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诉后诉讼时效(共12篇)
撤诉后诉讼时效 篇1
撤诉是当事人依其意思表示放弃因起诉而发生的法律后果的行为,是当事人对其诉讼权利的处分,按照诉讼法上的“诉的撤回,视同未起诉”的诉讼规则,不发生起诉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产生诉讼时效的中断。
一、案情简介
张某与某路桥公司(以下简称路桥公司)因工程的土方拉运款项结算的有关问题签订合同,约定该工程全部完成后30天之内路桥公司向张某支付总进度款的95%,剩余5%在以后的90天内付清。该工程于2000年9月30日完工,之后路桥公司一直拖欠拉运土方工程款。张某为此于2001年2月9日曾向路桥公司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路桥公司支付工程款,同时递交了缓交诉讼费申请书,该中级人民法院以借款纠纷立案。2001年3月1日,该院书面通知张某30日付清诉讼费,但张某未按规定预交诉讼费。该院遂于2001年8月14日裁定对张某按自动撤回起诉处理。该院未向被告送达起诉状。2003年7月2日,张某又向合同履行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就同一案件提起民事诉讼。立案后,路桥公司抗辩认为张某的诉讼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
二、法院裁判情况
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因该案原告张某先在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过,这已表明原告行使过权利,即使因没有交纳诉讼费而被法院按撤诉处理,也应视为其向被告主张过权利,故张某的起诉没有超过诉讼时效,故对被告路桥公司关于原告张某的诉讼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的抗辩理由不予采纳。判决被告路桥公司支付原告张某工程款及逾期付款利息。一审法院认为,张某这项诉讼请求是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提出的,判决支持了张某的诉讼请求。判决后,路桥公司不服该一审法院的判决,提出了上诉。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依法预交案件受理费是进入诉讼程序的前提条件,被上诉人张某在一审法院(被告住所地中级法院)准许其缓交期限内仍不预交诉讼费的行为,是其自动放弃自己的诉讼权利,属于对其诉讼权利自我处分的行为。我国《民法通则》第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示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该法第140条还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据此,张某自动撤诉应视为未起诉,该案的诉讼程序并未启动,即其未以诉讼的方式使诉讼时效发生中断,不具有法定的诉讼中断事由。依据双方当事人协议的约定,该工程全部完成后30天之内路桥公司向张某支付总进度款的95%,剩余5%在以后的90天内付清。该工程于2000年9月30日完工,诉讼时效期间应从2001年2月1日起,算至2003年1月
31日止。本案张某起诉的时间是2003年7月2日,本案又未发生诉讼时效期间中断的其他法定事由,上诉人的诉讼请求已超过向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其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不应予以保护。上诉人路桥公司主张张某的诉讼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的理由成立。因此,对原审判决进行改判:
一、撤销一审民事判决;
二、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
三、主要观点及理由
诉讼时效涉及当事人的实体权利能否得到法律保护的问题。由于我国《民法通则》和司法解释对撤诉是否构成时效中断没有规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均存在不同认识。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的期限不行使权利,即丧失依诉讼程序保护其权利的可能性的民事法律制度。诉讼时效的中断,指诉讼时效进行中,因法定事由的发生,推翻了诉讼时效的基础,因此使已进行的期间,全归于无效,诉讼时效重新起算。诉讼时效制度是法律在正义与效率之间谋求平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是以牺牲权利人的胜诉权为代价的。它是对于怠于行使权利人的惩罚。为此,法律也规定了诉讼时效的中断作为例外。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已开始的诉讼时效因发生法定事由不再进行,并使时效期间重新计算的情况。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诉讼时效的中断的情形包括:
1.提起诉讼。即权利人依诉讼程序主张权利,请求人民法院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起诉行为是权利人通过人民法院向义务人行使权利的方式。故诉讼时效因此而中断。
2.权利人提出要求。即权利人直接向义务人作出请求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这一行为是权利人在诉讼程序外向义务人行使请求权,改变了不行使请求权的状态,故应中断诉讼时效。
3.一方同意履行义务。即义务人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直接向权利人作出同意履行义务的意思表示。基于义务人认诺所承担的义务,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重新得以明确,诉讼时效自此中断,并即时重新起算。认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部分清偿、请求延期给付、支付利息、提供履行担保等。
大陆法系国家民事立法多有诉讼时效中断、中止的详细规定,相比较而言,我国民法在此方面的规定较为粗疏。《法国民法典》第2247条明确规定:“以下情形,不视为时效中断:如原告撤诉”;《德国民法典》第212条规定:“如果撤诉或因未被审理诉讼事实而作出的判决驳回起诉时,因起诉中断的时效视为未中断”;《日本民法典》第149条也有类似规定,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3l条也规定:“时效因起诉而中断者,若撤回起诉,视为不中断”,“起诉所生之中断效力,亦非绝对的、必须撤回其诉始可”。对于起诉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之一,法、德、日和我国台湾地区与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基本一致,并且对于撤诉
与诉讼时效的关系规定明确,多规定撤诉或驳回起诉时,诉讼时效不中断。
我国《民法通则》第七章就诉讼时效问题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上的差异,尤其在撤诉与诉讼时效中断的关系问题上,争论颇多。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存在很大争议。
理论界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当事人撤诉能引起时效中断,理由是:(1)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共有三种,即提起诉讼、向当事人提出主张和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其中对提起诉讼没有作任何限制性规定,没有附加任何条件和诉讼阶段上的要求,司法解释也没有规定只能在提起诉讼后没有撤回起诉或者被按撤诉处理才算是“提出诉讼”。(2)从时效的本质意义上看,《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向法院起诉,证明其主观上没有放弃权利的意思,客观上采取了“起诉”这一积极措施,只是由于其他原因,如认为债务人会自觉履行等而撤回起诉。因此,可以认为原告起诉后撤诉的应引起诉讼时效中断。(3)权利人如果仅是通过普通的主张权利的方式不足以对义务人起到催促和威慑的作用的话,通过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强烈的方式,可以有力地提醒义务人尽快履行其义务。而如果通过诉诸法律可以达到他主张权利的目的,或可以使义务人尽快履行义务的话,权利人撤诉也未尝不可。在这种情况下适用诉讼时效中断制度,可以更好地保障权利人的权利,符合时效中断制度的本旨,还可以节约社会资源。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事人撤诉不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理由是:
1.诉讼时效的主要作用是促使当事人及早行使权利,同时也是对怠于行使权利者的惩罚。起诉后又撤诉,实际上是原告对权利行使的怠慢,法律并无再行保护之必要,否则诉讼时效将变得毫无意义。
2.撤诉是对起诉的完全否定,包括对起诉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的否定;撤诉应视同原告未曾向被告主张权利,故不发生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
3.权利人的起诉从程序意义上可理解为希望法院介入,并依照法定程序处理纠纷。至于其实体权利是否存在,能否得到法院支持,在起诉时是无法确认的。只有经过法院审理后才能知道。权利人无论以何种理由在起诉后又自动撤诉的,均表示权利人放弃了请求法院依法对其实体权利裁判的要求。既然权利人在主观上已不希望法院依法保护其实体权利,那么再使之发生起诉的法律后果,产生时效中断效力,就显得毫无意义。起诉无疑表明当事人在行使权利,但撤诉又表明了他表达了一个相反的意愿,即不愿意行使其权利,因此提起诉讼后又撤回的,应视为诉讼时效不中断。
第三种观点认为,不能笼统地说权利人起诉后又撤诉的诉讼时效中断与否。而要根据审判实践中权利人撤诉的时间不同而具体区分。原告在法院送达起诉状副本前撤诉的,不发生
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但原告在法院已送达起诉状副本给被告后撤诉的,应当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如果权利人起诉后,法院受理了起诉,但在向被告送迭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等文书之前,原告撤诉,或因为原告未交诉讼费用而接受撤诉处理的,应不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后果。因为在诉讼请求未被对方得知的情况下,原告撤回了起诉或接受了法院的处理,表明他虽然想过要主张自己的权利,但因为其他原因使他否定了权利的行使,或者不再积极地主张其权利。而且,他主张权利的要求被告也无从得知,权利人向义务人主张权利的行为还没有完成。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撤诉的不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如果权利人提起的诉讼,法院受理了,并已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和应诉通知书等法律文书的,因原告未到庭参诉而按撤诉处理的,或原告基于自身原因撤诉的,此时应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后果。因为中断诉讼时效的本旨在于制裁怠于行使权利者。当权利人提起诉讼时,就表明他没有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是积极的,用最强烈的手段主张自己的权利。这符合诉讼时效中断规定之目的和宗旨。而且,法院已向被告送达了有关法律文书,表明原告向义务人主张权利的行为已完成,且义务人也已知道了权利人向其提出了要求。认为此种情形下可以构成诉讼时效的中断。
由于法律与司法解释对此问题均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各地适用法律不统一。司法实践中有承认撤诉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做法,如山东省与江苏省。《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审理民商事案件中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5年12 月13 日经省法院帑判委员会第62次会议讨论通过>》中第二大项关于诉讼时效的有关问题中第三点诉讼时效的中断标准中的第三种情形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即使出现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或撤诉等情形,诉讼时效亦应中断。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审判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苏高法审委[2005]17号)(2005年9月30日由审判委员会第43次会议讨论通过)第9条诉讼时效在下列情形下中断:
(1)债权人起诉后又撤诉的;(2)债权人的起诉经人民法院审理被驳回起诉或者驳回诉讼请求的;(3)债权人向公安、检察机关报案的;(4)债权人向债务人送达转让债权通知或对账通知的,或者债权人和债务人进行对账的。
司法实践中也有明确否认撤诉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做法,如辽宁省,《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商事审判中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辽高法[2005] 29号)第29条对因提起诉讼而中断诉讼时效的有关问题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1)当事人提起诉讼的,诉讼时效自起诉状递交于法院时起中断。(2)起诉后又撤诉的,是权利人撤回其于诉讼上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或放弃其于诉讼上寻求法院裁判的强制力保护其权利的意思表示,应视为
未起诉,诉讼时效视为不中断。(3)起诉后,起诉状已送达相对人后又提出撤诉的,虽然其撤回了于诉讼上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但因其诉状已送达相对人,起到了于诉讼外向相对人主张权利的作用。故诉讼时效于起诉状送达相对人之日中断。(4)按撤诉处理、因原告与本案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没有明确的被告(因债务人原因未尽告知义务致权利人主张权利的对象错误除外)而不予受理和驳回起诉等,是因其起诉欠缺或不符合法律上的要件而作出的处理,裁定生效时,诉讼时效视为不中断。但起诉状送达于相对人的,因起到了于诉讼外向相对人主张权利的作用,诉讼时效因此中断。(5)因没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而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的,因其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存在,可以起到中断诉讼时效的效果。(6)关于因不属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而不予受理或被驳回起诉的,法律并未规定在没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不具中断诉讼时效的效力,而且该起诉行为足以表明债权人积极行使权利的状态,因此,在没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也应起到中断诉讼时效的效力。
四、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倾向性意见
当事人起诉后未依法缴纳诉讼费,经催告仍不缴纳,法院裁定按撤诉处理,不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因为撤诉是当事人依其意思表示放弃因起诉而发生的法律后果的行为,是当事人对其诉讼权利的处分,按照诉讼法上的“诉的撤回,视同未起诉”的诉讼规则,不发生起诉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产生诉讼时效的中断。
从诉讼时效的客体来看,其客体为请求权。请求权是相对权,必须向相对人送达才能产生请求权的效果。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或反诉本身,请求权的意思只是到达了法院,法院不是请求权的相对人,只是实现请求权的居中裁判者,而未经法定程序到达相对人时,不能视为当事人已经行使了请求权。当法院已向对方当事人送达诉状后,请求权的意思表示已经到达义务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已非起诉,而是权利人向义务人主张权利,只是这种主张是通过法院送达的。这时的法院所起的作用并非裁判者,而是意思表示的传递者。此时,法院和普通的意思表示传递者并无区别。在此种情形下可以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后果。但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果已不属于《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的第一种情形即提起诉讼,而是属于该条规定的第二种情形即当事人主张权利。
本案中,经催告当事人仍未交纳诉讼费法院裁定按撤诉处理,起诉状副本并未送达相对人,张某既未通过诉讼方式,也未通过诉讼外方式向相对人主张权利,故不构成诉讼时效的中断。
撤诉后诉讼时效 篇2
截至目前, 我国既有的民事基本法对撤诉与诉讼时效的关系仍未作出统一的规定。而鉴于我国民事审判中的高撤诉率, 这一问题早已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与争议。在此, 笔者只从起诉与撤诉的实体性效果出发, 撇开其本身的程序性特点, 对撤诉后因起诉而导致的诉讼时效是否继续中断, 做一简要的分析与总结。
对于撤诉后已中断的诉讼时效是否继续中断, 理论界有以下三种观点: (1) 肯定说。认为起诉行为一旦完成, 即发生诉讼时效中断的实体性效果, 不可再恢复。 (2) 否定说。认为原告的撤诉行为将导致因起诉而产生的法律效力一并归为消灭。原被告双方的权利义务状态均回到起诉之前的状态。相应的诉讼时效亦应继续进行。 (3) 折中说。撤诉视为未起诉, 因起诉而中断的时效不再中断, 但若起诉状副本已送达义务人, 则发生请求的中断效力。而在实务界, 由于对时效的中断依赖较大, 亦为避免诸多争议, 总体偏向中断立场。
二、起诉为独立的中断事由
持中断说的学者的最大依据, 便是因权利人提起诉讼即表明其已主张了权利, 该行为已经完成, 自然产生中断时效的效力。然而当起诉作为独立的中断事由这一主张被提出时, 上述所谓“中断说的依据”立刻显得难以立足脚跟。《民法通则》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即表明“提起诉讼”、“提出要求”、“同意履行”三种行为并列构成了三个独立的中断事由, 且提起诉讼列在首位。既然如此, 则撤诉后时效的中断效力是否应继续维持, 自然应从提起诉讼的角度去加以分析。提起诉讼, 表明了权利人以起诉的方式去行使权力, 撤诉行为则表明权利人放弃了这种方式, 自然不发生因起诉的中断效力。而绝对中断说与附条件中断说在不同程度上将提起诉讼等同于单纯的“行使权利”, 与“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共同归入一个大的“请求”之范畴, 背离了起诉的独立性。这样一来, 难免引人提出更多的问题。当然, 立法者当初立法时对140条的规定该作何解释, 或许我们应该去做更多的调查, 亦期待有关这一条文乃至诉讼时效规则的立法解释尽早出台, 以释之。
三、从利益衡量的角度谈起
诉讼时效的设置初衷即是为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 保护义务人的利益。撤诉中断诉讼时效的主张, 从某种程度上讲维护了权利人的利益, 而若撤诉不中断诉讼时效, 又似乎是在保护义务人的时效利益而对权利人的利益有所漠视。回到民事法律的初衷, 任何一部法律之所以能够在整个社会得以顺利运行, 就表明该法律在各个具体制度的规定上对各方当事人来说是基本平衡的。那么, 单纯支持肯定说或否定说又何以达到在权利义务双方之间的利益衡平呢?
一方面, “诉讼时效而言, 在民法理论中, 其存在的原因经由保护社会法律关系安定以及对眠于权利之上的权利的惩戒的需要, 而附有了正当性。”诉讼时效的设立的根本目的是从社会道德和法律层面找出能够成立并让人信服的, 即使放弃了对权利人固有权利保护仍应建立并完善此项制度的正当性理由。也就是对于权利人的保护, 这是公平正义原则的要求; (1) 而另一方面, 亦有学者主张, 在起诉阶段我国的做法是限制原告起诉权的行使, “起诉难”现象整体存在。因此从当事人利益平衡的角度出发, 使原告在撤诉时享有较多的利益也是无可厚非, 这其中似乎也应该包括时效利益。 (2) 笔者认为, 当一部法律有漏洞出现, 立法者都当然应当尽力想办法去弥补, 这是立法者们的职责所在。然而, 若一扇窗子缺少一块玻璃, 我们只想到去补上这块玻璃使它遮住风雨, 却忽略了这扇窗子的架构已经扭曲而影响到整座房子的和谐, 调整窗子也早已经是日程上的事。我国诉讼时效期间的普遍偏短和诉讼期间的相对较长, 以及被告对诉讼制度的非善意利用等, 早已为众多民商法学者所诟病。权利人的利益自然应当得到保障, 撤诉后时效依然中断也固然有利于对权利人的保护, 然而, 困境既然由过短时效期间引起, 过短时效期间又同时引发其他诸多问题, 更合理有效的方式是加长并合理化时效期间体系, 而不是依靠权宜性的中断立场。从长远计, 若诉讼时效的期间得以调整, 撤诉中断说又如何在权利义务双方之间寻求利益平衡?若真这样一味地弥补下去, 难免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的同时, 又掩盖了相关制度的缺陷并耽误其调整和改进。
四、不中断立场之构建
(一) 撤诉之前暂停时效
很多学者担心的是, 若撤诉后中断效力消灭, 撤诉之前的时效一直在进行, 将会导致撤诉时时效已经届满或将立即届满, 从而损害权利人的实体权利。我们说, 撤诉不中断时效并不意味着撤诉之前诉讼时效一直在进行。从诉讼时效的基本宗旨来看, 提起诉讼本身即证明着权利人在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 自起诉至撤诉的这段期间这种状态一直在持续, 自然应当暂停诉讼时效的计算。此处的思路是:区分时效中断的时间和重新开始计算的时间。也就是说, 诉讼时效的中断应当是一个过程, 而非一个时间点, 从哪里中断就从哪里重新算起的观点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都是不成立的。对于这一点, 许多国家的民法典对此都作出了明文规定, 如原《德国民法典》第211条:“时效因起诉而中断时, 在诉讼以确定判决或者其他方式终结之前, 继续中断。”《日本民法典》第157条:“中断的事由, 自其中断的事由终止时起, 重新开始进行。因裁判上请求而中断的时效, 自裁判确定时起, 重新开始进行。”我国的几部代表性民法典学者建议稿也都增加了“连续中断”的具体规定。
(二) 撤诉之日起一定期间内时效不完成
就撤诉的时效如何继续计算, 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方案: (1) 自撤诉之日起时效继续计算, 不给权利人其他关照; (2) 撤诉后时效继续计算的起始日期延后, 给权利人额外增加一定时效期间, 如德国民法规定“撤诉之日起经过6个月再继续计算时效”; (3) 从撤诉之日起继续计算, 但一定期间内时效不完成。就我国而言, 借鉴第三种做法更为合理。首先, 由于我国时效期间过短且权利人常在万不得已、时效近满时才起诉, 不中断立场留给权利人再起诉或以其他方式行使权利的剩余期间过短, 使得我国确实应当给予权利人以部分特殊关照 (3) 。第一种方案对于我国显然不妥。对于延长诉讼时效的立法期待, 即便有一天能够实现, 也不可能延长得一蹴而就。且即使诉讼时效得以延长, “六个月内时效不完成”的规定也不会导致对权利义务双方的权益保障过于偏颇, 只是对权利人多了一层保障而已。其次, 第二种方案虽然给予权利人较充分的保护, 却未区分仅剩极少时效期间的权利人和剩余大量时效期间的权利人, 前者需要关照, 而后者并无必要。第三种方案的优点在于既考虑对权利人特殊关照的必要, 又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将这种关照限制在“确有必要”关照的权利人范围内, 可谓近乎完美。
五、小结
综上所述, 关于撤诉的诉讼时效后果, 从实体法中起诉事由的独立性、权利义务双方的利益衡量、以及撤诉对权利人实体权利的影响的角度, 笔者的观点倾向于否定说。即撤诉后因起诉而产生的诉讼时效的中断效力归于消灭, 诉讼时效自撤诉之日起继续计算。但为防止无足够时间有效行使权力, 可以规定撤诉后一定时间内, 如六个月内时效不完成。当然, 撤诉的诉讼时效后果问题本是一个“两栖问题”, 须得从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双重视角给予解释与分析, 本文仅从实体权益的角度, 做一简要的分析, 以期对以后的双重视角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上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刘禹.民事撤诉与诉讼时效中断的探讨[J].东发企业文化.远见, 2012.3.
[2]许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撤诉与诉讼时效中断—兼论撤诉制度中的权利配置[J].民事程序法研究, 2006.
撤诉后诉讼时效 篇3
问:两人协议离婚,离婚协议书只对孩子抚养问题作出明确判定,财产及房产未提及,房产是男方婚前购房,结婚时做过婚前公证,婚后房贷一直由男方还,离婚后女方能得到多少房产,如想重新分割财产有无诉讼时效限制。
答: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该房屋产权归男方所有。若要重新分割请在离婚后1年提起。
2、这房子我自己可以卖吗?
问:我和前夫2000年结婚,他2001年入狱,2006年我买了房子,2010年我们离婚了,法院给的判决书上写了(夫妻共同财产归原告所有)。2013年我卖房子,产权处说没我前夫签字房子无法更名过户,说法院那条写得太笼统,没写明房子的门牌号等,我不想去找前夫签字,我该怎么办?这房子他还有一半吗?
答:既然判决书上写明了夫妻共同财产归原告所有,那么就证明此房屋也归原告所有。因此,你不用找前夫签字。这房子没有他的份额。
3、离婚后,男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
问:我孩子十月大时我就和他爸爸离婚,我们离婚有九年了,他爸爸没有见过孩子,也没有给抚养费,我想孩子跟我姓,可派出所不给改,我该怎么办?
答:在孩子没有成年之前,要改姓,必须要征得其父亲的同意。但是,对其父亲没有支付抚养费的,如果是协商离婚的,建议向法院起诉来解决;对法院判决离婚的,对其父亲不支付抚养费的,如果存在执行时效有中断、中止情形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4、离婚后被骚扰怎么办 ?
问:我和前夫离婚两个月了,双方经经调解后办理离婚手续,法院发了调解令。如今对方以让我取走家电等物品为借口骚扰我,我不想要了,我该怎么做?
答:如果你们已经离婚,对于你的家中物品,你应当取走。如果你不想要了,你可以让对方自己处理即可。如果其仍然骚扰,你可以报警解决。
5、前夫不执行法院的离婚判决怎么办?
问:夫妻离婚,两个孩子法庭判一人一个,但因为男方太强势女方带不回法庭判给自己的孩子,法庭应该帮忙吗?
答:女方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法院一般首先会对男方进行思想教育,规劝其自觉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经教育后男方仍然不履行判决的,法院可以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促使其履行生效判决。
6、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父母可以吗 ?
问:婚后我借娘家的钱盖的房子,现在没有能力偿还,我想用自己的房子做抵押,抵押给父母,请问行吗?
答:可以,房产的抵押需要有书面的抵押合同,及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相关的抵押手续。你如果是自建房屋的话,书面的抵押合同是要有的,然后到房产证的发放登记部门登记。
7、女方隐瞒以前结过婚的事实算是骗婚吗 ?
问:经人介绍我和张某认识,经媒人手给彩礼共计5.4万元。在结婚登记时女方申请表上直接填写未婚,而民政局调出档案显示她结过婚。她对我隐瞒了结过婚的事实,算不算骗婚?我是否能要回彩礼?
答:这种行为不能认定为骗婚,你如果未与其领取结婚证,也未与他实际共同生活,可以要求退还彩礼的钱。你可以用法律维护你的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8、孩子择校费父亲该不该交 ?
问:父母离婚,孩子协议由母亲抚养,父亲每月给生活费400元,现孩子考高中需交择校费2万元,父亲以抚养权归女方为由,拒付学费一半1万元,母亲该怎么辦?
答:根据婚姻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你咨询的择校费,不属于法律规定的抚养费的范围,父亲可以拒付你说的择校费一半的1万元。
撤诉后诉讼时效 篇4
【案情回放】
赵某是一名电工,2006年7月15日入职在某造纸厂工作。赵某工作后单位一直没有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缴纳社会保险,并且工作期间经常出现加班的现象。2009年4月15日该造纸厂在没有提前告知赵某的情况下,无故口头通知其不再上班,并停发工资。赵某不服,且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与所在单位之间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遂于2009年4月24日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其所在单位支付他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并补缴社会保险,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了此案。仲裁期间,单位与赵某私下协商,单位承诺,只要赵某撤诉,可留在单位继续上班,并且双方签订劳动合同。赵某最终于2009年5月29日撤诉并被批准,单位也履行承诺与赵某签订劳动合同让其继续在单位上班。但赵某重返岗位后,单位让其除做电工还得干机修工的工作(而合同中只有让赵某做电工工作的规定),大大增加了其工作强度,使其不堪重负。于是,赵某于2009年7月10日以家中有事为由主动提出辞职。赵某现欲再次申请仲裁,要求单位给予赵某经济补偿金和双培工资的赔偿。
【争议焦点】
赵某能否就同一案件再次申请仲裁?
2006年7月15日至2009年7月10日期间,赵某与造纸厂的劳动关系是否连续?
【正方反方】
争议焦点一:赵某能否就同一案件再次申请仲裁?
正方:赵某可以就同一案件再次申请仲裁。
撤诉不应该成为赵某无法重新申请仲裁的理由。劳动争议仲裁中的撤诉,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至宣布裁决前,申诉人主动要求撤回申诉或放弃申诉请求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可以自行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撤回仲裁申请。”在本案中,赵某因与单位私下协商并达成一致,主动提出撤诉,他的撤诉行为可以被视为上述法律规定中的撤回仲裁申请。
另外,依照1997年原劳动部办公厅发给河北劳动厅《关于已撤诉的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否可以再受理的复函》的有关规定,当事人撤诉或者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撤诉处理的案件,如当事人就同一仲裁请求再次申请仲裁,只要符合受理条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再次立案审理,申请仲裁时效期间从撤诉之日起重新开始计算。本案中,赵某与造纸厂的劳动争议被准许撤诉的时间为2009年5月29日,仲裁时效应从该时刻重新开始计算,只要没有超过劳动争议仲裁时效,赵某是可以再次以相同理由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
反方:赵某不能就同一案件再次申请仲裁。
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有“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即对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以及法院正在审理的案件,当事人不得再起诉,其中“一事”是指同一当事人和同一案件。本案中赵某申请撤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其符合相关规定会发出准许撤诉的决定书,这样就终结了对案件的审理。虽然《民事诉讼法》有规定,人民法院准许撤诉裁定的案件当事人可以再次起诉,但本案中仲裁委员会对该案件并没有作出裁定,所以不受该规定约束。赵某再次申请仲裁,要求单位给予经济补偿金和双倍工资的赔偿,是对同一当事人,就同一案件提起仲裁的,而之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已经终结了该案的审理。
因此,赵某再次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不予受理。当然,如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赵某再次申请仲裁的请求出具了案件不予受理通知书,赵某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争议焦点二:2006年7月15日至2009年7月10日期间,赵某与造纸厂的劳动关系是否连续?
正方:2006年7月15日至2009年7月10日期间,赵某与造纸厂的劳动关系连续,在赵某无过失的情况下,造纸厂于2009年4月15日无故与其解除劳动关系,违法了《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属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赵某于2009年4月24日申请仲裁,正是以造纸厂违法与其解除劳动关系这一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该劳动争议是属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引起的权利争议,且造纸厂解除劳动关系是口头通知,在程序上违反法律规定,这使做出的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不具有法律效力。
何况,在仲裁过程中,造纸厂与赵某协商,提出愿意恢复劳动关系(造纸厂在承诺中提到让其“继续”在单位上班),双方最终签订了劳动合同。
该案件起因于造纸厂解除劳动关系,经双方协商,以双方履行劳动合同,恢复劳动关系而结束。双方的劳动关系在该案件审理期间,因赵某主张权利而处于中断状态,直到赵某撤诉重新回到单位工作的时后,才得以恢复。故而,赵某与造纸厂的劳动关系并没有因为申请仲裁而终止,2006年7月15日至2009年7月10日期间,双方劳动关系是连续的。
反方:2006年7月15日至2009年7月10日期间,赵某与造纸厂的劳动关系不连续,劳动争议仲裁期间赵某和造纸厂不存在劳动关系。2005年5月25日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就在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确立劳动关系的事项作了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造纸厂于2009年4月15日与赵某解除劳动关系,之后该造纸厂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已经不适用于赵某,赵某也不受造纸厂的劳动管理,也没有从事造纸厂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关系双方已经不存在隶属性。这样,上述劳动关系成立所同时具备情形中的第二款规定在本案中并不具备,所以赵某和造纸厂之间的劳动关系是不存在的。
直到赵某撤诉后与造纸厂签订劳动合同,回到单位工作的时候,上述规定中劳动关系成立所需的三大要素才得以满足。赵某与造纸厂签订劳动合同,应视为造纸厂重新聘用了赵某,而并非将双方曾经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规范化、合法化,这两种劳动关系之间不存在延续性。由此可见,2006年7月15日至2009年7月10日期间双方劳动关系不连续。
【观点建议】
在实践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仲裁期间因达成和解协议而撤诉的情况并不少见,劳动者就同一案件再次申请仲裁,往往会遇到本案中所涉及到的两个焦点。对于本案中第一个焦点问题,多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出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的目的,往往采取再次受理的做法,但也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将案件推向诉讼程序;第二个焦点问题,现实中的情况比较复杂,我国法律对此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实践中可以依据是否同时具备劳动关系存在的要素以及案件本身的具体情况做出劳动关系是否连续的判断。
撤诉后诉讼时效 篇5
法人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是否具有诉讼主体资格,是有些企业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债权人依法保护合法权益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未清算公司在依法被注销前仍具有法人主体资格。从法理角度看,新的法理已经使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摆
脱了经营范围的制约,使法人的诉讼主体资格摆脱了经营主体资格这一束缚。另外,公司的人格权在法律上是独立完整的。从现有的法律规定看,法律特别规定只有债权债务清算完毕后公司才能宣告死亡。《公司法》规定清算组在清算期间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这充分说明公司在清算结束注销前,其组织机构是依然存在的。因此,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只要还没有进行清算,还没有被公司登记机关依法注销,就应具有诉讼主体资格,仍然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起诉、应诉。
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的股东对债权人负有的义务仅仅是清算责任。根据现行法律,笔者认为,负有清算义务的公司主管机关,应为公司的股东或有股东性质的开办者、上级主管部门或者企业组织的清算组。为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法律还应进一步明确规定上述清算主体负有强制清算的义务,该强制性规定应有股东不履行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为保证。这种法律责任并非清偿债务的责任,而是对公司负有的清算责任。如发现该公司存在投资不足或者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的情形,还可适用“揭开公司的面纱”制度,追究有过错股东的连带清偿责任。
撤诉申请 篇6
一、律师制度
中国的律师制度,起源于清末修律运动中效仿西方典章制度的一个产物。
中国的律师制度恢复重建于1979年。此后,随着中国社会不断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一轮的现代化运动,随着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上不断明确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取向,律师业也表现出持续而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数量规模上,律师事务所和从业人数大幅上升。截止1999年底,中国的律师事务所已从1979年的79家发展到近9000家,从业人数从1979年的212人壮大到约11万人。自1994年以来,每年报考律师的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通过人数都超过1万人。截至2009年底,全国执业律师已达16.6万人,全行业从业人员22多万人,律师行业的社会服务、社会贡献大幅度增加。据介绍,目前全国律师事务所已有1.5万多家。仅2009年一年,全国律师担任各类诉讼及代理1967784件,从事非诉讼事务534643件,承担法律援助184739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公民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律师从业人员,律师的业务范围出同时呈现出一种高增长的态势。
二.律师业务:业务范围的拓展和对律师服务的需求 在律师制度恢复之初,中国律师业务的范围业务范围基本上限于刑事辩护和民事代理,之后则不断拓展。从发展至今的实践看,中国律师的业务范围已相当广泛。对此,1996年《律师法》第25条作了详尽列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诉讼业务(1)刑事诉讼方面。可分为刑事辩护和刑事诉讼代理两类:前者在1996年以前主要指审判阶段的刑事辩护,而按照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法的规定,则包括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聘请,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取保候审,以及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当然辩护人;后者包括担任刑事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或者公诉案件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代理人。(2)民事诉讼和经济诉讼代理。可分为三类: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代理人;经济诉讼当事人的代理人;民事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以及破产还债程序申请人的代理人。(3)行政诉讼代理。(4)申诉代理。这方面的业务也可分属上面的诉讼业务。
二、非诉业务(5)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可分为有争议的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和无争议的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两大类:前者包括代理参加调解、进行和解、申请或参加仲裁、申请或参加行政复议以及代理行政申诉等;后者的范围极为广泛,近
律师鉴证、出具法律意见等业务
一、公司业务
1、为企业(公司)设立注册、变更、并购、改制、重组、上市、产权界定、产权交易、资产置换、破产、清算等公司业务提供法律服务。
二、法律顾问
接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外经济组织的聘请,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三、证券
为股票、债券、基金的发行、转让和期货交易等证券业务提供法律服务。
四、房地产
接受委托,提供房地产开发、建设、按揭、工程承(发)包、预售、销售、物业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中介、见证、代理等法律服务。
五、涉外业务
为外商(含港、澳、台)投资、国际贸易、涉外合同、涉外融资、涉外知识产权、涉外民事法律事务等涉外业务提供法律服务。
六、消费者权益
接受委托,为消费者权益纠纷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
七、私人律师
接受公民个人聘请,为其本人或应其要求为其近亲属提供法律顾问服务。
八、律师见证
接受当事人委托或经各方当事人同意,为确保当事人实施某项重大法律行为的真实、合法,供律师见证。
九、法律咨询、调查、代书、指导诉讼
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各项法律事务的咨询或调查、各类法律文书的代书。
2007年河北三和时代律师事务所与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作,经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担任了河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破产管理人工作,的一起破产清算案,截止目前,历时
师所的非诉业务走在行业的三、律师的作用提这是河北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资产数额最高4年,清算工作仍在进行之中,这个案件的接手,使得三和律
1、对于公民个人来讲,当你遇到法律纠纷时,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律师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撤诉后诉讼时效 篇7
我与丈夫赖某因为感情不和,三个月前,双方经过协商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达成一致后办理了离婚手续。最近,我对当时订立的财产分割协议后悔了,主要是想要回原来居住的那套住房。为此,我找到赖某,要求他把住房让给我,而我把补偿给我的房屋价款给他,但赖某却以当时订有协议为由拒不同意。请问,离婚后能否向法院提起诉讼变更财产分割协议?
邹燕
邹燕同志:
我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由此可知,夫妻离婚时双方可对财产分割进行协商并訂立协议,而且所订立的财产分割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但在生活中,有些人在离婚后对离婚时订立的财产分割协议产生后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对此是否允许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九条规定:“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为此,如果男女双方在离婚后对离婚协议中的财产分割问题后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变更或者撤销,但必须是在离婚后一年内提出,其次,在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即使提起诉讼也会被法院驳回。
从你来信可知,你与赖某协议离婚还不满一年,又对财产分割问题后悔,那么,根据以上法院规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但在此提醒你,如果你们在订立财产分割时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你的诉讼请求难以得到法院的支持。
撤诉申请书 篇8
申请人:***
被申请人:***
原起诉(或上诉)案由:
撤诉请求与理由: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签名)
**年*月*日
篇二:撤诉申请书格式
1.首部:
写明标题;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还要写明原起诉(或上诉)案由,包括原起诉(或上诉)时间、原起诉(或上诉)案件的名称。
2.正文:
叙述撤诉要求和理由,写明提出诉讼的理由、法律依据。
3.尾部:
写明文书致送的人民法院的名称,申请人的签名及申请日期。
范文一:离婚撤诉申请书
申请人:男/女,**年*月*日出生,*族,住*区*路*号楼*单元*室,电话:********
被申请人:男/女,**年*月*日出生,*族,住*区*路*号楼*单元*室,电话:******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离婚纠纷一案,贵院已于年月日受理。
现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已就离婚事宜(包括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达成离婚协议。
故申请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1条的规定,特申请撤回对被申请人的起诉,请予准许。
此致
**市人民法院
申请人:***
撤诉后诉讼时效 篇9
一、检察建议正式成为法定监督方式,但效力规定缺乏
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正式将检察建议确定为检察监督的一种新方式,无疑是立法的巨大进步。但遗憾的是,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并没有采纳《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第十条对检察建议的效力性规定。如果这个重要问题不上升为法律条文,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后,法院很可能对检察建议不理不睬,如“泥牛入海”,进而使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化为乌有。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参照现行民事诉讼法关于抗诉效力的规定增加一条:“对于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检察建议,接受检察建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检察建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答复。”
二、调解书成为法定监督对象,但限定条件严格
长期以来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只能对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进行检察监督,而对当事人有异议的民事调解书无法监督。事实上,由于法院系统对调解结案的高度推崇,各地法院调解结案率大大超过了实际裁判率。以2011年为例,当年全国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高达65.29%。由于检察机关不能监督调解,使得检察机关的监督范围大大缩小,抗诉案件比例一直偏低,实践中存在的“强迫调解、诱导调解”等现象只能依赖各地检法两家关系的密切程度酌情处理。另外,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这几年民间借贷纠纷井喷式增长,如影随形的虚假诉讼案件也频频爆发。许多虚假诉讼当事人虚构债务、起诉后快速达成调解协议换取法院调解书以抽逃资产,逃避债务。这种侵害合法债权、扰乱司法秩序、藐视司法权威的行为引起社会强烈愤慨,但是即便受害人申诉至检察院,检察院对这种调解行为也无能为力。
为了满足群众的司法需要,打击虚假诉讼,维护司法权威,各地检察院进行了不懈努力。《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试行)》规定调解书如果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检察院可以抗诉。文件下发后,在检察系统内部引起质疑,因为实践中绝大多数虚假诉讼的调解书一般不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只会损害第三方合法债权的实现。按这个限定条件,检察院对许多调解书仍然无权抗诉。相反,如果没有这个限定条件,检察院一旦通过调查或司法鉴定发现双方虚假诉讼,就可以直接抗诉以再审改判,同时还可以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侦查,加大对此类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如此愈演愈烈的虚假诉讼才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遗憾的是,新民事訴讼法对此问题依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将检察机关可以抗诉的调解书仍限定在“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这两种类型。对此,笔者建议将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第208条中“……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修改完善为“……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三、民行办案期限法定化,但仍隐藏漏洞
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第20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办案期限法定化本是好事,但该规定本身仍隐藏了漏洞,主要问题是三个月的期限应当怎样分配?
实践操作中检察院办理民行抗诉案件的实际分工是这样的:
(1)如果当事人对一审生效裁判不服而申诉到基层检察院民行科,基层检察院受理、立案、审查后提请市检察院抗诉。市检察院民行处收到之后还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审查,最后要么终止审查,要么向对应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2)如果当事人对二审生效裁判不服而申诉到基层检察院,基层检察院经审查如果认为此案确有错误的便寄往市检察院,市检察院经审查立案之后又寄回基层检察院办理。基层检察院再次审查之后,写出建议提请抗诉的审查报告,又寄往市检察院,市检察院经审查如果认为此案确实有误,则写出提请抗诉报告书,寄往省检察院,省检察院经审查之后认为有理由的才正式向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因此,笔者建议在《民行办案规则》中按照三个月的总期限合理分配各级检察院的办案时间。
四、检察机关阅卷权规定缺失,给工作带来障碍
2011年民事诉讼法草案第4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因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查阅人民法院的诉讼卷宗,并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但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第2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没有规定检察机关的阅卷权。其实,检察机关调阅民事案件的卷宗问题争议多年,焦点有四:一是能不能调阅?二是调卷还是阅卷?三是调阅的案卷是否包含副卷和执行卷?四是如果能调,法院应当在多少时间内准备好案卷?
对第一个问题,法院普遍认为,民行检察监督被定位为事后监督,申诉人不服生效裁判到检察院申诉时应当自备裁判文书、证据材料、开庭笔录等书面证据。对第二个问题,检察院普遍认为,“查阅”是指到法院去看,而“调阅”是指检察机关从法院调取诉讼卷宗后进行审查。其实实践中对检察机关而言,关键是第三、第四个问题。实践中不少法院即使同意检察院调卷,也是想尽办法百般刁难,“没归档”是经常用的借口,有时检察人员跑四五趟、等几个月都调不到案卷,很多法院还不同意检察院调阅副卷和执行卷。因此,笔者建议民事诉讼法对调卷的内容和准备时间做出明确规定。
五、执行监督正式入法,但具体开展依然需要努力
撤诉协议书 篇10
甲方:xxx
乙方:xxx
由于乙方承租甲方承包土地被国家征用,双方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现双方就该合同等有关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对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双方选择适当的时间协商解除。
第二条、对于土地租赁合同中第五条违约责任条款第二项的规定,乙方自愿放弃权益,免除甲方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条、涉及土地征用补偿事宜,双方在明晰双方财产权益基础上另行协商约定。
第四条、对于甲方起诉乙方拖欠租金一案,乙方认可所欠租金事实,并在签订本协议后与甲方结清租金。甲方应在签订本协议后,向人民法院提交撤诉申请,放弃对乙方主张权益。
第五条、本协议双方签字后待甲方签收人民法院撤诉裁定书时生效。
第六条、本协议生效后,双方应通过协商解决相关问题,甲方不得再以同样的事实起诉乙方。
第七条、本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
关于我国公诉案件撤诉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刑事诉讼;公诉案件;撤诉;诉讼程序
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中,涉及公诉案件撤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院与最高检的有关司法解释都过于笼统。然而公诉案件撤诉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不可或缺,如果能完善此项制度,必然会使刑事司法领域更加秩序井然,司法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
一、公诉案件撤诉的概念分析
公诉案件撤诉即公诉案件撤回起诉,检察机关向法院撤回了对公诉案件的起诉。凡是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都必须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检察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公诉机关,负责对公诉案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提起公诉。由此可见,法院和检察机关会参与到公诉案件撤回起诉的过程当中,并且此项制度与案件当事人的权利也息息相关。
二、我国公诉案件撤诉的相关法律规定
相关权力的行使客观上都需要国家已有法律法规来作为依据。但事实上,经查阅国内有关刑事案件中公诉案件撤诉的法律规定,涉及到的有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2年颁布《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第45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的第181条和第242条。
三、就当前我国公诉案件撤诉制度的个人思考
作为影响国家和当事人诉讼利益的公诉权能否公正运作并真正支撑起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权的天平,实现其诉讼价值就尤其值得深思。针对公诉案件撤诉的相关法律规定,两高的司法解释都太过于笼统,这就造成在司法实践环节具体运用时产生问题。
立法层面缺少具体设置关于公诉案件撤诉的法定程序,检察机关在依据两高的司法解释规定的适用公诉案件撤诉的情形基础上,是有条件在程序上反反复复以弥补先行证据和事实的不足,但是这种反复变更的行为在一方面有违现代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法定原则,另一方面对被告人辩护权的行使也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我国现行公诉案件撤诉过程中发生的时间是检察院提请公诉后,法院在作出最终判决之前,检察院向法院提请撤诉,并由法院裁定是否准许。在司法具体实践环节中,两高的司法解释也在客观上为检察院进行公诉案件撤诉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检察院可以因特殊情形向法院撤回起诉,法院也会在考虑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处理,如果法院认为检察机关指控有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之嫌,即可建议检察机关撤回起诉,以规避案件判决后可能带来的改判、发回重审的风险。检察机关为了规避法院的无罪判决,也是会选择撤回起诉,这也与相关考评有关,无论是对公诉人个人,还是对检察机关的领导,还是对整个检察机关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检察院和法院的相互配合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司法资源,但也造成了具体运用时对当事人权利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只有将公诉案件撤诉的适用情形再进一步科学化和规范化,才能保证具体运用时更为法定明确化。
依据我国最高院司法解释第242条,“宣告判决前,人民检察院要求撤回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撤回起诉的理由,作出是否准许的裁定。”可见,法院对于刑事诉讼活动中检察院公诉权的行使有相应的监督权力,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相互制约的关系。法院一旦将案件纳入审判程序,就有了可以制约检察院行使撤诉权力的理由。在对提起公诉权的制约上,笔者认为应该在我国建立健全司法审查制度,设立预审程序,由预审法官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准予起诉的决定。
检察机关撤回公诉后对案件的处理情况,一是依据2012年颁布《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的第459条规定,对于撤回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撤回起诉后三十日以内作出不起诉决定,这种决定的作出通常是因为没有证据证实有犯罪事实或者只是轻微刑事犯罪的情形。二是基于权利对等原则,在公诉案件撤诉后,被告人借助公诉转自诉案件会获得相应的救济,不会因为检察机关退出司法程序而无从着手,司法机关在此时也应该主动履行职责,告知被告人如何进行救济。
撤诉作为检察机关在判决宣告前将起诉从法院撤回的一项权力,运用不当的确会造成不利影响。對于公诉案件撤诉,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首先,撤诉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只存在我国,也说明了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次,司法实践中的撤诉有一部分是因为法院的介入,在检察机关和法院对指控的事实定性意见不同时,法院会建议检察机关撤回起诉后重新起诉或变更起诉以减少法院的后续工作。最后,撤诉后,案件的最终处理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也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存在于刑事公诉变更中的公诉案件撤诉制度,是检察机关在大多数情况下主动进行的,如果不对这项制度的运用加以约束,必然会导致公诉权的滥用而扰乱正常的司法程序。法院也不能仅依照之前形成的工作模式进行处理,应该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立法应该严格规定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以及变更公诉权时的适用条件,法院也有义务在检察机关变更公诉权时对被告人权利进行保护。
我国现行有关公诉案件撤回起诉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立法目是相适应的,虽然在具体运用时存在或多或少的实践性问题,但如果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对于真正做到节约司法资源,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体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胡志斌.刑事诉讼原理与制度探索[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2]宋英辉,李忠诚.刑事程序功能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民事撤诉申请书 篇12
一、现将本文书的制作要点介绍如下:
1.首部。
(1)首页正上方注明文书名称。
(2)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基本情况。
(3)案由:写明申请人撤诉申请所指向的原诉讼的案由、时间。
2.正文。
写明撤诉请求与理由。
3.尾部。
(1)致送人民法院名称。
(2)申请人签名,申请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加盖单位公章。
(3)申请日期。
二、格式:
民事撤诉申请书
申请人:
被申请人:
原起诉(或上诉)案由:
撤诉请求与理由:
此致
人民法院
申请人:(签名)
年 月 日
三、举一范例供制作时参考:
民事撤诉申请书
申请人:A,男,××岁,×族,××省××县人,××省××县××公司职工,现住××县××路××号
被申请人:B,男,××岁,×族,××省××县人,××省××县××公司职工,现住××县××路××号
原起诉案由:
申请人于××年××月××日诉被申请人损害赔偿一案,已被你院受理。
撤诉请求与理由:
现因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经过协商,达成和解。被申请人自愿赔偿申请人××元人民币。申请人诉讼目的已达到,双方纠纷已解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4条规定,特申请撤回起诉,请予以批准。
此致
××县人民法院
申请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