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精选8篇)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1
湖北三峡高级技工学校
Sanxia Senior Technical School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示范校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方案
为深化机电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完善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研组将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省内外模具行业二十余家国有、集体、三资、个体等企业进行调研。
一、调研目的
结合新形势下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中职学校及中职学生实际,为了更好地、更科学地调整专业教学,拓宽就业渠道、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调研的最终目的是根据调研总结的结论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专业内涵及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与学生培养方向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提出建议,指导专业的课程改革,重点是调整现有计算机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形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调研任务
了解数控加工的从业情况;了解企业及毕业生对数控加工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听取各类用人单位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建议。
三、调研对象
长江三峡实业有限公司、宜昌南玻显示器件有限公司、巨腾国际大智资讯配件(苏州)有限公司、巨宝精密加工(江苏)有限公司、湖北三峡金三峡印务有限公司、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宜昌南玻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等地方和省内、外知企业。
四、调研方式
本次调研采用企事业调研表式、个别面谈式和学生调研表式。1.调研表式
问卷是高质高效地收集有用信息的最有效方法,也是调研时应当首先或主要采用的方法。通过调研表式的回馈信息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对人才需求方向、需开专业设课程等方面的需求。
2.个别面谈式
事先预约好企业的相关人员面谈,告诉对方此次谈话的意图,并给一定时间让对方做准备。调研人员事先准备好谈话提纲,力争利用简短的时间最大程度地了解到需要的信息。
五、调研人员
七、调研内容
行业企业用工调研;行业企业对学校学生的技能要求;跟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就业分析;从事专业必备的文化要求和必备的专业及心理素质要求同职业教育现状的关系。
湖北三峡高级技工学校
Sanxia Senior Technical School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示范校建设
六、调研时间
2013年6月12至19日。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2013.年5月30日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2
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1.1 岗位需求现状
烟台市政府于2013年即提出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并以“智慧城市”为抓手引领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高端信息产业不断壮大。笔者学校信息系紧跟行业发展脉搏, 顺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适时调整培养方针和专业设置, 为移动互联专业的设置做了全方位的前期准备工作, 目前专业开设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对移动互联网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 是此项研究课题力争实现的首要目标。
1.2 人才需求预测情况
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整体均处于供需失衡状态, 缺口很大。2014年我国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开发人员需求量是200多万, 但实际从业人员不到70万, 差距悬殊[2]。未来5年, 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总缺口将达到150万以上, 其中Java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等产业链中低层人才需求尤甚, 包括烟台地区, 同样面临着产业人才紧缺的状况[3]。
2 专业筹建情况
笔者学校信息系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设计与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 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2013年开始, 软件专业内部设置了移动互联方向, 开设多门移动互联核心课程, 为新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师资和授课质量等方面的可靠保证。
3 学校专业发展规划
在中央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重点支持发展移动互联、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 学校审时度势, 调整专业发展战略, 重点扶持发展7大专业群, 其中信息系电子信息大类即为其中之一, 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兴专业将成为今后的发展重点。
4 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
4.1 专业培养目标
此专业主要面向移动互联相关产品设计开发、经营服务和系统集成等行业企业, 从事移动互联应用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 移动应用软件编程和测试, 移动互联设备销售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移动互联专业知识, 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4]。
4.2 人才规格要求
具体要求见表1。
4.3 主要课程及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此专业课程设置分为职业素养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和岗位能力拓展三大类[5]。
第一类, 职业素养培养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政课、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等课程。
第二类, 职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部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JAVA程序设计、Android开发技术、Android界面设计、网站美工等课程。
第三类, 岗位能力拓展课程主要包括移动互联开发综合实训和移动互联开发综合实训二等课程。
4.4 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课程
具体内容见表2。
5 结语
文章对如今移动互联网专业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分析, 提出符合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的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计划。这也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共同适应市场变化, 移动互联专业将得到不断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范曦.移动互联专业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6, 5 (9) :18-19.
[2]智联招聘.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EB/OL].http://sh.qq.com/a/20150512/030606.Htm.
[3]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7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R].2014.
[4]孟威.软件专业移动互联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4 (9) :31-32.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职护生 人文素质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22-02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对于中职护理学生,需要培养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及提高人文素养为主,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是顺应深化中职护理教学改革的要求。然而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在生源特点、师资、教学体系等面临瓶颈问题,影响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中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中职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某中职学校341名中职护理学生实习前进行问卷调查。
(二)方法
1.研究工具
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由NKongho教授编制,经马玉莲等修订使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有3个维度,共37个条目。
2.调查方法
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向护生说明研究目的及填写要求,填写完毕现场回收。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41 份。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统计描述采用百分比、x±s表示,统计分析推断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取双侧0.05。
二、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41份,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99.7%。
(一)中职护生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中职护生平均年龄 17.07±1.06岁, 一般资料见表1。
(二)中职护生关怀能力得分
中职护生关怀能力总分最低分123.00分,最高分218.00分,平均177.00+17.27分。
(三)中职护生关怀能力的相关因素(见表2)
三、讨论
(一)民族地区中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亟需提升
本研究显示,民族地区中职护生关怀能力得分177.00+17.27分,比马语莲等报道的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均分180.31±23.60稍低,与美国的常模比较,我们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体上偏低。表2显示,中职护生关怀能力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p<0.05, 关怀能力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强。近几年来,由于中职生招生门槛低,学生年龄偏小,文化基础较弱,尤其对人文社会科学了解甚少,人文修养较为欠缺。在实习及临床工作中会表现为缺乏主动性、冷漠、缺乏团队协助精神等,将难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需要。
(二)民族地区中职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策
1.开设民族特色的人文系列课程与专业课程合理搭配
表2显示,中职护生关怀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7,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评判性思维能力越强,关怀能力越强。评判性思维能力较强的护生能及时辨析与严格推理,能抓住护理人文问题的本质,从容地判断、应对各种情况,利于做出正确的护理决策。此外,护生的关怀能力还与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态度、护理伦理知识具有相关性,r=0.224,p<0.05;r=0.151,p<0.05。提示教师需改革护理教学方法,锻炼护生的评判性思维,并引导学生增强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学校需完善护理课程建设,增加护理伦理课程。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普遍把基础文化课程全部安排在一年级完成,之后全是专业课程。使得学生认为文化课不重要,后面的专业课才重要,出现知识层断裂。护理人文教育可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并列设置,人文课程随专业课的加深而深入,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过程。使护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伴随着对护理人文的认知、积累到人文关怀能力的养成。对于人文教学内容,可根据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开发民族特色的课程,结合国际、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将培养基本素质的公共课程与培养专业素养的人文课程结合,形成既有知识层次又有思想内涵,内容全面的学科体系。此外,中职学校也可“点”“面”结合开发人文选修课程,让学生多方面接触人文知识。
2.渗透式人文教育
护理是服务于人的职业,护理教学应遵循以人为本,在理论、实训、实习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渗透。在理论教学中,适时穿插专业发展历史事件、临床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个人事迹,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教育,使学生体会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影响力。在护理实训操作中注重护生的职业情感体验,将人文关怀行动整合到护理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在练习操作时考虑病人的感受、需求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渗透式培养并没有改变现有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只是改变了教学方式方法,这也是教学改革创新所在。
3.融合民族特色开展主题式人文教育
本研究中仅34.7%的中职护生有阅读习惯。中职生学习压力较小,虽有充裕的课余时间,但缺乏合理利用时间、提升自我的意识和方法,缺少阅读兴趣,读书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进而缺乏感悟与积累,使得护生行为缺乏人文意识的指导。对此,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有指向性的查阅资料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学校各部门、学校社团协会等可协同推进护理文化建设。发挥少数民族生源的特色,将各民族特色与医学职业特点结合,启发学生对民族精神、民族沟通、民族美学等民族文化的思考。例如举办民族文化宣传栏、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护士礼仪展示、护理操作比赛等活动,为护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促使不同特点的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组织、管理。让学生在民族生活习俗文化中感悟伦理、礼仪、人际沟通等知识,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人文环境的营造者、人文思想的感受者、传递者与实践者。
4.结合班主任工作开展人文教育
中职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而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的思维、习惯等会有较大的碰撞,对于学生的情况班主任比科任老师更为了解,且中职生对班主任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因此,班主任的教育引导可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有极大的推助作用。例如,结合医疗行业时事,针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评判性思维,设计德育系列主题班会,培养良好的班级人文氛围,使学生感悟人文精神。
(三)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护生人文教育的考核方式
1.学习汇报
人文教育重让学生感悟,若人文教学及考核仍采用纯理论纸笔考试,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并疲于应对。可采用个人、小组汇报的形式,让护生围绕人文主题以演说、情景短剧表演等方式汇报学习心得。在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价,“考”与“学”结合,促使护生感悟人文精神、践行人文关怀。
2.问答式考核
改变一贯的无声考试,采用口头问答考核,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结合自身的理解,组织语言表达出来。考核的问题的内容可以设置闭合式问题、开放式问答,或结合护理工作情景案例。
3.问卷测试
采用一些信效度较好的问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护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科研思维及能力提升。
四、结论
民族地区中职生普遍人文关怀能力较弱,教学上需更有耐心,尊重民族学生,并优化课程设置,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将护理人文教育与专业课并重、融合,加强护生护理伦理知识与伦理体验,使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促进护生人文素质提升。同时以护生关怀能力和评判性思维为切入点,以学生、班级、学校为单位,合力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提高护理人文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语莲,杨秀木,申正付.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5)
[2]SimmonsPRCavavaughSH.RelationshipsamongstudentsandGraduatecaringabilityand professional school climates[J]. J ProfNurs2000(2)
[3]赵艳,赵玲.我国护理人文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
[4]刘炜,邵婷.“点”“面”结合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J].职教论坛,2013(36)
[5]孙丽芳.高职护生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渗透式培养[J].职教通讯,2011(20)
【作者简介】杨 祺(1985— ),女,广西百色人,硕士,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教师,护师。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4
一、调研报告研究背景及方法概述
二、专业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二)社会需求
(三)行业前景分析
(四)人才需求分析
(五)专业定位分析
(六)学校背景分析
三、企业调研概况
四、调研分析归纳
(一)培养目标
(二)就业面向
(三)职业能力
(四)专业行动领域
五、措施和对策
(一)调整专业建设目标
(二)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调研报告研究背景及方法概述
二、专业需求论证
(一)产业背景
(二)社会需求
(三)行业前景分析
(四)人才需求分析
(五)专业定位分析
(六)学校背景分析
三、企业调研概况
四、调研分析归纳
(一)培养目标
(二)就业面向
(三)职业能力
(四)专业行动领域
五、措施和对策
(一)调整专业建设目标
(二)科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90后学生干部培养模式调研报告 篇5
--文法与经济学院2013年基层团校调研报告
摘要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搞好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是确保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之
一。目前学生干部队伍和学生干部培养机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学习交流,不断健全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高能力的90后高校学生干部。
一、调研时间
11月16日至11月19日
二、调研对象
文法与经济学院全体同学
三、调研目的高校学生干部是指在高校各级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以及各类学生社团等学生正式群体或组织中担任管理工作的学生。他们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多为德才兼备或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在学生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在高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是学校各级组织和学生工作管理职能部门联系学生的桥梁,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起着纽带作用;他们是学校各项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他们是先进校园文化的倡导者和推行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核心力量加强对90后学生干部的培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搞好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我院特开展“90后学生干部培养模式调研报告”,旨在调查研究出我院学生对于90后学生干部培养模式的现状的理解,为我院90后学生干部培养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四、调研方法
这次调研主要以访谈记录的形式展开,对同学们反映的一些问题结果进行收集分析。此次共发放访谈记录表160份,参与调查的同学根据所列问题结合自身情况表达想法及意见,共回收整理访谈记录表160份。
五、调研成果
此次共发放访谈记录表160份,调研对象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学生,结合同学们的意见及建议,现将问题结果及调研分析叙述如下。
(一)学生干部本身存在问题
学生干部是学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来源于学生,又不等同于一般学生,高校对学生干部在学习上、工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中的榜
样,成为学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但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的90后学生干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欠缺,缺乏大局观念;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有的学生干部一心扑在工作上,忽视了学业,有的学生干部一心学习,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深入群众,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薄弱;存在功利思想,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还不够;集体主义观念薄弱,团结合作能力欠缺;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心理素质欠缺。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干部的威信和号召力。这些问题的形成不但与某些学生干部的主观因素有关,也与当前许多高校缺乏健全完善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有关。
(二)90后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90后学生干部的培养缺少统筹规划,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目前高校都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在抓好第一课堂教学、学科建设、学风建设等工作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第二课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堂,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近年来,高校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统筹规划学生的培养工作。然而,在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上,还缺乏统筹考虑和系统规划,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学生干部的使用培养缺乏长期规划和长远打算。部分团干部认为,学生在校时间短暂,把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了的时候,他们也该毕业了,在培养上下太多工夫不值得。二是在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方面缺乏必要的专项经费和专职人员的保障,从而很难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精力用于学生干部的培养。三是对学生干部培养的手段还很薄弱。在许多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工作环节薄弱,对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要求仅仅停留在条例文字,较少坚持系统化、长期性、结合实践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从而缺乏确保学生干部坚持“弃小我、取大我”高尚服务意识的基本保障,形成思想涣散的不利局面。在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和能力培养方面,则以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和学生干部的个体帮带和经验传授及学校内部的短期培训为主,工作能力提升缓慢。这些都势必造成90后学生干部的培养不系统、不规范,90后学生干部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
2、90后学生干部培养机制还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干部的发展
由于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缺乏统筹规划,造成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科学合理的学生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不完善,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对学生中骨干分子的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从而不能各尽其能;缺乏必要的学生干部工作制度,使部分学生机构和组织的工作目的性不强,缺乏实质性活动内容,缺少阶段性的活动计划、活动落实、活动检查和活动总结等详细工作安排和个人分工,影响了学生干部的参与热情,消磨了学生干部的工作激情,也影响了学生干部作用和能力的发挥;缺乏必要的使用培养机制,影响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工作能力的提高;缺乏对
学生干部的考核激励机制,学生干部的考核制度不清晰、不透明、不公开、不完善,影响学生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干部的群众基础建设;缺乏对学生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在学生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组织监督、普通同学监督、自我监督、干部间互相监督的制度,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强有力的监督网络,这势必影响学生干部表率作用的发挥,影响普通学生对学生干部的工作信赖。总言之,学生干部培养机制的不健全,势必影响学生干部的发展。
3、传统的学生干部培养方式难以适应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
传统的学生干部培养方式主要是举办团干部培训班,但是培训班的内容往往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没有结合学生干部发展的需求,没有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学生工作规律和学生干部成长的规律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使培训效果甚微,缺乏吸引力,更难以适应学生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学生干部往往将这种培训班当作走过场
针对以上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的建议,他们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
开展教育培训是高校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明确学生干部的培训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富有创造性的复合型的学生干部,使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身心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二是要制定学生干部的培训规划,结合时代特征、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明确今后学生干部培养的主要任务和途径;三是坚持以团校为基础的规范化培养模式,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使团校的培训工作能符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干部成长发展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合理。比如:团校培训不能成为一项短期工作,而应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假期开展教学;培训方式既要有课堂教学环节,还可以有实践教育环节、素质拓展训练环节、导师指导环节、挂职实习环节、专题研究环节等,其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可涉及国际形势、政治理论、管理学、心理学、党史党建、团史团建、青年工作、社会学、公文写作等方面,实践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公益实践、主题实践等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训练学生干部的团结协作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思维,导师指导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干部配备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作为导师,对学生干部进行言传身教;挂职实习则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干部到政府等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专题研究则是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
(二)、注重学生干部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
实践育人一直是共青团的工作特色。通过组织学生干部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实
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干部进一步了解国情、认识社会;通过组织学生干部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学生干部的岗位本身就是一种实践锻炼,他们通过担任社会工作,参与学校学生工作,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锤炼自己,并在组织活动、开展工作中,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因此在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多放手让学生干部在各项活动中积极组织或参与,让他们在各种实践平台上提高自身素质、锻炼自身能力。
(三)、健全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保障学生干部的成长与发展
高校应不断建立和完善与其培养目标相衔接、与高校学生干部成长成才相适应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将学生干部的选拔、任命、培训、管理、考核、举荐等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学生干部的管理条例,为学生干部的培养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学生干部选任机制。学生干部的选任工作是一个重点,也是在学生中争议最多的工作,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民主的学生干部选任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完善的民主选任机制,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把政治素质好、品学兼优、组织领导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岗位上,能让学生们更加理解、支持和配合学生干部的工作,也能使学生干部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可尝试建立学生干部的监督管理机构,主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学生干部的选任、培训、考评和举荐工作,二是对学生干部进行监督,接受来自学生干部内部和普通学生的投诉和建议,并及时解决学生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利于学生干部之间的团结,也利于学生干部和广大学生之间的团结,同时,也将有利于学生干部的成长和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并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干部的表现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对政治立场坚定、工作成绩显著、综合素质全面、群众基础较好的学生干部要予以奖励,同时积极争取学校党政的支持,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干部骨干,在推优入党、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对参加培训后考核合格的学生干部,要颁发培训证书,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大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设立学生干部培养的专项经费,切实为学生干部的全面成才提供保障。
(四)、加强学生干部的学习交流,确保学生干部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学生干部的学习交流,有助于学生干部取长补短、拓宽视野、增进友谊、共同进步。因此,学生干部的培养还需注重校内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以及和校外学生干部、学生领袖之
间的交流。校内学生干部之间的交流可通过定期组织座谈会、学生干部工作沙龙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开辟学生干部工作交流区或建立学生干部工作交流QQ群等方式开展;和校外学生干部间的学习交流,则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在中外青年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干部和各国学生干部、学生领袖的联系,定期组织优秀的学生干部与国外优秀青年学生领袖进行交流。
六、调研总结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6
------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
汪松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襄樊 441021
发表于《考试周刊》2014年第36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早接受英语教育,因此,近年来,幼少儿英语培训机构蜂拥而出,这样对专业的幼少儿英语教师的需求也大大提高。笔者通过对襄阳市多家幼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师资现状和师资培养模式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本文中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对师资培养模式做了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幼少儿英语英语培训机构,师资现状,师资培养模式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eachers in Young Children’s English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on the teachers’ training mode
Wangsong, Li Shangme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Xiang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bei, 441021)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glish learning, especially the young parents.They hope their children to receive English education earlier.So in our society, more and more Young Children’s English Training Institutions come into being so that the demand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ers for children has improved.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s in these English Training Institutions and discusses the teachers’ training mode connected with her own major English education.Key Words: Young Children’s English Training Institutions,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eachers, the teachers’ training mode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英语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尽早接受英语教育,因此,近年来,襄阳市涌出了大量的幼少儿英语培训机,这些机构成为在学校之外开展幼少儿英语教育的主要基地,这对幼少儿英语教师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作为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襄阳市多家幼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师资现状和师资培养模式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对这些培训机构的师资现状和师资培养模式做了初浅的探讨。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主要选取了一些在襄阳市有一定市场的英语培训机构,包括小新星英语学校、鹏智教育机构、剑桥少儿英语培训学校等共51名教师,其中49名女教师,2名男教师,50名专职教师,1名兼职教师,对他们的个人基本信息、教学基本情况、教师培训情况等做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师个人基本信息
教师的年龄多集中在20~30岁之间,其中20~25岁的教师有29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56.9%;26~30岁的有17位,占到33.3%,30~35岁的有5位,占到9.8%。大多数教师的教龄在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教龄的有18人,占到35.3%;2~4年教龄的有24人,占总数的47%,5~9年教龄的9人,占总数的17.6%。
教师的专业方面,37人毕业于英语专业,有4人毕业于教育类专业,10人毕业于其他专业。教师学历以本科和专科为主,其中本科30人,占到58.8%,专科21人,占41.2%。
有23名教师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8人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3人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还有10人没有通过任何水平测试。
总体来说,幼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教龄较短,整体学历档次有待提高,大部分教师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
二.教师教学基本情况
1.职业认同感和满意度
78.4%的教师表示,选择从事幼少儿英语教育是出于自己的理想和爱好,还有少数教师认为目前是为了生计别无选择。近90%的教师看好幼少儿英语教育的发展前景,少数的教师认为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会考虑自己创办培训机构。调查表明,多数教师喜欢自己的职业,对于自身职业有良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80%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表示满意,16%的教师认为目前的工作一般,无所谓满意不满意,只有2名教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表示有机会会换工作。
2.教学实施方面
1)教学准备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准备时都会了解自己学生的英语水平,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主要备课内容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大多数教师采用游戏教学法和全身反应法(TPR),部分教师会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法。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多数教师经常使用幻灯投影、录音机、电视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有90%的教师表示其所在培训机构使用的教材是购买现成的已经出版的系列教材,比如《洪恩幼儿英语》《剑桥幼儿英语》等;还有一部分是机构自己编写已经出版的教材,如小新星英语学校有自己的教材,还有一部分机构针对少儿开设有《新概念英语》。教师选择教材的主要标准是:教材形式丰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内容和他们的生活较贴近;教材适合本机构的一些特点,另外有些机构的教材跟现在学生在学校所学英语教材一致,也走些应试教育的路子。
整体来看,这些培训机构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多样,教学形式较单一,在备课过程中,多数教师忽视对幼少儿的心理特征的关注,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部分年轻教师不太注重纪律管理,控课能力不足,也忽略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教学评价方面
大多数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的评价方式上,主要采用课堂测试、家庭作业、口试和竞赛的方式,评价标准除了注重英语的对错、发音准确与否以及学生是否记住了所学的单词、对话或课文等,还应同时注重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参与课堂内外活动的频率与效率等,但是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较单一,主要是教师在进行评价,存在太多的随意性。
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机构领导、同行老师和学生家长。领导和同行老师主要是通过听课、评课以及检查教案等方式进行评价,家长们则是通过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来进行评价。
因此,大多数培训机构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应该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体系过程化。对于教师教学的评价,最重要的标准应该是看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是否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否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不应该是从测试成绩,家长的要求和反馈,机构领导的笼统的评价为重点。
评价的主体应该从机构的行政领导转变成聘请英语教育或者儿童教育专家进行点评和评价;应该从没有深入接触课堂教学的家长,转变成教师之间,同行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自评相结合。只有从专业出发,评价的主体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使得评价科学和公平,才能促进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积极性。
4.教师教科研基本情况
在大多数培训机构,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教师们进行教科研活动,但是内容仅仅限于教学研究活动,没有系统的规划,如听课评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等,在理论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绝大多数教师表示从未在正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教学论文,近85%的人表示独立进行幼少儿英语教学研究比较困难或者非常困难。在自身教科研存在的最大问题方面,有75%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创新意识,70%的人认为英语教学相关理论欠缺,撰写论文能力差。
三.师资培训模式情况
在对各培训机构教师培训方面的调查中,所有教师都表示接受过职前培训,即岗前培训,主要是教学法和教材的培训。在调查上岗后所在的幼少儿英语培训机构是否提供在职培训时,有22名教师表示经常有培训,主要是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教学法以及不同的教材的培训;有26名教师表示偶尔有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学法和教材进行培训;有3名教师表示从未接受过在职培训。另外,在大部分培训机构日常教研活动中,对教师才艺和教学技能如简笔画、儿歌舞蹈、游戏、课件制作等的训练也是重要的培训内容,这对辅助英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在调查中,几乎90%的教师们表示自己的教育理念需要加强,教育活动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5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英语口语和英语系统知识需要提升;45%的教师表示自身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足,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不好。
因此,对这些培训机构的教师们来说,最需要的是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英语能力、丰富他们教学方法的培训,这对提升他们的教学效果和教科研水平很有用。
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小学英语教育和幼少儿英语培训方向)的我们,通过平时的专业学习,我们知道,适用的幼少儿英语教育师资应该具备几个模块的素质(理论+专业+技能):第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儿童英语教学相关理论;第二,扎实的英语语言素质,特别是英语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第三,掌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过硬的教学技能(包括才艺)。
因此,在对这些培训机构的英语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上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开设相关的儿童教育理论课程,注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艺术技能(简笔画、儿歌律动、舞蹈)的培养和增设游戏、儿童英语教学法等课程,丰富他们对英语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针对英语培训机构的师资专业背景相对复杂,专业知识各有侧重但能力又不够全面的情况,在职后培训中,应充分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从不同教师的不同情况出发,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职后培训的原则应该是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之前较欠缺的能力,培训内容和形式不能搞一刀切。
我认为,培训机构可以和我院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就像小新星英语学校一样。我们学生可以通过见习实习形式、顶岗方式等到机构去学习他们的教学模式和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我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他们的教师可以通过职后培训的方式让我们的老师去给他们培训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培训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他们自身的教科研素质;这样就可以实现校企双赢。
启示和结语
通过调查襄阳市幼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师资现状和师资培训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这些培训机构的师资呈现健康发展的势头。这些教师大都年轻、热情、热爱幼少儿英语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中有一部分教师具有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富有教育经验。虽然教师们在教育理念和科研能力方面有待加强,但是通过职后培训和自身学习,我们相信,这些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吕芳.儿童英语教育机构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 [J] 《山东教育》杂志,2013年第26期
2.董玲.一项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师资状况调查带来的启示 [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8期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7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我校“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了提高物流服务与管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使我校培养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重点建设项目专业组围绕学校“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内容,深刻领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切实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使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企业岗位设置及其能力标准相对应,围绕2013级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人才需求市场调研,经过以上调研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2 调研对象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重点建设项目专业组成员于2014年3月2日至2014年7月6日期间走访或电访了苏州物流商会、苏州育华培训中心、苏州工业园区恒隆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苏州苏沪杭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涵盖了行业商会、物流培训机构、物流企业、货代公司、加工贸易、加工制造)就苏州物流发展状况、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实习、相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职业能力、企业内部物流(特别是商贸物流)专业职业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需求情况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方面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71份,并通过EXCEL进行数据分析。
3 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电话访谈法。
4 调研内容
4.1 行业发展趋势
苏州市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有长江、运河及42.72公里可利用岸线资源,临近长江入海口,是江海联运最理想的节点;高速公路十分发达,形成了“一纵二横、一环两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截止到2011年底,苏州全市公路总里程为12415公里;苏州站是沪宁铁路干线上的货运一等站,年发货运量300多万吨;苏州的航空运输主要凭借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及苏南硕放机场,苏州距虹桥机场仅70公里,距浦东机场为150公里,距苏南硕放国际机场23公里。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苏州2013年的GDP为13015.7亿,2013年全市全社会货运量达1.89亿吨左右,比2012年增长6.8%。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81.5亿吨公里,增长6.5%。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4.8万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9%;社会物流总费用199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8.7%。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将超过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左右。据专家测算,苏州各类物流从业人员在100万人左右。苏州市物流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从事仓管人员10万人,快递业务的人员近5万人。
4.2 物流人才需求
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对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发展迅猛,社会需要大量各种层次的物流管理服务业应用型人才,苏州2013年的GDP为13015.7亿,按每年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需要25个物流从业人员,每年物流人才需求约32万人。
苏州市中国制造业的中心城市之一,现有一万多家外资企业;同时苏州又是重要外向型经济城市,因此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看,目前我市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集中在三类企业:一是制造企业占54.1%,如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二是商贸企业占24.3%,如报关、货代、报检、单证操作等国际物流岗位;三是物流企业占25%,如理货、配送、拣货、快递等物流岗位。
5 调研分析
5.1 调整专业方向,满足企业需求
物流人才是当前我国紧缺的人才之一,苏州是长三角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据估算苏州物流人才需求约32万人,社会巨大的需求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机遇,我们要借国家近两年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契机,加快专业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同时搞好软件及硬件配套措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笔者获悉,目前河北省大部分高职类院校都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但都处于起步阶段,招生规模小,但都在努力探索,细分培养方向,扩大招生规模,培养的人才“不专”也“不精”,虽然就业率还可以,但从事物流工作的只有一半左右,且大部分在小的货代公司或快递公司工作,就业质量不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扩大招生规模,满足不断人才需求的需要,还要确立专业方向,培养“又专又精”的人才。
5.2 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从调查的结果看,苏州物流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企业(占54.1%)、物流企业(占25%)和商贸企业(占24.3%)。因此,我们要确立培养技能型人才目标,在三年的学校教育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注重学生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参加劳动部门举行的职业鉴定大赛,使每个学生都有拿到物流专业的资格证书和上岗证书,使学生工作后马上就能实际操作,避免工作后的再培训。
苏州物流人才需求集中在操作人员或初级管理人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分析:第一,到2013年第一季度,苏州企业数量突破37万家,其中生产制造类企业134267家,贸易经营类企业66005家,对外贸易类企业17072家,信息技术类企业7213家,旅游类企业1829家。而制造企业存在内部物流,具有与生产相关的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以及行政办公用品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第二,苏州又是一个重要外向型经济城市,据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苏州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09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出口1757.06亿美元,增长0.6%,进口1336.42亿美元,增长2.0%,分别超全省平均增速0.7、0.5和0.9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在全省占比分别达56.2%、53.4%和60.2%。巨大的进出口业务推动了物流产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对报关、货代、报检、单证操作等国际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第三,2013年苏州市社会物流总额达5万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9%。发达的商贸业,带动了国内物流配送产业的发展,使之出现了对快递、仓储、配送、制单等物流岗位人才的需求。
5.3 加快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物流工作所必须的知识,具备从事物流工作所应有的能力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是一个关键环节。为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建设上,使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环境保持国内先进性;按照物流企业的需要,改革实践教学内涵,丰富职业培训项目;使实验实训环境既具有教学和培训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功能上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发展。强化与现有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合作,同时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开发和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使其持续稳定并良性运行。
6 调查结论
6.1 正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培养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创新等良好职业素养,熟悉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国际货代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操作及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2 构建“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
6.2.1“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
根据企业需求调研结果,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现代物流服务业,主要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培养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创新等良好职业素养,熟悉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国际货代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操作及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企业需求,建立和实施“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实训室理实一体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环境,把学习与实习贯穿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具有较好实践操作能力及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专业岗位及相关技能证书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技能要求不同,“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感知: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完成职业模块的各项初级训练,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和苏州市通用英语初级证书,并通过参观、讲座、参加企业冠名技能大赛等形式指导学生感知职业,了解岗位人才需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职业准备: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职业模块的核心内容训练,完成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展开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等实训项目,考取助理物流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证书。同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习惯渗入到教学中,学生通过仿真实训,作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三阶段———职业体验: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把部分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移师企业实习,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履行其实习岗位职责,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学校通过三方协议、校企共管、学生返校、追踪调查、实习总结等方式确保实习的规范化。
6.2.2 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以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定位及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如2图所示:
6.2.3 优质特色教材建设
就目前来说,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相对比较完善,但实训操作教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理念及技术相对比较滞后,为顺应实践性教学需要,由专业教师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和编制本土实用性的教参、教辅资料,编写《仓储管理与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优质特色教材用于学生课堂教学或用于进行省、市技能大赛的培训。
6.2.4 实行“教学模块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教学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和探索。
(1)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实用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现代物流是将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以仓储岗位、货运代理和电子商务等岗位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践,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技术方向有特长。密切产学合作,注重该专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的引进,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探索有效的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
(2)在教学手段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6.3“双师型”教师培养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心,形成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较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推荐专业教师担任企业访问工程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培训,让其获得前沿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目前,我校具有4名高级物流师,3名物流师,他们为专业建设、(下转第270页)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主要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6.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6.4.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各类社会人员职业培训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不断更新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建设并完善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等功能实用的实训室,新建报关模拟实训室、3D物流实训室,主要设备价值总计350多万元,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并加强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地方物流技能训练与物流职业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6.4.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机制和组织机构,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拥有了苏州工业园区恒隆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苏州伟中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关系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场景,满足顶岗实习需要,同时又为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职业院校目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文中基于所在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初步探明了企业对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认知,提出了“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模式,并从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改革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企业需求,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锡宝,朱剑萍.探寻校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5):47-49.
[2]彭后生.我校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现代物业,2010,(3).
[3]郑毅.刘存山.邹炽导.基于过程工作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1,(2).
[4]冼碧霞.以任务驱动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2,(7).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 篇8
摘要:
论文以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验方法,分别设置了对照实验(专家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长实验四种实验方式,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进行分析研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实验方式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若以专家实验结果为标准,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要优于组员实验和小组长实验;(2)学生有能力参与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且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影响;(3)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增加相应的实践讨论课程,引导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和较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4)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诉求与专家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恰当地让优秀学生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提高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培养方案;现场实验;工商管理;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6)05018609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转型,未来中国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尤其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性工商管理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素质、良好职业道德、强烈创新与竞争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并具备扎实的管理、经济、法律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及现代化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能在工商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从事经营管理以及相关其他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商管理类专门人才,将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内容,显然这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其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内容方面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或者设置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霍燕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认为,地方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刘永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导向,构建了地方高校“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陈孝胜则充分考虑全球信息化和市场化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影响,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及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研究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余晓钟在分析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各行业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从行业适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并建立体现行业高校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4];程沛针对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5]。第二,在方法层面主要采用问题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即对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或者对比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给出相应建议。杨足膺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中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6];马云阔对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状,提出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原则和方法[7];周萍首先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8];马江伟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措施[9]。
上述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单方向的,即地方高校在设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时,绝大多数是从社会需求或区域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而综合考虑学生诉求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设计的研究还不多见。与此同时,在方法层面以问题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为主,而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进行研究者尚不多见。基于此,笔者拟采用现场实验方式,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表和层次分析法,对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考虑到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本项目设置了专家实验(参照实验)、小组长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期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实验研究方法及成果
实验研究起源于自然科学,然而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意识到实验方法对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努力将实验方法运用于不同学科,并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如实验经济学、实验心理学等。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ation)作为一种实验研究方法,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尤其是应用于管理学研究领域[10-11]。
在管理学方面,早期管理实验主要是面相企业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或发现管理原则和管理理论,如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梅奥的社会人假说等;目前管理实验主要是通过研究环境变化对异质性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来研究外部环境对企业、组织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温磊以Luthans建立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基础,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试实验设计,研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有着显著差异,认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心理资本[12];于同奎利用Z-tree软件开发立足于“社会贿赂行为”的贿赂博弈实验,实验发现提升执法监督强度,采用轮岗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行贿受贿的几率[13];魏翔等从家庭生活视角出发,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工人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能有效改进工作绩效[14]。
与此同时,现场实验在教育学领域中也有应用,其主要用于对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如陈成辉等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分别设置了实验班和控制班,研究了“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15];曹佩升则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大学英语CBI主体教学模式的有效性[16];潘炳超评估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可能性[17]。
从以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现场实验的实验范式和实验流程都较为成熟,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方法支撑。基于此,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设计专家组和学生组对照实验,对学生能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参加培养方案制定方式进行有效性评价,为高校培养方案制定改革提供依据。
三、实验设计
(一)被试对象的选择
此次实验调查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务处为依托,分别调查了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部分优秀校友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专家,共150人参与实验。其中,在校本科生128人,分别从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中选择32人;专家和校友人数共22人,参加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专家13人,优秀校友9人,均为企业中高管理层人员。
在被试对象选择方面,对于在校本科生,分别召集所有不同年级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告知学校将组织一次实践活动,每位参加的同学将会得到一个实践学分,并按照报名次序分别选取每个年级前32名学生。对于专家和校友的选取,则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学院将开展培养方案制定改革,但未告知做实验,选取主动愿意参加的专家和校友。同时,将专家校友组设置为对照组,在校本科生组设置为实验组,最后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来测试实验设计。
(二)实验现场环境
为了避免实验环境对实验结果带来影响,选择了学生、专家和校友均较为熟悉的日常教室作为实验地点。申请了内部装修基本相同的相邻两间教室,且未做任何变动,与平时正常上课相同。此外,由于实验是在9月份开展的,重庆天气较为炎热。为避免高温对被试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在实验开展前半小时将空调打开,温度设置为27℃。
(三)实验调查内容
实验的开展主要是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实验组问卷主要分为两部分:学生基础信息调查和培养方案调查部分。为了便于分析不同类型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组的问卷比对照组实验的问卷多出了基础信息调查的内容。而在培养方案调查部分,实验组和对照组问卷的内容完全相同。基础信息调查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年级、综合排名等信息进行统计;培养方案调查部分,分别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方面,对开设课程种类进行统计。实验组的具体问卷调查内容如表1所示。
(四)实验流程
本次实验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实验组实验和对照组实验,分别在两间教室同时进行,互不干扰。
实验组实验共分为三个小实验,主要实验流程如下:(1)实验前准备。人员到齐后,首先,请同学们自行组合成4人的小组,并推选出组长1名;然后,实验主持者对实验进行介绍和对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对同学的疑问做出解答。(2)小组长实验。首先请小组长们坐到教室最前排,与组员分离。为防止小组长们进行交流,请小组长们分散坐开;然后将问卷发放给各小组组长,填好问卷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问卷;实验期间被试成员的问题均由受过培训的实验助理进行解答。(3)组员实验。同样为防止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首先将所有组员分散坐开;然后向各组员发放问卷,填好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进行收取,实验期间的问题由实验助手进行统一解答;此外,在组员实验期间,小组长之间也不能进行相应的讨论。(4)小组讨论实验。首先让小组长回到各自的队伍,然后将32个小组尽量分散开,防止小组讨论时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每个小组只发放一份问卷,小组讨论结果由小组长进行填写,小组讨论期间禁止小组之间的讨论;问卷填写完毕后举手示意,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且期间出现的问题也由实验助手统一解答。
对照组实验有一个小实验,主要实验流程与实验组小组长实验相同。待各位专家和校友就位后,向其介绍实验和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并对疑问做出解答;同样为防止交流,请各位专家和校友分散坐开,然后给每位被试者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后由实验助手统一收取,且期间的疑问也由实验助手统一解答。
实验组实验和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专家组实验、小组长实验、组员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同时对小组长、组员的基础信息进行分类统计。
四、实验评价模型构建
为有效评价实验数据,构建了基于AHP的实验数据评价模型。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最高层)、准则层(中间层)和方案层(最低层)。其中,目标层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则层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主要能力,分别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调组织能力、调研研究能力和策划写作能力[18-20];方案层为除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必修课以外的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然而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以及在不同实验方式下,其方案层的选择并不相同。具体如图1所示。
五、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分析
以组员实验为例,若按照频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则组员们认为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依次为(括号内数值表示频数):协调组织能力(31)、实践能力(30)、策划写作能力(14)、调研研究能力(12)和创新能力(6),由公式(1)求得准则层的两两比较矩阵。对于以上能力的培养,在选修课选择方面,组员们主要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155)、市场营销(142)、企业环境分析(107)、统计学(100)、组织行为学(95)、公共关系学(91)、管理学(87)、管理实验方法(81)和企业战略管理(78),则根据公式(2)可得方案层的两两比较矩阵。结合公式(1)和公式(2)的计算结果,采用Yaahp软件对不同选修课所占权重进行分析计算,同理可对不同实验的结果进行求解,则不同实验方式下最终实验结果分别如表2、表3、表4、表5和表6所示。
(二)实验结果讨论
从整体实验结果看,最终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与专家组实验结果在专业课设置选择上相一致,但在不同实验下同种课程所占的权重不同,其中小组讨论的结果主要侧重于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其权重约占0160 5;而专家组则主要侧重于选择管理学,其权重约占0154 1。若以专家组实验为参照,小组长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组员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的差别最大,小组长实验结果与专家实验结果相差较小,但相同课程在不同实验中所占权重的比例也不尽相同。按照公式(3)对不同实验得分进行计算,则组员实验、小组长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综合得分分别为0780 3、0919 1和1。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
结论1:在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小组讨论型的参与模式要优于小组长参与模式,小组长参与模式要优于组员参与模式。
在结论1的基础上,对小组长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小组长的属性进行分析,发现被推选为小组长的同学绝大多数是班级综合成绩靠前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其中约有78%的小组长的综合成绩排名在班级前50%,约有50%的小组长担任过学生干部;而组员实验中,只有约38%的同学综合成绩排名在班级前50%,约有9%的同学曾担任过学生干部。从小组长和组员的性别、年龄结构来看,两者无明显差异,小组长和组员的男女比分别为028和025;在年龄上1993年、1994年及以上出生的小组长分别约占小组长总数的968%和9032%,而组员则为1183%和8602%。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2。
结论2: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验结果有着显著的影响,综合素质越高其做出的决策质量越高,因此可选择优秀的学生代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无需选择各种性质的学生。
从小组讨论实验、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的结果看,小组讨论实验结果要优于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小组长和组员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最终促使决策质量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对比“小组长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和“组员实验——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实际实验中小组长对组员决策的影响要大于组员对小组长决策的影响。而通过对比组员和小组长的班级综合成绩排名、是否是党员以及是否担任班委等指标,发现小组长的综合素质要明显高于组员。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3。
结论3:在制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注重传统理论课程的设置,而且应增加相应实践讨论课程,来引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和较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
通过对比专家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虽然两种实验下最终选择的课程相同,但是不同实验下相同课程所占的权重比例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专家实验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以管理学为核心,而小组讨论实验则认为应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为了弄清造成差异的具体原因,分别对22位专家和32位小组长及部分组员进行了回访。专家们普遍认为,管理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理论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程开设的重要前提;而同学们则认为,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主体是人,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实现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对人的管理。由此可见,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专家们主要考虑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构建相应的知识性理论框架。而绝大多数同学主要是想毕业后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力需求方面主要侧重于实践层面。
结论4:在合适的方式下,学生有能力参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且在能力培养需求方面学生需求和专家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诉求的影响,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要求的培养方案。
六、结论
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与转型的背景下,高质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地方高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单向性的,未综合考虑学生诉求对培养方案进行设计。基于此,笔者以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设计了专家实验、组员实验、小组长实验和小组讨论实验,对学生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实验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以专家实验结果为标准的情况下,小组讨论实验的结果要优于小组长实验和组员实验的实验结果,而小组长实验的结果要优于组员实验的结果。(2)在小组讨论实验方式下,学生有能力参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在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可开设以学习或专业为主题的活动性实践课程,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4)在能力需求方面,学生诉求和专家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能够缓解学生诉求和专家期望之间的冲突,有助于提高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参考文献:
[1]霍燕. 基于就业导向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7):35-36.
[2]刘永,赵洪明,柳红星.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J]. 科技创业月刊,2012(4):87-89.
[3]陈孝胜.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5):42-44.
[4]余晓钟,苑霞霞. 基于行业适应性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1(7):29-31.
[5]程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65.
[6]杨足膺,佟金萍,朱陈松,张宏如. 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34(3):266-283.
[7]马云阔. 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7(3): 86-89.
[8]周萍. 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53.
[9]马江伟. 中国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品牌,2015(3):143.
[10]EDMONDSON A C, MCMANUS S E. Methodological fit in management field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4): 1155-1178.
[11]FRANCIS D. Learning from participants in field based research[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4, 34(3):265-277.
[12]温磊. 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干预的实验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6):672-675.
[13]于同奎,王瀚,雷靖.贿赂博弈的实验经济学分析[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4,11(2):36-43.
[14]魏翔, 李伟. 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9):69-83.
[15]陈成辉, 肖辉. “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的视角[J]. 外语界, 2012(6):66-73.
[16]曹佩升. 大学英语CBI主题教学模式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 外语电化教育, 2012(145):51-55.
[17]潘炳超. 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18]盛国军. 基于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5(2):1-5.
[19]罗祎敏. 基于动态教学管理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 学周刊,2015(9):323.
【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方案】推荐阅读:
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调研报告10-22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06-10
卓越人才培养模式06-17
法学人才培养模式06-17
教师人才培养模式06-22
“三型”人才培养模式06-22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06-26
日语人才培养模式07-03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07-07
分层人才培养模式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