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

2024-08-20

专业学位研究生(精选12篇)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1

农科硕士专业学位强调特定的职业背景, 即与农业、林业、畜牧业、兽医、水产等涉农行业相关联, 侧重于满足这些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自1999年农科设置专业学位以来,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 农科专业学位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3万多人, 不仅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扩张, 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培养和质量控制体系, 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这一重要环节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1 农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 随着农科专业学位的进一步发展,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如农科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放水”现象, 论文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学位论文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如果学位论文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就会影响农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也会间接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为保证农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 对农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和评价体系开展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势在必行。第二, 作为专业学位培养的重要环节, 建立论文评价体系, 与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相区别, 十分必要。目前各学校农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格式规范都是参照普通硕士生学位论文格式规范, 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执行一方面会导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解释, 实际操作性差, 另外一方面也与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 不利于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质量的控制和提高。农科各专业学位设置方和农科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试行) 等都对农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进行了规定, 但是总体上比较泛化和笼统, 只是对论文的选题作了一些规定, 没有对格式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规定。因此, 研究加强论文评价, 制定更为具体而详细的要求, 可以进一步合理操作, 规范管理, 控制质量。第三, 开展农科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研究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实现高等农业院校基本功能的现实需要。高等农业院校通过举办农科专业学位教育, 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的人才, 通过他们的实践———学习———再实践过程, 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学、研、产”的良性互动和三大基本功能的实践。学位论文是实现此过程的载体和主要内容, 也是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 提高农科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模式、途径和方法, 增强农业院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

2 制定农科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一, 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科学性。科学性是指农科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内容符合农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并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因此, 农科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应紧密结合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方向, 在科学客观评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水平的前提下, 综合国内外农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进而对农科专业学位的学位论文等提出原则上的要求。科学性不仅表现在论文标准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渗透与应用, 也体现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 体现在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具有可持续性。第二, 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可操作性。制定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身水平等国情, 使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学位论文标准不仅应有较完善的质量指标体系, 而且应有详细的, 可操作的具体指标和定性考核手段, 以单项指标或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的形式, 科学地制定各项指标之间的权重, 合理地评价学位论文质量。第三, 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差异性。农科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应能体现各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和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多样化培养要求, 应允许标准具有差异性, 要体现专业学位种类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3 农科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基本要素和评价指标体系

学位论文标准是指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对学位论文应达到的学术、技术水平或工程应用价值所提出的基本要求。[1]主要应包括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基本要素。

3.1 农科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基本要素。

农科专业学位论文标准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论文类型、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撰写要求等。3.1.1论文类型: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应当具体包括研究论文、调研报告、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技术、案例分析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专业学位类型应该有所不同。3.1.2论文选题:农科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该是涉农领域的基础性实践应用问题, 应有一定的实践代表性或技术难度。如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该服务于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 农村发展, 农业教育等, 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 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如兽医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兽医硕士专业研究类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密切结合实际, 针对动物防疫检疫、兽医管理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须有明确的兽医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3.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针对涉农领域学科的核心内容, 体现应用型学科的特点, 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 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资料检索、定性或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 研究方案合理, 数据翔实准确, 研究过程严谨。3.1.4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真实、真用、真行, 同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或新见解。3.1.5撰写要求:分为绪论、研究与分析 (或规划与设计, 或实验与性能等) 、结论。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3万字。

3.2 农科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应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选题与综述、创新性、应用性及论文价值、基础知识和论文写作等五个方面。二级指标应当在一级指标下分设2-3个模块。并且设计合理的权重, 权重更强调选题, 应用性及论文价值和创新性等的比重。

4 结论

制定涉农专业学位论文标准是我国农科专业学位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是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战略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紧密结合国家、地方及行业人才培养规划, 综合考虑特色办学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等因素, 经反复论证和可行性分析, 才能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论文标准体系。[2]管理部门要在完善农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前提下, 研究如何有效落实农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活动。开展规范化、科学化、人本化的全面质量保障活动, 从而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和建议。要重视农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监控与评价, 加强农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反馈工作。进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质量检查与监控工作, 如何实施综合质量评价活动, 如何加强农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反馈工作。

参考文献

[1]仇国芳.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2) .

[2]李宏, 刘东等.工程硕士学位标准体系的构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3) .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2

姓名:张春和

导师:徐璋勇

论文题目:银川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与融资成本的博弈

1.选题背景:选择研究对象为银川的中小企业,研究的是各企业与类融资平台的关系,以及在选择好融资平台后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企业有选择融资平台的自由,也有融资平台对企业的限制,这两者相互制约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的融资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时,企业一方面会选择进入门槛低的融资平台,同时有会因此而承担较高的融资费用,不同融资平台对企业选择时再获得收益的同时也承担着风险,这几种关系中有博弈的色彩。在这里运用运筹学的相关知识,运筹学是企业在实行管理的领域,运用数学方法,对需要进行管理的问题统筹规划,作出合理的决策。

2.研究思路及方法:

开题报告的基本写作思路如下: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具体数据由企业的财务报告提供,研究范围是在银川市的中小企业,同时根据网络数据和问卷调查来分析,同时关联的是银川市的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其次,运用统筹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企业在选定不同融资平台后,融资成本的高低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影响。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两者之间选择的相互作用。从中为企业对融资平台的选择做出判定。

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检索法、调研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总量分析与个体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事实论证相结合。

文献检索法:利用宁夏图书馆所收藏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数据库,搜索、查阅本文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央行网站的数据。

银行信贷工作指导文件。

部分企业的财务报表。

调研考察法:在给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时,根据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融资成本。根据对企业的调查了解掌握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和对各融资平台的选择。

同时走访各融资平台,了解不同融资平台对企业的限制要求,例如银行根据央行的信贷规范的要求,2012年起不受理房地产的项目贷款,同时宁夏地区不受理小煤窑的各类流动资金的贷款,这样房地产便将融资渠道转移到了民间集资上来,小煤窑的资金基本上由小贷公司给予支持。

问卷调查法:通过银行发放的一些针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问卷,了解企业对金融企业的需求和经营成本的掌控。

总量分析与个体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宏观了解企业的总需求。微观具体到某一特定的企业分析融资成本与利润的变化关系,从而以点到面的分析资本市场的需求关系。

理论分析与事实论证相结合:根据国家的金融政策法规来了解把握信贷的规范性,同时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了解实际各类贷款的真实的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动走向。让理论的实践相互结合。

3.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内容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的对象的确定和选择、基本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是中小企业的概述,主要阐述中小企业的概念、资金需求和投资的关系,融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第三章融资平台的种类和对应执行的政策法规。

第四章融资平台与企业的关系。

第五章企业的使用者权益和负债和资产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主要分析企业选择融资平台后对资金的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对经营成本的影响。

第七章分析融资平台对企业客户的筛选,保证融资平台的资金的安全性。

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企业融资提供选择融资平台的建议,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做好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的保障,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供建议。

本文的基本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的对象的确定和选择、基本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是中小企业的概述,主要阐述中小企业的概念、资金需求和投资的关系,融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第三章融资平台的种类和对应执行的政策法规。

第四章融资平台与企业的关系。

第五章企业的使用者权益和负债和资产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主要分析企业选择融资平台后对资金的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对经营成本的影响。

第七章分析融资平台对企业客户的筛选,保证融资平台的资金的安全性。

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企业融资提供选择融资平台的建议,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做好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的保障,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供建议。

4.特色和创新点: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资本的主要需求和供给的两大主体企业和融资平台的分析来了解资本在流动过程中的增值。

对货币在企业和融资平台中的本质属性做分析阐述。

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负债与利润的关系,也就是投资额度与利润收益的关系。

博弈就是围棋局戏。现代数学中有博弈论,也就是“对策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表示在多决策主体之间行为具有相互作用时,各主体根据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情况,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理论。目前在经济学、国际关系、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2)选题较新。当今经济的高速发展,投资者对资金的强烈需求与市场的竞争中的优胜劣汰造成的资金链的断裂和企业破产给融资平台带来的影响。

小贷公司、私人银行、支付宝的理财对传统的银行业的冲击,是对当今金融领域的突破。

(3)房地产的融资和房价牵动百姓的房产的使用需求和投资需求。

(4)具体到一个城市中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和国家的宏观金融组政策,结论更具现实意义。

5.论文的基本框架:

1.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1.1小贷公司的繁荣

1.1.1.2担保公司的角色

1.1.1.3支付宝的理财业务对银行储蓄的冲击。

1.1.2选题意义:中小企业如何扩大投资,减少融资成本。

1.2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研究对象

1.2.1.1中小企业,1.2.1.2融资平台:

1.2.1.2.1银行

1.2.1.2.2信用社

1.2.1.2.3小贷公司

1.2.1.2.4担保公司

1.2.1.2.5典当行

1.2.1.2.6投资公司等。

1.2.2研究方法:

1.2.2.1文献检索法

1.2.2.2调研考察法

1.2.2.3问卷调查法

1.2.2.4总量分析与个体分析相结合1.2.2.5理论分析与事实论证相结合。

1.3基本思路及基本框架

1.3.1基本思路

1.3.2基本框架

1.4论文的贡献

2.中小企业的概述

2.1中小企业的概念

2.2资金需求和投资的关系

2.3融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3.融资平台的种类和对应执行的政策法规。

3.1以国家经济政策为信贷指导的银行金融界

3.2以资本收益最大化的私营金融机构,自担投资风险

4.融资平台与企业的关系。

4.1投资平台不受理的企业

4.2企业不愿选择而不得不选择的高利贷经营机构

4.3本身就是一边向银行借款一边向企业发放贷款的特殊企业

5.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和资产的辩证关系。

5.1所有者权益中负债的占比

5.2负债对收益的影响

5.3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相互关联。

6.主要分析企业选择融资平台后对资金的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对经营成本的影响。

6.1融资平台中资金获得的成本

6.2投资的总额对收益的影响

6.3投资和收益的最佳比例

7.分析融资平台对企业客户的筛选,保证融资平台的资金的安全性。

7.1融资平台对企业的限制

7.2融资平台对企业的融资支持

7.3融资平台的投资资金的安全性要求

8.结论

8.1新兴的融资平台

8.2对企业融资提供选择融资平台的建议,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做好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的保障,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提供建议。

6参考文献:

《运筹学》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时间:1990年1月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3

摘 要:近年来,研究生的急速扩招另传统的单导师制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弥补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不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双导师制”为此应运而生。

關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问题;对策

xG643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双导师制”是指由主导师和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度。强调主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合作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协助主导师指导研究生。换言之就是在培养研究生时,给其配备相关专业的两个不同领域的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是负责学生在其专业上理论知识的高度,而校外导师则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在该领域的运用。校内、校外导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必然性

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人才培养的实

践性和应用性,强调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晚,高校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时候,普遍沿用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师也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这种培养模式是无法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这也与我国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

育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校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条件,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借助于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以弥补校内导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因此,聘请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成为必然选择。

二、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双导师”制名不符实

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落实并不到位,个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尽早确立校外导师,有的即使确定了校外导师,也没有进行实际有效的指导,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有的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只有校内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并不能实际去参与指导。

2.校内导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偏低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多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学历也大多为硕士以上,教学科研能力均很强。然而,他们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大多不具备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对教学实践思考得少,参与得更少,缺乏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能力,他们习惯了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和方法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实践环节思考得少,参与得更少,也就很难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时,只能指导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无法做到更深入的指导。

3.校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主动性不高且指导效果不明显。

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上,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应用理论水平,而且在实践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明白现在的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去进行研究。但实际上,校外导师研究水平与预期的仍有差距,一些校外导师由于多任领导职务,较少有时间亲临实践第一线,因此很少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

另外,校外导师只是高校聘任的兼职导师,其人事关系仍属于某个企业或某个单位或某个行政部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对于校外导师的工资、福利和职称评定等均没有影响,尽管有些院校对于校外导师有一定补贴,但数额较少,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校外导师对于能否兼任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不太在意。同时,高校对校外导师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导致校外导师作用发挥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指导。

4.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管理

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就是配备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其专业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校外导师则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在该领域的运用。然而,“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除了对校内、校外导师没有明确细致工作职责外,我们对校内、校外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研究、撰写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参与不够,校外导师本职工作较多,积极性不高,对研究生指导不及时、不到位,这些问题在管理上我们并没有能很好地加以解决。高校对此很少制定明确的管理机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大多只是单一的制定聘任机制,缺少具体有效的考核和奖励。对校内外导师的监管力度缺乏,严重影响了校内外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对校内外导师加强管理,充分调动校内外导师的积极性,掌控校内外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是落实双导师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三、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应对对策

1.建立健全导师评聘制度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导师评聘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评聘不能单纯以论文和课题来衡量,而应以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为主,科研学术水平为辅。对于校内导师的选聘,不仅要重视其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还要考虑其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选聘那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对于校外导师的选聘,主要考虑其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要求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对于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员,即使不具备高级职称也可以选聘为校外导师。

2.加强导师激励机制和责任意识

双导师制能否顺利实施,导师起决定性作用,他们才是这项制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高校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企事业实践导师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在观念上重视实践导师,对实践导师和理论导师在管理和待遇上力争做到公平合理。加强对实践导师的管理和激励,每年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对优秀的实践导师进行奖励并开展经验交流,对不能履行职责的导师解聘。通过激励与考核促进导师更新知识,把握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提升创新意识。

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全程评估监督导师,促进导师培养水平的提升。无论是理论导师还是实践导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负责,同时还要关注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指导、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

3.加强导师分工、合作及交流

高校作为导师管理的主体,应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沟通功能,协调校内外导师,做导师间沟通的纽带,营造导师与导师、导师与研究生、高校与企事业单位间的良好氛围,共同完成培养任务。双导师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全面了解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充分考虑研究生个性特征和职业取向,有目的地培養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之间,也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沟通与合作,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培养方法,避免培养环节中出现真空地带。

4.加强导师培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中心,要有一套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因此,必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进行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习惯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把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选送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到企事业单位或行政部门等实践领域进行培训和锻炼,通过参加具体的实践工作,获取相应的实践经验,提高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指导水平。

总之,专业学位的出现是我国学位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一次学位改革。双导师制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工作中去尝试、思考、总结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桂娟,於朝梅,王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50-52

[2]辛德树,熊伟,李敬锁,牟少岩.对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思考[J].教育教学管理.2012(6):33-35

[3]苏简兵,梁靓,束艳.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功能研究[J].大学教育.2015(1):13-15

[4]李波.专业学位教育中“双导师制”缺位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58-160

[5]郑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刍议[J].人力资源与管理.2011(7):179

[6]孙洪锋,曹娜.论“双导师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2(18):201-202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4

每年的应届高校学生毕业季到来时,作为即将毕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将直接面对考研还是就业的重大人生抉择。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较高,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学生本人也亟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因此考研已成为绝大多数应届本科临床医学生的首选。如何选择考研的专业和类型,许多考生和家长了解得并不充分,对学位的区别、学位的授予存在疑惑。

学位改革后,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学生获得的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对这两种学位如何区分,如何引导应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科学合理地对这两种学位做出选择,关系到临床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文章将对这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培养模式包括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培养过程考核和导师指导等。培养模式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部分。现将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

目的在于不仅要培养高科技水平的科研人才,而且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自2009年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以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式进入全日制培养轨道,形成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行的格局[1]。

2 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异同

医学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异同。

2.1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不同

学术学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目标,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等科学研究素养的训练,培养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学术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院校教学工作和医疗科研机构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侧重体现学术价值,主要岗位为教师和科研人员[2]。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专业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充分体现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高级的、专门化程度较高的、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医学工作,主要岗位为高层次临床医师[2]。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对理论和实践的体现各有偏重,学术型培养科研能力,专业型突出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很多应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是对学术学位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充。

2.2 学习方式和授予学位不同

学术学位培养模式采取全日制学习,学制一般为3年。学习方式为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基础研究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临床实践时间短,毕业时的考核指标为毕业论文。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毕业时发放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术学位证书。

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采取集中在入学前半年进行理论学习,其余时间的理论学习集中在周末,经历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轮转,学制一般也为3年。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授予专业型学位。

2013年年底,国家颁布了《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关系,将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结合起来。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出现了“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即5年临床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内容,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将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培养相结合,考核合格的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取得四个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专业学位证书[3]。

2.3 招生报考条件基本相同

我国医学学位针对应届医学毕业生来说分为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两类研究生的招生,既可以参加每年年初的国家统考,优秀应届毕业生也可通过资格审查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考试的时间、试题内容一致。针对参加学术型硕士统考以外的考生,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对参加专业型硕士统考的考生,在复试时考核内容上将对实际应用能力有所侧重。

2.4 学习费用不同

学术型学习费用平均为8000元/年,专业型学习费用平均为10000元/年。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均可享受申请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资助。

3 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对比

学术型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耐性、韧性,完成以培养科学精神为主导的学历课程,培养周期较长。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5+3”培养模式下,由于学历和学位因素的参与,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增添了动力,毕业时四证融合,既缩短了医学生培养年限,为家庭减轻了上学负担;又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行业培训的充分结合,为各方节约了大量资源。住院医师规范化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参与培养的医院和导师对学生的能力比较认可,就业前景好。

4 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内在联系

医学学术型和专业型是同一层次、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二者不能截然分离。在临床实践中呈现出的问题为科研指明研究方向,科研成果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临床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临床的应用。无论是专业型还是学术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都应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意识到医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医生必备的品质。学术型和专业型必须兼顾临床和科研的平衡发展,专业学位学生理论学习时间短,学生在临床轮转时每个医院的教学能力、带教医生的水平、导师个体的学术能力都有差异,因此应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时间短,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应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

摘要:针对目前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出现的困惑,分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异同,并对两种类型研究生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内在联系。为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报考医学硕士研究生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硕士学位,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参考文献

[1]胡光丽.“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245-248.

[2]汪玲,何珂,包江波.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4(6):81-83.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5

兰州商学院20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

单位代码:10741 邮编:730020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

电话:0931-4670578 传真:0931-4670578 Email:yanban@lzcc.edu.cn

联系部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工作处招生办公室 联系人:张老师

院系、专业、研究方向参考人数考试科目编码及名称备注001统计学院(包括甘肃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统计学示范基地)15联系人:朱旭华

电话:4683853

◆应用统计硕士(025200)

01经济与社会统计

02市场研究与商务统计

03投资与金融统计

1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2统计学

复试科目:统计学专业综合课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西方经济学》

《抽样调查》

003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15联系人:陈锦鸣

电话:4683876

◆国际商务硕士(025400)

01国际贸易运营与管理

02企业国际化运营与发展

15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

复试科目:经济学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国际商务概论与实务》;

《国际经济合作》

005金融学院27联系人:马茹娜

电话:4679597

◆金融硕士(025100)

01金融理财与投资实务

02商业银行经营与风险管理

03金融管理

2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1金融学综合

复试科目:经济学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货币银行学》

《管理学》

◆保险硕士(025500)

01保险公司经营与管理

02风险管理

03保险营销

7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5保险专业基础

复试科目:经济学综合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货币银行学》

《管理学》

008会计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40联系人:涂纪良

周蜜

电话:4681931

・5252117

◆会计硕士(125300)

01注册会计师方向

02企业理财与税务筹划方向

03审计与内部控制方向

04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方向

30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复试科目:会计学综合+思想政治理论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管理学》

《会计学原理》

◆资产评估硕士(025600)

01高级注册资产评估师方向

02房地产估价与管理方向

03企业价值评估与企业并购方向

1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3数学三

④436资产评估专业基础

复试科目:财务管理

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管理学》

《会计学原理》

011MBA教育中心70联系人:庞庆明

电话:4680739

◆工商管理硕士(125100)

01公司理财

02商务策划与营销管理

03风险投资

70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②204英语二

复试科目:管理学原理+思想政治理论

详情见MBA教育中心

网页招生简章及宣传册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6

摘 要: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在应届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将日益增多,由于他们社会认可度偏低、学习动机相对缺乏、心理素质欠佳、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等因素,导致他们的思想教育显得多样与紧迫。紧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脉搏,针对性地从认知、就业、资助、日常管理等措施改进全日制专业研究生思想教育。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50-0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增加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数量。但在这大好形势下,似乎全日制专业学位并没有受到广大考研学子及社会的欢迎,反被人称为“山寨研究生”,甚至有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把自己看为“二等研究生”[1]。 这些思想的存在,不但严重影响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且进一步弱化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面对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及社会的期望等,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日趋凸显。社会认可度偏低、学习动机相对缺乏、心理素质欠佳、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等因素,导致全日制专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多样与紧迫。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状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中的一类,有研究生所共有思想状况,但又由于其培养方式、社会定位、价值观差异等因素,他们的思想有其独特性[1、2]。

(一)社会、自我认同度低

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较长,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设立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象针对的是在职人员,他们毕业后只能获得单证(学位证),“学术含金量”通常不高。因此在人们的认知中,学术型研究生是“真正”的研究生,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则被认为和在职的一样,“混”个学位而已。如果再冠上“重学轻术”的传统眼光,专业学位更是被认为是“二流的”[1]。另外,社会大众对国家的政策有所误解,认为增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收学费找借口,是为了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另外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能力没有明显高于学术型研究生,导致社会认同度不高[2]。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调剂生源占据了相当比重,不少同学对专业学位心存疑虑”[1、3]。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刚起步,加上受社会的影响,自己总是认为专业学位硕士没有学术型研究生含金量高,有一种“寄居人下”、“低人一等”的失落感。

(二)相比学术型研究生,心理压力更大

研究生早就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由于社会、个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认同度低,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背负了更多的心理压力,更易引发心理问题[1]。

学业上的压力也是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些年,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各高校都加强了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和学术审核,采取了毕业论文盲审、论文不端行为检测、提高学术成果等多项措施,使他们在学业上产生更大的压力。同时培养年限的缩短,对于已背负巨大学术压力的他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三)价值观虽基本形成,思想仍具有可塑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是高学历人才,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大,思想活跃,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格因素基本成型,对问题的分析有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1、2]。同时,在社会经济大背景的影响下,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存在着不稳定性,一旦他们的个人利益受到侵犯,他们也会消极对待,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会采取极端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这种思想、价值观的不稳定性说明了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四)产生“相对剥夺感”,影响培养质量

当人们发现自己与环境中的人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相对剥夺感”[4]。虽然国家界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层次”,但无论是政策或学校待遇等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术型研究生前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1]。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客观条件上的不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待遇上的差别, “相对剥夺感”慢慢滋生并蔓延着。“相对剥夺感”这种不满心理会对他们的行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其学习、成才和未来迷惘不知所措。

二、当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不足

(一)培养年限短,思想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忽视研究生的德育的问题。同时,研究生自认为是高层次人才,已经“高人一等”了,认为只要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有所收获或突破,就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了,从而放松了道德修养的提高。这种现象造成了部分研究生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一等问题。[5]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包含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两个阶段性。第一年主要是繁重的学业,第二年开始专业实践、毕业和就业,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他们的学习压力比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过之而无不及。由于他们在校的时间短,实践过程相对分散、流动性大,思想教育工作难以持续开展[5]。研究生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减少,组织生活无法正常开展,导致党员发展和管理难以坚持,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则更是难以体现。

(二)思想教育手段缺乏,针对性不强

由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学校应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中区别对待。但在实际情况下,专业学位起步较晚,培养制度及体系尚不完善,很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的培养尚未深入研究,甚至认为它是学术学位培养的“浓缩”,在培养过程中套用学术学位的模式,重理论研究而忽视与实践的结合[1]。同样,在思想教育方面,很多院校也将其等同学术型研究生对待,采取一样的工作思路、方法、步骤,但面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年限短、学业任务重、企业实践等情况时,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效果大打折扣,针对性不强。

(三)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忽视“以人为本”

“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和肯定,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尊重人和为了人。”管理人员以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予以充分尊重、关切和信任,从情感的沟通来促进管理[5、6]。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思路不多,提出的实现路径也大同小异。而且在提出解决方法时,较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缺少了人文关怀。

(四)培养管理滞后,导师德育功能难以发挥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短,研究生培养管理还存在许多提升的空间,而作为起步更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管理来说,更像是还没有站稳的婴儿[6]。另一方面,就导师制来说,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主,师资都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导师,结构相对单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以来,指导教师大都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而来自企业、技术服务单位等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较为鲜见,“双导师”名不副其实。再次,由于培养年限的缩短,导师将更多精力放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培养上,学术与德育的天平更是严重的失衡。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教育针对性对策

(一)引导学生走出认知误区

由于社会的传统认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培养模式的不适应等原因,专业学位研究生总是被认为是“二等研究生”,而研究生自我认知也深陷其中[1]。实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以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指向,目的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和实践型的高层次人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则侧重理论的创新和研究[6]。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同一层次中不同类别的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社会定位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者本身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用学术型研究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应该认识到两类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同样重要的两个部分。实际工作中,院校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两者的区别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予以体现,以实际行动逐渐扭转社会、研究生自身的认知。

(二)规范日常管理,将思想教育融入学习生活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如果仅靠“填鸭式”的灌输、说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2]。思想教育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教育都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把思想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使“虚”与“实”相互融合。

教育管理都要密切关注、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经济、专业实践、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权益保障、就业服务等措施上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对待。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学习生活条件,尤其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科技实践的机会。想方设法克服多方培养合作、组织管理松散的弊端,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创新氛围。在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服务点滴过程中,对其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进行渗透引导,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搭建职业平台,增强就业竞争力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院校结合自身科技优势,主动适应特色产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搭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的社会实践、职业教育平台,逐步创建有利于其成长成才的氛围和环境。

一是高校或科研单位牵头,组织科研团队主动与高新技术企业、特色企业联系,通过联合项目的联合开发、技术服务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让研究生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岗位,获得直接职业经验。二是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合,校企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同时将社会资源如专业人士、专业组织和专门机构请进校园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进行专业化服务和专门性咨询,使研究生获得实时的职业界资讯。三是利用高校或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多、学科基础厚实、人才相对集中等优势,联合创办高科技企业,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研究生创造创新创业平台。

(四)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体系

相对学术型的研究生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支付昂贵的学费,他们面临着更大的经济压力。如何保障全日制专业研究生与学术型的研究生享有教育公平的机会,不但关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思想教育工做能否取得实效。

建立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是吸引优秀生源,激励学生成才、自力更生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对待,探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建立“学校、企业、导师”资助体系。如学校应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统一进行奖助学金的评审与发放,鼓励和支持研究生作出创新成绩;鼓励研究生申请校内的科技课题,以科研经费形式资助并培养其创新意识。导师可以通过“三助”、课题资助等方式帮助经济困难的研究生通过努力获得资助、完成学业。企业还可以项目经费、科研津贴、设立专项奖助学金的方式,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项目研发,获取实践经验的同时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贡献。

(五)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年龄相对比较大,相对本科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工作方式及方法。例如,通过举办与研究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专家讲座或团体活动,提高研究生心理调节及适应能力;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实验室-导师(辅导员)”心理预警机制,同时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组织松散,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可以鼓励和引导研究生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在增进相互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同时,发挥朋辈辅导作用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7]

(六)健全双导师制,发挥导师育人功能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8]高校或科研单位应严格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严格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遴选与聘用制度,完善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指导的形式。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较短,更应加强发挥“双导师”育人功能,校内导师在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加强引导;校外导师则在职业道德、受挫能力方面加强培养。同时,导师要全面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严格学术道德规范,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风气;在学习中对研究生进行就业规划引导,做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七)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高思想教育实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中,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其行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更广,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如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突破空间与距离、传播面广且迅速等优势,不但扩大思想教育的范围,同时增强引导效果。例如,建立研究生培养信息数据库,对研究生培养环节进行全程跟踪与监督;建立Q群、微博、网页等网络交流平台,扩宽信息传递渠道,同时为研究生互动交流创造条件。还可在微博上宣扬学生身边“微博名人”,开展朋辈教育,让身边的人物和事迹感动、说服和教育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与微博整合起来,不但创新了宣传教育方式,且更易让学生们接受。

参考文献:

[1]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90.

[2]戴雪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农科研究生为例[J].文教资料,2010,(23):209-212.

[3]黄瑾,杨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文教资料,2012,(10):133-134+169.

[4]孔国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相对剥夺感”调适论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1,(1):105-109.

王超,高春娣,陈春跃.以职业人为着眼点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2010,(12):24-25.

[5]奚社新.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9):78-80.

[6]高丽.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1.

[7]王佳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探讨[J].成功:教育,2010,(4):200.

[8]教思政〔2010〕1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7

1 目前存在问题

但由于对政策的误读以及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 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差别较大, 前者规模过大, 后者过小;针对学术型与专业学位两类研究生, 其培养目标区分不明显, 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上还是按学术型研究生模式培养, 学术化倾向比较严重, 能力导向的培养特点不突出;特别是在培养环节上, 培养目标比较单一, 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 造成专业技术能力低下, 就业竞争力弱, 不能满足目前各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教育制度管理不完善, 从招生、培养及论文质量等各个方面均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课程体系改革还不完善, 专业学位的课程教学与实践缺乏有机结合, 实践企业无法提供合适的实践岗位;因此, 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需要, 逐渐实现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的硕士研究生教育, 研究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中影响其专业技能提升的要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2 课程设置与专业技能提升的关系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课程教学是主体, 课程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 是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使得其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有必要研究目前专学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 找出课程设置中影响专业技能提升的制约因素, 针对目前专学硕士课程设置的内容、课程设置的比例结构、课程教材选用的研究性、前沿性及实践性进行调研分析, 找出课程设置与专学硕士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解决影响专学硕士专业技能培养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而言, 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 课程的设置也应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所区别, 应该非常注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更注重课程在应用性和实践性方面的设置, 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样, 课程的设计和组织, 以及课程的考核都要在实践性和实用性方面有所体现, 要采用合适的方式, 能真正地将课堂与现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除了课程设置外, 教材也是个突出的问题, 很多专业学位课程缺乏配套的实用教材, 通常采用学术型研究生采用的教材, 无法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 缺少互动性和灵活性。因此,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应在教材改革方面加大力度, 努力实现教材的配套和实用。

3 导师队伍建设与专业技能提升的关系

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研究生, 一流的导师队伍是关键。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提升, 高水平的导师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 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 能通过教学、科研指导和思想教育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其自身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能力无不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影响着学生。而目前存在着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职责不够清晰, 责任不够明确, 直接影响了培养的效果, 一方面校内导师对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参与度较低, 甚至有的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指导;同样校外导师也存在着参与学生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力度不够, 只提供了专业实践的场所;而且校内导师和校外的导师的交流也较少, 不利于研究生的整体培养。

因此, 有必要研究如何合理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 进行导师队伍建设, 通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导师组机制来促进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聘任制度, 导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 如结合本学科研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同时, 要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培养,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相关政策及规定传输给导师, 让他们加强对专硕培养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从而确保培养质量。

4 研究生实践训练与专业技能提升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现代研究生教育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基础, 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源泉。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必须通过科研实践训练才能实现, 科研实践训练是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从而提升专业技能, 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 研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训练与专业技能提升的关系, 对研究生成长为成熟的研究主体, 对应用性成果的大量涌现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 要加强产学研合作, 利用社会有利资源, 与企业、行业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弥补高校资源紧张、师资缺乏等方面的不足。利用培养基地提供的经费、实验设备及仪器, 使专硕研究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合作单位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过程, 使专硕的实习实践培养不流于形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5 结语

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专硕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 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有必要加大对专硕培养的重视, 通过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培养环节进行改进, 并不断总结和完善培养经验, 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使他们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成为有用的社会高级专业人才。

摘要:分析了目前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 探讨了影响专硕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实践训练等培养环节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改革建议和发展思路。对各培养单位提升专硕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及参考价值。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专业技能,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施亚玲, 向兴华, 李若英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第12期, 24-29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baike.baidu.com/view/2935850.htm

[3]别敦荣,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高等教育研究, 2009年第3期

[4]文冠华, 姜文忠, 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 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年第8期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8

一、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 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顶端,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生力军, 其发展质量决定着高端人才的供给质量, 其发展水平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改革发展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是我国突破发展瓶颈,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必须以自身的高质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和输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优秀人才。然而, 没有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质量只是空谈,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大势所趋。

第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 其发展水平影响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的质量及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业学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及科技的进步, 社会对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二、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 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 既关注过程质量又注重结果质量。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维度和提高质量的手段, 更多地集中在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硬件设施保障上。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深入发展, 评价的维度已扩展到研究生的发展质量及研究生教育格局的宏观质量。

第二, 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的积极性, 尤其要发挥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质量保障第一责任主体的基础作用。构建“五位一体”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实现政府、学校、学术组织、行业部门、社会机构各司其职、协调配合 (1) 。而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一责任主体, 在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应发挥基础作用, 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并逐步完善自我评估、信息公开等制度, 尤其应调动起导师和研究生在质量保障过程中的积极性, 把质量保障落实到各个培养环节。

第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 更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特性。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 各培养单位应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分类保障、分类评价。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 在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存在较大差别。因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以专业学位的特色为根本前提。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理念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 质量意识不强, 提高质量未完全成为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自觉行为。有的培养单位仍处于最初的规模扩张阶段, 并未将规模扩大与保证质量相结合;有的培养单位并未意识到导师在整个质量保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忽视了导师的巨大能量;有的单位仍将研究生置于被动地位, 不曾意识到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正是这些落后的教育观念, 严重阻碍了研究生教育工作重心向内涵发展道路上的转变。

第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力度还需加大, 普遍存在质量保障机制不健全, 保障效能较低等问题。部分培养单位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失, 或制度框架不全面, 或制度设计脱离实际;部分培养单位质量保障制度执行不到位, 缺乏落实机制;部分单位存在出口把关不严, 缺少有效可行的惩戒机制等。

总之, 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至今, 整个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 存在问题在所难免, 重要的是发现问题、正视问题, 及时更新观念并进行制度设计, 从发展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并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第一, 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形成具有正能量的质量文化氛围。2014年, 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首次系统阐述了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即需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是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三是统筹好服务需求与优化结构的对接;四是把握好既要借鉴又要弘扬的要求 (2) 。这是新时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纲领性思路, 要以此为灯塔, 时刻牢记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 并将追求质量、内涵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二, 构建完备的以自我诊断式评估为主要方式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这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具体来说, 应做好以下方面:首先, 科学设置评估指标体系。新时期,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设计要更加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特征。2014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的通知, 并委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以下简称“教指委”) 组织实施, 全国教指委根据评估的整体要求及各专业特色, 制定了详尽的评估方案, 并设置了相对科学而全面的评估指标, 这为各培养单位设计自我评估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各培养单位应在此基础上, 遵循系统性、实效性、发展性等原则, 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其次, 完善各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及责任落实机制, 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执行。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 制定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各项教育管理制度, 使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同时, 应制定详尽的相关实施细则, 将质量保障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岗, 明确奖惩机制, 避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虚设、空设现象的出现。再次,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机制。搭建教育质量对外公开信息平台, 主动向社会公开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接收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及时收集社会各界针对教育质量公开信息的反馈信息, 虚心接受各方建议;建立毕业生培养质量反馈机制, 开展质量跟踪调查, 听取用人单位意见, 不断改进培养工作, 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第三, 切实加强外部质量评价与监督, 尤其要加强第三方监督。从国际上看, 外部质量评价与监督大致有三类模式:一是以社会机构监督为主导, 二是以政府监督为主导, 三是以政府授权的社会机构监督为主导 (3) 。我国外部评价与监督体系的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 遵循教育规律, 同时可以借鉴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此方面的有效经验, 建立政府、高校、第三方协同配合的监督新机制。加强第三方监督, 首先应培育独立科学公正的第三方监督机构, 所谓“第三方”主要是指处于教育行政部门与研究生培养单位之外的某个客体, 一般而言, 第三方具有相对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与被评价主体既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也没有经济上的关联性。如美国知名的教育质量调查团队SERU (Student Experience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正在研发全新的研究生调查项目, 调查以问卷形式开展, 以“投入—过程—产出”为概念框架, 采用模块化设计, 以研究生的学习经验为测查重点, 兼顾学习产出 (4) 。这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第三方监督体系的构建乃至于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都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果说科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软件的话, 那么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监督体系便是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硬件。只有软硬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11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1) .

22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聚焦质量谋划改革推动内涵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1) .

33 刘延东.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1) .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9

尽管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已有十多年,但人们对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性的认识依然不够清晰。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论文评价等诸环节所采取的特定方式的总和[4]。培养模式是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受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时代需求等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本文将以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对口腔医学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从培养目标、指导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学位论文及质量评价六方面进行比较,认识这两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为做好分类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 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过程,使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5]。培养目标的内容由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两部分组成,培养方向指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培养规格是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应达到的水平与标准[6]。

1.1 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口腔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培养师资和从事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要求研究生坚实掌握口腔医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科研工作的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于掌握学术理论以及实验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1.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口腔临床医师;掌握口腔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所在学科的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具备较强口腔临床实践能力,具备良好医患沟通能力,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常见多发病诊治工作;掌握从事口腔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在学科的科研方向、发展趋势、研究前沿和临床热点,并有一定的口腔医学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其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同。

2 指导方式

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方式是指导师培养研究生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研究生指导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学徒式”(或导师式)、“专业式”(或系科模式)和“协作式”[7]。

2.1 科学学位研究生指导方式

“学徒式”培养模式源于中世纪,是一种较理想的高层次学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它注重导师与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的互动,强调在科研过程中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造就,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它最大的优势是保证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与高学术水准[8]。在专业学位设置前,口腔医学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学徒式”指导方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适用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2.2 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方式

“专业式”培养模式强调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其培养目标兼具理论性或基础性以及应用性或功利性。“协作式”培养模式则更强调高校与其他机构(企业、医院等)合作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开发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7]。基于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临床能力的训练以及需要一定时间到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科室轮转的特点,“专业式”或者“协作式”或者是两者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应该更适用于该类研究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更充分地发挥各方面的协作作用。

3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它是对受教育者知识结构所达到标准的反映,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同,两者的课程设置也就不同。

3.1 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口腔医学科学学位偏重于对口腔医学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方面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其关键在于通过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进行构建,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课四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相关联的课程体系[4]。

3.2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偏重于对口腔医学临床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外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学位授予单位应根据硕士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开设课程,课程应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

4 临床实践

临床实践又称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连接点,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环节。口腔医学临床实习的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进一步获取口腔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口腔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口腔相关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病人交流的能力等。

4.1 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

科学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因此,对口腔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的要求比较低,仅要求熟悉了解临床医疗工作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要求,有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而且在时间安排上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也要短得多。

4.2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

专业学位临床能力训练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临床轮转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48 号)[9]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 个月,达到相应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完成规定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口腔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跟随导师在本学科专业进行临床工作实践外,还要安排时间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进行轮转。因此,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相比,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间较长,轮转科室较多,要求更高,保障了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5 学位论文

5.1 科学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成果。口腔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论文一般是针对口腔医学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技术的实验研究,要求做出具有理论学术价值的创新性成果。在创新方面侧重对前人的超越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10]。

5.2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口腔临床工作实际,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选题范围需与专业领域一致,鼓励与专业最新进展密切相关的自主选题。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研究报告、临床经验总结、临床疗效评价、专业文献循证研究、文献综述、针对临床问题的实验研究等。一般针对在实践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背景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方面注重创新性地将现有理论和规律运用于实践,并使其创造出新价值[10]。

6 质量评价

6.1 科学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

口腔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一般采用中期考核、答辩等方式,要求学位论文所解决的学术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对临床能力的考核要求相对较低。

6.2 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

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评价一般包括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等主要方式。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是否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必须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学位授予单位应认定其临床能力考核结果。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276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DB/OL].[2015-09-22].http://www.moe.gov.cn/s78/A22/xwb_left/moe_822/moe_823/tnull_255.html.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口腔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DB/OL].[2015-09-22].http://www.moe.gov.cn/s78/A22/xwb_left/moe_822/moe_823/tnull_3079.html.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DB/OL].[2015-09-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2/moe_823/201506/t20150618_190613.html.

[4]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5]汪玲,何珂,包江波.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6):81-84.

[6]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7]吴菁.协作式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2):37-41.

[8]王全林.多元互补: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5(2):73-75.

[9]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通知[DB/OL].[2015-09-22].http://www.nhfpc.gov.cn/qjjys/s3593/201408/946b17f463fa4e5dbcfb4f7c68834c41.shtml.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10

在东方文明古国,包括巴比伦、埃及、印度,都曾出现了以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为定向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机构,如巴比伦的“智慧之家”(the Houuse of Wisdom)、埃及的“海立欧普立斯大寺”(Hilioplis)、印度的“纳兰陀寺”(Nalanda)等,都是培养官员、祭司、僧侣、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在我国古代的官学系统中,有律学、医学、书学、算学等,用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在西方,古希腊和罗马也出现了大量专门培养公民和政治家、教授论辩术的修辞学校,以及医学、法律、建筑等专业学校。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尽管这些学校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更遑论研究生教育层次,但是从学习对象、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等来看,都或多或少具备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古代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源头活水,正如一个弱小的胚胎一样,古代教育拥有原始的完美性和分化发展的无限张力,也自然蕴含着现代教育多姿多彩的基因。

当西方步入黑暗的中世纪,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发展、近代城市的出现和兴起,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传播,在教权与王权斗争的夹缝中,大学这朵“智慧之花”意外地绽放了,成为照亮漆黑夜空中一盏盏明灯。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大学之母,在很多方面已经初具近现代大学的雏形。“中世纪大学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基本上源于中世纪大学,如教学组织、学习课程、考试、学位等都是直接从中世纪继承而来的。”[1]从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和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萌芽。

为了适应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对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在12世纪左右的欧洲南部和西部城市,渐次出现了一些大学——由学者组成的行业公会。这些大学培养人才的职业指向性非常明确,包括以医学教育著称的萨莱诺(Salerno)大学,以法学教育闻名的博洛尼亚(Bologna)大学,以七艺和神学教育享有盛誉的巴黎(Paris)大学等。更让人称奇的是,中世纪大学出现了“硕士”(拉丁语Magister,即Master)、“博士”(Doctor)的称谓,孕育了近现代的学位制度。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一开始就与职业资格许可联系在一起,是学者为了维护行业的从业标准、加强行业内部管理而设立的资格许可,只有通过系统、专门的学习,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人,才可以正当地从事某一项职业。“最初的学位仅仅是从事教师、行医或法律职业的许可。当时教师可以被称为博士或硕士,在13世纪学位制度开始出现时,硕士和博士并没有什么区别,也无高低之分,只是在不同的大学用法不同而已。硕士和博士也被称为教授。在很长的时间里,硕士、博士和教授这三个头衔几乎是同义语。”[2]直到15世纪,随着大学教育层级的出现,“硕士”和“博士”的内涵才开始有了差异,学位的等级性、层次性逐渐显现。一般而言,低级系科(即基础学部,以学习七艺为主)的毕业生称为“硕士”,要向获得“博士”头衔,还需要进入高级系科(即神学、法学和医学学部)进行更加艰苦的专业学习。此外,大学生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前还出现了一个过渡性阶段,通常称之为“Baccalaureus”(Bachelor)身份。他们已经取得了入学资格,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承担一些基础学部的课程,或者担负辅助性教学工作,这后来演变成为学士学位。由此可见,在中世纪末期,大学已经初步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层次结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不是单纯的学习证明或学历证书,而是一种资格和职业等级的标志,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意味着有资格从事教学或其他职业。“中世纪大学不但提供了学位制度的称谓,同时关于学位制度的职业定位、所蕴涵的职业资格标准及等级层次的精神,成为现代大学学位制度继承的内在精神。”[3]在笔者看来,中世纪大学教育的高级职业性特征,以及与任职资格直接挂钩的做法,使其更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前身,与我们现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教育硕士(博士)、医学硕士(博士)、法律硕士(博士)等专业学位类别等意旨相通,指向一致,功能相近。如果从其培养过程来审视,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一,入学对象和学习年限的相似性。中世纪大学对学生没有特定的入学要求或年龄限制,不举行入学考试,也没有基础学历的要求,只要某位大学教师愿意接收、学生付得起学费,就可以到大学办理注册手续,成为大学的一员。当然,不具备大学学习能力的学生,还需要接受一定期限的预备教育,完成预备教育后,才能正式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入学年龄在不同大学也有很大差异,如在博洛尼亚大学学习法律的学生大部分是20多岁的成年人;在巴黎大学基础学部学习七艺等教养科目的学生大多是10多岁的青少年,而神学部、医学部、法学部的学生则多为20—30多岁的成年人。在学习年限上也不尽相同,1215年颁布的《巴黎大学章程》规定:基础学部的学习至少6年,年满21岁者才有资格担任该学院的教师,获得神学学位还需要学习8年以上,学位考试对年龄的要求是35岁。而博洛尼亚大学法学部的学习年限为5—10年。[4]由此可见,中世纪大学基础学部高级阶段和高级学部的学生大多都在20岁以上,与我们现在的研究生年龄相仿。学生也是拜在某位教师的名下进行学习,并接受教师的指导,采用的是行会通行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就赋予了中世纪大学导师制的色彩。当时学生的学习年限也与我们现在硕士2—3年、博士3—6年的学制非常接近。

第二,课程结构的相似性。从课程结构来看,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辅助课程。基础课程是由基础学部开设的,课程以“自由七艺”(Liberal Arts)——文法、修辞和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为核心,学习内容主要是亚里斯多德、西塞罗、欧几里得、托米勒等人的经典著作,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以便为升入高级学部作好准备。13世纪中叶以后,基础学部里以传统的七艺为主的课程体系发生变化,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增加了三种哲学类科目,即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形而上学。[5]基础学部的课程学习阶段结束后,部分学生升入高级学部(神学、法学、医学部),进入专业教育阶段。主干课程通常由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担任,使用规定的教材,而且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主干课程也有所区别。以法学部为例,在市民法领域,主干课程包括《旧学说汇纂》《敕法汇纂》,在教会法领域,主干课程主要是《教令集》和《教皇令集》。辅助课程是对主干课程的补充和强化,一般在主干课程结束后开设,以帮助学生掌握主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巩固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这类课程通常由年轻教师或高年级学生担任。其中,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必修的,学生不得缺席,课程结束要举行考试。辅助课程类似于选修课,学生可以不来上课,也可以中途退出,学习结束也不需要考试。由此可见,中世纪大学的课程结构与当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结构非常类似,基础课程相当于公共课,主干课程相当于专业课,而辅导课程相当于选修课。

第三,教学方法的相似性。中世纪大学普遍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是“讲读”与“讨论”。“所谓‘讲读’,其实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权威’,其目的是通过阐释权威来学习那些应该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教授而言,所谓‘讨论’就是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自由而深入的探讨的一种手段。开展讨论时,任课教授并不是完全围绕教科书提供注释,而是根据教授个人的想法来安排。”[6]相对于“讲读”,“讨论”课则生动活泼的多。讨论课分为两种:一是正式的讨论课,即围绕教授确定的主题,学生自由发言和提问,助教和教授进行引导、点评,并解答有关问题;二是自由讨论,每年要举行1—2次,在公开场所进行,学部全体成员都要出席,规模很大,讨论的主题不局限于学术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讨论,与会的教师、学生和其他学者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最后整理汇集成“辩论集”。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与现在研究生教育倡导和施行的教学方法非常相似,“讲读”是教师对经典著作(教材)的讲解和阐释,与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授法别无二致,而讨论课与我们倡导的研讨式教学法也是相通的。

第四,实践环节的相似性。中世纪大学以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非常重视实践训练环节。基础学部侧重于培养文法教师,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七艺”中的文法、修辞和逻辑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主的,而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常举行的研讨课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不仅如此,高年级学生还要承担部分低年级学生辅助课程的讲授、讨论课程的组织和答疑,这都是重要的教学技能训练方式。高级学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高,实践训练也更加强化。例如,萨莱诺大学早在1224年由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有关医学学习和医生开业的法令中就规定:学医的人在三年预科结业后,必须读完五年的医学课程,然后再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实习一年,之后,再参加正式考试及格,才能经王室核准行医。[7]“大学进行的实践医学方面的教育训练,不仅涉及疾病类型、治疗方法等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毕业之前要求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医学实践的规定和机会,研究学习描述个别案例的会诊文集,当一位高级教授或者医疗从业者出诊时要随同。还有一点也很清楚,中世纪大学医生学生们要参与人体解剖实验的演示。”[8]牛津大学民法博士要进行为期一年的民法诉状实践训练和讲演,教会法博士要进行案例学习,并与指导教师进行专题论辩训练。这与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实践环节的强调,无论在精神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实践层面,都是高度一致的。

第五,毕业考核的相似性。中世纪大学的学生要想取得执业许可证需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的考核环节。考试分为个别考试和公开考试,一般都采用口头答辩的方式。个别考试是对学习成果的一次总检测,属于结业考试,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从业的基本要求,而公开考试则是从业资格许可的授予仪式。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例,学生要参加个别考试,需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并接受资格审查,缴纳考试费用等。个别考试由副主教或其代理人与另外四名教师主持,学生提前对教师提供的文献片段进行准备,并在现场讲述自己对文献的评注和理解,并回答考官的提问,以表现出其具备论理能力并能够独自开课。考试结束后,考官要进行秘密投票,以决定该考生是否达到从教的资格要求。要想正式获得教师资格证,还必须参加随后举行的公开考试。公开考试非常隆重,一般在大教堂或集会场所举行,候选人穿着专用的学术服饰,面对听众发表讲演或作一个专题报告,然后主持人致颂词,并代表教皇庄重授予授课许可证和学术徽章,“他一手拿着一本打开的法学教科书,一个手指上带着金戒指”,[9]可以正大光明地从事教师职业或其他工作。从这里可以看出,中世纪大学毕业生的个别考试与我们现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学位论文答辩非常相似,而公开考试——“授衔式”则是学位授予仪式的前身。

第六,就业去向的相似性。在中世纪,能够进入大学完成学业,并获得“硕士”或“博士”头衔,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凤毛麟角,他们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大多数进入了教师行业,走上了收徒授课的教学生涯。当然,也有不少卓有声望的大学教授积极参加社会事务,或脱离教职进入其他相关职业,如许多神学教授和教会法教授在教会里占据要职,法学教授参加重大案件的诉讼,医学教授开办医院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及入学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大学之外谋职。“法学部和基础学部的学生就业渠道(晋身之道)主要是各国、各领邦带有民族主义或地方主义色彩的官僚、外交官以及法律工作者等职位。学习神学以及教会法并成为‘祈祷者’(神职人员)的学生,并不一定成为罗马教廷的仆人,并不是在为教皇和教廷服务,而是在为各地的王室和诸侯服务。医生也不例外,开业医生也好、军医也好,从职业上说原本就是为地方或民族服务的。”[10]可见,中世纪大学的毕业生,一部分以教学为业,其他的则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务性工作,这与现在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大同小异。

尚需指出的是,尽管中世纪大学教育与现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形和神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在实质上仍大相径庭。中世纪大学尚处于大学成长的幼年期,规模小、管理松散、学习条件差、还经常迁移、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课程零散随意、教学内容单一贫乏、学位体系与制度也很不健全,与现代大学研究生教育良好的办学条件、规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化的教学内容、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层级分明的学位制度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不过,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看,中世纪大学教育所具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征也是毋庸置疑的。

注释

1[1]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

2[2][3][9]贺国庆,等.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10,105,117.

3[4][5][6][10]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04-306,200,205,352.

4[7]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演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87.

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11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导师队伍

一、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一些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向高层次延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普遍趋势。它是以一定的职业领域为背景,以加强人才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为培养目标和衡量尺度的教育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一种新兴和重要的力量,在社会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的能力,增强所培养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0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达到1:1的比例。此外,《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招生单位制定下一年度招生工作计划时,除将当年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安排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外,还应将当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按原则上不少于5%的比例调至全日制专业学位。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显示出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趋势。

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式下,由于办学理念、社会认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为此,应在教育理念的树立、培养模式的改革、双师型导师队伍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强化,以期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重基础、厚实践能力高层次专业人次的需求。

二、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

为适应社会对特定职业领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运而生,它具有特定的职业倾向性和专业实践性的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是并重的两类研究生教育体系,它们的功能定位不同,即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于“学”——理论与研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于“术”——实践与应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重视实践和工程应用。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矮了一头”,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持怀疑态度,同时有些用人单位亦尚未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此,首先应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和认同,使之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具有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等优势;其次,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力度,提升其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其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使之逐步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适合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现,提升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的能力。

1.培养方案的制定

优化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一环,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针对与学生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之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基于社会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需求出发,结合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素养,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学科专业为背景,以相关企业为依托,共同制定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采用学校+企业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不同学位论文表现形式为综合评价指标。

2.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中,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质量的基础,而重基础、厚实践能力则是课程体系设置中的主线要求。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能力的要求,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基础性知识和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性,为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理论基础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的设置,而理论基础模块又主要包含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学科专业模块及人文素质模块等部分。专业实践模块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源泉。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模块的有效运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该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能够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更能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3.应用型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显著不同的一点便是要借助专业实践基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及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结合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应用型专业实践基地便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必由之路。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建设实践基地过程中应注重层次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是实践基地建设的层次性,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需求,应分别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等多层次的基地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导师科研工作优势,不断建设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培养创设条件,不断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创新基地,在培养了创新意识的前提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企联合创新基地可以从事学位论文工作,从而增强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双师型导师队伍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一环便是要具有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明显职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的做法是采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的方法,该种体制下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方向,共同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采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有助于发挥校内导师的专业知识、科研优势和企业导师实践优势,能集中双方特长,切实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的能力。

但是,目前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增长,校企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并未完全实施,校企导师在指导过程从存在较大的脱节情况。校内导师主要承担的是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多是辅助性质的,而企业导师多是兼职导师,其自身多工作较为繁忙。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来,从而导致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两不靠的尴尬境地。为此,需要建立和健全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制度,以充分发挥双方结合的优势。为此一方面需要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以此来改变目前高校专职研究生导师的结构。其次,需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邀请企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搭建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平台。再次,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不断沟通,以相关的项目合作作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建立长效的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机制,不断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和良好的环境。

五、结束语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的不断扩大,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基础、厚实践能力的提升无疑是重中之重。通过适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建立符合实际状况的双师型导师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可在当前形势下稳步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增强其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彦斌,宋晓华,能力导向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65—66.

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 篇12

一、如何科学构建英语课程体系

1. 何为课程慎思观

国外关于课程设置的理论著名的有Tyler的行为目标模式、Bruner的过程模式、Skilbeck的情境分析模式和Lawton的文化分析模式, 但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往往是教师) 发现, 即便自己学习并熟知这些理论模式, 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这是因为课程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 课程的实际和课程的理论并不相同, 理论对教和学的真实问题并不关心, 因此无法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教什么、如何教的难题。就此, Schwab提出建立实际的课程 (practicalcurriculum) , 并提出了著名的课程慎思观 (deliberation) 。课程慎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察觉课程问题, 拟订各种可能的变通或解决方案, 并权衡每一个方案的利弊得失, 经深思熟虑后选择最适合的答案, 并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课程慎思本身并不是理论, 而是一种解决课程实际问题的新理念, 是解决课程设置理论与课程设置实践差异的途径。因此, 科学的课程慎思要求利用折衷的艺术来处理。课程的折衷艺术承认理论在课程决定上的功能, 教师作决定时, 要能意识到理论的缺点, 并提供方法修正这些缺点。因此, 基于多元理论基础上的课程慎思能帮助研究者建立更为合理、更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师要秉持课程慎思观, 在复杂、个性的教学实践中察觉问题, 折衷运用各种课程设置理论和程序模式, 均衡考虑课程设置的五个重要因素, 即学习者、教师、教学情境、材料的选择和课程具体方案。

2. 课程慎思指导下的专业学位英语课程设置

(1) 需求分析 (包括对学习者和教学情境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保证课程设置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完整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和社会、雇主等对学习者的期望。同时, 课程设置还必须包括对目标学习者的分析, 因为它能为课程设置提供更为有价值的信息。

就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 改革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 (即使是往届毕业生也无职业背景) 为主, 年龄相近, 绝大多数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希望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同时, 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期望是具有较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人才, 英语要能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发挥实际作用, 而不只是一张证书此外英语虽是专业学位必修课程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仍以专业为主, 公共课的比重不能过大。

(2) 制定课程具体方案

首先, 要拟定课程总体目标。以前, 以在职学习者为主的研究生大多英语基础较差, 还有相当数量的学习者短期或长期中断了英语学习。因此, 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考虑如何整体提高学习者的基本语言技能, 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主的英语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 改革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技能, 如果到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基础英语相关课程, 不可能期待他们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也偏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 新形势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目标应该定位为以专业文化为基础, 以专业内容为核心,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及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具体来说, 我们构建了2+X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即以专业英语听说和专业英语实用写作为核心必修课程, 以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为扩展。核心必修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运用英语工具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口头交流能力和书面交流能力。选修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技能类 (听、说、读、写、译基本功的强化) 和语言文化类 (如中西方文化对比、英语电影欣赏等) 两大类别, 旨在增强研究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此外, 因为研究生学习的重点仍在专业课上, 所以改革后的英语课程学时仍然按照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保持不变, 只是在结构和分配方式上进行调整。例如, 大纲要求的最低144学时可以平均分配给两门必修课程, 在两个学期分别完成。

(3) 材料的选择

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 除了选择合适的纸质教材外, 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补充纸质教材的不足。现有教材还不可能考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发生的新变化, 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习者特点对现有教学材料进行调整。并且,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职业为导向的研究生, 所学内容总是与其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些密切的联系, 总是要关注相关行业的变化和趋势, 教师应该在教学材料中及时反映这种变化。

二、结语

专业学位教育要实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英语教学就不能停留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 而是要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结合, 以他们的未来职业为导向。2+X专业学位英语课程设置体系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提出的。当然, 这一模式并不完善, 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检验这一模式, 为其提供更为详实的实施方案, 并不断地改进这一模式。只有这样,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才会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永勤.课程慎思:校长课程领导的实施程序.现代教育论丛, 2006, (5) .

[2]Reid, W.A.The PursuitofCurriculum-Schoolingand the Public Inter-est[M].N.J.: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2.

上一篇:教育服务资源下一篇:无痛人流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