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头山散文

2024-07-07

转头山散文(精选9篇)

转头山散文 篇1

转头山散文

(一)

转头山很大,是当地人跟我说的,至于多大,当然现代仪器会给一个确切的数字,可我与当地人一样,不喜欢一串蝌蚪式数字去计算她的面积,还是当地人那种用双脚丈量的行程表达,显得有力度和亲历感。

他们说转头山从西北端到与宁德县交界的东南端,要整整的一天行程。这整整一天是几个小时?从他们的描述中,这一天是一个白昼。他们这样说:“第一天晚上备好第二天中午路上填腹的草饭包,公鸡一打鸣,太阳从转头山东山出发,我从村里动身,相迎而行,一路不停不跑,匀速行走。正午时光,与太阳迎面相撞,太阳一跃到了头顶,阳光落顶而下,我整个人被太阳压成了一截短短的身影,气愤中跺着双脚,发现踩到了自己戴在头上斗笠投下的影子。此时,我不再生气,便坐在路边,埋头食下昨晚备好的草包饭,填饱肚子继续赶路。往后的路与太阳是相背而行,且行且远。当各自回首,我看太阳,太阳看我,我到了转头山与宁德县交界的东头,太阳仿佛也就在村后鸡髻山后落下。”想想太阳与人一天行程之远,转头山该有多大。

鸡髻山是康里村的后门山,虽不属于转头山,可与转头山连体连脉且一峰突起,以一千二百米的海拔高耸于群山之间。从它的名字可想而知,鸡髻雄鸡之冠,鸡髻山下皆为鸡体,偌大的转头山也就是鸡髻山看护下的一群山体,登上鸡髻山肯定能一览群山小,转头山的东西南北,一样可以在一指比划间。

有缘不必谋划,文气与茶香总有投缘时,经营鸡髻山上的茶基地的主人就在春深四月时邀约我一同上山,不谋而来的中意让我有些失去把持,欣喜外露,他们不知情,还一路说我好话:赏花、待茶、观景,一叫就能成行,实际中我更重要的是能站在鸡髻山之巅,看清转头山大到何种程度,看看它的每块肌理,有几道山梁,几条沟壑,会藏下许多的故事。

这一路同行的有上海来的老总、作家、京剧名角――茶叶形象代言人。呵呵,我想象着陌生人来到这陌生的环境,是因陌生而生远,还是新鲜而激动。结果,陌生与陌生的相遇,原来不仅仅是新鲜,而还如初恋,样样不舍。不是问这问那,就是说东道西。她们说:山里面有树、有花,有草、有茶、有中药等等谁都知道,但是否有山妖鬼魅呢?他们不知道,若有的话,那转头山也有吗?

城里人不知道的东西,山村里的人当然知道,一位山里人就对她们说,山里面住着神仙,城里人也唱过这歌吧,神仙就是妖魔生的,有孩子能没父母吗?但现在不能说,进山要有禁忌,到时候再给你们听。山里人的禁忌二字,给她们活跃的思维亮了红灯,车内渐渐安静了下来,这一刻的`安静正是为下一波热闹的到来储蓄着能量。

(二)

上山的公路可想而知,九曲十八弯是家常菜。康里村曾有一个很不雅的名字叫坑里,但这个名字很本性。一个坑字,道出了康里周边山情地势。公路坡度特别大,坐在车上会情不自禁地脱离靠背身子迎前,好在路边翠竹挺拔,挡阻山下的视野,增添几分安全感。

虽然是人间四月,处处花香,海拔1200米的鸡髻山上依然寒意袭人。再添些微雨,云雾时隐时显。老茶树就长在杂树林中,茶与灿烂的杜鹃花相互点缀,嫩叶新红处处清新。几个上海来的女士一下感到年轻了许多。上海京剧名角,她放开嗓子,唱起京剧名段。女作家指着山脚下的村庄,询问这是什么村?什么庄?还有一些说:生在这样的地方,喝着这样的茶,还做什么人,当神仙去。这一泼的热潮还好是发生在鸡髻山上,若是在山下村庄的室内,在赶跑睡在屋顶的猫的同时,会吸引来全村的人,村子的正常秩序会被打破一刻。好在她们是在山上,就周边一些茶树呆呆地听着,稍远的一些摆了摆算是呼应。我一个劲向上攀,要攀上最高峰,一边看看转头山,同时也转过身看看太阳落山的地方怎么样。

站在鸡髻山上,视野开阔,看了风景大而多,为了装下这些风景,只好把心房撑大,高山之巅的我,心胸跟视野一样宽广辽阔,容下群峰众壑。转头山、康里村,村边田园、河流、水库,乃至一片芦苇花一网收罗,在心仓分门别类一一安顿。

转头山山南之水是黛溪,山北之水是白琳溪,两条溪水在转头山之东汇聚流向古瀛洲。古瀛洲不仅溪流竞汇,也是财流物流、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山中下来的可以在这里停下,海中上来的也是在这里泊岸,许多交易就在这里进行。这里数铜板的声响,酒楼里糖醋味随风儿一刮,转头山东边的树兜得满满一树,摇一摇能听到铜板的声响,嗅一嗅能闻到酒香肉味,这转头山的树就是过路人看了也睡不好觉,何况沿溪居住人家。他们早上在转头山砍下几根木头,顺水漂下,傍晚就可以在古瀛洲小酒楼沽酒划拳。这样的树、这样的山还能有安静吗?明偷暗盗,争抢地盘等事情也就在转头山上不停地演绎,打打杀杀代代不息。在屏南县还没建治,属古田县管辖时,转头山就留下民武官文的山权争夺故事。

“清康熙五十七年,莒州百姓越界砍伐转头山杉木,康里村郑姓村民上诉,福建布政司责令古田、宁德两县知县实地会勘,古田知县中途得病返回,宁德知县单方勘定,并立‘县界’把转头山划到宁德县内,康里村百姓不服,打断界碑,扔于深涧。古田知县得知此事后,感觉宁德知县做事太不公,便提笔写了幅字寄给宁德知县‘宁字上四心,德字下四心,心心偏向’。宁德知县收悉后,也回了一幅字‘古字外十口,田字内十口,口口无凭。’就这样转头山成了一块两县纷争不休的地方。直到1957年,福建省委做出决议:‘转头山争执范围全部收归国有,并托管康里……’纠纷告停。”

转头山的山界不再纷争,沿溪而上的山风吹纯粹缕缕,饱含着茶盐道上茶香与海味,溪水上漂流片片树叶,蓄满季节的信息,又寄出一茬茬季节变换的便笺。

(三)

鲜活的故事如同鸡髻山上老茶树的茶叶,不仅味纯厚,还特别经得起泡,喝起来口口回甘。几个客人说下山后一定要去看看滋长着故事的转头山,我指那一岗接着一岗的山对她们说,一叶可以障目,那一岗岗山,我们进去完全是一只蝼蚁爬到了大象身上,还是在这里看个轮廓吧,至于转头山的故事虽不敢说跟树叶一样多,但可以说那些故事像老树一样,曾经沧海,而今平淡。

“转头山”又叫郑公山,系康里村郑姓祖婆彭氏陪嫁的山。当年彭家将此山赠与郑公时,郑公礼让不接受,将山契还给彭家。彭家认为,赠出的东西哪能收回,就说暂时保管契约,后郑公孩子长大了,彭家外祖又复授此山及山契,因而当地人称之为“转头山”。

郑氏先祖来康里定居,是一根树桩的引领,一棵树的护荫。说是郑氏先祖,他每天天一亮就起床,朝着转头山太阳升起的方向,深深作揖,说上三声“谢天谢地!”每天傍晚回到自己茅草房,洗完脚,又对鸡髻山作辑,又说上三声“谢天谢地!”不管他日子过得怎么样,他从不抱怨。

一天他赶着牛到了现在康里村这一带放牧,把一根杉木柴担倒插在山里,几天后发现这根柴担萌出了新芽。他便从原来的地方迁居到这根柴担成活的杉树对面。一边放牧,一边开荒,渐渐有了点家当,便谋划起成家立业的事。

缘如山洪之水,来不可拒,去不可留,居住在白琳溪北岸的彭氏家族,看上了这位年轻人,决定嫁女给他,并把对岸的转头山全部陪嫁于他。虽然说郑氏先祖初始没有接受,生儿育女后,彭氏转头复授,才接受了这份产业,这一接受,可谓是有家有业。

彭家人把转头山当嫁妆陪嫁给郑家,是心情,也是山情。郑家人因一棵树而择居,敬树如祖,对山与树的呵护比谁都细心,把山托咐给他一定能保得千秋林茂,再说彭家居山北之水的北岸,南岸之山虽说只一水之隔,可这条白琳溪百里流过,走到这里水多势大,积潭成渊,跌崖成瀑,两岸高山壁立千寻,管业相当困难,赠给女婿既可扶助,又可保护基业,这是上善之举。

善举于人可以传德兴业,彭氏的择决如同一粒种子,与岁月共同成长,那棵倒插杉树长大成一棵大树,郑氏也繁衍成大村了。转头山也不断带给郑氏财富,郑氏子孙从水路返木起步,成商成财主。村庄里大宅院有了飞檐翘角,有了雕梁画栋,檐下墙饰有了灰塑,高高的马头墙高高昴起了郑氏族人成就的骄傲。建客栈、筑镜湖、修街衢、盖宫庙、建寺院,架廊桥。康里村成为一个通往古瀛州和古田县重要驿站。康里村不仅泊下南来北往的客商,还泊下多元文化。社鼓咚咚唱大戏,鱼罄声声传太平。各路神仙也在这里安家落户,一本本的北路戏把转头山养育的人演成了诸侯将相,演成了才子佳人,演上悲欢离合。一碗碗康里的炒面把那股麦香弥漫村弄街巷。

善举于转头山这方山水,则能让天堑变通途,德遗千秋。清《屏南县志》记载,“龙井桥,宋代始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毁于火,嘉庆二十年(1820)十一月由董事彭尔培等34人募捐重建,耗银1319两。桥为单孔木拱廊屋桥,至水面高19.5米,单孔跨度22.2米,桥建筑在两端峭壁岩石上,东端桥堍仅由两根石柱支撑,建桥工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桥身造型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编的《中国桥梁史》作为插图,为我国东南十五险桥之一。”史之可爱在于真实,史之可爱在于德芳千古。碑断了芳名还在,路荒废了故事还传。康里人在说,去过转头山的都在传,说当时这座桥修建时,到了桥屋椽木修齐时,木匠师傅爬到屋顶,见桥下幽深龙井,差些失禁,再也开不了锯修齐椽木。几个师傅想尽办法都不得法,依然不敢上桥屋,最后还是观音菩萨托梦挂雨伞于桥遮住视线,才得以安全完工。

山再险有路尽可攀,水再深有桥皆通途。转头山一年四季见证着这一切。

(四)

转头山,是一片原始森林。这“原始”二字,仿佛是题写在远古街衢巷口碑坊上的匾额。睹坊追思,让我想象若置身于转头山这原始森林,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亘古的时光会不会停留在这里与我邂逅?是一棵树、一根藤、一坯青苔,还是一股味?是腐朽的味,还是野兰芳香之味?是不是有千年不老的树精与山兰仙子?我想只有走进转头山,五体相投与她相亲,才能体会。

选择一个阳光透亮的日子,请上向导,探视转头山。队伍不小,十来个人,大家都做了武装,只露脸皮,不露别的肌肤,虽说是初秋,许多生灵并没因秋来而提前越过冬,还会出没丛林觅食,我们舍不得血肉成为他们的秋中的一味。

穿过片片脐橙、蜜桔园,走过古道,别过路亭,几位女士,虽然一步一趋,不是太利索,但跟随着队伍,越陷越深,渐渐滑入了转头山的原始森林。鸡髻山的山腰翠竹,山头老茶若是修得真道,那这转头山的原始森林就是土著。青藤壮如树杆,若不是藤弯延屈曲,真分不清是树缠藤还是藤缠树。山地树叶铺毡,见不到泥土。山外阳光能透底晒到脚跟,而这里只能见到偶尔星星光点,大家都把太阳镜架到了头顶。她们说这些树并不像树头的风水树,老而粗壮,大到要几个人合抱,只是奇形怪状,有的两头扎地而一杆撑天,有的挂壁横生,有的怀中长出别的树,横插竖长,杂乱无章,难道原始就是恣肆狂野吗?

山中终于能到一片大块的阳光,原来有一条小溪涧,因为水是无声无息地流着,没近前还真不知有这些溪涧。向导说,不可沿溪乱走动,要跟着他走,就因有水,涧边就会有特多的爬虫或动物出没。还交待腐朽的树不要乱踩,更不敢坐它上面歇息,至于为什么等出山了再说。山里人进山,不直呼姓名,不说话。大家一下子也缄口不语。有人悄悄告诉我不要再走了,怕这阴森森的丛林,更怕出没的爬虫,现在看那些倒在地上腐朽的树,都感觉随时会发起脾气,攻击我们。向导知道了情形,便把我们引到前往宁德莒洲去的古官道上。

我们站在路边,回顾刚才穿行一个多小时的深林,仅仅只是转头山大裙裾的一角。向导指着一个大山坳,说那就是明朝开采银矿留下的,现在人称为大银窝。队伍中有人兴奋起来,说刚才何不沿坡横插直达大银窝,看看怎么样。向导笑了笑,轻轻说了声“就凭你们的速度,可能到太阳落山了还走不到那银窝边。”大伙儿齐声唏嘘。向导终于道出转头山祖辈的历险。说是祖上有位大娘进山采野菇,衣服被树枝勾破了,便坐在横倒在地上的一根枯树上缝补,没想到一坐发觉冷冰冰,软绵绵,才知道是条大蟒蛇。好在蛇并没伤她。可她回家大病了一场。这转头山,这故事,队伍中的人各自反应都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没有一个人想重返林中。

我看着这转头山,看阳光照过,秋风吹过,我想若一个人能成一股风多好,不仅能跃过转头山,还能随四季时令而行,与转头山共度时光。春来吹几股湿润的暖风,让万物复苏,绿了山野,翠了田园,让转头山老树新绿,让花与蛇同醒;夏日里送上清风,还带着热情,让花与蛇共舞;秋一来,风便要收拾自己吹来一切,轮回的起点从这里出发;冬季赋风,用冰冻封存日子。可人只能是风中的一株草,吸这块土地上山泉雨露,感受着时代的春秋。

“转头山”我虽不能生在此山中,但他的故事,他的风风雨雨,伴随我一路风尘,他的说头,成了我常叨起的话头,与身边人说,与天南地北人说。

天女山游记散文 篇2

早在前几日,组长徐以江就打电话通知了我们每个人,说是去我们抚顺的一个神奇的地方---天女山。“天女山啊!重庆武隆县那个?”我震惊了。组长笑着说:“哪有那么远,那是我们抚顺市的景区,本来是想去关门山的,可是现在搞活动不让出市,于是我们就选择了这个地方。我上网一查,还真不错。天女山俗称歪砬子,是长白山余脉,与三块石对峙。地处马圈子乡境内,距抚顺市内65公里。风景如画,神秘气息浓郁!”哦,原来是这样。我有些不以为然,心说,抚顺的大小景点,不是说烂熟于心,也是去了很多地方的,虽然都是值得去游赏的景致,但是没有这么神秘啊,看来领导是有些夸大其词了,我心里腹诽。

不一会,组长带着车就到了,一行人很快的就上了车开始向目的地出发。车行进了约40分钟路程的时候,组长介绍,马上就到十八盘岭了,我随着声音举目向车窗外望去,忽然,我的目光停滞了,完全被那连绵起伏的山形所吸引,这不禁让我马上想起了老舍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墨线勾勒的山水画那样……”真是--叠翠层林羞笔墨,山形描得黛眉横!好美的群山啊!车子行驶在山路上,蜿蜒曲曲的,恍如有一种穿肠而过的超脱。那跳动的山形,一不小心便渗透过了车窗,把我的思绪轻轻地拉起,一同流入那深浅不一的翠色中。来之前组长徐以江就已经联系好了向导--马圈子乡文化站站长窦景儒老爷子,当我们到了天女山那里,他已经等待多时了。这是一位头发花白,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人,白色发青的半袖衬衫和青蓝色的裤子,虽然有一些褪色,但是很干净,给人一种非常淳朴的印象。他一开口我们就感觉到了不凡,从天女山的发现到天女山的开发与规划,以及天女山的各个景点的方位介绍,绘声绘色的足足讲了半个多小时,从他的介绍我们知道,有南天门、狐仙洞、聚仙台、转心湖和藏宝门、龙松顶子、凤凰台等20多个景点。于是,我们在老爷子带领下向山里行进。

走在狭窄的山路上,两侧都长着一种奇怪的树,这是我以前没见过的,不知道谁惊呼一声,这是天女木兰啊,珍稀濒危树种!听到这,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凑到树前,仔细地打量起来。木兰树叶形有些椭圆,也有的近似倒卵状。叶子隐隐有轻微的香味,树皮也好似有香味。听窦老说,最香的是花,如果凑上去闻一闻,一定会让你知道什么才叫沁人心脾!不过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花期在五六月开过了,听到这,我们不免有些许的遗憾。但是,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多天女木兰树,无疑也是一个大发现、大收获了。真是“谁道仙娉难得遇,木兰玉树落凡间。层峦叠嶂栖奇木,但喜神游天女山。”

如果说天女木兰让我感到惊喜。那亲眼看到灵芝和人参更让我们感到惊奇!从未见过真正生长活的“神药”的我们,起初看到灵芝还以为是毒蘑菇!在窦老介绍下我们才知道,这里种植了很多的灵芝和人参及很多的蕨类植物。我们不禁窃喜,想马上挖两棵,可是树上挂的摄像头,让我们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哈哈。

不读书的人没有内涵,没有传说典故的山没有韵味!途中还有几座造型典雅古朴的小亭子供游人歇息。每个小亭子都配以雅致的名字,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什么抗联的故事,太白金星的传说,在窦老的绘声绘色中娓娓道来。一线天、步步高升、狐仙洞、龙吐天浆,更增添了景区的神秘感,特别是龙吐天浆一景,更其巧夺天工,海拔六百多米的山体里依然水气繁盛,有清冽的泉水从石壁中渗透顺着打造的龙头流出,让人感到水凭天而降,把手放在泉下,一股爽透的凉意,便顺着手指延到浑身各处,喝上一口,那甘甜清凉的味道,一下子打退了酷热的威猛,舒爽通透!我们争着抢着戏水留影,无不畅快。毫无准备的,我放开的歌喉,“唱山歌欸,这边唱来,那边和......”歌声穿过遮天的翠幕传到了很远。那一刻。我感到那种好似穿越古老繁茂的岁月一样,根植在心灵深处飘飞与自由的异样不知不觉慢慢升起。忘掉烦恼,忘掉世俗,让这种被洗涤的高度纯净着自己,释放着自己。正是“清风默抚暗香徊,龙吐天浆天上来。阵阵清凉消燥暑,清心任作自然裁。”

最神奇的还是要数一线天了,走过龙吐天浆,便来到了一线天。起初,我们只看到了一面陡立的平面山体,可是,当我们靠近才发现,有一条仅半米宽的石缝,大约高20左右,笔直的将一座整山分成两半,犹如天外飞剑,一剑劈下而成。有一条铁栅从上而下以便攀沿。走在其中,两边的石壁平整得几乎让人咂舌,真不知道什么样的鬼斧神工才能打造出这样的奇迹!厚重的山体泛着清凉的水气,好像在不断的往一起挤压,有时一不小心就擦到了手臂和腿,真的好像被夹扁了一样。50米长的路程让我们足足走了10分钟。

通过惊险刺激的一线天,我们顺利的来到了聚仙亭,顾名思义,走过一线天,就来到仙家之地,举目四望,巨木青翠,群山环抱。天空异常的干净,云异常的洁白,一种无瑕的心情油然而生,仿佛站在天与地的边缘,心无旁骛。真想伸手采一片洁白的云朵,然后裁成吊床,悠然中,仰望天上的苍穹,去了悟天地间的真意。坐在聚仙亭里,听着窦老讲诉的神话传说。

更是体会到了天女山的美丽,神奇。诗兴油然鹊起,什么也不能让我扼腕灵感,住笔歇思。遂作以聚仙亭七绝-----聚仙台上聚仙亭,太白真人经此行。一线天峰登得道,游云脚下话风情。

隐静山散文 篇3

大约是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已经不能分辨是什么季节了,能够确认的,是诗人李白被放还之后,游了宣城郡。因为通禅师要回隐静寺,李白就为之饯行,做《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一首五律,聊遣别离之情:

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

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

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

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写诗的时候人没在南陵,当然也就更不会在繁昌,因为当时繁昌属于南陵。可是,通禅师要回南陵隐静寺,李白就想象出隐静寺的如画美景和昨日辉煌来。也许诗人已经来过,也许他以后到了,因为诗人在诗的末尾说了,他与通禅师有个约会,地点就在南陵。在诗人眼里,南陵是个修道的好地方。只是诗人一会禅师、一会道人的,好像有些乱,估计那时候佛道还是能合流的。

打开新近出版的《芜湖历代诗词》,可以随处看到很多南陵的地域被冠以宣州的字眼,而繁昌的名胜也“被”南陵了,所以如此,盖因东晋侨立繁昌县,在汉代为春谷县地,属丹阳郡。西晋属宣州郡。《晋书·地理志》有载。孝武帝的时候,繁昌改属淮南郡,又改春谷为阳谷,后并入芜湖县。《太平寰宇记》说,南唐的那会,析南陵五乡复立繁昌县,移治江滨,属升州。宋初,属宣州。此后相继属太平州、太平路、太平府,盖朝代变异,称呼不同耳。从南唐析南陵五乡,而后辖区未曾变更的情形来说,繁昌从南陵而来,似乎也能说得通。所以,我曾经以为繁昌与南陵一脉,不仅唇齿相依,自然和人文的渊源与宣城文化脱不了干系。

旧志上说,隐静山,在繁昌县东南三十里之铜官乡,如今属于平铺镇。其高二百八十丈。刘宋的时候,西竺僧人杯渡禅师建寺,旧额有云:“江东第二禅林”。有峰五,分别曰碧霄,曰桂月,曰鸣磬,曰紫气,曰行道。所以,隐静山又有了五峰山之名。有泉二,曰金鱼,曰喷云。金鱼在碧霄峰,喷云在桂月峰下。旁有洞,曰宿猿,亦称卓锡寺。“当五峰之会,巑岏(cuánwán,山高锐貌)拱合。右瞰西庵,左顾降福殿。钟声鞺鞳,从松涛竹浪中出。古涧委折,殷雷轰地,肺间胜览,无过此者。”

杯渡禅师曾经乘大杯渡水,所以大伙那么叫他。他还常常幻化分身,随处示现,给人指点迷津,或济世救人。在隐静山,他创建的是普惠禅寺,大约是隐静寺的前身吧。开始的时候,他所需的日用如木、米、盐和酱,都是出于山中自备,似乎可随意取用而不竭。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漫天的时候,他趺坐静修,便有钟磐之声自然传来,很飘忽,还有种种奇怪之处,不可一一道来。元嘉三年(426年),杯渡卒。后来有人又见他,杯渡却又如平时,看不出什么转世的痕迹。覆釜山等传为渡瘞骨处。今寺前新罗五叶松,葱茏如初,还传闻是杯渡当年亲手所植。

对“肺间胜览”一句的肺间,我不能理解。而对“杯渡”这个名,却浮想联翩。字面上好像是大杯渡己的意思,如那个达摩的一苇渡江。“渡”的是自己么,还是受苦受难的众生呢?为何又是以“杯”渡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么。

佛学东渡,往往见机作秀的。而作秀很可能引起人们注意。那目的就达到了。

宋人杨杰后来也去了隐静寺,留下五言律一首,云:

五岭碧崔嵬,云深隔世尘。

寺从梁氏建,僧自梵天来。

锡井三泉迸,松门十里开。

如今渡江者,见说不浮杯。

隐静山寺不仅以山水之胜、松竹之美闻名,还以名人效应和浓郁玄秘的佛学思想招引人。很多人臆想在小杜《江南春》的那“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绝句里面,一定是有隐静寺的。说的也许不错,可是,几人知道那只是个约数呢。

好风景都给僧人们占去了。原也冤不得僧人。怪只怪俗世的众生没的发现好风景的一双慧眼啊。

昨天,我第四次去了隐静山,当然也看了隐静寺。因为我在徐乃昌主纂的《南陵县志》里面发现一些破绽来,决意去探个究竟。也许,那是另外一个很严肃的课题了,这里不表。

天太热了,在去隐静禅林的林间石径上我迷路了,并且汗流浃背,甚至连近视眼镜片也被模糊了。折回时,就邂逅了芜湖书画家济老。济老说,缘份啦,得合影留念等。

我们在隐静寺问讯僧人。僧人很客气,说了一些方言,也听不清,甚至他的法号。大意是这里是隐静寺,山腰如今有观音堂,不远。再远,就是隐静禅林了,车辆不能开上去,如果登山,路线如何走云云,还出寺庙来虚空遥指一番,口中念念有词,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思。在我再三求证下,僧人说,这里已经没有原先的旧址和旧物了。现在浙商在开发,也是积功德吧。我有些气馁了,因为本意是来访古探幽的,既然没了,意义也就不大了。可是,还没放弃。于是,我回头征求同行哥姐们的意见。他们说,来得太迟了,天又太热了,改天吧。济老也说,等天凉了过来。于是,我们均驱车返程。

返程路上,心有不甘。心想还得第五次来么?要来,得天凉了,趁早。只是,谁有那么多时间等。假如,现在还能发现什么,等到黄花菜凉了,还会有么?从不甘到后悔。不是后悔没上去,而是后悔自己准备不足,也根本不该邀人同行。一个人,起得早早的,不是很随意么,想到哪,何时回,乐得自己作主。

不知道何时起,隐静山成了五华山?我在历史的缝隙间反复查阅而不得。山在一片积淀深厚的沃土上,云山雾罩,松竹蓊郁,而石径参差,墟里人家,炊烟袅袅,可谓美景如织,几似世外桃源。更且高僧们在此驻足,啸傲烟霞,不知人间今夕何夕兮。于是,文人们也在流落江南,遁迹山林间,来此寄情释怀。因此上,此山既能隐约,还能静寂,隐去世俗的纷扰,静守岁月的安好。

如果我们不假外求,直指内心。再如果,我们能够将视界再拓展些,正如繁昌籍陈东吉先生云,当年金乔觉来中国,从芜湖广济寺,俗谓小九华,再到三华山,随后去了隐静山,直至最后去了九华山,一路辛苦,寻求和求证佛法。隐静山是有理由叫五华山的。何况,叫五华山已经约定俗成了,没有理由再计较的。只是少了七华山。七华山在哪?我们想象金乔觉的路线,再寻找蛛丝马迹,是能够寻觅得见的。而无论隐静山,还是五华山,都是与佛有缘的。

四海山散文 篇4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也许,我应该属于仁者吧!

车顺着蜿蜒的山路,疾速冲了上去。

今天早晨,我精神百倍的冲出门,嗅着那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我陶醉在大自然的恩赐中。

远处,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小院吸引了我。

小院是有灵性的。齐膝高的青草在冶炼的微风中翩翩起舞,沐浴着自己妖娆的身姿;草中若有若无的小野花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时而小清新的绿,时而引人如目的红,就像画家调色板上的颜色,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有生命的美,是大自然的美啊!我的目光又被一条小溪流所吸引,它虽然只有十五厘米宽,几十米长,但清澈见底的溪水中荡漾着生命的光泽,濛濛的水,潺潺的声,婀娜的影,让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不远处,几株小柳肆意让微风摆弄着自己妩媚的身体。啊!这就是大自然吗?

这里的云,不想城市里的那样呆板,而是俏皮的小顽童。

一阵微风,云儿们伸伸懒腰,千变万化的模样使我痴迷此地。东山的云像一把尖锐的宝剑,深深的扎进天穹。西山的云像豆蔻年华的少女,秀丽的双眸,高挺的鼻梁,微抿的嘴唇,好似在感谢大自然无私的恩赐!南山的云好像仙人在尽情的飞翔,用慈祥的眼睛注视着世间万物!北山的云好像软绵绵的棉花糖,充满了甘甜,也充满了童年!我躺在草地上,沐浴着被城市二氧化碳烘烤得僵硬的身躯,眼里流露出一丝希望。

虽然四海山比不上黄山的`俊俏;不上泰山的雄伟与威严;不上花果山的生机与盎然;但我的眼中,他是最棒的!

在山中,我忘记了世界,迷失了自我。

一进山,嗅闻到的不是城市二氧化碳的臭味,而是芬芳的生命之味。一片片树林好像一件件衬衣,使山更加美丽多彩。早已忘记了烦恼与忧愁的我,走在天成的路上:那是一块块岩石,用赤脚来感受大自然对我的恩赐。终于登上了山顶,在眼前的不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而是层峦叠嶂的大大小小的山峰,我倍感亲切。抬头,看看天,湛蓝的天,洁白的云,小鸟“啾啾”清脆响亮的歌声,远方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小河濛濛的影,还有呼吸着纯天然的空气,谁能说这不是大自然给我的恩赐呢?

借山而居散文 篇5

山村的夜晚,出奇的静,稀疏的村庄沉默在夜幕的苍穹下,此起彼伏的犬吠声向夜空证实着自己的存在。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松涛,此刻,都随着夕阳的坠落而沉睡了。繁星伴着一弯刚出山的新月将银光洒在群山间,青草的新芽随着春风散发出泥土的清香。

劳作了一天的山民,坚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而息”的原始耕作方式。或赶着牛羊入圈,或扛着锄头回家。随着夜色凝重,喧嚣的吆喝声渐渐消散了。昏暗的烛光下,男主人们在忙着收拾白天的农具和准备明天的种子,女主人挎背着还在吃奶的小孩,在火苗跳动的火塘前准备着一家人的晚餐。因为停电,村子里不时冒出缕缕炊烟,映入夜空。

我作为山村小学校里唯一的教师,来到这里已经三年,伴着一群群孩子成长着,若是在冬天里,随着阵阵的浓雾笼罩着大山,我经常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这苍茫的大山。随着停电,我的小屋也陷入了寂静和黑暗。此刻,我才发现对于没有电的山村是多么的不方便。村子里没有商铺,买不到蜡烛和手电筒,我找来一只饭碗,在碗里倒入半碗食用菜籽油,顺手撕了一缕卫生纸浸在碗里,打火点燃后做成了一盏简易的油灯。在这孤寂的大山里,我已开始适应了这里的生活。雨天里,屋顶漏水“滴答滴答”的水滴声伴着我入眠;夏夜里,满屋子的昆虫绕着灯泡不停地展翅飞翔;雾天里,阵阵浓雾笼罩着山野,犹如画卷的大山,抗不住浓雾的包裹,努力地想露出伟岸的胸膛;寒冬里,绿绿的草山随着秋风的抚摸渐渐换上枯黄的外衣,伴着阵阵小雨而抹上冰凝的淡妆。遇到枯水天,则要到小山那面去挑水。在这初春的夜晚,寂静的群山间,偶尔有一缕昏黄的灯光像眨巴眨巴的眼睛映着山村。随着夜色的加重,一副恬静的乡村画跃然眼前。

一轮新月顺着山涧露出了半个脸。发出微弱的光芒,照在简陋的窗台上,我端坐在窗前,看着油灯火苗的跳动。此刻,电视不能放,手机没电,没信号,感觉自己也成了这群山里小山村的`一份子。温馨的小屋内,插满十几里外读书的高年级学生放学回来时在路边采摘的山茶花。饱满的花蕾渐渐盛开,随着一茬又一茬山花的盛开和凋谢,有一茬又一茬的孩子离开小山村,到更远的地方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随着大山一件又一件绿黄衣服的更换,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茁壮成长着。点燃一根烟静静地闲坐在窗前,捧起一本书,遥想着古人们“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瞬间觉得,在这忙碌的间隙里,应该抽空学习。看着这上下跳动的油灯火苗,就会发现,这原始的生活方式正是我们回归自然的一个偶然途径。

随着新月升高,窗外彻底寂静了,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翻书的哗哗声和写字的沙沙声成了我的全部。炉火渐渐燃尽。阵阵寒意袭来,顺手拿起一件厚厚的外衣披在身上,轻轻地打开舍门,微微的春风扑面而来。洁白的月光铺在地面上,整个小山村沉入了梦乡,屏住呼吸,细微的铃声从不远处传来,牛羊挂着铃铛在反刍呢!听,那铃声随着微风的吹拂声在慢慢地变小,甚至消失。简陋的校舍在月光下静静地守护着这里,默默地陪伴着一群又一群的孩子成长着。我那简易的油灯在窗下发出微弱的亮光,随着火苗忽闪忽闪地跳动着。此刻,我想起了那首伴我们从小到大的歌谣“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外彻夜明亮……”我想轻轻地吟唱,但我怕打破这深夜的宁静而作罢。

站在这星空下,静静地聆听着微弱的牛铃声,眺望着月光下的群山,顿时感觉自己融入了这如画的小山村。眼前没有霓虹灯的闪耀,耳旁没有摇滚乐的震撼。眼前的一切正是现实而理想的自己,一切如过往云烟。当我们焦虑的时候,想想这山村里慢节奏的生活,不正是我们净化心灵的时刻么?看着盛开的山花,遥望绵绵的群山,不正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情趣么?

山里人在劳累了一天后,吃过简单的晚饭,渐渐进入了梦乡。等待他们的是明天依旧升起的太阳。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里,山民们过着简单又重复的生活。随着外出打工者的增多,这样平静的生活到底还能坚持多久呢?留守在山村的孩子们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整天除了上学就是帮助家里做家务活。偶尔可以玩玩简单的游戏,陀螺、沙包、纸角板和纸飞机成了他们随身的玩具,他们也渴望更好的玩具,也想要更好的生活,也有更高的梦想,可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呢?

看着油灯里的油渐渐燃尽,火苗渐渐缩小,我想起了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这种宁静的山村里,有多少一线的教师在坚守的孤寂的岗位呢?有多少人在用燃烧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山村嫩芽的成长呢!

在这寂静的时刻,我往碗里加了少许菜籽油,用剪刀拨了拨灯芯。拿出纸和笔借着微弱的灯光记下此刻的心情。作为一名姗姗来迟的普通教育者,我们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孩子们,作为一个外来的过客,我们在一块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过着借山而居的生活,伴着一棵棵迎接朝露的嫩芽成长着。

春登峄山散文 篇6

爬到半山腰,用时接近两个小时,我才意识到领队所言不差,因为这不叫登山,是真正意义上的爬山,甚至还带点探险的意味。在一块巨石的阴影下面,大家小憩。这时,山风窸窸窣窣的轻拂过来,吹得人十分惬意。眼前的巨石,长接近二十米,宽十米,高五六米,这么一块数百吨重的巨无霸横在半山腰上,下面一前一后有两块不太大的石头托着,中间空着个大洞,像一艘巨轮似的,甚为气势壮观。巨石下面的草地上有一丛绿油油的像是韭菜状的青苗,有个女驴友顾不得辛苦,过去剜了一大把,高兴地说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野韭菜,用它炒鸡蛋吃可香着呢!听她这么一说,我好像闻到了野韭菜炒鸡蛋的香味了,自己也想过去剜一点,却又懒惰,只好作罢。

又走了几十米的一段小径,前面遇到一道石坡挡住我们的去路。石坡面积不算大,却比较光滑,有驴友多次攀爬都滑下来。终于有一驴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率先登上去,将一根绳子系在一棵松树上。驴友们一个个拽着绳子爬上石坡,用了将近一个小时。走了一段灌木丛,接着钻入一石洞。石洞由两块巨石挤在一起形成,洞顶有一道狭长的缝隙,是处名符其实的“一线天”。缝隙上还夹有几块圆石,似乎摇摇欲坠,令人胆战心惊。石洞足有三十几米长,比较狭窄,仅能容下一人通过,且里面光线暗淡,冷飕飕的,坎坷难行。其中有两道较大的土坎,都接近一人高,如果无人帮助,一个人爬上去要费很大的劲儿。有攀爬上去的驴友站在坎儿上面,拉拽着驴友们,一个个登上去。出洞口比较狭小,且是一道陡坡,必须手脚并用,不然很难爬上去。因为背着个背包,往洞外爬的时候,背包碍事,我几次都被背包给阻挡下来,无奈只得把背包取下来,递到洞外,然后才爬出去。

爬出洞外,刚高兴了一分钟,见面前又是一道大陡坡,上面巨石不多,却荆棘丛生,连条小径也没有,我的情绪一下子又低落下来。见大家各自往上攀爬,我只好选择跟在一位驴友后面往上攀。土坡上泥土松软,踩不稳,直打滑,好在坡上有一些稀稀落落的松树可以抓扶一下,但荆棘却防不胜防,稍不留神就被扎了,或者挂住衣服。我们走了一条别人从没走过的路,或许从此以后,别的驴友再来峄山就可以沿着我们趟出来的路攀登就省劲多了。钻了多处的荆棘丛,手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扎了根刺,断在肉里面,不怎么舒服,手背也被划了一道红杠。许多驴友爬山都戴防护手套,我嫌戴手套麻烦,戴过几次就不再戴了,当然胳膊和手被划被扎也是经常的事了。出了荆棘丛,又攀了几次巨石,还钻了几回石缝,累的我坐在一块石头上一步也不想迈了。忽然听到前面的驴友大声地叫喊:我们找到上山的路了!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再去攀巨石钻石罅趟荆棘丛了。大家踏上台阶便纷纷坐下来休息,喝水。这时已经下午二点了,我们已经攀爬了三个半小时了。有游客从山顶沿着台阶下来,我询问了下这里离主峰的距离。游客告诉我们,你们爬到主峰至少还得半小时。大家个个都饥肠辘辘了,有的人已经在吃东西了。领队上来后说,我们不能在这里吃饭,吃饱了就不愿意爬山了,还是坚持会儿,实在饿,可以先吃点东西垫一垫,等到爬上峰顶再吃吧。

大家到齐了后,稍稍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爬山。辗转爬了数百级台阶,经过了著名的东方砥柱石、八卦石、白云宫等景点,终于到达了主峰五华峰脚下。领队说,这里离主峰很近了,我们借着树阴下的饭桌,就在这里吃饭吧。饭后大家自由活动,愿意登顶的登顶,周围还有很多景点也可以去看看,下午四点集合下山。

吃完了饭,看看时间,离集合的时间还早,我和一位驴友一家三口准备一起去登顶。因为济南到峄山接近二百公里,来一次不易,不登顶实在可惜。走到甘露池,遇到两位我们一起来的驴友下山。我问,你们这么快就登顶回来了?驴友说,登顶的路不好走,得经过一个石洞,洞口很小,里面石头也很滑,太难了,因此我们就回来了。同伴三口子一听说路不好走也放弃登顶了。我先到甘露池看看。泉前面有座建于清代嘉庆元年的小牌坊石门,高三四米,古朴典雅,保护得这么好十分难得。离门几米处就是甘露池。甘露池也称仙源,即神仙居住的地方,深两米,池水清澈,终年不涸不漾,在周围绿树掩映下,绿波荡漾,甚为神奇。

出了甘露池,犹豫片刻,我决定独自登顶!过了老君洞,迎面一块巨石上“不敢不踞”的红字石刻格外显眼。转了一道小弯儿,就到了登顶的必经之路——巨龙洞。这也是峄山登顶的与众不同之处。我趴下身子往洞里瞅瞅,里面不算黑暗,洞顶还有光线投下来,说是洞,其实是一大堆巨石叠压在一起形成的缝隙而已。到了这里,无论是谁,如果想登顶都得低下高昂的头颅,爬行进洞。洞外面的游人排着队一个一个地钻进石洞。进去几个人之后,稍停一会儿,里面有几个人出来,看来上下山都须经过此洞无疑了。轮到我进洞,我把背包取下,放在面前,用手往前推着,边推边爬,还得小心碰着头。因为穿的单薄,膝盖跪得很不舒服。爬行了大约有几十米的距离,终于爬上一块斜面巨石平台——观海石。石坪上面坐着许多游客,平台边缘有铁栏杆围护着。我问一位游客,请问从哪里登顶呀?游客告诉我,这就是顶峰了。我见西边那几块巨石似乎还高点,但太陡峭了,根本上不去,虽然近在眼前,却不能将其踩在脚下,甚为遗憾。传说这峄山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块堆积于此而成,五华峰恰好由五块巨石像五个花瓣似地的抱在一起,形似芙蓉,插天而立,因此取名五华峰。我走到栏杆边缘往下一看,北面、东面都是悬崖峭壁,令人毛骨悚然。看看周边,除了北面不远处有座山峰,别的地方都是一马平川,唯在这里突然崛起一座怪石丛生的山峰,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因为没有同伴,我在山顶觉得孤单便没有久待,眺望几眼远处的景致,便匆匆下山。重新钻进石洞,先是坐着,因洞顶愈来愈低,只能后仰着,几乎躺倒在石坡上,后面拖着背包,打着滑梯往下溜,反而比来时走的快一些,也舒服多了。

回到吃饭地,有的驴友还在喝酒吃饭,吆吆喝喝的,倒也热闹。我见旁边有景点指向牌,有块石刻“鳌”字,好像字体很大,我感到好奇有心去看一看。我向一位像是景区的工作人员询问这处景观的情况。工作人员很热情,他告诉我,这个“鳌”字不是古人写的,写这个字的人是书法家杨萱庭。1989年,杨老来到峄山,在游览之后,他为峄山独特的自然风光所感染,挥动如椽巨笔欣然写下了一个高15米,宽8米的“鳌”字。这个字被刻在一块巨石上,成为国内石刻第一字。我又问,为什么要写这么个字呢?他说,有个成语不是叫独占鳌头吗?我一听,恍然大悟。按照这位朋友的指点,我沿着台阶往东北方向的山下而去。下到半山腰,觉得已经走得很远了,还不到景点,而且一路上游人稀落,树影匆匆,有点阴森,便决定放弃,心有不甘地返回。

见附近有个景点叫舍身崖,我走了过去。舍身崖是一块巨大的石坪,挨着石坪有座三无殿,既不高也不大,却以无瓦,无砖、无梁,纯粹一石屋令人惊奇。殿门南向,里面黑咕隆咚的,朦胧可见供奉着太上老君塑像。关于这舍身崖,有个传说,一个媳妇孤身伺候公公,却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为表明清白而从此舍身跳崖,因而得到了一个贤淑贞妇的美名。三无殿前面有块巨石,上面红油漆写有“鲲鱼朝圣”三个字。鲲鱼长什么样儿,我没见过,或许是这块巨石像一条大鱼吧?仔细看看倒有点像。

站在舍身崖上仰望五华峰,只见几块巨石插天,耸立云外,十分壮观。远眺山下,盛开的大片桃花就像晚霞似的落了一地。因为有点雾霾,朦朦胧胧的,远观比近睹景象更加美妙了。见我赞美山下的桃花,一位当地的游客主动与我搭讪,他向我介绍起这座山的一些名胜古迹来。他说:这山看起来不怎么起眼,来过的名人却不少,最著名的是秦始皇了。始皇大帝东巡,登的第一座山不是泰山而是峄山,并留有刻石碑遗迹。孔圣人也来过,这从孟子“孔子登东山(即峄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得到印证。山上曾有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等四大书院,还有梁祝祠等古迹,但现在大都只剩下遗址了。山下边还有个“梁祝读书洞”值得一看。“梁祝读书洞”五字为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我早就看过电影,知晓一些,也耳闻全国多处地方都在争夺梁祝故里这个荣誉。我不知道究竟哪里才是梁祝真正的故里,但从峄山上有关梁祝的传说和多处历史遗迹来看,梁祝故乡在峄山一带还是很有可能的。

大伊山游记散文 篇7

大伊山秋天的景色苍翠葱笼,令人向往。而我却更钟情这里的五月。清明刚刚过去一个月,柔和的春风掠过山坡那一片碧野,你就会被一种浓浓的山文化气息所感染,整个心情都能随之神圣起来。满山遍野的青翠使你分不清哪儿是山峰、哪儿是低谷,绿色的植被短茸茸的,像大海一样起起伏伏望不到边际,微风吹过,齐刷刷地微微晃动着绿波。顺着山势,茶树、山花、绿草以及竹林、凉亭甚至连庙宇都一样的高一样的青。尤其是看到矜持苍茫的伊祖峰,任凭你是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当地的居民,都会情不自禁地立刻沉浸在淡淡的醉意之中。

五月长假时节,我陪洛阳工业高专来的朋友,由伊山公园入口处南坡向山顶进发。那天,天气略有些阴,间或微雨潇洒。不过,时有温暖的阳光自薄薄的云层里直射而下,让人感觉十分舒适。山峦间,刚刚升起的炊烟,淡雾似的在半山中缓缓飘浮,像一条轻轻的白练弯弯曲曲地盘旋在群峰之间。举目四顾通山碧绿。竹林葱笼,青翠欲滴。山花烂漫、红白相间。微风过处绿波荡漾林涛如烟,阵阵清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身临此景,任你是拖着疲劳的身体还是怀有忧郁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只有一颗纯净的灵魂在这清幽静谧的山里尽情享受回归自然的轻松。

顺台阶上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凉亭,虽无名但却雕栏玉砌,在周围苍松翠柏与满山碧绿衬映下,显得玲珑剔透娇柔可人。弱不经风的细竹成林,随风起舞,新栽的`小松高低参差,拥蔟有序。茂盛的繁枝连着芳草野花,红绿相托,甚是吉庆,仿佛置身于良辰花烛之时。无名亭左侧,就是斐声海赣沭灌的栖龙洞。王老师问我此洞何曰栖龙,我告诉洛阳朋友此间有一史无书载的神话传说,远古时代,淮海郡常遭受水旱灾害影响,百姓生活艰难。隐居于此的商相伊尹知天文识地理,夜观天象,昼察民情,引导百姓扬长避短,适时耕作,经常在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使老百姓有所收获。此举却惹恼了负责东海郡各县风雨的龙王大太子,太子遂使该地风不调雨不顺,三年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十室九空。伊尹率众祈雨感动了东海龙王敖广的三公主白云,白云遂召降雨的族弟乌龙将军,为百姓求情祈雨。乌龙也对太子的行为深感不满。即由白云私自号令乌龙降雨,倾盆豪雨顷刻缓解了东海郡县的大旱。由此,白云公主触犯天条,玉帝降旨欲处斩白云及乌龙。观世音菩萨为白云乌龙向玉帝求情,玉帝即将白云贬入凡尘,乌龙愿意终身陪伴白云。于是白云和乌龙由观世音菩萨带至大伊山南峰北侧,观世音玉指一点即划出一个山洞,并让白云乌龙栖于此洞,栖龙洞由此成名。远近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栖龙洞也极具灵性,凡来祈祷的人无不灵验。历史上曾在栖龙洞附近建有凌仙阁,并塑一尊神态慈善的白云雕像,四时祭拜,香火不断。让大伊山增加了仙风道骨和朴素的民俗风情。

拾级而上,经蛙石到达大伊山南麓,立峰顶新建小亭南望,只见黛岩陡峭,气势雄伟,隐约有庐山之美、华山之险。沿斜坡偏北行,走不多远即是老龙涧。老龙涧三面环峰,满涧水流清澈见底,崖边林木丛生,山花滴翠,溪水朗朗,一派轻歌曼舞之态。玲珑得体精致的观瀑亭阁飞檐琉璃。涧里有水,自然就给整个山谷带来舒心的凉爽,有了水声,便会在水的周围引来蛙鸣。此起彼伏的虫鸣也不绝于耳。我们在绿海清波里缓缓行进。头顶上总会飞过许多鸟儿。听叫声有的是画眉,有的是黄雀。这些蛙声虫声鸟声交织在幽深山谷间,鸣唱出无尽的欢快之声。偶尔还会有几只野兔神秘地饮水,它机灵地窥视一番四周的环境,又会匆匆隐入那深深的草丛。还有不常见到的那拖着长长粗粗的尾巴,后腿颀长的小松鼠,随着松风摇曳,在松树间往返寻觅。无垠的蓝天里款款浮动的白云,使朗朗的晴空显得更加高洁,碧涯芳草间绽放着奇珍异香,使大伊山这块沃土更加光彩瑰丽。

石佛寺,让我们品味了大伊山曾经有过的浓郁宗教气氛。秦汉特别是隋唐以后,大伊山佛道两教都非常兴盛,相传佛教的三祖在此传经讲学,很多佛教大师在此学过佛。使大伊山一度拥有像古佛寺、佛佗寺、卧佛寺、伊祖庙、文昌庙、甘露庵、地藏庵、三元宫、天后宫、北极宫那样金碧辉煌的殿宇楼阁。也曾拥有过像凌仙阁、碧霞宫、三清观、华岩观等秀气玲珑气象非凡灿烂光辉的历史。享有“云台和尚伊山庙,僧道寺观胜苏州”的绝好记载。

大伊山顶峰一马平川,静,控制着这里的一切。到达颠峰后,我们一行五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轻松放眼大伊山的全貌了。向山下望去,一切都显得那么小,西坡散牧的牛羊群,像是绿毯上点点彩云,宁连高速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像是绿岗中间一条白练上飞翔着的蝴蝶,即便是错落有序的村庄,也只如同略高一些的绿荫草丛。随意走上一处岩峰,都会发现这里既不荒凉也不寂寥,那一片嫩绿的树木花草上面,晶莹地闪动着白色的柔光,近前一看,原来是清晨的露珠在阳光作用下发出的斑斓,极其凝重又极其璀璨沉稳。平静清纯的盐河像一条银色丝绸的带子,脉脉含情地向远方延伸,流向它回归的地方。碧绿的麦田变成一幅青白参差错落的油彩画图,山下的桃花更娇更艳,尽情地张开那粉红色的面容。

走进山王村写景散文 篇8

对于玉山镇山王村这个名字,我并不陌生。早在蓝田作协组织编写蓝田百家名村(我写过两个名村)时就看过孙兴盛孙老师的《赫赫有名山王村》,当时也是走马观花阅之,只知道蓝田玉山镇有个山王村。一晃几年过去,也没太在意,尽管知道山王村在我们蓝田境地,也一直没有去过。

4月初,县作协文友告诉我4月10日陕西省作协、西部等文艺界朋友应亚玲邀请,相约一同去美丽蓝田玉山镇山王村采风。可惜我有要事缠身,不能前往,就在头天晚上给亚玲发了去不成的消息。

近几日,我关注文友们发的有关山王村的美文美图美景,欣赏之余心里不免遗憾。恰巧公司这几天要去下乡检查联网单位,我便安排相关人员随我一同先去横岭检查。

我们于4月14日早上检查金山、三官庙、厚镇等横岭一带的联网单位,检查结果基本正常,也没有啥异常情况,所以就放心了。下午我们就直奔玉山镇到山王村,沿途的美景尽在眼前闪过,一心想着赶快到山王村,所以就无心欣赏其他景物,生怕耽误了时间,还好同事小李知道路线,我们便加大油门一路直冲山王村。车子刚进入山王村宽敞的水泥路,老远就被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吸引,虽然已是下午4点多钟,但此时的阳光的余晖是眼前的景色一点也不逊色。赶快下车,飞进田埂边的油菜花地里,近距离的触摸油菜花瓣儿,近距离的闻闻油菜花瓣儿的香气,立刻一阵清香味道沁入心扉,眼前满目黄灿灿,金闪闪的油菜花令人陶醉,叫人兴奋。我一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扭着身躯摆着姿势,呼喊小同事赶快给我拍照,留下着美好的瞬间……忽然小陈一声呼喊“快看这儿”!我们快步跑到路边,站在正修建的山王村观景台边,向远方眺望“啊”太美了!蓝天白云下,那镶嵌在天际边连绵起伏的山峦,山势起伏,错落有致,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的金光,分外壮丽,雄伟。那一块块的红土地,一片片的油菜花,一层层的绿麦苗,那坡上,那梁上,那沟壑,那谷底……简直就是一副副美仑无比的精美油画。

听路边修建观景台的工人讲,4月份以来游人特别多,男女老少均有,他指着周围的油菜花说:“今年长势非常好,油菜花花期一般从3月15日开始,一直到5月1日都能看到油菜花,山王村的油菜花大概一千多亩地,景色非常好看,周边还有有名‘父亲的宅’、‘酒庄’、‘汪峰故居’等景区,所以今年游客比较多。”他又热情的指着下面的农家乐说,今年每天接待好几百人呢,这儿的饭菜全是绿色食品,有农家八大碗、饸饹、神仙粉,他以为我们是外地游客就滔滔不绝的说着,听着他绘声绘色的讲话,我们也不便打断,他继续说:这儿的菜有荠荠菜、灰灰菜、水芹菜,还有刚下来的.新鲜香椿,都是爽口的家乡菜一会你们就去尝尝。

现在已经是这会儿了,游人也基本散去,就剩下我们几个人了。虽然没能和文友们一块欣赏山王村的美景,但也不会影响我此刻的兴致。顺着干净的水泥路我们走进眼前的农家乐,映入眼帘的是青瓦房、长廊、亭子,还有一湖清亮亮的碧水。顿时,我飞奔而下,怀着异样兴奋的心情跑进园内,先摸一摸那原始的碌碡,坐一坐摇椅,走一走长廊,望一望荡漾的湖水,站在碾盘边手握木棍感受古老原始的推磨,那样的体验真叫人回味无穷。

走进农家餐饮屋跟前,那一排古香古色的青瓦房,青色的砖,白色的墙,圆扇形的窗门古朴的屋,每间房屋的右上角挂着一盏大红灯笼,那红红的灯笼在风中轻轻的摇摆,像似招呼远方的客人。整个房屋外观既体现原始生态又不乏时尚,这种古朴的建筑风格显示出农家人怀旧的情愫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遗憾的是今天没有讲解,没有文友们的陪同,使我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山王村的许多。

大爱石柱山散文 篇9

听说那里很美,有山有水,还有花,是我喜欢的样子。于是心就开始蠢蠢欲动,恨不能瞬间飞奔而去。

去的时候,车子开着导航,但因为多是穿行山间,导航还是失去了准确性,在一个岔路口弯弯绕绕上了很高一座山,等到提心吊胆地到达山顶,越看越不对劲然后返回原路时,向附近村民一打听,原来顺着南面一直朝前走不太远就可以到达了。

真可谓众里寻它千百度,看来,美的东西,总是要付出一些艰辛才能收获。

石柱山,位于山西省应县县城南约三十公里处梨树坪乡,属恒山山脉。因为悬挂于峭壁之处的一排六棱形柱状石头而得名。听说那是因为四五千万年之前火山爆发,将地下六十公里深处土地幔的超基性岩块快速喷发至地表,受冷凝固而成,好像是巨大的炼焦炉焦碳出炉又突然停止般。我百度了一下,原来这种景观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国内少有,是旅游观光的一大胜景。

谈及应县,几十年来我一直认定它只有木塔就够了,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齐名,而且纯木结构,实为奇观。但没有想到,大山深处,别有洞天。

不过,如果光看石柱,似乎有些单调,更美的极有可能会是沿途的风景。

一路巅簸,转过一个弯,又绕过一条溪,路过一个村庄,又向道边一位阿姨打听了一下,终于看到了高大的汉白玉牌坊,醒目的三个大字“石柱山”一闯入视线,就有些激动了。

刚一进山,我的心就飞起来了,是按捺不住的兴奋。抬头望去,苍苍郁郁,尽是青山绿树,整个世界笼罩在一派生机勃勃之中。沿途的青石小路,潺潺小溪宛若置身烟雨江南,隐隐约约多了几分诗意。

拾级而上,耳边不时传来“哗啦啦”的流水声,偶尔还有几声不知名的鸟叫,我连声说着:真好,真好。是的,样样都是好的,一切浑然天成,毫无人工修剪的做作。山,可以尽情地苍茫;水,可以肆意地流淌;草,也可以恣意地疯长,大可不必循规蹈矩;那些花儿,或是搔首弄姿,或者微笑颔首,都可随意展示自己的美。这是一种赏心悦目的野性美,看似杂乱,却协调自然。这一缕缕的清新扑面而来,真是润遍了尘埃厚积的心怀。

一路上行人稀少,倒正合了我的心意,如此幽静、清雅之地,就让我纵情泡在其中,做一枚安静的茶叶,享受着温润的洗礼。陶醉,已然不言而喻。

秋日的阳光本就褪去了热烈的光芒,然而,一进这山,更觉温和不已,山风顺着耳畔悠悠飘过,整个人都舒爽起来。走了不远,就看到有一处石头砌成的石拱桥,一共两个门洞。它的前面有一棵大树,苍劲而灵秀,就在树的下面,杂草掩映,却难掩一条小溪欢快地流淌着,顺着桥洞奔流而下。

再往前,不远处又看到几座石桥,桥身的缝隙处有不甘寂寞的小草钻了出来,露出可爱的样子。因为一路有清水作伴,绿草为陪,爬山的路并不觉疲累,反而每走一步,都是一种享受。

梁玉春说: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因为喜欢,所以欢喜。

虽然此时不是春花烂漫,没有春雨绵绵,但这满目的清秀怎不是大自然的恩赐?在秋尚未横行的时候,庆幸我没有错过这一场美丽,且让我借你一片风景,染笑流年。

这里没有多深的文化底蕴,没有潮流的设计,也谈不上姹紫嫣红,甚至有些粗糙。但我喜欢的就是这份自然,所谓小景却也怡情。

行走其中,轻松,自在,仿佛尘世间所有的纠结与烦恼就放下了,那些一度纠缠着的欲念生生被挡在了山外。

山路缓缓,青草蒹葭,我不禁俯身下去,撩起一股清泉,这是山间的灵物,一滴入口定也是清冽满怀。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小溪,也是如此年年月月流淌着,它的欢快常常让我叩问懵懂的灵魂,它凭什么在无人问津的时候依然满是欢颜,而永不疲累?

我喝了一口,一样的甘甜。难道这就是它来到人间之所以执守的意义吗?它相信总有一天,会有哪怕一个人会尝到它的好,是吗?

这世间,总不会辜负你的每一种坚持,和那些小小的山花一样,我终究是来了,没有负了它的开放。

山路越往上,两边的树越发茂盛了起来,四周环绕着的山峰也更郁郁葱葱,脚下的石阶有点看不清石头,被密密麻麻的绿草铺了一路。而这时候的山花也开始多了起来,时不时也会看到缀满枝头的.野果。

说来,那山花有点小,纤细的腰身在风里孱弱地舞动,像羞羞答答的邻家小妹,薄薄的花瓣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一位细眉细眼的温婉女子。它们有白的、黄的、粉的,在一大片的绿草丛中,你若不仔细打量,很是容易忽略。这与我心里霸道而狂放的野花大相径庭,它们“无意苦争春”,如此淡泊而宁静地活着,真真让我刮目相看。还有一种植物,像狗尾巴草的那种样子,只不过它毛茸茸的穗儿更小些,是紫红色的,很深沉,很内敛。

没有想到,这山也有沙棘果,我原本以为只有右玉才会生长那样的果子,它与右玉是融为一体的。看来我错了,可能因为有山泉滋养,石柱山的沙棘果更大更艳,它们一簇簇挤在枝头,远远就能看到那显眼的黄,我摘了一个,小小的皮肉放进嘴里,咂巴一下,酸酸甜甜,沁人心脾。再往上走,又看到了一种橘黄色的果子,树苗并不算大,可能也属于灌木类吧,我瞅了半天也没有认出来,料定之前从来没有见过。

走着走着,忽然不见了石阶,前面似乎都是层层叠叠的绿草,没了路的样子。然而,夫却突然喊我:“平,你看,这就是石柱吧?”

难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吗?果然,向西转头,一道峭壁上,整齐林立着一排并不粗壮的石柱,冲天而起。崖顶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绿树,巍然而苍劲。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如一副生动的壁画,让人流连忘返。看它的下面,年深日久冲刷下来的碎石凌乱地堆放着,偶然还有几株不怕死的树冒出了头。

人所站之处与石柱隔了一道深沟,到处是疯长而簇拥着的青草,所以无法近前,只能远远欣赏。此时正午,阳光泻下的光芒洒满山崖,雾朦朦的,让那石柱倒多了几分玄幻的色彩。

站立久久,我在想四五千万年前这里发生的事情,这一方世界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动荡才会变成今天的样子,这一排林立的石柱是不甘寂寞的,它们经过了多少的隐忍,又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冲破厚实的土层,拥抱阳光,沐浴清风?

石柱无言,大山无言。

看完了石柱,虽说也就看到了这山上当家的景致,但我还是有点意犹未尽。放眼望去,此时不过身居半山,就想着再往上走,大有不到山顶非好汉之心。于是,只好循着别人踩过的足迹,扒开草丛,在蜿蜒而狭窄的小路上继续攀爬。

再往高处,已经听不到流水的声音,不知它的源头在哪里,更不知在那苍苍郁郁之中它会途经哪里,去往哪里,它有它生命的轨迹,以及存在的方式。而这山上的每一物同样都有自己一场生命的意义,就连那只猛然窜出路口的松鼠想来都有一番自己的情怀,在这山间安然度日。

没有修改的山路,曲曲弯弯,时而就找不到了方向,时而又要绕过沟壑,但沿途能听到鸟叫,以及不停搜寻着新鲜的花花草草,倒也是一番惬意。

因为体力不支,终于还是半途而废。气喘吁吁的我只好在快到山顶时,找得一处山坡躺下,青草为铺,野花为枕,清风成曲,整个儿就融了进去,于这天地浑然一体。

天真的好蓝啊,那种干干净净的蓝。

这一切都是天地的馈赠,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闭上眼吧,好好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感谢这山给了我如此美丽的心情,我着实是喜欢这种真实,以及淳朴。少了人为的痕迹,更多的是纯粹而清新。

喜欢这山,喜欢它的自然美!

下山之时,返身望去,石柱山有如一位平常的女子,粗布衣衫,清妆素颜,可一身的灵气却让人喜爱不能,总觉它的身上有不可抵御的诱惑。也曾登极北岳恒山、南岳嵩山,也沿途见过许多名山,那种壮美的气势,以及峰峦叠嶂之神奇,无一不让石柱山自形惭秽。但我不能否认我依然是喜欢它的,野性中的美,豪放的美,不够高贵,却足够美丽。

如今,像这种原始的美,已经不多了。

上一篇:廉租房补贴申请书范文下一篇:鲁恭为中牟令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