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2024-07-19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精选8篇)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1

政策百科:policy.cipnet.cn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加强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等

文件答记者问

转载自政策百科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这是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配套文件,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三个文件制订的背景是什么?

答: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召开了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启动了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明确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和改革重点,标示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两个重要着力点之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是今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有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是保证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不断提高质量的迫切需要。

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实践经验看,建立长效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质量保障的共同经验,无论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世界发达国家,还是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保证本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急需构建一个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充满活力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主动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一是转变建设理念。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改革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向以学位授予单位为主转变,充分发挥学位授予单位作为质量第一主体的作用,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形成质量保证的内生动力。二是加强整体设计。进一步明确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在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各司其职,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系统规划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三是坚持重心下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心下移到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单位也要将质量保证的重心下移到各院系和导师,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激发学生和导师的活力。四是鼓励特色发展。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同时,突出对学位授予单位争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引导。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强化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鼓励特色发展。五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增强导师、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引导学位授予单位营造体现自身发展定位、学术传统与特色的质量文化。

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答:目标是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由学位授予单位构建,是整个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基础,重点是完善学位授予单位的各项

规范制度,提高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和增强质量自律的主动性,培育质量文化。外部质量监督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构建,通过提供政策引导、资源配置、质量评估、社会监督等手段,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质量保证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一个多质量主体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积极有效、“五位一体”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的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应遵循“标准先行、分类监管、统筹协调、支撑发展”的基本原则。“标准先行”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制订不同类型、层次和学科类别的学位授予标准,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工作的依据。“分类监管”是指根据不同主体和对象,采取相应的质量监管方式,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统筹协调”是指充分调动各主体的创造性,形成上下配合、内外协调、积极有效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支撑发展”是指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要有利于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有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5、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有何举措?

答:一要制订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学位授予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本单位实际,对本单位研究生教育进行合理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要在国家发布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制定体现其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特色的、更高水平的质量标准。二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学位授予单位要参照《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更新质量保证理念,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各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本单位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三要发挥学术组织和导师的作用。学位授予单位要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和导师在质量保证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导师的质量意识,加强师德教育,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四要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学位授予单位要统筹各类研究生教育经费,制订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奖助学金制度,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畅通分流渠道,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要推动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学位授予单位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依据其发展目标和质量标准,定期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突出自我评估的诊断作用,改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国际评估。六要着力推进质量信息公开。学位授予单位要建立质量信息平台,加大质量信息的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研究生毕业前质量反馈和毕业后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并根据调查结果,提高培养质量。七要培育质量文化。学位授予单位要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视质量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的质量意识,营造良好学风,树立声誉最优的卓越文化、质量第一的竞争文化、开拓创新的科研文化和学术严谨的学习文化。

6、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加强质量监督?

答:一是制订质量基本要求。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制订《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学位授予单位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提供依据,为导师培养学生提供参考,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质量监督提供标准。二是开展必要的质量监督。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依法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学位论文抽检等质量检查工作,健全不合格学位授权点强制退出机制,保证研究生教育基本质量。三是建立质量信息平台。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工作,加大质量信息公开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客观参与质量监督,形成质量预警机制,促进培养单位质量自律。四是加强资源配置与质量的衔接。建立研究生教育绩效拨款制度,加强财政拨款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衔接,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鼓励学位授予单位树立全面质量管理观念,自主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引导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五是加强区域

统筹。进一步转变职能,在质量保证重心下移的同时,加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区域研究生教育质量统筹监管的力度。

7、如何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行业机构和社会机构的作用?

答:从发达国家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经验看,加强第三方监督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如何发挥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在质量监督中的作用,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一是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研究、标准制订、评估论证及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标准制订、实践训练和专业学位质量认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要积极培育具有良好声誉的专业化社会监督机构,开展独立、科学、公正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

8、《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将发挥什么作用?

答: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保证我国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基本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制订《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目的是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制订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提供依据,为导师指导研究生提供参考,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质量监督和评估工作提供标准。

《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从学科前沿、社会需求、知识结构、综合素养与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各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在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时必须达到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时也为学位授予单位开展有特色、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留有空间。各学位授予单位可在《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体现本单位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博士硕士学位基本标准。

学术学位110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已印发,各专业学位类别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也将于今年印发。印发和实施《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推进研究生教育分类评价,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促进学术交流均具有重要作用。

9、如何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

答: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手段。其主要目的有:一是保证我国学位授权点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质量。二是推动研究生培养单位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制度,强化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三是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推动研究生培养单位建立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引导学位授予单位开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办出特色。

评估工作采取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诊断式评估和教育行政部门随机抽评相结合、以自我诊断式评估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估工作每6年进行一轮,其中:前5年为自我评估阶段,由学位授予单位统筹考虑、自主确定评估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或专业资格认证,第6年为随机抽评阶段,由教育行政部门在各单位完成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委托相关学术组织或社会机构,按比例、分类进行抽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根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结果,分别做出限期整改或撤销学位授权的处理决定。

10、如何实施学位论文抽检?

答:学位论文撰写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体现,学位论文抽检是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事后监管的有效手段。目的是保证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质量,促使学位授予单位、导师和学生重视学位论文质量,调动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质量意识,营造良好的质量环境。

学位论文抽检是在总结以往抽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设计。论文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抽检比例为10%左右,抽检论文从国家图书馆直接调取;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由各省级学位委员会和军队学位委员会负责组织,抽检比例为5%左右。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将反馈学位授予单位,并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形式公布。学位授予单位将专家评议意见作为导师招生资格确定、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抽检结果将作为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重要指标,对“存在问题学位论文”比例较高或篇数较多的学位授权点,依据有关程序,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者,视为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将撤销学位授权。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2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涵盖多个方面, 主要有办学资格认证制度、由出版机构、新闻媒体主办的评估即排行榜, 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

1办学资格认证制度

办学资格认证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机制。办学资格认证主要分为院校认证和专业办学资格认证两大类。办学资格认证指的是在符合或超过规定的基本教育质量标准的情况下, 学校或专业获得办学资格的过程。在美国, 被公众普遍认可的学校和专业资格认证机构主要有联邦教育部、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和专业资格认证机构协会 (the Association of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Accreditors) , 其中, 后两者是独立的、非政府组织。联邦教育部作为教育资格认证机构, 一般由教育部长审核并认可资格认证机构的资质, 并不直接参与学校或专业的办学资格认证, 通过教育部长的义务审核认可后, 根据法律公布联邦教育部认可的资格认证机构名单,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联邦经费购买的教育产品的质量。而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和专业资格认证机构协会则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并促进其持续改进。

2机构媒体评估

美国早在20世纪初即在高等教育中引进市场机制, 由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被划入市场竞争之中, 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行政力量的干预, 由第三方力量即教育界或相关职业部门直接组织鉴定机构进行评估, 让市场决定学校的兴衰存亡, 并以此激发各高校不断提高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具影响力的评价机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周刊常定期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大学及研究生院评估, 各类评价机构以其专业化、公正性及民间化的特点, 有效地监督和进一步保障了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3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美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互关联, 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美国, 具有专业学位是申请获得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首要条件, 但取得该专业硕士学位则并不是申请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必要条件, 只是优惠条件。专业硕士学位的获取可以代替和减免专业从业的部分经验要求或者减免一部分专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有部分专业行业, 如图书馆管理、音乐等专业行业, 如果具有了专业硕士学位, 就不需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部质量保证

1严格的准入制度

在美国申请攻读专业学位的学生, 不仅需要优秀的大学成绩、入学推荐表, 还与研究型硕士一样, 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 (GRE) , 这是美国最有效的招生考试制度之一, 包括普通测验、专业测验、写作评价等部分。在这些测试中, 不仅注重考察考生各种学习和学术活动的参与情况, 还注重考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应用能力及出众的个性品质, 以便较准确地测试出考生的能力和潜力。对于外国学生, 还会对其英语语言考试的成绩提出要求。例如, 有的学校要求考生:第一, 至少受过16年正规教育并获得学士学位;第二, TOEFL成绩630分;第三, 参加TWE (Test of written English) 书面英语测试。美国专业学位的这种严格的准入制度保证了考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 便于其统一管理, 以及制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 为其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校拥有高度的学校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利, 因此, 各高校均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办学宗旨来制定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但各高校在制定其独特的培养目标时也有其共同的特点———明确的职业导向, 即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美国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也就决定了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性质的职业技能预备和提升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 以便向社会输送专业领域内从事开发或实践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例如, 哈佛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理解研究、政策与实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领导者, 利用全校各院系的教育资源, 使学生获得成为大学教授会成员、高级教育领导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教育与训练。”

3注重实效的课程设置

美国根据不同生源设定灵活的培养年限, 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1~5年不等。针对在职与非在职研究生的不同情况和需求, 其课程时间安排上也体现出多样性, 通常包含全日制、业余制、压缩班等诸多形式。在课程设置上则更注重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一方面, 学生必须修完学校规定的反映本专业最新进展的必修课学分, 必修课程以美国行政院联合会提供的相关课程作为参考, 各高校再视情况分别制定;另一方面, 学生还需选修大量与专业相关的核心课程, 达到选修课学分的标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也同样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传授理论知识的专职教师外, 学校还会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 (不纳入学校正式编制) , 通常为相应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的高级管理者, 旨在传授学生实践操作。教学模式上既有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授业型教学, 又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式教学, 用以锻炼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发现能力。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不仅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种生源对教学的不同要求, 也保证了其良好的培养效果。此外, 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中非常重视全员参与, 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质量监控中来, 对于质量监控的顺利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4有效务实的实践训练

美国大学的教授普遍与社会、市场、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或者有在企业界、产业界工作的经历, 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 能够把实践中的课题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 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塑造学生对知识运用的创新能力。美国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非常强调实践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倾向, 以及课程学习后的实习期等方面。几乎各高校的专业学位教育都有设计项目或企业实习期的要求, 有些计划甚至还包括商务训练等。以麻省理工学院制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例, 在春季和秋季学期期间, 学校组织学生开始准备制造企业团队实践计划。学生在两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结束后, 必须参加长达3个月的制造企业团队实践。

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措施对我们的启示

截止到2011年, 我国的专业学位类型已达39种, 博士、硕士、学士层次皆有的专业学位有4种, 仅有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35种, 并且涉及文学、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通过上述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阐述, 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保证所得到的相关启示:

1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 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而专业学位获得者, 除了拥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外, 还要更多地掌握某一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性的内涵, 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 专业性作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 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虽然国家有关文件已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等作了部分规定, 但由于缺乏从理论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阐释, 使得这些规定在实践中运用尚显笼统或模糊。在实际操作中, 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常被混为一谈。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时间较短, 人们尚未充分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律, 因此,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较多地移植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在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论文选题、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大多照搬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 重理论轻实践, 以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能凸显, 也就难以实现培养两类不同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借鉴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重新思考培养模式的相关要素, 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科研与实践环节, 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析, 有助于人们从本质层面理解和认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把握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 是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

2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观

高等教育质量保证, 是根据预先制定的一系列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 要求高校全体员工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力与自觉性, 认真地实施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计划, 从而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教育质量目标, 一步步地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过程 (陈玉馄, 2004) 。在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估机制时, 应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需摒弃传统的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质量观, 建立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研究生质量观, 并以满足市场和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做为质量评估机制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 其质量观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更强调“外适”, 即教育活动对现实社会的实用性, 根据所培养的人才服务社会的效果来衡量其教育质量的高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质量观, 强调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包括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职业的要求。基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 就是综合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培养单位的自我保证机制、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估机制和市场竞争导向机制, 以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整体目标。

3健全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估机制

美国专业学位的发展经验表明, 由社会力量介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是专业学位教育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 也是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途径。健全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质量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政府行政性的评价行为, 高度重视企业和和市场等社会力量对人才的评估标准, 提高评价力度和地位, 并在培养方式的中期质量筛选及学位论文质量等各个环节上严把质量关。

我国的专业学位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实行中央、地方、学位授予单位三级管理体制, 各司其职;实行政府领导、高校申请、专家审核的授权审核制度, 这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并且每个专业学位都成立了全国性的教育指导委员会, 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的负责人, 以及培养单位的知名专家组成,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很强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然而,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多样化、应用型人才, 其评价主体更多的是社会和市场, 评价标准需由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受到市场和社会的检验, 以能否满足市场需求为标准。为此, 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保证中应加入其他力量的监督, 如社会评估机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估等, 比如在大学排名中, 将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评价指标更多地替代原来的学术指标, 融入到具体的评估机制当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社会对毕业生满意程度等评价指标在研究生质量评估机制中的权重等。此外, 我国应积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并将其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 使专业学位成为申请获得该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首要条件, 或是将专业学位的获得作为进入某专业行业的资格条件。

参考文献

[1]Sara Delamont.Critical mass and doctoral research:reflection on the Harris Report[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997, 22 (3) :319-331;Peluchette.Professional’s use of different mentor sources at various career stages:Implications for career succes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00, 140 (5) :549-564.

[2]Solomon Hobemran and Sidney Mailiek: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Publish Westport, Conn:Praege, 1994.

[3]George Venrardakis:Graduate Education in Government in England,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Lanham: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8.

论军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 篇3

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一、做好招生工作,突出人才选拔的有效性

优秀的生源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努力提高院校本科生培养质量,为研究生招生储备大量优秀生源。采取如保留入学资格、本硕连读、免试攻读硕士、硕博连读的比例,使优秀学生一入学就确定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做到高起点、高目标。

第二,改革初试制度。如对政治、英语、数学等公共科目实行资格考试制度,通过资格考试的给予一定的有效期,取得资格考试以后,只考专业课。适当降低公共课的录取分数,增加专业课难度,使招生院校挑选余地更大,可以从中选拔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学生,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

第三,加强复试环节。统考成绩只能代表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整体素质。例如,对军队研究生来说尤为关键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能在统考成绩中体现。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素质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中,导师负责制决定了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承担者。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学术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以培养人才为己任、求真务实、勇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才能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充实和活跃导师队伍。

第二,通过不定期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院士来院讲座,举办培训班,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研讨,与兄弟院校进行研究生培养经验交流,强化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三,鼓励军事类专业的导师参与部队实践,选送部分导师到部队代职锻炼,参与部队重大演习、演练,不仅可以增强导师实践的经验,而且有助于导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队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增强论文选题的现实针对性。

三、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它确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和环节,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教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设置合理的课程和使用优秀的教材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首先学校应成立专家小组,针对不同的研究专业和领域,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对课程设置方案的针对性、先进性。

第二,更新教学内容,加大研究生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和前瞻性,鼓励高水平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和科研实践”编写高质量研究生课程教材,推进研究生的课程建设。

第三,实施研究生精品课程、教材、网站建设。建设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创新教育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高水平的科研设施,保持科研装备的先进性。加大图书馆建设的力度,完善适应科技创新、学科发展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推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設和发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第四,在课程学习环节,要依据培养方案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口要以部队需要为导向,努力把握部队发展的脉搏,跟踪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制订、修订科学的培养方案。

四、加强学位论文工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其质量综合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表现为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充分程度,同时也体现创新程度的大小。应贯彻落实总后党委《关于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加强总后院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大学位授予工作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三个转变”,不断完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要保证选题的高水平。高水平的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所选课题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者具有工程和开发的应用价值,选择学科前沿课题、学科交叉课题,保证在科研选题上有突出性、创新性。

第二,要建立严格的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质量的综合评价,也是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认可,是授予相应学位的主要依据。

第三,组织好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总体认可,也是对培养质量的一次最终检查。在论文答辩的过程中,提倡请相同领域的校外专家主持答辩,既加大了评审人员的权威性、公正性,也加强了院校间的学术交流。

第四,评选优秀论文。通过评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鼓励研究生面向部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引导各单位把主要精力聚焦到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来。

五、构建评估体系,实施质量评估

有效的评估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手段。评估体制的建立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管理水平较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改进措施与方法,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军校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及评价指标应是综合德、智、军、能、绩等多方信息的综合指标,应细化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以全面质量考评为最终目的,以分类、分层考评为基础: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增强考评的客观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袁文先.军队院校教育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2]谭跃进,王军民.对研究生教育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3

[3]曹琴,崔英英.强化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山西农业大学学,2003.2

[4]郭俊.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3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4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发布通知称,将建立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此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曾发文称,将建立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及时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相关信息。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在通知中称,质量报告按学年度编制与发布。报告将是对上一学年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总结,应明确表述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理念与目标,反映招生、培养过程、学位授予、研究生毕业及就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国际化等情况,突出年度重大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成果,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内容。

根据《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要求,这份年度报告将包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况、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情况、研究生招生及规模情况、研究生培养过程、学位授予及研究生就业情况、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成效、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情况和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毕业研究生签约率和就业去向等情况也将包含在其中。

今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曾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这些文件被视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的配套文件,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5

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 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 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00。 ,教育部开始规模培养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 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得到了快速发展,且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试行以来,为我国医 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 才,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 国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6

(2011年12月23日)

校长

周绪红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学校召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要事。“大”在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其质量和水平关乎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能否实现;“要”在研究生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和科学研究潜力的主要标志,影响着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

近两天来,大家听取了王寒松书记的致辞、李恒滨副书记关于研究生思政工作的报告、郑晓静副校长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报告,以及研究生院负责人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若干意见的说明和学院代表典型发言,听取了各分组讨论情况的汇报。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在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着眼未来,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把提高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

大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质量为重。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一论断把质量问题提到了关系高等教育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由此可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国家、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已成为高校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质量优先、追求卓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根本所在。研究生培养是国家和社会赋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是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力量的重要依托,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以本科生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按需求发展继续教育”,是我校的基本办学格局。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和改革,招生规模稳步增加,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持续增长,各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生源和导师队伍类型、层次、结构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效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整体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深受好评的高层次人才,有力提升了学校声誉。但是,我校研究生教育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培养机制改革有待深化,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学风建设有待加强,培养环境有待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进一步发展等等。面对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要围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题,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系统思考,勇于实践,形成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目标,切实抓出成效。

第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的声誉和成效是通过长期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建立起来的,而败坏往往就在数年之间。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各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要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建设、制定质量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要倡导精英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相结合。要把这些思想、理念体现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

第二,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我们要注重理顺学校、学院、学科的关系,保证学术权力全程、全面地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把思想教育融于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要进一步突出科研导向,建立动态的奖助学金体系,充分发挥招生指标分配、导师经费配套和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引导激励作用,着力实现优秀导师、拔尖学生、优质资源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积极性,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三是要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接轨,进一步夯实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四是要继续推进萃英学院、隆基班、基地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善生源质量,进一步巩固我校基础研究的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站在国际前沿的创新拔尖人才。总之,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重点是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结构调整机制、资源调控机制和资助项目竞争机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明确各培养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过程管理,完善质量监控、评价和反馈体系;在完善激励机制、奖助制度的同时,健全对缺乏学习动力、学风不正以及无法完成预定学习和科研任务的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毕业答辩、学位评定各环节的分流、淘汰机制,没有分流淘汰机制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要切实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有步骤地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联合培养,使导师的学术水平向国际学术舞台延伸,研究生的培养水平用国际先进水平衡量。

第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自古“名师出高徒”,导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键在导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导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首先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要求我们的导师以自身品行为学生和社会作出表率。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和聘任聘用的重要内容,树立良好导向,引导导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引导导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带领学生健康成长。二是要提升导师的学术能力。要继续做好教师出国培训进修和攻读学位计划,要在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中,锻炼导师队伍,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要开阔选聘视野,完善选聘办法,建设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更加合理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导师队伍。四是要健全导师动态遴选、考核评价制度,对不认真负责、学风不正的导师要有退出机制和问责制度,没有导师的动态遴选、退出机制和问责制度,同样不会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

第四,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根本,创新是灵魂。协同创新是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是提升学校乃至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利用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要利用校内外、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校地、校企、校院(所)各自比较优势,形成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要借助重大科研平台、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企业的创新平台和实习实训基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切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训练。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调整结构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规模、结构、质量是高度关联、互相影响、决定办学效益的三大要素。结构问题与质量问题是紧密联系的,结构失衡本身就是质量问题的重要表现,从根本上提高质量必须把调整和优化结构作为重中之重,离开结构空谈提高质量只能是空中楼阁。对我校研究生教育而言,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能进一步集中学校有限的人、财、物资源,结构调整的标准是使高层次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和学术发展规律,结构调整的关键点是把质量意识、创新意识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

第一,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国家学位授权审核政策调整后,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学位授权学科发展快、增幅大,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校内各学科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首先,我们要着力加强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瞄准国际前沿提升整体实力和学科水平,使更多的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力争建成数个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其次,要转变观念,加强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领域的建设,注重部署和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和改善民生等相关的学科,主动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学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要加强新设立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设,促进校内各学科协调发展,推动学科交叉。

第二,调整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构建学术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稳步发展学术型学位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是专业类型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和重点。一是要以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为主导,从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入手,以强化科研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改革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的创新性拔尖人才。二是要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中心,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一批一批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三、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把改善条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欠发达地区举办高水平大学,是我们的基本校情。中央财政拨款有限,研究生学费收入有限,地方支持有限,但研究生教育成本却不断攀升,特别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科研实验条件、学生资助力度、国际交流机会在学生培养成本中的比例提高,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的局面难以根本缓解。如何用好现有经费,集中优质资源,不断改善培养条件,是我校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要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保证教学经费优先增长,保证人才培养经费足额落实;要加大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所需经费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管,严禁挤占挪用研究生教育经费。

第二,要着力改善研究生教育条件。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导师办公室、研究生学习室等硬件建设,缓解供需矛盾,保证良好运行和高效利用。加强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强化数字文献和特色文献引进,提高文献情报服务能力。推进信息资源建设,建设综合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科研协作共享平台和高性能计算平台、综合校务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及学校数据中心,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好的信息网络环境。要努力提高研究生的生活待遇,特别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够潜心向学,安心研究工作。

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把端正学风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诚信的学术环境是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一步活跃学术空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和学术生态的变化,社会上有些学者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故意炒作;甚者丧失学术道德,抄袭剽窃。在我校,这种现象也有发生,对其危害决不可低估。若不采取果断措施处臵,将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给学校声誉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要坚持教育和治理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风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把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结合起来,推进学风建设,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充分发挥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落实责任,严格执行规定,及时调查处理。同时,对不负责任的恶意举报,证据清楚的,对举报人要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和处罚。第二,研究生导师要率先垂范。导师要教育研究生在文献检索、开题论证、田野作业、试验分析、建模计算到撰写论文全过程中都要坚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使研究生明白,保持科研诚信,崇尚科学理性,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方法,才有可能真正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研究上的挫折和失败是可以理解和宽容的,而学术上的不端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同时,积极营造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学术生态,坚决杜绝伪造、剽窃、抄袭、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导师要勇于担当,不得将自己应该承担的学术责任推卸给学生;不得以导师的身份占据完全属于学生的研究成果或不按照贡献大小依次署名;不得以“学术大腕”的身份带头破坏规章制度。

各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7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生,创新,实践,教育质量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大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开始实行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2011年继续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培养特定高层次专门人才。与侧重于理论、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反映了影响专硕教学质量的各方面因素和教学过程的原始状态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动向。抓好其教育质量,是培养优秀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教育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相对于高校的管理层(如高校的研究生院/处、教务处等)来说,可以通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来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比较,从而可以查缺补漏,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的进行纠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等各类问题。相对于教师而言(如高校的硕士生导师等各类教师),通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可以更加保障教学效果,及时得到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师组织,通过反馈机制,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方法

1.研究生参加教育质量管理。在高校应该培育其浓厚的“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本”的教育质量文化。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身的主体教育质量保障的作用与地位。教育质量的调查与取证应该以研究生本人为主,客观公正的吸收他们的第一手意见和建议。但是若出现研究生在参与教育质量监督过程中出现的敷衍、不积极、被动等因素出现,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将研究生本人自身的感受等纳入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去,不断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进一步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共同建构者和保障主体。

2.建立评价指标与信息共享平台。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建立分类评价标准,但是在特定的高校其评价指标应该统一,这样可避免主观性、任意性等因素的存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将学生、用人单位纳入考查主体的,这里的学生不仅是指在校生,更应该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为了更好的采集学生数据等信息,最好选择近三年内毕业的专业学生硕士研究生。最好根据选择的评价指标维度,将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仿真、分析可以客观的评价其教育质量的好坏。这就克服了以往对其分析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为了更好的促进不同类型高校之间信息与数据的交流,需要构建其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交流,共同提高其培养质量。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才会发现问题、从而找到好的方法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信息反馈机制

构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的主体是所在高校,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毕业生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反馈信息从而可以促进其研究生的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良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需要多方参与,比如需要已经毕业的校友、用人单位等第三方单位的有效参与。可以将校友会、教务处相关的质量评估人员、就业中心等纳入教学质量保障部门。具体的信息反馈机制如图1所示。

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其实践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要强调其理论转为实践的能力。其信息反馈系统如图2所说。

文中首先分析了目前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其次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做法,接着提出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与信息反馈机制。最后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毕克贵.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长效机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2:87-92.

[2]刘小洋,张宜浩,刘万平,刘超,黄贤英.工科类高校计算机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亚太教育,2016,2:23-24.

[3]王侃,王地国.高校毕业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研究[J].湖北工学院学报,2012,3:108-110.

[4]刘小洋,刘万平,刘超,张宜浩,黄贤英.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保障体系构建[J].科学咨询,2016,1:72-73.

[5]张春莉,马慧珍,吴加奇.师生人际关系对教师教学反馈及学生行为的影响研究[J].教育学报,2015,4:51-53.

[6]刘小洋,刘超,刘万平,黄贤英.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2015,10:123-124.

[7]刘小洋,刘万平,刘超,黄贤英.贝叶斯分类理论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5,5:1-2.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 篇8

关键词:法律;专业学位;发展;改革

法律专业学位(J.M)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以及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自1995年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3次会议决定设置并开始试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已确立了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基本框架和制度体系,招生培养单位也由最初的8所院校增加到2014年的186所院校,每年招生万余人。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不仅满足了政法部门和社会其他部门对高层次实践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反映了我们对法学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在现有法学教育资源基础上的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当前有必要认真总结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思考未来的发展改革思路。

一、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发展情况

总的来看,中国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既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需要,又注意借鉴世界各国在培养法律职业人才方面的有益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体制。尤其是自2009年教育部开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试点改革工作以来,各培养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培养质量”,在法律硕士培养方针、专业方向、培养模式、选拔方式、考核评价、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培养目标和思路定位明确

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完全相同。各培养院校在该学位教育中贯彻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目标,并能结合各校优势,融合地区特色,通过制订综合性和职业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共同规律。在目标确定之后,各培养院校能够注重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把握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确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发展思路。

为结合培养目标提升办学特色,许多培养院校明确提出在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实现的重点目标和主要创新点,修订、完善四种类型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在职法律硕士、政法干警试点法律硕士)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以职业化教育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差别化培养方案,加强实务课程的教学力度。与此同时,培养院校中的综合性、师范类、政法类、财经类等类型的院校,在制定各校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注重发挥其自身优势,将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各个学校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培养更具有专业优势、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校特点的人才培养道路。例如,一些理工院校注重培养文理渗透、有法律和技术双重知识背景的法律硕士,外语院校注重培养具有较好外语基础和较强国际交往能力的法律硕士,财经类院校注重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通晓法律的法律人才。

2. 专业方向实现多元化

多数培养院校不断探索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改革,在法律专业硕士之下,设置了多元化的专业方向,如律师实务方向、知识产权方向、政务法务方向、商事法务方向、司法法务方向、涉外法务方向等。这些方向的设置,以法律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法律知识与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对接,尤其是面向法律职业需求,实现了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改革。

一些培养院校积极与其他行业开展合作,通过与相关单位、行业通过“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培养相关行业急需的复合型法律专门人才。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合作培养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的法律硕士;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专业方向与吉林省高院和国家安全部合作培养法律硕士,诉讼监督专业方向与北京市检察院系统合作培养法律硕士;西南政法大学“西政中豪律师班”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与国资委政策法规局联合培养企业法务人才等。通过调研发现,这些毕业生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这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是法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中非常有效的举措。

3. 培养模式不断创新

各培养院校在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工作中,依据现有政策的规定,在招生、培养模式方面做了改革,采取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例如,中国政法大学采取“4+2”模式(在高考录取阶段招收本硕连贯制的法学本科生,即4年法学本科+2年法律硕士)、上海交通大学采取“三三制法科班”(根据排名和报名择优选拔本科四年级学生提前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这些培养模式的创新,使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本科阶段相衔接,保证了法律人才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应用能力,今后应当鼓励各培养院校在法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方面的创新。

4. 考试选拔制度改革

在人才选拔机制上,不少培养院校加大了改革力度,一些重要的举措包括:一是实行推荐免试入学制度,培养院校大多在逐步扩大推荐免试研究生占总招生人数的比例。二是培养院校普遍重视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环节的改革,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三是对于在职法律硕士考生,培养院校也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在满足其职业需求的同时,不断增加优质生源的数量。通过推行这些措施,优化了招生生源,提高了法律硕士的培养质量。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入学制度,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坚决杜绝把法硕招生作为创收或者变相创收方式的做法。endprint

5. 考核评价标准日趋完善

各培养院校改革考核与评价方法,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保证了学位授予质量。

在课程学习考核环节,多数院校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如采用案例分析、法律实务训练等多种方式进行成绩评定,部分院校还实行题库制考试模式,采取实训课考核及实习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各培养院校也在实习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改变重课程考核轻实习考核的传统培养模式,把实习的效果和成果作为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考核标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些培养院校对于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考核与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探索以多元选择替代目前单一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标准的考核方式。有些培养院校的法律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形式较为灵活,包括了典型案例或疑难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使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能紧密结合实际。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于全面、综合评价法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6.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培养院校努力建设一支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努力探索团队培养、集体会诊、个别指导、师生讨论等多种“双向互动”的研究生指导形式。

为了建立专职、专业的法律硕士教师队伍,部分培养院校在工作量计算、科研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对专业学位教育或实践教学的教师作出倾斜性规定,对从事专业学位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区别化的职称评定。这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7. 教学和课程突出应用性

各培养单位在课程建设中突出应用性的特点,着重提升学生对法律的分析与研究能力;将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伦理培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院校都加大了实务类课程的比重,如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写作、模拟法庭论辩等课程;聘请实务部门的专家开设法律实践类选修课。一些培养单位也编写了相关的案例教材,加大了案例教学的力度,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此同时,一些培养院校还积极探索法律硕士教育专门教材建设。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在法律硕士研究生中开设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向,并编写了纠纷解决原理与实务系列教材,出版了《纠纷解决——理论、制度与技能》、《调解制度与调解人行为规范——比较与借鉴》、《谈判学与谈判实务》、《调解实务与技能》、《消费纠纷解决》、《物业纠纷调解实务》、《商事纠纷调解实务》等多部特色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版适应了法律硕士实务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要,使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规范、更有成效。

二、当前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还处在发展完善过程之中,目前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1. 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和应用实践性不强

法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滞后。有些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上仍以传授基本法学理论知识为重心,与法学本科生课程没有形成差异。此种做法忽视了法律硕士职业化的特征。其实,法律硕士最需要培养和掌握的是法律素养、实务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最需要培训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指出的是,法律专业素质培养应当注重职业伦理教育,但有的院校开设的法律文书和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往往停留在文书格式和规则介绍层面,部分只以系列讲座来代替,缺乏科学的、职业化的、完整的、系统阐述的教材或讲稿体系。

第二,有些院校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流于表面,所聘请的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并不实际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尤其是有的院校注重聘请政法部门的领导担任校外导师,而这些校外导师分身乏术,不能够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有的院校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范围、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等并不明确;有的院校的教学实践基地管理较为松散,缺乏制度化约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法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第三,有些院校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对法律硕士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本来,目前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与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尚未有效衔接,职业部门主导的培养工作评价机制尚未形成,资源配置尚不合理,区域发展仍不均衡,如果我们的相关院校缺乏对法律专业硕士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这无疑会增加法律专业硕士的就业难度。

第四,法律硕士学生的国际化能力需要提升。经济全球化要求造就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和实务、具有极强的外语交涉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但目前的法律硕士教育中缺乏系统的比较法、涉外法律教育,学生缺乏获得国际化法律训练的机会与途径,这也导致一些法律专业硕士的国际性不强、缺乏国际视野,无法满足社会对大量涉外法律人才的迫切需要。

2. 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需要提升

目前,社会还存在法律硕士的认可度不高、就业难等问题,部分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对法律硕士也存在一定的偏见。根据近几年的就业率统计,法学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各专业中排名较低,而其中法律硕士的就业率更低,这直接影响了学生报考法律硕士的热情。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相关宣传缺失的原因,也有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缺乏等问题。

3. 办学单位的布局和招生结构不够合理

从整体上看,在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东部高校和西部高校、京外京内招生方面存在很大区别,这与教育资源的分配及考生的价值取向相关。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法律硕士招生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资源集中在东部地区尤其是大城市。然而基于依法治国战略要求以及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对基层政法工作人员的紧迫需要,西部地区更加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法律硕士。培养院校在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上,只能遵循现有的招生选拔制度,学校自主权较小。目前国家对西部地区法学教育资源分配和法律人才培养没有硬性的倾斜政策,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重点保障。endprint

三、我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来

改革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按照科学、合理、适时的原则,推进更多地方院校、特色高等学校积极开展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推动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中国法学学科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体系基本完善,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法学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法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将做好制度设计,与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实务部门探索并制定法学教育改革目标和具体措施,以便培养高校具体执行。面对培养院校反应的培养方案、毕业论文评价、专门教材和案例库、办学经费等问题,法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将在综合评估基础上考虑出台更为详细的培养方案和指导方案,统筹教材和案例库的建设,规定培养单位对法律硕士培养经费的投入、比例和具体用途等。

与此同时,法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将协调司法部等相关部门改革司法考试制度,推动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2. 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相结合

结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正在实施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必然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为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务课程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法律硕士的实践能力,以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目标,努力推进法律硕士教育改革。

3.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实效

提升人才培养实效是一个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多方面要素在内的系统工程。就目前而言,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重视和关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设置与司法职业相关的课程,增加实务课程以及专门化的课程。对法律硕士加强法律职业思维、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职业语言等方面的训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要对研究生实践教学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第二,突出面向职业需要。加强招生、培养和就业等工作,形成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法律职业队伍建设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使法律专业学位教育成为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和输送的重要渠道。法律硕士培养院校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法律职业部门和法律工作的实际要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和教育,采取措施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建立职业规划和就业服务体系,拓宽法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第三,提升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应当普及区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的理念,加大对法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宣传,尤其针对优秀的法律硕士,应当积极宣传,形成法硕培养的品牌效应。

第四,努力提高法律硕士的国际化水平。各培养院校要开设一定比例的英美法课程,加强教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教师团队的构建,不断深化与海外高水平法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双方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积极利用海外优质法学教育资源,探索形成灵活多样、优势互补的国际化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法硕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水平。

4. 应当进一步优化办学单位的布局和招生结构,加大投入

今后要稳步扩大法律硕士教育规模,形成法律硕士培养单位分行业、地域的统筹兼顾与合理布局。当前亟须按照科学筹划、统一布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招录培养原则,借助于法律人才分配录用和法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中西部和民族地区基层法律人才相对缺乏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统一部署,应重点扶持西部各省(区)所在高校(科研单位)法律硕士培养单位,对于民族院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工作给予政策倾斜。培养院校招生应向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考生进行政策倾斜。要支持具有行业发展优势的院校,结合本行业的优势培养法硕,同时鼓励培养院校探索实行招生的多元化,积极采取专业定向招生(面向医学与工科)等措施。

当前,应进一步加大对法硕培养的经费投入。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已经制约了法硕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议加大对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投入,各培养单位也应当增加经费投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的要求,这为我们法学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法律专业硕士教育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该进一步明确改革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方略所需要的优秀法律人才,为依法治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根据作者在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法治中国建设与法学教育改革”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上一篇: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报告下一篇:将平淡的邂逅酿成醉人的琼浆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