者晓尧曾说:“小小说就是那种真正让自己感动过的东西,久久萦绕于怀之后,最终以绝佳的方式流泻出来。”在这篇小说中,①真正让作者感动过的“久久萦绕于怀”的是什么?②“绝佳的方式”又指什么?(6分)

三、写作训练(30分)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名句默写 篇5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奚惆怅而独悲?

,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2、,眄庭柯以怡颜。,审容膝之易安。

,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3、,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

4、,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

5、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

7、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8、潦水尽而寒潭清,。,访风景于崇阿。临

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

渚,;桂殿兰宫,。

9、,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轴。,彩彻区明。,秋水共长天

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10、,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睢园绿竹,气凌彭泽

之樽;,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极娱游于暇日。

11、,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

12、嗟乎!时运不济,。,李广难封。

13、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

14、处涸辙以犹欢。,扶摇可接;,桑榆非晚。

滕王高阁临江渚,。,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阁中帝子今何在?。

1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6、且夫,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17、若夫乘天地之正,,以游无穷者,!故曰:至人

18、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9、臣以险衅,。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

20、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至于成立。既无伯叔,

21、终鲜兄弟;,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

亲,,,形影相吊。而刘,常在床蓐;臣侍

汤药,未曾废离。

19、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臣欲奉诏

奔驰,;欲苟顺私情,。臣之进退,。

20、但以刘,气息奄奄,,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母孙二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1、乌鸟私情,。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

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人教版必修五边城 篇6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1)put forward 提出

2)draw a conclusion 得出结论

3)be/get under control 在……控制下

4)be/get out of control失去控制,不能操纵

5)be absorbed in 专心

6)be to blame 应该受责备(主表被)7)blame sb.for sth.因某事责备某人

8)in addition 也,另外,此外

9)link...to...将…和…连接或联系起来

10)die of 因…而死亡(内因)11)die from 因…而死亡(外因)

12)lead to 导致,通向

13)make sense 有意义,说得通

14)apart from 除…之外,此外

15)contribute to 为…作贡献或捐款,导致,有助于

16)be enthusiastic about 对…热情

17)be curious about 对…好奇

18)cure sb.of illness 治好某人…病

19)point of view 态度,观点,看法

20)Be strict with sb.对某人要求严格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1)2)3)4)5)6)7)8)9)10)11)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 consist of 由……组成

divide…into… 把……分成

at war(with…)(与……)交战中

break away(from…)挣托(束缚);

educational / legal system 教育/立法

have a good / bad influence on … 对……有好/ 坏影响

take the place of 代替

break down(机器)破坏,损坏;(人)身体出毛病;(计划等)受挫,失败

make an error 出错

leave out 省去;遗漏;不考虑

puzzle over / about 为…烦恼,困扰

1)make a deep/strong impression on sb.给某人留下深刻印象

2)impress sb.with sth.= impress sth.on sb.使人记住某事

3)take up 拿起/占用/接受/开始/从事/继续/选修 4)speed up 加速

5)sweep up 打扫 / 横扫 /掠过

6)use up 用光 7)come up 过来 8)eat up 吃光

9)sit up 熬夜 / 坐正

10)turn up 出现 / 开大(音/水量)11)remind sb.of sth.使某人回想起某事 /提醒某人某事 12)remind sb.to do sth.提醒某人去做某事 13)remind sb.that … 提醒某人…… 14)as a result(of…)结果

15)suffer from 遭受

16)be similar to 和…相似

17)keep doing sth.一直做某事

18)the six of us 我们六人(共六人)

19)by/ for /through +(the / a)lack of… 由于……的缺乏

20)be lacking in

缺乏(品质 /特点)21)lack for … 缺乏…… 22)in no time

很快,立刻

23)on one’s feet(从病痛或挫折中)复原

24)in all directions 四面八方

25)Sb.lose / catch sight of ….看不见/看见 26)Sb./ Sth.be in / out of sight看得见/看不见 27)at first sight 第一眼

28)at the sight of… 一看见……就…… 29)provided A with B

向A提供B 30)plenty of + [u] / [c] 许多

31)be previous to … 早于…… 32)compare A to/with B

把A与B作比较,把A比喻作B 33)for health reasons 出于健康原因

34)bend the rules 变通,放宽

35)on earth 究竟,到底

36)be under repair 在维修中

37)search for … 寻找

38)assist sb.in /with sth.= assist sb.in doing sth.= assist sb.to do sth.帮忙,协助某人去做某事

39)go soft 变软

40)speak in whisper 低声地说

41)be optimistic about … 对……乐观

42)switch on / off the power 开 /关电源 43)explain to sb.sth.= explain sth.to sb.向某人解释某事

44)give off 发出(光/热等)

45)get / be caught in … 被困在……中

46)require sb.to do sth.=require that sb.(should)do sth.要求某人做某事 47)Sth.require doing / to be done 某物需要被

48)be supposed to do 应该

49)be equipped with … 装备有……

50)be essential for / to … 对……是必要的 Unit 4 Making the News

1)be curious about 对……感到好奇

2)be to do 必将 / 将要 / 应该 3)go out on a story 外出采访

4)on one’s own 独自,*自己

5)of one’s own 自己的……

6)concentrate on 集中精力于…… 7)be of interest = be interesting 有趣的8)bring …with … 随身携带

9)have a nose for… 对……非常敏感

10)depend on 依赖

11)a trick of the trade 职业诀窍

12)accuse sb.of sth.= charge sb.with sth.指控某人做某事

13)so as to do sth.(句中)为了……

14)be supposed to have done

理应当 / 被认为做过某事

15)look forward to(doing)sth.盼望做某事

16)be eager to do sth./for sth渴望做……/…… 17)get the wrong end of the stick 完全搞错了

18)tell the whole truth

说出全部真相 19)ahead of

在……前头 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Unit 5 First aid set(out)to do/ set about doing 着手做某事

pass… on to… 把……传递给……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sb.与某人约会,预约 polish the style 润色语言风格

be / get absorbed in 专心于,集中精力于

in turn 依次,逐个地

defend…against… 为某人辩护

note down 记下

cover sth./ interview sb.报道某事 /采访某人 do some research on… 对……做调查

work on 从事

last of all 最后

on purpose /by accident 故意地/偶然,意外地 arrange an interview(with sb.)安排采访 stick to 坚持

A rather than B A而不是B account for 解释

through sb.’s analysis通过某人的分析

1)give / offer / do first aid to sb 2)perform / carry out first aid on sb.对某人实施急救

3)fall ill 生病

4)get injured/infected/burned 受伤/感染/烧伤

5)save one’s life 挽救某人的生命

6)sense of touch 触觉

7)electric shock 触电;电休克

8)take off 脱下;(飞机)起飞

9)squeeze out 榨出;挤出

10)over and over again 反复;多次

11)in place 在适当的位置;适当

12)put one’s hands on 找到

13)present sb.with sth.14)present sth.to sb.赠予/ 给予某人某物

15)a piece of jewellery 一件珠宝

16)cause / do damage to….使……受到危害/ 损害

17)a number of +n.(pl.)若干;许多

18)stick sth.to… 贴在…….上

人教版必修五边城 篇7

一、渗透STSE教育的插图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 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必修1、2中引入了大量的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科学家肖像图、环保图, 共有67幅之多, 通过挖掘这些插图蕴藏的教育功能, 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教育。新课标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化学实验的安全, 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的插图 (P4图1-1) , 这一类插图可以在课堂上用来配合实验安全的教育。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准备室, 对照课本的插图思考相应的易燃易爆类实验药品的存放方法;引导学生回忆马路上遇见过的石油运输车上的标志等等。通过观察图片, 体会图片的应用, 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化学, 学以致用, 深刻地感受身边的化学。

又如, 必修1中学习铁的氧化物的时候, 老师可以先提出“北京故宫的围墙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经过风吹雨打它还能历久常新”等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故宫城墙图片的欣赏 (P56图3-17) , 对铁的氧化物的颜色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被祖国的历史文化所感染, 穿插情感的教育。

而彩色玻璃、五彩缤纷的烟花、净水剂、人造骨头关节等实物图片都属于联系生活生产相关图, 这类图片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轻松乐学的学习态度, 借助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经过精心的编排,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注重了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培养, 在图片诱发的浓厚兴趣下的学习, 远比只是一句话的板书或一次简单的文字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通过教材插图的使用, 引导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 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插图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化学知识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也是学生觉得难度最大的部分, 利用教材中相关的微观、原理模拟图、模型示意图等36幅插图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可以纠正其可能存在的模糊概念和相异构想, 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比如在“离子反应”这个概念的学习中, P28图2-9插图“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属于微观图。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仔细观察这三幅图后,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幅图的含义。第一幅:氯化钠刚加入水中时, 二者没开始接触, 氯化钠的密度大沉在水下;第二幅:水分子接触到氯化钠表面, 准备开始“抢夺”钠离子和氯离子;第三幅:每六个水分子“抢”走一个氯离子, 每五个水分子“抢”走一个钠离子, 这些钠离子、氯离子脱离原来的氯化钠晶体, 分别以水合钠离子、水合氯离子的形式“跑到”水中去“自由啦”, 通过这个生动的“演讲”活动, 学生既可以利用这几幅插图直观地理解物质溶于水时, 受到水分子的作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微观的、抽象的过程, 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而且经过这个活动之后, 学生碰到“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碰到“离子共存的判断”等相关问题时, 脑海里就会“条件反射”出:该电解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 离解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仅仅是在脑海里反映出电解质的化学式!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 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属于模型示意图的P34图2-13“氯化钠形成示意图”, 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氧化还原过程中:反应前, 反应物的原子的不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判断如何才能得到稳定结构→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这样的模型示意图使学生在没有学过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知识的基础上, 也能理解并掌握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关系和电子转移的方向, 再通过图像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的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 使学生彻底地理解离子键的形成本质。假如这部分的知识没有很好利用插图去讲解, 只是让学生从课本的文字去理解, 或老师把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 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中的“什么原子得电子、什么原子失电子?”、“怎么失、怎么得?”、“失多少、得多少?”、“得失电子后的阴阳离子怎么结合成离子化合物?”等等相关的知识点的。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插图

利用必修1、2教材中包括实验装置示意图、仪器实物图、操作示意图等的54幅实验插图来创设实验情境, 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新教材中对新的实验基本都配有相应的插图, 在进入实验室前, 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进行仪器的组成、用途和操作要点的介绍, 特别是同类对比的实验, 利用装置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各部分的作用, 一起讨论“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还可以用哪些仪器替代?”等问题, 为进入实验室真正做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必修1的第4个科学探究:铁与水反应的设计实验。这是高一学生的第一个设计实验, 他们没有实验设计的经验和思路, 在教学中如何避免老师的“代设计”或者学生的“乱设计”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P46图3-8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这幅插图, 发挥这幅插图很强的示范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功能, 能很好地达到这个实验的教学目的。

观察要点1:两种反应物的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

观察要点2:水蒸气作为反应物, 提供的途径是什么?

观察要点3:反应条件是什么?

观察要点4:采用哪种反应容器?有没有其他容器可替代?

观察要点5:如何检验产物?

由于学生带着思考对装置插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 认识到该插图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也充分认识了设计整个实验必须要考虑的各个环节, 在动手进行设计时就能提出更完美的设计。

设计要点1:湿棉花提供水蒸气的量有限, 替代装置应如何选择?

设计要点2:固态物质与气态物质相互反应的装置有什么选择?

设计要点3:反应物铁粉和生成物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的, 选择什么方法证明反应的发生?

设计要点4:选择什么装置收集验证氢气?

设计要点5: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加热的顺序, 氢气的验纯。

由于安排了学生对P46图3-8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这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 充分挖掘了装置插图的内涵, 发挥了插图的引导作用, 在设计的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细节、详细记录和设计总结各环节的思考) , 认识了设计整个实验必须考虑哪几部分, 各部分如何选择装置, 等等, 最终通过插图的观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进行整个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2:必修2中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教学中, 在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 先组织一个看图讨论活动, 活动的第1部分:让学生仔细观察P69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装置图 (图3-16) , 把观察过程中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归纳如下:

1、参加反应的物质有:乙醇、浓硫酸、乙酸, 它们全部都是液态的。

2、反应条件是必须加热, 酒精灯的温度能达到该反应所需的温度。

3、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一定的角度。

4、吸收乙酸乙酯时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

5、吸收乙酸乙酯时, 导管口不能插入液面下以防倒吸。

6、实验所需的仪器包括酒精灯、试管、带胶塞的导管、带铁夹的铁架台。

活动的第2部分:在学生仔细观察后, 让他们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 讨论与他们发现相关的内容:

1、参加反应乙醇、浓硫酸、乙酸三种物质加入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用酒精灯加热时, 应该注意什么?能不能让温度迅速升高?需要使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吗?

3、加热时试管一定要倾斜吗?直立加热可以吗?还有什么仪器可以替代试管, 哪种仪器更适合这个实验?

4、饱和碳酸钠溶液可能有什么作用?饱和碳酸钠和生成的乙酸乙酯都是无色的, 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利于观察乙酸乙酯?

5、防止倒吸的装置需要改进为倒扣的漏斗吗?

6、如果要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从改进制取装置出发, 你有什么建议?

这样, 借助一幅装置图, 让同学们从实验仪器的组成和作用、各试剂的作用和实验的改进三个方面充分地预习了这个实验, 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还可以把物质的物理性质 (沸点) 、液体的加热方法、冷凝管的使用、指示剂的使用等结合起来, 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图表数据能力的插图

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化学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定量的化学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以曲线坐标图、数据表格图、物质变化关系图等为载体, 再通过理解、应用、分析这些载体的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来得到最后的实验结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案例1 (读数据表格图) :在介绍烷烃的物理性质时, 老师不是简单地将结论:“碳原子数越多, 溶、沸点越高, 相对密度越大”这句话作为一个知识点告诉学生, 而应充分利用必修2P55的插图 (表3-1) , 先让学生了解读这类图表的规律:先看横、纵行的名称, 了解横行 (研究哪几项) 和纵行 (按什么规律变化) ;再看各项内容是怎样变化的;最后着重分析变化原因。在了解了读这类图表的方法后, 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3-1中各项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别经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得出这个图表的含义:

比较:纵行七种烷烃由上至下所含的碳原子数逐渐增加、溶沸点逐渐变大、相对密度逐渐变大。

分类:所含碳原子数1~4个的甲烷~丁烷溶沸点低于0℃, 常温时为气态;所含碳原子数5个以上, 17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熔点低于0℃、沸点高于0℃, 常温时为液态;17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溶沸点高于0℃, 常温时为固态。

归纳:烷烃所含的碳原子数越多,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相对密度就越大, 溶沸点也就越高。

概括:烷烃的物理性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 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这样, 学生不仅通过自主理解、分析得到了“碳原子数越多, 溶、沸点越高, 相对密度越大”这个结论, 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对图表数据等信息的分析处理的方法, 读图能力大大加强, 并且通过对该图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 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类似这样的表格还有表1-1、3-2等等, 都可以采用相同的策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 (读物质变化规律图) :在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P16的图1-9, 找出图中概括的含义和两条规律, 然后利用图来分析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两个方向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在充分理解了该图中反映出的四个规律 (由左至右、由右至左、由上往下、由下往上) 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模仿作图”的练习:“在分析图1-9后, 请作出同周期从左至右的元素的金属单质与水 (或酸) 反应的快慢变化规律、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快慢的规律”, 还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或碱性) 的变化规律, 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的各种变化规律等等。这样, 学生通过看图→读图→解图→作图的训练, 借助一幅图, 可以掌握四个知识点, 变化出更多的图, 那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而且规律一致, 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插图, 学生只能通过文字的理解、记忆, 效果会大大降低。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 时刻穿插着学生读图、解图的训练, 总结读图、解图的规律, 那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图片帮助师生强化了化学的社会价值, 以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 因而, 教师选择的各种教学策略都应该找准着眼点, 抓住关键。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恰当地、充分地, 并且具有整合性地利用好教材插图, 通过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 渗透STSE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分析处理图表数据的能力, 有效地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 使学生将更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人教版必修五边城 篇8

下面是京九铁路北京(西)至深圳某一车次运行的时刻表(如表1所示),设火车在每个车站都能准点到达,准点开出。

(1)T107次列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聊城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T107次列车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荷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T108次列车在9时30分的瞬时速度是多少?

此题第(1)问求T107次列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聊城站,运行的平均速度的关键是要知道北京西站到达聊城站的位移。第(2)问也需要知道聊城站到达荷泽站的位移情况。而该时刻表给出的是里程(路程)还是位移呢?

列车时刻表中给出的应该是路程。既然是路程那么就不能用此数据来计算平均速度。除非该段铁路是直线。从地图上看该段铁路不是直的,也不能近似看成直线。

那么实际的里程表又是什么样的呢?由铁路部门提供的时刻表如表2所示:

可见教材中给出的里程与列车的实际里程相比,聊城和菏泽两站不符,并且相差很大。

那么,教材中给出的里程是不是各站距北京(西)的直线距离(位移的大小)呢?根据网上电子地图的测距,北京距聊城的直线距离约为345公里、距菏泽的直线距离约为475公里、距阜阳的直线距离约为170公里。可见教材中给出的里程显示的是聊城站距北京的直线距离,菏泽、阜阳两站的里程则与它们到北京的直线距离相差较大。

由此可见,教材中给出的时刻表中显示的里程聊城站是位移的大小、阜阳站是路程、菏泽站既不是路程也不是位移的大小。教材给出了一个不统一的里程标准。

此题的第(1)问按教材给的数据求得的结果与实际符合。

此题的第(2)问不可求。按教材给的数据,菏泽、聊城的里程差为178公里,它既不是T107次列车的路程也不是其位移。由铁路部门提供的时刻表两地里程差为156公里,而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135公里,可见由铁路部门提供的时刻表两地里程差是T107次列车的路程,不能用它来算平均速度。即使表中准确给出的是距北京的直线距离也不能用荷泽和聊城距北京(西)的里程差来求位移。因为位移是矢量,北京、聊城和菏泽三地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直接做差来求位移。

综上所述,根据列车时刻表可以求出列车的平均速率,当两站之间的铁路是直线时,还可以求出平均速度。京九线北京(西)到阜阳段不是直线,这段的路程和位移大小相差太大,不能近似看成直线,即不能通过列车时刻表来求解平均速度。

因此,我建议若编者要想出类似的题目,应选一段能看作直线的铁路为好。

上一篇:山西省精品课程下一篇:描写雪的古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