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文化专题

2024-09-22

好莱坞电影文化专题(通用8篇)

好莱坞电影文化专题 篇1

[摘 要] 好莱坞是现代世界最发达的电影基地,好莱坞电影当中已经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这种运用在文化意义上表现得很复杂,好莱坞运用中国元素的主要目的就是谋求商业方面的利益,这是好莱坞当中的商业观念所决定的,好莱坞电影的生产机制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而且,好莱坞对中国元素的运用还是出于文化渗透的目的,也标志着世界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全球化时代,由于世界中的各种文化因素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跨文化交流就成为一种必然。

[关键词] 好莱坞电影;中国电影;跨文化;现象

自从全球化趋势加剧以后,传媒产业就在日益发达当中,电影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文学形式,如小说,成为西方想象东方的载体。很多学者都把学术兴趣转移到电影或者是电影的相关领域当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成果。

一、理论反思

随着高科技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DVD播放器的各种检索功能为老电影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观看形式,也对传统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电影是依赖于胶片来制作幻觉,但是画格本身却是精致的,这种错觉的呈现是传统电影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电影能够做到挽留演员的生命表象,胶片可以使得静止的瞬间复活。白话现代主义是从经济、技术上大众文化的对应产物,白话是一种社会性的话语形式,是个人的表达形式,在公共场所能够被他人认同,它与方言不同,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和流通。白话现代主义可以分析在语言上有很多差异的电影,不同的电影和不同的现代经验可以补充现代主义白话理论,使白话主义更加系统化、精细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涉及了很多现代性的问题,如失业、贫困、犯罪、危机以及性别等。这些经验在当时的文化当中都有呈现。

二、好莱坞电影的跨文化现象

好莱坞电影当中借鉴中国元素的创造很早就已经存在了。在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刻画华人的形象了,不过很多都是作为陪衬的。中国形象的典型特征就是唐人街上的长辫子男人、长指甲女人等。好莱坞拍摄了第一步完全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大地》,这部电影当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有40年之久,主要展现了一对中国农村夫妻的悲惨命运和他们对中国国土的眷恋之情。这部电影的音乐都是采用的中国音乐,它修正了早期电影当中中国人的形象。在70年代,李小龙带着自己的武术进军好莱坞,引起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是中美电影文化进行交流的一次小成就。

在70年代以后,由于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好莱坞电影在美国国内市场逐渐萎缩,每年只有十分之一的电影可以赢利。在1952年,美国电影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2%,在70年代这一比例升到55%,自从9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在欧盟电影市场当中有70%的份额。

由于全球化,好莱坞电影在主体以及拍摄方法等方面产生了变化。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于1988年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偏西方视角但是制作很精良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的九个奖项。华裔导演王颖于1993年拍摄了电影《喜福会》,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这是当时好莱坞主流的电影之一。很多以中国为题材的电影都有争议,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方面都很成功,很有开发的潜力。这吸引了很多导演都以中国为题材来拍摄电影,更多地加入中国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随后的很多电影当中都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花木兰》《非常人贩》《面纱》《上海正午》《骇客帝国》《上海骑士》《生死格斗》等。在20,好莱坞又推出了《功夫熊猫》等带有中国元素的电影。《功夫熊猫》的制作用了5年的时间,制作成本达到了1.3亿美元,推广的成本达到了1.5亿美元,它的票房共计是6.3亿美元。这些作品或者是从中国传统文学来寻找题材,或者是把中国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或者是运用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符号,虽然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但是却没能够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状况。

好莱坞电影文化专题 篇2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文化,文化融合,文化共生

在新时期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 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已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中国大众来说, 好莱坞大片带来的还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享受, 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好莱坞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带给中国知识分子的焦虑是巨大的, 跨文化传播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只是外在部分, 真正的内在冲击还在于对封闭环境中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认同所带来的困难。“我们已有的生活方式, 曾经给我们安全感和使我们感到舒适的生活方式, 现在被挑战了, 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我们被要求的, 关于它要进行辩论、要求解释和证明的东西, 它不是自证得, 所以, 它看起来不再是安全的。” (1)

于是人们开始担心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消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并开始攻击好莱坞电影文化这类西方文化, “我们指责的不是个体行为, 而是具有社科背景的体制:帝国主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 而且是集体生活秩序中处于核心 (主宰) 地位的经济行为” (2) 。

对新时期好莱坞电影文化传播的重新解读

重新认识“好莱坞电影文化”现象。作为美国文化出口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式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 好莱坞电影一直被视为美国文化侵略的急先锋, 很多学者对未来世界终将沦为美国化的“地球村”深表忧虑, 认为美国通过文化输出要将世界变为美国模式的“地球村”。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即认为大众在美国文化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传播学的“魔弹论”理论把受众完全看做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 忽视了受众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 好莱坞电影文化作为美国工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构造世界的认知方面的确起着强有力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片面地认为, 消费好莱坞电影文化就必然会接受好莱坞电影中目前为止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形态。虽然对于好莱坞电影文化的研究不能不牵涉电影资本运作过程中那些西方意识形态的种种影响, 但是更应该坚持消费过程中的复杂性, 坚持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好莱坞电影文化对地区电影文化以及生活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也应该加以进一步细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总是把全球化过程的好莱坞电影文化都“一刀切”地认为是来自外国的异质文化, 这其实是完全忽视了好莱坞电影文化镜像中的本土文化因子, 并没有准确把握和理解好莱坞电影文化现象。

重新理解“好莱坞电影文化侵略”本质。改革开放后好莱坞大片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西方文化, 更大程度上是迎合满足了我们本性本能的一种释放。好莱坞大片首要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其次才是电影中附带宣传一些自身的价值。由于社会、家庭、教育、价值观等各种因素影响, 好莱坞所带的现代价值元素不仅仅是西方的, 更大程度上也是普世的。普世文化广泛吸引观众掏钱到院线观看电影。普世价值与人性本能又存在密切联系, 它与人最深处流露的自然属性即欲望文化或者称为消费文化相吻合,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开疆拓土”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这并不是说消费文化可以在深层次上完全取代中国传统文化, 即使是强势民族的强势文化在文化迁移过程中也不可能取得完胜。英国传播学家斯帕克斯观察到, 英国在印度实际统治了150年, 给印度强加了很多东西, 包括英语, 但是英语从未完全取代印度语言。笔者认为, 思想、语言、文字、价值观以及信仰等一个民族最为本质的东西只能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之后的共同发展, 而不是一种文化绝对取代另一种文化。因此, 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好莱坞电影文化这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从本质上来说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 而是以好莱坞电影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相互大融合, 也是顺应了基于人性深层本质欲望和理性的一次成功大释放。

重新把握好莱坞电影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生的趋势。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文化的族谱, 就不难看出, 无论是西方输出文化的标准, 还是西方文化工业本身, 都带有文化混合的性质。 (3) 如热播一时的《2012》与《阿凡达》除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之外, 在中国造成巨大轰动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电影中融入了众多的中国元素, 这些中国元素在吸引中国观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部卖座的电影开启了好莱坞电影制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即在好莱坞电影文化中融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文化, 汇合成一个为世界大多数受众所认同的“文化火锅”, 在这“文化火锅”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机制变化, “当一个社会接触到一个更为主导性的文化并受影响发生文化急剧嬗变时, 文化适应就随之产生”。或者说, 在未来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过程中, 好莱坞电影不再是纯粹的好莱坞电影, 它将成为展示世界各国文化的竞技舞台。

迎接和应对新时期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建议

我们应该回到纯粹学术理性的层面, 从社会、国家和大众的福祉角度出发, 研究以好莱坞电影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给我们和社会所带来的变化, 保持与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合理性维度相契合、相适应的一种积极心态, 当务之急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把握好本国的文化主导权。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给一些弱势文化的存在带来严峻挑战。从社会学和伦理学角度来说, 多种文化的协调发展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优势文化的发展不是以吞并另一种文化作为发展之路。因此对于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文化的平衡性, 使跨文化传播免于霸权文化和不当利益相关者的控制, 这就需要在构建对话平台的过程中, 除了认清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的差异外, 更重要的是保持文化交流群体的平等态度, 以不损害对方文化延续为最基本前提, 并在此前提下通过两种文化自然而然地交流和碰撞, 达到两种文化彼此的融合和求同存异。

好莱坞电影文化带动的消费文化与原有文化体系权力的斗争会产生矛盾效应。葛兰西的文化主导权理论认为, 文化都是“纯正的” (或曰来自“底层的”) ;也不是简单地被“上头”压下来的, 文化是两者产生的一种“妥协的平衡状态”;是“底层”与“上头”这两股力量矛盾的混合;它既是“商业”的, 也是“纯正”的;既是“本土”的, 也是“全球的”;它既有“抵制”也有“收编”, 既涉及“基础”也涉及“能动性”。 (4) 全球化促进了“地球村”的发展, 好莱坞电影文化一方面促进了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并对世界落后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自身文化的强势, 造成了与其他文化的对立和冲突。因此, 我们不能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忌惮万分, 但也断不可顶礼膜拜, 而是应该注意保护好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主导权。

用更理性的态度应对全球化。随着新一轮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电影传播制作业想规避这个趋势已无可能, 同时也不明智。从长远层面来说, 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首先, 好莱坞电影文化中带来的新理念与原来的理念相拼合就会形成色彩斑斓的世界电影文化景观, 这可能直接导致不同文化圈内的人们难以适应。但这些都只是一个过程, 随着文化融合, 逐渐会产生一套适合现有社会新的文化体系, 而且时代发展也证明了这个结果。改革开放之初, 好莱坞电影带来的许多与当时体制不相适应的观念现在都已经融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

其次, 今天的好莱坞电影文化似乎随着世界格局的新变化而出现了一些新动向, 已不再是纯粹封闭的西方政治话语模式, 而是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更多地注重融合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来拓展市场。如《2012》和《阿凡达》中在西藏制造诺亚方舟和哈利路亚山等地方元素就为中国观众所津津乐道。新时期的全球化已不再是一味简单地向人们灌输某种文化意识, 而是一个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相融合的动态过程。我们应该更理性地觉察到以好莱坞电影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共生的新动向, 抓住机遇, 及时调整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策略, 以更好地迎接和应对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注释

1[1]齐格蒙特·鲍曼[英]:《通过社会学去思考》,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第47页。

2[2]约翰·汤林森[英]:《文化帝国主义》,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第168页。

3[3]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7页。

好莱坞电影文化专题 篇3

对异国情调的兴趣

希腊和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好莱坞的导演们拍摄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题材的影片。2004年上映的《特洛伊》,将古希腊历史上一对传奇式的情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和斯巴达王后海伦之间的爱情激起的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恢弘淋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2007年的《斯巴达300勇士》叙述了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邦与波斯帝国之间一次著名的战役。2008年上映的《奥德赛》,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中取胜后及返航途中的历险故事。2010年的《诸神之战》,讲述了神与人、神与神之间的拯救与被拯救的故事。2011年的《惊天战神》讲述了主人公接受神的指引并在处女先知及同伴的协助下,带领古希腊人民奋起反抗欲释放恶魔泰坦以与众神抗衡的邪恶势力。而说起古罗马题材的影片,人们不会忘记诸如《斯巴达克斯》、《角斗士》这类好莱坞巨制。

其实,以各种异域文化为题材的影片在好莱坞电影中不胜枚举。仅举近年来一些成功之作为例,如2001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的歌舞片《红磨坊》,描述了19世纪末巴黎闻名于世的奢靡夜生活的情况。2005年上映的动画片《马达加斯加》则以距非洲大陆东海岸400多公里的非洲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为背景。2007年的动画片《料理鼠王》借助小老鼠食神把观众带到了浪漫之都巴黎,观众随着它的目光观赏到了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以及巴黎著名的“艺术桥”等。2011年上映的动画片《里约大冒险》则以巴西里约热内卢为背景,让观众领略了南美热带雨林的风情,还有已经成为里约标志的耶酥山。

对东方文化的“拿来”

在欧美以外的东方世界,古埃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明,以其神秘的魅力吸引着好莱坞的制片人和导演为之神往。早期的著名影片《埃及艳后》跨越古埃及和古罗马两个文明。1998年梦工厂出品的动画片《埃及王子》,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为故事蓝本,生动再现了几千年前灿烂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影片中气势恢宏的王宫殿堂、广袤无垠的大漠、生动辉煌的壁画、神秘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等给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1999年的影片《木乃伊》在古埃及魔幻故事与现实世界间穿越,在展现古埃及空旷与宏伟的同时,也在展现着埃及的神秘,其后接连推出续集。但无论是《埃及王子》还是《木乃伊》都没有摆脱美国人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方式。

在神秘的中东,古代波斯也对好莱坞电影人有着浓厚的兴趣,《斯巴达300勇士》同时也对波斯历史作了神秘化的描述,但引起了伊朗的强烈反感。

2008年上映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惟一一部以印度为题材获得奥斯卡大奖的影片。这部反映印度底层人贫困、奋斗和爱情的电影,2009年获得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七项大奖,随后又横扫第81届奥斯卡,大获全胜,独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八项大奖。然而这部在西方深受肯定和追捧的大片,在印度却遭到了各方的不满、抗议和抵制。抗议的人群大多来自印度的贫民窟,由于影片大量展现了印度底层社会的贫穷和暴力,抗议者认为这是导演在嘲笑他们,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印度媒体也认为这是导演在用印度的贫穷落后来取悦西方人。更有抗议者认为片名中的“Slumdog”一词是对贫民窟居民的极大侮辱(注:该词由slum和dog两个词组成,前者意为贫民窟,后者意为狗),并强烈要求影片改名。

长期以来,好莱坞一直在想象着遥远的东方,美国导演也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大量商业大片中出现了日本的武士角色或忍者形象,如《星球大战》、《黑客帝国》、《鬼狗杀手》、《黑雨》、《昆宝出拳》、《猫狗大战》等,都或多或少掺入了日本文化元素。2003年,华纳公司出品的《最后的武士》是一部直接描写日本武士道的好莱坞电影,展现了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影片表面看是对武士道的颂扬,但最后还是作为美国人的男主角又一次充当了神勇的拯救日本武士文化的英雄。影片依然是美国文化的内核。

好莱坞影片中的“中西穿越”

纵观好莱坞影片,中国人的形象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落后、丑陋、愚昧。之后,中国人的形象又被扭曲成让人恐惧的样子,如擅长窃取情报、不择手段、搞政治阴谋等。随着中国功夫在美国的传播,好莱坞开始改变对中国人形象的解读与创造。李小龙在美国电影《龙争虎斗》中的角色,是第一个由华人饰演的英雄人物,藉此中国文化的魅力开始在好莱坞及西方观众面前得以展现,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形象也开始朝正面积极的方向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好莱坞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挖掘”与“拿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影片当属迪斯尼公司1998年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2008年环球影业推出的《木乃伊3:龙帝之墓》、2008年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及2011年上映的《功夫熊猫2》等。

但事实上,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角色已被美国化,她具有了美国式的女性独立意识及个人英雄主义色彩。2008年上映的《木乃伊3:龙帝之墓》,让人看到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片面化理解和丑化以及高高在上的凌驾与肆意践踏,隐含其中的美国拯救中国乃至世界的救世主思想以及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政治阴谋依稀可辨。而《功夫熊猫》中虽然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但已经成了“绿眼睛”的熊猫形象代表了美国的价值观,这是一只穿着中国文化外衣却心怀美国文化内核的美式熊猫。据说,好莱坞还有更多的拍摄计划。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彼得?罗伊曾经公开透露,他将筹拍中国传说题材大片,包括《成吉思汗》、《杨家将》、《西游记》、《天仙配》等。看来,好莱坞是看上了中国潜在的市场与商机。

好莱坞电影文化专题 篇4

——以《功夫熊猫2》为例

【作者】王培玉; 【导师】李慧

【作者基本信息】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2016,本科在读 【副题名】以功夫熊猫为例

【摘要】动画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形式,有着视觉艺术的独特魅力,创作者可以天马行空地进行想象与创造。在信息传播图像化、动态化的今天,动画艺术不仅有娱乐化的性质,也承担着传递创作者价值观念和情感的作用。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梦工厂,一直擅长将其他国家的文化作为载体,融入自身的价值观,同时保留普世价值,使其生产的电影具有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和意蕴,从而达到商业和艺术上的双赢。其突出代表便是近年来大热的《功夫熊猫》系列,好莱坞斥巨资打造这部糅合了中华哲学,民俗,美食等中国元素的动画长片取得了美国本土和海外市场的成功,也折射出全球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好莱坞式解读”的认同。【关键词】传统文化,好莱坞动画,中国元素 【正文】

一.中国民俗符号的运用

中国因其历史悠久,因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爆竹就是鲜明代表之一。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还没有发明火药和纸张,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在节日或喜庆日燃放,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制作《功夫熊猫》的好莱坞动画制作者显然对中国民俗进行过详细,认真的研究,他们在《功夫熊猫2》(以下简称“《功2》)中便围绕着爆竹,烟花这一线索,勾勒出了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带有浓厚的美国”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功2》讲述统治宫城门的孔雀夫妇发明了烟花为子民的生活增添了欢乐,而他们的儿子沈却看到烟花的另外一面——带有杀伤力的一面,并由此踏上了邪恶的道路。孔雀夫妇狠心驱逐沈,沈怀恨在心,多年待父母死后,带着他的威力巨大的火炮卷土重来,妄图占领整个中国。好莱坞巧妙地借用了中国在节日燃放爆竹这一传统民俗,并加以大胆的想象,使之成为贯穿整个故事核心的重要内容。其他的民俗还有开头讲述故事背景孔雀夫妇和沈的故事时运用的剪纸效果,以及故事进行到中间时阿宝借“狮子”来做掩护所反映了“舞狮”民俗,多种传统民俗符号的运用,为影片营造了浓浓的“中国氛围”。

二.中国艺术文化的运用

在《功2》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影片一开始,阿宝去瀑布下寻找师父时便运用了山水画的手法设计了师父打坐修炼的场所。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云雾缭绕,青松耸立,中国画讲究”留白“”渲染“等特点被好莱坞抓住,并悉心打造成为能够搬上荧幕的动画效果。其他的艺术文化还有音乐,在《功2》中出现的背景配乐有以悠扬笛声为主的开场音乐,还有在打斗场景时动感活泼的琵琶乐,以及在”舞狮“场景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鼓乐等。这些中国特有的音乐形式,为影片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三.中国建筑文化的运用

同时,《功2》中出现的几种建筑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仿照紫禁城的“城中城”形式构筑的“宫门城”,外围是结实的城墙,中间有广阔的庭院,登堂前更有层层台阶,细微之处皆体现中国建筑的特点。此外,位于宫门城中央的宝塔更是东方建筑的典型。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在片中,塔作为宫门城统治者的居所,其宏伟程度不亚于皇宫,外观上宏伟秀丽,飞檐琉璃瓦的装饰美轮美奂。在塔的内部,则是雕梁画柱,穹顶上装饰着壁画和明珠,富丽堂皇,充分体现着统治者的高贵的宫门城的繁荣昌盛。除外,宫门城的民居特点也值得一提,《功2》中的民居皆采用江南传统民居样式,马头墙是其重要建筑部分。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在古代,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看到这种错落别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味。

四.中国哲学文化的运用

在《功2》中,阿宝陷入了关于自身身世的心魔之中,身心浮躁,限制了实力的发挥。最后是他参透了师父所教的“静心”思想,才获得非凡力量,战胜火炮与敌人。这里所谓的“静心“,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包括佛释道这些宗教领域所说的内心最大的空无,得道和涅槃的状态。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首先提出了”致虚守静“的观点,老子认为:只有排除物质与世俗的干扰,坚守纯净宁静的心态,才能真正把握”道“的真谛。而儒家经典《礼记·乐记》则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认为人天生就是无情无欲的,受到外物的影响而产生情欲,所以要制礼作乐对人的欲望进行约束和引导,使之保持在”静“的状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与提炼,最终形成了中国后世儒道两家所一致,所一直推崇的重要原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功2》对中国哲学文化的运用使影片从对中国文化模仿的”形似“到”神似“,提高了影片主题的精神内涵。

好莱坞电影中的“童话”韵味 篇5

[摘要]蒂姆?波顿的电影作品被外界冠以“成人童话”的美称。由于受到古代西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经典作品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带有童话的代表含义和直观的感觉,而这个特点也更容易激起观众的感情,就像讲童话故事,能让孩子安静地睡着一样。导演让?皮埃尔?儒内给观众营造了一幕幕童话王国般的画面,对主人公艾米丽的形象刻画演绎到了极致。银幕上的场景唤起了观众对儿时童话的记忆,并产生了共鸣。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使得电影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明显,“童话韵味”十足。

[关键词]好莱坞;爱情电影;童话;语言

一、引言

颜色在影视制作上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童话爱情电影的主题,通过色彩的表现都能达到与语言一样的效果。本文将运用简单的心理知识,从好莱坞童话成分的应用、模范化的主角、单纯的故事和电影中童话颜色的渲染这几个角度,赏析这类影片中的“童话”韵味,找到在内心中与童话世界有关的记忆,并解读好莱坞电影是如何在导演的精湛拍摄技术下,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引起共鸣的。

二、好莱坞电影中童话成分的应用

波顿电影中的童话被人形容为“黑色童话”,这些童话的类型是神秘、恶势力和惊悚的,这也是其与其他好莱坞电影的不一样之处。这种个人关于童话的习惯养成,离不开他幼时对童话的深爱和自己对童话的理解。

波顿的作品无论是空间、事态还是夹叙,都能让人感到经典的童话韵味,在此浅谈其特色鲜明的三个要素:真实与虚幻的交错、家长作用的不完整性和性的缺失。真实与虚幻的交错在波顿的影片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让观众在现实与幻想中自由穿梭,这在《大鱼》中有很好的体现。这部电影有两条情节路线:一个真实的情况――爸爸将要过世,儿子回来探望爸爸,最后完成了父子间灵魂上的交流,获得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另一个,比较重要,存在于经典的童话故事中――父亲在与别人高谈阔论,说自己经历了困难重重的探险之后,拥有了完美的感情,他的朋友存在于他的故事中。浓厚的幻想氛围颠覆了观众的感官,和影片中儿子一样迷茫,一个现实中的人活在虚假的世界里,这是为什么?原来,爸爸的每个经历的核心都是真的,生活满是艰难与平庸,通过更完美、更能安慰人的方式来编写生活的经历,可以使自己和他人都能积极地看待生活并接受现实。电影中的虚假成分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美,也低调地阐述了家与生活的意义,成为波顿众多作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家长作用的消失是一个重复的剧情,波顿很好地传承了这一经典作风,并结合了自己的风格。他的电影主角鲜有母亲,少数的母亲角色也是跑龙套,没有实在意义,以致母爱的痕迹不存在于他的影片中。一切的源头都是由父亲开始的,紧接着就是他们儿子的悲惨剧情。因为电影中母爱的缺失,使得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完美的,这种硬伤在孩子身上不可抹去,从而使孩子的身上有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矛盾存在。因此,会有生性本善良的爱德华成了杀人怪物,旺卡会面无表情地惩治他不满意的儿童。

波顿电影在描述黑暗时,不管恐怖、邪恶到什么程度都不会出现与“性”有关的成分,这点与传统童话类似。而波顿的全部电影都无性话题,这在当代好莱坞电影中可谓独具一格,如果认为他是为了区分电影类型、让未成年都能欣赏到的话,倒更可以把他想成一个还有童心的电影工作者,对童话的热爱从未削减并深受童话感染,这种感染是不知不觉、深入内心的――真正的童话中没有性。

三、模范化的主角、单纯的故事和再现的话题

传统故事中,后妈都是扮演邪恶的一方,哥哥姐姐都是受到偏爱并与后妈沆瀣一气的坏人形象,而主角是正义的,虽经历坎坷但终会有好的结果的另一方,这就是童话的主角被模范化的特色。他们似乎从来就不被人们看好,处处与人群不和,就是人间的另类,但他们天生善良、大度、宽容。这种典型的角色应用,使得人们怀疑主角就是波顿自己在童话世界里的化身,他多次在影片中运用和自己相似的生活经历。这种观点不是空穴来风,少时的波顿有自闭症倾向,父母的不支持,伴随着孤独长大的他后来做动画制作人时,显得尤为苦闷,但不断奋斗的波顿最后还是成就了自己的电影事业。波顿选择模范化的童话主角来表达影片的主旨或自己对童话的理解,主要是他擅长对这一手法的运用。

传统的童话都有固定的模式剧情:主角离家出走――开始冒险或寻找某某――最终返程;它们的话题也是相似的:主角的冒险旅程中会发生偶遇,遇到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或者事,从而完成自己的梦想或是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不仅是传统的剧情,也是波顿童话电影中的映射。从故事的发展历程上看,波顿的电影人物都是因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迈进了另一个世界,碰上令人无法想象的人或事,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变化,结尾还是回到了自己熟知的世界。如《僵尸新娘》《爱丽丝梦游仙境》都有相似之处。

因为模范化的人物,类似的情节和经久不衰的童话话题,波顿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批判,人物形象随意、没有新鲜故事、电影缺乏内涵等,客观上说这是事实,他的作品好像只是一场视觉盛宴和一个浅显的道理。但是,正因为这些不足让他获得了观众的关注:场景、主角、讲述话题的风格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回忆,尽管观众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会怎样,这使得“他的经典作品就像《安徒生童话》那样经久不衰,直击人们的心底”。

另外,他作品中的童话韵味就如同《安徒生童话》一样,虽然简单但足以丰富人们的内心,也没有因为老套的剧情和电影人物的模型化而显得肤浅。再看看《大鱼》这部电影,一般观众会把它看成以爱和谅解为题材的童话,但其真实内涵不仅仅是这样,它是除了简单生活之外更深刻的童话――在我们身旁到底有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哪些是虚幻的?生命与命运之间有哪些关联?父亲吹嘘的话语中反映了生活的不容易、对生命的不断追求、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更高要求、对爱情的不将就,等等。每一个场景的出现都有不同的内涵要表达,对生活有不同感悟的观众从中得到的是不一样的启发和打动。

四、好莱坞电影童话色彩的渲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银幕上的画面逐渐有了颜色,宣告着电影制作的另一个潮流的到来。正因为这突破性的改变,使得有色彩的电影成为观众面前的主角,此后,黑白电影退出了历史舞台。将色彩加到银幕上不仅使得表现内容更具真实性,而且提升了电影的表现力,更容易将电影制作者的意图表现出来。选取现代电影作品的色调内容进行赏析,透露给观众的信息是电影制作的美学应用、制作意图已经可以通过丰富的视觉效果进行体现,相比黑白色调,彩色更具表现力,进而推动电影的内涵与制作水平又前进一步。电影的革新浪潮,使得制作者的个性更加张扬,审美品位更加有内涵,也使得制作者更容易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在发泄作者内心的情感因素时,不管是在文化、感情上,还是制作的独特性上,制作者在努力使影片具有更广泛的美学上的进步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深度的影视思索。

《天使爱美丽》是法国导演让?皮埃尔?儒内比较出色的电影之一,在其上映之后便风靡全球,获得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几项全球大奖。电影的内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艾米丽,乐于助人,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故事。电影中艾米丽做的事情包括送还给老人50年前的时间囊、为警察和买烟女进行搭桥牵线、为水果店老板帮忙、帮助玻璃人认识这个美好的世界、为寡妇重新找回真爱……童话般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流连忘返,仿佛又回到了安徒生童话的那个年代。

以此开头,艾米丽把自己的双手伸向了每个有需求的人。她花尽心思制订了一个乐于助人的方案,但隐藏自己的姓名。“爱心天使”总是围绕在人们的身边。但我们的“天使”也会有自己的小烦恼,一份莫名的相册就像《灰姑娘》中的水晶鞋引导她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一样,在老邻居的帮助下,艾米丽抑制内心的胆怯,大胆将爱说出口,获得了自己的另一半,她的身体也注入了新的生命。经典的灰姑娘情节,在这部电影中有了映射,让观众领略了一个带有颜色的“灰姑娘”故事。整个故事更好似一个安徒生童话,简单、纯洁、幸福。拍摄的画面像一片五彩缤纷的气球,色调的不断调整、运用、转换,精彩地把一个豁达开放、聪明善良的小姑娘行为,记录得积极向上。女生天生的想象能力在五彩缤纷的童话色调中得到了极度施展。《天使爱美丽》的童话色调是相当有个性的。开始人物出场时,满满的似乎要从里面泄出来的黄绿色,感觉不是生活中见到过的而是童话中的那种绿。但这种颜色的选用,恰到好处,给观众以视觉上最大的舒适度。电影里的外景,绿色的运用彻底征服了观众,而室内的颜色大多是黄色和红色,自然而然让观众与看过的童话场景联系了起来。

因颜色使用而表达出浓厚的童话韵味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处,也更好地渲染了电影的主题。导演的用意在于激发观众心理上的喜悦,展现童话世界中的美好。绿色是大自然生机盎然的代表,让人感觉协调、舒适,是最满足人眼要求的颜色。同时绿色代表的是生命和和睦,绿色所代表的欣喜、愉快是其他颜色所不能替代的。光谱的排列中,黄色的亮度最高。因为黄色代表舒适,归于暖色调一类,描述人的心情时是祥和、温柔的,所以象征美满和暖心。正因为它的亮度高,在单纯的背景下比较凸显,因此带给人的感觉就是欢快的,具有阳光积极的特征,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延长观众的视线。红光的波长在颜色中居于首位。所有颜色,都比不上红光对眼球的刺激效果。红色是阳光和火的颜色,有暖和、热能、情绪激动的象征。橘红色是一种可以闻到阳光味道的颜色。热烈的红色,总是不能在人们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而不留痕迹;红色又是爱情、激情、兴奋等情绪的代表色,那是鲜血的颜色,涌现的是一种势不可当的热情。所以,红色的出场效果是惊人的,让人瞬间激情四射。这在童话画册上才有的颜色效果,被导演搬到了银幕上,自然有了一种不同但又熟悉的童话韵味。

电影不只拥有了童话故事的美,也反映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即使是在童话王国里,女主人公也会遇到如同巫婆刁难的挫折。但是就像失意的画家、被抛弃的邻居、痴呆的水果售货员等,看似弱小的群体,集合在一起,就成为无依无靠的艾米丽的坚实后盾。有人说童话故事里都是骗人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像艾米丽那样乐于助人。爱心总是可以得到爱的回报的,只要一直坚持下去。

五、结语

好莱坞导演对电影中的童话素材运用具有天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从小受童话故事的熏染,以至于对好的童话故事和有表现意义的故事产生了好感,并随之运用到了电影中,童年的影响,使得好莱坞导演们不断有关童话电影的创作欲望和灵感。而科技的发展也为导演们在电影中展现自己的意图提供了较大的帮助。绚丽的特效、耀眼的色彩,使得影片中的人物更加形象生动。颜色在电影中的使用让电影视野得到扩大,成了童话语言的组成成分。颜色夹杂在电影制作当中,组成了影视童话创作的颜色成分,使得这种成分本身成为电影童话的一部分内容。这种做法加强了童话电影与颜色之间的关系,彩色童话电影的内涵才会进一步表现出来。而电影的童话模式是最经济也是最容易打动观众的手法,如童话的代表色黄、红、蓝等暖心颜色被波顿用黑色颠覆,其实童话实质就是黑暗中的挣扎,但童话传扬的真善美仍然存在。所以,在电影的黑暗成分中人们仍能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洗礼。这也是好莱坞电影中的童话韵味所在。

[参考文献]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 篇6

记得高三时物理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短片,是美国勇气号登陆火星的模拟动画。当视频播到勇气号伸出一个摄像头时,老师把画面暂停下来。然后,他指着贴在摄像头上面的美国国旗说:“美国的意识形态侵略真是无处不在,就连一个小小的摄像头都不放过!不信你看看美国电影,几乎每一部片都有美国国旗的镜头。其实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比中国要好得多,我们每间课室都挂国旗,又不见你们望她两眼!”

这番突如其来的演讲说得慷慨激昂,听得我们目瞪口呆,从来没想过平时安安静静的物理老师居然是一位如此有正义感的人。经他这么一说,我从此彻底改变了对美国电影的看法。本来我不相信每一部片都有美国国旗的,但留意了之后,星条旗飘扬的数量真是让我反胃。于是,我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好莱坞电影,结果越看越吐血,发现电影中意识灌输不是一般的强,除了国旗之外,还有诸多地方表现出大美国主义的思想,若不仔细研究,还真容易被它影响。

下面,就大略分析一下好莱坞电影到底是在哪些方面不声不响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的。国旗:

《与狼共舞》:当主角来到边界驻地时,发现驻地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只有破烂的国旗还插在地上,随风飘扬。

《毕业生》:当达斯汀·霍夫曼跑去他女友那间大学时,俯视镜头前的景物顺序是:美国国旗、喷泉、喷泉下的达斯汀·霍夫曼和他身后的教学楼正门。

《夺宝奇兵4》:当印第安那·琼斯与凯特·布兰彻驱车进入美国仓库重地时,哨兵站上便插着美国国旗。

《西雅图夜未眠》:这个不是美国国旗,而是美国地图,不单只在片头片尾出现,还在汤姆·汉克斯家里挂着,用来随时教小孩地理。

《十二怒汉》:当审判终于结束后,走出法庭,美国国旗高高飘扬。

《独立日》:实在不得不提《独立日》,据我看来,它是宣扬美国精神最典型的一部。就粗略统计,国旗的镜头足足有6个之多!

1、一开场,月球上插着美国国旗,前面是一块碑,写着联合国的话: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the mankind.2、华盛顿硫磺岛战役纪念碑雕塑上飘扬的美国国旗

3、脱衣舞台背景都挂着美国国旗

4、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当然要挂国旗啦

5、不明白四处逃难的汽车干嘛也要插着国旗,大家都是在美国境内嘛

6、总统在战机下演讲前,国旗的特写足足有两秒种

看看这些例子,你就会发现美国国旗真是无孔不入!虽然大多都是一闪而过的镜头,如果你不留意就根本不会察觉,可见美国的爱国主义真是宣扬得不留痕迹,不着一字,尽现风流!其实,除了那些古代戏、星战戏之外,一切发生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后的故事一律有星条旗的身影。我觉得这并不是美国政府刻意要求的,反而是导演们自发的内心感受,这些看似自然又合理出现的国旗,无不体现出他们那种以美国为荣的自豪心情。

美国中心论:

《独立日》:对外星人的反击战由美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只有听命的份儿。

《世界大战》:火星人率先攻击美国,美国也自觉担当了地球守护者这一角色。《地球停转之日》:外星人也是只来到美国,因为他觉得美国引导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在潜意识里就认定了自己是世界警察,不自觉地担当起世界的领导者,代表地球与外星人交涉

美国精神:

《谍中谍》:英雄主义

《完美风暴》:人与自然的英勇搏斗

《独立日》:美国式英雄主义,美国式爱国精神

《洛奇》:普通人渴望成功

好莱坞电影中往往不遗余力地宣扬某些人类的美德,比如忠诚、勇敢、负责和自我牺牲,而这些美德又往往以“美国精神”的面目出现。弘扬这些美德正好适应了全球大多数人的胃口,变得所有人都喜欢看,而且在看的同时不自觉地把这些美德与美国人扯上关系。因此,美国人在别国眼中便成了理想人物了。

先进的社会制度:

《十二怒汉》:片中主角纠正了其余人歧视贫民窟的观念,以证据有疑点为由将小男孩无罪释放,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美国司法制度的先进性。

《刺杀肯尼迪》:虽说片中人物没有成功翻案,但检察官的不畏强权、只求真理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司法人员的高尚。

《自豪与荣耀》:爱德华·诺顿发现了自己家人参与犯罪,但身为警察的他大义灭亲,最终受到美国政府奖赏。似乎给人感觉虽然警察底层腐败不堪,但高层永远是道德榜

样。

《迈克尔·克莱顿》:乔治·克鲁尼屏着良心,斗智斗勇,最终打赢了大财团。无论律师界多么腐败,终有好人在……

最近,美国又恢复了拍摄新警察片与政治片的热潮,导演针对政府机器的异化性质的思考、对腐败警察和高官的不信任,拍摄了一系列具有影射意味的片子。但是,这些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会出现一个美国人,发现了现实的真相,看出了社会的黑暗,奋不顾身地与之斗争,最终邪不胜正,美国社会改正错误、重现光明。因此,这一类的揭露黑暗片,从另一个方面又更加体现出美国的民主、人道。戈达尔在《英国之声》的声明里说:“当放映一部帝国主义的影片时,银幕是在向人民推销老板的意识形态……”的确,看这些影射片,也是在看导演的人道主义情怀。

美国价值观:

《教父》:家庭观念

《独立日》:威尔·史密斯的家就是美国式的完美家庭代表:一座美丽的房子、一辆车、丈夫、妻子、孩子,还有一条狗

《克莱默夫妇》:妻子极度渴望要一份工作

《哈利·波特》:极端个人主义

《黑客帝国》:爱的力量大于邪恶

在好莱坞片中,普遍存在着美国价值观念,如重视财产、事业;进取心;崇尚工作;家庭观念;重友谊、信用;以爱至上;当然还有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这些都是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基本信条。相反,看看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便会发现有多么不同了,如我们不看重财富,而看重品德;我们不求事业上要取得多大成就,只求修身齐家;我们不相信爱能战胜邪恶,而认为对国家的忠诚高于一切;我们没有个人主义,只有集体主义,对于个人则采取中庸之道。然而,看多了好莱坞电影,便会渐渐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反而对自己的有点抵触了。因此,在看电影中,要思考一下美国的价值观真是可取的吗?这种价值观会达到电影中的效果吗?我们的共产党哲学真的是落后的吗?

美国梦:

《当幸福来敲门》:销售老爸终成金融富豪

《阿甘正传》:向着成功奔跑

《永不妥协》:单身母亲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相信这种例子不用我再多举啦,几乎每部片都有美国梦的存在。它把美国勾勒成一个充

满机会的世界,好像人人都能进入富裕的中产阶级,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但现实真是这样吗?

再也没有比美国更好的地方:

《碧海蓝天》:主角的妈妈就是美国人,在他看来,美国就是遥不可及的乐土,因此,他对同样来自美国的女友特别感兴趣。

《泰坦尼克号》:整船人都蜂拥去美国,寻求美好家园。

《谍影重重》:马克·戴蒙一进美国大使馆就受到保护,瑞士警察就不能抓他了,好像美国对本国公民更加重视,美国公民的地位也更高一点。

好莱坞电影里总是把美国城市拍得很漂亮,把科技拍得很先进,好像美国就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让人产生去美国定居的欲望。

现在,随着我们学生看好莱坞电影的数量越来越多,不免会产生崇尚美国的心态,总觉得美国是一个民主、开放、有人权的社会,充满机会,生活丰富多彩,连说话都觉得带点英语才时髦。总之,看着人家银幕上的美国,再看看自己国家,便越看越不顺眼,总觉得人家好自己差,反叛思想越来越强。

但是美国真的是这样吗?有什么证据证明呢?这一切只不过是导演在镜头前画出来的罢了。他们描绘这些美丽事物,本意是想吸引多些观众而已,不是叫我们去相信它,更不是让我们把它与自己国家现状相比较!

因此,我们要警惕好莱坞电影里的意识形态侵略。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是让动作化为唯美,但美学的暴力则是要把我们的价值观粉碎,把我们的语言系统彻底摧毁,对我们进行灌输,让我们接受导演全部的道德观念。爱森斯坦说过,电影就是有力的宣传武器,它能在观众心中树立起一个固定的形象,来宣传我们新社会制度所赖以建立的思想观念,从而强制观众朝一定方向思索。

好莱坞电影文化专题 篇7

利用文化力量传播美国的信仰与理念从而得到认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一直都是美国的文化战略。文化产品体现着本民族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意识,文化产品的输出不仅可以取得丰厚的商业回报,还可以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与民主制度,达到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目的,作为传播美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好莱坞在美国实现其文化传播、扩张和侵略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广播电视产业为例,美国每年输出的电视节目量多达30万个小时,占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电视节目60%~70%,而外国节目只占美国电视节目的1%~2%,美国电影占世界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1];据1999年的一份商业报告,好莱坞电影在全年世界银幕最受欢迎的100部电影之中占88部,全球电影票房价值70%的份额被好莱坞电影占领,美国电影占法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的78%、意大利票房收入的85%、英国票房收入的87%。好莱坞电影凭借自己的独有模式席卷了全球,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借好莱坞影片的全球化传播向全世界灌输自己的精神视野和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球电影爱好者的精神世界。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实施本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武器。

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橱窗、墙报等各类宣传阵地,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报道,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形成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广泛影响力,并使之成为师生展示才华、培养能力、增进友谊的平台。

在文化活动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力图使活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例如,除文艺表演、篝火晚会、专业艺术团体之类的观赏型演出外,还可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及技能提升,设计组织趣味体育、技能竞赛、素质拓展、团队协作类、文化展览类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同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加强校企、校地、校际合作,让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流于形式,更使其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提升技能、陶冶情操,使其既是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缔造者,又是获益者。

(三)总结完善,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传承与创新兼顾。

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具有自身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做到与时俱进。换言之,一旦作为品牌来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就应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建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完成后的评估机制,在每届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可通过在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满意度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和学生工作的需要,不断调整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使优秀校园文化活动在传承中创新、在总结中完善。

校园文化活动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和突破,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细心经营、精心积累,不断丰富完善、改革创新,才能逐步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

2. 好莱坞电影的成功原因

2.1传递正能量:现实社会的诉求

好莱坞电影赢得观众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正面诉求的表达,一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正面事件和正面人物进行典型化塑造,弘扬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善良与率真,另一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面典型进行抨击与批评,揭示与打击生活中的虚假与丑恶。这种虚假与率真、丑恶与善良的对比,可以激发观众的是非感、道德感与正义感,而这种道德感与正义感是不论哪一种文明和哪一种文化都具有的一种普世价值观,正是这种普世价值观的反映赋予了好莱坞电影顽强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社会责任感。比如《阿凡达》中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问题的关注与诉求表达,牵动全球观众内心的,乃是这种对全球问题的思考与正面表达。当然,导演通过对影片诸多细节的表达,折射了他自己或大部分美国人对美国未来、现在与过去的思考,如美国人对《京都协议书》的看法,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对印第安人的征服等。这些问题的背后,总有着一些基本价值理念的表达。

2.2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意蕴

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教授认为:“好莱坞电影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文化。”[2]好莱坞电影成为观众了解美国文化的窗口,从泰坦尼克(Titanic),《飘》(Gone with the Wind),《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不忠》(Unfaithful)等爱情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对自由与爱情的理解与追求,对伦理的重视;从“第一滴血”系列(First Blood),《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虎胆龙威”系列(Die Hard),“007”系列(007),文明风尚。

四、结语

现代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在此过程中,校园文化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深化转型、提升品质、突出特色、创办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须坚持先进性,弘扬主旋律,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深化学校内涵,积极探索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规律,不断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走出一条真正适用于高职教育、具有现代化水平、特色鲜明,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贺家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丁坚钢.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选择与建设———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201-203.

[3]易超君.探索建设高职校园文化之路打造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2):73-74.

[4]朱育锋,赵光年,沈慧.基于构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5):117-118.

[5]徐福刚.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标准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5):276-277.

浅析徐悲鸿的素描教学

(凌海市职业教育中心,辽宁凌海

摘要:徐悲鸿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写实主义”,主张革新、反对守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现代美术界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徐悲鸿的素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徐悲鸿提出了“新七法”总结自己的素描见解,填补了中国关于绘画造型基础问题的空缺。

关键词:徐悲鸿素描教学写实主义新七法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年他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提出:“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

一、徐悲鸿的素描观

徐悲鸿在造型艺术中,把素描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进一步指出:“素描拙劣,则于一个物象,不能认识清楚,以言《蜘蛛侠》(Spider Man),《超人》(Super Man)等英雄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英雄观和责任感;从《阿甘正传》(Fores Gump),《生死朗读》(The Reader),《勇敢的心》(Brave Heart),《雨人》(Rain Man)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对爱情、生活、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美国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特有的思维行为方式与价值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传播渗透广大观众的内心深处,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思想与生活。

3. 好莱坞电影是高科技的体现

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武器,也是人类技术发展的体现。好莱坞电影中的高科技奇观成为好莱坞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醒目标志,《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黑客帝国》(the matrix),《泰坦尼克号》(Titanic)等都是好莱坞成功给运用高科技的典型。魔幻的电脑成像技术、令人惊叹的数码特技,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为好莱坞电影创造了蔚为观止的奇观,成了好莱坞电影吸引观众的秘密武器,为好莱坞电影赢得了全世界的票房与市场。

4.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文化输出的载体

好莱坞电影通过影片人物言谈举止与故事情节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传递美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美国主流价值体系不知不觉中渗透全世界人民的头脑中,慢慢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在好莱坞电影的爱情故事、英雄神话和历史回顾中,美国人对人生、世界和生活的看法与思考在无形中渗透出来并通过电影这个媒体向全世界传播。好莱坞电影通过观众情感的共鸣和感官的享受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导着观众的认知,从而实现对观众的价值观传播。在我们享受好莱坞电影高超的特技、扣人心弦的情节、现实的主题时,美国人展示了自身优雅的精神趣味和高尚的精神世界,完成了美国人的文化传播战略。

5. 好莱坞文化传播战略对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借鉴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表象越来越直接地通过媒介本身扩散出来,但全球性的媒介文化传播在市场中立的背后含有很多西方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了掌握着全球性传播网络资源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时间成为传播当中的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取消了其他文化的存在,这是发展中国家在跨文化传播的世界格局中所经历的残酷事实”。[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

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描颜色,纵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并认为:“艺事之美,在形象而不在色泽;取色泽而舍形象,是皮相也。”徐悲鸿的写实主义主要是沿袭了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教学传统,在古典油画中,色彩是从属于形体的,学院派对素描的重视,实际上是对物象本质结构的重视。我国的画论、画语录相当丰富,但是没有对于造型基本功的系统论述,谢赫的《六法论》提到了一些原则,是从品评艺术的角度立论的,此后没有人就造型基础问题进行详尽的引申发挥。”他在素描教学中非常重视素描基础的严格训练,他深知,培养造型艺术人才,就非得有塑造形象的能力不可,而塑造形象的能力主要来自素描的训练,他把严格掌握形象当做训练基本功的重要标准,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糅合了中国画要求简练、准确、生动等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他总结的“宁方毋圆、宁拙毋巧、宁脏毋净”的经验,至今仍在指导着素描教学,被老师们反复引用。

徐悲鸿认为西方的素描是一种科学,因为他能够非常写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越来越迫切。中国需要向全世界展示全面和真实的自己,逐步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生命力最强的往往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中国的武功与书法、巴西的狂欢、非洲的土著舞蹈、西班牙的斗牛等。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坚定本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特色是我们抵御外来强势文化的根本;将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转换成现实的竞争力则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在可口可乐、麦当劳在全球无孔不入的今天,在韩剧和日本的寿司风靡全世界的今天,怎样开发与传播中国的曲艺、中药、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是让全世界领略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条件。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提出了“发现东方”的理念:“中国是东方大国,要重建文化自信就要重新检阅自己,即发现东方,发现汉字文化圈的文化重量。在发现东方的基础上,要进行中国文化的可持续输出,即从一个实际的‘拿来主义’开始走向新世纪的‘文化输出主义’,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应为21世纪中国的文化战略。”[4]发现中国优质文化,即为我们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第一步。在对西方的质疑和对话中,我们站在世界的层面重新考查经典文化、重现阐释经典哲学思考,将创新与挖掘相结合,将传统经典文化与发现的亮点相结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适应新形势文化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些富于社会责任感、利于社会进步的、指导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哲理智慧是我们跨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而要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推广与传播策略,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披上时尚的外衣,才能成功地对外文化传播,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得到认同,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3.

[2]王宜文.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及其文化挑战性.中国文化报,2005.4.17,(3).

[3]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国际新闻界,2007,3.

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电影的影响 篇8

一、武侠梦想 功夫传奇

如果说中国电影影响好莱坞电影的话不得不提中国武侠电影和香港功夫片。 如同日本的武士道和美国的西部牛仔,武侠是华人世界一个富有特性的神话,武侠片是中国电影中独有的一种类型片,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最具特色的类型电影。其实,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就算一部武侠片,影片叙述的是京剧《定军山》中三国名将黄忠“请缨”、“舞刀”、“交锋”等场景。它为了适应无声电影的特点,影片中多选取了该剧中武打或舞蹈动作较多赋予视觉冲击力的片断。中国的动作电影或者说东方武术电影一直是西方观众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教授玛丽•法夸尔(MF)在《奇观的世界:胡金铨、李安和张艺谋》一文中从电影本体的角度探讨了这一类型的特征。法夸尔认为,中国戏曲对中国电影、特别是动作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对于戏剧,电影更加强调场景、风景和场面调度,演员和风景都是内在于动作电影奇观影像的最重要元素。作者分别选取了胡金铨、李安和张艺谋的影片《侠女》、《卧虎藏龙》和《英雄》(这些影片作为动作/武术电影的亚类型,与李小龙和成龙的功夫片是不同的,可以称为剑术片)来说明,风景在剑术动作片的视觉奇观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法夸尔的观点,《侠女》是关于“真”的风景;《卧虎藏龙》是关于“江湖”的风景;《英雄》是关于“天下”的风景。作者以“景”或“风景”作为关键词,从中国风景画和道家、佛家学说中寻找理论分析东方武术电影的思路,对我们颇有启发。影片《杀死比尔》系列和《黑客帝国》中的武打场面,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功夫的场面。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的Vivian Lee在《幻境中的河流与湖泊:武侠电影、民族电影与好莱坞》一文中探讨了建立在中国民族建设中的跨文化对话语境下,张艺谋影片《英雄》以及“批评分化”的现象和中国武侠片通过强调对话本身的观念冲突来参与这样一种对话的方式。[1]

中国艺术研究院赵卫防在题为《现代化与本土化:好莱坞与香港电影的双向互动》一文中,试图总结香港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互动关系,并试图探寻今日中国香港电影的复兴之路。他认为好莱坞电影对香港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方面,即:一些制作、发行等方面的工业模式之属性。而重娱乐、重类型、叙事极致化、武术指导、“暴雨剪辑”以及中国武侠精神等方面这些最具香港本土特色的电影元素则被好莱坞电影所吸收。学者申正浩则从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奖之后的中国功夫热谈起,并对比了《可可西里》风靡全美的成功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的功夫大片好莱坞“落选”。他站在电影美学的立场,认为中国功夫片的“落选”与导演和他们所执导的电影本身在电影美学与思想方面包含着一些弱点有关。他认为包括功夫片在内的中国电影应该体现我们民族的思想与民间的情感,它们正是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一方面构成了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生活景观的思考和对其负面影响的抵抗。另一方面,这种民族文化精神的守望也启示我们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电影不能失去中国本土文化历史经验的支撑。

二、中国风

近年来,我们会发现,好莱坞影视作品中越来越注重表现中国元素,进而影响着好莱坞电影。其实,几十年前的好莱坞影片中就或多或少的出现过中国元素,比如:风靡国际影坛几十年的007电影,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中的反派角色诺博士就是德中混血儿,虽然由西方演员扮演,但是身着立领中山装,属下也是华人模样;1964年的《金手指》中金手指炸毁美国国家储备银行的武器提供者是中国;1965年的《霹雳弹》的剧情之一是中国政府和贩毒集团共同资助魔鬼党;1967年的《雷霆谷》中犯罪组织的船只为“上海宁波号”;1974年的《金枪人》中片尾部分中国海上边防军打电话给犯罪组织通风报信。[2]但是,从以上的电影中,我们能明显的感到中国形象都是被贬低和被扭曲的,人物角色常常是素质底下,丑陋邪恶。这种建构起来的中国形象自然是我们所不认同的,更无法说影响好莱坞电影了。

1、经济利益 电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它通过市场进入社会,研究电影就要研究电影经济,其商业属性已经毋庸置疑。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头号出口产品。事实上,好莱坞拓展中国市场的努力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商务部就曾为帮助美国电影业开辟海外市场而委托美国驻各国使领馆对当地电影市场进行过详尽的调研,而中国则是其调查的首要目标。[3]好莱坞常常利用电影中的外国题材、参与影片制作的外国电影人来讨好外国观众。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使得美国各大电影公司近年来总是不断通过在中国投资影院、邀请中国电影人参与非中国题材影片拍摄等方式,试图展开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开发,对此,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副总刘树森的一席话则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好莱坞七大电影公司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电影市场,他们一方面看到中国电影市场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已经开始转化为真金白银,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规则有了更为正确的认识。”在影视传播领域,市场不仅决定着影片的形式和内容,也决定着影片的生存和发展。自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绩。加入WTO以后,我国曾明文承诺允许每年以分账形式进口20部外国大片,这意味着好莱坞在中国的生存空间已被限定,而它所能做的仅仅是尽可能的使自己在这“20部外国大片”中的份额最大化。他们深知:“要想被对方接受,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去了解对方。”这句话的涵义。因此,一方面,他们通过与中国电影审查体制的协商及对话,确保产品最终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他们深入了解中国市场,使其得到最大化开发,最终实现自身的传播价值及盈利价值。

2、文化奇观 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曾经说过:“电影中的文化合作是双方或多方成功互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媒体研究中称为“内容产业”),电影合作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如汽车生产,家电生产领域)合作。它不但涉及合作双方在经济上的互利性,也涉及合作双方在“文化”和“内容”理念上的兼容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确有着自身独到的神韵和魅力,这也能够成为好莱坞创新思想及灵感的一大来源。他们有意识地学习并吸收中国元素,并在拍摄题材、叙事主题等方面,慢慢向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靠拢,努力照顾其民族情感。[4]近年来,好莱坞也尝试制作了一些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导的电影,如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有些影片在传递中国文化时其作用是并非是无限的,他们在中国文化价值的解读方式与本民族的文化真谛存在的巨大差距(张美云, 2008)。以《花木兰》为例, (高莉, 2006)《木兰辞》是对木兰的“孝”的褒扬,而影片 《Mulan》突出的是木兰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渴望,中国的“忠”、“孝”观念被大大的淡化了。尽管影片展开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但木兰身上却显示出美国的平等思想和女权主义,最终宣扬的是美国精神。这点在影片《功夫熊猫》就有所改善,《功夫熊猫》同样充满了中国 元素,包括灯笼、庙会、面条、筷子、功夫、针灸、爆竹、 杂耍、中国韵味的配乐、如水墨画般的山水背景以及汉语名称:“功夫”“师傅”“乌龟” 等,处处可见东方风情,也征服了无数东西方观众的心。

3、明星效应 好莱坞的明星制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是在好莱坞形成的一种制造明星崇拜的商业手段。无论是以前还是当下,明星效应确实能够带来巨大的效益并被符号化。在好莱坞涌现出了一批影响力颇大的华人影星,从70年代风靡好莱坞的功夫明星李小龙、到后来的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巩俐、章子怡等,他们的出演常常是一部电影票房的保证。在不断演绎东方传奇、展示东方形象的过程中,国内影人通过他们开辟通往国际舞台的道路,好莱坞则希望借助他们占领更大机遇,逐渐的,中国明星构成了好莱坞电影的元素之一,影响着好莱坞电影的叙事和表达。

回顾过去十年间中被引进国内的好莱坞大片,从《亡命天涯》到《泰坦尼克号》再到《2012》,进口大片似乎早已确立了一套轻车熟路的商业模式及电影叙事策略。但在今天,它们不再沿用自己一贯熟悉的元素和风格,而是选择了中国观众更为熟知的人、事、物、象。2008 年是中国元素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一年。好莱坞先后推出了《功夫之王》、《功夫熊猫》、《木乃伊 3:龙帝之墓》等多部作品。这些作品要么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学、民间神话,要么取景于中国的秀丽风光,其中还运用了大量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它们不仅大大延伸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印象,同时也让中国观众充分享受了富有中西合壁的视觉盛宴。

刚过去的09年,一部热映好莱坞灾难片大片《2012》,它是根据玛雅人就历法的终结而做的这一文字记载为题材,用电脑特技制作了全球毁灭的场景,讲述世界末日到来时,各个国家、各个种族的人们如何挣扎求生。片中,中国官员和军队以正面形象出现,与美国人一起 “拯救世界”,承载众人一线生机的“诺亚方舟”上清楚地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甚至逃生地图就是中国地图,中国似乎成了全世界的避难所。这部电影一时间被舆论称为“国人形象在好莱坞的大翻身”。据香港《大公报》报道,影片“令一些中国观众大呼过瘾,甚至直接在影片放映期间鼓掌叫好。这部源自美国的灾难片,对中国作用的正面肯定,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多见”。美国《纽约时报》评论到:“《2012》中展示了中国人高超的纪律协调性和组织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精神,是这部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正面感召力量。”而新加坡《联合早报》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已预言:“《2012》不断表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反映了美国电影工作者已经掌握了在中国的生存之道,这部影片的票房一定大卖。”《中国青年报》则发表评论称,“或许我们对曾经出现于好莱坞电影中的呆板笨拙的华人形象过于‘耿耿于怀’,以至一次翻身得解放就满足了我们压抑已久的虚荣心……其实,《2012》只是告诉我们,世界艺术中的多元文化融合日益深入,其中的中国元素也正在增多,而我们,仍需坚守。”中国电影家协会的一位负责人也表示,与其试图从别人眼中看清自己的形象,并不断揣摩为何形成这样的形象,不如学习经验,提高自身的艺术创作水平。

总之,对于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电影的影响,无论是从功夫片或武侠片谈起,还是近年来他们尝试在影片中不断增加的中国元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影片中的中国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被西化,甚至有的被扭曲,他们是基于商业目的而被选用,来吸引华人观众,赢得拥有巨大消费潜力的中国电影市场。这些电影骨子里体现的还是西方文化,真正宣扬中国文化的重任还是得依靠中国制造的电影作品。因此,我们应该从多视角解读,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同时,好莱坞电影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如何更好的利用本国民族特色文化,将其融入到我们电影创作之中,从而更加促进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这也需要我们电影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究。

[1]李哓蓓:《历史、嬗变与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2006(6).

[2]张晶,米建荣,袁欣:《英文电影中“美国梦”的褪色和“中国热”的渗透》[J]. 电影文学,2009(21).

[3]http://news.dayoo.com/world/200812/25/61965 _4974247.htm

上一篇:企业员工合理化建议下一篇:荐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