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强有力的营销支点

2024-10-09

寻找最强有力的营销支点(精选7篇)

寻找最强有力的营销支点 篇1

营销案例

热水器业发展到今天,正处在一个优胜劣汰的关口,如何度过这一个关口,而且不断地发展成为市场的强者,是许多经营者思考的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翻开世界企业发展的长卷,有这样一组数据不觉让人眼前一亮:130年历史,300个研发工程师,8个销售人员……这样的事实比例着实有些不可思议。这些数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将要告诉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角逐市场需要什么

据调查,中国热水器的普及率只有60%左右。目前46.6%的居民家庭表示要在未来5年中购买或更换热水器。未来5年内我国城市热水器需求量将平稳增长,达到4660万台。毫无疑问,热水器市场“蛋糕”会越来越大,前景一片光明。

在这样的环境下,营销的重要性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是不言自明的。尤其对于正在市场中奋战的企业而言,营销作为一种快速占领市场、树立品牌形象的捷径自然成为他们“成功”的利器。一时间,各种理念层出不穷,价格战此起彼伏,商家可谓使尽浑身解数,十八般武器一齐用上,“营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炒得热火朝天,沸沸扬扬。

与此同时,美国的“AO.史密斯”、“浦兰”、欧洲的“欧胜”、“博世”、日本的“林内”、“松下”、“能率”等国际顶尖热水器产品都相继来到中国,并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追捧,这与现如今有些国内热水器厂商“赔本赚吆喝”还不讨好的尴尬境地形成了鲜明对比。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在惊叹“狼来了”的同时,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才是最强有力的营销支点?

百年启示说明什么

再回到那组惊奇的数据,这个奇迹正是属于目前全球热水器行业的巨头―――美国AO.SM ITH公司。从1936年进入热水器生产领域以来,已经积累了68年生产经验。

在20世纪代早期,AO.史密斯公司拥有300名工程师和8名销售员。工程师和一般雇员之间的这种比例,确实与众不同。正是AO.史密斯公司这种对技术和技术人员的重视,使最新、最尖端的产品技术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激励着AO.史密斯130年来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帮助AO.史密斯公司度过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考验。AO.史密斯聚集着能聘请到的最天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专注可以说是其最大的法宝。因此它一直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并实施更好的工序去制造这些产品。公司的技术研发中心一直关注新产品和新工序的开发并致力于各项业务都保持优势。此外它还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为公司提供了新的市场潜力,而每一个业务部门都支持着部门内所进行的产品技术开发。正是如此专注于长期的经验积累与技术研发使AO.史密斯成为热水器领域当之无愧的巨头。

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是保障一切的基础,但这无论是对于AO.SM ITH还是其他厂商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

毕竟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而言,不仅要能生产好产品,还要懂得如何卖好产品。AO.史密斯在实践中发现,良好的声誉能够直接支持企业有强劲的财务表现,令人满意的股东收益及员工薪酬激励机制,良好的企业声誉还能使企业在面临危机时快速反应,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AO.史密斯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非常注重从细节方面满足客户需求,树立起良好的声誉。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能不断做大、做强的技术型企业,AO.史密斯产品与服务的优秀品质来自于科学而严谨的管理。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热水器制造基地,AO.史密斯中国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管理程序和制造程序,围绕产品质量、工艺制造、生产效率强化管理,采用精益生产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冲压成型、防腐处理、产品装配到质量检测,各条生产线都建立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在生产车间数十道工序、数十个流程、数百个动作都经过精确计算,在关系到产品内在质量的冲压成型工段、“金圭”涂层防腐工段、装配生产线和质量检测线“四大”关键生产工段上,更建立了数十个质量控制点。这些措施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使AO.史密斯品牌的热水器从原辅材料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都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控制之下。

这就是为什么AO.史密斯没有采用不少厂家通常采用的高广告宣传投入的营销手段,而是把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采用整体营销战术赢得消费者,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许多用户变成AO.史密斯产品的积极推销者。

透过硝烟准备什么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人,那么营销就好比他区别于其他人的外在特征,而技术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内在筋骨。一旦脱离了这个谈营销,结果自然可想而知。AO.史密斯的百年历程告诉我们:需求引发应用,应用需要创新,创新离不开技术,而技术最终要靠品牌来体现,靠管理来维持。这些才是推动产品创新的源动力,也是企业展示实力最大化的展现,更是一切营销最强有力的支点。

热水器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但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成功。“在新一轮热潮席卷过后,能够存活下来的将是极少数。”有业内人士如是预言,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面对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国际品牌产品的竞争,对国内企业来说,今后无非是两条路:要么放弃市场,要么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市场,开发适合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热水器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技术成熟度,注重品质,明确产品定位,力求在科技创新、市场细分与工业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抢得先机。国内热水器行业为此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寻找最强有力的营销支点 篇2

师:学习完求最简单整数比的方法,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或其他想法吗?

生1:老师, 我求最简单整数比的方法和书上的不同。“15∶10”可以把写成“15/10”, 然后我用约分的方法等于3/2, 二分之三也就是3∶2。0.75∶2也是这样, 先将这个比写成0.75/2, 然后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0倍, 等于75/200, 最后约分等于3/8, 三分之八也就是3∶8。

师:写法确实和教材不同。请大家思考一下, 它将15/10约分成3/2是依据什么?

生: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5, 分数大小不变。

师:对, 0.75/2转化为75/200以及75/200约分为3/8的依据又是什么?

生: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大小不变。

师:对, 由于比和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将比转化为分数后, 我们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然后再将约分结果用比的形式来记录即可。

师:那1/6∶2/9这题, 你能用这种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1:这题我只会书上教的这种。

生2:老师, 1/6∶2/9这题, 我是按昨天求比值的方法做的。也就是把1/6除以2/9, 然后就把1/6乘9/2, 最后计算结果等于3/4, 也就是3∶4, 和书上的结果是一样的。不知道这种方法对不对?

师:那咱们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再做几题, 比较一下化简后的最简整数比结果是否是一样, 好吗?

生 (齐答) :好。

师:请左半边的同学用两种方法完成做一做中“5/6∶1/6”;右边的同学则用两种不同方法完成“7/12和3/8”。

集体订正, 得到结论:两种不同方法的化简比结果相同。

师:用求比值的方法, 最后也能得到化简比的结果。原来化简比和求比值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呢?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 (略)

…………

反思:

我一直认为对话式的教学, 学生的思维是难有创新火花闪现的。因为小学生的创新一般都是对前人结论基础上的再探索, 再创造, 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创。如果课前, 学生已经接受和掌握了例题中所学的方法, 那么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挖掘“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可今天的课堂教学却使我改变了自己的这一观点, 原来对话中有时也隐藏着促使学生创新的因素。作为教师, 要善于且经常捕捉这样的“因素”, 同时也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

老教材对于比的基本性质只有如下一段话:“我们学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联系这两个性质, 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 就直接呈现了完整规范的“比的基本性质”。

可课标教材却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充实与补充, 它更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不仅在文本中呈现详细的利用比和除法关系研究比的基本性质全过程, 而且还引导学生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研究其中的规律。正是因为有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研究, 所以才会出现利用“约分”来化简比的简约格式;正是由于有比和除法关系的研究, 所以才会涌现用求比值的方法来化简比的探索。

另外也要注意以下两点:

1.过程不可忽视。至于对话中要求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思考的问题不可忽视。特别是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将结论性的探究过程一带而过, 反而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练习, 因为只有经历探究过程, 学生在应用时才有可能“突发奇想”, 才有可能“灵光一线”。

什么是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 篇3

大明帝国刚刚建立,朱元璋就曾对刑部尚书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好坏贤愚。对于好人,我向来很仁慈,他们偶尔犯些过错,我都会宽恕,或者减轻处罚,或者干脆不处罚;对于坏人,我是很严厉的,坚决严惩不贷。”话是这样说的,他是怎么做的呢?大家一定不会想到,在他这里,有一个惯例,官员犯罪,是会得到一两次宽恕的,有时甚至会更多。比如,有一位下级军官,由于在一次战争中表现非常勇敢,立下大功,朱元璋对他很青睐,将他调到身边做护卫。这位护卫仗着皇帝的宠爱,对地方官员颐指气使,几次三番勒索财物、殴打官吏。地方官員无奈,只得向皇帝报告。第一次,朱元璋置之不理,第二次、第三次,还是置之不理。在他眼中,护卫就是个“好人”,偶尔狐假虎威,是小问题,是可以原谅的。终于有一次,护卫强抢民女,还打死京城巡逻警察,众多官员忍无可忍,纷纷上表弹劾,朱元璋迫不得已,才将其处死。

还有一次,经过朱元璋精心挑选的几位新科进士即将外任,朱元璋将他们召集起来,苦口婆心地劝诫:“你们都是难得的人才,我之所以挑选你们赋以重任,目的就是希望你们能够有一番作为。现在你们要赴任了,地方上事情很乱,我怕你们吃不消啊。你们喜欢钱财,总会有部下为你弄到钱财;你们喜欢美女,总会有部下送来美女;你们喜欢名声,总会有部下为你树立名声。他们这样做,无非是想利用你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你们必须时刻防备,切莫粗心大意,中了人家的圈套,以致败坏了自己啊!”听了这番话,几位进士无不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地表示“上不负皇上,下不负百姓”。然而,不到半年,这些进士贪赃枉法的丑行陆陆续续东窗事发,犯罪材料直达御前。朱元璋鉴于“人才难得”,一概宽宥之。又半年,这些进士再次遭到弹劾,朱元璋再次表现了仁慈的一面,再次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些进士实在闹得太不像话,朱元璋才下令将他们押送到京城处死。临刑前,朱元璋满怀失望与不解地召见了这些人,问他们:“你们原都是好人,我提拔你们,培养你们,原指望你们替我分忧。你们到外地赴任之前,我也一再告诫你们认真做事、不要受别人引诱,千万不要作奸犯科。你们违法犯罪,我一再宽宥,原以为你们会改过自新,真没有想到你们却变本加厉,以至于有今天的局面啊。”那些人一个个都感激皇恩浩荡,却不敢再祈求皇上开恩。

朱元璋的仁慈,不单单是对几个人,而是对一大批官吏。《大诰》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特别刑法典,以规定苛刻、用刑残酷闻名于世,但就是在这部法典里,朱元璋就透露至少有数十名被处死刑的官员在犯罪后不止一次两次地得到皇帝的宽恕。我们可以想见,那些数量比死刑官员多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没有被处死的犯罪官员中,该有多少曾经是浩荡皇恩的受益者啊!

“仁慈”的朱元璋,如果得知人们将其视为“暴君”,定然感到非常委屈,“对于官吏们,我是仁至义尽了啊,赴任之前,我苦口婆心地劝诫;任上违法犯罪,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宽宥。他们最后被处以重刑,哪一个不是咎由自取?哪一个不是罪有应得?我只是依法办事,凭什么骂我!”令朱元璋更加疑惑的是,贪官奸吏被杀了那么多,其他人为什么就不吸取教训,还要继续作奸犯科重蹈覆辙呢?

可能朱元璋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么多官吏最后被处以重刑,与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宽宥是分不开的,朱元璋的“仁慈”正是贪官奸吏前仆后继的重要原因之一。《涌幢小品》记载这么一个事:一个官吏企图强奸一名妇女,妇女警告他:“难道你就不怕国法吗?”官吏回答:“就是闹到皇帝那里,我也会按惯例得到一两次宽恕,而你的名声却毁了。”由此可见,朱元璋的“仁慈”无疑是官吏作奸犯科的助推器,正因为朱元璋惯例般的“一两次宽恕”,致使官吏敢于以身试法为非作歹。

刑罚的目的,本来是阻止罪犯再次犯罪,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以法律得到切实的执行为前提。当一个个官吏沐浴了“仁慈”的皇恩之后,他们侥幸的心理也一次次地膨胀。法律,可以被立法者本人一次又一次地破坏,又怎能避免被官吏们一次又一次地肆意践踏呢?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有云:“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如此想来,朱元璋晚年的感慨“奈何(贪官奸吏)朝杀而暮犯”,就不难回答了。

寻找最强有力的营销支点 篇4

寻找人生的原点和支点

一、时刻提醒自己让身心保持快乐。

观察周围的所有人,所有事,你将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都不会按照每个人自己的意愿而随意改变,更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变成希望中的样子和结果。这说明,每件事物都有他们自身的规律,以及前因后果,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本无关联,如果因此将身心投入,而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的情绪,那就不是明智的选择了。有智慧的人,应当冷静仔细观察事件的前因后果,然后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明白了这个道理,在任何时候就都应该保持内心的清净、快乐与平和,遇事冷静、处变不惊,这应当是我们应对周遭一切人和事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二、幸福本非身外物,想要得到,当下即可拥有。

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很忙碌,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也会有很多不同的理想、目标以及追求。儿时会因为得到一颗糖或一句长辈的赞许而开心,长大了会因为实现了某个理想和目标而欢喜雀跃,然而人生的终极目标,不同行业究其所以,求财的人生意再成功也就是资产超过比尔盖茨做世界首富;做官的人,官做的再大也就是做到过去的皇帝、现在的总统;科学工作者,科研再成功也就是成为第二个爱因斯坦,第二个居里夫人......但是在达到这些目的的同时,人生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吗?就能达到每个人人生的快乐、幸福了吗?恐怕没有。我们完成学业掌握某些专业技能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去挣钱,而赚钱养家只是为了能够满足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然而,生存的快乐与幸福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物质的东西虽然在某些时候因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要而给我们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十分短暂的,甚至转瞬即逝,不能长久。因为人的欲望使得我们对于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永远不会满足,也就永远不会因此而幸福。况且,依据第一条,所有外面的人和事都有其自身规律和前因后果,不会随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意志去改变。所以其实幸福不可能在外面找到,她只可能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去获取。

明白了以上两点,你就会知道,假如你现在欢喜或不欢喜、愤怒或不愤怒、快乐或不快乐、哀伤或不哀伤,其本质只是拿周遭的人和事在为难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你的自我和本性在周遭的环境和自己失控的情绪的宣泄中迷失了。所以此时,你应当止住自己的情绪,把业已投入到周遭某个特定对象(不管他是你的父母孩子爱人或仇人)的心收回来,去冷静审视你当下的人生和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从开始到现在,你的心既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除了记忆),我们在身心之外执取的所有人和事不但不能令我们幸福满足,而且终究成空(恍如一梦)。内心里生起的智慧令我们警醒,把飘荡在自己身心之外的心收回来,放下周遭的一切,回归本性之中——我还是我,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既然内心没有得到什么更没有失去什么,却用自己的心在身心之外肆意追逐,喜怒哀乐起伏跌宕,弄得自己疲惫不堪、苍白憔悴不已,这是何苦?明了这一切,回归内心深处,自然可以放下,并在放下后释然,当下即可回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在感和幸福感。

原支成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南京)

原点支点——人生境界提升之一

三、寻找人生的支点和原点。

华夏文明五千年,对真理的探求与思考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其精髓,儒释道各有阐述。在道家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在儒家讲孝悌忠信、君子务本;在佛家讲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就是追求真理的人要找到自己的支点和原点,然后身体力行的去做,只是认知和行持的角度和层面不同而已。人生的本质其实不过是历事炼心,练到前面两点纯熟,自心如如不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任何境界干扰。

人生的原点和支点是做人和做事,而做事究其本质也是做人。儒释道中,儒家属入世之学。孝悌忠信是中国古代教育从童蒙教育(如《弟子规》)开始就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核心内容,明白其道理,做到孝悌忠信,人生的幸福和成功才有坚实的基础。孝悌忠信核心还是个“孝”字,做到了“孝”,再把“孝”推演到周边的人和事,就有了悌、忠、信。“孝”可以说是开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如何理解“孝”?我们经由母亲十月怀胎呱呱坠地,从连自己父母都不认识,开始呀呀学语,然后学会走路说话,喊爸爸妈妈,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老去。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对自己付出最多的人,父母之爱也是最无私、最没有条件、最纯净的。这样的爱和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也无法报答的。如果一个人连父母这样无私和凝重的爱都不能报答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恩情能令他去报答呢?

仔细观察这个“孝”字,它是老字头,子字底——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兄弟姐妹的立体生活空间。意思是我们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上有父母老人,随人生推移,也会有自己的孩子和后代。在我们一生的人际关系中,父母子女是最近和最亲密的关系,因为彼此血脉相连。处理好这个人生基本关系就是做到了“孝”字。做不好那就是不孝,不孝的人悌、忠、信也自然就谈不上了,离人生的幸福美满也自然会越来越远。其理可以说不言自明。做人当然不能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懂得“孝”的含义其实是让我们理解父母博大无私的爱与付出,进而生起感恩的心,再把这感恩的心推演到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学师长,推及到所有周围的人和事,我们的人生也就可以自此而开解。“孝”从自身做起,其实首先还包括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从这个意义上说,“孝”正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支点和原点。

把“孝”字在每个人自己的家庭里落实,再以此为原点同样立体化拓展到公司、单位、机关、学校、组织,乃至全社会„„形成的更多支点将开启每个人不同的智慧人生,我们的幸福人生将就此打开。有了这样的原点和更多的支点,越来越多的人形成的团队力量势必形成杠杆效应(阿基米德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将不断放大我们的人生和事业,进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幸福人生时代!

寻找最强有力的营销支点 篇5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两种不同的事物同时或继时呈现,比其各自单独呈现收到的学习效果要好,因为两种事物在大脑皮层中可以产生相互诱导作用,在对比中突显各自特点从而加深印象。

摘要:中学语文课时少任务重,篇章教学费时低效,整合教材既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可促成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渐进性、趣味性。找到合适的整合点是整合教材的关键,它可以是主题上的相通点,知能上的相关点,审美上的类比点,以此建构语文教学体系,有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整合点;相通点;相关点;类比点

语文惯用篇章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先天不足:知识教学缺失系统性,能力培养缺乏渐进性,素养提升缺少计划性。学生因此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普遍有片面性:“语文学不学一个样”,“语文少上几节课没啥影响”,“语文重在积累,学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语文学科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尴尬:宣称是大学科,却一再被压缩课时;“得理综得天下”、“得文综得天下”的呼声日益高涨,语文教师因此陷入困境,既不得不认可“语文偏见”而难堪,又找不到“救赎之路”而难过。语文学科在中学尤其在高中——路在何方?

新教材必修的任务重,选修的任务多,但课时有限,“教教材”实难高质量完成任务,整合教材才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一条捷径:整合文本的价值取向,可侧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知识能力点,可凸显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循序提升学生的知能素养;整合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计划性与可操作性。整合,就是将“各美其美”的零散篇章统一起来,使其“美美与共”,收到各个教学要素融会贯通的整体效果,从而促使教学内容具有内在的科学性、规律性,促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渐进性及高效性。

然而,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基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美人之美”,——凭借经验、性情、信息、聪慧发现每一篇章的价值所在,唤醒每一篇章沉睡在文字下面的灵魂,再运用比照之法审视各个篇章,找到其共通、共存、共生、共长之处,融而合之,归而类之,拓而展之,挖掘人类文明通过文字传递的文化精粹及精神内蕴。因此,整合的关键在于找到整合点。这个点,就是不同篇章的结合点,各种课程资源的融合点,实施语文教学的支点。这里,试以初中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版)第一单元为例,阐述整合点的主要内涵及整合要领。

一、整合点是主题上的相通点

作家刘心武说:“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人生、生活、社会是书或篇章的源泉,人生、生活、社会纷繁芜杂,书或篇章缤纷多彩。无论多么复杂的人生、生活、社会,都有其永恒的基调,书或篇章都有其永恒的主题,比如对情感的渴盼,对和平的追求,对自然的追问,对理想的探寻等等。综合教材,按照某一主题归纳篇章内容,深挖其内在意蕴,不仅可以化繁为简,使零散的篇章形成一个表意系统;还可以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这一主题有透彻的发现与深切的体验。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打破体裁界限,按主题编制单元,每单元还附有单元主题解说。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五篇文章:《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下文分别简称《新》、《芦》、《蜡》、《就》、《亲》),其单元解说词为:“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看到战争题材的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战争题材的作品获得有益的启示?如果单篇教学,极易走入盲人摸象的误区,学生的体验很可能支离破碎以致肤浅模糊。如据系统论的观点整合五篇文章,抓住其内在一致性,步步挖掘,使五篇课文形成一个表现战争主题的整体,从而以点带面,由文本走向历史与现实,则将使学生对战争主题有一个立体认识与全方位体验。

由主题整合教材,可以运用原点思维追根溯源,层层追问。

一问:一句话概括,五篇文章最想表达的意愿是什么?深入阅读可以发现,五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埋藏着共同的呼唤:世界,让战争走开。19世纪的作家(雨果)在呼唤,20世纪中期、后期的作家(孙犁、聂华苓)在呼唤,中国的、外国的作家都在呼唤。自古至今,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作家作品最重大的主题之一。所以,整合这五篇文章,首先打破篇章顺序,引导学生自读《亲》,抓住关键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永远不要有战争了”——提炼中心,以一带十,拓宽单元主题领域。

二问:为什么让战争走开?这个问题对于身处和平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太大太远,而《就》、《亲》两篇文章却做了深切回答:战争荼毒生灵,战争摧毁文明。为让学生切身体验,可以进行两个追问:《就》为什么那么细致地描写圆明园?被纳粹残杀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么《亲》单写被杀害的300学生?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理由和证据进行探究,并举出历史或现实的.实例进行佐证,加深对单元主题的普遍性认知。

三问:怎样让战争走开?看似不太合学情的问题,却正是《新》、《芦》、《蜡》三篇文章的要旨:用正义的力量战斗,用人民的力量抗争。《新》是正义力量胜利的宣言,正义之师冲破敌阵,战战告捷;《芦》、《蜡》则是人民力量的代言,“老头子”、“老妇人”等普通民众勇敢机智,坚强不屈,是正义之师冲向胜利的强大后盾。捕捉《新》中的关键句,分析《芦》、《蜡》中人物形像,并联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大后方的支援,不难让学生真切地认识、体验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深刻意义。

作家余华说:“作家往往在作品里埋藏最核心的‘心脏’。”阅读,就要轻轻拨开纷芜的文字之草,触摸到作者“砰砰”劲跳的温热胸口,倾听他急切表达的深沉意愿;整合,则是将诸多胸腔里奔突出来的意愿汇集成强大的洪流,冲击、涤荡年轻稚嫩而又渴盼成长的心灵,促使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

二、知能上的相关点

有人说语文是最简单的一门学科,它没有相对复杂、系统的知识,只要“多读书”就能培养语感,提升素养。然而,实践证明“多读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会读书”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就语文能力而言,表达是阅读的主要目的,“会表达”是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素质,也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那么,“会阅读”、“会表达”一定关涉必要的知识与技能,零落地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有点乏味且难以应用,如果借助文本将其整合为知识和技能体系,并学用结合,则可以彰显语文学习的规律性与趣味性。

比如,以上五篇文章都属记叙文体。记叙文一般都含有记叙六要素,且按内容可分为记人的、叙事的、写景状物的。记人作品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叙事作品主要通过描述事件起因、发展和结果体现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写景状物作品则通过描绘景物特征表情达意。另有叙述人称的特点及其效果,叙述方式的类别及其作用,线索的多样性及其分类,组材、选材及剪裁的特点等等,厘清这些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可以使学生探寻到记叙作品创作的奥秘,提高其学习记叙文的积极性,还可以促使其对记叙文有一个整体而系统的认知,如果辅以仿写,则知识和技能并举,学而致用。

按奥苏伯尔的观点,“智”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构成的,智育的目标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在纵向上自上而下逐渐分化,在横向上融会贯通。语文教学,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审美上的类比点

整合,必须基于一定的相同点,所谓“同声相求,同气相应”,同类聚合,透而彻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两种不同的事物同时或继时呈现,比其各自单独呈现收到的学习效果要好,因为两种事物在大脑皮层中可以产生相互诱导作用,在对比中突显各自特点从而加深印象。因此,在求同的基础上寻异,用类比的方法整合课程资源,可以收到一石数鸟高效学习的效果。

这一单元虽皆为叙述性作品,但在叙述方式、组材特点、塑造形象、景物描写等写作技巧上各有特色,通过类比同中求异,既能够充实学生有关记叙文的知识结构,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及审美趣味。比如,将《芦》《蜡》《亲》塑造人物形像的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描写与行为描写在形像塑造上的特点及不同作用,切实体会特定情境下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为让学生感受人物形像所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这里还可以进行追问:为什么《芦》塑造老头子的形像着重语言描写,而《蜡》塑造老妇人的形像重在行为描写?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的同时,促使其领悟文学创作的匠心所在。之后,读写结合,指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人物,并从语言、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摹写,掌握塑造人物形像技巧,形成迁移能力,并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活志趣。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重要的整合之法。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思想和思维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晓声”、“识器”等规律性认识是比较性整合“千曲”、“千剑”的结果。

当然,整合还可以跨出单元,跨出册次,跨出必修与选修界线,.只要符合学情并基于课程标准,找到合理的整合点,就可以大胆地将课程资源勾联、增补、删减,以点带面,由面而体,多维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知、能、情、意、法。

寻找最强有力的营销支点 篇6

很多朋友的都会常常问我一个问题:你们平时是如何去寻找你的客户在营销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的?

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书籍和理论去解决,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公司还会有N套不同的实际模板来进行策划和分析;我今天不打算说任何具体的策略,我是个直觉型的人,我们今天就说说直觉的应用对这个问题的解决;

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内心的定位,我把营销的问题定义为:“没有问题中的问题”,这句话要是出现在我学生时代的论文不知道会被如何痛批呢!显然是病句啊,但是我想说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就是这个病句最有效果,而且乐趣无穷!

举个实际的例子:为某个国际知名品牌做终端营销的提升方案;稍微接触过咨询行业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个非常难啃的硬骨头,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不同,从管理到流程有自己的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为这类企业做方案如果不是国际顶级的咨询公司,那么基本只能针对某些细节去提案,否则真是鸡蛋碰石头;

但我却没有这么做,我们先进行一个假设:首先一个稳定的系统如果想最终得出不同的答案,显然只能是基于不同的输入;但假设每次输入完全一致,那么一个稳定的系统应该只能得出极尽相同的答案,如果答案不同,那么这个系统就一定是不稳定的;这样问题出来了:在严密的体系和流程下,想产生不同的结果只能通过输入不同的内容得到;但在整个过程中其实没有人会去太多关注一个稳定系统“升级”问题,而是把精力完全放到:1、输入;2、监测输出结果;

大型外资企业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有趣”的状况,太多企业要的只是不同的输出,放到营销活动中,就是指“创新的、惊人的、不可思议的”营销方案;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就会马上意识到什么:对啊,如果不改变系统本身,那么结果的不同一定只能通过输入的不同去解决,可实际过程中一般输入都会是相对稳定的,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系统是稳定的,而且“久经考验”;在更多咨询过程中的话语就是“系统不能被调整”,原因很简单:“因为系统没有问题!”

因为没有问题,就不能调整?――――――――――――――-这就是我常常遇到的最大机会!

我的观点和思路很多时候都会敏锐的嗅出这个“不能被调整”中的机会!明确的告诉大家,如果想做好营销,或者成为一个真正的营销高手,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弃“没问题就不用调整”的错误观念,因为营销行业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在“问题”中获得启示的,“问题”是靠“管理手段”来解决的,而营销的本意实际就是在不停的制造“问题”并且不同的解决问题(从哲学观点上讲:人类社会以及需求就是在欲望的驱使下靠着“没事找事”发展起来的),我更喜欢管这个自找麻烦的行为成为寻找“没有问题中的问题”,并且去带头挑战所有的“没有问题” !

说到之前的例子,为这个国际企业做终端营销方案,实际推翻了很多他们根深蒂固的东西,(感谢年度总任务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大大帮助了我们去推翻很多传统的东西)成果当然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过我却常常因为这样的提案被人们视为“不安定的因子”,不过我想再次强调:营销创新就是在寻找“没有问题中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没事找事”,

寻找白酒营销突围之路 篇7

客观来讲,一个品牌的成功,应该是多方力量、多种因素的合力结果,但是它仍然离不开一个核心点。纵观近十来年中国白酒品牌的起落沉浮,从终端制胜的小糊涂仙,到品牌领先的水井坊,再到大打福文化的金六福,这些白酒新锐品牌的成功,其核心成功点都是很清晰的,他们都有着与常规品牌不同的思路与打法。

营销专家林翰曾指出,新商业本质,应该是各营销要素的重新排列与配置,只有改变规则,才能改变力量的对比。对那些处于发展期的企业而言,新的发展空间就在于细化的自身定位、差异化的渠道架构以及独特的理念诉求。改变规则,制定规则,才是新企业的发展出路。

当前白酒圈正在涌现着许多新的营销思路,其对错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但是他们的操作思路或多或少都对我们有一些启示。

传统思路:酒店是白酒的主要销售终端,当属兵家必争之地。

新思路:任何产品都应该有细分的终端定位。不同的终端,应该对应不同的酒水品牌。

思路探索

某白酒企业正在琢磨这样一个思路:能否主做夜场终端,成为夜场白酒的领军品牌,与洋酒争市场?据调查,当前中国夜场的酒水消费以啤酒、洋酒和红酒为主,在近两年,洋酒出现了十分迅猛增长。与中国白酒性格相近的洋酒,为何能在夜场大行其道呢?时尚的消费感觉,加上适合的消费饮法,引领了一股酒水消费潮流,也造就了一批忠诚的洋酒消费群体。洋酒的快速成长,正在改变着中国酒水消费的结构。这一情况应该值得中国白酒界深思。

那么传统风格的白酒品牌是否可以进军夜场呢?应该说,这一思路是与常规打法相违背的。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白酒就是用于宴请宾客,或者家庭饮用,只是出现在酒店或者商超,而夜场做为新兴消费市场,似乎并不被白酒企业重视。客观地讲,只要有酒水消费的地方,其对于同一类的酒水都会有需求,只不过份额大小不同而已。夜场虽然是啤酒与洋酒的主销市场,但也绝对不排除白酒消费需求的存在可能。

据本刊记者广东市场调查,当前广东夜场中的白酒销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广东夜场中的白酒品牌种类并不多,主要以当地大众市场流行的品牌为主,其价位集中在中档区间,其消费人群以台商为主,其饮用方法就是模仿洋酒加入茶饮料等。广东夜场的白酒增长固然受特殊消费人群的影响,但是从中,我们也可看出,白酒做夜场是具有可行性的,

关键问题在于怎么做?那么广东夜场的白酒风潮,可否在全国复制呢?或许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其实这一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仅是论证夜场做为白酒消费终端的可行性,而是提示我们白酒终端概念是很广泛的。

从其引申思考,我们注意到,当前许多名酒品牌及其子品牌的主销市场以商超为主,他们感叹竞争激烈,发愁自己无法进入酒店;而有些刚入行的小品牌,因实力所限,其主要运作只能以C类酒店或零售店为主,他们也会发愁自己如何跻身主流。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说明酒类企业在终端理解上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

思路剖析

在传统的白酒运作思维中,一般是先酒店,再商超,后流通,它是一个递进的、有层次的过程;但是实际市场中企业采取的打法却与此不同,不做酒店只做商超,或者不做酒店只做流通。对此做法,多数认为这是企业迫于竞争而采取的无奈选择。其实不然。这种选择既是务实的,也是明确的。

当前业界正在思考的一个新思维,就是一个产品不一定要全渠道运作,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我就是商超品牌,我只做商超;我就是零售店产品,我就主要做零售店。应该说,细分自身定位,是企业切入市场的关键,是导入期必须明确的思想。虽然后期发展是否需要适时而变还有待研究,但是明确定位细分终端的思想仍然不可缺少。我们要具有一个“泛终端”的思想,只要是能与目标消费者接触的所有场合,都是我们的销售终端。我们要勇于尝试开拓新的终端,真正的市场空间不是摆在明处,而是在改变思维,转换认识之后才能发现。我们白酒可做的终端很多,不会只有酒店一个,只要我们积极地尝试与选择。但是究竟哪个适合自己,也要从其中进行认真地选择。

从企业自身产品定位角度来讲,酒店是白酒的主流市场,如果是定位主流市场的品牌,当然就要运作酒店;但是一家新企业,也可以给自己定位做支流市场,运作除酒店、商超这些主流终端之外的其它终端,如夜场。明确细分自身定位,从原有的全渠道运作向细分渠道运作,应该是白酒企业有效的出路。当然并非所有的白酒品牌都适合这种思路,其也受品牌名称、价格、口感等多方限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消费者会因场所变化而消费需求发生改变,那么我们的产品是否也需要相应调整呢?一种思路是同一种产品,进入所有对应的消费群体的一切消费场所;另一种思路是开发出不同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场所的不同消费需求。从战略思维角度分析,后者应该更科学,符合产品定位细分理论。

传统思路:包装越华丽,销售越顺利,包装为产品增值。

上一篇:财务工作者材料下一篇:几度望天的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