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文化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2024-10-02

保险行业文化认知情况调查报告(共8篇)

保险行业文化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篇1

保险行业文化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行业文化是全行业所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优秀的行业文化对于从业人员具有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和辐射作用,是行业发展的可靠保证。省公司特别是地市公司是保险公司的基层组织机构,其高管人员处于公司领导层与基层员工之间,对行业文化的领悟能力较员工要高,对文化融入工作和行为的演示能力较公司领导层更为直接和持久。因此,基层机构高管对行业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的行业文化的执行效果。那么目前基层保险机构高管对行业文化的认知情况如何?他们期望的行业文化具有哪些特质?他们如何看待行业文化建设?本文试图对此开展调查研究,并为保险业行业文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问卷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此次问卷调查针对全省所有保险公司省级机构与地市级机构主要负责人,共发放问卷616份,收回511份,回收率83%。

(二)调查方式

本次问卷为实名制书面问卷,基于江苏省保险机构高管季度问卷调查项目平台(始于)开展调查。问卷共设计题目23题,分为单选、多选、排序三种类型。问卷收集录入后,以spss软件开展数据分析。

(三)调查时间

12月19日--2月10日。

二、问卷结论

(一)对行业文化重要性的认知

1、行业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一致性认可。96.3%受访高管认为“行业文化很重要,是全行业应该恪守的基本原则”,另3%受访者认为“行业文化有作用,但不如企业文化重要”。

2、行业文化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通过对11项推动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因素排序发现,产险机构高管选择排序前四位依次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强大的销售渠道”、“产品服务创新能力较强”、“消费者对保险功能比较认同”。人身险机构高管排序前四位依次是“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强大的销售渠道”、“大规模的资源投入”、“产品服务创新能力较强”。而“公司管理水平较高”、“良好的行业形象”、“高素质的员工”等纯文化因素的选项排名较低。

(二)对行业文化内涵的认知

1、多数基层机构高管认为“业界对保险行业文化的内涵没有达成共识”。55.8%的高管认同此观点,仅有30.8%的高管认为业界对行业文化内涵有一致看法。

2、对行业文化的认知具有共性。通过对11项行业文化内容按重要性排序发现,保险机构高管最为认同的4项因素依次是“诚信”、“合规”、“服务”、“创新”,并且每个选项的被选比例均超过50%。

(三)对行业文化建设现状的认知

1、对文化建设现状总体满意度不高。33.8%的基层保险机构高管对行业文化建设表示“不满意”,选择“比较满意”、“很满意”的分别为63.2%和3%。

2、行业的社会形象整体偏负面。27.4%的高管认为行业的社会形象“很差”或“较差”,56.3%的高管认为“一般”,仅有16.3%的高管认为“较好”或“很好”。

3、多数企业存在“经济利益至上”的经营文化。对于“现阶段保险公司只关注经济利益的倾向是否严重”问题,6.4%的高管认为很严重,50.9%的高管认为比较严重,42.7%的高管认为“不太严重”或“不严重”。

4、基层机构高管认为“中介机构与营销员”、“公司职员”最应为行业形象不佳负责任。在“谁最应该为行业形象不佳负责任”问题中,中介机构与营销员、公司职员、监管部门、媒体、股东、上级机构、行业协会被选比例分别为41.7%、17.6%、11.1%、9%、6.1%、5.2%、0.8%。

5、制度与理念层面缺陷是制约行业文化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通过对9项可选项排序,基层机构高管认为“制度不完善”、“核心价值观设计不明确不合理”、“考核体系与价值观不吻合”依次是制约行业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四)对从事保险工作的认同

1、基层机构高管对自己的工作有较强的认同感。在“你是否喜欢目前的工作”问题中,24.8%的高管表示“很喜欢”目前从事的工作,68.9%的`高管表示“喜欢”,仅有4.1%的高管表示“不喜欢”。在“你是否愿意告诉别人你从事保险行业”问题中,83.1%的受访高管表示“乐意”,11.6%的高管选择“不问就不说”,仅1.6%的高管表示不愿意。

2、基层机构高管对发展机遇的满足感较强,但对工作回报的满足感较低。在回答“为何从事保险业”多选题时,“发展机遇良好”和“工作平台适合”被选比例分别达到66.3%和51.7%,分列前两名。而作为工作回报的“收入高”和“社会地位高”被选比例仅“9.8%”和“2.2%”,排名靠后。

(五)对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的认知

1、基层机构高管主要依靠间接渠道了解消费者信息。36%的高管主要通过“合作渠道”获取消费者信息,27.1%的高管主要依赖“员工汇报”,6.5%的高管主要依赖“媒体”,仅有30.4%的高管将直接与消费者交流作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2、市场竞争是公司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压力来源,其次是社会舆论和自我认知。对“维护消费者利益压力最主要来源”调查显示,分别有44.4%和23.1%的高管选择“市场竞争”和“社会舆论”,另有20.9%的高管选择“自我认知压力”,压力来自“监管部门”和“上级部门”的仅占8.6% 和3.1%。此外,41.5%的人身险机构高管选择“市场竞争”,比产险机构低6.5个百分点;27.6%的人身险机构高管选择“社会舆论”,比产险机构高出10个百分点。相对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对市场竞争压力更不敏感,对社会舆论压力更加敏感。

3、销售人员短期利益驱动是销售误导的最主要因素。56.8%的高管认为“销售人员与公司短期行为”是导致销售误导的最主要因素,21.9%的高管认为是“销售人员专业知识不足”,11%和10.3%的高管认为是“客户不具备保险知识,对产品误解”、“公司放松管控”导致。

(六)对于如何改善行业文化的建议

1、完善制度层面建设是改进行业文化的首要着力点。在改进行业文化的着力点选择上,产险机构高管按重要性选择4项排序为“制度体系”、“企业文化”、“发展目标”、“企业形象”。人身险机构高管排序为“制度体系”、“管理流程”、“企业文化”、“企业形象”。

2、逐步构建行业文化体系、加强行业文化理念宣传是有效途径。保险高管在10个选项中选出最有效的4个途径依次是“建立行业文化体系,逐步推进”、“加强行业文化理念和内涵宣传”、“构建制度确保落实行业文化理念”、“开展系列贯彻行业文化理念的具体活动”。

3、把消费者认同作为行业文化建设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标准。在“衡量行业文化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问题上,87.4%的高管认为“消费者的认同”是最重要的标准,另有11.5%的高管选择“员工的认同”。

三、思考与建议

(一)现阶段是行业文化建设最合适的时间窗口。

一是现阶段开展行业文化建设符合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数据分析可见,长期以来行业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市场需求”、“强大的销售渠道”、“大量的资源投入”等物质性力量,而非“行业形象”、“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等文化性力量。按照企业发展规律,企业竞争会经历产品竞争、渠道竞争、品牌竞争、定位竞争、资本竞争等五个阶段,而保险业目前正从产品、渠道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旧有的竞争模式积累了较多的问题而难以为继,新的竞争模式亟需文化成果的支撑,因此现阶段开展行业文化建设符合客观规律。二是现阶段开展行业文化建设符合经营者现实需求。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高管提供了良好的事业平台和发展机遇,而行业长期低层次竞争也让高管对工作带来的“社会地位不高”问题感触颇深,调查中仅2.3%的高管认为“保险事业给自己带来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基层机构高管在企业管理架构中承上启下,作用凸显,他们对于改善行业形象提升社会地位的急迫需求,为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行业文化建设战略能够执行到位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行业文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制度设计问题

基层机构高管是制度的执行者、文化的实践者和理念的传播者。他们对于制度、理念的认识比高层更具体,比基层更深刻。在问卷中,基层机构高管提出文化建设的首要着力点是完善制度层面建设的建议值得重视。制度层面建设,既包括制定完善而可操作的制度,更要有完备的保障措施确保执行到位,需要包括监管方、保险公司、行业社团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认真研究制度设置、发展导向等顶层问题。要切实加快保险文化制度的顶层设计,解决影响行业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行业文化逐步走上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三)保险行业文化亟需由隐性共识走向显形共识

从数据看,机构高管对行业文化内涵的认知具有共性,“诚信”、“服务”、“合规”、“创新”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这些理念还未能彰显于外,因此大多数高管认为“业界对行业文化内涵尚无共识”,即大多数高管不相信行业其他人与自己一样认同“诚信”、“服务”、“合规”等行业文化。这种不信任会直接影响高管的经营预期和经营行为。当机构高管预测其竞争对手可能通过违规手段开展不正当竞争时,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着想,会出现从众行为而放弃自身坚持的经营理念。因此,在行业内部公开讨论文化内涵,将存于每个人意识中的共性认知通过总结、提炼、宣传,化为全行业共识,特别是通过监管行为确认、强化核心价值观,让全行业人都相信文化共识的存在,应该是下一步行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四)注重协调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调查显示,大多数高管都认为改进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是改进行业文化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企业是构建行业文化的主体,企业文化是行业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行业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对企业文化有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在构建行业文化时,要高度关注企业文化建设,既要鼓励、推动企业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并从企业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行业文化内涵,也要进一步加大行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度,确保企业文化不背离行业文化的正确导向。只有协调好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才能真正推动保险业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保险行业文化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校在校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110人, 女98人, 男12人;年龄15岁~28岁 (20.19岁±1.44岁) ;中职20人, 高职24人, 专科26人, 本科33人, 研究生7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多元文化护理认知调查问卷, 随机调查我校护理学院及附设护士学校的学生, 其中包括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属回顾性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多元文化相关护理知识与理论;宗教、地域、民族文化;对多元文化护理的态度等3个方面, 共30个题目。问卷总分为150分, 分为非常清楚、清楚、不确定、不清楚、完全不清楚5个评分标准, 计分方式为5分、4分、3分、2分、1分。分数≥130分为优秀, 110分~129分为良好, 90分~109分为一般, 70分~89分为较差, <70分为极差。优秀说明认知度高, 多元文化护理知识掌握程度较高, 并能熟练运用;极差表示不了解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且不能运用。调查问卷得分越高, 说明对多元文化护理知识越了解, 掌握能力越好, 相应的运用能力也更强。本问卷研究者直接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 共发放110份调查卷, 收回110份调查卷, 回收率100%。被调查者一律自行回答填写调查问卷内容, 采取不记名方式。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多元文化知识3个维度得分情况

进行50个样本的预实验, 并经过5名护理教育专家和文化教育专家进行2轮表面效度测定及修订, 多元文化护理知识与理论为0.90分;宗教、地域、民族文化为0.796分;对多元文化护理的态度为0.824分;其中宗教、地域、民族文化的得分最低。总问卷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及重测信度Cronbach’sα为0.8 8 2, KMO值为0.612, 最终确定多元文化护理调查问卷。

2.2 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认知情况调查得分

得分为98.36分±15.21分, 说明广西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对多元文化护理有一般的认知度;最高分为138分, 最低分为72分;女生得分为99.12分±10.08分, 男生为97.68分±9.13分, 说明男女相差不大。不同文化程度得分也不尽相同, 其中中职得分为89.75分±11.07分, 高职92.16分±13.62分, 专科99.47分±10.62分, 本科115.21分±11.38分, 研究生119.21分±11.02分,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认知度显著高于大专和中专的学生;中专学生得分为89.75分±11.07分, 研究生得分为119.21分±11.0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随着学历的不断升高, 学历越高的人群对多元文化护理的认知程度相对越高。

本调查结果显示, 学历与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高学历的学生比低学历的学生在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理解、认识及掌握情况等方面相对较好。本校护理专业学生对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偏低, 护生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笔者认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

3 讨论

多元文化护理是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产物;是整体护理理论的延伸;是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现代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只有加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 把它作为护理事业的奠基石, 才能使护生更好地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知识, 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现阶段, 国内不少护理院校均已对多元化护理教育予以重视, 不过大部分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改革方法, 都停留在增加文化比例等方面, 加之学时有限, 效果甚微。为此, 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于: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建立与护理学专业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多元文化护理教学模式。根据本研究护生掌握多元文化知识的现状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3.1 拓展教育对象

由于存在学历不同, 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的问题, 多元文化护理往往只在学历相对较高的护生面前开展, 这导致了学历相对较低的护生对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欠缺, 影响了临床工作中多元文化护理工作的开展, 阻碍了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公平的、平等的。拓展教育对象, 使更多的护理人士对多元文化护理有更深的认识, 才能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3.2 改革课程建设

课程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与来源。长期以来, 我国护理教育过多地关注基础医学教育, 忽视对人文知识和外语知识的要求, 导致多元文化护理内容的缺失或不足[1]。如何发展好课程教育, 首先是要设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应以“人文关怀”为核心, 应在情感和行为上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其次是做好课程设置, 设置多元文化护理课程是培养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最有效的途径。然而, 目前我国尚未将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纳入护理专业的必修课, 在整个护理教学计划中也未将其视为护理教育的核心内容[2]。因此, 丰富和完善多元文化护理课程的设置是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开展和实施的有力保障。

在课程设置上, 护理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开设多元文化护理的相关课程, 包括基础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等多元文化学科在内的课程设置结构[3], 例如学习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学, 以及适当增加法律法规、东西方文化发展史的人文学科等。在课程设置的同时做到学与用结合, 开展多元文化学术讲座、文化交流与实践活动等。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多元文化的研究者、教育公平的实施者、文化的创造者[4]。目前我校护理专业教师的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相对缺乏, 尤其是对宗教、语言、哲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知识的了解较少, 从而使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加强护理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尤为重要。

3.4 增强护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护士只有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才能预见到某些障碍及问题, 从而避免引起文化冲突[5]。调查中护生普遍认为多元文化的学习意义不大, 与护理没有直接的联系, 且对护理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这直接影响了护生对于多元文化护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殊不知, 学习和掌握人文学科知识, 不仅有利于培养多元文化能力,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有利于锻炼对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发展多元化智力, 学会运用多元思维做出正确的评判及决策。因此, 增强护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让他们认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3.5 建立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评价体制

多元文化护理教育是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保证其顺利的实施, 建立有效的多元文化护理评价体制是十分必要的。好的评价体制, 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可以指导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开展, 从而促进护理教育的发展。以现代教育理论与多元文化护理理论为指导, 建立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内的评价体制并进行验证, 旨在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 将多元文化护理的相关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中, 加强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研究, 以利于探索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护理人才。

摘要:[目的]了解护生的多元文化护理认知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多元文化护理认知调查问卷, 对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以及附设护士学校110名护生进行多元文化护理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护生对多元文化护理知识的认知一般。[结论]护理专业学生的多元文化护理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应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 加强多元文化护理理论学习, 使护生更好地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知识, 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多元文化护理,护生,认知

参考文献

[1]胡忠华, 朱丹.试论护理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21) :46-48.

[2]张晓莉, 彭幼清, 俞海平, 等.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10, 13 (1) :133-15.

[3]Allen J.Improving cross-cultural care and antiracism in nursing educ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0, 30 (4) :314-320.

[4]娄欣生.论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 2013, 20 (1) :49-51.

保险行业文化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篇3

在经济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格局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多重冲击的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并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高中生还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事物外表吸引及迷惑,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走向极端或进入追求非主流文化前卫的误区。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利于他们的德育养成,也成了学校教育中的一大难题。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因此,本次调查活动的开展,就是为了充分了解我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并依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合适的方案,更好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影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落到实处,在真实意义上对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起引导作用。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的对象是全校随机抽取出来的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有效数量为400份,回收比率100%。

一、数据统计及分析

为了使数据更加直观易于分析,该部分除了简答题,选择题一概使用饼状图呈现。

(一)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第1题:当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时,你脑海中第一浮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数据分析: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实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的认识,我们将第一题设计为填空题。该题的数据在统计上存在交叉性。根据问卷统计,有347人提到了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节等,占总调查人数的93.5%,比率很高;有225人提到了与文学文字相关的,如古文、古诗词、乐曲、书法等内容,占总调查人数的56.25%;有63人提到了思想层面上的,如儒学、理学、道德等内容,占总调查人数的15.75%,比率较低。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局部,相对片面的,未能较全面深入地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第2题

数据分析:由数据可以看出在学校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基本上还是倾向于教学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第3题

数据分析:对传统节日的来历和纪念意义只有12%的人表示非常关心,说明很多学生只是把过传统节日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并未真正深究过节的原因。

(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认知情况

第4题

数据分析: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留下来的古诗词可谓多如牛毛。然而,由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学生能主动去背诵并理解的古诗词少之又少,甚至有13%的学生给出了“几乎为零”的答案,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第5题

数据分析:中国四大名著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然而竟然只有5%的学生看过并多次读过四大名著,有10%的学生基本没看过,剩下的也只是阅读过其中的一两部。

第6题

数据分析:“儒、释、道”作为中国最主要三大思想精神,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出现三教合一的现象,但三者的区分还是比较明显的。由目前得到的数据,我们发现只有4%的学生知道并能够区分三者观点,20%的学生基本不了解这三大思想精神。

第7题

数据分析:鉴于前面三道题的统计数据,这道题得到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悬念。82%的学生偶尔看,也就是说,学生们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的接触是微乎其微的。

综合以上四道题,虽然调查涉及面比较狭窄,但得到的数据却一致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冷落”的现实。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主动性,能得到的知识往往也是在简单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换句话说,学生较少能通过掌握学习方法去学习更多课外的知识。

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总体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二是目前绝大部分的教育教学还未能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学习主动性的认知,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几乎起到了绝对的决定性作用,很多学生甚至家长都过度地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些都成了目前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

第8题

统计显示,造成高中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观原因要远远大于客观原因,然而,不难看出,最根本的原因,依然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与冷落,不仅仅是学生这个群体,而是整个大环境。

(三)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与定位

第9题

数据分析:近九成的学生倾向于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虽然有9%的学生表示对之不关心也没有什么了解,也有3%的学生认为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保守,但数据还是表明了一个相对乐观的事实,即传统文化并不是真的处在一个很尴尬、被排斥的位置上。

第10题

数据分析:不管学生理解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但只要他们愿意去了解,就总会有办法的。毕竟方法是可以寻找的,但人的意愿往往都是难以违背的。

(四)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能的途径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数据分析:结合学生的平时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途经以及意愿,我们首先发现数据一致地表明了“利用网络、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可以作为一种相对合适的方式促使学生学习并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学校教育作为学生目前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最后,家庭教育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第13题的数据表明,不管通过哪种方式、哪些渠道,最有助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是学生自身能自觉形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并激发学生对这方面文化的兴趣,明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促使他们主动认知。

(五)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认知

第14题

数据分析:近几十年来,“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文言文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到底有没有起作用?由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可知,答案还是相对肯定的。

第15题:在你学习过的文言文中,对你影响较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简答题)

近18%的学生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30%的学生写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近35%的学生答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剩下的学生提到的句子也大多集中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句子。这些语句很多都是出自《论语》,其后便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大致是因为这些语句与为人、治学的态度有关,且具备励志作用。

第16题:有人说“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应该作为当代学生道德品质的评判标准,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简答题)

反馈回来的信息分成三类。一类是完全肯定了这些品质,认为这必须作为当代学生道德品质的评判标准,并能够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具备这些品质的重要性,这一类所占的比例大概为38%。一类是持辩证看法的,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么多的品质,好学生不应该只有一种定义,而“真善美”应是最根本的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在当下最需要的、最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感恩奋进等,这一类所占的比例大概为53%。还有一类就是敷衍了事,只写了“认同”或“不认同”的,这一类人的潜台词,大致就是“无所谓”。综合这三类学生各自占据的比例,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的,但应该辩证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问卷分析总结

(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很不乐观,需倡导学习并拓宽认知渠道

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能明确理解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甚至是非常片面的,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忽视,缺乏必要的主动性,但他们还是有意愿去接触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的,毕竟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在倡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文化的同时拓宽认知渠道,才能更好地认识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片面肤浅,需正确引导并学会辨认思考

文化是具备时代性的,也就是说,对于传统文化,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符合时代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鉴古才能察今,继往才能开来。对于当代的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敢于担当的勇气,还要培养善于创新的能力,在辩证思考中不断前进。

(三)学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必须起先导与示范作用。而今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不乐观,与目前的大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部分学校的办学方向也不断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这种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就目前的形势,很难对教育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我们只能针对存在的问题,细化后一一攻破,逐步取得新的发展。

三、拟实施的方案

(一)重视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如果高中生为传统教育和社会现实所困惑,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为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所困惑,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总是以二元的价值观念判断事物,并且囿于情感左右理性,将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加强高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在心理上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民族认同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对高中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他们在心理上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他们具备爱祖国、爱人民、勤劳勇敢、勤俭节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等良好思想品质。

(二)回归本土,重视本土文化现象

我校是潮汕地区的一所高级中学,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深受潮汕文化的影响。潮汕文化是以明朝洪武年间设置的潮州府为中心发展演进而来的汉族区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至少包括潮汕方言、潮汕民间文学、潮剧、潮汕音乐、潮汕工艺美术、潮汕地区的汉族民间艺术、潮汕地区民居、潮汕地区民俗、潮汕名贤、潮汕农艺、潮汕商业文化、潮汕饮食文化、潮汕宗教文化、潮汕侨批文化、潮汕慈善文化、潮汕地区旅游文化等。其中的绝大部分文化都从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潮汕文化以其自身的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和开拓新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这种本土文化,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有意愿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

然而潮汕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其中有些并不一定能符合时代的需求,甚至有悖于人性,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需要加以相对客观公正的引导。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若能将潮汕优秀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定能在潜移默化间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当学生开始留意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进行辩证的思考,他定能从中获取某种相对科学的、有利于养成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正能量。

(三)借助书刊,充分利用书刊优势

读本的内容,可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国学经典和民风民俗为载体,以学校为平台,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切入点”进行编写。内容可融合部分经典的民风民俗(以潮汕民风民俗为主)和国学名篇名句(以“四书”、《礼记》、《增广贤文》、经典名篇等为主)。全书大体上可分为民俗走廊和经典阅读两大部分,围绕人生、道德、情操和治学等四个方面进行编排。

读本编订后,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还得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读本,能学以致用。依据目前的教育模式,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开展主题班会,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认知,并以读本为母本,进行关联性的拓展阅读,加深对读本内容的理解。了解民俗,更好地适应生活,同时诵读经典,含英咀华,增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德。二是由读本关联生活,回家与父辈祖辈多交流,听听他们讲祖先们的故事、他们自己的故事以及一些民间故事,在了解民风民俗的同时,学习父辈祖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会换位思考,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拼搏。

(四)营造氛围,落实校园文化建设

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以“感恩·和谐·奋进”为核心内容的校园特色文化,有了比较良好的育人氛围。那么在接下来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开展相关的活动。

1. 建设文化走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宣传栏应建设在人流量比较大、学生经常往来的地方,内容应以图文的形式呈现,方便师生观看。

2. 班级形象设计,推崇书法、剪纸等艺术。书法、剪纸等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鼓励学生继承、发展与创新。

3. 收集学生的座右铭以及原创自勉格言,制成小展板,挂在教学区显眼的地方,时刻勉励英才学子。

4. 进行朝阳读书活动,建设图书角,形成书香校园。

5. 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诵读经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古文、培养情操以及提升素质,奠定文化底蕴的综合目的。

6. 开展诗词讲座,提升师生诗词创作能力,收集师生作品,甄选后结集出版,推广诗词文化等。

如果能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落实高中生德育养成教育,无疑为学校教育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既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将创新工作落到实处,不仅使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高尚品格,完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学炬,巩玉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 华人时刊:校长, 2014(10):64-65.

[2]李峻. 发挥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作用[J]. 现代教学,2015(Z1):23.

[3]朱术.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5):45-46.

[4]张岂之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10.

保险行业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4

——企业文化建设是关键

我们知道,“大文化”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的三个精神财富:知识、文化、智慧。文化是指人类后天习得,为特定社会群体所共有并认同的一切观念和行为。保险行业文化是指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固并为保险行业共有和认同的观念、制度及行为,核心是贯穿于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形成的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总和。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保险文化建设,塑造与现代保险业相适应的先进行业文化”,培育“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积极向上、艰苦奋斗、诚信规范、合规经营、和谐发展、合作共赢”的行业文化。这是保险业领军人站在全行业发展的高度上提出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概念,并详细阐述了行业文化的内涵,回答了应建设什么样的保险行业文化,以及怎样建设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的问题,对于中国特色保险业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要建设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不仅要发挥监管机构的正确引导作用,关键是要看如何发挥保险机构的主体作用,要使各保险企业能够切实结合自身特点,将行业文化的实质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各保险企业的文化建设好了,自然而然会形成良好的行业文化氛围,并形成整个行业的文化合力,才能根本改善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否则“建设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也不过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承认,企业文化是企业和员工思维和行为的规范,是企业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企业经营理念、方略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这些年来,一些保险机构也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诸如“企业是树,文化是根”、“以人为本”、“成己为人,成人达己”、“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让每个家庭拥有平安”、“打造中国服务最好的保险公司”等标语都屡见不鲜,但从保险业的现状来看,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却处于一种非常落后的状态,中国保险业相对而言形象欠佳、口碑不好,商业贿赂现象严重,各种形式主义、急功近利以及服务不到位等诚信缺失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严重影响了中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有:

一、从社会宏观环境来讲,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意识不强,社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起来,缺少有力的失信惩罚措施,相关保险法律和监管制度还需不断完善;

二、保险企业许多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战略性眼光,企业文化建设只是简单做秀,形式主义泛滥。他们没能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与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只做一些表面文章,贴贴标语,喊喊口号,以至于把企业文化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完全没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经营管理中;

三、一些保险企业的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没有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说一套、做一套”,结果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掌握不准、理解不深,参与度不高,不能形成全员认同的企业价值观;

四、各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大相径庭,相互抄袭、模仿,没有独创性。许多保险企业提出的公司远景使命、企业精神、经

营理念和行为规范都大同小异,缺乏自身个性和创意,同质、重复情况普遍。

在保险行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建设是关键,保险企业应作为保险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所以,各保险企业要以全保会提出“建设先进保险行业文化”为重要契机,上下高度重视,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着眼未来,以行业文化的最新诠释及标准重新审视、检讨和改进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分门别类、对症下药,加强文化教育与宣导,从资金、人员两方面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投入,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企业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理论和价值观。

具体来讲,我认为针对目前较落后的保险企业文化现象,可以相应采取以下措施实施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一、对失信事件时有发生,公众形象不佳的。一是要做好公关和广告宣传工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共关系处理机制,努力缓解或化解不利因素,减少、弱化负面影响,加强对公司的正面报道,通过策划运作,制造新闻点,吸引媒体和公众注意,提高保险企业的知名度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二要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客户投诉机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塑造良好的客户服务形象。以客户为中心,整合客户服务资源,建立对客户要求的快速反应机制,为客户提供贴心的服务,拉近客户与公司之间的距离,消除客户对公司的不信任,树立公司在客户心中的诚信形象。三是全面导入CI形象标识系统和质量认证体系,塑造个性鲜明的现代保险业形象。保险企业要花大力气、不吝成本,统一CI形象标识、企业目标理念、价值标准和制度

规范等。各分支机构应在总体目标理念的引导下,结合经营状况、人员构成和地区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第二、对文化建设认识肤浅,上下意识不强的。一是要通过各种讨论、研讨、宣导和舆论,自上而下统一公司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员工认知企业文化,知道公司的文化语言、符号、方式和过程,熟悉公司的理念和行为规范后,达到自觉认同企业文化结果,使文化成为全员自我的一部分。二是保险企业实施文化战略导入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企业为员工着想,使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尊重和理解员工,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重视企业文化教育和推导。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和推导工作:(1)征集理念口号和形象标语,制定岗位座右铭,创作司歌,将企业文化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编制成宣传册、员工手册,发给全体员工学习;(2)根据不同部门或不同工作岗位,组织若干次文化讲座,使员工对企业文化形成透彻的理解;(3)通过文化总动员、环境宣传、文化故事等形式在企业内塑造强烈的文化氛围;(4)通过团队建设训练,进行文化教育和宣导;(5)通过领导信箱、与领导面对面沟通;(6)选择图书室、联谊会、司服、展览厅、表彰大会、演讲比赛、庆典活动、新产品展示会等载体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7)建设家园文化等。

第三、对文化建设创新不足,缺乏个性创意的。(1)形象创新。提升企业品牌,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行业对

全社会的影响力。通过加强战略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手段创新等,着力塑造保险企业的管理文化、信贷文化、产品文化、营销文化、服务文化、形象文化等企业文化体系,实施企业名牌战略。(2)理念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信守诚信规范、合规经营理念的同时,以凝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准确表达出有个性的经营理念,打造新形势下保险公司的理念特色。(3)企业精神创新。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应把政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保险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培养五种精神:主人翁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开创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树立诚信、稳健、创新、效益的观念。

第四、对文化建设不够系统,组织保障不力的。一是加强领导,由一把手主抓,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年终考核管理以及干部的晋级、提升等有机联系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二是成立专门机构或协调组织,对企业文化建设作统一领导和协调,实施战略长远规划。包括: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研究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调部门之间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某些重要活动作出总体部署等;三是建立荣誉室,树立典型和模范。建立荣誉室,集中展示历年授予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图片,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将服务明星和业务能手奉为员工楷模。

大学生信用卡情况认知调查报告 篇5

一、报告摘要: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并普及大学生信用卡知识。我们选择对大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从调查过程和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信用卡基本上只了解其基本功能,他们对信用卡了解和使用情况并不乐观。我们根据资料和问卷数据分析总结结论。

二、调查目标:

调查大学生对信用卡的认知需求,寻求信用卡在学生市场的创新点。

三、总结分析:

1、对于办理了信用卡的大学生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只有20%的人办理了信用卡。目前,选择信用卡最多的是工商银行,而办理途径主要是亲朋好友的介绍,而从收集的资料显示,工商的信用卡优势有三点:(1)办理便捷(2)使用方便(3)功能分布明显。而且他的口碑效应较好,但学生即便办理了作用大,使用频率却很少,次数集中在10次以内,这与大学生的消费习惯集中有关,主要是周末和费用集中。而对于理财,当前大学生基本没有计划,主要消费是生活必需品、学习费用和购物,使用最多的功能是本地、异地取款方便,功能使用过于单一,消费习惯为改变。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方便实惠、操作问题,而透支额度几乎未使用。所以应加强信用卡功能作用的宣传力度和便捷度。

2、对于没有办理信用卡的大学生

调查问卷显示,没有办理信用卡的人占了80%,大家对信用卡的基本功能都还是相对比较了解,而偏偏能吸引他们的是少之又少,在众多的功能当中最吸引大学生的只有应急和方便。而他们身边使用信用卡的人基本也是少数,他们看中信用卡的功能最多的也是应急和增加信用度。根据他们的回答收集得到,他们对于信用卡的了解不深不浅,但是使用信用卡却很少,原因多数在于信用卡在校园的不普及。从问卷中可了解,如果他们比较了解信用卡或者熟悉了之后他们80%的人都有意愿在一年内办理信用卡。他们愿意办理的原因多数在于可以积分换购,对于信用那么多的功能却未曾在意,所以得到一个消息就是信用卡的功能不够普及到大学生的生活。

3、总结

不管是办理还是没办理信用卡,对于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收入基本来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其中收入在500—1500元的最多,而多数收入都用于生活和学习,所以也决定了他们的支付习惯是现金,偶尔在购物时都是使用储蓄卡。对于大学生超前消费他们多数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可见,信用卡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太小。正因为他们没有使用信用卡或者了聊不深,所以他们对于使用信用卡可以再增加什么新的服务和功能都没有想法。

4、大学生对信用卡的期望和建议

对信用卡的期望和建议只是围绕现有的基本功能来说,比如,减少还款利息、延长还款时间、可分期付款、减少办理流程和时间、增加安

全程度、增加透支额度、异地取款不收手续费、能在电子商务和手机银行上更准确的实行转账与消费等等一些需要完善的功能和服务。

四、建议

根据调查和手机资料所得,当前大学生信用卡市场还比较空白,需要银行加大宣传力度,推出更具有吸引力的,功能完善的新型创新信用卡,一满足大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

1、从宣传途径来说,我们认为需要加强银行信用卡的校园促销和市场促销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和市民了解到信用卡,带动他们或者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来办理。

2、从功能上来说,银行要不断在现在基础上完善信用卡的功能,而且加强宣传的时候要深入的讲解信用卡的知识,让大学生有意愿去办理。

民宿行业保险现状分析与调查报告 篇6

参与问卷调查的都为民宿经营者。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出,民宿目前的一些基础现状。

●民宿的合法性:

在此次调查中,有四分之一的民宿经营者反应,没有获得合法的民宿身份。同时有更多的经营者反应,没有获得获得特种经营许可证。

●单体民宿的体量:

民宿中客房数量偏少,5-10间和10-20间分别占到了31%和34%的比例。其次20-30间占到了15%,1-5间占到11%,超过30间的只有9%。

●购买保险比例: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现在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经营者没有为民宿购买过保险。

●未购买保险原因:

没有购买保险的民宿经营者中,其中仅有10%认为自己不需要为民宿经营购买保险,10%认为现有的保险不适合自己的民宿,80%的民宿经营者因为没有渠道平台了解和购买保险而放弃。

●希望购买保险种类:

经营者主要想购买的保险种类,第一房屋财产险,可以保证在火灾、水灾等意外导致房屋受损时能有赔偿;第二客人入住安全险,可以保证当客人入住客栈后出现人生意外伤有保险公司赔偿。会有不到一半的经营者为客人购买客人出游保险,保证当客人在入住后出游发生意外伤害有保险公司赔偿,以及水暖管炸裂损失险。

民宿行业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小编了解到,现在民宿产业有数以万计的经营性财产主体及从业人员和数以亿计的旅游人次的巨大市场,而各个保险公司却对民宿产业的关注不高。就住宿行业来说,民宿和已经成熟的标准酒店产业相比较,是完全新兴的产业。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项目主要以符合标准酒店的需求为主,推广和传播也比较针对标准住宿酒店业,基本还没有介入民宿。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民宿市场的`复杂特性,保险行业一直没有推出专门针对民宿行业保险的原因有:

1.“身份未合法化”:近期陆续出台的政府政策,才真正确认了民宿的合法地位。而在这之前,民宿没有合法的身份,就没有资格为经营场所购买保险。现在购买保险需要提供有关经营执照、各种相关的许可证件。

2.“体量小不受重视”:民宿房间数都在29间以内,更有多数单体店民宿的房间在10间以内,保单太小,不能引起保险公司的重视。

3.“木质构造建筑”:在一些民宿集中的古镇,如独克宗古镇,大部分是木质结构建筑,为木质结构担保,会承担更大的风险。

4.“原有保险适用”:民宿做为个性化住宿,始终也是标准酒店的后裔,有些符合标准的民宿可以直接购买为酒店推出的保险套餐,但这样的保险价格通常偏高。

5.“偏远的区域”:传统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大多有区域限制。

民宿对保险的需求旺盛

整个民宿产业的壮大,民宿对保险的需求旺盛。

安保落后,防盗能力弱。对于在民宿行业里有很多单体店的民宿主人,单体店投入成本低,安保设施落后,相对遇到盗抢风险升高,需要有相应的盗抢保险来保障入住客人的权益。

人员流动性大,安全需要保证。对于从业人员和入住客人同样需要保障。许多小型民宿经营者,由于某些原因没有给雇用员工购买社保等,就需要购买保险来作为权益保障。入住客人的流动性大,出现安全问题的情况也多,一份保险能解决店家和客人双方的后顾之忧。

木质结构建筑易发火灾。而在古镇中的民宿经营者,就知道古镇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建筑历史比较久远,存在可燃物多、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疏散通道狭窄等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发生火烧连营的情况。火灾保险是经营者最看重最需要购买的保险。

以上都是作为民宿经营者,需要的最基础的保险。根据自己民宿经营状况的不同,会需要更多更细节的保险。客栈群英汇后期会邀请专业的保险从业者为大家讲解。

现安全问题的情况也多,一份保险能解决店家和客人双方的后顾之忧。

相关新闻

新闻一:6月15日凌晨1点浙江崇仁古镇三村老街,突起大火,火情严重。殃及到10多家店面房,火源是一所老房子,紧接着就慢慢蔓延至周圈,经营店主损失严重。

新闻二:初香格里拉独克宗古镇大火,此次火灾共造成独克宗古城仓房、金龙、北门三个社区受灾,总受灾户数335户。其中:烧毁房屋242栋,因建立防火隔离带拆除43栋,拆除房屋屋顶50栋。

保险行业文化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南京市的两个社区和两家医院, 以社区居民和医院患者以及志愿参加调研活动的公众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法, 通过发放自填问卷的方式开展现场调查并随机对个别参与者进行深度采访[2], 同时对参与者进行医保基本常识的宣传。问卷设计经专业人士指导, 在20名公众中展开预调查后, 形成正式问卷。

1.3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应答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参保情况等个人信息, 第二部分是市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认知程度的调查, 第三部分是市民对现行医保政策实施情况满意程度的调查。

1.4 质量控制

应答者要求不翻阅资料或与他人讨论, 调查人员采用当面发放并当面回收问卷的形式, 保证问卷的较高回收率和有效性。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取汇总的方式, 对审核无误并编码的问卷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取双录入方式输入数据, 并由专人完成数据核对, 控制数据质量。运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比较性别、学历、职业、年龄、月收入五个因素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认知度的差异[3]。

2 结果

2.1 统计资料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268份, 应答率为89.33%, 有效问卷258份, 有效率为86%, 有效问卷中男49.22%, 女50.78%;20岁以下2.33%, 21~40岁58.91%, 41~60岁20.16%, 61岁以上18.99%;在学历分类中, 本科、大专和高中居多, 分别是31.78%、16.28%和12.4%;在职业分类中, 在职人员占89.6%, 其中占前两位的是教师15.12%、企业职员12.02%, 退休人员占10.4%;从月收入情况来看, 主要集中在2 001~4 000元之间, 占52.33%。

2.2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认知情况

2.2.1 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体认知情况

认知度调查的主要方法是针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分类、参保对象、账户管理等问题出8道客观题并进行计分, 每题选对得1分, 选错或不选不得分, 总计为8分, 自定5分为合格, 即为认知度高, 得分低于5分为认知度低[4]。在258名应答者中, 有101人的问卷得分≥5分, 总体认知合格率为39.15%, 总体情况说明南京市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认知程度较差。总分分值中最大值为8, 最小值为1, 均值为4.27, 方差为1.85。得分分布见图1。

2.2.2 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中, 市民认知度最高的方面是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不同的参保要求;在城镇职工异地就医能否参保的问题上, 也有超过七成的应答者回答正确;对个人账户资金的管理, 大多数应答者知晓其继承问题, 然而超过一半的应答者错误地认为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是可以提取现金的, 资金来源问题的应答正确率也只有22.48%, 可见市民对医保个人账户的管理问题知晓率普遍不高;此外, 只有不到四成的应答者知道并不是所有医院都可以享受医保待遇;仅有16.67%的应答者能正确回答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种类。具体认知情况见表1。

2.2.3 相关因素分析

将可能影响认知度高低的性别、学历、职业、年龄、月收入五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应用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认知度略高于男性, 女为 (4.24±1.51) , 男为 (4.23±1.27) , 不同的性别的应答者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大专认知度最高 (4.62±1.41) , 本科次之 (4.59±1.33) , 小学文化程度认知度也较高 (4.5±1.78) , 其它学历认知度较低, 不同学历的应答者认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会计的认知度最高 (5.4±1.51) , 其次是教师 (4.97±0.96) 以及企业员工和退休人员 (4.56±1.59, 4.52±1.19) , 不同职业的应答者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年龄分类上, 认知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21~40岁 (4.45±1.36) 、61岁以上 (4.04±1.41) 、41~60岁 (3.87±1.49) , 20岁以下 (3.67±0.52) , 不同年龄的应答者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月收入2 000元以下的人认知度最高 (4.81±1.04) , 其次为2 001~4 000元 (4.28±1.41) 和6 001~8 000元 (3.92±1.49) , 不同收入的应答者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学历与认知度高低有统计学关联, 而性别、职业、年龄、月收入则没有统计学关联。具体数据见表2。

2.3 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满意情况

我们设计了5道调查市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情况满意度的问题, 将选项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并计分 (A类2分, B类1分, C类0分, D类为-1分, E类-2分) 。A类代表很满意;B类代表一般满意;C类代表不清楚;D类代表不太满意;E类代表很不满意[5]。258份有效问卷的具体满意度得分情况见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 应答者对“保障水平”最满意, 61.10%的人认为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后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 仅有18.99%认为没有提高;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关于“相关手续的办理”, 仅有5.04%认为手续办理很方便, 39.53%的应答者认为手续繁杂、不方便;对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能否满足医保需求, 22.09%的人认为可以满足, 22.09%认为不能满足, 需要额外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55.04%的应答者说不清楚, 认为需要视自身情况而定;就个人缴费情况, 有42.25%的人认为缴费适中, 28.29%认为缴费偏高, 27.91%不清楚自己的缴费情况。从总体来看, 应答者对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整体实施情况感到比较满意的占57.37%, 仅有24.80%感觉不满意。

在调查南京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 应答者中有51.16%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宣传不够, 导致老百姓对政策不了解;认为保障范围过窄的有43.41%;27.13%的人认为参保手续繁琐;认为自付比例过高有21.32%;18.22%认为起付线过高。对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最应该在哪个方面进行改善的调查中, 多数应答者认为应扩大医保的覆盖范围, 占43.80%;39.15%认为应该降低个人的缴费率;选择提高资金监管的透明度以改善现行政策的占29.46%;有24.81%的应答者认为应该增强医保的公平性。

3 讨论

2013年年初关于“先看病、后付费”的新闻再一次将“医保”问题推到了舆论的焦点[6]。然而, 我们却发现,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虽然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但是群众普遍对基本医疗保险的一些基本知识不甚了解。本次调查显示, 南京市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体认知度仅为39.15%, 总体偏低。学历是影响市民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认知度的因素。大专、本科、硕士学历认知度较高, 可见普遍来说, 受教育程度越高, 认知度越高。然而也有特例, 小学学历的认知度也较高。分析原因, 主要是因为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 小学学历的市民大多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 而老年人去医院的次数普遍要高于年轻人, 他们经常要与自己的“医保”打交道, 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关注和了解。而认知程度较低的是初高中文化水平的人群, 此类人群多为自由职业者、农民、务工人员以及个体经营者等, 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7], 对自身医保的报销比例、报销程序等一知半解, 遇到问题时就会感到孤立无助, 因此, 社保部门、社区、村委会等单位应该重视这样一些人群, 及早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与问题, 普及他们的医保知识。

从应答者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满意度来看, 对现行医保政策持满意和基本满意态度的有57.37%。调查中市民最不满意的问题是“相关手续的办理”, 认为“很方便”的仅占5.04%。原因之一是相关的宣传不到位, 导致市民不知道如何办理, 此外, 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效率较低、服务的态度不佳, 甚至相互推诿责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8]。在实际的调查中, 很多市民向我们反映社保办理人员在工作时的态度差, 没有耐心解答市民办理手续的疑惑, 且办理手续繁杂、费时。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一方面应该简化办理程序, 使程序更加合理、公开、透明, 另一方面, 应加强对社保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规范其工作态度, 制定奖惩机制, 鼓励市民参与对社保人员的工作的评价。此外, 南京市民最希望医保政策加以改进的方面是扩大覆盖范围。调研中, 我们采访了几名肿瘤患者, 他们反映说他们所用的许多药品、医疗器械等都不在报销范围内, 价格不菲, 患者只能自掏腰包。因此, 政府应该逐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 并出台相应的辅助保障措施, 使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能更好地造福于百姓。

参考文献

[1]张昌盛, 石宏伟, 刘俊虹.当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及认知度调查与分析报告[J].企业导报, 2010 (8) :26-27.

[2]赵光, 林振平, 陆向前.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满意度的因子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7) :12-14.

[3]谭湘渝.医疗保险需求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9 (5) :28-34.

[4]覃正碧, 向靖宇, 李明, 等.公众对药品安全的认知度及满意度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2, 21 (11) :529-532.

[5]顾晓安, 徐迺中.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与应用案例[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5:267-274.

[6]刘艳霞, 崔杰, 杨艳萍.关于“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模式的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4) :160.

[7]周文魁, 单筱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满意度的调查-基于江苏省三地的调查[J].江海纵横, 2009 (4) :43-45.

保险行业文化认知情况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边远山区;调查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52-02

1 基本情况

1.1 边远地区情况:调查的4个自然村分布在2个乡镇,均属我县边远地区,自然村离所在乡镇政府最近8公里,最远20公里,离县城最近32公里,最远51公里;共有户籍人口1613人,常住人口556人,占总户籍人口的34.47%。

1.2调查方式:通过面对面与群众访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1.3调查对象:边远村屯群众共29人,其中男14人,女15人;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9岁,其中30岁以下3人,38-43岁9人,50-60岁7人,60岁以上10人,平均年龄52岁;文化水平分别为高中3人、初中12 人、小学 12 人、文盲2人。

1.4调查内容: 主要是农民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知晓率情况进行调查,每张问卷调查了10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农民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政策的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了解情况和参与情况。

1.5调查人员组成:均为县疾控中心及乡镇卫生院流调人员,具有较丰富的流行病学调查经验。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边远山区农民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知晓率为37.93%(110/290)。见下表:问卷

内容按时

接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是否收到宣传单是否建档免费

2.2 结果分析

2.2.1群众对预防接种等传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了解程度较高,知晓率为82.67%;对新增的项目如慢性病患者随访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的知晓率较低,均低于30%,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知晓率最低仅为6.9%。

2.2.2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人数与收到宣传单的人数一致,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的了解主要渠道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形式获得。

2.2.3 居民建档率为55.17%,略低于我县建档的平均水平(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县建档率为58.96%)

2.2.4边远山区群众参加健康知识讲座的机会极少,仅为3.45%。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边远山区群众对国家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晓率总体偏低,特别是对新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项目知晓率极低。

3.2边远山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留守在家的农民以老人为主,很少有青壮年。

3.3边远山区农民对外界了解信息的渠道单一,主要靠宣传人员上门发放宣传单或到卫生院诊疗时获得信息,从网络、广播等形式获得的信息较少。

3.4群众对疾病重医治轻预防的思想还未得到根本改正,对高血压、糠尿病等慢性病预防未予以重视。

3.5群众对某些疾病特别是精神病普遍存在隐讳忌医思想。

4 建议

4.1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应加强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程,是我国一段时期内重大的惠民工程,是充分让广大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

4.2加强宣传。以政府为主导,宣传部门要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平台宣传国家的惠民政策;依靠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建设,从各个层面针对不同人群从不同切入点进行广泛宣传;对一些常规宣传形式覆盖不到的边远山区,可入户进行面对面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对精神疾病等群众敏感病种,可实行个性化的宣传,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慢性病,要引导群众从重治轻防向防胜于治转变。

4.3强化培训。各级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的业务指导机构,要切实担当起培训的职能,积极行动,精心策划,使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掌握相关服务项目的技能和技巧,并以自然村为单位举办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时适当选择或倾斜边远山区,让山区群众公平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上一篇:野外实习实践下一篇:学生创业协会管理制度