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

2024-08-14

生态型(共10篇)

生态型 篇1

生态型社区建设

加快生态型社区建设,确立“和谐自然,清洁低碳,家家养花,家家环保”的目标。聚鑫、盛世、平安、兴林,四个小区实现一区一景,一楼一品,并将聚鑫小区打造成精品生态小区,小区内建设生态文化长廊。推出清洁低碳示范家庭50户,示范商服10户。社区成立环保组织,并由退休党员分别担任园林艺术组、环保节能组、清洁巡护组、环保宣传组组长。从低保户中挑选100人分配到各组,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

社区注重文化建设,组建了“百合”艺术团,每年组织专场及各类演出10余场。自创作品《林海号子》在首届“卫东社区专场文艺演出”中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在聚鑫小区广场上演的“唱响卫东 金秋晚会”,演出自编自演的节目,并上传到网络,反响强烈。最新编创的歌舞《林区四季歌》和歌曲《我是歌者》将作为主打节目,在社区文艺汇演中精彩亮相。通过演出反应林区生活的歌曲和舞蹈,丰富了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为社区居民带去欢乐。

网格化管理建设

组建了网格化管理机构,有19名网格长25名网格员组成,制定工作要求,细化服务内容,每半个月电话随访1次、每个月上门走访1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认真做好民情日记,构成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在小区设立便民公示板,公开社区网格区域划分图表,格长姓名,电话,所辖居民范围,服务群众。

维稳维权建设

创新管理,成立业主委员会。深入推进维权机制建设,实施网格化管理。协调政府资源,推进小区自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爱空巢老人,有效推进居家养老,专项服务工作,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幸福安度晚年。关心弱势群体,做好法律援助,政策咨询,信访接待,就业服务,助医助学等工作。全面提升生态社区维稳维权建设,使人民群众享受和谐社会带来的成果。

卫东社区简介

卫东社区服务中心位于绥棱林业局局址中部,辖区面积104,000平方米,现有居民楼23栋,平房370户,总户数3,304户,社区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70名。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设19名网格长,25名网格员。卫东社区根据辖区内公园景点多,生态环境好,居民环保意识强的特点,着力打造“生态型”社区。确立了“和谐自然 清洁低碳”,让人人生活在公园里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目标。建立了生态标本展厅和以文化园、街心公园、鼎盛园、植物园、聚鑫小区等一批生态建设基地。在这里,您会感到这里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这里是生态环保、幸福温馨、文明和谐的“家”。

生态志愿者队伍建设

社区先后成立了生态教育、生态文艺宣传、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四支志愿者队伍。聘请大学讲师和社区花鸟商店经理来到社区对居民进行义务生态培训,开展生态培训月活动。社区“百合”艺术团自编自演反映林区生活,宣传环保生态的歌舞、歌曲等节目。社区“帮帮团”成员细分到每个居民小区,每天分四个时间段对小区卫生、治安、非法小广告等进行专门治理。社区绿色环保组织对辖区绿地、花木进行整体管护和治理。通过这四支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大加强了居民自治和自我管理水平,社区和居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纽带关系。

生态型 篇2

1 生态型城市的概述

1.1 生态型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 经济高效,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 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 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2 城市的主要特点

1.2.1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与人共生, 人回归自然, 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1.2.2 高效性。

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 地尽其力, 人尽其才各施其能, 是物质能量的到多层次分级利用, 废弃物循环再生, 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共生关系得以协调。

1.2.3 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 空间, 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1.2.4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 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

1.2.5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 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 是建立于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而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 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 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要要求, 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2.1 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

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 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先进领域, 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

2.2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

2.3 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 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生态型城市, 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2.4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3 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3.1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以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为指导, 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完善城市规划, 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前提和条件。城市规划要按照城市各个不同区域功能要求进行划分, 制定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

3.2 强城市基础实施建设,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为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机构设施。城市的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 要从城市的总体效益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 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 循序渐进, 逐步形成合理体系, 在政府的引导下,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防治, 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同风格, 为居民创造一个整洁、宁静、高雅、舒适、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工业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但是, 城市化又离不开工业化, 要顺应国际潮流和时代需要, 大力发展无污染产业, 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同时要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原则, 加大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对新办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决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对污染企业限期治理达标。企业不能消灭污染, 就消灭污染企业。

3.4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3.5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3.6 改进和完善城市发展考核及指标。

目前在城市发展考核中存在着片面强调经济增长, 忽视或轻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4 实证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4.1 大连城市建设现状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 近年来大连市成功地进行了工业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了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同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绿化活动。大连市环境质量和面貌的改善, 带来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同时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投资项目和外资以及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使大连经济、社会、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4.2 大连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

4.2.1 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

4.2.2 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

4.2.3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

4.2.4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

4.3 大连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3.1 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 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为目标, 立足城市市域范围, 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4.3.2 建设生态城市, 走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遵守的五个原则。

系统原则:城市是一个区域中的一部分, 城市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必须与城市外部其他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原则:城市规模及结构功能等都受自然条件限制,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

经济原则: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 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生态原则:维持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 必须注意城市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 使城市能量、物质、信息的传递和转化持续进行, 处于动态平衡。

阶段性原则:发展生态城市, 不能急功近利, 要根据城市社会经济水平、科学技术水平相结合, 分阶段定目标, 持续发展。

4.3.3 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3.4 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 保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

4.3.5 保护乡土植物, 维护生物多样性。

4.3.6 拓展城市绿化空间,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结束语:如果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 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而道远, 面对挑战, 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摘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是人们花了巨大的代价才选定的一个理想的会经济形态。其根本特点是既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 又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作用。生态化社会基本模式提供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客观可能性, 但要把这一客观可能性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性, 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型政府的构建 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型政府;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12-02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当前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前不久,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实质上,生态环境效益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代际利益是相契合的,生态型政府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不断适应新境遇,新要求的政府,才是一个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政府。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型政府

1.生态文明含义及发展历程

“生态”一次源于古希腊语,最早的意思是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被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主要指的是自然界各要素系统之间相互交错的关系。如果将文明定位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那么生态文明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状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思考、新境界,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生态伦理社会化,是人类文明在全球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和升华。它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含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并非人类消极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在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过度贬低了自然的价值,使自然沦为人类征服与掠夺对象。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增长论,将一切可利用自然物作为经济资源,这种对自然的工具性世界观,意味着经济增长越多,资源损耗就越多,环境破坏就越严重。加之,以过度消费为增长动力的经济观更是使人类生态陷入重重困境。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警示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必然饱尝高增长会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灾害频发,不断促使人们重新冷静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准则。1962年美国学者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表明世人对生态文明的反思与重视程度。

2.生态型政府含义

生态指的是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相互交错的生存关系与状态。“生态型政府”这一概念,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学术界尚没有统一定论。学者黄爱宝认为:所谓生态型政府也可称之为绿色政府、环保型政府或环境友好型政府等,它是指能够将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作为其基本理念,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其基本目标,并能够将这种理念与目标渗透与贯穿到政府制度与行为等诸方面之中去的政府。朱和磊认为生态政府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就是构建一个职能生态化的政府。笔者认为,生态型政府指的是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政府。其内涵包含以下几点:首先,生态型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时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的价值观,以生态良性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效益在决策中的作用。其次,生态型政府的基本职能应该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上,改变以往为经济利益不惜生态代价的不适当思想观念。最后,生态型政府的决策系统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生态科学家为主体,以社会公民呼声为参考的多元化决策机制,注重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但是随着深层次的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随之愈演愈烈,我国已进入了高消耗、高污染的风险社会,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呼唤生态型政府。一方面,公有制主体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在生态公共资源配置中的缺陷,决定了政府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其看得见的手的宏观指挥棒作用,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调节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语》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面对目前的生态问题与环境发展态势,胡锦涛同志审时度势,先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与履行的职责。其一,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政策文化宣传,倡导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观,促进社会全体树立环保意识,资源节约意识。其二,强化政府的生态监管职能,各级政府应切实贯彻落实中央颁布的各项法律方针政策,自觉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三,各级政府应协助好中央政府做好政策反馈工作,使生态文明建设有果可寻,各项工作良性推进。

三、生态文明目标下,我国生态型政府构建的推进策略

1.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生态行政协作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指出,生态问题的全面升温,突出表现为三化,即政治化、全球化、内部化。政治化体现在生态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一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已由各国内政问题升级为国际政治问题。全球化体现在生态保护早已突破一国范围,意味着生态危机感导致的生态文明意识已扩展为一种全球化的社会伦理。内部化体现在生态保护正在由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不再是因为破坏了而去治理,而是因为要求更好更和谐而去管理。生态型政府建设需要各国政府紧密合作,公民积极参与,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国际间生态行政合作力度。

2.明确政府生态优先的执政理念,注重发展中的生态效益

有句古语叫做:“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政府作为行政领导者,需要具备未来发展的预见力,并把之转化为执政思想与理念。其执政思想理念又是各项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决定了一定时期内行为趋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社会公众的思想认识与行为习惯。所以政府应该首先明确生态优先的执政理念,充分认识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生态效益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格局中。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相冲突时,应秉持生态优先的执政理念,把握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性,做到真正的为人民谋福利。

3.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努力发展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

传统发展观下的粗放型经济,一味追求GDP快速增长,结果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恶化,迫切要求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坚持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而生态产业的主要形式便是循环经济,它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要素要在经济循环系统中合理有效利用,从而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践证明,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发展生态产业是一种新的道路和模式。

4.强化政府生态管理职能,构建生态法律体系

传统上,生态管理职能虽然是政府基本职能,但在管理形态上一直处于经济至上的“非生态”范畴,新形势下,政府应该重新认识其生态管理基本职能,加强生态法律体系建设。首先,政府应该明确自身定位,立足公共服务,自觉把优质生态产品纳入到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去,为社会公民提供优质公共生态产品。其次,构建生态型政府生态法律体系,根据不断出现的资源环境危机加强或修改原有环境法律规定,专门制定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填补某些法律领域真空状态,及时完善修改已经出台的不成熟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5.优化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与方式,强调生态绩效指标

绩效考核体系在政府行为过程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不合理,是政府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监管与生态保护的内在原因。绩效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统一体。生态型政府追求更高层次的绩效,就必须对原有政绩指标进行修正,凸显生态绩效指标在整个绩效指标体系中的地位,贯彻绿色GDP思想,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有效合一。建立多元化、多主体的科学决策评估体系,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有效避免因政策失败而偿付严重的生态代价,优化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实现政府生态治理。

参考文献:

[1]黄爱宝.生态型政府构建的背景动因[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高小平.政府生态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赵映诚.论生态行政与生态行政建设[J].浙江学刊,2006,(4).

[4]王彬彬,朱益芳.对构建生态型政府的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9,(2).

[5]徐汝华.生态型政府的模式选择与推进策略[J].行政论坛,2009,(2).

[6]郑小叶.生态文明目标下的生态型政府建设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生态型环保移动厕所有哪些优势 篇4

生态环保移动厕所可以通过口碑相传,报纸的刊登、电视的播放、网络的转载、旅游指南的描述以及商业广告的宣传而出名。风景美丽的厕所可带来美好的回忆,引起大家的讨论,提高生态环保移动厕所所在地的知名度。因此,在为游客规划厕所时,至少须考虑美丽厕所的好处。

但是生态环保移动厕所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的难题,建高造价的生态环保移动厕所实属无奈,生态环保移动厕所的造价,要比普通公共厕所高得多。流动的生态环保移动厕所相对便宜,几千元钱一个就够了,最贵的要好几十万。有些地方地下还没有铺设市政污水管网,但附近的居民却急需一个公共厕所,所以只能造一个不需要排污管道的生态环保移动厕所。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或社会分工协作,对厕所所收集的粪污进行就地处理或异地处理,使粪污无害化后再回归于环境。在进行粪污处理时,往往会带来一些附加的好处,例如回收了粪污中的有用成份用于制药、制肥或回收水资源。

减少了厕所对外界资源的依赖性,并节省资源,一般生态厕所具备粪便处理回收水的功能,也有一些厕所不使用水冲方式而达到洁净目的。还有一些厕所利用太阳能作为取暖能源。这些厕所在使用上更具有独立性,特别是对水资源的需求减少,从而具备了节水特点。

生态型 篇5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合理搭配色彩反差对比强烈的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将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与观花植物组合在一起,能延长观赏期。此外,还可以将这些观叶树种作为主景放在明显位置,也有不错的观赏效果[5]。例如,多变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枫,叶色变黄的银杏等都十分美观;常绿树种通过颜色深浅的搭配也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如淡绿色的柳树、浅绿色的梧桐、暗绿色的云杉和深绿色的香椿等。

2.2层次分明

为了有效地防止生态型园林景观配置出现单调的现象,应该运用绿草、花卉和乔木等不同植物,不同样式,不同颜色,多层次艺术搭配,使层次和色彩更加丰富。如高1m的黄杨球,高3m的红叶李,配置高5m的桧柏和高10m的枫树,从低到高,四层排列,形成绿色、红色和黄色等多层树种,不同花期的分层配置,可以延长观赏期。不同种类植物排列有序、层次分明,使植物得到充分利用,形成具有多种色彩的一道风景线。

2.3配置植物应注意其季节性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植物的配置设计时,不仅需要避免植物的单调性,还要注意一年四季都要有不同的景致。景观在不同的季节,能够展示不同的自然风光,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形成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阴,秋天叶色多变,冬天银装素裹的自然景观,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和活力。根据季节的变化可选择的植物有早春开花的迎春花、丁香、桃花和连翘等;晚春盛开的玫瑰、棣棠和蔷薇等;初夏盛开的紫薇、木槿等;秋天观叶的红枫和银杏等;冬天翠绿的龙柏、油松等,使游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2.4巧妙利用草本花卉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木本花卉配置的不足之处,可以用草本花卉巧妙地弥补。木绣球可以搭配美人蕉;樱花树可以搭配万寿菊、堰柏;郁金香可以搭配黄金树;紫花三叶草可以搭配各类果树,能够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园林植物应在花型、色彩,树冠高度和形状、植物长势和寿命等方面协调配置。同时,要全面考虑裸露在外的地面、草坪、水池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每个配置组合之中植物构成的比例及这种配置与游览的线路之间的关系。

3结语

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不是绿色植物的随意堆积,而是美学原理基础上的科学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是园林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生态型园林景观是我国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有效利用生态学理论,加强园林艺术研究,为人们营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玉.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1):105-107.

[2]廖育红.现代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1(3):77-79.

[3]胡力.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8):152-154.

[4]赫菲.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规划师,(S2):138-140.

生态型 篇6

复合生态型水库景观规划设计要素的思考

摘要:通过对复合生态型水库的景观特征及景观资源进行分析,提出该类水库景观规划的策略要素及具体景观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对如何将景观设计融入水库的`生态建设中进行探讨.作 者:葛燕    梁文流  作者单位:葛燕(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518000)

梁文流(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期 刊: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年,卷(期):, 8(1) 分类号:X324.013 关键词:水利工程    水库景观    生态建设   

“生态型医院”建设工作实践 篇7

关键词:生态型医院,医院建设,节能降耗

为积极响应国家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军队创建“生态营区”的号召, 近年来, 重庆西南医院结合自身实际, 科学组织规划建设, 精心实施医院绿化,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 大力开展污染治理, 最终探索出一条“生态型医院”的建设新路, 并先后获得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全军绿色营区、全军生态营区等荣誉。

一、实地调研,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一) 准确收集医院自然环境各项指数

建设“生态型医院”从调查收集医院内环境各项指数开始, 通过组织院区污染源普查, 绘制院区污染源分布平面图, 明确了废水、垃圾、噪声、辐 (放) 射源等共计56个污染源和14个重点监测项目。再通过建立绿化信息库, 绘制植物分布图, 全面掌握全院植物类别、分布、数量、绿地率、植物指数和本地植物指数等数据, 对大型、珍惜乔木进行挂牌保护。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医院组织编写了《营区自然环境现状评估报告》, 以明确重点环境保护对象, 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 精心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医院不仅提升绿化的数量和质量, 更加注重品质和文化的建设。按照“不留一块裸土, 不留一堵裸墙”和“四季常青, 月月有花”的方针, 医院见缝插绿, 充分利用屋面、阳台、中庭、堡坎、围墙发展立体绿化, 扩展绿化面积。此外, 不断丰富植物品种, 增加多样性, 调整合理性。为使医院植被与小品景观、院内文化相互融合, 设置了喷泉、亭阁、石碑、健身器等景观休闲小品和设施, 大大提升了院内环境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实用性。通过道路白改黑、管线下地、灯饰工程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 为医院的整体环境建设增添了亮点。

二、节能降耗, 保证生态系统流通低耗

医院始终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管理和技改齐进”的方针, 着力推进节约型建设方式、供应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规范拓展。

(一) 强化能耗管理

医院成立能耗管理办公室, 建立月分析报告、设施设备运行管理办法等制度, 持续完善分区分系统的全院能耗计量系统和信息数据库, 逐步推行能源定额管理, 实现了中央空调、锅炉、洗衣班的能耗定额管控。

(二) 推进节能技改

按照“投入少、效益好、回收快”的原则, 分期分段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医院自行设计建造了中水回收利用系统, 将蒸汽和空调冷凝水、设备制剂废水、雨水等进行收集, 再广泛用于绿化、喷泉、保洁、洗车、冲厕等, 据统计仅2013年即节约自来水费30余万元;对病房和公共卫生间加装节水龙头和节水淋浴花洒, 对屋顶及中庭绿化采用滴灌和喷灌技术, 有效减少用水消耗;对电梯、配电柜加装节电装置, 平均节电率分别达到20%和12%;对部分路灯及公共照明进行LED改造, 平均节电率达到40%以上;对内科楼、烧伤楼、外科楼等建筑进行直燃式热水系统改造, 每吨热水能耗支出减少4元。

(三) 建设绿色建筑

在建设新门急诊大楼时, 医院将绿色医院的理念和标准引入规划设计阶段, 组织召开多次建筑节能与生态专项设计研讨会, 重点论证门急诊大楼的节能技术综合应用与评估, 广泛应用中空玻璃、外墙保温、新风系统、I-BAS智能控制、远程抄表、中水回用等新型节能材料、产品和系统。

专门成立了环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小组, 对全院展开了环境因素的调查、识别和评价, 制定了环境管理方针和目标, 编制了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控制文件, 并依托医院ISO9001质量管理平台, 全面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内控管理, 保证了“生态型”医院环境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持续。

三、科学治理, 完善污染源防控体系

在对医院自然环境现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 医院进一步完善了污染源防控体系, 确保各项污染源管理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一) 强化污水管理

2007年, 在实施地下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的同时, 建成了日处理量达4500m的污水处理站。2008年, 为提高污水处理的专业化水平, 污水处理站实现了社会化托管。2010年, 加装在线检测装置, 实现了与地方环保局的联网监控。

(二) 强化固体废弃物管理

医院制定《医疗废物管理规定》, 强化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处置。院内还修建了两处垃圾收集装运站, 集中对各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三) 强化放 (辐) 射防护管理

在建设前, 医院对放 (辐) 射设施均进行了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 并将放 (辐) 射设施的防护措施、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内容作为可行性论证和建设管理过程中的硬性评价指标。建设过程中, 邀请专业防护公司组织施工, 并严格进行竣工验收和办理放 (辐) 射安全许可证。对放射性废物设置了衰变池和衰变箱, 严格将放射性废物放置到半衰期后, 再进行分类别、分等级的专业处置。

(四) 强化噪声控制

对产生噪音较大的锅炉房、中央空调冷却塔等设备加装吸音板、隔音墙等设施, 在房间窗户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在重要路段设置禁鸣标志, 有效减少了院区噪声污染和对周边住户的影响。

(五) 强化空气质量管控

为解决医院内废水废气、餐饮油烟、汽车尾气和粉尘等主要空气污染源的大量排放, 医院一方面全面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尽量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 另一方面设立污水处理尾气收集系统和厨房油烟收集处理系统, 强化对院区内的交通疏导和车辆停放管理, 尽量减少污水处理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除此之外, 医院还坚持定期进行清洗室内空调通风口和监测空气质量, 保证合格。

四、凝练文化, 强化员工生态环保意识

医院为强化员工健康环保的生态意识, 定期组织新进学生、实习生、进修生和聘用人员开展入院前的环保和资源节约知识专题辅导。期间, 利用横幅、海报、院报、网络、黑板报、讲座、有奖征文等方式, 向全院教职员工进行“生态型医院”建设的大力宣传。自开展“生态型医院”建设工作以来, 共张贴宣传海报200余张, 悬挂横幅10余条, 刊发新闻报道32篇, 举办专题培训17期, 黑板报比赛4次, 收集有奖征文32篇, 开展节水器具免费发放和废旧品工艺创作等活动数次。

根据重庆西南医院鲜明的军队医院特色, 创建红色生态文化, 充分挖掘白求恩精神、南丁格尔精神和红色军医文化内涵, 注重医院建设与文化的相互融合。

五、结束语

建设“生态型医院”是重庆西南医院管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医院将围绕这一目标, 从环境建设和人员建设出发, 坚持科学发展, 不断创新发展, 继续向“生态型医院”建设迈进。

参考文献

[1]吴建良, 陶冬梅等.医院节能降耗和污水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探索[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2 (4)

林下经济是生态型“黄金”产业 篇8

这里的人们世代生活于此,守着无尽绿色和“金饭碗”,却过着艰苦的日子。

“林改前,咱就是看林子的人,一年到头也看不到几个钱。现在不一样了,林子分给个人,俺们就是林子的主人了!”刀尖岭村三组的隋玉东兴奋地说。2005年林改初,他家6口人,分到了300亩天然林和80亩人工林。

像隋玉东这样分到这么多林子的人,全村还有很多。如果说“包田到户”解决的是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而“分林到户”解决的是地区群众致富问题。据刀尖岭村村主任张广厚介绍,全村林地面积2.4万亩,林改后,人均分到50亩山林。

隋玉东的兴奋不仅来自分给他的380亩树林,肥沃富庶的林地更是他兴奋的那根神经。走进他的“领地”,隋玉东不时提醒记者注意脚下,“掌状椭圆形的叶就是人参的茎,小心别踩到,你那一脚我就损失1000多元啊!”。

“按照标准,优质的每棵价格为1600—1700元。”桓仁县林改办主任王立忠肯定地说。

王立忠提到的“标准”就是指20克以上15年生优质野山参的每棵定价,由于刀尖岭村的野山参几乎被杭州的几大中草药贩子收购,因此价格也就是杭州市场价,大家管这个价格叫“统货”。

“以前批地种林下参的时候,因为是集体的林和地,批多少就种多少,没有大规模发展的想法,现在林子给我就不一样了,我会在3年以内,将分到手的200亩山林全部种上林下参”。隋玉东的380亩地不都是人参,林改后分给他的50亩林子下的人参已经12年,“一亩地保守也有500棵参,每棵800元,那一亩地就能出40万元,50亩地就是2000万元钱。”隋玉东给记者算着帐,“再加上我现在的100亩大叶芹,养蜂酿蜜一年100多斤和林蛙养殖,每年还能出5万多元钱。”

记者从桓仁县林业局产业办的一份产业发展报告中看到,2006年和2007年,林下参市场出现购销两旺的态势,13年生以上的鲜参商品“统货”达到每公斤3—4万元,按每亩平均保留1000株,平均单株重2.5钱计算,亩产值可达37.5—50万元,亩均年效益达到2.9—3.8万元。如果单株出售,一般的每支参能卖300—500元,好的能卖到600—1200元,优质的能卖到1500—2000元,10年生左右林下参转让每亩价格在10万元以上,亩均年效益达到1万元。

同组的村民郭利给记者拿出了一本自己的林下产业发展计划,上面详细地记录了他种人参的发展方式。他一边指着数据一边介绍说,12年—14年生的人参我有20多亩,7年—10年生的我有40多亩,三年以上的有7亩,这7亩是“滚”出来的,是用这些老参的种子采下来后种出来的。并且每年郭利都以三到五亩的速度向前“滚”动种植着。

就在这大山深处的小山沟里,“我们村有120户人家,其中大约60%左右的村民与隋玉东、郭利一样,都是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的身价。”张广厚自豪地说。

有人说,林业不仅可以富民,还也可以造就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确,随着林改的深入,种植野山参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加上林业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技术服务,在当地成立很多人参协会和中药材协会,使人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刀尖岭村的村民们也不断的跃入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行列。

有人也提出疑问,种参等林地经济能不能对生态造成破坏?我们从桓仁县林业局了解到,现在发展林地经济都是坚持生态优先这条原则,老百姓也明白这个理。

“这个沟里的林蛙、林木、林下细辛,林下参都是我家的”,连任原刀尖岭书记10年,现已退任在家的王文帝指着1000多亩的山林乐呵呵地说。

刀尖岭村林蛙养殖、林下种参、栽植山野菜、见缝插绿荒山造林,成为别具一格的小小避暑山庄,吸引城里人到此休闲度假。

“林改真好哇,我将来还要在沟口建一个帝王山庄,让更多的人来观赏我家的山,呼吸一下带有林下参味的新鲜空气”。王文帝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生态型 篇9

作者:郑光中 张敏 袁牧

阅读:2322 次

上传时间:2005-03-10

推荐人:yiming(已传论文 1137 套)

简介: 本论文首先概略地阐述了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原则,随后介绍了在以上原则指

导下的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的规划设计。

关键字:生态城市 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一、绪言

1999年新年伊始,根据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由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向全国发布。该《规划》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在面临世纪交替的最后年头,该《规划》的颁布实施,表明了我国政府将环

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决心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

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早已有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思想的儒家学派,其自然保护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保护森林资源的思想。

2.“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保护动物资源的思想。

3.“往来井井,涣其群吉”的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4.“得地则生,失地则死”的保护土地资源的思想。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正如太极八卦图案所形象地表示着的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哲理。

近些年来,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并得到各有关行业的大力提倡。这是因为在生态环境中,农业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不断向往和关注,也使得生态旅游成为当今最具活力和朝

气的旅游类型之一。

二、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

客观而论,人类建立城市的初衷是为了营造一个区别和独立于天然环境的人类聚居环境,以免受自然灾害、动物侵扰之苦。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变得愈来愈脱离自然,由人口和工业的聚集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空气与水体的污染、交通拥挤等愈来愈突出和严重。因此,早在一百年前,英国学者霍华德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他在其所著《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

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一书中,充分表达出要彻底改良资本主义城市、使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思想。

从本世纪初开始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城市研究。但至今为止,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基本还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前苏联生态城市学家杨尼特斯基和美国生态建筑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都曾提出自己的生态城市概念。综合各方面观点,可以认为,所谓生态城市,即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以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指导,综合处理人、资源、自然的关系,以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一种

理想城市模式。

按照生态城市的观点,城市应该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自然与城市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而不是对应、隔离的关系。生态城市的观点特别推崇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模式,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人类住区与自

然融合、区域一体化的思想。

实现生态城市的努力多种多样,主要有城市土地功能的综合布局,物质、信息的高效利用,绿地系统的建设,公共交通的提倡,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2.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原理,自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由于它回避和解决了现代农业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作为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推崇。截至1998年底,仅我国就进行了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2000个生态农业示范点的建设。其中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更是于1987年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生态农业新村”的称号并被

评为全球环保500佳。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组合出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系统模式,其主要

代表有:

(1)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该系统是利用各生物物种的特性,通过合理组合,建立各种形式的立体结构,以达到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土地资源、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主要包括各

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

(2)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该系统利用生物物种的食物链组合,使每一类资源在能量消耗和转化过程中都达到最为充分和彻底。如“鸡吃菜叶—猪吃鸡粪—猪粪产沼气—沼气渣肥菜田”的物质能量多层分

级利用的小型循环系统。

(3)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如桑基鱼塘等。

(4)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该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把两种或三种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组合在一个系统内,使物种之间达到互利互惠关系。如稻田养鱼、禽鱼蚌共生,稻—鱼—草共生,苇—鱼—

禽共生等。

(5)渔业立体养殖系统,该系统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根据鱼类等各种水生生物的生活规律和食性以及在水体中的生态位,按照食物链的原理,进行立体养殖。如在立体养殖的池塘中草鱼、链鱼和镛鱼、鲮鱼

和鲤鱼分处上、中、下三层,上层鱼的粪便是下层鱼的饵料。

(6)多功能的污水自净工程系统。该系统是模拟微生物的解毒工艺过程,利用水葫芦地、细绿苹地、鱼蚌混养塘和水稻田等实行“三段净化、四步利用”,以达到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效果。

(7)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这是立足于每家每户,自觉应用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建设院落“小天地”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城市的刍形。该模式把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每寸土地和空间,并利用沼气等工艺,将人、畜粪便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8)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这种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多功能的整体。如河北深县某农户以前光种黄豆直接销售,效益不高,后来加工成豆腐销售,豆渣养猪,猪粪作肥返田用于提高黄豆单产。由此一来将单一的种植业转变为集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为

一体的联合生产系统,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

3.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生态类型和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对象,以欣赏大自然风光、接受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或探索、研究生态科学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类型。它与文化旅游一起是当

今旅游的两大热点。生态旅游不仅是消闲之旅,更是知性之旅,它有三大特点:

(1)生态旅游的对象主要是少受人类干扰的大自然。

(2)生态旅游是在合理规划前提下实行严格管理的旅游。

(3)生态旅游整个过程,都应贯穿着科学教育和生态学知识的辅导,使游客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提高

对大自然的鉴赏能力和认知自然环境的水平。

在生态旅游中,观光农业是近些年兴起的一个重要类型。该类型以生态农业及生态农村为旅游对象,通过观赏、劳作、娱乐、住宿等多种形式,将久居闹市的城市居民带入农村以使他们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并获得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体验。观光农业在日本已有50年的历史,包括采摘观光、自然休养村、农民投宿村、市民农艺园等多种形式。在我国,近几年也建起了深圳青青观光农场等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北京等地也充分利用本身优势,组织市民和外籍人员到郊区参加采摘西瓜、种植果树等多种观光农业活动。

三、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

1.背景条件

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是市政府近些年重点主抓的260公里海岸线规划工作的一部分。按照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总体规划,深圳市旅游岸线主要分东、中、西三段。东段主要包括大、小梅沙等地区,是依托优美自然风光的滨海疗养度假区。中段包括目前的华侨城、欢乐谷游乐园、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景区及周边海域,是以开发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滨海旅游区。西段即本次规划所要探讨的地区,它位于宝安区沙井、福永两镇范围内,是以滨海田园风光为特点,体现环境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观点的面向

未来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按照区域整体化的生态学观点,考虑本地区特点与现状,整个规划工作划分为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建设、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范区、滨海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起步区)三个层次,并进行了系统的规划

考虑。

2.生态城市—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建设。

福永、沙井两镇位于深圳市域西北端,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两大城市组团。在该两镇域范围内几乎集中了鱼塘水面、山林公园、田园农村、城镇组团等各类土地与景观资源,是进行生态农业科学城建设的理想区位。

按照规划构想,整个生态农业科学城的规划范围,东以凤凰山山脊为界,西缘珠江口伶仃洋,南北以两镇镇域边界为界,大致与沙井、福永两镇的行政范围吻合,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该范围地标明确,视

觉空间环境完整,城市组团相对独立。

在规划用地布局上,继续贯彻分散集团式的指导思想,建城区相对集中,同时与大地农田绿化相互穿插,融为一体。在城市建设区内应尽可能作到各类用地合理搭配,工作、生活相互配套,以减少对外人流、物流的出行,形成一种完全社区(Complete Community)和紧凑社区(Compact Community)。

在生态农业科学城的规划中,规划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建城区本身,更放在大范围整体的土地利用上,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特别重要的是结合山、水环境和各类城市、乡村绿化建立一套多功能、多层次的绿地系统。首先在全区东侧依托凤凰山森林公园,在浅山丘陵地带建设屋山热带植物园,同时在山脚的南北两侧分别建设白角石畜牧业养殖场和红天花卉基地。结合这些动、植物基地并对照有关的生态农业技术类型形成几大系统,如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山区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系统等,以在本区域形成一个综合性的陆上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区。在全区西部,依托伶仃洋和万亩桑基渔塘建设滨海田园风光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区。两大生态区之间通过全区北部的东宝河滨河绿化、中部的沙井—福永绿化隔离带、南部的立新水库近郊公园三大东西向的绿化走廊连接起来,将建成区围绕于各类绿化之中,形成完备的山、水、城、树一体的绿化体系。同时在城市社区之外形成一个与之紧密相关的集农

业生产、环境科研、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社区。深圳市滨海旅游区岸线规划深圳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总体规划深圳市西海岸桑基鱼塘示范农业区规划深圳西海岸滨海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起步区)详细规划

在道路交通方面,提倡使用公共交通。依托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贯穿沙井、福永的南北向轻轨干道,另在本区内建设环形高架小型轻轨线路,既作为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也是对外开展生态城市与生态农业

旅游的交通手段。

提倡使用各类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沼气能、潮汐能并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城市各类废弃物要从一排了之的“排”阶段,改进到综合治理的“治”阶段,并进一步上升到循环使用、资源化的“化”阶段。

3.生态农业—桑基鱼塘示范农业区

规划中的桑基鱼塘示范农业区,位于115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科学城的最西侧,紧临珠江口伶仃洋,规划面积3.5万亩(约计20余平方公里)。目前绝大部分的土地除个别村落外,均为大面积的桑基鱼塘,形

成了阡陌纵横、鱼塘万亩的田园风光。

桑基鱼塘是常见的生态农业技术类型之一,它属于典型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同时综合了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系统、渔业立体养殖系统、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利用的湿地生态系统等多种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原理,在生态农业的具体应用中,具有非常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为可贵的是桑基鱼塘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为我国人民首创,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在广东、江

苏等地获得大规模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该系统由基面子系统和鱼塘子系统两部分组成,前者为陆地系统,后者为水生生态系统。它是由基面种桑(或果、花)、桑叶喂蚕、蚕沙(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为桑施肥等多个生物链所构成的、完整的、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通过水陆物质交换,使桑、蚕、鱼、菜等各业协调发展,整个

系统没有废弃物,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最近10多年来,传统的基塘生产方式又进一步发展为桑基、鱼塘、农舍三结合的农村生态系统。通过引进沼气工艺,沼气渣既可作肥,又可进入鱼塘,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以作为鱼饲料,还可培育蘑菇,它

使基塘生产方式进入了新的阶段。

规划考虑利用本地区的传统优势,按照桑基鱼塘的技术要求,完善和规范本地区的生产模式,使之成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桑基渔塘生态农业示范区。

在规划中的该示范区内,主要由三种类型的功能区组成。一是旅游度假区,其中又分别包括东、西、南三块。西区是起步区,濒临大海;东区是未来建设的旅游中心区,正对沙井、福永组团隔离绿带的中轴线;南区地处最南端,临近深圳黄田机场和福永码头。第二类功能区是保留下来的村镇居民点,应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将它们改造成生态农业示范村,并为未来的生态旅游提供劳动服务人员和特色住宿设施。除以上外,剩余地区均为重新规整过的鱼塘,其中又根据不同区位,分别环绕三个旅游度假区形成桑基鱼塘区、花基鱼塘区、果基鱼塘区。

4.生态旅游—滨海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起步区)规划

按照20平方公里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构想,将在东、西、南建设三块旅游度假区,其中

西区为起步区,占地约2.3平方公里。

该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交通区位优良,依托近在咫尺的福永码头、黄田机场和广深高深公路可以方便地通达深圳、广州、香港、珠海、东莞、惠州等各大中城市,客源基数大,消费水平高。其次自然景观优良,站在海堤西望,只见波光粼粼、海天一色,回首陆上又见茂密的苇塘、桑树和各类果木。正如当地领导所言:“一边是海,一边是几万亩鱼塘,而且保护得很好,这样的自然风光,这样的生态环境,这样丰富的资源,不要说在广东,就在全国也很难找到”,并建议要“加快规划、开发、建设、发展,使之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和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本地区依托沙井、福永生态农业科学城和桑基鱼塘生

态农业示范基地,开展适度规模的以观光农业为主体的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必大为可观。

按照生态旅游的定性与特点,结合本地区条件,旅游度假区应尽力体现三大“基地”的功能:

(1)生态农、渔业生产的基地。

(2)生态景观观光、旅游度假的基地。

(3)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

按照以上规划指导思想,环绕新开挖的中心湖面规划了三大功能区:

(1)西北部的休闲度假接待区,包括北侧的度假别墅区和南侧的“水上街市”——服务娱乐区。

(2)东部的生态水产示范养殖区,其中又分为六边形水面的花基鱼塘区、果基鱼塘区和长方形水面的桑

基鱼塘区以及配套的水产科研中心。

(3)西南部的生态科普公园,在这里安排有可营造各种模似生态条件的大型温室、污水生态净化的处理

工艺过程、小型风能发电机组、模拟潮汐电站等各类既可观赏、又可参与的娱乐设施。

生态型 篇10

随着设施水平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现代化控制仪器仪表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与普及,并根据我国目前设施蔬菜的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多样化的需要,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将朝着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工厂化和小型化、家庭化的方向发展,并将出现高度设施化和简易栽培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基质工厂化生产和商品化的实现,蔬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家庭中的使用也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将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在阳台、屋顶等空闲地种植蔬菜。

4结论

随着我国无土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无土栽培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尤其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研制成功以及广泛应用,不仅有效地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还实现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和盐碱地以及沙地的使用效率,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尽管在技术的研究水平上还相对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军.国内外无土栽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1(03)

上一篇:神奇的后悔药初中作文400字下一篇:关于我的语文老师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