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工作座谈会发言稿(精选9篇)
行政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篇1
文章标题:纪检委行政执法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区纪委组织召开的行政执法工作座谈会,是对全区行政执法工作的一次大检验,是交流经验、查找不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市、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的一次深入学习动员会。下面我就***行政执法分局今年的行政执法工作情况向大会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予批评纠正。
一、执法授权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施的执法权,是授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委托,行使对辖区内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
二、执法主体
按国家相关规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单位(主体)和执法人员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员。
三、行政执法处罚权范围
1、市容环境卫生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违规的其他影响城市容貌的设施。
2、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小型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和处罚权。
3、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4、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5、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行为、在居民区开办企业产生噪声、在公共场所进行烧烤食品的行政处罚权。
6、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无照商贩的处罚权。
7、交通管理方面侵占人行道路的处罚权。
8、由公安部门行使的在商业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招揽顾客的处罚权。
四、公正执法、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1、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是行政执法的基本准则。一年多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依法监督下,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指导下,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从严管理,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和刑事诉讼案件,受到辖区单位和商家业户的好评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2、严格执法,管教结合,为区域经济快发展、大发展保驾护航。根据区委、区政府制定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和今年4月9日召开的“发展日”会议精神,我们在****及辖区的环境管控和企业发展服务上做了大量支持工作。一是在对企业的促销、产品展示、店铺招商、宣传活动等有利企业发展方面,在不影响整体市容环境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限为企业办理审批手续。二是在对违规的处罚方面,尽量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向违规者宣传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定,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手段进行行政管理,即做到了宣传城市建设管理法规的效果,又收到严格管理的目的。三是在行使行政执法处罚权上,考虑到企业和经营者的违规目的和实际情况,做到分档次处罚,采取能帮教的决不处罚,能下限处罚的决不突破上限。对必罚不可的,执法科室和执法人员不能自行作出处罚的权利。必须经管理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认真研究,慎重考虑后,在征得违规者同意,心服口服的情况下,按法规规定进行处罚。一年多来,没有因违规执法、随意执法和滥执法而发生过上访事件。
3、特殊事情特殊对待,实施特事特办。**、**是今年我区在经济发展上打出的特色牌,吸引了省市内外名企名店入驻,为我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是一处很有发展潜力的发财宝地。为此,我们对入驻的商家店铺在牌匾悬挂审批、门面装饰、开业店庆等方面给与了大力支持,收到了商家业户的赞扬和好评。总之。我们在执法过程中,一切目的为了企业发展,一切行为为了区域经济繁荣,一切手段为了城市有序发展,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建设首善之区,构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
五、如何解决规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问题
1、注重思想教育,保持执法队伍政治本色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个别政治觉悟低、思想素质差等问题,为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有必要加强思想教育。一是进行警示教育,教育广大执法人员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耍特权;二是通过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查找自身不足;三是开展国情、区情教育,解决个别人存在的思想僵化和单纯执法问题。在执法队伍中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始终与上级保持一致。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就是将市容环境卫生、市政管理、规划管理、绿
化、工商、交通等部门的全部或部分处罚权集中起来,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统一行使。这就要求城市执法人员必须是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一是要开展全方位的岗位培训,定期进行轮训,并且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培训内容要突出法律知识、行政管理知识、语言艺术知识;二是要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创造学习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历水平,形成学识致用、学识丰厚的人才结构。
3、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调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竞争意识。一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二是严把进口关,凡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必须经过政治、法律、业务等知识的考试;三是要敞开出口,每年对执法人员进行一次资格考试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从事执法工作,不合格者离岗培训或调出执法部门。
4、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执法队伍的监督体系。
综上所述,只是我们在日常执法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点建议。希望能通过这次座谈会,恳请区纪委领导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中的一些盲点,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纪检委行政执法工作座谈会发言稿》来源于,欢迎阅读纪检委行政执法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化、工商、交通等部门的全部或部分处罚权集中起来,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统一行使。这就要求城市执法人员必须是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一是要开展全方位的岗位培训,定期进行轮训,并且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培训内容要突出法律知识、行政管理知识、语言艺术知识;二是要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创造学习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历水平,形成学识致用、学识丰厚的人才结构。
3、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调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的竞争意识。一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二是严把进口关,凡进入行政执法队伍的人员,必须经过政治、法律、业务等知识的考试;三是要敞开出口,每年对执法人员进行一次资格考试考核,合格者方可继续从事执法工作,不合格者离岗培训或调出执法部门。
4、加大监督力度,完善执法队伍的监督体系。
综上所述,只是我们在日常执法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点建议。希望能通过这次座谈会,恳请区纪委领导通过一些有效途径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中的一些盲点,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纪检委行政执法工作座谈会发言稿》来源于,欢迎阅读纪检委行政执法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行政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篇2
郭庚茂指出,自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来,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坚持把依法行政放在政府自身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升。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和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两转两提”,带动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升,规章制度逐步完备,政府职能转变成效突出,行政执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行政监督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郭庚茂要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各级政府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不断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一要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工作,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维护法制统一。二要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政府决策行为。要坚持依法决策,规范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跟踪评价和失误问责机制。三要严格依法办事,规范行政执法。要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四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务服务质量。要扩大公开范围,突出公开重点,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五要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强化行政问责。要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作用,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严格行政问责。
郭庚茂强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涉及政府工作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学习“一文九论十八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抓好基层基础,营造环境氛围,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取得更大成效,为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行政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篇3
一、围绕桥头堡建设搞好人才发展规划
一是认真抓好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的贯彻落实。二是加快建立全省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各地各部门围绕“十二五”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把人才发展“四优先”要求落实到“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中。三是注重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研究指导。成立人才发展研究促进会,立足云南省情,重点加强对人才工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着力破解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立足实际盘活用好现有人才
一是健全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制定出台《省委联系专家管理服务暂行办法》,确定565名省委联系专家,加强联系和服务工作。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展“百名专家智力服务百县”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决策咨询参谋等智力服务。二是突出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启动实施“工业人才队伍开发行动计划”,分批选送到国内知名高校、国(境)外培训,以及企业自主培训,累计培训工业人才3.6万人(次)。三是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抓好“三支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
三、紧扣产业发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一是大力实施重点人才引进工程。认真组织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科技、金融、工业、生物产业、物流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充分发挥来滇挂职干部的作用。在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下,通过“博士服务团”、“央企入滇”、对口帮扶等项目,引进一大批各类优秀人才来我省挂职和服务。同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来滇挂职干部服务工作的意见》,积极为他们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三是抓好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服务工作。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暂行办法》,在户籍迁转、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保社保、职称评定等13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行政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篇4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市州工商局长座谈会精神,总结上半年全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研究部署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全系统干部职工在市局党委的团结和带领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咬定省局提出的“六个五”的工作目标,勇于解放思想,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改革创新,在把握好大局、履行好职能、发展好事业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坚持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把握大局,有力地推动了工商工作实践。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深入。以“实行直通车服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题,围绕“三个是什么”和“七个有没有”,全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抓组织领导、抓活动载体、抓职能到位、抓机制建设、抓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学习培训、专题调研、征求意见、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召开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结对共建等“规定动作”,8个方面的“自选动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系统干部形成了一系列思想共识。
—— “工商转型落实年”有效推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系统绝大多数干部职工经过短暂的迷茫之后,思想观念就得到了及时调整。“五个转向”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五项机制”正逐步建立。各分局按照“一室一站两队”或“一室两队”的模式,完成了内设机构的调整,并全面实行“五定”管理,即定区域、定人员、定任务、定职责、定奖惩。全面落实《片区责任制市场巡查办法》和菜单式巡查记录,建立市场巡查网格图和重点行业监督岗,网格化监管制度得到落实。按照基层分局“四个一”和“八查一考”、机关“六清八要”的要求,指导基层分局长和机关科长掌握工作方法,适应工作转型。将省局“六个五”的工作内容逐一进行细化、量化,并与各项工作有机融合与统一,制定出台了《2009重点工作考核细则》,得到省局的充分肯定。马湾、皂市、渔薪、岳口、石河、城西、专业、横林等分局管理规范,工作秩序好,队伍士气高;九真、马湾、汪场、横林、石河分局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奖优惩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员积极性。
——执法环境明显改善。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工商工作的认知度、认可度提高,对工商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工商部门与政府其他各部门的关系日益融洽,执法合力逐步形成;各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对工商部门的执法与服务满意度日益提升,管理与反管理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工商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给予了充分肯定。上半年,系统没有出现一例行政复议改处和行政败诉的案件。
(二)坚持以新“三定”方案为指针,履行职能,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稳定和社会和谐。
——积极探索了“五个延伸”。制订了《天门市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横林分局积极跟镇政府汇报,开展该文本的推广工作。专业分局办理了2起合同案件,皂市分局办理了2起房地产领域无照经营案件。
(三)坚持以“打基础管长远”为目的,发展事业,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班子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局党委班子实行业务工作报告、通报制度和层级负责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下基层解释津补贴政策、转型工作的落实和专项整治的检查督导等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确保了大局稳定和职能到位。马湾、皂市分局靠班子成员的表率作用和人格魅力,盘活了队伍,凝聚了人心。
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篇5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林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当前,我州正处于奋力推进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时期,全州林业工作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最好时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对林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具体到阿坝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长期以来,林业成为全州的自然优势和基础产业,是全州农牧业资源、旅游资源的保护者和建设者,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做好新时期林业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州局部地区生态仍然非常脆弱,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十分严重,全州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修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做好新时期林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破解“三农”难题的迫切需要。林业是“三农”特别是大农业的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夯实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促进生产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林业;拓宽农民致富门路,促进“生活宽裕”,需要大力发展林业;推动全州新一轮扶贫攻坚,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也需要大力发展林业。“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特别是我州经济欠发达,贫困点多面广程度深,林区历史遗留问题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做好林业工作、加强生态建设,改变农业生态脆弱的局面,才能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改善农牧民生活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
三是做好新时期林业工作是围绕州委总体工作要求,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的迫切需要。按照州委“发展为要、稳定为重、民生为本、团结为根、党建为基”的总体工作要求,加快建设“一强一地两区”,林业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必须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特别是致力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建设是我州的重点工作,要紧紧抓住政策机遇,着眼于从林业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中要政策、争资金、上项目,尽快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增强森林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功能,为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必需的环境依托和物质基础。
为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林业工作的特点,深化认识,统一思想,遵循规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以建设“生态阿坝”为核心,围绕“森林资源增量、林业产业增效、农民群众增收”目标,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兴林与富民并重,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着力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努力实现由维护生态安全向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推动全州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辩证分析,准确把握林业发展内在规律和阶段性特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锐意进取,爬坡实干,攻坚破难,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全州林业工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社会贡献“大”。半个多世纪来,阿坝森工从“砍树人”到“栽树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励精图治,成功地走过了一条由开发利用、转产分流再到实施天保退耕还林的光辉历程,实现了“木材经济”向“生态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其间筑公路、修桥梁、办医院、建学校,为国家建设提供商品材6445多万立方米,修筑公路4800多公里,桥梁80余座,实现利税11.7亿元,完成更新造林346万亩,对365.4万公顷的天然林实施有效管护,为我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藏区稳定和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是国土绿化“快”。以来,我州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城镇绿化和“绿色长廊”建设,加快干旱河谷造林攻坚步伐,累计完成天保人工造林1221万亩,义务植树3490万株,国土绿化步伐全面加快。全州林地面积达422.2万公顷,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达到205万公顷和 4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省的6.2%、24.9%,居全省第2位,森林覆盖率达24.2%,比80年代最低点18%净增6个百分点,全州森林面积、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实现了“三增长”。
三是资源管护“好”。长期以来,各县各部门将林业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有效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和林区稳定。全州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5处,是1978年的6倍,面积增加40多倍。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12处、州级5处、县级4处,面积达225.5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6.8%。建立森林公园4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10处(其中国家级3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在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林政管理得到加强,森林防火卓有成效,全州森林火灾损失率连续多年控制在0.2‰以下,实现连续 20xx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森林病虫害成灾率连续多年控制在 1 ‰以下。
四是林权改革“实”。自20xx年开始,我们紧紧围绕“明晰四至,以均股均利为主,确权到户为辅”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1175.8万亩,确权率100%,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直接惠及60.41万农牧民,每年农牧民仅此政策人均增收188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成为继耕地承包之后我州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体来看, 目前我州生态建设已进入治理大于破坏阶段,呈现出森林资源快速增加、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林业产业加快发展、兴林富民初见成效、林业行业基本稳定的良好势头。这是我们坚持生态立州、维护生态安全的结果,是坚持保护利用并重、推进兴林富民的结果,也是各县各部门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团结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凝聚了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州委、州政府,向全州林业战线的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州林业工作与中央、省委的要求,与建设“五个阿坝”的目标任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林企发展问题突出。全州林业资源主要分两大部分:一部分由林业企业经营,一部分由集体或群众经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部分资源已经搞活,相信将会搞得更活。然而,林业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这也是今天会议集中研究的重大问题。当前,林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不新、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活力不够、管理水平不高。观念不新,体现在等、靠、要思想严重,慵、懒、散现象普遍存在,创新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淡薄,“端着金饭碗讨饭吃”。体制不顺,体现在州县两级管理上,11个州属局和6个直属单位条块分割,互不隶属,沟通较少;州林业局长期以来沿袭行政化管理,统筹整合力度不够,资源配置程度不佳,导致森工单位既不是行政,也不象事业,更不象企业。机制不活,体现在企业增收能力很弱,基本上靠天保资金供养,除个别企业正在逐步转型外,多数企业困死在单一保障的机制上。活力不够,体现在20xx年没有招工,队伍严重老化;再过20xx年,问题将更加显露,包袱会越来越重,直接关系全州的发展和稳定。管理水平不高体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没有形成规范性制度,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二是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我州生态环境虽整体好转,但局部生态退化甚至恶化,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致使森林植被遭受重创。全州现有水土流失面积4.39万平方公里, 沙化土地39479.5公顷,潜在沙化134203.7公顷,湿地、草原退化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另外,还有300万亩干旱河谷亟待治理,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三是生态保护压力增大。全州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林政管理难度大,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挖滥采、偷拉盗运时有发生。极端天气不断增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严重威胁着森林资源安全,生态保护压力较大。
四是林业产业相对滞后。持续扩大造林面积难度加大,森林资源质量有待提高,森林经营相对落后,生态建设纵深难度较大。“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依然存在,农牧民和林业企业职工来自林业的收入还不高,林业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重点突破,持续推进林企加快发展振兴步伐
“林企不兴,林业难立”。林业企业发展是全州林业发展的要害和关键。全州上下特别是州县林业企业必须按照生态立州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林业企业发展振兴为己任,以提高职工收入为中心,立足资源、资产、政策、人才等优势,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分路突围,杀出血路,加快推进全州林业企业的发展振兴。
第一,要切实更新发展观念。森林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发展森林经济、林下经济大有潜力。解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民族地区设立森工企业主要是出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考虑,既带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在“木头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窄。90年代末,中央决定启动天保工程,实际是倒逼传统森工企业向现代林业企业转化,但从目前看,成效不是很明显,其原因是发展观念未转变,企业包袱太重。林业单位必须承担好两大任务:一是经营好主业,切实做好“建、管、护、防”的基本任务;二是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林业。虽然我们在生态林的“建、管、护、防”方面初步形成和积累了一系列有效方法,但是在生产性林业发展方面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企业要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这两大任务上来,树立盘活资产资源,搞活经营、生产、流通的理念,挖掘潜力,壮大规模,拓宽路径,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二,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是党的xx大提出的战略思维和总体要求。只有发展观念的转变,没有发展方式的转变,林业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为此,要努力突破体制束缚,坚持“一企一策”,分路突围。州林业局要会同县林业局对全州林业企业逐个进行调研,找出主要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准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逐一推动落实。要树立破解难题的勇气和胆识,充分发挥各单位的领导班子和职工群众的主体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广泛征求意见,认真编制林业发展规划,提高林业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第三,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改革创新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目的在于形成倒逼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前要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加强林业企业改革创新工作。一是高效推进资源整合。要进一步明确11家林业企业的“建、管、护、防”具体职责,若没有必要承担或无力承担此项责任的林业企业,要尽快划分出来,重新分配工作任务,切实解决管护费和管护成本不合理的问题。当然,资源整合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当前,尤其要抓住成都市实施“北改”工程的重大契机,尽快完成我州在成都林业企业资产股份重组工作,为成都市和阿坝州的战略合作奠定基础。要坚定不移推进都江堰林业中心医院建设工作,全力协调阿坝州干部职工医疗费在都江堰结算事宜,积极吸纳森工企业专业人才,努力创建二甲综合性医院。二要探索分类管理模式。林业职工队伍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把天保资金向“建、管、护、防”一线倾斜,多渠道支持林业企业发展,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要逐步探索推进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林区公路等职能从现有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通过设置岗位、利用专项资金雇员进行管理,空缺岗位及时补员。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拨付的天保资金分得很细,必须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给予指导性倾斜,合理配置、管好用好天保资金,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林业企业经营性资产可采取授权或委托经营方式,分流部分在职人员。三要严格实行绩效管理。要在科学合理安排天保资金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绩效工资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多劳多得,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州林业局和州财政局要积极参与林业企业的资产管理,加强收入分配监管,研究确定全州林业企业平均工资标准,通过林业发展基金进行适当调节,统筹解决好退休职工养老、医疗等“五险”问题。四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要进一步健全林业企业资产分配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规范性制度,在林业企业和直属单位中实行生产经营目标考核制,与企业职工特别是管理层的工资收入和任期目标奖挂钩。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后,要延伸至县林业局及下属林业企业。五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要求,全力构建大林企之间的内部分工体制,强化资源内部循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要培育生态保护工程和林业建设工程的专业化队伍,为森工企业成功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四,要着力加强组织保障。牢固树立全州一盘棋的思想,深化认识,达成共识,以超强的执行力保障林业企业走出困境、振兴发展。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林业企业发展振兴关键在党委和政府,核心在企业领导班子,根本在职工队伍。州、县党委政府要把林业企业发展作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全州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统筹谋划,统筹安排。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过问林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推诿、不扯皮,多出点子,多做工作,多给予支持。同时,要加大州、县林业企业领导干部与地方党政人才、经济人才的交流力度,推进人力资源共享。各单位要把企业职工当成财富,建立林业企业职工收入动态增长机制,提高职工待遇,确保职工安居乐业。要高度重视森工遗留问题化解工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带着深厚的感情,主动去面对、去倾听、去化解森工信访问题,努力维护全州稳定大局。二要建立发展基金。从州级财政和林业企业经营性收益等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州级林业发展基金,在逐步消化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主要用于发展林业生产和经营,提高林业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同时,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全力解决林业企业融资能力偏低的问题。三要积极争取政策。林业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产品和林产品的双重任务。发改、商务、科技、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把支持林业企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向上争取政策扶持,有效配置政策资源、资金资源、项目资源和生产要素,努力争取全州和林业单位的利益最大化,支持林业企业做大做强。为国同志牵头负责向省住建厅汇报,协助办理恢复林业工程筑路二处的公路工程二级资质事宜。四要强化分类指导。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指导,强化规划引导,支持林业企业因地制宜求发展,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旅则旅,宜工则工。要在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尽快制定我州林业发展专项规划,闯出一条林业生产经营的新路子,切实提高林业职工收入水平。按照“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的要求,建立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议事制度,保证各项决策公开透明。
安全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篇6
随着互联网商业发展,近年来网络餐饮外卖呈井喷式增长。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呼应了多样化的餐饮需求,促进了消费和就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食品安全方面,却出现了第三方平台包装、配送等新的薄弱环节。结合会前的实地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规划与标准引领。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针对网络餐饮外卖的规划和行业标准,第三方平台、餐饮行业和食品安全监管由不同部门管理。建议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消费者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制定出台网络餐饮外卖中长期发展规划,更好地引领行业发展;条件成熟时,对第三方平台进行专门立法。加强相关部门在网络餐饮外卖发展与监管中的统筹协调。总结浙江等地《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地方标准取得的成效,在国家层面适时出台行业标准,对食材溯源、加工过程、骑手资质、送餐服务、配送点管理、送餐车辆等方面提出规范,使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相衔接,为网络餐饮外卖的食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监管的有效性。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属地管辖,美团、饿了么全国性第三方平台的企业在注册地以外省份的分支机构是很少的,给监管带来了困难,影响到及时有效的执法。建议对平台注册地以外的违法行为,由行为地将相关处罚信息直接报给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一处罚,或者明确要求设置省级分支机构体系,违法行为由当地的监管部门处罚。规定平台应该履行及时报送信息、配合监管的义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行政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篇7
数十年来, 北京工美集团一直承担着国家级礼品的设计生产任务, 在国家的重大任务中屡屡做出重大贡献。作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领军企业, 工美集团近年来不断调整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在经营规模、经济效益、设计研发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均取得较大幅度提升, 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上缴利税连年提升。2015年工美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0.5亿元, 实现利润4015万元;工美集团旗下所属企事业单位20家, 控股公司20家, 参股7家, 有资产关联的单位16家。
立足自身要素优势, 整合产业价值链条, 在抢抓奥运、上海世博、APEC会议、联合国国礼等市场机遇的同时, 借力发力, 积极整合内部资源, 创新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 创新宣传推广形式,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升级管理, 优化转型, 整合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相衔接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依托政府平台优势, 充分利用政策平台支持, 积极落实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 统筹利用技术、资金、文化、市场等优势资源, 与唐山、承德、辛集市政府和相关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进行广泛合作。充分利用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资金等资金平台支持, 实施了“世纪精品工程”项目, 企业的研发设计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 大师级领军人才聚集, 玉雕《燕京八景》、《大道之行》、雕漆《颐和园胜景》等优秀作品绽放夺目光彩。充分利用基金平台支持, 出资参加组建工艺美术发展基金。工美集团与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基金的方式、以一期注册资金一亿元的资金、以4:3:3的出资比例成立了有限合伙的北京玖尊工艺美术品中心。这是将北京市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相关政策与投资的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积极响应北京市发展工艺美术行业的战略目标, 推动北京工艺美术行业的升级发展, 为北京市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贡献, 努力打造人才辈出、传承有序、精品荟萃、结构合理的创新型工美产业, 为构建我市“高精尖”经济结构贡献力量。
集聚社团组织优势, 积极开展京津冀三地学会的交流合作, 促进京津冀工艺美术协同发展和创新。2015年5月19日,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和《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精神, 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指导下, 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天津工艺美术学会、河北工艺美术学会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就推动区域工艺美术行业一体化发展召开了座谈会, 并联合签署《京津冀工艺美术行业一体化发展合作意向书》, 充分发挥了社团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支持, 大力推进了京津冀工艺美术行业一体化发展, 并初步形成各富特色又协调一致开展工作的机制;2016年6月16日至20日, 由京津冀三地工艺美术学会共同组织主办的“京畿文化·魅力燕赵——京津冀工艺美术之窗”在唐山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 这是社团组织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次成功尝试;2016年10月27日下午, 由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京津冀工艺美术协同发展座谈会”在中国国家画院 (国展) 美术中心贵宾厅成功举办, 明确了以文化的软实力助推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
利用行业发展优势, 整合行业内外资源, 牵头成立了北京工美联合企业集团, 现在成员企业已经达到了298家, 成为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规模最大的经济联合体, 初步实现了以技术、业务和资本合作为纽带, 搭建业务骨干平台、共同发展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 分享“北京工美”品牌,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规模经济。为了便于开展协作, 我们成立了创新研发、玉器石雕、文化经济等十二个专业集团, 正在努力做实做强经济实体, 真正把工美联合企业集团打造成以北京工美集团为核心、主导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航母。
“大鹏之动, 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 非一足之力也”。工美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发力点, 在现有的资源要素、政策支持、社团协作和企业联合的基础上, 加强联社间的分享和合作, 将会推动相关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对工美集团来讲, 其工艺拥有特殊的皇家文化色彩, 易在国际性、国家级文化盛会上打出品牌, 研发和营销的优势明显;对津冀地区来说, 其拥有劳动力的成本优势, 对工艺美术产品生产制造的支撑作用显著:两地的资源优化配置将较好的促进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 同时要素流动对整个工艺美术市场的拓宽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最终达到京津冀三地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
行政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篇8
2016年9月24日,“纪念《蒲松龄研究》创刊30周年暨出版100期座谈会”在蒲翁故乡淄川区蒲泉大酒店隆重召开。会议邀请了全国的知名专家、办刊同仁及淄博当地的部分学者与会。学者们齐聚一堂,总结回顾《蒲松龄研究》30年的发展历程,为聊斋文化的弘扬出谋划策。本刊特摘选部分精彩发言予以刊发。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知名学者)
蒲松龄在世界文坛上有巨大影响,是山东人的骄傲。山东大学在八十年代初,出版了《蒲松龄研究集刊》,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版了四期之后便“夭折”了。随着“全国第一次蒲松龄学术研讨会”在蒲松龄的家乡召开,应聊斋学研究者和学者的倡议,建立不久的蒲松龄纪念馆成立了蒲松龄研究所,并于1986年创办了专业性学术刊物——《蒲松龄研究》。横空于学林出版社的《蒲松龄研究》,从最初的知识人才、办公条件的极其缺乏,不被业界看好,到今天走过了艰难的30年,成为国家级刊号,出版到了100期,学术成果丰硕,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阵地。《蒲松龄研究》不光有国内外知名的聊斋学专家为其撰稿,并与山东大学文学院协同办刊,集合高校学术力量,同时也为淄博当地的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涌现了像孙启新、杨海儒等一大批本土聊斋学研究者。我最早开始研究蒲松龄,是受到我的老师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先生的影响,通过《百家讲坛》为广大的群众所熟悉。从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创作的《蒲松龄传》,到今天已经写了第四次了,每一次的创作,《蒲松龄研究》都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学术上的支持,使我受益匪浅。
2007年,我在辽宁省图书馆很荣幸地见到了蒲松龄的手稿,感慨万千,《聊斋志异》在古代文学史上都要单独作为一个篇章来讲的,我能有幸研究《聊斋志异》,是沾了蒲老先生的光。可以说,《蒲松龄研究》为几代聊斋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赵伯陶:(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审)
《蒲松龄研究》是我的“贵人”,这与它发表的文章有关。《蒲松龄研究》很多文章都是很有分量的,并且很及时,特别是考证性的文章,如李灵年教授、张崇琛教授、马振方教授、袁世硕教授等等,没有这些,我不会搞蒲松龄研究。王士禛和蒲松龄都是山东人,生前是无法比的,可越往后,蒲松龄的地位越来越高,走出了国门。他们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名,但王士禛没占上一章,而蒲松龄占了一章。《聊斋志异》虽然是短篇小说,却是蒲松龄在毕家万卷藏书的基础上,根植于传统文化,精心打磨的呕心之作。作品中典故非常多,读来无形中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如《河间生》篇,我认为蒲松龄是受柳宗元《河间妇》的影响。北大一位学者曾说,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读《聊斋志异》足矣。聊斋学非常值得研究,大有宝藏可挖。与其他地方争抢文化名人相比,聊斋文化本清源正,可遇而不可求。要珍惜、继承、充分挖掘这份伟大的文化遗产。
《蒲松龄研究》对我们淄博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文化遗产,要继承下来,把她办好,的确不容易。从创刊之初的粗糙,慢慢的越来越好。愿《蒲松龄研究》出版不光是100期200期,要源远流长,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景,我祝愿《蒲松龄研究》越办越好!
李明新:(曹雪芹纪念馆荣誉馆长)
《蒲松龄研究》创刊30年实在不容易,赵伯陶教授说:“蒲学红学具显学,论者百千竟夺标。”同样是一馆一刊,基本情况是相同的。早上读了刘玉湘老师的文章,觉得《蒲松龄研究》走到今天真是很艰难。其实,我们同是面临这样的艰难,往前走找不到路,新材料的发现是有限的,但我觉得《蒲松龄研究》一直坚持学术的道路、学术的品质,团结着如此强大的专家队伍,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传统,这种坚守令人钦佩。
文化名人纪念馆是公器。那么馆与刊的关系,刊物是高端的,同时又是一个基础。作为馆的更大功能是把这个研究普及,让更多人知道、更多人了解,这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在作品推广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做法,在莎士比亚小镇斯特拉福德,莎士比亚基金会成立联盟,将学术研究成果共享,小镇各行业可以将相关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领域;法国巴尔扎克纪念馆将他的作品改编成独幕剧,与观众互动;托尔斯泰纪念馆收藏了大量的托尔斯泰手稿,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部分手稿邀请各国优秀的翻译家举办学术会议,扩大影响。曹雪芹学会近几年来每年秋天举办曹雪芹文化艺术节,通过学术研讨、专题展览、特色商品展销以及各种演出活动,打出组合拳,效果显著。建议淄博也可以举办文化艺术节,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各方关注,扩大聊斋文化的影响。
张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学刊》编审)
对于《红楼梦学刊》来讲,我们是以书名刊,《蒲松龄研究》是以人名刊。我们都是学术性专业杂志,共同性很多。《蒲松龄研究》办刊不容易,我非常感慨!与其他学术期刊一样,《红楼梦学刊》也过过几年“四处化缘”的日子,现在资金问题虽然得到解决,学刊仍然加强与一些红迷会合作,扩大读者面。
《蒲松龄研究》创刊三十年,发表了大量的颇有影响的论文,成为海内外,特别是《聊斋志异》研究、《醒世姻缘传》研究的重要阵地,比我们《红楼梦学刊》研究要宽一点。《蒲松龄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小说,乃至在整个文学研究方面应该是有持续广泛的影响的。作为专业性学术期刊它有很好的占位,以一位作家的生平和创作研究立刊,然而研究领域的限定和局域是毫无疑问的,是对我们杂志的一个很大的挑战。《蒲松龄研究》突破了这种局限,扩大了视野,开辟众多栏目,几乎把蒲松龄能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全都关注到了。多翼齐飞,佳慧学林。《蒲松龄研究》为我们齐鲁文化、为我们古代文学研究增光添彩。祝愿《蒲松龄研究》越办越好,再创辉煌!
王恒展:(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我的学术生涯是与蒲松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在大学里工作是沾了蒲老先生的光。我大学毕业论文就是研究聊斋的,获得社科成果奖,发表在《蒲松龄研究集刊》上,后来就在《蒲松龄研究》上发了好多文章。感谢《蒲松龄研究》、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所为聊斋学研究者提供的学术平台。我有一篇论文《〈聊斋志异〉百科全书形式与性质浅说》,曾在《蒲松龄研究》发表。说起《蒲松龄全集》,它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有小说、戏剧、诗、词、曲、赋等等。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方面,范围很大,有很多未开发的处女地。如作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聊斋俚曲,扎根于民间文学的泥土,一般人都能接受。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它展现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而蒲松龄的作品所展现的是平民的、大众的生活,最伟大之处在于能够化俗为雅,雅俗共赏。文学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蒲松龄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建议《蒲松龄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开辟栏目,将来大有前途。
王枝忠:(福州大学教授、原《福州大学学报》主编)
我跟蒲松龄纪念馆、跟蒲老先生结缘比较早。1978年我考取第一届研究生,当年毕业论文就是搞《聊斋志异》和科举制的,后来我拜访了李厚基先生和袁世硕先生,受到很大教益。1981年我在淄博住了一个星期,到蒲松龄纪念馆拜读了大量资料,且誊抄了《聊斋偶存草》。1985年起,我翻译日本学者写的《蒲松龄传》及关于蒲松龄、《聊斋志异》研究的文章二十余篇,撰写日本近三十年研究概况的相关论著。近四十年来,我自己始终把蒲松龄、《聊斋志异》当成我自己学术方面的初恋,从研究生到八十年代整整十多年间,我没有写过其他任何文章,都是关于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只埋头整理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资料,特别是搞日文的。淄博我前后来过十几次,《蒲松龄研究》也让我受惠良多。多年前我曾与袁世硕先生讨论起聊斋学研究始终不冷不热的状态,我认为有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做基地,许多青年学者还是愿意将聊斋作为研究方向。聊斋学研究应进一步扩大海外影响,聊斋学还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完全可以做得更扎实,做得更辉煌!
昝亮:(齐鲁书社社长)
齐鲁书社与《蒲松龄研究》是相似的,都是茅盾题写的社名和刊名。齐鲁书社用的第一个书号出的书,就是《聊斋志异》。齐鲁书社在成立三十周年时,也是重版了第一次出版的《聊斋志异》线装本以示纪念。我们两家都是为地方文化服务。值此《蒲松龄研究》创刊30周年、出版100期之际,我对《蒲松龄研究》表示祝贺,向三十年来《蒲松龄研究》几任的领导和编辑,高点定位、坚忍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支持《蒲松龄研究》的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敬佩和感谢!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合作,将学术文化的种子埋得更深,传播得更广泛。我们将共同为繁荣祖国文化做出贡献。最后祝《蒲松龄研究》越办越雅致、靓丽、神圣、辉煌!
邹宗良:(山东大学教授)
我是淄博人,最初选择从事蒲松龄研究,“乡人情结”也是重要因素。《蒲松龄研究》最大的意义是给蒲松龄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30年的时间,100期的内容,1400多万字,3000多篇的论文,硕果累累,扩大了蒲松龄在学术上影响,意义重大。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共谋发展。蒲松龄、《聊斋志异》是一流作家,一流作品。现在聊斋学很多方面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我们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工作。这一点我们还要与《红楼梦学刊》相互学习,团结一大批从事蒲松龄研究的研究者,培养新的学者加入,学习好的经验,进一步增强研究深度,提高它的影响力,增强权威性,扩大聊斋文化的影响。让我们的研究事业薪火相传,把聊斋学做成“显学”,是未来聊斋学的发展方向。
李剑锋:(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蒲松龄不仅是淄博和山东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他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他的小说《聊斋志异》无人企及,将来也是无人企及的,这样一座高峰是不可翻越的。山东大学文学院师生与聊斋学研究、《蒲松龄研究》季刊一直有着情有独钟的亲密联系,有着薪火相传的聊斋学研究专家。从老一辈的袁世硕先生,近一辈的马瑞芳先生,再到我们尊敬的兄长辈的邹宗良先生,他们在聊斋研究方面都卓有建树,而且特色鲜明,是聊斋学乃至中国小说界的领军人物。当然也是《蒲松龄研究》季刊和蒲松龄故乡的亲朋好友,是蒲松龄和他的诗文的传播者。马瑞芳先生不但率先在中央台《百家讲坛》说聊斋,引发全国的聊斋热,而且不惮辛劳,在各种场所讲《聊斋》、说《聊斋》。山大的师生一直是《蒲松龄研究》非常稳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此外,我们文学院还积极参加《蒲松龄研究》以及淄博方面所组织的一系列的学术活动、纪念活动。蒲松龄纪念馆是山东大学和文学院学生的教育实践基地,我们希望《蒲松龄研究》也可以成为山东大学研究生的实践基地。
韩田鹿:(河北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知名学者)
我对《蒲松龄研究》和蒲松龄纪念馆是怀着一种精神故乡的情结。虽然我不是山东人,但确实是只要是搞小说的,《三国》《水浒》《聊斋志异》等等都在山东,恐怕路过山东的时候,都会肃然起敬,有一种激动的心情。我由一个蒲松龄的爱好者变成从业者,对《蒲松龄研究》这个刊物一直是一个热爱者。我觉得不同的人能够为《聊斋志异》或者是为我们蒲松龄纪念馆所做的工作也不一样,我的研究文章被中央台看到了,就接着马老师之后讲《聊斋》。但是我觉得,现在我能为聊斋做的,就是改变现在大部分人往往认为看点电视就以为是《聊斋》、就以为是《西游记》。我在央视讲《聊斋》时有个想法,如何把《聊斋志异》故事的奥义讲出来,把它讲得很有趣,不会去亵渎它。我很愿意为弘扬聊斋文化多做贡献,以多种形式去推广。
于孔宝:(山东理工大学《管子学刊》主编)
淄博市原有两个人文期刊,一个是《蒲松龄研究》,一个是《管子学刊》。后来因为各种机遇,《管子学刊》送给了山东理工大学,《蒲松龄研究》还在继续坚持自己的阵地,坚持自己的办刊环境条件。我们跟《蒲松龄研究》都是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地方上办这个学术刊物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取得的一些成绩,这都与各位专家、各级领导支持以及办刊人员努力分不开的,特别是办刊人员倾注的心血更大些。办专业性期刊不容易,办《蒲松龄研究》这种期刊更不容易。《蒲松龄研究》发展到今天,这都是一代一代《蒲松龄研究》编辑人努力的结果。要坚持下去,要办得更好,还得有资金的大力支持!
盛 伟:(原《蒲松龄研究》主编)
迎新座谈会发言稿……文书工作 篇9
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向领导们汇报这两年来的工作进展,跟同事们分享这两年来的工作经验和感受。
我是07年大学毕业,08年经过一年司法考试的奋战和沉淀,09年参加公务员考试后迈入公务员的队伍,成为一名检察干警的。很高兴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能有这样的起点,很高兴最精彩的人生在这里启程。从迈出校园到步入社会,从一名学生变成一名检察官,从刚进院时的对工作无从下手到今天,我在这里,自信的向领导们汇报,跟同事们分享和交流,我深深感受到,检察事业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蜕变。
感谢院领导的信任,工作之初就让我承担办公室文书的工作,赋予了我掌管检察院公章的重托,我深知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怠慢,认真履行职责。但是刚刚开始工作毫无经验的我,只是很机械的,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般的做好领导交代的每一项工作。我所在的办公室是全院运转的重要枢纽部门,负责许多的内外沟通和上传下达的工作,每天除了许多常规的事情要处理,还经常出现计划外的临时性任务,往往来的刻不容缓,当务之急马上要做,常常是忙碌的一天下来,计划内的事情没有处理完毕,计划外的事情手中还有很多……这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我确实有点焦头烂额,这样繁琐复杂的工作难免要出差错,但是,感谢领导们的宽容,谅解了我每一次的无心之过;感谢领导们的悉心指导,每当我工作没有头绪时总能一语点破。
工作数月后,我在院里领导和其他同志们的帮助下,我慢慢融入了这个集体,渐渐对院里的各项工作机制和流程有了进一步的掌握,也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工作方法,其实对于一个新人刚刚参加工作,只要坚持多看、多问、多学、多想,多向老同志们请教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多跟老同志们沟通和学习,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多向领导请示汇报,自己再用心多多揣摩,举一反三,慢慢摸索,自然能够顺利展开工作。从前在校园里,我们知道最好的老师在讲台上,而在工作中,最好的老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一个年轻干警,我常常被派出去参加各种活动,很感谢院领导给我们搭建了这样的平台,能让我在工作之余,丰富自己的视野和生活。参加院里组织的演讲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我感谢办公室的领导亲自执笔写稿至深夜,代表院里参加省院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要感谢政治部的领导请来专业人士亲自传授点拨,代表院里参加全省民行知识竞赛,感谢民行的领导高度重视全程陪在我们左右,在每一次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也更加认识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进院两年有余,也许尚未完全脱离学生稚气,但是我已经在向着成为一名检察官的方向努力,这两年来,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锤炼,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全面进步的速度,是在校园里不曾也不可能拥有的,既然选择了成为公务员,我要求自己必须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性,具有大局意识和团结的意识,这种团结不再是校园的高喊团结友爱的小团
结,工作中的团结,是集体的努力,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包容,在这里,借此机会,我感谢这么久以来一直包容我、信任我的所有院领导和各处室的领导,深深的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最后,我想说,成为一名合格的检察官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是在成熟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我时刻都不会放松警惕,时时刻刻都要用检察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自己进行约束,确保自己的人生不偏离轨道,我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厚望,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