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心得体会

2024-06-08

反杜林论心得体会(精选4篇)

反杜林论心得体会 篇1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一、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像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二、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

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四、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反杜林论心得体会 篇2

( 一) 偷换概念的杜林

看过《反杜林论》后, 我所理解的作为德国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代表的杜林先生, 最基本的两个观点是思维决定存在和世界统一于存在。

按照杜林先生的说法, 哲学是对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阐发, 在更广的意义上说, 还包括一切知识和意愿的原则。他所谓的原则, 就是思维不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那些形式的原则。用在人类和自然界的问题上, 哲学原则就成了科学解释一切问题的补充。①他提倡“原则在先”, 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 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用“原则”解释, 并且没有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 这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是杜林先生偷换了哲学概念, 不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使得杜林在一些哲学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如此一来, 如果杜林先生的思维决定存在是一个真命题的话, 那么康德所说的: “给我物质, 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也就不会万古流芳了吧。

( 二) 恩格斯的批判

恩格斯指出, 思维和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用在我们的实际工作生活中就是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的关系。作为人, 我们在社会上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 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我们常常说要打有把握的仗 ( 发挥主观能动性) , 要根据客观实在分析问题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一旦处理不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将影响我们的主体活动。杜林先生坚持的思维决定存在, 认为一切“原则在先”已经陷入唯心主义, 否认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跟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 “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敌人”如出一辙, 他们都只是片面强调了思维和理性的重要性, 忽视了存在和感性认识, 指出离开思维的存在和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 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 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 也不能因此否定存在和感性的重要作用。所以杜林先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是有悖社会发展规律的。

世界统一于存在, 并不能正确反映世界的本源问题, 也不能正确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好比有些人认为世界统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 其实是偷换概念, 是一个不折不扣、模凌两可的观点。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的, 但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统一于物质, 它不统一于存在, 也不统一于精神, 精神只是我们根据物质世界所做的反映。如果“世界统一于存在”中的“存在”是指精神, 那杜林的观点就是错误的; 如果指的是“物质”, 那么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正确。所以杜林的观点有不合理的成分, 我们应该用哲学思辨的方法辩证看待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坚持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的反映过程中人作为社会主体应根据客观存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 三) 杜林和恩格斯的争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列举了大量事实, 有力的批判了杜林的谬论, 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 有力的克服了杜林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说明了杜林的形而上学不懂辩证法, 把事物看成永恒的, 承认永恒真理的存在等错误无联系无发展的观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 把在质上无限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 仅仅归结为某种特殊的、简单的、单一的物质在量的组成上的不同, 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淆。②“原则在先”、“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 除此之外, 都是鬼话”、③“最后的终极的真理”、④“任何问题都应当从简单的基本形式上按照公理来解决”⑤等等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在一些问题上杜林先生一再抨击马克思的观点, 甚至他都不能自圆其说, 将之前的哲学家说得一无是处。

杜林哲学观点中所带有的折中主义色彩就是形而上学思维的表现形式, 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 只把不同的思想、理论, 无原则地、机械地拼凑在一起。所以, 杜林对马克思的攻击和污蔑是站不住脚的, 从一开始, 杜林先生就没有从科学和辩证的出发点去看待哲学问题, 只是一味地抨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

二、恩格斯对杜林的驳论

( 一) 恩格斯对杜林的驳论

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 恩格斯首先指出, 杜林把从思维中引出的永恒原则当作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并从这些原则中构造现实世界的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按照这种世界观, 相比于人们感觉到的世界, 与人生存密切相关的世界, 其本质、原则无论在时间和地位上反倒是优先存在的。这种观点不仅违反了基本常识, 而且混淆了、取消了认识的客观基础, 因而是错误的。举个例子, 按杜林的观点我们所看到万人空巷、繁花似锦都不是真实的, 而是我们对这种现实的抽象和感性认知才是唯一真实的。换句话说, 杜林认为我们是因为有这种感知我们才看到了万人空巷繁花似锦, 这是与客观事实是严重不符的。在马克思主义看到,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 而是最终结果; 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而是从它们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 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情况下才是正确的”。⑥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而杜林先生的相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它把事物本末倒置了。

恩格斯在哲学编第十三章中反驳了杜林对马克思否定之否定思想的歪曲。在杜林先生看来唯物辩证法都是胡说, 认为是马恩是靠着他人的帮助才得到的结论。杜林这样歪曲马克思: “他不依靠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和否定的否定, 就无法得到质量互变规律、无法证明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⑦旨在说明马克思是靠黑格尔这个“助产婆”才得出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规律的。按照杜林的逻辑, 否定之否定不过是文字游戏。马克思恩格斯反驳杜林, 这是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的批判, 是合乎逻辑的科学认识的批判。

三、恩格斯悖论

( 一) 恩格斯的悖论

恩格斯指出: “关于这种一般世界模式论、关于这种存在的形式原则的科学, 正是杜林先生哲学的基础。”⑧而按照杜林式的“一般世界模式论”和“存在的形式原则”, 其大全体系一旦建构完毕, 就意味着科学问题、认识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无异于封闭了一切科学的发展道路。因为“这种包括世界各种联系———无论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和历史的———的最终完成的体系建立起来了, 那么, 人的认识领域就从此完结, 而且从社会按照那个体系来安排的时候起, 未来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就中断了”。⑨针对这个错误立场, 恩格斯进一步强调了, “如果世界模式论不是从头脑中, 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 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 那么为此我们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学, 而是关于世界和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 由此产生的也不是哲学, 而是实证科学”。⑩“既然这样的哲学已不再需要, 那么任何体系, 甚至哲学的自然体系也就不再需要了”。11如此看来, 我认为, 杜林主义也不应该出现了。

关于真理性认识, 杜林是这样认为的, “道德的世界, ‘和一般知识的世界一样……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 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恶性的差别之上……’”、12“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 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 那完全是愚蠢”。13恩格斯认为, 在杜林“最后的终极真理、思维的至上性、认识的绝对可靠性等等的华丽词句”的掩盖下, 杜林的真理观极具欺骗性。但当杜林宣称作为永恒真理的“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恶性的差别之上……’”时, 其真理观的毛病就暴露无遗。因为一谈到终极真理和永恒道德、永恒正义, 就不可避免遇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 如果能有, 那么是哪些产物。14恩格斯在书中指出, 人的思维, 只是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15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 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 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1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 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 是至上的无限的; 按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的现实来说, 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17只要对问题本身加以辩证地思考, 所谓终极真理和永恒体系等便会丧失存在的意义, 所以, 杜林关于真理性的认识在恩格斯看来才是一大胡说。这就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非常应景的一句话,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四、恩格斯立论

( 一) 恩格斯的立论

矛盾观点作为马克思哲学原理的核心观点, 作为唯物辩证法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是我们必须掌握和深刻理解的观点。是否承认矛盾的客观性, 可以看做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但是在杜林看来, 矛盾却等于背理。他说: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 而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 或者换句话说, 设定为真实的矛盾本身是背理的顶点。”18在《反杜林论》哲学编第十二章“辩证法。量和质”中,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矛盾观, 指出“有一种客观存在于事物和过程本身中的矛盾, 而且这是一种实际的力量”。19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本来具有矛盾的特性。在书中恩格斯分析了杜林错误思想的认识根源, “当我们把事物看作是静止而没有生命的, 各自独立、相互并列或先后相继的时候, 我们在事物中确实碰不到任何矛盾……如果限于这样的考察范围, 我们用通常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就行了。但是当我们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生命和彼此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时, 我们立刻就陷入了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甚至简单的机械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 也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 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20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提到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21生物变异的普遍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着生存矛盾斗争现象, 通过自然选择, 适应的物种生存下来, 不适应的物种被淘汰, 我想古人说的“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都体现了矛盾贯穿事物发展变化的始终, 这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黑格尔也认为, 世间万物皆有其矛盾本性, 正是矛盾推动着事物不断变革。在恩格斯看来, 杜林是反其道而行之, 甚至直言要取消矛盾: “关于存在的基本逻辑特性的第一个命题, 而且是最重要的命题就是矛盾的排除。”22恩格斯说, 思维的逻辑矛盾肯定需要排除, 但事物的矛盾本性如何能够消除? 一旦执意取消矛盾, 那么杜林的哲学思维也就只能停留在形而上学层面了。

泰戈尔说: “静止便是死亡, 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早就告诉我们, 人类和社会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永恒的, 客观的, 没有起点和终点, 运动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杜林先生却胡说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 杜林先生形而上学体系把运动归结为机械力这样以一种所谓的运动的基本形式, 这就使他不能理解物质和运动之间的真实关系。23对此, 恩格斯指出, 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 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24现实事物无不处于运动之中, 现实事物的区别不在于运动与否, 而在于运动的方式、形式如何。物质世界从来都是丰富多彩的, 不同的事物始终处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造成并推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世间的万事万物就是伯格森所描绘的, 没有物体, 只有运动, 运动才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五、恩格斯的方法论

( 一) 恩格斯的方法论

在《反杜林论》哲学编第十四章“结论”中, 恩格斯说: “杜林先生对我们许下了什么诺言呢? 一切。他履行了哪些诺言呢? 一个也没有。‘一种现实的、从而以自然和生活的现实为目标的哲学的各个要素’、‘严格科学的世界观’、‘创造体系的思想’以及杜林先生以傲慢的语气大肆炫耀的其他一切功绩, 只要我们一接触, 就能看出是纯粹的欺人之谈。”25在哲学编中, 恩格斯根据19 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事实, 通过驳论、悖论和立论等揭穿了杜林哲学对唯物主义立场的本末倒置。恩格斯向人们说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自然运动的辩证本性, 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它的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及其思想的内在逻辑。从客观实在出发, 这是唯一正确的唯物主义立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是它的物质性。现实世界的运动, 本来就具有辩证的特性。因此, 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反过来审视客观世界。就如马克思的经典概括: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 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26

黑格尔曾经说过:“存在即合理”。作为一个还算不上入门的哲学学生, 我无法很深层次的理解这句话的精髓, 但我知道“矛盾”是“存在”的前提。也许你会说, 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多了去了, 那不是跟这句话背离吗?比如李天一案件, 比如官员贪污受贿, 比如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比这些, 我倒宁愿相信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教会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 抓问题要抓重点, 解决问题要找到规律。所以, 以杜林主义的观点, 我们将很难区分善恶, 也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矛盾规律, 也就不能做到辩证看待问题。因此, 掌握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 才是我们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关键所在。

摘要:泰戈尔说:“静止便是死亡, 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早就告诉我们, 人类和社会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永恒的, 客观的, 没有起点和终点, 运动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杜林先生在其撰写的《哲学教程》中胡说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使他在一系列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这就意味着我们拜读恩格斯先生的《反杜林论》哲学编能更多的了解杜林先生的折中主义的哲学以及恩格斯对杜林观点的反驳和批判, 他在《反杜林论》中的驳论、悖论和立论能对我们系统了解和钻研科学技术哲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为此,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杜林和恩格斯观点的不同;接着从恩格斯对杜林的驳论来建立自己的悖论和立论方面加以诠释;最后简单叙述了恩格斯的方法论;以便今后能更好的指导我的学习和工作。

关键词:思维,存在,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 1999.12.

[2]陈先奎.思想政治理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06.

解读恩格斯《反杜林论》 篇3

《反杜林论》建构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并使新唯物主义进一步完善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本质规定性,恩格斯从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 ,它根本否定了一切旧哲学,亦即否定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它不再像旧哲学那样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关于事物及其知识的总联系的构想,而只提供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恩格斯还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他明确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哲学区别了开来。

在《反杜林论》第一编中,恩格斯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最新成果 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阐述了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首先,深刻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其次,恩格斯针对杜林把物质同运动割裂开来,把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割裂开来以及时空有限的主张,深刻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和时空观。他指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 分割的,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运动形式所决定的。恩格斯还指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恩格斯也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指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则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尺度。针对杜林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恩格斯深刻地指出,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矛盾。此外,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考察了自然界的演化历史,在当时自然科学所获成果的基础 上,提出了关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形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深刻地阐述了有机生命运动的辩证法。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一编中对唯物史观的阐述侧重于补充和丰富。首先,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社会历史观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其次,针对杜林的暴力论,科学地论证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在政治与经济的关 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被经济决定的。在强调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时,恩格斯也分析了政治所具有的一定的独立性和对经济的能动反作用。再次,针对杜林鼓吹的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和道德观 。恩格斯深刻地指出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指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观,恩格斯首先揭示了辩证思维方式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 本对立。恩格斯又阐明了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杠杆。恩格斯还阐明了作为人类思维和认识成果的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并阐述了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恩格斯还依据人类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阐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恩格斯指出: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 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恩格斯用大量的客观事实论证了矛盾规律的客观普遍性。他指出,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高级的复杂的生命运动都充满了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恩格斯还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他指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恩格斯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它是自然、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

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國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

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反杜林论心得体会 篇4

论社会平等和公民平等--解读《反杜林论》的社会伦理学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 者:宋希仁 SONG Xi-ren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刊 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8(6)分类号:B82关键词:社会平等 公正 公民权利

上一篇:观四大名著电视剧有感下一篇: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