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诉制度(通用6篇)
撤诉制度 篇1
一、撤诉的概念
关于撤诉概念, 理论界有较大的分歧。但是,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法律解释, 我国撤诉制度中的“撤诉是指诉之撤回, 从狭义上仅指原告撤回起诉;从广义上则泛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撤回诉之请求, 不再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行为。”[1]本文探讨的撤诉制度仅限定在狭义的撤诉, 即撤诉指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后在法院判决前, 撤回诉的全部或一部, 不要求法院对其诉讼进行审理的诉讼行为。
二、对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立法缺陷的分析
就我国现行的民事撤诉制度立法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现行有关的规定粗陋而且在价值取向上有所偏失, 有违处分原则的精神。
1. 被告人合法利益保护的缺失
在民事诉讼中, 法院、原告和被告是构成民事诉讼等腰三角结构的必备因素, 因此, 在诉讼过程中任何行为都会关涉到诉讼当事人的利益, 民事撤诉也是这样。但是在我国民诉中, 不论是原告申请撤诉还是按撤诉处理, 都仅仅是在原告和法院之间进行, 被告只能被动地参加诉讼。而被告所付出的物质精神损耗完全被忽视, 而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来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因此, 我国民事撤诉中的这种单一许可制度完全忽略了被告的合法权益, 导致原被告双方的权利失衡, 这严重的损害了被告的合法权益。
2. 撤诉权行使过程中国家权力干预过强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方申请撤诉准许与否由法院裁定。因此, 在我国申请撤诉要发生撤销诉讼的法律效力, 申请撤诉方的撤诉请求要以法院的裁定作为前提要件。在撤诉能否实现的问题上, 我国现行撤诉制度存在中重大的问题, 即决定权在于是法院而不在当事人, 具有浓厚的职权干预主义色彩。
3. 撤诉权行使期间的规定不尽合理
根据我国民诉法的规定, 原告申请撤诉只能在是案件受理以后, 一审判决宣告前。但是, 一审判决宣告后并不必然发生法律效力, 判决宣告后, 当上诉期限届满以后, 当事人双方都没有提起上诉, 诉讼程序终止, 判决才会生效。如果只要有一方提起上诉, 诉讼程序就会延续到二审。因此, 对于未生效判决, 撤诉就不会威胁到判决的既判力, 更不会损害国家的司法权威。所以, 当事人就可以按其意思自治行使处分权。我国的现行规定不符合处分原则的真谛。
4.“按撤诉处理”的适用有违当事人主体平等原则
按撤诉处理, 即因法定情形的出现法院依法按照自动撤诉来处理。从民诉法第129条和第130条的规定可以看出, 忽视了被告的诉讼地位和权利。同时, 法律的漏洞提供了原告可采取拒不到庭或中途退庭的方式来规避法律, 迫使法院做出按撤诉处理的裁定, 这无疑使被告的诉讼权利受到了无形的损害。我国法律对作为平等主体的原被告实施相同的诉讼行为却赋予其不同的法律后果, 我国立法上的设计是不合理的。
5. 撤诉后没有限制次数的多次起诉有损诉讼价值
从诉权这一角度考量, 在法院的判决宣告前, 讼争未经司法最终裁决, 原告诉权并没有消灭并且可以再次提起诉讼。根据我国民诉法的规定, 原告可以不受限制的再次起诉, 导致法院和被告陷入到无穷无尽的诉讼之中, 严重挑战诉讼程序的权威性和安定性。因此, 在撤诉后再行起诉的问题上, 法院应监督和引导当事人正当行使处分权。
三、对完善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建议
1. 规定撤诉合意制度, 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撤诉合意是指原告与被告于诉讼外约定, 原告向法院提出撤回诉讼请求的意思一致的诉讼行为。民事诉讼是两造对立的诉讼结构, 从当事人平等这一原则出发, 法律应给予原被告相同或相对应诉讼权利。在我国, 民事诉讼中被告不提交答辩状并不影响诉讼的进行, 所以应将应诉答辩界定为被告向法院提交答辩状或开庭时作出口头陈述, 用以提升被告的诉讼地位。
2. 取消法院的实质审查, 弱化法院职权
当事人应该根据意思自治的私法精神决定是否申请撤诉, 因此, 为了保证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的权利, 法院不应随意干涉当事人作出决定。撤诉在被告介入诉讼程序前, 取决于原告单方的意思;被告介入诉讼程序以后, 则取决于原被告双方的意思。而人民法院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就只是对诉讼当事人的意思通过公权力进行确认并产生程序性效力。
3. 申请撤诉权的行使期间从案件受理后, 延长至法院判决生效前
从上文的论述可知, 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将原告可以申请撤诉的时间限定于一审判决宣告前, 判决宣告后直至判决生效的这一期间, 原告没有申请撤诉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 有悖于处分原则的意义。因此, 我国的立法可以采取日德等国的相关规定, 规定在判决确定前, 即在整个诉讼的进行过程中原告均可以申请撤诉。当然, 被告相应的享有相应的权利。
4. 对当事人撤诉后再次起诉做出限制性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解释可以看出, 对原告撤诉以后可以再次起诉以及起诉权利的行使次数没有给予限制性规定。而现行法的这种规定可能会导致原告撤诉权的滥用, 会对被告的利益造成损害。纵观世界各国立法, 都对原告撤诉后再次起诉的权利进行了限制。因此建议民事诉讼立法区分诉讼阶段对当事人再次起诉的权利做出限制性规定。
5. 按撤诉处理应严格适用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原告、被告无正当理由不出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况规定的处理方式不同, 这违反了当事人平等的精神。通过以上分析, 未来立法可以将现行法修改为“当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如果被告到庭应诉的, 人民法院应当做出缺席判决。只有当原被告双方均未到庭或中途退庭的, 超过法定期间且没有提出申请的, 人民法院应按撤诉处理。”赋予了被告相对应的诉讼权利, 保障诉讼双方诉讼权利的平等。
摘要:撤诉是一项当事人的民事诉讼活动, 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手段, 也是人民法院审结案件的方式。通过阐述民事撤诉制度的基本理论, 并对我国撤诉制度的缺陷进行分析, 为完善我国民事撤诉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撤诉制度,制度缺陷,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江伟:《民事诉讼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253页。
[2]占善刚:《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 《法学评论》, 2003年第4期.
[3]陈菁:《民事撤诉制度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10年5月.
[4]周宏颖:《论我国民事诉讼撤诉制度的完善》, 《法制与社会》, 2008.01.
高撤诉率背后的思考 篇2
摘 要 近年来,我国“调撤率”成绩斐然,但是高撤诉率的背后却隐藏着非正当化的立法与司法偏差。比如法院过度干涉撤诉权,漠视被告当事人合法权利和地位,一味以撤诉代替诉讼和解,从而导致了撤诉结案过多的局面。我们只有立足本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推动撤诉要件、撤诉效力、拟制撤诉和诉讼解实质效力规定的科学化制定,才能促进诉讼价值目标的良好实现。
关键词 撤诉率 拟制撤诉 撤诉效力 诉讼和解
近年来,“调撤率”从刚开始人们对它的敬而远之,到现在的汲汲营营,它在新闻报道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各法院之间也风风火火地进行着“调撤”竞赛。据统计,2010年全国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达65.29%,同比上升3.31个百分点,而且撤诉的权重比例大有赶超调解结案的趋势。“成绩斐然”的调撤率真的如报道所说的“调撤率上升=当事人满意+信访率下降”吗?
一、揭开我国高撤诉率背后的真相
也许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差强人意。原本撤诉是当事人自愿行使程序终结权的表现,也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重要手段。“调撤率”作为国家的一项司法政策,旨在实现一种以调解占主流的法律解决机制。但现在法院似乎对于这项启动权属于原告的诉讼程序过于热衷,经常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动员撤诉、强迫撤诉、诱骗撤诉,或者无理由却不准撤诉、或无理由却任意撤诉等 。而有的原告当事人或根本不了解撤诉制度,任由法官“协调”,或故意选择撤诉作为“以退为进”的手段。对于被告来说,一部分则成为其中逆来顺受的木偶,也有的利用诉讼和解来骗取原告的撤诉,事后反悔和解协议。这样一来,矛盾没有解决不说,甚至加剧纠纷,并再次对簿公堂。
这些真实存在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当然,上级法院对调撤率设置了高权重的指标考核,导致法官办案件压力大是原因之一。但对于制度层面而言,是否也留存了漏洞得以使侥幸者有机可乘呢?也就是说,高撤诉率背后的是否隐藏着我国民事撤诉制度非正当化的立法与司法偏差 ?
二、检讨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偏差
(一)法院过度干涉撤诉权,不利于法官中立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撤诉的规定,只是依据是当事人申请还是法院依职权做出。表面上当事人是享有撤诉权的,但事实上无论是“申请撤诉”还是“按撤诉处理”,均为“是否准许撤诉是由人民法院裁定”,即享有最终决定权的都是法院。本质上当事人并没有真正的撤诉权,有的只能算作撤诉申请权。这种规定严重干涉了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不利于法官消极中立的地位。
(二)漠视被告当事人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利于当事人平等
首先,民诉法对原、被告缺席审判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形,采取的是“可以按撤诉处理”的方法。而对被告相同的行为采取的却是“可以缺席判决”的方法。这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颠覆了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其次,我国撤诉制度程序设计中完全忽略了被告的权益。不管是原告申请撤诉还是按撤诉处理,都不要求征的被告的同意,被告只能因原告的起诉行为而被动的参与诉讼。再次,允许原告撤诉后再次起诉。不论是原告申请撤诉还是人民法院按撤诉处理,其直接的法律效果都只导致本案诉讼程序的完结,对原告所主张的实体权利并无任何影响,原告仍有权再次提起诉讼,被告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也为原告滥用诉权提供了可能。
(三)以撤诉代替诉讼和解,不利于纠纷化解
诉讼和解是双方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就争议的问题进行协商让步,达成和解后结束诉讼的活动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未对诉讼中达成的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予以规定。由于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达成的和解协议,依照法律规定是不具有执行力的,这为被告欺诈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如果事后被告反悔,原告无其他救济权利,只能通过重新起诉来达到维护自己权益的目的。
三、探寻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的改革方案
(一)撤诉要件设置的科学化
除了法官应树立正确的司法政绩观,在制度上应当取消法院对于撤诉行为的实质否决权,仅赋予其形式否决权。只要原告的撤诉行为符合法律所规定的形式要件,法院就该准许其撤诉,因为“争议解决方式自由是契约自由的主要内容之一 ”。法院对原告的撤诉申请仍应进行形式审查,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撤诉的时间。现行民诉法,允许当事人在法院宣判前撤诉。(2)提出撤诉的主体。原告及在诉讼中相当于原告的当事人(包括提起反诉的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以及经原告特别授权的诉讼代理人有权可以提出撤诉申请,但被告只能申请撤回反诉,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只能申请撤回参加之诉,这两种撤诉申请均对本诉不发生效果。(3)撤诉的表示要件。撤诉必须出于撤诉者的完全自愿,任何人不得以任何胁迫或变相胁迫的方式使撤诉人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思的情况下为撤诉行为。法官也不得以任何借口强行动员当事人撤诉。同时,还要赋予当事人因受胁迫而撤诉情形下的撤销请求权。(4)撤诉的方式要件。即撤诉应当以书面行使提出,在法庭审理中可以用口头方式提出 。除此之外,撤诉还应当加上一个重要的要件,即撤诉以被告同意为生效要件。虽然被告没有撤诉的权利,但是撤诉与被告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保护被告的利益,实现双方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有必要赋予被告以撤诉同意权。这样对撤诉要件的详细规定既避免了法官滥用职权,又充分保障了被告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撤诉效力界定的合理化
撤诉是原告的一项自由,但是,“个人自由的原则必须永远与平等原则结合在一起,以使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有平等的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原告撤诉是在被告答辩之前的,可以允许原告再行起诉,不作任何限制。此时被告尚未为诉讼作出实质准备,法院也未付出太多的资源,原告再行起诉损害甚小。但如果被告已进行应诉答辩,法院也对案件进行审理的,原告再行使撤诉权,应当受到合理的限制。可以参考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的相关规定,将原告在后种情形下的重新起诉限定在两次内,赋予特定民事撤诉以既判力效果。如果原告在被告应诉答辩后撤诉的,法院对原告撤诉给与登记,如果原告起诉后又撤诉的,就不再允许其再次起诉。
(三)拟制撤诉规定的公正化
从诉讼权利平等的原则出发,在借鉴国外有关拟制撤诉的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按撤诉处理制度与缺席审判制度相整合。只有在原、被告双方均不出庭日起过一定期限的情况下,法院才可按撤诉处理。可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9条和第130条相应地改为:“如果原、被告双方均未到庭,经过一定期间又未提出‘指定期日’申请的,按撤诉处理。如果原告或被告一方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也就是说,把“一方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的情况纳入缺席判决的范围,由缺席判决制度加以调整。与此同时,立法也应该对“到庭与否的时间界限”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情形加以明确规定。
(四)訴讼和解实质效力的明确化
我国只是将诉讼和解作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以规定,并未使诉讼和解真正独立的特征相比,未对诉讼中的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予以规定,诉讼和解不具有终结诉讼的效力。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却将诉讼和解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制度加以规定,赋予了诉讼和解实质效力,而且当事人还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取得类似判决的执行力。也就是说,在我国诉讼和解只是导致撤诉和调解的原因而已。所以,建议我国应对此进行完善,可以参照大陆法系的做法,补充规定原、被告双方如果在诉讼中达成和解协议的,将和解协议记入笔录,赋予诉讼和解实质效力,即具有与判决相同的效力。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撤诉制度与诉讼和解之间区别的混淆,有利于纠纷的彻底解决。
二审撤诉问题初探 篇3
撤诉从广义上说, 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撤回诉之请求, 不再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行为。撤诉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 归属于处分权。通常所认为的二审撤诉包括在二审程序中撤回起诉和在二审程序中撤回上诉两种情形。而根据撤诉时候当事人是否达成和解协议, 又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形:1、中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而撤回上诉。2、当事人未达成和解协议的情况下撤回上诉。3、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而撤回起诉。4、当事人在未达成和解协议的情况下撤回起诉。
二、二审撤诉的法律效力
笔者在这一部分, 讲具体分析四种二审撤诉类型的法律效力, 由于第二、三中类型较为简单, 笔者先做分析, 而将第一、四种类型作为重点分析。
1、当事人未达成和解协议的情况下撤回上诉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条的规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 上诉人申请撤回上诉的, 是否准许, 由人民法院裁定。也就是说在一审判决没有错误、不存在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应当准许。撤诉后一审判决生效。
2、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而撤回起诉
根据我国《民诉意见》第191条规定:“当事人在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 对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进行审查并制作调解书送达当事人;因和解而申请撤诉, 经审查符合撤诉条件的, 人民法院应当准许。”此时, 一审法院的判决视为撤销。
3、二审中当事人达成和解而撤回上诉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条的规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 上诉人申请撤回上诉的, 是否准许, 由人民法院裁定。也就是说当事人在没有违法法律、意思表示真实的情况下, 撤销上诉的, 人民法院应当准许。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 当事人撤回上诉, 一审判决生效, 当事人的和解协议如何处理。一种方式是, 对于当事人的和解协议不做处理。在这种情况下, 当事人如果自愿执行和解协议, 可以看作是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的处分。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执行和解协议, 对方当事人只能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一审判决, 或者讲和解协议作为一个新的合同, 违约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新的诉讼。另一种方式是, 告知当事人此种情形下的法律后果, 不做撤回上诉处理, 制作调解书。此时的法律效力与上边分析的第二种相同。
笔者认为, 如果对于和解协议不做处理, 和解协议没有强制执行力, 可能导致当事人在执行和解协议时产生新的纠纷, 导致新一轮的诉讼, 这在虽然不违反程序发上的“一事不再理”的原则, 但实质上却是同一争议的再次诉讼。会导致审判资源的浪费, 也有违诉讼经济的原则。
4、当事人在未达成和解协议的情况下撤回起诉
这种情形是实践中最为罕见的, 我国现行民诉法未作规定, 理论界也很少涉及。
首先需要讨论的是, 在这种情况下, 人民法院是否应当准许当事人撤回起诉。这个问题首先涉及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和司法程序的权威的问题。在民事诉讼中, 处分原则应当贯穿于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诉讼过程。通常情况下它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并无直接的关联, 国家无需对此进行干预, 而应当允许平等的民事主题自由支配自己的民事权利。从这个逻辑上讲, 如果当事人有权选择是否将自己的民事纠纷提交人民法院处理的话, 也就应当赋予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的判决发生效力之前, 撤回诉讼的权利。但是, 有的学者认为, 但是人行使处分权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而不是任意的。撤回起诉, 只能在法院作出判决前提出, 法院判决一旦作出, 就对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作了确定, 当事人不服, 只能通过上诉程序, 要求上级人民法院进行变更, 当事人无权自己否定, 即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无权否定法院的审判行为。笔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 其理由是:法院的判决只是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确定, 属于确权的行为, 而确定当事人享有何种权利之后, 当事人对于自己的合法权利是具有处分权的。比如, 当事人可以放弃向债权人追讨全部或者部分债务, 而这种放弃是不需要经过法院的允许的, 执行和解制度是其充分的例证。这点也说明, 在达成和解协议的情况下, 法院应当准许当事人撤回起诉的合理性。
那么, 在此种情况下, 法院是否应当准许当事人撤回起诉呢?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与国家司法权威的利益选择问题, 而是原告利用看似合理的诉讼程序, 规避一审判决的生效。在通常情况下, 原告进行诉讼, 寻求的是民事纠纷的解决, 一审判决作出之后, 原告或者接受结果, 或者进行上诉争取新的审判结果, 或者在二审程序中和解而这三种形式都无例外的能够实现解决纠纷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目的。而原告在没有和解协议的请胯下撤回起诉, 显然无法实现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目的。这种情况下, 原告只是通过一个上诉程序, 阻止了一审判决的生效, 规避了“本应”生效的一审判决的适用, 使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仍然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允许当事人撤诉, 那么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 当事人日后再次提起诉讼法院仍然应当受理, 那么对方当事人无疑要进行又一轮的应诉, 无疑给对方当事人造成诉累。所以, 笔者认为, 在这种情况下, 原告撤回起诉, 人民法院是不应当允许的。
三、结束语
二审撤诉是理论界很少探讨的问题, 尤其是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而撤回上诉和当事人未达成和解协议而撤回起诉的问题既无法律的明确规定, 在理论界也很少涉及。本文通过分析, 得出在这两种情形下, 法院应当不允许当事人撤诉, 希望对司法实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二审撤诉是理论界较少探讨的课题, 但在司法实践当中经常会遇到, 本文从撤诉的基本概念出发, 对二审撤诉的类型做了界定, 同时探讨了不同情况下法院是否应当准许当事人撤诉及其撤诉后的法律效力。
关键词:二审撤诉,类型,法律效力
参考文献
[1]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629页。
撤诉协议书 篇4
甲方:xxx
乙方:xxx
由于乙方承租甲方承包土地被国家征用,双方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现双方就该合同等有关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对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双方选择适当的时间协商解除。
第二条、对于土地租赁合同中第五条违约责任条款第二项的规定,乙方自愿放弃权益,免除甲方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条、涉及土地征用补偿事宜,双方在明晰双方财产权益基础上另行协商约定。
第四条、对于甲方起诉乙方拖欠租金一案,乙方认可所欠租金事实,并在签订本协议后与甲方结清租金。甲方应在签订本协议后,向人民法院提交撤诉申请,放弃对乙方主张权益。
第五条、本协议双方签字后待甲方签收人民法院撤诉裁定书时生效。
第六条、本协议生效后,双方应通过协商解决相关问题,甲方不得再以同样的事实起诉乙方。
第七条、本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
撤诉制度 篇5
成人之美,前卫女律师遭遇虐恋难题
2004年7月,23岁的广西女孩金晓莉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在广西柳州一家律师事务所任实习律师。1981年出生的金晓莉家境一般,有个在美国留过学的姑姑,姑姑为人行事特立独行,凡事追逐时尚。金晓莉从小受姑姑的影响性格倔强,打扮和处事方式都非常前卫。
2005年10月12日这天,金晓莉正式成为执业律师。晚上,她和几个好友一起去吃饭,以示庆祝。当晚,大家都玩得很高兴,可其中一个叫付娟的女友却显得心事重重。几天后,金晓莉接到了付娟的电话,她哭着告诉金晓莉,她和男友石永堂之间出了问题。现年31岁的石永堂一表人才,六年前从北京名牌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通讯技术工作,后来和几个朋友一起合伙在柳州成立一家通讯器材公司,现任公司技术副总,个人资产已多达二百万。付娟一直很庆幸自己能找到一个这么优秀的男友。但随着交往的深入,付娟却意外地发现石永堂有些地方与常人有异,他是个喜欢性虐的男人。
金晓莉听到这话,一下子愣住了。她早就听说过性虐这回事,在西方,追逐SM这种性爱方式的人并不在少数,在国内,因为文化的差异,这种性爱方式还是为大众所不齿的。金晓莉没想到付娟和男友之间的问题这么严重,但她也不明白付娟为什么要将这么隐私的事告诉自己。
在金晓莉疑惑的眼神中,付娟解释说:“刚开始我还能忍受,可现在他的‘招数’越来越多,我实在受不了了。可我真的很爱他,不想因为这种原因分手,所以,想请你帮我。”“我帮你?”金晓莉这下彻底糊涂了。
付娟告诉金晓莉,石永堂最近常常去参加一些小型的性虐爱好者的聚会,她还了解到,如果聚会中真有淫乱行为,那么这类聚会实际上是违法的。因此她希望借助金晓莉的律师身份,以介入案件调查取证为由,去接触石永堂。一方面,让他知道这种隐私曝光的可怕后果,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查出违法行为也可以警告他退出。
金晓莉觉得这是石永堂和付娟之间的私事,自己介入似乎有些不妥。付娟赶紧说,“要是你觉得为难,那就当作我委托你帮我查这个案子好了,你的律师费我照付。”听好朋友这么说,金晓莉只好答应帮忙,不收费用。
深入取证,深陷虐恋风暴难自拔
2006年春节后,金晓莉按付娟提供的电话号码找到了石永堂。两天后的中午,石永堂开车到律师事务所来接金晓莉一起吃中饭。当石永堂的车停在金晓莉面前时,她大吃一惊,怎么也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一个翩翩儒雅的男人。石永堂把金晓莉带到了一家格调浪漫的西餐厅吃饭。席间,石永堂举止优雅,谈吐不俗,金晓莉怎么也无法将这个男人和付娟口中那个性虐爱好者联系起来。金晓莉告诉石永堂,自己是一位受虐者的委托人,将起诉聚会中的某人,自己此次找到他,是因为了解到他也参加了这些聚会,并和这人有过接触,所以希望石永堂作为证人,说出事情的真相。
出乎意料的是,石永堂并没有像金晓莉预想的那样予以否认,而是低沉着声音说:“虽然我知道事情的真相,但这是别人的隐私,我希望你对这件事能保持缄默。”看金晓莉表情黯然,石永堂说:“要不这样吧,我带你一起去参加这个聚会,至于那个人在不在那里,又或者做了些什么,我们是不是真的犯了法,你可以用你的专业知识去判断。”石永堂的坦然和对他人隐私的尊重,让金晓莉既意外又有些莫明的感动。
2006年4月一个天气明媚的周末,石永堂给金晓莉打来电话,说他们当晚会有聚会。聚会的地点是一个网友的私人别墅。聚会并没有她所想象的淫乱场面。自助式的晚茶餐会上,大家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私聊彼此虐恋、虐性的一些话题,但言语间还是文明和正常的。
很快,随着喝酒进度的加快,在酒精的影响下,有些人开始拿出自己最新淘到的性虐道具进行介绍,或演说自己的某些心得。听着听着,金晓莉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一阵潮热。她有些意外,这种感觉是自己从来都没有过的。
聚会结束时,石永堂送金晓莉回家,当他侧过身为金晓莉系好安全带的时候,那股男性特有的气息让金晓莉不由得心潮澎湃,她不由自主地拉住了石永堂的手。短暂的沉默过后,石永堂抱紧了金晓莉,并去宾馆开了房。而石永堂刚刚从网友那里拿来的性虐道具,不仅没有让金晓莉觉得害怕,相反,她心里还充满期待。当石永堂边做爱边用工具狠狠地抽打她的背部时,她竟有种说不出的快感。虽然从表面上看,金晓莉是个独立自强的女性,其实从骨子里,她却是非常期待能够被男人所掌控的感觉。而她以前所结识的那些男友,都只会取悦她。相反,石永堂的虐性行为,让她感觉到了那种被控制的快感,甚至因此第一次有了性高潮。石永堂也没想到,这个漂亮的女律师也喜欢虐恋。这下,他更是兴趣大增。当晚,两人在宾馆整整纠缠了一夜。
此后,石永堂和金晓莉常常找借口约会。虽然他们彼此都没明言,但从对方的行为和态度中,感情已经与日俱增。只是碍于付娟的原因,不敢挑明。
女律师愤然起诉,虐恋是我的自由
随着石永堂对自己的疏远,付娟很快察觉出了不妥。2006年5月的一天,付娟终于发现了第三者竟是自己委以重任的好友金晓莉!她怒不可遏,找到了金晓莉,要求她立刻和石永堂分手。金晓莉却平静地对付娟说:“感情的事没有谁对谁错,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事实上我和永堂更适合对方,你无法接受的性虐行为,却是我们共同的爱好。”此后无论付娟苦求还是威胁,金晓莉都不再理会。石永堂也和金晓莉一样,除了最初的抱歉,决然地提出了分手。
原本想挽回爱情的付娟,没想到竟然将自己的“金钻男友”拱手让人,付娟又气又急,下定决心一定要让石永堂回头。
2006年8月5日,付娟以实名举报信的方式将自己和金晓莉之间的恩怨告到了金晓莉的主管部门司法局,称自己在委托金晓莉调查男友违法行为的过程中,金晓莉不仅和当事人发生性关系,还通过不良手段发展成恋人关系,违反了律师执业道德,应予吊销律师资格。接到投诉的司法局工作人员对此事非常重视,马上找到金晓莉进行调查。
听说付娟把自己告了,金晓莉非常生气,她说自己当时帮付娟去找石永堂,根本不是委托关系,只是朋友间的帮忙。司法局调查后认为这是金晓莉的私事,与职务行为无关,因此没有进行处罚。
见金晓莉毫发无损,付娟越发气愤。她索性将金晓莉和石永堂的所作所为写成“大字报”,并配上一些从网上下载的性虐图片,公然张贴到石永堂的公司门口及金晓莉的律师事务所侧门外墙。
事情很快在当地传开,人们都在议论金晓莉和石永堂的性虐传闻。石永堂不得不去北京暂避。而倔强的金晓莉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些事都是私事,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可事情并不像金晓莉想的那么简单,人们不仅对她的性虐故事津津乐道,对她横加指责,而且连她的父母都处处遭人白眼。更让金晓莉不能接受的是,她的客户们因为这件事对她的工作能力不再信任,纷纷解除与她的委托合同。
面对家人的埋怨,恋人的远离,还要蒙受经济损失,金晓莉非常气愤,她决定用法律手段来为自己讨回个公道。2006年10月初,金晓莉以付娟侵犯她的隐私权和名誉权为由将她告上了法庭,她认为虐恋是自己的自由,与他人无关。
在等待法庭排期开庭的过程里,金晓莉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了。石永堂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欣喜,立刻赶回柳州。两个热恋中的情侣,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立刻甜蜜地拥抱在一起。石永堂把自己在北京收集到的一些新型的性虐道具拿到金晓莉面前,金晓莉考虑到自己现在已有身孕,有点不愿意。可正常的性生活,两人都无法得到满足,最终,还是拿起了一种窒息性的性虐道具。却不料,久未缠绵的他们愈演愈烈,差点导致金晓莉窒息,当天晚上,金晓莉就出现流产迹象,送到医院,孩子已经保不住了。
住院治疗期间,石永堂迫于舆论的压力,又逃回了北京。躺在冷清的病床上,抚着自己脖上的伤痕,想到自己还没谋面已然逝去的孩子,金晓莉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第一次对自己坚持的虐性爱好产生了怀疑,胎儿的失去,让金晓莉第一次尝到了痛失亲人的那种无助和难过,令她对自己独立自我的人生观产生了怀疑。
2006年12月初,接到法院开庭通知的金晓莉默默地来到法庭撤销诉讼后悄然离开了柳州这个伤心地,到广州的姑姑那里暂住。这件轰动一时的性虐官司就这样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悄然收场,而它给当事人三方留下的伤痛,是无法愈合的。
幸福提醒:
撤诉制度 篇6
这样的案件引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即:被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 一审法院能否作出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
一、两种观点分歧
对上述问题, 法律上并无明文规定, 因此, 在司法实践中, 这类案件的处理过程往往会伴随着激烈的争论, 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 一审法院裁定是否准许原告撤诉
这种观点认为:二审法院无需审查管辖权异议的裁定, 一审法院有权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理由如下:
1. 民事诉讼具有私法的性质, 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对民事纠纷本身有自主解决和对诉讼标的有自由处分的权利。
《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61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诉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诉处理的案件, 如果当事人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依法处理的, 人民法院可以不准撤诉或者不按撤诉处理。”因此, 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不侵害第三方的合法利益, 不是恶意诉讼, 当事人就有权处分自己的诉讼权利, 一审法院应当准许原告撤回起诉。
2. 被告的管辖权异议是因案而起, 是建立在原告起诉的基础上。
既然原告已申请撤诉, 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就再无必要。原告向一审法院申请撤诉, 一审法院应当有权裁定是否准许原告撤诉。
3. 原告撤诉不损害国家、集体以及第三人利益, 有利于纠纷的解决, 减少当事人的讼累。
一审法院及时裁定准许撤诉, 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
(二) 二审法院裁定一审法院是否有权管辖
另一种观点认为:一审法院应当等待二审做出裁定, 如果二审法院裁定一审法院对此案具有管辖权, 那么一审法院有权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如二审法院裁定一审法院对此案不具有管辖权, 一审法院也就无权对自己不享有管辖权的案件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 它应依据民事诉讼法第36条的规定, 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由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作出准许或者不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理由如下:
被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提出上诉后, 二审法院对管辖权异议成立与否作出终审裁定前, 有权管辖的法院尚未确定。这时, 一审法院的审判权是待定的, 而裁定是否准许原告撤诉, 是实质上行使审判权的行为。因为不能确定最终是否由一审法院管辖审理此案, 当然一审法院暂时无权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需要等待二审法院作出终审裁定后, 由有审判权的法院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
二、两种观点评析
(一) 撤诉权的性质
上述两种观点产生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原告撤诉权性质的认定。撤诉, 又称撤回起诉, 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诉讼予以撤销, 以求停止诉讼的行为。撤诉权是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之一, 实则是原告一方对其诉讼权利的处分。下面笔者从法律规定和诉讼法理两方面入手来对撤诉权性质进行辨析。
1.《民事诉讼法》第131条第1款规定:
“宣判前, 原告申请撤诉的, 是否准许, 由人民法院裁定。”从当事人的处分权对审判权制约的程度来看, 分为绝对处分权和相对处分权, 对于前者人民法院必须无条件接受当事人处分结果, 对于后者则需要法院审查批准后才能产生法律后果。撤诉权就属于后者, 因此, 当事人申请撤诉, 法院必须进行监督, 在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干预。撤诉权并非一经行使即产生相应法律效果。
2. 审判权和撤诉权在运行中实现平衡, 是民事诉讼程序合理化的基本结构。
一个相对制衡的诉讼, 才是一个公平和富有效率的解决纠纷的方式。诉讼中的制衡必须是全面的、动态的, 这就是法院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的结合。实践中存在原告滥用诉权现象, 导致程序不安定和诉讼效率低下。例如, 原告只要是在宣判前都有提出撤诉的权利, 并且原告撤诉后还可以就同一法律关系再次提起诉讼, 这样容易造成诉讼过程中资源的耗费, 无故增加司法活动的成本。因此, 原告的撤诉权应当受到法院司法的监督和合理干预。
不仅如此, 原告的撤诉权还应受到被告权利的限制。民事诉讼中, 诉讼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法律赋予了原告起诉的权利, 被告相对来说处于被动应诉的劣势状态。如果原告任意撤诉, 将损害被告的诉讼利益, 浪费被告投入诉讼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赋予被告相应于原告起诉权的权利, 则“造成原告、被告诉讼权利失衡, 使被告的诉权部分地依附于原告的诉权, 被告追求胜诉的权利就成了一种不确定的权利, 而被告积极获得利己判决的努力也随时可能因原告的撤诉化为泡影。”我国现有法律对原告撤诉的控制有待完善, 对此笔者不予以详议。
由此可见, 撤诉权并非原告一方的绝对权力, 其与审判权紧密相连, 审判权待定的一审法院并不当然的享有准许当事人撤诉的权利。因此, 肯定一审法院处理权限的第一种观点不当。
(二) 诉讼效率考量
诉讼效率是指在程序公正的前提下, 及时有效地解决冲突和纠纷, 减少和防止各种社会冲突给社会造成的各种损失和浪费。诉讼效率要求合理的程序应尽可能减少法律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资源的耗费, 节约司法活动的成本。司法实践中, 在维持公平正义的基础上, 程序应当尽量节约司法成本, 体现诉讼效率原则。
第二种观点认为, 需先等待二审终审裁定, 如果裁定一审法院有管辖权, 则由一审法院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如果裁定一审法院对此案没有管辖权, 则由受移送法院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这么做理论上并无不妥之处, 但是却繁琐了程序, 并且在案卷移送与受移送过程中, 在法院不断审查裁定的过程中耗费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造成了司法经济资源的浪费。
三、二审法院裁定说的含义与运用
(一) 对二审法院裁定说的解释
笔者认为, 一审法院应当及时将原告的撤诉申请提交给二审法院, 由二审法院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 可以称之为二审法院裁定说。
1.《民事诉讼法》第39条第1款规定:
“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也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由此可以看出, 上级人民法院与下级人民法院在管辖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因此, 由二审法院审查原告的撤诉申请并无不妥。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级别管辖异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条规定:
“在管辖权异议裁定作出前, 原告申请撤回起诉, 受诉人民法院作出准予撤回起诉裁定的, 对管辖权异议不再审查, 并在裁定书中一并写明。”虽然这是针对级别管辖异议的规定, 但是对于地域管辖异议应当也予以适用。并且, 根据该规定的基本思想, 对于在被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 原告申请撤回起诉, 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准许撤回起诉的, 二审法院可以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不再审查, 只在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中一并写明。
3. 降低诉讼成本, 符合诉讼效率和司法经济原则。
避免了对管辖权异议审查后再由有管辖权的法院裁定准许原告撤诉, 从而造成对司法资源的浪费。
(二) 根据二审法院裁定说, 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做区别处理
1. 原告递交撤诉申请的同时, 被告也提出撤回上诉的。
二审法院经审查裁定准许被告撤回上诉后, 一审法院可以作出是否准许原告撤诉的裁定。
2. 二审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正在审理过程中, 尚未作出驳回或移送裁定, 被告也未提出撤回上诉的。
一审法院应当及时将原告的撤诉申请提交给二审法院, 二审法院应当先对原告的撤诉申请进行审查, 如果作出准予撤回起诉裁定的, 对管辖权异议裁定的上诉就不再审查, 并在裁定书中一并声明。如果作出驳回撤回起诉裁定的, 继续对管辖权异议裁定的上诉进行审查, 作出终审裁定。
3. 二审法院对管辖权异议作出终审裁定后原告撤回起诉的, 根据二审法院作出的终审裁定处理。
如果二审法院已经作出移送裁定的, 一审法院就应当将该案连同原告的撤诉申请一并移送, 由受移送的法院对原告的撤诉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定。如果二审法院驳回了被告的上诉请求的, 一审法院就对该案有审理权, 有权对原告的撤诉申请作出裁定。
被告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上诉期间, 原告申请撤诉是实践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在法律并未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本文提出的二审裁定说旨在抛砖引玉, 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兼子一, 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2]张晋红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3]陈若斌.试论撤诉的几个法律问题[J].人民司法, 1999, (9) .
【撤诉制度】推荐阅读:
民事撤诉书07-25
公司撤诉申请书07-18
交通事故撤诉申请07-26
行政上诉撤诉案范文08-12
行政撤诉申请书08-21
撤诉申请书的理由06-12
民事诉讼中哪些情形法院可以按撤诉处理?06-26
护理核心制度(查对制度)07-04
规章制度——会议制度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