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蓝

2024-11-22

初中散文:蓝(共13篇)

初中散文:蓝 篇1

辛卯岁尾,省会娘子军团迎新春联谊会上,我们双双赴约,开心畅叙,开怀痛饮。正是此日,我捧回了宁雨赠给我的新散文集——《女儿蓝》。那装帧精美、泛着墨香的秘制“佳酿”,成为我新年的最好盛礼。恰逢元旦假日,我爱不释手,逐篇赏读,我被那温柔的、细腻的、美丽的文字吸引着,一篇篇,一遍遍,反复咀嚼,犹如品咂一道道可口的佳肴,韵味无穷。

《女儿蓝》恰如陈年佳酿,色味俱佳,充满诱惑。读着那些萦绕着温情与芬香的文字,我首先被一种感动包围着。从中我窥视到这位“爱”书如命的文友博爱与善美之心:爱亲人、爱朋友、爱生活、爱自然,从“爱”出发,观照一切的人、一切的事,一切的生灵,一切的情感和信仰。这本书里,有一篇《孩子,阿姨让你信仰“爱”》,就是记述她与白血病女儿乐乐之间的故事。我还得知,2005年7月,宁雨因工作而与一个贫困的白血病儿童家庭结缘。从此,她便长期关注并尽其所能帮助贫困的白血病儿童。2007年春天,她参与了石家庄402爱心社救助白血病女孩儿乐乐的行动;2011年夏天,她一家参与了家乡人发起的救助白血病少年家华的行动。

生为女人,宁雨的笔触是温柔的,细腻的,也耐人寻味。她的笔下,有故乡的庙会,有夏都得海花变奏,有老唐河的古梨树,还有咸乡浓郁的“酱坛儿”,灵性神秘的“白贝壳”,酸溜热辣的“醋熘白菜帮”,直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增。让我再细细品一品这坛好酒:坛中有中秋,那却是71年前故乡残月笼罩下,充满感伤,更有悲壮;坛中有春雨,那却是伴着元宵灯火、和着时令之声,宛若妙龄女子的琵琶独奏;坛中还有如霞似火的“燃烧的红柽柳”,那是荒山披绿使者,播种生机的象征。我从一束姹紫鲜红的熟季花,品出了“热恋”与“梦”的花语内涵;我由一只冬眠的虫子,悟出了人类的冬眠或许比动植物的蛰伏蜕变更富有哲理和存在价值;我甚至在她的街头家外,竟然看到了我自家门前那充满爱恋情愫的“核桃树”和“火烧铺”——原来宁雨所在的习惯于称办公室为自己另一个“家”的青年报社社址,恰恰就在我居住的长征街上。

然而,一如作者的外柔内刚性情一样,经熨火焙制而成的佳酿,温润的表象下,自然泛着岁月的辄痕,沉淀着深邃的、令人沉醉的精华。且题材视角之宽阔,写作手法之多变令人慨叹。我惊诧她的阅历与她的年龄成悬殊之比,更佩服其观察的深刻入微,目光的犀利敏锐,语汇的丰富到位,呈现出流光溢彩之美。无论是静谧的“冬夜”,还是浩淼的“星空”,也无论是魅惑的“睡莲”,还是妖娆的“桃花”,在她的笔下都灵光闪现,甚至普通之极的“碎花布”,走街串巷的“拨郎鼓”,一入她的法眼,也被雕琢得精致无比。

宁雨善于用生活的感悟启迪人,用优美的意境感染人,从而让人在发现美、感受美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从一碗家常的“腊八粥”,她顿悟出一位慈祥善良的“姥姥”那“急徐相宜”的为炊之道和“刚柔相济”的生活常理;从海边“花的变奏”尽显她对花的痴迷、审美视角的独特;由“生长于都市的庄稼”,触发了她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无奈与深思;甚至在游走他乡的候机厅短暂停留,竟然激起她对童年的“塑料姨姥”的残存记忆,进而激活了关乎“精致”的诠解。还有家乡的那两位“花样年华”的耄耋老人,晨练偶遇的“虎皮裙儿”、“正襟危立”的“吟者”、“卷发如云”的华丽妇人,都充溢着流动的光彩和变换的魅力,让人心旷神怡,又回味深长。

合书凝思,才女之于宁雨,真是恰如其分。我知道,除写字儿以外,她兴趣广泛,志趣多元,尤其擅长摄影艺术。一个多才艺的人,必是勤奋之人。而一位内外兼修的才女,必是精心细心有心之人,包括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这些都是成“才”的必要元素。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探讨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少教多学

散文是自有文明以来,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之一。从语言色调看来,散文如素描,清淡、淡雅,它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宣泄。散文的笔法无拘无束,变化无穷,在散文的笔下,有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有微妙难测的内心世界。

一、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设置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以及“我”的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的情感。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和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那么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具有了審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文章的、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文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的不愉快的事,我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我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我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二、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在散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场景等表层结构的分析上,要探索隐藏在作者背后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鲁迅的《风筝》中,进入中年的“我”,在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我”向当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早已忘却并诧异地笑着,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品质,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抓住亲情和自省精神来突破,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了作品艺术构造的真谛。所以我认为,散文文学作品的焦点,并不是为叙事而叙事、为写人而写人,它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隐藏在作品中的信息,从而体会作品的哲思之美。

三、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形式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朗读课文,认真揣摩作者的思路,从结构入手,理清脉络,使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结构之妙,感悟到作品的行文之理。例如,我在对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分析全文围绕紫藤萝花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构成,层层深入地表达主旨。看花,按花瀑、花穗、花朵来写,越来越体现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忆花,先写“我”沉浸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然后写花所受的苦难,最后写花历尽磨难又焕发生机;思花,作者开创理性的思考,领悟到生命的美好。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由紫藤萝花盛开的景象,体会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真理,表达了对顽强生命的赞叹。

四、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是精致的语言艺术,因此,我在散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那些表情达意深刻的词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美妙之处、深刻之意。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中,用了“挨”“接”“推”“挤”,四个动词,通过拟人的手法,把花儿繁密、茂盛盛开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的感觉,使我们领略到紫藤萝瀑布的美景。

五、结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想象在散文阅读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理解文章,想象散文中描写的事物、描绘的景物,同时可以利用插图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建立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在阅读《桂林山水》时,教师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视觉来体会作者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在阅读朱自清的《春》里的语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时,教师适时播放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或音乐,结合着视觉与听觉感受,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描写,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生机勃勃的、绚丽多彩的春天。

六、加强课堂的教学互动

1.转变教育观念,是“少教多学”的前提

“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最初宗旨和核心理念。少教多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上: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就让学生去学;只要学生能动手的,就让学生去动手;只要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思考;只要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只要学生能得出结论的,就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学习,教师再根据课堂反馈,有的放矢,进行点拨,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

2.教会学生正确方法,培养思考的能力

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怎样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很重要。

3.保证学生独立学习时间

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使得教学成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4.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应始终将情感投入到散文教学中,因为情感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笔者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时刻注重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在投入情感的同时,还要把多媒体课件适时进行播放,从而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学生动情,最终将情感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丁莉娟,赵志昇.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红颜蓝梦散文赏析 篇3

走过宁静的雨巷,幻想油纸伞下的姑娘,青石路上,聆听雨珠滑下伞檐的忧伤,红颜蓝梦不曾想像,悟知平凡才不平常。

题记

——欽木

年少的心总是在那懵懂季节,毫不掩饰去追求那个并不属于自己的青春位置,在过去的回忆里,不是交织而是相错,喜欢用感性的文字编织一个心中的浪漫世界,又习惯地用理性将它逐一击碎。彼此欣赏又相互彷徨,一种单纯对you文字的喜欢,便使思想再次徜徉,也许这是一种它维空间的.共鸣,才有风花之缘,雨草之恋篇章,现在的我们觉得曾经可笑,可可笑的曾经慢慢的会让你从逝去的时间中长大,曾经写过屋里飘香尽是愁,哪里会比这更深刻更透彻呢?

在那个夜晚,单纯走在熟悉的城市里,看着江水微微的流淌,岸边坐满了人群,你我的话语在夜的空气中显得平静,各自诉说,又相互交流。你总说我活在诗化的世界里,与现实相距太远,其时当你成为一首时,比任何时候都现实。我们只是生命长河中的匆匆过客,能为彼此停留的时刻更是短暂,别亭离驿在生活中时时上演,学会珍惜不为可惜,无须想起因为不曾忘记,又何必去怨尤谁对谁错呢?

青春逃亡,寂寞收场,红颜一梦末醒。流星划过夜空我知道是月亮的眼泪,而你划过我的眼角我知道那一定是伞檐的忧伤,一切的相遇只是为命运诠释,注定捕捉不了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幸福。不去思考,因为一场红梦正在沉睡,花不再因为风的陪伴而掉落,草不再因为雨的滋润而枯萎,本来无一物何必执着呢?

其实,红颜蓝梦 一曲悲情晚歌 红尘离逝 年华自在 可堪为谁。

时光倾城不为蓝散文 篇4

轻咬下一颗糖,在这微凉的暮光,浅尝出牛奶的芳香,无限而悠长。

夜色已近,月光未央,浓香依旧,轻嗅起空气的余留气息,一片迷茫无尽苍凉。甜腻的滋味许久未尝,只觉味道不如薄荷的清凉。远方的转角之处,一个粉衣白妆的身影独自坐于夜幕之下,石亭之上。

回眸一笑,倾尽百色,樱唇微张,诉说着什么。

她自语着,“回廊一寸相思地。”她说,“十年踪迹十年心。”

月光下,极尽光辉却不消半丝温暖,那滴泪顺着脸颊缓缓落下,流于手心。触动着心间的那根弦,滴答答的`响奏起那心灵的乐曲,那滴泪深思着。她的背影与月融为一体,手心里的点滴湿润是泪化作的水,晶莹而唯美。会有谁,在这夜半时分,牵起她的手,又是谁,在这凄神寒风之中,拥抱着她,赋予一丝温情?

夜,是漫长的,亦是悠凉的。那日,与着风,与着光,随着过往一起丢弃的那颗薄荷糖已成了塘里的微光,转身那时,再见故乡。她并未情愿,却愿追着梦流浪。与其终日陪伴黑暗,不如选择暖阳,这是她的向往,亦是她的过往。

牛奶依旧浓香弥漫着,心底也依旧怀念着那薄荷糖的清香,浓香不及淡凉。时光转身彷徨,过往依旧浅伤,这夜,还长,这月,还亮,她半醉半醒,粉袖红丝半掩于脸,侧躺于婷边,臂肢半垂在花丛间,她的心不及旧时明朗,却似无愁无忧。

时光流转着,如今,恍然念起多年之前那个含着糖立于窗前羡妒明媚的人一心的寂廖。倾城么?未必不是,也不应确定。记忆中,忍存着那抹蓝塘,那点微蓝,那些凉,只是流年不再,物是已成人非,此地已非往年,已非故乡。她望向身旁的背包,恍惚。

支起身子,恍惚间惊觉这月也是有曾明媚,有曾美好的,微风飘浮,吹起那如丝如雾的薄纱轻裙,一阵恍惚。踮起脚步,及近而远,夜,仍漫长。远方,一个人的沧颜,缓缓伸出手,勾唇轻笑。

花开半夏,安得蓝颜暖我心散文 篇5

大自然以神奇的魔力赐予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奇异的七种色彩,绚丽多姿。其实每一种颜色都是一道风景线,五彩纷呈,各有特色,角度不一,效果不同。同样男人在女人的内心世界里亦是异彩纷呈,各有特色。有梦中的白马王子,至纯至爱;阳光自信的青年才俊,魅力四射;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扣人心弦……任花花世界再宽阔,属于你的只有那一朵。那么在百花园中,千百朵姿态各异,馥郁芬芳的花儿,你会采摘哪一朵?一生渴求的“色彩”又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女子心中所喜爱的男人自然也就各不相同。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给人以安全感的男子汉似土黄色,踏实稳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似黑色,深不可测。温柔体贴的居家男人似粉色,特色闺男。笔者系女子,如若让我选择,我会喜欢一个能够让我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知心知意的男人。身系蓝色,湛蓝无暇的色彩,他就是我的蓝颜知己。有着天空般的色彩与胸襟,在我孤独与寂寞时,守着属于我的那片蓝,幸福荡漾。拥有他,生命多了条雨后的彩虹,生活有了满目的苍翠,哪怕只有一种颜色,也是至纯至美之情的寄托,独一无二色彩的传承,无可替代。

蓝颜知己是介于亲情友情爱情之外的第四种情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情怀。蓝颜,他不会被女人的喜怒哀乐所牵绊,却会在见面时为她的一滴眼泪而心疼,为她的笑容而悦然。知己,是在受伤委屈时第一时间想起的那个人。心里总有许多话不能告诉自己身边的人,却只能告诉他!这就是蓝颜知己。心有灵犀,你解我的心事,我懂你的暗语,秘密空间里只有我和你。伤心时,你是眼泪的.收容所,静静的倾听,一言不语,默默的注视,至情感宣泄告一段落,平静的道上一句:好好关照自己,而后起身离开。开心时,你是欢乐的聚集地,微笑的关注着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寂寞时,你是孤独的过滤器,滤除孤寂,留下温暖。忧愁时,你是烦恼的排水管,驱除忧愁,留下笑颜。这是这是一种超乎自然的,凌驾于爱情和友情之上的纯纯的另类情感。一个默默无闻,关心你照顾你的男人,他不是你的父亲,不是丈夫,更不是情人,他是你的异性知己——蓝颜,独一无二。

娱乐圈里的陈坤不正是赵薇的蓝颜知己吗?老同学,老搭档,十几年的友情岁月成为圈内一大佳话。真正的知己是不限性别,年龄的,而在知心。与知心“爱人”在一起,犹如徜徉在绿野丛生的郊外小道,悠然惬意。此刻,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以天为盖地为庐,畅谈心事,何等愉悦。当然不乏情侣间也存有心心相印般的默契,无微不至的细心关怀,然有些话往往要经过大脑审核后才能说出,有所顾忌,怕产生误解,怕他吃醋。与之相比,相异之处不言自明,恋人好比苏打水,生活时常泛起涟漪;情人好比红酒,让人酩酊大醉,醉生梦死;知己好比清茶,愉悦身心,推心置腹。淡淡清香,回味久远,既解渴又怡神。有这样一种情感,当你受伤时会及时给予你宽慰,当你绝望时,会及时拯救你的灵魂,还奢求什么?此生得一知己蓝颜,足矣。

这样一个人,这样一种情感,让飘荡的心变得脆弱,让疲倦的心拥有了温润的一隅。独享一生眷恋和牵绊,一世宽容和给予,拥有今生的思念与回忆,来生的执着与寄托。这到底是怎样一类朋友,怎样一种情感?我只知道它真无香,淡如水。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感受;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储藏……

韶华易逝,人生短暂,聊了数十载终究要归于黄土,化作满地春泥。一个女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三个最重要的男人:父亲,丈夫,知己。三人中,唯知己难寻,因为稀有所以愈发珍贵。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这一段可遇不可求的情感注定前世要修炼几千载才能换得呢?从相遇,到相识,再到相知,最终却无法相伴一生。或许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美的,留住彼此心中的那份至纯至善至美,把它深埋心底,偶然翻及,细细回味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在内心深处总有一个角落属于你,充盈着些许感动记忆,都是关于你,这种爱无可替代。那么,做你的红颜,好吗?为我,你愿做与我相守一生的蓝颜吗?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探析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

任何一位读者都能够在其中寻找到属于灵魂的殿堂。散文在写作上有着狭义和广义的分别,狭义散文常以独立文学体裁的形式出现,与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并列;而广义散文则是拥有十分宽广的覆盖面,即使科技论文、应用文案亦可采用散文的写作手法,可以说除了诗歌之外,任何文学体裁都能够以散文的方式书写。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散文的常识

散文教学并不是单纯以教案作为唯一的讲述方式,只有教师更为全面的了解散文,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授课效果。

(一)散文的概念

上文所述,广义上的散文具有极强的覆盖面,甚至以文体的形式依附于小说、戏剧以及诗歌之外的文学体裁之中,故而会呈现多种以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学形式,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各类文学体裁的发扬光大,作家的日益增多,一些体裁以独立性为标志将散文形式剔除,而目前的散文所能覆盖的范围则越来越小。狭义散文相比于广义更具硬性要求,常以短篇文章出现,其情感抒发占据大多篇幅。

(二)散文的特点

教师在散文教学的第一课中常提及“形散神聚”的写作要义,这也是散文写作者必须深刻理解的内容。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提到,散文对“形散”的定义在于文字的表达,以具象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规划,主要包括:结构、表达方式、技巧等因素。而散文的“神聚”则是其精髓之所在,也是文章带动情感的要素。散文虽然可以依附于多种文学载体,无论以何种的写作形式存在,文章均必须以高度集中的思想为核心。即使在写作过程中将“意”深埋于文字之下,读者能够从段落中读出文章思想,依然“神聚”。散文虽然涉及体裁广泛,但其自由性却不是任何问题能够媲美的。

(三)散文的分类

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散文通常以记叙、抒情及议论三个方向为主,由于从业教师对该分类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笔者也无需再多赘述。

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建议

(一)重视朗读,让学生体味散文的美

一般语文教学课堂常以教师讲解以及学生狼多等形式用于帮助学生熟悉文章。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熟读文章,能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优美段落的朗读和背诵,对读者的写作提升有也有极好的帮助,散文是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读者也能够借助散文的平台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另外,散文的文字书写也有着行云流水之感,如果仅依靠默默的阅读去体会其中情怀,对读者而言必然是一大憾事。这需要学生更好的利用朗读带给文学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文字的精髓,以其美好带给心灵洗涤。笔者认为,只有发自身心的投入到文章中,以朗读净化灵魂,才能够得到散文真实的情怀。因此,了解一篇散文不只是估计它的背景、修辞形式,要从真实情感入手,将自我融入其中,才能达到理想中的阅读境界。

散文是适合于朗读文章,也是极为需要朗读文字形式,但是由于不同文章之间所描述景观、情感或是事件的差异,在指导学生朗读之时自然不能一蹴而就。例如散文《春》,作者朱自清以抒发对春天的喜爱基础之上惊醒勾画这一美景,其情感富于轻松、惬意。所以教师要在学生朗读之前将这种情绪引读出来,进而创造出和谐朗读氛围。结合朗读将文字与读者之间的棱角磨平,使之彼此融合。这样的朗读结果或许便是教师从业者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二)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任何的艺术都是来自于生活的,而文字也同样如此。语文教学便是将生活中艺术书写在课本之上,使学生在学习之中逐渐感悟生活的真谛,所以,语文是与生活不可分割的。散文是美好的文字题材,它代表着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以及过往经历的记忆。因此,教师在传递散文知识之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思想投入到真实生活之中,有心灵去体会周边的事物,这样投入写作的学生便不会在如无源之水。可是很多学生总以过于枯燥乏味的生活为借口,放弃对周边事物的感受,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精彩,但是却有很多双眼睛无法注视到那一幕。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值得记录的点点滴滴,扩宽他们的事业。

很多学生会对散文《背影》产生深刻的印象,这一篇叙事类的文章以其朴实无华的文字风格轻易催人泪下,对于不得不远行的人而言,与亲人道别时总会充满了悲伤,寒冬腊月之下的父子离别,看着父亲步履蹒跚的“背影”总能让人湿润着眼眶将文章慢慢读完。这篇文正写作风格较为偏向于写实,对其细节的着重性远高于文字的优美,对于中学生而言很难体会到“最是离别伤情时”的感觉,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引,寻找学生在生活中同类的感性因素,以使文章与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教师可在讲解这一课之前,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们去寻找生活中的父爱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自身对父爱的感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父亲“背影”的感人深意。而以课前形式引导学生将语文融于生活,不仅帮助他们深刻的理解课文,亦能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起到催化的作用,使之学生的思想中,文章将更为贴近生活。

结语

散文是书写美好的文章,不仅要求文字华丽,其句段意思也需耐人深思。所以散文的教学不仅是技巧和知识的传递,亦需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字中的美好,只有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才能具备书写散文的能力。其实教育并没有特定的形式,任何方式之下都能够收获到合格的人才,上文仅是笔者近些年来身处教育环境之中的些许感悟,或许会存有一些细小的瑕疵,但是无论如何,笔者在今后仍然会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而依然努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新平.让情思在课堂中流淌——谈初中散文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

[2]张敬萍.略议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09).

[3]李硕古.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04).

优美初中散文专题 篇7

静静地聆听着风中你的消息 只是流星滑过隔世恍如昨 无论相隔多远距离不是阻隔 想在你的耳边诉说

仰望蓝天有彩虹云朵 那是你说过对我的思念很多很多 紧握手中四叶幸福 说好永远都记得誓言里的你和我风轻轻地吹着你的幸福与快乐 萤虫满天舞烛火如真似幻过 不想一人独酌也不想孤独寂寞 再多的痛苦也一起走过

风悄悄地吹落思绪如萍漂泊 漫天流萤出现过不是梦中过 记得你我承诺不让对方再难过 多少风雨都一起冲破

仰望蓝天有彩虹云朵 那是你说过对我的思念很多很多 紧握手中四叶幸福 说好永远都记得誓言里的我风轻轻地吹着你的幸福与快乐 萤虫满天舞烛火如真似幻过 不想一人独酌也不想孤独寂寞 再多的痛苦也一起走过

风悄悄地吹落思绪如萍漂泊 漫天流萤飞过不是梦中过 记得你对我说不想让我再难过 泪水却又在梦里滑落

浅谈初中散文分层教学 篇8

关键词:散文;分层教学;核心素养

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可谓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主要体现在对于散文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让散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就成了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我们面对的是初中生,他们经历了近九年的阅读,各自的水平已有了较大的差别。面对共同的文本,怎样让每个学生在“就近发展区”获得最大发展,而我们一个班有五十多名学生,在这样的大班级授课如何因材施教,我想也许分层教学是个不错的手段,那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呢?

一、设定目标要分层

就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来说,本身就分为四个层次:语文的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在制订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尤其是知识与能力目标时,一定要区分。

如,认识汉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等可以作为基础目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或者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可以作为发展目标。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些当然可以作为理想目标。

二、过程实施要分层

对于基础目标,可采用集体活动的方式。如,用齐读、齐背、自由读等方式快速进行,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动笔、动手、动嘴,让每个学生都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在《春酒》教学中,检查预习生字的环节,先让学生把“家醅、斟酒、煨炖、挑剔、过瘾、酿酒、酬谢、如法炮制、顾名思义”这些词齐读两遍,再由学生提问不懂的词,老师再讲。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让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动笔勾画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样每个人就能都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

发展性目标,这是班级里大部分学生踮踮脚就能够到的目

标,所以在实施时可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多思考。比如,在学生勾画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的三件事后,追问“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这样来明确作者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方法。如《春酒》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让学生前后四人一个小组共同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这样一个小组4个人,互相启发,互相研讨,尤其是稍差的学生在观摩优秀的学生说的时候也会集中注意力,这样就会最大程度地让每一个同学的能力得到提升。

对于理想目标,则更多地需要教师的引领。如有提问,首先要给足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先让语文能力较高的学生来回答,有了思路或者得到启发后再让其他学生回答。比如,对于琦君的故乡情结的理解。学生对琦君很陌生,所以老师直接呈现就好。介绍琦君的生平及作品。给出一组琦君的作品《髻》《粽子里的乡愁》《乡思》《故乡桂花雨》的片段,让朗读好的同学读,自然学生就理解了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过的思乡类作品。再追问一下,为什么思乡成了亘古不变的经典主题呢?这个问题就有难度了。可以让优秀的学生来回答。理解:思乡情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础。正是这种特有的情感基础,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伟大的民族。

当然,过程实施中的分层策略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要根据学情灵活变化。

三、作业布置要分层

作业的分层布置可以分为必做和选做。积累性作业全体都必须做,运用性作业中等以上的学生必经做,拓展性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做。我们还规定必做的作业当天完成,选做作业周末完成。比如《春酒》一课,积累性的作业就是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抄写在文科作业本上,完成练习册。运用性作业就是写一段文字,记录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过节情景。拓展性作业就是阅读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萧乾的《枣核》等几篇文章,鼓励学生多读书。

当然作业的设计还可以有很多种,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应该是课上的延续,都应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当前,我们都采用的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有很多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但也有不足:一是难以因材施教,二是难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采用分层教学,就能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小组合作和拓展性作業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建设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初中散文:爱意浓浓 篇9

生活那样美丽多姿多彩,有时会使人我无比的惆怅,对生活厌恶,甚至想远离这人世的喧嚣,躲到一个上青水秀的地方去,一个人隐居。

我的朋友又叫了我的名字,这无疑于往常一样,可我不知为什么一下子抱住了她,她先是i愣了一下,而我却送上了一句谢谢,她一头雾水,而我却不愿松手,紧紧的抱住她。我感谢她因为她让我感觉了我的存在,我的生命所造成的一切。

有人习惯性的叫我的名字,这令我很是欣慰,我经为此感动好久。

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朋友的手搭在我肩上,我不禁心头一颤,好暖好暖,我闭上眼睛说了声谢谢 ,他又是一头雾水。

老师教导了我的名字,要我做课代表,我很是欣慰,我深深的感受到老师对我的信任,我心头暖暖。

这种情况不在少数,这一切在别人眼中一定会把我定格在精神病,但我依然感恩,并对生活更加爱意绵绵

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一、巧妙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寓情于景是散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也为散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很明确的导入方向。 与具体讲述人物故事的小说不同,散文是通过描述景物或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学生不易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导入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运用巧妙的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渲染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深刻的理解文章,鉴赏文章。比如,学习《春》时,教师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春天的风景图或者播放一段初春万物复苏的简短视频,以此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与散文内容相吻合的意境,这样就点燃了学生对散文《春》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抛出问题:同学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然后以富有亲和力的语言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甲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学生乙说:“春天是活力四射的季节,冬雪融化了,燕子飞回来了,人们精神也抖擞了。”此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就此引出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春天充满生机,充满诗情画意,春天是个美丽而令人神往的季节。那么让我们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春》。

二、品读课文,感受散文魅力

散文虽然没有诗歌的韵律感,但是散文语言也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散文的阅读必须要带有感情,并且要自己逐渐揣摩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才更接近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仍然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对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散文的独特魅力进行分析。首先,教师让学生默读一遍文章,并提出问题:文章中描述了哪些景物?文章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让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散文。然后,教师给学生范读一遍,并为学生讲解文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仅一句话就用了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遍地花开的景象,比喻则将花的颜色更生动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最后,教师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散文,并提醒学生注意录音朗读的节奏,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感情,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断地有感情地阅读并且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美。

三、寻找文眼,感悟散文内涵

到初中阶段为止,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是有明显线索或主题的记人叙事的文章。而散文的写作形式比较散,文章的线索或主旨不易找到,这对刚刚开始学习散文的学生来说更是有难度。寻找散文的文章线索就成为了学生学习散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个线索就是文章的文眼,文眼是窥看散文思想主题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凝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体现了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对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来说,寻找散文的文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寻找文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从文章关键句找文眼。一般情况下,一篇散文都有表达主题的关键句子,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北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就是文章的关键句,“温晴”一词就是文章的文眼和线索,提挈全文,下文的描写皆是围绕这一特点展开。二是从文章题目中找文眼。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文眼,是文章思想主旨的深刻体现。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其题目中的“白杨”就是文章的文眼,作者紧紧围绕“白杨”这一文眼组织材料,安排结构。文章三次写到“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遍的一种树,是一种不平凡的树”,文眼与感情紧密结合,学生找到文眼就更容易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更准确地把握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艺术来源于生活,散文属于艺术的范畴,那么散文的创作也是来源于生活,欣赏散文就是在欣赏生活。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在散文中感受各种文化,进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审美力。但是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散文的教学模式中,知识的灌输远远大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散文的热情和兴趣,致使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即便学生的体会不正确,教师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要正确引导。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文本内涵,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思想感情,引领学生进入散文营造的感情世界中,品味散文独特的魅力。

初中散文 篇11

这场秋与冬交

替的雨,好美。如一首优美的歌,飘自天外,降到人间。让我想起遥远的思念----那个初开玫瑰的雨天。那时,有齐秦的一首《冬雨》始终缠绵。

我爱雨,爱雨的突然,爱它给了我一个静静的空间,让我思念。我爱雨,爱它的遥远,然后,让我对它产生久违的爱怜。

好久,在一个又一个夜里,我对着窗外静静地看,一只只没有飞起的小鸟还在寻找着同行的旅伴。只是,天涯路远,不知何处才是自已的家园。天冷了,在黎明的时候,窗外,扑扑地飞起一群鸿雁。

大漠也正孤烟。

雨中,我点燃了一支香烟。伞下的我,飘着一缕令我想念的烟。随着烟,我也走远。我已迷失,迷失的我找寻那南飞的鸿雁,想让它陪我离开我积蓄的伤感。

冬天,来了。雪儿,下了。

生命,就在这个世间。生命,为了与谁结缘?

过去的路上,我回头时,行人都走了。只有我一人还在伤感地回头顾盼。我的足迹,走的太远太远、太偏太偏。

初中散文:升学 篇12

"飞姐,你要继续升学么?”

“啊?我?呃,这个嘛.... 我也不是很清楚...”

我的初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早就猜到初三会忙忙碌碌,但谁也不曾料到这种犹豫、徘徊、甚至是煎熬既然来自突然袭来的恐惧,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似乎在一瞬间,习题、测验、老师的淳淳教导都已成了弦外之音。猛然发现,安安分分听长辈们畅谈的悠闲日子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不经意间,我们都已经走到了岔路口,选择与定位就像一辆疾驶的列车在我面前呼啸而过。我们必须慎重而又迅速的做出决定,跳上那辆会把我们载向远方的列车。那不是儿时的过家家。我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自己,我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先选择印有小熊维尼样式的列车,玩腻了再试另一辆。我知道人生不能给我充足的时间,我只能认定一个方向并且永不放弃。

我必须承认,在未来面前,我是一无所知的婴儿。也许很多话可以别包装的很漂亮,我可以安慰自己,那是初涉人生的青涩、懵懂或是朦胧的摇摆。但那也意味着我把我的生命嫁给了由无知做媒婆的未来。教室里沸沸扬扬,黑板上的字迹却是越发模糊。

然而我是谁?我的价值?我的位置?我的归依?

是的,我比不上席慕容的诗情,无法像她那般婉转的问自己:“我到底是谁呢?”直白让我只能冷冰冰的浇灌出三个字——我是谁?我曾嘲笑过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我嘲笑他们绞尽脑汁的去寻求一个没人能给出的答案。我看着自己一步步走来的路程,尽管并非事事顺利,也无法让自己变成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但这段路至少不算糟糕:当我想得到一个好的成绩时,一般都能如愿;当我站在星光四射的舞台上时,常常有掌声与尖叫声如影随形...... 几乎每一个阶段可以给予的最动听的评价我都拥有了。我,一个从未问过自己我是谁的人,不是活的好好的?可是在一瞬间,这一切通通被*了。在一个硕大的未来面前,我实在太微不足道。我是谁?我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成就和辉煌的小孩,一个对外界世界一无所知的骄傲的学生,一个悬在半空中抓不到过去更看不到未来的浪人!终于明白了,这十六年来,自己只是生活在安逸的睡梦中,循着一条长辈们为我铺就的安稳的道路,可是在十六年后,当我猛然回望时,我看到了荣誉、赞美与钦羡,却惟独看不到属于自己的脚步以及属于自己的望向某一个未来的坚定的眼神。只有一条模糊的影子在无数人的关怀中拖得很长很长......

我不知道那是人类自诞生之初时注定的宿命,还是人类的不够成熟;,似乎上天给了人类足够的智慧去解释一个苹果的下落或是为了学会用优美的语言记录数万年的斗转星移,担当人类掉进自己的生命时,就像陷入了难以解释的黑洞;我相信对于那些卓越的艺术家而言,把他们逼疯的不是对艺术技法的难以驾驭和超越,而是一堵厚重的墙壁堵住了他们探索自己内心的道路,扭曲的自画像里自始自终弥漫着无言的挣扎和疯狂的咆哮。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中的话语穿越千年,却依旧是难解的密码。

莎翁有言,一个人看不见自己的美貌,她的美貌只反映在别人眼里。但若一个人看不见自己的灵魂、找不到一个真正的自己呢?

我是谁?我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个模样相同却有着不同意识的叠加?当我站在镜子面前,我是否能肯定的告诉眼前的那个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对于人类来说,我,是不是一个永远都无法探知的领域?就像地球无法给自身加以重力,就像我读透了海子的生命却读不透自己的性格与未来。

他们要用多久才能得到答案?我要用多久才能得到答案?疲惫茫然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这样安慰自己——没有困惑的人生虽然简单、轻松,却也苍白、 脆弱,生命中有很多东西是无法弄明白的,但尝试着去探寻总可以称之为一种让人敬佩的勇气和毅力。

可我们毕竟也常常害怕,害怕当我们挥手作别时,看到的都是别人眼中自己应该有的模样,这生命,似乎只为他人完成的画卷,我们的梦想呢?是否被塞进了墙角?我们的面孔呢?是否连自己都已遗忘?

许多人都说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拥有无数的选择和机会,可是,如果我们无法为自己定位呢?这是不是就像最前边的“1”一样,决定着紧随其后的数不尽的零的价值?

初中散文诗教学“三部曲” 篇13

然而,很多教师在长期的散文诗教学中仍存有不少困惑。他们总说散文诗上不出味道,因学生总喜欢叙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所以散文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多教师仍以传统的串讲方式为主,着重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分析讲解。有些教师虽然注意到了散文诗语言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加强了对语言的品评,但只停留在局部语句修辞手法运用的品析上。其实,散文诗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品味课文语言、解读课文意象、汲取精神营养这三个层级上展开。

一、品味课文语言

我们阅读一篇散文诗,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它独特的语言魅力。在体会课文所营造的意境美、音韵美、情趣美的时候,无不感受着散文诗与众不同的语言美。为此,散文诗诗化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必定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

散文诗的语言是表现作者的情感的,是带有作者思想情感的鲜明的倾向性表达,是作者内心世界或直白或曲折的体现。叶圣陶先生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到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由此看来,品味语言文字要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来。

品味散文诗的语言文字,是为感受其魅力,进而领悟其内涵。当然,在体验课文语言精美、用词精当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也是在丰富学生对精彩词汇的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和洞察力。散文诗的语言文字教学,无外乎两条途径:朗读法和品析法。

(一)朗读法

朗读法是直接面对作者及文本的语言形式的实践活动,是指导学生通过出声阅读以理解课文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吕淑湘、于漪等许多名家也都谈到了朗读的重要性。朱自清的《匆匆》这样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段文字乍一看上去,除却语句的自由舒展没有任何的明显的音韵秩序,只有在静心反复地吟诵中,才可以感受到语段流动着的“匆匆”如行云流水般内在的音韵旋律,体验到作者内心情绪的丝丝波动和时间的轻曼变化。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从读中品味语言的格调、情味,从读中感悟课文的情感基调和抒情方式,从读中领悟语言的内涵和内蕴。

如郭沫若的散文诗《雷电颂》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抒情独白,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呈一泻千里之势,有不可遏止的雄浑气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课文多处运用这样音韵洪亮、排比反复的短句,节奏感强,而且课文还成功运用了拟人呼告的直接抒情手法,从语音的节奏、语气、声调来看,朗读起来短促、高昂而宏亮,传达出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活动。教学中一定要调动学生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沓复回环的重复美、抑扬起伏的音律美,体会屈原的激烈之情。

朗读通过用声调、重音、停顿、语气、速度来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着重从这几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让学生知道朗读要如何随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以便做到语音与文意相一致,从而生动自然地读出蕴涵在散文诗中的感情。如朗读散文诗《雪》中江南雪的优美和朔方雪的壮美时,处理应是不一样的。在朗读“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语段时,语音应该温婉柔和,带着满心的喜悦和赞美,语速轻快,声调上扬,分句内基本上不要做停顿处理。在朗读“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这一语段时,语气要刚劲、果决,尤其要在“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旋转”“升腾”这些词语上要放慢语速,加大力度,尽量读出图景的壮美,力求在声音中表现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形象。

(二)品析法

这里的品析法,指的是在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做细部的品味和分析。抓住那些最能够体现课文语言特点的语言片段、修饰性词语、限制性词语、句式、修辞格等等进行品味和分析,可以潜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及作品蕴涵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品析法主要针对的是词句的品味和分析。对词句的品析要注意从“三个角度”入手,做到“四个联系”。“三个角度”是指内容角度(体会词句的深刻含义,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探究蕴涵其中的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结构角度(分析词句的表现形式,揣摩词句的韵律节奏,品析标点的妙用)和艺术效果角度(感情色彩,词句的情味感)。“四个联系”是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情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中要体现的意象。

在鲁迅的《雪》的教学中,有一教师放弃了惯有的教法,在教学中抓住文中的几对虚词以展现作品的细节之美,于“词”的品味分析中开辟了一条绝妙的道路。比如课文第一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二是“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有“还”无“还”,情趣是大不一样的,惊喜和快乐之情都体现在这两个“还”字中了,作者对南国雪的“滋润美艳”的赞美之情是一展无遗。还有两个“也”,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让学生仔细体会体会,就会发现“也”字后面藏着大人小孩同心协力的欢乐劲儿,二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字,含蓄又有力地传达了作者的怜惜之情。又如一个“终于”,“但他终于独自站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对比,淡淡的愁绪也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与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就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二、解读课文意象

袁行霈说:“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由语言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的分析。散文诗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上,它的艺术奥妙,从它的意象上可以得到不少。”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融合就形成了散文诗的意象,由此看来,我们要领悟作者的情感,散文诗中意象的解读是不可少的。

散文诗中的意象类型有很多种,如有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等。象征性意象是散文诗创作中应用最广泛的类型,即诗人通过联想赋予意象象征含义以拓展意象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意象的暗示性。如瞿秋白的《一种云》以“天地”比喻人,影射与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而“虹”则是象征革命根据地,“雷电”是象征人民的武装力量。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课文也是以象征性意象为主。在此,笔者仅就象征性意象教学展开讨论。

在教学中,学生一般能理解课文选用了什么意象,但对意象的蕴涵把握不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意象来领悟其中的象征意义呢?

首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列出诗人在此诗中选用的意象,可能是单个意象,也可能是多个意象,如果是多个意象,请学生考虑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哪个意象是本诗的中心意象。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概括出所列意象的特征,再启发学生思考意象的意蕴,它或它们是否超越了它或它们本身,是否于另外的意思有一种同构的对应关系,如果是,那学生必须通过联想和讨论,把诗人更深层的含义一点点地探索出来。

在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象征意义时,有一点还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向学生介绍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教材中所选的这些课文是作者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进行观察研究和剖析的产物,其中包含着作者对这些生活的态度和评价。了解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倾向,有利于让学生读懂、读透意象中的思想感情以及情绪,领悟其象征意义。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的教学,《海燕》中有多个意象:海燕、海鸭、海鸥、企鹅。学生可以轻易指出海燕是本文的中心意象,通过阅读,还可以明确作者对不同意象的不同感情倾向。不同的意象作者给予其不同的特点,海燕是海上的勇敢者,无畏、坚强、乐观,充满战斗精神;而海鸭、海鸥、企鹅则胆小、怯懦、蠢笨。基于教师讲述相关的创作背景,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它们的特点,从而领悟它们的象征意义:海燕象征俄国革命即将爆发时勇猛刚强、大智大勇的革命先驱者;海鸭、海鸥、企鹅则象征在革命风暴来临前害怕革命、反对革命的俄国资产阶级的各个阶层。

三、汲取精神营养

意象问题解决了,就得透过“象”看“情”,捕捉作者的情感内涵,深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由言立象,由象而生情”。一个文学作品是不以“象”为指归的,它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情”,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感内涵,意象的创造不过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已。

真切捕捉散文诗的“情”是感悟性十分强的心理活动,要深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师就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出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审察课文中的具体意象,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体悟其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还要让学生理性地审视自己是怎么被感动的。

当然,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不可仅停留于对作者思想感情感受的层次上。新课标对文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在散文诗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中教材选进的散文诗,有的是深入现实生活反映真诚与虚伪、善良与丑恶、崇高与卑劣,有的表现刚毅与坚强的浩然之气,有的抒发沉郁而细腻的敏锐的情怀。总体而言,它们往往带有作者独特的精神魅力和价值取向。鲁迅的《雪》表现了作者追求独立和张扬的个性精神,郭沫若的《雷电颂》积淀了作者热爱祖国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巴金的《日》和《月》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信念和希望。所有的这些,教师是不能撇开不谈的。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与作者的感情相通。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审视作品,汲取精神养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品味课文语言、解读课文意象、汲取精神营养这三个教学层级是相互递进的。散文诗的语言有着无比丰富的意蕴,它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意象,只有用心去感悟语言、穿透语言,才能领会语言背后的意象,进而穿透意象去领悟其背后的底蕴。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在感受作者的感情下就戛然而止,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的教育价值。所有的这些促成了以上的三个教学层级。

上一篇:千里马童话故事下一篇:初中生观九一八事变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