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调研报告的基本步骤

2024-07-08

写调研报告的基本步骤(精选8篇)

写调研报告的基本步骤 篇1

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调查报告,也叫调查研究报告或考察报告,是对客观事物或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将所得的结果整理和表述出来的书面报告。它是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事务文书,也是报刊上常用的一种新闻文体,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笔者就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谈一浅见。

一、深入调查,充分占有材料

写调查报告,最根本的是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我们应该充分占有哪些材料呢?

1.要占有现实的和历史的材料;

2.要占有“点”和“面”的材料;

3.要占有正面的和反面的材料;

4.要占有典型的和一般的材料;

5.要占有直接的和间接的材料。只有材料充分、全面,才有助于调查者正确地分析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也才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二、分析材料,正确提炼主题

一篇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其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提炼出深刻的、有价值的观点,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正确的结论。对调查得来的材料应做到:

1.要去伪存真。这就是要舍弃事物中那些虚妄的、惑人的假象,只留下那些能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真实材料。这就是常用来告诫人们的“不要听风就是雨”。

2.要去粗取精。这就是要摒弃事物那些粗糙的成份,只选取那些能反映事物内部规律的精要材料。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3.要由此及彼。这就是把已选好的材料连贯起来思索,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连贯”的方法,就是从“纵”、“横”两个方面入手。“纵”指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事物的前后联系,通过纵的联系研究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横”指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横的联系,在比较中探寻出事物的内部规律。

4.要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抓住主流,确定主题思想。通过分析事物的主流入手,抓住事物的本质,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主次明确,恰当选用材料

调查报告写作,要求观点和材料应有机地统一,就是指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支撑观点、为观点服务选用材料要做到繁简适度,详略相宜。即重要的、具体的、新的和人所难知的材料宜详;次要的、概括的、旧的和人所周知的材料要略。

1.要善于用事实说明观点。要求所写的内容都是真实的,把一个重要事件的全貌叙述出来,并鲜明地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如毛泽东同志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文中列举了l4件大事用来阐明农民运动“好得很”,极具说服力和战斗力。

2.要善于从比较中说明观点。如好典型同差典型对比;正面材料同反面材料对比;历史材料同现实材料对比;“点”上的材料同“面”上的材料对比。如《关于新台村的社会调查报告》在写家长对子女的书报投入时“只有35%的学生在书报

方面投资,少的则每年20元,多的则200元65%的学生在书报方面没有投入,只有学校发的课本。书报投资多的大部分知识面较广,思维敏锐;书报投资少的,大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分析问题的思维较为迟钝。”通过

两种书报投入方式的对比,效果迥然。

3.要善于运用数字来说明观点。有的问题、观点用很多议论也难以表述清楚,而用一个数字、一个百分比,就可以使人们对事物的面貌和问题的实质一目了然。这样数字就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如《关于新台村的社会调查报告》在写母亲群体文化程度时“高中2人,占8%;初中4人,占18%;小学8人,占32%;脱盲6人,占24%;文盲5人,占20%。”运用这组数字说明了母亲群体在农村文化水平并不高。

四、叙议结合,精心安排结构

调查报告以叙述、说明、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其中,叙述是其主要的表达方式。陈述调查的经过、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事实材料,都要用叙述,并辅之以说明等表达方式;而对实际情况和事实材料进行剖析、归纳,对经验进行总结,则要用议论。所以,写调查报告就是要做到叙议结合、夹叙夹议。当然,为了增强调查报告的可读性,在新闻媒体上发表或播出的调查报告可以根据需要穿插一些描写和人物的对话,以求生动、活泼、吸引人。

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方式是由标题、正文、落款三个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是调查报告全文的眼睛,全文的精神。标题好,不但可以使读者深刻地理解调查报告的内容,而且可以吸引广大读者争先阅读。对调查报告标题的要求有六条:

一要准确;二要鲜明;三要生动;四要新颖;五要简练;六要小化。

调查报告的标题,一般有四种写法:

(1)文章式标题。这类标题,概括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一个经营有方的客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公文式标题。这类标题,提示调查的对象或主要问题。明显的标志是使用介词结构“关于”。如《关于××学校乱收费的调查报告》、《关于××厂整顿产品质量的调查》。

(3)提问式标题。这类标题,总结某一项工作经验,或揭露某一个问题。标志是使用疑问句。如《市一水泥厂是怎样扭亏为盈的?》、《公路“三乱”何时休?》。

(4)正副式标题。这类标题,正标题揭示调查报告的思想意义,副标题标示调查的事项和范围。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我市开发区招商引资调查报告》、《曙光初现———我州工业在西部开发中崛起调查》。

2.正文。

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充分表现主题的关键所在。调查报告的正文,一般由导语、主体、结尾三个层次组成。

(1)导语。又叫“前言”或“开头”,这是指调查报告的一个自然段落,要求用简明而生动的文字,写出调查报告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一篇调查报告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的兴趣。导语的内容应根据调查目的来定,不能千篇一律。一般要说明以下几点内容:

1)有关调查本身的概况。如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等。

2)有关调查对象的概况。如组织规模、背景、历史与现状、主要成绩或问题以及事件形成的简单过程等。

3)有关研究结果的概说。如肯定意义、指出影响、提示结论意见或点出报告的主要内容等。

(2)主体。调查报告的主体,是导语的引申开展、结论的根据所在。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调查到的事实情况,包括事情产生的前因后果、发展经过、具体做法等;二是研究这些事实材料所得出的具体认识或经验教训。

按照内容,一般有三种写法:

1)将说明主题的材料,按照事物性质归类,每类用小标题(即分论点)统帅,然后用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次序排起来。各个小标题之间是并列的,这样,能使文章条理清晰,观点突出。这种写法叫“并列式”。

2)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结局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分成相互衔接的几个层次,一层一层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报告清楚,这样,使人既了解全貌,又得到方向性、指导性的经验教训。这种写法叫“平叙式”。

3)先将调查的结果、结论告诉读者,然后再叙述这一结果、结论的由来,从几个方面分析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这种写法叫“因果式”。

以上三种方式,无论采取哪一种,都要注意先后顺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更好地表现主题。

(3)结尾。结尾又叫“结论”,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写得好的结尾,可以加深读者对主要事实的感受,得到更大的启发。如果说,调查报告的前言是“豹头”,正文是“熊腰”,那么结尾就是“凤尾”。

结尾的写作,应当避免与前言雷同,写法有以下六个方面:

1)小结式结尾。就是对调查报告的内容进行小结,使人更加明确调查报告的目的,增强报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启发式结尾。就是不把话说完,指明发展趋势,使读者回味无穷,发人深思。

3)号召式结尾。就是依托调查报告的事实,发出号召,激发情感,以唤起人们的响应。

4)展望式结尾。就是由“点”到“面”,作出展望,指出方向,以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信心。

5)分析式结尾。就是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指出不足,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意见和建议。

6)自然结尾。就是调查报告主体写完即告结束,没有单独的结尾。

3.落款。落款,即具名和日期,它是调查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虽少,却不能忽视。具名,是写作者的名。若调查者是调查组,要写明是什么调查组,以体现出权威性;若调查者是个人,也要写上姓名,必要时要注明是什么人,以示负责。日期,是指成文年月日,写明日期,以示时效。落款的位置一般放在正文末尾下一行右侧,有时也可以放在标题之下。

五、仔细阅读,认真修改全文

仔细阅读报告,认真修改全文是调查报告写作最后的一道工序,切不可马虎从事。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才能定稿向上报送或发表。

写调研报告的基本步骤 篇2

在电力行业, 正确识读电路图是做好设备运行维护和设备检修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笔者将识读电路图的基本步骤总结如下, 以供初学者学习参考。

1 阅读设备说明书

阅读设备说明书, 目的是了解设备的机械结构、电气传动方式、对电气控制的要求、设备和元件的布置情况, 以及设备的使用操作方法、各种开关按钮的作用、各种电气符号等。

2 看图纸说明

看图纸说明, 搞清楚设计的内容和施工要求, 就能了解图纸的大体情况, 抓住看图的要点。图纸说明包括图纸目录、技术说明、设备材料明细表、元件明细表、设计和施工说明书等。由此对工程项目的设计内容及总体要求做大致了解, 有助于抓住识图的重点内容。然后看有关电气图, 步骤是:从标题栏、技术说明到图形、元件明细表, 从总体到局部, 从电源到负载, 从主电路到辅助电路, 从电路到元件, 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3 看电气原理图

为了进一步理解系统或分系统的工作原理, 需要仔细地看电路图。对于复杂的电路图, 还应先看相关的逻辑图和功能图。看电路图时, 先要分清主电路和辅助电路, 交流电路和直流电路, 再按先看主电路、后看辅助电路的顺序读图。

看主电路时, 一般是由上而下, 即由电源经开关设备及导线向负载方向看, 也就是看电源是怎样给负载供电的。看辅助电路时, 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即先看电源, 再依次看各个回路, 分清各辅助电路对主电路的控制、保护、测量、指示、监视功能, 以及组成和工作原理。

4 看安装接线图

安装接线图是以电路为依据的, 因此要对照电路图来看安装接线图。看安装接线图时, 同样是先看主电路图, 再看辅助电路。看主电路时, 从电源引入端开始, 顺序经开关设备、线路到负载。看辅助电路时, 要从电源的一端到电源的另一端, 按元件连接顺序对每一个回路进行分析。

安装接线图中的线号是电气元件间导线连接的标记, 线号相同的导线原则上都可以接在一起。由于安装接线图多采用单线表示, 因此对导线的走向应加以辨别, 还要搞清楚端子排内外电路的连接。

5 看展开接线图

识读展开接线图时, 应结合电路图一起进行。看展开接线图时, 一般是先看各展开回路名称, 然后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识读。这里要注意的是, 在展开接线图中, 同一电气元件的各部件是按其功能分别画在不同回路中的 (同一电气元件的各部件均标注同一项目代号, 其项目代号通常用文字符号和数字编号组成) , 因此, 读图时要注意该元件各部件动作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样需要指出的是, 一些展开接线图的回路在分析其功能时, 往往不一定是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序动作的, 而可能是交叉的, 识读时应加以注意。

6 看平面、剖面布置图

看电气布置图时, 要先了解土建、管道等相关图样, 然后看电气设备的位置, 由投影关系详细分析各设备具体位置及尺寸, 并弄清楚各电气设备之间的相互关系, 线路的引入、引出、走向等。

由于要识读的图样类型不同, 识读时的步骤也各有差异, 因此在实际读图时, 要根据图形的类型作相应调整。

培养语感的基本步骤   篇3

一、初读想像,大体把握

“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读,充分想像,想像怎样的人、怎样的景、怎样的事,甚至怎样的理,从而把握文章的大体内容,达到学习语文的第一目标——读懂基本的文章(大纲)。读书应像三昧书屋里的寿老先生,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坳过去”。这是一种较高的阅读境界:心口高度一致,思维高度集中,心神专注于内容之中。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快读,也可以慢读。哪种读法都可以,重要的是把文字转化成大脑中的画面,走入文章,这是阅读的基础一步。

二、再读重点,品要义

如朱熹所说“熟读而精思”,要求“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忘乎彼”。有的文章很长,在教学时,就应注意抽出内含信息较多的语段,细细品味,拂去表面含义,掘出真正内涵。我们常说,要善于把书读“薄”即这个意思。所谓的品味,就是所说的“涵泳”,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意识,沉浸在其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达到咬文嚼字的工夫。那么,给我们一篇文章,怎样判断哪一部分是信息含量最大的部分?这一点,教师需在分析现代文重点段落的基础上把一些方法总结给学生。如:一般记叙文的背景及结尾;议论文点出中心论点的段落,关联词较多的语段;散文有文眼或感情基调较明显或表现手法较集中的段落。抓住了这些,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然后稍点拨疏通一下其他的“血肉”就可以了。

三、整合关键词语,归纳中心

汉语语言是最富表现力的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灿烂的生命力。它能概括全文或某段内容,是意义或主旨的高度浓缩,是作者写作意志和情感表达的聚焦点,惟其此,才造就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突出了重点,就攻克了文章中细小而又最富表现力的部分,就能带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哪些是关键词语呢?从结构来看,处于段首或段尾具有总括性的句子;从内容来看,表达作者观点或感情的句子;还有那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关键词语找出并勾画,揣摩它们之间的联系,加以整合归纳,理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观点。这样,由第一步的感性想像,到第二步的找出重点段落,再到这一步重点词语,理性思维越来越清晰,对文章的理解也会越来越全面、深刻、准确。

四、评价写作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我们学习语文,除了应达到的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目的外,还有学以致用的写作目的。所以要探讨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达到最佳表现所运用的写作规律,知晓“怎样写的”。这里面,既有表达方法,也有构思剪裁方法,还有独特的选字用词造句修辞等方法。小学和初中已有相应积累,高中生初入学,教师可再作些系统讲授,但主要是实际阅读时,对每篇文章独特的写作特点形成感性认识,潜移默化中提高书面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五、探究思想意义。提出个性见解

探究能力是新考纲提及的一种新的能力,是在理解、分析、整合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面。探究的重点有两个方面: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你的看法。对于这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须注意立足于文本,这个观点要有理有据,而且一定要从文本中来。比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的一篇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道探究类题目:

(一)22、作者说人在孤独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或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探谈你的看法。

答案: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从答案来看,其要点取自原文的关键句或关键词,显然,虽是要求谈“你的看法”,但不能脱离文本空谈,须立足文本,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当然,课堂教学时,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可适当放宽学生的个人见解。

事故调查的基本步骤 篇4

有了充分的准备,可以说是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开了一个好头,为开始事故调查过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施事故调查是事故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一般的事故调查的基本步骤包括现场处理、现场勘查、物证收集、认证问询等主要工作。由于这些工作时间性极强,有些信息、证据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消亡的,有些信息则有着极大的不可重复性,因而对于事故调查人员来讲,实施调查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把握住每一个调查环节的中心工作,才能使事故调查过程进展顺利。

一、事故报告阶段

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有关人员在1小时内向县级以上安监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安监部门或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会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2小时以内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安监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3)事故的简要经过;(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经采取的措施;(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同时通知公安、劳动保障、工会、人民检察院等相关部门。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事故单位发生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应立即上报事故情况。

二、事故调查阶段

事故调查由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授权、委托的有关部门组织进行,事故调查组由人民政府、安监、主管部门、监察、公安、工会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视情况也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组成员如与调查的事故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调查组组长由市政府指定。事故调查的主要任务是:

①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②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③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④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⑤提出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取证是完成事故调查过程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事故现场处理。为保证事故调查、取证客观公正地进行,在事故发生后,对事故现场要进行保护;

(二)事故有关物证收集;

(三)事故事实材料收集。一是手机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四)事故人证材料收集记录。

(五)事故现场摄影、拍照及事故现场图绘制。一是事故现场摄影、拍照,二是事故现场图的绘制。

三、事故处理阶段

事故调查与事故处理,是两个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工作。事故处理的任务,主要是根据事故调查的结论,对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理,落实防范重复事故发生的措施,贯彻“四不放过”原则的要求。所以,事故调查是事故处理的前提和基础,事故处理是事故调查目的之实现和落实。

国家对发生事故后的“四不放过”处理原则,其具体内容是:

(1)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2)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3)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4)事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是要求对安全生产工伤事故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处理,接受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提交的事故调查报告经政府批复后,有关机关应当按照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事故发生单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它法律、行政法规对发生事故的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规定的罚款幅度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2007年第13号令)不同的,按照较大的幅度处以罚款,但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罚款。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有两种以上应当处以罚款的行为,应合并作出处罚决定。事故结案阶段

按照政府批复的事故调查报告,有关机关和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及时将处理结果报调查组牵头单位,事故调查组及时予以结案,出具结案通知书。事故结案应归档的资料有:(1)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2)事故调查报告及批复;(3)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4)技术鉴定或试验报告;(5)物证、人证材料;(6)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7)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8)发生事故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9)处理结果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10)有关事故通报、简报及文件

事故现场勘查是事故现场调查的中心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查明当事各方在事故之前和事发之时的情节、过程以及造成的后果通过对现场痕迹、物证的手机和检验分析,才能全面的细致的勘察现场收获现场的证据。在事故调查中,证人的询问工作相当重要,大约50%的事故信息是由证人提供的,而另外50%的事故信息的效果则取决于调查者怎样评价分析和利用。

保护与询问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人证保护与问询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证人之间会强烈地互相影响。

(2)证人会强烈地受到新闻媒介的影响。

(3)不了解他所看到的事,不能以自己的知识、想法去解释的证人,容易改变他们掌握的事实去附合别人。

(4)证人会因为记不住、不自信或自认为不重要等原因忘却某些信息。如一个人10年后才讲出他看到的事情,因为当时他认为没有价值。(5)问询开始的时间越晚.细节会越少。(6)问询开始的时间越晚,内容越可能改变。(7)最好画出草图,结合草图讲解其所闻所见。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在人证保护工作中,应当避免其互相接触及其与外界的接触,并最好使其不离开现场,使问询工作能尽快开始,以期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事故现场图

现场绘图也是一种记录现场的重要手段。现场绘图、与现场笔录、现场照相均有各自特点

现场绘图的作用:

(1)用简明的线条、图形,把人无法直接看到无法直接看到或无法一次看到的整体情况、位置、周围环境、内部结构状态清楚地反映出来。

(2)把与事故有关的物证、痕迹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相互关系形象地反映出来。

(3)对现场上必须专门固定反映的情况,如有关物证、痕迹等的地面与空间位置、事故前后现场的状态,事故中人流、物流的运动轨迹等,可通过各种现场图显示出来。事故现场图的种类

事故现场图的种类有以下4种:(1)现场位置图(2)现场全貌图(3)现场中心图(4)专项图

现场绘图注意事项

在现场绘图中,一般应注意以下5个问题:(1)图中应标明方向。(2)图中应标明天气、高度、距离、时间、绘制者等有关信息。(3)图中应标明主要残骸及关键物证的位置。(4)图中应标明受伤者的原始存息地(5)图中应标明关键的照片拍摄的位置和距离。典型事故的现场勘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火灾给人们带来的损失正在逐年增加,火场也越来越复杂,起火原因认定越来越难。及时查明火灾原因是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火灾现场勘察工作自然而然也成了火灾调查工作的重要前提。

火灾现场是错综复杂的。因为每次火灾的起火原因不同,燃烧破坏程度不同,起火单位的建筑结构、生产设备、采用工艺流程等各种情况不同,火场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勘查现场,必须根据不同的火场,采用不同的符合客观实际需要的各种勘查方法。

一、现场勘查的操作方法:

1、现场的勘查:对于燃烧痕迹集中,起火部位比较明显的火灾现场,可以从中心向外围勘查;对于燃烧面积较大,物体燃烧痕迹分散。物质燃烧均匀。中心不突出的现场,可以从外围向中心勘查;对于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条形火场,可以从逆风方向的燃烧终止线开始勘查;有的火场某些部分可能受到自然条件或行人的破坏,勘查时可酌情先从这个部件开始。

2、环境的勘查:环境勘查时火灾调查人员应当在火场周围巡视,先看上后看下,先地面后地下。发现可疑的痕迹、物证,要及时拍照并将实物取下。环境勘查并不是只对火场周围环境的观察,它还包括从火场四周向起火建筑物的观察。

对火场外部观察的主要内容有:

(1)道路、外墙有无可疑人出入的痕迹,包括车印、脚印、攀登痕迹、引火物残体等,以判断有无放火的可能。

(2)火场周围居民、工厂烟囱的高度、与起火建筑的距离,起火当时的风向,烟囱有无飞火星现象,当时锅炉燃料及燃烧情况。

(3)起火建筑周围线路,尤其是进户线部分,起火建筑物有无通讯线路与动力线碰触的现象,以判断有否短路、漏电等引起火灾的可能。

(4)起火建筑物周围、地下可燃气体及易燃液体的管道、阀门等情况怎样,以判断有无漏气的可能。

(5)与火场相通的污水管道中有无可燃性蒸气,以判断可燃液体是否混入污水。

b 从火场周围向火场建筑物观察的主要内容有:

(1)燃烧范围。

(2)建筑物的哪一部分破坏严重。(3)建筑物的倒塌方向和形式。

(4)建筑物门窗上方及其他部位烟熏的情况。

(5)建筑物的门窗、阳台、铁围栏变形情况,破碎玻璃散落方向,抛出物的分布情况等。

3、初步勘查的操作方法:初步勘查是为看清火场现象的来龙去脉,寻找起火部位的勘查。具体操作如下:

a 从火场内部找出可以观察到整个火场的制高点,对火场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全面巡视,观察整个火场残留的状态。并寻出一条可以在火场中巡视而不至破坏现场的通道。

b 沿着所选择的通道,按着从上到下,从远至近的原则,逐一观察火场内部的情况,对重点部位和可疑点要反复的观察。

c观察火灾蔓延终止部位周围的情况。因为火灾不都是由一点向四周蔓延的。例如:一侧有砖墙,火就可能只向一个方向蔓延。这时如果只注意周围严重烧毁的情况,忽视了停止部位附近的具体情况,就可能把起火的位置搞错,漏掉真正的起火点。所以,要认真观察火灾终止线的个体情况,分析判定为何在此终止。

d 观察火势蔓延的途径。起火蔓延的途径,一般的说,栋与栋之间一般向下风方向蔓延,如果相距较近,也可能由辐射热和热气流的综合作用引燃。层与层之间一般通过楼梯、通风管道及其他竖向孔洞向上蔓延,有时也通过窗口向上蔓延,如果楼层未烧塌,不会由上往下蔓延。同层各房间一般通过门、走廊蔓延,平房多通过闷顶蔓延。要按上述对象中,火势曾经蔓延过的地方寻找蔓延的痕迹,分析是哪一栋,哪一层,哪一间先起火,进而再找起火点。

e 从火场内部观察火场外围情况。

f 根据现场访问提供的线索,对可能的起火点、起火物及各种危险品存在的位置,进行验证勘查。

4、细项勘查的作法:细项勘查是对初步勘查认定的起火部位进一步核实认定,准确确定起火部位的勘查。为此,对现场烧毁的所有部位都要用相同或类似的物体进行比较,可以手摸、翻动、测量(但要注意尽量恢复原状),找到烧毁状况的特异现象,确定其烧毁的程度。在或燃物中,木材被烧毁的状况最容易解释,多数有机固体的状况也比较明显,用测量炭化深度的办法就可以确定木材烧毁的程度。另外若温度高、时间长,炭面龟块也小,即裂纹多。要根据烧毁的程度来找到火灾蔓延的顺序,不论是烧得严重的部分,还是烧得特殊的部分。在局部上如果找不到其烧毁状况和其它部分之间的联系,就不能根据它烧毁的状况来判断起火点,因为它与火灾蔓延的关系不大。另外,根据它被烧状况可以有效地找到火源的方向,在火场上很容易找到一侧、或一头、或一面被烧、烤的实物。如果只被烤焦,没有发出火焰,其指示的方向性最明显。大量收集这类资料,经过综合分析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些具有方向性的物证,确认火势蔓延方向和起火部件。每次火灾的发展蔓延都有方向性,这个方向性可以从可燃物的燃烧程度、燃烧后的状态来判断,然而这种表示方向性的痕迹也会随着燃烧猛烈的程度、燃烧持续时间的延长加深、扩大,但最不利的是这种加深扩大最终要把这些能力标志方向的可燃物全部烧掉,毁灭了现场勘查的证据。如果火场上的可燃物被烧得面目全非。蔓延方向难以确定,这时可以从建筑构件、室内可燃家具上面不燃物品的倒塌和滑落以及烟熏方向、轮廓等找到起火部件。如果上述特征也不明显,就要从不燃性物体被烧程度和状态的特点分析火灾过程,金属在火场上很不容易燃尽,不同金属熔点不同。因此,可利用它们这一特征,判断火场温度和蔓延途径。要在火场发现金属、玻璃、陶瓷的熔珠、熔渣,观察研究其熔化状态,以通过火场不同温度找到蔓延方向。但是,由于某些火场烧毁特别严重,许多东西被烧光,从表面上存在的痕迹上无法提取有关的遗留物以获得认定火灾原因必要的证据,就要对火场上残留的灰烬、塌落的堆层进行大量的细致的观察。

a 剖面勘查。在确定的起火部位,将地面上的残留物切开一个剖面,在建立这个剖面时不要破坏原堆积物的层次。对于容易塌落的堆层,可制成阶梯形剖面体。在剖面制成以后,仔细观察残留物每层的燃烧状况,辨别每层物质的种类。还可以在起火部位的不同点,分别切开几个剖面,比较各点每层的堆落物质和燃烧状况,分析火势蔓延的线路,寻找起火点。

b 逐层勘查。对火场上燃烧残留物的堆层由上至下逐层剥离,观察每一层物体烧损程度和烧毁状态。剥离中要注意搜集物证和记录每层的情况。这种勘查方法会完全破坏堆层的原始状态。因此要细致、认真记录。

c 全面扒掘。这是对需要详细勘查、范围比较大、只知道起火点大致的方位而缺乏足够的材料证明起火点确切位置的火场采用的一种勘查方式。根据火场具体情形可分别采取围攻扒掘或者分段扒掘,或者平面推进的形式。不管哪种扒掘形式,都要采用层层剥离的办法。

二、现场勘查后的处理

1、对需要继续保留的现场的处理:对有些重大、复杂案件的现扬,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次不能勘查清楚,或对某些疑难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作进一步勘查时。经过主管领导批准,征得起火单位的同意,可在一定时期内保留现场。其办法有如下三种:a 全部保留,封闭全部现场。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保留全部现场:起火部位不明或对起火点的看法有很大分歧;起火部位在建筑物的上部,而这一建筑物又全部烧塌;初步认定的起火点与火场遗留痕迹不一致;人们视认的起火部位与根据燃烧状况判断的位置有很大的出入;火源为几种设备、设施或装置;着火建筑内的工作者或居住者在火灾扑灭后下落不明的。b 局部保留,即将现场某一地段或部位保护起来。c 痕迹保留,即将留有痕迹的物体保存下来。凡是确定要继续保留的现场、部位和物体,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看管,不得有任何的损失和破坏。

2、对不需要保留现场的处理

现场勘查后,如认为现场无需继续保留时,经负责火灾原因调查的领导确定,可通知事主进行善后处理。处理主要物品应向事主当面点清。在现场勘查中借用的工具、器材以及其他物品,应交还原主。

3、对采取的痕迹、物证的处理

现场勘查结束后,对采取的实物证据要妥善保存。某些物证的提取应向物主留予借据。

主题班会教案的基本步骤 篇5

第一部分(表头部分):班会主题、班级、时间、主讲人、参加人数、教学目的要写全。

其中教学目的需写出:通过此次主题班会,目的是什么,同时使学生有了怎样正确的认识。并知道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仪器(计算机、投影仪)教学方法(像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

一、组织教学(导入部分)

可由主持人引话题、讲故事、猜谜语等导入或由班主任主持导入.二、讲授新课(深入阶段)由主持人主持:

方式:读材料深入、诗朗诵、出示问题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

三、互动环节:(巩固、提供阶段)

方式:游戏、互赠、说相声、答辩、比赛、小品、歌曲表演等丰富多彩的环节构成。

做完活动后可由同学发表感想,升华本次班会主题。

四、主持人总结

五、班主任总结

主题班会教案的基本步骤:

第一部分(表头部分):班会主题、班级、时间、主讲人、参加人数、教学目的要写全。

其中教学目的需写出:通过此次主题班会,目的是什么,同时使学生有了怎样正确的认识。并知道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仪器(计算机、投影仪)教学方法(像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

一、组织教学(导入部分)

可由主持人引话题、讲故事、猜谜语等导入或由班主任主持导入.二、讲授新课(深入阶段)由主持人主持:

方式:读材料深入、诗朗诵、出示问题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

三、互动环节:(巩固、提供阶段)

方式:游戏、互赠、说相声、答辩、比赛、小品、歌曲表演等丰富多彩的环节构成。

做完活动后可由同学发表感想,升华本次班会主题。

四、主持人总结

写调研报告的基本步骤 篇6

第二节阅卷的基本步骤

阅卷的步骤因案而异,因人而异,一般按照先审查办案单位的呈报意见然后按照刑事卷宗的订卷顺序审查法律手续、口供材料、证据材料、其他材料,只是在审查口供材料和证据材料的顺序上有先供后证和先证后供等区别。法制承办人如果在审卷当中发现有程序违法

或者证据不足以及办案中的其他问题时,要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纠正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或建议,及时退回办案单位进行补充工作。对于符合处理条件的,应当提出审核处理意见,向领导报批。

一、审查办案单位的呈报意见

法制承办人收到办案单位呈报的案件材料后,应当首先审查其呈报意见,对办案单位认定的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具有前科劣迹、涉嫌的犯罪事实以及适用法律情况有个简明扼要的认识,便于带着问题通阅全卷,对照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判断。例如办案单位呈请对犯罪嫌疑人王某取保候审,理由是王某在参与盗窃作案时未满18周岁,而且在共同犯罪中起放哨作用,事后没有参与分赃,只是跟着去宾馆吃了一顿饭,处于从犯地位,没有逮捕必要。法制承办人审查上述呈报意见后,在审卷时就应当特别注意核实两个问题,一是核实其年龄,甄别其作案时是否年满18周岁;二是审查王某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要在整个盗窃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上甄别王某在犯罪中是否处于从犯地位。

二、审查案件来源、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和破案情况

(一)审查案件来源

案件来源是指侦查机关以何线索发现该案件。案件的来源包括报案、控告、举报、犯罪嫌疑人自首和群众扭送犯罪嫌疑人到案,也包括侦查机关在正常工作中发现违法犯罪线索,进而立案开展侦查工作。审查案件来源,主要通过审查报案人或者被害人的《询问笔录》、《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刑事案件立案审批表》或《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等卷宗材料,了解侦查机关是根据什么线索发现该案件。查明案件来源对判断相应证据、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要意义。

(二)审查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和破案情况

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是指犯罪嫌疑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到公安机关接受讯问的,这对于确认犯罪嫌疑人、甄别案件性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直接影响到是否可以对该犯罪嫌疑人依法从轻处理。破案情况,是指犯罪案件发生后,侦查人员根据什么线索发现犯罪嫌疑人,收集了什么证据来确认犯罪嫌疑人,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的情况。

审查上述问题,主要通过审查侦查单位制作的“破案报告”、“抓获经过”或者“到案说明”进行。其中“抓获经过”属于小型“侦破报告”,是公安机关执法人员用于说明根据什么线索查破刑事案件,如何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到案的一种办案文书,常用于一般刑事案件。“到案说明”,是指有关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说明,在实践中的使用方法与“抓获经过”基本相同,但适用范围比“抓获经过”要宽,既可以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或者群众抓获归案的情况,也适用于说明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自首的情况。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说明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上述材料都应当包括下列内容:根据什么线索发现的犯罪嫌疑人;根据什么证据确认的犯罪嫌疑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其中时间要精确到某时某分);如何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包括使用何种法律手续);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是如何交代其违法犯罪行为的;是否起获赃物;如何起获赃物等。如有同案,要写明同案人员是如何处理的。对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情况还应说明抓获(或其他)行为的职务性,职务行为人要在所出具的证明材料上签名、所在办案单位要盖章认可。

在审查犯罪嫌疑人到案情况时,如果相关证据材料没有阐述清楚,法制承办人应当把它作为一个问题在审卷笔录中记录下来,列入需要侦查人员补充工作的提纲,同时在审查证据材料时去寻找答案。即使到案材料中表述十分明确,法制承办人也需要结合其他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判断,甄别犯罪嫌疑人的到案方式。如果其他证据材料中没有相关反映,法制承办人也要通知侦查人员作必要的补充工作。

三、审查法律手续

审查法律手续主要指审查法律手续是否齐全有效,法律文书的制作是否规范、合法。

这里的法律手续单指在刑事侦查中为采取侦查措施或者强制措施而履行的审批手续和所制作的相应法律文书,包括刑事案件的受理、立案、破案手续,勘验检查手续,搜查、扣押手续,查询、冻结存款手续,刑事鉴定手续,辨认和通缉手续等,也包括对犯罪嫌疑人予以传唤、拘传、拘留、逮捕等法律手续。

(一)审查法律文书是否齐全、有效

刑事侦查过程应当是完整履行法定程序的过程,法律规定实施多数刑事侦查措施和刑事强制措施必须经过县级以上侦查机关负责人的批准,并制作相应法律文书,在执行时要形成相应的侦查笔录等。审查法律手续是否齐全、有效,就是审查需要履行审批手续的办案活动是否经过有权审批,是否按规范制作了凭证式法律文书,并且依照法定程序向犯罪嫌疑人或者有关人员予以宣布,采取侦查措施、执行强制措施时是否制作了相应笔录,等等。对于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通知办案部门及时补正。

(二)审查侦查中形成的法律文书是否规范、合法

法律文书是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形成的文书材料,按照其诉讼作用可以

分为证据类文书(如《刑事技术鉴定书》、《询问笔录》、《扣押物品清单》、决定类文书(如《呈请拘留报告书》)和凭证类文书(如《逮捕证》等)。

法律文书的制作质量直接关系到证据效力问题,只有具备客观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才能真实反映侦查人员的执法活动,才能在刑事诉讼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不仅可能授人以柄,甚至可能因为法律文书制作的不规范使该取证活动归于无效。

《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法律文书的制作规格多有明确规定。法律文书的审核方式根据案件情况而定,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审查各种制式法律文书的填写是否完整规范,有无空项。如,《询问笔录》、《讯问笔录》等笔录字头以及文书表格中应填写的项目是否填写完毕,非制式法律文书的制作是否符合法定格式要求。法律文书中应由侦查人员、证人签字(或盖章)之处是否签字(或盖章),应由犯罪嫌疑人签字、捺指纹的是否签字、捺指纹,同一侦查人员在不同笔录中所反映出的工作时间是否有重叠现象,《提讯证》中记载的提讯时间和签字情况是否与讯问材料一致,应当加盖公章的文书是否加盖了公章等。二是对法律文书内容的审查:审查对犯罪事实、执法活动的叙述是否清楚准确,记载的内容是否词不达意、漏掉主要内容等问题的,三是审查法律文书中涉及对犯罪嫌疑人如何处理或者申请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呈报意见时,要注意审查所依据的法律条款是否准确无误,所提出的处理意见是否使用法律用语,有无重要的错、漏字,语句是否通顺等。对于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列出补充工作提纲,要求办案单位补充取证。

对法律手续的审核不仅包括对公安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的审核,也应当对人民检察院制作的法律文书的审核,如《批准逮捕决定书》、《退回补充侦查决定书》,等等,发现问题及时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以便得到纠正。

四、审查案件事实

案件事实包括: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作案动机与目的、实施手段、侵害对象、危害结果,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或者从重处理的情节,共同犯罪中每个犯罪嫌疑人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有无遗漏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人,涉案人员情况和同案之间的关系,等。阅卷就是通过审查案件材料再现犯罪过程,而再现犯罪过程是通过对相关证据的审查并进行分析、推理得以实现的。因此,审查证据材料是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是案件审核的中心工作。

审卷证据可以按照不同种类证据的不同特点确定审查重点。

1.对物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审查:(1)审查物证的来源。包括有关物证是如何起获的,是原始物证还是经抄录、复印、传真的物品,是否制作有关扣押物品清单,清单是否入卷,是否对物证进行了拍照并将照片入卷,已经发还的物证是否有发还手续入卷,在现场勘查中或者在搜查工作中收缴的物证,是否在有关笔录中反映出来等。要注意对扣押物品清单、物证照片审查物证本身有无明显特征,有无伪造的可能,有无弄虚作假的问题等。

(2)审查侦查人员是否利用辨认、鉴定等侦查措施对物证进行印证。一要注意审查是否组织被害人、证人和犯罪嫌疑人对作案工具、赃物等物证进行辨认,辨认是否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二要注意审查是否对物证进行刑事技术鉴定,鉴定结论能否揭示物证与案件事实之间是否具有关联关系。

(3)审查物证与其他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

2.对书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审查:

(1)审查书证的来源和形成条件。包括书证是否就是署名人制作的,在什么条件下制作的,能否反映其真实意志,书证是原始证据还是传来证据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书证的证明效力,因此应当对书证的制作人进行调查,让其对书证进行辨认,了解书证的形成条件和产生过程,从而判断书证的客观真实性问题。

(2)审查书证的内容,分析其意思表示是否真实。书证以其记载的事实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因此对其所记载的内容必须认真审查,审查内容是否自相矛盾,与提供者的身份和文化程度是否相符,从而判断书证的内容是否真实等。

(3)审查是否通过技术鉴定手段判断书证的真伪。对于以文字内容证明一定案件事实的书证,如金融票据、公文、证件,若想判断其真伪必须经过刑事技术鉴定,对公章的真伪以及文字有无伪造做出结论。对于贩卖淫秽物品案件也必须对提取的书证进行鉴定,以判断其是否属于淫秽物品。鉴定结论要和案件中的其他证据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3.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审查:

(1)审查讯问的程序是否合法,笔录的制作是否规范。包括讯问的起止时间、地点是否填写清楚,讯问人是否由两名侦查员进行,讯问少数民族、聋哑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翻译人员参加,犯罪嫌疑人是否核对笔录并在笔录结尾处签名并捺指纹,对无阅读能力的是否已向本人宣读无误,笔录更改之处是否已由被讯问人捺印指纹等,以此审查办案人员的讯问方式是否合法。审查中要注意办案人员是否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然后才安排其进行有罪的陈述与无罪的辩解。

(2)审查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是否达到讯问目的。包括对犯罪嫌疑人的出生年月等自然情况和前科劣迹是否讯问清楚,到案情况是否讯问清楚,有无法定从轻或者从重处理的情节,外地犯罪嫌疑人在本地的临时住处、临时职业是否讯问,对违法犯罪的动机、目的是否讯问清楚,违法犯罪行为的预谋、预备、实施、结果各阶段的具体情况是否讯问清楚,时、地人、情、果各要素是否讯问全面、详细,结伙作案的各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分赃情况、赃物去向是否讯问清等。

(3)审查犯罪嫌疑人历次供述的内容是否一致并进行分析。要在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进行单独审查的基础上分析其所供内容是否前后一致,矛盾或变化之处是什么并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对于共同犯罪嫌疑人之间供述一致的,应注意审查有无串供的可能,供述的内容能否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能否排除合理怀疑。对于开始承认犯罪后来翻供的犯罪嫌疑人,要注意审查当初的供述与翻供后的辩解哪种能与其他证据材料间相互印证,分析翻供的原因,审查有无串供、刑讯逼供等问题。也要注意区分犯罪嫌疑人的申辩和企图掩盖罪行的狡辩。要注意审查办案单位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供的无罪或者罪轻证据进行了核实、核实的结果如何等,以判断其无罪或者罪轻的辩解能否成立。对于同一种犯罪次数较多,而犯罪嫌疑人却能将每次犯罪的细节交待的十分清楚的,要注意审查其口供的客观真实性,必要时可以在不退卷的情况下安排办案人员作一次系统审讯,将新制作的笔录材料与其他证据进行比对,判断哪些案件可以认定,哪些案件不能认定。

(4)审查违法犯罪嫌疑人有无遗漏罪行,有无遗漏其它共同违法犯罪人员。审查此问题要将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与其他证据进行对照审查,才能发现哪些案件有证无供,哪些案件有供无证,这就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审查中还要注意违法犯罪案件涉及几个人,涉案人员是否都有共同的违法犯罪故意,防止遗漏同案犯。如果办案单位呈报的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其他涉案人员的处理情况,则应当要求办案人员补充相应处理材料,以便审查对同案犯是否已经处理,处理是否适当。

4.对被害人陈述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审查:

(1)审查询问被害人的程序是否合法。审查的具体要求与审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的要求基本相同,但是要注意是否向被害人告知必须如实作证的义务。(2)审查被害人作证的条件,主要审查如何查找的被害人,如何确定的被害人,被害人的身份是否清楚,品德如何?被害人与违法犯罪嫌疑人之间是否认识,有无利害关系,被害人在何种情况下报案的?被害人感受案件事实时的主客观条件如何,记忆力和表达力如何等,以便结合其他证据对被害人陈述的真实性做出判断。(3)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审查被害人的陈述的内容包括其陈述是否详细、全面,涉及定案的关键情节是否陈述清楚、记录是否准确,被害人的指控是否合乎情理,被害人的多次陈述在案情上有无变化,有变化之处是否追问,被害人对陈述的变化之处如何解释,其解释是否符合情理,被害人变化前后的陈述哪种与其他证据间能够相互印证等。(4)审查被害人陈述与其他证据间能否相互印证。被害人陈述的特点是容易夸张被害程度,或者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等因素不愿意如实作证。因此,在审查其陈述时一定要对照其他证据进行审查,对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分析,必要时重新取证,以辨别各种证据的客观真实性。

5.对证人证言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审查:(1)审查询问证人的程序是否合法(同讯问被害人)。(2)审查提供证言的人的资格,包括其是否有正确感知、记忆、表达的能力,以便判断其证言是否具有法律效力。(3)审查证人证言的来源,包括如何找到的证人,如何确定的证人,证人所证事实是亲眼目睹亲耳所听还是道听途说等。审查证人证言形成的心理过程,是证人主动提供,还是经办案人员反复追问被迫提供,所证情况是否符合情理。以便判断证言的准确性。(4)审查是否有影响证人作证的外在因素,包括证人与被害人、违法犯罪嫌疑人有无利害关系,证人的品德如何,作证动机是什么等,以便判断证人证言的真实性。(5)审查证人证言的内容,审查证人证言自身及与其他证据之间有无矛盾。包括审查单个证人证言自身能否自圆其说,几次作证的证言是否发生变化,对翻证是否有合理解释,不同证人的证言之间是否有矛盾,证人证言与嫌疑人供述和辩解之间是否矛盾,对于矛盾之处是否可以排除合理怀疑,证人证言与其它证据之间相互印证情况如何等。

6.对勘验、检查笔录可以从角度方面进行审查:

(1)审查勘验、检查的程序是否合法。审查勘验检查笔录是当场制作还是事后形成,是否有误差。如果笔录系事后所作,则要注意审查具体制作笔录的时间与实施现场勘查、检验的时间间隔大小,制作背景及条件,以便分析其准确性。(2)审查勘验、检查中提取证据及相关手续情况,包括是否提取了物证、书证,是否已将提取证据扣押并制作了扣押物品清单等。(3)审查勘验、检查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并对其责任心和业务水平进行审查。(4)审查勘验、检查笔录的内容,包括现场是否受到破坏,现场是否伪造(如果被破坏或伪造,则要注重分析笔录的准确性),勘验笔录与现场图、现场照片是否吻合,勘验笔录文字表述是否准确、清楚,被检查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生理状态有无伪造,或伤情、生理状态有无变化,审查制作笔录所使用的语言是否准确等。如果有模棱两可的语言,要注意进一步查清现场勘查中的准确情况。(5)对勘验检查笔录与全案其他证据的印证情况进行审查,分析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6.对鉴定结论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审查:

(1)审查鉴定的程序是否合法。(2)审查鉴定所依据的材料是否充分、可靠。如委托作司法精神病鉴定应当提供下列材料:被鉴定人及其家庭情况,案件的有关材料,工作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知情人对被鉴定人精神状态的有关证言,医疗记录和其他有关检查结果。(3)审查进行鉴定的人是否具备鉴定人的法定资格。(4)审查影响鉴定结论科学性的相关因素。(5)审查鉴定所使用的设备是否完善,采用的方法和操作程序是否科学,鉴定人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等。(5)审查鉴定结论是否符合法定证据形式,鉴定书的内容是否齐全、有无错误。(6)审查鉴定结论与违法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证据之间能否相互印证。

7.对视听资料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审查:(1)审查视听资料制作的主体及时间。(2)审查视听资料的内容和制作过程,即其内容与案件本身有无联系、是何种性质,能否确定行为人的性质。在制作过程中,有无非法行为,被录音、录象者是否在受到外界的干扰的情况下实行的等。(3)审查视听资料的真伪,即审查其是否通过剪辑、擦洗、仿音、移像或者篡改、伪造变造等情况,此项工作需要通过刑事技术鉴定进行甄别。(4)审查视听资料的获取手段是否合法,是否已扣押拍照或翻译入卷。(5)审查视听资料与其他证据的关联性,各类证据对同一案件事实的证明是否一致,能否相互印证。

审查证据是法制承办人的基本功。只有全面、准确掌握已收集证据的情况,通过单独审查、对比审查和综合审查,才能对其客观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找出证据中的矛盾之处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排除矛盾的工作意见,从而认定案件事实。审查证据还必须分清哪些是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证据,哪些是证明其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哪些能直接使用,哪些尚待查证。总之,只要对对获取的全部证据进行审查、分析,才能够准确认定案件事实。

五、审查实施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对实施强制措施的合法性、适当性的审查至关重要,它可以确保对犯罪嫌疑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保障犯罪嫌疑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此项工作通常是通过对拘传、拘留、逮捕、取保候审手续、监视居住手续的审查实现的。法制承办人要注意从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犯罪的严重程度、办案工作是否达到采取此项强制措施的证明要求、对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羁押的必要性等角度进行审查分析(详见本书第十章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审查适用强制措施的期限,并注意审查向犯罪嫌疑人告知权利的情况以及通知其亲属或者单位的情况。

(一)审查适用强制措施的期限是否合法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强制措施的适用都有严格的时限要求,对犯罪嫌疑人超期羁押就构成程序违法,办案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执法过错责任。在审查对犯罪嫌疑人适用强制措施情况时,要注意审查三个问题:(1)审查犯罪嫌疑人到案后是否在法定期限内被变更强制措施,不同种类强制措施的适用时间之间是否衔接适当,是否存在超期羁押或者限制人身自由超过法定期限问题等。(2)注意审查各种报告书的呈报时间、领导的批示时间以及《拘留证》、《逮捕证》等强制措施决定书的制作时间是否符合法定时限,审批手续、法律文书和相应笔录材料的制作是否配套问题,等等。如,经过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未经逮捕被直接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其间应当有被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法律手续;审核提请逮捕案件时发现已经对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45天,则要注意审核其间有无因犯罪嫌疑人故意不讲真实身份而重新计算刑事拘留期限的问题。如果有,则要审查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是否经过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等等。(3)审查呈报单位是否在公安机关内部办案时限规定的期限内对犯罪嫌疑人呈报处理,是否给法制部门留下了审卷、汇报以及办理法律手续的时间。如果上述事项中存在问题,则应当予以纠正,并予以执法监督检查登记。

(二)审查对犯罪嫌疑人宣布强制措施决定、讯问以及告知权利的情况。

在案件审查中,法制承办人要注意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或者逮捕等强制措施后,办案单位是否在法定期限内向犯罪嫌疑人宣布对其处理决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在处理决定书上签字;对于犯罪嫌疑人拒绝签字的,侦查人员是否在此法律文书上注明情况;同时要审查对犯罪嫌疑人拘留、逮捕后是否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认罪;对于犯罪嫌疑人为自己做无罪或者罪轻辩解的,办案单位是否听取其辩解,对其所提出的事实和证据是否进行复核,是否存在不应当对其刑事拘留或者逮捕的情形,等等。

适时向犯罪嫌疑人告知诉讼权利,是办案人员的法定义务,否则就构成程序违法。法制承办人在审核法律手续时,应当通过审查不同阶段的讯问笔录,检查办案人员是否适时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犯罪嫌疑人是否被告知依法享有如下权利:有为自己辩解和拒绝回答与本案无关问题的权利;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的权利;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有申请取保候审的权利;对侦查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提出控告的权利;对于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有要求解除的权利等等。对于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应当注意审查办案人员是否将鉴定结论的结论告知犯罪嫌疑人并告知其有申请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权利,犯罪嫌疑人是否提出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的要求,这是实际办案中最容易忽略的问题,也是法制承办人审查的重点问题。对于办案人员没有适时履行告知义务的,法制承办人应当及时向办案单位指出,以便及时补正,切实保证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

(三)审核采取或者变更有关强制措施后是否依法通知其家属

根据《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留、逮捕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后,除了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外,应当以《刑事拘留通知书》、《逮捕通知书》的形式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内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对犯罪嫌疑人继续留置盘问后也应当及时做上述通知。在审核中,法制承办人要注意审查卷中有无向犯罪嫌疑人家属或者单位发拘留或者逮捕通知书的记录。对于具有法定情形可以不予通知的,办案单位是否制作呈请报告,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决定不予通知其家属或者其单位。在对侦查终结案件进行审核时,要注意审查是否将有关返回的家属通知书入卷。对于没有返回的办案人员是否注明情况。

六、审查其他材料

其他材料,是指审查与认定案件事实本身无关,但涉及应否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如何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相关问题,其中包括案件的管辖、时效、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资格、身体健康情况、现实表现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问题,也要审查侦查卷宗装订的是否规范。

(一)审查案件的管辖问题

案件的管辖涉及到公安机关能否立案问题,应当在受理案件时就予以考虑。法制承办人要通过对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审查确定案件的管辖权,着重解决三个问题:此案件是否应当由公安机关管辖?是否应当本地公安机关管辖?是否应当由本级公安机关管辖?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的案件,审查时要注意甄别主要犯罪案件的发生地和犯罪嫌疑人的被抓获地。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程序规定》,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刑事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必要时由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对于管辖不明确的案件,可以由公安机关之间协商确定管辖,对于有争议或者情况特殊的案件,可以由共同的公安机关制定管辖。法制承办人应当根据这个原则,提出有关管辖意见,为领导当好参谋。

(二)审查所涉嫌犯罪的追究时效问题

治安案件与犯罪案件的时效不同,社会危害性不同的犯罪追究时效也不同。审查犯罪案件的追究时效工作应当在案情已经基本查清,犯罪时间以及危害后果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判断。

(三)审查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资格

审查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资格,是指审查犯罪嫌疑人作案时是否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也包括对犯罪嫌疑人自然情况的审查,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籍贯、文化程度、职业、住址、家庭情况,是否受过行政处理或者刑事处罚等等。如果涉及刑法对犯罪主体身份有特殊规定的案件,还应当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刑法对特殊主体的要求,如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是否属于司法工作人员等。审查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

1.审核犯罪嫌疑人作案时是否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此即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出生日期,这涉及到能否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及如何追究刑事责任问题,属于阅卷的重点。要注意审查侦查员是否收集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证、微机户口底卡以及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所收集的证明是否有涂改或者伪造的痕迹,与犯罪嫌疑人本人供述的出生日期是否一致。对于有关证明材料之间存在矛盾,要注意用多种方式辨别真假。对于处于14周岁以下、14周岁至16周岁、16周岁至18周岁年龄段的犯罪嫌疑人,更要认真核实其作案时的真实年龄。对于犯罪嫌疑人没有在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司法鉴定等侦查措施核实其身份,注意识破犯罪嫌疑人冒名顶替逃避法律制裁的伎俩。

2.审核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这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审查,如果卷内有司法精神病鉴定材料,就必须对司法精神病鉴定结论进行全文审查,不能只看结论部分而不研究正文部分。鉴定结论没有预定的证明力,只是一种专家意见,必须经过审查判断才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另外,对于没有进行精神病鉴定的犯罪嫌疑人,也应通过对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的动机、目的、行为及结果等进行综合审查,判断其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提出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精神不正常嫌疑,是否需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意见。法制承办人如果对鉴定结论有异议,应当及时向领导提出补充或重新鉴定意见,为领导把好关。

(三)审查犯罪嫌疑人的现实表现情况

犯罪嫌疑人现实表现,包括其是否受过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理,是否负案在逃等,这是影响量刑的重要环节。对此可以通过审查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和工作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完成。而对是否有前科劣迹情况的审查,则应当通过对已经收集的判决书、劳动教养或收容教养决定书、治安处罚裁决书以及其他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书等法律文书进行审查。在审查时要注意这些法律文书是否加盖公章,如果是复印件则要审查是否加盖有关单位的档案章。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执行刑罚或行政强制措施中被减刑、假释、提前释放或提前解除行政强制措施,则要审查有无提前恢复人身自由的证明文件入卷,这涉及到是否认定为累犯以及有无从重处理情节等问题。

(四)审查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和身体健康情况

犯罪嫌疑人的生理和身体健康情况也是需要审查核实的一个方面,包括是否有不宜羁押的严重疾病,是否为聋哑人或者盲人等。对于女性犯罪嫌疑人,则要注意审查其是否怀孕,是否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婴儿,这些情况涉及到对其如何采取强制措施问题。如果犯罪嫌疑人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依照刑法规定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审查时要注意审查有无相关证明材料。

(五)审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相关问题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因犯罪行为使人身权利受侵犯或财物被损毁而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无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在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同时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诉讼,只是为了方便被侵害人(代理人等),才统一由审判组织合并审理。

法制承办人在审查侦查终结案件时,应当审查被害人是否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有应当记录在案,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在《起诉意见书》末页标明。在审查时要注意,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失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是指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已经遭受的实际损失和必然遭受的损失。

(六)审查立卷规格问题

审查立卷规格就是审查侦查卷的装订是否符合规格,包括审查卷宗装订是否整齐并符合分卷要求,卷内材料装订顺序是否正确,卷首、卷内文件目录是否填写齐全,卷内文件目录与卷内文件的内容和页数是否吻合,移送审查起诉的侦查卷宗正文是否编号,等等。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刑事侦查卷宗的装订顺序没有具体规定,按照工作惯例,可以把卷宗材料分为法律手续、口供材料、证据材料、其他材料部分,并通过“卷内文件目录”将几部分按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本或者一套刑事侦查卷宗。对于一人单独作案、卷宗材料不多的,可以形成一本卷;对于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可以共用一套证据卷,而将每个人的法律手续、口供材料、其他材料单独成卷;对于一人或者多人涉嫌犯罪案件较多,证据材料难以合订一本卷时,可以根据案件之间的联系分成几本卷,便于对照审查。(详见本书第十一章的相关内容)

浅谈任务型阅读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篇7

一、两步

第一步:快速浏览文章和表格 (通过浏览文章首段和末段, 或每段的首句, 了解文章大意。通过观察表格结构和大致内容, 帮助考生进一步掌握文章内容) 。

第二步:结合表格看文章 (根据五定四原则边看表格, 边读文章) 。

二、五定法

1.定位:把表格中要填的词所在句子或短语与文中相关位置对应起来;

2.定意:确定所定位句子含义并推敲所要填的词意;

3.定词:通过定意决定所填的词, 可借助一意的多种表达方式来确定要填的词;

4.定性:填词时要确定词性, 根据上下文来确定所填词的词性;

5.定形:应注意名词的可数和不可数、单数和复数的变化;人称代词的格、数等的变化;动词应注意时态、语态, 非谓语动词以及主谓一致方面的不同形式;形容词和副词应注意其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不同形式。填词时要注意词的大小写。

三、解题四原则

(一) 词组优先原则 (看表格, 根据词组推)

原文It determines 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转换成表格中:It is your dominant motivational focus that decides what you are good at or______in.

分析:根据词组优先原则, 词组be poor in/be weak in答案为poor/weak。

(二) 同问对称原则

1.表格内容上下对称

原文You can do it by making an ad in the newspapers or magazines…转换成表格中:_________for your car for the sale.

分析:根据表格上下advantage of selling an old car;preparation of your car for the sale得知答案为名词。答案为:advertising或advertisement.

2.and, but as well as…前后对称

原文It helps the employee to perform better and increases his or her efficiency…

转换成表格中:Employees with goals can perform better as well as_______efficiency and time management.

分析:根据表格中as well as前的perform, 得知答案为动词原形。答案为:increase.

(三) 信息反推原则 (根据右信息栏, 上下标题栏, 总结归纳词)

表格右边信息栏Slow down and take the time;Try to keep the driving time;Leave enough time to family;可以推断左边为归纳词。答案为Suggestions/Tips/Advice.

◆归纳词的特征有:概括性, 在最大程度上覆盖栏内信息;针对性, 量体裁衣, 大小适度;醒目性, 简洁。

常见概括性词有:原因:reason, cause;结果:result, effect;目的:aim, purpose;方法:measure, solution, way, method;观点:opinion, view, attitude;异同:differences, similarities;优劣:advantages, disadvantages;其它:time, purpose, behavior, feeling。

(四) 信息转换原则

(1) 词性转换。即将一种词类转换成另一种词类, 主要包括动词与名词转换、形容词与副词转换、形容词与名词转换。解题方法很简单, 只要在文中找到关键词即可。例如:

1.IMF called on all players to cooperate closely to improve the global economy.-IMF called for close cooperation to improve the global economy.

2.Learn to listen sympathetically.-Learn to listen in a sympathetic way.

(2) 词组互换。

1.We are putting pressure on the environment.-The environment is under pressure.

2.Inspiration is vital to creativity.-Inspir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creativity.

(3) 句子结构转换。做此类题首先要理解题意, 其次仔细比较原句和题目, 明白出题人的意图, 只要找出题眼就不难得出答案。

a) 主被动互换

You must practice your fire escape plan.-Your fire escape plan must be practiced.

b) 并列句/从句/分词转换

Women who want more children-Woman wanting more children.

c) 意义转换

Since the jump is higher, there is more time to swing the rope.

The jump is higher, therefore/so/consequently, there is more time to swing the rope.

学案的基本要素和设计步骤 篇8

1.问题要素。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蕴涵有效提问的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索的自学提纲。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体现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2.情境要素。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把握学习环节,适时地、恰当地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或介绍背景知识,或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有效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多媒体工具等,创造出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3.教法与学法要素。好的学案不但要设计教师如何教,更要设计学生如何学。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应从教材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下工夫,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充分发挥学案教学的导教、导学、导测功能。

4.多媒体工具使用要素。广泛而正确地使用多媒体工具,特别是现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枯燥的说教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变“少、慢、差、费”的低效教学为“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教师应既注意多样性、综合性,又注意适度性、恰当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的作用。

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研读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也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媒介,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确立三维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对知识进行拓展、创新。必要时还可提出策略和方法,供学生共同交流和讨论,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分析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教师在熟悉、把握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哪些问题是学生最感兴趣的。(2)学生最易出现的问题。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等,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仅靠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是无法解决的,教师要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和掌握。(3)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4)处理突发问题的对策。对于在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的突然性问题和学生在讨论合作交流中可能产生争论的焦点问题等,教师应当事先设想好解决方法。

3.优化资源。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只要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对信息加以甄别、筛选、加工,对学案设计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反思的基础上,借助教学用书,参考名家设计,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案设计,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与探究,真正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把它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上。

4.集体研讨。同学科组教师对各自设计的学案要进行研讨、交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合作备课的作用与优势。具体做法是,每周确定一名主备人,同组确定同一课题,先由主备人写出合作备课的说课稿,设计出学案的初稿。在合作备课时,主备人进行说课,同学科的教师针对说课内容及学案初稿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见解,确定教学的设计与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以及能力训练题的量、面、难易度等,分析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学案。(摘自《基础教育课程》2008年第4期)

□责任编辑:邓园生

上一篇:于会计的实训报告下一篇:5s现场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