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奋进建新村(精选5篇)
和谐奋进建新村 篇1
和谐奋进建新村
-----
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不仅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愿望。然而,怎样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幢憬?最近笔者深入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的 村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和谐奋进建新村,是搞好新农村建设和灵魂,和谐奋进是新农村建设中跳动着的最动人的旋律。
是一个有5个村民组,667户,2076口农业人口的自然村,全村有耕地6150亩。现在全村已形成了以棚菜生产、畜禽养殖、木业加工、客货运输、劳务输出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年社会总产值4330万元,集体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50元的先进村。今年已进入市级“百强村:行列,今年又被授予“锦州市文明村标兵”,村党支部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党支部。这些年硕果都来自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村民和谐奋进的共同创造,在调查中我们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了解到大量使人振奋的事实,解读了
村和谐奋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谛。
一、和谐奋进就是充分调动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快速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关键就在于是否真正充分调动起农民主体的积极性,使农民提高自觉性,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变成农民自己的事情,变“党和政府要我做”为“人要做”,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取得理想的成果。
村党支部、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组长以上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深入学习,讨论达成了一致共识,并制订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召开广播动员大会,村干部和党员、骨干深入村民家庭与农民面对面宣讲、交流思想,记而把党支部、村委会 和村民代表的共识变成了全体村民的共同意志,使新农村建设有了紧实的群众基础。在村组长建设领导小组的倡导下,村民思想意志高度统一,他们把村民环境整治做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开展环境治理,家家户户自觉清理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及违章建筑,使全村环境达到了“四清”。为了使全村沿街经两旁的农户院墙达到整洁,实现统一的标准,村民自觉主动要求拆扒不符合统一标准的大门墙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统一标准修建,仅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整修沿街的墙面1000多延长米。
二、和谐奋进就是坚持以发展生产为核心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的共同愿望和美好幢憬,但是,如果没有经济实力这个物质基础,美好的愿望也不能够实现,为此,村紧紧抓住了坚持发展生产这个核心和农民增收这个关键,使新农民建设不断各前推进,他们从根本实际出发,紧紧转绕“四大支信产业”,努力做好“四高文章”,一是着力发展棚菜生产,做好棚菜规模效益文章。去年全村仅有棚菜600亩,今年上半年已发展到1000亩,年末可发展到1200亩,并且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发展“绿色食品”蔬菜,提高棚菜的品质、质量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做为养殖业规模效益文章,村委会从环保和有利于防疫灭病出发,在远离村民1公里外建设一处占地90亩的养殖业小区,可开成养殖小区内养鸡10万只的生产规模,全村养殖业收入可占农民人均收入30%左右。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木制品加工业小区建设,使木制品加工业有新的发展。同时大力抢劫商饮服修三产业的发展。全村已有个体工商户共40余户,为农民增收注入活力。四是大力发展客货运输和劳务输出,全村从事客货运输的农户达56户,2006年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达706人,仅劳务输出一项就为村民增收50余万元。
三、和谐奋进就是量力而行,逐渐改变农村面貌,提高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如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村在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的条件年,通过村民代表讨论议定改变村貌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可行性规划关有步骤地实施。目前,村已经投资24万元,建起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一处500平方米的小花园,投资2.4万元建立起村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内设图书厅、歌舞厅、游艺厅、多功能电化教育厅,并在“四厅”安设了一流的活动设备和游艺器材,从而使村民享受到和城里要一样的业余文化生活。全村已实现柏油路面铺设1300延长米,石砌路边沟3000延长米,村路旁植村5000株,栽花1万多株。村建起了医疗诊所,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已有100多户村民用上了沼气,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了91%和98%。全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和谐奋进中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是中,我们充分感悟到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们和谐奋进的精神风貌。由于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是积极的、自觉的,新农村建设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完全是科学、规范在健康的轨道上奋进的。和谐奋进使
村的新农村建设展现了美的前景,村民们感到心情舒畅,有干头,有奔头。这个村要在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实现村路硬化26.7公里,沼气入户率达100%,村民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入户率分别达到100%、100%、100%、40%,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二00
年
月
推行“三会联治”建和谐新村 篇2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传统的“乡一村一组”治理模式已不利于农民思想观念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普遍存在着公共事务村里管不过来、组里无力管起来的现象。然而,活跃在全镇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的理事会成员建言献策、建功立业的表现,给了我们一个启迪,为此,在市、县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我镇围绕争创“红旗党委”目标,确定在梓山镇畲族村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在该村推行“三会联治”(社区设立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下没4+X服务中心)为架构的乡村治理机制改革,同步科学设置党组织,激活了广大村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和创造意识,延伸了党组织的触角,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构建和谐农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动力源泉。
一、主要做法
1.摸准村情,合理组建农村社区
我们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建立了13个社区,将以往的“乡—村—组”单一型乡村治理模式改为“乡—村—社区”服务型乡村治理模式,同时,把梓山镇畲族村党支部升格为梓山镇畲族村党总支,符合条件的社区,组建了社区党支部,形成“村党总支—社区党支部—功能型党员服务站—党员家庭示范户”的党组织管理模式。社区选举产生“二会”,即议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下设4+X服务中心(即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公益事业服务中心、和谐平安服务中心、公共资源管理中心、其他服务中心),形成“村委会—社区‘三会’一功能型服务中心—职能工作组”的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模式。
2.紧贴实际,积极探索运行模式
社区“三会”均由社区户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社区村民议事会设议事会长1人,一般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设常务议事委员4~8人,一般由支部委员、理事会员、“五老”、党员、能人等代表组成。村民议事采取常务议事和代表决策议事两种形式,一般性工作议事由常务议事议决,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决策由全体户代表议决。议事会主要负责社区中议事事项接报、提出、讨论、决策及议事结果的通报;社区理事会设理事会长1人,理事3~8人,其结构一般应体现三个结合,即老、中、青相结合,党员与普通群众相结合,能人和有威望的人相结合。根据社区实际,理事会下设若于服务中心,理事会主要负责社区事务日常管理和执行议事会决策;社区监事会设会长1人,成员2~4人,一般以社区内“五老”以及普通党员和群众为主体,监事会员不得与理事会员交叉。监事会主要负责对社区议事、决策、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理事会下设4+X中心。各个中心设主任1人,由理事会成员兼任,成员2~5人。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组建管理产业协会或产业合作社等各种新经济组织,培育新产业,提供农资供销服务,进行招商引资、企业信息传播,组织劳务输出,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等;公益事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社区的规划编制与执行,负责水、电、路、通讯、美化、绿化、亮化、健身娱乐等设施的建设,负责村庄的卫生保洁;和谐平安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调解民事纠纷,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开展计生医疗服务和互助互济工作,搞好精神文明创建、健康向上文体活动;公共资源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社区的公共资源储备、管理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在监事会的监督下实施财务公开等;其他中心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具体设置。
社区“三会”中,议事会是决策机构,理事会是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配合又制约。从而构架出以社区党组织领导为核心,议事会民主决策为先导,理事会科学办事为纽带,监事会公开监督为制约,发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三会联治”闭环运行模式。
3.健全制度,明晰“三会”工作职责
我镇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细则》、《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细则》、《加强社区理事会建设工作细则》等规范性文件;组织、帮助社区制定了《社区村民自治章程》、《社区公共资源管理办法》;建立了激励竞争机制,制定出台了《星级社区创评方案》;规范了社区建设的内容,明晰了“三会”工作职责,建立了公平竞争的平台。
4.注重实效,充分体现“三会”作用
我镇积极引导社区“三会”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条主线,紧扣和谐与发展主题,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建设、管理、服务。为突出实效,社区“三会”工作以“五点五结合”为切入点。即抓住村民的兴奋点,做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抓住村民的关注点,做到与公益事业发展相结合;抓住村民的期望点.做到与和谐平安服务相结合;抓住村民的困惑点,做到与公共资源管理相结合;抓住村民的动力点,做到与开展争先创优竞赛活动相结合。
二、初步成效
1.维护了农村稳定
“三会联治”发挥作用后,调解了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民间纠纷,抑制了一些姓氏宗族势力的抬头,排查了一些重大治安隐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农村的稳定。如上肖屋社区村民肖灶长、肖洪两兄弟因宅基地发生纠纷,本房亲属长辈出面协调未果,导致一起打架伤人的恶性事件,该社区理事会长兰九福得知后,亲自护送肖灶长上医院并垫付100多元钱医药费,后又多次主动上门调解,在兰九福的耐心开导下,两兄弟最终握手言和并签下了协议,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2.促进了良好风气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整治了社区卫生环境,改变了村民的生活陋习,增强了村民的卫生保洁意识;开展村民互助互救活动,培养了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组织村民娱乐队伍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如欧阳屋社区建立了“五位一体”长效机制,组建了唢呐锣鼓队,业余篮球队、门球队,并与镇老年体协“联姻”,经常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社区开展了婚育新风与新农村建设同行和移风易俗活动,社区读书看报蔚然成风;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明显减少.社区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
3.推动了民主建设
社区民主选举产生“三会”机构,社区事务实行民主决策、科学理事、公开监事,充分尊重了民意,扩大了民主,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收到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效果,纵深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
4.加强了党组织建设
通过社区设立党组织.进一步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了较好的发挥。社区党支部积极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十带头新农村建设标兵”、“党员家庭示范户”、“定责竞岗”、“三培两带”等活动,加强厂党组织建设。
和谐奋进建新村 篇3
浏阳市永安镇建新村
2011年7月
建新村位于浏阳市永安镇西南部,交通便捷,区位较优。全村总面积640公顷, 共836户3388人,其中共产党员143人。2011年是我村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建设和创建市级文明村的攻坚之年,半年来,在长沙市委常委易佳良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市文明办的正确领导下,在长沙市林业局、浏阳市工业经济局、制造产业基地三个后盾单位的大力帮扶下,我们按照“政府指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项目带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方针,镇村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积极探索了一条具有建新特色的文明村发展路子。
(一)明确发展定位,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高位制定目标。根据《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把建新村置身于长永片区的大坐标中,积极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结合本村区域特色、资源优势,推进文明村建设,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以制造产业和浏阳河酒业为龙头,加快融入浏阳工业新城主城区;以引导村民集中居住为抓手,深入探索社区化建设管理模式;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面构建和谐文明幸福村。
二是高度聚合力量。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原则,无论
创建规划、宣传造势还是文明户评比,都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坚持民主讨论、集体决策。同时,聘请9位退休老干部为文明村创建工作顾问,凝聚各方智慧,形成整体合力,做到一起上、联手干、共同推。广大党员坚决履行不参与阻工闹事、不参与强揽工程、不参与抢种抢建、不参与群体性上访“四不承诺”,形成了服务村级发展、争做建设先锋的良好文明风尚。
三是高效推进工作。成立了以长沙市委常委易佳良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半年来,先后六次到村组织召开现场调研会,并多次对我村的文明村创建情况作出重要指示。镇、村两级配齐班子,分别成立了工作小组,协调配合各建设成员单位,建立健全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共同出力、村级为主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下,分阶段细化分解创建规划、环境优化、工作协调等各项工作,并制定了相应考核办法,做到任务到人,责任上肩。
(二)采取三大措施,强化队伍建设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抓手,采取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互助共建、增强干部素质三大措施,通过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激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把建新村建设成全市基层组织文明建设示范村提供组织保证。通过邀请省反贪局、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到村开展文明讲座活动,把理论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宣讲生动的事例、鲜活的典型人物,宣扬 “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使党组织和党员学有标杆、比
有对象、赶有目标,激活全村党员创先争优和争当文明先锋的内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支村两委积极加强自身学习,坚持每月党课制度,并于今年5月赴成都市双流县学习文明村建设先进经验,极大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推进市级文明村建设的工作能力。
(三)夯实物质基础,促进协调发展
一是发挥基础优势,以新型工业促进一体化建设。建新村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工业用地占全村总面积的62%,目前辖区内有南方水泥、浏阳河名酒城、人人家食品等大型企业。因此我们把服务和依托大型企业作为发展经济、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南方水泥2011年上半年总产值达3.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浏阳河名酒城项目预计投资27亿元,已投资9.85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解决3000人的就业问题;人人家食品公司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建新村开辟新品种种植基地,去年公司拿出8万元扶持资金,购买种子、肥料,免费发放给农户,在建新村落实黑芝麻种植114.5亩,带动了农民发家致富。
二是发挥资源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毗邻省会长沙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利用“空港经济圈”效应,规划建设建新河风光带,扶持葵花山庄、稻香山庄等休闲农庄发展。目前正在加大招商力度,力图引进大型房地产企业开发集旅游、休闲、商务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拉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劳务等现代服
务业发展,将建新村打造成功能齐全的新型休闲度假区。
(四)营造创建氛围,树立文明新风
一是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创建热情。支村两委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六进三争”活动。积极推进科技、卫生、文化、法纪、美化、文明进村,争做新型村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新村。春节期间我村组织了支村两委成员深入农户家进行访谈,宣传了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为全村文明建设开了好头。在三八节、五四节期间,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和文艺节目3个,参加人员150余人次;表彰奖励了好婆婆、好媳妇、好组长12名,文明户60余户,促进了群众观念转变;举办了健身舞比赛,活动丰富了全体村民文体生活,激发了群众健身意识。
二是开展青年交流,强化互助共建。在共青团长沙市委的指导下,我村于3月12日与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城乡青年手拉手,共建文化新农村”的主题活动,通过捐赠书籍、文艺表演、调查走访等方式,与我村青年进行各方位交流,并就文明村创建实施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深化了互助共建水平。
三是发动读书活动,提升文化素质。我村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积极推动“读书月”、“读书文明户”评建等活动的开展,营造家家读书、户户上进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村民文化修养的提升,推动了文明村创建工作的向前发展。
(五)立足建新特点,开展实践活动
在文明村创建过程中,支村两委始终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做为推动创建活动取得实效的落脚点,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党支部以开展“三个一”活动(与弱势群众结成一个帮扶对子,为发展提一条合理性建议,为社会公益事业做一件好事实事)和“三争三送三帮带”活动(争做模范公仆、争当优秀党员、争创党员示范岗;为思想守旧的群众送观念、为致富无门的群众送技术、为家庭困难的群众送温暖;每个支村两委成员帮带一个发展项目、每个村干部帮带一个组、每名支部党员帮带一个困难户)为载体,组织和动员党员110人次深入困难农户帮助做好插秧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6000元,解决了部分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和子女上学等困难,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了群众之中。多方筹措并向上争取共拿出近3万元慰问和看望了贫困户和困难户家庭31户;配合镇环卫部门,为村级主干道布置了垃圾箱50个,垃圾池6个,改善了村庄的环境卫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半年来,我村文明村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在市文明办的直接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支村两委成员和广大村民共同努力下获得的。但是,与全市文明村的创建标准相比,尤其是与外县市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农村的目标相比,我村在创建工作上仍有不少的差距,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把建新村建设成为政治民
和谐奋进建新村 篇4
在大学期间,就经常思考社会这个广阔天地,是自由与理想的净土,在那儿能充分感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生活乐趣。因此,带着那蠢蠢欲动的心情,从大学校门迈向社会这个大课堂。2006年,我正式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镇***村任村委主任助理。当踏进村委大门第一天时,就被那整洁的村容街道,漂亮的办公场所、憨厚的村民所吸引,开欢迎会的时候,村会议室室内坐满了党员、干部、村民,他们那诚实的语言,企盼的眼神,希望的心情,一时使我不知所措。面对陌生而慈袢的面孔。我只好点头致意。那么,如何面对现实,怎样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呢?这是我进村任职的首要任务。艰苦的农村生活方式,繁重的工作重担,善良而诚实的村民,使我的心情忐忑不安,久久不能平静。既来之,则安之,经过昼夜苦思冥想,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工作方式与党员、干部、村民接触,谈心交心,共同生活。使我感到了社会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知识宝库,他们那勤俭朴素的生活,诚实憨厚的举动和企盼心情,驱散了我心中的乌云,感染了我的人生,理顺了我前进的思路。决心扎根农村,为民办实事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神圣职责。也是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家乡的回馈。
**镇***底村地处县城西部7.5公里处,全村现有1465人,2490亩耕地,是个地势相对平坦,条件相对较好的典型资源大村,该村人文环境条件虽然较好,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自我生存能力不强,盲目行事严重,在发展道路上存在着很多困难与问题,从而导致区位优势发展缓慢。作为一名下派大学生村官,我认为首先端态度,客观冷静地对待现实存在问题,在工作中寻求突破,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针对性地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让农民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中,感受到党的先进性,致富路上有奔头。因此,在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认真细致地考察当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倾听村民呼声,了解民间疾苦,寻找着重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注重科技致富,规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村委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帮扶,村企共建”的机制,大力调整结构求增长,引大项促带动,创环境谋发展,办实事聚民心,化矛盾构和谐的长久战略,使全村经济呈现出较好较快的良好局势。
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5630元,创历史最高。目前,全村养殖户达60%以上,其中养猪300余口,养羊500余只,基本形成以农养牧,以工促农的生产格局。仅养殖业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同时,现有煤矿一座,洗煤厂两座,年吸纳剩余劳动力360余人,年收入150余万元,户均劳务收入3000元,此外,投资100万元,硬化大街小巷13公里,投资9万元,安装路灯105盏;投资24万元栽植绿化树6000多株;投资3万元设置垃圾仓(桶)10个;投资80万元,新建标准化小学一所;投资50万元,新建村委办公楼一座;投资100余万元,新建文化科技活动室、文化休闲体育广场、卫生所、便民超市和信息网络等公共场所,总计占地面积达10多亩。使村内原来的乱点变为景点,烂点变为亮点,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美好生态景观,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改善了村容整洁的环境条件,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篇章中,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专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致关重要。我们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句广告说的好:“科技以人为本”。其实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以人为本,都需要智力,来大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衷成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实现“四位一体”的策略。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紧扣农民求知、求富、求乐、求安的心理要求,以建设“学习型”新型农民为目标。实施多元化相结合的整体教育,一是把思想教育与政策相结合。二是把思想教育与科技致富相结合。三是把思想教育与法律法规相结合。四是把思想教育与文化相结合。积极适应当地生产特点。实施“多点合围”的工作方式,在科教文化上创新,同时从农村发展和农民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村民言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使教育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大力开展宣讲活动,树立“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新风示范户和诚信经营户”。积极引导村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优良美德,提高农民素质,树立文明村风。
和谐奋进建新村 篇5
―――通江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总结
通江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覆盖杨柏、民胜、诺江、广纳4个乡镇,涉及24个村1.02万人户3.92万人口,幅员面积达10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8万亩。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总体安排部署,所有规划任务截止2011年底全面结束,2012年在巩固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高端打造示范片建设。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1430万元,占目标任务的 133.58%;其中财政直接投入59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1830万元,社会资金投入33700万元。示范片内主要以食用菌、畜禽养殖业为主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辐射带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从整体上提升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极大的改变了农村面貌,加速了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一、主要成效
示范片建设我们以新村建设为依托,推进特色产业大发展、规划建设新居、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组织、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发展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树立了农业农村新形象。
一是新村建设不断推进。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改旧房、建新房,改旧院、建新村,配套建设基
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打造各具特色、风貌优美的村落村庄。目前,已编制完成了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新村建设规划方案,2012年建成新民居3770户,超出规划121.6%,其中今年新建(迁建)1190户,改扩建和风貌改造2580户; 2012年建成34个新村(聚居点),聚居农户1788户,超出规划建设141.6%;新农村综合体建成3个,聚居农户320户。以川东北民居风格打造的巴山新居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住上好房子的同时过上了好日子。
二是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围绕新村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并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畜禽、水产产业基地。2012年连片发展食用菌4.59万亩,超出规划143.4%,其中耕地面积占1.18万亩,非耕地占3.41万亩; 2012培养了387户养殖大户,其中今年新培养了120户; 2012年培育了21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参与示范片建设,其中今年新培育了9家;规划到2012年底培育15个县级以上示范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示范片建设,实际已有24个,其中今年新发展了8家。新村建设带动产业连片发展,为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可实现人均纯收入6600元,同比增长20.6%,比全县其它地区同比增长31.2%。
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围绕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加强生产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2年建成道路383.8公里,超出规划169.07%,其中今年完成150公里; 2012年建成农田水利渠系466公里,超出规划172.59%,其中今年建成190公里; 2012年综合整治土地6530亩,超出规划204.06%,其中今年整治土地1000亩; 2012年有6530户农户使用清洁能源,超出规划326.5%,其中今年有1000户。实现了水、电、气、路、光纤全覆盖,建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是公共服务组织不断健全。坚持以人为本,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集中居民区和聚居点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组织,增强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建成24个“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配备邮政代办点24个、信用资金代办点6个,手机话费充值点20个;年培训农民技能2万余人,培训村级带头人100余人(次);健全医疗卫生、纠纷调解、垃圾清运、水电维修等便民服务机制,基本实现了生活需求不出村、纠纷调处不出村、困难救助不出村。农民专合组织健康发展,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截止目前各类农民专合组织共计 21个,“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新村建设成为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培育现代农民的重要手段,对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村级班子建设不断加强。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更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纽带,打造一支高素质村干部队伍是推进新村建设的必要条件,为此全县分批
次组织培训村干部4000余人次,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当地的骨干带头作用,带领农民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2010年,诺江镇村支部书记杨冬梅被评为全省优秀村(社区)支部书记;2011年民胜镇周子坪村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表彰为优秀党支部。
二、工作措施
积极谋划添措施,新村建设不断提升完善,辐射带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从整体上提升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了农业农村新发展。
一是坚持建设现代农村的理念,科学规划和布局。在新居和聚居点建设上坚持“三打破、三提高”原则,依据县情优化村落和人口布局,合理确定村民聚居度。以示范片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新村建设,由四川城镇规划设计院完帮助完成了县域新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1个重点镇、6个中心村和96个聚居点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坚持避灾、避险、避淹、避公路建控区“四避开”选址原则,启动430个新村聚居点建设;坚持川北民居风格,建成新房舍1.95万户,实施风貌改造2.6万户。
二是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同步带动全县产业大发展。新村带动产业,产业促进新村,产村相融,同步带动全县产业大发展。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中,按照“川北民居”的要求和县委提出的“4+2”产业发展模式,打造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民、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新农村综合体。坚持全域全程、群众主体、分步推进、综合配套原则,对杨柏——民胜线,诺江镇——广纳线示范片进行总体规划,到2020年规划建成15个特色镇(其中7个重点镇)、20个中心村、5个新村综合体、969个聚居点、改造农村危旧房9.69万户、聚居度达50%。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产品无害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建设,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2000头、出栏生态禽4万只以上,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2.51万袋,产量达到12.1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建成高标准、规范化的食用菌基地和生猪家禽基地。在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下,全县逐渐形成了以食用菌、茶叶、畜牧、优质粮油为主导的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带,覆盖全县49个乡镇524个村。同时凡是建设聚居点的村均配套建成规模1000亩以上的主导产业。截止目前,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199个,转移富足劳动力23.5万人,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0元,基本实现农户聚得拢、留得住、有收益。
三是坚持分步实施,成片推进,加快推动新村建设。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总人口80.2万人,其中62万农业人口分散居住在41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村建设任务繁重,我们要整合项目,集中财力物力精力,分步成片推进,以示范片带动全县新村建设整体推进。严格按照“一线三点两片”的科学规划,特色打造重点镇,展现个性、体现特色。规模建设中心村,坚持“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新村朝着山坡走、田
地留与子孙耕”的发展理念,选择基础条件好、辐射半径长、带动能力强、群众热情高的区域,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等模式,高标准、规模化建设中心村,使每个中心村聚居人口不少于1000人、辐射带动行政村3个以上。围绕北部生态示范区、南部高效农业区、城镇红色旅游区“三大板块”,全力打造“四大区域、十大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形成“县城——特色镇——中心村——聚居点”的四级城镇体系。
四是坚持突破创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引导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化,彻底盘活农村资源。我们制定了《通江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方案》,首先在示范片内试点,然后逐步推进,全面实施。2012年元——2012年4月是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5月——2012年7月是调查摸底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2月为试点探索阶段,2013年元月——2014年12月为全面推开阶段,加快对农村各项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林权改制走在了全县的前列,累计确权勘界354万亩,发放林权证14.5万本,调处化解林权纠纷190起。到目前为止,通过启动配套改革,累计办理林权流转338宗、27万余亩,办理林权抵押16宗、6.3万余亩,抵押贷款2.7亿元,吸引社会资金41.2亿元参与林业建设。其它方面我们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深入探索实践,逐渐完善改革方案,为农村要素流动、农民资产增值创造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县作为山区县、贫困县,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落后,产业发展规模小水平低,县域经济实力不足,地域村情复杂多样,农户家庭条件参差不齐,新村建设相对其他县(区)面临着更多困难。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对新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二是农民群众的整体生产水平不高,质量意识、商品意识薄弱,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低,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各类专合组织工作运转困难。三是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资金短缺,投入困难,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下步工作打算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的依据县情,以示范片为中心,着力打造“一线三点两片”,辐射带动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一是要把新村建设放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中去把握和推进,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县新村建设的路子。二是认真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宣传并推广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拓宽新村建设思路,抓示范片带全局,力求点上见成效,面上有提升,示范有特色。三是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各种行之有效地支农政策,加大新村建设投入,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四是统筹各方力量,努力争取和实施一批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助推新村建设。五是进一步抓好地方特色产业,逐步形成4个10万亩产业带。六是探
索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高村民素质,巩固提升示范片建设成果。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县新农村建设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全县人民的大力参与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发展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超常的思维、超常的举措、超常的付出,持之以恒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小康步伐,为创美好和谐新通江努力奋斗。
【和谐奋进建新村】推荐阅读:
传承创新 和谐奋进05-14
和谐移民新村建设情况典型材料06-19
平安和谐建校园06-08
建和谐校园演讲稿07-07
建温馨教室创和谐校园05-21
连心村和谐共建会创建方案10-08
创教育强镇 建和谐水步05-18
建和谐聚合力谈心交心活动总结10-12
团结奋进10-25
论书面形式签订劳动合同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