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未必是金(精选6篇)
沉默未必是金 篇1
作为语文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口语交际”正日益得到重视和体现, 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在农村初中, 仍然存在着没有能够达到“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 没有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口语交际”课走过堂的现象。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讲, “口语交际”这一重要板块在农村教师的课堂上也鲜见其踪影, 试卷中大量的主观题充盈卷面,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考查也无从体现。而“口语交际”作为将来学生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 必须引起作为教学中主导力量的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从思想上切实做到把“口语交际”放到一个重要位置
新大纲将“听话·说话”改成“口语交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这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 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能力, 而是一种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机智灵活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的高度去认识“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结构中去认识“口语交际”训练的科学性和艰巨性。
当前, 许多老师已认识到“口语交际”对学生的重要性。但如果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只仅仅放在头脑中是不够的, 必须把这一意识贯穿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教师只有把这种观点自始至终地贯穿于“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 才能真正把口语交际的训练落到实处。
二、确立计划, 使“口语交际”教学从无序到有序
以往,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都以读写为重, 没有把听说训练作为一项专门的教学内容。因此, 听说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 缺少计划性。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达到“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 我们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必须作一个改变, 改变原来的无序, 变为有序。据此, 我们规定了“口语交际”课的一般教学策略为: (1) 着眼整体、全面发展; (2)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3) 双向互动、多向交流。根据这两个确定, 我们一系列的“口语交际”课的基本操作程序不断使我们的“口语交际”课走上一个有序的轨道。
三、规范学生语言, 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态度和交际习惯
“口语交际”课有明确的目标, 最根本的就是要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态度和交际习惯。因此, 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 必须把这一个训练目标放在首位,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
一堂“口语交际”活动课的完成, 是靠三种语言的综合运用实现的。即有声语言、有色语言、有形语言。只有这三种语言搭配得全, 组合运用, 才能表达和理解话题内容, 实现教学目的要求。在交际互动过程中, 为了便于交流双方理解信息, 学生是否能恰当、准确地运用好交际语言, 就需要教师长期对学生的言语行为进行指导和修正, 从而提高学生对交际语言、交际行为的理解和运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只有进行这一改变, 在思想上认识到学生说话态度和语言习惯对于“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并把这一思想落实在课堂上, “口语交际”的训练才会有实效性。
四、开拓空间, 拓宽口语交际的训练场所
(1) 紧扣生活随机训练。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活水源泉, 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能力对这些现象“评优劣, 谈体会”, 参与班级、学校和社会生活, 在这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 利用活动随机训练。班级、学校等经常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抓住活动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五、严格考核, 完善“口语交际”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于必要的考核。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执行什么样的考核方案, 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向。因此, 要把“口语交际”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完善“口语交际”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有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在教学中, 我们学校把“口语交际”的考核放到整个语文的考核中去。并努力调动学生交际的兴趣, 开展各种各样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活动。
总之, 教师只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口语交际”,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沉默未必是金 篇2
沉默是金吗
由“沉默”引起的反思(“沉默”是金吗)[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看到课堂中出现“沉默”现象的,特别是在讨论交流式教法的课堂中,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这样的“沉默”似乎更令人担心。记得曾在一堂数学统计课上,讲到这样的一道题:红叶服装店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销售量(件)10145135140155165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师:你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生1:我从中知道该商店衬衫的销售量一天比一天好。生2: 我还知道星期二该商店衬衫的销量最少。生3:我知道星期六和星期天人们都休息,所以有时间上街买东西。……师:除此以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什么信息呢?大家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能够再从中获取什么信息了,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的沉默。其实,从题目来看,学生从中还是能够获取一些信息的。比如说:该衬衫的质量一定很好、该商店的老板很会经营、该衬衫一定价廉物美,顾客很喜欢……,但学生为什么却跳不出书本,思维不够开阔,想不到其它的呢?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有时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一方面除了我们教师本身的提出的问题有所欠缺,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有些问题时,感到很茫然,所以陷入了“沉默”。这样的场面恐怕是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愿看到的。反思一: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不太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走进生活的实践活动。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授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然后再与店主进行交流、实地观察、采访一些顾客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
[1][2][3]
沉默不再是金 篇3
关键词:消极;诱导;主动
思考篇
缘于一次教研活动
记得在一次学校教研活动中,三年级一位教师执教了《孔子拜师》,在课后自我评课时懊恼地说:“不知为什么,学生沉默寡言,不爱举手,没有跟着我的思路走……”其他老师马上接上话茬:“现在的课堂,基本上是我在唱独角戏。”“孩子到了六年级,能够主动发言的学生是少之又少,很简单的都没人理睬,来回就那几个孩子”……
分析篇
课堂消极情绪的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学生的消极发言,恐怕是不能简单地以“人大了,怕羞”等词汇解释清楚得了的。根据问题关键所在,抓住契机,利用主题的班队会,让学生真实地写出“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你为什么不愿举手?”的心声。通过这一调查,发现学生消极发言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调查显示,学生上课不发言的原因之一相对集中,是因为怕被同学嘲笑,怕老师眼神、手势上的否定;思考时间少,来不及回答.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原因:批评多,鼓励少;讲解多,提问少;难度高,情趣低。教师如果再用诸如:命令、警告、中伤、讽刺、挖苦类的语言,还会使学生产生低下、自卑、沮丧等情绪体验,从而失去继续听课、学习的欲望。
总之,造成学生消极发言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是教师没有尊重学生,没有宽容学生,没有理解学生。
实践篇
诱导学生主动发言的策略:
俗话说: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针对以上“病”因,笔者开出了一剂“药方”。
一、创设平等宽松的说话氛围——敢于发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首先要让他们感觉轻松,没有顾虑,心情舒畅。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让人痛心的场面。
这是一位教师在执教《中彩那天》一课上发生的一幕:
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7、8两个自然段,看看父亲回到家以后做了些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师:谁读出了父亲回到家以后做了些什么?
生:父亲回到家打电话给库伯,让他来取车。
师:那在打电话之前父亲还做了什么呢?
(全班学生低头不语,教室里一片静寂。)
教师有点不满地说:刚才不是让你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吗?怎么一点收获都没有呢?再读!
(学生匆匆拿起书本,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
师:现在能说的请举手?
(还是只有两名学生举手,并且是犹豫不决地举起手。)
教师大发脾气:难道你们都白读了!再读!再读!
(学生又一次埋头苦读……)
我们可以肯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能够主动发言的学生依旧寥寥无几。学生惟有在自然轻松和谐的境界中,才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才会敞开自己的心灵之窗、情感之门。
此外,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氛围也是至关重要。
二、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善于发言
我们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处于广东区域,方言影响表达能力较差。课堂上常常有学生抓耳挠腮,吞吞吐吐,说了好几分钟还没有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只好无奈地让他坐下,或者干脆帮他说(有时还曲解了学生的本意)。如果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话,他们就可以自信地、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主动举手发言也就无须害怕了。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发言,还得努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课前长期性训练。利用]课前三分钟,轮流安排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或讲故事,或讲生活见闻,或转述从电视、报纸上看到的新闻等等,再让其他学生作简要点评。
2.课堂有方法训练。首先要注重学生读书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再次是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复述课文的训练环节。也可以要求学生抓住中心,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学生说话的概括能力。
三、采取多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乐于发言
1.晓之以理,培养学生发言品质
如发言者的发言是给老师和同学听的,声音应该响亮些,说话的速度要适中;同学发言时,每一个人应该认真倾听,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发言者的错误回答得到同学的指正时要道声“谢谢”;发言者的人格受到同学侮辱时,要引导学生对某些事物或看法达成共识,并促成该同学对发言者主动道歉;当学生发言忸怩或小声的时候,师生要以鼓励为主,避免埋怨。试想,在这种课堂气氛中回答问题,学生还怕什么呢?
2.俯下身子,提高教师亲和力
事实表明:大多数孩子自幼儿起,心理上就是惧怕老师的。想要让生性胆小的学生也能勇敢地举起自己的小手,教师需要将重心下移,俯下身子,多和学生谈心,做一个平易近人、值得学生信赖的老师。
3.学会倾听,给予学生思考时间
教师上课其实也是按部就班的,在某些教学环节,我们教师也有意给了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要减少教师体态语言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养成一种倾听的习惯;加强有效提问,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终结篇
期盼理想的语文课堂
综合上述愚见,我做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想象:课堂发言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多方面素质得以提高。一位满腹经纶的小学语文教师,出口成章,再加上活灵活现的课堂技巧,熟能生巧的教学操作,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当的教学内容。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总结,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理,鼓励学生举手发言,这样的课堂一定能成为学生放飞心灵、展现自我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巢宗祺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006年第9期上《教学月刊》(小学版)中《你有权保持沉默》;
[3].2006年第11期上《教学月刊》(小学版)中《课堂提问的策略》;
[4].陆亚慧,王娜.关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举手发言的反思[J].成才之路,2010;
沉默一定是金吗? 篇4
在我看来,懂得适时的沉默的确十分重要,在合适的场合沉默既是对他的尊重又是自我修养的体现。可是若将沉默像那两句谚语一般推至如此之高的地位,我也实在不敢苟同。
我不禁想起了几年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一个3岁的小女孩就这样躺在冰冷的马路上,被无情的车辆反复辗压着,而那些路人们却不闻不问,“完美”地遵守着“沉默是金”的原则,可是此时的沉默还是“金”吗?不,不是的,而是人们的冷漠,同情心丧失的一种表现罢了。马丁·路德金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当他人面临困境需要帮助时,那么此时的沉默便绝不再是那朵极艳极丽的花朵,也不再具有如金般的价值了。
我们所欣赏的,往往是那个打破沉默,喊出“皇帝是没穿衣服的”的小男孩,而不是一言不发,默不作声的群众;我们所欣赏的,往往是那个能打破沉默指出乐谱中错误的小泽征尔,而不是其他没能或没敢站出来的选手;我们所欣赏的往往是那个打破沉默直击社会黑暗面的鲁迅,而不是那群蒙住了双眼更捂住了嘴的官僚贵族。这样看来,有时打破沉默才更为可贵吧!
在我国国土不断受到侵犯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保持着“沉默是金”的风度呢?在曹汝霖等人签订那些不平等条约时,我们的北大学子们,我们的文人斗士们是否也应该培育着“沉默”这朵极艳极丽的花朵呢?那么我们的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极有可能在沉默中就此灭亡。
若信奉着“沉默是金”的信条,拒绝发声,那么马丁·路德金是否就不该为了黑人们的权利发出“我有一个梦想”的呐喊?那么就连说出这句话的英国人又为何为了平等与自由而奋起反抗?
沉默是金作文 篇5
首先,沉默并不等于无言,它是一种积蓄。蕴量以待蓄发的过程。就如同拉弓蓄力,为的是箭发时能铮铮有力,直冲云霄,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糊涂"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答曰:"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一鸣惊人!"果然,第二年,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进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楚庄王不做没有把握的是,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能成就大业。这正是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大地的沉默孕育了金秋的收获;雄鹰的沉默蕴的冲击;冬日的沉默更是孕育出一片姹紫嫣红的春天。有古云:"君子厚积而薄发。"没有孜孜不倦的耕耘,哪有成功的喜悦,哪有胜利的欢呼。十年的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人们往往只看到博学的侃侃而谈,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默默无闻;人们往往只赞扬潇洒自如的吐谈,却小看瞧了正在沉默中蕴量的思考。
其次,形式上的静止,并不代表思考的停涕。正相反深刻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些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有的人喜欢夸夸其谈,将并不成熟的思想,过早地说出来。这样,对于他自己,失去了进一步思考。提高的机会,使原来可能很有价值的想法,随口溜走了,而对于听的人,由于说者滔滔不绝,很容易忽视了其谈话的重点及核心,随耳一听罢了。还有的人因为说话前缺少足够的思考和言语的组织,造成言不达意或逻辑不清,反而影响了感情的交流,真是欲速则不达!难怪有人要感叹:"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是看他写的文章,而不是和他交谈。"为什么?因为人们在写文章前会仔细推敲,然后才落于纸墨,所以清楚,流畅由此可见,思想需要语言的形成更需要经过冷静思考和反复推敲润色的过程。上帝创造人的时候,为什么给人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大脑和一个小脑,而却只给人一张嘴巴呢?那就是为了让人多看,多听,多想,而少说两句!不是吗?沉默的确是金。
质疑培养创新,沉默不再是金 篇6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 它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世界各个角落, 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 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社会活动及思维方式中。21世纪呼唤创新人才, 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素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它是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和前提条件。笔者对高校如何打破课堂沉默, 重树大学生勇于质疑的信心, 与培养其善于质疑的能力创新能力, 适应社会, 成功融入社会进行了论述。
二、质疑、沉默和创新
1. 质疑的定义和意义。
所谓质疑就是心有所疑, 提出以求得解答。“质疑”出自《汉书·陈遵传》, 即提出疑问。古人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任何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和人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换句话说, 只有能质疑、会质疑, 才有创新的可能。因此, 不愿思考的人是固执者, 不能思考的人是愚人, 不去思考的人是奴隶。
2. 沉默的定义和意义。
沉默指行为人既不用语言 (包括口头、书面语言) 表示, 又不用行为表示, 而是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进行意思表示, 保持沉默或缄默。沉默是心静如水的外在表现;沉默是冷静思考的过程象征;沉默是默默认可的暗示语言;沉默是愤愤不平的无声反击, 可谓是无声胜有声。“沉默是金”, 表达了一种行为处事方式。沉默并不是教人缄口不语, 而是希望人们能深思熟虑, 三思而后行。现代的社会应该是张扬个性的年代, “沉默是金”, 是指在人生迷惘的时刻, 沉默静守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当生活的巨浪袭来的时候, 用自己稳健的行动去抵挡, 此时语言的力量是苍白的无效的, 就算你使尽全身的力量也呐喊不出和浪涛声相抗衡的音量, 沉默不是退让, 而是积蓄下一次奋起的力量, 该出手时就出手, 寻找时机创造人生真正的辉煌。
3. 创新的定义和意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概念是:创新劳动是劳动的阶段性发展, 是对于同质劳动的超越。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 是人类对于发现和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是推动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 是21世纪适应社会变化的必备的素质和能力, 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主流。
三、大学课堂教学质疑现状及分析
大学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 笔者对本院04级65人及08级85人本科生作了对照比较的课堂提问的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学生对课堂提问的态度、方式、期望教师的回应及对提问的重要性的认识, 并由此得出结论。
从以上表格中不难看出, 04级和08级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缺少主动积极的态度。持一般态度的学生04级为44.6%, 高于08级学生的29.4%;较少回答问题的学生08级为67.1%, 高于04级学生的40%;课堂上沉默不语两个年级的学生百分比较为接近。从回答问题的方式上看, 两个年级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主动回答的学生04级为38.5%, 好于08级的17.6%, 08级学生更愿意一起、随意回答问题。两个年级的学生都期待回答问题时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 课堂上适当提问。从整体看, 学生课堂质疑的态度百分比在递减, 学生课堂沉默的现象逐年递增。
其原因分析如下: (1) 学生学习依赖教师, 缺少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可质无疑。 (2) 面子观念强, 他们害怕问题回答错误被同学耻笑, 没面子, 宁可沉默, 也不敢质疑。 (3) 传统的教育模式和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 老师讲、学生听, 形成了思维、学习上的惰性, 懒得质疑。 (4) 课堂上看其他同学不回答问题, 一些学生就随大流, 即使知道, 也不主动回答, 不想质疑。由此出现学生学习被动, 思维僵化, 问题意识的缺失, 质疑能力弱化的现象, 导致课堂沉闷, 教师唱“独角戏”, 课堂效果不佳的结果。
四、如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如何改进大学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提高大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敢于质疑, 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 因为质疑是任何科学新发现的前提, 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 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1. 建立有效的大学课堂问答机制。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一种双边活动。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检查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等等。科学合理的有效课堂问答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的主体作用, 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建立和实施行之有效的大学课堂问答机制是当前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1) 将课堂问答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 (2) 学生课堂问答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 (3) 教师坚持提问的目的性、启发性、灵活性、科学性和鼓励性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使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 提高质疑和创新能力。
2. 打破沉默观念, 培养张扬个性。
现代的社会应该是张扬个性的年代, 张扬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是社会的需要。人人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张扬着各自的个性, 体现各自的自信, 展示着各自的才能和风采, 实现着各自的人生价值。如今, 信息和情感的沟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保持沉默就意味着自动放弃表述的权利, 放弃自己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机会及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张扬之所以成为社会的时尚, 是因为沉默不再是金, 沉默之所以被张扬取而代之, 因为真正的沉默应该是主动的内敛、自信的选择。当今社会, 它所针对的更多的是喜欢表现自己的人, 而不是沉默的人。张扬个性是人的尊严觉醒, 各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只有张扬才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已不再那么欣赏“沉默是金”, 取而代之的是张扬的“个性”。张扬个性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有效手段。没有个性, 就没有创造性。张扬个性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终结果。大学生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 与时代同步, 才能成功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郑庆柱.对当代大学生张扬个性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06) :7-8.
[2]杨秀敏.张扬个性, 激发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13) :242-244.
[3]刘刚.也谈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S1) .
[4]吴秀香.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考试周刊, 2008, (15) .
【沉默未必是金】推荐阅读:
沉默是金作文11-04
关于沉默是金的初中英语作文08-03
未必的近义词07-10
船到桥头未必直随笔06-15
的议论作文:开卷未必有益06-17
唤醒沉默中的沉默权论文08-24
打破沉默07-14
沉默论05-20
沉默05-22
沉默的莲藕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