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论(共12篇)
沉默论 篇1
一、沉默权概述
沉默权, 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特权, 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人、被告人所享有的可以对司法人员的讯问保持沉默而不自证其罪的权利。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沉默权一般包含以下含义:
1. 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侦查追诉人员或审判人员的讯问, 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
2. 不得因被告人拒绝回答或保持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的境地或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
3. 被告人没有义务为追诉一方提供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言词或实物证据, 追诉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损被告人健康、人格尊严的方法迫使其就指控事实作出供述或提供证据。
4. 被告人可以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或不利于己的陈述, 但这种陈述必须处于被告人的真实意愿且被告人在清楚意识到自己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作出, 法院不能把被告人因迫于外部强制或压力所作出的陈述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
由此可见, 沉默权并不禁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追诉人员作出陈述甚至是不利于己的陈述, 它禁止的只是不得为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而采用强迫或引诱、欺骗等其他非法手段。
二、我国沉默权的现状
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相反, 该法第9条中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 应当如实回答, 应当承担如实供述的义务。可见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与沉默权原则相去甚远。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没有确立沉默权, 但是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的行为收集证据, 而且我国《刑法》也将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等暴力取证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此外, 司法解释还初步确立了“刑讯逼供或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被告人口供不得作为证据使用”的排队规则。这些法律规定有一些沉默权的因素在里面, 但不能仅凭此即说我国已经存在沉默权。
三、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仍未确立沉默权制度, 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 当事人的口供被摆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我国的侦查技术不够先进, 所以需要当事人的口供指引。另一方面, 重视当事人的口供确实可以提高办案效率, 更好地打击犯罪。但是现在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时见于报端的刑讯逼供。虽然我国《刑法》对刑讯逼供罪有明确的规定, 但司法机关在其侦查、起诉甚至审判活动中, 以刑讯逼供, 特别是以威胁、引诱、欺骗等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现象却屡禁不止;对公民的任意传唤、拘传、羁押甚至超期羁押, 以及对被限制自由的公民实施的非人道待遇等现象也是常有所闻。刑讯的原因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有罪推定”思想和严重依赖口供的口供主义的影响。而法律规定“应当如实回答”又常常在道德观念上支持办案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施加各种压力甚至刑讯。因此, 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有其重要的意义。
1. 确立沉默权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需要
在刑事诉讼中, 最容易且频繁受到侵犯的是受追诉人的权利。受到刑事追诉的人与拥有特殊权力和专门技术手段的追诉官员相比, 本来就处于劣势地位, 如果追诉官员拥有强迫被追诉者陈述的权力, 被追诉者的其他权利就会因此而毫无保障, 也容易助长追诉官员刑讯、威胁等非法行为。而赋予其沉默权, 实际上是增强了被追诉者在刑事程序中与追诉官员相抗衡的手段, 以达到维护被追诉者合法权利, 抑制追诉权滥用的意图。任何公民 (包括无辜的人) , 都可能涉嫌犯罪而受到追究, 所以, 保障被告人沉默权, 实际上是对每个公民权利的保障, 是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确立沉默权能有效防止冤狱的发生
由于被追诉者享有沉默权, 为追诉官员的取证增设了障碍, 追诉官员就不得不放弃通过逼取认罪口供来获取有罪证据, 而必须充分收集其他证据, 这就为查明案件真实, 防止冤错提供了保证。这对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因为如果冤狱太多, 社会就难以长久稳定。
3. 确立沉默权有助于实现程序上的公平
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注重程序的正当与文明, 强调尊重和保障受讯问人的人格尊严和意志自由, 沉默权就是一个体现。从理论上讲, 沉默权是同强调诉讼结构平衡、当事人的主体地位、无罪推定原则及举证责任的原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强调诉讼中控、辩双方的对等性, 追诉官员就不得对被追诉者科以协助追诉方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义务, 否则就毫无公平可言。既然承认被追诉者的主体地位, 从而承认被追诉者意志的独立性, 他就享有充分辩护的权利, 在不愿答辩时也就享有不作答辩、不予回答即沉默的权利, 而追诉官员不得违背其意志强迫其作出答辩, 否则, 被追诉者就会成为不具有独立性的诉讼客体。既然根据“无罪推定”原则, 任何人在被法院依法宣判有罪以前在法律上视为无罪的人, 那么指控其犯罪的一方为证实其有罪, 就必须负有提出充分证据的责任, 而不能强迫他本人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有罪或者无罪。
可以说, 确立沉默权是司法制度进步的标志。作为一种成熟的法律制度, “沉默权”在司法和审判的实践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人的尊严是人类的终极目的, 而沉默权制度是保障人类尊严不受侵犯的法律手段之一。所以, 虽然说沉默权确实会使一些罪犯逃避制裁,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终极价值。
摘要: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司法人员的提问拒绝回答或保持沉默且并不因此而受到追究的权利。本文概述了沉默权的内容, 通过分析我国沉默权的现状和沉默权的意义来阐述在我国建立沉默权的必要性。
关键词:沉默权,确立,必要性,无罪推定
沉默论 篇2
1.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原理课”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机制。
针对当前文化多元化及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多样化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创新大学生“原理课”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及方法,以便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首先,要在观念上实现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原理课”教学教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虚心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于大学生头脑中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以免让学生对“原理课”教学产生逆反心理。其次,要在内容上实现创新。教师要在加快知识更新、加大信息量的过程中,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化与人性化要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找到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在方法上实现创新。“原理课,教学要把课堂教学与网络互动相结合,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对话渠道,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原理课”教学要把教材理论与专题讲授相渗透,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精炼化。“原理课”教学要把案例教学与问题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原理课”教学还要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功能,实现实践教学规范化。
2.加强“原理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机制的协调配合,构建大学生德育系统工程。
“原理课”教学是高校德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大学生从思想认识上掌握明辨是非的认识方法,要想达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目标,还需要其他德育机制的联动,构建起大学生德育系统工程。各高校要以学校党委书记牵头,党委宣传部、校学工部、教务处、校团委、各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共同组成高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沟通协调。此外,大学生德育系统工程还要包括校外实践教学机制,要加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社会、认识社会,从而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化为走上社会以后的行为准则,从而实现“原理课”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
如果说发散式螺旋是由里向外扩散,那么,聚焦式螺旋则是由外向里的收敛。据报道,2007年6月28日,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报集团主办,哈尔滨新闻网承办一个大型综合性论坛“议论风生哈尔滨”。该论坛开通300天后,有1.5万名注册网民,共发5.5万张帖子,有4000余万次的浏览量,14次的网络直播。该论坛连接着一大群热心于城市公益、忧虑于城市弊病、献计于城市发展的市民和善于听民声、重民意、集民智、聚民力的城市管理者。“议论风生哈尔滨”论坛为市民搭建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隐藏真实身份,发帖不受任何约束,虽然网民们有些表述不是很规范,有些措辞闻之刺耳,但爱之深、责之切。城市管理者深知,不满、气愤、牢骚、指责,全部源于对这个城市的爱与期待。论坛两端说者和听者坦诚的良互动,取得了一分满意的效果。
沉默论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7-02
英语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有效工具。学好英语是更好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丰富生活,促进学习生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广,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养、高能力的英语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教学认知,打破教学沉默的现象?本文结合多年来的学习经验,浅析了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状的原因,及其相关解决对策。
一、英语课堂沉默的危害性
课堂沉默对教学活动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活动的顺利进展。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够产生有效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死板、单一,对教学活动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然而现阶段,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沉默成为了普遍现象,许多学生缺乏对老师提问及其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乐于扮演听众的角色。大部分学生即使对教学内容存在疑惑,或者知道问题答案的也往往避而不答、甘于沉默。英语是用于交流沟通的语言工具,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运用性,学好英语的重要表现、学习英语最终目的也是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英语语言开展交流沟通。因此,沉默式的课堂现状对英语学习的危害性更为显著,严重影响了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对老师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评价也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英语课堂教学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
1.教师因素
(1)教学模式守旧、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沿袭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理念,传统的“课堂—教材—教师”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导着初中英语课堂。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甚至部分教师对教学活动存在错误的认知,片面的认为安静、严肃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纪律存在不良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学生保持安静、沉默的教学局面。另一方面,单一的教学方法,繁琐的英语语法、复杂的句型结构等等也打击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容易滋生了厌学、逃避的学习情趣。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学习乐趣,思想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形成教学沉默等课堂现状。
(2)不当的提问策略和评价策略
教师提问是打破教学沉默的有效途径。但是,不恰当的教学提问也间接的造成了课堂沉默的重要原因。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老师缺少教学提问的技巧和思考,比如说,有些老师所提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者话题对于学生过于陌生,学生回答不了,只有选择沉默;有些老师的问题又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答题欲望和兴趣;部分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或者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给以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时间往往过于急促、短暂;有些老师对学生答题的评价过于随意,缺少对学生答题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有些偏激的评价,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愿意、害怕答题等等。
2.学生因素
(1)性格因素
研究表明,性格对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性格外向的学生更容易参与英语口语交流,与老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形成活跃、高校的教学氛围。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对回答问题存在恐惧、害怕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形成一言不发、保持沉默的现状。大部分初中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过度时期,心理活动过于敏感多疑,自尊心较强。回答问题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在同学、他人眼中的形象。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形象,在英语教学中,不愿意回答问题,甘于沉默、乐于沉默。
(2)学生英语水平
除了学生本生的性格原因之外,学生英语水平过低,英语基础较差也是造成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保持沉默是因为根本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不能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英语学习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许多学生认知、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涨,缺乏学习英语的热情,长时期以来的不学习英语,或者不认真学习英语,造成英语学习脱节,英语水平低下的现状。再加上有些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不足,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知道怎样措词回答问题,在教学中也只能选择保持沉默。
三、打破英语课堂教学的相关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打破课堂沉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自觉摒弃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习心理、性格特征出发,有效的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现状。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当积极的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的创新教学方法。比如说,可以合理的将学生进行分配,组成学习小组(7、8人为最佳人数),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老师旁听(观)、指导、帮助下自主学习。营造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等等。
2.改进教师提问、评价策略
提问式教学是打破课堂沉默的直接方法,合理的提问可以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思维的运转,促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发言,积极开口。但在提问过程中,老师应当形成正确的提问、评价策略。对于问题的提问应当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现状和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当学生注意力分散,表现出学习疲倦的现象时,可以适度的开展提问。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应当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应当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答案,并且给予足够的尊重。对于学生的答案,既要全面性的看到答案的优缺点,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还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等等。
3.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核心,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知、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成败。因此,要打破英语课堂教学沉默现状,笔者认为,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教学活动的实质和教学规律。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的教学环境,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老师在活跃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激发出最大的教学潜力,高效的引导学生实施教学,学生才能最大受益于教学活动。教师应当明确学生对教学课堂沉默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的同时,还应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转变传统的尊师重道的师生理念,积极地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打造平易近人的教师形象,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性,促进教学活动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金小梅.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解析[J]. 海外英语. 2011(12)
[2]李乃刚. EFL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实证调查与语用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23)
[3]王敏芬. 构建初中生英语合作学习的对策研究[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0(26)
[4]王慧杰,李贺伟. 国内英语课堂沉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
[5]史立英,张凤香. 英语课堂交互制约因素的调查分析[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6(02)
论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沉默,原因分析,有效对策
初中英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过程,而沉默的课堂割裂了师生互动参与的关系,极大挫伤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鉴于此,教师要找出导致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探索出有效的改善策略。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打破课堂沉默氛围,一改学生课堂“听众”的角色,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使其主动参与课堂,不再“三缄其口”。
一、尊重理解学生,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理念倡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要注意去聆听学生心声,洞察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难处。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此点,他们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不关注学生的异类课堂行为。而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深感被忽视、被嫌弃、被鄙视,这很显然成为当下英语教学出现“课堂沉默”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为了改善沉默现状,教师必须要做到尊重理解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师生关系是高效英语课堂构建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理解学生,关爱包容学生。学生情感需要被呵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细微情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一系列难题,唤起学生心底的学习欲望,打破课堂沉默氛围。2.实施赏识教学,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些学生由于性格、学习程度等原因出现自卑心理,这时教师要巧用语言激励或行为激励,提升学生自信心,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长处,继而自主勇敢地去参与课堂活动。3.营造温馨活跃的英语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巧用教学艺术等手段营造活跃学习情境,打破课堂僵硬、沉默的氛围,让学生放下心中芥蒂,不自觉融入到教师所营造的活跃教学氛围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导致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另一个因素是教学方法、策略僵硬机械,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最直接的表现是,教师费力地在上面唱“独角戏”,而学生则作为旁观者有的听得“如痴如醉”,有的则“心猿意马”,这种完全割裂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堂沉默现象的出现。当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整体来说,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依然未能被打破。鉴于此,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充分调动你学生积极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可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有效教学策略。
例如,在Let’s Celebrate!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下世界各国庆祝节日的一些图片以及过节日的一些方式,如美国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万圣节All Saints'Day等,然后再展示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儿童节、国庆节等各种节日。这样,教师不仅能给予学生酣畅淋漓的视觉体验,同时,多媒体声情并茂的特点也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就某一个话题提出合作讨论任务,激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真正去打破课堂沉默现象。总之,教师要基于英语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特点采用科学灵活的教学策略,营造活跃生机的课堂学习氛围,打破课堂沉默现象。
三、多途径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英语学习平台
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要想打破课堂沉默现象,强化师生沟通与交流,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很有必要。诚然,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师生长时间缺乏互动交流的影响下产生的,而师生缺乏交流是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一个关键与核心的因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尽可能消除师生心理隔阂,实现师生无障碍沟通,这对课堂沉默现象的打破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搭建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第一,善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强化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可有意识搭建合作互动平台。第二,巧用提问技巧创设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设疑提问的方式实现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效。
综上可知,打破初中英语“课堂沉默”是一项繁琐复杂、循序渐进的系统工作,它不仅需要教师的充分发挥课堂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激励的作用,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激励起着更大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搭建师生互动平台等措施改善课堂沉默现象,营造温馨活跃、和谐生机的初中英语课堂氛围,以此来不断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展文蕊.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2]朱莉萍.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89:97.
沉默论 篇5
1,看着你离去的背影,我泪如雨滴,最后一次呼吸着空气中有你的气息。2,为人不过六个字:看懂、看透、看破、心累了,就用沉默代替一切。
3,如果有一天,我彻底的在你的世界里消失,你会不会想起有我4,我只是想要一双属于我自己的高跟鞋陪我走那泥泞的路
5,在乎什么,就会被什么所伤。
6,我知道,我不可以去强求任何人。心累了,就用沉默代替一切。
7,明年的今天,祭祀我们不堪一击的爱情。!
8,最后的最后,还是你们好了,而我始终还是一个人。
9,原以为不会心痛,为何眼泪止不住的流
10,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能忘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一个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隐藏得太久,时间太久了,人就会变得沉默,那时候,有些往日的情怀,就找不回来了。或许,当一段不知疲倦的旅途结束,只有站在终点的人,才会感觉到累。其实我一直都明白,能一直和一人做伴,实属不易。
11,他们的世界连空气都洋溢着幸福。
12,因为内心深处的绝望,她用沉默代替一切悲喜,别人眼里有了一个不同版本的她,高傲,冷漠,不同人情世故,只有她自己知道,曾经她是多么热情洋溢的女子。
13,为何总让我的勉强来玉成你们的碧海蓝天
14,残缺不全的心,能给你的只有支离破碎的情。
15,涐还是一如既往旳沉迷在那段不是记忆旳记忆里
16,你的承诺太多,美的让我不知所措。
17,沉默是表示轻蔑的最完美方式。
18,我,不会问,不会提,难过了就一个人不停地
19,不管你经历了什么,不管你悲与喜,不管你变成怎么样,我 一直都在,只是用沉默代替了一切。
20,没有人有耐心听你讲完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要说;没有人喜欢听你抱怨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痛;世人多半寂寞,这世界愿意倾听,习惯沉默的人,难得几个。
21,心累了就用沉默代替一切。不要说有多么的难过,心痛 就用伪装遮掩悲伤,不要让别人看到伤口。
22,属于你的记忆、已经不在我的记忆卡里、我把这份记忆已删除
23,疼,不一定要说出来;哭,不一定是伤心事;笑,不一定很快乐;沉默,不一定无所谓;离开,不一定很潇洒;开心,不一定没伤心过;幸福,不一定没痛苦过。
24,沵离我而去,这让俄学会一个人坚强。
25,所有旳是是非非都要独自面对。眼泪滴进了水杯。充满药水旳苦味。无言以对。
26,捂住胸口、想要掩饰那股莫名的疼痛。
27,纠结在灵魂里的痛,是你曾经给的伤口。
28,有一天你懂得如何用沉默代替一切,那么你就真的长大了!
29,情人心里的天枰,砝码细微如发丝,你笑了,我的天晴了,你沉默了,我的心灰了。我捕捉你的任何眼神,判断你是否还如以前一般热情,我收集你的所以短信,衡量你是否还如以前一般眷恋,亲爱的,我在做这些无聊而有趣的事情。
30,泪水模糊了我的世界,连你离去的身影都看不见。
31,我真的好想再重温一次你的温柔。
32,我就像布娃娃一样,你不需要时,就随手丢掉
33,我发现我比想象中爱你,只是一时不小心错过了你
34,我记得我爱过,哭着,要不回那些快乐!
35,没有你,我的签名怎么会带有悲伤呢?
36,太多逝去的生命太多的无法割舍
37,只是无奈,一路走来,尘世的花开,岁月的苍茫,被寂寞的呼吸,渗透清风拂过的呢喃,最终,我只能用沉默,来代替所有的悲伤。
38,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
39,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掩饰弱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们因此而丧失了人的尊严。
40,下一站,会不会有你的身影。
41,青春被你背叛,身体被你顽劣,眼睛湿了,你却留下一抹微笑。
42,感情浮浮沉沈,世事颠颠倒倒。
43,有人告诉我,最痛的地方,要用最美的方式包扎、他们怎会知道,我最痛的地方是我的心、44,你从来都没有爱过我,这是我从游戏的一开始就知道了。
45,事与愿违,是谁狠心伤害了谁?
46,学会少说多做,尽量保持沉默,用行动代替语言,用沉默代替愤怒,终有一天,你会明白,不说,是一种智慧,不说,不代表吃亏!
47,有时候不是不懂,只是不想懂;有时候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说出来;有时候不是不明白,而是明白了也无能为力,于是就保持了沉默.有些话,适合藏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的忘记;有些回忆,只适合偶尔拿出来回味。很多事情,当经历过,自己知道就好;很多改变,不需要说出来的,自己明白就好。
48,也许总怀念着你,也许模糊了自己,虽然伤心需要勇气,我选择哭泣。
49,有时候沉默真好,可以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言多必失的厉害,但更知道不能把这种反感说出来,神情中更不能流露出来,于是,便用沉默来防患未然。说太多,不如沉默。想太多,我会难过。
50,走,我不会吵,不会闹,心痛了用沉默代替一切。
51,你不仅毁了我的人,我的心,还有那份忠贞的情
52,能不能多一丝感动,能不能多一丝爱。
53,感谢你们从我生命里抽离,疼的我歇斯底里。
54,我曾路过你的心,不是我不想停留,而是你不肯收留。
55,总说我不信你,可你的话要我怎么去相信
56,用沉默来代替所有的一切,再见,那时的自己,再见,我以前怀念的人。
57,身累了,用沉默去代替一切,或许会有所缓解;心累了,把一切归于沉默,或许会释放自我。
58,寂寞伴着我长眠,你走时坚决的身影,枯竭了爱恋。
59,真的心累,为何长大后言论不再自由? 谈话不再单纯?最终只剩一句算了,不再提,不再说,用沉默代替了一切的哀叹。
60,你已经开始慢慢走出属于我的世界
61,旧字里带有的情绪,诉说你的回忆太伤。
62,一辈子的爱,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是什么承诺和誓言。而是当所有人都离弃你的时候,只有他在默默陪伴着你。当所有人都在赞赏你的时候,只有他牵着你的手,嘴角上扬,仿佛骄傲的说,我早知道。不要因爱人的沉默和不解风情而郁闷,因为时间会告诉你越是平凡的陪伴,就越长久。
63,如果某一天,你要离开我,我会选择沉默,因为你的幸福比我的挽留重要多了。
64,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不必对全世界喊话。生命中往往有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时刻,毕竟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条列清楚,甚至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是与非。那么,不想说话,就不说吧,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
65,爱你怎么会是个错误从天真悲伤到清楚
66,公车上,两个陌生男女坐在了一起。到站了,女生慌乱中竟将相机落在座位上了。男生看见了,但他没喊住女生,他将相机塞进了自己的口袋。到了晚上,男生掏出相机,他一页一页地翻阅着,他沉默了。原来,他遛狗的样子,雨中奔跑的样子,路边吃烤串的样子,全被那个不知名的女生偷偷地拍下来。
67,疲倦了,心累了,就一个人静静躺着,用沉默代替一切;不提,不问。
68,你是不是断定我不会离开你,所以你才这么肆无忌惮的伤害我。
69,激动的情绪总是让人感觉不好,很多时候还是用沉默代替一切会比较好。
70,为自己打气,昨天的不堪的统统都忘记用沉默代替一切。
71,原来爱情也能让人变得虚无,直到感受不到你给的痛。
72,这一秒的泪水,留到下一秒去祈祷。
73,分了手,一直走,不要再回头,别管我有多心痛。
74,我想要说的一切,却还用沉默代替,一点一点渐渐累积,越来越难平息。
75,真的很想时光倒流到我们在一起的那段日子
76,不希望我们只是陌生人、你知道的那不是我想要的77,人 一旦成长了,她会用沉默代替一切,只有经历过最痛的伤看过世界的人,才会懂庆幸我成。
78,一个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隐藏得太久,时间太久了,人就会变得沉默。那时候,有些往日的情怀,就找不回来了。
79,用手使劲敲打胸口,这样心就不会那么痛了
沉默是金,沉默是祸 篇6
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割据在北方的政权。这个政权,凭借辽国的军事支援、坚固的太原城、士兵顽强的作战力,持续了二十九年。后周世宗、大宋太祖先后多次征伐,都没有攻克。如今,周世宗、宋太祖没能实现的事情,到宋太宗这里实现了。宋太宗不仅将北汉纳入大宋的版图,而且让古城太原彻底消失。一方面,平定北汉,是大宋统一过程中的重要成就;另一方面,一心想超越宋太祖的他,终于有了可以证明自己实力的真凭实据。
双重的喜悦,尤其是后者,让太宗皇帝颇为兴奋。宋太宗得意忘形,如同一个喝酒喝高了的人,大脑一冲动,就容易短路;一短路就容易作出异乎寻常的决定——宋太宗要求立刻出兵收复燕云地区。
这样做是否合适呢?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一派极力赞成,一派坚决反对。
赞成者有赞成的道理,反对者有反对的理由。
从外部因素看,宋太宗的这一决定,一是得意忘形,二是错判形势。
平定北汉的核心是围攻太原城,关键则是打援——阻击辽国援军的南下。当时负责打援的是镇守西山二十年的郭进。郭进先到,占领有利地势,在辽军渡涧之时突然发起攻击,辽军不战而乱,宋军趁机追杀,辽军大败。这一战,郭进占了地利的优势,利用了辽军轻敌的错误,没费多大劲就完成了任务,让辽国损兵折将。这为攻占太原奠定了基础,也让太宗皇帝对辽国的军事力量产生了低估,这直接推动了宋太宗攻下太原后立即征伐幽州决策的出笼。
从内部因素看,此时的宋军,已围攻太原数月,粮草将尽、军队疲惫,不宜再出征。
第一,不能打。征伐燕云是太宗皇帝一个临时性的决策,各项工作根本没有准备,包括物质准备(粮草)、心理准备。从现实看,从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出兵到五月太原攻陷,连续数月行军、作战、攻城,士卒疲惫,像长时间绷紧的一根弦,也该松松了。
第二,不想打。太原攻陷之后,众将领终于松了一口气,正盼望着论功行赏。这是必须的,也是战争胜利的一个动力;没想到没等来行赏,却是接着出征,因此将士内心不愿打。
尽管知道仓促出征幽燕不合适,但是,反对者慑于皇帝的威严,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太了解太宗皇帝了。太宗皇帝杀伐专断,一旦做了决定,很难更改。面对这样的皇帝,大臣们选择沉默不难理解。
沉默是一种人生的选择。
其实,沉默作为一种人生选择,非常复杂。人们常说,沉默是金。确实如此,在一些情况下,沉默可以避免祸从口出。但“沉默是金”并非永远正确。当需要你选边站队时,选择沉默等于选择了灾难。此时,沉默是祸。
论文学作品中女性沉默的反抗 篇7
出生望族的上荻野吟12岁嫁入邻乡富户家中, 却被在外花天酒地的丈夫染上了为世人所不齿的淋病, 又被丈夫抛弃赶回了娘家。性情刚烈的吟子做出了在当时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举动——离婚。在备受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之后, 她独自前往东京求学, 历经种种苦难和磨练, 成为了日本第一位女医生和有名的女性社会活动家。
小说中吟子在饱受了丈夫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下选择了离婚, 这在日本保守的江户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特别是对于大户人家, 离婚是莫大耻辱。吟子的这一举动正是消极的反抗, 在当时看来, 原本已经伤痕累累的她用离婚的方式选择自暴自弃。这种方式是违背男性世界的规则, 将自己的丑陋和失败彻底展示出来, 以此反抗男性的压迫, 控诉男权社会的不平等。之后, 吟子通过求学和远行来丰富自己, 获得了作为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这正是我们所说的积极的反抗方式。“作为生产者和主动的人, 她便重新获得超越性, 她在自己的计划中具体地确认为主体。”文本将两种方式的反抗过程和进行结果都在同一人身上先后体现出来, 作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两种反抗方式的赞同和对于积极的反抗方式产生更好的效果的肯定。
沉默的反抗有用吗?积极的反抗方式能够获得永久的主体性人格和个体解放。原因有三:经济基础、创造性和道德责任感。
首先, 没有经济基础的女性谈反抗简直就是空想, 因为“娜拉出走之后”要么堕落, 要么回来。“女人正是通过工作跨越了与男性隔开的大部分距离, 只有工作才能保证她们的具体自由。一旦她不再是个寄生者, 建立在依附之上的体系就崩溃了;在她和世界之间, 再也不需要男性中介。”吟子通过艰苦的求学成为医生, 尽管饱受质疑, 但终究获得了自力更生的权利, 不再接受男性的施舍。因此, 积极的反抗可以获得独立的经济权, 这是女性反抗的物质保障。
但是, 仅仅有经济权是不够的, 没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生存方式也置女性于悲惨境地。妓女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经济权, “她通过让男人付钱而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工具”, 从而获得了自己的主体性地位, 嫖客反而成为了客体。“高级妓女通过把自己装扮成男人需要的那种女人来获得巨大的权力。她对男人施展自己的魅力, 从而往往使男人屈从与她们的意志。然而, 高级妓女不具有超越性, 她无法揭示世界的意义, 她的工作不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简单重复毫无创造力的获取经济来源的方式不会让女性获得真正的主体性, 因为她在其中处于被动地位, 而不是主动创造。积极的反抗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 简而言之, 女性在积极的反抗是进步的渐进过程, 这种主动探索世界和反抗压迫的行为让她们肯定自身的主体地位。吟子在行医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医疗方法, 造福病患的同时也解放了自己, 因为她在创造和超越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主体价值。
波伏娃指出, 人们对女人的首要指责是她缺乏道德责任感、最自己和整个世界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 像个“长不大的孩子”。这种指控并不为过, 但是塑造女人这种品质的是男人, 因为他们没有让她有机会去承担责任, 从小就没有培养她具有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他们要求女人具有“女性气质”, 而“女性气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被动性”。“她处处感到压抑, 以及把她压倒的整个传统, 是她无法产生对这个世界的责任感, 而这正是她平庸的根本原因。”女性在积极的反抗男权世界的同时会树立自己的道德责任感, 她会抛弃男性这个“代理人”而直接同世界发生关系, 对自己所处的世界负责, 通过创造自身的存在价值来揭示世界的意义。很多女性有意或无意地通过拒接承担道德责任来消极地反抗男性, 例如:任性、易怒、多变、不守时等, 因为正是男权社会和男性把她们培育成不需要承担道德的绝对他者。吟子自从决定学医, 她就开始逐步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 她最初的愿望是“不让像自己一样的女性患者再次受辱 (被男医生检查下体) ”。但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以后, 她就把所有病患的治疗变成自己的责任, 甚至对受男性折磨的女病患进行思想启蒙。女性一旦感觉到自己对这个社会负有责任, 她就不在用少女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而是像男性一样树立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
女性用沉默发出反抗的声音本身就是不明显和被动的, 两种反抗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都表达了反抗男性和确立自身主体性的诉求。虽然积极的反抗让个别女性摆脱了男性的直接控制,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女性群体的现状, 反而为男性设计的规则投了赞成的一票。女性在男权世界的框架下, 遵从男性颁布的规章条例, 获得了成就和来自男性的肯定就是成功了吗?也许这就是男性为维护自己对世界的统治而设计的一部分——给予“第二性”一些蝇头小利以消磨她们的反抗意识。某种意义上, 成功的女性被男性“收编”了, 成为了他们统治世界的工具。
如此看来, 消极的反抗才是本质上属于女性群体的方式, 这种方式令男性震撼, 甚至恐惧。正如吟子执意离婚一样, 她挣违背了原本设定好的规则, 变成了不可掌控的一部分。诚然, 消极的反抗方式并没有给女性带来最好的结果, 它只能瞬间爆发力量, 并且是隐晦而难以理解的。笔者认为女性应当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和反抗模式, 而不是沿用男性创造出的现成语言和模式。沉默的反抗是有价值的, 它帮助一部分女性树立自己的主体性, 但只有形成一套属于女性自己的完整体系, 才能实现群体的解放。
摘要:女性的反抗是沉默的, 她们历来受到来自男权世界的掌控和压迫, 甚至在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作用下, 女性自我也认可了这种情况的合理性。女性作为“第二性”和“他者”即便是反抗, 也是以沉默的声音来控诉男权世界。笔者把女性的反抗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积极的方式, 以使自身变强大为手段, 跻身于男性世界, 获得永久的主体性;二是消极的方式, 用堕落, 展示自己的丑陋的方式, 反讽男性世界, 获得暂时的主体性。
关键词:女性,他者,沉默,反抗,《花逝》
参考文献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郑克鲁译.《第二性I》.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郑克鲁译.《第二性II》.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美]萨利·肖尔茨, 龚晓京译.《波伏娃》.北京:中华书局, 2014.
沉默论 篇8
关键词:问题意识,语文教学,创新精神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1) 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未来的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精神的起点在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然而,由于受几千年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及传统教育制度的束缚,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纵观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脑中没问题,老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听,就像学习的旁观者;还有的学生脑中有问题,但不敢也不愿提。
针对学生问题意识如此淡薄的现状,老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尊重独立人格,使学生敢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要珍视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肤浅的、幼稚的、可笑的,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像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里说的那样:其实人与人之间是用心来交流的,有时候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同时也是自尊心在作怪,不喜欢被别人嘲笑提出的是愚蠢的问题。老师应该细心留意这样的问题。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鼓励他们提问的方法也不同,也许是很天真的想法,但那也是有价值的,体现了其思考的力量。全国著名特级老师钱梦龙先生说:“课堂提问没有错误!”每一个思维火花的闪现,我们都应该珍视,从而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乐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关注一些所谓的尖子生而歧视“差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的优点,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力。老师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言语表扬,还要用一些身体语言,比如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这种民主的氛围能够使得学生信任老师,有什么问题就会乐于提出来。另外,要创设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早在唐代,韩愈就给我们提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尊重,这样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易于提问
捷普洛夫说:“思维过程,通常是由于需要克服某种困难,需要理解某种事物,以及需要解决某种问题而开始的。换句话说,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分马》,老师可以这样设问:“课文写的是分马,但分驴、分牛都有,为什么用分马这个题目呢?”这个问题比较有意义,通过讨论,明确分马是主要的,能更好地表现主题,写“分牲口”太笼统,写“分马、分驴、分牛”太啰嗦,只有以“分马”为题,才能既突出重点又简明扼要。老师设置这样的问题就能激起学生认知的兴趣,引起学生认真的思考。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迸射思维的火花,就会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和强化。
四、教给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要提出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是很不容易的事,必须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书不可。知识的积累是提问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以后老师就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古语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钱梦龙老师认为:“在训练初期,老师可作师范性提问,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评价,让学生知道怎么提问是好的,怎么提问是不好的。”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提问。
1.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提问。
如在《师说》一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本文题目是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大部分学生都回答说不是,那么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经过互相讨论和老师点拨,最后指出,“说”是一种议论性文体,是“解说关于……的道理”的意思,那“师说”的意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对题目的质疑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了“说”这一文体知识。
2. 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我提问:“为什么课文结尾写到了《采莲赋》这段内容呢?好像与文章整个的感情基调不一致,可不可以删掉这一段内容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
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在记叙作者求学的艰苦情况时,写到他和同舍人的对比,一方是“皆被绮绣”,一方是“缊袍敝衣”。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作者为何不以为然?
4. 引导学生从发散或求异的角度对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提出疑问。
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的资本家形象,对这一定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所谓的“参考答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能够看到这个人物身上真实可信甚至可爱的一面。
总之,要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筛选。只要指导得法,学生一定能提出有质量有创造力的问题。
五、培养科学素质,使学生勤于提问
科学在人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是看你有没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苹果落地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可只有牛顿能从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水开后壶盖跳动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可只有瓦特对其进行了思考,从而才有了蒸汽机的问世。
参加一些语文知识竞赛和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活动和竞赛具有自愿性、主体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因而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是终身受益的。
只重视课内的训练是不够的,读报、谈话、写信、打电话、讲故事、听广播、看影剧,甚至看街面上的广告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才能全面训练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认知的敏感度,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学生谁都不信,教育就成功了。”教育培养的就是要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这一切的出发点,这是时代的要求,未来的召唤。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 1997.
沉默论 篇9
关键词:“沉默论”,女性身份,挣脱传统西裔女性悲剧
1《芒果街上的小屋》小说简介
《芒果街上的小屋》 (The House on the Mango Street, 1984) 是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Sandra Cisneros, 1954) 的成名作。《芒果街上的小屋》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并推动了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这部小说描述了墨西哥裔小女孩埃斯佩朗莎·柯罗德 (Esperanz, 英语“希望”, 西班牙语“等待”之意) 从墨西哥迁往美国芝加哥拉丁市区的芒果街, 在这里她有了新的寓所, 却失去了任何描绘美好未来的希望。小说中的小女主人公跟作者有着十分相似的经历, 因此, 小说可以被间接地看作是作者的自传。为了改变既定的人生轨迹, 她不断鞭策自己, 挣脱束缚, 成长为新一代女性的发言人。全书采用了零碎片断式的描写, 反映了墨西哥裔妇女琐碎、四分五裂、乱七八糟、暗无天日的生活, 也展现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 女性被剥去了思想, 剥夺了发言权, 仅为男性的附庸。
2 马舍雷的“沉默论”
“沉默”是马舍雷对文学本质认识的核心观点。 (朱立元, 1997:186) 他指出:“作品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极力隐藏的内容, 也就是所谓的文字的‘沉默’”, “读者应该不断探索作品未能完全展现的内容, 才能真正感悟文学的精髓。” (马舍雷, 1990:363) 在他看来, 能够用文字描写出来的可能只是作品的冰山一角, 文字留下的空白才是与作品的内涵息息相关的。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只能作为我们进一步发现其内涵的导引, 需要读者耐心琢磨的或许在作品中只是有所涉及, 也可能寻觅不到任何提示, 换言之, 也就是“沉默”。这种对中心内容闭口不谈, 只是用一些浅显的故事或者片段堆积起来的作品, 就应该仔细发现其“沉默”背后的“隐情”。
作者为何不直接说出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为何要让读者在文字游戏中琢磨不透。事实上, 文学创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它牵涉太多, 作者不能道破天机最根本的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 在作品中留下空缺, 保持沉默是必然选择。然而作品的这种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 尽管它们没有明确地去说明意识形态, 但实际上它们却简洁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反映了作品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 (朱立元, 1997:186-187)
正如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 作者采用儿童视角来描写芒果街上墨西哥裔女性遭受性别、阶级和种族多重挤压的生活现实。作者通过孩子的眼睛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整个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不和谐、混乱, 但是作者却是轻描淡写, 如果没有置身于那种文化氛围中, 也许读者会认为只是单纯的孩子的世界。其实不然, 每一个场景, 每一个画面无不透着世界的丑陋, 社会的黑暗, 女性的卑微, 除了周而复始的辛苦劳作, 以丈夫为生活的中心, 她们弱小到看不见未来, 疲惫地重复着没有希望令人心碎的毫无生机的生活。
3 族裔女性身份的缺失
作者在“男孩和女孩”这一章里面, 写道“男孩和女孩生活在不同的世界。男孩在他们的天地里, 我们在我们的天地里。比如我的弟弟们。在家里, 他们会跟我和蕾妮说很多话。可是到了外面, 相反却不能和女孩子讲话。”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2006:8) 表面上看只是小孩子的玩伴问题, 但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到男尊女卑, 男性至上, 歧视女性的影子。
芒果街所发生的一切统统被小主人公纳入眼中, 而社区女性的悲惨命运最让她感到揪心, 却又无可奈何:期望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却被婶婶送回从而幻想夭折的来自波多黎各的女孩玛琳;拉菲娜天生丽质却被丈夫囚禁在阁楼;始终无法融入新环境新社区的玛玛索塔;在父亲的暴力下艰难生活的萨莉;被丈夫蹂躏的密涅瓦;在周而复始的家庭琐事中不断变得平庸的埃斯佩朗莎的母亲。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2006:29-124) 这些边缘社区的女性, 承受着双重苦痛:一是族裔群体的集体苦难, 二是性别弱势引发的族群内部的折磨与痛苦。
属于女性自己的独立身份自古以来就被忽视甚至是刻意掩盖。柏拉图坚信妇女“样样都不如男子”。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妇女是发育不全的人, “丈夫象一个国军一样统治着妻子, 象一个皇帝一样统治着孩子。”诗人希摩尼德斯也把女性看作是愚蠢的动物。就连后来的思想家卢梭也认为妇女应该温驯, 是从属于男子的私有财产并且要无条件地听从男子的指挥, 到近代的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等人, 对妇女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发展到一种丧心病狂的仇视状态。 (孙绍先, 1987:15-16)
在中国, 女性的命运同样悲惨。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 在论语《论语·阳货篇》里也毫不掩饰地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 远之则怨。” (孙绍先, 1987:17) 中国自古以来都在不断强化“男尊女卑”的观念。 (孙绍先, 1987:19) 无论中外, 对女性的歧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西方女性都受到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迫害。
在“美丽的和残酷的”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2006:119) 这个故事中,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写道:“我已经开始了我自己的沉默的战争。简单。坚定。我是那个像男人一样离开餐桌的人, 不把椅子摆正来, 也不拾起碗筷来。”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2006:120) 表面上好像是说一个女孩不愿意承担家务,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我们不难发现, 传统的价值观要求女性基本特征就是保持沉默, 自我否定, 徘徊在社会文化的边缘, 每天都被围困在琐碎、卑微且周而复始的生活里。这个故事中所未道明的空白, 是需要读者自己置身其中去体会才可能发现的。马舍雷认为作品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 作品中的秩序仅仅是一种想象的秩序。通过秩序我们可以找到“缺无”, 通过“缺无”又可以揭示作品的结构, 从而最终把握作品所转换的意识形态。 (朱立元, 1997:188) 这个小故事所留下的空白正好揭示了生活在西语裔族群中的女性是多么的卑微, 她们丢掉了自我, 失去了身份, 被湮没了意识, 却换来了女儿、妻子或母亲这一系列冠冕堂皇的称号和一辈子永远也摆脱不掉的枷锁, 她们的人生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收场。
4 结语
既看到文学的现实根源, 又看到文学的特殊性质, 这正是马舍雷的深刻之处。他对沉默的阐述表明, 他所认识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封闭的, 因为在作品中所未涉及的内容总会有人去挖掘。 (朱立元, 1997:185) 再回到《芒果街上的小屋》, 小说看似是主人公埃斯佩朗莎回忆童年的时光时所想到的42个零散的、没有逻辑的小故事, 但这些小故事却真实地展现了芒果街上的西裔女性的生活现状:没有独立的话语权, 是男性的附属品, 没有自己的身份, 只是女儿——妻子——母亲。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女人, 女人就必须丢弃被赋予的子虚乌有的身份——父权制为她们建构的女性气质。 (陶倩, 2009:184)
参考文献
[1]马舍雷.文学分析:结构的坟墓[A].现代美学新维度[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2]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M].潘帕译.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6.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M].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
[4]陶倩.芒果街的女人与房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9 (5) :183-185.
沉默论 篇10
关键词:寓言解读,价值,意义
一、寓言被积极解读的原因
本文讲得寓言是现代意义上的寓言, 约等于“fable”。“‘fable’单词的具体解释为:‘1.a short story that teachs a lesson (a MORAL) or truth, esp.a story in which animals or objects speak;2.a story about great people who neveractu-ally lived;3.such stories considered as a group;4.a false story or accound。’”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寓言”之意有很大出入。“《庄子·寓言》:‘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成玄英疏曰:‘寓, 寄也。’可知, ‘寓’最初的意义正是‘藉’, 是寓己意于他人之口而言之的意思。”[1]
可见, 近代寓言其实是一种重情节的有寓意的故事。而在传统意义上的寓言里, 情节只是寄托寓意的工具, 不被重视。故事的情节给人们建构了一个瑰丽的幻想世界。在现代工业社会里麻痹的太久的人, 当然乐意将自己生活的场景涂上幻想的色彩。于是将这些远离现实的故事当作稻草一样抓住, 纷纷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这些作品在疯狂而用庸俗的色刷下, 哑然失真。寓言的创作者大都已沉入地下, 无力保护它们的纯洁。人们顺着自己的意思, 在其中寻到符合心意的东西, 但闭目塞听的他们没有看到在相反的方向, 也有符合寓意的部分。寓言是透明的, 人们却一厢情愿的拿它当遮羞布。
作为人类文化的神奇时代, 关于古希腊、古罗马神柢的寓言,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深谙世事的培根知道, 只有利用一些受人重视的材料, 才能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渴望维护科学与哲学的独立性, 免受宗教的支配”, 对“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引入人间, 使道德哲学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时髦, 却转了人们对自然哲学的关注”, [2]他有深深的忧郁需要排解。所以, 他并不青睐《圣经》里面的故事, 而以转向之前的古希腊寓言为蓝本, 描绘出自然哲学被宗教事务侵占的淡淡血腥气。
《卡桑德拉或实话实说》也通过卡桑德拉预言的准确而不可信, 告诉了我们卡桑德拉这类人的无用。对人们的生死问题喋喋不休, 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反而靠这种恶毒的预见获得好处, 最后终于被人们遗弃。其实意在讽刺煽动人们最庸俗的生死欲望的宗教。这样隐晦的想法, 被安全而恒久的保护在寓言中。但是在寓言产生的时候, 宗教还未产生。寓言被培根作为工具, 扭曲得失去了原貌。
寓言本身不能言说, 并不代表它没有生命, 从属于人类世界, 它存在于一个独立的“此在”世界。它有自己的有生命, 就像是一块土地,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块土地安然处之, 这样适时它会敞开宽广的胸怀包容我们的迷惘和心伤。而不是试图在它上面种上杂乱的植物, 来耗尽它的养料。
二、寓言本身价值与其“意义”的断裂
如同所有的语言都面临着能指和所指的巨大差异一样, 解读寓言的势必面临一个问题:寓言本身与解读得来的意义的断裂。这不仅仅是“言不尽意”的问题, 语言已不再处于工具地位。培根在在《新工具》中表明, “在人类的交往过程中, 语言不能准确无误地反射客观现实, 而只能是部分地曲解外在世界。它不再单纯地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 而是本身就自成一个世界———语言世界。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 我们就要先认识语言本身。”[3]寓言是语言天真时候的模样, 我们自然应该重视其自身的价值, 不应一味寻求某种解读。
作为一种中西方共用的文体, 每个时代、每个阶层都能在里面找到需要的部分。将其做为教化的工具, 其实只看到了意义的层面, 忽略了寓言本身的文学价值。寓言不光有很深的哲理性, 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形式在很大的意义上, 代表了内容本身。我们应在它与对它的解读中找到一个平衡, 因为各人通过解读寻到的“意义”, 在寓言这个整体面前, 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透露出苍白和无力。
包括集体创作的寓言在内, 它们大都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哲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可以说, 寓言本身就是一种并列于解读的存在, 直接呈现创作者的灵魂。像绘画艺术一样, 任何试图对它进行的解读都是虚妄而浅薄的。因为人的思维在某个时刻会进入到一个无法驾驭的状态, 异常清醒的认识所属的世界, 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刻的反省。奇妙而神圣的灵感如岩浆般喷涌而出, 凝却后形成火山灰——文学作品。柏拉图所言, 为“神赐迷狂”的结果。我们可以将作品作为促使岩浆喷涌的动力的存在证明, 但是要让它重现奔涌的状态, 并不可能。它是上帝赋予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生命阶段的灵感, 是时间的产物, 不能复返。
对卡珊德拉的寓言的解读, 消解了作为文学作品的温暖和神秘。将它可能照亮世界的光辉局限于一个地方, 这样反而让那个地方耀眼得不真实。
三、寓言的多义性消解了解读的意义
培根在纸上, 通过卡珊德拉的预言被人们拒之于心门外的故事, 告诫了我们适时沉默, 适时言说。在字里行间, 隐晦的讽刺徒劳的纠缠于生死问题的宗教。他意思是说, 人们因为死亡而期盼的永恒并不存在于宗教, 而存在于自然哲学。
但是, 依照这种解读的思路, 从另外的角度对寓言进行解读后, 我们却发现随意解读会推出很多矛盾的“意义”, 甚至消解了解读这个活动本身。举三个矛盾来说明。
对待神灵的态度上, 存在着一个矛盾。卡珊德拉欺骗太阳神, 却获得预言的能力, 逃脱了灾难。但是忠于阿波罗的人们却因为他的愤怒, 不再能够相信卡珊德拉的预言, 成了灾难的牺牲品。这到底是叫人们欺骗神还是忠于神?
在卡珊德拉的行动取向上也存在着一个矛盾。我们看到她欺骗了阿波罗的追求, 最终受到惩罚, 不被人们相信。这里寓指不踏实的报应。要是先收获了, 而没有付出就会受罚, 比当初应当履行的责任更加严苛。获得预言的能力的卡桑德拉只经历了短暂的欢欣, 便被太阳神用另一种方式它收回了赠物。落差使得卡桑德拉比之前的人生过得更加丧气。但是如果卡珊德拉答应了阿波罗的追求, 则说明了神的不义和淫秽。普罗米修斯反抗宙斯, 营救人类已经树立了典范:对于淫威, 不管是来自神或人, 都应当反抗, 才是荣誉。而欺骗只是反抗的一种手段。
最后, 关于言说也有一个矛盾。不管是卡桑德拉说出了即将发生的事情, 还是没有说出。都不会改变城邦被毁的事实。人们的灾难是性格决定的, 并不是命运, 命运只是性格萌芽、绽放、熄灭的旅程。性格形成于更久远的原始自然, 是一切原因的原因。试图用言说来改变这个历程, 是不可能的。国家的性格由君主、大臣和平民组成, 上帝对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作出了适当的安排。特殊的部分作用于特殊的整体, 特殊的整体又演绎着特殊的消亡过程, 它的路途毫无可逆性可言。纵然从房间的一扇小窗见识了整栋公寓, 小房间里的动静又怎么影响整个建筑?预言是语言试图彰显意义的典型, 我们都是出色的卡桑德拉, 都能预见自己生命的灭亡, 但是却没有意义——语言没有意义与这则寓言用语言劝诫人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它甚至消解了解读的意义。
当然通过随意解读的方法推出的矛盾远不止以上三个。这是否说明, 面对寓言创作, 我们不能随意解读, 只能“意会”。
参考文献
[1]宋兴昌.“寓言”概念的定义与界定——兼论“寓言”与“fable”对译的不对称性[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11) :110
[2][英]弗兰西斯.培根.论古人的智慧[M].李春长, 译.刘小枫, 编.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军乐高奏 武器沉默 篇11
“以音乐为武器,征服人心”
元月27日,演出队伍在素有“音乐之城”美誉的波尔海姆市人民音乐厅举行首场音乐会,演出前代表团的领导和乐队队员心中未免担心观众能否接受。但出乎意料,从第一首乐曲《轻骑兵序曲》开始,音乐素质很高的德国观众的抽响便异常火爆,之后每当一曲终了,观众席上都会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由于连续返场,音乐会由原定的一个半小时,延长到近两个半小时。演出结束后,动人的一幕发生了:当乐手们整理好乐器物品走出音乐厅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没有离去,他们在深夜的寒风中等待着与演奏家们话别。专程从柏林赶来观看的德国联邦军乐团团长齐尔纳上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早就知道你们的水平是一流的,听了你们的音乐会后,我发现你们的水平比我想象的还要出色,整台音乐会从总体构想、曲目的选择到乐队的演奏堪称精彩绝伦。”第二天当地最大的报纸《波尔海姆日报》以“用音乐为武器,征服人心”为题报道了演了的盛况。文章盛赞军乐团是一支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乐团,其精彩、准确的演奏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东方大国的风采。德国华侨领袖邝伟森先生观看了我团在使馆举办的新春音乐会后激动地连夜给《欧洲时报》和《星岛日报》撰写了名为《文明之师越洲来》的文章,盛赞我团演出成功。
“中国队是由我请来的”
参加今年布莱梅国际音乐节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荷兰、白俄罗斯、马耳他、巴林等9个国家的11个乐队,每个乐队都具有雄厚的实力。按照以往35届音乐节的惯例,组委会不组织专门的评奖活动,但到现场观看演出的3万名观众和通过电视直播看到演出的500多万欧洲观众的心中自会有一番评说。因此各乐队之间暗地里的激烈竞争与较量是不言而喻的。在组委会精心策划下,11支乐队共同演出了一台以“和平、友谊和理解”为主题的大型队列行进吹奏表演,在这台代表了当今国际军乐界最高水平的表演中,在各乐队十分关注的出场顺序问题上,曾于去年亲自来京考察并正式向军乐团发出邀请的组委会主席赖梅斯先生,力排众议提议由首次参加艺术节的中国军乐团担纲每场演出的压轴戏。在连续进行的七场演出中,我军乐团不负众望,从节目的创意、编排到现场发挥,各个环节都非常出色。特别是民族音乐、民族乐器的大胆运用使观众大饱眼福,欣喜若狂。成为11支参演乐队中赢得掌声最多,现场反响最热烈,最受观众和同行欢迎的乐队之一。东道国德国军乐队的指挥认为“中国队水平最高”。本届音乐节艺术总监戈德贝克先生盛赞中国军乐团“绝对一流”。组委会主席赖梅斯先生讲,“能够邀请到中国军乐团这样高水平的乐团并由他们压轴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军乐团的参加使本届音乐节成为有史以来吸引观众最多的一次军乐盛会”。赖梅斯先生在多次以骄傲的口吻对人们讲“中国队是由我请来的”。他还再三邀请我们明年能以主宾国的身份参加音乐节(每年的九、十月份,德国都要派出由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记者组成的庞大记者团到主宾国采访和宣传报道)。
在舞台上过春节
德国时间2月4日下午,音乐节首场演出在布莱梅市政大礼堂进行。5时许,我军乐团的队员们正在紧张地做出场前的准备工作。这时一名年轻队员大声喊道:“现在是北京时间大年三十零点整!”闻听此言,在场的50多名队员似乎被一种异样的情感所击中,喧闹的中国队休息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大家相互看着却没有人开口。见状,在场的代表团团长于海灵机一动迅速招呼其他几位领导与队员们一一握手,给大家拜年,队员们也随之热情地相互问候。一切都在不言中。几分钟之后,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声中出场。这一天队员们的精神状态非常亢奋,表演格外出色,作为旁观者我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和激情融入了乐手们的每一根神经末梢,嘹亮的号角,坚定的步伐,铿锵的节拍,整齐的队形一个接一个,流畅自如,就连一个轻微的转身,一个简单的招待步都变得富于生机与活力。当表演的第三部分在德国乐曲《老朋友进行曲》声中开始的时候,观众的情绪又一次达到了高潮,全场每一名观众都在随着音乐的节拍整齐的击掌,在持续了近10分钟的掌声、欢呼声中,一位德国老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竟脱下上衣,一边挥舞,一边欢呼。这一天来自中国的由100多人组成的“乐迷团”亲历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中许多人兴奋得手都拍肿了,有几位女团员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也是这一天,德国及欧洲数百万观众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这场精彩的演出。
“我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军人”
1月28日,军乐团在布茨巴赫市演出,中场休息的时候,有人告诉代表团团长于海,观众中有一位老人曾在中国工作多年,今天正赶上是老人75岁生日,得知这个情况后,演出队当场决定为这位老人送上一首优美的中国乐曲《送你一朵玫瑰花》,以表达中国艺术家对老人的敬意与祝福。一曲终了,全场掌声四起,这位老人家感动得老泪纵横。音乐会结束后老人又特地从乐团买了两套军乐团录制的CD盘。当场分发给自己的朋友。老人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生日礼物,我要和我的全家人一起,永远记住这份来自中国军乐团的美好祝愿!”
沉默论 篇1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 , 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可是, 很多教师更多的是面临课堂上学生缄默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窘境, 很多教师都做了很多的努力, 试图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改变这种局面。
一、找寻课堂沉默的原因
经过问卷调查, 笔者发现, 初中学生课堂发言状态不尽如人意, 70%的学生不期望课堂发言, 1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 只有12%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争取发言, 这样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但对这些数据理性地分析后, 笔者发现, 学生在课堂上不发言,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胆怯心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 其实就是他们不自信的表现, 他们害怕回答问题。其中, 班中一部分学生由于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辞, 就算知道答案, 也怕自己表达不清;而一些学生则怕回答错误, 从而遭来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 这样的胆怯心理让很多人宁可选择沉默。
2.懒惰心理。一些长期不被老师提问的学生, 认为发言与自己毫无瓜葛, 逐渐失去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内驱力, 形成懒惰的心理状态, 所以不再举手发言。还有些学生同样由于懒惰, 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 认为反正老师要讲的, 懒得动脑筋, 就拿着笔在那傻傻等着老师给答案, 然后记下来, 英语课就变成了纯粹地记笔记课, 英语学习的兴趣在日积月累中渐渐失去。
3.从众心理。有些学生本来想发言, 但发现周边同学都不举手, 为了不显得突兀, 为了得到大多数学生的消极发言的认可和接纳, 便妥协于其他同学, 与他们保持行动上的一致, 也选择了沉默。于是课堂上, 当老师期待地望着他们, 一再地启发、诱导, 但仍然是一厢情愿, 无人应答。如此甚至连最基本的回应也都省了。
4.表现欲望不强。 初中学生已经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迫切地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或者他们表现自己的欲望已经渐渐淡去。同时, 初中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急剧变化时期, 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 他们的成人感日益增强, 一部分学生喜欢把自己看做成人, 认为举手方式很幼稚, 不屑举手。有时候, 有些学生明明知道, 但就是不说, 让老师很是无奈。另外, 还有一部分学生利益观念较强, 他们认为, 举手回答问题对了没多少好处, 反正自己会了, 答错了还可能挨老师批评, 这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让他们选择沉默。
二、探究学生主动发言的策略
有效的英语课堂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 是心与心的不断交流, 而不是教师孤独地“自导自演”。要让英语课堂散发魅力、学生乐于开口, 需要教师不断努力, 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 进行探索和尝试, 从而找到让学生主动发言的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了以下尝试。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敢于发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 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开口, 首先要让他们感觉轻松, 没有顾虑, 心情舒畅。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满激情, 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 都会营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气氛, 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 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
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总是激励学生开口说话, 不管对与错, 即使是一个单词也行。只要说出来, 就是最好的!就值得老师表扬! 当学生回答发生错误, 不仅不批评、讽刺, 反而告诉学生“课堂上的错误是美丽的”, 正因为一些同学的错误, 引起我们的注意与思考, 让我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 课堂气氛才会融洽, 学生只有在自然轻松和谐的境界中,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才能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2.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 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英语, 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 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 而且以全新的自我形象, 充满自信地投入各种口语交际活动中,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对不同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和信任每个学生, 师生在共同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过程中, 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不仅使学生开口说英语, 而且会加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使学生勇于发言。
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 还受到教师所提问题的制约, 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 学生在教学中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是“最近发展水平”, 即跳一跳可以摘到树上的果子, 而不是摘远挂在天上的月亮。教师应当努力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与中和点, 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 能摘到果子”的目的。因此,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 消除学生对问题的畏惧心理。同时, 对于一些比较容易的问题, 可以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 让他们也体会成功的愉悦感、别人的认同, 而不是总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 默默无闻。这样, 才有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 只有问题的难易适当、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味, 教师精心设计每个问题, 才会让学生勇于发言。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利用音乐、美术、游戏、表演等形式组织好教学活动, 将英语课上得引人入胜, 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乐于开口, 自然而然地加速听说能力的培养。
4.积极而又准确地评价, 让学生乐于发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总是一步到位, 如果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有差距, 那么此时, 教师该怎么办呢?
(1) 要激励、赞扬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 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只有当你说他好时, 他才会好起来。”在人的内心深处, 谁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 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必须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 发现学生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 委婉而亲切地指导学生纠偏。这样每次都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他们的表现欲就会愈加强烈, 何愁学生不回答问题呢?
(2) 要引导、帮助学生。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 因为时间的限定、思维的快慢不同, 有时难免会在思考问题时产生“偏差”的现象。此时, 教师不能以一句“不对, 谁再来说”而草草了事。教师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时间进行思考,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学生的发言中找到可取之处加以适当引导, 使之完善自己的理解。
良好的英语课堂需要师生间的默契与交流, 需要活跃而又宽松的课堂氛围, 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需要教师用心体会与感悟。唯有如此, 英语课堂的魅力才会展露, 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实现。笔者相信, 只要每位教师能做有心人, 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小心地呵护它, 那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想说、爱说、敢说。在初中英语课堂上, 我们将看到一双双踊跃举起的手, 使英语课堂真正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6, 第二版.
[2]叶奕乾, 祝蓓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3,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