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学设计

2024-09-28

乐教学设计(共10篇)

乐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歌曲《瑶山乐》是由《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填词而成的,低年级的教材中都安排有唱唱、跳跳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编者主要通过“唱游”“律动”“表演”等手段,让孩子在玩耍中,主动参与音乐、感受音乐。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难点在于第一乐段符点音符的演唱。以及舞蹈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瑶山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可创造性,学会举一反三

2、歌曲的第二段歌词为空白,需由学生自己填唱,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

3、随节奏进行“玩乐器”的练习,培养学生动手演奏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歌曲第一乐段符点音符的演唱。

教学过程

1、随音乐进入教室。

2、导入:用前面的彝族音乐舞蹈,进行导入。

3、板书课题

4、简介歌曲《瑶山乐》的起源。

《瑶山乐》是由一首著名的《瑶山舞曲》改编而成,生动地描写了瑶族青年男女在节日夜晚身着盛装,于月下翩翩起舞的欢乐场面。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5、听听:初听歌曲,体会歌曲瑶族人民热闹的丰收年。

6、有节奏的教读歌词,讲解歌曲难点,第一乐段附点音符。

7、教唱歌曲

8、唱唱:男女生分组唱。

9、即兴创编: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歌曲第二段空白处填成歌词。

10、跳跳:用舞蹈动作感受音乐,教师和学生一起边听音乐边表演,进行师生互动。

11、动动:请学生手持敲击乐曲,随音乐一起敲击伴奏,增加歌曲的美感,尽量做到让学生自由选择乐器,并自创节奏进行伴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以给学生适当的指导。乐器和节奏的选择:

铃 鼓: 0 X | 0 X |

三角铁; X — | X — |

双响筒: X XX | X XX |

碰 铃: 0 XX | 0 XX |

12、拓展环保:和学生一起讨论做这些乐器的材料,我们要怎样保护我们的资源,不浪费。大自然中的这些资源是如此奇妙,能做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带给我们这么多的快乐。

13、教师小结,下课。

分享

乐教学设计 篇2

《语文》(课标本)第一至四册要求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识字任务比较重。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字形难度最大。为了让孩子们能快乐地、有效的、尽快地记住生字,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我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在记“翅”字时,有的孩子说一片羽毛飞到了支的大腿上。在记“篮”字时,林进说,我用熟字换偏旁的“篮”,蓝天的“蓝”草字头换成竹字头。这时,我出示了提前准备的小竹篮,补充说,瞧这篮子,它是用竹子做的。我想通过实物展示,孩子们对“篮”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记“蹲”字时,丹丹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足”字加尊敬的“尊”,就是蹲了,我还会用动作来记,话刚说完,只见她走到课桌旁蹲了下去,其他的孩子一看都明白了。说到用动作来记难字,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记“舞”字,这个字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难字,可卢雨晨起立说,我会用动作来记“舞”,“舞”就像一个跳舞的人,最长的一横像伸展的手臂,下面的横撇像抬起的右脚,最后的一竖像站立的左脚。此时,哗啦啦的掌声回荡在教室里。

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喜欢怎么记就怎么记,肯定不会对识字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会其乐无穷,从而大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这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发散思维。

二、让孩子在游戏中识字

(一)猜字谜

猜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对帮助孩子记住字形有很多作用。在识字教学中,如果原原本本把字摆出来让他们认读,学生没有多大兴趣,而采用猜字谜游戏就不一样了。有时我会根据字形的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在教学中以猜谜语的方法教学生字。如,“三人同日去郊游”(春)、“不低也不矮”(高),学生兴致勃勃,很快就猜出来了。有时我会在当黑板上生字随便打乱顺序巩固后,又让学生进行“猜字游戏”。有时我在教学完生字后,布置孩子们回家编字谜或儿歌,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前三分钟展示。这样,由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孩子们特别愿意参与,浓厚的参与兴趣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这些生字。此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出谜语让对方猜,有时,当学生搜集字谜、自编字谜,在收集中和读中识字,真正实现乐学。

(二)对口令

学习比较难写的独体字时吗,组织学生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对口令”游戏,既有趣,有有效。游戏方法是:老师说出一个字,学生念出笔画笔顺;或是男生说字,女生说笔画笔顺;也可以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如“女”字的笔顺很容易搞错,在弄清了它的笔画笔顺之后,我与学生来个“对口令”:师:“女”字怎么写?生:“女”字这样写——撇点、撇、横。学生边说边比划,在简单的说一说,动一动中,对“女”字的笔画、笔顺有了更深的认识,省时而高效。

(三)“过红绿灯”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让学生养成先学的好习惯,在检查学生的先学情况中,我设置了“过红绿灯”这个游戏。我让每个学生制作工具“红绿灯”:用红色和绿色卡纸贴在一起,剪成手掌大小的圆形,这样就成了一面是红灯,一面是绿灯,再用一支小棍当把手。课中,我请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担任“交通警察”,他读到的生字中,如果会读的就举绿灯,不会读的就举红灯,老师将出现红灯的字摆在黑板上重点教学。

(四)叫号出征

孩子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要求他们在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上给每个字编上号码,我也将我的大字卡编上号码,然后板贴在黑板上。游戏开始了,我们的口号是:“(师)叫号出征——(生)快!快!快!我问:几号几号什么字?孩子们回答几号几号是—。叫对了前进一步,叫错了后退一步,比谁前进的快。在小组里也可以这样玩,学生玩的乐极了。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一)在生活上识字

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识字的“活书”。我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的环境,处处把字识。例如,假日和家长一同上街买东西,商店里,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我告诉学生,留心观察商店的招牌,商品的名称,认出自己学过的字,读给家长听。不认识的字,问一问身边的家长。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汉字,认识更多的汉字,又可让家长高兴,一举两得。记得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二)中的《自选商场》,我让孩子们带来了在超市里买东西的小票、事物的包装袋等,在小组的交流汇报中,孩子们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小票和包装袋,让我眼前一亮,让孩子们产生了成就感,也从中认识了更多的生字。

(二)在校园中识字

汉字存在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利用语文活动课。带着学生在校园走走,认识校名,读读学校十字校风,看看名人名言、各类告示牌、大队部黑板报等。学生在快乐的参观活动中,既认识了不少汉字,了解了校园文化,也受到了一次文明礼仪教育,激发了爱校热情。记住班里同学的姓名,也是让学生在校园中识字的可行办法。我让全班五十多个小朋友,把自己的名字制成“名片”,互相交换,互相认识。这几十个姓名都认识了,一两百个字也就认识了。

(三)在家里识字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一方乐土。学生最喜欢看电视了,如能积极引导,从电视荧屏上也能认识很多字。我告诉学生:看电视时,从字幕上认一认自己见过或学过的字。这样既满足了看电视的欲望,又加深对多学汉字的记忆,一箭双雕;家人看报,你也凑一份热闹,在一旁读一读;逢年过节,亲人发短信了,也请大人让你读一读。

生活处处都是“识字本”。学生有兴趣了,就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留神,使识字与生活同步。

总之,在教学时给孩子营造快乐识字的空间,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在快乐中识字。在孩子们的心间——识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然而识字教学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呢?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番尝试。

乐教学设计 篇3

一、故事教学的实施

1. 准备阶段

讲述故事前,让学生猜猜故事里的人物,甚至故事中可能出现的单词、句子。这一环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未知的好奇心,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很喜欢这一环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说出没有标准答案的单词和句子,因为怎样联想都是合理的。同时,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的进度、难度。举个例子,我要讲述“The little duckling”,我没有直奔主题拿出鸭子的图片,而是先复习身体部位的词,然后通过其它的动物图片让学生们讲出相应的身体部位的单词,再画简笔画,让学生猜老师画的是什么,猜对了的学生异常兴奋。我趁热打铁说今天我们就来听一听关于这只小鸭子的故事。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兴趣全部被调动起来了。

2. 浸入阶段

英语浸入式教学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主要在引导,尽量让学生唱主角。这样处理,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比一味的老师讲、学生听要大得多。教师随时要停下来看看学生的反应是否听懂了,问问题,或者通过图片解析阐述,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能跟上情节,这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加浓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也更牢固。引导学生讲故事,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变化各种形式,比如浸入式科学课中的故事介绍可以让学生猜发生的事情,浸入式思品课可以让他们以演代讲,或者边演边讲,浸入式音乐以唱代讲,避免形式上千篇一律、枯燥呆板。教师还要注意,不要让原来的故事情节限制学生的思维,允许和鼓励学生因时因地制宜,添加自己的创意。比如思品课中讲到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我讲述了故事“The city mouse and the country mouse”,学生对这个故事有着不同的描写和改编。有的说:The city mouse can’t get used to the city life. He comes back to the country. He thinks to be saf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be comfortable.

3. 反馈阶段

在讲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表达自我,复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谈论故事学习之后的体会、收获。进而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能力。

4. 拓展阶段

针对故事中出现的语言点,设计相关的游戏或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这个应该根据浸入式的学科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拓展练习,有的是讲完故事后进行的专项训练,有的是边讲边练,有的是穿插在中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然后与教师的故事进行对照,讨论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对故事教学的思考

1. 尽量保持叙述的童趣,可以借助flash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的引导、示范和输入,尽量采用故事的语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入。作为浸入式老师,应发挥故事教学的优势,营造简单、明了的全英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习惯。

2. 故事不仅是导入新课的手段和工具

教学中宜以故事为主线,穿插语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不自觉地掌握语言。假如教师一味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把故事作为新的语言知识的引入和呈现的手段和工具,久而久之,“故事”在学生心里就变了味,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3. 不拘泥于原有故事情节

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参与了故事的“编写”,他们便有更大的兴趣去听、去讲、去演。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着力加强引导,以不脱离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点。

4. 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我们提倡在具体内容、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学生、具体设备等具体条件的范围内,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使故事教学真正成为低年段学生英语学习的催化剂。

5. 多挖掘联系现实生活的故事

教师要潜心挖掘教材的内容, 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从身边人、从社会里挖掘真实故事,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营造一个真实的氛围, 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到真正的语义、真实的语感,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 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进行逼真的感情、思想、语言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

中班教学猜猜乐反思 篇4

1、整个活动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楚,过程较清晰;

2、在上课时,气氛较轻松,活动的新颖,孩子也很愿意参与;

3、能给幼儿一些及时的回应,帮助幼儿表达、猜测的更完整;

4、在上课前,没有考虑清楚,出示图片的数量,出示图片数量有些太多了;

5、在上课前,可以给孩子们进行一些对祖国事物更多的了解;

6、教师语言可以更精炼一些。

在活动中,本来想在最后一个环节,和孩子们一起分享PPT图片时,配上音乐,因为没有选好合适的音乐,只能不加入音乐,如果能把适合的音乐加入进来,可能活动的想过会更好。

纸品乐淘淘教学实录范文 篇5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本课的美术活动方式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习内容是用纸绳、纸团粘贴出一幅装饰画。、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 学生掌握纸绳、纸团画制作的方法。

能力目标: 合作完成一幅纸绳、纸团装饰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好习惯。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做纸绳、纸团。纸绳、纸团是装饰画的组成部分,做好的纸团和纸绳是做一幅好的装饰画的基本条件。本科的教学难点我定位在如何做到完整和精美,从构图的简易到细节的处理、装饰的方法、填充的适度。学生一整套学习和动手合作下来,动手能力合作能力都有所提升。

3、学情分析:

教材中用几张精美漂亮的的作品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课堂上应用制作好了的作品展示,学生从课本到实物的视觉转移,他们瞧瞧、摸摸,对学习更是增添了浓厚的兴趣。本课的内容是运用纸团或纸绳制作各种物体,如动物,人物,植物,标志等不同种类的造型。制作方法简单,创作空间大,但做好却不容易。贵在学生的细心以及合作的帮助,才能完美的呈现这样一幅美的作品。

4、设计思路:

用皱纹纸做纸绳、纸团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事。首先我得应用美丽的装饰画来吸引他们的眼球。设置装饰画商店的情景。怎么做纸绳纸团粘贴装饰画?首先得帮助学生学会怎么做纸团纸绳。通过设置小游戏——闯关的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如何以最好的方法来制作纸团纸绳。解决了零件——纸团纸绳的制作方法,在进入“画”的制作。我把这次教学活动定位在美、快乐、和谐的游戏化课堂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良好情境、解决重点难点,让学生从中学会耐心、细心制作纸绳纸团装饰画。为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我依托学生生活环境、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将美术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程序基本如下:【情境创设,引入课题】--【质疑交流,初步体验】--【自主探究,发展体验】--【创造表现,评价展示】--【总结全课,欣赏拓展】。

1.谈话导入:(设计思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观察,独立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唯

美的构思,将手工制作的方法和画面的搭配牢牢的刻画在学生的心中,即渗透了纸品制作的基本知识,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思想。又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作品的描绘将更加用情用心。)

师:同学们,老师的一个好朋友送给我一幅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造型生动的画。今天,我把这幅画带来了,想请同学们帮助老师看一看这幅画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可以吗? 师:展示作品。

师:同学们,它们漂亮吗?猜猜它是怎么做成的? 学生回答:是由皱做成的。

师:好现在我让几个同学上来摸一下,说说你摸了之后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有凹凸感的,有点像浮雕。

师:那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张作品是把皱纸变成了什么?(放大观察)学生回答:纸线和纸团

师:对,这幅画就是用皱纹纸制作的纸绳、纸团制作而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纸品的世界,和纸品一起乐陶陶。环节

二、讲授新课 师:想要完成一幅纸品画,首先,我们要把纸做成纸绳和纸团。你们会做吗?试一试!生试着动手制作纸绳、纸团。

师:同学们在制作纸团、纸绳时碰到什么问题吗?我们一起来交流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搓纸绳不易松懈?怎样能让纸团不松散?哪个同学知道纸绳怎么做? 请学生示范并总结:向一个方向用力拧。

教师小结:先剪一段长长的纸条,用左手大拇指夹住一端,双手顺一个方向搓,搓的时候要用力,这样卷的就会紧一点。师:纸团又怎么做呢?

请学生示范并回答:将纸条用力搓。

教师讲解:将剪好的纸条撕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在手心里按同一个方向搓。除了介绍的这几种纸线和纸团的做法外,其实还有很多的纸线和纸团的做法了,呆会儿我们在做的时候可以自己去想一想、试一试。

师:老师发现你们个个都是善于动脑,善于发现的小神童。老师先来试做一幅纸品画,你们先看好吗? 师示范制作简单的粘贴画。师:同学们,看了老师的制作,谁来说一说制作一幅纸品粘贴画的步骤是怎样的呢? 师课件出示制作步骤。

师:首先要构思草图,内容可以是简单的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简洁鲜明。然后用胶水或胶棒均匀地涂在所画图形的线上。粘贴纸团时将胶涂在纸团上比较合适,粘贴纸绳时则将胶涂在底纸上。最后将纸绳或纸团贴在所涂胶的部位,并将其轻压粘牢。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中给我们带来的美丽的画。谁来说说书中的纸绳、纸团都变成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老师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生:一会变成了威风凛凛的狮子,一会变成了可爱的孩子。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也带来了几幅作品,你们想看吗? 生:想。

师课件出示作品。

师:看了老师的制作,也看了这么多色彩斑斓的画,你们一定也想动手做一幅属于自己的画了吧?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好吗? 生:好。

师: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思路,没想好自己要做什么,老师带来了一些简笔画,看能不能给你带来灵感。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创造富有情感的画面,展开理想的翅膀,设计最美的构思。)

环节三,学生作画,教师指导。师课件出示简笔画。(设计思路:灌输学生最超前的思维理念--------只有你想 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一切皆有可能。)师课件播放音乐。

师:现在开始制作吧,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给大家带来什么惊喜?

生制作作品。

环节

四、欣赏评价。师展示学生作品。师:你们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颜色很好看。

师:这名学生的粘贴画不但色彩鲜艳,而且创意很好,画的是七彩的虹,一个可爱的孩子,还有诱人的花朵。可能因为时间关系,有的同学还没有完成,但是同学们的创意都很好。没有完成的同学,也请你展示一下你自己,说说你想做的是什么?

生:我想粘贴白云、小鸟。(设计思路:通过相互欣赏,评价,学生不仅提高了欣赏能力,而且提高了

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和谐课堂,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

师:老师看同学们做的太好了,请同学们也相互欣赏一下,看看谁的作品是你最喜欢的。

(学生互相欣赏,而后在教师的主持下请三五位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被欣赏的快乐心情,从而更喜欢美术课。教师适当点评。)

师:你们说的太精彩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赶快修改一下自己的作品吧。让它成为大家心中最美的图画。

环节

五、自我评价。(设计思路: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加理性的剖析

自己,勇于表现自己,肯定自己-------我是最棒的、)师: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做完了,你做的怎么样呢?那位同学给位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适当点评。)环节六,修改提高。(设计思路:经过欣赏与评价,学生机看到了其他同学的优点,同时也会看到

自己的不足,才知道怎样修改提高自己的作品。)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欣赏,是否发现了自己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同学们你可以进行二次修改,让你的作品变得更美丽些吧。

环节

七、结束课堂环节

四、欣赏评价。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公开课) 篇6

grx 知识目标 :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使学生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目标 :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向:

1、导语:、美文诵读《初中生活的苦与乐》,读完后学生谈谈感受。

师:作者选取了三年生活中感受最深的片断,既有单纯的苦和乐,更有苦中有乐、乐中带苦、苦乐交融的,可见作者选材之精心。无论是苦是乐,都构成了生活中难忘的乐章。文章层次清楚,条理清晰。此外,全文多用排比,视野开阔层层推进颇有气势,体现了作者较强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感到最苦和最乐的事吗?

交流:把你生活中认为最苦的事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担,把你生活中最乐的事讲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

师: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讲,安排这一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揭示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2、理解并体会本文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3、形成正确的苦乐观,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教师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指导学生感受文章语言的亲切自然。

(1)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2)基础知识检测: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契约(qì)包揽(lǎn)悲天悯人(mǐn)...词语积累:

失意:不得志(指抱负志向没办法得到施展。)。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找,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找,从而理解、熟悉课文,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

五、小结:1.这一节课,你有何收获? 2.播放MTV《为了谁》片段结束课程。

这是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中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我们了解了人民子弟兵的天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也都应有他的责任。只要我们尽职尽责,我们就会快乐,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谈,目的是让学生拓展思维,知识迁移,从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浅析邹文琴声乐教学的特点 篇7

关键词:邹文琴,声乐教学,音乐理论

在声乐教学中, 邹文琴教授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 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 尽量挖掘学生潜质, 让学生在掌握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 特别要求学生要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不仅要有思想、更要有主题、尤其情感的表达要真挚。强调“头、心、身”三位一体, “呼吸、共鸣、位置”三法共进, 已经成为邹文琴教授声乐教学体系的核心特色。

一、邹文琴声乐教学技艺

在声乐教学中, 邹文琴教授目的明确, 对歌唱表演中的面部紧张、歌唱的咬字吐字、歌唱语言中的四声五韵及歌唱前的准备等问题都能用精辟易懂的办法来解决, 且效果明显。强调两个基本功“音乐与技术”的练习, 在呼吸、哼鸣、声音的高位置等方法上都自有其独到见解和教育方法。

1. 呼吸技法

在声乐学习中, 邹文琴教授提出“三开呼吸法”, 即在呼吸时确保三开——“眉开、喉开、肩开”, 吸气要透彻。

(1) 眉开

在声乐学习中, 邹文琴教授强调在吸气时眉毛向上以及左右打开, 鼻腔打开, 让整个面部, 如:口、鼻、头腔处于一种积极打开的状态, 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和共鸣。

(2) 喉开

(二) 鼓励学生参与群众歌咏活动

与专业合唱活动相比, 社会各界举办的声势浩大的群众歌咏活动才是推动合唱艺术不断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 随着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 合唱作为参与面最广的艺术形式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 合唱作为一种歌唱形式易学易唱, 表演感情真挚, 气氛热烈, 凝聚力强, 能体现一个集体的良好风貌, 是其深受喜爱的根本原因。我们的学生培养必须紧紧瞄准自己的定位, 把基层群众文艺活动和教育作为办学的着眼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课堂教学的同时, 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群众歌咏活动中去。

1.观摩学习

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 我们的学生不能直接参与的合唱活动, 可以安排学生现场观摩学习, 观看教师的排练以及合唱单位的彩排和现场演出等, 均可获得宝贵的第一手素材, 为自己积累一定的间接经验。

2. 参与演唱

在不与有关活动规定冲突的前提下, 我们可组织学生直接参加合唱队的排练和演出活动。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既是一名普通的合唱队成员, 肩负着完成自己声部的歌唱任务, 同时也是一名合唱队骨干, 负责协助指挥贯彻作品的排练意图, 在歌曲的演唱、处理和舞台表演的方方面面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直到顺利完成演出或比赛任务。在排练和演出的整个过程中, 作为一名直接

在吸气时, 把喉咙打开去体会喉头向下、左右打开, 同时肩膀自然向下, 做这样一个准备能让学生声乐在发声时减少声音挤、卡、提喉的现象。

(3) 肩开

在注重面部打开的同时, 学生的肩膀同样要自然的打开、挺胸, 在打开肩膀的同时歌唱者会感觉便能体会到脊椎挺立的感觉, 这样就会很方便找到在脊椎的支点。

就具体的声乐学习来看, 正确的做好这三点, 学生就能更加放松的进入到歌唱状态中。“三开”呼吸技法可以让学生对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呼吸技巧具有更深的理解。

2.哼鸣技法

邹教授在声乐学习中, 特别强调哼鸣的练习, 通过哼鸣放松喉部肌肉, 打开喉腔, 促进发音。此外, 哼鸣有助于学生在发音过程中, 体会声音的共鸣, 学习如何控制音色的丰富变化, 使旋律和音色相互一致, 让声音通过腔体共鸣而发出使原本单薄的声音更加圆润, 达到美化声音的目的。在学习声乐过程中, 学习者初期嗓音音色往往会出现空、虚、散、不集中等问题,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声带, 邹教授强调的哼鸣练习就是为解决学生这一毛病而提出的建设性学习方法。邹教授多次告诫学生:“切莫以哼鸣小而不为之, 能哼到哪里, 就能唱到哪里!”

3. 位置技法

邹教授认为传统的戏曲唱法、曲艺唱法、民族唱法是声乐艺术的基础。以独特的行腔韵味为特点, 声乐的表达需要挂在高位置上, 而高位置的声音应集中在眉心, 声乐学习者都要有一个歌唱位置的概念, 这样在练声时学生就会主动地、有准备地建立这样一个点, 使发声更直接、集中。如果没有高位置的声音, 那么在演唱过程中就容易在喉、口腔或鼻腔里, 使喉头、舌根、下巴紧张, 声音闷在里面, 上高音困难。哼鸣可以使声音获得高位

参与者和完整的体验者, 将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切的实践方面的收获。

3.组织排练与指挥

学生参与群众歌咏活动的最高层次, 当属作为一名指挥者来亲自组织、管理合唱队伍和作品的排练以及最后的演出了。这一环节要选派专业程度高一些, 和实践经验丰富一点的学生参与, 因为整个活动始终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有效的操作, 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演出效果。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完全成为活动的主导, 独立排练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而教师则处于这年种学习活动的辅助地位, 其主要是作为业务“顾问”和“复杂疑难问题”的解决作出指导性建议, 指导学生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 顺利完成排练演出任务。

综上所述, 高职高专合唱指挥的教学实施在遵循合唱学科教学自身规律的前提下, 应当突出特色, 抓住重点,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音乐人才而科学构筑, 方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部颁布的骨干课程的教学实施纲要之要求, 以及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2]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冯步岭.《民族音乐基础教程》,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1997.

置, 而好的哼鸣又建立在吸开的基础之上, 这个自上而下的整体协调就是邹教授的歌唱教学中的精髓, 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探索。

邹老师强调基本功训练, 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教学, 让西洋的好的发声训练为我所用, 让学生广泛接触外国的各类优秀作品, 更让学生深入了解被誉为“国粹”的京戏、地方传统戏曲、曲艺、民歌及优秀的艺术歌曲。一直以来, 邹老师将美声的教学理念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在声乐教学中突出的理念是科学的传承、理性的探索、大胆的创新, 遵循人体的生理规律, 挖掘每个学生特有的嗓音条件, 因材施教, 特别是气息、位置、共鸣、语言四个方面。邹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音色风格要服务于作品, 什么风格的作品, 就用什么样的音色, 但是必须建立在气息、共鸣、语言、位置四个方面做正确的基础上。歌唱只是好听还不行, 还要更重要是能让歌声动听, 声音好听是技术标准, 动听才是表达音乐所追求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观众”, 在她的课堂上渗透“愉快”的情愫, 对于学生存着的问题细心真诚地点拨、恰如其分地引导, 实事求是地评价,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她独特的思维理念在声乐教学中达到了创新的境界, 并实现了超越, 这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声乐教育和学习声乐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邹文琴声乐教学特点

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传承铺垫底蕴, 理性的探索, 大胆的创新, 特别是在处理方面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把握作品, 还要深度挖掘作品的内涵。在严格按照作品中要求的表情符号的基础上, 加入自己的理解对作品进行艺术手段的加工处理, 使作品别具一格, 得到升华。如:歌曲《长相知》、《长鼓敲起来》、《八月十五月儿明》《芦花》《断桥遗梦》等,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总结起来, 邹文琴教授声乐教学的特点大致有三:

1. 准确把握作品, 用情感诠释作品

邹老师强调每首作品演唱都要有目的, 特别是在演唱民族作品时, 要根据四声五韵来归韵, 字头字腹字尾要分清楚, 把握好汉字的咬字吐字。区别于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字头短的问题。喉咙始终保持打开, 歌唱管道畅通, 气息叹下来, 声音自然放松地唱出来, 强调头腔共鸣亮起来。由于邹老师对作品的精雕细刻, 对于原创声乐作品有其独到的处理方式。如:艺术歌曲《岁月悠悠》在演唱时是强调气息的流动性, 抒情的旋律线条如感情像流水般绵绵流长, 表现对如烟往事和悠悠岁月的留恋。而在《长鼓敲起来》是用优美欢快具有舞蹈感节奏的动感突出朝鲜族民歌演唱风格进行演唱, 要有敲击长鼓的节奏律动感, 犹如自己在载歌载舞, 同时也能激发起听众一起舞动的情绪, 气息甩开, 不拘谨。再如歌剧选段《月亮颂》是一首动人心弦的咏叹调。声音线条轻柔委婉, 抒缓与急促的节奏音调对比, 音量的控制, 音乐的变化和结束前最高音的爆发力, 都充分表现了水仙女祈求明月为她传达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总的来说对于风格各异的声乐作品, 邹老师要求学生们用技术为音乐服务, “技术”是气息、语言、共鸣、位置, “音乐”是作品的风格及内涵, 音乐内在的东西才是作品的灵魂。作品不同, 演唱的风格、声音的色彩、表达的方式也应不同。邹老师说过:“艺术的生命在于情感,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观照这种情感体验, 应是积极迎合和创造性的音乐体验。”“情”在对“景”的体验中获得, “景”在“情”的支配下才有生命力。总而言之, 演唱艺术应具备“三感”, 气感、质感、乐感缺一不可。气感是“肉”、质感是“骨”、乐感是“魂”。声乐演唱过程中, 感情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忘我的把感情完完整整彻彻底底投入到声乐表演中去, 才能是听众的心理产生共鸣, 得到听众的认可。

2. 声乐技巧创新

邹老师在综合各种唱法的基础上, 标新立异, 对作品有独特的处理见解, 对于一首作品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作品的内在, 将自己融入到作品里面去, 用心去歌唱。用脑去判断歌唱中的对与错。确立一种思想走在声音前的意识, 而不是要等到声音出来以后再去判断唱得对与否。邹老师在教学中坚持辩证的教学理念,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从声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处理手法与风格表现, 到每个音、每个字、每一句包括每个音乐术语、每个换气地方和每个字的交代都要求非常严格, 处理得细致入微。演唱中要重视歌唱呼吸的运用, 学会气息瞬间放松, 口盖随着音高旋律进行调整用高位置歌唱。在咬字过程中, 字头很重要, 是表达情绪的关键, 韵母要唱响, 所谓“慷慨吐清音, 明转出天然”。

3. 强调因材施教

邹老师对待艺术的态度认真严谨, 对教学质量精益求精, 她有着非常敏锐的听觉, 不放过歌唱中的一点瑕疵。在日常声乐教学中, 邹老师主张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条件, 选择合适的作品,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 并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体现自己的演唱风格, 要求站在舞台上既要有真挚的情感, 又要不断理性的调整热情以致更准确的表达作品。而不是“千人一声”, 要突出个性。如邹老师培养出来的有成就的学生吴碧霞、龚琳娜、雷佳、韩红等, 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让人一听就知道是谁唱的。邹文琴教授就是用训练有素的嗓音加上独特的声音技巧来表现人类的情感色彩, 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手势作为辅助手段来完美的诠释作品内容, 充分的表现声乐表演的魅力, 让听众同悲同喜同庆同乐。

结语

通过对邹文琴教授声乐教学特点的简单剖析, 可以看出完美地演绎声乐表演艺术不仅要熟练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 更要考虑听众的接受方式、形式的独特个性、咬字的表达, 更重要的是赋予声乐表演一种理念, 一种文化的传达, 甚至可以说是赋予生命力。简而言之, 需要用心灵去歌唱, 灌注于演唱本身更多的精神追求和更高的艺术品位, 以达到娱乐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邹文琴教授声乐教学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 我们理应通过邹文琴教授声乐教学的特点分析对声乐教学理念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使声乐艺术的发展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石惟正.邹文琴教学随想[J].《人民音乐》.2010 (01)

[2]张国琴.技艺精湛德艺双馨——论邹文琴教授民族声乐教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 (04)

[3]孙艳红.人格DE力量——近看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J].《黄河之声》.2004 (04)

[4]孙艳红.烛光颂——谈邹文琴老师的教书育人[J].《中国音乐》.2004 (04)

[5]阮春黎.开拓求索勤耕耘桃李芬芳硕果丰——祝贺邹文琴教授从事声乐事业五十年[J].《中国音乐》.2010 (01)

“四乐教学法”初探 篇8

【关键词】乐教 乐学 乐考 乐评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2-02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四乐教学法”就是指整个教学环节按照“乐教”“乐学”“乐考”“乐评”这个模式来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笔者分别对这四个环节做详细的介绍。

乐教

乐教,其实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将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并用游戏、动画、图片,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等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得到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思。乐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乐教的教学步骤共分前情回顾、闪亮登场、畅所欲言和巩固提高四步。前情回顾就是简单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要求教师利用概括力和想象力,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成图片,顺口溜等,增加趣味性,消除学生吃“回锅菜”的乏味感;闪亮登场就是介绍和学习新内容,教师要利用图片、模型等手段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参加活动,观看表演等形式去感知、意会新的知识点;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愉悦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巩固提高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掌握知识和体验乐趣的统一,有些题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

乐学

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乐学)。

快乐学习,事半功倍。我们必须千方百计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但有调查显示,只有6%的学生感觉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而94%的学生则认为学习是让人心烦和不快乐的事,他们总是盼望放假休息,或者是上电脑课,体育课,美术课,实践课等。为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认为学习是件不快乐的事呢?我们又该如何让孩子快乐学习呢?

每个孩子都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差,“心不在焉”是因为他们没有动力,找不到学习的入口。我们要学会细心观察和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比如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共鸣,让学生“想学”;二、由浅入深,从低到高,树立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三、注重实践,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四、多鼓励,多引导,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乐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学生从苦学,厌学变成喜学,乐学,需要我们教师循循善诱,耐心指点。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赏识学生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新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切尽可能的条件。相信,当孩子的学习潜能迸发时,他们将从“苦”学变成“乐”学,变成“爱”学。

乐考

“乐考”让学习成为一种期待。

2015年学期末,北京史家小学分校二年级的一个女孩正在“动物乐园”里,用英语向老师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是该校期末一、二年级进行的与试卷无关的“乐考”。

“超市购物”、“逛庙会”、“探妙趣”……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小学一、二年级全体学生在这个期末迎来“乐考”——取消具体分数,采取等级制评价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展现自我。这种等级制评价机制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了宽松的教育环境。这也意味着东城区65所小学,近两万名一、二年级学生告别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纸笔统一测试。

笔试并非是检测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取消具体分数,采取等级制评价引导学生的“乐考”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乐评

“乐考”,如何评价学生?

当“乐考”真正来临,一丝隐忧也同时显现。“乐考”也是考,变成单纯的游戏简单,变成有质量的快乐考试就需要设计。的确,学生学业成果的呈现形式不同,是对教师、家长、教研部门如何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一种挑战。

在北京市史家小学,记者看到,学校用绘制“成长记录尺”(基础性评价)、培育“个人成长树”(过程性评价)、搭建“创意展示台”(展示性评价)三个尺度来考查学生。其实,这更像一种分享与展示。“成长记录尺”指向学生“专注”的学习状态和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达成,以“学生作业展示”和“专项达标测试”为主要考核方式;“个人成长树”指向学生概括总结与反思思维的发展,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单元知识整理”和“错题整理”为主要考核方式;“创意展示台”指向学生综合素养和自主选择能力的形成,以“学科创意表达”为主要考核方式。

“乐考”不单单是考试形式的变化,更是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的变化。“过去,孩子们在准备考试的时间段内,就是反反复复地做题。而现在,从关注一张考卷转向关注日常的学习,并以此为契机,从知识掌握转化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形成。

“四乐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勇气做到“乐教”“乐学”“乐考”“乐评”,绝大多数的学校仍然将纸笔考试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手段。实际上,“乐考”对学生的要求并不低,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如何使“乐考”与“乐评”变得生动有趣和科学有效,并且能够指向学生真正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考试评价的形式和手段上,而是要改革教育评价的理念,重视成长记录,摒弃以某几门学科分数高低、用常模参照的简单思维来评价学生的错误做法,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论快乐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0年5期

[2]构建愉悦课堂 感受快乐学习 《基础教育论坛》 2011年06期

乐教学设计 篇9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三、总结: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四、作业布置

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乐教学设计 篇10

一、生活活动:好吃的花生

设计意图:

花生是幼儿爱吃的食品,“好吃的花生”这一活动,可以幼儿亲自动手剥花生,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自己的能力,体会到一种自我发现的价值。在剥剥、吃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思考、表达,有机融合各领域内容,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盘、空盘若干只、人手一只杯子。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花生真好吃。

师:你们喜欢吃花生吗?想吃到好吃的花生,请小朋友自己动手吧!(幼儿剥花生、吃花生。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一开始,教师不露声色地点出“想吃花生,要靠自己动手”,自然地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幼儿剥花生、吃花生的过程中,教师观察指导,促进幼儿主动地与事物发生作用。)

第二环节:我来说花生。

鼓励幼儿讲述:

1、剥花生的方法。

2、花生的味道。

3、花生的外形特征。(表达、表现是探索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小班幼儿观察较随意,表达能力也较

差,通过老师提问,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帮助幼儿整理经验,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让个人的体会成为大家的经验。)

第三环节:会变的花生。

师:刚才花生变了一个小魔术。请小朋友拿一颗花生,剥一剥,看一看,你的花生会变吗?(引导幼儿发现:花生米外面有一层红色的花生衣,里面是黄白色的花生肉)

(用变戏法的方式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新的探索欲望,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

第四环节:我真能干。

师:有的小朋友剥的花生都碎了,吃起来好麻烦。请小朋友动脑想一想,用心试一试,用什么方法剥出来的花生比较完整。(幼儿拿许多花生再次剥花生,尝试、比较各种方法。)

(这一环节的安排,一方面让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巩固,另一方面鼓励幼儿多角度地尝试,多方位地思考和自我探索,(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激发幼儿运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经验和体验。在三、四两个环节中融合了“1”和“许多”的操作活动,自然地让幼儿在活动中巩固这两个概念。)

第五环节:出示花生壳作品,引发幼儿下次活动的愿望。

(无用的花生壳,也能玩出许多花样,漂亮的花生壳图案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为下面活动作铺垫)

二、游戏活动:花生乐

活动意图:

花生课题的有机延续,幼儿在尝试剥花生、吃花生的同时,及时利用花生和剩余材料进行游戏,拓宽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自我动手的能力。并设置游戏情景,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尝试选择游戏。

2、发展幼儿的身体动作。

3、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瓶子做的娃娃 花生 花生壳 色卡若干张(贴胶)“送花生”场景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激发兴趣

刚才我们吃了花生,香喷喷的真好吃﹗娃娃家的娃娃也想吃花生了,怎么办呢?

有只小松鼠没有过冬的食物,怎么办呢?(幼儿讨论)好,一会儿给它送点

花生。小松鼠家很远,要爬过草地、钻过山洞、走过独木桥。一会儿我要看看谁最勇敢,能顺利地把花生送给小松鼠﹗

这儿还有许多花生壳,大家可以玩“花生壳变变变”的游戏。

这么多游戏,你想先玩哪一种呢?大家讲讲看﹗(引导幼儿在游戏项目中进行选择)

现在我们出发吧﹗

二、幼儿游戏(分区域进行)

区域一:喂娃娃 区域二:送花生 区域三:花生壳变变变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游戏区域,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来解

决问题,获得有益经验,从而使幼儿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游戏中)

三、结束游戏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玩了什么游戏,怎么玩的?

小朋友真能干,帮助了娃娃家的娃娃和小松鼠,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科学教育目标,是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设计这么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摸一摸,看一看,摇一摇花生,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能运用感观去感知操作,运用和体会。在第二个环节中,探索剥花生的方法,充分调动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让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打开花生,为了养成幼儿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设计第三个环节,认识花生米,观赏花生食品,抛出一些问题,让幼儿探索。最后环节吃花生,花生壳作品制作,包含了《纲要》中教育幼儿的目标,乐意与人交往,合作分享,突出了与人交往和分享,让孩子相互团结,分享成果。

上一篇:植树的快乐作文下一篇:简短的唯美意境句子7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