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自主性

2024-10-13

社区文化建设自主性(精选9篇)

社区文化建设自主性 篇1

轩辕殿社区残疾人自主创业材料

(一)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自谋发展、贡献社会,从而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区残协会除了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康复活动外,致力于针对残疾人朋友的自身条件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系列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创业扶持等套餐,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激情,让他们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达到了自食其力的目的,找到了做人的尊严,进而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

周国旗,男,1950年2月24日出生,听力二级残疾,原来身无一技之长,与社会缺乏沟通,邻里间缺少交往,既自卑封闭,又脾气暴躁,对社会产生一种对立不满情绪。社区残协首先给他配备了助听器,让他能基本享受到人与人沟通的乐趣,多次邀请他参加残疾人自主创业事迹讲课、及到万代酒店、皇冠假日酒店参观社区推荐就业的残疾人某某的工作实景和参加残协会组织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慢慢的解开了他自闭自卑的心理,融入到了社区这个大家庭,并萌发了自主创业的激情,社区在了解情况后多次与他商谈,最后根据他自己的意愿准备开一家米粉店,定名为聋子粉店,从万代酒店请师傅对他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一对一技术指导,随后社区指派专人为其跑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把所需证照办下来,并向办事处和各部门报告申请免除了各类税费,同时在居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上替其宣传。通过社区从政策上的扶持、技术上的培训、和广泛的宣传,生意越做越好。现在人也变得精神多了,也文明多了,人际交往圈子大了,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过去自闭对立的心思没有了,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搭帮党和政府,全靠社区残协会”,让我享受到生活的喜悦,找到做人的尊严,走上了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道路,感谢党感谢政府!

轩辕殿社区残疾人自主创业材料

(二)做好残疾人工作是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我社区一贯坚持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积极组织实施残疾人优惠政策和帮扶工作的落实,努力维护弱势群体中最困难的人群残疾人的利益,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充分履行职能,把为残疾人扶贫帮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刘建民,男,1960年2月2日出生,住环城堤120号,无业,视力残疾四级,妻子物业,女儿读大学,家庭无固定收入来源,审核比较困难。屋漏偏逢连夜雨,2010年初家中的一次意外失火使家中物品损毁殆尽,更使生活雪上添霜。

街道和社区在得知上述情况后,首先组织募捐慰问,为他们全家送去生活必需品和生活费,暂时解决燃眉之急,并及时为他们申请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和其女儿的学费减免;其次便是请社区物业公司人员为其整修房屋,缩减费用,解决全家的“住有所居”;然后请人把其家中的货架及物品重新整理,扩大换新门面,随后社区指派专人为其跑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把所需证照办下来,并向办事处和各部门报告申请免除了各类税费等,使全家赖以生存的南食店重新开张并得以扩大。通过各方面的救助,全家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生意也日渐红火。2010年底,刘建民主动到社区低保中心退出最低生活保障,并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他们全家的帮助。

我社区认真组织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积极开展帮扶工作,为残疾人做好事办实事,尽最大努力关心、关爱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积极扶持残疾人经商,凡涉及财政的,都要求相关股室优先照顾,特事特办,准确快捷,尽量提供方便,及时办理相关事项,更好地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积极指导协助残疾人就业,帮助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

社区文化建设自主性 篇2

一、95后大学生的个性分析

从2013年以来高校已经步入95后的时代,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自身的时代印记。当然,95后大学生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性格特点,如何适应其特性更好地开展工作,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首先,95后也是以独生子女居多,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与网络紧密相关,学习和生活已经和网络密不可分。现在网络技术非常发达,他们善于并热衷运用网络解决生活问题,特别依赖网络。其次,95后大学生性格鲜明,爱憎分明,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权威,他们甚至会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加以宣传造势,为自己发声。

1、思维活跃、头脑灵敏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95后学生可以非常简单地接触到不同文化,接触不同文化后,使他们眼界大开,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不同文化的流入,对于学生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2、自我观念强,集体意识较弱

95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家庭的关心和关注,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自己的想法,相对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喜欢在自我体验中被认可。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大部分95后大学生思想独立,充满自信。但是个别大学生由于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包容,较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不善于合作和分享,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相对较弱。

3、竞争较强,抗压能力相对较弱

95后大学生充满激情,他们善于挑战,敢于表达自我,喜欢在挑战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被别人认可和关注。但是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中多数人很少经历过挫折和磨难,抗压能力较弱,缺乏克服困难的经验和勇气。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这个环节应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

4、过于依赖网络交流

几乎每个95后大学生都有能与网络接触的工具,都有自己钟爱的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的QQ空间、微博和微信,他们喜欢在网络游戏中自我陶醉,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渴望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借助网络结交新朋友和获取想要的信息。但是,与此相比较,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及亲友的交流相对少很多。

5、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在这个获得信息极快的时代,由于网络传递的信息量大,媒介多样,为95后接触新事物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2]。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辨识能力有限,大多数停留在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就人云亦云,再加上网络的自由性、隐匿性,部分“95后”大学生容易出现过激言论。

二、95后大学生自主管理社区建设的新思路

1、坚持以人为本

95后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群体。他们视野开阔,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学生社区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让他们在整个社区建设中有话语权。在听取他们的意见后,有针对性地建设大学生社区文化,增强社区文化的吸引力。要从他们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出发,不断更新社区文化的内容。只有尊重他们的意见,才能让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为整个社区建设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2、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95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他们善于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与外界交流。这样的社交手段有利有弊。好处在于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快速、越来越便利,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快速有效地对我们的社区建设成果进行展示。当然,过于依赖网络也有一些弊端。主要在于网络言论难以控制。95后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络平台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负面情绪会通过阅读和转发量的增多而不断被放大。所以,我们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成立网络监管部门是非常必要的。成立官方宣传平台,杜绝在官方平台上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到我们的自主管理社区建设中。

3、坚持多方位共建,

95后大学生在自主管理社区建设中缺乏经验。因此,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不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学生在整个社区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我校“三自三助”理念,全面落实“自主学习、自律管理、自觉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借鉴正规社区管委会的经验。95后大学生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几乎为零,所以我们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走访学校附近社区,听取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一些经验。第三、借助学校相关部门力量,加强自身建设。学校宿管科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可以邀请部门领导参与到整个建设过程中。另外,还应借助保卫部门的力量,杜绝社区内安全隐患。

4、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前文提到,95后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所以,我们在整个社区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社区中大胆创新,树立自己的风格,创建有自己特色的自主管理社区,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社区。当然,在这之前,应该完善社区管理制度,让学生的行为受到制度地制约,并对他们的言行进行正确引导,在制度的约束之下,建立一个既新颖又充满正能量的社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学生自主管理社区的建设,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怎么丰富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都是我将来工作以及研究的方向。学生社区建设也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社区建设能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其地位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李恩广,凌文秀,赵殷.基于“95后”大学生特点的辅导员胜任能力研[J].理论前沿,2014年09期.

社区文化建设自主性 篇3

关键词:社区居民;虚拟学习;自主学习;培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3/14-0202-03

杜威在《明主主义与教育》中将学习共同体引入教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之间通过思想情感交互活动而习得知识能力的过程,人的学习活动离不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设备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虚拟学习平台,如MOOC、微信、QQ、博客等,走进虚拟学习社区,进行虚拟学习。

● 社区居民虚拟性自主学习相关概念

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一定地域空间内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人就叫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从成长到发展都离不开社区,又受制于社区环境。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会接受形式多样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虚拟学习是现代社会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网络平台是其交互界面,其中的学习群体、交互环境和存在其中的各种关系构成一个个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群体在互联网上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虚拟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共建共享信息资源,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交流,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时提出自主学习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B.J.齐莫曼综合了各学派的观点,将自主学习理论推向了新高度。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习者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 社区居民虚拟学习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们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社区居民学习是研究终身教育的核心内容。伴随着网上学习资料日益丰富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愈加依赖网上学习。2014年,笔者调查了上海市5个典型的社区,结果统计显示人均上网时间每天超过3.2小时,假期学生上网时间更长。一些人上网是为了查找学习资料、观看网络教学视频或者在虚拟社区里学习、沟通、交流和分享学习资源;但为数不少的人却沉迷于游戏和影视娱乐。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社区居民的复杂构成情况容易使社区教育流于形式,居民的自主性学习是焦点问题。笔者将影响居民虚拟学习自主性的原因归纳如下。

1.海量信息的查找,常常使学习者丧失信心

大数据时代源于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及其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大数据的规模、速度、种类和复杂度远远超过了人脑的认知和反应能力。虚拟学习社区的人们并不能够随心所欲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2.计算机智能系统并不能完全像人一样帮助人类思考、解决问题

人们若从海量信息中检索需要的信息,通常使用人工规则。但是,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人工规则无法精确理解学习用户,不能提供个性化服务,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

同时,认知系统在与人的智能互动中要为人们提供百科全书式的信息支持,必须分析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处理数据中含义模糊不清的信息,发现内在的关联和趋势,等等。因此,认知系统不能再局限于专家预先定义的规则,而应主动从大数据中学习概念,分析概念并挖掘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出规模化、智能化的机器学习大数据模型。

另外,虚拟学习不仅要面对大数据认知的困难,而且要面对软硬件学习设备的障碍、学习资源的真实可靠性、语言文化的差异、社会和心理的认同、责任与义务的冲突等困难以及如何摆脱学习的低效率问题。因此,学习者要真正实现自主性虚拟学习,还有许多亟待克服的困扰。

● 社区居民虚拟学习自主性培育对策

1.建构主义的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理论是自主性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而在移动互联时代,若要刺激社区居民学习的主动性,必须搭建能够自主学习的软硬件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情境创设。人们通常重视对学习软件资源——知识信息量的积累,而忽略了对学习平台的技术支撑的建设。

虚拟学习依赖于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某些核心技术的成熟,如带宽、视频质量、在线分享工具的保障等。技术间的不兼容,也会击退居民学习的热情,如不支持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不能上微信;同样不支持Android系统的移动互联设备也无法登录支持Android系统的MOOC云课堂;不仅如此,即使使用搭载Android系统的手机,也面临着操作系统和用户安装的必要的应用程序的不兼容,核心功能的配置不能融合,而设备供应商又无升级策略,从而会造成移动学习客户的大量流失。因此,虚拟社区中的学习需要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等不同媒体信息整合;需要虚拟现实技术,将特殊的输入感知设备和一些多维特殊输出设备来完成人和环境之间的真实再现般地交互;需要网络通讯技术,实时高效采集学习用户终端信息,实现学习者间的沟通和交流;移动学习需要达到与PC平台一致的情境创设与学习体验,使得移动学习终端不仅具有视频播放功能,还可具有交流互动、分组讨论等功能,实现桌面系统和移动系统的无缝切换;需要承载大规模用户的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等。另外,政府应该提供免费的社区WIFI供社区居民学习使用等,调动社区居民学习的主动性。

2.联通主义的资源整合

联通主义由加拿大学者西门思提出,是数字化网络时代的产物。联通主义认为学习不只是学习者内化的个人活动,而是“一个联结的过程”,是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在网络时代,知识以指数级增长并以碎片化形态存在,个人知识储备、管理空间和知识爆炸性增长相矛盾,此时知识的获得途径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为了促进持续不断的学习,需要培育和保持联结。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的时代,社区居民要想保持学习的持续性,必须保持各个社会网络节点和信息源的互通与联结。

在虚拟学习的过程中,社区居民个人的知识和关系形成一个小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与结构,各组织与结构的知识被联通、被改变壮大,进而再传递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继续学习。因而社区居民学习的组织者应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服务,如学习资源、学习平台工具和相关的联结服务。

资源的整合有三点:一是整合学习资源。一方面,提供适合社区居民自主学习发展需要的各种专业内容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针对国外好的学习资源,提供适合社区居民学习的中文在线学习服务。例如,世界MOOC三大巨头之一的Coursera,推出众包性质的全球翻译社区项目计划,同意合作者为其课程制作字幕,以帮助非英语国家的学习者更方便地使用他们的MOOC。二是提供学习工具平台。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相关IT技术,通过MOOC、Facebook等,为社区居民提供网络学习联通平台和学习工具以及其他合适的软硬件学习设备。三是优化内外网络,加强联结服务。

3.分布式认知的去中心构成

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Hutchins)等人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认为知识存在于不同的场所,并强调学习资源的“去中心化”或“泛中心化”。

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物理、社会和文化呈现分布式的学习共同体,其中的学习个体、个体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和环境都是分布式的,其知识传播符合社会学分布认知理论,它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它使真正的开放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成为可能,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强调资源的非集中化,消除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使学习者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主权。它着重于情境、建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使学习不再依赖于名师、教室。学习成员既是资源提供者又是接受者。在这种分布式学习中,学习者享有更多的主动权,促进了学习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是学习观念的更新。

4.人本主义的内容推送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源自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和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实现教育。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能和自我实现的愿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习者的自我实现,教育的关键是启迪学习者心灵,使其释放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由于社区居民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差异使得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不同的社区居民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符合社区居民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社区居民的自主学习。因此,社区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和个性,学习内容的设计应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其个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新技术、新工具、新理念的引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5.社会认同和激励

(1)鼓励社区居民加入虚拟学习社区,进行免费教育

由于社区居民在认知度和知识基础方面存在差异性,而传统教育在录取、学费、学习周期等方面的门槛高,使得社区居民望而却步。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是不错的选择,因为网上的虚拟学习材料丰富、资料获取方便、价格低廉、时间自由度高,非常符合社区居民的自主学习。

(2)建立虚拟学习的考核和证书激励制度

社区居民网上虚拟学习,经过考核合格后应使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非学历培训证书,可激励社区居民虚拟学习的热情。例如,美国实行培训、考核、晋升一体化,刺激了民众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学以致用,增加社会认同感

我们的社会是由每一个社区居民组成,应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充分感受到所学内容能有所用,增加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有了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每个社区居民潜在的能力才可能内化为学习的自觉性。

● 结论

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肆意滋长、智能感知日益增强,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观念、新知识层出不穷,虚拟学习以其能够为大脑快速充电的优势,为各年龄段、各层次的人们所喜爱,但是社区居民整体虚拟学习的自主能力还需培育。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自主学习将是永久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凤英,等.MOOC能耗问题与策略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69-77.

[2]陈恩红,等.移动情景感知的个性化推荐技术[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3):18-23.

社区文化建设自主性 篇4

2011(4)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社区

---------------------------对津南区咸水沽镇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

鲍伯丰

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中人们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一、咸水沽镇社区文化建设成效

咸水沽镇现有13个社区,10万人口。咸水沽镇社区文化建设一直走在津南区的前列,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村改居”的数量剧增,在这种情况下,咸水沽镇加大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力度。各社区也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创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为目标,协调辖区单位共育共建,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群众喜闻见乐、便于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增强了辖区单位和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社区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另外,咸水沽镇还结合全民素质提升工程,出资举办还迁村社区化建设培训会。邀请南开大学唐忠新博士进行授课,全镇27个村两委班子成员和13个社区居委会成员参加了培训。唐忠新博士围绕“城镇化社区及社区建设的基本知识”、“城镇化建设与村民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城镇化社区的突出任务和操作”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使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一)硬件投入不断加大

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各个社区居委会积极克服困难,开辟文化阵地,设置了各式宣传栏、阅报栏等,新建了图书室及一室多用的文化活动站。镇政府也积极投资治理大街小巷,改装安装照明灯,新建、改建绿地,打造整洁优雅的社区环境,为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

(二)组成成份日益丰富

一是参加人员日益多元化。由过去老年人逐渐向青少年延伸。除了城镇居民外,外来务工人员、党员干部、退休教师等社会成份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二是活动日趋经常化。过去大都是小群体、小范围,如今每天早、晚不同时段,在小区、公园、广场,到处都能看到三五成群,自发开展各类文艺活动的群众队伍。群众不光自娱自乐,而且相互交流。三是形式日益多样化。如今,社区文化已从过去的戏曲、书画、健身模式,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百花齐放的新格局。

(三)精神文明主阵地作用日益突出

1、提高了居民的精神境界。例如光明楼居委会组织干部及部分楼门长于4月28日参加镇里组织的“咸水沽镇新型社区居民文明礼仪”辅导讲座,会上听取专家从走、站、座、语言、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文明礼仪的讲解。通过讲座,使群众们丰富了文明礼仪知识,规范了各种礼仪行为,提高了自身素质和修养。三八妇女节这天,咸水沽镇红旗楼社区以提升全民素质、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了庆“三八”系列活动。活动中,红旗楼社区向社区居民发出了倡议,倡导广大居民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携手共建健康、文明、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社区文明督导员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宣传环保节能知识、文明礼仪规范。社区居民和辖区内幼儿园的孩子们还在创建环保模范城,人人都是责任人的横幅上签字,表达了共建绿色和谐社区的心声。随后,伴着铿锵的锣鼓、喜庆的秧歌,该社区的妇女群众和孩子们健身游戏,将居委会大院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另外,社区还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弘扬了正气,抵制了 16 陈规陋习和歪风邪气,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2、增进了群众之间的团结。社区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增强了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安定。

3、发挥了社区与社会对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区委、区政府、镇政府的工作部署,被加工成各种社区文化产品,在群众中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有的社区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广泛开展环保、普法、党建知识宣传活动,为津南区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

4、发挥了老年人的余热。津南区咸水沽镇益华里社区坚持办社区老年大学六年之久。六年来,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经费帮助,使许多老年人在这里学到了一技之长。他们焕发了青春,为社区文化建设经济献言献策,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领导在思想上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社区文化可有可无,搞社区文化就是随便弄两间麻将室,配一些健身器材,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化,单一化。

(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小区建设中专门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配套建设的场所极少,社区居民对此反映强烈。

(三)经费紧缺、设备不足,活动难以开展。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没有经费购置活动用的设备、器材,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

(四)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社区文化工作处于一种自发状态,主要靠一些爱好文艺的热心居民,大多情况是离退休的老同志在维持。社区文化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人才匮乏,缺乏懂文艺、有经验的社会文化工作者。

三、以创新精神开展社区文化建设

(一)以社区党建为核心奠定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及组织基础。只有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以社区服务为切入点,以社区就业为重点,以社区文化为载体,才能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良好生活环境。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为此,一要结合当前形势变化,根据社区党员的分布情况,及时健全和调整党组织的设置。同时,加快社区党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推市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群众、社区居民对街道党组织和辖区党组织的公认度,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二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大社区党组织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做居民工作、为群众谋利的本领。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模范行为树立社区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三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通过广泛开展社区“党员奉献日”、“我是党员”、党员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进一步在为群众服务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强大的领导基础和组织保障。

2、加强社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和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是社区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对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的健康氛围,对于加强社区成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育高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观念,都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3、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一是发挥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启动作用。社区文化建设从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实验阶段,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为了加快社 17 区文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建立一个启动机制,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条件,政府应当积极承担启动者这一重任,积极作好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制定扶持励政策以及发动宣传工作。二是发挥好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和协调作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具体工作涉及到政府的各个部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政府应当严密组织,使各项工作协调一致,有序推进。三是发挥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宏观作用。具体而言就是作好规划和制定政策两方面的工作。社区文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一项社会性的群众运动,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不干预基层和有关各方面的实施活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探索性事业,它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区域性特征,政府应当鼓励社区在工作中努力创新,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按照自己的计划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工作。

4、注重文化多样性的培养,因人制宜安排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基石,它经过高度的整合,抽象之后,往往被浓缩进主流文化之中,成为支持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然而,社区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研究如何避免社区文化建设中千篇一律局面的出现,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要改变单纯由政府办文化的组织方式,依靠社会力量建设社区文化,走“共识、共建、共办、共荣、共存”之路,其中共识是前提,共建是重点,共办是合力,共荣是目标,共存是目的。

社区居民的年龄层次、文化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因此要吸引他们广泛参与,就必须开展适合不同口味和需要的活动项目。社区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适合大众口味的大合唱、秧歌队、晨练队,又要有适合少数人口味的舞蹈队、时装表演队,既要有适合老年人的老年文化协会,又要有青少年喜欢的社区学习乐园。因此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做到多样化,千方百计激发、引导居民参与,将家庭文化、楼院文化、广场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参与率,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达到全民共乐的目的。

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树立“共驻互动”的理念,结合居民的文化需求,加强与社区内单位和经济主体的横向交流,不断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共享的形式新举措,积极争取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筹建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共建网”;通过完善、健全和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机制、责任机制,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居民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以群众日常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为中心,积极探索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贴近生活、深受广大社区居民喜欢的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从而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5、适当拓展一些有偿服务和文化经营项目,以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后劲 社区文化活动应逐步由福利型的无偿服务过渡到一种文化经营机制。这种有偿服务活动项目的开辟不但可以弥补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给社区文化单位自身发展带来活力,而且还能大力支持社区的其他各项活动,从而大大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后劲,以保证社区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因此,各社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文化艺术节、文化夜市、文化汇演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并对某些项目收取一定的成本与管理费用。

(作者单位:津南区委党校)

社区文化建设自主性 篇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丰富社区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安定团结、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区和谐等方面,显示出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广陵区作为扬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江苏省先进文化区,在这方水土孕育而成的扬州清曲也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区以组织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创建群众文化网络、文化设施和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建设高水平的社区文化工作干部队伍为组织保证,社区和谐文化的基础工作扎实推进,使社区文化得到延伸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抓组织建设,建立社区文化工作机制。我区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和社区建设规划,量化硬件、软件指标,逐月、逐季考核,予以重点发展。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社区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及时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协调驻社区企事业单位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推动了社区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街道和社区也配备了专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形成一个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文化工作格局和区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三级群众文化组织网络,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驻区单位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办,共驻一地、共谋发展,不断把社区单位的资源优势整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推动了社区文化共建工作不断发展。

抓阵地建设,搭建社区文化发展平台。社区文化阵地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给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空间,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辖区的区域优势和社区实际,树立“共建共享、共驻互助”的理念,一是积极争取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二是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街道社区出一点,有关职能部门给一点的办法,新建、扩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目前我区各乡镇、街道和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许多社区翻新、改建了小广场,新建了文化室和图书室,建立了文化活动工程点、文化宣传长廊,成立了社区党校。各社区的阵地建设,为开展社区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社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互助的良好功效。

抓队伍建设,夯实社区文化基础。社区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建立了一支共有159名具有文艺特长、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文化辅导员队伍,组织他们参加岗位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在工作中,我们注重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到建设特色文化家庭户和特色文化团队活动中来。目前全区共有文化团队134支,其中2个团队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团队称号,共有特色文化家庭510户。各乡镇、街道和社区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时,都安排特色文化家庭登台竞技,蔚然成风。曲江街道在原有10支社区文体队伍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社区老年腰鼓队、老年歌舞队、老年健身队等,使业余文艺队伍人数由300人发展壮大至500余人,共有腰鼓队、民乐队、戏曲队、秧歌队等15支,并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家庭户,这对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抓活动建设,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活动是社区文化的生命。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传扬形式,也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改变过去文化工作侧重搞娱乐活动的做法,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利用社区学院这一载体,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与劳动保障部门共同举行“关爱在扬州,一对一帮扶”活动,与扬州日报社联合举办“走出麻将室,实现再就业”的专题座谈会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让市民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开发与利用优秀本土文化资源。我们举办了扬州清曲进社区巡演20余场,既丰富了社区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又让更多的人关心、热爱扬州清曲这一古老的艺术,自觉加入到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的行列中来。今年演唱会在夏季将走进每个社区,同时还要进景区、进厂区、进园区和校园。

抓品牌建设,提升社区文化品位。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再仅仅限于繁荣文化、提高居民素质,它已打破了文化视角狭窄的格局,积极介入诸如经济发展、邻里团结、拆迁拆违、维护稳定、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中,使文艺节具备了盈实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在各项重大活动和比赛中,我区金奖数多次位居全省城区之首,充分展示

了广陵精品文化的魅力。

社区和谐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政府的文化职能部门,我们将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科学发展观认真思考、统筹社区文化发展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在创新发展中解决社区文化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努力打造一个个别具特色、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和谐文化社区,共同营造出舒适、和谐的广陵家园。

社区文化建设自主性 篇6

一一理论政策课堂宣教活动讲课稿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丰富社区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区安定团结、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区和谐等方面,显示出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组织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创建群众文化网络、文化设施和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为重要目标,以培养建设高水平的社区文化工作干部队伍为组织保证。社区和谐文化的基础工作扎实推进,使社区文化得到延伸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抓组织建设,建立社区文化工作机制。我们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和社区建设规划,量化硬件、软件指标,逐月、逐季考核,予以重点发展。及时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协调驻社区企事业单位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推动了社区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配合,驻区单位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办,共驻一地、共谋发展,不断把社区单位的资源优势整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推动了社区文化共建工作不断发展。

抓阵地建设,搭建社区文化发展平台。社区文化阵地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给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空间,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结合辖区的区域优势和社区实际,树立“共建共享、共驻互助”的理念,一是积极争取辖区内单位、学校、企业的内部资源对社区群众开放;二是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社区出一点,有关职能部门给一点的办法,新建、扩建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

抓队伍建设,夯实社区文化基础。社区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建立了一支共有1支具有文艺特长、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文化辅导员队伍,组织他们参加岗位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在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到建设特色文化家庭户和特色文化团队活动中来。目前全社区共有文化团队2支,现在社区老年腰鼓队、老年歌舞队、老年健身队等均在组建过程中,这对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抓活动建设,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活动是社区文化的生命。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传扬形式,也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析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改变过去文化工作侧重搞娱乐活动的做法,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利用社区市民讲堂这一载体,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与劳动保障部门共同举行一对一帮扶活动。

社区文化建设自主性 篇7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

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开发的“学习村庄”将虚拟网络游戏社区作为学习环境, 以网络专题探究贯穿学习过程, 将一个专题研习任务作为“学习村庄”的学习目标, 由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 在小组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 协作研习, 优化方法, 让学生寓学于玩、伙伴助学、乐思而行, 从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多元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本文基于“学习村庄”游戏化学习社区,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 以“学习村庄”开展以《如何改善地球暖化》专题研习活动为案例, 利用游戏化学习社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村庄”游戏化学习社区简介

教育期望的结果就是学生不仅学得开心, 还学得更好。为充分发挥游戏化学习社区的社会性, “学习村庄”创设了与真实生活一样的商店、图书馆、树林、农场等情景, 设立村长、村民、智者、勇者的人物角色, 并建立多元化竞争机制。学生可以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社会交往、游戏和学习。“学习村庄”的专题研习任务与声望提升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村庄”的学习应用主要在讨论区。讨论区的主题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村庄, 代表一个主题;第二层是房屋, 代表主题内不同的观点。房屋之间有道路相连接, 代表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 如赞成、反对等。进入房屋后, 学生可以针对一个观点发表见解。学生从不同角度就专题协作讨论, 以道路连接房屋, 自然形成了结构化的概念图, 帮助学生知识建构。

活动构思

熟悉操作。教师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指导实践研究, 同时也要掌握“学习村庄”平台管理。“学习村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 使用方法简单, 只要教师示范操作, 学生用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分配的账号登录网站, 就能组建村庄、房屋, 讨论问题。

分析专题。确定专题后分析专题, 让学生理解专题的意义与内容、明确研习活动的目标至关重要。针对“如何改善地球暖化”, 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决定从“地球暖化的现象”、“地球暖化的形成过程”、“改善地球暖化的方法”三个方面去研究。分析专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让学生体会到集体交流的优势, 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学分组。遵循“同质异组, 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10个小组, 做到组内成员能力互补和组间实力平衡, 便于学生之间帮学助学。各组推荐组长, 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小组活动由组长负责, 教师进行研习方法的指导 (如下表) 。

时间安排。根据需要, 将学习活动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及成果展示阶段, 并合理地安排阶段周期及学习内容, 使学习活动有序进行。

实施多种学习形式,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着重于如何帮助学生“学”。利用“学习村庄”, 学生可通过对资源的发现、收集、探究、创造、展示等方式来自主学习。

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讨论, 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小组协作, 以兵带兵, 以组长当小老师带领组员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让每一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 从而修正、加深学生对所学主题的理解。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不受限制, 可以与香港学习伙伴在讨论区内各抒己见, 博采众长。学生通过发贴赚取金钱和贡献度, 建立房屋、获取声望、提升地位, 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当房屋达到一定数量、学生对讨论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教师把村庄从原始时代分别升到中世纪时代——大帝国时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现精神和共处能力。

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围绕探究主题, 把探究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在初始阶段我启发学生用填充目录树的方法细化问题, 将专题看做是一棵大树, “地球暖化的现象”、“地球暖化的形成过程”、“改善地球暖化的方法”就像树上的三根大树枝, 这三个问题又会被分别细化成许多“小树枝”, 如此类推, 整个主题就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社会实践分析交流、撰写心得、制作成品等活动, 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成效明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给予适当的引导, 及时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脉络, 以便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竞赛活动的自主学习。竞赛活动的自主学习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温故知新, 实践应用。通过积极地参与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参加竞赛活动, 学生的潜能和所积累的知识得到发挥和检验, 在吸收别人观点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使其表达能力、识辨能力得到提升, 团队精神、学习态度得到培养, 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学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 选择学习方法的类型和学习内容的深度。既可以在网络世界中畅游知识海洋, 又可以离开教室, 走入纷繁的现实, 探索社会课堂的丰富知识。学生学习体验各有不同, 成果作品类型多样。个性化杂志、环保宣传画、环保知识调查报告、环保手抄报以及电脑书签等五花八门的成果作品留下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成长足迹。

创新评价方式, 鼓励学生多元评价

评价要关注过程, 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评价的内容要多维度, 手段要多元化, 这样才能使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合理的评价。学生可通过评价活动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提高鉴赏能力。我在实践中发现一些操作性和可行性较强的评价方法。

活动记录册。活动记录册记录着学生学习的过程, 反映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内容, 教师可以从细微处了解学生学习的点滴收获, 让学生分享快乐, 见证成功。

成果作品展。通过学生投票评选优秀成果作品, 在学校图书馆、香港活动表彰会和广东三水课题结题礼上展览, 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奖项评选法。通过开展各种奖项评选活动, 帮助学生不断整理和修正所获取的信息、资料, 使研究的内容更加条理清晰, 活动体验更加深刻, 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汇报展示课。在总结阶段, 开展小组竞赛形式的汇报展示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表现, 与学生共同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这样的评价, 可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机会, 帮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进步。

活动反思:从小村庄到大社会

学习资源, 服务师生。为加强校际之间的师生沟通与交流, 师生通过“学习村庄——游戏化学习交流平台”实现优秀学习资源共享, 并借助这些优秀资源, 创新教学方式, 优化学习效率。

以生为本, 调整策略。教师在游戏化学习社区开展教学, 对内容设计、活动组织以及学习评价都要有全新的思考, 让学生的认识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延伸, 使其在倾听、观察、讨论及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知、学、思、行”的学习过程。

寓学于玩, 把握分寸。教师在“学习村庄”的游戏教学中, 要注重指导和调控, 给学生制定阶段性学习任务, 让学生一步一步跟随, 防止学生偏离学习目标。利用奖惩机制,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

师生合作, 共同成长。“大教无痕, 小学有成”, 这次网络专题研习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不是自己跟别人攀比, 不是我胜你败, 而是借镜自照, 提升自己, 团结合作, 实现共赢。在分享学生成长快乐的同时,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素质能力, 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 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 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 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陈珊, 陈妙姬.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索式学习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2) .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5) .

米明.“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陶侃.青少年游戏素养教育问题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 .

社区组织及社区建设 篇8

社区组织(Community Organization)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社会学却有不同的含义,兹分别予以解释之:

一、在社会学上的社区组织,是指某社区内主要团体间交互关系的模式(Pattern of Interrelationships),社区内居民生活上的基本需要,经由此一模式而获得满足。个人降生于世,不仅属于某家庭,亦属于某社区。在社区之内,凡对个人有其重要性的种种经验和活动,其中大多数都能够亲身去体验和活动,其中大多数都能够亲身去体验和处理。社区生活是一种共有、共治、共享的生活。个人的生活方式及人格发展,受社区组织的影响,至钜且深。社区内各个人间发展出两种意识:一是本土意识─各个人在此土生土长,根深蒂固;一是证同意识─都属于此一社区,各个人的特色,即代表社区的特色。各个人在社区内休戚相关,祸福与共,有‘一家人’的感觉,对社区的接受,极为率真自然,如同接受自己的姓名和家中地位一样。

二、在社会工作上,社区组织是一种工作过程,将社区各社会机构组织起来,多方予以协调,促进其合作努力,使社区内种种资源得以充分运用,社区需要藉此而获得满足。此一工作方法,原以解决

4253&htm=01-193-0193工业化.htm&nowpage=1 target=_self>工业化都市社会问题为主,现已扩大到乡村社区,而最早用之于乡村社区的社区发展工作也扩大到都市社区,交互运用的结果,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已合而为一了,两者间原有的差别将成为历史陈迹。

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社区文化建设自主性 篇9

——温州城市社区队伍建设调查与研究

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果说社区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根本,社区党的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核心的话,那么社区队伍建设就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和基本力量。

一、温州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应当说属于社会工作者(社工)中一分支。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印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71号),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中的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臵、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所称的社区工作者其实也在从事上述工作,但不专门、专业,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国人部发[2006]71号文件并未把社区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者职业范围,或者说把社区工作者从社会工作者职业范围中单独析出了。

社区工作是个专业,社区工作者是个职业,社区工作者包括哪些人?社区工作者有广义、狭义的说法,广义的社区工作者是指参与社区建设,专职或兼职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包括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社团班子成员、居民小组长、居民楼幢长、社区志愿者、社区理论工作者等。狭义的社区工作者是指社区主体组织的成员,包括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居委会工作人员等。许多专家学者将社区理论工作者视为社区工作者之一,张纯洁在《活力社区—温州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一书中将社区理论工作者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之一,我赞同。应当说社区理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指导员,在温州由本土社区实践工作者升华的社区理论工作者、社区专家以及社区理论方面有建树的人少之又少,培育社区理论工作者,鼓励社区理论研究,总结归纳温州社区建设成果,其意义在社区发展中可能是开创性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社区工作者是‚白忙官‛、‚百忙官‛。朱镕基总理一次到沈阳市视察,特意去看望一位社区主任,朱总理亲切地对这位社区主任说:‚你这个‘小巷总理’比我还风光嘛!你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代表党和人民感谢你!‛从此,全国各地的社区主任又多了一个‚小巷总理‛的头衔。

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党中央高度重视。2001年5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杭州考察社区党建工作时指出:‚……另外,社区也是我们培养党政干部的地方。一个年轻的同志能把社区的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当好,能把一个社区搞好,以后就可能把一个街道搞好,把一个区搞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也是我们从基层一级一级培养干部的重要的途径。‛

温州市相当重视社区队伍建设,目前一支热爱社区工作,善于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已经形成。从2001年社区体制改革开始,温州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也如同国内社工一样,温州社工的‚四个千(走千家万户、讲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历千辛万苦)‛、‚五个百(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精神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赏。温州的社工队伍,从队伍构成来看,由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社团(老年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残疾人协会、计划生育协会、妇女代表大会、文体团队、业主委员会等)班子成员、居民小组长、居民楼幢长、社区志愿者、社区理论工作者等构成;从性质上分析,分为有报酬的专职制的社区工作者(俗称‚坐班干部‛)、无报酬的义务制的社区工作者。我喜欢将上述社区工作者相对区分为社区实践工作者和社区理论工作者两类。

(一)有报酬的专职制的社区工作者

在温州,2001年至2004年间的‚社区管理办公室模式‛中,社区党组织成员和社区居委会成员是兼职义务制的,社区管理办公室人员实行专职坐班制。社管办人员一般2到8人(包括个别民选社区居委会成员同时坐班),大多数社区4人,往往设主任1人,少数社区设副主任1 人,实行有报酬的专职制,受社区居委会委托,负责社区事务管理、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协助政府完成工作。实践中社管办社工由各街道统一招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竞争上岗,聘用条件一般要求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50岁以下、身体健康等,程序有通告、报名、笔试、面试、确定人选、签订聘用协议等。最后由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和社管办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聘期不定,一般一年一聘,试用期为三个月。

1999年居委会‚坐班干部‛的平均年龄为51.5岁。2001年社区统一换届后,鹿城区638名社管办人员平均年龄由换届前约51.5岁降至42.1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由3.3﹪提高到8.2﹪,高中由32.9﹪提高到54.7﹪,初中由59.1降至31.5﹪,小学文化程度仅占0.6﹪,社区两委班子、工作者素质有了质的提高。2003年鹿城区706名社管办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6人,占6.52﹪,高中专文化程度477人,占67.5﹪。[1] 2001年社区体制改革前,据统计,鹿城区居民党员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82.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6﹪;居民区党支部班子成员年龄60岁以上的达83.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3﹪;居民区支部书记的年龄在60岁以上占79.2﹪,年龄最大的78岁;居委会干部中在60岁以上的占50.1﹪,居委会主任平均年龄60岁,最大的73岁。2001年社区体制改革后,鹿城区社区党支部班子平均年龄由61.1岁降低到49.8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由1.8﹪提高到7.4﹪,高中文化由16.1﹪提高到36.2﹪,而初中文化由70﹪降低到48.5﹪,小学文化由12.1﹪降低到7.9﹪。2001年社区统一选举后,鹿城区1014名社工中共有542名党员,交叉兼职面达50﹪以上,其中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或社管办主任有92人,交叉兼职面达65﹪。[2] 2001年温州社区体制改革后,一批相对有文化、年轻,几乎没接触过社区工作的同志走上了社区工作者岗位,他们成了温州历史上第一批‚社区主任‛。社管办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人有过一定的工作经历,更是有一部分年轻的社区男主任,这在居委会大妈的时代是从来没见过的。有文章介绍说,‚他们有企业出来的职工,有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有失业人员,有退伍军人,特别有从生意场上转向社区工作的,其选择看似离谱,实际上合情合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后,也想回归故里,尝试一下全新的社区工作。‛确实,这批社工给温州的社区带来了活力。2000年7月以来,他们经过了温州市开展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精品社区(文明示范社区)、文明社区、环境模范社区、品牌社区、魅力社区等等创建工作,经历了象非典、禽流感那样的突发事件,经受了琐碎的社区日常工作,这批社区工作者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批有报酬的专职制的社区工作者构成了社区工作、社区管理、社区创建的骨干力量。2004年下半年,温州市对社区管理办公室模式进行改革,取消了社管办,设臵了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使这批社管办人员通过统一换届,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成为有报酬的专职制的居委会成员。社区居委会回到了2001年居委会改制前居委会坐班的角色。

(二)无报酬的义务制的社区工作者 1、2001年温州城市社区体制改革后2004年社区换届选举前社区居委会班子成员 温州市鹿城区委、区政府2001年4月11日《关于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鹿委发[2001]22号)提出:‚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要按照《城市居委会组织法》中有关规定选举产生,其成员一般为7-9人,设正主任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任期三年。‛这些规定跟我国大多数社区的做法没什么区别,但温州的社区居委会成员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这点上跟其它地方有所区别。我国大多数社区实行的是:居委会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居委会成员实行有报酬的专职制。而温州的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民主议事机构,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负责,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这是温州居委会改制的一种体制上的探索和创新。2001年温州城市居委会改制后,居委会成员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个别兼任社管办成员实行有报酬的坐班制。2001年温州社区进行统一的普遍的选举,大多数居委会主任、委员由在职干部或离退休人员担任。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郑达东以全票当选为第一届琴棋书画社区居委会主任,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在职县级领导担任的社区居委会主任。郑达东说‚……对在职党员干部来说,一是执政党中的一员,二是享用源于人民的公薪,在本职工作之余,参加社区工作,直接为自己熟识的,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朋友服务,从岗位的普遍意义延伸到社区的具体指向的‘公仆’、‘先进分子’,是实践江泽民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又一途径。群众信任、选择了你,就更没有任何推辞的理由。所以,我珍视这个民选的头衔。……说句实话,在居民大会投票选举居委会主任时,我也投了自己一票。因为,我把担任这个职务作为当志愿者来对待。‛ 鹿城区五马街道于2002年1月完成社区选举,当选的221名社区居委会成员中,在职机关干部占42.9%,100来名在职机关干部走进社区,干起不拿一分钱报酬的社区工作。有人觉得,居委会成员应该是‚民间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居委会班子成员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其做法可能还好些。2、2001年温州城市社区体制改革后2004年社区换届选举前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 在温州,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的社区工作者还有社区党组织书记、委员,第一: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居委会主任,即所谓的‚一肩挑‛,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加强党组织对居委会工作的领导,也为了便于党组织与居委会工作的协调,组织部门提倡居民区(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提倡居民区(社区)党组织委员和居委会委员交叉任职。2000年12月22日《中共温市委组织部关于在鹿城区洪殿街道、南浦街道、瓯海区景山街道开展城市社区党建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与居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对新建的居民区要同步建立居民区党组织,实现‘一居一支部’。‛实际中‚一肩挑‛还较少。温州市委办公室[2004]54号《关于认真做好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通知》指出:‚提倡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提倡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按照法定程序当选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提倡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当选为居民小组长和居民代表。‛之后‚一肩挑‛情况大幅度增加。第二:社区党组织委员也实行无报酬的义务工作制。

3、社区社团班子成员

社区社团(老协、关协、残疾人协会、计生协会、妇代会、文体团队、业委会等)班子成员都是社区无报酬的义务制社区工作者。如社区老协、关协理事会往往二个牌子一套班子,在居委会的领导下,经老协、关协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会长设1人,副会长2-3人,理事若干,理事会职数一般为会员的10﹪;计生协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妇女代表大会主席、执委;文体团队如健身舞队、腰鼓队等班子成员;业主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等等;他们都是社区无报酬的义务制社区工作者,社区社团是社区建设的依靠力量。

4、社区居民小组长、居民楼幢长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四条规定:‚居民委员会可以分设若干居民小组,小组长由居民小组推选。‛在社区中,居民小组长和楼幢长有交叉,不论是居民小组长还是楼幢长,他们都是居委会延长了的手臂,居委会面对上级这么多的工作任务,很多是依靠他们去做的,他们既是宣传员,又是信息员,还是调解员,更是卫生员,他们是真正的‚白忙官‛。2005年10月25日,温州都市报晚霞版块称‚‘小组长’‘楼长’们是居民生活状况的‘测温计’,也是居民最基层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百分之百的义工、志愿者。……他们就像社区里一盏盏明亮的楼道灯,守望着自己的岗位,照亮着邻居的心。‛确实如此。

5、社区志愿者 社区志愿者是个宽泛的概念。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参与社区组织开展的公益性活动,无偿提供劳动的人,都是社区志愿者。在温州每个社区都建有一支以上志愿者队伍,台帐上‚志愿者‛专门有一块要求。志愿者队伍有不同划分,如文明城市创建志愿者、在职党员志愿者、社区服务志愿者,卫生义务监督队伍等。卫生义务监督队伍建立于1995年,是鹿城区为了强化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而成立的,鹿城区设大队,各街道乡镇设中队,各社区设小队,成员由社区楼幢长、小组长、离退休人员、居民等组成。卫生义务监督队伍志愿者同时又会是其它队伍的志愿者。这几年温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创建,文明创建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创建第一线,构成了城市文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志愿者队伍以工作任务划分,可分为科普志愿者、护绿志愿者等;以年龄划分,可分为夕阳红志愿者、红领巾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等;以职业身份划分,可分为在职党员志愿者、共青团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新温州人志愿者、还有白衣天使志愿者等。有人称赞:志愿者队伍是一个社会人力资源中的生力军和宝贵的财富,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做好社区工作真的不容易,有人说社区工作者是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是责大权小、事多钱少;有人说社区工作者要有外交家的口才、运动员的身体、宰相的肚量……

二、文明社区创建对社区队伍建设的要求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2000年12月25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浙江省文明城市(地级以上)评审条件评分标准》的通知〉(浙文明[2000]10号)中没有‚队伍优化‛的规定。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2003年9月1日下发的《关于浙江省文明城区评审条件的说明》(浙文明[2003]8号)中文明社区创建‚队伍优化‛规定:1.按照每400户左右1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配备社区工作人员,优化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知识结构。2.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3.建立社区工作者素质培养机制,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指导和岗位培训。

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2003年11月4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温州市文明示范社区考评细则》的通知〉(温文明办[2003]64号)把‚队伍优化‛项目的考核分为2部分:人员配备、工资待遇。评分要求与浙文明[2003]8号文件相比少了第3点的规定。

温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06年3月20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温州市星级文明社区建设管理办法》和《温州市星级文明社区考核标准及评分细则》的通知〉(温文明委[2006]8号)没有单列‚队伍优化‛考核项目,在‚组织健全‛中规定:按照每400户左右1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配备社区工作人员,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好,工作分工明确,有岗位责任制。

三、温州城市社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005年‚全国百城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社区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生活待遇仍然偏低。[3]从总体上讲,温州社区工作者队伍基本实现优化,但社区队伍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予以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001年至2004年间,温州市由各街道统一面向社会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录取后,有的由社区居委会与专职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街道作为监证单位,有的街道办事处直接与专职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按照社区组织建设的要求和法律规定,这些做法有待探讨。

我认为,不管是街道或是社区居委会聘用专职社工担任社管办主任或成员,就形成劳动合同关系。我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专职社工通过聘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由于专职社工工资低,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社区工作者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浙文明[2003]8号及其它文件规定)标准的要求,过去部门会回复说专职社工不属于他们的管理对象,事实上劳动行政部门又把专职社工依照民选居委会成员来看待。我认为,如果专职社工与街道或社区居委会发生劳动争议的话,就适用劳动法。并且如果街道与专职社工签订聘用协议书,一旦发生专职社工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话,将发生国家行政赔偿问题;如果与社区居委会签订聘用协议书的专职社工发生上述问题,将发生其它形式赔偿问题;但如果是民选居委会成员就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不存在劳动法上的劳动争议问题,也不适用国家赔偿法。

2、温州富裕,但温州城市专职社区工作者的报酬普遍偏低,以前称之为‚白忙官‛,现在是‚白忙官‛加‚百忙官‛。杭州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由职级工资、奖金福利、补(津)贴、住房公积金缴费及社会保险缴费等五部分构成,其中职务等级工资分12级,最低级12级每月700元,最高级1级每月1280元;奖金福利分定额奖金福利、目标管理奖励;补(津)贴包括岗位津贴、物价补贴、门诊医疗补助、防暑降温补贴和国定假日加(值)班费等五项内容;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女工生育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五项。国内大部分地区社区工作者报酬有基本工资,少有奖金,极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险,报酬低。社工的低收入甚至难以维持自身的生活开支,更不用说当一种职业维持家庭开支了。

鹿城区1999年前居委会办公经费财政没有补助。1999年始,每居财政补贴1万元。2001年9月坐班干部月补200元左右。2002年始每居财政补贴增至1.2万元,党支部书记坐班的原来每月补助180元,不坐班的仅20元,社区工作者,即原来的坐班干部每月200元之间,差额部分根据街道的经济实力增补。社区完成调整合并后(从2002年开始),社区工作者平均月工资600元。[4] 根据2005年10月份的调查,某街道(一个街道内社区工作者报酬基本一样,因为是街道制定按月发的)专职社工工资每人每月900元,年终奖金500元,社区主任每月950元,年终奖金1000元,保险个人缴纳20﹪,街道缴纳80﹪,这几乎算是温州社工报酬最好的街道了。报酬差的街道,专职社工每人每月六七百元,社区主任每月多几十元,没有养老、医疗保险。这还是2005年的调查数据,2002年更低些。据统计数据,2002年温州市鹿城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91元,全年职工平均工资为16554元。2005年鹿城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5元。目前温州专职社工每人每年报酬在8000元至12000元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养老、医疗保险多数没办理。浙文明[2003]8号及其它文件规定:‚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透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温州城市专职社工的年收入远远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多数也没有为专职社工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保险。有的街道上报民政部门说已为专职社区办理养老保险,比如有的街道每人每月100元,有的街道每人每月140元,当保险费包含在报酬里(本身1个月报酬就七八百元),街道没有将保险经费统一缴纳给社会保险部门,其实社工拿到所谓的包括保险的报酬后,也没有去办理什么保险,没有社会养老保险手册,这不是真正意义的保险。

几年来,专职社工的报酬低成了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为此他们提了不少提案、议案、建议。社区工作者职、责、权、利极不相衬,严重地挫伤了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也确实我们看到他们的付出与获得是不平衡的,但他们依然辛勤地劳作,赢得了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赏,我们没有理由说国家机关中在基层的工作人员收入就要低些?我们没有理由说一个系统中下级与上级其收入相差就要这么大?我们没有理由说同样作为劳动者专职社工同机关工作人员的收入相差就要这么大?我们认为,由于职务、级别、知识、专业等差别,工资收入适度拉开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差距如此之大没有任何理由,也显失社会公平。

由此看来,改进专职社工的就业环境和工作待遇是必要的,要建立相应的合理的社工报酬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街道无力解决社区工作者的报酬问题,我认为市区两级政府应当执行有关专职社工的报酬规定,同时温州市应统一专职和兼职社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的保险项目。

另外在社工报酬的问题上,我还想谈点看法。民选社工无论专职、兼职是经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其报酬应根据本社区经费情况通盘考虑,每个社区的集体经济不同,民选社工报酬自然不同,不受劳动法调整,受居委会组织法调整(但我还是觉得专职的民选社工其报酬应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兼职的民选社工应给予适当补助)。《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经居民会议同意,可以从居民委员会的经济收入中给予适当补助。‛浙江省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不低于当地职工上一年的人均收入水平,为社区工作者办理或接续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这里的社区工作者应理解为专职社工,各级政府应执行文件规定,政府能做到不做不应该,但问题是现实的,有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刚性强,政府只能在保证财政资金支付能力的前提下,逐年逐步提高社工的报酬。我认为党政领导干部应将心比心,社区工作者也是一线劳动者,政府应尽最大努力解决他们的劳动报酬问题。

3、社区工作人员上岗业务培训和日常综合培训缺乏规范,仅在上级下派工作任务时组织临时性应付培训,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综合培训。几年来,鹿城区也举办了多次针对社工的专业培训,但都不如浙江省民政厅、浙江行政学院举办的浙江省社区工作者上岗培训班培训效果明显,至2004年底,浙江省共有2728名社区负责人参加了省级培训,取得了浙江省社区工作者岗位资格证书,温州市也组队参加了各次培训。象这样的培训应持续化、规范化。根据2005年‚全国百城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数据分析,在从事社区工作前的职业人数中,下岗人员最多,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其他依次是在职人员、待业人员、应届毕业生、其他人员。温州也一样,社区工作者中年轻社工储备不足,女性偏多,男性过少,年龄偏大。社区工作具有专门性、专业性,经常性、规范化的岗位业务培训是相当必要的。

4、社工队伍不稳定,变动频繁,一方面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想进入社区工作的人很多,包括大中专毕业学生;另一方面许多在职的社区工作者任期未到提早离去。我调查过一个社区,原本只有三个专职社工,三年里换过7个人。调查显示打算较长期在社区工作的人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其中又以女性居多。打算短期干的往往将社工当作一种过渡性的职业或增加人生阅历、工作经历的渠道之一,往往持边工作边观望态度,遇到好时机便一走了之,有的甚至于干几个月就走人了。有的社工对社区工作缺乏正确认识,有着混日子和干不好大不了走人的想法,不能全心投入。一些社工的从业动因是为了谋生和充实生活。现实中社区工作给人没有出息的感觉,社会对社工职业认可度低,社工报酬低等等,导致社工思想不稳定,社工整体素质不强,社区队伍不稳定,造成社区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社区建设难以上台阶。

5、社工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是官非官官官都是百忙官,百多项社区日常工作,还有临时突击性任务,另外计生、禁毒、安全等一票否决也压到社工身上,令社工疲于应付,专职社工报酬低与超强的工作负荷难以对应,超负荷的工作和精神压力下其结果往往是选择提前离开奔向其他地方。

‚去社区居委会工作,可时间不长就纷纷离开了‛有人做过调查,调查显示‚认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太差;认为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不明确,即不明确其是否为国家公务人员,无编制;认为人们对这项工作常常不给过高的评价;认为单位太小,大材小用;认为居委会权财有限,解决不了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部分工作人员提到居委会工作繁重,琐碎事多,使大学生无法适应,这些现实情况使大学生奉献社区的热情受挫。‛社区人才留不住,原因多方面的,社工负担重是一重要原因,其外社工报酬低,现实社会所逼,特别对于年轻的男性社工来说,面临养家糊口的社会压力更大些,这是年轻的男社工少的一大原因。

6、社区工作者是个职业,但不是炙手可热,社工专业、职业的含金量低、职业期望低。社区工作与管理已专业化、社工已职业化,但社区工作者出路是个问题。2005年11月11日,温州晚报第8版《‚精英教育‛忧思录》一文讲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8月、12月和2005年3月、10月先后四次发布40个新职业,社会工作者是其中之一。曾有国人预测,20年后中国最热门的高等学府所设的专业中,当推社会学。然而,眼下的社会学专业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眼下,温州大学(筹)法政学院这些即将毕业的首届社会学专业大学生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对口的单位进不了,不对口的单位也难以跨入门槛。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班里,55个同学中,约有10个人选择考研,而选择考研和参加公务员考试‚双保险‛的则有40多个。前不久举行的国家报关员资格考试,虽然跟他们的专业毫不相干,但班上居然有十几个同学前去报名应考。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这个班也有40多个人参加了。而对于到企业、社区工作,则普遍不怎么看好。找工作有的和本专业没多大关系,待遇也很差。有的同学动起了其他脑筋。《‚精英教育‛忧思录》从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开始的设想很不错;现实落差太大;大学仅是‚技能教育‛四方面介绍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温州面临的‚水土不服‛的窘境。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7、政府批准设立新的社区,文件会要求‚新设立的社区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负责指导社区日常工作。‛但街道往往不依法指导选举产生居委会,就聘用几个社工以居委会名义对外开展工作。在居委会选举和日常管理中,街道习惯于随意指派、调动、撤换居委会成员、干涉居委会工作。有的街道对居委会规定了详细的考勤(作息、上下班、签到、请假)等制度,无视居委会的性质、权利及民选居委会成员的权利(当然对街道聘用的专职社工这样规定另当别论)。

四、对温州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的探讨

《居委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年满十八周岁的本居住地区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居住地居民应当理解为居委会辖区居民,现在各地方社区选举仍然大多以本社区户籍在、非农业户口居民为对象,不利于社区建设,既然社区区域确定,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不管是非农业还是农业户口,不管户籍在还是不在,都是社区管理的对象,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都应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街道招聘的专职社工参加居委会换届竞选,就算落选也可干专职,如居民参与候选,就算选上也兼职,还有街道随意指定、调动、撤换居委会候选人,干涉居委会选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参选者和选民的参与热情。居委会选举难以真正民选产生,原因较多,还如参与渠道不畅通,组织化参与不足等。社区选举参与率虚高或一定程度地参与,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2004年温州市城市社区统一换届选举,鹿城区规定,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鹿城区居民,街道向社会公开招聘在社区工作一年以上的(不到一年的但工作实绩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如持有不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选举证明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由于社区管理办公室的成员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有的工作人员非鹿城区居住地的居民,在这次统一换届选举中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无法参加选举成为工作所在居委会班子成员。这给了政府和社区理论工作者、社区实践工作者一个提示,社区体制创新不要紧,要紧是要衔接好相关的问题,特别是要衔接好法律上的问题。社管办工作人员相当一部分非本居住地(本社区)居民,就如目前许多乡镇干部存在的走读现象一样,温州的社区干部也存在着走读现象,在一定意义上说与居委会组织法的意图不符,也不利于社区居民自治。

《居委会组织法》第十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办事公道,热心为居民服务。‛2004年温州城市社区统一换届选举规定:候选人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文化知识,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年富力强,热心为居民服务,年龄原则要求在50周岁以下,学历高中以上,原社区工作者成绩突出的,年龄可放宽至60周岁,文化程度可适当放宽。选举中限定居委会成员的候选任职资格,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的年轻化、知识化。有专家指出‚如果将任职资格绝对化或当成硬性指标,又未免过于苛刻和不公平,有悖于居委会组织法精神和居民自治的发展方向‛。又有人问‚如果不对居委会成员的候选任职资格做种种限定,又怎么保证提高社区队伍的整体素质呢‛?我们认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必须的,社区体制创新是必要的,也就是说1.保证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不变质。2.相对有利于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3.正视当前政府事务繁多需要社区协助完成的事实。在以上三个标准上,我们可以尝试多种社区组织体系模式。下面我介绍几种社区组织体系模式:

1、上图我们如且称之为‚分设模式‛:社区工作站(各地名称不同)与社区居委会分设,同级,并行。工作站受街道办事处领导,承担政府事务和协助完成社区事务,受社区居委会监督。工作站工作人员专职,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政府(街道)面向社会招聘并签订聘用合同,受街道考核。

2、上图我们如且称之为‚下设模式A‛:社区工作站受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领导,承担社区事务和政府事务。工作站工作人员专职,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政府(街道)面向社会招聘并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3、我们如且称之为‚下设模式B‛:社区工作站受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领导,承担社区事务和政府事务。工作站工作人员专职,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政府(街道)面向社会招聘,由社区居委会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4、我们如且称之为‚内部模式A‛:居委会工作人员(非民选居委会成员)专职,承担政府事务和社区事务,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街道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5、我们如且称之为‚内部模式B‛:居委会工作人员(非民选居委会成员)专职,承担政府事务和社区事务,工资福利待遇由政府提供,由社区居委会签订聘用合同,归社区使用,受居委会考核。

以上各种社区组织体系模式国内各地也出现过,大致也就这么几种,各模式各有利弊。社区组织体系创新既要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又要体现社区发展方向,这确实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需慎重对待的问题。我认为,政府不要干涉社区居委会选举,居委会组织法规定民选居委会成员5-9人,规定民选居委会成员候选任职资格,我们必须遵守,政府不能干涉,不能另立法律规定以外的前臵条件,要完善、健全民主选举过程、机制、制度,特别是要引导居民选举相对有文化、有素质、年轻的人选。居委会按组织法规定承担相应职责。政府经费定好后不经街道一次性直接下拨社区居委会,由居委会自我支配。居委会成员专职、兼职与否,职数多少,补贴多少,由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社区经费不够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居委会自行解决,体现了居民自治。民选居委会成员以外的专职社区工作者由政府和居委会共同决定具体事宜,以暂时承担繁重的政府事务。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到一定程度,可视情况取消‚为暂时承担繁重的政府事务而设臵的民选居委会成员以外专职社工的模式‛。

无论哪种社区组织模式,对于民选居委会成员以外的专职社工的建设,我认为可以由政府和社区居委会共同尝试许多做法,可以象公务员的考核录用那样面向全社会招聘优秀的人才进入社区,以提高专职社工队伍的整体水平,这个完全可以做到,不受《居委会组织法》等法律约束。

下面我介绍北京和浙江的一些做法。据京华时报报道:2006年北京市首批招聘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郊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3年内,到京郊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争取达到8000名,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正式招聘2006年2月全面启动。招聘统一招收、统一安排,入选大学生与乡镇政府签订为期3年的合同,平均月薪2500元,连续两年考核合格,外地生源可解决北京户口。3年后可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如果被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录用,在村镇工作年限计入工龄;如果大学生工作满两年后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总分加10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又据新京报报道,有北大学生报名竞聘,其中有硕士、博士,北大也对当选村官的同学制定了奖励政策。

2006年7月,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6]72号),计划通过5年时间基本实现一村(社区)至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招聘到村(社区)的大学生原则上以安排助理职务为主。收入不低于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有考公务员、考试加分,竞升优先,物质奖励等优惠。规定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的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招考公务员主要从招聘到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5]乐清市在温州地区率先启动村村有一名大学生工程。2007年计划首次公开招聘5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基本报酬按大专学历人员每月一般不低于1200元,本科学历人员每月一般不低于1400元标准确定,奖金由村、社区自行确定。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对于村居建设来说,其意义是重大的,对提高村居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总之,‚社区里具有规划能力,能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能帮助人们做决定,尊重社区里所有的人,善于同居民沟通,被居民普遍认为可以信任的人。这些人既可以是老年人,也可以是年轻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既可能比较富,也可能比较穷。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年龄、性别或财产,而是他们具备的作为一个社区工作者所应有的民主意识、善于决策,开拓创新等素质。‛[6]这是对社区队伍建设的最好阐述。

上一篇:民新小学安全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压岁钱”你让我发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