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赏析

2024-09-26

美术馆赏析(共10篇)

美术馆赏析 篇1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作业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分析报告

学员: 学号:

2012年7月

摘要: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由贝聿铭设计,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关键词:贝聿铭,美国国家美术馆,三角形

正文: ——美国的历史,中国的设计

一、建筑师简介: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20世纪后期的美国建筑大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赴美留学,后来加入了美国籍,最初,贝聿铭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院院长威廉·埃默森发现了贝聿铭的建筑才能,鼓励他转而学习建筑设计。贝聿铭遵从师命,学业大时,又深造于哈佛大学,于1946年获硕士学位,1948年开始自己的建筑师生涯,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摩天大楼,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五九年。那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六十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八十年代为最。

二、建筑介绍: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地理环境:出国会大厦西阶,在美丽的国家大草坪北边和宾夕法尼亚大街(Pennsylvania Ave)夹角地带,耸立着两座风格迥然不同的花岗岩建筑,一座在西,为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希腊建筑风格;一座在东,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美术馆。

1937年,国会就决定把位于国家美术馆东边的一块梯形地块留作将来美术馆扩建之用。后人始终赞叹这项未雨绸缪的决定。美术馆的扩建计划(东馆)从1968年开始,由威廉·梅隆之子保尔·梅隆提供资金,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担任设计师。

设计美术馆东馆是对贝聿铭的挑战。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建筑师既很棘手又充满挑战。

2、体块构成:作为一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对三角形、由三角形延伸出来的埃及金字塔造型有独特的研究。几经琢磨贝聿铭突出奇想: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这条线成为东馆设计的绝妙发端。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东馆建造起来,必须与四周的原有建筑相协调。贝聿铭将东馆——等腰三角形的中垂线与西馆的东西轴线重合,东馆的西墙面对西馆,东西呼应。东西两馆之间,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 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立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也是广场地下餐厅借以采光的天窗。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观众沿地下通道自西馆来,可在此小憩,再乘自动步道到东馆大厅的底层。

东馆的大门北侧有一个大型抽象派铜雕,它的名字叫:Knife Edge Mirror Two Piece,是雕塑家亨利·穆尔(Henry Moore)的作品,它的立意、造型和位置都与东馆的整体建筑相得益彰。展览馆和研究中心的入口都安排在西面一个长方形凹框中。展览馆“H”入口宽阔醒目,它的中轴线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加强了两者的联系。研究中心的入口偏处一隅,不引人注目。划分这两个入口的是一个棱边朝外的三棱柱体,浅浅的棱线,清晰的阴影,使两个入口既分又合,整个立面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3、空间布局:展览馆美术馆馆长J.C.布朗认为欧美一些美术馆过于庄严,类若神殿,使人望而生畏;还有一些美术馆过于崇尚空间的灵活性,大而无当,往往使人疲乏、厌倦。因此,他要求东馆应该有一种亲切宜人的气氛和宾至如归的感觉。安放艺术品的应该是“房子”而不是“殿堂”,要使观众来此如同在家里安闲自在地观赏家藏珍品。他还认为建筑应该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为此,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中心,展览室围绕它布置。观众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厅内布置树木、长椅,通道上也布置一些艺术品。大厅高25米,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自然光经过1500平方米的天窗上一个个小遮阳镜折射、漫射之后,落在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天桥、平台上,显得气韵生动,非常柔和。天窗架下悬挂着美国雕塑家亚利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动态雕塑红色翼状装饰物,很像秋天的红枫叶。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馆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高度,这样就避免了大而无当,而取得真正的灵活性,使观众觉得艺术品的安放各得其所。按照布朗的要求,视觉艺术中心带有中世纪修道院和图书馆的色彩。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

东馆的研究中心一侧为八层楼,第一层和第四层与展览馆相通,有一个三角形阅览大厅。在研究中心内还有会议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照片档案馆以及管理办公室等。东馆于1971月5月6日动工,1978年6月1日竣工开馆。动工初时计划投资2000万美元,实际上一再增加预算,最后达到了9500万美元。东馆外墙也和西馆一样,采用田纳西州的大理石饰面,外表光洁柔和。在人们眼里,东西两馆简直是一个整体。

三、简单总结:「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里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之一,每一个爱好艺术的人都会在此流连忘返,在目不暇接中全身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美术馆赏析 篇2

关键词:明代,工艺,美术

一、明代政治、经济及文化、艺术发展状况概述

1. 明代政治、经济状况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 共传十九代, 历时277载 (1368年—1644年) , 亦为中国历史上之盛世。明初国力强盛, 北进蒙古, 南征安南,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巩固其统治。明代中叶以后, 皇帝昏庸, 朋党倾轧, 政治腐败。万历初年, 神宗重用张居正, 整顿吏治, 抑制豪强, 改革赋役, 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加强武备, 重用戚继光安定边疆, 社会中兴。但张居正之后, 明朝日渐衰微。

在经济上, 明初注意减免赋役, 奖励开垦, 发展生产。后期推行改革, 也出现过一度中兴。随着白银货币化, 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江南地区萌芽, 出现了众多的手工作坊等, 商品交易较前朝活跃。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依然主宰着统治阶级的思维, 整个社会经济仍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2. 文化、艺术发展状况

在文化方面, 程朱理学走向没落, 奉行“知行合一”的新理学开始流行。人们讲求实用, 注意自然科学的研究, 出现了一批在科学与技术上卓有建树的大家, 如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冯梦龙等, 也产生了如《天工开物》等有关手工业的著作。西方宗教的传入同时也为中国带来地理、生理、机械等新的学科与理念。

明代工艺美术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陶瓷、纺织、漆器、建筑装饰、家具行业等都得到较大发展, 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并形成新的特色。明代形成不少著名的艺术品生产中心, 如景德镇的陶瓷, 滁州的龙泉青瓷, 苏州、杭州的线织, 松江的棉织, 芜湖的印染等。总之明代宫廷工艺精雕细琢, 格调高雅;民间工艺则自然质朴, 情趣横生。

二、明代工艺美术色彩分析

1. 陶瓷工艺品

明代是陶瓷工艺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白瓷为明代陶瓷工艺中之亮点, 装饰上主要有青花、彩绘两大类, 以青花为主流。景德镇为全国制瓷中心, 官窑、民窑众多, 规模宏大。官窑青花精细雅致, 民窑青花粗犷豪放。本文以色彩为分类标准简单介绍如下几类陶瓷的色彩特点:

(1) 青花瓷

明代青花中以宣德青花为最, 瓷质细腻, 色调沉稳雅致, 原料用南洋输入的“苏泥勃青”, 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青花瓷白地蓝花, 以白与青两色巧妙搭配为主色调, 中、低纯度, 中、低明度。青花装饰的“料分五色”与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的设计思想异曲同工, 使青花装饰表现出明、暗、浓、淡不同的色调效果, 蓝与白相映成趣, 清新雅致。明代青花各个时期艺术风格也各异, 宣德的“浓”, 成化的“淡”, 弘治、正德的“暗”, 嘉靖、万历的“紫”。

(2) 白瓷

明代福建德化窑的永乐白瓷最为著名, 景德镇白瓷白里泛青, 德化白瓷温润如玉微带牙黄。白釉瓷瓷土硬度高, 烧制出的瓷器有如油脂般的温润色泽, 釉色或白中有黄、白中泛青、白中微带红等颜色, 色泽含蓄、儒雅而不单调。白瓷呈色的细微差异是由于釉料成份、以及烧制气氛的不同所形成的, 有绿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雪白、乳白、鹅绒白、青白等色。

(3) 彩绘瓷

明朝彩绘瓷以红彩为主, 有的加以青花和绿彩和谐搭配。彩绘瓷色调明丽轻快, 充满生活气息, 传统绘画艺术在瓷器装饰上大放异彩。以红色为特色的彩绘装饰与当时社会的“朱色为贵”相吻合。彩绘瓷以斗彩与五彩最具特色。

斗彩又称“逗彩”“青花填彩”, 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相结合, 秀丽清雅, 有所谓“鲜红淡抹绿闪黄, 姹紫浓厚却无光”之说。斗彩瓷以青花为釉底, 以多种色相、中高明度、中高纯度的颜色做釉上彩装饰, 釉色呈现出红、黄、绿、蓝、紫色多个色调。斗彩设色绚丽而不繁杂, 色彩搭配疏朗有致。明代成化斗彩瓷最为有名, 釉色透明鲜亮。

五彩是有别于斗彩的另一种彩绘瓷器, 彩绘装饰以红、绿、黄三色为主, 或以红、绿、黄、蓝、紫等色装饰, 色相丰富, 色调艳丽, 以中高明度、中高纯度为主, 富有时代特色, 雅俗共赏。

(4) 单色釉

单色釉, 指单一颜色的色釉装饰, 如青、红、黄、绿、蓝、白、紫等。单色釉色相丰富, 多中高明度, 中低纯度。每一色相的颜色会因色彩冷暖、或纯度、或明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比如红色釉包括祭红、豇豆红、宝石红、抹红、珊瑚红、胭脂红等。明朝永乐时期红釉中的宝石红、甜红, 宣德的宝石蓝、霁红, 成化的孔雀绿, 弘治黄釉瓷中的娇黄、黄绿彩等, 都极具特色。单色釉呈现出不同的色泽, 是由于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所致。

(5) 紫砂陶

紫砂陶不挂釉, 充分利用陶泥的本色, 以显出其质地之美, 自然古朴。紫砂陶以红、黄、褐色为主色调, 中、低明度, 中、低纯度。紫砂壶式样繁多, 色泽明润、古色古香, 如“供春壶”质朴古雅。紫砂陶所用原料是紫砂泥, 紫砂泥基本颜色有朱、紫、米黄三种, 砂泥中富含矿物质及氧化物, 高温烧制时颜色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呈现出黄如梨皮, 褐如墨菊, 赤如红枫, 紫如葡萄等色, 韵味十足。

2. 金属工艺

明代的金属工艺中最具有特色的, 是宣德炉和景泰蓝。

(1) 宣德炉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焚香用具, 通常用于宫廷、寺庙作祀祠或薰衣之用。宣德炉在色相上主要以黄、褐、红、铜绿、金色为主, 中低明度, 纯度普遍较低。制成品颜色有藏经色、棠梨色、朱红斑色、枣红色、琥珀色、茶色、青绿色、黄褐色等四十多种, 其雄浑凝重的金属光泽之美, 多给人以敦厚、沉稳、神秘、庄重的感觉。

(2) 景泰蓝

即铜胎掐丝珐琅, 它是集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殊工艺品。景泰蓝用色极其丰富, 而且设色大胆, 对比鲜明, 整体色调以中低明度、中低纯度为主。景泰蓝的主要釉料是珐琅釉, 颜色有蓝色、红色、黄色、绿色等, 色泽晶莹透亮, 使景泰蓝色彩富丽, 赏心悦目。景泰蓝五彩绚烂的配色加上璀璨的镀金, 令人倍感金碧辉煌。

3. 染织工艺

明代的染织业较历代进一步兴盛繁荣, 各地各具特色, 南京的云锦精美华贵, 苏州的宋锦明艳典雅, 四川的蜀锦娇艳绚丽, 山西的潞绸色彩纯丽。明锦色彩丰富, 以红色系为多, 再搭配黄色、蓝色、绿色、褐色等进行点缀, 以中低明度、中高纯度为主。织锦颜色有大红、水红、桃红、闪红、天青、黑青、墨绿、油绿、沙绿、柳绿、蓝、玉色、紫、柳黄、白、葱白等色, 色彩庄重华美。明代设有专门颜料局掌管颜料生产, 染色分工很细, 染坊各有专职。皇室和贵族的染织图案颜色多以彩度非常高的颜色搭配为主, 明艳华贵;平民百姓所用的纺织布料颜色主要以中低纯度、中低明度的颜色为主, 平淡素雅。

4. 漆器工艺

明代漆器可分为:雕漆、填漆、螺钿、百宝嵌、金漆等, 漆器品类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色彩主要以红色、黄色、褐色为主色调, 其他色相如绿色、金色、黑色等大多做为装饰, 中低明度, 中低纯度。明朝人重“以朱为正色”;暗红褐色的色彩使人感到神秘古雅;黄、褐的古朴色泽上加以金色点缀, 顿显漆器的神采弈弈。明代漆器装饰材料丰富, 如金银珠宝、碧玉翡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等, 其工艺品或古拙纯美或五彩陆离。

5. 家具工艺

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 “明式家具”以素朴、简洁著称, 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至精至美的境地。其色调主要以黄、红、褐、黑紫色为主, 色相相对单一些, 中低明度, 中低纯度, 偶有高明度色调作点缀。家具多采用硬质的木材, 如紫檀、红木、花梨、楠木、樟木、胡桃木等, 色泽沉稳雅致, 造型构思富有创意, 其简练、古朴、典雅、大方的艺术风格具有文人雅士气息。

6. 服装服饰

明代服饰承前启后, 既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继承传统服饰文化, 又不断创新, 为服饰设计注入新的文化内容。传统服装在色彩的运用上, 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 到了明定以赤色为宜。明代初期和中期服饰严格划分等级界限, 官民服饰在用料、色彩、纹样、功能等方面均有等级规定。万历以后禁令松弛, 艳丽衣服才遍及黎庶。

明代服饰多姿多彩, 既有优雅高贵的华彩礼服, 也有淡妆素抹时的质朴便装, 色彩以中明度, 中高纯度为主。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为正色, 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 紫色自官吏中废除不用。明代服饰因地位身份不同, 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也各异。统治阶级的衣着色彩明度、纯度通常比较高, 如明黄、大红、宝石蓝、雅青等。平民百姓的服装色彩纯度相对较低, 以绿、桃红、褐、紫灰等色为多, 以免与官府正色相混。如平民百姓所穿的“杂色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墨绿色、柳黄、及明黄等颜色, 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明代是我国古代女性最后一个穿裙的时代, 入清以后旗袍渐行, 裙装在明初用色设计偏向浅淡。明末“月华裙”, 裙幅增至十幅, 每褶都有一种颜色, 色如月华。特色女装“水田衣”, 采用百色设计的方法, 使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

7. 建筑

明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高峰时期, 其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紫禁城的设计显示了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念, 是明代建筑设计的典范。南京城依山带水而设, 城墙用大石条奠基, 青砖包砌。民宅以仿生设计为理念, 依山傍水、醇厚古朴。明代建筑色彩色相主要运用红色、黄色、绿色以及无彩色系的黑白灰色。从明度上看, 民宅的墙体颜色明度较高, 屋顶颜色明度比较低;而皇宫寺院的墙体和屋顶的明度差异不是太大, 多是中明度。从纯度上来看, 民舍的颜色纯度比较低, 皇宫寺院的纯度整体还是比较高的。彩度较高的红色、黄色历来是宫廷偏爱的颜色, 它代表着富贵吉祥;再用红色来涂刷墙壁也有避邪、祈福的含义。皇家建筑红墙黄瓦, 金碧辉煌;江南私家园林青瓦粉墙, 色彩以枣红、黑、粟壳色与部分紫青色、白色相调和呼应, 曲径通幽给人以深远幽静的感觉;城墙和民宅灰瓦灰墙, 自然山水呈现着诗意般的和谐与美丽。因封建严格的等级制度, 明代皇宫建筑色彩和民舍色彩的不同正如服饰色彩一样, 受其影响。

8. 绘画

明代画派繁兴, 包括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的色彩方面以水墨为主导, 同时依然有设色画的呈现。

明代人物画较以前有所创新, 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画等。人物画色相丰富, 色彩整体明度比较低, 以中高纯度为主。传统五色学说和严格的服饰色彩等级制度, 都影响着人物画的色彩搭配, 如作品多描绘的皇室色彩和士大夫、仕女色彩在色相、明度、彩度上都会有很大差异。《九贤图》即是明代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人物服饰色彩淡雅, 有淡绿色、黄绿色、青绿色、绛红色、绛墨色、青灰色、淡墨色等。

明代山水画画派林立, 色相色调以水墨、青绿色为主, 淡彩敷染、赭石装饰、偶有人物服饰施以重彩。画面多以中明度为主, 纯度相对比较低。色相的冷暖对比, 以及墨彩、色调冷暖面积的对比, 使画面色彩生动而和谐。蓝瑛的《访张僧繇山水图》以青绿重彩画山水, 朱砂色描红树, 白粉敷以云端, 整个画面色彩既对比又融合。

明代花鸟画题材多样, 风格各异, 色相多以黄、褐、墨、白色为主色调, 红、绿、蓝、紫等色做以点缀, 以中高明度、中高纯度为主, 画面或清丽淡雅、或富贵艳丽。吕继的《梅茶雉雀图》中暗赭色的运用衬托出红茶白梅的清艳。

明代壁画继承唐宋传统, 色相丰富多彩, 色调以中低明度, 中低纯度为主。依传统色彩绘制有“鲜艳色”与“调和色”两大色系。每一色系又有明度、纯度、色相的微妙变化。其色彩有石青、石绿、石黄、土红、朱膘、朱砂、青莲等色, 使画面异彩纷呈;黑白灰及金银色在壁画绘制中起衬托和调和作用。有彩色和无彩色的和谐搭配总能让人感觉到壁画的神秘和肃穆, 令人震撼。北京法海寺北壁的《帝释梵天图》, 较多地使用朱砂、石青、石黄、石绿等色, 色调多彩而和谐, “描金”和“沥粉贴金”使壁画灿烂生辉。

三、明代色彩总述

从以上对明代工艺美术各门类色彩方面的分析, 可以清晰地看到, 明代是一个工艺美术用色多姿多彩的时期。从色相的分布上可以看到, 大多色彩都集中在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四大色相上, 色彩面貌大部分都处于中明度, 中高纯度的范围。历史上明代的主导色彩即是赤、黄、青、绿、蓝, 这些色彩的应用符合中国古代艺术哲学思想, 具有传统色彩文化内涵。另外金银、黑白灰无彩色的应用与大面积的有彩色形成既对比又调和的色彩效果, 即统一中有变化, 变化中求和谐。宫廷贵族用色明度、纯度较高;民间用色纯度较低。明代色彩的应用含蓄而丰富地表现了明代文艺中充满热情、富于想象和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美学思想。色彩的美学内涵受当时的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的影响很大。皇室色彩中的黄、红色调总在昭示着封建帝王权位至上的尊贵;美轮美奂的蓝、绿色调总会与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情投意合。明代色彩在明度、彩度的选择上更加彰显了明代的富丽优雅;成熟的色彩应用技法, 为中国色彩史描绘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社, 2010.4.

[2]王文娟.《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渊》.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5.

[3]汝信.《全彩中国绘画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10.

[4]缪爱莉.邝璐.《中西历代服饰图典》.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0.3.

[5]周林生.《明代绘画》.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1.

[6]朱家晋.《明清家具》.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7]夏更起.《元明漆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6.

李威舞台美术作品赏析 篇3

【关键词】李威;舞台美术;赏析;宝莲灯;汉苏武;满江红;再唱山歌给党听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4.07.013

编者按:

李威,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戏曲舞台设计、戏曲舞台设计理论、舞台科技与技术体现、舞台工程设计与技术管理等研究。

其多部作品获国家级奖项:京剧藏戏《文成公主》获2005年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京剧《汉苏武》获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一等奖,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京剧《满江红》获2010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优秀舞台美术奖”;京剧《晋德裕》(又名《走西口》)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新编历史剧一等奖,并入选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获2006年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北方片)一等奖,第十二届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

本期欣赏李威的京剧《宝莲灯》、《汉苏武》、《满江红》,主题晚会《再唱山歌给党听》四部剧目。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所以早期歌舞的演出空间就是戏剧空间。中国建筑中的“台”、“榭”、“堂”、“亭”或者一块空地都是演出场所,演员表演并有观众观看,就具备了戏剧的基本功能:演员、观众和演出空间。中国戏曲的剧场概念与西方比较会明显感觉不完善,而且没有形成科学的观演关系。但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又决定了中国剧场的特点,那就是民间化和多样化。

剧场特点给予戏曲演出形式决定性的影响,即运用门帘台帐、一桌二椅的演出体制。近百年来,中国戏曲舞台美术在东西方戏剧文化的碰撞下,呈现出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发展面貌,逐步地将西方理论与中国戏曲美学特色相结合,解决了戏曲在镜框式舞台剧场演出的诸多问题,也形成了新的舞台美术样式。

戏曲舞台设计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将现代的舞美创作理念与技术融合于戏曲表演风格之中,形成完整的戏剧视觉整体语汇。营造氛围和表现意境是戏曲舞台设计的重要手段,氛围和意境的表现能很好地将布景语汇诗化,与表演融为一体。镜框式舞台营造氛围和意境的最好方法是舍弃物质感很强的布景语言,减弱布景的真实感和环境感,拓展门帘台帐、一桌二椅的功能,突出舞台视觉的整体表现力。

美术赏析教学心得体会 篇4

(一)、图片欣赏法

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挂图、画像、范画等图片材料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图片投影,丰富多彩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蚭{栔赔

(二)、兴趣激发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最大最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内在兴趣”,只有这种“内在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运用实物导入

:实物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工具之一。有时,千言万语的,不如一览实物,它可以使任何繁琐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明了,把实物运用到课堂上,不仅可以使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我在上《汽车的造型》这一课时,我取出学生常见的汽车模型及大量精美的汽车图片投影给学生看,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变得非常兴,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2、运用谜语导入

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同样美术课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在美术课教学中,如能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学过程会更轻松、更有效。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3、运用故事导入

青少年喜欢听故事,他们一听故事,会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引述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想象激发法

黑格尔曾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但真正的想象是需要有情感体验的,没有情感的作用,想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想象的内容是自由的、宽广的,所以,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方法,如生动的语法描述,音乐的欣赏,画面的展示,学生的表演等作为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提高的想象力。

初论初中美术赏析教学论文 篇5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初中美术教学方式也随之发展和改革。从广义上看,当今美术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文化素养。从狭义上讲,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笔者身处教学工作一线,对初中美术的赏析和教学有一定的见解,希望可以为美术赏析教学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

关键词:初中美术鉴赏 创新 教学方法 教学经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初中美术教学方式也随之发展和改革。从广义上看,当今美术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文化素养。从狭义上讲,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笔者身处教学工作一线,对初中美术的赏析和教学有一定的见解,希望可以为美术赏析教学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

一、赏析教学的实施意义

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启发,在初中美术教育的学习中,运用赏析式教学可以克服一些教育上的弊端。

赏析式教学强调了教师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对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肯定。赏析教学重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理念,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视觉美做出自己的评述。

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重视课堂情景的构建,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例如,在欣赏在世界名画这堂课上,同学们观看到了由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大师达芬奇所绘制的《蒙娜丽莎》。学生们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是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下,通过对画家达芬奇的生平、社会背景的了解,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艺术作品的美学内涵,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提高赏析教学的几项具体措施

为了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教师们要坚持因材施教教的具体原则,作为合格的美术老师,作为教育课堂上的演讲者很明显违背了艺术课程的初衷。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赏析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一)避免教学的单一性,加强教学方法的融和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学习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积极性逐渐减弱,课程单一会使教学变得无趣乏味。可以通过寻找与美术相关的诗词和知识,来引导学生关注艺术感觉,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赏析中,教学难点在于水墨丹青和实际生活的脱离。古代山水的意境优美,所含文化底蕴深厚,不同时代山水画表现形式也是不同,对于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极强的学生来说,很难达到理解和感受。教师要正视这种教学矛盾,并且想办法对教学方法之间进行创新和融合。将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和诗词之美相互融合,从文学诗词的角度对山水画进行分析,从而向学生们呈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书画联系。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而且大家也会对美术赏析有了新的认识。

(二)加入创新比较法,使学生感同身受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中,如果有了精彩的课题导入,那么教学的设计能按照预先的构想顺利进行。例如在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可以给学生寻找一些富有民族色彩的现代元素,比如中国歌曲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那么美术鉴赏教学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比如,可以寻找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青花瓷》《中国话》《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让学生们找出其中所描写的中国元素,然后和一些时下热门的英文歌曲作比较。歌曲比较之后,这时的课堂氛围已经比较融洽了。教师可以拿出西方的油画和中国写意山水作为下一个比较的内容,从色调、笔法、构图等多方面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同时深度发掘现在我国艺术的发展方向,运用这种创新比较的.新方法,才能使学生对美术艺术的表现形式充分熟悉和掌握。学生们感同身受的时候,美术教学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这种比较赏析的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比较显著,在教学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搜索层次不同、效果的各异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判别,可以让学生充分欣赏到作品的精髓。书法、篆刻、剪纸等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通过新旧、中西之间的比较,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合理设计多媒体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银幕形象变得更加深入人心。对于初中生来说,多媒体这种形式比较切合流行的影视和游戏,让学生们增加学习的欲望。多媒体教学法应用恰当确实会给美术赏析课堂教学以“锦上添花”之感。但是,如果总是一成不变的进行课件教学,会忽略学生的独特性,也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在这个度的衡量上要比较用心,合理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可谓是教学任务的核心。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利用想象,使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具象化,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欣赏能力,达到美术课程走进学生内心的重要目的。

(四)坚决摒弃统一答案,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的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坚持教材的发散性运用。通过长期引导,培养学生重视内心想法,提倡创新教学和个性体验。不要把学生约束在标准答案的条条框框中。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没有标准答案可言,一旦在教学中形成了“统一答案”的局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

美术赏析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提倡学生评论的多方面。对于一件美术作品,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感受,即便是身处一个时代的画家,画风也不可能面面相似,应该坚决摒弃“统一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只有提倡创新的美术研究才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总结

学生对美的感悟源自于主观思维的发散,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宣传讲座、游戏活动、组织美术比赛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广泛的教育和引导,使美术赏析植根于每个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拥有自由探究和学习的发展空间。相信只要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改变观念,不断改进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明天就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劳凯声.等.教育学[J].南开大学出版社

[2]程明太.美术教育学[J].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古诗赏析:《望岳》赏析 篇6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高师中西美术赏析和绘画谈 篇7

首先来分析一下中西方美术作品欣赏后总结的艺术特点和差异性:

西方美学史注重人文自由, 强调赞美人的雄伟力量, 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突出正义和邪恶的对立存在, 展示光明与黑暗的斗争。绘画作品展示西方画家用深厚的绘画功力对自然真实的美学追求, 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人们的性格。西方画家创作为了要讲解好圣经故事, 更要通过犹大的叛变, 演绎正义人们的精神特点来暗示人们的善恶斗争, 激励全世界人民起来积极斗争。

总结上面的比较, 美术学科价值无处不在,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理解中西绘画的区别, 展示中西绘画的差异。

中国的绘画有着深刻的真谛和内涵, 中国画的美妙就在于作者不媚俗, 不欺世, 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中国画体现的是写意的风格, 并且在山水画上面很有成就。中国画家要重视画画中的悟性提高, 要重视彩色和水墨画的融合, 体现泼墨和泼彩的结合, 善于表达意蕴, 善于传达感情, 善于传递神韵。作者要重视写生, 重视写意, 重视再写生, 实现中国绘画感性能力的提升。中国绘画重视心灵感悟, 注重心灵的随意性, 画家看到能激发心灵灵感的对象, 并重视随意性来突出画家个人的想法, 中国绘画重视画家的心情。如果画家是高兴的或者是悲伤的, 是喜悦的愤怒的都会体现在绘画中, 中国画越远的内容画画的时候越突出, 越近的内容画画的时候越低处。

西方画的科学性很强, 体现在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上, 要不断完善结构整体, 不断体现和谐完美的比例, 不断体现画画形象的平衡感, 重视一些黄金分割等方法, 实现画画完美和谐的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积极的沉思, 重视反映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 体现苦闷的内心情感, 实现对画画作品中的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 并加以生动活泼地展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线条和阴影, 重视苦闷思考, 重视力量美, 重视传达痛苦, 重视领会沉静而隐藏内心的力量, 重视积极深刻的思考。西方画作很大程度展现客观世界, 是通过科学准确的方式展现的, 并通过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来进行准确定位, 并进行艺术测量。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绘画语言加强积累, 重视对绘画作品的艺术探索, 重视理解并接受绘画作品, 形成绘画的艺术潮流, 实现绘画的艺术追求。总之, 中西方绘画作品理论的精髓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也有着很多不同地方。我们要重视文化和社会差异, 逐渐构造中国和西方不同艺术风格, 发展民族精神, 体现民族力量, 实现中国和西方的绘画融合, 积累中国和西方艺术河流的涓涓流淌, 并帮助学生实现在艺术长河中, 追求艺术灵感, 启迪精神, 产生深刻思考。所以中西方画家要重视绘画艺术揣摩, 重视在绘画史上实现典范意义的追索, 重视实现绘画艺术的价值。

此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阅读绘画历史的书籍, 重视研究中西绘画的区别。西方人认为绘画是物质的, 和精神的诗相对, 西方人认为画画偏重物质再现。西方的画构思有弱点, 思想缺乏, 不会产生强烈的震撼, 深刻的刺激, 不会有什么刻在心头的思想, 可看出西方画不重精神倾向。当然少数画家像凡高、高更等, 有着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体现表现主义的现代绘画特点, 产生构思, 包含着深刻的或浅显的精神内涵, 具有精神性。因为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开始, 就以造型艺术为模仿对象, 通过绘画来反映美学主张, 走的是实在的物质化的道路。西方画家使用的是复杂的油画工具, 来展现高超的艺术写作手法, 实现用西画的材料来激发物质欲望, 当西方画作出现时, 我们要重视模仿自然, 转变为实现抒情的特点, 体现自我表达, 西方画物质效果已经不能在油画中展现, 而是与西方画的材料和西方画的技法有关。

而中国画则偏重于精神性, 中国人一直在创造高度精神化的作品, 中国画的躯体都是非物质化的, 中国绘画的鉴赏要能够领会含义, 要能够领会中国精神的本质, 中国画不是给人们来粗粗观看的, 而是通过阅读来展示给学生, 给学生来细细体会, 仔细琢磨的。中国画外国人是很难欣赏到的, 中国人自己也很难欣赏, 因为中国画并不是纯粹的绘画, 纯粹的视觉艺术, 而是不能靠眼睛来实现的, 对物质世界也要增加重视, 加强理解。中国画要重视浓郁的精神内涵, 就像领略中国精神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一样, 需要阅读和领会中国画内涵和艺术价值。

中国人要体现人格修养的不断完善, 实现整体的综合的内省的自然的画画理解, 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要注重精神内涵的理解。我国一些画家的艺术作品需要我们仔细玩味, 享受云淡风轻的氛围, 重视美妙的感受, 享受心灵的洗礼, 重视思想家的熏陶和感染, 寻觅艺术作品的真实魅力。我们要能看到作品以外的内涵, 看出寄托在作品里的精神寄托, 看出一些精神品质的呼唤, 看出一些天人合一的呼唤和召唤。

因此, 我们中国画更注重精神层面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中西方画的特点, 追求现代化的画画的发展, 体现画画的现代感, 领悟绘画作品的精神内涵, 教师要带领学生吸取营养, 感受精华, 实现超越, 保持我们全世界艺术作品的平衡性, 实现我们世界画家的心愿, 成就我们世界画家的心愿, 让我们共同祝愿:世界绘画艺术飞速发展, 中西方绘画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安蓬生.中西宇宙观对传统绘画核心审美评价标准的影响[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 (01) .

[2]李慧红中外美术教育观念比较分析[大舞台].2011 (04) .

幼儿园美术作品赏析过程分析 篇8

【关键词】:多元化 评价 理解 鼓励

(一)、幼儿美术欣赏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

美术欣赏涉及到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三至六岁的幼儿,喜欢画面上所描绘的物象完整,环境单纯而不杂乱。在表现技法上,他们喜欢用笔简练、形象突出的作品。对于造型奇特、形象美观的图案、色彩鲜明的动物、人物尤其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欣赏活动中,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幼儿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了解他们的欣赏习惯和心理要求,结合他们的实际,选择他们能理解的美术作品。

第一,选择作品要注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

1、抽象性作品的选择,抽象画虽然既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但这些 “有意味的形式”的东西恰恰最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如米罗的《人反鸟一石子》;蒙德里安的《棋盘》等抽象作品是一大内容。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对抽象作品所作出热烈反应,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他们就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表现所展开的丰富想象,让人惊叹!

2、具象性作品的选择。教师选择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把握的作品。如米勒的《伏乐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教师在欣赏过程中不必苛求完全按照作者的原意来理解,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进行解释。

3、选择作品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美术作品多如繁星,难以计数,教师必须对众多的作品进行认真的比较,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作品。这些作品必须能为幼儿理解和接受,其色彩和形象必须受幼儿欢迎和喜爱,其艺术境界必须能够对幼儿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欣赏作品才能够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如欣赏同伴成功的画,幼儿在欣赏同伴的作品时,对反映他们自己生活内容的图画感到特别亲切。可以拿大班幼儿的画,给小、中班幼儿欣赏,从幼儿最敏感的色彩开始,激起幼儿自己创造的欲望。

(二)、教育活动模式的实施

1、集体欣赏活动形式

这是欣赏活动最主要的组成。即教师预设、教师组织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组的活动。

①教师:作为教师本身,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儿童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③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因对象而异。幼儿园大、中、小都可以开展美术欣赏教学,但由于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各年级的欣赏教学形式与内容深度可以有所不同,小班欣赏重在感受和理解,以激发其对美术兴趣为主。中、大班幼儿则应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现和创造。可以按观览欣赏—理解和感受—绘画或操作—展现作品的模式进行教学。

2、个体欣赏活动形式

教师创设欣赏或操作的环境,幼儿个体自选的或自发生成的欣赏或操作活动。包括活动角的活动,户外的参观活动,绘画日记等。绘画日记,是幼儿独特的一种形象语言,可以通过它来记录生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进行记录。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美的体验。

(三)、活动的指导方法

1、对话法:

在美术欣赏教学实施过程中,最主要运用对话法。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教师必须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幼儿在美术欣赏中常常会感受到教师意想不到的东西。

2、多媒体辅助法:

在对作品某些特色作感受和体验时,往往受固定画面的限制,不能比较。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问题。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作品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互动性,把作品中大量的黄色改成其他的各种色彩,让幼儿强烈感受到在作品中,橘黄色体现了盛开的向日葵,黄黑色体现了凋谢的向日葵…等等。

四、效果

1、美术欣赏艺术教育的实施,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首先这丰富了幼儿的感受美。教师带领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如,带领幼儿嬉戏于自然美景中,引导他们欣赏鸟飞蝶舞、小桥流水、蓝天和彩虹、鸟语蛙鸣,使他们领略大自然的万千气象,无限风光;带领幼儿徜徉于优美的生活环境中,引导他们观赏整洁美观的室内布置、丰富多彩的节日装饰、色彩艳丽的绘画、造型优美的雕塑、生动有趣的玩具各具特色的亭台楼阁,这些都能唤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神住,丰富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2、美术欣赏艺术教育,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在充分感受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美之后,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而且,绘画日记、操作表现等活动都有助于幼儿语言的表达。给予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的机会,符合幼儿思维的特征,让说话变得简单,变得容易,从而增强了幼儿说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说的需求,提高幼儿说的能力。

结语:

总之,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學,它需要连续的不间断的坚持,每一个活动都不可能是最完美的过程,教师要勇于面对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共同探讨、总结反思,才能在实践研究中成长,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也不断的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晋.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画法(M).西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 鲍诗度.西方现代美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3] 毛岱宗等.中国高等院校美术.设计教材.油画(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4] 卢浮尔博物馆藏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5] 刘秉江.丁绍光现代重彩画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

[6] 贾德江.高润喜现代重彩(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6

[7] 本社.油画家工作室报告 解读当代.(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8] 李守真等.凡高画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9] 罗锦铨等.米罗画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美术馆赏析 篇9

2,《奥巴马》——主题美国的变革,呼吁团结克服 面对阿富汗战争 金融危 全球环问,要变革 未来艰辛,团结 信念 克服,口号—改变 演讲贯穿思想—重造美国,终结布什的自有资本和单边外交,多元文化,他是产物!外交和安全政策谈判协商多边外交 领导地位 反伊克战 撤军,增兵阿富汗,跟伊朗接触,中国 长期积极建设关系 经安全 全球政策对话 环境军事交流。

3,《西风颂》——雪莱 英浪漫 赞革命,春来 冬远?意象 色彩 光亮与哲思 道思 政报复融合一起气势磅礴 感情炽烈 境界壮阔 鼓舞人 新希望。丧子后 诗反映 痛苦低落,但乐观 广视野 新生活向往。五部分 每部14行,1—激情歌颂秋风灵魂,2—天空广袤,3—盛夏 后秋天地中海植物 枯萎 凋零,4—自己比作叶子云彩浪花 希望随西风而动,5—新生活 憧憬希望 新生命新思想涌现成长。大自然意象,反映心境感觉,诗歌艺术 生活乐观。

4,《最后一信》——沙利文 巴卢少校,南北战争 为信念而战,南=州权 奴隶制,北=奴隶自由。布尔郎战役,作者是律师,共和党 忠林肯,1861 参战。思念妻 爱恋 国家责任,心酸的情书,甜蜜的遗嘱,战争与爱情的勇士。华丽辞藻 语言美 深情。第三段,最善良激情,诠释爱,死亡不止爱,妻子独自抚养两孩,战争灾难,生命贵,爱情美,军人坚毅 丈夫深情。

5,《The law of life》——杰克 伦敦,描写工人运和无产阶级作家“美无产阶级文学之父”,擅长动作描写,形象鲜明 情节紧凑 简练生动。19c末,淘金热 1897年 杰克虽败血病,收获多=北风光,土著悲遭遇。《》写失明老人,年轻时骁勇,老了不能迁徙被遗弃雪地,等死,对酋长儿子失望,回想他自己也抛弃父亲,自己后来死了。《》死亡气息贯穿始终。生死自然规律,生=欢乐希望,死=悲伤绝望。笔下“严酷的真实”展露人最深刻最震撼心灵,老人没食没帐篷没伙伴没柴火,只能思考,无论什么 结局都是死 都被吞噬古老永恒法则里,只能等待。

6,《雾都孤儿》——狄更斯,欧19c杰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揭露英各阶层生活实况,掀起文学革命。以前文学中,普通人没地位,他最有效改变这种现象。生动写下层悲惨,对穷人劳动者同情。讽刺资产阶级虚伪民主政治党派活动,不平等合理 非人道 揭露抨击。19c初叶社会真实面貌,幽默,细致入微心理分析。奥利弗,善良,正直,不忘恩。贫民救济院,讽刺,孤儿饥饿,黑暗社会现实,资本主义下贫穷,没民主自由被虐,社会问题,历史意义。艺术手法=现实主义叙事;精彩的个性化语言 冷幽默 反讽。作者小说鼎盛明星,高产。

7,《玩偶之家》——亨里克 易卜生,挪威欧洲近代喜剧新纪元开创者,与莎士 莫里哀 齐名,19c后半叶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家庭多方假面具。《》=“妇女解放运动宣言书”娜拉意识到自己玩偶地位,向丈夫宣言,个性解放思想叛逆女。易卜生=“一个伟大的句号”,句号发人深省,促使思考+联系现实

天津美术馆 篇10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座功能复台型建筑包括展览馆、图书馆、报告斤、多媒体教室、工作室及文化超市等六项主要功能 既服务于艺术院校,也面向社会开放 在用地紧张、环境嘈杂等条件制约下,建筑师试图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体量处理、室内空间及建筑风格等问题,用简约而不乏精致的设计语言实现建筑与城市环境、艺术展品及传统文化之间的积极对话。一.体量布局

这座美术馆集展示、图书、创作 研究、教学等功能为一体.各项功能区域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以便分区使用和对外服务 化整为零的体量布局综台了功能、流线、造型与日照等因素,将各功能安置于不同的体块之中,以纵向分区为主,结合横向联系。创作工作室布置于地块西北角的高层塔楼中,多层裙房中的两个方形体块为展览馆区,矩形体块为图书馆区,“L”形体块为文化超市、报告厅和教学区。在展览馆与图书馆之间,设有作为户外展区使用的狭长露天庭院和玻璃光庭,增加各功能分区的自然采光面;在展览馆、图书馆与教学区之间,设有横贯整个地块的半室外共享空间,协调多种流线的关系,构成主人口的引导序列。此外,同为方形平面的高层塔楼和玻璃庭一高一低,与多层群芳形成材质上虚与实,体量上挺拨与舒展的对比关系,成为远观美术馆建筑的主要意象。这种化整为零,虚实相间的手法,一方面保证了各部分功能相对独立,另一方面避免了超大体量与非大尺度的问题,减弱了对城市步行道路和校园里是建筑的负面影响。此处,环绕展览馆区的浅水池限定了事宜的观赏距离,缓解干道交通对艺术空间的侵扰,并结合绿化及铺地的巧妙设置,在闹市中营造出一片伊人高雅的室外环境。

二.形式风格

基于混杂多元的周边环境,建筑没有采取模仿环境或与其对立的风格定位,而是用理性的手法协调内部功能与外部形象的关系。多层裙房的实体雕塑感体现出美术馆的万华内涵,满足内部空间的采光要求。两个方形体块分别朝中山路和天纬路方向出挑,矩形体块在其三层标高之上朝校区方向局部出挑,“L ”形体块也在其二层标高之上朝中山路方向跳出,各出挑部分均处理为上实下虚的效果,给人以摆脱重力束缚而悬浮于空中的感受。高层塔楼以核心筒为界将每层一分为四,使得塔楼实际外观更为挺拨高耸。材质体现出对总体效果与细部处理的考虑,纯净的色调,沉稳的质感及飘逸的构件与整体艺术形象相互映衬。多层体块采用浅色干挂花岗岩石材幕墙,表面做火烧面与拉槽的双重处理,突出质感和纹理。石材拼接上下错缝,宽窄相间,形成既错落有致又浑然一体的总体效果。檐口的神色窄压条与悬挑底部的深灰色石材加强了形体的轮廓,体现设计者对细部的把握能力。主入口处的两片斜墙选用较为厚重粗糙的暖色石材,使入口空间更为醒目突出。高层塔楼采用氟碳喷涂的深灰色铝框及Low-E中空玻璃幕墙,外设浅色金属遮阳百叶,墙面采用乳白色外墙涂料。室内装修材料沿用建筑外檐效果,金属构件均为深灰色氟碳喷涂处理,地面铺设神色石材,展厅体面为黑色弹力橡塑地板,电梯厅侧墙作混凝土拉槽处理。三.室内空间

上一篇:镇畜牧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篮球兴趣小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